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军事拓展培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军校;警卫技能;拓展训练;意义;优势
一、拓展训练的基本理论
拓展训练英文为Outward Development,又称外展训练(Outward bound)。这种训练起源于二战时英国训练年轻海员在海上的生存能力和船触礁后的生存技巧,通过强化、富有刺激性的和冒险精神的专门训练,锻炼年轻海员坚强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拓展训练是一种现代社会人群和现代社会组织全新的体验式地学习方法和训练模式。它以基本体能活动为指导,以心理挑战、心理训练为重点,以拓展成员心理素质、培养品格、增强意志为宗旨,以完善人格、愉悦身心为目的,采用现代流行的户外体验式培训方式,通过激发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培训,实行心理、团队、合作的训练,使成员的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得以迅速升华,在体验中真切感受突破平凡,战胜自己的胆量与勇气,感受成功的喜悦。拓展训练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公司、团体以及在校学生的参加,并且深受大家喜爱。
二、拓展训练是警卫技能课教学改革的需要
(一)警卫技能课教学现状。警卫技能课是军校每一个警卫专业学员必修的主要课程,警卫技能课程经过长期的发展,虽然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从多年的实践来看,由于受学科中心主义和传统体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军的军事技能课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军事技能教学中仍然是身体素质练习与运动技术教授一统天下,主要是以体能训练为主,还没有有意识地延伸到精神的层面,不太注重学员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等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难以顾及到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与健全人格的培养。因而,目前警卫技能课教学模式与现代军人的高素质、全面发展目标仍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完善和改革迫在眉睫。在军事警卫技能课教学中引入素质拓展训练,正是一项行之有效的手段。
(二)警卫学员参加拓展训练的意义。拓展训练作为军事院校警卫技能课程的拓展,把原有的警卫技能课程的身体素质训练和军事技能传授等基础能力的内容拓展到社会适应能力训练、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的训练,这样不仅符合现代军事技能课程的改革趋势,而且也丰富了军事院校警卫技能课程的体系,从而从根本上弥补目前军事院校警卫技能课程的弊病。
军事院校警卫系的职能就是培养未来基层部队的警卫指挥员,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部队警卫工作的需要,使其具备应急处突能力。军事院校的警卫学员参加拓展训练,能有效地提高人在体能、毅力、智慧、沟通、协作等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敢于挑战自我极限的勇气。可以使学员增强自信心,培养顽强的意志品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包容心,明确个体和团体的密切关系,使他们认识群体对自己的作用,增强集体的荣誉感,利于参与者团队精神的培养。促进他们通过各种困难挑战自身的极限,能够培养参与者具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利于个人潜能的挖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军事院校具备开展拓展训练的巨大优势
(一)场地优势。素质拓展训练中对场地的外部硬件环境要求较高。目前,地方普通高校现有的体育活动场所仅能满足拓展训练简单项目的场地要求,一些复杂的、难度系数大、对安全保障设置要求较高的项目无法进行。而军事院校却以其独特的教育性质拥有多样化的教学场地,能满足拓展训练绝大多数项目的场地要求。如,军事院校设有障碍课,拥有400米障碍训练场,可以充分利用此场地优势,开展诸如逃生墙、信任背摔、模拟电网等素质拓展项目,可以有效地扩展现有的军事技能教学的教材和空间,为军校军事技能课程更好地实现既强身又育人的目标寻找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师资优势。拓展项目的开展是否顺利、能否起到显著的效果,主要是取决于教师方面的软件水平。军事院校拥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学习气氛,军校体育教员大都毕业于正规的体育院校,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受过系统化地培训,他们普遍综合素质较高,有一定的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同时,经过长期地军事体育和军事技能课教学,他们还有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更能充分地了解学员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军校可以从现有军事体育和军事技能教员队伍中选取一些学习能力强、责任心强、沟通能力强、观察力强的教员参加更高一级的拓展训练培训,进一步增强师资力量。
(三)组织优势。军事院校开展拓展训练的最大优势就是相关教学部门可以根据拓展训练特点对课程形式、课堂模式、课时数量、上课地点等具体问题进行科学有效的统筹安排。目前,军校技能课教学中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如擒拿格斗与警械课的教学中,既有教员的统一示范讲授,又有学员的分组对抗演练,养成他们团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这为拓展训练的引入打下了基础。在军事技能课教学中引进素质拓展训练,要求教员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本课堂的教学目的和意义,通过各种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互动式游戏和挑战高难度的场地体验项目,把体能训练、心理训练和生存技巧等在教学中融会贯通,让学员亲身体验,从体验中学习;将健康教育与生存技巧紧密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活跃体育课的气氛,还可培养学员团队精神,磨炼意志品德。
四、结束语
军事技能课教学与拓展训练有机地结合,是军事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新的尝试。教学实践表明,拓展训练与军事技能课结合的教学模式,既让学员掌握了专项军事技能,又为学员心理素质的提升和优秀品质的形成找到了实际有效的训练手段,为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具有切实可行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王长权.学校心理拓展训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军事教育技术 ;军事教育训练;信息化;军事人才
军事教育技术是教育技术在军校教育、部队训练和预备役训练中的开发和应用。自从一般教育技术向军事教育技术转变以来,军事教育技术从理论到实践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勃勃生机,在部队建设中的效用更加突出,军校作为军事教育技术的主体,充分挖掘自身潜能,能够使之锦上添花,促进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
一、军事教育技术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军事教育技术是“为促进军事教育训练而运用军事物质和智能媒体对有关过程和资源进行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它产生于军事教育训练之中,是教育技术与军事教育训练结合、融合、整合作用的结果。与一般教育技术比较,军事教育技术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称谓”姓“军”,意为:出身于军事,为军队教育训练服务;属军队所有,是实现武器装备与军人及军人集体教育训练有机结合的中介手段。二是“过程和资源”在军事教育训练领域,本质意义在于它主动适应军事教育训练理论和实践的需求,与其共生共长,渗透融合,互为作用,推动军事教育训练不断创新发展。三是“理论与实践”军事化,被军事化后的物质和智能媒体技术,构成了军事教育技术的坚强内核,成为军事教育技术区别于一般教育技术根本技术性标志。
军事教育技术由组织者、实施者、受训者、媒介手段、实现环境五个要素构成,它们既各自独立存在,又互相依存前提;既独立自主地作用,又合力共同作用,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功能整体。其对军事教育技术领域作用的机制原理是:实施者依据组织者制定的计划方案,在实现环境里,借助媒介手段,作用于受训者,形成教育训练效益。五要素中的前三项均指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他们的军事教育技术素质与能力影响军事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进而决定军事教育训练质量。具体讲,组织者军事教育技术的领导素质影响军事教育训练的发展、管理能力影响军事教育训练的秩序;实施者军事教育技术的素质决定组训的效果、能力决定组训的效益;受训者军事教育技术的素质影响受训的效率、能力影响受训的质量。
二、部队院校推广运用军事教育技术的现状
部队院校作为军事教育技术的发源地和拓展中心,尽管其对军事教育技术的应用要好于部队训练和预备役训练,但是对由一般教育技术转变为军事教育技术存在认识上不足和重视不够的状况,表现在作为专职实施者的教育技术人员中仍有许多不了解军事教育技术,作为受训者的学员中的大多数不知晓军事教育技术,而教员作为潜在的实施者,多数也不熟悉军事教育技术。院校领导作为组织者,从跟他们的交谈中感觉到,知晓军事教育技术内涵的也不是很多。究其原因,一是从全军看宣传学习“一般教育技术向军事教育技术转变,大力推广应用军事教育技术”的力度不够,知晓“军事教育技术”这一名词中的许多人是通过相关学术刊物上了解的;二是院校教育技术部门的领导对这一“转变”的专业敏锐性欠缺、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履行好给院校首长决策教育技术发展计划当好参谋助手的职责,也没实现好本部门的“转变”;三是院校领导和教员对军事教育技术在信息化军事教育训练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满足于能运用教育技术手段上课的低层次,忽视了教育技术能够在全部队军事教育训练中发挥作用的大舞台,对军事教育技术缺少深层次的研究,有的教员误认为军事教育技术是专职军事教育技术人员要掌握的技术,平时不注重学习积累,课堂上更谈不上有意识地运用,结果是贻误了自己,更影响了信息化军事人才的培养。
三、对运用军事教育技术促进信息化军事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领导重视,科学决策
军校军事教育技术的组织者,主要包括主管教育训练和保障教育训练的各级首长、机关职能部门和军事教育技术单位的领导等,他们既是军事教育训练的领导者,又是军事教育技术工作的决策者。如果对军事教育技术漠不关心、不甚了解,就会失去组织者的领导权和决策权。只有掌握军事教育技术的一般知识和应用技巧,尤其是军事教育技术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指导规律,拥有必备的军事教育技术素质,才能牢牢把握军事教育技术的主动权。缺乏军事教育技术素质,局限于传统的军事教育技术,就不能很好地推进军事教育训练的改革和发展。现代开明的组织者,都在谋求军事教育训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甚至跨越式发展,注重军事教育技术对军事教育训练的优化、催化和激化作用,创造专业人才施展宏图的环境和条件,让想干事的有机会,会干事的有岗位,干成事的有地位,千方百计地通过自身领导素质的提高,做出科学的决策,促进军事教育训练的快速发展。
(二)内部挖潜,再上台阶
院校教育技术人员是军事教育技术的专职实施者,是开发研制军事教育技术、对军事教育技术实施教学科研和服务保障的技术骨干,有责任更要有能力推广应用军事教育技术。首先,要认清军事教育技术取代一般教育技术的深刻内涵,正确把握二者的紧密联系和差异,防止把它们等同和完全割裂开的极端倾向;其次,要进一步加强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建设,不仅要掌握一般的传统军事教育技术,更要通晓军事多媒体教育训练、军事网络教育训练和军事模拟教育训练等现代军事教育技术,切实做到“自身硬才能带得动”;再次,要做好对教员应用军事教育技术的“传、帮、带”。教员是军事教育技术的兼职实施者,他们对军事教育技术的认可程度、具备的素质能力以及应用的水平,直接影响院校及部队教育训练效果的优劣。
(三)因地制宜,开花结果
在地方高等教育里,近十几年来对师范生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类公共基础必修课逐渐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凸显出一般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的重要性。部队院校是带兵人生长和成长的主要摇篮,接受培训的学员拥有军事教育技术要素中的双重身份,在院校培训时是军事教育技术的受训者,回到部队任职带兵时又成了军事教育技术的实施者,因此他们具备的军事教育技术素质和能力,对全部队的军事教育训练水平有重大影响,承担不同培训任务的院校,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好对学员的军事教育技术培训。与地方高等院校对师范生实施教育技术培训相比较,部队院校应该视情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案,可以将《军事教育技术》作为一门完整的课程以选修课、限定选修课、必修课等形式开设,也可以用讲座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介绍部分内容,再以自修课的方式予以拓展,目的是使学员成为部队推广应用军事教育技术的传播者,让军事教育技术成为促进部队军事教育训练跨越式发展的生力军、发挥效用的倍增器,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
参考文献:
[1] 谢百治 邓祖道 朱艾华.军事教育技术学[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8。
[2] 朱艾华.军事教育技术及其基本规律[J].教育技术研究,2004,(5).
关键词:信息化战争;信息素养;培训途径
信息化战争,作战指挥系统和武器平台的高度信息化,要求军事人员有很高的信息素养。航空兵作战离不开后勤指挥,在大抓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只有加强航空兵作战后勤指挥人才信息素养培训力度,拓展后勤指挥人才信息素养培训渠道,才能真正建立一支适应信息化战争后勤保障要求的人才队伍。
一、航空兵作战后勤指挥人才信息素养的内涵
航空兵作战后勤指挥人才的信息素养既有共性要求,也有不同岗位、不同专业的特殊要求。从共性要求来看,主要由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三个层面的内容构成。
(一)意识层面的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是后勤指挥对各种信息的自觉的心理反应,它在信息素质中具有先导作用,使后勤官兵的信息行为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自觉性。后勤指挥人才的信息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信息使用意识。随着航空兵作战保障向信息化发展,特别是在新机部队,计算机与其他信息技术使用越来越广泛,但是信息技术软硬件的安装也十分繁琐,需要一步一步地按照英文提示进行,稍有疏忽就要重新开始,这无形中会带给后勤指挥人员一种压力。针对这种情况,必须通过各种方法与途径打破官兵对信息技术的神秘感,树立敢用意识。二是信息需求意识。强烈的信息需求来源于对信息资源的功能作用和重要性的认识。能够知道自己岗位职能的信息需求,并把这种信息需求准确表达出来,是后勤指挥人员信息意识的重要体现。三是信息安全意识。在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保密已成为信息安全的重要内容,也是军队战斗力、保障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信息安全,无论对部队还是个人,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后勤指挥人才必须强化信息安全至上意识、信息安全法规意识和信息安全责任意识,从而筑起信息安全的铜墙铁壁。
(二)知识层面的信息素养
航空兵作战后勤指挥人才知识层面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理论技术知识、信息安全知识和信息保障知识。信息理论技术知识是信息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一切与信息科学有关的理论、知识和方法。一般来说,主要包含信息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信息技术的基本常识与历史、信息的获取与加工处理等应用知识,以及必要的英语和数学等基础知识等。信息安全知识是后勤指挥人才做好信息设备的维护、严防失泄密问题的发生、避免敌方攻击我信息系统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般包括:信息资源安全的内容,信息安全的政策法规,信息资源安全受到的主要威胁及对策措施,信息安全技术知识等。信息保障知识是后勤指挥人才所要掌握的保障信息系统、信息装备运行方面的知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后勤指挥人才在军事信息环境中,确保己方部队可以自由地采集、处理信息,并根据所获信息为作战部队提供胜敌一筹的、不间断的军事行动。
(三)能力层面的信息素养
能力层面的信息素养是信息化战争态势下后勤人才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信息系统使用能力和后勤信息保障能力。信息系统使用能力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能否安装与启动信息系统,能否正确无误地操作信息系统,能否进行信息系统的日常维护保养,能否判断与估计信息系统的故障原因并进行必要的处理,能否根据工作需要选择合适的软件并正确、熟练地使用,能否应用一些软件开发工具进行软件与数据的开发,能否熟练使用军事专用网络系统平台的各种信息设备等。后勤信息保障能力是后勤指挥人才在未来信息化战争中利用信息技术保障“打得赢”的能力。它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利用能力和信息创造能力,以实现对后勤保障过程的有效控制。
二、航空兵作战后勤指挥人才信息素养的培训途径
(一)尽快实施后勤信息化人才培训工程
要制定后勤信息化人才工程规划和计划,分阶段确立后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和各类人才的信息素养标准。航空兵后勤机关要扫除“信息文盲”,干部做到新的“六会”:人人会用计算机办公,人人会用网络查阅和传输数据,人人会用常用软件和本专业软件,人人会用会标数字地图,人人会用多媒体,人人会采集加工后勤信息资源。并对领导干部、指挥管理干部、专业勤务干部、技术干部和信息技术专家、信息技术操作人员,以及专业军官和普通士兵,分别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和考核标准,实行考试制度,颁发等级证书。要把抓人才培养和抓信息技术应用结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促进后勤指挥人员信息素养的提高,实现信息化人才建设与事业建设的共进。要规范信息化政策与法规。目前,需要特别注意研究和制定后勤信息化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框架,制定信息获取、交换、、使用、保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信息化人才培养、吸收和使用等法律法规。
(二)充分发挥后勤院校人才培训基地的作用
后勤系统要充分发挥后勤院校技术力量雄厚、专业门类齐全的优势,根据院校性质和干部职务、专业需要,举办各种类型的信息化培训、轮训班,要扩大规模,增强针对性,突出重点,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将航空兵后勤机关干部全部轮训一遍。后勤院校要适应新军革的需要,从开展远程教育、拓展信息专业、构建信息课程教材体系、运用最新教学技术手段等多方面着手,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信息化教学质量,为提高航空兵作战后勤指挥人才信息素养进行教学改革创新。
(三)积极拓展后勤人才信息素养培训渠道
一是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积极与地方大学挂钩,以联合办班的形式,在地方大学定期为部队开办信息本科班、研究生班、短期轮训班等,全面提高后勤人才的信息素养;有计划地选送后勤人员到通信公司、网站等信息产业部门调研、见习,学习了解地方信息产业的运行模式及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建立军队院校、科研部门同地方信息产业部门、高校和高科技公司的交流协作制度,参加地方组织的信息技术研讨会,共同开发信息化实验研究课题。二是充分挖掘部队自身的教育资源。发挥部队各类信息骨干的作用,搞好传帮带;倡导官兵自学成才,组织官兵参加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依托全军军事指挥网和军事训练网,构建虚拟航空兵作战后勤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
[关键词]学生军事类社团 军事理论课教学 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 G455.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6-0110-02
现阶段,高校学生社团已经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高质量专门人才的有效手段,成为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可或缺的专门途径。在各类学生社团蓬勃发展的同时,军事类社团也以其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成为学生社团中的新兴力量。军事类社团以其鲜明的国防教育特征,培养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全面丰富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有着促进作用。
一、高校开展学生军事类社团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无论何种类型的军事类社团活动,无不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情感、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的内涵。学生通过加入社团、参与社团活动,可以和其他同学在一起,在交流知识的过程中,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培养良好的民族责任心和革命英雄主义等高尚的情操。同时,在全体军事类社团成员的共同信念的鼓舞下,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相互感染,将认同感过渡到荣誉感,由荣誉感升华到对国家国防建设的责任感。[1]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认识国防,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首先,社团成员通过各种爱国主义活动的组织筹划、参与社团各方面的活动,可以加深对国防的认识。在一个社团内,每个成员都是社团的主人,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亲身参与活动的各个环节,通过这样的亲力亲为,更有利于他们全面认识国防。其次,作为活动的组织者,通过对社团活动的筹划和实施,可以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使命感、责任感,充分挖掘、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这样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觉建设国防的意识。
(三)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近几年,部队依托地方高校选拔培养后备军官的工作已经在一些重点大学开展试点,选拔培养的范围和数量也将进一步扩大。高校军事类社团由一群喜欢军事历史、爱好武器装备、关心国际国内军事格局、渴求国防知识的热血青年组成,参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可以激发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大学生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立志献身国防、报效祖国,他们是后备军官最合适的选拔对象,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坚定可靠的国防后备力量。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现代军事理论课教材内容是按照2007年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重新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编写的,根据新大纲的要求,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分为五个方面,包括18项教学内容,学时数为36学时,涉及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2]但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大,各高校大量缩减了基础课教学学时数,军事理论课也面临着压缩课时的挑战。真正能够依照大纲开满36个学时的高校非常少,大多数是把军事理论课堂教学与军事技能教学相结合,或是把军训期间的国防电影、形势政策报告以及入学教育等纳入其中,才能勉强达到36个学时。[3]教学内容多,教学时数少,单纯靠教师课堂上讲授军事理论知识是有局限性的,而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活动正好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是补充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的有效方法。
(二)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创新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军事理论课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涵盖知识丰富等特点,使得课程内容比较枯涩难懂,难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经常出现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学得也很累的现状。[4]学生军事类社团通过开展一些趣味性强的活动来激发大学生学习军事知识的兴趣,同时还关注国内外最新军事军情动态和大学生关心的热点时事话题,可以极大地丰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内容,成为创新军事理论教学的有效途径。
(三)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是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的有效拓展
现代高校军事理论教学局限于课堂教学,缺乏教学器材和模具,甚至有些地方高校仍停留在“一根粉笔,一张嘴”上,教学方式单一。[5]学生军事类社团可以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相结合,把国防教育活动与军事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把爱校、爱家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还可以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组织学生走进军营、参观军事训练,进行现场教学。这样,依托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平台,使军事理论课教学既生动形象,又富有哲理,从而提高了军事理论课的吸引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拓展了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方式。
三、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在军事理论教学中的促进作用
(一)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师对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指导
与负责高校社团管理的教师相比,军事理论课教师拥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地把握当前时事政策和热点话题,这使他们在管理和指导社团活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军事理论课教师参与学生军事类社团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团管理机制,避免社团活动的盲目性,有利于社团活动与课堂教学的对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6]
(二)加强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与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的有机结合
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是对军事理论课堂教学的实践和补充,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因此社团活动内容要有机结合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内容在社团实践中深化,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军事理论课教师也要积极探索使学生社团活动与军事理论教学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与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密切相关的热点话题,采取讨论、调查等方法,让学生自主调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加强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建设
一是加强对社团骨干的培训,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社团活动的质量,通过系统、科学的培训,让社团骨干了解社团工作的基本原则、方法、管理技巧和领导艺术等,切实提高社团骨干的政治觉悟和业务能力。二是加大社团活动经费的投入和硬件设施建设的力度。社团未来的发展如何取决于对社团建设投入的多少,高质量的社团活动必须要有专门的活动场所和设施,要有充足的社团活动经费,这样才能让社团得到良性发展,才能发挥学生社团应有的教育教学功能。
四、结论
作为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有效组织形式,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不仅培养了大学生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感,而且对军事理论课教学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开阔他们的视野,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另一方面,可以促使他们关注最新军事动态和国际国内时事热点,有效巩固课堂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总之,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的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军事类社团活动定会成为军事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补充,为丰富和完善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方式做出应有的贡献。
[ 注 释 ]
[1] 许峰.高校学生社团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37-38.
[2] 教育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Z].第十六条,2007.
[3] 黄栋.论地方本科院校军事理论课教学现状与对策[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0):182-183.
[4] 伍国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探讨[J].才智,2012(22):293-294.
[5] 姜延波,苗禄权.学生军事理论教学方法初探[J].国防,2004(1).
[6] 李宣庆,王丽娜,王雪,李广场.高校专业性学生社团实践对本科教学的启示[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116-118.
[收稿时间]2014-12-17
.Bat166 { display:none; } 经过半年的实习,我终于明白了作为一个电力工作人员的工作要义了。在毕业后,我需要实习才能正式的参加工作,成为正式员工,这个过程需要我不断的努力,因为竞争这么激烈,想成为正式员工的人很多,而我只是其中之一。
200*年7月,我从校园步入了社会,很荣幸的加入了xx电力科学试验研究院,成为了穿着印有“国家电网”标志制服的电力人。但我自己清醒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以前学到的知识并不能很好的跟当前的工作结合起来,特别是我的专业又偏弱电,只有更加努力地学习各种知识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我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方面的热情反而比任何时候都要高涨。时至今日,我在单位已经实习了半年了,在这半年的实习中,我不仅在各种电力知识和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思想上也对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能取得如此的进步,与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向关心爱护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们表示真诚的感谢!下面,我就简要地将半年来个人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情况做一下总结,改正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发扬自己在工作中的优势和好的习惯,以便今后更好的工作,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电力人。
首先,是我们对本单位的认识。对本院现状的认识,包括对我们单位人事上的认识、生产的认识、规章制度的认识,从而让我们新进员工对我们院有了一个总的认识,熟悉了本院的概况,明白了本单位所从事的工作。此外还对我们进行了消防教育,熟悉了消防器材的用法、学习如何报火警以及了解安全通道的设置等,让我们一旦碰上火灾时能应付自如,而不慌张,进而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伤亡。
我们在单位的认知实习很快就结束了,受电力公司的统一安排,我们被集中到沙坪坝培训中心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半军事化封闭培训。此次培训应国家电网要求,由市电力公司统一计划安排,培训对象包括各个供电局、电力科学实验研究院、电力设计院、重庆发电厂等各个单位的共200多人。当然这次培训的内容也是相当的丰富,包括军事训练、素质拓展训练、课程学习、现场操作、文化课学习等,培训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包括老师的讲授、自己的操作、现场的参观等。由于是针对我们新进员工,每个课程的设计也是非常有必要,从应用文的写作到电力法规的认识,从礼仪的学习到电力规程的熟悉,从模拟变电站的操作到发电厂的现场实习,都与我们电力人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
在3天多的军事训练中,同学们学到了军人不怕吃苦,勇于奉献的精神,以解放军同志为榜样,严格要求,刻苦训练,不畏风吹雨打、烈日暴晒,任汗水打湿衣衫。军人的雷厉风行、军令如山的钢铁般的组织纪律性也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军训让我们增强了组织性、纪律性,加强我们的执行力,而素质拓展训练则提高了我们的团队、协作、超越能力。通过训练增强了自己的信心与责任感,特别是建立的信任团队的精神,增强了大家的协作能力。此外,这次训练还给了我很大心灵上的触动,特别是在最后的毕业墙项目上,我们男同事不怕哭不怕累,为集体勇于牺牲,让自己的肩膀成了同事的阶梯,脱下他们的衣衫每个人的肩膀上是无数的脚印;女同事的加油声给了我们动力,看到我们为了整个集体如此努力,最后好多女同事感动的相拥而泣,我们男同事也是感动的眼里噙满泪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们的队伍是团结的,我们的队伍中的每个队员是有集体荣誉感的,每个队员之间是有很厚的感情的。军训和素质拓展训练对我们的人生来说,是短暂的,而带给我们的精神是永恒的,从中的一些体验是我们无法忘却的。我觉得通过这些项目的考验,证明了我们重庆电力公司的员工是无畏无惧的,是一个非常具有凝聚力的团队,我相信在这么好的队伍的建设下,重庆电力的明天会更好!
应该说了有了军事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的铺垫,使得我们后面的学习阶段变的没有困难克服不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以上课为主,以丰富大家的业余爱好为辅,以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和素质的发展并重为原则。借助学生会和班委平台,在老师的支持和帮助下,举办了演讲比赛、交易舞学习、太极拳和广播体操比赛以及毕业晚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各个班干部和学生会成员认真负责组织,大家积极参与。既增加了大家的才艺,给大家了提供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又增进了大家的感情。
电力公司的培训是采取“2+1”形式,既在培训中心培训两个月,而到本单位现场实习1个月。对我们而言,也就安排到调试队实习。应该来说,这次的实习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此实习期间我们的所见所闻所做,极有可能就是以后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因此,我们对此次实习异常的重视,要做到多学习,在师傅的监护下多动手,为以后自己的工作打好基础。院领导为了保障我们能更多的接触现场,更快的熟悉现场工作,更多的增加对电力设备的感性认识,对我们的实习内容做了详尽的计划:
从近一段的现场实习中,我体会很深!首先来讲,就是老员工严谨的工作作风,对工作的任何异常都不来半点马虎,事事以安全为先;其次,就是同事之间友好的协作氛围,大家不会因为工作的性质和难易程度而有情绪,在工作过程中,相互监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因此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树立团队精神,刻苦钻研,踏踏实实,任劳任怨!
关键词:创新;体商培养;机制;航海类专业
一、大学生体商培养的科学内涵
体商(Body quotient,BQ)是欧美学术界自智商(Intelligent Quotient,IQ)、情商(Emotional Intelligence Quotient,EQ)之后最新提出的一个独特的新概念,源于欧美畅销的健康教育新著《YOU:身体使用手册》之中,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药学与麻醉学教授迈克尔・罗伊森。他认为体商是人对自身真实健康情况自我认识的反映,是一个人的活动、运动、体力劳动的能力和质量的量化标准,可以采用类似问卷、量表的方法对力量、速度、耐力、速度耐力、平衡能力、定向能力、柔韧性、协调性、灵活性和适应性等10大方面指标进行测量。美国家庭注重孩子“体商”培养,着重培养孩子对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参与运动的水平,家长认为孩子参与锻炼越早,体商的提高往往也越快,长大后更可能成为体育爱好者,或运动水平较高的“体育能人”。高校应该通过运动锻炼帮助学生克服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事物的探究心理,让学生逐步建立起自信心,借助对学生体商的培养,达到促进其情商构建的目的。
二、大连海事大学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现状
1.航海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校为航海类专业学生开设有总计4学分的体育课(属于学位课),安排在第一至四学期,平均每学期每周2课时,内容为游泳。通过国内外航海类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对比发现,我校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典型性和特殊性考虑不足,亟需优化改进体育课程设置问题。
2.场地与设施
大连海事大学东山校区建有田径运动场1个,场地周围设有单双杠、浪木、固定滚轮等训练器材若干,共有足球场1个、篮球场16个、排球场6个。2012年,学校初步建成航海类专业学生综合素质拓展区,同时在部分寝室楼前安置了一定数量的健身器材。根据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我校体育场地与设施配置在结构上较为合理,但数量上仍显不足,个别设施的配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
3.相关活动
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是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有效载体,大连海事大学坚持开展“海大杯”足球赛、“千班杯”篮球赛、“嘉实多杯”排球赛等多项普及性、机制化体育竞赛活动。“凌风远航”实践使学校形成了良好的“凌风”传统,航海技能大比武等实践活动检验了学生的实操能力和拼搏精神。这些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载体和内容。
三、影响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因素
1.航海类专业学生对体商培养的认识和理解不足
航海类专业毕业生进入工作岗位后,将要面临的是工作环境相对封闭、风暴频来的船上生活,其风险性、艰苦性对航海类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目前部分航海类专业学生对船员的职业特点及将来的工作环境认识不清,对日常的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不够重视,甚至不愿意花费时间参加体育锻炼,参与体育锻炼和体育文化活动的态度不够端正。
2.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缺乏系统的管理体系
笔者通过查阅学校相关文献资料发现,我校及国内其他航海院校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方面的研究资料较少,且暂未出台专门用于组织航海类专业学生进行有目的的体能训练、体能考核或与体能训练有关的其他体育锻炼的管理体系。这导致无法对体商培养的各个方面作出全面部署和计划安排,造成管理形式缺乏科学性和多样性,体能训练缺乏连续性和针对性,体商培养缺乏实效性和长久性。另外,由于缺乏体育专业教师对体育设施器材使用的指导教学和组织训练,造成一批体育设施器材使用率不高,效果不太明显。
3.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不够
体商培养旨在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热心程度以及参与运动的水平,促进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增强学生体能素质,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和勇敢拼搏的精神,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但学校举办的各类体育竞赛活动,比如春运会、足球赛、篮球赛等,都是全校体育精英在比拼和展示,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只能充当观众而不能参与其中,未兼顾体育资源的合理利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成效不够显著。另外,各中队组织的体育活动内容和载体相对单一,致使部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不高,这样就造成体商培养的广泛性和普及性不足,未能形成全员运动的局面。
四、加强我校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意见和建议
1.完善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管理体系
完善航海类专业本科培养计划和体能训练计划等文件。培养计划是为达到培养目标所采用的具体实施措施,也是开展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工作的基本教学文件。体能训练计划是根据一定的体能训练目的和航海类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制定的体能训练工作的指导文件,它对体能训练的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安排,具体规定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内容、时间以及各种活动等。
制定航海类专业学生日常体能训练的管理规定、考核评价办法和奖惩办法等。相关管理规定和办法的制定能够有效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的顺利展开,充分调动航海类专业学生参加体能训练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切实提高体能训练和体商培养的效果。
优化航海类专业学生课程结构和内容,加快课改步伐。根据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在2012年联合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学校应对航海类专业的高等教育向着适用性、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培养方向发展,优化改进航海类专业课程设置,开设具有航海类专业特色的体育课程,适当增加公共体育课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比重,以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符合航海类院校学生毕业后的岗位特点。
2.创新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载体
与相关军校建立体能训练协作交流机制,创建我校“三位一体”(体育专业教师、指导员及学生体育骨干)的体商培养管理人员的培养机制,不定期邀请专家、学者以报告会的形式组织管理人员进行理论知识与实践指导能力的讲座与培训,定期组织管理人员到军校参加军事体能训练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训练理论、组训能力和器材使用知识,积极探索提高符合我校实际的体商培养实效性的方法。
充分利用航海类学生专业素质拓展区、体育教育教学设施、航海实验实训中心等载体和平台,在内容上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政治教育与体能训练相结合、体能训练与体能测试相结合、教育教学与专业特色相结合、专业素质拓展与航海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同时通过组织相关竞赛评比活动,激发学生训练热情,检验训练效果。
引入军事体育作为半军事管理的重要内容。军事体育教育有着“训练苦、速度快、成效明显”的特点,能够培养出学生强壮的体魄、充沛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心理素质。学校可以在积极营造校园航海文化氛围的同时,增加5公里越野跑、引体向上、伏地挺身等军事体育训练项目,加强学生航海体能和心理素质的训练,强化学生纪律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促进航海类专业学生海员素质的全面养成。
3.构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长效机制
(1)明确体育专业教师对体商培养的指导作用
要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首先需要明确体育专业教师在体商培养中的指导作用。体育专业教师拥有专业的体育教育教学知识和经验,更懂得如何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和兴趣,经过学习培训后可对航海类专业学生的体能训练和素质拓展训练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
(2)发挥指导员对体商培养的引领作用
指导员是加强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指导员在学生体商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指导员经常与学生接触沟通,在学生中有着较强的威信力,他们更清楚学生感兴趣的体育文化活动,也更了解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课业设置,便于组织学生开展日常体育锻炼和各类体育活动。
(3)加强学生社团和学生体育骨干对体商培养的自我管理作用
创建专项体育类社团,承担诸如海员技能大比武、凌风远航等活动的队员选拔、训练和管理任务,负责航海类专业体育人才的挖掘、培养和输出,对航海类专业学生体能训练实施监督和考核,促进航海类专业体育人才管理机制化、常态化。同时,建立区队体育锻炼机制,创新早操内容与模式,充分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学生体育骨干的示范带头作用,营造浓厚的体育运动氛围,强化学生自我管理与自主锻炼的意识。
(4)强化“凌风远航”活动对体商培养的旗帜作用
央视多套栏目曾播出我校凌风远航队的专题纪录片和新闻快讯,“凌风远航”这一品牌不仅给全校师生带来莫大的惊喜和自豪感,更展现出海大学子战风斗浪的气魄和胆量,“顽强拼搏、开拓进取”的凌风精神也成为海大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该重视和强化凌风远航活动对体商培养的旗帜作用。
(5)注重海员培训考试对体商培养的促进作用
航海类专业学生在大学期间要参加为期六周的海员基本安全培训和考试,涉及救生、消防、急救及艇筏操做等四个方面,主要有游泳、跳水、救生、求生、操艇等水上运动,这些具有航海专业特色的水上项目可提高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适应性等,对提高学生体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6)完善体能考核机制对体商培养的督促作用
建立健全体能考核机制,完善航海类专业学生体商培养的管理体系,充分发挥体能考核对体商培养的督促作用。美国多数航海类院校都建立了较为健全的体能测试标准,以美国商船学院为例,他们将体能测试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以国际海事组织发起缔约的《海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简称 STCW78/95) 的总则 A-I/9健康标准为测试要求;第二层次是以美国国会通过的、运输部海事局参照执行的《1980年海运教育培训法》,以条款中的标准作为“海运学院规则及最低标准”进行考核,并明确规定只有在通过学院相关的体能测试后才能够毕业。
参考文献:
[1]迈克尔・罗伊森(Roizen,M.).YOU:身体使用手册[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陈志煌,等.集美大学航海类专业体育课改革策略[J].体育科学研究,2013(1).
[3]刘贺.船员体育活动现状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
一、拓展训练与传统军训的区别
1.拓展训练和军训培养目标不同
按照我国兵役法的规定,军训的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学生的民族凝聚力,提高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提高组织性纪律性,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面发展,从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拓展训练的目的则是通过一系列趣味性游戏、启发式运动,在相互依存的条件下,促进彼此之间的信任和交流,让学生通过有针对性的活动培养积极的心态,挖掘自身潜能,增强团队意识和团结协作能力,进而提高班级凝聚力。二者都能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但他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传统的军训内容过于刻板,学生不愿意接受,又得无条件地服从,更多地锻炼了学生的个人意志、一切行动听指挥,而集体主义精神是在带有强迫性的条件下培养出来的,具有被动性;而拓展训练则是通过个体亲身体验,将个体充分融入其中,并从中体会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从实际的彼此沟通中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主动性。
2.拓展训练和军训的活动内容不同
入学军训是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教育环节。目前,军训的内容主要是以队列训练为主,围绕阅兵式、分列式等表演性内容展开,有的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开展打靶训练等。或者说,军训就如在排一台戏,为的就是军训总结汇报时的表演,这样就使军训流于形式,过于表面化,训练效果不尽如人意。所以说,这样的军训内容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有一定差距的,不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相反,拓展训练就具有很强的随机性和灵活性,室内户外均可开展,可以身边现有的环境为依托,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配备一些简单的并能保证安全的器材,就可以顺利开展。在军训中加入一些拓展训练项目不仅可以丰富军训的内容,而且可以提高学生军训的积极性。
二、在新生军训中插入拓展训练的必要性
拓展的项目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心理考验上,需要学生向自己的能力极限挑战。同时,拓展训练实行分组活动,强调集体合作,力图使每一名学员竭尽全力为集体争取荣誉,同时从集体中吸取巨大的力量和信心,可以在集体中显示个性。
1.拓展训练可以使学生迅速地融入新的集体
对于新入学的学生来说,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层“坚冰”,为了能使他们更好地融入到校园生活中来,开展拓展训练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它可以在活动中迅速打破这层“坚冰”,使新生更快地适应学校生活,尽快融入到新的环境中。首先,新生应当完成对自我的重新审视和正确定位,他们需要和谐互助、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班集体,并以此为依托拓展个人的相对比较稳定的人际交往圈。拓展训练是体验式培训的主要方式。通过这种方式,使新生清晰地看到班级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通过分享与反思,他们可以分析造成整个班集体成功与否的原因。通过应用,可以鼓励班级成员在实践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加深对班级沟通与协作机制的理解。拓展训练活动一般现场气氛热烈,容易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
2.拓展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当前,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比较多,且普遍心理都比较脆弱。如果学校仅仅依靠简单的心理咨询来做问题学生的思想工作,见到问题才处理,那么学生的心理问题就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也不可能防患于未然。而拓展训练奇妙之处就在于它把团队精神这一主题教育内涵融入到有声有色的训练中,使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经受了团队精神的洗礼,得到心灵的释放,而且还可以通过拓展训练制定体育活动竞争的策略和自我锻炼的计划,从而磨练意志,增强自信心。另外,学生如果没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不但很难胜任挑战性极强的工作,而且自身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也无法充分施展,达不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拓展训练在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方面显示出它特有的价值和意义。
三、如何在新生军训中引入拓展训练
1.学校加强组织引导
学校层面上,应积极组织学校体育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联合制定相关训练计划,在训练内容、训练方法上制定教学方案,制定项目实施者,实施拓展项目,并对活动效果进行评估反馈。应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和学校自身条件来制定拓展训练课程体系,课程内容选取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兴趣以及社会发展的要求,使拓展训练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在课程设置上,拓展训练的个人项目要求充分发挥心理上的潜力,经受一定考验,最大限度地完成活动指标。集体项目则要求全体成员共同建立良好的团体气氛,以相互理解、信任、协作、融洽和默契来克服活动中的困难,达到活动目的。因此,拓展训练最终能否成功地完成,组织引导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工作。
2.拓展训练与军事拓展项目相结合
军训中穿插的拓展训练与专门开展的拓展训练项目内容设计上要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机械地模仿、照搬一些拓展机构的课程。在设计项目时,主要借鉴拓展的先进理念和一些适合学生的拓展训练项目,根据军训的目的、要求和内容,把军训内容与拓展训练内容交叉渗透,形成以军事拓展为主的拓展项目。这样的拓展项目是将户外拓展训练的真谛与军事理论及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崭新的体验式培训模式,这种崭新的体验式拓展训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在从体验、震撼、分享到延续的整个过程中,能有效激发团队士气,提升团队凝聚力、创造力、服从意识、纪律意识,进而有效提升团队的综合战斗力。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游戏项目,寓教于乐效果更好。特定的军事拓展项目是用拓展训练的教学方法补充和延伸了当前军训的内容和功能,使军训变得富有魅力、更加生动,受到更多学生的喜爱。
3.加强师资保证
拓展训练课程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是决定拓展训练课程开展的关键。首先是学校资源与社会力量结合起来进行师资培养,使他们能够掌握必备的拓展训练知识与技能,研发出更适合学校自身特色、适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拓展训练活动。其次,学校可以与相关俱乐部进行合作,由他们带领学生来进行练习,适当收取费用,这样效果较好,但是费用会比较高。另外,还可以邀请专业拓展训练教练对军训教官和负责新生的学校辅导员进行培训指导,再由他们来对新生开展拓展训练。这样是比较经济的,但初期可能因为教官和辅导员的经验不足,不一定能够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这会使拓展训练的师资力量很快增强,并为以后的拓展训练开展做好人才储备。
拓展训练作为传统军训项目的有益补充,它增强了军训的趣味性、实用性和挑战性,是一种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教学价值观,对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捷二.拓展训练在学生素质培养中的应用.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l).
[2] 徐艳.拓展训练(一).中国培训,2002(10).
[3] 陈建翔.谈谈拓展训练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教育研究,1997(5).
关键词:教学改革;任职培训
军队委托地方大学培养的国防生是军队后备军官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是国防生离开校园步入军营后的第一站,在军校接受“4+1”岗位任职培训是他们完成“两个转变”和具备第一任职能力的必经之路。但是从院校和部队的反映来看,国防生进入部队后“水土不服”的情况还比较普遍,岗位任职能力同基层部队的期望之间差距较大,也从侧面反映出军校“4+1”培训在教学理念、方法和手段方面还有值得思考和改进的空间。
一、军校“4+1”岗位任职培训的主要问题。
一是在教学理念方面对“4+1”培训的定位有偏差。
不同于高中毕业直接入伍的生长干部学员,“4+1”学员是在大学毕业后进入军校接受培训。一年之后,他们当中绝大多数将进入基层部队担任见习排长,少数担任专业技术职务。但是,目前有些“4+1”培训在培养目标上同学员未来的岗位任职需求之间存在偏差。一类常见情况是把“4+1”培训等同于大学生入伍集训,全部时间除了搞体能就是练队列,军队思想文化、军事专业技能等课程则尽量压缩。另一类则是把“4+1”培训当成军校学员四年学习的“压缩版”和“速成班”,把军兵种专业课内容略加删减后一个不落地“满堂灌”。经过这样的学习,学员的军事素质乍看似乎是提高了,但是一到部队就发现:不但体能、队列对照老兵仍然有差距,而且感到训练难组织、教育不会搞,努力学的专业技能也因为基础不牢而羞于出手。从结果看,有些培训并没有帮助学员具备完全胜任部队任职的能力。
二是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够贴近学员基础和客观实际。
“4+1”W员同军校学员相比,无论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上都有其自身特点。在短短的一年当中,学员要进行大量的专业学习和军政训练,完成从生理、心理到能力素质构成的巨大变化,这给院校教学的规划和实施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目前来看,现有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教材体系均立足于四年制生长干部培养,专为“4+1”培训量身定做的偏少,同教学实际和学员基础的结合不紧,很容易出现内容偏离核心培养目标、“贪大求全”的情况。
三是教学手段单一,同基层部队接触较少。
受教学时间限制,目前“4+1”培训的军事专业课程多采用讲授式的教学模式,而更契合学员思维特点和未来岗位实践的案例式、研讨式教学只占了很小的比例,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同时,“4+1”学员在培训期间到部队实习的机会少、时间短,对基层部队比较陌生,也是造成其步入工作岗位后“水土不服”的原因之一。
二、针对军校“4+1”培训目前存在的问题,结合教学实践,可从如下方向尝试改进:
1、“4+1”培训须以学员未来岗位要求为目标,瞄准任职核心能力生成。
“4+1”培训是国防生步入军旅生涯的起点而非终点,其目标是帮助学员完成身份的转变,打牢军事、政工和专业基础,基本具备胜任第一岗位任职的能力素质。因此,“4+1”培训应瞄准学员未来任职的核心能力开展教学。在军事技能方面,既要强化军事体能、射击、单兵战术等基础科目的训练,也要传授他们科学施训、高效组训的经验和方法,在帮助他们强健体魄、提高个人素质的同时引导他们加速成长为适应部队需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在政治工作方面,既要提高他们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夯实其理想信念,也要创造机会让他们深入理解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建设军队文化以及解决军人涉法和心理问题的重要意义及具体方法,帮助他们进入部队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协助主官开展政治教育,组织文体活动。在军兵种专业课程方面,应着眼其职业发展主线,优先补足学员第一岗位任职的短板,突出实战装备教学、强化实践操作训练。对于专业技术较强的科目则应开好头,注重基本原则和方法的引入,为他们今后自学提高或返回院校参加专题培训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的安排应符合学员特点和基础。
“4+1”学员已经接受了完整的高等教育,文化课基础好,遇事肯钻研是他们的优势;军政基础差,不擅长组织协调是他们的不足。只有紧贴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实际基础,因材施教、扬长避短,才能使院校教育成为他们岗位任职的和未来发展的“助推器”。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应以岗位任职要求为依据,符合职业教育要求,为学员规划科学合理的学习路径。在课程设计方面,应充分考虑授课时间的局限性,利用好“4+1”学员的现有基础,发挥其善于自学的优势,合理调整各模块教学的比例和侧重,精简理论基础讲授,突出核心原理和技术,加强实践应用和组训练习。教材建设方面,应逐步完善适应“4+1”培训时间和对象特点的教材体系,突出核心知识技能,适当增加思考和拓展的内容。
3、教学手段的选取应贴近部队,灵活多样。
摘 要:新生的军训一般都是简单的交给了军队的教官来管理,笔者认为可以考虑加入拓展训练,使得新生获得更多更大的收获。
关键词:新生 军训 目标 心态 情绪 团队 合作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7-0275-01
我校新生一进校便要接受两周的军事训练和两周的理论培训。两周的理论培训基本可以达成目标:帮助大家了解学校,明确自己的位置和目标,培养他们脚踏实地、团结协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快速融入集体,与集体同发展、共命运。此阶段的工作中,老师和领导们精心、认真、负责的工作也为新生做了很好的一个示范作用。
两周的军事训练是交由军队上的教官来管理的。虽然教官们都很认真负责,老师们也在纪律和心理上给予新生们很多帮助和指导,但是因为新生们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参加过这些训练,所以学他们对军训有了预设的经验,在军训中想要获得更多提升显得不太容易;同时我们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教官,很难对学生精神层面的提升做一些真正的工作。我认为老师在军训期间可以做更多的工作来保证军训的效果:
第一、军训过程中加入发现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总结提高等课程:
教官往往只是关注新生们的准确性和协调性上,这些在体能和团结协作等方面确有帮助,但是很少能关注到新生的精神层面。譬如很多新生的动作准确性和合作方面有问题的时候,往往是自己的长期习惯和心理层次的原因,这不能仅仅靠教官们的批评教育或者扣分等来处理,处理的结果并不能让帮助新生们认识问题,并且愿意接受。因此,要真正的帮助新生,就必须及时的做更多交流,通过交流来建立信任,这就是老师们的作用了。一般来说,新生们往往要面对的问题如下:因为对自己定位很高,对我校定位很低,来到这里,还不能接受自己和我校,所以态度上是消极的,心理上是有压力的;有些新生是先前在网上或者他人口里得知我校不错,可是自己的认知觉得有些不符,还在选择的矛盾和冲突中;还有一些新生是因为是家庭强行将他拉入我校的,并不符合自己的理想,是在抵触的痛苦中的;还有一些新生经历和朋友分离、和亲人分离等等的矛盾中,情绪不太稳定……无论原因如何,当违规的时候,教师可以做更多的心理辅导工作。因此我的建议是老师必须积极参与到军训活动中,比如在三个小时的军训中,必须有一个小时用于老师对学生们活动的心理支持:也就是,老师其实一刻都不能离开军训现场,在教官训练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对现场情况了如指掌,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帮助新生们稳定的完成任务,将我校的企业文化和职业道德真正的表达出来,让新生们真正通过了解老师来认识我校,并和我校建立深厚的情感。
第二、军训的一半时间完全可以尝试让教官和教师合作来开展因地制宜的拓展训练:
新生们往往理论知识有了很多积累,但是在实践中需要的沟通、创新、相互理解合作的能力需要提高,而这也正是新生们愿意学习的方向。而一个人不断成长和完善,那是一生的课题。我们在短短的时间可以通过来拓展训练来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不断反省自己、突破自己的习惯和意识。传统的军训锻炼了体魄和服从意识,但关于重新认识自己、突破自我限制等方面还可以做得更多。老师和教官合作,或者老师单独完成拓展游戏,实实在在的来提高学生们的沟通的意识、打破成规重新审视自我能力、创意思维能力、员工之间相互认知和理解能力、团队的信任和合作能力等等。如果课程设置妥当合理,拓展训练后如下素质和意识将得到提高:积极主动的沟通精神、双赢思维、补位意识、责任感、创新精神、求变精神、欣赏他人以及合作能力等等。
制定拓展训练规划,将军训的两周中可以分出四分之一到一半的时间来做拓展训练。新生融入的拓展培训方案主题可以围绕归属感、凝聚力、沟通与执行力的培养展开,而活动内容围绕破冰、团队组建、风采展示等。一般来说,要通过取队名、队歌开始,活动可以从简单的“信任背摔”开始,几天内可以继续开展“信息传递”、“高空挑战”,“寻找答案”,“胜利墙”……活动最终要的之后的反省、提升、突破,最终自愿来审视自己,发现并发展自己的潜能,突破一些限制性观念,培养每个人的默契度和协作能力,体会融入团队合作成功的成就感。培养信任感、责任感,打破新生之间的隔阂。
当然,在这个活动的调整中,需要更多的老师参与和配合,才能保证活动的效果和安全,而不是在热闹中没有收获。需要老师事先做很多细节工作,在工作中断提高自己表达能力和活动组织能力,将拓展训练真正的体现在自己的身体,这是一个不断可以提高的过程,在师生互动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不断成长。
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它具备趣味性、科技性、实战性和拓展性这些特点,是一项基于自然条件下新的独特运动方式,既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又符合年轻人的喜好,非常适合在各类高校开展。
而组织该活动需要大量专业的技能和知识,也就衍生出专门组织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但从相关专业人员培训来看,还存在专业化程度不高、技术综合性不够、现代化手段创新不好等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发展中逐步改进。
2 无线电侧向运动的发展状况
当前,对高校的教育十分重视,无线电侧向运动与教育有着的告诉是一致的。首先,无线电测向运动是一项军事体育项目通过训练和运动,教师可以通过能够培养学生的国防意识,穿梭与丛林、山丘之间寸照电台时,更似肩负祖国重任的军事人员,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国防意识。还要教导学生运用手中的测向机进行寻找,培养学生们得求知和动手的能力,得到思考、实践的锻炼,从而增强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3 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培养的意义
当前,高校学生“高分低能”现象正逐步扭转,身体羸弱、心理障碍、合作不好、沟通不畅等问题还普遍存在,而组织无线电测向运动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对于推进高校学生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学科发展。通常无线电测向运动项目是无线电专业的一个内容,加强对项目学习的侧重,能够提高组织教师的专业素质,推动学科建设长远发展;二是能够提高组织效能。无线电测向运动要求专业素质较高,从表面上看,程序非常简单,但涉及人员、资源及过程较多,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能够使目标效益最大化;三是能够提高安全系数。对于程序而言,任何一名教师都能够组织,但涉及场地因素、资源因素、路线因素、管理因素较多,安全风险极为突出,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养,能够提高组织过程的安全系数。
4 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培养现状
我国无线电测向运动起源于 20 世纪 60 年代,1962 年开始举办第一届全国比赛,1985 年,国家教育部、体委、科协联合发出通知,号召在青少年当中开展无线电活动;1983 年,中国代表队参加第 27 届无线电测向国际比赛,摘取金牌 4 枚,银牌5 枚;9 月初,在挪威举办的第二届无线电比赛,展现出较高的竞技水平;随着国内无线电测向运动的发展,我国于 1984 年进行国际业余无线电联盟。伴随无线电测向运动人群的拓展,国内相关院校开始大量组织专业教师培训,国内已有 30 余家院校进行相关的教学培训,每年输送专业教师近 500 人,有效推动区域性无线电测向运动水平的提高。
5 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培养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各大院校培训体制和使用单位自体培训来看,专业教师数量正在逐年增加,能够满足一定层次、一定区域应用的需要,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一是专业教师培训体系不够健全。从目前来看,各大院校都是借助其他院系组织相关培训,在培训上一般也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由于很多学校组织都类似于临时培训,导致专业化程度不高;二是教学手段应用不够灵活。专业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测向运动培训和准备时,存在理论过多,实践指导过少,导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失误率过多;三是领域综合拓展不够。对于专业教师培训,往往只限于无线电测向运动相关的内容,将组织过程作为重点,忽视相关领域的研究,导致创新不够,无法实现大幅度突破。
6 培养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的对策研究
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培训,必须要突出专业化、综合化、创新化和均衡化发展理念。一是建立健全培训机制。院校在组织专业教师培训时,尽量设置专门学科由专业教师负责讲解,这样可以使他们专注于科目研究,能够不断提高专业水准;二是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在科目区分上,控制理论教学学时以讲清基本原理和基本军事地形学为主;适当增加实践教学学时,在基础体能、标图、电路识图以及综合运用上下功夫;在教学上,一定要使用真实的道具,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三是加强对测向运动外延的研究。传统的无线电测向运动使用的道具、组织原则及方法基本固定,教师要想将课程教授得灵活生动,必须要积极适应现代网络条件,应用多元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的兴趣;要加强对测向运动外延的研究,如综合体能的组织、测向技能的训练、综合数据的分析等等,实现 1+1>2 的效果,以扎扎实实打基础的态度,推动学科领域的总体跃升。
7 结语
高校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教师培训是一个持续发展的生成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要通过系统的规划,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整体水平。使他们不仅具备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纠错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科研攻关能力,对于活动组织出现的新特点、新装备以及新技法要及时研究掌握,传授给更多的人,以提高无线电测向运动专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芙茉 . 无线电测向运动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实践研究 [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6):22-26.
[2] 麦庆阳 . 对广东省无线电测向运动发展状况的分析与对策研究 [J]. 体育师友,2013(8):24-28.
[3] 颜意娜 . 无线电测向运动员的选材模型与方法研究 [J]. 运动 ,2012(2):33-38.
[4] 童慧儿 . 普通高校课外无线电测向俱乐部构建与实践研究 [J].
浙江体育科学,2013(11):32-39.
一、目前高校国防教育的现状
(一)对高校国防教育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部分高校领导对国防教育重要性的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标不明确,对有关军事教育的任务、培养目标,军事教育如何适应素质教育,以及面向未来进行教育改革等问题的认识不深刻,从而导致高校国防教育的综合功能在高校的教育中得不到充分的发挥。部分高校尚未把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必要环节,只是简单地把军训当作大学生国防教育的全部内容,认为学生进行了军训就是接受了国防教育,学校的国防教育任务就已经完成了。有的高校领导甚至认为,国防教育是军分区、人武部、军事院校的事,国防现代化建设所需的军事人才应由军事院校培养,地方普通高校能简单地搞一点军训,开设一点军事理论课便可以了,没有必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虽然全国普通高校都要求开设军事训练课和理论课,但是还有很多高校没有设立“军事教研室”等专门的职能机构,有的高校虽有,却有名无实,只是挂了一个牌而已。部分高校没有专职的军事教师,每年需要开设军事理论课时,都是临时从部队院校聘请教师前来上课,导致在教学效果和教学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大部分院校国防教育活动的开展缺乏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的实施,为“教”而“教”,其综合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事实上,高校的国防教育应当与其他课程一道担负起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精神的任务,指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高尚精神境界。
(二)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信息化知识储备不足
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是教师,从事国防教育的教师一方面要有相当学历,有一定的军事工作和军事生活经验,懂军事,熟悉理论,军事素质较高,另一方面必须具备相应的信息意识、信息素质和信息教育能力。但各高等院校从事国防教育的专业教师多数是“半路出家”或是干部担任,还有一些学校是由人武部的干部直接担任,他们虽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相对于其他领域的教师专业素质来说显得理论素质偏低。再加上工作多是兼职,受到知识结构、学习和工作条件的局限,对大学国防教育理论缺乏系统的研究,不能主动适应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趋势,不能准确把握信息化对高校国防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缺乏积极应对的办法和措施,因而处于被动状况。事实上,高校国防教育师资队伍需要军事教师对信息和信息技术保持强烈的敏感性,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动态,掌握科学发展的前沿知识和技术,并及时补充到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主动地挖掘信息、搜集信息和运用信息能力,掌握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处理手段;预测信息的前瞻性,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并能自如地把各种信息工具运用到教学工作中,扮演好知识的传播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信息技术教育的领航者的角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内容缺乏的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材信息化内容缺乏。各高校使用的国防教育教材内容相对于现代信息战发展趋势而言,尚存在不足。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信息战全面影响着现代战争,使军队的体制、作战思想、作战手段、作战方法、作战保障和作战准备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因而传统的军事理论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部分内容显然不太适应形势的发展,应该对现用教材中的军事科技章节的内容进行调整,不断增强有关信息战的新知识、新内容,特别是科技成果在军事领域的成功应用等。二是信息化内容教学缺乏体系。对于信息化战争的了解,主要依靠教师的个人喜好,根据时事新闻进行讲授。但这种渠道显然缺乏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向学生充分、及时地介绍各种信息化战争背景下的国防理论、国防学术、国防科技的最新成果及发展动向,难以向学生传授最先进的国防理念、世界武装力量发展方向、未来战争的可能面貌等等。而只有在教学具体内容上广泛涉猎装备、战术、谋略、战法、军事思想、高新科技、新概念武器、国际军事形势、我国国家安全形势等,才能吸引更多同学参与国防课程的学习,培养他们关心国防信息化建设的意识和兴趣。
二、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适应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客观需要。
高校国防教育是我国国防建设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对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高技术武器在战场的广泛运用,战争形态正由机械化时代向信息化时代转变,这一历史性的巨大变革,给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军事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各国不仅在军事理论,作战理论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而且在国防力量结构和军队编制体上正向现役部队逐步减少,后备力量逐步增加;士兵逐步减少,军官逐步增加;指挥军官逐步减少,技术军官逐步增加;普通士兵逐步减少,技术士兵逐步增加的方向发展。国防后备力量正成为发达国家国防力量的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国防后备力量的建设正为发达国家推进军革的重要措施。我军要实现推进信息化强军战备目标,完成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将成为我军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有雄厚的现代科学技术基础和智力资源,对我军信息化建设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要完成我军信息化建设这一历史任务,必须重视和加强高校国防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把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发展。
(二)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时代培养国防后备力量的需要。
推进我军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军机械化信息化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人才是关键。高校国防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国防后备力量,为国家军事斗争准备进行人才储备,推进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信息化时代国防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主要途径。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可以贴近国防建设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与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要相符合,培养出一批批具有较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成为军队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军事斗争作充分准备。高等院校的教学基础好,有丰富的智力资源,是培养国防力量需要人才的最理想环境,在积极推进军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中,我军推行的依托国民教育优势,培养国防人才的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国防生制度,正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地方院校招生规模大,学科专业齐全,课程体系完善,师资力量雄厚。这为我们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队人才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大批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源源不断地进入军队,将会对军队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这对促进地方院校的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也有重要意义,信息时代军队需要大批专业人才,特别是具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很大程度上要依托国民教育,在高校国防教育中注入信息化的内容,是现代国防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信息化国防教育的作用,使每个学生都具有信息化战争形态条件下现代国防意识。培养高素质的国防后备人才,一方面,能够在国家进入战争危机状态下迅速动员起来,投入到战争之中,另一方面,平时这些具有一定国防高科技知识和现代国防意识的专业人才毕业后,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军队,为军队信息化建设注入新鲜的血液。
(三)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
不言而喻信息素质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结构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校要担负起培养符合信息时代素质要求的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国防教育的信息化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协调发展,引导他们勤于学习、富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时代新人。高校国防教育,主要以理论教学和军事训练为主。在教学方面,由于现代战争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它不仅是综合国力的较量,也是科技实力的较量。军事科学是一门范围广博、内容丰富的综合性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等众多学科,而军事科学教育围绕信息化战争进行,传授现代军事高技术知识,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高技术充分体现了创新思维的成果和应用,推进和实施国防教育信息化,让学生学习和借鉴新军革的理论成果,有利于学生开拓思维,拓展视野,使他们了解现代科技前沿,了解国际形势,培养其忧患意识、爱国意识,并使其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在军事训练方面,主要是集中一定的时间,对大学生强制性进行队列、射击实战、以及体能等方面的军事技能训练,其目的就是要通过亲身体验,使他们感受到部队严明的组识纪律、雷厉风行的生活作风、不畏艰难的吃苦意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观念,锻炼健壮的体魄,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养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并掌握基本的军事技能。这样,能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练就其健康的体魄,丰富其人格修养、情感意识和道德素质。
三、拓展高校国防教育信息化途径
(一)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正规化建设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是搞好大学国防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是教学第一线的组织和实施者, 如果没有一支坚强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国防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可以实行“择优选调”,“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即主要从高校国防教育战线从事教学工作有丰富经验和相当水平的教员中选调, 以他们为教学骨干。另一方面, 对目前的军事课教师进行再教育, 如借肋驻地军校力量举办学习班, 脱产学习等, 提高他们的军事素质。其师资队伍建设还必须加强领导, 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 督促和激励教师进取, 做到政治上爱护, 思想上帮助, 工作上支持,生活上关心, 尽可能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 以解后顾之忧。同时, 制订出中、长期国防教育教师培养规划, 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高等学校三级教师培训制度, 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方式上可以采用在职深造、短期培训、交流学习等多种手段, 开阔视野, 提高教学科研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国防信息网,充分利用网络为国防教育服务。
互联网络已成为广大民众接受各种信息及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省军区应当建立本省国防信息网,借助网络平台发挥本省军事教育资源为高校国防教育服务。国防教育信息网可以将优质军事理论课程制作成网络课程形式,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利用驻地部队军事资源和高校优质课程的优势,打破高校各自为战的孤立局,面破解高校寻师无门的难题,还可以使高校之间国防教育资源充分利用,形成强强联合的局面。高校国防教育建设则要主动借助网络平台,在校园网上开设国防教育专栏,建立国防教育新的阵地,这对提高国防教育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可以利用国防信息专栏开展集信息浏览、图书资料、虚拟网站、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远程登录等多项内容的国防教育活动。国防教育网络化必将成为国防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不但满足了信息化教育所需,而且不需大量的重复投资,可最大程度地利用相关设备、资源的规模效应;还可以把国防教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全民的国防观念,有利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浓厚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
一、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价值实施背景透视
随着中国高考模式改革与大学教育的不断调整,基于当前中国发展与国防教育革新重要时段,大学生国防教育如何较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实践育人中,进而实现高素质育人,是当前高校教育路径选择的新尝试,新体验。本着学生就业发展、成长成才的宗旨,健全军训工作系统工程,深入推进大学生政治思想、价值精神、社会融入、职业技能、人际沟通、服务管理、体魄锻炼于一体的实践育人全面发展工作是当前所需。通过组建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明定时空组织架构,标准条件,建立阶段循环完备培养体系,立足军事集训、专题培训、分组交流、体验军营、院校切磋、素质拓展等多元素深层培养,历经推荐、选拔、培训、组织、沟通、引领的等系统锤炼与实践,锻造自身品质与精神,提升服务意识与管理思维,对大学新生思想初期起到“核辐射”效应,并把组织成员打造成一批批优秀教官与学生干部,既协助了承训武警教官工作,又帮助专职辅导员开启了新生导航、思政引领、组织构建、自主服务的新风潮。在短期内帮助大一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深刻体会消化传承大学精神。为大学教育做以全新注释与解读,为中国梦实现培育全方位提升的高素质人才,为和谐社会凝聚更多正能量。
二、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构建研究
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从不同层级、不同需求、不同价值多视野审视,因为其对高校三自管理创新,对高校多元育人能力提升,对解决高校国防教育瓶颈、以及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都会有深远推进作用,进而能实现个体持续发展、高校创新管理、组织融合共进、国家国防教育四位一体协调发展。
为建立整套较为完备的实施体系,现主要从层级需求、价值实现、时空定位、内涵目标融合等视角,探讨建立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具体可行的培育管理机制。为保障机制顺畅有序高效实施,机制主要分为五个进阶,主体内容包含实施时间、实施过程、具体内容、成效指向等要素。
1、进阶1:推荐选拔、体能储备
根据先期军训宣传动员,制定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推荐选拔实施方案,按照基本流程,推荐选拔出新生学生教官志愿者,再经过院系重点推荐,以组织多项化训练方式,层层考核选拔,组建一批军事技能强、思想素养高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并建立二级管理模式的团营连级编制,并选聘出上届优秀学生教官及退伍复学的优秀学生承担训练团的军事科目训练与思政学习指导职务,在此期间结合季节特性,主要开展冬训,加强体能训练,着力培养学生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意志力的塑造。
2、进阶2:科目训练、思政引领
结合意志品质,团队合作和意志力的塑造,将科目内容细分,制定阶段训练时间与标准。着重培养学生教官队列军事基本技能,并利用晚上部分时间安排理论培训与实践交流,包涵军事天地、手册学习、职业规划、商务礼仪、人际沟通与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同时组织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参加清明扫墓缅怀先烈、开展爱国主题“中国梦”演讲比赛等活动,加大思政教育引领的纵深力度,确保技能训练与核心价值教育齐头共进。
3、进阶3:科目强化、深度拓展
基于科目训练、思政引导阶段取得的初步成果,首先,通过以赛代训、赛训结合的方式,每双周组织一次训练科目竞技比武,查摆不足,巩固队列科目内容,聘请武警亲自指导;第二,进行军事竞技比武,切磋军事技能,互通有无,交流心得,双向促进与提升;第三,组织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深入军营,熟悉边防武警的工作性质、职权范围及生活习惯,走进军人心理素质训练场,实战体验军营拓展训练科目,深刻感受军营生活;第四,开展野外生存拉练、高强度专项素质拓展活动,发掘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潜能价值,增进团队沟通,凝聚团队意志;第五,组织参加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活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强化社会公德和公民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国家使命感。第六,组织参加中国梦主题演讲活动,集中定向学习,组织专题培训,强化内在素养养成。
4、进阶4:思想交流、军训导航
综合上述几个阶段的训练和素质养成,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进行强化集训,一是突出培养学生带队能力,组织能力和协调配合能力,聘请校内外专家与教师,专题讲授新生入学军训教育开展、人际沟通技巧、班级组织建设与实施、助理辅导员能力要点等知识与技能;二是以新生军训作为实践检验训练成果,通过参加学校一系列活动,展示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整体形象,进一步增强辐射效应,不断强化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素养水平,充分发挥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正向激励作用。
5、进阶5:广泛使用、组织传承
根植于国防教育训练团的长达一年的集训、学习培养和实践锻炼,学校仍要对学生教官进行长期关注,从关心其职业生涯阶段进程培养,进一步发挥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的正能量,将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大多数成员分流、担任各级各类学生组织职务,进一步凸显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对新生的正向导引功能,确保了新生军训成果,对学生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地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为今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协助组建下一届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将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灵魂与精神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传承下去,进而产生强烈的思想辐射效应,使学生以此自豪,组织得以发展,精神得以传承。
结语
综上,通过对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的研究,构建基于思政教育的较为完善的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育管理机制。进一步强化国防教育使命与功能,增加国防教育新的元素与内涵,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创新开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与思考方向。使其在思想辐射上接地气,摸实情;在实践育人上解实难,办实事;在自我教育上促主动,增实效。该组织与机制的构建完备对高校的“三自”管理创新,对多元实践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都有着深远意义,为当前高校高素质人才培养奠定重要基石与参考佐证。(作者单位: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注:2014年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题目为:大学生国防教育训练团培养与管理机制探究,课题编号为: SZ141082
参考文献:
[1] 马安勤,陈敏.高校大学生国防教育的意义、现状与对策[J].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9(01)
[2] 李艳.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探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