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上海交通大学自主招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2011年的自主招生序幕即将拉开。对想参加自主招生的考生来说,机会就摆在自己面前,如何去把握才能成功?本期我们将与考生一道,对自主招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分析。
自主招生院校介绍
一、本科院校
纵观本科自主招生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教育部属或“211工程”院校实行的学校考评与高考成绩相结合的录取形式,这部分院校共80所;二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试行并可能逐渐推开的以学校测评为主、高考成绩为参考的形式;三是部分学校在所属地进行的自主选拔。
类型一:基本面向全国
在我国自主招生的大军中,大部分自主招生高校都是面向全国招生,自主招生的方式基本一致。到2009年,掐指一算,有76所之多,真是数量众多。这些学校要求考生都要参加高考,以高考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但在学校投档录取时分数上有一定的“优惠”,有的达到考生所在省一本控制分数线即可录取,有的提档线下优惠30分,有的提档线下优惠20分等。这一阵营学校众多,而且特色各异,自主招生选拔条件的侧重点也不同。如华中农业大学对“农业科技具有浓厚兴趣,立志学农爱农,以及热爱生命科学,立志从事生命科学相关领域研究”的考生十分钟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对“在航空、航海模型运动项目上具有特长”的考生很感兴趣;北京中医药大学对“中医药名家子弟且对中医药学科有浓厚兴趣,并在中医药学科方面有独特见解与领悟能力者”敞开大门;中国人民大学对“国学、党史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文科特长学生”情有独钟。
类型特色:1,这些都是炙手可热的名校,均在本科一批次招生,因而对成绩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成绩还是“硬指标”。2,同时教育部表示,已经开展自主招生试点三年的“985工程”院校,对于少数在某方面特别优秀的考生,可以不受本地控制分数线的限制予以破格录取。这为一些“偏才”“怪才”扫除了分数必须上控制线的障碍,提供了上大学的机会。
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进行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76所高校名单: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政法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吉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东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河海大学、江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苏州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兰州大学。
类型二:针对部分省(区市)
在我国本科自主招生的大军中,有两所学校可以说是最牛的――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参考,决定是否被录取的是自主选拔的面试和笔试结果。这两所学校来自同一个城市,在自主招生队伍中一枝独秀。它们就是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这两所高校除了在全国跟其他重点大学进行一样的自主招生外,在上海实行的都是自主选拔合格后直接录取,高考成绩只作参考。
类型特色:1,高考成绩只做参考,但是必须参加,参加高考才能取得入学资格,而且高考成绩对入学后的奖学金发放等方面有影响。2,复旦大学2009年除了上海,在浙江也实行这样的自主招生政策。今年这种模式是否还有突破的地方,值得关注。
院校列举: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三:只对所属省(区市)开放
在我国的自主招生大军中,有一些省份的高校只在省内实行自主招生。如江苏、湖北、云南等省份。江苏省的南京邮电大学在江苏省进行自主招生较早,但招生比例一直不大;湖北省开展这种自主招生的高校较多,2009年已达到7所;云南大学从2009年也开始在云南省内进行自主招生,对属于云南特有少数民族的考生,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
类型特色:1,这一类型自主招生的门槛相对不高,很多的学生有机会参加,但在自主招生中的优惠条件也有限。2,这一阵营中,要看清楚学校要求,优惠政策照顾的是一本线还是二本线。
院校列举:南京邮电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工程大学、湖北经济学院、武汉科技学院、武汉工业学院、三峡大学、江汉大学、云南大学。
二、高职(专科)院校
高职(专科)自主招生是在高职(专科)院校单独招生试点成功后发展起来的。高职(专科)试点的招生院校办学实力比较强,多为以前参加高职单独招生试点的院校。
类型一:国字当头响当当
这一类型高举以“国”为中心的旗帜,即是国家示范高职院校。这一批院校是我国高职(专科)院校中的自主招生开展最早的院校。目前我国有33所国家示范离职院校进行自主招生(单招)。各试点院校可单独或联合组织文化考试,也可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织以职业技能洲试为重点的相关考核,并于高考前完成录取工作。
类型特色:1,示范院校的自主招生专业都是很有实力,特色鲜明,竞争力也较大。2,已被试点院校录教的考生不再参加普通高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及录取。
院校列举: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警官职业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福建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威海职业学院、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番禺职业技术学院、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广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新疆农业
职业技术学院、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二:京津沪渝独试点
近年来,教育部在京、津、沪、渝四市试点进行高职(专科)自主招生。在这一试点院校中,无论是公办高职还是民办高职院校,都有机会进行自主招生。天津市已被高职自主招生试点院校录取的考生如参加普通高考。只能参加本科三批及以上批次的录取。
类型特色:1,京津沪渝等四市的高职(专科)自主招生院校很多,虽然不是示范院校,但是其专业特色同样都很突出。2,民办公办院校没有等级之分,只有专业特色之分。当然学费也是需要考虑的内容。
院校列举:
北京:首钢工学院、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
上海:上海建桥学院、上海邦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震旦职业学院、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济光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杉达学院、上海新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第二工业大学、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机学院、上海商学院、上海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东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民远职业技术学院。
天津:天津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城市建设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职业大学、天津开发区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渤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天津城市职业学院和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重庆: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三峡职业技术学院、重庆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三:异地招生成风景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规定,高职(专科)院校只在本省内进行自主招生。但是也有例外,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可以跨省进行自主招生。从2008年开始,上海的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等5所高职(专科)院校开始在重庆投放自主招生计划。
类型特色:想通过高职(专科)自主招生出省就读的考生机会不多,但还是要多关注这些信息,随着自主招生力度的增大,以后应该会多起来。
院校列举: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面向13个省、区、市);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上海交通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和上海立达职业技术学院(面向上海、重庆)。
报考攻略
每年11月前后,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高校开始陆续公布自主招生简章,紧接着是接受广大考生的报名、组织考试等工作。纵观众多本科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虽然在结构上、篇幅上、细节上等有所不同,但主要内容大同小异。熟悉并掌握招生简章,是考生首先要做的工作,也是必须认真对待的。
一、细究简章,把准“自主”规则,参照“招生对象”
总的来说,高校的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如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学科竞赛获奖,综合素质名列前茅等。各校的招生简章往往细化了招生对象:
优秀+特长――指学习优秀或者特长突出的考生。有的高校比较笼统地注明,招生对象为综合素质优秀、特长突出、品学兼优的高三毕业生,并不详细说明到底怎么样的学生才是优秀,比如北大;有的高校则列举详细,如中国人大,自主招生的考生必须是各省级示范性高中应届毕业生,要么是学习优秀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所在中学年级前茅,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突出的),要么是理科特长生(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各项理科竞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对物理学、化学专业具有浓厚兴趣的),要么是文科特长生(高中阶段在文史哲等基础学科方面取得一定成果,对国学、党史研究具有浓厚兴趣的),要么是美术特长生(具有一定美术理论基础,对美术学具有浓厚兴趣的);关于学习成绩优秀,有的高校很明确地提出了“条件”,如四川大学,在省级以上重点中学就读,德智体全面发展、成绩一贯优秀、高中三年排名均在年级前5%之内(国家级重点中学年级排名前10%)可报考自主招生。
竞赛――指各类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的考生。如南京大学,高中阶段参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某一学科获省级赛区一等奖或数学、物理两个学科均获得省级赛区二等奖者;高中阶段参加全国创新英语作文大赛获优胜者、新概念作文大赛获一等奖者等;高中阶段在省级以上科技创新等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可报考自主招生。
品德――指思想品德突出的考生。比如南京大学、苏州大学提出,本人或父母具有见义勇为行为者(以政府颁发的证书和新闻稿为准)可以报考自主招生;如中国政法大学,高中阶段在政治思想品德方面有突出表现,获得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荣誉称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中以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干部称号报名的须在高中阶段连续两年担任班级以上学生干部且成绩优异)可报考自主招生。发明创造――指在科技发明创造方面有突出成绩的考生。如南开大学,有超常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发明创造方面有优异成绩者(其获得的各种专利及科技发明须经校专家认定)可以报考自主招生。
免费师范生――指的是免费师范生招生任务的试点高校,自主选拔录取计划主要用于招收免费师范生。如西南大学,热爱师范教育学生:在演讲、书法(毛笔字、钢笔字或粉笔字)、普通话等方面具有特长,有志于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并志愿报考免费教育师范专业的考生可以报考自主招生。
报考自主招生的考生是否要求是应届生,各校的规定也不一样。绝大多数高校提出,自主招生只招收应届生,只有少数高校不做要求,如天津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
二、看清“生源范围”
高校在自主招生简章里一般不会公布具体在某省的招生计划,但有的高校会特别说明在哪些省招生。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在全国范围内招收理科生,文科生限在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西、安徽、浙江、江两、吉林11省招生;吉林大学自主招生则在吉林、辽宁、黑龙江、内蒙古、北京、天津、河南、河北、山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共13个省进行。所以,考生要看清楚,如果你心仪的高校当年在你所在省没有招生计划,你也只能另择他校了。
三、熟知“报名程序”
自主招生采取的是中学推荐和个人自荐相结合的方式。有的高校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如华南理工大学,中学推荐名额原则上为省级以上重点中学20人,市级重点中学5人;有的高校则不向中学分配推荐名额,如浙江大学。
如何报名呢?高校采用的是网上报名,大体程序是:
登陆院校招生网站――在相关网页办理报名手续――报名信息填写完,打印申请表(报名表)(用A4纸)――申请表(报名表)贴好照片,由学校填写相关意见、校长签字并加盖学校公章――邮寄材料给高校招办,如相关获奖证书、成绩单、身份证等材料的复印件(有的高校要求提供原始成绩单)、个人陈述(多数高校要求有一定的字数,由学生本人撰写并手抄)、申请表(报名表)等。各校的报名程序在细节上有所不同,考生应一细读。此外,考生还应注意网上报名截止时间和申请材料邮寄截止时间,一定不要错过。
四、了解“考试安排”
高校依据自主录取对象条件对报名考生进行初审。初审通过的考生名单将在一定的时间在高校招生网站上公布。接下来就是高校组织笔试和面试,有的高校还会进行心理测试,如东南大学。各高校笔试的科目会有所不同,笔试和面试成绩的比重也不同。
各高校自主选拔测试方式不同。一种是单独考,如电子科技大学分别在成都、郑州、长春设点进行笔试和面试。还有一种是联考,由北京邮电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化工大学五所学校联考(笔试科目为语文、数学、英语和综合能力),统一命题、统一阅卷,同一时间进行考试,面试由各高校自行安排。
2003年,教育部开始推行自主招生,结束了此前高校只能在每年同一时间招考的历史。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考核后,可提前确定意向高校的录取名额,并在参加高考后享受最高60分的降分优惠。此举一度被誉为“我国高招制度的破冰之举”,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
自主招生,减负还是增负?
自主招生揭开了高校“象牙塔”的神秘面纱,让家长和考生在高考前就深入关注和研究高校,更早地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然而对于自主招生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自主招生考试渐成另一项负担,准备高考之余,许多学生还要另外准备多所学校的自主招考,“小高考”、“增负”、“掐尖”等各种非议不断。一些教育学者认为其延缓了教改的步伐,使“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愿景化为泡影。
今年是高校自主招生制度实施的第十个年头,阵容发展到80多所高校,“北约”、“华约”、“卓越”等联盟的建立,更是将高校自主招生推向战国时代。“华约”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包括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七所高校;“北约”的“综合性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联合考试”包括北京大学(含医学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兰州大学、香港大学11所高校;“卓越人才培养合作高校联合自主选拔录取学业能力测试”包括北京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重庆大学九所高校。
联考使高校招生形成集团化作战,高校“抱团”联合考试如同“圈地选羊”,不仅加剧了生源竞争,更是将“自主招生”演变成“小高考”。学生不但要奔波于各地参加各学校招考,家庭也要为此付出高额的开支,原本以“减负”、“打破千校一面”而设置的自主招生反而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自主招生,真的自主吗?
自主招生是中国高等教育招生改革扩大高校自的重要措施,由高校自行组织,以选拔那些由高考不容易被发现的有特殊才能的学生。然而,高校自主招生10年,遭到的最大质疑之一,就是没有给“偏才、怪才”创造更多破格录取的机会。
各高校自主招生形式如出一辙:先是各自为政举行笔试增加学生的赶考负担,接着是实行校长实名推荐可却不同步推进自主招生信息全面公开,再接着推出联考却把联考变异为“搞结盟”。高校拥有的自主招生权,不过是给学生几十分的录取优惠,学生参加高考后最终只能拿到一张录取通知书,而不是像国外学生那样,可以拿到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再根据学校的办学声誉、录取专业、提供的教育服务进行选择。有专家指出,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改革,目前还并未向公众展示什么才是真正的“自主招生”。
此外,近年的自主招生被指名校“功利化”地“掐尖”,同时因操作程序不公开、不透明,权力寻租及少数内部人的现象普遍存在。各高校单独组织的自招考试,每年都要耗费上百万元考试经费,繁冗的招考过程也让考生、家长甚至中学校长苦不堪言。而高校单独命题的自招,无论结果的公信力还是命题的科学性,也频受质疑。
自主招生设立的初衷是在除了招收到普遍意义上成绩优秀的学生以外,招到具有特殊才能和培养潜质的优秀学生,应该延伸到高校与中学在教育理念与人才培养的衔接,通过针对中学的教育拓展活动,发现高校的理想人才。而今的自主招生,并未脱离以考分评价学生的桎梏,堪称前景不明的“伪自主招生”。这两年北大等高校又推出“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但推荐生仍是在各项考试中名列前茅的“尖子生”,忽视了“偏才”、“怪才”等具有特殊潜质的人才。对大多数参与自主招生的考生来说,没有摆脱这样一种“功利化”选择:只是想由此享受降分录取的优惠。高校自主招生,演变为一场戴着镣铐跳舞的狂欢。
自主招生,路漫漫其修远
目前的高中阶段学习,“应试化”风气严重,即主要是通过研习教材、大题量演练以提高成绩。但高校自招考试,一方面尚无成熟模式;另一方面,高校的种种“创新”让习惯于应试教育的考生往往“摸不着头脑”。
反观国外的自主招生,公平、自主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美国各个高校和各个专业的录取标准千差万别,学校的自体现得非常充分。高校在录取考生时不仅考察其平时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而且也会对其各方面的表现进行全面评估。平时学习成绩和高考成绩固然有用,但考生的其他经历几乎占了同样重要的地位。学校一方面看重那些极具学习精神、求知欲强并具有一定学术成果的考生,把他们作为最有潜力的学术新星加以录取,希望他们现在或将来能在学术方面为学校争光,另一方面也会录取那些在课外活动中表现突出,并在艺术、美术、开公司、慈善、竞选等领域有特长的考生,因为学校认为是他们的人格特质促成了今日的成就,希望其入学后能在各种校内外活动中继续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而具体录取则由一个录取委员会负责,其成员来自校方管理层、教师、学生、校友、运动员或其他学校认为与录取有关的人员代表,一般在20人左右。校长不参加,录取委员会有充分的自。
关键词: 高校 自主招生制度 思考
自2001年起,我国开始实行自主招生考试,至2010年,拥有自主招生考试的高校从3所增加到76所,由拥有5%的招生自到部分高校20%的招生自,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高校的自主招生正逐渐走向成熟。尤其是2009年下半年,各大高校公布出2010年的自主招生简章之后,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先是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五所国内名校宣布,在2010年自主选拔录取中将展开合作,通过联考方式进行自主招生;接着是北大的“校长实名推荐”,以及北大、北航、香港大学的三校联考;然后是四川大学推行的“双特生”政策。自主招生形式也趋于多样化。纵观高校自主招生这几年的发展历程,我将我国的自主招生政策进行对比,从而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
一、自主招生的含义
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教学[2003]1号),“自主招生是扩大高校自、深化高校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对选拔优秀创新人才的新探索。自主招生是高校在教育部及其相关的教育主管部门的宏观调控下,遵循公平、公正、公开、择优录取的原则,以人才需求市场为导向,从自身教育教学资源的条件出发,独立自主地拟订招生计划和组织选拔录取的招生制度”[1]。
自主招生与统一高考不同,不是以高考分数为唯一参照的招生录取制度。高校可以录取那些文体特长生、优秀学生干部,在几个学科大赛中获得奖励者,在科技创新、文学等方面具有突出特长的学生,甚至在某方面特别突出的“偏才”或“奇才”[2]。这些偏科的学生如果参加全国统考,肯定会被高校拒之门外。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体现出“不拘一格选人才”的科学人才观。另外,高校自主招生相比全国统一高考,还具有其他优势:①降低分数线录取。一般来说,大多数高校对被确定为自主招生对象的学生会降低一定的分数线录取。学生就可以通过这种优惠的录取政策考入自己理想的大学。②提供一个互相了解的平台。在高校自主招生的过程中有面试这一环节,正好给了学生和高校教师了解对方的一个平台。高校教师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展现自己的个人魅力,吸引优秀学生报考自己的学校;学生也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向高校教师展现自己丰富多彩的才艺,让高校教师充分了解自己。③自主招生在时间上安排合理。高校自主招生一般是在每年的1月中旬进行,为期两天。就算学生没有通过自主招生考核,对学生未来参加全国统一考试也没有太多的影响。④创新能力。有些学生单科成绩非常优秀,科技创新能力非常强,具有较强的培养潜力。高校愿意自主招收这样的学生。⑤招生范围扩大,实行双向选择。只要是高三学生就可以报名,高校可以选择学生,学生也可以选择高校。
高校自主招生是对统一高考和招生的一种补充,可以让一些在某方面突出的学生比较早地摆脱高考的束缚,调整好状态,准备迎接更高层次的学习。随着教育的发展,统一高考和招生的弊端日益显露。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的出台给高考改革带来一定的活力,但是高校自主招生在我国是一个新事物,在实践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问题和挑战,也正原因如此,公众才会对高校自主招生存在诸多质疑。
二、高校自主招生摆脱困境的对策
近几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和完善,这对高考制度改革具有积极意义。高校自主招生不但担负着我国考试制度改革积累经验、探索道路的历史使命,而且担负着促进素质教育和不拘一格选人才的重任。然而,公众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仍然存在一定的质疑,这对高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要想消除公众对自主招生的质疑,就必须采取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1.加强高校民主管理,实行透明化操作。
高校应建立健全自主招生的组织机构和进一步完善自主招生程序。高校的招生录取是一项非常认真严肃的事业,关系到学生、中学、高校、政府和用人单位等多方面人的利益[3]。在自主招生选拔录取的工作中,高校应该向全社会公开自主招生的整个过程,这样能使自主招生的过程处于公开、透明状态中。如果高校自主招生没有透明化的操作,可能大多数人仍然会更愿意相信以高考分数作为录取的标准。另外,高校自主招生的不透明,可能会给有“暗箱操作”想法的人方便,出现腐败的现象。因此,自主招生的标准、规则、程序一定要公开,要接受全社会的监督。只有这样,录取才能真正做到公开、公正、合理。
2.建立公平与诚信制度,创造良好的招生环境。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东西部的差距仍然很大。高校在自主招生的过程中,考虑的生源大都是城市和发达地区的学生,有的甚至只有重点中学的学生才有资格去申请参加自主考试,这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公平的。有些优秀的学生因经济条件不好,不得不放弃参加自主招生。因此,高校应该考虑给那些贫困学生在经济上提供一定的帮助,让他们能享受自主招生带来的好处。同时,高校应该建立诚信制度,加强中学生的诚信教育,使中学推荐的学生是名副其实的优秀生或有特长的学生。对那些弄虚作假的中学采取取消推荐自主招生资格的惩罚,而对滥竽充数的学生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处罚。
3.建立明确的法律或法规,加大自主招生监管力度。
当以往“清晰的分数选拔”变成“相对模糊的面试选拔”后,高校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保证制度的公平与公正,确保招生部门不滋生腐败,是确保自主招生能够稳步健康推进的重要前提。从理论上讲,自主招生可以保证高校选拔到优质生源,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偏才、怪才因高考发挥失常而名落孙山。但由于自主招生的标准是“不唯分数”的综合指标,实际上降低了分数在招生录取中的决定性作用,制定规则的权力向哪部分人倾斜,哪部分人就会大大受益,教育公平问题势必就会更加突出。正如北京理工大学杨东平教授所言,恢复高校自和腐败的增加必然是一个共生的过程。在长期缺乏自主和自律的情况下,高校很有可能出现招生腐败。学校内部没有形成健全的民主管理体制,社会监督机制也还不完善,在现有体制和诚信环境中,确实很难从根源上杜绝招生腐败。因此,要保证高校自主招生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仅依靠高校内部的自我约束机制是不够的,应该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建立由政府、社会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多层次、多途径的监督机构,进一步规范。
4.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设想。
目前的自主招生改革没有完全达到改革的目的,而且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进一步改革和进行政策调整。
(1)自主招生改革的价值目标。我国高考和招生改革的价值目标和基本原则应是:人人有机会,获得机会靠个人。这就是说高等教育和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对所有人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但每个人要把机会变成现实只能靠自己的努力。高等教育机会均等就意味着高等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不分出身和地位,无论阶级、肤色、民族、性别、年龄,但接受高等教育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学力,即具有接受高等教育的知识和能力。高考和招生改革必须坚持这一价值理想和基本原则。
(2)制度设计。根据这一价值目标,并针对目前招生考试制度和实践中的问题,我们设想了两个自主招生改革方案:一是一步到位,对现行的高考和招生制度进行整体改革,建构一个理想的考试和招生制度;二是保持现行的高考和统招制度架构,只对现有的自主招生制度进行完善。这两个方案的制度设计是一样的,即统一考试,自主招生。
所谓统一考试就是:统一命题,统一组织考试,统一阅卷,统一评分。只有统一考试才能提供一个共同的标准衡量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对所有人都是公平和客观的,而且统一考试可以节省人力、物力、时间,减轻考生、中学、大学的负担,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考试效率,更重要的是能保证考试的质量,有利于宏观调控考试,并能在纵向和横向上进行教育质量的比较,提高效率和信度。考试不应多元化,多元化的考试无法进行比较,没有共同的客观标准,容易导致不公平。统一考试下的科目、内容、考试的性质可以多样,但也不可太多,以十几门为宜,这样可以全面衡量和评价学生。统一考试可每年实施两次,为大学、中学和考生提供多一次机会。
自主招生表现在两方面:在考试上,设置多种考试科目,有的科目可设两类或三类卷,也可设不同性质的考试,而各大学有选择考试科目和类型的自,自己本校招生的必考科目和选考科目。统一考试的实施机构分别向考生和所报考大学报告分数,以及分析报告。在招生上,高校可自主设立分数线,甚至可以要求单科成绩;更可以将统一考试作为资格要求,划定某一基准,在基准成绩之上的学生都可自主申请,高校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免面试,或要求面试。
两个方案的差别在于,前者是全国统一考试,后者是自主招生试点高校联合组织考试,但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自主招生试点高校的考试因为另有高考,而高考考查学科知识,因此自主考试可以是能力测试,重点考查学生的学术倾向,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论何种设计,其目的都是希望能全面测评学生,最终都要有利于大学选拔多样化有特色的创造性人才。高校招生可根据学校性质、人才培养目标、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科技发展要求来确定自己选拔人才的标准,择优录取符合自己标准的学生,并可在面试时,再对学生进行特定的评价,这不但有利于大学选拔符合自己办学目标的人才,而且可以让不同系科专业挑选到有专长的学生,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
综上所述,虽然人们对高校自主招生有着种种困惑,高校在自主招生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新事物的发展过程总是曲折的。高校自主招生的这条路必定会布满荆棘和障碍,还可能出现与先前预期相反的结果,高校必须正确地处理改革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才能真正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唐滢.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6.
2012年10月23日,浙江省教育厅对外,《浙江省高等学校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发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鼓励学校开发更多优质的先修课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培养出更多全面而有个性的多样化人才。
“先修课”的开设,需要高校和高中“各司其职”,《意见》对此作出了具体规定:先修课程由高校独立开发或与普通高中合作,鼓励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发网络先修课程,先修课程可以在高校开设或在普通高中开设。普通高中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合理安排并提前公布先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地点、任课教师相关信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课,有计划地到普通本科院校、高等职业学校修习先修课程。
1月17日,北京大学举行新闻通气会透露,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北京大学将与部分中学合作开设“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学生选修课成绩将作为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时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北京大学招生负责人透露,从2013年春季学期开始,全国20多所中学将在现有高中选修课体系里,在数学、物理、化学、中文和历史等基础学科领域开设微积分、电磁学、大学化学、中国古代文化、中国通史(古代部分)五门“中国大学先修课程”。2013年秋季学期起还将陆续推出线性代数、几何学、力学、热学、光学、近代物理、经典名篇选读、世界历史等十余门先修课程。经过三年的努力,最终建成30门左右不同学科的先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个性需求。
据介绍,先修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先期由北大相关学科资深教授和试点中学富有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共同制定。为确保课程质量,将定期对教学大纲进行更新,并组织北大相关院系对中学教师进行培训。每年7月,“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委员会将组织统一考试,颁布更新课程标准。学生的选修成绩将作为北大自主选拔录取综合评价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
其实,鲜为人知的是,中国曾有过大学先修课的勇敢尝试。1996年至2001年,南京金陵中学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清华大学后来加入)联合举办教改实验班,规模达70人,取消高考应试课程,代之以微积分、英语等大学先修课程,学生高中毕业后保送升入这些高校继续学习。金陵中学的目标非常明确:推行中国的AP课程(在美国高校的AP课程“Advanced Placement”体系下,学生可用AP成绩去申请大学,还可以免修部分大学课程)。然而,这项改革实验最后以失败告终。
原因何在?曾主导这一探索的安生基金会美国高中课程中心主任、原金陵中学副校长王余健分析:“第一,没有建立完整、科学的课程体系,各个大学之间没形成统一的课程标准和评价手段,更没有形成学分互认的机制;第二,江苏省教育厅给了这项改革以政策上的有力支持,但是没有教育研究和测量方面的权威机构对这项改革进行客观、公正、科学的评估认证,这些学生不参加高考而保送进入高校,在高考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中,很难让公众信服;第三,家长和学生的功利性追求使得部分学生在获得保送资格后失去了进取的动力。”
既然前面已有金陵中学的惨痛教训,为何浙江省和北大又不约而同地重提大学先修课程,是适合大学先修课程的生长环境已经形成,还是他们已经掌握了把大学先修课程本土化的秘方?
【专家观点】
柳彬:为何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
北京大学之所以与中学合作试水“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是为了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有机衔接。教育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大学与中学的有机联系不应当被高考割裂,中学教育不应当异化为高考强化训练班。保护孩子的天性,鼓励他们的求知欲,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比单纯追求高考分数更为重要,也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国外实践经验以及有关研究充分表明,大学先修课程可以较好地解决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的衔接问题。
具体来说,大学先修课程有如下4点好处:第一,学生从个人兴趣出发,提前体验、了解大学课程内容,可以为更好地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第二,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提早开始接触大学课程,可以为将来理性地选择大学相关专业奠定基础。第三,通过有准备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更广、层次更深的内容,能够增强学生面对挑战时的自信,同时培养了思维方法和探究未知世界的能力。第四,选修大学先修课程显示学生有能力接受并完成大学教育,表明学生具有接受挑战的热情,并充分展示自己某方面的学业成就,将为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时综合评价提供重要内容和有利条件。
秦春华:实施中国大学先修课程时机成熟
北京大学招办主任
中国大学先修课程与美国APP课程类似,但不是AP课程的翻版,也就是说我们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设置的目的,它的功能和美国的课程是不一样的。但是我们确实是从美国实施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某种程度的灵感。而且我要强调的是,大学先修课程就是大学先修课程,它是开放的体系,不可能被贴上某一个大学的专署标签,我们也不主张这样做。所以北大在中国先修课程的过程当中,只起到了两个作用。一个是提供了支持和帮助;另外一个是认可了这个课程的成绩。这正是我们称它为中国大学先修科学,而不是北京大学先修课程的理由。
这样的课程设置是解决目前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脱节的一个有效的途径。另外一个方面,其实这样一个课程体系,也是顺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我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来,要深入推进高中的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同时推进模式的多样化,探索和发现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浙江省教育厅去年下半年的时候,就已经出台了一个指导意见,浙江省的高校要面向普通高中学生开设大学先修课程的意见,鼓励省内的高校以多种形式参与选修课的建设,特别是参与开发面向普通高中学生的这样一个自主课程的选修课。北京市教委在2013年的工作要点里面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高中课程的自主课程设置实验,探索研究大学的课程,要求有条件的中学,要积极探索和大学科研院所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实验,我觉得现在整个环境对于大学先修课程来说非常有利。应当说中学和大学合作开设这样一个课程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可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
张梧华:大学先修课程如何推动
安生文教交流基金会执行副主席
美国AP项目的成功实践为中国教育指出了一条可资借鉴的发展道路,未来中国也会有本土化的大学先修课。这条路会非常坎坷,虽然已经曙光乍现,却需要各界齐心协力、排除各种拦在半途的障碍。当前最要紧的是明确由谁来充当像美国大学理事会一样的第三方角色?
AP项目得以实施,美国大学理事会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中国本土的大学先修课,第三方角色同样必不可少。金陵中学曾经历的挫折表明,由高中主导推行大学先修课的路走不通。这一角色同样很难由单所大学完成。
中国大学先修课的组织实施也不太可能由政府部门来进行,因为高考已是政府在包办,再强推大学先修课程不一定是好事。这一职能或许会由民间机构承担,比如谙熟AP课程、具有相当国际性考试命题经验的安生基金会正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寻求合作,为高中和大学的联姻当“红娘”。
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对第三方机构是否认可,直接关乎大学先修课的成败。近年来,大学自主招生先是各高校独立命题选拔考生,然后是多校联考,进而形成不同的招生联盟,由分到合。AP课程本土化会不会也走一条“单所高校认可高中先修成绩——多所高校彼此认可——大规模高校认可”的道路?如此,自发形成的高校联盟便会在某种程度上发挥大学理事会的职能。
大学先修课程是由政府教育考试部门、社会专业机构“自上而下”进行,还是由大学抱团“自下而上”进行,目前尚不明朗,中间必将会夹杂着利益相关方的激烈博弈。这或许也是中国大学先修课落地艰难的深层原因。
熊丙奇:以开放原则办好大学先修课程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早在北大之前,一些高校已经与中学联手举办创新实验班,进入这一个班的学生,可以提前选修部分大学课程,作为学生申请大学自主招生的依据。可创新实验班却发生了变异,一方面,一些中学借创新班的名义,对学生加班加点补课;另一方面,创新班与高校的自主招生对应,成为高校提前“抢生源”的手段,也影响到其他学生的公平竞争。
笔者以为,问题就出在开放不够上。北大的大学先修课程,是明确提到与大学自主选拔录取评价挂钩的,这并没有什么不妥,类似美国高校的AP课程。可是,从北大的选修课程看,与AP课程还有很大的不同。如果操作不好,很有可能就变为北大的独角戏,以及抢生源的手段。
首先,这是北大一所大学面向中学开办的,而不像AP课程,是由美国大学理事会(The College Board)提供的。很显然,能够选修北大先修课程的学生将是少数,而不像AP课程,很多美国学生都可选修。
其次,目前看来,北大的选修课程是只与北大的自主招生挂钩的,这很容易将这一课程与北大“圈生源”联系起来。而AP则有40多个国家的近3600所大学承认其为入学参考标准。
一句话,北大的大学先修课程开放度十分有限,因此,要让大学选修课程起到促进中学教育的作用,就应该提高开放程度,应该由一个社会中介机构组织,向所有中学生开放选修,同时,自主招生高校均认可课程成绩(是否认可由大学自主决定)。
这就摆脱了先修课程与大学的一一对应关系。据报道,北大也把“中国大学先修课程”定位为一个开放的体系,北大将积极与清华、复旦、天大等兄弟院校联系,一起加入到这项工作中,但从这一课程体系的长远发展看,笔者认为应该走社会化的道路,而不应由某个或某几个大学主导。学生们在选修时必然会问一个问题,学习这些课程是否只能派申请北大(或另外几校) 的用场,其他学校认不认可?毫无疑问,承认课程的大学越多,这一课程体系的生命力就越强。
与之类似的是我国的自主招生联考,本来,这也应该是社会化考试,由大学自主认可、学生自主选择参加,可是,联考却和大学形成绑定关系,变异为几所学校集团圈地抢生源,这非但不利于扩大学生的选择权,也不利于高校之间的平等竞争。大学先修课程要避免步联考的后尘。
另外,鉴于我国大学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分互认制度,中学生选修先修课程的学分在进入大学后能否得到认可,也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而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先修课程的价值仍十分有限。对此,北大只是表示,“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对于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经大学相关学科审核认定,入学者可减免其相应的大学课程学分,免修相应课程”。对于主导先修课程的北大尚且如此,其他学校是否认可也就更难预料。因此,随着先修课程的推进,还必须推进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改革,完善学分制,加大大学校际间的开放力度,包括学校之间学分互认,以至建立自由转学制度。
汤林春:积极应对大学先修课带来的挑战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最近几年,始于美国的AP课程(大学先修课程)越来越火,有识之士开始设想在中国实施大学先修课的可能性。从课程的角度看,AP课程丰富了课程的选择性,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发展要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潜能。如果能在中国实施,当然会在改革高校招生制度、深化普教与高教课程改革、创新高教与普教的衔接机制、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等方面产生深远影响。但在当前要真正付诸实施的话,也可能遇到一些障碍和挑战。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大学先修课成绩能否成为高等学校招生的依据?如果能成为高等学校招生的依据,则大学先修课程会大有市场。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以统一入学考试为基本依据,再参考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平时表现。一部分拔尖高校与高职院校采取了自主招生方式,对符合学校培养要求的,依据面试或者测试结果自主录取。根据国外的经验,AP课程成绩可以作为某些名牌高校招生的参考,在我国也可以作为自主招生的办法之一在某些拔尖高校试行,但有两个基本条件:一要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二要保障所学课程货真价实。第二条尤其关键。要保障课程货真价实,需开发出符合学生特点又满足高校学科发展需要的课程,开设此类课程的高中学校必须有良好的师资条件和质量保障能力。要做到这些还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一新形势下现行高考招生制度的弊端日益凸现
我国现行的高考招生制度是在1952年计划经济条件下建立的,“”时期统一的高考被废止。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30余年了,国家通过高考选拔了大批优秀人才进入高校深造,而且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着无可争议的指导作用。高考成为全国影响最大、可信度最高的一种考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高考制度的三种机制(即筛选机制、引导机制和分流调控机制)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筛选机制给人的误导是考上的是精英、是人才,落榜者则被打入另册,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同时也不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引导机制扭曲了基础教育应有的价值取向,使教育的审美性、趣味性荡然无存,使基础教育的价值评判单纯以升学率为标准,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分流调控机制,纯粹根据分数高低把考生分别输入到不同层次的高校,而忽略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一)难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经济结构的多元化和对外开放度的提升,社会对人才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市场化、专业化和个性化。高等教育的任务已不仅仅是为国家培养专家和精英人才,而更多的是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因为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不同需求而千差万别。但是目前的高考制度基本上仍是沿用计划经济时代高度统一、高度集中的选拔机制,不可能适应不同层次和类型学校选拔学生的需要,因而严重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限制了学校根据自身培养特点选拔学生的自,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不同地域的学生平等享受高等教育资源。
(二)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高考是在同一教学大纲下不分地区不分层次的统一命题、集中考试下进行的,基础教育不得不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转,具体来讲就是老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高校招生单纯以高考分数高低来选拔学生,严重制约和误导了基础教育的发展理念和教育模式,影响了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开展。
(三)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终身学习、终身教育成为时代的基本理念,而素有“一考定终身”之称的高考却成为人们进入高校深造难以逾越的门槛,这自然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技素质。
(四)妨碍青少年健康成长
高考是万千青少年进入大学的独木桥,而分数是决定能否成功过桥的唯一标准,学生只要把书念好了、把题做会了、把考试分数提上去了,其他一切都不用想了,因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变成了一种长期的、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孩子一上学便套上了沉重的课业枷锁,失去了应享的快乐。许多学生除了寒窗苦读,无暇他顾,往往因此而精神抑郁、睡眠不足、体质下降,甚至人格发展也深受其害,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当今时代,如何以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迎接未来社会发展的竞争与挑战,是一项世界性的课题。近年来,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改革力度,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保持本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的优势地位。我们所处的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标准化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人才的素质不仅要适应国内市场发展的需要,更要适应国际市场竞争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教育是科技的基础,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奠基工程,对于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对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速我国现代化进程,都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作用。目前,我国有2亿多中小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基础教育阶段有效实施素质教育,可以稳步提高未来国民的素质,为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我国现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加快培养大批优秀拔尖人才。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高考制度的一系列改革都应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特点和顺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来进行,其基本前提是必须有利于素质教育深入发展。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从素质教育的要求出发,作为引领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高考,在目前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一定要契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在考试内容、形式以及招生录取办法等方面予以调整,一定要克服过分偏重考查知识掌握程度、忽视综合素质与能力评价、把分数绝对化的倾向,应建立多样化的学生考核选拔机制,综合考查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鼓励学生的能力与个性的协调发展,以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选拔与培养。
三深化高考招生改革,
促进基础教育健康发展
深入推进高考招生改革是基础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也是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难点与重点。高考改革与教育发展中的几个至关重要而又非常复杂的因素密切相关。第一,高考是高校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如何科学、有效地评价和选拔人才,这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客观、科学地测量和评价人的知识程度和素质高低,是一个亟待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第二,高考是对基础教育办学质量与成果的一种权威性评价,高考对基础教育具有指挥棒作用,对在基础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具有导向作用。毋庸置疑,作为国家最有权威性、覆盖面最广的选拔性考试,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永远无法避免,我们必须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这根指挥棒的积极作用,在发展方向与发展内涵方面对素质教育起到正确有效的引导作用。第三,高考具有配置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作用,在升学竞争难以缓解的情况下,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确保高考公平地分配短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基于此,高考必须兼顾广大考生的根本利益,考虑公平与效率及自身的成本,进一步深化改革。
(一)严格遵循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
首先,高考改革应坚持“四个有助于”的原则。一是有助于高校选拔真正优秀的人才,这是高考选拔所决定的,也是高考改革最基本的要求;二是有助于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高考导向性作用所决定的,由于选拔性考试具有以考促学的功能,如果高考这一指挥棒运用得当,便可以将学生引导到注重能力和素质、全面协调发展的方向上去;三是有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高考改革后要有助于高校根据人才培养特色和要求选拔与之相适应的学生,同时也要有助于让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素质、能力选择自己理想的高校,这种双向选择的实现程度是衡量高考招生改革成效的一个重要标准;四是要有助于高考自身的科学、公平、安全、有效。其次,高考改革要把握好“三个规律”:一是人才培养或教育教学规律,二是考试科学或人才选拔规律,三是与高考密切相关的社会要素的发展规律。一言以蔽之,高考招生改革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有利于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必须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民族素质的稳步提高,这是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二)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
高考利用“刚性”的分数完成了几乎所有高校的人才选拔,往往一分之差就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现状不得不使我们更加注重高考内容的改革。这其实一直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考试内容中的知识范围和能力要求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直接关系。首先,从传统的“以知识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向“以能力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转化。长期以来,我国高考命题基本上以知识立意为主,集中体现出“三多三少”的特点,即死记硬背多、灵活运用少,客观题多、主观题少,理论知识多、实践操作少。针对这一弊病,高考内容改革应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查,特别是注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出题时增加应用性、能力型题目的分量,着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应试教育无用武之地,引导学生自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全面发展的道路。其次,从单一的学科考试向单一学科考试和综合性考试并存转化。综合性考试打破了传统封闭的学科观念,强调学科内容的渗透、交叉和综合,注重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推动中学教学方式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死记硬背、题海战术中解放出来,更多地关注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交融和综合。近年来在这方面虽然有所尝试,但并没有取得根本性的突破。现在大部分省市的高考科目设置都采用“3+文理综合或文科综合、理科综合”,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综合起来,基本上还是几门课程知识的“拼盘”。高考内容的改革是目前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必须加大改革力度,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体现多样化,科目组合也要逐步走向多样,以体现特色和差异,但也要把握好推进的范围和进度,兼顾好考试成绩的可比性以及考试成本。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
(三)进一步理清高考改革的基本思路
(1)组织形式力求多样化,加大高校选拔人才的自。目前,我国实施的是以国家统一考试为主、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为辅的考试选拔制度。全国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高校已由2003年实施时的22所增加到2008年的68所。较之以往,高校已有较大的招生自。高校可以自主设置专业、确定招生人数、划定生源地区等,但在招生过程中,高校独立法人地位难以保障,相当一部分高校实际上无权降分招生。反之,国际上大凡一流大学都是自主招生,我国的重点大学应当有适当权力选拔符合办学特色的考生。中国地区发展不平衡,高校自主招生不可能大面积铺开,但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高等教育入学率和诚信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区,可以实施小范围试点,探索和积累成功经验。高校根据办学特色与优势,自主组织招生考试,采取笔试、面试、特殊能力测试等多种形式,吸纳不同禀赋的优质生源。我们在高校招生考试改革中,为扩大高校自,可以采取不同的步骤和措施,如对高职院校而言,可让少部分考生在通过标准化考试或高中毕业会考后,直接申请入读;对重点大学而言,要尽量扩大学校自主招生来“不拘一格录人才”,可让少部分考生参加高考或标准化考试,同时辅之以面试等多种考核方式挑选创新型人才;对一般高校而言,大部分考生则根据高考分数来选择就读高校。2006年,复旦大学与上海交通大学的高考录取实施“面试结果即能决定录取与否”的改革措施就是高考改革一大突破。以此为鉴,可在部分一流大学开展以自主命题录取学生的试点,允许某方面具有超常天赋或技能的学生不参加高考、通过其它考核方式进入大学。目前我国高考招生制度改革已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中国青年报》2008年4月17日报道,浙江省从2009年起,单一的“统一选拔考试”将退出高考历史舞台,除了高考成绩,高中毕业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都将成为能否被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这一改革方案的亮点在于,高考成绩不再是唯一录取依据,从根本上打破了惟高考录取分数定论的流弊。
(2)组织考试的次数由一次变为多次,给予考生更多机会。大学统一入学考试向两次或多次发展已是世界性的趋势。第一次为全国性或大范围的统一考试,由专门的教育考试服务机构承办,第二次为高校自行举办的入学考试,如英国、日本等。德国自20实际70年代初开始,为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要求,成立“大学入学名额分发中心”(ZVS),此外设立客观、专业化的高中毕业考试,由文化部统一命题。在美国,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学术评价测验”(SAT)可以重复,一次付费可以考三次,一年有46次考试,学生可将最高的考分作为成绩。根据我国实际,在高考形式上可以试行一年两次或多次考试方案。目前,我国有部分省份实行了春季、秋季两次考试。2000年1月,经教育部批准,北京、安徽等省市实现春季高考招生。2001-2002年教育部继续推行春季高考,试点地区扩大为北京、上海、天津、安徽、内蒙古。待以后条件成熟,次数还可相应增加,以逐步用多次考试取代目前的一年一考,使学生有机会选择自己的最好成绩,改变“一次考试定终身”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