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计算机课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97-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持续发展,计算机成本的不断降低,各大院校基本上都有能力组建大型的计算机机房供教学使用。对于计算机课程教学而言,传统的“计算机操作+大屏幕投影”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教学需求,需要转变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将就构建计算机课程机房教学模式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传统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的缺点及不足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基本上都是采取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知识的讲解,在机房内进行操作实践的教学过程。其缺点及不足如下:
(一)讲、练分开,难以保证教学效果。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知识的讲解,基本上是一种以教员为中心、以集中授课为主的框架,学员在课堂上仍然以听为主,得不到即时的上机操作实践机会,而等到机房内进行操作实践的时候,由于距离课程讲授已经过去了一段时间,部分知识点可能已经遗忘,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二)学员的课堂参与度不够,影响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在多媒体教室内进行各个教学内容的讲解,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员在讲台上学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被动的在听,教员把知识点灌输给学员,而学员只能去理解和记忆,并不能通过实际操作去体验,去练习。同时,由于计算机类课程操作性较强,知识点较多,光靠听的话,会觉得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学员比较容易产生腻烦心理。这样的后果就是学员没有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大大影响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也最终导致学习效果的不理想。
(三)硬件教学环境的不足。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员基本都集中在一个大教室内进行教学讲授,画面主要靠投影仪投射到屏幕上供学员去观看学习,而投影仪的灯泡在使用一段时间后,投影效果会变得不是很清晰,后排的学员对于教员在讲台上的操作看不清楚。而且大教室里学员比较拥挤,如果扩音设备出现问题,后排的学员也无法听清楚教员的讲课声音。
二、机房教学的优势
(一)实行小班教学,提高计算机教学效果。在机房内进行教学,一个教室可以放置60台左右计算机,同时保证每个学员都能独立使用一台计算机进行实践操作。这样做,可以有2点优势,一是学员数量控制在60人以内,保证教员可以兼顾到每名学员,针对不同基础的学员可以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因材施教;二是学员保证都有计算机可以使用,可以保证每名学员所必须的操作练习量,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二)利用电子教室类软件进行有效教学管控。通过在机房内的所有计算机上安装相应的控制软件在实施教学管控,比如一般的电子教室类控制软件,可以通过教师机实施对学员机的屏幕广播、屏幕监看、学员演示以及开关机等基本的远程控制,另外还可以设置学生使用应用程序的黑白名单,有效控制课堂秩序,防止学生上课时使用聊天工具,也可以限制学生玩游戏。通过上网限制,可设置学生访问网址的黑白名单,有效控制学生访问的网址列表。另外,还可以进行作业的上交下发等功能。
(三)整合相关网络资源,优化各个教学环节。在机房内进行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内各种相关资源,学员通过使用网络课程、学科专业网站、个人博客站点等多种信息技术后,计算机不仅仅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教学工具,而且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交流工具、辅导工具、网络协作工具、评价工具和教学管理工具,创造出更加优化的教学环境。
三、机房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一)教学理念创新。创建了新型的实践型教学理念,即:以学员为中心,以实践为手段,以应用为目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实践训练,增加实践比重,全面提升学员的计算机操作及计算机知识应用能力。
(二)教学方法创新。以任务驱动法为主体,讲授法、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为辅助,新的教学方法具有“以任务为线、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基本特征。每次课以完成一个任务为目的,将一个大任务进行分解,在解决所有分解任务的同时,达到学员完成整个任务的目的,从而提高学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环境创新。教学地点改为计算机教室,使得整体教学环境发生质的变化。计算机教室联接了校园网,使得教学资源更加丰富,信息化教学手段应用更加便利,由于学员每人都配备了计算机,使学员在新的教学环境中由原先的被动知识接受者改为主动参与者。
(四)教学管理创新。教员可以利用专用软件进行课堂管理,可以实现屏幕广播、学员演示、资源发送、作业上交、学员举手提问以及学员机的全方位监控等功能。
四、机房教学模式的预期效果
(一)提高学员的计算机操作及知识应用能力。学员的操作实践时间有了保证,计算机能力将会有大幅度提升。而且当学员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以后,对于学员通过计算机学习其他专业课也有了很好的促进作用,达到其他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改革
一、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意义
高校专业教育是目前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从2000年开始就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力度,预计用20年时间,使毕业生能够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与学校培养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之间存在的差距仍然较大,主要是因为学校在进行教学定位、课程安排和明确教学目的时没有通过社会调研,无法与社会市场接轨。对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进行综合实际调研,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进行教学,共同培育出合适的计算机技术人才是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出路。因此,本文通过对目前学校计算机课程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学生掌握的具体专业知识等相关问题,从中探索出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创新方法。
二、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技术需要分析
1.我国经济发展概况
经济的发展决定了一个地区的就业及技术需求情况,京津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这两个地区的就业需求,专业的计算机技术就成为一种亟须的专业技术。该地区计算机技术人才的位置分布决定了该经济增长圈的发展规模及形成模式。京津地区已形成以进京的公路和铁路为中心的经济高速发展快圈。特别是一些滨海新区成立之后,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各圈发展的核心技术,它在工业、医疗、生活等各种领域成为重要的连接因素。
2.基于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
(1)调查问卷设计。在进行企业计算机技术需求的调查问卷设计中,主要包含高校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中掌握的专业技术能力、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学生在进行计算机课程学习过程中最喜爱的和最感兴趣的方面。该调查问卷共设计了九项内容,对专业技术问题安排了六个内容,对课程设置方面的问题共设计了三个内容。希望企业用人单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专业技术进行提问,同时也将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安排到计算机课程改革之中。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可以了解目前企业及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某项技术的需求情况、计算机人才竞争重点、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感兴趣的方面和知识点,进而对教学、实用性、学生兴趣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为课程改革提供依据。
(2)调查问卷的选取。本文提供的调查问卷及调查对象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为京津等重要经济发展地区的企业用人单位,另一部分为安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用人单位包含了软件开发单位、计算机游戏设计单位、金融投资单位、大型钢铁冶炼单位、网络销售单位等共33家企业,共有职工837人参数调查,1000人以上大型企业2家,100人以上企业8家,50人以上企业15家,50人以下企业8家。
(3)调查问卷统计。在综合所有调查问卷结果与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意见后,采用Office2013版的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3.统计结果的分析本文的调研结果分析代表了用人单位和学生两个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需求情况,较为全面和客观。对企业调查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问卷中可以看出两个比较明显的问题。第一,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很大,越大型的企业和单位对专业计算机人才需求越走向于高、尖,中、小型企业和用人单位对计算机操作性技术人才较为需求。第二,从对学生的调查分析结果可以发现,49%的学生都认为现阶段学校计算机课程设置没有兴趣且脱离今后的实际工作需要。这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三、计算机专业课改革的基本理念与原则
1.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目前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以服务用人单位为宗旨,以学生毕业就业为导向,进一步更新教育和就业观念。课程改革就是指对目前课程的意见和看法,必须坚持以学生的根本为课程改革根本,改革必须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素质。课程改革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更要能够通过学习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素质,适应用人单位发展要求。课程改革必须要引入多元化理念,针对学生因材施教。
2.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原则
(1)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基础。在对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就业和学习结合发展,综合用人单位对计算机专业技术的需求为基础,以学生自身能力为根本,提升学生在校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自学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技术发展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计算机素质。
(2)计算机课程改革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高校的计算机改革必须面向用人单位,面向企业需求,面向中国科技发展的未来。我们的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学生就业难与用人单位求才难之间的矛盾,力求对学生计算机专业技术知识的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同步,科学制订课程计划和课程内容。目前,高校的计算机老师很少与用人单位进行沟通,不知道用人单位常用的计算机技术,没有最新的技术需求信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将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入到教学之中,教学内容脱离实际。高校教学必须要产与学相结合,以满足用人单位用工需求为出发点,以学生毕业后实际的就业工作为背景,为用人单位和企业升级提供人才支撑,使教学目的更有针对性,提高学生的适应性。
(3)课程改革与技能创新相结合。创新是课程改革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学生只有不断更新技术,提升技术水平,才能担当起不断创新的使命。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工作中必须要有创新能力。通过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同时具有创新能力,是更加宝贵的课题。因此必须重视以下几个内容。第一,了解学生性格,注重个性创新。创新是学生的个人素质,在学校中要注重对该能力的培养,了解学生个性的心理状态、掌握的知识层面、兴趣爱好等。实践证明,了解了学生的性格,才能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及能力进行综合培养,让学生协调发展,提高学生对该项技术的学习兴趣。第二,深化计算机课程与教学内容改革。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教学多使用全国统一配发的教材,不能因地、因人施教,现在的社会用人单位和企业越来越讲究实用技术与应用能力,学生再按教材统一学习与考试,就要被社会所淘汰。因此必须要舍弃20世纪80年代教学时应用的汇编语言、数据结构等不切实际的理论专业课程,加入一些比较流行、应用广泛、学生兴趣大的动画制作、平面制作、多媒体等更加实用且操作性强的计算机课程,这样学生既对课程有兴趣,又能在毕业后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第三,创新教学方法。旧的教学方法老套古板,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缺乏创造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还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将看、动、听结合起来,教师还能边教学边与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学服务,让学生主动学习,更有兴趣,从而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达到综合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四、结论
计算机专业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专业,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要求毕业生能够零距离上岗,否则就不具备足够的就业竞争力。所以,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革必须尽力达到这一要求。从当前计算机专业所设课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案例中的实践经验来看,课程改革核心的步骤有两个:一是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中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岗位技能和基本素质的要求是什么;二是如何培养这些素质,采用何种课程模式、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目前的问题不是寻找一种万能的课程模式,而是探索一套改革的程序,可以引导学校进行课程改革,参考各种成功模式,探索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达到提高教育质量的目标。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实施计算机网络方向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还存在教师专业知识更新慢、缺乏实践经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与校企合作存在不足等问题。为使中职计算机专业所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高校应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将实证与理论更好地融合方面作进一步研究。
作者:睢丹 张亚利 单位:安阳师范学院软件学院安阳学院计算机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培训与教育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7).
[2]杨闯,曾毅军,李秀疆,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指导[J].交通职业教育,1999,(5).
【关键词】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素质。因此,中职计算机的课程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怎样让中职学生在两到三年内学到知识并且把知识应用于实践跟课程的设置息息相关。目前,中职计算机的课程教材、师资专业程度不够,教师对专业知识的更新不够,学校对学生的定位不明确,往往一个学校的所有专业都设置同一门课程。 “以学生为本,以技术为要求,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否与行业需求相结合,专业技术是否与行业岗位相吻合,是我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一、中职学校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环节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将决定学生在校区间学到的知识。目前由于计算机知识更新实在太快,如果在课程设置上没能及时的跟上社会需求,在教材的选择上跟不上知识的更新,会使学习的知识陈旧,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使用的是win7+office2010来考核,而大部分学校还在使用的教材是office2003或者office2007;如果教材更新速度过快,则可能由于学校硬件条件的限制,造成教材与教学的脱节,同样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大部分计算机应用专业开设了各个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从计算机应用基础到C语言程序开发,从图形图像处理到数据库原理,从计算机组装到计算机网络实训。涵盖了太多的专业课程,学生两年学习下来,不知道自己学习了什么。好像什么都学了,但什么都不会。这根本没有体现出中职计算机专业跟学生带来的改变。
计算机应用正快速地朝网络化、多功能化、行业化方向发展, 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相对滞后, 与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首先,文化课程过多, 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这跟在高中差别不大,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体现不出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良好职业素养的要求。其次,根据社会行业要求针对性培养的人才不足。以我校为例,除了电子技术应用等零星几个专业有跟企业有签订培养计划,其他的都没有。最后,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 因为没有根据社会需求而开设课程,导致课程对岗位特殊性体现不明显。课程涵盖方向太广,无法形成针对性的学习,导致专业知识不过硬;专业没有细化,导致专业方面不够突出等等。因此,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得到足够重视,推动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因此,为提高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中职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设置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
(一)分析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要求。
中职计算机教育目前的困境是:现在就读中职的学生普遍都是文化课读不下去,整体素质较差,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呈下降趋势, 合适的人选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学校不清楚社会各行业的需求,专业课程设置没有针对性。通过这些年的行业招聘趋势来看,专业性强、基础扎实、工作思路清晰、拥有学习能力和潜力的人才是行业最需求的。各行业需要的中职计算机人才至少应具备两方面的能力: 一是普遍具有较高行业认同度的核心能力, 即基本素养, 如自信、挑战精神、沟通技巧、开放思维和行为方式、学习方法等;二是岗位能力, 即专业知识或者通过学习能快速掌握具体岗位技术操作能力, 如网络管理员应掌握的工作技能、软件开发人员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等。
(二)根据需求和目标, 重构计算机应用专业设置。
中职学校应清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学校必须明确定位在行业需求的岗位人才培养上, 重视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和实效性。具体措施如下:(1) 细化计算机应用专业。现在的计算机专业培养学生的方向太广,课程设置针对性不强。计算机应用应分多种方向,如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管理、网络编程等。细化专业,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一技之长”,提高对特定行业的适应性, 可以避免知识广却技能不精所导致的就业困难。(2) 拓展计算机专业的方向性。计算机专业方向大而广,若只设置少数方向的计算机课程,会导致学生在某个行业扎堆,减少了学生的综合竞争力。为突出中职学校在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上的特点,计算机专业必须朝专门化方向拓展,如计算机软件设计专业(包括应用程序和游戏程序设计)、计算机硬件维修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包括网络应用和管理)、计算机图片动画制作等。(3)以计算机为介质,开设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其他专业。结合计算机应用领域有针对性地开设专业, 开拓学生从业范围,如将计算机与财务结合设置会计电算化专业。培养有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将之用于相应岗位又具备相关专业技能的人才可以说是中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三)结合中职教学时间特点安排课程。
中职教学时间一般要求两年的在校学习和一年的行业实习,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完善需要结合这个时间合理安排相应课程,如专业课程的取舍、课时的安排等。遵循“拓宽基础,强化专业”的原则,具体安排为:(1)建议减少每周文化课的总课时,够用即可。(2)打基础、重方向的专业课程安排。根据专业方向的不同设置不同的计算机课程;例如:网页制作。设置以Dreamweaver、Flash、JavaScfipt、Access为主的课程,培养能从事网页设计的人才;计算机网络。以学习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平面图像处理。通过培养能从事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广告的设计。(3)合理安排专业课程。过多或过少的专业课程开设都是不可取的。中职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但是比较讨厌理论课程,在课程的设置上应多以应用软件为主,注重学生的操作,理论课程可免则免。很多专业性的操作其实并不需要强大的理论作为支持,反而 可以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学习。(4)注重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核心素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专业素质,为其奠定良好的工作态度,并有助于今后就业、适应社会及自我发展。可适当开设诸如团队合作、职业指导等这类的课程,但也不宜过多。
参考文献:
[1]张峰.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外教育研究,2008,(12).
【关键词】以就业为导向 中职 项目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5-0077-02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中职学校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培养了大量操作技能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中职计算机课程实操性较强,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实践操作提高学习兴趣。目前,在企业中,计算机的熟练操作已成为一项最基本技能,对计算机的操作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要求也更加全面化,要求既要懂得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又能够熟练地利用计算机进行专业化的工作。
笔者长期从事中职计算机的授课工作,中职计算机教学属于信息化、全面化的技能型学科,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中职学生自身的条件。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终将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接受企业、社会的检验。我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和社会人才市场的需要相适应。中职计算机的教学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要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从而更好地完善学生计算机知识的结构,提高学生的计算机专业技能。
一 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的调整
1.与时俱进,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
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应针对日新月异的就业市场及时调整计算机课程,然而当今很多中职学校开设的课程却较为陈旧,所学课程使用的软件版本更新速度较慢,跟不上岗位的发展速度,教学内容明显落后于企业岗位的技能发展需求,与市场需求脱节。因此,我认为为了培养实用型人才,首先要对企业进行深入的了解,明确当下企业的岗位需求、技能需求,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实行校企合作的方式,与企业共同开发“订单式”课程,校企双方按照人才需求共同来设置课程,对专业进行职业岗位工作分析,按照企业的工作流程、岗位技能和综合素质的要求,确定课程结构、选择课程内容、开发专业教材,将企业最需要的知识、最关键的技能、重要的素质提炼出来,融入课程之中,以确保课程建设的质量。这样将会最大限度地避免学无所用,实现企业和学校的双赢局面。同时,也让学生提前了解未来自己所从事职业的要求,真正实现与岗位对接,与实际工作接轨。在课程开设上根据岗位特征、学生特征合理安排课程,以实用性的课程为主。此外,要关注行业、企业的最新发展,与时俱进,及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流程和新方法。
例如,在中职学校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中,统一都会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涵盖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操作系统、word、excel、ppt、网络等,教材简单易懂,易于学生上机操作、掌握知识点。以excel函数为例,笔者对部分企业的岗位进行调研,在各岗位中excel数据表格使用普遍,常用于处理报表数据。在教材中一般只会涉及sum、average、max、min等常用函数,在岗位中稍显简单。根据对部分企业的调研,岗位中对于if、sumif、counta、countif、vlookup以及数据透视表等操作使用偏多,能够处理复杂的数据源。针对该问题,可以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扩宽函数的讲授范围及难度,模拟企业中的数据量大、精度高的数据源为讲课例题,让学生模拟企业中的岗位角色,处理实际工作问题,真正实现与岗位对接。
2.因材施教,积极改进校本教材
教材不仅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目前市面的计算机教材存在着缺陷与不足,不能满足中职学校各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由于中职学校的办学目标及性质,教材的选择应以就业上岗能力培养为重心,以技能训练为指导思想。笔者认为,针对中职学校的现状以及学生的特点,要积极改进校本教材。计算机知识及技能发展迅速,采用校本教材因其目标明确、开发周期短,能适应学校教学资源现状,能更灵活地顺应人才培养模式变化,确保能较好地达到职业教育的目标。
二 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教学方式的调整
以就业为导向,就是要求学校在制定学生培养计划时能结合社会和就业岗位的要求以及学生自身的发展需求,在培养过程中坚持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岗位需要进行教育模式的构建,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学生社会经验的累积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真正促进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1.对教学方式进行合理安排
提高学生计算机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使其能够胜任工作,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育的根本任务。中职学校培养目标是培养出应用型人才,为了避免学生今后进入工作岗位后不适应工作,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都是由教师通过网络广播系统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演示并讲解,演示过后再进行一定的实践操作。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计算机课堂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安排,根据学生的特点对内容进行相关调整,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可让学生参与讲解,在学生进行理论学习的同时伴随着实践操作,学生有任何的疑问都可以立刻运用计算机进行实践。
2.有效运用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以生活情境或事件为题材,通过教学互动等方式展开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紧贴实际应用,给予学生任务,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学习的自主性和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比如,在讲到PowerPoint自定义动画中的四种动画方式,如果每一种动画方式都采用一个实例的话,整体效果比较松散。而如果将四种动画方式融合到贴合学生实际的一个项目中,不仅可以激发其学习兴趣,而且学生还能够自己找出四种方式的区别。
3.通过校园展示,增强学生自信心
通过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将教学的成果进行校园展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课堂的参与度。比如,学习flash课程后,由学生根据操作技巧自己创意,完成主题动画的制作,再由教师进行筛选,制作成视频进行校园展示。学习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后,制作符合节日氛围的贺卡,选择比较好的作品在校园橱窗内张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实际动手能力,对于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4.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提升学习动力
在学期的不同阶段开展各类校内技能竞赛活动,提升学习动力。比如,组织开展“汉字录入”“文档排版”“ppt制作”“Flas制作”等活动,通过竞赛活动,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鼓励有能力的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贴近生产实际和企业要求。更重要的是通过与兄弟院校的竞赛交流,找出差距,及时弥补,培养更多高素质、技能型的专业人才。
三 对“以就业为导向”的计算机课程教师的调整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作为计算机教师,正如计算机的发展速度一样,也要不断地更新换代,采取灵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才能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要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思想,从“我讲你听”的传统教育,转变为引领学生学习的同行者,着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操作技能,努力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
1.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培养学生过硬专业技能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的素质决定着实践教学改革的成败。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对于教师而言,更应该要以身作则,强化自己的项目实践能力,把自己的相关经验传授给学生,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
2.深入企业,熟悉企业人才需求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模式转变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教学理念要转变。关键是要贯彻“精讲、互动、多练”六个字。精讲,就是要把需要向学生传授的理论精华、知识要点和技能要领在有限的时间内精炼讲解、概要讲解,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理解吸收、能力训练,最终促进理论向实践应用的转化。互动,就是着重开展观点碰撞、问题探讨综合交融式的“思维-能力互动”。多练,就是让学生充分参与实践,全方位提高素质能力。其次,教师角色要转变。教学中教师是设计者、指导者、调控者、评判者。课堂上,教师更像是一位“导调者”而不是简单的“导入者”,其根本使命就是保证课前准备扎实深入、研究方向正确、课堂交流积极活跃。教师要从过去的“导演+主演”转变为“编导+主持+评委”,由学生来当演员,让学生站讲台,教师主要是起到一个引导、指导、主持和评价的作用。最后,教学方式要转变。教师要注重吸收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大力开展小班化教学,大力推广研讨式、案例式、情境式教学,坚决反对“满堂灌”,真正让实践性教学成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本方法和常态模式。
二、在课堂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一)任务式教学模式
任务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式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技能。在学生阶段性学习以后,围绕某个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进行探讨、交流,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办公软件word教学中所有操作都演练完后,要求学生应用word软件完成设计一份小报这一具体的任务。首先,教师可以先展示一张做好的小报给学生,学生看到这张报纸,头脑里就会有一个初步的完整的印象。然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图文表混排的小报,内容不做要求。学生通过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得到想要的成功欲望,从而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一个心智感知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学生独立探索、勇于创新实践的自学能力。
(二)讨论式教学模式
讨论式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一主题或中心内容,积极主动地发表观点、互相争论,以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讨论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思维,增加学生之间的协作和交流,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和多种方式的表达能力。
例如计算机病毒这节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生物病毒,生物病毒有什么特点?之后教师提出第二个问题:什么是计算机病毒以及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最后教师提出最后一个问题: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清除?让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讨论,先讨论日常生活中的生物病毒及其特点,有了对生物病毒的认识后引发学生思考并讨论计算机病毒及病毒的特点,进而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病毒预防与清除。由于讨论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这样不但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角色转换教学模式
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师生的角色和地位。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为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创新意识为宗旨,在激发学生潜能,启迪学生思维的过程中传授知识与技能,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
[关键词] “双元制”模式; 课程设置; 课堂教学; 能力培养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4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09- 01
职业教育面临的第一问题即是就业。能够迅速就业的,首先是那些接受了完整的对口专业培训,同时具有发展后劲的优秀毕业生。中专课程设置中,计算机课程贯彻“双元制”教育思想,就要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中,充分认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统一,“学校”和“企业”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1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实施
1.1 教材的选择
当确定了某一具体课程后,围绕其课程的目标,将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教材的选择,即教学内容的选择。
以《信息技术基础》这门课程为例,现在中等职业学校普遍采用的是华东师范大学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课程教材。虽然这本教材书采用的是以“任务驱动”为教学主要手段的编排方式,从具体任务的提出,任务解决步骤的描述,知识点的穿插,都较好地体现了以技能为主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思路,但是该教材所编写的内容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问题一:内容太广泛,针对性不强;问题二:有实践,但缺少巩固练习。虽然《信息技术基础》是公共基础课,涉及面比较广,但是其主要内容还是以计算机的资源管理、文字处理、表格处理等Office软件,再加上浏览网页、收发E―mail等为主。在现用的教材中包括了很多信息处理的内容,包括在实际使用中较少用到Photoshop等图形处理软件、光盘刻录、机器人控制等专业性较强的计算机操作。作为在第一学期就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应明确其教学目标,对于那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文秘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等,他们将来主要使用电脑进行文章的撰写、表格数据的统计、上网的资料查询,所以在这门课程中应得到充分的练习。只有在反复的实际操作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使学生能够牢固地掌握各个知识点和操作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运用。除了要加强以上内容外,对于那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基础》课程内容还应使学生在管理计算机资源,软硬件的维护和使用上得到充分的练习,为以后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打下基础。
根据“双元制”教学模式的特点,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材选择上也应该充分体现出“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图形处理Photoshop课程为例,Photoshop软件的教材有很多,我们应该选择以实例为主的教材。教材内容每一章节的知识点都是通过具体制作实例来展开的,从实例综述分析,实战演练操作到技巧点拨,经验总结,到最后的举一反三,让学生能够明确目标,抓住重点难点,循序渐进,掌握操作的技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当然并非所有专业所有课程都是以实际操作为主,即使是操作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也有很多是纯理论性的,那么对于职业学校而言,特别对于以“双元制”为指导的职业学校而言,则在计算机课程的设置上就应加以合理的选择,可以摒弃那些纯理论的课程,而将相应的理论知识渗透到实践课程中去。
1.2 课堂教学
选择合适的教材是第一步,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使用以实践为主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是以“双元制”为指导的课程实施的关键性的第二步。
对于计算机专业课程,也应减小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实例为主,让学生多动手操作。除了一些无法上机操作完成的内容可以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讲解或演示以外,其他的都应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来达到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目的。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组织、控制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重点学会“如何去做”,而无需过多地关注“为何要这样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正视学生的特点,分层教学,重点抓两头。对于起点高,能力强的学生,应增加拓展性和探究性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而对于那些能力较差的学生,则应增强基础性教学内容的学习,反复训练,培养他们最基本的技能,以达到企业的所需。
1.3 考 核
考核一般应包含基础性教学内容作为必答部分,包含拓展性教学内容作为选答部分,包含探究性学习内容作为附加部分。而每一部分又都应包含理论和实践两个侧面。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应有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3个层次。
而对于操作性要求很高的计算机课程考核来说,基础性、理论性知识可以放低要求,而直接采用实际性的考核。如文字处理软件Word部分可以制作几页图文并貌的校报版面;Excel部分可以制作学生数据汇总、统计图表;Powerpoint部分可以制作各学科某些章节的教学课件;Photoshop部分可以制作各种效果的广告图案;Flash部分可以制作网页动画;Vb部分可以编制图书管理程序等。当然这对教师考核内容(包括知识点和技能的把握)的准备,考核过程的安排、监控,考核成绩的评定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双元制”教学理念的理解,教学改革的实施和深化,这样的课程考核完全可以从理想化转变为现实。
2 总 结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 教学技巧 教学模式 实践操作
现在,由于大学和普通高中的扩招,中职学校的门坎很低。进入中职学习的学生,其文化课基础相对较差,许多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不高,混日子混文凭的学生大有人在,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另外,中职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由于目前农村乡镇中学计算机教学设施的不完备,许多学生在初中学习时还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更谈不上操作和运用了。
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所以兴趣是一种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可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创造意识的产生奠定基础。作为中职计算机老师,首先就应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明确他们的专业任务,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
一、建立以多媒体技术为教学环境的教学模式
采用先进的现代教具,充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网络等进行直观教学,为学生创造一个能听、能看、能动手操作以及进行讨论、交流的环境,可提供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通过制作或下载合适的教学课件使教学内容里用文字和语言难以表述清楚的部分,直观地呈现出来,变得明了生动,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强化教学效果。而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来选择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有了主动参与的可能,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习动机。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总目标进行分解,把任务落实到具体的几个项目上,学生通过对这几个项目要求的实践和探索,来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在解决问题时不在于寻求答案的一致性,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如:在FLASH动画中制作一个笔写字的效果。首先告诉学生可以使用哪些方法进行制作出这种效果:第一种方法是使用逐帧动画来一点点画出文字,另一种方法是使用遮罩效果。然后以一个简单的英文字的制作对这两种制作方法进行演示,让学生观察哪一种制作的方法效果更佳。最后让学生将这种制作的方法进行练习,并要求学生用一些实践中接触和感受的事例。
三、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把教学变成了一种特殊的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对案例进行讨论分析,完成探究内容的确定、解决问题、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过程。整个过程是学生敏锐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学习过程。学生在操作时发现、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要多得多,这说明实践操作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我在回答学生上机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时,注重引导和组织学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不同的反应:有些问题需要示范操作过程;有些问题则需要简短的讨论;有些问题需要直截了当地回答;有些问题则需要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归纳和总结,使学生能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理解不够深刻、掌握不够熟练的知识点,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也达到了使学生做到举一反三、拓展知识的目的。
四、研究学生心理,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学生,如何能利用短短的45分钟的时间去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呢?在授课的过程中,一般情况下,教学结构安排传授新知识大概为10分钟,学生自己掌握新知识练习的时间应为20分钟左右。少于此时间,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会不彻底,然后再花10分钟的时间把新的知识重新演练一次,同时着重讲清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最后利用剩下的时间布置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加深课后学生的深入研究,深入理解。
五、备好、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培养起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是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的重要环节,因此,作为计算机专业课教师,要备好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实习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原则,应当满足:结构鲜明、进程优化、环节协调、要求规范、注重实效。我们主张采用下列程序:①课题讲解②要领强调、示范操作演练③学生独立练习④教师巡回检查指导,个别差生重点辅导⑤检查学生作业成果、总结评比。
?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操作水平、乃至实践中之应变能力,与实习教师的教学效果密切相关。备课是教学工作之基本环节,备好课又是上好课之先决条件。因此,计算机实习课教师应对备课的准备条件、实习计划、实习环节了然于胸。学生在理解课题,完成实习任务的能力、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所以教师要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目前技能掌握的情况,以及学生在专业技能课及其他理论课程方面学过哪些知识,掌握程度,运用能力,熟练程度等。
信息时代的到来,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切实推进教学改革,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才能培养出技术型和技能型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教学模式;传统;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8)34-1787-01
On the Teaching Models of Computer Classes
LI Zhen-mei1,2
(1.Education Institute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250000, China; puter Department of Jining Institute, Qufu 273155, China)
Abstrac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of computer classe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some new teaching Models are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iciency and to meet the needs to talents in the 21st century.
Key words: teaching model; tradition; willingness
1 引言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新的教育工程,它不同于数、理、化等传统学科,然而在现实教学中,许多老师却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1 以讲授为主在普通教室进行的教学模式
该模式一般都是在普通教室以教师口头讲授为主,辅之以其它方法(如演示、问答)和手段(板书、教材)来进行的。这种教学模式由于没有计算机的直接参与,对课程中的很多概念、命令、人机界面及交互的内容,教师很难讲解,表达形式单一;学生感到抽象、枯燥无味,得不到感性的知识,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另外,由于课堂上的理论没能与操作实践相联系,学生上机实验时常常出现人机环境陌生,无从下手,导致实验效率低下。
1.2 以实习为主在普通机房进行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有些知识和技能要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进行获取。目前这种模式有两类,一类是实习、辅导。这种形式一般不讲新的内容,而是提前布置好上机作业和练习,独立实习,由教师巡回进行个别辅导。发现问题时,需及时解决的,可在机房统一说明。但由于机时有限,有些个别问题无法一一解释、辅导,有些问题需留在下一次课堂讲授中分析、总结,间隔时间久了,学生容易淡忘;另一类是边讲边实习,这要求有充裕的上机时间,在机房边讲边练,这对于操作性较强的内容,较直观,而且学生直接动手参与,较易掌握。但由于学生操作快慢存在明显差异,较难控制教学进度,无法协调学生的步调。
1.3 多媒体教学模式
这是目前学校通常采用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功能将计算机的信息通过屏幕展现。在课堂上教师边讲边操作,结果能及时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易于从中获得感性经验,形成正确的操作规范,在课后的上机实验中很快就可独立进行,解决一些理论上不存在而实际存在的操作问题,增加授课的信息量,大大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该教学模式仍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教学内容由教师控制,学生无法直接参与交互,学生仍然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还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
1.4 计算机辅助教学模式
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可以应用于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而且还可以应用于其它课程的教学中。该模式对我们的教学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且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深入发展,它将成为计算机教育的发展方向。但从目前来看,仍处于实验和探索阶段,其应用与实践远远落后于理论上的要求,还不可能大面积推广和实施。而且,目前的CAI课件中还存在不少问题:系统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差、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网络化和智能化程度低。
上述几种模式都未能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动机和兴趣,没注意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缺乏合作交流,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不适应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利用计算机学科的优势,改革现有的课程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
2 组织新型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
为了适应计算机学科的特点和新世纪对人才的需求,广大计算机教师也在不断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近几年来,有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下转第1792页)
(上接第1787页)
2.1 以发展能力为主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在学习告一段落时,给学生布置有一定难度的任务,要求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然后组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可以是收集有关计算机发展、应用的资料,总结某一软件的使用方法,编写实用型或趣味型程序等。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计算机、多媒体及各种可能的手段,如查报刊资料、访问参观、上机调试、甚至到网上查找资料等。这样学生可以学到新的知识,巩固原有的知识,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
2.2 层次教学模式
“层次教学模式”是指在完成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专业特点和兴趣,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计算机应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的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科学的积极性,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教师在“层次”教学模式的思想指导下,在教学活动中考虑学生兴趣,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既推进了计算机教师专业化进程,保证了教学质量,又达到发展学生个性,提高个体素质的教学目的。
2.3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
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就是将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多媒体网络实验室中进行。该实验室是由一台教师机和几十台学生机组成,它们由网络联系着,其中教师机的配置高一些,同时可兼有服务器和控制台的功能。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把教学内容传送到学生机并进行讲授,在讲解时教师通过管理和封销学生机的键盘,统一学生机屏幕的信息,让学生集中注意教学内容,教师掌握教学的主导权,保证教学过程的统一。在必要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教师通过网络和教师机及时了解学生屏幕的操作情况,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学生有问题时教师通过网络给予指导。这种模式,既可以进行个别化的教学,还可让学生查阅各种教学软件以及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合作,给予了学生灵活、自主的学习方法。
以上这几种教学模式均考虑到了计算机学科的特色,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正如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所说“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了学生。”其共同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1)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2)注意了因材施教,面向全体;3)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4)教师的主导作用没有削弱反而加强;5)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
3 结束语
总之,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得到了尊重,因而会在他人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螺旋动态变化中逐步增强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发展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
参考文献:
[1] 李永前.换一种思路上信息技术课[J].人民教育,2002(3).
【关键词】课程模式;计算机教学;教学模式
1.问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面对当今中职生严重的厌学状况,如何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构建一种符合中职生要求的,能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主动发现、理解、创造与应用,在学习中学会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3],成为当前职专计算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以创新教育及现代合作等理论为指导,以教学实践为依据,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践和探索,初步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线的“任务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
2.国内外关于同类问题的研究状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会如何学”比“学会什么”更重要[4]。近几年国外十分重视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学习方式的研究。如今国内也十分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但对中专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学习方式的研究涉及不多,所以,在计算机教学领域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课题。
3.改变中职生学习现状的具体措施
3.1捕捉计算机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计算机观”
据调查,相当一部分职专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学习目标,他们认为学习计算机仅仅为了毕业或升学。这反映出了我们的学生很大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计算机的本质,计算机与实际生活是脱离的,因此,许多学生十分厌学。如何改变这种现状?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捕捉计算机内涵,让计算机回归生活。例如,在计算机发展史教学的中,激励学生应努力学习,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我们国家的计算机技术能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例如,讲到网上浏览的时候,及时引导学生要有高尚的情趣,浏览健康的网页,避免网上犯罪等等。所以作为计算机教师应好好利用和挖掘这些渗透点,在学科教学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审美观,从而内化为一种人格品质。计算机课堂只有回归生活,贴近生活,才能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让学生感觉到我确实需要它,学习才会主动。
3.2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关注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能动性
人有八种智能,我们所有正常的人都拥有这些智能,作为正常的人,在智力功能上是平等的。正常的教育和环境影响,将使每个正常人的这八项智能都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5]。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人才,将不再是个别“精英”们的专利[6]。这给我们职业学校教育描绘了一幅诱人的前景。
3.3“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模式的探索,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动手实践、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计算机的重要方式[2]。基于这种背景,我们在课堂中大力提倡“小组学习竞争制”的交流合作教学模式。
3.4情境体验,打造计算机教学的“快乐课堂”
3.4.1趣味化导入
采用贴近生活的例子进行课程导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来转移其注意力到教学内容上。学生知识结构的形成,不能由教师简单地传递,应该由学生自主思考、合作交流完成。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启发学生积极参与,利用学生的观察推理能力,鼓励学生提出猜想,并探索验证,以达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目的。3.4.2简单化讲解,形象化思路,给学生直接的感性认识中职学生易对教师的知识灌输易产生抵触心理,很难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因此,思路、方法的讲解,力求简单易懂,用通俗的语言,形象的比喻来描述,让学生形成较强的感性认识,从而促使其较好地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4.3结构化呈现
鼓励学生自己对每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观,然后师生共同整理。结构化的呈现方式,可有效地引导学生对分散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出重点,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结构及内在联系。评价时增加平时课堂考核的比例,并且遵循“多鼓励、多给分”的原则,完成的就给基本分。学生的成绩采取学分制,作业成绩构成平时学分,作为期末总评成绩的一部分。
3.4.5尝试让学生当“小先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每组学习相对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当老师的角色,对存在问题的同学及时进行指导,同时老师适当采取小组间竞赛的方式加以激励。这样,一方面这种方式对很多性格内、向自信心不足、不愿意提问的学生来说十分乐于接受提高了课堂效率,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同学间友谊和团队的凝聚力,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被同学们所接受课堂效果好。
4.课题研究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两年的实验,本课题的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1培养学生主动的研讨态度和实践能力
在“小组竞争制合作学习”学习模式的探索过程中,学生探究、发现、质疑、释疑、讨论交流,自主合作等探索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在体验式学习和研究式学习探索中,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社会实践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2学生的学习习惯、态度、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两年来我们对两个实验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分析,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区分度是比较大的,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4.3构建了适应职高生特点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我们针对职高生的特点,经过研究、论证、实践,创设了体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迁移”的认识过程,确定了“创设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主动参与、反思总结、应用提高”的基本流程。对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更好地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实践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4.4构建了适应职高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
4.4.1我们通过对“竞争制小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的探索,培养学生的竞争合作和自主探索精神。同时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习惯、成绩不断得到提高。
4.4.2通过对体验式学习与研究式学习的探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动手与社会实践能力得到加强,学生素质得到提高。多名同学升入本科院校,在国家省市计算机大赛中以及各级各类大赛中均取得喜人的成绩。
5.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成长
通过两年的研究,丰富了任课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课题组的几位年轻教师迅速成长,在市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同时也为日常教学工作与教改实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总之,关于“职业中学自主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重大的工程,我们希望在后续研究中吸取本次研究中的一些不足,力图使以后的教学和研究做得更好。
作者:解学科 陈东 单位:1.鞍山市信息工程学校 2.辽宁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试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5.
[2]刘兼,孙晓天.《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4-16.
[3]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2-34.
[4]巨瑛梅,刘旭东.《当代国外教学理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54-62.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辅助教学;移动学习;优势
1概述
随着计算机学科与各学科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基础性地位不言而喻。我们注意到教学中如基础课程大班授课的教学管理实施难、教学对象层次差距大、计算机教学内容更新滞后、教学方法陈旧等问题,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公共课程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工作仍任重而道远。当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移动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传统学习方式的重要补充。智能终端的移动性、智能化、多媒体呈现等特性为开展移动学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程学习维度、方便教学反馈方面提供了有效支持。研究基于智能终端的辅助教学系统,形成完整的体系模型与实施方法,可有效解决高校基础课程开课密度低,大班授课导致的教学管理不到位,帮助教师扩展课堂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也帮助学生形成利用移动终端进行移动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有效利用碎片时间学习,进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高校教学方面,移动学习作为网络在线学习的延伸,利用移动终端的优势,使得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得以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另一方面,当前发展迅速的微课由于其灵活特点与移动学习高度契合,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使得移动学习的扩展性得到极大提升,教学实施难度与成本大大降低,更容易被高校师生接受。
2移动学习的界定
作为一个新兴的发展中的研究领域,移动学习的概念目前还没有形成较为统一的共识。我们认为,移动学习是在非固定的、非预先规划的时间和地点的,利用移动设备,通过移动网络发生的个人的、协作的或者混合方式的任何学习。
3指导实践的初步设想
近年来,网络中的微课、大规模在线课程(慕课)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于碎片学习和终身学习产生了极大的热情,国家教育部门也在积极开展微课、慕课、在线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工作。利用高校学生移动终端高普及率的优势,将移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引导教师采用混合学习、反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手段,势必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果,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意识。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均为全校性质的基础课,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学内容松散庞杂、教学班级人数较多、学生能力参差不齐等问题,严重影响课程教学质量。本文着眼于具体的教学问题,利用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或平板电脑)将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形成对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首先通过研究移动学习设计规律,结合计算机课程具体特点,设计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实施方案;然后将方案模块化,并融入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翻转课堂等),使用移动终端及其软件平台为载体,将辅助学习内容以互动、自动回复、群发、自选菜单等形式,根据教学设计需要,在课前、课后等时间节点推送给学习者,做为传统课堂教学时间、空间上的补充和扩展,增加教学维度,保持学生学习连贯性、最主要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方便教师进行教学管理,进而提高教学效果与质量。其次将方案模块化;在辅助教学实施问题中,经过对比分析论证,创造性的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扩展性进行辅助教学平台的搭建。节约了大量的软件开发成本并有效规避当今两大智能移动终端操作系统“IOS”与“Android”由于商业竞争而产生的数据信息屏蔽问题。其中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包括前期分析、常规课堂教学、辅助课堂教学过程及评价反馈四个部分。
3.1前期分析。前期分析包括学习条件分析和学习主题的确定。通过对授课班级学生的问卷调查显示,手机已成为所有学生最主要的移动终端,持有率达100%。其中智能手机拥有率达到91.4%。80%的学生表示愿意使用手机进行移动学习。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知识情况及兴趣爱好,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目标,确定微信公众平台群发消息的内容。在课前预习阶段,发送简单的实例供学生练习;课后提升阶段,依据课堂讲授内容,着重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及知识的扩展。
3.2辅助课堂教学内容。经过前期分析,学生较愿意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接收学习资料。教师上课前两天发送关于课堂讲授内容的基础知识,提供课堂内容的简单讲义,供学生预习;课堂讲授时,教师再对学生预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课后提升阶段,通过发送相关内容以巩固和提升学生所学知识。
3.3执行控制阶段。根据微信公众平台数据统计功能中的“图文转化率”,了解阅读每条消息的人数及阅读次数,大致掌握学生对每条消息的熟悉程度。同时根据学生课堂中的反应,适当调整各知识点的讲解时间,或调整教学方式。教师除了每天群发一些消息外,还能通过绑定个人微信账号,与学生一对一的沟通交流。对学习超前学生适当引导,解答个别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掌握某一知识点。
3.4评价反馈。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对教学过程有监控和控制作用,而对教师和学生则是一种促进与强化。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注重结果,而微信公众平台提供的是群体参与的“形成性评价”,学生的意见能在一个公众的可视化的平台上得以呈现,相对于传统式教师主导的“暗箱化操作”,更透明,也更能有效地敦促教师重视学生的观感。教师通过与学生交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以及了解在课后提升阶段学生对所发内容的意见及最想接收什么内容的消息,及时调整教学。
4微信公众平台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
4.1加强沟通,拓展师生交流空间。高校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仅限于课程教学过程中,而且这种交流往往是单向的“教师讲,学生听”。微信公众平台不仅延伸了课堂的空间和时间,而且增加了师生间交流的方式。
4.2帮助学生遴选学习资源。网络上的学习资料林林总总,数不胜数。为避免学生盲目地上网搜索相关的学习资料,教师根据学生已有基础知识,围绕课程教学大纲遴选合适的知识点和资源发送给学生,作为预习阶段和课后提升阶段的学习内容,可以为学生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从而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论文摘要]计算机教学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文章分析了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通过教学改革,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了探讨。
计算机教学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旨在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程序设计及其他相关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计算机课程是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教育的必修课程,一般开设“信息技术基础”和“visual basic程序设计”或“visual foxpro程序设计”两门课程。在计算机课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因此,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一、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呆板,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目前,计算机课程教学多采用黑板与投影仪相结合的方式,既可以板书又可用投影仪演示多媒体信息。但这种教学方法仍显得有些呆板。第一,教学方法仍以教师为主导,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缺少交流,学生只能被动接受,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第二,有些多媒体课件只是把黑板的内容搬到了大屏幕上,多媒体教学的特点没有真正体现出来。第三,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计算机课的许多知识大都概念性、理论性强,内容多且抽象,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因此,学习难度较大。有的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些学生认为,这门课程和自己的专业没多大关系,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这样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2.课时数偏少,不能完成教学任务。以邢台学院(以下简称“我院”)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教学为例,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安排在第二学期,每周3节课(2节理论+1节实验),实际教学周数为每学期15~16周,实际总课时为45~48节。而大多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根本没学过编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为了赶教学进度,就简化教学内容。由于课时少,学生没有时间建立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开发思想,这样导致学生学完这门课后,只会孤立地做几个小程序,而不会把它们联系起来开发成一个系统。这也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被动,只是一味模仿课本上实例,知识点零散,对系统开发认识模糊,这样就大大影响了教学质量。
3.重理论轻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必须通过上机实践,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教学内容,掌握所学知识。上机操作实践是形成和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然而,很多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的理论教学时数多于实践教学时数,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不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因为,理论知识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加以理解、消化。理论课时比实验课时多,比例不合理,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
4.考试形式不合理。我院非计算机专业的“信息技术基础”课采用河北省计算机统一考试,全部都在计算机上进行,其中有30%的选择题,70%的操作题。这样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能力的测试是合适有效的。但“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只采用笔试的方法,学生往往背几个程序就可以考高分,这种考试方式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改进教学模式,采用分级教学。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进行分级教学,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新生入学后,进行“信息技术基础”课的摸底考试,根据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级,甚至部分学生可免修。同时,开设相应的选修课,使免修学生能多学一些新知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分级教学中,可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规定使学生共同达到一定的要求,还可因材施教,使优秀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学得更多、更深。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很多高校计算机课的教学还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做作业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个性受到束缚。实际上,每个学生的个性不同,这也导致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需求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进行有差别的教学,这种差别可以体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启发式、发问式等教学方法中,也可以体现在根据学生的个性布置差异的作业等方面。
以学生为主体并不是降低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从课堂专制式转变为平等、讨论或对话式;从填鸭注入式转变为启发诱导式;从单向传播式转变为双向感应式;从无视学生个体的差异转变为重视学生的个性,把其个性、特长作为资源加以利用,使学生既学习了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和素质。
3.采用多种方式教学,提高学生兴趣。教师可以采取换位方式,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主导课堂;对某些问题采取“百家争鸣”的方式进行讨论或研讨;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收集资料,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可以采取平等对话方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互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细节上可以采用发问、启发、引导、存疑等教学方式。总之,利用尽可能多的手段引导、培养学生批评质疑和创新的思想,增强其创新能力。
在进行计算机课的教学时,应与学生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会计专业的“vfp程序设计”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编写一个关于财务收支报表的小型应用系统。在讲课时,把这种小型的应用系统分解成不同的项目,每讲完一部分,就要求学生设计这个子项目。从信息的收集到方案的设计与实施,都由学生具体负责。学生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就会想方设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了学过的内容。通过一个个项目的实施,最后完成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这样不仅既能够培养学生用计算机语言的思维来理解程序所能实现的功能,又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系统开发的基本架构。同时,这种方法还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也使学生感到这门课程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紧密关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
4.注重实验教学。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的实践操作。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实验教学是计算机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与理论教学互为依存,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研究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课程不仅要注重课堂上的演示操作,更要注重实验教学。可以采用课内上机实验教学、课外多人合作项目,开发小型应用系统。这样不仅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改革考试方法。考试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应改革传统的死记硬背的考核方法,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这类课程可以实行开卷考试,让学生个人或几个人完成一个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成绩评定可以采用学生答辩的方式,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这样可以避免学生盲目追求高分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计算机知识,激励学生追求全面的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出题既有新意,避免雷同,又能够充分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应用能力。
综上所述,针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应采用科学的授课模式,同时,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发挥,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相结合,挖掘其潜在的创造才能,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个性得到发展,从而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关心.关于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6(3).
[2]李建.《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福建电脑,2006(4).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9)
摘要:本文分析当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计算思维的概念及其发展,提出了农业院校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三层次计算机课程设置体系及各层次教学中计算思维教学的具体内容,为农业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以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新模式。
关键词 :计算思维;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课程设置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5—0034—04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项目“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服务农林院校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大学计算机课程建设”(项目编号:2-11-ZXM-09)。
收稿日期:2014—01—08
作者简介:陈争光(1973— ),男,湖北黄陂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实验室管理,计算机基础课教学及管理。
衣淑娟(1965— ),女,山东栖霞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农机及农业信息化。
冯惠妍(1980— ),女,黑龙江肇源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信息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空间数据库。
计算机科学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的最重要的信息基础科学,计算机科学技术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基本国力和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标志。[1]但是,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各个高校的开展,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各个高校的重视程度均比以往有所下降,体现在教学计划中最明显的特征是计算机课程和学时数的大量减少,课程性质也由原来的必修课和限选课变为选修课。计算机课程的重要性得不到专业课教师和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的重视,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在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这样一种错误观点:计算机仅仅是工具,而不是科学,这是典型的“狭义工具论”观点。这种观点会使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认识淡化,无助于学生对计算科学中最重要的、核心的思想与方法的掌握,无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尽管如此,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各高校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教学主管部门的领导以及专业课教师大都存在这种“狭义工具论”的认识倾向,这部分人的错误认识严重影响了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其次,由于我国对于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计算机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没有统一要求,造成新生计算机应用水平良莠不齐,这种现实情况给各个高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此外,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基本是一个大杂烩,其内容是诸如操作系统原理、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的浓缩,学习内容很繁杂,对于简单的内容,学生的学习热情不高;对复杂的内容,学生又不能及时理解,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加之学时一再压缩,教师的教学过程也基本上是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所有这些情况掺杂在一起,使学生理解和消化这些知识存在一些困难,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厌学情绪。在国外,这种情况也存在。学生在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时必须面对纷繁复杂、晦涩难懂的语法现象,在学习过程中,有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放弃;而且,试图通过抄袭或者其他违规行为完成课程的学生不在少数。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整个计算机课程的学习过程中从未体会过“使用计算的相互影响有效解决问题”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2]
二、计算思维研究进展
(一)什么是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Computational Thinking,CT)一词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的周以真教授于2006年提出,其定义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去求解问题、设计系统和理解人类行为。[3][4]
科学思维有三种形式:理论思维、实验思维和计算思维。其中,理论思维以数学为典型代表;实验思维也叫实证思维,以物理和化学为典型代表;计算思维是早已存在、只是最近几年才提出并逐渐被广大科技工作者重视的一种思维,主要以计算机科学为典型代表。现在普遍认可的观点是,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和计算科学是拉动人类文明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三驾马车。这种认识得到美国联邦政府以及广大企业的一致认可。
(二)计算思维在美国的重视与发展
2005年6月,美国总统信息技术咨询委员会给美国总统提交了一份报告——《计算科学:确保美国的竞争力》。[5]报告认为,计算科学是一门能促进其他学科发展的基础学科。从最近一个世纪的科学发展史来看,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结果均或多或少地运用了计算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该报告给总统的建议是,必须将计算科学的发展重新重视起来,并且将其置于美国科技发展领域的核心地位,予以优先支持。
自此以后,美国政府极其重视计算思维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计算科学发展的培养和投入。在2007年,美国启动旨在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内容的国家教育计划(CISE Pathways to Revitalized Undergraduate Computing Education);美国NSF于2008年启动了Cyber-Enable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计划,并投入巨资,推进该计划的实施。NSF认为,该计划的实施会促进计算思维的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美国科技领域产生重大成果。[6]时隔3年,NSF于2011年再次启动The 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试图通过该计划的实施提升小学、中学和大学低年级师生的计算思维能力。[7]
(三)计算思维在国内的发展
计算思维是计算科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依据周以真教授的定义,计算思维内容包括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等。徐志伟认为计算思维是地球上每个公民都应该具备的一种思维能力。[8]2009年,中科院信息领域战略研究所组织编撰了《中国至2050年信息科技发展路线图》,[9]该路线图对21世纪基于计算思维的信息科技的发展趋势、目标任务等做了详细的阐述,建议政府和教育部门对计算思维给予足够的重视。报告认为: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解决科技难题、保持国家竞争力的基础。这是对当前计算机教学领域存在的“狭义工具论”观点的有力驳斥。新一轮基于计算思维的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计算思维培养与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育相结合、与学生的专业课教育相结合、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全方位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克服普遍存在的“狭义工具论”的偏见。
2007年11月,中科院自动化所的王飞跃教授在《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等多篇论文中对周以真教授提出的“计算思维”进行了深入分析。他建议各级政府对“计算思维”的研究给予经费支持,并希望我们能借“计算思维”的东风,尽快把中国的人情世故的“算计文化”转变为科学理性的“计算文化”,以提高我们民族的整体素质。[10]200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计算机科学代表团出访美国考察之后得出结论:计算思维是美国计算机科学界的一个最具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思想。[11]由此可见美国对计算思维研究的重视程度。
2010年7月,在西安交通大学举办的首届“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课程研讨会”,重点讨论了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研讨会后,发表了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该声明从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基础性地位、计算思维培养的核心任务、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设置等方面为全国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3]
三、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
(一)农业院校计算机课程设置调查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基本采用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2006年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来确定本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程设置。国内较知名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采用2+X模式,即大学生在4年中学习两门必修课、选修一门或多门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而地方二本院校由于其培养计划的要求,大多采用1+X的课程设置方式。[12]
我们对全国大部分农业院校的计算机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电话调研,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大学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均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这门课程基本上是必修课程,平均学时为54学时。
对于不同的农业院校,第二门计算机课程设置差别较大。课程主要集中在各种程序设计语言课程、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方面,不同专业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上述课程中选择适合自己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的课程,课程性质有选修,也有必修,平均学时为56学时。
近年来,各地方院校,特别是地方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时量呈不断减少的趋势。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是国内大部分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一个缩影。计算机课程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课程改革必须进行。改革不一定成功,但不改革必然灭亡。所幸的是,计算思维概念的提出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线生机。
根据《基本要求》,结合农业院校的教学内容和特点,我们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农业院校三层次计算机课程建议体系方案。
(二)各层次课程教学要求
1.大学计算机基础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提前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大学新生在入学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大学生在使用网络获取信息、网络购物、即时通信、游戏、计算机基本操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因此,作为表1中第一层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从基础的键盘鼠标操作开始。但是,由于高考科目中对计算机课程没有任何要求,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计算机课程教学受到高考指挥棒的指引,各个学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课情况不容乐观。新生入学时在计算机基础应用方面仅停留在一些简单的操作方面,掌握的知识不够系统和深入。因此,以计算思维为指导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掌握系统的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大学计算机基础”中大量的计算机名词、繁杂的计算机硬件细节、毫无用处的软件分类使该课程的教学过程变得枯燥乏味,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因此,必须对此进行裁剪,突出基础核心内容的理解。例如,对于操作系统功能的讲解,可以通过简单的、典型的、易于理解的日常生活实例来进行。实际上,计算机中的许多算法都是来自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比如,计算机中的队列完全来自于日常生活中的排队,计算机网络中的邮件发送也是和日常生活中的收寄邮件过程极其类似。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讲解计算机中的复杂概念和算法,既便于学生理解,也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将所学的计算机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的意识。
2.程序设计类课程
长期以来,人们的普遍认识是,学习程序设计类课程就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其实并不尽然。但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是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极佳载体。对大多数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而言,理解程序设计比学会程序设计更重要。基于程序设计的算法可以培养学生建立模型的习惯,而不是就事论事的方法。[3]乔布斯在1995年的一段70多分钟的访谈视频中谈到计算机编程时说到:所有美国人都应该花一年时间学习一门编程语言。学习法律的人不一定非要成为律师,但法律能够教会人们一种思考方式。同样,学习编程的人不是一定要成为程序员,但编程能够教会每个人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所以,美国应该把计算机科学看成基础教育。[13]
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算法的实现、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对程序设计语言语法的深刻理解。在讲解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学重点应该突出语言中基础知识的介绍:程序的开发与执行过程,注释的作用,标识符作用及命名规则,变量,数据类型及其转换,数组,字符串,分支结构,循环结构,基本输入/输出,函数概念、作用及使用。
3.数据库技术及应用
作为第二层次中的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一般在文科管理类专业中开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课程是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领域的核心课程,同时,也是与各相关专业应用结合得比较紧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具体开设的课程可以是VFP程序设计、SQL Server数据库应用、PowerBuilder数据库开发及应用等。数据库技术教学除了讲解基本的程序设计语法之外,重点要介绍数据库的概念、数据表、视图、存储过程、约束、触发器、数据的插删改查等与数据库技术密切相关的概念和技术。在讲授这些内容时,应该结合应用实例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目的是让学生理解这些概念,而不是熟练掌握这些技术,因为有限的学时不可能使学生熟练掌握某一课程的所有知识和技能。在介绍数据库基本理论的同时,应该把利用数据库的方法和思想求解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培养学生软件工程的思想,达到计算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4.第三层次课程
事实上,第一、二层次的课程尽管体现了计算思维教学的思想,但是,课程本身并没有显示出太多的农业院校特色。原因有两个,其一,第一、二层次的课程更多的是一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一种思维的培养,是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做准备。其二,第一、二层次的课程是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和第二学期开设的,在这一阶段,学生并没有太多的数学和专业知识储备,专业知识很欠缺,在第一、二层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阶段涉及过多的专业知识只能适得其反。到了第三层次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数学知识,对本专业也有了大致的认识和了解,为第三层次的课程开设打下基础。
表1中第三层次列出的课程是最能体现高校特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教学的较高层次。在农业院校,第三层次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能力。农业院校各农科专业应该选择适合本专业特点、能为本专业科研起到积极促进作用的计算机课程,强化各学科专业和计算机科学的融合,借此大力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
在农业院校,第三层次课程可以以专题的形式开设课程。对于农业信息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等课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安排教学内容:[14]农业数据处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农业数据统计分析、3S技术、农业信息采集技术、农业信息网络技术、虚拟农业、精准农业、农业信息资源建设、农林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农业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等。
此外,Web技术、Windows编程技术等偏重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内容也可以安排在第三层的课程中,这不仅满足了少数学有余力并且渴求计算机知识的学生的需求,更为学生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机会。
四、结束语
作为三大科学思维方式之一的计算思维,与人们的日常学习和工作密切相关。将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真正融入农林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还需较长时间的摸索,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特别是需要广大农科院校从事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将计算思维的精髓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融入到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中,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起到积极的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广大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者锐意改革、勇于创新精神的感召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
[
参考文献]
[1]中国计算机学会.2010中国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报告[R].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Denning,P.J.Great Principles of Comput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3(11).
[3]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9).
[4]Wing,J.M.Computational Thinking[J].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2006(3).
[5]Benioff,M.R,E.D.Lazowska.Computational science:Ensuring America’s Competitiveness[R].2005.
[6]Jackson,A.Cyber-enabled Discovery and Innovation[J].Notices of the AMS,2007 (6).
[7]NSF.Computing Education for the 21st Century[EB/OL].http://nsf.gov/pubs/2010/nsf10619/nsf10619.htm.2011.
[8]袁开榜.二十一世纪,人们应该具有计算思维能力[J].计算机教育,2011(3).
[9]Li,G.Information Scsience & Technology in China:A Roadmap to 2050[M].Beijing: Science Press,2011.
[10]王飞跃.从计算思维到计算文化[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7(11).
[11]孙家广.计算机科学的变革[J].中国计算机学会通讯,2009(2).
[12]龚沛曾,杨志强.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