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时间:2023-05-29 17:50: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科技创新管理体系

第1篇

关键词:工商管理;供电企业;科技创新

一、引言

对于供电企业来讲,科技创新是必然之举,也是在整个电力市场中取得一席之地的有效措施。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科技创新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为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工商管理对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作用

(一)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科技创新是技术创新以及科研活动的统称,具体指的是借助新型的管理模式以及生产工艺,对新的产品进行研发,为客户提供更高水平以及更高质量的服务。所以,科技创新又被分为技术、知识、管理创新等不同的板块,涵盖着资金、知识、制度等多个不同的要素,是创新元素以及创新的个体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复杂体系。在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需要政府、企业等多方的支持,营造出科技创新的氛围、提供出科技创新的路径,才能从根本上推进科技创新的步伐。所以,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调整工伤管理的模式,以此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潮流,对企业制度体系进行优化,从而有效促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形成。

(二)工商管理体系支持科技创新因为科技创新所设计的领域以及主体较为广泛,因此政府在对组织作用进行发挥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倡导企业对自身进行科技创新的职责进行明确,准确掌握市场的动向,为科研人员提供明确的研究方向以及流程,科学地支配科研资金,做好科技成果的测评工作。与现代经济市场结合起来,站在内部以及外部体系中对科研成果进行评判。而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工商管理为其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指路明灯。

(三)工商管理文化氛围促进科技创新对于现代化的企业来讲,工商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质量直接影响着科技创新水平,尤其是在文化氛围层次上,企业有必要营造出尊重知识、人才以及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有效带动企业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企业需要逐渐构建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经营管理体系,促使科研人员的创新激情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站在企业内部体系构建的角度上,将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与自身综合水平的提升挂钩。这样不仅有助于相关工作人员素养水平的提升,也能够完善科技创新的流程,为企业实现创新发展注入不竭动力。除此之外,以科技创新构建起的企业文化体系将创新的元素充分融入科研活动中,提升了科技创新的连续性,为企业综合竞争实力的提升奠定了基础,也能够助力企业更好地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挑战。

三、科技创新在工商管理中的应用

(一)强化科研队伍创新意识在供电企业内部,对工商管理体系的研究与探索工作与科技人才息息相关,因此科技创新体系与工商管理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随着供电企业工商管理理念的深入贯彻落实,企业逐渐关注高端科研人才的引入,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对人才招聘的渠道进行有效优化,为企业招聘更多高科技技术性人才;其次,对目前在岗的员工进行专业培训,将其打造成一支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而这些高水平人才在对工商管理内容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也能够促使工商管理体系内容以及模式的改革。

(二)用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体系创新供电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平稳运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企业管理体系的高效运转。随着科技创新机制的出现,科技促进生产的理念得以实践,也是对科技管理体系进行创新的尝试,这主要表现在管理思维拓展、科研项目成果展示等方面。随着科技创新带动工商管理创新工作的深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无形之中得到了提升,核心技术得到了升级,是企业实现长足发展的推动力。

四、结语

作为现代化的企业需要不断地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同时做出一定的调整,在创新以及思考中实现前进。供电企业需要正视工商管理体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利用工商管理的内容带动科技创新,并且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在工商管理创新发展的过程中,促使两者成为互相促进的个体,为企业实现长足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赵丽君.浅析工商管理与企业科技创新的关系[J].工商管理,2018(7):82.

第2篇

关键词:开放式创新;知识管理;知识+;烟草行业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知识广泛传播的背景下,行业的创新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逐渐被打破,并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创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概念于2003年由哈佛商学院亨利•伽斯柏(HenryChesbrough)提出,指的是当企业在发展新技术时,应同时将内部和外部的创意有机地结合起来,并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两条市场通道进行商业化推广。该模式强调组织的无边界化,认为组织边界是松散的、可渗透的,从而允许组织内外部资源的双向流动,并将企业的研究部门与开发部门看作战略目标高度一致的有机体。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以下简称“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或“技术中心”)作为云南中烟工业系统的核心研发机构,是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提高自身创新及研发能力、获得并扩大在相关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是技术中心最核心的命题。2014年4月云南中烟技术中心成立后,提出要以本体组织为核心,利用世界一流的人才、技术、实验室,创建纵横连线、协同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创新资源生态圈。云南中烟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研发机构,其人才、流程和资源是支撑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基础要素,如何对这些要素进行有效管理和充分连接便成为构建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石。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模式的构建可实现对科技创新的人才、流程、资源的一体化管理和有机融合,对这一命题的解决具有战略性的支撑作用。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和良好运行可以盘活技术中心核心知识资产,提高研发效率,提升中心管理水平,促成良好的学习、创新氛围,逐步将技术中心转变为实际意义上的知识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从而有效提升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力,助力技术中心成为世界一流的烟草研发机构。

二、知识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知识管理既是一项实践,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发展已经有二十年。1986年,知识管理概念首先在联合国国际劳工大会上提出。1989年,有关知识管理的论文开始在《斯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评论》以及其他刊物上出现。1990年,许多咨询公司开始实施企业内部的知识管理项目,而且一些著名的美国,欧洲和日本企业建立了重点知识管理项目。1998年,欧美国家企业开始大规模实施知识管理计划。经过多年的发展,欧美国家企业的知识管理已经成熟,成为了很多知识型企业保持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手段和核心能力构建的长效工具、方法和机制。苹果、埃森哲、惠普、通用、IBM、微软、西门子等国际知名企业都是知识管理的最佳实践者。知识管理在中国的起步始于1998年,刚开始主要是学术性的理论研究,从2003年起大量的企业开始自己的知识管理实践之路,国内知识管理实践,其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2001~2006年左右):早期的知识管理常被统称为信息管理,它是以邮件及文档数据库为核心的办公业务自动化管理(OA)的组成部分,重点主要在文档管理,缺乏企业知识管理整体体系方面的内容,例如:企业团队及共享文化,知识管理的激励,评估及相应的管理制度的研究。第二阶段(2007~2009年左右):战略和业务流程导向的知识管理阶段,一方面深入到企业业务流程中,强调知识管理与业务流程管理的结合,强调企业知识的显性化;另一方面强调知识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的结合,强调核心能力导向的知识管理建设,并加强了知识管理的激励与评估研究;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了知识仓库、知识地图、知识和业务关联、企业搜索等方面的功能。第三阶段(2010~2015年):越来越关注以人为导向的知识管理应用以及知识管理如何支持知识创新等,强调人员之间的沟通与联系以及企业文化的变革;在信息技术方面,增加了以web2.0为核心的应用,如博客、微博、WIKI、专家、爱问、SNS等功能。第四阶段(未来发展趋势):关注智能化导向的知识管理应用,如数据挖掘、文本挖掘、语义网技术等;大数据的概念提出,丰富了新知识管理体系。大数据的价值在于:因为具有了这些大量的数据而使得我们更容易、更精准、更深入地发现了数据间彼此的关联关系,利用这些挖掘出的关系而带来比数据本身更大价值的信息、知识等。因此大数据应用落脚最终也是离不开知识管理的范畴,同样是沿着“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个价值链的发展轨迹。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关注和投入知识管理,如联想、青岛啤酒、美的、天狮、上海通用汽车、腾讯、华为、盛大、新浪、海尔、康佳、TCL等都已经关注到知识管理,并投入建设,取得了一些比较可见的价值,通常体现在提高员工工作效率和生产率、改善知识沉淀和储存、提高员工技能和知识、帮助避免重复劳动等方面。相对于庞大的数量,在中国各类组织中,不知道、不了解、没听说过知识管理的占大多数;而知识管理的企业实施案例成功的少,失败的多;但是随着国际企业的示范作用,知识管理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企业提升到战略的高度。知识管理对于国内的企业已经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如何来做、何时来做的问题。2009年的科技文献《烟草行业企业信息化之知识管理初探》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在烟草行业的应用探讨[1]。其他可以查到的烟草行业知识管理相关信息如下:2009年由联信永益公司帮助云南曲靖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09年由蓝凌公司帮助广西中烟工业有限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2010年由深圳市汉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帮助云南省烟草公司玉溪市公司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11年由AMT集团帮助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建立由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和知识管理流程制度三个核心内容组成的知识管理体系。2012年由蓝凌公司帮助昆明卷烟厂实施了知识管理项目。2013年湖南省烟草公司和长沙市烟草专卖局(公司)分别实施了知识管理系统项目。2012年云南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完成了《云南烟草科技知识地图研究与应用》的科技项目。总体而言,烟草行业对知识管理的应用探索才刚刚起步,大部分以信息系统的实施为着力点,以提高知识文档的利用率为目标,具有完整知识管理体系概念的案例较少,而具有云概念,能够支持不限于本体组织的研发生态圈的知识管理体系和知识管理平台还未见到实施案例。

三、技术中心知识管理体系构建

组织知识管理体系构建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涉及知识管理与组织战略匹配、知识内容识别和盘点、IT平台建设、管理、文化等配套机制设计、知识管理与业务融合等各个方面。

1.知识管理战略规划

组织推进知识管理首先要明确知识管理的战略目标,知识管理战略应当以支撑组织战略的实现作为终极目标,而不是以技术或者知识管理流行概念为导向,避免知识管理成果华而不实。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的战略愿景是“打造全球一流技术中心”,知识管理战略的制定也围绕以上战略进行。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愿景定义为:“构建卓越的知识管理体系,成为具有独特知识优势的全球化的技术中心”。即通过构建起卓越的知识管理体系,将知识管理能力内化为技术中心的核心竞争优势,提升技术中心的管理、研发和创新能力,进而助力技术中心“打造全球一流技术中心”这一目标的实现。知识管理战略是一个长期的愿景,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因此需要做好长期规划、分步实施的准备。技术中心根据知识管理战略制定了3~5年的中期推进计划,将知识管理体系的构建分为多个阶段,在不同的知识领域进行实施和应用,进而实现全知识领域的覆盖。知识管理体系构建首先在人力资源领域进行试点,进而扩展到管理运营领域,最终向研发领域推广。

2.知识蓝图设计

建立系统、规范、标准的知识分类体系,是开展知识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工作,也是知识管理平台建设的重要前提。知识管理的对象是组织的知识,只有把知识梳理清楚了,才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类型的知识采取不同的管理策略和管理模式。此外,知识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直接决定了知识储存、维护和应用的质效,同时也能够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更好地丰富知识管理平台的内容。技术中心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其运营和管理过程中所产生、所使用的知识是一个复杂而庞大的体系,因此从组织能力视角出发,从四个维度对技术中心需重点管理的核心知识进行科学识别和体系化的多维分类梳理。(1)项目成果类知识:来源于科研项目产生的成果类知识,包括基础理论成果、专利、应用技术成果、软科学成果等。项目成果是技术中心的核心知识,需全面盘点、评价、再利用。(2)业务运营、职能管理类知识:业务运营和管理能力是组织提高自身效能的一种极为关键的能力。对于技术中心而言,此类知识是指中心管理和业务活动中所产生以及所利用的知识,例如规范管理和业务的标准、制度、流程,各类管理文档、业务成果、业务文件等。(3)人才培养类知识:针对员工的能力素质,可以从“输入-输出”两个视角来分析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输入视角来看,技术中心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支撑员工能力提升的重要机制,相关的培训类知识是蕴含其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从输出视角来看,技术中心的专家网络资源、员工的经验技巧等隐性知识则是体现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产出。(4)外部知识:前三类知识多为组织内部知识,除此之外,快速地捕捉、整合外部知识以内化为组织的内部能力,也是组织成长和提升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技术中心而言,需要整合的外部知识主要包括三类,一是在运营和管理过程中要遵循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知识,二是行业最新发展动态、技术前沿信息等,三是来自利益相关者(如竞争对手、客户、合作伙伴等)的知识。

3.管理和文化蓝图设计

为促使知识管理成为技术中心的一种长期持续的管理方式和管理行为,需要以知识管理模式为基础,构建完善的管理体系予以保障。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的管理蓝图应清晰勾勒出:知识管理工作由谁来做?要做哪些具体工作?知识管理流程怎样流转?怎样考核和激励员工参与知识管理?(1)知识管理组织:知识管理工作需要由专人来完成,因此需设置知识管理组织架构,让各类人员各司其责,共同推进知识管理工作。技术中心基于知识管理建设阶段对相应的组织架构进行设计,第一阶段是知识管理项目推进阶段,主要工作是完成知识管理项目的建设,该阶段的组织架构以项目制搭建,集合多方力量共同建设;第二阶段是知识管理常态化运作阶段,主要工作是对知识管理进行常规化运营,因此设定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来负责知识管理的专项工作。(2)知识管理流程制度:在构建知识内容规范体系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知识内容,遵循PDCA思想,设计知识运营流程和管理制度。具体而言,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流程制度包括知识定义、知识范围界定、知识内容规范、知识全生命周期运营流程、知识管理行为规范、知识管理平台规范、知识安全和保密规范等。(3)知识管理激励办法:适当的激励措施可以激发部门和员工参与知识管理工作的热情,为知识管理添砖加瓦。根据知识管理的实践经验,正向激励对员工知识管理行为的促进更为有效,因此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激励以正向激励为主,负向激励为辅。(4)知识管理考核办法:考核办法同激励办法不同,激励更偏重于鼓励员工主动和自发地进行知识管理工作,而考核则将知识管理纳入到员工的日常工作和考核当中,偏向于对知识管理工作进行强约束和强管理。技术中心知识管理的考核的对象包括组织和个人,同时根据技术中心的实际情况,专门增加针对专家的考核,更多地将专家的力量纳入到知识管理工作中来。管理体系是知识管理的保障,文化则是知识管理生根发芽的土壤,良好的知识管理文化氛围能够帮助知识管理在技术中心落地生根,源源不断地为技术中心的核心能力提升提供帮助。技术中心将知识管理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乐于分享、善于总结、勇于创新”,根据文化理念设计员工的知识管理行为准则,并开展多样化的知识管理文化促成和运营推广活动,在组织内部营造一种变革的文化氛围,实现知识管理在组织内部的文化落地和习惯形成。

4.知识云管理平台建设

具有大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能够提供进行安全、方便获取知识资源服务的私有云架构的知识云管理平台,是保证技术中心对创新生态圈中最核心的人才、流程和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从而支持整个生态圈良性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技术中心通过搭建知识管理平台,以支撑对中烟科技创新资源的应用,同时逐步建立智力云、管理云、知识云等应用,实现对中烟研发生态圈中最核心的知识资源进行有效掌控和利用,并将其转化为技术中心的知识资产,实现知识资产的增值和传承,从而支持整个生态圈的良性发展。技术中心的知识管理平台定位为非业务系统,不承担包括研发设计、专利管理、质量管理等在内的任何业务或管理操作,如产品概念设计、项目计划监控、专利提案评价等。知识管理平台只对各个业务系统中产生的知识和智力资源进行管理,同时将知识管理平台中的知识以及智力资源以服务的方式应用到各个业务系统的业务环节之中。业务系统生产及使用知识,但不管理知识;所有知识将由知识管理平台统一存储及管理,并且提供标准化的知识写入及接出接口供业务系统调用。知识管理平台主要满足技术中心以下几个方面的述求:(1)实现智力资源的统一管理及应用;(2)实现与工作相关的所有知识的统一管理及应用;(3)提供其他业务系统内知识接入接口;(4)向其他业务系统提供知识及智力资源的场景化接出,如编写立项报告时,推送立项报告编写模板及与当前项目相关的经验案例等,同时,知识管理平台支持随着业务场景应用的深入,以及业务系统的增加,不断扩展更多的场景化应用。

5.“知识+”模式构建

知识来源于业务,并且服务于业务,是否融入并支撑业务通常是知识管理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之一。组织需要在不同的规划期内,找到重点的业务热点或主题来推进知识管理,实现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知识流程的有效衔接和互动。通过对知识管理的深度研究发现,传统的知识管理模式(建立知识仓库-知识上传-知识搜索共享-知识奖励)生命力有限,当前“知识+”模式已成为知识管理发展的前沿方向,是知识管理与业务结合的最新实践形式[2]。“知识+”强调基于各种应用场景的知识连接,连接的核心就是知识的即时化(JustInTime),即让各类知识资源为业务过程提供服务和支撑,同时将业务过程中的知识进行沉淀,形成知识-业务-知识的循环。技术中心作为中国烟草行业体量最大的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活动是其主要的业务活动,也是开放式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首先以科技创新业务为试点,实践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具体而言,技术中心“知识+科技创新”的建设内容包括:(1)项目申报指南化:梳理云南中烟过往的项目课题,盘点各项目主要的创新点、成果、应用情况。将项目课题的相关信息和成果以类似知网模式的模式展现,在项目申报阶段为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部提供科研方向的参考,同时可以进行重复率课题审查等。(2)项目知识模块化:将科技创新项目管理中重复使用的知识(如标准、参数计算模型、标准项目阶段配置等),以及科技创新流程中重复使用的知识(如制度规范、指引模版、最佳实践等)标准化、颗粒化、结构化为知识模块包,满足重复使用的需要,节约工作时间。(3)项目运营协同化:对科技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进行协同管理,实现每个项目的文档、日志、会议纪要、项目经费材料等系统化管理。对跨业务场景之间的知识进行协同调用,如知识录入、填写的过程资料,无需重复录入,可直接应用到其他系统中;又如项目申报书填写完毕后,不管在哪个系统中需要用到,都可以自动调用,无需重复录入。(4)项目成果资产化:构建成果超市,收录云南中烟现有的专利、论文、项目打包成果(综合性的成果),同时与科技创新平台、生产研发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等系统同步集成,收录后续的项目成果。设立项目成果的跟踪和反馈机制、成果再评价机制、二次推广使用机制,实现成果价值最大化。技术中心“知识+科技创新”模式的建立,将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深度连接,将知识融入业务,融入场景,助力技术中心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水平全面提升,为技术中心开放式创新体系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同时,“知识+科技创新”模式的构建也为未来技术中心“知识+”模式的全面建立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前期参考。

四、结语

从“由内到外”到“由外到内”,开放式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正在得到不断的发展和丰富。尤其在当今“互联网+”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传统行业开始尝试开放式创新。但是总体而言,烟草行业对开放式创新的应用探索才刚刚起步,具有完整开放式创新体系概念的案例较少,而具有云概念,能够支持不限于本体组织的研发生态圈的开放式创新体系和开放式创新平台还未见到实施案例。云南中烟技术中心知识管理体系、“知识+”模式的构建实现了知识管理与科技创新等业务的深度融合,对开放式创新体系的各类要素——人才、流程、资源进行一体化管理和充分连接,让知识服务贯穿于科技创新业务的全生命周期,为技术中心开放式创新资源生态圈的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烟草行业知识管理提供重要的实践经验和参考案例。

作者:张海涛 刘奇燕 单位: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信息管理部负责人 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信息管理部主任

参考文献:

第3篇

环境技术管理作为环境管理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内容,是环境科技创新的重心。目前,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建设还处在发展阶段,体系要素间发展的还不均衡。本文全面分析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内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环境技术管理;技术指导体系;最佳可行技术

我国在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上首次提出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以及可行的行政办法处理环境问题。我国政府2006年明确提出要依靠科技创新,依靠技术进步推动环保工作,全面实施环境科技创新、环保标准体系建设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三大环保科技工程。在国家防污减排等国家环保工作方面,技术手段创新尤为重要。2007年,环保部的《国家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规划》,为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指明了方向。2012年颁发的《关于加快完善环保科技标准体系的意见》中,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被着重强调。

1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

所谓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就是用最佳可行的技术系统科学的评估防治行业污染的体系,通过设定环境管理目标、实施环境管理制度、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环境技术的示范推广体系。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分别在国家层次、地方层次、产业层次、发展层次发挥技术指导作用,主要应用于特殊行业、河水流域、特殊企业和发展环境的污染防治方面。目前,我国技术管理体系主要包括技术指导文件、技术政策、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和环境工程技术规范。技术政策是基本原则和路线,最佳可行技术指南针是具体指导,环境工程技术规范为新技术提供技术验证。要素间既层层递进,也相辅相成。

2我国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2.1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已经出台的《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管理办法》《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导则编制指南》和《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编制指南》等文件为促进和规范环境技术指导文件编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并高效率推动建设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十一五”期间我国组织实施了技术指导文件编制工作,目前技术指导文件的范围不仅覆盖了高耗能的钢铁行业、高污染的轻工业,还覆盖到了城镇污水处理、农村生活、畜禽养殖等领域。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建设成效明显。

2.2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较为缓慢。早在20世纪末,原国家环境保护局就组织开展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评价和筛选工作。直到2009年,环境保护部才第一部较为全面系统地规范评估模式、评估程序及各方职责等内容的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技术评价与示范管理办法》。这份文件虽相对较晚,但其作用和重要意义对我国环境技术评估工作而言尤为重大。2010年我国建立了展环境技术评估与管理工作的专门部门“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这标志着环境技术评估体系建设迈上新台阶。

2.3环境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

1993年,为推广最佳实用技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了《环境保护最佳实用技术推广管理办法》;自2006年以来,环境保护部为推广新技术和先进成熟达标技术,连续6年颁布《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建立的环境技术管理网,为实现污染防治技术推广不断和更新污染防治技术和技术指导文件。

3环境技术指导体系的作用

国内环境技术指导文件主要为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指导,政府合理利用技术指导文件并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作用服务污染防治工作。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环境保护部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均以提到技术指导文件为依据出台关于污泥处理处置等污染防治办法。

4环境技术指导体系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

通过梳理已和已开展编制的技术指导文件,结合近几年行业技术指导文件编制的经验和问题,本文认为我国环境技术指导体系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目前我国完成并的技术指导文件数目并不多,涉及的行业范围也并未达到全覆盖的程度,技术指导体系的完整度有欠缺;另外,已的技术指导文件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对环境保护技术指导的合力效果不理想[1]。

2)技术指导体系建设实际中还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体系表设计不完善,对各指导文件间的配合与衔接考虑不足,甚至有些文件的有些内容稍有冲突;另外在国家重点关注的重金属污染、矿山生态、有毒有害有机物等方面并未及时跟上步伐,体系设计与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要求和任务还有时差[2]。目前,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对环境技术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环境技术指导体系未来发展应着重在以下方面下功夫。1)首先,要认识到提高对环境技术评价重要性。从世界发达国家和环境良好国家经验来看,环境技术指导是环境管理的高效手段。技术手段相对于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而言同等重要,在一定程度上技术手段较其他手段能发挥遏制作用。我们必须认识到建立科学完善、客观规范的技术评价体系是我国环境管理工作的必要手段,依靠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管理环境实效明显,意义重大。2)其次,要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的配套内容。环境技术管理部门必须要有计划、分阶段、突出重点逐步完善我国现行环境技术评价体系,建议在环境技术评价实施细则、综合性技术文件和环境技术示范实施细则等方面出台一些配套文件,细化实施发放和具体程序,呼应完善环境技术评价制度建设,提高制作的可操作性,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各地政府也要积极配合,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一些环境技术具体实施方针,形成配套规范、上下衔接的高效的运行局面。

3)积极研究建立环境技术示范推广长效机制。目前我国采用定期《示范名录》和《鼓励目录》等文件来推广成熟环境技术,也解决了先进成熟技术推广、先进技术引进、创新技术示范等方面的经费,在环境技术示范推广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评价和推广等机制间合理衔接还没有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笔者建议建立一个上下联动的推广机制。首先建议国家建立一个评价技术信息平台,这个平台要集管理业务应用、环境技术基础数据以及信息服务于一体。国家可以利用这个技术平台向公众、地方环保部门以及企业和更新管理政策先进技术信息和先进技术成果。各级政府、环保部门可通过该信息平台进行环境管理交流,也可通过此平台解决一些环境管理中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可向该平台上报本区域先进技术成果,国家定期对技术及推广成果进行评比,视情况奖励先进地区技术推广资金,促进先进技术研究积极性和先进技术推广成果转化,实现上下联动[3]。

4)大力培育环境技术服务市场。我国科技产业化的快速推进,为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提供了可行条件。环境管理技术的市场化将有利于先进技术的创新和推广。建议各级环境管理部门履行服务责任的同时积极研究环境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培育一批环保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测试等第三方服务机构,用市场竞争激发先进技术创新活力,用市场竞争促进先进技术成果转化。各级管理部门要尽量避免干涉市场主体间的合作,由环境监管者向市场监管者转变,维护换进技术市场的规范秩序,极大促进环境技术市场的创新、发展和繁荣。

作者:何强 单位:高州市生活污水处理厂

参考文献

[1]刘文仲,杜晓雪,汤天丽,等.我国环境技术转移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J].中国环保产业,2012(4):19-23.

第4篇

当前,国防科技的发展与国家的经济建设水平密不可分,国防科技对综合国力的影响越来越深远,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结果对国家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将战争状态下的军事战斗力转化为非战争时代下的民间生产力,实现国防科技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是目前我国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提高综合国力的根本任务。近年来我国国防专利申请数量迅猛增长,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然而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有所降低,其主要原因除了重奖评、轻创新的不完善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重科研、轻转化思维模式和重保密、轻解密的国防专利制度以及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资金支持与政策扶持力度的不够之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存在的弊端也是一个主要问题。

2.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

长期以来,国防工业及国防科研机构一直延续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绝大多数军工企业仍然采用“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的制度体系,与我国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融合度不高,企业活力与市场化动力不足。科研院所更是长期游离于市场经济体制之外,与经济发展貌合神离,导致一些科研项目与市场需求脱节,其相关科技成果难以在企业生产上进行大规模推广等,从根本上严重阻碍了我国国防科技成果的有效转化。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我国国防科技工业固有的计划经济体制尚未根本改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已经相对完善,民营企业通过公平竞争、优胜劣汰获得长效发展;一些国有企业通过结构重组与改革,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新的活力;而军工企业由于其涉及国防安全的特殊性,在体制变更与改革方面相对谨慎和缓慢,其本质体制至今仍未被彻底改变。大多数军工企业运营和发展完全依赖于国家的投入和扶持,其技术应用与产品生产均依据国家分配和军事需求。这样导致其产品生产较为被动、技术应用范围相对单一,企业缺乏自身的创造活力与生命力。因此,我国以国营管理体系为主的国防工业的管理体系与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较大隔膜,传统的计划经济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我国当今社会的市场竞争体制。

2.2军工企业采购机制不完善

军工企业一直延续传统管理体系,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限制,与市场经济隔离,其技术发展与产品生产相对独立,因此企业对物资的采购模式也与一般市场竞争机制中民营企业的采购机制不同,军工企业的管理架构限制了其自主采办的灵活性。另外,因为主管国防科技工业的相关政府部门与负责装备采办的军队管理机构设置的重叠和对等,并且二者之间没有明确的从属关系,使得军工企业同时受多方约束。在资源配置方面,因为目前仍然采用各军工企业独立上报采办计划的采购机制,各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交流;国家依计划将采办资金分配给各用户用于各自购买装备、技术等需求的同时也缺乏对采购计划的统一汇总和分析,使得采购资金分配相对分散,尤其对于一些重复的购买计划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冗杂、分散的军工企业采办机制导致军品生产过程中的采购成本增加、产品经济效益下降,阻碍了军工企业的发展。

2.3军民界限尚未完全消除,条块分割较为明显

我国军民融合体系尚不完善,军民企业貌合神离、条块分割明显。因为军民两大类企业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并且二者的管理体制和创新系统长期分割,导致许多产品和科研项目重复,造成了对国家有限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军工行业,由于受固有管理体制的影响,一些传统的军工企业形成垄断、封闭的发展模式,带有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对社会科技和资源排斥的同时也拒绝和同行的协作,长期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中,不利于与民间企业的融合以及与市场经济环境的融入。随着改革开放的成熟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民用科技企业已经建立了相当完善的多元化投资机制和市场化竞争体制,也涌现出了许多优质企业;但由于军工行业的特殊性,使得民间技术转为军用的门槛过高,信息资源获取渠道有限,限制了民参军的发展。而国防军工企业仍然是计划经济体制,并且以国家财政资金作为唯一经济来源,企业本身缺乏自主性和市场竞争力,导致民发展受挫。因此,二者在管理机制上的不同也是造成军民企业分离的主要原因之一。

2.4创新能力不足,核心技术欠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制造工业飞速发展,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发展,但许多企业包括一些国防工业的核心技术完全依赖于国外,缺乏自主的创新研发能力,使得许多企业无法获得长效发展。尤其是军工行业,其相对滞后的管理体系使得企业缺乏自主活力,导致其创新机制更加薄弱,资源利用率不高,技术成果转化率较低,阻碍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的建设。

3.消除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弊端,促进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策略与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所面临的问题,我们应当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固有思维模式和传统思想,始终坚持科学管理为宗旨,从根本政治制度入手,化解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困难,大力推进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

3.1变革计划经济体制,实现市场竞争机制

建立适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模式下的国防科技工业组织管理模式,构建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国防市场退出和准入机制。在保证国防安全的前提下,对于老旧传统的军工企业及时进行改革或重组,使技术落后、产能过剩、竞争能力不足的军工企业逐渐退出市场;同时允许一些技术先进、竞争实力强的优质民企进入军工市场,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活力。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竞争的作用,加快国防工业与市场机制的融合,让军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经济动态和需求,革新传统落后的军用科技产品标准,扩大军用技术和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的应用范围,避免国防科技与军工资源的搁置、浪费。通过体制改革,让军工企业摆脱对国家的过度依赖,增强自主竞争实力,提高自身效益的同时也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3.2改革和完善国防工业采办制度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国防采办机制,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建立具有我军特色、管理统一、制度完善的政府采办体系。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和国防部门对科研、生产的协调管理功能,形成由政府综合管理、国家统一决策、三军联合采办的管理制度,精简采办机构和相关人员的管理体系,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成本,同时避免因重复采购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建立政府、国防部门及军工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渠道,避免因各自为政而出现标准不一、相互矛盾的采购管理系统,限制采购计划的实施和进行。建立健全国防装备采办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国防采办活动。由政府依据国家决策并且在财政预算范围内给相关军工企业统一发放采办项目标书,各企业和科研院所的采购计划一律在公正条件下通过公平、公开的竞标来完成,同时将国防工业的采购内容列入国家审计范围,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抑制采办过程中的暗箱操作等不规范现象,形成公开、透明、公正的国防采办体制。

3.3打破行业壁垒,促进军民融合式发展

制定相关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设置必要的管理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等,切实促进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资源的流动以及军民两用技术的推广研发,通过对体制的变革从根本打破军民行业的壁垒。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引导和管理,对军工企业和民营企业一视同仁,搭建公平合理的竞争平台,构建军民融合的一体化发展模式。在资本运作方面,合理开放国防工业资本市场,在保证国有控股主导的前提下,适当吸纳社会资本的投资,既为国家军费节省了开支,又促进了国防工业与市场经济的融入。在资源利用方面,建立统一的产品生产标准、公平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方便军民技术相互转化、共同进步;对于优质的民间企业,如电子信息等产业,其民间技术已经远超于军工行业,加之其企业运营机制相对灵活、生命力较强,应当及时将其引进到国防工业的发展当中,提高国防工业的市场竞争实力;而对于拥有先进技术的军工行业,在不涉及国防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其技术成果应当在民间市场进行大范围的推广和运用,建立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体系,在提升民间整体科技水平的同时也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打通民、民参军的双向技术转化通道,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并且扩大对军民两用技术的投资和应用,不仅能够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还节约了产品开发成本,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军民一体化融合式发展。

3.4鼓励技术研发,增强自主创新力

改革传统的国防工业管理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建立资金和技术密集型的军工产业集群,由独立封闭的行业结构转向规模集中的产业群,增强军工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与优质民营企业的联系,相互学习,以提高企业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综合实力。加强国防工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对于国外的先进技术进行学习、消化和再吸收,为我国科技创新提供新思路。加强人才培养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为科技创新奠定基础。将市场竞争机制引入国防工业,建立以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相结合的军民一体化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调动国防工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4.结语

国防工业不仅掌握着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更涉及国防安全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富强发展的命脉,其中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尤为重要。国防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将直接影响国家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和国防建设的安全,同时也是能否顺利推动军民融合战略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变革国防工业传统的管理体制与思想,消除国防工业科技管理体系弊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激励国防科技成果的转化,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注入新鲜血液与不竭动力,是我国现阶段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主要任务与目标。让科学技术、国家安全与经济发展达到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的结合,才能深入实现军民融合道路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国家经济和国防实力的共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军兴国梦。

参考文献

[1]王金城.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刍议[J].军事经济研究,2006,01:34-38.

第5篇

本文作者:赵辉工作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抓住关键:一是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在有利于自主创新为主线的前提下,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广泛吸纳民用科技成果,鼓励民用和民营企业、科研机构、院校参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和军工科研生产,建设开放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推进国防科技成果和民用高科技成果在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中的广泛运用。二是大力推进自主创新的基础能力发展。武器装备建设进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体系化发展阶段后,国防科研生产能力的储备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发挥型号牵引的作用,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技术集成和产品研制多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加强国防科技水平基础建设和超前技术储备。三是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施以“大型飞机”、“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为代表的重大科技专项,需要一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应根据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发展需要,培养与引进数量充足、覆盖国防科技工业各个领域、结构合理的创新人才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科技人才自主创新的主动性,使其成为国防科技工业持续、快速、创新发展的新动力。

提高国防科技工业体系的管理水平,加快科学技术向战斗力的转化

现代国防建设经验表明,科学管理是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关键因素。现代武器装备要实现科学技术的物化,有产品需求、科学技术、制造能力、军费保障固然非常重要,但仅有这些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一个更关键的因素,这就是要有一套科学高效的国防管理体系,要有强大的科学管理能力。这是因为,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由于武器装备蕴涵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复杂,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庞大,研制生产涉及的社会部门越来越广泛,科学技术要转化为战斗力仅靠军队是无法完成的,需要多部门之间的协调。这就需要捋顺政府相关部门之间、政府相关部门与军队之间、军队相关部门之间、军队与军工企业之间的职责权限和权利义务,这样才能够在科学技术转化中有效地把基础科学转化为应用科学,把应用科学转化为工程技术,把工程技术转化为适合作战需要的武器装备,把武器装备转化为能够打赢战争的作战能力。发达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就提出了“建设经济有效的国防”这一命题,在完善现代国防体系过程中把建立科学高效的武器装备领导管理体制作为重点目标之一,保证其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长期领先于世界。我国国防科技管理体系,经过60多年的建设,逐步稳定、成熟。党的十七大强调“必须站在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还明确提出要“调整改革国防科技工业体制和武器装备采购体制”。十七大以后,国防科技工业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了新一轮的国防工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目前看来,还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重加强管理体制建设。一是破解管理结构方面的矛盾,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目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结构不尽完善,存在诸多影响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问题,比如多头管理,军队、政府、集团公司对各军工企业、民用单位均有管理权,容易造成管理混乱;政企不分,各军工集团资产所有权与干部管理权不统一;军民分立、行业独立,缺乏有效的协调和合作。俄罗斯作为世界上唯一能够生产所有武器及武器零部件的国家,其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非常完善,专门建有隶属于总统的俄军事工业问题委员会,负责全面协调与管理国防科技工业的活动。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对国防科技工作体系实现总体规划、整体协调和顶层设计。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优化管理职能和管理权限,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结构基础。二是破解管理职能方面的矛盾,建立高效的管理体制。当前,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主体的大军工集团公司在“干部管理、产品管理、创新技术管理”等方面存在职能缺失,缺乏必要的监管,且军队与政府、军工集团公司与政府间职责关系仍未理顺,容易造成指挥不灵、行政失效、组织管理效能低下等问题。美国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系相对于他国来说,是一个比较成熟、高效的体系,具有集中决策、分散实施的特点。国防部是军品任务科研和生产的组织管理者,美国1/3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在为国防服务,有3/4的科学技术研究单位从事与军事项目有关的研究工作,直接从事军事科研的有35万人,国防部每年管理的合同达1500多万份。美国“面向任务”国防工业管理模式对于这样一个跨越诸多领域、涉及诸多行业、存在诸多环节、配置诸多资源的复杂巨系统而言,是高效的。这一点值得我国学习,应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领导管理系统对国防工业进行强有力的计划、组织、协调、控制,奠定科学技术向战斗力转化的体制职能基础,否则资源投入再多,科技水平再高,也难以制造出高水平的武器装备。

第6篇

持续提升产品质量

围绕区域经济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加快总部研发企业集聚,引进现代经营方式和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推广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推行质量管理体系、计量管理体系认证以及强制性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督促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生产经营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建立完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继续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加大名牌培育、保护、宣传力度。

大力提升服务质量

围绕区域发展定位,突出抓好科技服务、文化创意、休闲旅游、商务商贸等产业,加快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区域发展的支柱服务产业群。借鉴国外先进管理模式,促进金融、会展、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管理规范化、服务精品化、运营国际化。以服务质量提升推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提升商贸、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总结推广名优企业先进服务经验,大力培育区域服务品牌。围绕现代服务业,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国际影响力的精品服务项目和服务名牌。

不断提升工程质量

完善工程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落实工程建设各主体的质量责任。大力推广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高施工技术管理水平和工程科技含量。推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等精细化管理措施,加强施工过程质量控制。切实抓好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完善工程质量创优激励机制,鼓励企业争创鲁班奖等国家优质工程奖和省、市优良样板工程奖,打造一批实力强、质量优、信誉好的工程建设品牌企业。

深入实施技术标准战略

全面落实以技术标准为核心的区域“十二五”标准化战略规划。继续推进和帮助企业贯彻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IS010012《测量管理体系》,推动企业广泛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夯实企业质量基础工作,提高产品质量保证能力。加强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交通、公共服务、环境保护、安全卫生等城区发展各个领域的标准制修订工作。推动企业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专利及时转化为标准,积极引导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参与国际和国家标准化活动,提高在国内外标准化领域的话语权。

第7篇

[关键词]图书资料;资料管理;创新研究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人才的需求也将不断增加。因此,要想立足于社会就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这就意味着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要充分利用信息,对信息进行整合,满足人们对知识时代的信息追求。同时也就要求对图书管理进行创新,不断改进图书资料管理制度,改善图书资料管理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创新对图书资料管理的研究。

1.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研究中的问题

1.1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不完善

信息化社会不断发展,图书资料管理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应。因此要加强对信息资料管理的建设,完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图书资料在当今社会的价值。然而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下,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将使图书资料管理体系面临着困难,图书资料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也将无法体现出来。传统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比较封闭,没能将现代化的图书信息管理手段运用到图书资料管理当中,不能考虑到当代的社会信息发展情况,没有及时更改图书资料的管理模式,缺乏对图书资料管理的法律和技术保障。当下社会,我国虽然出台了许多关于图书资料管理的政策对图书资料体系进行管理,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许多的困难,难以进行实际的操作,与理想中的效果差距较大。在当前的图书资料管理当中经费的缺少也是图书资料管理的另一困难。我国对图书资料的认识程度不够高。我国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在设备上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只有许多大型企业意识到图书资料的重要性,一些小型企业没能意识到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将设备全面覆盖,这也就导致了我国图书资料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1.2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管理素质的缺乏

图书资料管理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图书馆里人员要有较强的图书管理素质。然而当前我国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状态令人感到担忧。图书资料管理工作要求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仅能熟练的掌握管理的手段,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还要对图书资料管理方面的知识做到了如指掌,能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和编辑,便于读者阅读。然而在实际当中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缺少实践的管理经验,缺少管理的素质,这使得在实际的操作中出现了许多不尽人意的错误,这也就阻碍了图书资料管理的创新发展。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专业性的工作,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也具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现在有许多资料管理人员不是专业班出身,在进行管理之前没有对管理进行过研究以及没有进行培训,对图书管理的认识不到位,管理的方法较落后、工作效率过低、服务意识欠缺,这就导致图书管理的工作不规范。

2.图书资料管理创新研究中问题的解决

2.1完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

面对当前我国所面临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要结合我国的实际,针对图书资料管理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避免我国图书管理体制落后现象的发生。我国各个图书资料管理机构要不断图书资料管理体系,更好的促进我国图书资料管理系统的发展。在不断完善图书管理系统是要制定相应的图书资料管理制度。在当今这个信心化飞跃发展的社会,仅仅依靠图书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达不到理想效果的,因此,要结合我国科技的手段,建立一个抢他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这样有助于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对图书资料进行分类。在当前社会形势下建立一个庞大的图书资料管理系统是首要的选择,图书资料管理系统能不断促进图书资料体系的发展,促进图书资料体系想现代化发展。因此,在图书资料管理当中,要不断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图书资料管理水平,改变传统的图书管理理念,改善传统的图书管理设备,依据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不断促进我国图书资料管理体系的发展。监理一个完整的图书资料管理体系。

2.2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管理素质

图书资料管理人员是图书资料管理的重要形象,因此要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水平,提升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科技的发展将不断运用在各个领域,图书资料管理领域也不例外,因此面临着科技化的社会,图书管理人员也将不断面临着困难,因此,要不断级爱情能够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知识结构的调整,使其掌握全新的技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当下这个发展的时代,知识已成为人们的追求,因此做好图书资料管理人员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制定合理的用人机制,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对图书资料管理人员进行选择,其中无法胜任的工作人员将调离到其他的岗位,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技能培训,使其掌握新的发展技术,提升工作效率。图书资料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工作,因此加强图书资料管理人员的素质是非常必要的。

3.结语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图书资料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有效利用图书资料将一定程度上提升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这也就要求图书资料管理单位要不断制作新的发展方案图书资料管理人员不断提升自身技能,图书资料管理事业的发展这将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因此加强图书资料管理工作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满足了人们对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是我国变成文明和些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林万涛.浅议图书资料管理的改革与创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25).

第8篇

一、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策略

湖北鼎龙化学有限公司是专业制造碳粉用电荷调节剂和专用着色剂的化学品新材料高新技术企业。鼎龙公司始终坚持技术前沿化、市场国际化的企业发展战略,以科学的管理和质量控制为依托,走外向型市场经济之路,产品90%以上销往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国际市场,主要客户均为国际知名跨国大公司。鼎龙公司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年均递增50%以上,成为武汉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骨干企业之一。目前,该公司从一个注册资本仅为数百万元的小企业,几年时间发展成为年出口高新技术产品过千万美元、位居世界第三大电荷调剂类产品的供应商,同时拥有国内市场90%以上份额。由于该产品可替代进口,因此减少了国内碳粉行业对国外的依赖,并大幅度降低了原材料成本,促进了我国民族碳粉产业的发展。鼎龙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民营科技型企业,结合自身情况,依托科技创新,不断研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品,并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适应国际竞争,从而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其成功经验做法值得我们总结。

(一)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重视研发高附加值产品。电荷调节剂类产品作为碳粉中不可缺少的组成成份,产品附加值高,每吨价值数十万元人民币,但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全球仅日本东方化学及堡土谷化学两家公司生产,因此鼎龙公司率先在国内进行研发生产。2001年,鼎龙公司研发出水杨酸系列电荷调节剂新产品并成功实现工业化,以“鼎龙”品牌进军国际市场,一举打破日本企业在该行业二十多年的垄断,并得到欧、美等许多著名碳粉制造商的认可,成功进入国际市场。可见,该公司研发出发点不是先从自有技术开始,而是根据国际市场需要,选择市场潜力大、技术含量高的产品立项研发,因此一旦研发成功,较为容易进入国际市场,且产品附加值较高。

(二)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鼎龙公司坚持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高校院所等技术资源,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公司通过国际市场确定研发目标和研发思路后,将许多技术细节及子课题分拆给相关高校院所完成,高校院所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支撑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保证。公司通过委托开发、合作研究、共同投资组建研发中心等多种形式与相关高校院所合作,通过“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同时充分利用高校院所的科研条件和人才优势实现产品的快速开发,降低了开发成本。

(三)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鼎龙公司在技术开发的同时,及时在国内外申请专利保护。目前已申请7项中国发明专利(其中4项已授权)、2项日本专利和3项美国专利;同时公司陆续投入数百万元完成了4个产品的欧盟ELINCS、美国TSCA及日本MITI认证注册,2006年再次递交6个产品的认证申请,并计划陆续完成所有产品的国际认证注册。鼎龙公司通过建立专利、标准、国际认证等多种方式建立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成功打破国外同类企业的技术封锁,有效地消除欧美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取得产品通向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以科技促环保,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由于全球化学品新材料领域十分关注产品生产、应用及处理中环境保护、对人体无害等安全性因素,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均以法律法规方式对其加以控制和管理。为此,鼎龙公司以科技促环保,将保护环境和人体安全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所有产品从研发小试阶段就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加以控制,与国内相关院所联合进行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检测控制。由于鼎龙公司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要求,并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保障了产品顺利进入欧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鼎龙公司投入数百万元进行工艺改造和污染治理,通过回收利用等方式减少污染物排放,并对全部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实现“对环境友好,对人体无害”的开发理念。

(五)建立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注重以柔性引进等不同方式从国内外引进各种专业技术人才,建立高效的研究开发和国际市场开拓团队。目前鼎龙公司特聘3名国际碳粉行业的资深专家为公司的技术顾问,长期为该公司提出战略性的指导意见。同时公司拥有一支二十多人的高、中级技术职称的专业团队。鼎龙公司通过项目负责制及相关的奖励制度激励科技人员不断创新,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打造了一支高效的研发和市场开拓团队。  二、鼎龙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启示

(一)自主知识产权体系是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工具

1.健全知识产权体系是产品进入国外主流市场的必备要素。鼎龙公司在公司成立的次年即研制生产出一种电荷调节剂产品,最初以为只要价格低廉、质量可靠就可以打开国际市场。但在向国外客户推销时,国外客户首先不是问价格和质量问题,而是询问该产品为何中国公司也可以生产,有没有抄袭日本公司的技术,同时明确表态作为国际知名的公司,不会采购知识产权存在异议的产品。鼎龙公司正是在国际市场开拓初期不断遇到知识产权方面的障碍,促使该公司成立了知识产权部,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工作。

2.知识产权体系不能狭义理解为专利申请。发达国家对知识产权体系的理解与国内是有很大差别的,其理解相对更为宽泛。发达国家认为知识产权体系不仅包括专利,还包括认证、标准等多项内容。因此,公司在成立不久即开始进行国内国外专利注册,为澄清其技术来源起到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为使产品在环保、卫生检疫等方面达到国际标准,适应欧盟、美国等公司的要求,不仅通过国内的is09001质量管理体系、is014001环境管理体系及ohsasl8001职业健康安全体系等一系列认证,还专门聘请国外机构国际认证,为该公司产品在欧美等国顺利销售打下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公司注意到发达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的最高层次其实是行业标准或产品标准,因此不仅申请将企业标准上升为国家行业标准,另一方面也计划将最新研究成果联合国外大公司申报为国际标准。

3.健全的知识产权体系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国外大公司在原材料采购时十分谨慎,不愿承担技术、环保或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风险。但其主要工作人员不可能亲临中国进行现场考察,当他们看到许多由国际机构出具的认证证书以及国际专利时,逐步对这家以前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开始产生信任感,并愿意尝试采购和试用中国公司的产品。另一方面,公司在专利、认证以及标准等方面构建的知识产权体系,有效地抑制了竞争对手。截至目前,国内尚没有出现另外一家企业生产销售电荷调节剂类产品。可见,知识产权体系的构建提高了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保证了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稳步增长。

(二)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自主研发模式是成功开拓国际市场的关键

1.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国内多数企业通过寻求高校院所现有技术,然后引进该技术实现产业化。鼎龙公司充分借助同行业国外专家的指导,以国际市场为导向、消化提高国外技术为主的思路进行开发,因此该公司从研发一开始就立足面向国际市场和技术未来发展方向,而不是在国外公司的研发之后亦步亦趋。因而新产品开发一旦成功,与国际市场需求十分接近,与同类产品相比较也具有一定竞争优势。

2.以企业为主体,同时借助高校科研资源。鼎龙公司创业初期,曾数次将具有较好国际市场前景的项目委托给国内高校进行研发,但效果不佳。原因是国内的高校更注重理论研究,其研究结果与生产要求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是国内高校对国际科技发展动态有所了解,但对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缺乏了解,因此相对缺乏开发适应国际市场新产品的经验。鼎龙公司将研发战略调整为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逐步建立企业自有的研发团队,由于该团队长期跟踪电荷调节剂这个细分领域,并与公司内部频繁出国的市场部人员经常交流,研发目标和过程控制非常明确。同时,公司注重借助高校的人力及设备资源,将部分检测、分析、合成等工序分解出来由高校的研究人员完成。这种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借助高校资源的研发模式能够节省开支,保证研发的顺利进行。

3.政府扶持对中小企业技术研发起重要推动作用。鼎龙公司自成立以来每年投入数百万元用于研究开发和仪器购置。公司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申请免税进口一批精密的检测设备,国家及省市各级政府部门分别给予科研项目补贴、产业化项目支持、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新基金等各种形式的支持,直接弥补其研发阶段的资金不足缺口,在研发关键时刻政府支持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不断研发出新产品,并能实现国际市场销售,因此政府也不断加大对该公司扶持力度,并形成“企业研发——政府支持——企业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三、推动我国中小企业依托科技创新开拓国际市场的政策建议

(一)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契机,积极推动我国中小企业紧跟国际市场潮流进行技术开发,政府应加大研发补贴力度,将研发补贴作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引导资金,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第9篇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是指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方针、目标、知识产权管理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规章制度以及各类知识产权管理活动构成的有机整体,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涉及的知识产权事项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活动[1]。

1.1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一方面,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意识,提高员工的创新能力,增强创新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建立研发过程中的专利信息检索、分析和利用机制有利于研发人员跟踪现有技术的最新进展,分析有无研发的必要及是否会构成侵权,如有必要还可在他人研发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构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思考更深层次的研发,这样既避免了侵权又可以节省研发经费和研发时间。最后,通过对研发及生产、采购、销售等环节的知识产权管理,可以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的产出。通过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又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动力。

1.2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如今,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外乎就是人才、技术、管理,知识产权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企业即使有一流的人才、一流的技术也不一定在市场竞争中具备优势。如果不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对知识产权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通过大量投入而研发的产品可能轻易被别的企业仿制,创新无法产生应有的经济效益,企业无法发挥技术优势,对研发的高投入却无法带来高效益及竞争优势,从而在市场上的地位无法得到保证。甚至,通过大量投入而研发的产品可能侵权,不但不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还可能面临索赔。因此,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能保护企业的技术优势,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最终改善企业的竞争地位。

1.3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企业通过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有利于增强知识产权预警能力。研究和分析当前产品、技术的知识产权,形成知识产权风险识别机制,避免侵犯他人的知识产权,规避或降低知识产权侵权风险。企业一方面对自身产品及技术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另一方面加强对自身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监控,防止他人侵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保障企业的持续发展。企业通过设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管理人员,建立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规范市场监控、知识产权应急处理、解决知识产权纠纷等行为。全面保护知识产权,防范知识产权风险,最大力度的保障企业的利益,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构建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内容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个系统化管理,是依据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目标将知识产权管理的诸要素给予合理的配置,并明确其活动范围和方式,形成相对稳定的、科学的系统[2]。因此需要构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保障知识产权管理的有效进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管理制度、管理信息平台及管理评估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

2.1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构建

目前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设置主要有三种形式:知识产权部门直属于最高管理者、属于研究与开发部门和属于法律部门。这三种组织形式都属于直线组织结构,刚性大,部门间横向协调差,信息传递具有纵向的特点。因为企业知识产权的开发、利用、运营与企业技术开发、产品市场流转、经营管理战略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使得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生产部门、研发部门、市场营销部门、法务部等就产品、技术、市场、法律保护、资源配置等方面问题需要经常保持联系与交流。因此,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与其他各职能部门之间要加强以信息为纽带的横向协调。基于此,企业应该建立矩阵式组织结构。矩阵式组织结构把以一个项目或产品为中心任务的横向直线型组织与传统的以职能为中心的直线型组织实行交汇,通过对项目小组的跟踪管理,确保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及时性、严密性和灵活性,有利于技术创新。知识产权管理事务涉及面广,因此应该配备不同知识和技术背景的人员。一般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包括高层管理者(总经理或副总经理)、技术、市场、知识产权事务、法务等人员。高层管理者因为参与公司战略的制定,因此是制定知识产权战略的不二人选;市场人员由于长期接触市场,熟悉市场,可以对市场上自身技术和产品的知识产权进行监控防止被他人侵权;知识产权事务人员主要对企业现有的知识产权进行日常管理与维护,并从事知识产权文献的检索、分析,为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数据;法务人员主要从事相关合同订立知识产权相应条款及处理知识产权纠纷;技术人员可以从技术角度看如何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对企业是最有利的。

2.2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构建

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化就是要实现以“制度治人”而不是“以人治人”。知识产权管理工作涉及面广,其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对是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技术及商业秘密的管理。企业应该构建知识产权保护、成果转化、激励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体系。如专利管理制度、商标管理制度、著作权管理制度、技术及商业秘密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申请审查制度、成果登记制度、知识产权实施、转让、许可制度、知识产权奖励制度等。长期以来,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是企业不注重相关制度的制定或制定具有随意性,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还有些企业制定了相关制度但执行力度不够。国外企业则非常注重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如日本三菱化学公司,入职人员签订的劳动协议中约定了保密义务,在员工离职时,再次签订保密协议,有些岗位的职员离职时还要签订择业禁止协议。企业创造知识产权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创新,而是为了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对于知识产权的实施、转让、许可,企业要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使得知识产权带来的效益达到最大化。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促进、保护、激励企业创新。但是知识产权制度在企业中要体现和发挥作用还需要企业建立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不断创新的动力。企业要建立激发各类人员不断创新的机制,制定相应的奖励政策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按照对企业贡献的不同,实施不同程度的相对公平的奖励,以激发企业员工的创新积极性。

2.3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构建

知识产权信息是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信息资源,为企业创新创造重要条件,因此占据知识产权管理中的重要地位。以专利信息为例,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具有巨大的经济、技术、法律和情报价值。目前世界上已有专利文献4000多万件,据统计,充分利用已有专利文献,可节省60%的研发经费和40%的科研时间。因此,企业要根据所在的行业领域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尤其是专利信息数据库。如今处在信息化社会里,专利信息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过程都必须借鉴的重要信息资源,对已有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已经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已有专利信息,可以了解相关技术领域的总体发展水平、专利数量、技术热点,了解其他企业的战略布局,确定自身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借鉴前人已经开发的技术创新,汲取其精华创造自己的知识产权,一方面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大大降低研发费用;第三可以缩短研发时间;第四可以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例如比亚迪汽车公司研发的1.5TI缸内直喷涡轮增压发动机就是在借鉴大众1.4TSI发动机的基础上研发的,这样既减少了开发周期,又保证了技术的可靠性,避免了技术风险。

2.4知识产权管理评估体系的构建

知识产权评估体系是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工作进行评估,评价公司知识产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评估工作对提高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评估的内容包括:知识产权方针、目标是否符合公司的实际;机构设置人员的配备是否符合公司的发展需求;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设置是否合理;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效执行;日常管理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为对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作出更加准确评价,应该设置合理的评价指标及选取适当的评估方法。在选取评价指标时要注意指标的完备性和有效性,还要根据其作用大小设置权重,评估方法要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统一的知识产权管理评估指标,可以参考国外企业的评估指标,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企业发展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

3结束语

第10篇

电子信息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已得到多年的快速发展,为社会经济发展及民生改善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来社会各界对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创新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主要的动力如下:

1.1科学技术推力

技术创新,是源于技术发展的推动力发展而成的,科技进步的关键突破是技术创新的原动力,是推动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及进步的关键因素。基于技术创新,确保科技研发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并因科技研发的成功,使研发成果转变为新产品,并引发新的产品需求,从而直接推动经济及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科技推力的动力模式更为关注由于科技推动力的影响而产生企业技术创新。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的科技推力模型强调,因电子信息科技的发展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的科技创新,从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技术创新的推动力是推进电子信息行业前进的关键推动力。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前进中,信息技术创新研发结果的持续更新,关键不在于市场需求的影响,而在于因科技研发成果不断满足市场新需求而产生的重大推动力。

1.2市场拉力

市场拉力模式,更为关注实际市场需求对电子信息产业科技创新而提出的具体新需求,而产生的研发及应用层面的需求,并实际应用于解决市场需求,进而推进市场前进及社会发展。根据电子信息行业科技研发的市场拉力模型,市场实际消费需求及生产需求所引发的信息技术需求,所引发的科技研发业务,并将研发结果使用于实际生产活动中,进而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进一步快速前进。

1.3科学技术推力与市场推力的综合作用

对电子信息行业而言,市场需求推动力是社会进步对电子信息行业所产生的新的、持续的需求而提出的推动力,主要体现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吸引力以及市场竞争力,进而不断推动电子信息行业的经济结构调整,并产生新的发展需求;而技术推动力,是科技研发进而进化为实际的物质发展的潜在推动力,在电子信息行业的实际发展中体现得十分明显,所能够发挥的作用主要源自于电子信息行业对科学技术的抉择。正确的科技抉择,能够让电子信息行业所拥有的增值更高,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否则会由于缺失市场需求而产生的更大风险而致使企业发展失败。

1.4市场竞争压力

电子信息产业大多数情况下必须在市场竞争的压力下生存并得以进一步发展。在面对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压力时,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为提高自身市场份额而更为关注科技创新,同样也有部分电子信息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市场地位而持续创新,然而也有部分的电子信息企业由于缺乏居安思危思想而持续不开展创新活动。不管电子信息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面对多大的市场竞争压力,选择何种模式的企业创新模式,市场竞争均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动力之一,准确地说市场竞争是促使电子信息企业不断持续创新的压力之一,这一观点也得到整个电子信息行业的共同认可。因此,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电子信息企业只有更为关注科技创新,才能够在面对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时化压力为动力,才能够在市场发展中保持自身核心竞争力。

2电子信息企业技术创新策略

2.1构筑并完善电子信息行业创新环境

(1)建立并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根据国外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经验,支持并鼓励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在于构筑统一、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竞争体系。国内各级政府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支持并鼓励电子信息企业政策领域有着符合当地发展需求的重点体系。而在构筑公平公正、井然有序的竞争环境方面,北京、上海、江苏、福建等地由于市场竞争环境较好而促进电子信息行业得以更为高效、稳健的发展。另外,在日益完善的市场竞争环境中,电子信息行业将会持续、有效地推出创新管理体系及技术创新完善机制,推进法人管理体系的合理构筑,并持续有效地促进电子信息行业技术创新业务的快速前进。同样,重点发展具备国际影响力的大型电子信息公司,提高国内电子信息行业的技术创新整体水平。(2)建立并完善技术创新融资渠道任何公司的快速发展,均离不开充足资金的支持,对于电子信息行业而言同样如此。在国内,虽然已相继完善了各种资金融资渠道,并力争开拓新的融资渠道而培育电子信息行业的稳健发展,但仍远不足以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资金需求。引导民间资金等社会资金投入到电子信息行业的前进中来,是处理电子信息行业发展资金需求的有效方法之一。所以,必须构筑相对完善的投资融资机制,促使民间资金更为轻松地进出电子信息行业资金范围中,最大化地激活资金流动。

2.2建立和完善电子信息行业创新支持体系

相对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不仅仅包括电子信息企业,同样还包括各级政府、各个服务机构,科研单位及高等院校等。在电子信息行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得到外部支撑体系的有效支持,包括新兴市场开拓、科技研发、人才招聘、资金融资、提升管理水平等不同领域的服务支撑内容。根据国外的电子信息行业发展经验表明,培育电子信息行业的关键在于构筑完善的、有效的服务支撑体系,假如缺乏有效的服务支撑体系,电子信息行业就难以得到稳定、有效的技术创新力,大大减弱了其市场核心竞争力。另外,根据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表明,为了不断满足电子信息行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构筑并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能够为电子信息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不同服务需求,为电子信息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保障,进而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2.3强化电子信息产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

第11篇

[关键词]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对策研究

[DOI] 10.13939/ki.zgsc.2015.03.74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我国逐渐进入建设创新型国家阶段,科技计划项目也成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活动的载体,有效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中,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项目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完整客观地记录了科学计划项目实施的整个过程。因此,如何开展对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管理工作,成为国家科技发展领域最为关注的话题。

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简介

1.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相关概念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指列入国家科技计划并以中央财政拨款为主的科技项目在立项、实施、结题验收或成果转化全过程中形成的、应该归档保存的各种类型和载体的文件。

1.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特点

1.2.1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

根据相关定义可知,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是由科技计划项目的整个执行过程中产生的,是对整个科学计划项目执行过程的完整记录,也是一切有关项目的信息来源。科技计划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需要科技计划档案来提供准确、清晰的参考信息,有助于科技计划项目顺利完成管理、监测、执行等任务。

1.2.2 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作为科技计划项目的参考依据,承载着大量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中技术研究者研究开发出的科学技术和研究经验等宝贵科技信息资源。而科技创新是一种基于原本科技水平的向上突破,所以说科技计划项目档案为科技研究人员提供大量他们所需科技信息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成为科学技术创新的基础。

1.2.3 科技进步的永久性价值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简单的来讲就是国家所拥有的具有知识产权的科技资产,承载了大量核心技术内容,从另一层面上来看还是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记录,保存着对国家科技进步的永久性价值。

2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

2.1 关于管理体系

由于我国在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方面还处于发展阶段,因此尚未确立一个专门的管理体系,主要是对科技计划体系结构的参考。具体表现为一个“三个计划+两个建设”体系,其中“三个计划”指的是“基础研究计划”、“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和“科技支撑计划”;“两个建设”指的是“研究开发条件建设”和“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以下是对各个计划与建设的功能解释:

(1)基础研究计划。其中包含了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以及攀登计划等分支计划内容。主要由科技研究人员自由选择研究问题,另外,开展重点基础问题研究时要以国家目标为方向。

(2)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主要研究如何解决国家中长期发展和安全的前瞻性、战略性高科技问题。

(3)科技支撑计划。从经济角度和社会角度两大需求角度出发,以解决社会中公益性技术问题,促进产业技术升级为主要执行方向,有效为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足够的科技支撑。

(4)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为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中心等国家重点科学计划提供能力和科技基础工作方面的支持。

(5)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该建设计划以开发科技型企业和环境建设为主,深化国家重点产业、科技兴贸和科技型企业创新基金等工作,将发展重点偏向于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打造利于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产业化发展的建设氛围。

以上每种计划都有专属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档案管理要求。例如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其管理方法就分为分级管理和全过程管理,并且对不同的档案管理方法都有不同的要求。

2.2 关于管理模式

目前,我国实行横向分散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其中,各类科技计划项目取决于不同的管理部门或事业单位实施单独或联合归口管理。例如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分别将管理任务分给科技部系统的三个单位;在归口管理单位设立负责档案收集管理的工作岗位。

2.3 档案管理工作中现存的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受到项目规模、性质、内容、经费等因素的影响,普遍存在以下几种主要问题:

第一,国家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概念还不够明确,对项目档案来源的解释尚不统一,同时还缺乏具有针对性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所以在管理对象、理论研究和实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争议。

第二,档案管理中的归档工作不力。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归档问题越来越突出,一大原因在于科技计划项目承担单位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缺少负责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的专业工作人员。其次在于科技研究人员只注重科研的成败,忽视对科技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和归纳,导致档案管理员无法将科研成果及时、完整地归档。

第三,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模式落后。受管理体系不健全、对管理工作重视度不够等原因,致使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局限于传统模式下对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与保管。对信息化管理意识薄弱,导致大量项目档案资源没有实现信息化,逐渐拉大了与时展水平的距离,严重减弱了项目档案管理的发展势头。

3 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对策

3.1 建立完整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

国家与政府应该建立适合科技计划管理实际状况的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从规范制度、组织结构和工作体系等方面深入加强管理体系的功能,将其融入科技计划管理的各项任务中。

3.2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系统性

需要针对项目承担单位以及科研人员进行思想和技术上的培训,使其明确自身在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中肩负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加强科研人员的归档意识,体现工作的系统性。同时,重点针对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需要项目承担单位经常开办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性培训,使档案管理部门逐渐成为一支具备高业务水平、档案管理技术专业的管理人才队伍。

3.3 加强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科学性

随着世界逐渐深入信息化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科技计划项目档案部门不再只提供纸质档案,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电子文档。使得档案管理工作逐渐迈向信息化模式,极大加快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

总之,推进建设创新型社会,离不开科学技术的研究,而只有将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做好,才能为建设提供充足的动力。深入分析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寻找出解决现存问题的有效对策,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为我国科技进步注入动力,促进国家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小华.我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政策法规体系研究[C]. 北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子项目学术研讨会,2006(12).

[2]周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体系研究[C]. 北京: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政策法规与标准规范体系研究子项目学术研讨会,2006(12).

[3]毛羽丰.关于进一步做好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工作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3).

[4]张爱霞,沈玉兰.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档案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12).

[5]韩馨叶.基于信息时代的事业单位档案管理[J].中国市场,2013(4).

第12篇

关键词:公路工程;机械施工;常见问题;建议

【分类号】:U415.5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由于公路建设具有投资大、周期长、施工环境复杂等特点,这对工程项目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现代公路机械施工应本着“质量为先”的前提下,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公路工程机械施工的常见问题

目前,我国公路工程机械施工中的常见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体制不完善

公路工程机械施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没有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必然造成机械设备配置不合理、员工效率低下、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费用增加等问题的产生。而由此引发的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也普遍存在,这不仅限制了公路工程建设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也造成了巨大损失。

2、重效益,轻维护

效益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企业的战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在这一思想影响下,很多施工企业往往将经济效益作为企业管理的核心来抓,忽视了设备管理和维护的重要性,机械设备长期超负荷运作,使用寿命缩短,导致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企业形象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响。

3、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缺乏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公路机械施工要求操作人员不仅要有熟练的专业技能,更要有独立处理机械设备故障的能力。而就目前而言,我国很多施工企业操作人员普遍表现出专业知识缺乏、机械设备操作不熟练、维护保养水平低下、安全意识差等问题;同时,由于各施工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新晋员工也无法在短时间内上手,出现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从整体上加重了施工成本。

4、各部门间缺乏沟通

目前,很多施工企业各部门间缺乏足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机械设备不能得到统一调配,设备闲置现象尤为普遍,效率低下,管理工作因此陷入被动局面,,严重制约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二、提高公路工程机械施工水平的建议

从上文分析中可以看出,我国公路工程机械施工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只有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才能有效提升施工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工作:

1、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

施工企业应把人才作为一项战略重点来抓,建立一套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加大投入,努力提升管理操作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考核,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能顺利上岗;同时,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安全施工意识培养,需做到“安全第一,质量为先”;此外,对于新晋员工要做好岗前培训,通过以老带新、参观访问、技能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新晋员工尽快融入企业。

2、完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

机械设备要适得其用,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机械设备管理体系,从设备的采购,使用到报废均实施有效的质量管控,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同时,要加强设备的日常保养与维护,建立机械安全管理体系,时刻提醒操作人员安全施工的重要性,从根本上降低机械设备故障发生率,提高设备使用寿命。

3、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

企业是一个整体,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应以企业的战略利益作为自身活动的行为准则。部门间应建立一个有效的沟通平台,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及设备闲置、不配套等问题的发生,提高日常工作效率;同时,对于施工中遇到的突发事件,要提前做好应急预案,通过各部门间的协调沟通,尽量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

4、加强现场管理力度

在施工管理中应杜绝“施工压倒一切”的错误管理思想。改变“机械设备必须无条件为施工服务”的错误观点,更应避免重使用请保养、急功近利以及靠拼设备来提高施工速度的错误方法,而必须采取强制措施赋予操作人员定期加强机械保养的权力和义务。施工管理人员也应从大局出发、从长远利益出发,杜绝拼设备的短期行为。

5、加强成本核算

企业内应设立机械设备维修基金并实行专款专用以控制内部的短期行为,维修基金的多少可结合项目大小及效益情况决定。对机械的成本核算应对燃油、油和维修费用等项 目实施单机登记,便于随时可掌握其各项费用,并应健全设备使用记录,之后可通过定期对使用效果进行分析评判以对其技术指标进行比较和调整。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公路工程机械施工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在管理体制、操作人员专业素养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只有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和机械设备管理体系,才能实现施工企业的跨越式发展,从而为我国的经济持续发展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 孙军.筑路机械施工如何保证路面平整度[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Z):209.

[2] 谢定宇.公路工程机械施工和施工机械管理分析[J].商品与质量:学术观察,2013,(9):169.

[3] 邵东权.关于高速公路工程机械施工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33):222.

[4] 毛树文.浅谈公路工程机械施工的常见问题与应对策略[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3,(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