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

时间:2023-05-29 17:50: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风俗习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风俗习惯

第1篇

1、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礼仪:苗族十分注重礼仪。

2、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3、服饰: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讲起过年的风俗习惯,倒是挺有意思的。有些现今仍沿袭着,有些早六百年的便给扔掉了。

对于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的中国人来说,不同地方的规矩恐怕不完全一样。我所要讲的只是早先我们阜阳以北与太和这一片地方的风俗习惯。

俗话说:吃过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毫无疑问,这腊月初八历来便是迎接新年的重要日子。何况还有:腊八腊米饭,大人小孩都喜欢呢。(在那物资相当匮乏的年代,人们要吃上一顿象样的饭是多么不容易啊!)我至今仍清楚地记得,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每逢腊八晌午的那顿咸米饭是那么的香甜。(通常这顿做米饭的米是娘老早托人用粮票开后门从粮站提前买好的。娘总是将米锅里放上炒好的豆腐,再放上一些细粉加上葱姜佐料,饭没做好,老远的便能闻到扑鼻的香味了。这时饥肠辘辘的我便围着厨房转圈子,专等着娘说一声:吃饭了。于是迫不及待地跑进厨房,盛上满满的一腕,美美的吃将起来。)百年不遇的吃上这么一顿难得的美餐,不用说,能撑得嗓子眼里直往上冒,还觉不过瘾的。

腊八过后,接下来便是祭灶。祭过灶,年也就跟着很快来到了。讲起这祭灶,还挺有讲究。记得有一句顺口溜是这么说的:君祭三,民祭四,老百姓祭五贼祭六,老和尚祭到庙后头。至于这顺口溜的来历,曾听老人大致的讲过,因为听时并不怎么的在意,所以至今也不大明白。只知道我们张姓人家都是二十三祭的灶。其他大部分的人家都是在二十四祭灶。(依稀记得,好象听老人讲,说是俺们张姓人家占着老天爷、阎王爷、龙王爷的光,因为他们都姓张。所以历朝历代张姓的人家没有做皇帝的,原因就在于:如果连皇帝再做了,那天下岂不是没有别姓人家混的了吗?)祭灶那天,也是厨房大扫除的一天,平常烟灰满布的屋子,通通用扫帚彻底清扫一遍。然后将提前请来的老灶爷与老灶奶奶并肩而坐的画像恭恭敬敬地贴到锅台一侧的墙上。到了晚上,临近送他们上天的时候,便用做好的糖瓜子先给他们抹抹嘴,意思是先给他们甜甜嘴,请他们在老天爷跟前多替老百姓说些好话。(有道是:老灶爷上天——有啥说啥。至于这样做的结果,是不是能让老灶爷管住他的嘴,不在老天爷跟前说些对老百姓生活不利的话,那就谁也不知道了。)随后是供上香火,放起鞭炮,送他老起程上天了。

祭过灶,家家便忙着准备过年的食物,蒸呀炸的忙开了。

在蒸炸的过程中,倒还有着不少的讲就。其中大人们最忌讳的是小孩子在跟前扭来扭去。一是嫌他们碍事绊脚,二便是唯恐他们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来。后边这一条是最主要的。例如:炸东西时,最忌讳人说别炸熰了、小心油别起火、或者说快炸完了等。我有一次看到娘炸馓子时,盆的面不多了,便随口说了句:快炸完了。惹得娘瞪眼厉声地吵:去!别在这胡说八道的!我当时还有点不服气,顶了一句:这明明是实话,说说又有啥呢?娘却说道:你说说说有啥?炸东西时,不兴多嘴你知道不?我由不得又辩驳一句:多少东西只是多少东西,总不能说说就说少了?大嫂在旁接了句:说起来你屁都不懂。你没听说过“船仓垛底墙旮旯”吗?因为这些谁都估不透。别看是盆底了,说不定从今个管炸到明个也炸不完呢。这句话说得娘笑了。但从此我遇见此事时绝没再多言多语过。

蒸馍的时候更有一种神圣的味道,更忌讳人在旁边扭来扭去的。好象这样会带来大不幸似的。蒸馍时还有一件,就是特意在其中的一个馍里放上个五分的毛革(也就是分革子),说是到时谁吃到了,谁就会发财。另外,蒸馍必须蒸得雪白的宣腾的方为最理想。馍若蒸裂了倒也说得过去,叫作笑。若要碰上蒸得缩成个蛋蛋的,那是最让人感到气恼的。人们往往会以为有邪讲,是邪魔在作怪,于是便将馍蛋蛋扔进锅底下烧。说是这样便可烧去秽气。

到了年三十,家家都要帖门对子(既春联。)。有丧事的人家是不准帖红对子的。人死后的第一年,帖火纸,第二年帖蓝对子,第三年帖绿对子。过了三年,才能重新帖红对子。有那欠账的人家老早地就将门对子贴上了,这样,要账的人便不好意思再来上门要账了。另外,三十的晚上,家家都会在门槛外边都放上根木棍,叫作拦门棍。意思是挡着防止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进了屋。

年三十的晚上,通常家家都会放一挂比接年小一点的鞭炮,然后才开始吃辞岁饭。(辞岁饭不外乎馏蒸馍,吃饺子。这饺馅子大都是素馅,有用细粉、馓子、豆腐掺在一齐剁碎,拌上材料面的;有用干菜、细粉、馓子加上葱姜掺在一齐剁碎的。能吃上肉馅的人家不多。)之后,小的便要给宗家门里的长辈家挨门挨户的去辞岁了。(有祖上牌位的人家首先得给供奉的祖上牌位磕头。)还有,这辞岁之夜吃什么东西都是随便任着你吃的,这叫填仓,尽着你撑炸肚子也没人说你。还有一条是小孩子最为喜欢的:老的要给小的发压岁钱。接着是熬岁,不让睡觉,比着看谁最能熬。说这叫作熬财神,谁能熬,谁以后就有福。这其间你打牌也好,听收音机也行,讲故事也罢,不管干什么,只有长着精神不睡觉就好。特别是大年初一,看谁家接年早。仿佛接晚了,年被谁接完了似的。所以从十二点起,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便接连不断地震响云天,直到年初一的上午十来点钟才算结束。(到这时才接年的不是懒得出名、便是家庭境况不怎么样的。)奇怪的是,年初一全家只能共用一盆水洗脸,而且洗过不能豁(泼掉的意思),得等到下半天才能豁。地不扫,连尿罐子也得存放在屋里不往外拎。得等过了年初一才扫,才拎出去倒掉。并且吃过早饭、午饭,锅碗不涮。早上用的碗,摆在那,到晌午各人继续用各人的。这些规矩真正让人莫名其妙,问爹娘,他们也说不上道道来。只说这都是上辈人传下来的规矩。老规矩只有照着做,不能随便乱改。我在心里暗想:不知老祖宗们是怎么想的,定下这规矩。这分明是有意让人邋遝一年。

以上的这些规矩,现今大都没人再照着做了。

第3篇

乐都以田园景色而久已著名。清代文人写下了大量描写郊野风景的佳作。所谓“东溪春色”是碾伯镇八景之一,府志称“春时小桥流水,花发鸟鸣,亦可游赏。”由于乐都比西宁海拔低,温度高,山乡风光幽美。大概正因为山乡气候好风景秀,所以《穆天子传》上叫做“温谷乐都”的吧。

乐都温润的气候也适宜于水果生长。每当秋季,碾伯镇上水果丰富,价格便宜,质量上乘。其中“乐都的沙果子”是早已远近闻名的,外地人甚至以“沙果子”代指乐都人。乐都沙果子是梨的一种,色艳,香酥脆甜,是青海的名特产之一。还有一种“软儿梨”也很有名,其吃法很特别。一般是放置到严冬,待冻成冰梨,吃时放在凉水中融解,食之酸甜可口。如果自然解冻,果皮呈黑色,拿起一吸,便可尽食其肉,香甜如蜜,所以叫做“糖包”。

彩陶文化是青海原始文化的代表之一,而以乐都柳湾出土的彩陶数量居多。

柳湾在乐都县东高庙镇。镇东两公里处有一个村庄,就是柳湾村。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子,村北那东西走向的旱台,也从来没有外地人光顾过。1974年春,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个埋藏在地下几千年前的世界。于是,青海省文物考古队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队的工作者,在这里扎下根来发掘。他们勤奋工作了6年,1980年宣告发掘结束。他们在这里清理了1700余座原始墓,出土了35,000多件文物,而彩陶多达15000件。一个彩陶世界清理出来了,考古工作者将它命名为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后来又创办了柳湾彩陶研究中心。厚厚的两大本《青海柳湾》在全国发行。“柳湾”从此出名,为国内外文化、学术界所关注,游人也从此摩肩接踵,前来观赏。

柳湾墓地是新石器时期的。从考古文化分期讲,出土的文物有马家窑文化的半山类型和马厂类型,也有齐家文化的类型,其中以马厂类型的数量多。

彩陶是原始先民们的生活用具。先民们不仅讲究实用,而且讲究美观。在陶器上绘有大量精美而神秘的花纹图案,底色与花纹颜色搭配得当,相得益彰。彩陶上还有大量类似

十、、、工、×之类的符号,有人认为是最早的文字,也有人认为是数学代码,还有人说是氏族的徽号。

彩陶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件“阴阳合体壶”。陶壶颈腹部塑有一个的人像,下边又以夸张的手法突出了性器官。可是性器官是两性的,既有男阳又有女阴,很难说人像是男还是女。搞原始文化的学者对此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其实,这件彩陶的价值恐怕在于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环节,即由女性崇拜走向男性崇拜的过渡阶段——男女性同时崇拜。

在柳湾墓地附近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质地为夹砂红陶,表面为紫红色,并绘有条纹、回纹、三角纹等黑彩,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长统靴相似。这种陶靴在中国还是首次出土,距今已有3000多年。它形象地说明了早在青铜器时代,青海高原上的先民们已经会制作和穿用长统靴子了。

柳湾彩陶中精品众多,每一件都会使人发现一个新的问题,让人看到原始文化的一个方面。如果要想感受一下原始文化,莫过于亲自到柳湾彩陶世界里漫游一番。

青海有句谚语:“去了瞿昙寺,北京再别去。”意思是看一看瞿昙寺的建筑,就可以想象出北京紫禁城的样式。这自然有些夸张,但瞿昙寺的殿堂建筑的确有点像故宫,据说当初就是仿照故宫修建的,所以又有“小故宫”之称。尤其可喜的是,青海的古老建筑群在历代劫火中屡遭焚毁,能完整地保留下来的极少,而瞿昙寺是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

瞿昙寺在乐都县城南17公里的瞿昙乡。乡以寺名,足见寺院之影响。

寺的周围群山围绕,近处林木葱茏,郁郁苍苍,流水潺潺,鸟语花香;远处乐都南山终年积雪,寒光逼日,“皎洁凌空似玉山”,“影射长天迷素鹤,光浮浅水失群鹇”便是真实的写照。在雪岭翠山的映照下,瞿昙寺更加幽静壮丽,古香古色。从山门而入,迎面就是高大的金刚殿,穿过金刚殿,即是瞿昙寺殿和宝光殿;左右两边殿堂众多。依次而进,后边是最宏伟的隆国殿。从高处看,主要的大殿与山门对齐,建在一条线上。

隆国殿是寺院的主体建筑之一,建于1427年(明宣德二年)。大殿面积为912平方米,高筑坡台之上,飞檐翘角,画粱雕栋,高大雄伟,富丽堂皇。殿内还有一座高达3米的泉神堂,堂中有一眼泉水,人称瞿昙池,据说是神泉,饮之聪明倍加。大殿两边廊房相连,浑然一体,人们称之为“七十二间走水厅”。在两廊墙壁上佛画如长卷,粗粗看一遍也得半个小时。

乐都县春节风俗介绍

湟水千年流,唯富南凉都(乐都县在十六国时为南凉国都城),富饶的物产蕴育了发达的乡土文化。同时,来自互助的青稞酒文化、源于牧区的藏文化、扎根于本地世居汉族群众并吸收了甘肃、陕西风格的青海东部文化及祖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支奇葩——河湟花儿,共同蕴育出了乐都县独具特色的春节风俗。

进入腊月,各家各户便开始忙于为过年做准备,到处都弥漫着节日将至的喜庆气氛。

在县城地区,人们早早便忙着大扫除,采办年货,准备过节食品了。年货主要是各类食品、烟酒、蔬菜和肉类及走亲戚时的礼品。过去的礼品主要为茯茶、酒等,农家则或捎些自家炸的油饼,或带点自家田地里产的东西。现在市面上各种礼盒为拜年礼物提供了更多的选择。过节食品主要是炸油饼、炸麻花、馓子等面食及炸丸子、卤肉等肉类。馓子是青海特有的一种油炸面食,形如一盘线,粗细如同筷子。卤肉种类很多,猪肉、猪蹄、牛肉、鸡等均可卤制作为过年食品。

而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养着一头“年猪”,用一年的时间精心饲养,为过春节做准备。进入腊月,家里的男人们便会选定一个好日子,起柴架锅杀猪,程序极为干净利落;而主妇们则将猪肉仔细清洗,然后将一部分肉以卤、炒等方式制成各种美味,邀请左邻右舍来自家做客。这也同时增进了邻里之间的感情,成为一个固定的习俗。

品尝着鲜美的肉食,佐以青海特有的青稞酒,真是——朋酒思乡,曰杀牛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到了除夕这一天,家家户户一早便忙碌起来,贴对联,进行年前最后一次清扫,到了下午,便开始准备年夜饭,饺子是永远的经典。和面,剁陷,包饺子,油泼辣子,炝蒜泥,一切都准备停当。而在年夜饭之前,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祭祀祖先。

传统信仰相信,人死了仍会在“阴间”“活着”,因此,这里的祭祀活动便带上了一层浓浓的迷信色彩,祭祀时,携带各类食品、“纸钱”等物品到祖先坟前焚烧,俗称“烧纸”,人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祖先便能吃到子孙孝敬的食物,收到能在“阴间”通用的“纸钱”。最后再浇上“奠茶”和酒。在县城里的居民因老家较远而选择到路边或郊外的田地进行祭祀。乐都县属城乡结合地区,一直保留着传统的丧葬祭祀方式。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路边被焚烧过后留下的痕迹破坏了环境青海,同时,这种方式也存在着一定隐患。然而几百年传下来的风俗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更改的,因此笔者希望这种传统的祭祀方式能渐渐朝着文明、环抱的方向发展,同时呼吁政府主管部门加强引导和对火灾隐患的防预。

祭完祖先,一家人便齐聚桌前,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来,还有卤肉、排骨、猪蹄、肘子等佳肴,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正在精彩上演,团圆饭便开始了!真是一派和乐融融的盛世图景!

窗外的鞭炮声已是此起彼伏,因为是小城便没有了“禁放”、“限放”等约束,孩子们提着灯笼,在大人的看护下尽情燃放烟花。整个除夕的夜晚,全城成了一个烟火的世界。

有的家庭还有守岁的习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聊天、喝酒,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老人们说除夕晚上守岁到天亮可以更长寿。初一早晨,晚辈们要给长辈们拜年,乐都的礼节,拜年要“磕头”,如果头“磕”得响则叫“响头”,是礼仪中最重的一种,孩子们还可得到长辈们给的压岁钱。一般说来,大年初一人们是不会去走亲访友的,因为了除夕夜守岁彻夜未眠后,人们需要好好地休息一下,渐渐地这也成为了一种习俗,现在不管是守岁还是不守岁的人家,基本上大年初一是不会去亲友家拜年的。

大年初二是在自己家族中互访的日子,堂叔伯兄弟间你来我往,是增进族中感情的方式之一。大年初三则是出嫁女儿回娘家、女婿看望老丈人的日子。初四起人们便开始到一家家亲戚家去拜年。

到了亲戚家,若家中有长辈,则以“磕头”礼仪拜年问候。主人会邀请客人入坐,敬上糖果烟酒等,然后将精心准备的一盘盘菜肴端上桌,盛情款待客人。这里还需提及青海的“酒文化”。青海酒类以青稞酒著称于世。豪爽的青海人也将青稞酒文化发扬得内蕴丰富,情感质朴。一瓶酒,一个酒碟,两个或四个酒盅,猜拳喝令,推杯换盏之间,青海人的豪情立现。然而酒桌礼节的真正体现还是在敬酒上,一般来说都是晚辈向长辈、年龄小的向年龄大的敬酒,并且是年龄最高者为八盅,意在“八福长寿”,小辈敬叔伯辈则为六盅或四盅,意在“六六大顺”或“四季发财”,同辈间兄长为四盅,敬酒时要相应地送上自己对长者的祝愿。而被敬者有时也会礼节性地推娩,这时就需要敬酒者充分运用自己的才智,如何才能说服他将酒喝下去,吉祥话、祝福、善意的恭维,最后被敬者不得不顺从地将酒喝下,并且心悦诚服,满心欢喜。而主人给客人敬酒时,客人喝得越多,主人越高兴,如果客人坚决不喝的话,主人会认为是自己招待不周,当然客人身体原因等则另当别论。敬完酒,主客之间便开始“划拳”,赢者兴高采烈,输者也心悦诚服,杯酒下肚,心里顿时暖和起来。正是“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

从正月初七开始,社火就闹开了。社火的名目很多,什么耍龙、狮子、花鼓、太平鼓、光棍、拉花姐、高跷、罗汉、秧歌、高台。打外场的还报儿、官老爷、大哑巴、卖膏药、胖婆、傻公子等。每一位身子都尽情表演,城乡笼罩在欢乐之中。

据文字记载,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为传说中之火神。火,是人们煮食和取暖之源。远古人类认为火也有“灵”,并视之为神物加以崇拜,并形成祭祀“社”与“火”的风俗。如今,随着娱乐成分的增加,社火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的民间娱乐活动。

青海汉族大都是历代从内地迁徙而来的,也把内地传统的社火带到了青海,同时又吸取了兄弟民族特别是藏族舞剧的传统,于是出现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火节目。春天,是中国人的狂欢节,而正月社火,则把每年的迎春活动推向。

至于社火来历,还有一种说话。据说明代洪武年间,诸氏巷人耍社火,一个男人扮演女人,露出袍下大脚。有人向马娘娘进馋言,说露出大脚是污辱马娘娘,困为马娘娘是有名的大脚,最忌讳别人挖苦她是大脚女人。朱元璋发怒,下令将诸氏人发配到青海,诸氏巷人就一路把社火耍到青海。

第4篇

    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以强制手段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行为。

    1、客体要伴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少数民族的信仰自由,犯罪对象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所谓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在服饰、饮食、婚嫁、丧葬、礼仪等方面的习惯做法。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则侵犯了少数民族公民所享有的上述权利,伤害了少数民族的民族感情与民族自尊心,破坏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原则,理当予以禁止。

    2、客观要件

    本罪客观上表现为以强制手段非法干涉、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干涉、破坏的形式表现为使用暴力、胁迫、利用权势、运用行政措施等。从内容上看,主要表现为强迫少数民族公民改变自己的风俗习惯,干涉或破坏少数民族根据自己的风俗习惯所进行的正当行动。例如,强制回族群众食用猪肉,禁止少数民族过自己的节日等等。这里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客观行为,必须具有强制性。如果以宣传的方法,促使少数民族自愿放弃、改革自己的落后风俗习惯,则不构成本罪。第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必须具有非法性,即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干涉是没有合法根据的。第三,所侵犯的必须是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即汉族以外的民族的风俗习惯;这种风俗习惯必须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群众基础的风俗习惯,因此,侵犯汉族风俗习惯的行为、以及干涉少数民族的个别人并非基于风俗习惯所进行的活动,就不构成本罪。

    根据本条规定,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才构成本罪。情节严重主要是指手段恶劣、后果严重、政治影响坏等等。如因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引起了民族纠纷、发生械斗的,应视为情节严重,以犯罪论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由于水平不高、或者对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缺乏了解,导致对具体问题处理失当,引起少数民族地区的公民不满的,一般不能以本罪论处,可以酌情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进行批评。

    3、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为特殊主体,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只有作为国家方针政策执行者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的上述行为,才具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触犯刑法的,应根据行为的性质、情节与危害程度,以其他犯罪论处。

    4、主观要件

    本罪主观上必须是故意。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侵犯少数民族保持与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的发生。犯罪的动机如何,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二、认定

    区分本罪与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界限

    1、犯罪客体的不同。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侵犯的客体是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侵犯客体是少数民族的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权。

    2、侵犯的对象不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侵犯的对象只限于少数民族公民的风俗习惯不包括汉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而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的犯罪对象则既可能是少数民族的公民也可能是汉族公民。

    3、犯罪的客观方面不同,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行为的客观表现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对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进行非法剥夺,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在客观上主要表现为以强制手段破坏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行为。另外,一般说来,两罪的犯罪行为发生的地点也常常不同。其中,非法剥夺宗教信仰自由罪多发生在教堂、寺庙,或其他有关宗教活动场所,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则较少发生在这些场所。

    4、两罪主观故意的内容不同,二者虽然都是故意犯罪,但故意的内容是不同的,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的行为人系明知少数民族有保持和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但仍故意加以侵犯;非法剥夺公民宗教信仰自由罪之行为人则是明知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而故意予以非法剥夺。

第5篇

美国感恩节风俗习惯在风俗习惯上,美国和加拿大基本一致,食俗有:吃烤火鸡、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甜山芋、玉蜀黍;活动有:玩蔓越桔竞赛、玉米游戏、南瓜赛跑;举行化装游行、戏剧表演或体育比赛等集体活动,并有相应的假期2天,在远方的人们都会回家与亲人团聚。现在还形成了豁免火鸡、黑色星期五购物等习惯。

美国和加拿大的感恩节之间有许多相似性,譬如装满花果谷物象征丰饶的山羊角(cornucopia)和南瓜饼(pumpkin pie)。加拿大感恩大餐的餐桌上的食物通常也与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不同,有些是鹿肉和水鸟,有些是野鸭野鹅,但目前主要是火鸡和火腿。

晚宴

感恩节的晚宴是美国人一年中很重视的一餐。这一餐的食物非常之丰富。在餐桌上,火鸡和南瓜饼都是必备的。

美国感恩节的食品富有传统特色。火鸡是感恩节的传统主菜,通常是把火鸡肚子里塞上各种调料和拌好的食品,然后整只烤出,鸡皮烤成深棕色,由男主人用刀切成薄片分给大家。然后由各人自己浇上卤汁,洒上盐,味道十分鲜美。此外,感恩节的传统食品还有甜山芋、玉蜀黍、南瓜饼、红莓苔子果酱、自己烘烤的面包及各种蔬菜和水果等。

游戏

饭后,经常还做些传统游戏。比如:跳舞、各种比赛等许多娱乐活动。有种游戏叫蔓越桔竞赛,是把一个装有蔓越桔的大碗放在地上,4-10名竞赛者围坐在周围,每人发给针线一份。比赛一开始,他们先穿针线,然后把蔓越桔一个个串起来,3分钟一到;谁串得最长,谁就得奖。至于穿得最慢的人,大家还开玩笑地发给他一个最差奖。

还有一种玉米游戏也很古老。先把五个玉米藏在屋里,由大家分头去找,找到玉米的五个人参加比赛,其他人在一旁观看。比赛开始,五个人就迅速把玉米粒剥在一个碗里,谁先剥完谁得奖,然后由没有参加比赛的人围在碗旁边猜里面有多少玉米粒,猜得数量最接近的奖给一大包玉米花。

人们最喜爱的游戏要算南瓜赛跑了。比赛者用一把小勺推着南瓜跑,规则是绝对不能用手碰南瓜,先到终点者获奖。比赛用的勺子越小,游戏就越有意思。

购物

20xx年11月28日,感恩节当天,美国纽约民众纷纷涌入各大商场和超市购物,提前开始血拼“黑色星期五”。

游行

始于1920xx年梅西感恩节大游行是全美感恩节最大规模的庆祝活动,该活动于每年感恩节(11月的第四个星期四)当天举行。

感恩节美食没有火鸡的感恩节是不完整的。火鸡的做法很讲究:需要整只烤出,腹内要塞进很多拌好的食物,如碎面包等。待表皮成深棕色、外焦里嫩的时候就可以上桌了。一般都是由家里的男主人将其切成薄片然后分给大家,可以将肉片配上卤汁、椒盐或者蘸酱佐食,味道非常的鲜美。

Cranberry 小红莓是感恩节的一个象征性的食品,小小的红色果实口味略酸,但做成果酱非常的爽口,酸甜怡人。在感恩节前后,家家户户都热衷于做口味各异的红莓苔子果酱,那酸甜的味道最适合出现在一家团聚的感恩晚餐上了。

用黄油和蜂蜜烤制的南瓜馅饼口味酥脆,香味浓郁。很多小孩子也都很喜欢。根据口味的不同,也可加加入臻仁、坚果、奶酪等。

美国感恩节购物好去处拉斯维加斯西泽宫古罗马城镇广场购物中心

说到拉斯维加斯我们马上想到的可能是赌场,你到拉斯维加斯旅游不可能天天耗在赌场里面。外出欣赏当地风景的时候,你看到最具特色应该就是当地的建筑,拉斯维加斯的建筑是一种梦幻的组合,而西泽宫正是运用了此种概念,在此购物比任何别的地方都要悠闲舒适。

第6篇

1、回族历史人物:古代 蒲寿庚、赛典赤·赡思丁、阿合马、扎马鲁丁、常遇春、铁铉、郑和、李贽、海瑞、丁国栋、哈元生、杜文秀、马如龙、马新贻、左宝贵等

2、文化瑰宝:文化、科学技术 回族人民在文化、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很大,对祖国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元代,回族不仅带来了西亚的天文学、医学、建筑学、音乐等方面的科学文化成就,而且在学习和传播汉族科学文化技术方面也十分突出。中国的重大发明如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都是经回回商人的介绍传播到欧洲大陆的。

3、风俗习惯: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狗肉,动物的血液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举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历,每年12月10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关键词:维吾尔风俗;汉族风俗;新疆;相互影响

前言

新疆历史上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之地,因各民族分布地域不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所形成的多元文化对新疆居民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特别是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已深入新疆居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新疆居民行为的基本准则。而陆续从内地迁居而来的汉族人口对新疆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较强的影响。这样各民族风俗习惯的相互接触,相互融合就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一、各民族风俗习惯在饮食上的相互影响

新疆饮食一般被分为“清真”和“非清真”两类,餐馆则分为“清真餐馆”和“汉餐”两类。吃汉餐的人可以吃清真餐,吃清真餐的绝不吃汉餐。清真餐已成为一种大众性饮食,在一些不具备民、汉分餐条件的单位,往往只设清真餐。饮食习惯的形成与自然、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新疆气候干燥,多戈壁和沙漠,因此水稻种植有限,居民以小麦、玉米为主食,日常饮食品种有馕、饼子、馍馍、拌面、炒面、烩面、汤面、凉面等面食,抓饭、米饭、粘饭等米食;炒肉、烤肉、炖肉等纯肉食;没有吃素食的习惯,而是以瓜果代替蔬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维吾尔族在饮食上有了一些变化,蔬菜的品种和烹调方法有了明显的增加。在维吾尔人的宴席上,已不仅仅是以其特有的抓饭和手抓肉待客,而多数都备有若干小菜,其中不乏在汉族餐桌上常见的鸡、鱼、青菜等。也有很多少数民族年轻人喜欢汉族传统食品如水饺、糕点等。

维吾尔人一般情况下早餐、午餐吃馕,喝茶。晚餐是各种主食和炒菜。一般一日三餐,城镇居民受职业影响很大,从事不受工作时间限制的职业的吃两餐的较多。农村居民在农闲时多吃两餐,农忙季节吃三餐。穆斯林在封斋时白天不吃饭,天亮前和天黑后各吃一餐。多重视晚餐的质量。而汉族的午餐食品种类多,质量好。晚餐相对早餐来说吃的较少。即所谓的“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

近些年来,来自四川、河南、陕西、甘肃等地的汉族人口大量涌入新疆,主要居住在北疆和东疆,他们带来了本民族的饮食习惯,食物品种与制作方式,影响了当地民族传统的饮食习惯。长期生活在新疆的汉族人口许多人实际上早已偏离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基本或完全适应了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很少食用或不食猪肉,以牛羊肉,奶制品为主。喜欢吃馕,能喝酒,性格也变得粗犷,豪放。

在新疆各族群众的饮食中茶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虽然茶只居于汉族“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末位,但茶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影响却极其深刻,新疆人饮食中多牛、羊肉、奶等燥热、油腻、不易消化之物。而茶中有大量芳香油,不仅可溶解脂肪,还具有降低胆固醇,加强血管壁韧性的作用,恰好能弥补饮食结构中的不足,补充人体所需的某种维生素。作为游牧民族主要饮品的奶茶虽然和原有的饮茶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却被新疆各民族广为接受。

新疆饮食偏重于酸、辣、咸、口味相对较重。究其原因,一是受到了气候的影响。新疆冬季漫长寒冷,温低,饭菜较辣可驱寒增热。二是调味的需要。新疆饮食中蔬菜较少,牛羊肉比重大,酸、辣、咸等口味的食品易于调剂饭菜味道,增加食欲,酸味也能帮助消化。人口迁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新疆的汉族人口大多从中国北方地区迁来,口味较重,尤其陕西、甘肃汉族喜欢酸食,对本地口味影响较大。至今喜食酸、咸、辣食物的以居住在新疆几代人以上的汉族最有代表性。随着大批四川人入疆,川味之辣也颇得新疆人欣赏,借鉴。

二、家庭布置和摆设,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在居住方面,传统的维吾尔族房屋样式是平房粉墙,门向北开,忌朝西开,四壁有壁画。家中一般有庭院,院字顶部有很多支起来的架子,院里的葡萄藤沿着架子生长,这样葡萄藤可以直接从阳光中吸取养分,同时又形成了天然的绿色帐篷。在炎热的新疆地区,这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还给人们提供了良好的休息场所。维吾尔族还喜好在院字里种花,最常见的是刺玫和夜来香。玫瑰和夜来香在早晚交替开放,又给维吾尔人的日常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气。维吾尔人还常在居所的前后大门两侧都有许多树木,如白杨树、桑树、沙枣树、杏子树等。不管在院内还是院外处处都可以看到绿色的景象。维吾尔族家庭室内有实心土炕,还有火炉。南疆建筑一般用木材,北疆建筑则多用砖和石头。但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不断改善,生活在城镇的维吾尔族居民多数已经住上了楼房,其房屋的结构和框架已无法随意更改,而体现其民族特色的则是家中的装饰和摆设,如挂毯,地毯。带有民族特色花边的桌布,窗帘等。挂毯是维吾尔族最喜欢最普遍使用的室内装饰用品,通常都挂在墙上。如果是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在炕上也铺上,家境不太好的就铺一般的毡子。不管是挂毯还是毛毡子,都以其花色鲜艳而显得特别。上面印有大块的菱形图案,这种图案由花和叶子构成,而非同一般。在农村,虽然在房屋的外形设计上还保留着原有的民族特征。但是在房间的装修和布置上也逐渐体现出一些现代的时尚来,如采用一些现代的建筑材料,瓷砖铺地,用漂亮的吊灯装饰房间等。当然,经济地位的不同决定着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家庭拥有家用电器和家具的档次上。

三、传统服饰中的现代色彩增加

根据《三州辑要》、《西域闻风录》、《西域图志》等记载:传统的维吾尔族常用白布蒙头,男子不蓄发辫,只留胡须。维吾尔族女子都垂发辫,耳指装饰富丽。维吾尔人非常喜欢花,除了种花养花外,还把各种花卉绘成图案,绣在服饰上。妇女们穿的外衣,衬裙等服饰都绣有花。如果选现成的布料做裙子,一般以颜色鲜艳,花色多样的布料作为首选。就连男子衬衣的领子和袖口上都绣有花的彩色图案。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农村城镇化范围的不断扩大,汉族的服饰以及越来越多的外来服饰进入维吾尔族居民生活当中。这种潜移默化的作用,使相当数量的维吾尔族青年男女,特别是生活在城镇的青年男女,身着西装、牛仔裤、T恤、休闲装,脚穿高跟鞋、旅游鞋,甚至戴墨镜、染头发,其现代程度甚至比汉族青年男女还“时尚”三分,即使在节日聚会期间所穿着的民族服饰,也有一些可以看出有现代服装裁剪的痕迹。只有在较偏远的农村,才可见到古书所记载的纯民族服饰。

四、风俗习惯相互接触后的相互碰撞

多民族地区,文化的碰撞是必然的。例如,维吾尔等少数民族有将扫帚平放在地上的习惯,认为这样不会树立敌人。而汉族则多竖放,认为不容易滋生细菌。汉族逢年过节时有烧黄纸祭祀祖先的习俗,这让许多少数民族不理解。而少数民族每天做“乃玛子”也让许多汉族同胞觉得不可思议。

总结

综上所述,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与生活紧密相联,在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有些风俗相互糅合在各民族中,但糅合的只是表面的细小的方面,最核心的部分短时期内不会变。因此在多民族地区,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就显得尤其重要。只有各民族彼此尊重才能创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M】,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版.

[3]楼望皓.《中国新疆民俗》【M】新疆美术摄影出版社,2003年5月.

[4]曹红.《维吾尔族社会方式》[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第1版.

[5]张公谨.《语言与非物质文化》【J】民族文化遗产,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1辑.

[6]张洋.《多元文化交融的历史积淀>[J]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第8篇

1、扫尘,扫尘顾名思义就是打扫尘土,过年前都要把家里里里外外都要打扫一遍,这样才能以最新的面貌迎接春节的到来,表达除旧迎新的寓意,扫尘这个习俗自腊月二十七日开始,也有些地方早早就开始除尘了。

2、贴春联一般是在除夕那天贴,春联决不能够等到过年的时候贴,不然没任何寓意,也没有达到喜庆的效果,春节贴春联很是讲究,春联的顺序,不同样式的春联等都要按着规则来,这样才能家宅平安,来年阖家幸福、事事顺心。

3、放鞭炮是自古以来的习俗,一开始有个传说是为了驱赶年兽,如今却是增添吉利,让鞭炮声除旧迎新过新年。不过,现在大多数城市禁止居民随意放鞭炮,所以人们想出了很多模拟鞭炮声过年的方法,挺有一番意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9篇

印度尼西亚的国教是伊斯兰教,90%的人是穆斯林。

印度尼西亚人相见时常以握手为礼,同熟人或朋友见面时,有时会用传统的见面礼,用右手按在自己的胸前,然后相互问好。

交往中通常不问印尼人的姓名,因为他们的姓名有长有短,其长度往往与他们的富裕程度成正比。跟有身份的人打交道时,最好以其正式头衔相称。

在印尼,人们伸出右手的大拇指表示是“请您先走”

印尼人常用笑声来掩饰震惊,但他们反感嘲笑别人的错误,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动作,否则会伤害他们的感情。

印尼人认为同别人说话时不摘下太阳镜或手放在臀部,在街道上或走路时吃东西,用左手去握手或碰别人都是极不礼貌的行为。

参观庙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裤、无袖服装、背心或裸露的衣服,进入任何神圣的地方一定要脱鞋。

印尼商人喜欢宴请,作为客人,应该在适当的时间以同样的饭菜标准回请对方一次。

印尼人忌讳别人摸他们孩子的头部,忌讳老鼠和乌龟。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每每该节日到来的时候人们都会以自己的方式来庆祝,像吃粽子,划龙舟便是大家最常见的,由于很多地方的粽子都会提前包好,所以2022年端午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成了大家爱最为好奇的。一起看看吧。

2022年端午节是几月几日星期几

2022年端午节是6月3日星期五。

今年的6月3号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在我国不同的地区,叫法有而不同,比较常见的有端午节、端五节、端阳节、地腊节、菖蒲节、龙节、正阳节、天中节等,还有一些地方则叫女儿节,浴兰节、五蛋节的,等等。在日本,端午节还被称为男儿节。相传,端午节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2022年端午节是哪一天

2022年端午节是6月3日。

端午节是哪一天试试下很多人闲聊的时候都有经历的,不过端午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是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有些地区又将五月十五称为端午节。为了区分,便将初五定为小端午,五月十五定为大端午。端午节又叫端五节,重午节,端阳节,天长节,解粽节,五月节,龙船节,粽包节,女娲节。古人于这天以兰草汤沐浴,又称浴兰节;道教又称此日为“地腊节”。唐宋时此日午时为天中节。时,曾被称为诗人节。在古代,又是特龙图腾崇拜民族祖先的祭祖活动日。吃粽子便是端午节的习俗。

2022年端午节有啥风俗习惯

我们地区,端午节称端阳节,是一个传统节日,在农历五月五日端阳节来临之际,家家户户都要包棕子,去采菖卜、艾草叶,前传后教说可以避疫防灭,或用雄黄酒撒屋周围可避蛇入宅的习俗。去江边看划龙舟,纪念屈原、五子胥,再早划龙船还要撒包子馒头入江,叫鱼不要吃屈原。现在划龙舟,在江里去捉鸭子等节目。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1、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2、认真学习贯彻《包头市清真食品管理条例》。

3、守望相助适应新常态,团结奋斗谋求新发展。

4、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社会和谐。

5、民族团结手牵手,和谐发展心连心。

6、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尊重少数民族宗教信仰。

7、认真开展我市第八个民族政策宣传月活动。

8、中华同源,你我同心。

9、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10、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经济发展。

11、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发展。

12、高举民族团结旗帜,共同迈向小康社会。

13、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4、民族团结始于心,和谐包头践于行。

15、保障各民族的平等,维护少数民族公民的合法权益。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17、认真推进民族法治建设,共建民族和谐包头。

18、群策群力宣传民族政策,同心同德维护民族团结。

19、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0、努力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21、中华民族是一家,民族团结靠大家。

22、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民族大团结,促进全市大发展。

23、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24、团结凝聚力量,奋斗成就梦想。

25、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8337"发展战略,维护民族团结、

26、维护民族团结人人有责,共享繁荣稳定人人受益。

27、和谐家园源于一点一滴,民族团结始于一言一行。

28、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社会稳定。

29、深刻领会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八个坚持"的科学内涵。

30、草原百草根连根,各族人民心连心。

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第一,尊重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第二,尊重和照顾少数民族年节习惯。

第三,尊重少数民族婚姻习惯。

第四,尊重少数民族丧葬习俗。

第12篇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又要到了,在这个传统的节日里,最高兴的莫过于天真活泼的孩子们了。每逢过节,孩子们个个情绪高涨,喜气洋洋,在节日当中也会有许多有趣、难忘、热闹的事情发生,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也就随之而来,例如: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我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当地有哪些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是怎样形成的?……针对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案抓住这一时机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为主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走进书店、走进计算机室、走进老师的办公室、走进社区……广泛地开展阅读交流、调查分析、实践体验等综合实践活动,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把各自的思维引向深处,从而进入研究者的境界。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围绕“独具匠心的端午节”这个主题,从“为什么要过端午节?”“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你想怎样过端午节?”这三个部分入手,为学生提供研究方向,让学生成为实践活动的主角,引导学生人人动手,个个参与,自主探究,培养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研究目标可归纳为:

1、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在了解端午节由来和风俗习惯时,锻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书籍、报刊、网络、他人经验等)获取信息的能力。

3、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

1、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询问、网上浏览等方法搜集有关端午节的由来及一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如: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人们为什么要给小孩子挂香包、戴手链和五彩线等有关情况。让学生感受到过节的快乐。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再畅想一下“我想怎样过端午节?”

2、引导学生搜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和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尝试写一写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3、引导学生尝试设计“怎样过一个独具匠心的端午节”?

四、课题实施的步骤

1、提出问题

(1)你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关于端午节有哪些传说?

(2)在我们这儿过端午节有哪些有趣的风俗习惯呢?你知道哪些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呢?

(3)你打算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呢?

这些问题的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教师只是为他们创设了问题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了研究方向,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愿望和能力,用自己的方式去操作、去探究。

2、探索与展开

(1)组织调查

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设一个小组长,由组长组织调查了解有关部门端午节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整理成文,选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在调查过程中是通过什么渠道调查的,碰到了那些困难,是怎样解决的,通过这次活动,你有什么感受和启发?

(2)网上阅读

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上网浏览,查阅一些地方过端午节的习俗,并将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记录下来。

(3)协作交流

为了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可以提议学生相互协作,学会自己想学会的一些风俗习惯的做法。例如:编手链、包粽子、折葫芦等。

3、应用与深化

通过调查研究,学生了解了有关端午节的一些知识,让学生设计自己怎样度过今年的端午节?并通过语言或其他方式表现出来。通过对有关端午节诗歌的搜集,鼓励学生培养善于搜集整理的能力与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