时间:2023-05-29 17:50: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巩乃斯的马,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雪山环抱的世外桃源
巴音布鲁克(古称尤鲁都斯)草原,突厥语为“星星平原”之意,蒙语是“永不枯竭的甘泉”的意思。它地处天山深处,面积22000平方公里,海拔在1500米至2500米之间,是中国仅次于内蒙古鄂尔多斯的第二大草原。
位于天山南麓的巴音布鲁克草原交通并不是十分便利,路况也是颠簸崎岖的山路居多。正因为这样,在跨过皑皑雪山,经历旅途劳顿之后,忽然呈现在眼前的这片广袤无垠的绿色地毯更给人忽遇桃花源般的豁然开朗之感。
巴音布鲁克草原共有大小13处泉水,7个湖泊,且还有20条河流。蜿蜒在草原上的开都河更素有“九曲十八弯”的美称,在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中,开都河还有一个脍炙人口的名字――通天河。这宽度为40多米的开都河在平坦辽阔的草原上,蜿蜒曲折,如同巴音布鲁克草原的泪水一般,纯净不着一丝矫饰,静静地滋养着这片土地。
每年夏天,正是草原最热闹的时候,一望无际的绿色草原,夹杂着各色不知名的花朵,远远近近雪白的羊群像春天四处飘散到地面的柳絮,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像夜晚空中的繁星。眺望地平线,湛蓝清澈的天空仿佛与这绿色的世界连在了一起,在这天地间不再感受得到自己,宛如自己同这天、这地、这山、这水都融在一起了一般。忘却尘世问的纷繁搅扰,洗去心间的浮躁悸动,专心沉醉于这雪山环抱之下风景如画的世外桃源中。
清静幽雅的天鹅湖
来到了巴音布鲁克草原,倘若不到“天鹅湖”走一遭,便做神仙也枉然。这是很多旅者的评价。中国唯一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就镶嵌在这片美丽丰饶的土地上。在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区政府约60公里的巴音乡西南部,坐落着由众多小湖组成的大面积沼泽地,它们相互联通,恰似一条串珠,这些大小不等的湖泊,以及状若游龙、蜿蜒盘旋的开都河组成了“天鹅湖”。
一天伊始,晨光微曦,蒙古包升起袅袅炊烟,这些大草原上优雅的公主也开始一天的活动,或寻觅食物,或舒展筋骨,或放歌起舞。柔和的晨光洒在湖面上,湖水波光粼粼地反射出闪烁不定的白光,仿佛是上天为这群纯洁的仙子专门打造的绝佳的舞台背景,时不时地激起一圈圈涟漪。在草原上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不准随意射杀任何一只鸟类,包括乌鸦、秃鹰,而天鹅则受到格外的保护和宠爱。每当春天来到,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大批天鹅从印度和非洲南部成群结队地飞越丛山峻岭,来到天鹅湖栖息繁衍,当天气变冷,它们便恋恋不舍地离开。
策马奔腾赏草原
提到草原,相信不少人的心里立即会勾画出一幅少数民族勇士在马背上驰骋,金雕硕大的羽翼在空中投下阴影,旷野中孤独的敖包,暮色下升起炊烟的毡房的场景。没错,在草原上骑马必定是不可或缺的项目。骑着宝马在草原漫步或飞驰,让草原上和煦的风轻抚脸庞抑或感受马背上的速度,是何等的洒脱。
在此骑马可以同时感受平地、丘陵、山地骑马的不同感受。这里很多牧场都向游人提供马匹,每小时租金40元。喜欢刺激的选一匹擅长奔跑的蒙古马,童心未泯则可选白色千里马;情侣一起策马草原赏日落,真是刻骨铭心的记忆了。
■周边景点
阿尔先温泉
每到春暖花开之际,位于巩乃斯境内的阿尔先温泉便迎来络绎不绝的游客。“阿尔先”蒙古语意为“圣水”,对于前来沐浴治病者,这个语意再合适不过了。阿尔先温泉水是地表水浸入地壳板块裂隙,经地心加热后溢出的,阿尔先温泉分布广、泉孔多、水温高、水质甘甜、含有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以医用保健疗效高而闻名新疆。温泉水温平均在43℃―63℃之间,部分高温泉孔涌出的水可直接用来浸泡中草药或沏茶。每个泉孔的出水,都有不同的医疗作用。阿尔先温泉距巩乃斯林场36公里,不通汽车,可从巩乃斯租马或租车前往,可以与天鹅湖放在一起游览。
阿尔先沟风景秀美,冰川披挂而下,瀑布飞泻,紫气蒸腾,云雾笼罩,坡谷中云杉挺立,高山草甸平铺,生长着党参、贝母等名贵药材。温泉区古老的岩石上,刻绘着奇形怪状的神像,每幅神像都有一则动听的故事。
巩乃斯森林公园
巩乃斯森林公园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的和静县内,在巩乃斯河的上游,是巩乃斯林场所在地。不同于草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这里倒是漫山遍野都是松树和野花。巩乃斯四季分明,每季的景色都有显著特点,春天满目新绿、夏天百花争放、秋天霜打红叶、冬天银装素裹,是良好的避暑和旅游胜地。在下雨之前,这里的云瀑非常壮阔,可以亲身感受到什么是“气吞万里”之象。
小贴士
住宿:巴音布鲁克区政府有招待所和宾馆,附近也有私人旅社可以住宿。
位于巴音布鲁克镇中心的库尔勒巴音酒店是很多游客的热选,其距巴音布鲁克草原仅3公里,乘车10分钟即可到达巴音布鲁克草原。酒店配有可容纳200人用餐的大型清真餐厅,可提供当地特色餐饮。
此外,草原上建有帐篷旅舍供游人住宿,选择草原上的毡房其实是一个体验当地风情的不错选择。美食:烤全羊、烤肉、抓饭、拌面、烤包子、巴音布鲁克草原茶都是当地的特色美食,饭后可去喝碗马奶酒。
关键词:湿地公园、湿地旅游、生态自然、延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调节径流、改善环境等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在国际《湿地公约》中,对湿地定义如下:“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火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源、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湿地旅游与开发逐渐成为国内外旅游研究与规划领域的热点课题。
整体来看,国内外湿地公园设计与旅游方面的研究缺乏对湿地规划设计及开发模式的系统解读;而在对生态可持续的关注的同时,如何将现有的自然生态价值予以延续和发展,仍处于较为初期的状态。本文将从规划设计以及开发的视角,以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在湿地旅游开发中如何将自然生态价值予以延续。
1项目概述
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县境内,地处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河两岸,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西部干旱区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2013年2月17日,新疆那拉提沼泽湿地公园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湿地公园试点单位之一。湿地公园规划总面积1.4万余公顷,其中湿地面积为1.39万公顷,占到整个公园湿地率的99.2%。
2分析与评价
那拉提湿地位于资源丰富的伊犁州,区域内旅游资源富集,发展潜力大,内部资源亟待联动开发。其中那拉提风景区核心优势明显,发展格局不均衡。
那拉提湿地正好与那拉提风景区形成集聚组合优势,促进区域旅游发展。同时发展周边,促进大那拉提景区核心价值释放和外溢
2.1区位与交通分析
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位于天山西麓的新源县境内,地处伊犁河上游的巩乃斯河两岸,具有河流、沼泽、湖泊、草甸等景观类型,是西部干旱区乃至我国罕见的河滩芦苇沼泽湿地类型,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保育价值。
地区位图-伊犁州层面 基地区位图-市域层面
2.2资源分析与评价
拥有多维资源,具备极高的综合旅游度假价值
2.2.1总体资源分析与评价
自然资源:曲径通幽的天然苇荡环绕湖泊、形成湖套湖,柳暗花明又一湖的独特景观;周边有山川,草原环抱,形成独特壮美的草原湿地自然景观。
人文资源:作为哈萨克族人最大的聚居地,基地周边拥有众多历史文化遗址,包括古墓葬、岩画、部落遗址, 并拥有丰富的哈萨克非物质文化遗产。
诗歌文化:以描绘草原生活和自然风光为主的哈萨克史诗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阿肯弹唱等艺术价值极高。
艺术创作:以石刻、根雕、瓷刻、刺绣和图案艺术等展现3000年前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
现代产业:伊力特酒厂、肖尔布拉克酒厂等现代产业文化景观,以及与此相关的西域酒文化博物馆。
2.2.2核心文化资源分析与开发设想
天成自然、异域风情是核心资源提炼的最大特点。
项目基地河谷平原的地貌特征,极具特色的苇荡迷湖的湿地景观以及巩乃斯河在基地内九曲河湾的独特造型都构成了天成自然的核心资源,也是那拉提湿地区别与其他湿地的最大特征。
同时,基地内的万顷苇海,湿地鸟语以及鱼翔浅底形成了多样生物的资源特征。
西域独特的哈萨克风以及西域酒镇,则构成了异域风情这一主要核心资源,同样可以在开发设计的时候加以应用。
基地周边的世遗天山,天上草原以及野果林香等联动资源同时可以与那拉提湿地形成联动发展的态势。
3发展战略
3.1发展理念与定位
发展理念一:生态保护与发展
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湿地生态环境的完整性和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和改善区内独具乡野气息的原生自然景观;保护内部水系自然布局肌理,展现河滩芦苇沼泽湿地原生地貌特征 。
发展理念二:生态自然的保护和延续
强化基地内自然生态的资源特征,同时以保护现有的生态资源作为主要的开发理念予以贯穿整个开发设计的流程,使得对现有的生态破坏降到最低,并且一直延续这种保护开发的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三:多元发展与协调
协调区域和周边各旅游资源的关系,引入生态观光、教育、休闲和度假等功能,以多元开发提升公园的活力,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协调构筑物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体现自然、原生、野趣的景观风貌 。
发展理念四:社区共管与受益
利益合理分配是社区参与的关键,也是保障居民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 通过可持续教育来获得当地居民对湿地公园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支持; 区内和周边的居民对于湿地公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基于以上四大发展理念,规划对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的发展从生态经济、文化和管理角度进行了战略性定位:“世界级湿地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国家AAAAA级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国西部创新型生态经济示范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基地、中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3.2“生态与文化相融合”的湿地公园发展策略
发展策略一:以湿地的“保护、利用、提高”为发展理念,建立完整且合理的功能分区。
从湿地公园可持续开发的角度,主要形成四大功能分区。(1)以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提高为主要功能的湿地保育区(2)以湿地示范(试验)利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展示区(3)以湿地价值的利用和提高为主要功能的湿地生产区(4)以湿地景观的保护、提升和游憩利用为主要功能的湿地游憩区。
发展策略二:综合治理湿地水质,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
水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对湿地生态的发展极为重要。规划针对性地提出三个措施。(1)污染控制:搬迁湿地公园内及周边的工业厂房,禁止投放饲料,减少人为对水体的污染;限制水上活动项目,限制船艇数量,使用环保型船只,严格规划水上活动区域,防止对水体的污染。(2)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植被改善水质:近期通过湖面清网、疏浚河道等人工措施,增加水体自净纳污能力;中远期利用植被改善湿地水质,营造整个大区域的湿地水环境。(3)构建人工生态浮岛。
发展策略三:湿地生态系统的更新、修复和重建。
(1)水生生态系统的更新、修复和构建:通过人工疏导和岸线整理,将现状水系相互淘通,并加以清淤处理.在湿地公园范围内营造收放有致的水系空间;(2)水陆生态系统的连接:根据生态交错带与水岸生态系统理论,水岸生态系统的完整能保证水生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能量流动与物质交流,是保证水、陆生态系统健康和稳定的关键。
发展策略四:加强科普研究,健全湿地功能。
(1)完善宣教设施与科普功能:围绕湿地景观的组成要素实现湿地科普的主题化,强化大众湿地普及的趣味性与科学性。(2)加强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建立具有影响力的湿地研究科普中心:在核心区建设完备的湿地监测设施,全面支持动植物习性观察等为主的科学考察型活动,为湿地研究人员和专业机构提供专业的平台。
4空间发展规划与设计
4.1规划设计理念
(1)规划理念
①核心保护 开发
湿地公园开发的核心规划理念,即在公园内部以保护为主,尽量少的进行开发建设。中心保护推动土地价值提升,从而将多数的服务性的建筑布局在公园,主要体现在联系两个镇区的服务区。
②镇旅联动 全面发展
主要的交通动线穿越两个镇区,在带入大量的游客的同时,拉动镇区的发展。景区与镇区联动发展,从而带动更大的范围内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
③凸显核心 有致布局
在空间布局上凸显湿地公园的核心资源,打造核心项目,突出湿地公园的特点;在周边区域布局次级的项目,形成重点突出,合理布局的整体格局;
④多元交通 有趣动线
在区域内策划了多种的交通方式,各种方式之间交叉重叠,给游人以多种体验,形成趣致游线;
⑤主线串接 有序联系
各个景点之间除了多元的交通联系之外,最重要的旅游主线―巩乃斯河成为整个湿地公园的主要动线,有序联系两岸的各个景点。
(2)生态保育区设计:在巩乃斯河核心区域的两侧大部分区域建立湿地的核心生态保育区。
(3)核心旅游消费空间设计:东侧肖尔布拉克镇形成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消费形态,西侧喀拉布拉镇则形成以体验,餐饮等为主的消费类型。
(4)旅游动线设计:公园内部沿用已有道路并予以生态改造,在现有的村舍房屋基础上改建为各主要游览景点,并通过陆路水路等多重交通动线串联各个主要的景点,形成游览动线。
总体规划平面图
4.2主题功能分区及阐释
基于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理念,规划一心两片的功能分区:一心:那拉提国家湿地公园包括仙游湿地-生态揽胜区、探索湿地-宣教展示区、欢乐湿地-综合服务区、生态湿地-保育涵养区;两片指高端度假片区――肖尔布拉克度假区、文化体验片区――西域非遗小镇
(1)仙游湿地
依据现有自然资源分布,在巩乃斯河的核心区域南侧布置主要的生态揽胜区。
主要节点1:苇荡谜湖景区
依托巩乃斯河南侧苇荡谜湖的湿地自然奇观,以平底船为特色交通,营造“苇荡谜湖,逍遥仙游”的奇幻境;主要项目有苇丛水复;
苇荡迷湖效果图
主要节点2:九曲河湾观光带
依托巩乃斯河,打造“九曲河湾,水上丝路”的南北水上游览主动脉;
主要节点3:苇荡迷宫景区
依托湿地公园内苇荡自然奇观,打造栈道和芦苇所组成的苇道迷宫,沿着木栈道在芦苇荡中穿梭,体会谜样风情;
(2)探索湿地
在基地的南侧接近入口区,交通便利,形成探索湿地。
主要节点1:飞鸟天幕景区
湿地公园北部区域,融观鸟、鸟类救护、生态教育于一体 。主要项目有飞鸟天幕:汇集那拉提的所有珍稀鸟类(如黑鹳、白肩雕、玉带海雕、大鸨、大天鹅等),为其营造最适合生存的人工环境,游客可行走于贯通其中的隐蔽通道之中,近距离欣赏鸟类;
主要节点2:那拉提湿地博物馆
伊犁河谷湿地和国内外湿地生境的互动展示与体验空间。主要项目有湿地教室:通过声、光、影、乐等多种手段对湿地生态系统、国内外湿地保护措施、湿地养护措施等进行完整的知识普及;
(3)欢乐湿地
分散位于公园的几个入口区,为公园提供主要的商业服务。
主要节点1:那拉提湿地服务区
湿地公园西主入口,提供旅游集散与综合服务,将其打造成伊犁州区域旅游集散次级服务中心。
主要节点2:太阳广场服务区
湿地公园东主入口,旅游度假综合服务区,为湿地公园及周边休闲度假消费设施提供综合服务。
(4)生态湿地
主要位于巩乃斯河北侧,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始生态特征。
主要节点1:天鹅海湿地保育区
湿地涵养保育区,融湿地保护与鸟类野生观赏于一体。主要项目有天鹅海:湿地保育区,保护成片芦苇沼泽、河流及其漫滩,以及苇荡中湖泊水体等野生动物生境,河谷天然林、天鹅等野生动物保护等,是湿地公园最为重要的结构组成,对湿地公园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决定性作用;
(5)西域非遗小镇
位于西侧肖尔布拉克镇入口区。主要是西域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手工艺的展演、体验和传承区。
主要项目有哈萨克非遗广场:哈萨克非遗广场,以哈萨克民族名乐器的形式打造的小镇中心广场区,整个广场呈现出一个圆形长柄的乐器形态,小镇的街区沿着广场两侧布局,漫步广场中,仿佛走入了哈萨克族的艺术文化胜境;
(6)肖尔布拉克度假区
位于东侧肖尔布拉克镇入口区。依托巩乃斯河畔、天山脚下的自然境和公园周边的荒草地,以国际标准打造西域第一的湿地高尔夫度假区、北疆的高端社交平台。
主要项目有天界绿洲高尔夫、肖尔布拉克度假小镇以及西极天马俱乐部.
4.3核心区景观设计
核心区大小约169公顷,位于整个湿地公园的中部偏东,苇荡迷湖核心景区的东侧部分。
规划的水系在此蜿蜒流淌,并且联系景区主要的环线,木栈道,码头等景观设施一应俱全,是湿地公园典型构成。
核心区景观设计平面图
5结语及思考
源自国家公园的湿地公园管理体系和规划在我国起步不久,对于湿地公园的概念也还没有定论,通常理解为以湿地为中心、湿地类型为主的国家公园,具有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以及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等功能(王浩,2008)。那拉提湿地公园的规划以国家湿地公园和国家公园的规划标准,在关注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探索了在湿地旅游的规划设计及开发中,如何实现延续自然与生态价值。
参考文献
1,王叶林.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实务全书.北京:中国土地科学出版社[M],2005.
2, Bacon PR. Use of wetlands for tourism in the Insular Caribbean.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J],1987(14):104-117.
3,Platt RH. Cities on the Beach, Management Issues of Developed Coastal Barriers. Chicago: Committee on Geographical Studies[J],1987.
4,Wall G. Implication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for tourism and recreation in wetland areas. Climatic Change[J],1998 (40):371-389.
5,Campbell CS, Ogden MH. Constructed Wetlands in the Sustainable Landscape.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J],1999.
6,BA拉科维奇,HH班巴洛夫,张则有,赵红艳.沼泽的自然功能与社会功能.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J],1997.02.
7,庄大昌,丁登山.我国湿地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经济地理[J],2003.04.
8,唐代剑,何玮.国内外湿地旅游保护开发经验及发展态势研究.安徽农业科学[J],2009.31.
新的学期开始了,我们班又发生了很多有趣的事。
第一件是上电脑课。“嘿,下一节是电脑课。”人群中响起了一个声音。不一会儿。上课铃响,我们立刻安安静静地坐在教室里等着老师来。老师来之后,本不想让我们去电脑房,不知为什么又突然说:“先让你们玩一下吧!”我们立刻欢呼雀跃,争先恐后地向门口冲去。到了电脑房,我们飞一般地冲向电脑,有三个同学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打开了电脑。这下轮到老师火冒三丈,马上骂了他们一顿。他们也立刻低下了头像霜打的茄子一般。
第二件是念课文。我们在学习《巩乃斯的马》这篇课文时,刘浩念道:“小马跟着母马认真而紧张地跑,不再顽皮,撒欢。一下子变得老了许多。”大家听到此处,觉得很怪。我定睛一看。原文是“老练”。他一紧张念漏了字,很快大家反应过来,笑声一片。刘浩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这就是我们快乐的五班。每位同学都是一个个制造快乐的音符。我希望班级中发生越来越多的趣事,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也感到非常地快乐。
赛里木湖的眼泪
大美之疆的盛名绝不是虚言,沿途所见皆是风景,随处停下来就可以拍出绝美的风光大片,我们的行程也因此而走走停停。在一抹抹苍黄和翠绿的色彩变幻之后,一汪如水晶般澄澈的湖水跃然而现,映衬着格外湛蓝的天空,恍如梦境。
赛里木湖古称“净海”,位于新疆博尔塔拉州博乐市境内北天山山脉中,“赛里木”为哈萨克语,意为“祝愿(丝绸之路行人平安)”,也有蒙古语“山脊梁上的湖”之说。每一个美丽的地方都会有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与之相配,赛里木湖也不例外。相传很久之前,一对蒙古族青年彼此相爱,但魔鬼贪恋女子的美貌,将其抓入魔宫,女子在绝望中跳入深潭,而那个与其相恋的男子也在万分悲痛中跳入潭中殉情而死,两人泪水就化成了美丽圣洁的赛里木湖。从此,每一个看到这片湖水的人,都会被这片蓝宝石般的眼神灼伤,随之深陷其中。
听着如此凄美的传说,在湖边驱车继续前行,风乍起,夹带着清澈透明的水汽与湖水的碧蓝清莹,悄然侵入你的眼睛和呼吸,将你融进一种迷醉的恍惚。远处的天空与澄蓝的湖水相连,湖天一色,看不出边界。蓝天与白云在湖面上的倒影,随着风波动。湖边各种浓淡的绿色,各色的野花,热热闹闹得开着。而赛里木湖就这样安静地被草原和群山环抱着,点缀着这片世外桃源,却又孤傲的静谧着。
旅行TIPS:
赛里木湖,紧邻伊犁州霍城县,湖面海拔2071m,东西长30km,南北宽25km,面积453km2。作为第五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赛里木湖是新疆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山湖泊,又是大西洋暖湿气流最后眷顾的地方,因此也有“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的美喻。每年的7月底到8月初,当地的蒙古族和哈萨克族的牧民都要在这里举行赛里木湖那达慕大会,所以也是旅游最好的季节。
草原天堂那拉提
在湖边停留了许久,终于下决心一点点远离。湖水渐行渐远,终至消失不见,而我们也忍不住一次次回望。尽管不舍,但旅程还要继续――我知道,那拉提还在等着我。
那拉提草原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既有群山的俊秀,又有松林如涛的气势,还有毡房点点,畜群云移,是巩乃斯草原重要的牧场。据说,那拉提草原之名是当年成吉思汗二太子察合台西征时所得,在准葛尔蒙古语中,那拉提意为“有太阳的地方“,后引喻为“最先见到太阳的地方”。
习惯了城市里拥挤的地下铁与单调的钢筋混凝土,来到了这里,总会有那么一些不习惯。没有车声、人声,只有风声入耳;没有现代化建筑地遮挡,只有如洗过的湛蓝天空、似乎可以伸手可触的云团和黄绿相间点缀了野花的草原。世俗的世界被隔绝在外,只剩下自然的壮丽,震撼人心的空旷与宁静。
在草原上,最好看的就是云与天光的变化。云少时,天澄明宁静,照得草原也是明亮的,一排排松树的阴影随着时间的变化变幻着角度,在草地上投下不同的图案。牧民们转场到此,遍山的牛羊,安闲自在,人都要跟着懒起来。云多时,风吹云动,原本一片整齐的绿色,被云朵画出深浅不一的斑点,那深色的绿,一团团迅速滚动过去,在城市中难得看到这样纯粹的自然功力。太阳透过云层,打下来如同圣光般的光柱,似乎天堂就在光柱之上,给我们凡人一点神秘的启示。除了云与天光,在那拉提草原的壮阔中还可以寻找到细碎的美,摇曳多姿的野花,风吹过时如同波浪,优雅的吃着草的马,怡然自得的牧人,都定格为最美的草原风情画。
中国十大最美草原
1.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因其旁边的呼伦湖和贝尔湖而得名。是内蒙古主要的畜牧区,出产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内蒙古地势高而平坦。境内有上千个大小湖泊。在广阔平坦的蒙古高原上,没有黄土高原的深沟、墚、峁等地貌。除了大兴安岭和大青山山脉之外,大部分是平缓的原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著名的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绿波千里,一望无垠,微风过,羊群如流云飞絮,点缀其间,草原风光极为绮丽,令人心旷神怡。
呼和诺尔旅游点位于呼伦贝尔盟陈巴尔上贡旗境内,距海拉尔市61公里。呼伦贝尔草原是世界著名的天然牧场,呼和诺尔可称作是呼伦贝尔草原风光的代表。坦荡无垠的草原环抱着波光潋艳的呼和诺尔湖。草原绿茵如毯,鲜花烂漫,蒙古包点点,犹如绿海中的白帆。旅游点上的活动项目丰富多彩。旅客可以穿着民族服装,骑着骏马奔驰,也可以骑着双峰驼漫步,或乘坐原始的勒勒车漫游。游客还可以划着小舟在呼和诺尔湖中垂钓,或背着猎枪到附近的林中草地狩猎。旅游点为游客准备有手扒肉、烤羊腿、涮羊肉、奶食等具有当地民族特点的风味食品,还设有旅游纪念品商店为游客服务......呼伦贝尔大草原还是我国四大草原之首,总面积一亿四千九百万亩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称得上是中国最大草原了。
2.锡林郭勒草原
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位于锡林浩特市境内,面积107.86万公顷,1985年经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接纳为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1997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沙地疏林草原和河谷湿地生态系统。
锡林郭勒草原是我国境内最有代表性的丛生禾草枣根茎禾草(针茅、羊草)温性真草原,也是欧亚大陆草原区亚洲东部草原亚区保存比较完整的原生草原部分。保护区内生态环境类型独特,具有草原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并能全面反映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生态过程。
目前,区内已发现有种子植物74科、299属、658种,苔藓植物73种,大型真菌46种,其中药用植物426种,优良牧草116种。保护区内分布的野生动物反映了蒙古高原区系特点,哺脬动物有黄羊、狼、狐等33种,鸟类有76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有丹顶鹤、白鹳、大鸨、玉带海雕等5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有大天鹅、草原雕、黄羊等21种。本区是目前我国最大的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在草原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方面占有重要的窨位置和明显的国际影响。
3.鄂尔多斯草原
内蒙古,以美丽的草原而闻名世界。内蒙古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故乡,也是孝庄皇后的故里。北面邻蒙古和俄罗斯,东缘嵌着茫茫林海的大兴安岭,岭东南山麓西辽河平原,是我国跨经度最大的省份,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地旅游资源的丰富多样。
最吸引人的当属独特的自然风光,境内同时并存有大面积的草原和沙漠,以及上千个大小湖泊。在零星散落的蒙古包映衬下,天空纯净明亮、草地辽阔壮丽、空气清新、牛羊成群,对久居都市的人来说,这一切都是那么遥远而亲切。鄂尔多斯草原,正是镶嵌在这片广阔而神奇的土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4.甘南玛曲草原
玛曲草原位于甘肃玛曲县,黄河在这1万多平方公里的大草原上,自西南入境,复从西北出境,形成九曲中的第一大弯曲。在这美丽富饶的黄河首曲,有许多引人入胜、令人留连忘返的草原景观,西梅朵合塘(意为花滩)便是其中之一。
西梅朵合塘位于玛曲县城以西120公里处的欧拉秀玛乡,这里是地势平坦的河谷滩地,绵延数十公里。到每年七月中旬,整个滩上遍开整齐而又平展的金莲 花,策马滩上,马蹄下迸出一抹金灿灿花尘,蹄香不言而喻。到八月金莲花悄然隐退,代之以天蓝色的龙胆共,整个花滩一片蔚兰,滩接天际,天地一色。到十月,周围高山之巅已是白雪皑皑,这里却换之以斑斑点点的毛茛花。这便是西梅朵合塘的花之三奇。
另外还有玛日扎西滩、金木多扎西滩、宋葛尔等各具特色的草原。其中玛日扎西滩距县城八公里,滩平且广。夏季来临,一些传统的宗教活动和群众性的体育活动都在这里举行。届时芳草连天、白帐点点,牧民身着民族盛装,骏马往复,热闹非常。
5.金银滩大草原
走进金银滩,置身西部歌王王洛滨的采风地,但见漫山遍野绿草如茵,花团锦簇,蓝天、流云、碧草,悠闲的羊群,翔鸣的小鸟,如诗如画。
金银滩分为金滩和银滩,一条小河穿流其间,北岸草滩上盛开着一种叫金露梅的金黄芳香的小花,故称金滩;南岸草滩上则是洁白如银的银露梅的天下,谓之银滩。徜徉在夏日金银滩的山、水、草滩间,哼着那风靡海内外的名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时间竟不知身在何处。
6.巴音布鲁克草原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泉源丰富,位于中天山南麓,海拔约2500米,面积22000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草原,仅次于内蒙古额尔多斯草原。这里地势平坦,水草丰盛,是典型的禾草草甸草原,也是天山南麓最肥美的夏牧场。每当盛夏来临,巴音布鲁克草原层峦叠翠,绿野无限,湖沼广布,牛羊遍野,一片兴旺景象。
7.川西高寒草原
红原若尔盖大草原是四川最大的草原,面积近3万平方公里,由草甸草原和沼泽组成,二万五千里曾多次通过这里。聚集了白天鹅与梅花鹿等大量候鸟和野生动物,景点有养鹿场、太阳湖、白洼寺院、达格则寺院等。河流弯曲摆荡,蜿蜒其间;牛厄湖星罗棋布,独成一湾风景。
红原若尔盖大草原是藏族游牧民聚居的地方,红原藏民礼俗是长幼尊卑,事事敬神,见尊长朋友要敬献哈达。这里风光民俗独特,金碧佛教寺院依山傍水。六至九月的大草原天高气爽,日出 晨曦,帐篷点点,炊烟缭绕,牛羊漫野,牧歌悠悠,风情醉人。草原可游览内容丰富:可赏草地风光,听牧歌悠扬,可垂钓黄河鱼野炊,还可以品尝飘香的奶茶,清澈的青稞酒;可骑马驰骋草原,可观梅花鹿牧场,可去黄河九曲第一弯揽胜,可住帐篷宾馆,可去森林采撷野菇,也可去寺庙参观朝拜。
8.西藏羌塘草原
羌塘,是中国五大牧场之一,位于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它不仅是野生动植物的天堂,同时也是一个具有丰厚沉积层的文化沃土。在那一望无际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牧民赖以生存的牦牛和羊群,处处可见牧民栖息之所帐篷。牧民们在这儿创造了梦幻迷离,色彩斑斓的游牧文化。不仅有远古岩画,也有许多古象雄国的遗址,英雄格萨尔王的足迹及故事遍布藏北,玛尼堆,经幡、古塔随处可见,为苍芒的大草原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著名的唐蕃古道贯穿南北。
9.伊犁大草原
无论是声名在外的那拉提草原,还是后起之秀的唐不拉草原,抑或是传统的牧场巩乃斯草原,伊犁草原均展现出超然绝美的气质与外表。伊犁河谷是如此的卓尔不群,逶迤千里,生机无限。
传说成吉思汗西征时,有一支蒙古军队由天山深处向伊犁进发,时值春季,山中却是风雪弥漫,饥饿和寒冷使这支军队疲乏不堪,不想翻过山岭,眼前却是一片繁花织锦的莽莽草原,泉眼密布,流水淙淙,犹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这时云开日出,夕阳如血,人们不由的大叫那拉提(有太阳),那拉提于是留下了这个地名。那拉提草原是发育在第三纪古洪积层上的中山地草场,东南接那拉提高岭,势如屏障,西北沿巩乃斯河上游谷地断落,地势大面积倾斜,山泉密布,溪流纵横。缘山脚冲沟深切,河道交错,森林茂密,莽原展缓起伏,松塔沿沟擎柱,还有毡房点点,畜群云移,是巩乃斯草原的重要夏牧场。
10.祁连山草原
关键词:生命力;平等;宁静;自由;和谐
“当人类向着他所宣告的征服大自然的目标前进时,他已写下一部令人心痛的破坏大自然的记录。”工业化高度发达的今天,理想和诗意似乎只存留书简之中、几页残存的文字之间,曾经的理想之地已成为遥远的过去。人们在寻找,寻找着那片心灵的栖居地,周涛的散文恰恰显示人类本性的回归,他的散文充满了昂扬充沛的生命意识,共生繁荣的生态思想,和谐共存生态观念。他的散文《阳光容器》在细腻的叙述之中,向我们呈现出西部草原的生机昂扬、生命和谐之美。
一、生命昂扬 肆意蓬勃
在周涛的笔下,所有的一切都充满着生命的张力。他将生命的激情融到笔下。自由奔腾的巩乃斯马、雪地上的狐狸是“一团美丽的火焰,是雪原上的精灵,太阳城的儿女”,在《阳光容器》中,阳光是饱满充沛的跃动精灵,他“从清冽、蔚蓝的天空中泼洒下来”“光芒四溅,游动跳跃,从这朵花转瞬蹿到那朵花”“恣意地溅洒在草地上,饱满充沛,看样子不像是能够枯竭、不会有光芒泻尽的日子”,他是如此的“均匀而有力”,尽情地张扬着自己的活力,“在宁静无人的夏季牧场上织出一片炫目的、灿烂的光芒彩雨。这奢华的、浪费的阳光,正独自毫无目的地倾泻着”。泼洒、跳跃、蹿、肆意、张扬、倾泻等一系列词语形象地将阳光强大的生命张力呈现在我们眼前。
在阳光的滋养下,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繁荣滋长,“草长得更深厚,已经可以陷没人的膝盖”。牧草装点那远方的山冈,“草的生机使它毛茸茸的、湿漉漉的,像是伏卧在那里的蜗牛”巩乃斯河拐弯处或平阔处大片的芦苇也在肆意地生长,所有的个体都洋溢着活力与自由,散发生命活力的魅力。
周涛凝神注视着西部原野所呈现的图画和色彩,与之沟通,那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是心灵之间的契合,在主体与客体之间自由地穿行,与外在的物象互相渗透,不断地在西部辽阔的草原上展开、延伸,深切地感受着生命之美、生命的蓬勃与自由。
二、万物等量 同生共处
周涛的散文常常流露出万物等量齐观的精神,走进他的文字,走进他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他将自己作为一位倾听者,倾听着万物,感受着万物同生共处的情怀。正如他自己所说的那样:“一些辽阔博大的东西,比如草原啦,海洋啦,山脉啦,它们的生命呼吸,都与整个宇宙息息相通。”所以,周涛将自己化作草原、海洋、山峦,感受着这种生命的力量与生命之间的和谐。何谓和谐?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在他的笔下,生命个体无论大小,没有贵贱之分,都走在各自的生命的轨道上,宁静、闲适。以下是文中描写草原的一组文字:
“草原这时是一位画家,但只是画家而并不同时又是音乐家。它在这块大画布上涂抹油彩的时候,是非常愿意宁静的,在它色块汹涌奔流的空间里,任何细微的声响都能成为注意的中心。光斑在花朵上弹射、迸溅,却在草色深浅中被吸收,被融入,阳光渗入绿色的时候就好像水珠渗入厚壤那么容易。
草原塌陷或隆起在一些山冈旁边,线条流畅自然地结合着,宛如床和枕头的关系。
再远,钢蓝色的山体便从浓艳的绿野中分离出来,组合成天边的一列坚硬而又披挂了深雪的高大尖顶营帐,它总能被人一眼望见,却让人总也走不近它们。这些耸立天庭的雪峰和草原浓艳的夏天离得似乎是太近了,近得令人不敢相信,这就使这些巨大的实体看起来很像是假的。纯钢一般湛蓝的山体,耸峙并蓝得宁静明洁的天空。两种蓝,高度和谐而又截然不同,你无法说清这两种质地的蓝是怎样在空间里被鲜明区分的。
这些光芒的瀑雨无声地向下降落,无声而缓慢,均匀而有力。一俟接触地面,触碰到白的岩石和各种颜色的明媚的野花,便会在花瓣的光彩上惊跳起来,反弹并四处迸溅,光芒像是撞碎散开的水珠,向各个方向惊跳,划出优美的弧度,纠缠、交织,在宁静无人的夏季牧场上织出一片炫目的、灿烂的光芒彩雨。这奢华的、浪费的阳光,正独自毫无目的地倾泻着,仅仅是为了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繁荣滋长。”
我们可以将这组文字所描绘的景象概括为“宁静和谐”。阳光在花朵上弹射、迸溅,最终阳光渗入绿色的时候就好像水珠渗入厚壤那么“容易”;草原与山冈“流畅自然”地结合,作者将它们之间的关系比作是床和枕头的关系;钢蓝色的山体蓝得宁静明洁的天空。虽然它们截然不同,但是却“高度和谐”;奢华的阳光倾泻着,是为了“繁荣滋L”漫无边际的茂盛的牧草。在这“阳光容器”之中,草原上的生命体都是独立存在的,但是它们之间又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我们感受到的是草原的宁静、和谐之象。
三、天人合一 和谐共存
“离河不远的略微高起的坡地上,正露出一排土房子。”这就是文章的结尾,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韵味旷远。万物的主宰者在最后破空而出,犹如一组长镜头徐徐扫描,最后在一个点上停留、特写。这恰恰体现了周涛在散文中强调的“天人合一”平等的观念。何谓“露”,笔者认为这与南宋诗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其韵味更浓。“露”字我们暂且把它理解为“现而不明”,万物的主宰―人类在这幅阳光容器的画卷之中所占据着的仅仅是一个“点”而已,与其他生命个体毫无异样,这个“露“字的背后体现的是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及愿世间万物平等相待之心。正如周涛所说:原本是同一个世界是今人的也是古人的,是人类的也是鸟兽虫鱼、花草树木的。当他面对一窝雀雏时,不禁感叹:“我们在昆仑的手掌心里并不比它们在我们的手掌心里强多少,都是脆弱的东西,应该互相怜悯。”在这个“露“的背后我们感受到的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并行共生、和谐共存,是一种天人合一的至美。万物的和谐,因为有了人类的融入才是真正的和谐,人类的进程才能充满诗意与爱意。
阳光容器这幅优美的画卷,不仅向我们展现了世间万物肆意蓬勃的生命力,更让我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融合,让我们置身于一个宁静闲适的世界,如同都沐浴在阳光容器之中。
周涛这位“来自大西北的风情歌者”,用他诗意的文笔唤醒我们对诗意生活的怀念,唤起我们对那些原生态生活的怀念,轻轻触碰着我们内心最深处的那根心弦。生机昂扬、宁静和谐的阳光草原引发我们对“诗意栖居”的怀想,它是周涛散文的理想境地,是他内心的理想,也是所有人类的理想所在。
【参考文献】
[1]蕾切尔.卡逊, 吕瑞兰译.寂静的春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73.
[2]周涛.逃跑的火焰[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3]周涛.周涛散文集:卷1[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8.
一、历史悠久的骨雕艺术
依据考古发现,骨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考工工作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山顶洞遗址内发现了距今约10万年的钻孔鱼骨骨坠、骨针等骨器,证明当时的人类懂得了钻孔和磨光技术,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意识。另一个与骨雕起源相关的重要考古发现是距今18000年前的旧石器晚期北京山顶洞人洞穴旁的墓地,考古人员发现了原始人的骨骸上有一些骨质饰物。这两处旧石器时代的考古遗存足以证明骨雕的产生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至少从旧石器时代人们已经能够雕刻、打磨兽骨。打磨骨针,从事缝纫工作,并为了美而制作精美的骨质装饰物。应当说从那时起骨雕制品就与人类的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除了骨质的装饰物,用动物骨头也可以制作骨质器具。骨器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日常生活,人类利用动物骨骼的领域逐渐扩展到农耕生产、军事、艺术、占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领域。迄今为止,骨器仍旧是考古中重要的一个文物类别,依据考古中发现的骨器,我们可以大致认识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下骨器与人类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时至今日,哈萨克族手工艺人仍然沿袭古老的传统――用牛、羊骨骼制作日常用品、装饰品、酒具。在哈萨克族民间艺人的手中,普通的兽骨变成一件件精美绝伦的骨雕工艺品,美观而实用,极具欣赏和收藏价值,因此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不禁让人对骨雕的渊源和发展产生无限遐思。
二、哈萨克族骨雕艺术溯源
从杭爱山、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天山至乌拉尔山,从额尔齐斯河、额敏河、伊犁河至耶底里河(伏尔加河)一带以及加依克河(乌拉尔河)流域等广阔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乌孙、康居、杜拉特、扎拉亦尔、阿尔根、乃曼、克烈、瓦克、昆拉特、克普恰克、艾力姆勒等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哈萨克族人民就是由这些氏族、部落及部落联盟经过长期融合而组建形成的。[2] 哈萨克族主要族源有塞种、大月氏、乌孙、匈奴、康居、奄蔡、克烈、克普恰克等,塞种人为其主要族源之一。以伊犁河谷为核心的中亚七河流域地区因为天山雪水滋养出水草丰美的草原,更因处在丝绸之路北线上,而成为中亚北部最重要的地域之一。哈萨克族的祖先在这片土地上游牧、生活,成为“丝绸之路”古老的开发者和经营者之一。七河流域地区在东、西方艺术文明的相互交融、影响中起到了巨大作用,这一地区从南到北的通道连通着印度、波斯、阿拉伯与伏尔加河上游、西伯利亚以及远东各民族。
哈萨克族世世代代的游牧文化、生活习俗以及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影响下,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艺术形式,在美术史上留下了很多精彩篇章。相关学者把哈萨克族美术史分为肇始期(史前-公元前7世纪)、融生前期(公元前7世纪-公元6世纪)、融生后期(6世纪-15世纪中叶)和民族化时期(15世纪中叶-19世纪上半叶)四个阶段。[3] 下面我们就循着这种美术史划分的线索追溯哈萨克族骨雕艺术的渊源:
(一)肇始期的哈萨克族骨雕艺术
肇始时期,骨器和石器的发展并行,这一时期除贝壳制作的耳环出土外还有大量骨镞被发现。例如,在新疆博尔塔拉蒙古族自治州的达勒特古城出土了青铜时代(公元前20世纪――公元前7世纪)使用的骨镞。按理说,骨箭头在青铜器时代应该被青铜所取代,但直到汉代,西域地区还在大量使用骨制箭头。由此考古发现可推断:长时间使用骨箭头,不仅仅是受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应该还有其他原因。比如原始宗教对骨器的神秘崇拜;或者因为骨制箭头轻盈、锋利、杀伤力更大;或者因为在这里骨质材料获取更方便快捷等等。2005年3月中旬,考古工作者在罗布泊小河墓地(约距今3800年)出土了骨雕人面像、大型牛角、权杖头等骨质文物,这些骨雕工艺独特、造型别致、文化内涵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于田克里雅河流域的流水墓地出土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骨马镳;新疆孔雀河墓地也发现了骨别针、骨管、骨马镳等骨雕制品;在考古发掘中,骨梳、骨勺和骨制马具比较常见。这些发现充分说明古西域民族与骨器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骨器伴随着草原文化发生、发展,也见证了草原文明的繁荣和兴盛。
除了骨器外,在骨骼上雕刻图案、花纹、人物形象作为观赏品和装饰品也是中亚骨雕艺术式样之一。另外一种样式是把骨骼按其原料、大小、形状,雕刻塑制成不同的手工艺品和日常用品。[4]在艺术史上这两种艺术现象数量最多,用途最广。哈萨克族的骨雕艺术与浮雕、木刻、金属雕、石雕等艺术形式有一定的内在关联,但骨雕在技法、构图、造型的生动性上却独具风格。哈萨克族肇始时期的骨雕艺术考古资料有限,但可以肯定的是――骨质器具在历史上曾一度伴随着游牧民族的日常生活,同时不言而喻的是骨雕技术也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而不断发展完善。
(二)从中亚骨雕艺术史追溯融生前、后期的哈_克族骨雕艺术
塞种人自公元前1000年以来就居住在中亚细亚辽阔的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他们活动的地区西起黑海以北,东至伊犁河下游,南达古波斯的北边边疆,从公元前七世纪以来便和亚述、波斯、希腊发生着接触,史料记载,塞种人同黑海沿岸的希腊城邦、波斯以及中亚各族有贸易往来。中亚的骨雕艺术融合着波斯阿黑明尼德艺术和游牧的塞种――斯基泰艺术的遗迹:考依科巴德――沙赫发掘出的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的巨骨上镌刻着穿铠甲的肩后背着箭简的士兵形象,脚踏着四肢伸开的敌人;贵霜――马扎尔人的古代墓场遗址上发掘出的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前1世纪的骨骼薄片上也雕刻着塞种――斯基泰人形象的图案。[4]这些都是中亚优秀的骨雕艺术精品,这些艺术品反映出哈萨克族骨雕在融生前期受到波斯、希腊、罗马、印度、中国远东文化艺术影响的痕迹。
在新疆伊犁有可能是塞人文化遗存的新源县铁木里克墓葬、七十一团一连鱼塘遗址、昭苏哈拉图拜、夏台、波马、萨尔霍布墓葬、黑山头墓葬、新源铁木里克墓葬群、新源巩乃斯河畔墓葬、巩乃斯种养场墓葬群、特克斯一牧场墓葬、索墩布拉克墓葬、乌闺兰墓地和呼吉尔台墓地等等,这些遗址和墓葬经过较为准确的年代测定,大体时间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左右。出土多为陶器,骨器及石器农业生产工具等。这些发现再次证明骨雕制品也是塞人日常生活用品之一。
1994年,新疆考古队在交河故城沟北28号墓发现了一件骨雕鹿头。这件长约11厘米的骨雕用精妙的雕刻手法在兽骨上雕刻出鹿的面部和五官,鹿角运用了透雕的手法,骨雕表面用几何纹等纹饰装饰,造型奇特、夸张、神形兼备,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这件作品的精致工艺和高超的艺术创作手法让人很难想象是出自于公元前三世纪的新疆古代先民之手。正因为骨雕鹿头制作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因此当之无愧地成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公元前2世纪早期遗迹――巴里坤草原的黑沟梁墓地、东黑沟遗址,两处都出土有三棱形单翼骨镞,黑沟梁墓地出土1对马镳(骨质,呈角状,有穿孔)、1件骨节约(正面圆形凸起,背面方形,中心和四边都有孔互通)。黑沟梁墓地出土了骨质带扣:前宽后窄,有两个扁孔,前端边缘还有扣针。东黑沟石围居址出土有磨制羊肩胛;石筑高台和石围居址都有成组出现的羊距骨,有的上面还有磨痕或刻划图案――有关学者推断是占卜器具。此外黑沟梁墓地出土1件骨雕鹿首,尖耳,双角呈盘曲状,与交河故城沟北墓地出土的骨雕几乎样式相同。
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中亚,骨雕是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在古尼萨的方宫遗址里发现了著名的尼萨象牙角杯。尼萨角杯是东西方文化艺术混合主义的产物,其题材是希腊的,但又渗入了东方的艺术风格。公元1-3世纪的大夏人著名的骨雕作品――普通骨板和象牙雕制成的东方妇女生活题材图案的别克拉姆(阿富汗地区)式的精致匣子和家具。而花剌子模的骨雕作品是一种新风格和类型――在骨板上把带有感彩内容的外形素描雕刻成精致的图案,具有鲜明的典型性。[5]
人类的文明和艺术一直在从东到西又从西到东循环往复的交流过程中向前发展。公元6-15世纪,艺术的地方性风格从波斯萨珊王朝的东部各地和花剌子模延伸到中亚的七河地区、哈卡斯以及中国的新疆等地。[5]中原美术对哈萨克族美术这一阶段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口碑传说、英雄史诗、寓言和故事成为骨雕艺术创作的素材。创作题材的来源主要有草原史诗、日常生活的审美需求、富有时代印迹的美好向往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早期中世纪草原地区的花纹类的艺术形式,在中亚这一时期的的骨雕中也有发现。
(三)民族化时期繁荣的哈萨克族骨雕艺术
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在游牧、迁徙过程中吸收融合了中亚地区各民族的文化内容,创造出了具有草原特色的哈萨克民族文化。1456年(明景泰七年),哈萨克人建立了哈萨克汗国,过上了和平、安宁的理想生活。随着汗国的壮大,到15世纪末,一个有共同名称、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哈萨克民族终于形成。从1456年至1822年哈萨克汗国时期,哈萨克族的家庭手工业就已经很普遍,几乎每家每户都从事这方面生产。他们用羊毛擀制克格孜(毛毡)、铁克买提(带花纹的毡子)、斯尔马克(刺有花纹的毡子);用羊皮、狼皮、虎皮等兽皮缝制皮衣;用大兽皮做鞋、皮桶、皮口袋、马肚带、马鞭子、马笼头等;用牲畜的角做扣子、盒;用牲畜骨头做床腿和刻画艺术。[6]骨质工艺品的制作是哈萨克族民间的一项传统手工艺,哈萨克族骨质品按用途分,大致可以分为用具类、陈设类、器皿类、佩饰类、立雕类等类别。骨质品的原料,常用的有牛、羊、马、骆驼的骨头,也使用鱼骨和野兽的骨头。
哈萨克族世代生活的大草原上各种畜骨十分丰富,长久以来形成了一些和骨头有关的习俗:比如用兽骨作为护符。很多哈萨克人喜爱带狼的踝骨,他们认为狼的踝骨能治病辟邪,使人免遭伤害。此外哈萨克族认为桡骨是最神圣的骨头,有保护牲畜不被偷、被野兽袭击的神奇力量;把桡骨挂在房里能保护畜群,绑在鞍头可以保护马和马鞍。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馆藏的文物中有哈萨克族用骨片雕刻花纹镶嵌的箱子,美观而又实用;在生活中小孩把玩羊拐(俗称毕式)当做一种娱乐;哈萨克族的生活中用马蹄、羊拐、山羊角等制作的乐器随处可见;用羊小腿骨制作马鞭,实用又独具民族风情;还有民间用羊的肩胛骨进行占卜、算命等一系列与骨有关的风俗习惯。民族化时期,骨雕随着民族经济、文化的繁荣进一步发展,在生活、文化、娱乐、精神等各个领域都出现了骨雕艺术的身影。这个时期骨雕艺术既是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具备了艺术和审美价值,凸显了哈萨克族文化的草原情结。
哈萨克族骨雕艺术的发生和发展与人类的文明和进步是同步的。从现有的考古发现不难看出哈萨克族骨器曾经使用广泛,既有精雕细琢的带扣、手镯、骨管等装饰物;也有刀、镞、马具、家具等生产生活用具;更不乏鹿头、人面像等艺术精品,以及宗教仪式用的占卜器具。现在新疆各地州的博物馆藏品中有很多骨制的乐器、烟具、药具、占卜用具等。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西北地区的齐家文化等文化遗迹,也出土有骨梳、骨匕、骨饰物、骨耜、骨镞、骨鱼镖、骨哨、骨锥、骨针、骨叉、卜骨等骨器,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令人惋惜的是中原地区的骨雕艺术在汉代以后逐渐衰退。如此看来在人类历史的视野下哈萨克骨雕艺术与中原骨雕艺术的兴起与繁盛应该几乎同步发展,在文化的交流中也免不了彼此影响和借鉴,共同推动人类文明和艺术的发展。
哈萨克族的骨雕因其独特的草原文化背景从石器时代一直发展、流传到今天。而今,在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中,虽然由于时代的发展,工业制品渐渐兴起,逐渐取代了骨制品的实用功能,但民间却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沿袭着制作骨质工艺品的习俗。此外作为一种古老的民族艺术形式,骨雕艺术品因独特的文化含义,精美的外观、独特的工艺,受到艺术收藏爱好者以及民族文化的追随者、中外游客竞相追捧。骨雕是研究哈萨克民族文化的一个切入点,同时骨雕更让我们领略到哈萨克民族文化中浓厚的草原情结。
【参考文献】
[1]吴诗池.中国原始艺术[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78.
[2]贾合甫・朱尼斯.哈萨克族的族源及其形成和族名[A].赵嘉麟.哈萨克文化研究[C].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
[3]周珩帮,木合牙提・加海.文化人类学视野下的哈萨克族美术分期(自史前至19世纪上半叶)[J].文艺争鸣,2012(10):150.
[4]贾东海.丝路上的中亚民族骨雕艺术史散论[J].社科纵横,1993(01):11.
天山,古名白山;冬夏有雪,故又名雪山。匈奴谓之天山。唐时,也叫折罗漫山。
自古以来,人们对天山敬若神明,顶礼膜拜,古籍中即有“过之皆下马拜”的记录;那里的许多地物也随之沾了光:天山上的湖被称为“天池”;天山地区出的马被冠名为“天马”;天山上生长的云杉也被叫做“天山松”……人们甚至从天山杜撰出许许多多的英雄豪杰,天山由此成为一个武侠大本营,成为小说素材取之不尽的源泉。
天山的确也没有辱没它的姓氏。它横亘亚洲中部,与昆仑山系、喜马拉雅山系并称为亚洲三大山系,也是世界著名的巨大山系之一。在长度上,天山仅次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8900千米)和北美洲的落基山脉(4800千米)、阿帕拉契山脉(2600千米),可谓称雄亚洲,知名世界。
雄伟壮丽的天山是难以用笔墨描绘的。1971年,郭沫若到天山的天池一游。他突发奇想,欲用天上云为纸,以天池水为墨,举天山松为笔,以书天山之美,结果也难至万一。皑皑雪峰、滢滢冰川、潺潺河流、萋萋草原构成的奇丽画面的确难描难绘。
天山又是新疆芸芸众生的生命摇篮。突兀于广阔荒漠之上的巨大山系拦截了西来的湿润水汽,不仅将自己打扮得生机勃勃,而且为绿洲提供了生命之源,使13个民族的天山儿女得以生存、繁衍于此。
然而,天山景观之独特、环境之特殊以及天山整体的美,还是很少被人们所认识和了解。
世界最大独立纬向山系
作为世界七大山系之一的天山,位于地球上最大的一块陆地——欧亚大陆腹地,是世界上最大的独立纬向山系,也是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山系和全球干旱地区最大的山系。它东西横跨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4国,全长2500千米,南北平均宽250~350千米,最宽处达800千米以上,是一座巨大的国际山系。天山在我国境内的部分长达1760千米,占其总长度的2/3以上,它横亘新疆全境,跨越了喀什、阿克苏、伊犁、博尔塔拉、巴音郭楞、昌吉、乌鲁木齐、吐鲁番、哈密9个地州市,是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的天然地理分界,也是新疆地理的独特标志。
对新疆境内的天山,人们习惯以乌鲁木齐为界,其东称为东天山,其西称为西天山;然而,按山势而论,正确的划分应是北天山、中天山和南天山,它们分别代表组成天山山体的3列山脉。
北天山是3列山脉中最长的一列,由博罗至伊吾,长约1300千米。最高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
中天山是3列山脉中最短的一列,约800千米长,从伊宁南的特克斯河畔至吐鲁番盆地南缘。中天山是天山富庶的象征,包含了诸如伊犁盆地、昭苏盆地、巩乃斯谷地、大小尤尔都斯盆地、焉耆盆地、吐鲁番盆地和哈密盆地等许多代表新疆精华的山间盆地。
南天山则是天山精髓所在,它西起克孜勒苏河源,东止博斯腾湖畔,全长1100多千米。在汗腾格里峰其西的山体又被称为天山南脉,走向是从东北向西南;其东的山体则转折向东南。两组走向不同的山脉在此交汇,形成巨大高耸的山结,在相汇处的3000多平方千米范围内,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地面积占到60%,有海拔6000米以上的高峰15座、6800米以上的高峰5座。
虽以“天”为姓,天山却并未与天地齐寿。在我国众多的山系中,天山山系是比较年轻的。现代天山形成于新生代晚第三纪和第四纪初,距今不过两三百万年,在地球46亿年的发育史上,折算下来,也就相当于一个出世半个月的婴儿。
不过,天山山体的演化却经历了相当悠久的岁月,在漫长的地质史中,经历了陆地-海洋-陆地的反复变迁,正所谓沧桑巨变。这种巨变孕育和造就了今日气象万千又美丽富饶的天山。今日之天山,依然处于变化之中;不过,以人类生命的短暂,难以目睹到这种变化的端倪。
垂直地带性最佳典范
在天山入选世界遗产的4个主要提名地中,托木尔和博格达被称为温带干旱区山地生态的最典型代表,拥有温带干旱区典型的垂直自然带谱:托木尔体现了天山南坡最完整、最丰富的垂直自然带,博格达则体现了天山北坡的垂直自然带。另外,入选的几个地方可以看作天山垂直自然带谱中某一个自然带的具体展示:喀拉峻展示了亚高山草甸自然带;库尔德宁展示了山地针叶林带,也就是雪岭云杉自然带;巴音布鲁克展示的是高山草甸和湿地自然带。这些地方也表现出天山从西向东、从北到南各个区域的特点。
除了造成新疆气候的南北分异外,天山自身的南北差异也十分巨大,天山北坡有如披发的美女,天山南坡就像修行的高僧。在这里,我们以天山西段的托木尔峰地区为例来看看。托木尔峰是天山最高峰,垂直自然带的发育比较完整;但其南、北坡的差异也很大。
从山麓至高山,其南坡垂直带结构和景观依次为:温带荒漠-棕漠土带,海拔1900米以下的山前地带以典型的旱生灌木、半灌木为主,植被覆盖度通常不到1%,也就是说,基本光裸;往上直至海拔2200米,为山地温带荒漠草原-棕钙土带,植被以旱生丛生禾草为主,虽以草原冠名,草群高不过20~30厘米,但牧草品质尚优;再往上至海拔2600米,是山地寒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带,草层稍高一些;再向上至海拔2900米,为亚高山寒温带草原-草原土带,它的上限在主谷已达山谷冰川前端,气候较湿润,为草原植被的发育提供了良好条件,这一带可说是南坡植被最好的地段,植被覆盖度可达70%;再往上就是高
山寒冷草甸-草甸土带,海拔高度上限为3600~3700米,局部地区可达3900米,为以硬叶嵩草占优势的高山草甸,主要生长在海拔3000~3500米的外侧山地的古夷平平原上,植被覆盖度可达50%~60%。
北坡地区则以优美的草原和带状森林为主要景观特征,从山麓至高山的垂直带结构为:海拔1500米以下为山地温带干草原-栗钙土带,具有荒漠性质;而山地温带草原-黑钙土带位于海拔1500~1900米的洪冲积倾斜平原,是以针茅、羊茅为建群种的草原。草丛高在50厘米以上,草原生产力很高,是“天马”的产地;往上至海拔2100米为山地寒温带草甸-黑钙土带,部分地方因森林的破坏,草甸上移可达海拔2300米处,植被组成复杂,主要由鸭茅、无芒雀麦等组成有中亚山地特色的草甸,真菌、地衣也十分丰富;再往上就是北坡特有的山地寒温带针叶林-灰褐色森林土带,以天山特有的亚高山针叶林树种——天山云杉为主;往上至海拔3100~3200米,为亚高山寒带草甸-草甸土带,草甸植被以糙苏、羽衣草等多年生植物为主,种类组成丰富,可达30~40种;往上再至3400~3500米为高山寒冷草甸-草甸土带,以苔草、蒿草为主,并杂有部分亚高山草甸成分;再往上则是高山寒冻垫状植被、地衣-原始土带,植物种类单调,主要有垫状高山梅、垫状萎陵菜等,裸岩上生长着不同色调的地衣,却也将生命稀少的高山区打扮得色彩斑斓;最后则是高山冰雪带。
博格达则是天山北坡垂直自然带典型代表。远处的雪山、山腰的森林、山麓的草原,秩序井然地逐级演替。在不到30千米的水平距离内,博格达形成4000多米的垂直落差,从山地草原带到冰雪带的6个垂直自然带(这是天山北坡最典型的垂直自然带),以及包含了现代冰雪高山、冰缘亚高山、流水侵蚀中山、干燥剥蚀低山的多种地貌类型,它们在这垂直落差中淋漓尽现。
显著的生物多样性
世上最美好的是生命。山川的秀美也得益于生命的驻足和表演。天山正是全球温带干旱区生物生态演化过程的杰出范例。天山针叶林、天山山地草原草甸和天山山麓干旱草原中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天山生长着80多种药用植物;天山地区还是优良牧草的基因库。
“一花不是春,独木不成林。”即使在纯云杉林的背景下,也还伴生了许许多多植物。据统计,天山植物种数达2600多种,占新疆植物总种数的2/3左右,天山由此成为新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一个地区。众多的植物也进一步衬托出天山的壮丽。
天山最大宗的植物类群要算药用植物了。举一些名字就可知天山药草库资源之丰富。天山药草中较重要的,如党参、黄芪、贝母、紫草、龙胆、柴胡、雪莲等等,这些植物对任何一家稍具规模的中药房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而在天山几乎俯拾皆是。
“百药”的“百草”还各有其独特的用途。例如,可供食用的含有淀粉和糖类的植物有珠芽蓼、鹅绒萎陵草、野燕麦等;可供为蔬菜的有野葱等;可供鲜食的果类如蔷薇、悬钩子、草莓等;可供制农药的有白头翁、乌头等;可供制取纤维的如荨麻、冰草等;可供提取芳香油的有圆柏、百里香、薄荷等;可供榨食用油的有香薷 、遏蓝菜等。
上下数千米的高差,加上特殊的气候、土壤条件,使天山的野生花卉种类甚多,分布很广,给斑斓的天山增添了更多的色彩。玫瑰红的芍药,金黄色的金莲花、侧金盏,淡红色的老颧草,杏黄色的野罂粟,淡紫的黄芩,蓝紫的桔梗、乌头,白色的石竹、雪莲,等等,真正是姹紫嫣红,令人目不暇接。
天山植物的另一大宗资源算是牧草了。天山植物的垂直分布形成不同类型的草场,如高山草甸、亚高山草甸草原、山地真草原(北坡)、山地荒漠草原(南坡)等等,不同草原各有其代表植物。在众多美丽的天山草原中,最美的要数特克斯草原、巩乃斯草原、唐布拉草原、昭苏草原和巴音布鲁克草原,前者构成盛名的伊犁大草原。伊犁大草原在中国最美的六大草原中列第二名。
动物与植物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它们共同构筑成完整的生命世界,周而复始地鸣奏着美妙的生命之歌。
受山地自然景观垂直变化的影响,这里的动物类群也呈现明显的垂直结构,分为高山亚高山带、山地森林带、低山灌丛草原带3个垂直动物带。高山亚高山带为适应于高寒、开阔或裸岩地区活动的种类,代表种有北山羊、雪鸡、兀鹫等;山地森林带生态环境条件最好,动物种类也多,代表种中,兽类有猞猁、马鹿、旱獭、林姬鼠等,鸟类有三趾啄木鸟、柳莺等,还有爬行类的林下虎;栖息于低山灌丛草原带的典型动物种类则有鼹形田鼠、獾、石鸡和蝮蛇等。在山区水域,还有雁鸭类、鸥、水獭和鱼类等。
新疆各民族的摇篮
从古天山屹立在地球上,已有数亿年历史,现代天山的形成也经历了数百万年。尽管从自然的角度看,天山的演化从来没有停息过。然而,自人类出现以来,天山的演化开始渗入了人的因素。作为新疆各民族的摇篮,自新疆有人类活动的历史以来,天山处处留下了人类活动的印记。
1995年,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人员在交河故城沟西台地上的考古调查中采集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批打制石器,将新疆人类活动的历史一下上溯到距今约两万年前。
天山及其众多山间盆地分布有很多墓葬遗址,包括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和静察吾呼古墓群、哈密焉不拉克古墓群、霍城吐虎拉克·铁木尔汗麻扎、鄯善洋海墓群、哈密回王墓、伊宁速檀·歪思汗麻扎等。上述古墓葬从青铜时代、商、周、春秋、战国直至汉唐以来各朝各代,延续约4000年,墓葬内容丰富,为我们清晰勾描了古代祖先在天山地区的生活全景。
天山地区的凿刻文化十分有名,最多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岩刻、岩画。岩画刻画的形象不约而同都是各种各样的动物乃至乘马的猎人。不用说,这都是游牧民对他们生活的即兴之作。尽管笔法简陋,但大多可分辨出刻画的种类。
自古以来,天山就是中国与中亚和西亚联系的重要通道。托木尔峰东部南、北木扎尔特河谷便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支线。西汉时,细君公主、解忧公主下嫁乌孙王,即通过此道。驰名中外的唐代僧人玄奘于629年去印度取经也经过这里。
据传,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曾登上天山博格达峰,并在此会见西来传道的长春真人丘处机。
【关键词】《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燕丹子》;文体特征;人物塑造
《战国策・燕太子丹质于秦》(以下简称《燕太子丹质于秦》)《燕丹子》都记载了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虽然两者叙述了一个大致相同的事件,但二者在情节安排、叙事艺术、人物塑造上都有较大差异。其中,《战国策》作为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主要记载了战国策士的游说之辞,纵横家的言辞虽多有夸张,但作者在记述人物的客观活动时却很少有虚诞之笔,体现了史书的严谨与科学。《燕丹子》一书的性质却充满争议,程毅中认为“《燕丹子》是一部古小说....它的确是根据秦汉民间的传说记录的古小说,比之名东方朔、班固等文人的汉人小说总是更可信一些,也许可以说是现存的一部比较完整的汉人小说”,胡应麟说它是“古小说杂传之祖”,孙星衍也说:“其书长于叙事,娴于辞令,审是先秦古书,亦略与《左氏》、《国策》相似,学在纵横、小说家之间。”本文试图首先简要分析不同的文体特征对两部书人物塑造的影响,继而具体阐述这两部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差异。
一、文体特征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燕太子丹质于秦》作为史书,本着“实录”的精神,记人写事多采取客观的态度,极少有虚诞之笔。而《燕丹子》作为一部先秦古书,根据现存的争议,我们目前还不能将这部书的文体定性,但它具有明显的小说性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小说性突出表现在其全书整体追求传奇、怪异,《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周氏涉笔》说:“燕丹、荆轲,事既卓,传记所载亦甚崛奇。今观《燕丹子》三篇,与《史记》所载皆相合,然乌白头、马生角、机桥不发,《史记》则以怪诞削之。”可见,古人早就注意到《燕丹子》不同于正史的地方正在于它在叙事上的艺术虚构。这种艺术虚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明显的渲染作用。
《燕太子丹质于秦》全书一开始,用简略而平实的语言交代了事情的开端,对于太子丹在秦国为人质的处境以及逃归的经历均一字不提,在这种以把握关键历史事实、笔法严谨客观为主要特征的史书写法的呈现下,太子丹这个重点人物一出场就略显单薄,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下文,作者始终以一种客观的笔调来陈述历史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进程。而在《燕丹子》中,作者显然不满足于平实地回顾那段历史,在写太子四处寻找刺客之前,作者以虚幻的情节详细交代了太子在秦国为人质的遭遇及逃归经历。作者明确交代了太子丹在秦国的不得意而想伺机潜逃的事实,并插入运用了“乌白头、马生角”这样的民间传说来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丹为鸡鸣,众鸡皆鸣”则借用了孟尝君夜过函谷关,使门客学鸡叫骗开城门的典故。彼情彼景只有太子丹自己知道,旁人并没有亲历过,这个情节能流传下来并被记录在史书中的可能性是不大的。乌鸦白头、马生犄角等这些事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不可能发生的,孟尝君这一历史典故本身就存在很大的虚幻性,在记载历史事件的开端部分,作者对燕丹子回国一事大做文章,不仅写太子在秦国遭受的不如意,更用大量笔墨叙述太子丹回国历经的千辛万苦,作者在讲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对不为人知的具体细节进行艺术虚构,这种虚构对于刻画人物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旨在渲染太子丹在秦国受的侮辱,同时也暗示了太子千方百计寻找刺客刺杀秦王的合理性,也就为下文塑造太子丹冲动行事的复仇者形象提供了因果依据。
二、塑造人物的不同
《燕太子丹质于秦》与《燕丹子》塑造人物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二者在主角定位上的差异;二是同一人物在两部书中的形象差异。
首先,《燕太子丹质于秦》是在记述燕国历史的同时,以塑造荆轲为中心,表现出荆轲作为壮士的神勇和作为战国策士的善于游说。全书一开始简要介绍历史背景,“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先后与鞫武、田光商量抵御秦国的对策,最后由田光把荆轲推荐给太子,以鞫武、田光等人做铺垫,实际上都是为了衬托荆轲这个人才之难得。易水送别一段,士兵们穿上丧服为他送行,慷慨悲歌之后,“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荆轲深知前路凶险,但为了不负太子,维护自己作为士最基本的道义理想,他还是毅然前去。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使荆轲不再是一个普通的策士,而升华成一个为道义牺牲一切的悲剧英雄。行刺失败,“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面对失败和死亡,荆轲毫不畏惧,思想里还承载着太子对他的期望,一个大义凛然、傲骨铮铮的英雄人物形象由此展现。《燕丹子》则不同,单从书名就可知它的重点在于记载太子丹的复仇经历,全书就是以燕丹子准备复仇、寻找勇士、怎样复仇为线索步步推进,对太子丹在每个环节中的语言行为都有很细致的描写,如写太子迎接田光时,《燕太子丹质于秦》用简洁的语言这样交代:“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两不立,愿先生留意也!’”而《燕丹子》中却采用了更丰富的细节:“田光见太子,太子侧阶而迎,迎而再拜。坐定,太子丹曰:‘傅不以蛮域而丹不肖,乃使先生来降弊邑。今燕国僻在北陲,比於蛮域,而先生不羞之。丹得侍左右,睹见玉颜,斯乃上世神灵保燕国,令先生设降辱焉。’田光曰:‘结发立身,以至於今,徒慕太子之高行,美太子之令名耳。太子将何以教之’太子膝行而前,涕泪横流曰:‘丹尝质於秦,秦遇丹无礼,日夜焦心,思欲复之。”这些描写使得太子不再是一个流于平面化的人物,而变得血肉丰满,他的复仇欲望源于他内心对自己遭受侮辱的的愤怒,并不是纯粹为了自己的国家。全书这样的细节描写还有很多,限于篇幅结构,兹不赘述。正如袁行霈所言:“《燕丹子》写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与《战国策》和《史记》相比,不仅增加了细节描写而且突出了燕丹这个复仇者的形象。”相较于《燕太子丹质于秦》,在《燕丹子》太子丹才是作者竭力塑造的主要人物。
此外,两书在塑造太子丹、荆轲的形象时也有不同。在《燕太子丹质于秦》中,作者竭力表现的太子丹是一个为国事殚精竭虑的明主形象。故事开端,太子向太傅鞫请教如何抵御秦国,态度谦卑,当田光把荆轲引荐给太子后,他这样对荆轲说:“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孤也。今秦有贪饕之心.....入臣,则祸至燕。燕小弱,数困于兵,今计举国不足以当秦.....”,忧国之心由此可见,虽然士的地位在战国时期是比较高的,但太子自降身份、虚心待人的态度本身还是能够说明他作为一个明君应有的气度和胸怀。而《燕丹子》所塑造的太子则是一个冲动的、意气用事的复仇者。故事一开始就写了太子在秦国为人质的处境以及回国途中遭遇秦王的刁难,丹因此“深怨於秦,求欲复之。”在《燕太子丹质于秦》中只是对太傅鞫武说:“燕、秦不两立,愿以傅幸而图之!”同样的语境,在《燕丹子》中却变成了:“丹不肖,生於僻陋之国,长於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然鄙意欲有所陈,幸傅垂览之。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於世也;贞女所羞,羞见劫以亏其节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由此可见,燕丹在秦国受到的侮辱使他时刻怀恨在心,“遇丹无礼”,才是他急于要报仇的原因。鞫武认为太子过于冲动,进言阻止,“太子得书,不悦”,等鞫武提出他的建议后,太子认为“此引日缦缦,心不能须也,”“睡卧不听”,太子丹报仇的迫切和不理性通过他的行为言语表现了出来。虽然秦灭六国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但燕太子鲁莽的行为无疑加快了自身灭亡的步伐。
荆轲的形象在两部书中也有不同,在《燕太子丹质于秦》中,荆轲是一个大义凛然的英雄人物。只有他游说樊於期一事使读者情感上有些难以接受,但联系当时的实际情境,不如此就难以让秦王相信燕国,这恰恰说明了荆轲能在关键时刻以国家利益为重,果敢作出决策以成大事。但在《燕丹子》中,对同一件事的描述却有不同,恰恰是这些关键处的差异能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太子得到荆轲后:
“后日与轲之东宫,临池而观。轲拾瓦投龟,太子令人奉金。轲用抵,抵尽复进。轲曰:‘非为太子爱金也,但臂痛耳。’後复共乘千里马。轲曰:‘闻千里马肝美。’太子即杀马进肝。暨樊将军得罪於秦,秦求之急,乃来归太子。太子为置酒华阳之台。酒中,太子出美人能琴者。轲曰:‘好手琴者!’太子即进之。轲曰:‘但爱其手耳。’太子即断其手,盛以玉奉之。太子常与轲同案而食,同床而寝。”
这一段描写在《燕太子质于秦》中是没有的,取而代之的是简洁的一句:“于是尊荆轲为上卿,舍上舍,太子日日造问,供太牢异物,间进车骑美女,恣荆轲所欲,以顺适其意。”对这个过程中的很多细节避而不谈,这处不同对于了解作者的情感和人物刻画有着不容小觑的意义,荆轲的种种要求一方面也许是主观上对太子是否信任自己的一种试探,但从读者理解的角度,却不免对荆轲的“掷金投龟、食马肝”、“喜美人手”感到略微嫌恶,尤其是“断美人手”一事,更有损于荆轲作为壮士的完美形象。在《燕太子丹质于秦》中,作者把荆轲塑造成一个令后人佩服、感动的悲剧英雄人物,而在《燕丹子》中,我们既读到了荆轲作为英雄的一面,也读出了他的贪欲和残暴。
综上所述,《燕太子丹质于秦》在记录燕国历史、尊重客观史实的前提下,以真实的笔触传神地塑造了荆轲这样一个既能言善辩又大义凛然的光彩照人的历史英雄形象。《燕丹子》一书具有明显的小说性,它以燕太子为主要人物,运用了艺术虚构,大胆发挥了民间传说,给这段历史添加许多传神的情节,丰富了故事的意蕴,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立体化、多元化,在《燕丹子》的呈现下,我们看到了不同于史书中的燕丹和荆轲,燕丹作为一个重社稷的明主也有着冲动、不理性、意气用事的一面,荆轲作为一个千古英雄,我们也看到了他人性中的贪欲和残暴。只有综合两个文本进行比较阅读,我们才能对这段历史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看到更真实的历史人物。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刘向.战国策笺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无名氏,葛洪著,程毅中校点.燕丹子・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诸祖耿.战国策集注汇考[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
《好美的新疆谁不爱》
“好美的绿洲,好美的天山,好美好美的吐鲁番!好美的伊犁,好美的喀什噶尔,好美的黄金宝地阿勒泰!好美的新疆谁不爱?好美的新疆谁不爱?我的父母,我的家园,我的根抱紧新疆,我的父母,我的家园,离不开,离不开,离不开。
离不开绿洲,离不开天山,离不开离不开吐鲁番!离不开伊犁,离不开喀什噶尔,离不开黄金宝地阿勒泰!好美的新疆谁不爱?好美的新疆谁不爱?我的兄弟,骨肉相连,我们的根抱紧新疆,我的兄弟,骨肉相连,谁和谁也离不开,离不开,离不开。”
这首《好美的新疆谁不爱》创作于2011年。词作者顾丁昆是上世纪60年代响应党的号召从上海来新疆的支边青年,在新疆整整工作了47年,退休后回上海定居。曲作者关寿清更是土生土长的伊犁人,上世纪80年代移居澳大利亚。他们都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爱着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索妮娅告诉记者:“2009年新疆发生‘7・5’事件时,远在澳洲的关寿清老师听说后心里感到沉甸甸的,他很想写一首各民族之间能够相互理解的歌曲。这个想法在他心里沉淀了很久,直到2011年元旦,关寿清与顾丁昆通了越洋电话,谈了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没几天这首歌就诞生了。”这首歌曲采用的是维吾尔族音乐和汉族戏曲音乐相结合的音乐风格,体现的是新疆各族人民休戚与共、水融的民族情谊。
《欢迎你到那拉提来》
“蓝天白云下,绿草红花开。遥远的雪山下,深涧河水拍;空中草原动,牧歌骑士来,天山的红花地,花香添异彩;飘香的毡房,悠闲的节拍,巩乃斯姑娘舞裙甩;雾绕的阳光,雪吻的云杉,欢迎你到那拉提来,那拉提来。
草原传说里,为有太阳来。古老的丝路上,时尚霓裳摆;彩虹飘过去,戈壁变绿海,奶香的落日里,天马奔腾快;如梦的草原,幽幽的要塞,古韵和老酒最开怀;浪漫的篝火,草原的月夜,欢迎你到那拉提来,那拉提来。”
这首《欢迎你到那拉提来》的词作者杨亚平曾是新源县人,他对这片养育他的土地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一直想写一首赞颂那拉提的歌曲。2011年6月,他与关寿清在网上沟通后创作了这首歌词,关寿清拿到歌词后当天就谱好了曲。索妮娅告诉记者:“那年7月21日,关老师从澳洲来到乌鲁木齐,我刚好也带女儿在乌鲁木齐游玩。7月23日,关老师便驾车带着我和女儿直奔塔城市,在当地音乐人孟克那里录制了这首歌曲。一路上,关老师一边开车,一边教我学唱这首歌。第二天在孟克老师那里一口气录了6首歌曲。孟克是个很敬业的音乐人,他在制作这些音乐的伴奏上下了很大工夫,伴奏中的长调,还有马头琴、电吉他、呼麦、RAP等都是请蒙古国和的专业人士演唱和演奏的。如今,只要一听到这些歌曲,录制过程中那些辛苦又激动的情景便会历历在目,让我由衷地感激这些老师。”
《可克达拉》
“绿色的原野绽放玫瑰花,我们来到可克达拉。当年的唱歌人你在哪里,可否来说一说知心话。哎……可克达拉,哎……可克达拉。只要你踏上这块土地,爱情的种子就会发芽。
草原的琴声引来黑骏马,我们来到可克达拉。生活呀天天都在变样,不变的只有心中的花。哎……可克达拉,哎……可克达拉。只要你踏上这块土地,爱情的种子就会发芽。”
《可克达拉》这首歌创作于2011年,其歌词精练、曲调优美,易于传唱流行,无异于《草原之夜》的姊妹篇。
上世纪60年代,由张家毅作词、田歌作曲的《草原之夜》风靡全国,被誉为“东方小夜曲”,可克达拉这个小地方也因此而名扬天下。后来,因为这首歌的缘故,可克达拉建起了文化旅游景点――草原之夜风情园,总经理彭博一直希望有人再创作一首歌曲,作为《草原之夜》的姊妹篇,就这样找到了顾丁昆和关寿清。两位音乐人经过实地考察和体验生活后,创作了《可克达拉》这首歌曲。2011年8月,索妮娅学会了这首歌,关寿清和彭博听后,当即就决定让她首唱这首歌。
《天桥》
“一道美丽的彩虹,搭在西天山的肩膀,一座幸福的桥梁,接通了人间和天上。一座幸福的桥梁,接通了人间和天上,接通了人间和天上。啊……我和你真情相约,相约在幸福桥上,我和你真情相约,带上那久久的梦想。
一道美丽的彩虹,搭在西天山的肩膀。让我们走出天山,看世界如此宽广。让我们走出天山,看世界如此宽广,看世界如此宽广。啊……我和你真情相约,相约在幸福桥上,我和你真情相约,带上那永远的愿望。”
《天桥》这首歌创作于果子沟大桥建成之际。近几年,关寿清每年夏季都从澳洲回伊犁度假,当他驾车一次次路过果子沟时,目睹了“天桥”的建造过程。2011年7月,他又一次驾车通过果子沟时,亲眼看见大桥横梁对接的壮观场面,内心万分激动,立即拨通了远在上海的顾丁昆的电话,建议以《天桥》来命名,写一首歌颂这座大桥的歌曲,以纪念伊犁各族人民翻越天山的千年梦想得以实现。
《相约伊宁》
“为那双迷人的眼睛,迷人的黑眼睛,为了草原之夜的巴扬琴,为那月光下浪漫的薰衣草,为了阿瓦古丽鬓边的星星,我们打点青春的行装,青春的行装,与驼铃结伴跟大雁同行。来来来,来吧,相约伊宁,相约在伊宁……”
听了这首《相约伊宁》,江苏省东台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周克勤评论说:“民族、通俗唱法相融的嗓音太美了,好似我们江苏的朱虹、文春芬,太动情也太迷人,不亚于新疆的名曲《吐鲁番的葡萄熟了》、《新疆好》等,真是天籁之音,我完全醉了,让人想速去伊宁。”他还说这首歌歌词简洁明了,真情流露,形象又生动,曲调基于本民族、本地区的独特个性,运用现代流行元素,确定了流畅的动感、流行的基础,词、曲、唱浑然一体,是极为少见的妙品。
[关键词]岷县;林木资源;林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16-0024-02
岷县地处黄河支流洮河的中游,为陇南山地与甘南草原、陇中黄土高原接壤区,境内山地广布,雨水充沛,为树木的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历史上活跃在岷州大地上的羌藏等先民素以畜牧为生,稼穑次之又次,加之当地去中土遥远、道路壅塞难行,林木仅用以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因此岷县境内森林植被十分繁茂。
一、森林分布面积广大、树种繁多
“溯自六合马公德辉,于洪武十一年秋奉敕掌岷,修城垣,练士卒,立楼置门,伐木通道。”明朝初年开设岷州卫时,把“伐木通道”与建城治军并提,可见当时林木还是修筑道路很大的障碍。修于康熙四十一年的《岷州志・贸易》记载:“岷州货殖之利,惟林木为最广。”在叙及集市贸易时又说:“向以朔望为期,协镇吕公天玉令以逢一为期。至期民皆集货于市,名曰跟营。然不过以有易无,各济其所用,非货财生殖之可比也。”此处所谓“货财生殖”者,即指林木经济,两相比较见出林木经济对于当地群众的重要意义。修于光绪三十三年的《岷州续志采访录・实业》亦有类似的记载:“农民而外,无恒产者资林木以为生。”这样大的人群以林木为谋生手段,再次反映出明清时期岷县森林植被的繁茂。直到民国时期,岷县的木材资源还很丰富,顾颉刚先生1938年考察岷县时看到当地“林木茂密,不惜以盈丈之木供爨烧”,“木价低廉,甚大可合抱之松木只一毛钱耳。”可见当时岷县木材储量大、价格低,甚至因此浪费了很多可贵的木材资源。顾先生见此情景,不由得感叹:“倘他年集得资金,在此设一木材公司,岂非永久之利。”其实,早在清代岷州就设立了野狐桥、茶埠峪、新寺镇等木厂,开始采伐树木、发展林木经济了,但并没有采取顾先生设想的“伐其老者而护其稚者,年为之补植”的办法从而成为“永久之利”。
历代文人雅士流传下来的许多诗词对岷县茂密的森林植被也有反映。明人江奎在《岷州卫八景》“岷山集翠”中有“树色晴分宿雾间,鸟声暗度斜阳里”的诗句,在“西岭晴云”中有“长途西去是洮州,松柏森森满幽谷。白云出岫本无心,随风几度倚长林”的诗句。明人吕楠在《题摩云岭》中描述岷县东乡闾井以南摩云岭时有“一江白浪摩云岭,万树青松闾井河”的诗句。阎溥在《题崖东草堂》中赞美城郭近郊的东山,有“松满青山花满渠,幽人从此卜幽居”的诗句。类似的描述在流传下来的咏岷诗词中俯拾皆是。
流行于洮岷一带的民间山歌花儿有许多涉及林木,在岷县北路一带的传统“花儿”,往往用“出了大门入了林”、“斧头要剁红桦呢”等起首,足见历史上这一代树木茂盛。有一首传统花儿这样传唱:“松树林里猴丢盹,瞅着我怜儿担的桶,担上水桶走得稳,人品压了十三省。”?v十三省是明代行政区划建制,可见那时林木茂密,岷州乃是林栖动物的天堂。“高山顶上松树多,郎是天上日头哥,东头出来西头落,天天把妹常照着。”则直白地唱出了林木分布状况。“小豆开花扯蔓呢,人在隔河两岸呢,隔河两岸也不难,砍倒白杨造野船。”?x在这里,随处可见的林木变成了恋人们相会的媒介与寄托。
岷县十八位湫神之一的分巡圣母成神故事也与森林有直接关系。相传在明朝时,甘南康多藏区有一位名叫婆格达苏的藏家女,出嫁后遭受婆家虐待,便只身进入山林缢死在一株紫檀树上。死后多次显灵,为进山伐木者解难。后来被岷县秦许乡伐木者引导出山在当地供奉,被称为灯笼佛。嘉靖二年(1523),岷境大旱,祈于灯笼佛,得降好雨三昼夜。于是,州官便贴封灯笼佛为“分巡圣母”。时至今日,分巡圣母仍在岷县秦许乡包家族村享用香火祭祀,每年农历二月二日为分巡圣母举行盛大的庙会祭祀活动,可以说正是茂密的森林资源成就了分巡圣母。
岷县不仅森林分布广,树种也非常多,《岷州志・物产》木类条罗列当地出产的木材有:白松、油松、磁松、扁叶松、绵柏、青■、桦木、椴木、云楸、梨木、枣木、核桃木、梁子木、五柯木、枇杷木、绵柳、三春柳、金线柳、白杨、黄杨、小竹等。《岷州乡土志・物产》中对树木也有记载,除上述树种外,尚有缠条、杨套石等,并在按语中说:“木名多无考,只存大概,不尽录也。”地方史志互相传抄袭用,纂辑者未能全面考察树种名目,应是事实。
二、林木资用
“岷州货殖之利,惟林木为最广”,“无恒产者资林木以为生”,《岷州乡土志・物产》中也说:“岷地寒,谷产少,蔬果亦无,唯药产较胜。然自参芪归黄等类外,又不甚采取。惟山木实资民用,他境亦多仰给,贫下者,依山以生活甚众。”诚如记载中所言,当地人采伐林木既能满足自身所需,又能外运生财,换取群众生活必需品。可见,在物产并不丰裕的岷州,木材成了当地人赖以维持生计的重要资源。
岷州所产原木北运临洮、兰州,或东出陕西宝鸡、咸阳,再行转运各地。外运之途以水路为主,陆路辅之,算不得十分艰难。收益方面,大抵柏木造香粉饼的制作费时费力,又“为临、兰造香者所必需”,其利最丰,因而“颇资日用”。其次当为“其利或数倍、或五六倍不等”的原木外运生意。获利最欠者为椽木、枋板、板之利。关于枋板,《岷州乡土志》记载道:“柏,有香柏,多为枋,作棺甚美。”板,《岷州乡土志》作“搭板”,该志在叙及岷州所产松木时说:“余自作屋材,外解为枋、为板,小者斯为搭板,用以盖屋镶,民居多用此,西戎板屋遗俗也。”乾隆中任巩秦阶道的李殿图所作《番行杂吟四十首》之一有关于板屋的描述:“番人也自好楼居,喇噶层层板屋疏。半跨山腰半溪涧,上宁妇子下储胥。”可见板为当地民居建房所必需,且木材用量不小。另外,烧炭也是当地群众重要的谋生手段,群众在山林置窑烧制,然后行销临洮、陇西等地,直至民国时期烧炭外运还很普遍。
香柏除了解枋、造香之外,其枝叶作为青木香,是重要的宗教祭祀用品,是洮岷番僧与番族应贡方物之一,《明会典》有明确记载。《岷州志・番贡》记载明代应贡方物一十有五:马、铜佛、画佛、舍利子、酥油、足力麻、青盐、铁刀麻、氆氇、左髻、青木香、毛缨、明盔、明甲、腰刀。到了清代,“洮岷番人三百八十余族,今皆不与朝贡之列”,“洮岷一带参与朝贡的只剩后番僧纲司所管招中寺院,进贡方物也大为简省,止有马和青木香二种”,足见青木香在当地出产中的重要地位。而今岷境内称为“黄香沟”的地方有好几处,却全然不见香柏踪影。
伐木获利丰厚催生了豪商对山林的买占独享行为,但森林资源关系民生大事,为地方统治者所不许。“岷民生计维艰,倚西南林木以资生者十之三四。时有奸商贿番买占。公得民诉,即判定不得私相买卖,立石道署,以垂久远。民亦抄示文,镌碑于南川。至今农民入山采取木料,而富商无所容其觊觎,皆公之赐也。岁久无征,善政湮没不传者久矣。然即此二三事,亦足尸祝罔替矣。”此处所载乃雍正时洮岷陇右道道台赫赫事迹,“倚西南林木以资生者十之三四”,地方统治者不得不全力阻止独占行为,因此把抑制豪商侵占森林资源看成是“尸祝罔替”得民心的“善政”。时至今日,赫赫德政碑尚存,善政并没有湮没,但林木资源已很凋零了。
其实,明清时期岷州地区林木与人们的生活远比以上述及的关系密切,用息息相关形容实不为过。当归历来是岷县大宗药材,一直以来当归粗加工离不开柳条,“……经七八次,及冬药成,掘出缚把,籍架薰以烟火,来春始干,乃可出售。”柳条扎把的方法沿袭直至上世纪末,是以大量的柳条为工艺支撑的。传统手工业大多以林木为加工原材料,农业器具更是离不开林木。“小竹,盖苦竹之流,家园间有大竹,山中惟此,缚为帚,编为席、为筐、药筐用,多转贩他境。”如今,岷县传统竹编技艺与柳编技艺已跻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又如同样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低轱辘车制作技艺和传统高车加工技艺中车轮所用车辋、车毂、辐条的制作原材是出产于当地的杨套石。
三、结语
明清以来,岷州“无恒产者资林木以为生”,即使大量砍伐森林的现象从《岷州志》编纂之时算起,几百年来仍然得以维持,直至民国时期还如顾颉刚所述“林木茂密”、“木价低廉”,可见林木之广。上世纪后期林木砍伐日益严重,当地的自然灾害也愈演愈烈。历史是一面镜子,如今实施的退耕还林符合岷县的自然禀赋,明清时期岷州地区森林状况以及与群众的依存关系应该能给我们些许启示。
[注 释]
民国二年始有岷县这一建制,后来岷县辖属多有变化。文中所指岷县为现今岷县辖属范围,为了从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信俗等方面探索明清以来今岷县范围内森林植被变迁与林木经济状况,同时为了尊重历史事实和叙述方便,文中兼用岷州、岷县称谓,岷州当指文献记载中所指岷州地界,岷县仍为现今意义上的辖属范围。
《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认为岷州“各乡溪涧u洄,并不作渠浇田”的原因是“盖岷崇山峻岭,燠少寒多,触石生云,霖是有,忧涝而不忧旱故也”。见岷县志编纂委员会编著《岷州志校注》,1988年,第432页。
《岷州志・艺文中・建修岷治记》,《岷州志校注》,第299页。
顾颉刚:《西北考察日记》,五月五日至十日。
《岷州志・木厂》,《岷州志校注》,第108页。
海生搜集整理:《传统花儿》,《叠藏河》(花儿专号),2004年第2期,第5页、第3页。
岷县文化局搜集整理:《散花儿》,《叠藏河》(花儿专号),2004年第2期,第40页。
李U:《甘肃岷县民间湫神崇拜》,《叠藏河》(民俗特刊),2005年第1期,第4页。
《岷州续志采访录・水利》记载:“洮水大于泾、渭,北通狄、河,亦无舟楫之利,惟木客联椽木编筏,自洮州运往狄道耳。”《岷州志校注》,第432页。
《岷州志・贸易》,《岷州志校注》,第190页。
《岷州志・番贡》,《岷州志校注》,第135页。
《岷州续志采访录・贡赋》,《岷州志校注》,第399页。
《岷州续志采访录・宦迹》,《岷州志校注》,第4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