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广东省高考作文

广东省高考作文

时间:2023-05-29 17:50: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广东省高考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广东省高考作文

第1篇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形式;新材料作文;作文生活化

2014年,笔者有幸参加了广东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现场切身体会了紧张有序的高考阅卷氛围。从6月11日到20日,连续10天高强度的评卷工作,尽管比较辛苦,但却让笔者了解了高考评卷流程、评分细则以及广东考生写作高考考场作文的现状。这次宝贵的经历促使笔者反思并努力去寻找更好的作文教学对策,以期能更有效地进行高考备考教学工作。在阅卷的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作文备考工作?尽管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从考场应试和阅卷实际操作的角度看,笔者还是有着一些自己的观点。

一、2015年高考作文备考重点仍应放在新材料作文上

2004年高考作文首次实行分省区命题,广东也成为单独命题的省份。我们可以查阅一下这些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分别为2004年的话题作文“语言与沟通”、2005年的话题作文“纪念”、2006年的命题作文《雕刻心中的天使》、2007年的话题作文“传递”、2008年的命题作文《不要轻易说不》、2009年的话题作文“常识”、2010年的命题作文《与你为邻》、2011年的命题作文《回到原点》,而2012年的是关于生活时代的材料引“写作范围”的新材料作文、2013年是关于富翁捐款材料引“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2014年关于老旧照片材料引“写作要求”的新材料作文。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到新材料作文,广东高考作文命题是一个不断革除弊端的过程,目的在于考查学生全面、真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比如,采用话题作文、新材料作文,能比较有效地防止学生猜题。但话题作文出得多了,学生又常常“套作”(生搬硬套写作文),而新材料作文则能有效地弥补以往命题“限制过于宽泛”的缺陷,也能较好地抑制了套作、抄袭和模式化写作等不良的应试行为。所以从题型的选择上,2015年的作文题很有可能延用2013年及2014的命题类型。因此,我们在作文题型的备考的重心仍应放在新材料作文上。

二、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立足材料找准切入点

所谓新材料作文,是指有别于以前的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以前,就有材料作文这种题型了。新材料作文,虽然与旧材料作文一样,都提供材料,但新材料作文会提供多个可选择的角度,不限定文体。这样的新材料作文,不但不同于旧材料作文,而且保留了话题作文的优点,让考生有更多的自由,有更适合发挥自己写作个性的选择空间。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的写作角度的选择也是非常多的。考生可以从第一段文字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可以从材料的内容选择角度,也可以从材料的含义选择角度,且从何处选择角度没有优劣之分。如,从第一段文字可参考角度就有:(1)翻看黑白照片唤起美好的回忆,表达亲情、友情、爱情。(2)黑白照片虽然容易褪色,但记忆是永恒的。(3)黑白照片虽然很少,但情感却非常丰富。(4)黑白照片虽然模糊,但心灵却非常澄澈。(5)黑白照片虽然老化,但情感却不会老化。(6)黑白照片很少,留给人们美好回忆有限。(7)其他角度。虽然角度很多,但要注意的是,许多考生抓住材料中的两句话“唤起许多永不褪色的记忆”、“值得珍惜的点滴”来写,却不联系照片或者科技,还有一些考生没有把照片(科技)的变化与人们生活(情感认识)的变化结合起来进行思考和联想,只写一面,如只写“科技的进步”或“一张照片的记忆”等,在构思立意中没有将两者的关系结合起来,不能围绕照相技术与分享方式、情感体验等展开讨论。这就告诉我们根据材料写作文,审题立意,不能偏离材料中心确定立意,而要全面仔细地阅读材料。另外,在角度的选择上,我们既可以从第一段文字选择角度,也可以从第二段文字选择角度,还可以综合两段文字选择角度,那么我们就要分析一下,哪个方面你的素材积累多,或是哪个角度的内容更深刻、新颖、更突出就选哪个角度。最后想提醒大家的是,材料作文,在作文中要提及材料,不能脱离材料,但在文中不要照搬材料。

三、突出“作文生活化”,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2013年广东高考作文关于慈善捐助的话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生活中的热点话题,作文材料与社会现实有较大的关联,又能引发深入的思考,每个考生可以从相关日常生活的体验中,找到切合自己立意的角度进行述说,从而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表达关注社会、直面现实的感悟和思考。2014年以照片与我们的生活记录关系设题,在积累了两年“材料引”的范式基础上,命题有了更灵活的、更生活化的思考。这命题者虽只是提出了或者说展示给了考生一个生活的观察思考的角度,但强烈的时代感和对学生思考体验生活的引导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真分析2014年高考标杆作文的1号文《数码时代,珍存点滴》(58分)与2号文《用心观察与记录》(55分)以及同组老师给出的高分作文,发现这些文章虽没有巧妙的构思华丽辞藻,却能够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感情真挚,能够传达一份属于该考生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体验。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在向广大阅卷老师和考生传递一种写作理念:反对没有思想的套作,反对套用万能材料,反对从优秀高考作文中去模仿借用其精彩语言文段,反对没有真情实感的“假”“大”“空”“废”,打击封杀追求词藻华丽、一味堆砌优美文辞的“文化作文”。201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参考评分细则告诉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自己、生活、社会的“真挚情感”和“自我思考”,要引导学生回归到现实的生活中去挖掘写作素材及写作内容,能够用有自己特色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要做到写真情,就必须要有源头活水来,就必须关注我们的生活。在日常学习中可以让学生多关注《新闻周刊》《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百家讲坛》等电视节目。其次,我们可以利用微信、微博收集话题,及时仿效高考命题方式设置题目和题型,紧跟时代步伐。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在“学校―家庭”这个小环境中找到接触社会、接触生活的方式,积极利用现代丰富的网络、电视媒体,让学生的视角伸到现实社会,学会去深入分析社会现象及其本质,挖掘思想内涵,让学生做到井里也能观天。

以上是本人在阅卷过程中的实际感受和阅卷后的一些心得体会,水平所限,提出的观点难免粗浅,恳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第2篇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作为外部世界的反映,我们所学的各门功课之间也是互相联系的。但是,就现在的教育来说,各门功课的老师之间往往是孤立的,甚至是对立的,任课老师各管各的,所谓“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为提高整体成绩,作为学生要学会融会贯通。下面我们说一下如何利用其他学科为语文学习服务。

例如数学,可以说数学与语文的联系是很松散的,但它们之间也是有联系的。数学家的故事可以作为议论文的论据,陈景润、华罗庚、熊庆来等数学家的故事经常被大家引用。大家知道数学是讲究逻辑思维的学科,而写议论文也需要讲究逻辑,在作数学题时锻炼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能促进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例如数学中的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就对写议论文很有帮助。修改病句中有一类“逻辑错误”,在“逻辑错误”中就有故意混淆三者的错误。

例如历史,历史人物可以作为文言文和现代文的阅读材料,还可以作为作文的素材。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涉及历史知识,我们在语文学习中要把历史与语文结合起来,这样会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语文版八年级下册)一文就涉及到我国现代史上一段屈辱的历史。课文所写的“”一段历史,只是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犯下的滔天罪行的冰山一角。而要全面地了解这段历史,就必须超越本文有限的几段文字,从历史学科中去寻找更多的资料,我们可以拿出《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上海教育版)查找有关“”的章节阅读。《历史与社会》课本中有关“”的资料比语文课文《》一文要丰富得多。它不但有文字,有彩图,还有当时的实物照片,其中反映的惨状令人发指。看到这些后,我们对《》的理解会更深刻。

历史课本岳麓版高中教材必修3《文化发展历程》最后一个单元的内容就可以作为09年山东高考语文试题作文的素材。大家知道,09年山东高考作文为命题作文“见证”,我们可以用这一单元的材料,说浩渺的太空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崛起,写两弹一星、火箭发射见证了中华的崛起。例如广东省的高考作文为话题作文“常识”,这一单元上有关于相对论的论述,其中有相对论有悖于常识,一开始遭到反对。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材料写《常识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如果仔细研究,其他省的作文题也可以从历史中选取材料。古代有文史哲不分家之说,这充分说明了历史与语文两门学科之间的亲密关系。

例如政治,现在的政治课内容与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语文作为交流思想的工具,与现实联系也非常紧密,因此,二者有很多交叉内容。政治课本的很多内容都是围绕某一个专题或曰“话题”组织材料的。这些话题都可以作为高考话题。例如政治上有“诚信经营”的专题,2002年高考作文的话题就是“诚信”。但是,当时的名篇如《患者吴诚信的就诊报告》《赤兔之死》都是采用的文学笔法,都是玩弄文字技巧,在思想上没有什么独到之处。也许,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心里想的只是些华丽的句子,独特的构思,而没有想到以独到的观点,深刻的思想取胜。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语文老师视野的狭窄有很大关系。我们只关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没有做好学科渗透。如果我们做好学科渗透,学生用政治上学的观点关照作文,我相信当年会出现很大观点新颖的作文。

在新课程改革中方案中要求设有综合性学习这门课程,但是真正实行的却不多。在学习过程中,把各门功课作为一个整体来学与综合性学习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引导学生串门求知需要师生多读书,广泛涉猎,因为串门求知首先要知道门的所在。只有多读书,语文老师才能与学生一起串门求知,站稳自己的脚!

第3篇

一、思辨写作的路径选择

思辨是磨砺思维的利器。温儒敏说:“高考作文应该拥有更多思辨性,是独立思考能力的最直接表现,是公民人格的核心内容。”优秀的文章往往具有思辨性元素,它总是凭借优秀的思维品质打动读者,以其深刻性、批判性、敏锐性而赢得阅卷老师的青睐。下面就结合2015年学生高考作文,谈谈具体的路径选择。

1.防止过度,倡导适度。

任何议论的观点都不是绝对的、孤立的,一味地吹捧或者一味地打压,都会削弱说服力量。因此,在树立一种观点时,必须要防止该观点走向极端、滑向过度,防止对事物的认知“一根筋”,应把它拉回到合理的平衡点。当二元或多元因素对立时,可能很难直接取舍,偏左或偏右的观点都显得思维单薄,牵强附会,也无法让读者获得审美愉悦。若着眼于两者或多者的综合分析,倡导适度对待,思维会表现出和谐之美。

以2015年上海卷高考作文题为例。

材料中最为关键的词语无疑是“柔软”与“坚硬”,材料谈论的主题是如何平衡“柔软”与“坚硬”两者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组对立的矛盾词语,面对这组矛盾,我们不能轻易断论谁是谁非。也就是说,要平衡两者关系,造就和谐自我,就不可能完全偏颇一方。若是仅仅揭示“柔软”或“坚硬”单方面的价值,从道理上是难以自圆其说的,无法挖掘这组矛盾背后的合理逻辑,也难以达到和谐人生的目的。下文是考场优秀标杆作文的思路:

为了攀至人生的高峰,我们以坚硬之处示人,奋不顾身地逐鹿无边沙场,但也要为和谐的人生,释放出温暖与柔情,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

人心之坚硬,是对底线的坚守,对正义的执念,是外力无法摧折的刚劲……

人心之柔软,是对凶顽的宽容,对世间的博爱,是任何时候无法被冰封的温暖……

心硬如钢便不可摧,刚毅冷峻,坚硬如斯,所向披靡;心软若柔则亦欣然,不失温柔,不畏凶顽,不曾软弱。亦刚亦柔,和谐人生;刚柔并济,两番精彩!

开头旗帜鲜明地主张“找到亦刚亦柔的最佳平衡点”,主体部分重点论述“坚硬”和“柔软”的积极价值。最后回归到一点:无论是“柔软”,还是“坚硬”以适度为好,适度才能造就一种幸福、自适的人生。这样的写作思路无疑具有合理性,也具有思辨性。

2.厘清正面,幽探反面。

事物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既有主流,也有支流;既有成绩,也有问题;既有长处,也有短处。只有全面、客观地认知写作对象,一分为二地审视写作对象,厘清它的正面,幽探它的反面,才能让写作思维更具严谨性,使写作内容更具真实性,思维才会显现理性之美。

以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为例。

不少考生呼吁要躬亲走进大自然,若一味地强调亲身走进大自然,观点未免显得穿凿附会,思想也显得狭隘。立意可以确定为“亲身走进大自然”,但对此的议论是否能思辨思考呢?请欣赏下面考场优秀作文的语段:

让心去感知自然,用双脚触摸自然之美。古语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感知自然,就得亲自躬行。我想拥有陶渊明“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的高尚情操,与大自然为邻;我也想拥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豁达情怀,与大自然齐飞。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喧嚣、灯红酒绿充斥着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更多人自驾“游”玩大自然,让自己烦躁不安的心灵歇歇气。然而,旅客误吃毒蘑菇、森林迷路、被毒蛇咬伤等事件时时刺激着我们的神经,让我们在浩瀚的大自然面前俯首深思,因为无知鲁莽地走进大自然,便承担了潜在的风险。

上文前面部分花了不少笔墨赞颂用脚触摸自然之美,感知自然纯真的气质。但笔者并没有就此停步,而是思辨性地揭示用脚走进大自然也有缺点弊端,对立意进行二元思辨思考,这样一来,让读者对感知自然的方式有了更理性的思考。

3.拨探表象,洞彻本象。

当前,学生观察客观事物时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深入开掘;只满足于获得感性认识,缺乏理性思维。这是不少高考作文的通病。而启发学生观察表象,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象,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抓住问题的实质。这样,通过思辨产生了顿悟,获得科学而准确的认识,思维显现深刻之美。

以2015年湖北卷高考作文为例。

本题阐释泉水和喷泉的关系,现实生活中人们更多地关注气贯如虹的喷泉,而对默默流淌的泉水鲜有关注。喷泉只是流水品质的外在表象,而泉水更能真正体现流水的品质,但也有思维敏锐的学生敢于揭示泉水的魅力。请欣赏下文对泉水的赞颂:

给自己一个坚持的习惯,给自己一个坚持的嗜好,就像地下默默汇集的泉水。正所谓“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水滴石穿”,一点一滴的坚持,就是给自己一点一滴地积累信心。不积跬步,不以至千里,持之以恒何惧梦想在千里之外、九天之上?我们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就是“坚持就是胜利”。坚持读一点书,坚持听一点音乐,坚持踢一踢球,坚持写一点文字,坚持画一点画,坚持做一点好事,坚持善待一点他人,坚持善待一点自己,坚持……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文章的笔墨基本上在称赞泉水的坚持和积累的品格,没有流俗于对喷泉的赞歌,学生能拨探表象,洞彻本象,展现其对事物认识的深刻性。

2015年广东卷高考作文题也很需要运用该思维技术,来挖掘感知自然的本质属性,自然貌似近,其实远;或者貌似远,其实近。

4.移步换景,动态生景。

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写文章最忌讳思维固化,而灵动敏捷的思维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性思维的束缚。要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把认知观点放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客观对象、不同的特定情景、不同的感知方式等等上进行立体的审视,欣赏到丰富的风景。写作时,不要用一个镜头看到底,而要换个动态性镜头,移步换景,方能另辟蹊径,写出个性化的、摇曳多姿的文章,避免思维的僵硬单一,呈现出递进、转折、因果等思维范式,凸显思维的灵动之美。

以2015年浙江卷高考作文为例。

文品如人品,写文章就是抒写自己的本性,这是很多人的共识,这样的事例也屡见不鲜。但这种观点绝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可以对此进行动态思考。下文对“文品如人品”这一观点进行了动态性思考:

文章是抒发人性的途径,而有时这条道路会被外界因素阻隔,让我们看不真实,文章本身也沦为了工具。郭沫若以一首《天上的街市》成为中国现代诗史上一位举足轻重的诗人。当革命的烈火蔓延至整个中华大地时,他的诗便成为了配合革命形势的产物。毫无立场的歌颂与批判,是成为“御用文人”的悲哀。也许郭老的骨子里崇尚自由的浪漫主义,但他的心被拷上政治的枷锁时,所有艺术的美感就消失殆尽了。曾歌颂出《女神》这样唯美诗篇的人,湮没在革命的浪潮中,我们只能扼腕叹息了。

文章先认可写文章是抒发人性的观点,但并没有局限于此观点,而是通过郭沫若的事例,阐释了写文章会被拷上外界的枷锁,不能真实地抒发自己的品性。这样把观点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看到了该观点的另一面景致,思维明显丰富、新颖。

上述四种路径并非割裂的,写作中可以综合运用。要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就需要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融入思辨元素,实现教学突围,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二、思辨路径的教学突围

1.立足质疑批判,培养辨析思维。

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善于发现和肯定学生独特的思路和不同的见解,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原结论和观点的缺陷,质疑故事本身的合理性,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文本甚至批判已有的观点。李白的《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中的“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流露出几分及时寻乐的消极思想,把漂浮不定的人生比作一场睡梦,号召人们要及时享乐。但这种思想却与本文的格调和作者的情怀难以吻合。就此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质疑李白的人生观,形成一个针锋相对的辩题,课前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会让学生的思维越辩越清晰,越辩越灵敏。

2.立足冷观静思,培养理性思维。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这一面,又要看到它的另一面,避免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要对事物有合理的认知,需要用二维或多维视角冷静观察,强化全面说理意识。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就很好地体现学与思的思辨性合理关系。鲁迅的《拿来主义》,对文化遗产的态度是既要“占有”――继承好的,又要“挑选”――剔除坏的;既不是无选择地兼收并蓄,也不是盲目的全盘否定。在具体论述对“鱼翅”“鸦片”“烟具和姨太太”的正确态度时,既反对极“左”,又反对过“右”,思辨性地阐述了“拿来主义”的正确观点。

3.立足深入挖掘,培养深刻思维。

解读文本时,不仅要洞察外在的表象,也要深入挖掘表象背后的实质内容,深入思考表象背后的真正推手,这样,学生在看待问题时就不被表象迷惑,而是循径探幽,从而培养学生的深刻思维。在卡夫卡的《变形记》中,善良、忠厚而又富有责任感的格里高尔最终被亲人抛弃,突然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大甲虫。但这只是文中叙述的表面的荒诞悲剧,而悲剧的背后是社会的丑陋、亲情的异化,现代技术和文明带给人们的是无形的、压抑的苦闷,人无处逃脱,只能逃到一个坚硬的壳子中,自闭起来。这样透析到了繁荣社会表象之下人的真实生活,从而辩证地看待现代社会。

4.立足背景分析,培养统整思维。

解读文本时,要有全局整体意识,联系上下文的背景,甚至结合全文的写作背景来分析,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例如在《雷雨》的教学中,对周朴园所说的“无锡是个好地方”进行背景分析。对当时的周朴园来说,三十年前在无锡曾经有过美好的爱情,有过风流倜傥的辉煌,而此后的婚姻不如意,家庭不和睦,同时,生意场上也很不顺心,鲁大海又带着工人罢工,所以他的那句话是在不顺心时怀念过去的美好时光,而非真正称赞无锡。鲁侍萍虽也跟着说“哦,好地方”,但这只是陌生人之间的礼貌性应和,而非真正认同,因为无锡给她带来更多的是三十年的悲惨遭遇记忆。把社会、家庭、性格等因素结合起来,透过人物前后命运的背景分析,才能对这句话有更全面的审视。

第4篇

我们认为,当作学的前沿理论同样适用于我们的中小学教学实践。犹如基因图谱存在于人体一样,赋形思维同样存在于中小学作文写作之中。高考作文其实就是通过重复和对比,展开文章主题, 强化文章思想,从而增强阅卷教师对文章中心的鲜明印象,使文章更感人,更服人,更打动人。

本文结合高考优秀作文,试从开头落笔、结构安排两个方面分析赋形思维的操作路径,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一、开头落笔的重复与对比

高考优秀作文整篇层次的结构运动规律(开头――中间――结尾)宏观层次分为渐进层次和并列层次。无论哪种层次,具体来说都是通过重复与对比的赋形对立意进行渲染或反衬。通过因果联系法、概括联系法、类似联系法、问答联系法、接近联系法、对比联系法等就能够把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气贯通的文章之树。从赋形思维角度来看,前五种为重复渲染,后一种为对比反衬。运用赋形思维开头行文,关联开头的主题基调,或与标题的情调重复、渲染,或与标题的情调进行对比、反衬,就具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

(一)通过因果联系法进行赋形

文章的“开头”“结尾”与“中间”部分是一种结果与原因的关系。议论文的绪论、本论、结论就是这种因果逻辑关系。一般来说,文章的开头是“果”,中间部分是“因”。通过原因分析、功能分析、措施分析、背景分析等因果思维把“果”进行确证。如《致质疑者们的一封信》(2015江西)的开头:

小陈举报父亲的事引起了众多网友的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质疑。质疑的内容无非是老陈是小陈的父亲,小陈是否应该举报父亲。我以为小陈是勇于揭发错误的人,从各角度来说,这种举动都是正确的。

文章开头先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下文从“理”“情”“法”三个方面进行原因分析,有力地支撑了中心论点。

有时记叙文、抒情散文也运用“倒叙”手法,实现内容上的因果联系。如《走进香山之中》(2015广东)开头:“北京的香山就是一个小小的自然圈,秋天的它是那么的美,如同一处火的海洋。走进其中,就如同走进自然。”运用因果联系法,形象地写出了香山的美,渲染了对香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主体部分从几个角度点明香山美的原因,从而有机地联系了全文。

(二)通过概括联系法进行赋形

概括联系法就是在文章开头对文章要表现的主要内容(中间)进行概括总结或综述,或指出一个事件,或评价一个人物,或表达某种感情,或指出具体措施等。如《带您去看花海》(2015广东)的开头:“昨日之时,你教长莺飞,细雨朦胧。今日之时,我教你细数花名,测天看云。”通过富有诗意的凝练语言浓缩概括了下文,下文又是对这两句话的细节化、充实化,从而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又如《三管齐下,不可偏废》(2016吉林)的开头,化笼统为具体,提炼观点,概括有力: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时代要求人们有较高的专业知识以谋求发展,同时也要求具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以提升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那么,对于我们中学生而言,如何提升语文素养呢?我认为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教学、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并且要三管齐下,不可偏废。

(三)通过类似联系法进行赋形

在文章的开头选择与中间部分的事物有某种类似的特征、性质的事物进行描述,从而形成整篇文章的内在联系。可描写一个比喻体,与文章的主题、立意形成一种相似关系。如《喷泉精神,泉水人生》(2015湖北)的开头:

泉水默默流淌,汇成小溪,聚集江河,终奔流在广阔大海,喷泉骄傲喷涌,每滴水珠在空中折射灿烂阳光,构成一道绚丽的彩虹。人生路途,或有人像泉水默默前行,或如喷泉闪耀自我。

开头对喷泉精神与泉水人生进行议论,找到了喷泉、泉水与人生的相似点,思考有深度。文章中间部分表达了自己的思考。

《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2016江西)亦 如此:

漫画中,第一个孩子先因考100分得到一个吻的奖赏,后因考98分得到一个耳光的责罚;第二个孩子先因考55分被赐一个掌印,后因考61分被赏一个吻。看罢漫画,不禁深思,仅因一时分数升降便或奖或罚,实在失之偏颇。其实,孩子就像正在成长的树,他取得的成绩就像一片片的叶子,实在不必因孩子之树上长出一片好看的叶子而欣喜若狂,更不必因长出一片不太好看的叶子而全盘否定甚至大打出手,切勿因一叶而障目。

(四)通过问答联系法进行赋形

可以在文章的开头和中间部分采用设问和解答的流动语言形式,使文章一气呵成。因为问与答是人与人的直接交流,思路一致,时空一致,从而使文章成为一个有机体。如《共享一杯香茗》(2016四川)的开头:

如若是你,费尽心血,苦心研制,才得以推出花茶新工艺,自己还没有从成功的喜悦中回过神来,市场上的假冒伪劣便泼了你一盆冷水,你会怎么办?用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权利,将他们一网打尽,独占市场?

作者紧扣材料,以问句开篇,引发读者的阅读期待,与下文浑然一体。

再如《远近结合,感受自然》(2015广东)的开头,通过一个问句,引发思考,与下文有机联系起来:

看春光云影,能y阴晴雨雪,然限于目力所及;通过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无观云之趣。观草木于林间,未必能道出花鸟之名;轻点鼠标,可通知生物之属,却丢失花果之清香、丛林之气息。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太远。

何不将远近之利相结合而感知自然呢?

(五)通过接近联系法进行赋形

接近联系法即开头与中间部分在时间、空间上比较近的事物形成联系。记叙文开头写人物活动的环境、器物,从而引出人物的出场。如《王大爷的早餐店》(2015江苏):

我住在一个有些年头的小区里。住在老小区的好处就是――你知道哪个店铺里的东西好。

我知道王大爷卖的早饭最好吃!

以描写环境开头,描述文章写作对象的存在空间(背景式空间)。如《朽木的栀子花》(2014江苏)开头:

小城深处有条老巷。明晃晃黄曛曛的光蔓延一路,点亮了一个城市的古老温情。

相熟的板车,起伏的吆喝,一路的[蒜,噼噼啪啪的煎油声,勾着所有途经的味蕾,而女人的店也在其中。

(六)通过对比联系法进行赋形

开头和中间部分进行对比,使文章产生内在的联系,还可以将今与昔、动与静、爱与憎等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使文章形成反差,更具张力感。如《“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2016吉林):

一个人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仅凭语文课堂上的接受、社会实践中的习得是远远不够的。这两种途径固然有助于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升,但比起课外阅读的作用还是星光较之月辉,不能相提并论。课堂学习重在知识积累,生活实践重在言语交际,只有课外阅读才更能提升语文素养,而且是“量小”非君子,“无读”不丈夫。

二、结构安排的重复与对比

当代非构思写作学认为,重复与对比是结构思维的第一原理,篇章结构的生成原理,是生篇的写作思维操作模型,也是段句行文的第一规律。如果说标题是主题立意的浓缩化,那么,结构则是主题立意分形的外形化体现。高考作文能得优秀者,在结构安排上很多也是运用了“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的。

作为赋形思维模型的“重复”与“对比”,在写作中制约着材料的生成和凝聚、结构的安排,与话语(语段)的生成。(马正平《高等基础写作训练教程》)如何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进行结构安排呢?这些高考优秀作文给了我们些许操作路径实例。

(一)议论文结构思维路径

从高考优秀范文中的深层结构分析,议论文作文结构安排大同小异,其实都是对赋形思维分析最优模型的“起、承、转、合”的变模,对“重复”与“对比”的思维操作的灵活组合。它们的开头――中间――结尾宏观结构上都是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的典范,只不过进行重复或对比时所采用的思维路径有所不同。

文章在开头部分为“引”,或引述材料提出论点,或开门见山引出中心论点,对文章题目立意进行重复渲染,这是“起”。中间部分为“议”,分析材料拓宽思路,通过“因果分析”与“相似综合”的逻辑思维与抽象思维进行分层次分析,层层深入。其中分论点的展开过程,就是对主题立意进行重复说理、渲染的过程,这是“承”,从理论方面进行重复渲染。后面为“联”,联系实际,展开分析论证,这是运用相似思维,从现实层面对前面理论部分的重复渲染,这还是“承”。结尾部分“结”,总结升华,对前面理论和现实内容的重复渲染,这是“合”。

中间部分的“议”,是通过哪些路径思维方式实现重复与对比的赋形呢?因果思维操作模型能够有效解决议论文写作的深刻性问题。通过这种思维模型,针对作文立意,围绕构成分析“是什么”、原因分析“为什么”、措施分析“怎么样”、功能分析“会怎样”四个问题进行思考,或从某一方面,或从某几方面展开,或由果溯因,或由因求果。从这几个角度,依次挖掘、提炼,渲染成文,充分论证。

1.从构成分析“是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构成、过程、要素进行多维描述,采用构成分析――类型分析、结构分析、层次分析将文章结构化、秩序化,进行说明性展开。如《阅读的三重境界》(2016天津)作者运用构成分析,将阅读分为消遣型阅读、充电式阅读、精神性阅读三重境界,并指出其主要特征分别为打发时间、现趸现卖、修养身心,生成文章主体部分。《我有我的阳光范》(2015天津)文章主体部分运用构成分析,认为活出自己的阳光范儿就是“怀有一颗乐观向上的自信心、坚强心”“承担生命的重量,重视自我价值”“勇敢追求梦想,不抛弃不放弃”,从“自信心”“承担精神”和“追求梦想”三个层次重复渲染,表达了对“阳光范”的认识。

2.从原因分析“为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原因、前提、条件进行分析,运用因果分析弄清事件产生的背景及原因,进行多维分析、多层次分析,充分展开思维,生成文章结构。如《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2014广东)主体部分就是如此。从“数码技术的发展,能够满足人们多样的照相需求,记录下生活中的每一个点点滴滴”及“它与网络的双向性,它能随时将照片上传至网络与人分享,在这一过程中收获情感的充盈,获得愉悦的享受”两个方面,分析数码时代更能唤起珍贵的记忆的重要原因。

3.从功能分析“会怎样”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的结果、功能、影响进行分析,对现象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如《分数背后的隐忧》(2016河南)立意精准,认识到家长将分数作为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的错误,由此引发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主体部分从“加重孩子心理压力”“影响孩子个性发展”“损害孩子道德修养”三个角度分析“分数背后的隐忧”,揭示出过度重视分数的不良影响和危害,思想深刻。又如《尽赏自然,尽得清欢》(2015广东),中间部分是运用功能分析――亲身感知自然的途径所获得的结果、意义行文:一方面能获得心灵的洗礼与灵魂的丰盈,另一方面,用心感知、触摸自然,更是一种积极的生命姿态,一种高致的精神美学。文章层层深入,重复渲染。《科技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2015广东)中间部分则运用构成思维把科技的作用分为“科技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和“科技总能把我们带入另一个‘时空’”两个方面,运用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层层深入地展开论述,进行重复渲染。

4.从措施分析“怎么办”的角度生成结构。

对话题或现象原因、功能分析的价值判断或应对措施,给出“怎么办”的独到对策来解决问题。如《莫拿分数论成败》(2016河南)认为“以分数论成败式的教育方法,急需改弦易辙,回归正途”,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阐述解决问题的办法――“用智慧浇灌个性花朵”“用理性培育飞翔的翅膀”“用责任培养担当情怀”。

5.从相似思维“像什么”的角度生成结构。

通过联想挖掘出两个独立的事物、人物之间的相似性质和特征,如运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从整体上贯穿全文。如《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2016江西)中心论点“成绩如叶,勿一叶障目”,让人眼前一亮,比喻贴切生动,说理形象而透彻。《起伏的波浪才更具有力量》(2016广东)善用比喻,通过比喻论证使说理更加形象生动。由漫画内容到漫画寓意,通过分析两个孩子前后两次成绩及所处境况,提出“起伏的波浪更具力量”的观点。

6.从“类”“因”“法”“果”综合的角度生成 结构。

所谓“类”即构成分析,“因”指因果分析,“法”指措施分析,“果”指功能分析,即从上述方面综合运用,生成结构。如《张开双臂,拥抱自然》(2015广东)第2自然段、第3自然段运用了因果思维中的原因分析:“人类是大自然的儿女”“古人为我们做了表率”。第4自然段运用了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拥抱自然,为的是收获一份恬淡,感受一份幸福。”点明感知自然的目的,感知自然的效果。第5自然段还是运用因果思维中的功能分析“感知自然的好处 ―― 悦目舒心”,对前面内容从功能分析角度进行渲染重复。

对于证明性议论文,则是通过空间化的重复与对比,在相似思维操作模型下进行放射性吸附凝聚,从而生成事实论据、事理论据。如《素养,源于实践》(2016甘肃)作者在论证中心论点时,采用古今中外的事例,逐层深入,展示了广阔的视野。事例的论证如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寺里的小和尚、知青、毕淑敏、巴金、实等,使内容丰富,文章饱满。而这些素材所运用的就是重复性的赋形思维,通过具体事例进行吸附凝聚,有力地印证了文中观点。

在议论文中,文章的结构、行文过程主要是运用路径思维,但是文章内容的展开,所选的论据以及对所选的论据的安排又要运用赋型思维来进行。在“引”“议”“联”“结”方面的结构思维方式基本是大同小异的,有所不同的是中间部分“议”的思维路径,或原因分析,或措施分析,或功能分析,或构成分析。有的作文侧重于“是什么”(“有什么”)的解剖,有的作文偏重于“为什么”(原因、本质)的思考,有的文章偏重于给出“怎么办”(措施、办法、建议)的独到对策,有的文章偏重于“会怎样”(意义、影响)的预见,从而实现了作文的多姿多彩。因此,在高考作文中,思辨式议论文可以通过逻辑化的重复与对比――因果思维中的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影响分析展开,或进行剥笋式分析,或多角度多侧面分析。不同的优秀作文,对观点展开的方式格局不同,其实是对上面各种分析项目的取舍,以及对每个项目的量的多少的处理不同而已。

(二)记叙文结构思维路径

记叙文的结构思维同样可以运用重复与对比的赋形思维,只不过具体操作方面有所差异。在高考优秀例文中,作者安排结构运用“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来渲染文章中心,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

1.通过重复与对比生成记人记叙文的结构。

即通过具有内在相似性或异质性的材料、形象、情节的复制、聚合,从而渲染或反衬主题。如《带您去看花海》(2015广东)作文总体结构是重复的结构模式,而在内容方面又运用了对比,全文结构浑然一体。开头部分第1、2自然段快速入题,分别写“昨日之时感受自然”“今日之时感受自然”,重复渲染对自然的感受。正文部分的结构仍是重复性结构。第3、4自然段详写“我”幼时被外婆带去“感受自然”,第5自然段写“我”长大了带外婆“感受自然”,是对文章主题立意的重复性展开。第6自然段用议论、抒情总结前文,渲染重复文章主题立意。结尾部分,即第7自然段扣题点题作结,再次重复文章主题立意。在内容方面,“我”与外婆年龄的对比,对自然感知多与少的对比,离荷塘远与近的对比,都拓展了作文的张力空间,提升了作文的价值。

2.通过逻辑化重复与对比生成记事记叙文的 结构。

记事记叙文事件的形成是由若干事件的因果关系链条连接起来的。正如马正平老师所说,记叙是不尽的因果思维推想描述。记叙文的结构思维其实是对事件进行的全过程的因果分析――原因分析、背景分析、功能分析。如《王大爷的早餐店》(2015江苏)为了写出老大爷的生活智慧,通过原因分析,整体介绍了早餐店热闹非凡的原因――王大爷懂得满足,希望顾客陪伴说说话,通过背景分析点出了老伴去世,通过功能分析点明了老大爷早餐店不提价的影响,人满为患,温馨和谐。文章主题含蓄蕴藉,令人回味。

3.通过空间分析的重复与对比生成以描写为主的记叙文的结构。

当作者对文章的情思来源于景物时,主要\用构成分析对景物进行描写,实现赋形。《走进香山之中》(2015广东),作者行文时从宏观“篇章”(开头――中间――结尾)的角度,运用了“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来渲染文章中心、主题、立意。本文始终贯穿的是作者对香山、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这是赋形展开的基础。作者不断地摄取香山的事物,反复渲染的是以香山为代表的大自然的美。本文有一个清晰的时间进程,整篇文章实际上是运用了过程分析的路径思维。各种景物以场景形式呈现,是以构成分析展开,并进行重复性赋形思维。从段落关系看,开头、中间部分都是运用了“渲染”“重复”的写作思维模型,结尾则运用对比的写作思维模式来反衬文章的立意。

上面的记叙文运用了赋形思维,结构至简,浑然一体,在文章结构章法上对主题、立意、情调进行不断重复、渲染。通过空间化、逻辑化的重复与对比,辐射性吸附凝聚材料,进行结构、 行文。

总之,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写作的启示。高考优秀作文,无论议论文还是记叙文,都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中生成文章之“树”。在结构安排方面,可以运用“重复”与“对比”(“渲染”与“反衬”)的赋形(足文)思维操作模型,对作文结构进行重复渲染,形成主题化的结构或结构化的主题。重复与对比――高考优秀作文写作思维之道。我们可以用当代最先进的作文教学理论非构思写作学指导我们的中小学作文实践,从而使作文教学往前再迈进一步!

第5篇

经过长期的训练,绝大部分考生一般不会让“艺术的真实脱离生活的真实”而逆乎自然,违背事理,堆砌不真实的材料,而给人以矫揉造作的虚假感觉;也不会因分不清感情的积极与消极、高尚与卑劣,一味“作贱”自己,而使文章脱离真善美的人性定位,打上畸形价值观的社会印记。并且,他们大都能认识到,只有真情才能动人,因而很想张开自己的感觉之网,网住任何一个情感与思想的火花,成就真情之作。但更多的时候,脑中有话,笔下难言;心中有情,笔下无爱;万千块垒,一吐不快。不是太多而泛滥,就是太少而寡淡,读者读来苍白无力,味同嚼蜡。

那么如何写出真情之文,成就优秀之作呢?一句话回答是“嫁与春风巧用媒”。巧借一些媒介,让情有所托,意有所寄,从而使文章情真意切,鲜活动人。

一。以生活的“动情物”为媒

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柯汉琳教授在一次报告会上这样明确表示:“现在中学生写作文,越来越有一个明显倾向,堆积华丽的辞藻,通篇使用精美的修辞,但文章中没有考生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理解,读起来缺乏真情实感,这些没有实际内容、只是空有一个花架子的作文当然很难得高分……” 柯汉琳教授的话语指出了写出文章真情实感的一个根本所在――从生活中寻找素材。现实的生活,身边的人和事,才是作文的源头活水。我们只有关注生活,思考生活,重视人生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的可贵之处,用自己的笔去抒写自我的真实感受,才能成就真情之文。请看命题作文《再见》中的一个片断:

我看见了那个光着脚丫手捧白沙的丫头,正踉踉跄跄地从远方跑来,挣脱了母亲的手,便认为那叫自由;邻家大哥哥的一抹浅笑,让她手中的沙不停地细碎地流;不安分的知了在那棵大树下与伙伴们和歌,她也会认真思考到底把手绢轻轻放在谁的背后……童年呵,童年的那抹纯真的色彩让我双眸顿时如雾霭中的湖泊。但是,每个人都要学着跟童年说再见,虽然多么不舍那个沾满糖果粒的洋娃娃,那声“再见”始终要对一生仅有的一次童年呢喃而出。

短短几行文字,以好几个温馨、甜蜜的生活画面串起对美好童年的回忆,读者也从中获得了对童年生活的臆想和怀念。这份真情的把握,得益于作者以生活为写作的源头,对生活的细心观察与真实感受。

二。以情感的“触发点”为媒

如果说以生活的“动情物”为媒强调的是对生活的关注与感悟,那么以情感的“触发点”为媒突出的则是自我的融入与体验。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的爆发,往往有其特定的触发点,或是绽放在眼前的一朵花,或是不经意中的一句话,或是突然闯入的一个人……考生如能采撷这些触感波澜的“点”,情注于景,情寄于事,情融于理,写出自己最真切的体验,最深刻的感悟,最透彻的理解,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来得独特,来得动人。大凡高分作文,往往融入了自我的深切体验和理解。请看高考满分作文《站在老家的门口》中的一个片段:

不经意就走到了老家门口,岁月斑白了门上的门神壁纸,消褪了朱红色的门漆,朽蚀了高悬的门檐。叩门的手停在半空,不知该进还是走开。一路的疑问一一跳出,儿时的画面纷至沓来。我们的胡同院还在吗?那棵高大的槐树还在等着我放学回家吧!那古墙焦急地等着我的情书吧!我闭上眼。

作者站在老家门口,目睹岁月印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作者以老家的门为情感的触发点,用饱蘸深情的笔墨,表现了久别老家后“近家情更怯”的复杂心情,给全文奠定了一种似梦非梦、亦虚亦实的抒情基调。这种情感是作者再见经岁月斑驳后的老家的最深切的感受和体验。换一个人面对同样的画面,其必不会是产生同样的情感。

三。以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为媒

除了用一双慧眼去发现真情的载体、用一颗真心摩擦出情感的火花之外,我们还需运用一些灵活多样的表达技巧,来抒写生活,抒发真情。这些技巧可以是细节描写,典型生动的细节往往是抒情的突破口,细节的刻画能达到摄人心魄的作用;可以是矛盾冲突,矛盾冲突的双方是两把锤炼真情的大锤,“百炼之后始见真”,在矛盾双方的胶着状态之中最易凸显真情;可以是修辞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传情达意,运用排比对比鲜明有力地说理抒怀;可以是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巧妙结合,只有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议论抒情,文章内容才见丰富,形象才会饱满,文意才能得到深化和拓展;可以是恰当的文体、合适的人称,书信体、日记体更便于进行情与情的交流,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更适合于心与心的碰撞。如下面这个片断:

我从来没有想过,在很久之后的现在,我需要靠回忆和幻想来体味父爱。仰望璀璨的星空,不知道那里是否有您的眼睛,在俯瞰着大地,俯瞰着我。您可看到,玉兰树已经有三个现在的我这么高了,小时候你把我抱在手上,轻轻一抛,就可超出树顶,现在我使劲踮起脚尖仰望,也望不到树顶的模样。小时候我跌跌撞撞地走路,时不时有一双大手迎向我,现在,我经常栽跟头,难过得泪水直流,我只能在梦中再见那双大手,仿佛又有了巨大的力量,然后抬头挺胸往前走……父亲,您是我心中那抹永远的安详,给我生命以永恒的力量。

这个片断,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以琐忆托起情感,事因情而真切,情因事而感人。其思维在情感的河流里穿梭,语言在情感的波浪里跳跃,读来激荡心灵。

四。以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为媒

感情是否真挚动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或激情荡漾,富于想象;或机智幽默,妙趣横生;或委婉得体,合情合理;或寓庄于谐,嬉笑怒骂……让读者或豪情满怀,或开心一笑,或心头大喜,或凝眸深思……这种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最能撩拨读者的情思,赢得读者的喜爱。请看高考满分作文《只待蓦然回首》片断:

第6篇

关键词:农村高中;小组分层;面批作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7-0050-03

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作文成绩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成绩的高低。笔者所处的是一所农村高中,在广州市属于第F组生源组。大部分学生视写作文为一件“苦差事”,而教师批改、讲评作文也就“吃力不讨好”,既花去了大量的精力又收效甚微。因此,笔者一直在探究如何有效批改作文的方法与途径。曾做了不少的尝试,如:详批全改、部分详批,部分略改、学生互改、学生自改等,但效果都不理想。后来,根据叶圣陶先生的“给学生改文,最有效的办法是面改”[1]的理念,笔者对学生作文进行一个一个的“面批”,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要花的时间和精力较多。于是笔者决定在面批的基础上再进行一些改进,采用一个更为有效的模式。上一学年,笔者对高一年级两个普通班尝试采用了小组分层面批作文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所谓小组分层面批作文模式,是指教师根据学生的作文水平以异质分层、同质同组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后,学生在作文写作完成初稿时,小组成员之间先互相传阅、交流,然后教师再与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最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师及小组其他成员的建议对初稿进行修改或重新写作的批改模式。以下是笔者的具体实践过程与几点思考:

一、小组分层面批作文模式的组织策略

1.建立学生作文水平档案袋。

(1)初步建立学生作文水平档案袋。学期初,要求学生在1~2周内完成两次命题作文和一次自由写作(期间不再布置其他作业,让学生集中精力写好这三次作文)。这三次作文按学生姓名归类作认真的阅读,但不给学生写出详细的评语,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掌握每个学生的大致写作水平,并根据学生的三次作文情况做好较为详细的学生作文水平档案袋,以便为下一步的分层、分组工作提供参考。

(2)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进一步完善档案袋。精心设计可以了解学生作文基本情况的问卷调查表。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问卷调查表:课外阅读量、读书积累的习惯、初三阶段作文分数一般在哪个分数段,喜欢或不喜欢作文的原因、作文写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等。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完善学生作文档案袋的归类、分层、分小组。

2.小组分层及制定目标。分组一般有两种方式:组内分层和组间分层。 前者分组后组内成员有差异而组间无差异,后者组间有差异而组内无差异。笔者采用的是后者,也就是同质同组(这样可以避免异质同组中可能会出现的基础差的学生看见水平高的学生就觉得自己望尘莫及,产生自悲及挫败的心理)。笔者个人认为同质同组更便于对学生进行面批,因为同一个小组的都是同一层次的,写作中常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问题,这样面批时只要指出其中一个或两个同学的问题就可以了。具体的做法是,根据之前做好的“学生作文水平档案袋”,把作文水平相当的、阅读习惯相近的、写作兴趣相似的,即按照异质分层、同质同组的原则,每4人(或5人)组成一个小组,全班共分成12个小组。

根据小组“质”的不同,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制定小组目标,实施分层评价。我们分两个目标,一个是阶段性目标,一个是单次性目标。阶段目标即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要达到的目标,给每个小组印发一张《广东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分别设定阶段性目标为:作文基础较好的小组,争取写出一类文;作文基础一般的小组,要求写出二类或以上的作文;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小组,尽量少出现四类文。这是需要通过一段时间来实践的奋斗目标,它不可能要求学生马上或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全部达到。因此,笔者又根据作文教学的进度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情况设定单次性目标。如在进行了两次《如何写好记叙文》的作文指导与练笔后,笔者在第三次教学记叙文写作时,对各小组提出了如下单次性的目标:作文基础较好的小组:要求主题鲜明,中心突出,感情真挚,灵活使用如设置悬念法、抑扬法、误会法、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等手法展开情节,营造文章波澜;作文基础一般的小组:要求中心明确,叙述内容清楚,详略得当,有条有理,感情较真实。作文基础比较差的小组,要求交代清楚人物、时间、地点、事由,能把故事或事件叙述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