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诗歌作品集

诗歌作品集

时间:2023-05-29 17:50:2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诗歌作品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诗歌作品集

第1篇

文学的灵感源于原汁原味的生活,打工生活永远是打工文学创作的原动力。广东各城市都活跃着一批对文学痴心不改的打工青年,并自发形成了一个个创作群落。他们创作的激情从未曾消褪,他们创作的潜能有待充分释放。从这些打工青年自己创办的文学刊物中,我们会发现原来真正有活力的文学在民间,其中不乏古人说的精金美玉般的好文章,只是需要有眼光的人去鉴赏。

为了活跃打工文学创作的氛围,拉近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与各地文学爱好者的距离,本刊从三期开始推出[群落]专栏,推介各地民间创办的文学报刊,并选登其作品,从中发现和扶持文学新秀,展示各地打工文学的创作实力与风格,也为文友相互欣赏与切磋打开一个新的空间。

每期本专栏将请刊物负责人介绍其创刊的历程与特色,选登的作品会附上作者简介。本期首先推介的是珠海绿荫诗社的《绿荫诗报》。

珠海是诗人眼中的“浪漫港湾”。这里有一群草根作者在打工之余,执起坚毅的笔记录珠海打工者的生存状况;记录珠海一条街道乃至某个城中村的变迁……珠海跟珠三角各城市一样,在底层同样有着缪斯的追求者。在枯燥的打工生活中,幸亏有文学的滋润,才不至于在城市的边缘迷路。

诗歌较其他体裁短小精悍,彼此交流起来更方便,我们会在某个出租房、餐厅、公园,举行诗歌朗诵会。我们以诗歌记录时代的脚步,逐渐形成了一个城市的诗歌氛围。

2004年11月,绿荫诗社成立,《绿荫诗报》创刊。绿荫诗报论坛于2005年10月27日在乐趣园网站开通。《南方工报》《珠海特区报》《珠江晚报》对诗社进行过专题报道。诗社成员陆续出版作品集,均被国内各大图书馆收藏。参加国内各类征文均获得奖项,每年还举办“绿荫年度诗歌奖”和诗歌交流活动……

媒体对“绿荫诗群”给予广泛关注。《南方工报》以《绿荫诗人:在漂泊中抒写珠海的灵魂》为题报道《绿荫诗报》推动珠三角打工文学发展的情况;《南方都市报》以《珠港或设华语创作基地》为题,报道《绿荫诗报》组织的“珠港文艺家珠海交流活动”;《南方都市报》以《珠海首个民间诗歌奖诞生》为题,报道了“绿荫年度诗歌奖”的情况。

《绿荫诗报》的口号是“团结、包容、探索、展示”,广告词曾为“记录民间诗歌文本”,后更改为“办读者喜欢的诗歌读本”。该报包容各种风格的诗歌作品,倡导诗人大胆地进行诗歌写作的探索和创新。报纸出刊后免费向作家、诗人、文学刊物编辑、各级作协、文学社团和高校阅览室赠送。绿荫诗社与全国众多民间文学刊物如《圆桌诗刊》(香港)、《赤道风》(新加坡)、《诗歌与人》、《天津诗人》等保持密切联络,曾在《圆桌诗刊》、《情诗季刊》、《金立》(深圳)、《雷州新诗》、《文缘报》等刊物集中发表绿荫诗群及诗友的诗歌作品专辑。

在很多人看来,农民工除了养家糊口,根本谈不上有啥精神追求。朴素生活激发精神追求欲望愈来愈强烈,我们以文学为纽带,紧密联系遍布在珠海各个工业区的打工作者。

一座繁华的城市,有着一群热衷文学,且作品频频见报的打工者,我想,不论对于农民工,还是对于珠海,都是相得益彰:城市有了底层的文学元素而丰富了其文化内涵;作者有了城市丰富的题材更加热衷于写作。我们离不开文字,正如生命离不开粮食一样。无论环境如何恶劣,无论挫折如何尖锐……我想,这仅仅是个过渡,不久的将来,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天地。

步缘,本名郭道荣,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广东省青年产业工人作家协会会员。《绿荫诗报》主编,出版个人作品集5部。1999年到珠海打工至今。

第2篇

谭盾

作品:《秦始皇》

提名:最佳歌剧唱片

谭盾以歌剧《秦始皇》获得最佳歌剧唱片提名。该剧是一部充满东方元素的音乐作品,其故事原型改编自《血筑》。剧情始自秦始皇天下大定,统一文字、货币与度量衡后,想要以秦颂之音统一人心、颂赞帝国的伟大,由此铺陈出他的童年好友高渐离、爱女栎阳公主、大将军王贲三人之间的爱恨情仇故事。在创作这部歌剧时,谭盾对原著进行了重新改编。2006年,谭盾与张艺谋合作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进行了《秦始皇》的首演,这是该院120多年历史上首次演中国题材的原创歌剧。

陈克兰

作品:《萨洛宁、斯塔基与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作品集》

提名:最佳器乐独奏演奏奖

陈克兰一直以现代钢琴作品演奏而扬名于美国演奏乐坛,这次她凭借新专辑《萨洛宁、斯塔基与卢托斯拉夫斯基钢琴作品集》获得提名。这张专辑中不但包括斯塔基的两首作品《四首册叶》和《给大卫的三段小变奏》,还包括卢托斯拉夫斯基的钢琴奏鸣曲,以及萨洛宁在2005年创作的三首前奏曲和2000年他特地为陈克兰创作的音乐会演奏曲《二分法》,整张专辑充满灵动流畅的现代美感。

李炜

作品:《赤壁怀古》

提名:最佳器乐独奏演奏奖

在国内发烧友中享有很高知名度的古筝名家李炜的古筝专辑《赤壁怀古》入围最佳器乐独奏表现奖。李炜常年旅居加拿大,是世界知名的古筝演奏家,《赤壁怀古》整张专辑共收录了十首曲子,其中包括了五首李炜自己创作的作品《赤壁怀古》、《云舞》、《红楼梦》(旧版新版)、《山歌》、《江雪》,也有由李炜改编古曲的《苏武牧羊》和《饿马摇铃》,另外还有一首由李炜以即兴发挥弹奏的流行曲《情人的眼泪》。由于全部在纽约录制完成,使得这张专辑多了一份“中西合璧”的味道。

吴蛮

作品:《丝路之音》

提名:最佳器乐独奏演奏奖

吴蛮是凭借与马友友一起合作的“丝绸之路”音乐计划中的曲子《丝路之音》而获得提名的。1987年,22岁的吴蛮就已经成为中国第一位琵琶硕士,并获得第一届全国演奏大赛金奖。走红之后的吴蛮曾受李安之邀在电影《喜宴》、《饮食男女》中参与配乐的部分演奏。1999年与克林顿在美国会面期间,吴蛮与马友友还曾受克林顿之邀,走进白宫演奏。

萧青阳

作品:《甜蜜的负荷――吴晟诗诵与诗歌》

提名:最佳唱片包装设计奖

华人设计师萧青阳此前已经两度入围格莱美最佳唱片包装设计奖,继2005年《漂浮手风琴》及去年的电音歌仔戏专辑《我身骑白马》之后,今年他再度以《甜蜜的负荷―吴晟诗诵与诗歌》套装专辑获得最佳唱片包装设计奖的提名。吴晟知名诗作《甜蜜的负荷》描写父亲对孩子的无私情感。专辑封面运用插画家杰利小子的版画风格绘图,放上吴晟抱着孙子的照片,以现在风格呈现“亲子传承”主题,主角身后拉长的影子则再度加强“关联”、“延续”的意象,构图简单却意蕴十足。

小链接:

2002年第44届格莱美奖

华人音乐家谭盾获得四项提名:“最佳电影原创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最佳古典音乐”、“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谭盾创作的《卧虎藏龙》电影原声音乐获得最佳电影原创音乐专辑奖。

华人音乐家汤沐海指挥的吉他协奏曲获得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奖。

大提琴家王健与郑明勋、沙汉姆、梅耶尔几位音乐家《“时间终结”四重奏》共同获得最佳室内乐演奏奖提名。

2005年第47届格莱美奖

华裔音乐家马友友(15次格莱美奖得主)凭借《Merengue》获得最佳器乐作曲奖。

2007年第49届格莱美奖

宋祖英以《百年留声》专辑获得格莱美“最佳古典跨界专辑”提名。

第3篇

【关键词】名媛诗归;作者考辨;特征;价值

导语

《名媛诗归》是明末竟陵派诗人钟惺所编的一部历代女性诗歌作品总集。全书收录自上古神话人物皇娥嫘祖《清歌》至明代王微《留别林天素》,共约350位女诗人,1600首作品。前有题名“景陵钟惺伯敬父”所作《古今名媛诗归叙》。

《名媛诗归》作者考辨

关于《名媛诗归》作者是否为钟惺,一直以来多有争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旧本题明钟惺编。取古今宫闺篇什,汇辑成书,与所撰《古唐诗归》并行。其间真伪杂出,尤足炫惑后学。王士禛《居易录》亦以为坊贾所托名……”

清人朱士楷也说:“不知《名媛诗归》乃吴下人伪托钟惺名字,非真出二公之手,何足深辩?又向来坊间有《明诗归》,更俚鄙可笑,亦托名竟陵,又足辩耶!”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尚不足为信,理由如下:

(一)清代官修大书,凡有前人成书为基础的,总是对前人成书进行贬低或秘而不宣,以抬高新修官书的身价。对明代作家、作品更是多有诋毁。

(二)而证明《名媛诗归》是钟惺所编的亦有以下几条理由:

(1)《诗归》收古逸诗至晚唐诗共三千三百余首,而其中所收女诗人,以唐代为例,仅12家,作品12首,其中对女诗人作品评点极简(多仅有一句总体评点),与其评男诗人作品不对称。钟惺很可能对妇女作品另作一书专门收录。

(2)对比《诗归》、《名媛诗归》评语,亦可找到些依据。

《唐诗归》中长孙皇后《春游曲》钟云:“开国圣母,亦作情艳,恐伤圣德”,则天皇后《如意曲》钟云:“老狐媚甚,不媚不恶”,郎大家宋氏《拟晋女刘妙容婉转歌》“情在一字”,相对应篇目中,《名媛诗归》的评语都引用了《唐诗归》中的全部评语,且更具体详细地加以评论。

针对不同作品,《唐诗归》和《名媛诗归》的评语也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

论诗观念。如名媛诗归》中长孙皇后《游春曲》有“诗中连用井上、薝边、花中、树上,一气读去,不觉其复。可见诗到入妙处,亦足掩其微疵。休文四声八病之说,至此却用不着”;《唐诗归》中王维《赠刘蓝田》有“厚甚,为此一句不入律内,然盛唐人不拘”。两书都讨论了诗歌内容与诗律的关系,并且都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

评诗关键字:《名媛诗归》中评语如深细、厚、雅、气、幽、真、艳、庄、淡、情、清、孤等词都具有明显的竟陵派特征。以“深细”为例,《名媛诗归》有“何等深细”(《游春曲》),“亦觉观1物之细”(《秋风函谷关应诏》),“可见诗贵深细”(《赋得北方有佳人》),“入事俱细泽”(《游嵩山》,“即深于体物矣”(《池上竹》),“穿字说出深曲”(《寒食城东即事》)等。

《唐诗归》有“散字,写景细”(《桃源行》)、“四字甚深”(《西州诸公见过》)、“此尽字说得深”(《饭覆釜山僧》)、“极真极细消人宦况”(《休假还旧业便使》)等。

(3)都注重对诗句用字的评点。如《名媛(下转第100页)诗归》“三字有孤赏,独赏之意”(上官婉儿《其八》),“怕字、类字、当字,俱丑”(《其十一》),“今日两字,用来挻然,入口自能知之”《其十二》),“失却二字,惊情痴语”(蒋蕴《赠郑姑意》),“烛用香字亦奇”(《白蜡烛诗赠人》),“握荡二字,说酒亦有意味”(《谢人送酒》),“挂叶二字,便新,若入柳叶等语,却陋极矣。”(江采蘋《谢赐珍珠》)等。

由上我们可以推断,《名媛诗归》应该是钟惺所编。

《名媛诗归》特征

(一)按作者时代先后编排。

《名媛诗归》大抵按诗人所处年代先后进行排列,而不在乎其身份地位的高低。以唐代为例,《全唐诗》将则天皇后列于徐贤妃前,因为按地位而言,武后要高于贤妃,而《名媛诗归》将贤妃列于武后之前。

(二)《名媛诗归》小传

1,小传的内容包括叙述家世、人生事迹,对其德行评价,说明成诗背景,以及注明姓名之他作,概括诗歌风格等。

德行评价。武后小传“然性多,嬖幸诸臣,紊乱朝政”,对其诗亦有“造语造想,必使奇尽露,可以想其心手之辣”、“专欲以巧取胜,不知其为妖矣”、“老狐媚甚,不媚不恶”,当然对诗句中值得称道之处也给予肯定,如评语“低字稠叠纷披,确然其览,非形容如此。然尤在捶字,生得有力”、“入事俱细泽”等等。

成诗背景。如江采蘋“帝每念之,时在在萼,夷使贡珍珠者至,命封一斛密赐妃,妃不受,以诗付使者,曰:‘为我进御前也。’上览诗,怅然不乐,令乐府以新声度之,号一斛珠曲,名盖从于此”。

注明他作。卷十杜恙妻赵氏小传有“一作刘氏”,卷十蒋蕴小传有“一名馥”。

概括诗歌风格。刘令娴小传中有“辞甚凄怆,父勉本欲为哀辞,及见此文,乃阁笔,萧韶称:‘刘孝仪诸妹,文彩艳质甚于神人也’”。上官婉儿小传中有“又常代帝及后,长宁、安乐二公主诸篇,采丽益新。时属辞者大抵浮靡,然所得皆有可观,昭容力也。”

(三)《名媛诗归》评语

这是《名媛诗归》区别于当时其他女诗集的最大特征。这些评点不但可以让读者更易于理解诗歌作品,领悟其艺术魅力,而且在无形中构建起女性创作价值的评论体系。《名媛诗归》的评论是由《古今名媛诗归叙》、小传、句间评语及终篇评语共四个层次构成的。《古今名媛诗归叙》是评语的纲领。钟惺在此提出了两个关键词:"自然"、“清”。

句间评语是主体部分。这部分是整部《名媛诗归》最精彩的部分,是研究竟陵派诗论的重要资料。卷九评赵氏《拟古》“骤雨满空来,当轩捲罗幕”为“入口亦觉凉气飒然”,评“度云开夕霁”为“度云二字,有升眺清远,势尽川陆之意”,评“孤鸾伤对影”为“伤对影,便幻,若止说伤影,便直”,评“摇心欲何托”为“摇心,‘摇’字妙,泛泛无所适从也,用遥远‘遥’字,便恶俗极矣”。

篇终评点,一般是对诗作的整体艺术风格进行概括。如赵氏《拟古》,其篇末评点为“清适自喜,正以平静为古,拟古中有慷慨深兴一流,却似此和正,亦不失为温纯之质也”。这正是《叙》中所言“三百篇,……唱为怀人之祖,要以不失温柔敦厚而已”的具体运用。

《名媛诗归》的文献价值

(一)文献价值

1,它是一部通代的妇女诗歌作品集,是明代诸多女诗总集之一。对女诗人作品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由于竟陵派在明末的兴盛,而使女诗地位迅速提高,中国“女性主义”文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2,保存了女诗人作品字句的不同版本。对比《名媛诗归》卷九和《全唐诗》卷五如下:

结语

《名媛诗归》是一部具有较大价值的总集,它是自嘉靖年间起日益兴起的女性文学结集和研究的代表作品,然而对这部作品集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展开。本文只是浅略地对其作者、成书及文献价值作了些梳理,很多问题值得我们作更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钟惺.名媛诗归上海有正印刷所排印民國七年初版

[2][清]纪昀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97.

[3]郑艳玲.题名钟惺评点的《名媛诗归》[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4]胡文楷.历代妇女著作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王艳红.解读《名媛诗归》[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第4篇

第1题单选 韩愈的作品集是( )

A.《饮冰室文集》

B.《昌黎先生集》

C.《临川先生文集》

D.《柳河东集》

参考答案:B

第2题单选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中的后句意思为( )

A.爱眼前的我

B.可怜眼前的新人

C.爱眼前的新人

D.可怜眼前的我

参考答案:C

第3题单选 《礼记》是一部记录言论的书,它主要记录的是( )

A.墨家言论

B.诸子百家言论

C.儒家言论

D.法家言论

参考答案:C

第4题单选 下列句子中,“所”字表示不定数目,可译为“左右”、“大约”的是( )

A.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

B.故今具道所以

C.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

D.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

参考答案:D

第5题单选 “季氏将伐颛臾”事件的背景是( )

A.春秋初期

B.西周时期

C.春秋末期

D.战国时期

参考答案:C

第6题单选 曹操诗歌的基本风格是( ),

A.清新淡雅

B.新奇壮丽

C.苍凉悲壮

D.飘逸奔放

参考答案:C

第7题单选 下列四句中,有宾语前置这一语法现象的一句是( )

A.姜氏何厌之有?

B.公语之故,且告之悔。

C.姜氏欲之,焉辟害?

D.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参考答案:A

第8题单选 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 )

A.《楚辞》

B.《诗经》

C.《古诗源》

D.《古诗十九首》

参考答案:B

第9题单选 《背影》一文为刻画一个慈父形象所选取的描写重点是(j

A.人物的面貌

B.人物的行动

C.人物的背影

D.人物的语言

参考答案:C

第10题单选 闻一多属于下列诗歌流派中的

A.七月派

B.新月派

C.湖畔派

D.象征诗派

参考答案:B

第11题单选 “赋”作为一种文体形成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汉代

C.晋代

D.南北朝时期

参考答案:B

第12题单选 下列作家属于“文学研究会”成员的是( )

A.郭沫若

B.冰心

C.鲁迅

D.巴金

参考答案:B

第13题单选 辛弃疾在《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自称( )

A.刘郎

B.季鹰

C.江南游子

D.桓温

参考答案:C

第14题单选 有“曲状元”之称的元代散曲家是( )

A.王实甫

B.马致远

C.苏轼

D.刘义庆

参考答案:B

第15题单选 下列作品中使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说理方法的作品是( )

A.《庄子·秋水》

B.李斯《谏逐客书》

C.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D.李密《陈情表》

参考答案:D

第16题单选 下列作品属于郭沫若所创作的一组是( )

A.《北方》、《红烛》、《屈原》

B.《女神》、《死水》、《屈原》

C.《女神》、《尝试集》、《猛虎集》

D.《屈原》、《虎符》、《蔡文姬》

参考答案:D

第17题单选 苏轼的《前赤壁赋》的感情变化线索是( )

A.由乐而悲由悲而喜

B.由悲而乐由喜由悲,

C.由乐而悲由喜而悲

D.由悲而乐由悲而喜

参考答案:A

第18题单选 《李将军列传》一文中,不属于作者重点记叙的战役是( )

A.上郡遭遇战

B.雁门出击战

C.萧关之战

D.右北平以四千对四万敌之战

参考答案:C

第19题单选 说“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的是( )

A.富兰克林

B.培根

C.拉封丹

D.伏尔泰

参考答案:B

第20题单选 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的法国小说家是( )

A.莫泊桑

B.欧·亨利

C.巴尔扎克

第5篇

关键词:周哲辉;当代旧体诗词;创作启示

丹江六月正是莺飞蝶舞、百花盛开的时节,我市著名诗词家周哲辉又一部作品集即将面世了。这已经是他继《风鹏集》、《若水集》、《梦蝶集》、《沁园春》之后的第五部集子了。欣喜感喟之余,心下不禁惴惴。在牡丹江当代旧体诗人的创作群体中,周哲辉可谓开山一代,声名早已远播遐迩,在全国的诗词界都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和他相识的这六、七年,我徒有评赏其作品的心念,却深叹自己才浅笔拙,故始终未能行诸笔端。更何况一个毫无建树的普通诗词爱好者,要对一个牡丹江文化界名流的作品乃至人品置评,我总觉得实难把握好分寸,生怕漏掉了什么,又多说了什么,意会错了什么,反倒贻人口实。

如今在他当了近三十年诗协主席即将离任之际,我不免又想到:当代诗词热已持续30多年,涌现出大量的作者、作家,创作出版了大量的作品,然达到一定水平、可称“家”者甚少,作为一个有才华的诗人、有修为的学者和有贡献的人物,周哲辉理应添列其中,得正其位,这当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将对传统诗词的学习、创作、欣赏定位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对生活、事业、爱情、友情、亲情、风光、时事等有所感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周哲辉的几部诗词集,无论是《风鹏集》的感怀时世,《若水集》的咏史怀古,还是《梦蝶集》的抒情怀述,亦或《沁园春》的登山临水、吟风颂雅,其诗词都已然成为他生命与事业的编年史,读懂了作品,也就能“从中读出其价值取向和奋斗轨迹,亦读出其喜怒哀乐和爱恨情仇,读出其胸怀、气度、风骨、品性。”[1]从这个视角来解读周哲辉的几部作品集,就找到了一条欣赏其诗词的最佳路径。限于篇幅,本文仅以周哲辉筹唱诗词为例进行分析评价。

酬唱诗词自古以来就是诗人相互应酬、唱和、赠送、对答的诗歌。因此,酬唱赠答之作历来是诗学的“重头戏”。很多流传千古的绝妙佳作,正是应酬之作。与《贺初林诗社成立》相类的酬唱诗词,在周哲辉《风鹏集》《若水集》中各收入2卷近130首之多,在《梦蝶集》《沁园春》二部集子中也占相当篇幅。周哲辉的筹答诗作,有写给亲属、爱人和孩子的;有写给同学、台胞和商界朋友的,但更多的则是写给诗友,和写给各个诗词协会、诗社、会议及团体的。如以诗赠友:黄运军、王启忠、曹玉清、韩忠纯、韩宇霆、范英杰、肖广森、贾福林、孙永纯等。以诗贺赞:中华诗词学会成立、黑龙江诗词协会成立、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家协会成立、牡丹江市诗词楹联协会成立;龙吟、春雷、北韵、萧乡、五松亭、宁古塔、西阁、北国等诗书社成立;以及牡丹江日报镜泊风诗词专栏创办、牡丹副刊300期创办、牡丹江市图书馆建馆40周年、京剧团成立50周年等等。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周哲辉这些筹唱诗作乍看起来难免流于琐碎,但闲暇之余展卷细读,一种深挚的人文关怀扑面而来。实际上,周哲辉的酬唱诗词,不仅感情真挚动人,而且大都有相当的艺术水平,脍炙人口,或催人奋发,或引人深思。如其《中国・穆棱第一届吴大澄学术论坛步原韵》就是一首艺术水准很高、充满含蓄蕴藉之美的名篇佳构。

督边行馆抱江楼,雨蚀风侵百载秋。

梁栋巍巍遗迹在,功名赫赫美名留。

忠奸毕竟横峰岭,和战终因隔堑沟。

临难庙堂轻自毁,堪悲弃隼做闲鸥。

这首诗作选自周哲辉2013年出版的第三部诗词集《梦蝶集》,诗中对开发东北之祖吴大澄一方面充满了无限的敬仰之意,另一方面对他晚年的潦落充满了深深的叹惋之情,堪称其筹唱诗中的精品。彼时的周哲辉不仅在诗词内容题材上有所开拓,而且更加注重内在心灵的抒发,感情含蓄蕴藉,艺术上已臻化境,有一种苍凉婉约之美,这绝对是对他自身创作风格的一个突破,一个六十多岁的人尚能执着于此,不禁令人叹服!

一以贯之,诗词筹唱早已是周哲辉沟通心灵,切磋诗艺的社会交往手段,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除了以上所列举的诗词活动外,他参与的国内诗词大赛总在五、六十次之多,每一次他都取得骄人的战绩。当1987年,当他在牡丹江日报社工作的时候,随着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中华诗词协会的成立,各个省、地县级的诗词团体,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于神州大地,传统诗词呈现出蓬勃的复兴景象。牡丹江市的诗词家、诗词爱好者们,以周哲辉等人为代表,积极鼓动,振臂高呼,在时任市委书记贾福林的大力支持下,历经一年多的酝酿筹备,于1989年端午节成立了牡丹江市诗词学会,发起了全国端午诗词大赛,并一发而不可收,各地诗稿像雪片一样飞来,有29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诗词组织2500余位作者3万多首诗词参赛,一时间诗界沸腾,文坛震动。正如已故诗坛泰斗臧克家高度赞扬的那样:“白山黑水境界高远”“一夏飞来万首歌”。此次大赛自消息到结束,全国各地150多位著名诗人参加了镜泊湖颁奖仪式,采风、切磋诗艺3天,诗词结集出版后,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新空气。由此观之周哲辉简直就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活动家,通过诗词这个纽带桥梁,他与海内外众多诗友与团体建立了广泛的交往和联系。

雅士好结社,诗人爱酬唱。我与周哲辉的认识也是从结社开始的。大概是在2010年初吧,以打造我院诗词精品课为契机,我们组建了一个由师生共建的文学社团――初林诗社,还组织了二次全院范围内的经典诵读大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这与周哲辉的鼎力扶持是分不开的。

记得诗社成立那天,我邀请好友兼诗人陈大友、高万红来捧场,令人欣喜的是时任牡丹江市诗词楹联协会主席的周哲辉也来了。会上他做了简短而精彩的发言,并当场宣布接纳初林诗社为牡丹江诗协的团体会员。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和其它诗社成员趁着这股兴头互为唱和庆祝诗社成立,会场不时迎来阵阵掌声,气氛开始活跃起来。这时再看周哲辉早有准备,他立即从座位上站起来,即席赋诗一首以表贺枕:

莘莘学子入初林,陶冶心灵德艺馨。

诵读声声斟韵律,推敲句句见精神。

师生联袂兴诗教,院校讲坛开雅音。

国粹传承新一代,喜听遍地虎龙吟。

这首贺诗语言朴实,内容明白晓畅;风格爽朗,富有时代气息。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胸襟与视野,的确不输诗家风范!大家立即报以热烈的掌声,现场空气一下子热烈起来,接下来的经典诵读活动也是迭起、精彩纷呈,这真是一场空前的盛会,连我自己也没想到会有如此好的效果,心里难免就多了那么几分感动。诗人无长物,骚歌一曲寄相知。还有比诗更好的贺赞吗?他关心扶持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每一个组织、每一个诗词爱好者,最后扶持他们走上诗词这一康庄大道,这难道不是一种大爱无言的境界吗?

周哲辉的诗词创作也给我们一些启示:古典精神的存活,或许不是靠经典呈现,而是靠生活方式呈现。“我们要吸收古典精神的营养,首先自己要有与古人相呼应的生活方式。”[2]现代人往往容易慨叹生活中诗意的东西太少,难以找到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在我看来,诗词酬唱不失为文人雅集交流的一种比较好的方式,这大概就是现代所谓的自媒体古代所谓的“人联网”吧?

参考文献:

第6篇

意如,佛语意为自由自在。安意如是个典型的徽州女孩,水灵的眼睛,安静的笑容,一副与世无争的模样。或许,老天是公平的,给了这个行动不便的女孩以灵动的思想和诗一般的气质,让她能在诗词浩瀚中体验个中滋味。

看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实属偶然。当时只是被标题所吸引。纳兰容若《饮水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还以为又是本都市小说,没想到,这是一本品诗论词的作品集。看完后,颇欣赏安意如的才情,但更打动我的是她真正用心去感受诗歌,感应诗歌背后的诗人。

诗歌不是用来读的,我在释义、翻译中去阅读诗词,似乎总体会不了诗的真正意义,反而落得不甚了解。透过安意如的笔,我了解诗人的生活与情感,感受他们的心情,感怀他们的际遇。似乎我也能站在诗人的角度去理解诗词,诗歌已还原为动人的故事在讲述着诗人们的俯仰沉浮。或许这本书不是好的诗词参考书,我们无法很好地解释诗词意义,但却能真正理解诗的意境和内在韵味。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是苏武的《留别妻》的头两句。她解:“你知道,我对你的誓言,如同我手中高擎的汉节,如何星月沉沦,都不曾低落。”我们只道苏武的昂然刚烈,却忽视了他内心的寂寞和对妻子的深深思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我们认识的柳七是个情场浪子,她却说:“他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性情,直直戳中封建伪道学的痛处。即使他词中滴落出的情感如金如玉,也依然为礼教所不容。”原来,他也有无奈,这样的柳永还只是那个流连于烟花地的柳三变吗?“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西风悲画扇”今人只将读纳兰容若的词列为小资的标志,却不懂他的真性情。意如解纳兰:“容若,我们爱你,是懂得你的金销玉碎的悲伤。每个人都会悲伤。可是很多人,不会倾诉。”喜欢一个诗人,不只喜欢他的诗,更应该懂他的故事,懂他的人。

读此书,如遇春风。诗一样的语言,画一般的故事,道不尽诗人的美丽与哀愁。她爱诗人的诗,但更爱他们的人。或许,他们碰到意如,也是一种幸福。安意如认为,邂逅一首好词,如同春在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微笑蔓延,黯然心动。遇见安意如,不也如此?

第7篇

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境内的桑科草原,四面环山,其间大夏河水从南向北缓缓流过。每年6月到8月的季节里,这里凉爽宜人,草原到处开满了格桑花,牛羊遍野,蓝天、白云、绿草浑然一体。在另一头,人们喝着酥油茶,聊着天,一切都显得那么惬意。

然而,这只是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个缩影,境内的扎尕那(藏语,意为“石匣子”。它是一座完整的天然“石城”)、冶力关、尕海等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样让人流连忘返。

作为甘肃传统媒体人的任泽锋,在2015年7月到9月踏遍了甘南藏族自治州的7县1市,策划并进行了关于甘南藏族地区旅游开发的深度报道。“这是我们2015年重磅推出的一个专题,在报纸上连续报道了很多天,收到的效果很不错。除了得到读者的认同,也帮助当地引进了几间旅游投资公司,投资当地旅游项目。这个专题是我印象比较深刻和比较有成就感的作品。2016年,希望有更多优秀的专题策划。”任泽锋说。

政府对传统媒体态度改变

1966年出生的任泽锋在媒体界已经打拼了20多年,如今是甘肃某媒体的执行总编辑。他所供职的媒于甘肃兰州,广阔的大西北让他们的新闻来源丰富多彩。而他对2015年的感受,更多是来自新媒体的巨大冲击。

近年来,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的新闻可说是老生常谈。任泽锋说,本来西北地区资讯相对没那么发达,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比沿海发达城市少。但是2015年,他从政府对新媒体记者和传统媒体记者接待方式的不同,看到了新媒体冲击的严重性。

“现在,某些地方政府对传统媒体记者的接待热情越来越低,表现也比较冷漠,我们亲身经历到这种变化。反过来,这些地方政府更愿意接待新媒体的记者,因为他们认为新媒体影响力更大,市场也更大。”任泽锋说。

他认为,这种看法是不妥当的,因为传统媒体也会建设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来对新闻进行传播。“平面媒体有正式刊号,有这么多年的影响力,且累积了众多读者,这些都不容置疑。加上,很多新媒体的新闻来源也是来自于传统媒体,其实传统媒体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但是,任泽锋也坦言,传统媒体的发行、广告等压力日益增大,他们需要通过其他方式弥补收入。“以甘肃的报纸为例,他们如今会联合起来建立网站,如每日甘肃网、大陇网等,报纸从这些网络平台上获利。或者,报纸会建立一些文化产业公司,拓展文化市场,从而补充收入。”

拟出版诗集圆文学梦

兰州是新亚欧大陆桥中国段五大中心城市之一(兰州、徐州、郑州、西安、乌鲁木齐),是西北第二大城市,是西陇海兰新经济带重要支点。作为西北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兰州近几年的市内与城际交通网络正在快速建设,兰州地铁、兰州高铁将成为当地市民出行的便捷交通工具。

作为常驻兰州,要经常外出的媒体人,任泽锋也对近年来兰州的交通建设充满期待。“兰州的地铁一号线2012年已经开建,2015年还在修,听说有望2016年完工;而高铁站兰州西站新站也在2015年正式投入使用了。希望交通的便利,能够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带动西北的发展。”

多年的媒体采访经验,让任泽锋累积了不少作品,高华、许嘉璐、赵忠祥、马云等著名人物都接受过他的采访。另外,从还没成为媒体人之前,任泽锋就开始创作诗歌,至今已累积不少作品。在任泽锋看来,能从事媒体工作,也是因为自己心中一直有文学梦。

“所以,2016年争取能出一本书。我的想法是出版新闻采访作品集、诗集或者有关历史文化人物的书籍。到现在,除了平时写新闻外,我还在创作古典诗、现代诗,还有散文。有时候还会练练书法,练习毛体比较多。”任泽锋说。

第8篇

“2008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日前在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举行了颁奖典礼。韩作荣、林雪获“2008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茱萸获“2008中国・星星年度校园诗人奖”。

“中国・星星年度诗人奖”由《星星》诗刊与四川师范大学文理学院共同举办,每年评选一次。本届评选活动共收到推荐参评的作品近两千件,评审委员会共评出12名候选人(包括2名校园诗人),最终以投票方式评选出了3名获奖诗人。

来源:中国作家网

上海作家奉献力作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上海市作家协会即组织策划相关文学创作,以小说、报告文学、长诗等形式来全面反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各个方面。秦文君、陈丹燕等知名作家纷纷提出创作选题,秦文君的长篇小说《云裳》已创作完成,将于5月份出版;陈丹燕的报告文学《赤子――我认识的汶川地震志愿者》将于5月底完稿。两部作品同时人选2008年度上海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

上海市作协还于去年底组织作家创作采访团,赴都江堰市进行了采访和创作活动。目前,报告文学作家章慧敏的长篇报告文学《情动天府》、高彦杰的报告文学《千年不败》以及青年诗人杨秀丽的长诗《彩虹经天》已完成初稿,并申报2009年度市重点文艺创作项目。作家们将于今年下半年再赴都江堰采访,对初稿进行修改。

2009年5月10日下午两点在上海图书馆,将推出以上几部作品的专场诗文朗诵会。作为献给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的纪念。

来源:新闻晚报

苏童上海新书《河岸》

《河岸》是作家苏童的第六部长篇小说。4月16日在上海书城的新书会上,苏童说《河岸》是自己最满意的一部长篇小说。

《河岸》是苏童继《碧奴》之后,费时三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在我的整个创作生活中,感觉上,《河岸》是我创作的一个‘重生’和‘开始’。”苏童说。这句话听上去有点煽情,但苏童说这是他写完这部长篇后的真实感受,“写完《河岸》有一种感觉――我终于写了一部自己这些年来一直梦想的作品。”

苏童说,他在《河岸》中作出的最大努力是终于实践了自己梦想的一种创作观,“小说创作从自已身边绕过去”,所以在苏童看来,《河岸》是离自己最远的一部小说。

来源:东方早报

著名作家林斤澜去世

著名作家林斤澜因心脏和肺衰竭于2009年4月11日抢救无效在北京同仁医院去世,享年86岁,遗体告别式于4月17日在八宝山举行。

林斤澜1923年6月1日出生于温州,1949年后到北京市文联创作组从事剧本创作,曾任《北京文学》主编、中国作协北京分会副主席等职。出版《春雷》、《山里红》、《飞筐》等作品,《台湾姑娘》是其成名作。

林斤澜的作品大多为短篇小说,一般取材于农民或知识分子的现实生活。1987年,林斤澜以浙江农村为背景的短篇集《矮凳桥风情》出版。他的作品语言凝练、含蓄,白描出一系列人物形象,与汪曾祺一起并称为“文坛双壁”。

来源:文汇报

毕飞字拒领年度小说家奖

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目前在中山大学揭晓,作家阿来凭借《空山》第六卷获6个奖项中分量最重的年度杰出作家奖,并获10万元奖金。组委会宣布作家毕飞宇因个人原因拒领年度小说家奖,小说家奖因此空缺。

获得小说家奖票数最高的毕飞宇向组委会表示放弃该奖后,组委会第一时间与毕飞宇进行了沟通,“毕飞宇向组委会解释,他放弃这一奖项纯粹属于个人原因,与文学奖主办方和评委会无关。本着尊重组委会工作与作家意愿,第七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小说家奖空缺。”这也是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历史上首次出现这一状况。本届大奖评委之一的评论家李敬泽也表示:“评奖程序可能有疏漏和不周全的地方,但评委对程序都表示尊重。也许结果有可能存在争议。但大家对结果没有异议。评奖始终是在程序公开、公正前提下展开的。”

来源:文汇报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9年卷入选作品审定

4月12日,“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9年卷的入选作品,以无记名投票方式选定。这10部作品最终确定为:计文君的小说集《飞在空中的红鲫鱼》、杨遥的小说集《你在巴黎到底呆过没有》、徐颖的诗歌集《面包课》、曹有云的诗歌集《时间之花》、杨方的诗歌集《像白云一样生活》、麦阁的散文集《再见,少女时光》、简默的散文集《活在时光中的灯》、刘颈的评论集《文学的表情》、王冰的评论集《主体影像的表达与散文图景的构建》、赵允芳的评论集《寻根・拔根・扎根――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的流变》。

“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作协所属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中华文学基金会策划,由专门的编审委员会经过严格程序编选的青年作家作品集,意在扶持文学新人,繁荣中华优秀文学创作。2009年卷是这套丛书的第12卷,自1994年首卷至今,总计128部青年作家处女作人选。目前,这10部书稿正分别由10位编委负责编定、写序,预计年底前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来源:中国作家网

日本女作家推出中国古典名著《语》日文版

4月19日下午,东京汉语角举行的“日中女性经营者联谊会”成立大会上,曾经留学中国的日本女作家v木亚子,携带她刚翻译出版的日语版《语》与会,引起大家惊讶。v木亚子介绍说,吕新吾的《语》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智慧,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现代,阅读《语》很有价值。

来源:中国新闻网

《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引进

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辛德勒名单》,其同名原著小说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出版。

《辛德勒名单》原著小说早已在文坛上赢得了极高的声誉。小说出版于1982年,原名《辛德勒方舟》,同时荣获当年的英国文学最高奖布克奖和美国洛杉矶时报小说奖。更为难得的是,在布克奖历史上,《辛德勒名单》是有史以来销量最高的获奖作品,单单英文版销量就超过200万册。

第9篇

其次,查阅古代文论资料进一步感受曹操作品的艺术风格。

再次,查阅曹操的生平资料,联系曹操生活的时代、曹操的生平思想,深入理解曹操诗歌古直悲涼的基本内涵。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曹操政治家的身份使得他有关注民生的天然情怀,因此他的诗多写汉末动荡的社会现实、民生的苦难、自己渴慕人才及自己的雄心壮志。曹操本人不喜浮华,语言多不修饰,喜用四言、乐府体,因此显得古直。由此可见,在曹操作品的分析中,通过文献检索法,检索与曹操有关的所有资料,在研究其文学作品的时候,通过文学与文论结合的方法,进一步明确曹操诗歌的基本特点,之后又通过文史结合的方法,联系曹操的生平思想、时代文学思潮深入理解曹操诗歌特点的内涵与成因。

最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进行比较。如曹操与曹丕、曹植的比较能进一步凸显他的诗歌特色。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都有共同点:文学风格都有慷慨悲凉的时代特征。但是也有不同: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有英雄气;曹丕的诗偏娟婉约,有文人气;曹植的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有才子气。这与他们的作品内容、生平思想密不可分。

(二)古代文献课上的训练

如上所述,撰写古代文学硕士毕业论文,搜集文献资料是不可缺少的步骤,其中有电子文献的搜索,也有纸质文献的搜索。古代文献教师在讲述文献课时,有理论讲述,也有课堂实践。

比如教师以“欧阳修的词”为题进行课堂练习,就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图书馆,查阅馆藏目录,指导学生写欧阳修的词的版本源流,辨别欧阳修词集的最佳版本,为撰写欧阳修词准备了最核心、最基本的研究资料。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查阅作者生平资料与有关文集,指导学生写交游考,为理解作者的思想与部分作品内涵打下基础。

如上所说,除了纸质文献还有电子文献,指导学生查阅电子文献也是必要的。

(三)古代文论课上的训练

古代文学的研究离不开古代文论的辅助,因此教师在古代文论课上培养学生的古代文学写作技巧也是必要的。古代文论课上有关宏观的文学观点、文学思潮体现对于具体的文学研究有一定意义,但有关文章写作构思的方法更值得借鉴。《文心雕龙》在论写作方法和技巧时提出“三准”的原则:

凡思绪初发,辞采苦杂,心非权衡,势必轻重。是以草创鸿笔,先标三准:履端为始,则设情以位体,举正于中,则酌事以取类,归余于终,则撮辞以举要。然后舒华布实,献替节文,绳墨以外,美材既斫,故能首尾圆合,条贯统序。

设情:是指根据所表现的情志来安排确定通篇的体制。酌事取类:指根据所要体现的事物来选取有关的材料。撮辞举要:运用精要的语言树立文骨。“三准”确定后,再敷设文采,运用骈偶、比喻、夸张等手段做文章。

在古代文论的讲析中可以以硕士毕业论文为例。如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是《论柳宗元的贬谪诗》,根据设情的原则,引导学生根据文章题目判断文章所要体现的内容,并得出其体制是学术论文,明白学术论文的特点。其次就是酌事取类,启发学生根据题目,用讨论的方法搜集有关的资料,得出结论搜集的有关资料,包括柳宗元诗的研究现状、柳宗元的贬谪诗、柳宗元的生平资料、柳宗元诗歌的古今文论评价、柳宗元风格相近的诗人诗歌资料等。最后就是措辞举要,明确使学生知道措辞举要就是列提纲。

通过这个例子的讲解,学生不但理解了什么是“三准”,还初步理解了硕士毕业论文的体制特点、资料搜集的方法、列提纲与运用材料佐证论点的方法,对于硕士毕业论文写作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课堂教学有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特点,这同样可以运用到论文中。论文也是高校教学的一个重点与难点。如果把这个难点集中到四年级解决,无形之中增加了论文的写作难度。因此,建议在硕士毕业论文写作之前,撰写学期论文。其方式是按照学生学习古代文学的进程,学期末布置需要撰写的学期论文。

第一学期学生刚刚接触古代文学,能力有限,可以布置单篇篇目,让学生围绕有关作家的作品、某类文学体裁或某个作品集的特点分析作品,进行鉴赏。如以《山鬼》为例,分析屈原《九歌》的艺术特色。这类题目一般是就篇章而谈篇章,不涉及其他资料的引用与论证。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基本的篇章分析能力。

第二学期仍然是单篇篇目分析的练习,只不过在原有的基础上让学生搜集有关该篇目的评析、论证资料,并学会在分析单篇篇目时,综合利用这些材料并对之加以简单的评价。如以《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为例,分析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要求学生在分析单篇的基础上,搜集关于该篇的所有资料,甄别之后,并加以利用以论证杜甫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第三學期就是命题论文。这种命题论文一般给出明确的角度,让学生围绕命题,搜集与命题有关的所有资料,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论文观点。如“论欧阳修对南唐词的接受”,引导学生搜集有关南唐词风的资料、欧阳修学习南唐词风的资料、接受美学资料等,使学生能运用各种方法有效地论证文章观点。

第10篇

【关键词】马樱花开;哈尼族女作家;文学伦理学视角;爱情观新

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哈尼族作家文学(区别于民间文学的概念)仍然一片空白,直到70年代才有人拿起了文学的笔。80年代涌现出了一批作家,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批作家不断得到扩充,90年代有人开始称他们“哈尼族作家群”。[1]哈尼族男性作家为数不多,哈尼族女性作品只是寥若晨星。《马樱花开》作品集出版标志着第一批哈尼族女作家的诞生。

一、哈尼族女性独特的爱情解析

翻开书,一股清新的哈尼气息扑面而来,顿感身心愉悦。《马樱花开》的文字一如她们所书写的爱情般清新、干净、温暖。简单朴实的爱犹如古老的来自万籁俱寂山寨部落的民歌,飘落而出的令人耳目一新的歌谣。从山村、大山、河流、梯田里走出的哈尼族女作家。正是大自然给了她们灵性,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

《马樱花开》随处可见这样的独特风格:“电筒在山那边亮了三次,唱情歌的女孩尽情歌唱吧,你的阿哥在芭蕉树下等你,种植爱情,用忠贞耕耘,在这片丰腴的土地上用心去经营……”(李松梅《十月年》)诗歌是诗人真情流露内心情感的意识过程。正因为这样,诗歌凝练了诗人纯真、质朴的真情实感,用简约的词句撞击读者的灵魂,由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如此专注、执着和排他,加上本民族极富生态性的民风习俗、歌谣传说、咒语更能够激发其情感的火花,调动其丰富想象,将爱情不露声色地藏在其中。正因为如此,她的文字常给人空灵、清新宛如隔世的感觉。

卢文静在一首诗中写道:

你说你要带我去放牛每天我们把牛儿赶上山岗上喂饱然后唱着自己的歌回家

在那座小毛屋底下

我会给你做一碟下酒的菜

好让你在晴朗的夜晚

带我出去看星星

(卢文静《爱情》)爱情诗为什么能如此深深地吸引读者,打动心灵,就是因为它充满着诗人的天才和智慧,诗感灵敏机巧触物成趣,激发人的情愫,触动人的心弦,读来真挚,一个对爱忠贞不渝守护,浓郁的民族风韵和乡土情怀已熔铸在她的血液里。她的爱情诗已与本民族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从语言来看,钱颍文字确有一股焖锅酒味,来自哈尼族自家酿制的好酒,没有任何添加剂,没有雕琢更无做作:“是你最早用红火火的热烈表示对春天的热恋吗?”(钱颍《马樱花》。你走了带着微风细雨留下雾般的谜我枕着山燃起篝火烤着潮湿的梦八月的风吹来摇曳空旷的枝头曾经轻轻抖落的悄悄又飞回(明珠《八月》),明珠的诗歌,写出了一个哈尼族女子对爱情的憧憬,还有些许的伤,诗人将心灵中真正最神圣的情感向世人表现出来,她的诗歌读起来扣人心弦,极富感染力,诗韵浓郁,意味深远。

车明追在散文《昨天的的日子》中写道:走不出你的心坎,走不出那揪心的牵挂,我只有选择进山,随明天的太阳进山。我并不想做成功男人后面如附属般的女人,我只想让那揪心的牵挂有一个平静的港湾;只想在分享你成功喜悦时,也想让你分享我的成功;只想让你晒了一天的太阳、走了一天的山路后,回到窝里能看到杯子里盛满了清凉的冷开水,锅里有冒着热气的清香;只想让你半夜归来,壶里有可以烫脚的开水,床头有可以更换的干净衣裤……车明追的语言自然淳朴,没有半点的矫揉造作和丝毫的虚情假意。表现出哈尼族女子自强、独立的爱。表现出作家努力寻找文学自身价值特点的企图。这是她灵魂归依精神家园,是她驻足回眸或放飞理想的起点和归宿。

哈尼族女性的爱情本身就藏匿在村庄、梯田、芭蕉树、篝火等事物里,在淳朴的村庄中生成的爱情无法被财富功利左右。她们的作品却有惊人的共同点,那就是她们忠于内心的爱。犹如一株山茶花在园地里,独处一隅,毫不理会周围的喧嚣,悄悄独自地绽放。由于期盼、思恋、守候之情便成为她们精神上的最大慰藉,在她们的思想理念、精神个性中浸透了哈尼族文化。

二、反思和创造

仔细阅读明追写的《芭和她的情人》,小说也落入了丰富的伦理道德因素:

“你有孩子了,芭?”他低声问,听到了自己的心跳。芭点点头,那双清亮的眼睛含着甜蜜的温柔。“那你可以出嫁了。”阿波克确高兴地说。芭摇摇头,不说话,只是笑。“他是谁?不说出来族人会笑话的。”“我有男人。”芭仰着头认真地说。“你男人怎么还不让媒人提着鸡和酒到咱们家来认亲?”“他不知道。再说不晓得城里人兴不兴这个。”“什么,你是和那个……”阿波克确的嘴唇哆嗦起来,“芭,流走的水还会回来吗?”“你不信他,阿达(爸爸)?”“没有出嫁之前,按照习俗是不能生育的,不然族人会歧视你,把你视为罪人赶出龙巴门!”……

当寨子里的人们知道芭的秘密后,有人以为芭会迫不及待地和任何一个男子结婚,哪个男子只要对她开口,一定有求必应。没有想到芭让许多的求婚者都碰了钉子。……族长严厉地宣布,芭是不干净的女人,她不能把孩子生在村里。她被开除村籍。在一片叫喊声中芭被撵出了龙巴门。

女作家用心刻画了一位僾尼妇女勤劳、善良、质朴、美丽典范的芭对爱情的痴情和坚持,对传统生活的反叛,最终被开除村籍。小说描写了女性对自由与个性的追求,反映了女性意识的苏醒,这段个体追求的心路旅程,可谓之转变观念的开端,通过人物的塑造体现哈尼族女子价值取向和道德抉择。在一个变化多端的现实世界,女性对自己爱情的守护,不能只是保守,而应该具有创造性;相对于旧世界的爱情,女作家想创造一个更坚固的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家园有可能真正找到安全感。女性没有安全感,寻找爱情,依赖感情,将幸福寄托在男人身上。这其实是一种世界性的女性所面临的问题,女作家深刻在这里,她们不是一般化的热爱她们的民族和文化,不是单纯地为爱情而写爱情,而是看到它的现实意义,并且说出来。从这一角度来说,明追的小说不仅写作方式而且内容也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女性如何把握爱情守护住,又不失去自我,这种深层次的思考,使得小说更具有价值。

传统的因素总是在人们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大多数作品的社会历史内容包孕于具体形象之中,有些深意甚至连作家本人都未意识到,这些作品特别需要有意识地运用社会历史批评的方法才得以揭示。文学的根本属性在于审美,用具有审美意识的形象反映生活是文学的本质特征,身为肩负讴歌社会进步伟大的哈尼族女作家,如何将本民族文化融入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交融的平台之上,使之既坚持本民族文化的个性,又吸收其他民族的精华,从而使民族文化得到升华,同样可以作为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新视角看哈尼族女作家爱情观

几千年古老的习俗,造就了哈尼族妇女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善良忠诚的民族性格。哈尼族女性长期以来无法把握自己的婚姻,婚姻大都由父母做主。

哈尼传统文化所塑造出来的女性优秀品质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同时在宣扬一种道德观,及从伦理学角度认识她们对爱情的态度,六位女作家在关注哈尼族女子的生存与精神生活。她们并非沉迷在小爱卿卿我我里,她们试图在寻找一种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对接和谐的表达方式,《马樱花开》就成了本阶段哈尼族女作家艺术追求的尝试性实践。六位女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强调了文学的伦理道德功能。

文学同伦理道德结缘,爱情无论在哪一种族群里都是同一个爱情,女性在哪个年代都有些相同的地方,有区别的是对爱情的观点。如意的爱情或者不如意的爱情。什么是如意的,什么又是不如意的爱情?爱情非得以一方牺牲,乃或一方苦苦维系在记忆中吗?当剥去了附着在爱情上的一系列鲜花般的需求,对爱的期待仍然会保留在什么状态?女作家向往精神上的爱情,她认为美好的感情必须去等待、忠贞,必须建立在真实、真诚的基础上;在精神上给了她们莫大的鼓励。没有爱情会是什么样子呢,与其随便找一个遵守世俗的婚姻,不如宁缺毋滥,即使被开除村籍,例如小说《芭和她的情人》中的芭。这样的爱情观是永恒的,即使时代在变,但内心对真爱的执着永远也不会变。这种反传统写法,将主动权交给了女性,大胆地向传统的世俗挑战。

如果哈尼族女作家的创作放映出觉醒女子敢与传统男权势力挑战的大胆决心,那么《马樱花开》则从另外一个角度张扬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哈尼族女作家认为爱情是无私的,忘我的永恒。在经历生活艰难后,人们对爱情的期待仍然会保留在最美好、最纯粹的状态。

哈尼族女作家的作品在关注人伦道德伦理,将生活中处于重要地位的精神生活作为表现对象,挖掘出人们所固有的的理性或非理性思维、言语状态,并以一种独特的方法表现出来。这是从新的角度对哈尼族女性自身及其所处社会环境进一步认识的反映。它给读者提供了观察女性的新视觉和新的透视方法。同时,还提倡了一种新的审美态度,即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意识活动所表现的情感和心灵意向的总体把握进行审美观照。

“文学是时代、种族和社会环境的产物。”[2]《马樱花开》的作者虽来自云南省不同的哈尼山寨,但是她们都有着在哈尼族地区生活的切身体验,有共同的家园情怀,她们对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既有感受,又有思考。文学本身与社会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生活中,哈尼族女作家触摸和感知历史的机缘往往就在恋爱、婚姻和家庭这些与男人交往的过程中,激起的灵感。从哈尼族女性角度重新解读哈尼族的整个历史。

一个耀人眼目的“哈尼族女作家”,便如金光闪闪的群星,在哈尼族山寨上空,令人惊喜地升起,哈尼族女作家与其他地区的交流和影响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当然,尽管哈尼族女作家的作品受到外部因素影响,但哈尼族女作家作品自身的独特性却一直存在。在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借鉴世界文学的长处,获得新质,同时又存在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于哈尼族女作家来说,要想使哈尼族文学的珍品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就必须积极融入世界,加强与其他民族的文学交流,取长补短,才能保持和发扬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才能使世界文学园地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晨宏.涌动的峰群——哈尼族作家文学漫评[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第11篇

一、体味文本词句,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语文教学最适宜开展情感教育,语文课本承载着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伟大的作家及他们的经典作品提供给了学生丰富的情感教育素材,也涉及很多的人文知识。学生喜欢的文章往往包含很多可以触及心灵的因素,对此,教师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感染和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陶冶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学生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我们应当关注其情感体验,为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鼓励他们积极进取,体验学习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交流,可与文本人物产生感情共鸣,心灵受到陶冶,并能使学生把自己生活、经历、感受融入作品。同时,教师要营造情感氛围,把学生带入文本的情感世界,进一步理解课文,升华思想感情。

二、置身真实情境,达到情感共鸣

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多媒体课件形象生动,学生受到强烈的感染,通过对事物形象的直觉感知,产生美感。而感官使美的形象更加明确具体,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得到精神愉悦,产生显著的审美效果。创设审美情境,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精神和谐,激发了学习兴趣。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意境,以情动情,通过表情范读、配乐朗诵等多种手段,提升语文教学美的境界。信息技术引入语文阅读教学,改变了语文阅读教学单调呆板现象。信息技术蕴含超大信息量,使得阅读方式也由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教学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声音和图画展示出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如古诗《钱塘湖春行》的教学,教师在字面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利用多媒体欣赏古筝音乐伴奏下的朗读,再为学生播放春意盎然的画面,展示绿草如茵,莺歌燕舞,碧波荡漾的画面,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例如,《木兰诗》的教学,教师可播放影视剧《花木兰》的精彩片段,让学生思考花木兰代父从军的目的,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阅读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语文教学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形象地感受作家的情感,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体验悲欢离合,提高思想境界,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文学作品集中体现了艺术家的审美意识,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饱含深情,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文章情感的感召,净化和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课外活动实现情感延伸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比赛,既能拓展语文阅读面,丰富学生语文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又能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他们积极向上、集体协作的情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熏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是对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如教师可以开展诗歌朗诵讲演比赛,成语、古诗、文学知识竞赛,开讨论会、收集简报、做手抄报等活动。古诗朗诵、讲成语故事,让学生能掌握古诗知识和成语故事,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炼形象,祖国灿烂文化的源远流长,从而激发了爱国情感。课外阅读辅导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深化、巩固,这也是语文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另一途径。所以,教师应鼓励学生树立信心,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重要手段,也是帮助学生逐步形成积极人生态度和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多种手段,把握时机,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健康品格。

作者:张伟良 单位:河北省赵县新寨店镇中学

第12篇

作为俄国文学批评的开创者,维萨利昂•别林斯基(1811-1848)对俄国文学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却长期在俄罗斯和中国学术界遭到了严重曲解。一方面,人们有意无意地掩盖了他与德国文学理论的联系,另一方面,在肯定其后期思想进步意义的同时,却忽视了他早期批评中的许多重要见解。因此,重新认识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正确评价他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或许是对这位批评家最好的纪念。

一、在早期论文《文学的幻想》(1834)中,别林斯基通过对18世纪以来俄国文学的历史回顾,反对盲目摹仿西欧文学,热切呼唤一种真正植根于俄罗斯生活的民族文学。为此,他从史雷格尔兄弟那里借取了一个重要观念,即把文学看成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别林斯基指出,真正的文学是人们“在自己的优美的创作中充分地表现并复制着他们在其中生活、受教育、共同过一种生活、共同作一种呼吸的那个民族的精神,在自己的创造活动中把那个民族的内部生活表现得无微不至,直触到最隐蔽的深处和脉搏”[1]10。文学的民族性不是别的,而是“民族特性的烙印,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标记”[1]107。以这一标准来考察,别林斯基不禁深感失望,因为一部俄国文学史,“不过是通过盲目摹仿外国文学来创造自己的文学的这种失败尝试的历史而已”[1]110。甚至在普希金的创作中,真正体现民族精神的也只有《叶甫盖尼•奥涅金》和《鲍里斯•戈都诺夫》。因此,别林斯基热情期待着这样一天:“这一天总会来到,文明将以波涛汹涌之势泛滥俄国,民族的智能面貌将鲜明地凸现,到了那时候,我们的艺术家和作家们将在自己的作品上镌刻俄国精神的烙印”,“到了那时候,我们将有自己的文学,我们将不是欧洲人的摹仿者,而是他们的劲敌。”[1]124

在《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1835)中,别林斯基再次采纳了德国批评家的说法,把文学分为“理想的”和“现实的”两大类。他指出:“诗人或者根据全靠他对事物的看法、对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时代和民族的态度来决定的他那固有的理想,来再造生活;或者忠实于生活的现实性的一切细节、颜色和浓淡色度,在全部和真实中来再现生活。”[1]147与此对应的,则是以莎士比亚为代表的客观诗人和以席勒为代表的主观诗人之间的对比。在别林斯基看来,莎士比亚没有理想,没有同情,他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那广无涯际的、包含万有的眼光,透入人类天性和真实生活的不可探究的圣殿。”[1]152而席勒的作品却是为了表现诗人的思想情绪而创作的,它“没有生活的真实,但却有感情的真实”[1]157。需要指出的是,学界往往将上述见解视为俄国现实主义理论的基石,但这一判断却是大可怀疑的。诚然,别林斯基在此多次使用了“现实的诗”、“生活的诗”等字眼,但我们却应当认识到,有关“理想的诗”与“现实的诗”、“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所作的区分,早在浪漫派批评家那里便已明确提出,何以一经别林斯基转述,就成了现实主义理论?何况除了俄国作家之外,别林斯基赞誉的是莎士比亚、歌德、司各特、拜伦、乔治•桑和詹姆斯•库柏等人,他们的创作与通常所理解的现实主义也相去甚远,何以仅凭几个概念就断言别林斯基的理论是现实主义的呢?值得注意的是,别林斯基在此反复强调了文学创作的非目的性和非自觉性。在他看来,“创作是无目的而又有目的,不自觉而又自觉,不依存而又依存的,这便是它的基本法则。”[1]177具体地说,当诗人产生创作冲动,要表达某种思想的时候,他是自觉的;而一旦进入创作过程,孕育中的作品就不再被诗人的意志所左右,因而,创作又是无目的和不自觉的。别林斯基甚至宣称:“诗人是他的对象的奴隶,因为不管是对象的抉择或是它的发展,他都无法过问,因为如果没有那绝对不依存于他的灵感,无论是命令、订货或是本人的意志都不能使他创作。”[1]180显然,这与他后期评论中坚持艺术必须自觉地为社会服务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限于篇幅,我们无法逐一评述别林斯基的论著。不过,在他的早期批评中,还有三个理论问题应予以重视。这就是形象思维、典型化和有机整体论问题。虽然我们不难在德国批评家那里找到他们的理论渊源,但由于别林斯基对这些问题作了较多发挥,从而深刻影响了整个19世纪的俄国文学批评。

如果说有关创作非自觉性的说法主要来自康德的话,那么,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理论则可以追溯到黑格尔。他强调:“诗歌就是同样的哲学,同样的思索,因为它具有同样的内容———绝对真实,不过不是表现在概念从自身出发的辩证法的发展形式中,而是在概念直接体现为形象的形式中。诗人用形象思维;他不证明真理,却显示真理。”[2]96然而,尽管形象思维的理论表明了别林斯基对艺术规律的探讨,但所引发的问题也是毋庸讳言的。首先,由于该理论把诗歌看作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其结果,导致文学研究忽略了作品文本而滑入认识论和心理学的领域。其次,形象思维的说法过分看重视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却忽视了其他艺术技巧的作用。在我们看来,视觉意象只是诗歌艺术中的各种技巧之一,并不比其他技巧更特殊、更有效。而这也正是后来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所强调的。别林斯基也高度重视人物性格的塑造,把典型化视为文学创作的一条基本法则。他指出:“创作独创性的,或者更确切地说,创作本身的显著标志之一,就是这典型化……这就是作者的纹章印记。在一个具有真正才能的人写来,每一个人物都是典型,每一个典型对于读者都是似曾相识的不相识者。”[1]191在此,别林斯基借鉴了黑格尔的见解,将典型看作是体现某种普遍概念的代表,认为典型化就“意味着通过个别的、有限的现象来表现普遍的、无限的事物”[2]102。与此同时,他又强调典型应当是高度个性化的,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个别的人物。只有在这条件下,只有通过这些对立物的调和,他才能够是一个典型人物。”[2]25同样,有机整体论也是别林斯基早期评论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在他看来,果戈理的《钦差大臣》中“没有最好的场面,因为里面也没有最坏的场面,一切都是出色的,都是艺术地构成那统一整体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142他甚至借用德国批评家的说法,把艺术作品比喻为植物的生长,“思想像一颗看不见的种子,落在艺术家的灵魂中,在这块富饶、肥沃的土壤上发芽、滋长,成为确定的形式,成为充满美和生命的形象,最后显现为一个完全独特的、完整的、锁闭在自身内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一切部分都和整体相适应……”[2]251尽管这似乎是一种老生常谈,但别林斯基强调的却是部分与整体的有机联系,从而表明了他对艺术的独到理解。直到后来,他才放弃了这一评价标准,代之以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p#分页标题#e#

二、1841年,别林斯基雄心勃勃地计划撰写一部系统的诗学著作。从写作计划来看,此书规模相当庞大,意在“有系统地认识美学法则,以及以此为基础而有系统地认识祖国文学史”[3]2。但令人遗憾的是,此书并未完成,仅仅写出了四篇论文———《诗歌的分类和分科》、《艺术的概念》、《文学一词的一般意义》和《对民间诗歌及其意义的总的看法》。就完成的这些论文看,属于他自己的东西并不多,许多见解仍然来自于德国文学理论。这样的说法并不意味着贬低别林斯基,而是还历史以本来面貌。不难发现,别林斯基的体裁理论基本上照搬了黑格尔的观点,只是在个别细节上作了若干修正。在他看来,诗歌可以分为叙事诗歌、抒情诗歌和戏剧诗歌三类。叙事诗歌是一种客观的、外部的诗歌,宛如建筑、雕刻和绘画;抒情诗歌是主观的、内在的诗歌,可以比作音乐;而戏剧则是叙事的客观性和抒情的主观性的统一。别林斯基称颂歌德和席勒是“抒情诗歌的两个完整世界”,也赞美莎士比亚、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司各特和彭斯的创作,而法国却没有抒情诗,其水准绝不超出民间歌谣之上。就戏剧而言,首先是莎士比亚,其次是德国悲剧,法国戏剧则“属于服装、时装以及良好古老时代的风习的历史的范围,但却跟艺术史毫无任何共通之处。”[3]79由此可见,直至19世纪40年代初,摒弃新古典主义趣味,拥护浪漫主义文学,仍然是别林斯基批评活动的基本倾向。

《艺术的概念》一文开宗明义,对艺术作了如此界说:“艺术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或者说是用形象思维。”[3]93关于形象思维,这里无须赘述。值得我们注意的有这样两点:首先,别林斯基在此论述了黑格尔的哲学,把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发展,从宇宙到人类的精神,都看成是绝对理念的辩证的运动。而人类的精神发展则经历了从神话到艺术,最后到哲学三个不同的阶段。其次,所谓艺术是“对于真理的直感的观察”,其“直感”就意味着“存在以及毫无任何媒介而直接发于自身的行动”[3]103。别林斯基强调,“直感的”与“不自觉的”并非同一个意思,“现象的直感性是艺术的基本法则,确定不移到条件,赋予艺术崇高的、神秘的意义;可是,不自觉性不但不是艺术的必要的条件,并且是跟艺术敌对的、贬低艺术的”[3]107。这表明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已发生了变化,早期所推崇的文学创作的非自觉性此时已遭到质疑。与此同时,别林斯基也强化了历史主义观念。他指出:“文学的意思是指历史地发展起来并反映出民族意识的文辞作品。”[3]117“发展的有机的连贯性,构成着文学的特点,这也就是文学之所以有别于文辞和文录的地方。”[3]120因此,不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就不可能理解文艺复兴以来的欧洲文学。不了解17世纪以来的法国文学,也就不可能理解现今的法国文学。但与《文学的幻想》不同的是,别林斯基在此承认,俄国民族文学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尽管它“从来不曾有过,并且现在也不可能有全世界历史性的意义”[3]155。

《对民间诗歌及其意义的总的看法》继续讨论文学的民族性问题。由于别林斯基此时已较娴熟地掌握了辩证法,因而他强调民族性只有与“一般人类事物”的共同性结合起来,才具有真正的意义。正如他所指出的:“人们在文学中仅仅要求写出‘民族性’,等于是要求某种虚无缥缈的、空洞无物的‘子虚乌有’;从另一方面来说,人们在文学中要求完全不写‘民族性’,认为这样可以使文学为所有的人所理解,成为普遍的东西,就是说,人类的东西,也等于是要求某种虚无缥缈的、空洞无物的‘子虚乌有’……很显然,只有那种既是民族性的同时又是一般人类的文学,才是真正民族性的;只有那种既是一般人类的同时又是民族性的文学,才是真正人类的。”[3]186然而,贬低民间文学的观点却依然如故。因为,在别林斯基看来,民间诗歌产生于一个民族尚未自觉的婴儿时期,其内容只能为本民族所理解,对于其他民族来说却是毫无意义的[3]211。这当然是一种错误见解,在大量文学史事实面前将不攻自破。

三、大致从19世纪40年代初起,别林斯基的文学思想发生了一些重要变化。第一,与前期推崇客观诗人而贬低主观诗人的立场不同,他转而强调文学创作中的主观性,强调诗人的个性和激情所起的重要作用。第二,与前期崇尚艺术的自足性不同,别林斯基要求文学要体现时代精神,推动社会的进步。第三,前期所持的有机整体论开始松动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内容与形式的二分法,并越来越多地从内容方面来看待文学作品的价值。当然,所有这些变化是与他整个世界观的转变联系在一起的。正如我们所知,别林斯基的早期评论是完全倾向于客观诗人这一边的。但在《乞乞科夫的经历或死魂灵》(1842)一文中,他却出人意外地把诗人的主观性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他看来,果戈理迈出的重要一步,便是在《死魂灵》里处处可以感受到他的主观性。这当然不是指那种歪曲客观生活的主观性,而是强调作家在真实描写外部世界的同时,又注入了创作主体的强烈爱憎。正是这种主观性,“不许他以麻木的冷淡超脱于他所描写的世界之外,却迫使他通过自己泼辣的灵魂去引导外部世界的现象,再通过这一点,把泼辣的灵魂灌输到这些现象中”[3]414。因此,在别林斯基看来,《死魂灵》并不像那些御用文人所说的那样,是对俄国社会的丑化,而是对这个社会的丑恶现象的鞭挞,其中“洋溢着对俄国生活的丰饶种子的热情的、神经质的、带血丝的爱”。

在鸿篇巨制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1843-1846)中,别林斯基更把这种主观性称为“激情”,认为它是理解诗人个性和创作特点的关键。他指出:“每一部诗情作品都必须是激情的果实,必须被激情所渗透。没有激情,就不可能理解究竟是什么东西迫使诗人执笔作文,给予他以力量,让他有可能写完一部篇幅浩繁的作品。”[4]336当然,艺术中的激情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把理智对意念的简单的理解转变为精气充沛的、强烈追求的对意念的爱”[4]335。就此而言,激情既是体现于作品中的统一的精神,也是创作活动本身的驱动力。正如别林斯基所言:“如果一个诗人决心从事创造活动,这就是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一种不可克服的热情推动他、驱策他去写作。这力量,这热情,就是激情。有了激情,诗人就爱上意念,像爱上一个美丽的、活生生的人一样,就热情如焚地被概念所渗透……”[4]334在早期批评论著中,别林斯基曾多次表述了有关艺术的自足性的思想。他声称:“诗人如果在作品中力图使你们从他的观点来看生活,那时他已经不再是诗人,却是一个思想家,并且是一个恶劣的、用意不良的、该诅咒的思想家,因为诗歌除了自身之外是没有目的的。”[1]24但在后期的批评活动中,别林斯基却对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了高度重视。他在《关于批评的讲话》(1842)中强调:“我们的时代坚决反对为艺术而艺术,为美而美……赋予19世纪的艺术以历史倾向,这就意味着:天才地猜透了当代生活的秘密。”[3]584#p#分页标题#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