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电子英文

电子英文

时间:2023-05-29 17:50:1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电子英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电子英文

第1篇

近日,全球邮件服务供应商谷歌,宣布支持多语种电子邮件国际技术标准。这是继国内邮件厂商盈世Coremail后,又一家邮件厂商宣布支持多语种邮件技术,这将会极大地推动多语种邮件技术在全世界的普及和推广。

国际化多语种邮箱,是指含有中文、日文、泰文等非英语字符的电子邮件地址,如“钱华林@中科院.中国”。此前,多数互联网邮件应用仅能选择英语域名,单一语种在使用中给网民带来许多不便。但这种情况正在改变!

自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主导制定的国际化多语种电子邮件地址核心国际标准――《SMTP扩展支持国际化邮件》于2012年2月18日由IETF正式后,已经有不少邮件服务厂商加入多语种邮件阵营,该标准的体现了我国在国际互联网领域的技术能力和影响力。未来,全世界的网民都可以使用自己的母语作为邮件收发地址,以便于记忆,并缩小数字鸿沟。

事实上,中国部分网民现在就可以创建中文邮件地址,并使用“姓名+公司+国家”这种纯汉字组合的中文邮件地址进行通讯。“我国2年前就成功发出全球首封多语种电子邮件,而且国内也有邮件厂商支持该技术标准”,专家介绍称,盈世Coremail是全球第一家提供多语种电子邮件应用的厂商,目前已经向政府、企事业单位、机构等提供免费的“中文邮”服务,“这意味着Coremail的6亿用户可以率先体验中文邮。”

与Gmail还无法创建中文字符的邮件地址不同,Coremail邮件系统和企业邮箱的用户使用“中文邮”后,都可以使用中文字符命名邮箱,使用中文邮收发邮件,并在通讯录里直接调用中文邮件地址。除了Coremail,全球还没有其他邮件服务厂商能同时提供这些服务体验。

盈世公司透露,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正在使用Coremail提供的“中文邮”服务,“最近我们还与谷歌开展联合测试,Coremail与Gmail也可以正常进行多语种邮箱通信了!”

盈世Coremail,是一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企业,凭借日臻成熟的系统架构、日渐稳定的高效性能、元老级技术研发团队,成为CNNIC唯一授牌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国际化多语种邮箱的实施、推广工作,并代表中国邮件行业参与2013年第48次APEC电信工作组会议。

“除了中国,加拿大、泰国、文莱等国家的代表也对多语种邮箱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Coremail副总裁吴秀诚回忆说,由此可见,在去年的APEC会议上,多语种邮件技术获得了国际认可。

业内普遍认为,随着多语种电子邮件账号应用顺利进入商用阶段,国际主流开源软件和谷歌纷纷支持多语种邮件技术,多语种电子邮件时代很快就会来临!

第2篇

Sandy Lin 15/F,TOWER2 ,BRIGHT CHINA,BUILDING1,BEIJING.

BACKGROUND SUMMARY

Over eleven years of extensive computer/electronics experience.Versed in both digital and analog electronics withspecific emphasis on computer hardware/software.Special expertise in system and component work supervisor responsible for installing/maintaining Arcnet LAN system.Proficient in assembly and C programming languages.Excelent communication skills including written,verbal and interpersonal.

PROFESSIONAL WORK EXPERIENCE

Stevenson Data Systems,Los Angeles,CA 1981-1993

Components Evaluation Engineer 1992-1993

Responsibl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and approved vendors list for:Power supplies,oscillators,crystals,and programmable logic used in desktop and laptop computers.Evaluated and recommended quality components that increased product profitability.Created adn developed power supply test plan used for evqluating third party power supplies.Interacted with vendors to resolve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omponents qualification.Technical advisor for Purchasing.Promoted to engineer II.

Design Evaluation Engineer 1990-1992

Evaluated new computer product designs ,solving environmental problems on prototype computers.Conducted systems analysis on new computer profucts to ensure hardware,software and mechanical design integrity.Designed hardware and software for PC,ISA bus programmable load board used for environmental testing.Performed reliability lift testing on computer systems.Installed/maintained 20 user.Novell,Arcnet LAN system.Examined system and sub-system susceptibility to electrostatic discharge in order to meet IEC-801-2 industry standards.Analyzed complete power and load of computer system and subsystem to verify power and load estimations.

Assistant Engineer 1981-1990

Performed extensive hardware evaluation ion prototype computers,tested prototype units for timing violation using the latest state-of-the-art test equipment,digital oscilloscopes and logic analyzers.Performed emvironmental,ESD and acoustic testing.Designed and built a power-up test used to test prototype computers during cold boot.

EDUCATION

Bachelor of Science in Electric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90

Associate in Engineering Electronics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1981

第3篇

2.A PROVABLY SECURE PROXY SIGNATURE SCHEME FROM BILINEAR PAIRINGSWang Aiqin,Li Jiguo,Wang Zhijian

3.JOINT ITERATIVE DECODING FOR SIMPLE-ENCODING SYSTEMATIC IRREGULAR-LDPC-BASED CODED COOPERATION IN NON-IDEAL RELAY CHANNELChen Jingwen,Yang Fengfan,Luo Lin,Tho Le-Ngoc

4.PARTICLE FILTERING BASED AUTOREGRESSIVE CHANNEL PREDICTION MODELDong Chunli,Dong Yuning,Wang Li,Yang Zhen,Zhang Hui

5.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ALLEVIATION BEAMFORMING FOR OFDM WITH SPACE DIVERSITYZhang Yang,Li Jiandong,Pang Lihua

6.OPTIMAL POWER ALLOCATION WITH AF AND SDF STRATEGIES IN DUAL-HOP COOPERATIVE MIMO NETWORKSXu Xiaorong,Zheng Baoyu,Zhang Jianwu

7.DESIGN OF QUASI-CYCLIC LDPC CODES BASED ON EUCLIDEAN GEOMETRIESLiu Yuanhua,Niu Xinliang,Wang Xinmei,Fan Jiulun

8.MULTI-CHANNEL TRANSMISSION STRATEGY FOR DYNAMIC SPECTRUM ACCESSWu Yingxiao,Yang Zhen

9.MST-BASED CLUSTERING TOPOLOGY CONTROL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ai Wenyu,Zhang Meiyan

10.REDUCING BURST PACKET LOSS THROUGH ROUTE-FREE FORWARDINGMa Hailong,Guo Yunfei,Cheng Dongnian,Zhang Jianwei

11.ADAPTIVE UPDATE RATE FOR PHASED ARRAY RADAR BASED ON IMMK-PFZhang Jindong,Wang Haiqing,Zhu Xiaohua

12.A NEW METHOD TO COMPENSATE CLUTTER RANGE DEPENDENCE FOR FORWARD LOOKING AIRBORNE RADARSJiang Dongchu,He Fei

13.AN IMPROVED SAR-GMTI METHOD BASED ON EIGEN- DECOMPOSITION OF THE SAMPLE COVARIANCE MATRIXTian Bin,Zhu Daiyin,Zhu Zhaoda

14.A NEW METHOD OF BAD POINTS ELIMINATION BASED ON HOUGH TRANSFORMChen Su,Lin Jiayu

15.ON MULTICAST TREE CONSTRUCTION IN IPV4-IPV6 HYBRID NETWORKZhang Chao,Zhang Yuan,Huang Yongfeng,Li Xing

16.WAVELET TRANSFORM THRESHOLD NOISE REDUCTION METHODS IN THE OIL PIPELINE LEAKAGE MONITORING AND POSITIONING SYSTEMGao Chao,Zhou Shanxue

17.STATISTICAL 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 ALGORITHMYang Jie

18.INFLUENCE OF STOCHASTIC NOISE STATISTICS ON KALMAN FILTER PERFORMANCE BASED ON VIDEO TARGET TRACKINGChen Ken,Napolitano,Zhang Yun,Li Dong

19.STUDY ON SEMANTIC-BASED VIDEO WATERMARKING METHODWang Xuhai,Tong Ming,Qin Kezhen

1.A LOW-COMPLEXITY PORT SELECTION AND POWER ALLOCATION SCHEME IN DISTRIBUTION MIMO SYSTEMSZhang Ningbo,Kang Guixia,Guo Yanyan,Zhang Ping

2.PERFORMANCE ANALYSIS OF TAS/MRC-BASED SCHEME IN TIME-VARYING RAYLEIGH FADING CHANNELSChen Mingxue,Xu Chengqi

3.FIXED-POINT BLIND ADAPTIVE MULTIUSER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IR UWB SYSTEMS IN MULTIPATH CHANNELWang Feng,Xu Chengqi

4.DIVERSITY-AND-MULTIPLEXING TRADEOFF AND THROUGHPUT OF SUPERPOSITION CODING RELAYING STRATEGYJia Xiangdong,Yang Longxiang

5.DECISION FUSION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UNDER NAKAGAMI FADING CHANNELSYuan Xiaoguang,Yang Wanhai,Shi Lin

6.A NOVEL COOPERATIVE SPECTRUM SENSING METHOD BASED ON COOPERATIVE GAME THEORYYang Zhen,Cao Kaitian

7.COOPERATIVE MIMO SPECTRUM SENSING BASED ON RANDOM MATRIX THEORYWang Lei,Zheng Baoyu,Cui Jingwu,Chen Chao

8.A NOVEL TEMPORAL ERROR CONCEALMENT METHOD BASED ON FUZZY REASONING FOR H.264Zhan Xuefeng,Zhu Xiuchang

9.FACE RECOGNITION BASED ON WAVELET-CURVELET- FRACTAL TECHNIQUEZhang Zhong,Zhuang Peidong,Liu Yong,Ding Qun,Ye Hong'an

10.AN ALGORITHM FOR DETERMINING CONCAVE VERTEX OF OBJECT BASED ON VECTOR PRODUCTFu Rong,Shen Hong

11.A NEW DATA ASSOCIATION ALGORITHM USING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 FILTERHuang Zhipei,Sun Shuyan,Wu Jiankang

12.THE STUDY ON DEGREE DISTRIBUTION PROPERTY OF COMPLEX NETWORK BASED ON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Xie Weihao,Chen Huimin,Yang Xiumei,Xiong Yong

13.EARLY RECOGNITION OF INTERNET TRAFFIC BASED ON SIGNATURE INSPECTIONNiu Xiaona,Guo Yunfei,Zhang Jin,Wang Chao

14.DESIGN OF DIFFERENTIAL POWER ANALYSIS RESISTANT CRYPTO CHIP BASED ON TIME RANDOMIZATIONRen Fang,Yan Yingjian,Fu Xiaobing

15.A CASCADING LATIN SCHEME TO TOLERATE DOUBLE DISK FAILURES IN RAID ARCHITECTURESLin Sheng,Wang Gang,Liu Xiaoguang,Liu Jing

16.IMPROVEMENT ON ALGORITHM OF CONFIDENCE DECLARATION OF MODE S SECOND SURVEILLANCE RADARZhou Hongping,Guo Li

17.AN IMPROVED WOODWARD METHOD FOR SEPARATE ARRAYS SYNTHESISBian Li,Wu Qun

18.STUDY ON THE OPTIMIZATION OF TRANSPORT CONTROL POLICY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Fan Shuyan,Han Weizhan,Lu Ran

19.AMENDATORY DEFINITION OF SECURITY FOR STEGANOGRAPHIC SYSTEMSong Hui,Kong Xiangwei,You Xingang

20.PROOF OF CERTIFICATELESS MIP REGISTRATION PROTOCOL BASED ON PCLZhang Manjun,Pei Changxing

21.A LOCAL DYNAMIC CLUSTER SELF-ORGANIZATION ALGORITHM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FOR RAINFALL MONITORINGWang Huibin,Xu Lizhong,Xiao Xianjian,Fan Tanghuai,Xu Feng

1.ON USING NON-LINEAR CANONICAL 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VOICE CONVERSION BASED ON GAUSSIAN MIXTURE MODELJian Zhihua,Yang Zhen

2.ANALYSIS OF AFFECTIVE ECG SIGNALS TOWARD EMOTION RECOGNITIONXu Ya,Liu Guangyuan,Hao Min,Wen Wanhui,Huang Xiting

3.A NOVEL MARKOV ANALYTICAL MODEL FOR THE TCP/AQM SYSTEMSCao Zhenzhen,Xiao Yang,Chi Caixia

4.MULTI-INVARIANCE ESPRIT-LIKE ALGORITHMS FOR COHERENT DOA ESTIMATIONZhang Xiaofei,Xu Dazhuan

5.A WIRELESS MULTIMEDIA TRANSMISSION CONTROL AlGORITHM OVER HETEROGENEOUS IP NETWORKSZhao Haitao,Dong Yuning,Zhang Hui,Li Yang

6.ON THE PERFORMANCE OF DATA-DEPENDENT SUPERIMPOSED TRAINING WITHOUT CYCLIC PREFIX FOR SISO/MIMO SYSTEMSYuan Weina,Wang Ping,Fan Pingzhi

7.A CLUSTER BASED WSN FAULT TOLERANT PROTOCOLWu Guowei,Lin Chi,Yao Lin,Liu Bing

8.SELF-TUNING WEIGHTED MEASUREMENT FUSION WHITE NOISE DECONVOLUTION ESTIMATORSun Xiaojun,Deng Zili

9.A PEER-TO-PEER INCENTIVE SCHEME FOR OVERCOMING FREE RIDINGTian Junfeng,Yang Lidan,Li Juan,Tian Rui

10.A PRIVACY-PRESERVING AUTHENTICATION SCHEME USING BIOMETRICS FOR PERVASIVE COMPUTING ENVIRONMENTSYao Lin,Kong Xiangwei,Wu Guowei,Fan Qingna,Lin Chi

11.CORE-UNIFIED SOC TEST DATA COMPRESSION AND APPLICATIONYi Maoxiang,Guo Xueying,Liang Huaguo,Wang Wei,Zhang Lei

12.A SIMPLIFIED QRD-M SIGNAL DETECTION ALGORITHM FOR MIMO-OFDM SYSTEMSJian Haifang,Yao Xiaocheng,Shi Yin

13.KEY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IN JPEG-LS IP CORE DESIGNZhang Xiaoyu,Chen Xinkai,Li Xiaowen,Jiang Hanjun,Zhang Chun,Wang Zhihua

14.FAST SOLUTION OF TRANSIENT SCATTERING FROM ELECTRICALLY LARGE COMPLEX OBJECTS BASED ON TIME DOMAIN INTEGRAL EQUATION SOLVERSLi Ying,Ren Meng,Zhou Dongming,He Jianguo

15.A UNIFIED EXTENDING METHOD FOR CONTENT-IGNORANT WEB PAGE CLUSTERINGShi Lin,Chen Chen

16.OPPORTUNISTIC DECODING OF UNEQUAL ERASURE PROTECTED SCALABLE CODED SOURCEXu Jie,Zhang Can,Gao Shaoshuai,Chen Deyuan

17.RATE-CONSISTENT DIRECTIONLET CODESTREAM CREATED BY MODIFIED BFOS ALGORITHMMa Lihong,Mai Dike,Ren Miao,Lin Chunyi

18.PERFORMANCE ANALYSIS OF POWER SAVING CLASS OF TYPE III IN IEEE 802.16E WITH USER INITIATED TRAFFICGao Jie,Jin Shunfu,Tian Naishuo,Han Li

19.A NOVEL METHOD FOR ESTIMATING THE SNR OF UNKNOWN EMITTER SIGNALHan Jun,He Minghao,Tang Zhikai,Hao Yuan

20.LLE-BASED CLASSIFICATION ALGORITHM FOR MMW RADAR TARGET RECOGNITIONLuo Lei,Li Yuehua,Luan Yinghong

1.SPECIAL TOPIC: SELECTED FINE PAPERS OF THE 2nd CONFERENCE ON MULTI-SOURCE IMPERFECT INFORMATION FUSION AND ITS APPLICATION

2.RANDOM SETS: A UNIFIED FRAMEWORK FOR MULTISOURCE INFORMATION FUSIONXu Xiaobin,Wen Chenglin

3.A NEW EVIDENCE UPDATING RULE BASED ON CONDITIONAL EVENTWen Chenglin,Wang Yingchang,Xu Xiaobin

4.AN APPROXIMATE REASONING METHOD IN DEZERT- SMARANDACHE THEORYLi Xinde,Wu Xuejian,Sun Jiaming,Meng Zhengda

5.THE PROBABILITY HYPOTHESIS DENSITY FILTER WITH EVIDENCE FUSIONLiu Weifeng,Xu Xiaobin

6.SIGNATURE DRIVEN MULTIPLE TARGET TRACKINGSun Shuyan,Huang Zhipei,Ren Xiaoyi,Wu Jiankang

7.IMM/MHT FUSING FEATURE INFORMATION IN VISUAL TRACKINGLi Shuangquan,Sun Shuyan,Jiang Sheng,Huang Zhipei,Wu Jiankang

8.CLASSIFIER FUSION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FACE RECOGNITIONYang Yi,Han Chongzhao,Han Deqiang

9.AN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AND ROUGH SET THEORYYe Qing,Wu Xiaoping,Zhang Changhong

10.MICRO-MOTION TARGET SENSING BY STEPPED-FREQUENCY CONTINUOUS-WAVE RADARKong Lingjiang,Zhou Yongshun,Cui Guolong,Yang Jianyu

11.FEATURE EXTRACTION AND RECOGNITION FOR ECHOES OF HRR RADARXie Deguang,Zhang Xianda

12.ASYMPTOTIC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ARBITRARY RECTANGULAR QAM OVER FADING CHANNELSLei Xianfu,Fan Pingzhi,Mathiopoulos P. Takis

13.ON THE PERFORMANCE OF ANALOG MULTIUSER DETECTION IN ULTRA-WIDEBAND TRANSMITTED-REFERENCE SYSTEMGe Wei,Zheng Lin,Qiu Hongbing

14.ANALYSIS OF GROUP MULTIUSER DETECTION BASED ON COALITION GAME THEORYLi Cuilian,Yang Zhen

15.PDA DETECTOR FOR DS-CDMA COOPERATIVE SYSTEMMei Zhonghui,Meng Qingmin,Li Xiaofei,Wu Lenan

16.TRACKING DEFORMABLE AND OCCLUDED OBJECTS USING PARTICLE FILTERING AND GVF-SNAKEDong Chunli,Dong Yuning,Wang Li,Zhang Hui,Liu Jie

17.ESTIMATION OF ROCK-AGGREGATE VOLUME BASED ON PCA AND LM-OPTIMIZED NEURAL NETWORKZhao Pan,Chen Ken,Wang Yicong,Zhang Yun

18.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FOR HYPERSPECTRAL IMAGERY BASED ON FASTICAXin Qin,Nian Yongjian,Li Xiu,Wan Jianwei,Su Linghua

19.AN ALGORITHM FOR DICTIONARY GENERATION IN SPARSE REPRESENTATIONXie Zongbo,Feng Jiuchao

20.INCENTIVE MECHANISMS FOR TRUSTWORTHY ROUTING BASED ON GAME MODEL OF THE STRATEGIES OF NODES IN P2P NETWORKSWang Haoyun,Zhang Shunyi,Li Jun,Chen Zhixian

1.MIMO RADAR IMAGING MODEL AND ALGORITHMWang Huaijun,Lei Wentai,Huang Chunlin,Su Yi

2.CLUTTER SUPPRESSION METHOD IN GPR USING PARTICLE CLUSTERINGLu Cewu,Liu Xiaojun,Zhao Bo,Fang Guangyou

3.SPECTRUM SHARING IN ITERATED PRISONER'S DILEMMA GAME BASED ON EVOLUTIONARY STRATEGIES FOR COGNITIVE RADIOSTian Feng,Yang Zhen

4.PARTIALLY BLIND EXTRACTION OF CONTINUOUS CHAOTIC SIGNALS FROM A LINEAR MIXTUREHu Wen,Liu Zhong,Li Chunbiao,Wang Dechun,Zhang Gong

5.BLIND SIGNAL SEPARATION OF LINEAR MIXTURE USING TRILINEAR DECOMPOSITIONZhang Xiaofei,Xu Dazhuan

6.SELF-TUNING MEASUREMENT FUSION KALMAN FILTER WITH CORRELATED MEASUREMENT NOISESGao Yuan,Ran Chenjian,Deng Zili

7.THE TR-UWB RECEIVER BASED ON SPATIAL DIVERSITYWang Feng,Xu Chengqi,Zhang Yan

8.A DIGITAL SIGNATURE-BASED VISUAL CRYPTOGRAPHY SCHEME FOR IMAGE DISCRIMINATION AND MANAGEMENTHan Yanyan,Hu Yupu,He Wencai

9.AGGREGATE VOLUMETRIC ESTIMATION BASED ON PCA AND MOMENTUM-ENHANCED BP NEURAL NETWORKChen Ken,Zhao Pan,Batur Celal,Zhang Yun

10.AN EFFICIENT APPROACH TO COMMENT SPAM IDENTIFICATIONYang Yuhang,Zhao Tiejun,Zheng Dequan,Yu Hao HtTp://

11.DEFENSE AGAINST COLLUSION SCHEME BASED ON ELLIPTIC CURVE CRYPTOGRAPHY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Cheng Hongbing,Huang Xiao,Yang Geng

12.AUDIO STEGANALYSIS OF DSSS BASED ON STATISTICAL MOMENTS OF HISTOGRAMWang Cuiping,Guo Li,Wang Yujie

13.HYBRID FILTER WITH PREDICT-ESTIMATOR AND COMPENSATOR FOR THE LINEAR TIME INVARIANT DELAYED SYSTEMWen Chenglin,Ge Quanbo,Feng Xiaoliang

14.A NEW NON-INVASIVE METHOD FOR VALVE STICTION DECTION USING WAVELET TECHNOLOGYXu Zhanyang,Charles Zhan,Zhang Shunyi

15.RESEARCH ON COLOR CONSTANCY UNDER OPEN ILLUMINATION CONDITIONSXu Xiaozhao,Zhuo Li,Zhang Jing,Shen Lansun

16.RESEARCH ON KEY THECHNOLOGIES OF PORNOGRAPHIC IMAGE/VIDEO RECOGNITION IN COMPRESSED DOMAINZhao Shiwei,Zhuo Li,Wang Suyu,Shen Lansun

17.A FUNCTION NODE-BASED MULTIPLE PAIRWISE KEYS MANAGEMENT PROTOCOL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AND ENERGY CONSUMPTION ANALYSISBi Jiana,Wang Hui,Sun Yandong,Liu Yanzhao,Ji Zhenzhou

18.AN ACCURATE PREDICTION MODEL FOR COMPUTATIONAL OVERHEADS OF SECURITY MECHANISM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Liu Wei,Luo Rong,Yang Huazhong

19.A NOVEL RESEARCH OF CONFIDENTIAL COMMUNICATION BASED ON THE ELLIPTIC CURVE AND THE COMBINED CHAOTIC MAPPINGGao Chao,Liang Dongying,Zhou Shanxue

20.LOGIC STRUCTURE OF PROGRAMMABLE INSTRUCTIONS FOR JAVA PROCESSORSChen Zhirui,Tan Hongzhou

1.EXPERIMENTATION SYSTEM OF SYNTHETIC APERTURE IMAGING LIDARGuo Liang,Tang Yu,Xing Mengdao,Bao Zheng

2.ADAPTIVE RIVER SEGMENTATION IN SAR IMAGESZhang Lili,Zhang Yanning,Wang Min,Li Ying

3.OPTIMIZATION ON ANTENNA PATTERN OF SPACEBORNE SAR WITH IMPROVED NSGA-IIXiao Jiang,Wang Xiaoqing,Zhu Minhui,Xiao Liu

4.EXACT ANALYSIS OF SPURIOUS SIGNALS IN DIRECT DIGITAL FREQUENCY SYNTHESIZERS DUE TO AMPLITUDE QUANTIZATIONTian Xinguang,Zhang Eryang

5.STUDY ON THE ACCOUNT-SHARING STRATEGY FOR MULTI- SERVICES IN IMS ONLINE CHARGING MECHANISMHuang Hai,Liao Jianxin,Zhu Xiaomin

6.AN ADVANCED DUAL-FREQUENCY POSITIONING ALGORITHM FOR SATELLITE NAVIGATION RECEIVERSLiu Jiaxing,Lu Mingquan,Feng Zhenming

7.PARTIAL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BASED SUB-OPTIMAL SDMA STRATEGIES IN MULTIPLE RELAY CHANNELSYu Fei,Yang Luxi

8.A PILOT-ASSISTED NON-CYCLIC PREFIXED MIMO-SCFDE SYSTEMRen Shubo,Guo Junqi,Xiang Haige

9.QUASI-SYNCHRONOUS MULTICARRIER DS-CDMA USING Z-COMPLEMENTARY SEQUENCESTu Yifeng,Fan Pingzhi,Yuan Weina,Hao Li

10.USER SELECTION FOR SINR-BASED UPLINK MULTIUSER MIMO SYSTEMSZhang Xiaoge,Xu Chengqi

11.A NEW MODULATION SCHEME FOR IR-UWB COMMUNICATION SYSTEMSWang Feng,Xu Chengqi,Zhang Yan

12.EFFECTIVE APPEARANCE MODEL FOR PROBABILISTIC OBJECT TRACKINGWang Shupeng,Ji Hongbing

13.AN LBP-BASED MULTI-SCALE ILLUMINATION PREPROCESSING METHOD FOR FACE RECOGNITIONJiang Guoxing,Cheng Yanfang

14.CTUNING: A REUSE DISTANCE BASED CACHE PERFORMANCE TUNING TOOLFu Xiong,Wang Ruchuan

15.LOW-POWER LVDS I/O INTERFACE FOR ABOVE 2GB/S-PER-PIN OPERATIONWang Xihu,Wu Longsheng,Liu Youbao

16.PARALLEL ADAPTIVELY MODIFIED CHARACTERISTIC BASIS FUNCTION METHOD BASED ON STATIC LOAD BALANCEDai Fei,Han Guodong,Gu Changqing

17.HIGHER-ORDER NODE-BASED TDFEM FOR TRANSIENT ELECTROMAGNETIC ANALYSIS IN RECTANGULAR WAVEGUIDEHe Xiaoxiang,Tang Wanchun

18.POLYNOMIAL COEFFICIENT FINDING FOR ROOT-MUSICLiu Xiaojun,Liu Congfeng,Liao Guisheng

第4篇

【关键词】电子技术基础 留学生 全英文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46-01

留学生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的新的增长点,也是我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校逐步开展了公费、自费、交换等多层次、灵活多样的留学生教育,许多外国留学生纷纷来到我校学习,极大的推动了学校的国际化进程,同时对教师的外语运用能力也是个严峻的考验。

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由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两部分构成,而每一部分又由理论课和实验组成。该课程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相关专业理论的理解、电子实习等实践环节打下基础。

一、教学现状

我校自1997年开始招收各国留学生,2008年开始招收电子与信息工程专业的本科生,自此拉开了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序幕。到目前,我校共有来自肯尼亚、尼日利亚、卢旺达等20余个国家的留学生200余人。

(一)我校留学生特点

与中国学生相比,我校留学生有以下特点:英语基础好,会话能力强;思维活跃,喜欢随时提问; 教育背景复杂,受教育水平差异大,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没有中国学生扎实;喜欢实践类课程,如实验和一些实习环节;上课不喜欢带教材,一般只带笔和本,喜欢记笔记;注重得分,如果自己的分数不如同学的高,会向教师问明原因;有部分学生纪律性差,爱迟到、旷课,自制力差。针对留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教学中采取了有效措施, 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二)教师选拔

首先选拔一些英语好, 最好有出国经历的老师承担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另外我校每学期还组织由外籍人员主持的英语口语培训班,来提高我校教师英语运用能力。而且每年暑假学校还组织青年教师参加辽宁省双语教师培训班,强化英语教学。在此基础上,选拔英语会话好、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的老师讲授留学生课程。

(三)教学现状

电子技术基础全英文教学开始于2009年,授课对象为通信工程专业留学生,采用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全英文教学。在模拟电子技术的教学中选择了英文原版教材《Electronic Devices and Circuit Theory》和《模拟电子技术》(中英文对照版),两本教材相结合,互相补充。数字电子技术选择了英文改编版教材《Digital Fundamentals》,还自行编写了英文课件、英文课后习题以及英文实验指导书。两门课程的理论学时均为48学时,实验学时均为16学时,分两个学期上完。由于英文教材其语言地道,易于理解,在全英文教学中,笔者仍建议使用原版英文教材。

(四)存在问题

通过三年的教学实践,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从授课教师角度来讲,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没有建立起更符合留学生学习习惯的学生和教师之间交流的平台,实践环节安排不够,学生上课能听懂,但下课后不能顺利完成课后作业。实验中缺少具有实际工程背景的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且实验时间安排较集中,缺乏课程教学的连贯性。从听课学生角度来讲,课程枯燥乏味、电路复杂多样难于理解、缺乏直观性认识,渴望亲自动手实践,而往往这一环节安排不够。

二、理论教学的改革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师生互动,使教学主题由教师向学生转变,由教着学向主动学转变,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针对现在留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实物教学法”,可以把一些常用元器件带到课堂上,注重通过感性认识来获取相关知识。另外,在理论讲解中常穿插一些工程用电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晶体管放大电路时,可把上课用的麦克,收音机等引入到教学内容中。其次,为了让学生能时刻跟上老师的思路,“互动法”可督促学生学习主动性。另外 “关联法”教学也能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新知识的理解。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整个留学生教学过程中,需采用全英文授课,如果仅借助板书进行教学,实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课程中有些知识抽象,如载流子的运动,不易用板书表达,因此借助了多媒体课件和教学光盘进行教学[3]。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它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粉笔+黑板”的教学方法。有选择地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地将多媒体和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讲课效率和效果。

(三)加强教学管理

针对少数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自制力差,经常迟到、旷课等,加强留学生的教学管理也非常必要。首先严格考勤制度。如平时出勤率没达到2/3, 不能参加期末考试。并且将出勤率,课上表现作为平时成绩之一。其次严格考试纪律。考试过程中杜绝舞弊现象, 使学生打消不学习, 通过不正当途径蒙混过关的侥幸心理, 树立良好的学风与考风。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

(一)改革实验时间安排

从原有的教学计划安排看,本课程的实验往往安排在理论课结束之后,这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将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穿行[4],使所学理论知识在实验中得以体现。另外由于实验课时有限,课前预习非常重要。因此在每次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写好预习报告,上课时进行检查,并将这一项列入实验成绩中。

(二)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经反复研究和实验验证,对实验内容进行了调整[5], 删除了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内容,增加了能培养学生积极性和综合素质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内容。如取消了门电路功能的验证等实验,添加了三人表决电路、电流-电压转换电路等设计性实验,还增加了抢答器设计等比较复杂的综合性实验。根据实验内容,教师可适时安排一些新的电路功能,或给出一些故障现象,进一步启发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排除故障的能力。

四、结语

通过对留学生全英文电子技术基础的课程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的系列改革,不仅激发了留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留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而且使得留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但总体来说,我校通信专业留学生教育起步较晚,在留学生教育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在今后的留学生教学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全英文电子技术基础课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定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努力提高留学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周晓涛,留学生专业课全英文教学的特点、问题与对策[J],教学研究,2011,(4):21-40.

[2]付承英,针对留学生的教学特点提高全英文教学质量[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性杂志,2009,18(4): 451-453.

[3]秦福利,谈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J],高教论坛: 2005,(5) : 107 - 110.

第5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 双语教学改革研究 实践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C-0037-02

开展双语教学实改革是适应我国高等院校提高学生教育质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和培养高素质国际型人才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探讨电子商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一、电子商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电子商务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出现的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其特点是无国界、无时间限制,必然会采用世界通用语言――英语来进行,以突破语言的障碍。因此,英语在电子商务行业中占据重要的地位,高校在进行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双语教学的开展。基于此,在电子商务专业进行双语教学改革,首先要有一个清晰的导向,即必须明确改革的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这样才能保证活动开展的客观性、可操作性。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双语教学,主要目的是通过进行双语教学实践,使学生在掌握电子商务专业英语的同时,能以英语作为工具,了解和把握电子商务领域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与发展动态,加快自身的知识更新速度和提高英语的应用能力,适应我国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作为一所新办的财经本科院校,广西财经学院电子商务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但在具体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不仅仅为了单纯地学习英语,更重要的是运用英语来学习学科知识。双语课程的开设将使学生更为准确地理解和触摸学科前沿与核心,在培养学生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具备学科能力,实现专业教育的国际化,培养出新型的复合型人才,为学校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的教学模式可多种多样,而不应片面追求纯外语式的教学。因此,广西财经学院电子商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目标确定为:获取学科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其指导思想是以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现实需求为导向,科学选择双语教学课程,制订务实的教学计划,采用国内外先进教材,辅之以扩充性教辅材料,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模式来提升双语教学水平。

二、电子商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在明确了电子商务专业双语教学改革的目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后,在实践探索方面,广西财经学院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教材建设。教材是知识的载体,选择合适的双语教材非常重要。考虑到电子商务是国际性的,要强调教材的先进性、基础性、普及性。引进并选用优秀的外文教材是双语教学的前提。及时跟踪国外最新原版教材,调整教学方向和内容,是课程建设目标之一。好的外文教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因素:教材的内容是前沿的;教材的价格是合理的。目前国内从事双语教学的学校,有的选择中文教材,有的选择国内英文教材,还有的选择英文原版教材,在教材的选择上没有达到共识,多按学校具体情况来实际操作。但从双语实践来看,由于原版教材语言规范,阅读量大,实用性强,大多数学校选择的是英文原版教材。电子商务专业属于新兴专业,其知识结构处于不断变化中,各种理论和观点也处于争论阶段,为了让学生掌握专业动态,提高自身英文水平,广西财经学院选择了英文原版教材。然而,因为广西财经学院属于新建本科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较低,而国内的教材篇幅较大,内容纵深也比较大,导致难以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材的选取时,广西财经学院不是一味地直接搬用原版教材,而是根据课程的性质、学生的特点及专业课程结构,选择原版教材中的部分章节及一些外文文献作为课堂教学所用的素材。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双语教学,在开展双语教学前打下坚实的专业词汇基础,广西财经学院开设了电子商务专业英语课程,并根据后期所要开设的双语课程和英文原版教材,编写了电子商务英语词汇文档,还在此文档基础上,开发《电子商务专业英语》教材,已与出版社签订好协议,即将公开出版。

(二)不断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双语教学过程中,根据专业特点、所授课程、学生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广西财经学院在教学模式上做了以下改革:

1 中英文比例的确定。对于双语教学中的中英文比例,目前尚无明确看法,各校根据具体情况及学校的规章制度,由双语教师自主选择。广西财经学院双语课程管理规范中认定,授课时,双语教师必须使用50%以上的英文比例才达到双语教学的要求。在5年的双语教学过程中,广西财经学院通过对每一届的学生都进行学期初、学期中和学期末的中英比例意愿调查及访谈,最终确定英文应用能力较高的学生所能接受的英文比例为70%,英文应用能力较低的学生能接受的比例为30%。从调查中发现,专升本班学生因为起点低,英文能力普遍偏低,所能采用的英文比例不可超过30%;而本科班学生虽然有少部分学生英文能力不是很强,但大部分还可以接受在授课中采用50%的英文比例教学。

2 合作学习模式。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虽然对双语课程抱有很高的热情,也认为双语课程开设确实可以提高他们的英文应用水平和获知专业前沿知识的能力,但由于学习压力和难度,很多人无法坚持课前自学,课中提问,课后复习到最后,通常只能坚持几个星期,就开始懈怠。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双语课程,并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效率和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广西财经学院采用了合作学习模式。所谓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并依据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合作学习过程划分为五个环节:明确学习任务、分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学习活动评价与总结。首先,在学期伊始,依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的总体思想,结合学生情况、教学环境及教学内容,设计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设立实现目标所需的系列学习任务、规则及过程。其次,从学生的心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出发,综合考虑学习任务、成员的特征、学习风格习惯、学习兴趣、学习特长等因素,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一般小组成员人数为3至5人不等;同时,注意小组人员间的优势互补,确保各小组均衡。随后,小组成员相互协作解决学习任务,教师定期检查各小组合作学习情况,及时提出建议并监督,督促其按既定过程完成学习。最后,由小组展示学习成果,组织各小组参照评价标准体系进行自评、互评,分析及总结合作学习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不足。

实践证明,采用该模式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双语学习效果,促进学生互相学习知识,提高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发挥特长,获得归属感和培养责任心,并形成和发展团队合作技能。

3 激励教学模式。双语教学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很难获得成功,因而,广西财经学院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尤其是英文能力低的学生参与到双语教学活动中。

(1)送附加分的奖励机制。采用奖励机制来树立学生英文学习专业技术的自信心以及对双语学习能力的自我肯定。奖励的方式有送附加分和发小礼品。当学生提出具有创新性思想的看法、完成额外的课堂练习、辅助教学时均可获得附加分;在进行案例讨论时,会采用发放小礼品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英文讨论。

(2)个人和团队竞争激励机制。注意表扬作业、测试和课堂表现较好的学生或小组。安排学生进行英文演讲,促进团队间竞争和团队内合作,通过展示作品,用英文演讲,让学生体验学习的成就感,提高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

(3)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兴趣激励。根据学生求新求趣心理,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下工夫,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学习。

(三)加强课程中心建设。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给双语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延伸空间,让学生在课余也可以利用网络进行自我学习及与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因此,广西财经学院加强了双语课程的网络课程中心建设。到目前为止,为所开设的三门双语课程(电子商务英语、电子商务管理、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开通网络课程中心,以此来配合教学。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心提出问题,由教师和其他学生回答问题。

(四)改革双语课程考核方式。为激励学生互相帮助学习,获得双语学习成就感,激发双语学习兴趣,广西财经学院进行了双语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其改革内容是在平时成绩、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基础上增加了课堂贡献分值。主要的实施方法是:当学生主动提出完成课程基础知识点的英文讲解或是从网络课程中心解答其他同学的问题时,可获得课堂贡献分值,以此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双语教学活动。

第6篇

英文名称:电子科学学刊(英文版)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英语

本:16开

国际刊号:0217-9822

国内刊号:11-2003/TN

邮发代号:2-579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4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第7篇

关键词 电子信息专业 双语教学 数字图像处理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目标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是我校电子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专业课。这是一门具有完备的理论基础又有广泛应用的实用学科,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涉及数学、光学、控制理论、信号处理、生物生理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各学科的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交叉、集成和渗透,推动着数字图像技术迅猛发展,在军事、文化、旅游、考古、交通、城市管理、医学等很多领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都得到了广泛应用。因此,提高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质量,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加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将双语教学作为一种学科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非语言行为,直观、形象地提示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以降低学生在英语理解上的难度。该课程的学习重点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英语水平。将双语教学的语言重点,放在提高学生的阅读专业文章和将英文翻译成中文的翻译水平上。而教学效果主要是看学生能否通过英语完成本课堂的学习任务,在学科知识和英语运用能力提高上获得双丰收。

2 电子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模式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在大三下学期开设,经过前期的学习,对有关专业知识有了一定的储备,加上这门课所学内容大多通过图像显示呈现,需要更多的实验素材体现图像处理方法的实用有效性。因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双语教学模式的开发:

2.1 教材的选择

选择中文授课蓝本,和对照电子专业新编实用词库英文参考教材及通俗易懂的国外经典数字图像处理教材,由RAFAEL.R.GONZALEZ,RICHARD.E.WOODS编著的(Digital Image Processing),从中选择总论和各论中的掌握要点、例子丰富、实验数据很多的章节作为双语教学的重点章节。

2.2 教学方法

(1)把上述讲授内容中主要的名词术语、概念、基本知识点用双语板书。(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把基本知识点用中文讲解,同时穿插讲解常用名词术语、概念的英语表达法;对高频常用专业词汇,可以采用图解、实验示例等多种方式进行展示,加深学生的印象。(3)优秀的课件可以在视觉和听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通过课件,图文并茂地展现知识点;然后使用英语准确表述此知识点;最后用中文举例进行说明并作简单小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准备需要教师能够做到在中文与英文之间灵活变换。(4)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课堂英语提问,知识点英语讨论等方式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英语口语表达。(5)在每次课的最后10分钟用英语归纳小结本次课的主要内容。(6)课后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用中英两种文字来完成。(7)每次讲新课之前,用英语复习归纳上一节课的内容,并做适当的课堂提问。(8)8课时的实验教学,采用英文版Matlab仿真软件,用在课堂上对专业英语术语的了解来加强对Matlab中的函数的理解,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帮助命令查找函数文件,阅读文件中出现的关于函数功能、调用格式等的英文说明。

2.3 问卷调查

问卷一:了解调研对象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听课的兴趣、效果和课堂讲授内容的接受程度等。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问卷二:定期举行观摩教学,邀请学校有关专家听课、指导。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参加教学观摩的专家、教师对该教学模式的满意程度、意见和建议。问卷的各项指标采用记分法。

2.4 考核方式

(1)闭卷考试:考题包含中文部分和英文部分,英文部分比例约占30%,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常用名词术语英文表达法的掌握情况,并对考试成绩和答卷情况进行全面统计分析,分析结果作为教学效果评估的指标之一。(2)平时成绩的评定:包括书面作业的成绩和课堂回答问题的成绩,书面作业要求用中英对照作答。

2.5 辅助网络教学平台

本学院已建成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网站采用中英文对照、层次清晰、界面友好、图文并茂、信息量大、除了课程的中英文教案、课程辅助知识点的补充外,及时更新学科前沿的英文资讯。建立了大量的学科相关国外学习资料网站链接,例如TED talking的链接,通过这个链接可以看到图像处理中某一个小知识点的精彩视频。通过留言板、论坛,师生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解答疑问等,以促进教学相长。

3 结论

电子信息专业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双语教学,以其有助于提升专业素质和专业英语水平的优越性和合理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通过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来更好地掌握外语,学生不只掌握了专业知识而且听说读能力逐渐提高。潜移默化地加强了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为毕业设计的过程中的文献阅读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上机实验的效果明显提高。实践证实,这种方式普遍受到学生欢迎,互动性好,学习完成任务的积极性高,相对传统教学,本文研究的双语教学模式更值得推广。

基金项目:淮海工学院教学改革课题XJG2012-3-10,XJG2012-1-8

参考文献

[1] 石霏,王加俊.《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研究.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64-64.

[2] 杨淼,张宏远,李丰林.数字图像处理课程的实例教学[J].科教文汇,2011(4):100-101.

[3] 张桂敏,汪熙.“数字图像处理”双语教学实施效果的调查与思考.中国电力教育:中,2010.11:107-108.

[4] 胡异丁,梁淑芬.“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双语教学探讨与研究.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53-153.

第8篇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预期目标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3.2 研究的预期目标

4 研究方案

4.1 研究方法

4.2 技术路线

5.论文进度安排

6 主要参考文献

格式要求:

1、正文

(1)标题用宋体加粗并且居左,字号为:一级标题小四号,二级标题五号; 1-2级标题段前间距0行,段后间距0行,1.5倍行距。

(2)标题序号标号

一级标号:1 2 3 ……

二级标号:1.1 1.2 1.3 ……

(3)正文用宋体五号,1.5倍行距,段前间距0行,段后间距0行。

如正文2级标题后要再设标题,可继续3级标题如1.1.1 1.1.2 1.1.3的形式,如3级标题后还有小标题,注意不要中英文混用,4级标题宜采取 (1) (2) (3)的形式,5级标题宜采取① ② ③的形式。

2、参考文献

引用的参考文献统一列示于开题报告第6部分,直接引用的文字、数据、表格等应将参考文献序号标注于正文。要求第6部分所列参考文献不少于15篇,其中最好其中有2篇外文文献,按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码。

论文中参考文献的标注方式

如果引用的是论文中的观点,则写法是:

“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或 :“姓名(YYYY)的观点是……”。

其中,YYYY是4位数的年号。

如果作者在该年发表2篇以上的文章,则按照发表的时间顺序分别标注a、b、c之类,例如:YYYYa,或YYYYb。

如果引用的是著作中的观点,则写法是:

“一段观点或结论(姓名,YYYYa,P.×××)”,或:“姓名(YYYYb,P.××—××)的观点是……”。

其中,P.×××表示被引用观点所在页码,例如,P.203。

第6部分参考文献的标列方法(选用悬挂缩进)

刊物上的论文类: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J].刊物名称,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8]李里特,候文义.农业产业化和结构调整的几个关键问题[J].科技导报,2019(1):36-39

著作类

[序号]作者.书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1]郭健.哈佛大学发展史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9:2-3

论文集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A](或编者,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18]江举谦.中国传统士道与从政观念[A].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251-263

[18]刘小枫.中国文化的特质[C]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90:251-263

学位论文

[序号]作者.文献题名[D].博士(或硕士学位论文),授予单位,授予年

示例:

[28]陈华森.模块化专业课程计划的研究与开发[D].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1989

电子文献:

[序号]作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示例

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M/CD—光盘图书,CP/DK—磁盘软件,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告。

(3) 英文参考文献,也按照上述规则写。

作者姓名必须是“姓在前,名在后;姓不缩写,名缩写”。例如,论文类的标列方式是“姓,名.文章题目[J].刊物名称,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示例

[1]Richard, O.& Kirby, S. L.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the justification of work force diversity programs[J].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999, 14(1): 109-118

[2]Stuart, T. E.& Podolny, J. M. Local search and the evolution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ies[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6, 17(1): 21-38

[3]Wagner, W. G., Pfeffer, J.& O’Reilly, C. A. Organizational demography and turnover in top-management groups[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4, 29(1): 74-92

第9篇

【寄语】简历一发即中的三大绝招(2)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不要以附件形式发电邮简历当简历完成后,下一步就是投简历。那么,如何才能把简历顺利提交到HR的面前呢?这个小小的细节在求职过程中也充满了学问。写电子邮件简历时,一般情况建议使用中文,即使很多外企使用英文作为招聘语言,但是阅读求职电子邮件的都是中国人,使用汉语更加方便。但是,如果你申请的是一些相对高级的职位,对方的招聘启事完全是英文的,则尽量使用英文写电子邮件。发送简历时,最好直接将简历粘贴在正文中(粘贴后要重新排版),不要以附件的形式发送(除非公司要求)。

电子邮件中的“subject”千万不能空白,必须写上自己的姓名以及应聘职位。同时还要写下有针对性的附言,说明你符合HR最基本的几点要求。在结尾时,可以适当写上祝“工作愉快”、“心想事成”等祝福话语。另外,还要注意的是,招聘启事上通常都要求“学历证、学位证、身份证复印件、小一寸相片”,原则上只需发电子邮件简历和照片即可,并在简历上注明“为防止您下载过慢,本人将在面试时携带‘三证’以供查验,谢谢!”HR会更喜欢这种做法。此外,除了电子邮件简历外,假如求职者对某职位非常感兴趣,就可以选择邮寄甚至亲递简历,成功率可能会更高。因为设计精美的打印简历更容易给HR留下好印象,而且减少信件遗失的可能性。

你也可以在搜索更多本站小编为你整理的其他简历一发即中的三大绝招(2)范文。

第10篇

一、《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是介绍微电子学与计算机理论探索,展示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方面学术和工程应用成果的专业刊物,计算技术、微电子技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技术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为促进学术交流和科研成果的转化,引导和推动我国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发展,欢迎从事计算机与微电子学理论研究、教学和应用的广大科技人员及爱好者踊跃投稿。

二、投稿要求如下:1.来稿内容应有较高学术水平,有创新之处,表达上做到主题突出、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通顺、文字简练。2.作者投稿需向编辑部提供一份声明:稿件内容属于作者的科研成果,署名无争议,且未公开发表过。3.来稿一般不超过8000字(含图、表),内容包括:中英文题目、中文作者姓名及汉语拼音的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及英文译名、作者简介(性别、出生年份、学位、职称及研究方向)、中英文摘要(250字左右)、关键词(3~8个)、中图分类号、正文、参考文献。如为基金项目资助论文,请在文稿首页注明,并列出批准文号。4.摘要应说明论文的目的、方法、结果与结论。英文摘要的内容需与中文一致。5.文中的量与单位应符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外文字母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包括黑正体、黑斜体及白正体、白斜体);上下角的字母、数字和符号,其位置高低应区分明显。6.图、表不超过6幅;图、表须有名称和编号,其内容要与正文中的编号和说明一致;插图和照片必须是清绘图和原照片,绘制符合国家标准,最好控制在7.5cm×7.5cm内;有坐标系的插图,纵横坐标上均要有适宜的刻度、对应的数据,并标注出其所代表的物理量和单位;表格尽量采用三线表的形式绘制。7.参考文献只择最主要的列入,一般不超过10条,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引用。文献序号以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排,文后须与正文中的一一对应。文献作者3名以内应全部列出,4名以上的只列出前3名,后加“等”字(或etal);外文作者姓在前,名在后,名可用缩写,但不加缩写点。

三、来稿请写清作者或联系人姓名、电话、E-mail、工作单位、通讯地址及邮政编码,自投稿之日起,两个月内未接到通知者可自行处理稿件。

四、编辑部对稿件有修改权,不愿改动者,请来稿时说明。

五、本刊已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及有关数据库,不愿录入各数据库者,请在来稿中注明。

六、稿件一经发表,赠送刊物两册。

七、编辑部唯一投稿邮箱:mc771@163.com(注明新投稿)

联系电话:(029)88895991

E-mail:mc771@163.com

第11篇

【关键词】电力电子 双语教学 计算机仿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39-02

引言:

近年来,为促进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结合专业知识强化对外语的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力,教育部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的改革目标。为提高电气信息类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增强学生直接利用外语从事学习和研究工作的能力,安徽理工大学电信学院将在部分专业课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电力电子建模与仿真课程是电力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延伸和深化,旨在借助仿真平台掌握电力电子技术在工程应用的问题。由于电力电子技术、仿真技术更新快,专业词汇多,且仿真平台MATLAB提供了一个全英文的人机交互教学环境,因此在本门课程上构建双语教学平台,不但有助于学生快速获取学科前沿领域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教学实际情况出发,对实施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提出了解决途径和办法。

1.电力电子建模与仿真课程双语教学的现状

我校将该课程开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自动化、电气工程专业第7学期开始讲授。教师在对2007级和2008级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专业学生实施双语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存在以下问题:

(1)教材的选择问题

双语课程的教材选取直接关系到双语教学效果的好坏。外文原版教材具有信息丰富、逻辑性强、更新速度快、应用实例多的特点,因此选用原版教材更有利于学生对原汁原味专业外语的学习,也能及时了解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但根据目前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体系,很难找到一本难度相当、编写合适的教材。

(2)双语授课和专业知识学习统一的问题

双语教学目的是希望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英语水平,所以首先要保证的是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双语教学,不仅对教师有极高的要求,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也相当高。但现在的学生英语水平不是很高,影响了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还有一部分学生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但是却依赖中文教材而对外语工具弃而不用,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双语教学的效果。

(3)教学课时太少的问题

课程学时安排为32学时(24学时理论授课+8学时上机实验)。由于课程综合性比较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要将前序课程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重复提起,又是英语讲授课程内容,对学生的接受能力提出了考验。很多学生由于前面课程学的不好,在新的知识理解上就会出现困难。

(4)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离的问题

在教学方法基本沿用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分开进行的模式。在进行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后才会安排学生上机操作,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快在上机时加以运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难以深入。特别是很多仿真模型的建立只停留在老师在课堂的演示,对于模块参数的设置、仿真模型的建立过程并没有真正掌握,对于模型的描述型英文注解,学生在课堂短暂的时间也没有真正领会。

2.电力电子建模与仿真课程双语教学课程的目标

从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出发,双语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用英语传授专业知识的层面,应积极研究和探索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电力电子建模与仿真课程双语教学重点在于通过所构建的虚拟实验平台,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和用外语思维的能力。通过对实施双语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结合专业特色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以我校电气工程专业双语教学的开展为切入点,制定了双语课程的培养目标。

(1)专业知识目标——通过仿真技术的学习掌握扎实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在构建的仿真模拟平台让学生掌握计算机仿真环境和电力电子控制系统建模和仿真的计算分析方法。

(2)语言目标——通过在专业课中开展双语教学,使学生掌握大量的专业术语、外文教材的语法结构、表达方法等,有效地提高学生对外文专业文献的学习和阅读能力,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外语应用基础。

(3)创新思维能力目标——学生站在学科发展前沿,要在世界范围内获取新的信息和知识,要能够以广阔的视野研究专业问题,并能在持续的学习、思考和创新中提高创新能力。

3.双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通过对教学实践的总结,结合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如下改进措施。

(1)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和配套的评价体系、考核体系。

通过仿真平台的建立,完善双语教学体系。从开设专业、教材、教学计划、学时、教师、中英文使用比例、作业、试卷等一系列问题进行研究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同时为更好地衡量双语教学质量,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效果的实施,还应建立起多指标评价体系对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授课前外语及专业知识准备、课堂教学方法选用以及外语使用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促进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投入和改进。另外还要建立起学生在专业知识掌握、外语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结合起来的考核体系。

(2)选用合适的教材。

为更好地把握学科最新知识和前沿动态,让学生领略到原汁原味的英文原版教材中专业词汇的使用、专业内容的表达、双语教学选择外文原版教材。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外语水平和编写英文专业课教材周期又太长的问题,教师根据授课课件编写英文讲义,作为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使用的辅助教材。在选用原版教材实际授课过程中,考虑到课时有限,对内容可以进行适当节选。

(3)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理论教学与仿真分析相结合、仿真分析与实验比较相结合。特别是仿真软件能够快速地、方便地构建出各种需要电路的仿真模型,通过仿真结果的分析可以使学生能够更为直观的理解电路工作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掌握。

教学模式上,在充分考虑学生外语水平的基础上,以递进式增加英文授课比例,积极寻找教与学的最佳结合点,帮助学生从传统的中文思维方式向英文思维方式过渡。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分几段进行:在授课初期用英文授课,并向学生提供对应的中文翻译,随着教学的深入则不再给出中文提示。

在教学手段上,采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形象生动、内容丰富的全英文课件。课件中设置有大量的超链接引入MATLAB仿真实例进行讲解演示,把电力电子工作的过程通过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抽象的变成直观的,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学生是教学的参与主体,只有通过营造良好的双语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能够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入学科背景,结合仿真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合理的引导、鼓励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强其自信心和成就感,提高双语效果的目的。

(4)建立网络平台,加强实践环节。

利用专业教师多年教学的经验和丰富的课程资源建立网络平台,将课程内容以网络窗口展示给学生,例如,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课程的文献资料、源程序、各种仿真模型等,同时包括大量习题、模拟试卷及标准答案,供学生在课后学习和参考。同时把其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通过留言反馈学习中的问题,给学生提供答疑和辅导。

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实践教学环节,以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通过开设验证型、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这种来自实际的外语能力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英语的能力。

4.教学效果调查

在对于两个年级的双语教学后,对其中的电气工程08级1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目的在于了解双语教学的效果,反馈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要求,以便及时调整,更好地开展双语教学。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自身情况、教材选择、课件制作、教学方法、教学效果、考试难度和建议等。从大部分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虽然学习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但大多数同学表示对其专业英语的学习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从学生的学习态度、上机操作和考试的结果也可以看出,课程的讲授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激发了创新意识,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调动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结束语

双语教学的改革还处在探索、总结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虽然在某些方面已经摸索出一些改进方法和切实可行的措施,但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大力提倡双语教学的开展,对培养自主学习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好的人才一定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晓刚,王佳庆,林婷.“电力电子技术”教学改革的探索.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7(4):13-14

[2]陈锋军,肖江,高林.电力电子技术课程双语教学的研究.中国现代装备,2010(3):174-175

第12篇

2004年,17岁香港少年陈易希的发明――智能保安机械人(Total Equip)获得第55届美国In-tel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二等奖,成为首个获此殊荣的香港学生。陈易希发明的这个只有一尺多高的机械人,利用红外线感应器及摄录机运作,会在室内执行巡逻,一旦有盗贼人屋或发生火警,就可以自行报警。   2005年,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林肯实验室将一颗编号为20780的小行星命名为陈易希,使他和杨振宁一样,拥有了自己的一颗星。   2006年,陈易希在中学会考中,中文和英文均不及格。一般情况下,这几乎没有可能升中六(中六、中七为香港的大学预科),但他被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破格录取,成为该校创校15年来首次录取的中五(中一到中五为香港的中学阶段)毕业生,免修两年中学预科课程,直接升入大学。科大校长朱经武表示,破格录取陈易希,是因为他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表现。在众多的质疑声中,陈易希进入科大。

自小就有“科学梦”的陈易希,小时候非常活泼好动,爱拆玩具,最爱逛的地方就是科学馆和天文馆。虽然很早就生活在单亲家庭,可他并没有因为没人管而学坏,相反,一个人总是在家整天捣鼓各种发明创造,研究到很晚。

陈易希的兴趣,得到了父亲的全力支持。13岁时,陈易希醉心于发明创造,想去读初级电子技术课程,但那门课要求参加者必须在16岁以上。于是他央求父亲代他上学,回家再教他。没想到,父亲一口答应“代子从军”。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父亲捡起了丢下几十年的书包,每天下午6点下班后,匆匆忙忙赶去上课,在半年内上了两个电子课程,其中一个还因为听不懂而重复上了两次。他的第一个机械人,就是在父亲的协助下完成的。

小学六年级时,制造一个会走动的机械人是陈易希的梦想。进人中学,陈易希真正开始了他的科学梦。在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他开始不断地有新的发明,参加各种科技比赛,屡获成功。那个最终获奖的机械人,便是两年持续不断改良的结果。他做了四代,不断增加功能,第四代机械人可以认出人脸部的影像,分辨出是家人还是陌生人,并且可以自动追踪人的脸部,拍照记录。

和同龄的少年一样,虽然也喜欢K歌,溜冰,但有新想法的时候,他常常每天只睡5个小时,用8个小时在研究上。和他一起在中学科学组的同学说,他对科学的兴趣已经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同学都认为他很“潮”,用的电话,mp3,游戏机,手提电脑,都是紧跟潮流,但他不是喜新厌旧,而是习惯把新买的电子产品拿来研究一番,当成是另一种学习。

中学时候,陈易希经常到深圳的华强电子城,因为这里的电子零件比较便宜。在很多商家眼里,他俨然是“老客”了,每到周末都会准时出现,有时到5点关门都不肯走。十二三岁就会讲价,一买就是成百上千的电子零件,有一次竟然为了两分钱的折扣没完没了,人家很不解,他却用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回答:“一分钱一分货,少点钱就多点货呀!”

现在的陈易希忙着学习,英文有了长足的进步,说话间不停地冒出一个个英文单词。他说,他有很多idea,假期会和教授一起研究新的发明,主要是改善生活的智能家居系统。发明和学习虽然需要平衡时间,但并不矛盾。他小学时成绩很差,反而是因为对发明有兴趣后,自己必须去学习,才去看很多艰深的英文资料。如果想让产品电流稳定,就必须有很好的数学知识,也正是这种驱动力,让他的学习成绩慢慢好起来。

他把爱因斯坦当做偶像,“爱因斯坦很棒,有些概念很难想到。他可以多方面地去看一个物体、一件事,这就会有创新的发现。”

至于将来,他希望可以继续做研究工作,做出更多的发明创造,帮助社会,帮助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