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项目管理案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和未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科学构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全新知识体系,全面营造互动案例教学氛围和实施环境,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既要注重理论和工程案例以及工程应用等讲授,又要注重现行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和建设工程监理规范以及建设项目工程总承包管理规范等讲授。同时讲授内容要与土木工程行业的注册建造师、监理工程师、咨询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大纲有机结合,以便学生毕业就业后经过一定的工作年限,及时获得相关注册执业资格证书,提高竞争力
2案例教学内容与方式
2.1案例编排与设计
1)案例编排与教学准备。首先,教师要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要求,精心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案例。教师应当在合适位置编排适中典型案例,且案例必须根据教学设计量身定做,从实际的工程案例中选择适中的素材,设计案例背景材料、提出问题。注重典型性、针对性、时效性、趣味性。
2)案例内容。在每章讲授中加入1项~3项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这些案例既有来自文献报道,也有自己多年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建筑施工以及房地产投资项目可行性论证和工程招投标、评标的经验,案例要少而精,要有启发性。对于开展课堂讨论,安排的学时约占总课时的15%。此外,采取启发式教学方式,在讲授过程中,可穿插一些小型的课堂教学讨论。
2.2案例教学形式
1)辩论式。采用争议较大且富有悬念的工程案例,教师可结合案例背景设计出一个中心议题让学生展开辩论,如在“设计阶段的项目管理”等章节讲授中,关于容积率、建蔽率、绿化率、工程结构与造价等目标控制的内容,经筛选出几种富有竞争性的设计方案,分别从技术、经济角度展开辩论。
2)宣读分析式。要求学生预先在课下就案例背景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查,完成分析报告,在课堂上扮演主讲人的角色宣读、分析,并接受倾听者的咨询,例如在“项目策划”“网络计划技术与建设项目进度管理”等章节讲授中,学生可分组针对案例背景,编制拟实施工程项目策划提纲、分部分项工程的网络计划进度表与确保工期保证措施等。
3)角色扮演式。角色扮演式是让学生扮演工程项目案例中的各种角色(如建设单位代表、现场监理和总监、项目经理、施工员、技术员、安全员等)实施和演练案例背景中所涉及到的场景,处置各种项目管理正常和应急事务。例如在“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等章节讲授中,先介绍案例、创设情景,要求学生扮演相应角色,编制分项工程质量和安全交底、监理大纲和监理规划、模拟演练创鲁班奖工程的施工阶段管理方法等。达到油然而生、身临其境的效果,以此“点燃”和“燃烧”学生对案例教学浓厚的兴趣和参与案例教学的主观能动性。
2.3案例教学具体方法
1)综合采用“质疑法”“讨论法”。在“项目策划”“建设项目采购管理”“建设项目投资控制”“建设项目管理信息化”等教学中,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质疑法”“讨论法”。结合一个典型工程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就围绕可行性研究的全过程,并结合教师的讲授内容,综合运用质疑和讨论方式,完成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如青岛版棕榈岛,是迪拜世界集团在中国大陆投资的第一个酒店综合类项目,“小麦岛”地域将借鉴世界闻名的迪拜棕榈岛建设经验,采用填海造岛方式,将规划建设一个地标性的超五星级酒店,并附带集旅游、度假别墅和购物中心以及会展中心等高端的综合体项目。但该项目还未正式动工,迪拜世界就爆发债务危机。
2)综合采用“练习法”“模拟法”。在“项目管理组织结构的特点及其应用”“建设项目质量和安全管理”“工程发包与物资采购的项目管理”“施工阶段的项目管理”等教学中,在“讲授法”的基础上,综合采用“练习法”“模拟法”。如在“资格审查和工程招投标文件以及评标”教学中利用练习和模拟进行教学,按照我国现行的招投标法律、法规和程序,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扮演招标方、投标方、评标方和政府监管的招投标中心,各自编制招标文件和投标文件,在老师的指导下,模拟工程招投标,并得出中标结果.
3案例教学实践与体会
3.1从案例到理论、提炼并深化知识通过教师精心设计案例、循序渐进的剖析以及学生对案例的共同分析,使学生根据其逻辑结构提炼出具有内在规律的理论知识点,并按照框架结构把知识点建立成知识体系。使学生通过接触案例开始到质疑、讨论、练习、模拟过程,探索其内在规律,从而提炼和深化所学理论,通过案例获得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
3.2从理论到案例,提高实践能力让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工程项目管理理论知识之后,再从理论的高度重新返回到案例,分析和鉴别正确应用理论的成功与非正确应用理论的失败之处,也可更深入分析随着案例所处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既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环节相结合,又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3.3归纳总结,形成知识框架体系在案例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让学生掌握每一个章节的知识要点和关键点,而且更要让学生掌握其之间的逻辑和其他相关章节“点之间”关系,并通过归纳总结,形成整个知识框架体系。总结讲评是案例式教学的收关环节,教师应给予高度重视,在案例分析的结束环节,应汇总整理并总结出案例所内在的本章节理论知识要点和关键点,以及案例所涉及和辐射到的其他章节理论知识点之间相互连贯性。也可串讲,以便学生理顺各知识点内在联系,能够系统的、全面的掌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知识体系。教师要总结和讲评内容如下:1)学生分组讨论、质疑和参与练习、模拟的情况和成果物,对学生创新和精彩的模拟过程、环节应给予鼓励和表扬,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成就感;2)积极认同学生分析案例的正确思考方式,对学生提出的正确的、富有挑战性的观点,应给予首肯和赞赏;对学生导出的一些不全面的、针对性不强的观点,应及时给予解释和引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一种知识不足和惋惜感的同时,由衷地产生一种奋发图强的学习意欲;同时适当补充教师的一些观点和意见。在课程讲授的第14周开始,安排学生编写工程项目课程设计,也可选择性或自愿性地安排学生撰写工程项目管理实践过程小论文(如论文刊登,可计入课程成绩),以便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4结语
【关键词】 手机终端销售项目管理
目前个人手机终端设备已经迈入了网络时代,在3G时代,各种移动电子设备也开通了上网的功能。销售管理系统本身就是作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因此对于移动公司而言,建立智能手机销售项目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由于现有的移动通信市场已经处于一种高度饱和的状态,手机终端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就是取决于客户保有量以及新增用户之间的拉锯战。由于在手机终端销售的质量管理方面涉及到企业多方面的而工作岗位,市场人员在具体执行销售目标的过程中经常不能做到顾全大局,所以本文尝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实现企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为拓展手机终端类的销售渠道尽可能的提供一种标准化以及可执行的项目管理的方式。
1 手机终端销售目前存在的问题
该公司在手机终端类销售渠道质量的控制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1)社会销售渠道的投入与产出的效率偏低。该公司的销售渠道的数量在经历了初期的快速增长以后,手机终端的营销商家基本上稳定在4000家,站到全市行业的70%以上,但是在每年新增市场的份额中却不到50%,充分说明了该公司销售质量的管理已经处于市场落后的状态;(2)对手营销能力的快速扩张,一方面,电信从2010年开始了3G渠道网点的飞速建设和升级,另外一方面联通与IPHONE手机等移动终端展开深入的合作,通过明星移动终端来提高自己的市场核心竞争力;(3)手机终端的销售渠道与用户的使用要求并不匹配。该公司的仍是以传统的销售终端为主,在全球网上使用套餐、销售质量控制和相关的服务功能严重缺失。(4)手机终端销售渠道掌握较弱,违规现象十分的严重。
2 如何使用项目管理的方式来加强产品销售质量的控制
笔者针对目前该公司手机终端销售数量的下降,新增市场不断下滑的问题,该公司的项目管理小组从市场人员管理、市场竞争形势、销售渠道管理以及相关销售人员的薪酬体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2.1 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
本项目小组成立的目标分为总体质量目标和次级销售质量目标。总体质量目标为确保手机终端销售总量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达到65%以上,并连续稳定至少三个月以上。所谓的次级销售目标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渠道酬金优化,其中酬金获取来源种类不低于20%;其次是对公司的业务产品进行升级换代;最后通过销售渠道管理来提升网点人员的满意程度从而防止网点销量被竞争对手抢走。该项目的周期共计6个月,主要包括销售渠道资金的优化、产品的业务升级、网点布局优化、渠道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对于项目的四个阶段采取里程碑的方式来逐一进行。由于手机销售渠道提升的项目所涉及公司的项目较多,工作量较大,时间跨度较长,所以笔者根据该项目的具体特点,建议采用矩阵组织结构形式。这种矩阵形式的销售人员的管理模式充分体现了公司的领导层对销售质量提升的重视。
2.2 制定项目计划
项目计划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项目进度计划和项目质量控制计划。在具体的项目进度计划中,对其中的该公司的业务与产品进行升级、手机销售渠道的资金优化、销售网点的布局调整以及手机移动销售终端的提高四个方面的工作进行具体的细化。只有细致的划分每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才能够确定手机终端销售质量提升的项目总工期。对于该项目的执行质量计划而言,是通过对该项目具体实施的过程的控制来实现的,在项目具体的执行过程中的每个阶段,要针对这个阶段所要实现的具体目标编制实际的质量计划。
2.3 执行该项目所列出的计划
在执行该项目的开始阶段就要建立一支高效的项目团队。在控制项目进度方面主要做两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对该项目进行进度检测,包括关键点检查,所谓的关键点就是在项目计划当中的每个里程碑的时间点;其次撰写每周进度报告,在本项目的执行周期内,每周都要制作项目状态的进度报告,从而报告给项目经理,目的是为了更方便的安排下周的具体工作。
2.4 本项目执行的结果进行质量验收标准
对本项目执行结果的质量验收,笔者认为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1)对手机移动终端在新增市场的占有率方面是否有达到项目的预期目标。(2)从手机销售终端的社会渠道进行产出效能的相关评估,不仅对社会销售渠道整体销量进行评估,还要对具体每个销售网点的实际销售能力进行考核,从而判断手机销售的产出效能是否有所提升。(3)对手机销售渠道的掌控能力,各个销售网点要达到销售目的,就必须加快销售的流转速度,很多销售网点为了提高销量都采取了降价的措施,从而进一步带动了其它渠道商的降价,很大程度上可以刺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4)从销售网点布局的改善进行考察,主要包括销售渠道网点空白区的补点,实行一村一点和一厂一点的销售模式。其次对销售渠道的扎堆区进行集中清理,销售网点的扎堆会直接导致消费者的忠诚度降低。
3 结语
随着手机终端类3G时代的来临,销售市场的竞争逐渐激烈。本文通过大量的参考文献的调研,主要分析了某公司在手机终端销售市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项目管理的角度,阐述了如何使用项目管理措施来实现对手机终端销售质量的控制,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主要包括四个阶段,手机终端销售的项目管理的定义与启动、制定项目计划、执行项目计划、最终对项目的实际效果进行考核。
参考文献:
[1]赵俐渊.项目管理理论在销售渠道管理中得实践与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2,46.
[2]张旭.项目管理在信息安全企业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西安:中国政法大学.2011,34.
关键词: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4-0211-02
1、引 言
项目和项目管理实践的历史与人类历史同样悠久,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古长城等都是早期成功项目的典范。项目无时不有、无处不在,今天已成为推动人类生产与进步的主要动力。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是伴随着社会的进步、应用领域的扩展和项目的复杂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当前,国内各大院校相继在计算机专业、工程类专业和相关学科领域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这门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强,理论和实践紧密相关、相辅相成。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效果不太理想。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实际,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和收获。
2、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2.1提倡案例教学
很多学校的项目管理课程教学都只局限于讲述基本的理论知识,教师是主角,学生是配角。授课方式基本上是教师单向地传递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而项目管理作为一门实践性和灵活性很强的课程,教学中不能仅仅依靠课本进行照本宣科式的介绍,更应该基于学生自己的体验、理解,结合较多的项目管理案例,通过必要的教学手段表达出来。项目管理案例可以来源于教师自身的工作实践,也可以从网上或其它渠道收集。例如项目管理者联盟网(ht-tp://WWW.省略/),提供了许多非常好的项目管理案例和学习资料。
笔者通常对收集到的案例素材都要进行整理和提炼,把案例情况介绍控制在一页A4纸的篇幅,做到内容完整、简明扼要,并针对案例内容和相关知识点精心设计若干问题,以便在课堂上让学生展开讨论。我的感触是,一个好的案例,可以组织一场别开生面的讨论,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融洽气氛中,既领会到了项目管理的理论知识要点,又能联系实际,加深理解。例如,在讲到项目团队建设的问题时,可以举一个优秀的项目团队――唐僧师徒为案例,以众所周知的西天取经为背景,概述项目团队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分析师徒四人的性格类型和各自的优缺点,及其对项目成败的影响,并就一些映射到现实中的问题展开深入讨论,等等。从教学实践来看,这样的案例分析及课堂讨论,学生是非常欢迎的,也能积极地参与其中。
2.2大胆尝试情景教学
项目管理的许多内容都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东西,本身并没有深奥的理论,但又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例如项目沟通管理。项目管理实践中非常重视沟通管理,项目经理的一项重要软技能就是沟通能力。项目的沟通是全方位、多层次的,贯穿项目始终。良好而有效的沟通甚至能决定项目的成败。学习项目管理,要充分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但如何让学生理解和体会沟通在项目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项目沟通技能,就不是仅凭教师的讲解就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情景教学法是针对高校实践性、操作性强的专业课程而创造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以真实案例为背景,以角色扮演为手段,在特定的情景下模拟操作或表演,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是一项有意义的尝试。笔者在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中,借助一些优秀案例,精心设计了若干场景,让学生在其中扮演各种角色,通过角色在特定场景的演绎和互动,在生动活泼、迭起的课堂氛围中,达到了传统教学方式难以获得的良好效果。
2.3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模式
合作学习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它的特点是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为目标。将合作学习引入课程教学当中,对改善教学效果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让项目管理学习者亲自去演习,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项目团队中,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大家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策划、计划、分析和模拟实施。我的做法是,在每学期的第一次课堂上就让学生随机分组,每个小组就是一个项目团队,由学生推选“项目经理”。由各团队自主选择一个模拟项目,围绕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和五个过程组,以课程教学内容为主线,有序推进模拟项目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穿插许多项目管理的实战演练,例如制订项目计划和项目章程,召开项目启动大会,创建项目工作分解结构,绘制项目网络图并制订项目进度计划,制订项目成本管理计划,等等。在每周的课堂上,安排一个环节,让各个“项目经理”进行小结和汇报,以便及时了解和协调各模拟项目的进展情况,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逐渐喜欢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很好的锻炼机会,鼓励他们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示自己,锻炼了口才和胆量。
同时,改革课程考核方式,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过去占总评成绩的30%提高到60-70%。平时成绩占比增加,考核方式也可以灵活多样。项目管理课程的平时成绩,可以围绕课堂综合表现、平时作业、小组讨论、小组成绩及个人贡献、以及考勤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分,评分标准及各项权重应该事先公布。课程考核方式的转变,客观上也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更注重平时成绩和综合表现,当然也就强化了课程的学习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3、结 语
从实际教学效果特别是学生反馈情况来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一方面笔者通过教改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学生也通过教改激发了学习热忱,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锻炼了表达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
参考文献:
[1]翟宁,项目管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世纪桥,2008,(7):122,123
关键词:项目管理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优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058-01
1 项目管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纷纷开设项目管理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创低撤治龅哪芰?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在教学中取得的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缺乏良好的课堂互动,近年来高校的不断扩招使生源数量大幅度增加,从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项目管理学通常采用大班授课的形式,这样就增加了师生互动的困难,减少了互动的频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消化的程度也偏低;[2]第二,教学内容偏向于理论教学,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角,单向的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是配角,被动的接受知识,对解决项目管理中实际问题的系统方法不够重视,也很少将知识与案例结合起来分析,导致课程比较枯燥;第三,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参差不齐,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难度较高,对于层次较低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高,无法在课上掌握知识的学生在课下自学时难度也很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 优化教学模式
要想优化项目管理的教学,就需要将传统的“拉式”教学转化为“合作型”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是一种既有实效性又有创造性的教学理论,这种理论将教学目标指定在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合作能力和学习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3]合作型教学的评价是以团体成绩为依据,有利于增强学生之间的积极配合、减少学生间的消极竞争。将合作学习引入到项目管理的教学中,有利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改善。
合作学习具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可以通过安排学生参与预设的项目,将学生安排在一个模拟的项目团队中,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一个项目的组织、策划、分析和实施。先将学生随机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由小组成员自行选出能力较强的项目组长,每个小组选定一个模拟项目,这样在授课时就可以以课程内容为主线,围绕项目的五个过程和九大知识领域,组织开展项目小组的活动,这样在每一部分知识讲授后都伴随有实战演练,按照课程讲授的先后顺序,学生们可以接触到的演练包括:项目章程和计划的制定、项目开启前的动员、项目分解结构的创建、项目进度的制定、项目成本的控制、项目的验收等等。另外,在每节课的演练之后还要安排项目经理对模拟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总结和汇报,这样有利于各项目小组之间的交流和学习。
“合作型”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合作学习的评价标准注重团队合作和平时表现,再加上考核方式的灵活多样,增强了小组内的积极合作和小组间的健康竞争,强化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3 改进教学方法
3.1 情景教学法
项目管理本身不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很多内容更注重应用性和实践性。但是项目管理又是整个项目实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项目沟通管理作为项目管理的一方面,就要求项目经理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这一软技能。[4]这样才能使沟通工作多层次、全方位的贯穿项目始终。沟通效果的好与坏决定着整个项目的成败。要想让学生充分体会和理解沟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单凭教师的讲授是难以实现的,而情景教学法正能够弥补讲授法的不足,是针对操作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的有效方法。情景教学法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真实案例为背景,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组织学生在指定的情景下表演或操作。情景教学法在项目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是一项创新,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借助一些典型的案例,精心设计一些情景,组织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演绎好项目中的角色,并适时总结学生们的表现,提高学生们的实践能力。
3.2 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互动式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可以使师生间、学生间形成多向的互动,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分为,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准备好与课程相关的案例,并在课堂上将案例展示给学生,学生要对案例作出分析,并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得以应用,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拓展。另外,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讨论环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聆听、劝说、语言表达等团队合作能力。由于项目管理是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是想领略项目管理的精髓,就一定要实际体验、亲身参与。教师如果想在课程的教学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广博的理论作为基础,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项目管理方法的掌握和对项目管理理论理论的深刻认知。因此,案例教学法是项目管理教学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方法。
为了在项目管理教学中有效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针对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案例,供学生讨论、分析和撰写分析报告;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协助和启发学生设计或寻找相关项目案例,学生根据自己所学到的项目管理的相关知识,开展对项目的管理。
学生在项目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性由项目的综合性、独特性、一致性所决定。[5]因此,教师在项目管理的教学中应该有所侧重,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能力。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教师还应该自身角色的转变,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教师不单单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该扮演好聆听者、协调者等多重角色。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
4 结论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项目为中心的组织结构更加能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继而各企业对项目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的提高。高校虽然开设了项目管理课程,但是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在教学中引进合作型教学模式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项目管理的理念,从而为学生日后从事项目管理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翟宁.项目管理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J].世纪桥,2008(7):29-31.
[2] 骆殉.项目管理教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112-114.
[3] 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56-58.
关键词:战略项目管理;权力配置模式;战略权变理论;耦合度;成熟度;
作者简介:朱方伟,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技术管理、知识管理;;孙秀霞,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组织管理、知识管理;;杨筱恬,大连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项目管理、组织管理;
近年来,“按项目进行管理”上升为一种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促使大批传统作业型企业向项目型企业转变。然而,快速转变甚至盲目追随引发了一系列组织管理问题,其结果是降低了项目管理的竞争力。其中,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问题首当其冲。权力研究是组织管理领域的核心问题,是组织研究的基础和重要结构变量。[1,2]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差异化的组织环境构成了不同的情境,[3]作用于组织的权力结构。为了确保企业向项目管理模式成功过渡,必须寻求影响企业对项目授权的情境因素,并在其与权力配置模式之间找到一种“适配状态”。[4]
企业项目管理具有灵活响应顾客需求、有效应对企业风险的优势,[5]但也存在目标短效性、难以实现规模经济等弊端。[6]项目管理能否扬长避短,实现价值最大化,取决于项目实施是否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产生有效性支持。[7]在此背景下,从战略视角探究企业项目管理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战略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新理念应运而生。[8]这意味着,在应对全球化的市场变动中,项目管理成为组织主要的竞争武器,[8]而战略和项目的有效匹配将起到关键性作用。[9]
战略项目管理对项目型企业组织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普遍认可。然而,处于项目化转型不同阶段的企业,其战略项目管理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构成了有效性程度不同的战略项目管理情境。而情境因素的差异是组织权力结构改变的基础。[10]在差异化的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作用下,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模式也相应发生变化。但这种变化具体是怎样的?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如何影响企业对项目权力的配置?现有研究对于这一作用关系的阐释并未涉及。
遵循探索性多案例研究范式,本文基于内容分析技术归纳不同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的表现特征;从权力的战略权变视角探究不同情境对项目权力配置模式的影响关系;在企业项目化转型过程中,分析如何选择适配的权力配置模式,以促进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有效性的提升。
一、文献回顾及分析框架
1.战略项目管理
随着企业生存局势的转变,从战略层面考虑企业项目的管理与实施,比单纯从技术层面考虑变得更有意义。[11,12]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之间的融合、协同研究日益得到重视。[13,14]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提出,改变了传统项目管理的思维模式,将项目管理上升到组织战略的高度,要求从企业整体发展角度分析、识别和评价项目并实施相应的管理策略。[15]也有学者将它视作服务于企业战略的管理方法,[16]通过提升项目管理能力、进行多项目管理等方式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17,18,19]
更多学者将战略项目管理理解为组织项目化运作的一种动态情境,其演变的内在动力是企业战略与项目管理的交互作用。[20]Callahan和Brooks重点从项目的战略规划和项目管理成熟度两个视角解析战略项目管理的内涵。[21]Shenhar从结构要素、适应性和学习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战略项目管理理论框架,[8]后两个方面可以视为战略项目管理的情境要素,与Callahan和Brooks的二维度划分的逻辑基本一致。[21]战略规划和适应性体现项目与战略的关系,为使项目成为战略的一部分,应该对项目管理进行战略规划,以战略目标控制项目的运作和结果,使两者相互适应,曾玉成等将这种关系称为项目与战略的耦合度。[22]项目管理成熟度和学习能力体现的是项目管理自身的发展,企业项目管理的能力决定了项目能否成为战略实现的有效载体,而项目管理成熟度便是对组织通过管理项目实现其战略目标的能力的界定。[23]项目管理成熟度通常通过组织项目管理水平的若干等级来体现,表现为CMM、PM3、OPM3等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24,25]也有少数学者将项目管理的基本理念作为衡量项目管理水平的标准,从组织全局视角评价企业项目管理能力水平,[26]为分析与判断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提供依据。
总之,目前对战略项目管理的研究大多将其作为独立性概念加以探索。但这并不能否定其作为组织情境变量的属性。作为重要的组织情境变量,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与组织结构变量间的关系研究有待进一步拓展。
2.影响权力的情境因素
权力研究由来已久。起初,权力被当作自变量,用于解释组织中的决策行为和资源分配问题,表现为一种个人特征。[27]20世纪70年代,部分学者逐渐意识到权力分析在组织单元或部门层面的缺失。[28,29]Emerson从相互依赖的角度,提出权力是一种社会关系特征,而不是行为者本身的特性。[30]Lachman淡化了权力的个人来源,强调权力是组织结构特征作用的结果。[31]Hinings和Hickson等视权力为因变量,解释在复杂工作环境下各子单元间异质性权力的形成。[32]组织结构以权力等级为基础,权力成为组织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变量。
Mintzberg、Daft等人在探究组织设计时,一致认为组织由结构变量和情境变量组成,有效的组织配置应该对结构变量进行有目的的选择和设计,使之与组织所处的情境相符。[4,33]从这个意义上,部分学者认为权力过程受组织情境因素的作用,是可理解和预测的组织活动过程的结果。[1]情境的变动使组织政治环境发生变化,改变控制决策环节并重新分配资源控制部门的权力。[34]情境的变化也可能改变一个部门的中心性,使之能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源,从而增强它的权力。[35]Child等验证了环境要素与组织内部结构相适应的权变理论,Aulakh和Kotabe将更多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关联起来,解释战略与结构的对应关系,[36]金淑霞、王利平等探讨了影响次级单位相对权力大小的要素。[37]
尽管现有研究中作用于权力的情境变量日益丰富,但探讨项目管理环境下权力分配的研究仍不多见。企业项目化转型中体现出的情境因素,例如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作用于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明确这种作用过程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推进企业项目管理。
3.权力配置模式
权力配置模式是被组织成员广泛接受并成为其自觉行为准则的权力分配方案,体现了组织内部权力分布状况。[38]通常,权力配置模式由集权度来衡量,按照集权度由低到高的顺序,分割成四个连续的区间——分权、适度分权、适度集权、集权。[38,39]
项目是企业中区别于职能部门的子单元,企业对项目授权的重点是平衡项目管理过程中横向的权力分配问题。权力的战略权变观提供了如何分配这种横向权力的分析思路。[32,39]该理论认为,对实现组织目标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和活动是组织的战略权变因素,与之相关联的部门将拥有更大的权力。[28,40]控制战略权变因素越多的部门,相对权力就越大,相应地,企业对其控制就越弱,倾向于分权模式。[40]
从战略权变视角,Pfeffer、Salancik等人提出组织横向权力的来源,分别为相依性、财力资源、中心地位、不可替代性和需应对的不确定性,为解释和判定组织的权力配置模式提供了依据。[41]其中,相依性体现了组织部门间对资源的相互依赖关系,[4]当部门A依赖于部门B时,B通常会拥有比A更大的权力。由于组织对财力资源具有依赖性,因此,掌握财源和为组织创造价值的部门通常具有较大的权力。部门地位的中心性表现为与组织核心任务的关联程度,对内部资源分配有重要影响,是部门权力的决定因素。[42]部门不可替代性亦然,组织中的权力建立在子单元所执行的功能以及完成这项功能的排他性基础上,[43]部门活动越不容易被其它部门取代,它的权力就越大。而不确定性本身并不能提供任何权力,是降低不确定性和迅速而恰当地应对不确定的能力,为某些部门赢得相应的权力和威望。
现有研究对权力配置表现形式和判定依据的划分,为深入理解组织内部权力的分布状态及动因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视角,是本文探究组织特定情境下权力配置过程的基础。
4.研究框架构建
(1)预研分析
Eisenhardt在由案例构建理论的路径图中,强调通过针对性的预研,预先确定研究中将涉及的构念及构念间的潜在关系。[44]本文研究者在对数家企业项目管理咨询和众多项目经理的访谈中发现,项目管理在不同企业所处的地位、发挥的作用以及开展的顺利程度千差万别。这部分是因为企业对项目的授权情况各不相同,而究其原因,大多数被访谈者认为与项目管理对企业战略的匹配和支持程度相关。这启发我们,将本文的研究问题聚焦于企业所处的战略项目管理发展状态与权力配置之间的关系研究。
(2)构念模型的提出
根据Callahan和Brooks的研究思路,从项目与战略的耦合度和项目管理成熟度进行划分,[21]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是一个2×2矩阵模型,如图1所示,形成的四种可能性组合分别为:低耦合度—低成熟度、低耦合度—高成熟度、高耦合度—低成熟度、高耦合度—高成熟度。为了研究方便,我们进行如下定义:
(1)非正式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不仅与企业战略的耦合度低,而且自身成熟度水平也低;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体现为非正式、不规范的项目管理行为,企业运行及目标实现中项目管理的作用甚微。
(2)能力型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耦合度低,而其成熟度相对较高;这种情境下,企业虽然具备一定的项目管理能力,但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并不十分契合,对战略实现贡献较小。
(3)执行型项目管理——项目管理与企业战略的耦合度高,而其成熟度相对较低;这种情境下,项目管理是执行企业目标的重要工具,但企业项目管理能力并未得到有效提升,处于不成熟阶段。
(4)卓越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既与企业战略有高耦合度,又具备自身的高成熟度;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体现为规范、系统、高效的项目管理状态,项目管理是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支撑,对企业发展起到有效推动作用。
由耦合度和成熟度组合而成的四种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对影响企业权力配置的因素将产生不同的作用。因此,本研究的基本构念框架为,非正式、能力型、执行型和卓越四种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对企业的项目权力配置模式将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3)研究构念的测量
(1)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的测量
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由战略与项目的耦合度以及项目管理成熟度两个维度表征。项目与战略耦合度的评价采用目标一致性、对战略实现的贡献和企业成长性三个指标。其中,前两个指标定性描述项目对战略目标的实现情况和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而企业成长性由具体经济技术指标来衡量,如人均项目产值。[22]
同时,根据项目管理基本原则,从系统性、计划性、目标导向性、过程控制性、团队运作性五个方面界定项目管理的成熟度。[26]成熟度高意味着企业项目管理能够做到系统思考、周密计划、以目标为导向、重视过程控制和团队运作良好。
(2)权力配置模式的测量
从战略权变视角出发,本文通过测量项目部门对战略权变因素的控制程度,推导企业对项目的集权程度,进而判断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模式。战略权变因素的测量从Pfeffer、Salancik等人所提的五方面展开:相依性通过项目部门和其它部门相依关系的强度来量化;财力资源的相对控制量是评价企业中权力的定量指标;中心地位通过对组织最终产出的影响程度来评定;不可替代性以项目拥有的其他部门不可替代的技能和资源为衡量依据;最后,项目降低或应对企业不确定性的能力也是权力的重要来源。综合研究的构念模型及测量指标,本文的理论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聚焦于回答不同情境下“如何”和“为什么”的问题,试图于真实情境的现象中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作用机制,适合的研究方法是案例研究。[44,45,46]战略项目管理情境是二维动态发展的变量,其对组织权力配置所产生的作用具有情境性,只有多案例研究才能揭示这种特定情境下的过程性发展机理。[44,45]因此,本文采用探索性多案例研究范式,在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上,通过多案例数据的映射和对比,归纳不同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如何影响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的理论命题。[47,48]
1.案例选择
本文依据理论抽样进行案例选择,所选择的案例应该从本质上区分出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所处的四种不同情境。[49]案例选择基于以下原则:第一,选取项目管理业务开展年限有差异的企业,为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水平的差异提供可能性,保证案例企业间具有不同的战略项目管理有效性。第二,选取项目管理在企业中受重视程度有差异的企业,保证选取的案例企业可以体现出项目管理与组织战略耦合度不同的差异化情境。第三,选取不同行业背景的企业,通过产品特征及项目复杂程度的不同,提高案例企业间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差异化的程度。
兼顾信息可获得性和样本案例的理论发展潜力,本研究选择了四家企业进行案例研究。根据企业提出的保密要求,下文将隐去企业名称和受访者姓名,将四家企业依次编号为企业A、企业B、企业C和企业D。样本企业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2.数据收集
本文选择访谈、参与观察和文档资料等多种途径获取所需数据,遵循三角验证的原则,通过多重数据来源增强证据间的相互印证。[44]
(1)访谈对象包括各企业中的总经理、项目经理、职能部门经理等不同职位的人员,并针对不同问题、不同受访者设计了不同的访谈形式:(1)识别耦合度和成熟度的类型特征的访谈中,采用结构化的访谈提纲向受访者提出相同的问题,以便于从数据的内容分析中提取词条,归纳不同案例情境的特征类型。(2)企业权力配置模式的数据收集中,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围绕几个基本的访谈主题,在与受访者的互动中做出问题的随机调整。(3)采用非结构化访谈形式,向受访者提出更加开放的问题,如“在企业中耦合度与成熟度对项目授权形式是否有影响,是如何影响的”,以了解企业管理者对本研究问题的理解,丰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本研究所进行的访谈工作如表2所示。
(2)参与观察数据的收集是在对四个企业实地调研期间,部分研究成员加入到企业项目实施过程,参与项目讨论会,自由地与企业人员交谈,进而观察记录企业项目管理水平、企业对项目的重视和权力分配等问题。
(3)文档数据的收集主要包括公司提供的相关介绍、项目文件和公司网站上的公开信息,以及文献析出等二手资料。
三、数据分析
采用内容分析技术对访谈笔记和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提炼得到重复出现的类型特征词条,实现四个案例与研究情境的匹配。同时,根据对多元数据的内容分析,找出项目权力的测度变量,判定案例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模式。
1.耦合度和成熟度类型特征的识别
利用内容分析法对耦合度和成熟度类型特征的识别过程如下:
(1)将所有获取的数据资料文本化标准处理,由三名研究者共同阅读文本,将耦合度和成熟度的文本内容分别分解为内容和性质相近的数据分析单元(耦合度238个、成熟度197个),处理得到的分析单元实例如表3所示。
(2)根据现有理论提出的耦合度和成熟度的构念测量维度,构建案例分析类目。结合案例调研信息,由研究者对各类目的实际表现和内涵进行讨论,达成一致认识。
(3)将分析单元分配到类目系统中的过程称为编码。[50]在编码开始之前,随机抽取五个数据分析单元进行样本信度检验,由三位研究者同时独立进行编码,将所得的编码结果依据Holsti设计的相互同意度及信度公式进行计算,得到内容分析平均相互同意度为0.84,高于普遍认可的信度水平0.8,可以开展编码工作。[51,52]
(4)三名研究者采用相同方法和程序,独立地将数据分析单元归类到构建的分析类目下。综合三名研究者的归类结果,有七个耦合度数据分析单元无法归类,剔除后得到耦合度三个类目下的一级编码个数分别为95、74、62。成熟度数据分析单元中有五个无法归类,剔除后得到成熟度五个类目下一级编码的个数分别为31、52、29、48和32。
(5)接着,由三名研究者独立地对反映同一特征内涵的一级编码聚类,调整聚类结果使所有研究者一致通过后,提炼摘要性概念词条,将其作为二级编码。
(6)最后对二级编码所包含的数据分析单元统计频次,总频次大于十的词条见表4和表5。表中按照访谈、观察和资料三种数据来源列示的相应频次数,分别代表着访谈对象作答中出现的次数,观察体会到相应现象的次数,及文档资料对相应现象描述的次数。
根据分析每个案例的实地调研所观察到的现象和访谈资料,我们识别出四个案例的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将案例与研究情境相匹配,得到结果如表6所示。
2.四种情境下项目权力配置模式的识别
采用内容分析技术将文本中有关权力分配的描述进行编码化处理。由于战略权变因素的理论指标在企业中有更为具体、直接的表现,研究者通过提炼数据资料对其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尤其是当资料中出现理论指标未涵盖的变量时,由三名研究者独立分析并指出属于哪一维度的特征,达到共识后将其补充至相应测量维度。参考Haleblian和Finkelstein定量评价权力的思路,[53]对各测量变量进行赋值,进而等级量化不同案例中的权力配置情况。每个测量变量的度量分数为1-5,数值越大说明所反映情况在企业中的表现程度越高,即项目部门控制战略权变因素的程度越高,企业对项目的集权度低,倾向于分权;反之倾向于集权。
三名研究者依据对数据资料中观点、现象、事件的比较分析,同时对测量变量进行打分,并取三者平均分四舍五入后作为最终结果。分数合计最高分为100分,按照权力模式的四级划分:1-25为集权;26-50为适度集权;51-75为适度分权;76-100为分权。为了保证评定的有效性,从四个企业中各邀请两名中高层管理者对评级结果进行核实、校对。四种情境下权力配置模式的测度过程及结果如表7所示。
四、战略项目管理情境对权力配置模式的影响
针对由耦合度和成熟度匹配而得的四种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以及表7中判定的权力配置情况,本文借助访谈、观察和文档资料进一步展开细化研究,逐一探讨不同情境对项目权力配置的影响关系,将归纳出的结论以理论命题形式表达;在此基础上通过跨案例比较分析,得出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的发展对项目授权的影响以及两个维度所起到的不同作用。
1.案例内分析
(1)低耦合度—低成熟度:非正式项目管理情境
企业A是国内大型的火力发电企业,是同行业引入项目管理较早的企业,项目管理主要运用在设备检修类项目和技术改造类项目中。这两类项目均为成本导向型,并非利润导向,项目的开展以提高企业设备安全性能和降低维修成本为目标,这成为企业A中项目管理一直处于边缘位置,不受战略重视的根本原因。企业A目前仍维持职能式组织结构,与项目密切相关的包括策划部、检修部、物资供应处等部门;项目协调以这些职能部门为支撑,没有成型的项目部门。企业A内虽然已有初步的项目意识,但对项目管理方法的认识还不够,缺乏整体完善的项目管理体系。如表6显示,企业A不仅项目管理与战略发展的耦合度低,而且项目管理的成熟度也较低,处于战略项目管理发展的初级阶段,表现为非正式项目管理情境。
项目管理建立在“谁提出谁负责”的基础上,这是企业A中较为特殊的管理现象。项目申请人自动被默认为项目经理,项目团队从项目涉及的部门或专业抽调人员组成。项目团队成员的选择、授权、职责规定不由项目经理所控制,而是建立在企业原有职能部门的制度之上。表7表明,企业A中项目部门对其它职能部门的依赖程度较高,掌握资源较少,在企业中处于边缘位置。被访问的项目经理对此感触最多:“项目成员只是临时被调到项目上来,仍受原部门的控制”,“我需要向各个部门申请人员和原料”。
在战略权变中的弱势地位,导致企业A中项目团队的自主权较少,人事权、决策权、采购权等主要权力都集中在企业高层,表现为明显的集权化管理。对此,企业总经理认为:“眼下项目部门还没有独立发展的能力,需要上级指导和管理,才能更好地发展”。
因此,企业A对项目采用集权模式,对项目管理过程严格管控,引导项目管理逐渐向企业战略目标靠拢,给予项目管理必要的支持,保证项目管理的有效开展。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命题:
命题1: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为非正式项目管理时,企业对项目倾向采用集权的权力配置模式
(2)低耦合度—高成熟度:能力型项目管理情境
企业B是国内著名的视觉设计公司,以提供三维数字图像产品和解决方案为主。企业隶属高新技术领域,致力于创意服务管理,对技术创新具有较高要求,企业员工素质普遍较高。通过项目管理咨询企业B引进了全套的项目管理标准方案。企业中层以上管理者都接受了系统的项目管理培训,70%以上的项目管理人员可以熟练使用软件进行项目计划的制定和跟踪控制,促成了项目的高效运行。
尽管项目的运作效率很高,但企业B的总经理仍表示担忧:“眼下整个企业在项目模式下运转是很顺利,但从长远来看,企业追求的是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但项目团队想的更多的是利用现有成熟技术获得更多项目利润。”调研观察资料也显示,企业B中大家一直在不同的项目中忙碌着,没有人考虑去更新现有素材库,提出更优化的解决方案。项目目标的短期性使项目管理成为一种盈利工具,不能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支持与动力。如表6所示,企业B项目管理成熟度高,但项目与战略的耦合度低,战略项目管理情境表现为能力型项目管理。
企业B的战略目标与项目目标间存在的不一致,导致项目管理在企业战略发展中作用的弱化,甚至对企业的发展是一种阻碍。表7显示出,企业B中项目部门在资源调配中的控制权很弱,并没有占据企业发展的中心地位,而且在不可替代性和应对不确定性方面也表现一般。企业对项目授权的主导思想为集权,因为“越是分权,项目偏离企业战略目标会越远,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就越小”。但是,由于企业高技能的员工具有足够能力独立进行项目管理,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越企业的可控制能力,“过度收紧对企业发展也会造成限制”。
因此,企业B对项目采取适度集权,既对项目集中管控,减小项目与战略发展间的不一致,又给予项目团队一定的决策空间,促进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命题:
命题2: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为能力型项目管理时,企业对项目倾向适度集权的权力配置模式
(3)高耦合度—低成熟度:执行型项目管理情境
企业C是一家大型工程施工企业,经营范围涵盖化工石油工程、机电安装工程、冶炼工程等多个领域,乙烯及其配套装置工程项目是企业的核心业务。项目产值占企业C总产值的90%以上,是企业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在企业规划的“三步走”战略中,将企业的战略目标定位于通过不断提升工程项目施工水平,成为中国化工建设最具竞争力的企业之一。
然而,由于企业C从传统的建筑施工企业转型而来,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项目管理一直处于粗放式管理状态。不同项目的管理水平、盈利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项目管理更多地依靠有经验的项目经理。表6显示,企业C处于耦合度高但成熟度低的战略项目管理状态,表现为执行型项目管理情境。
在这样的情形下,企业C的项目部门占据较多影响企业发展的权变因素,在企业中处于相对强势的地位。但是,项目管理能力的不成熟削弱了项目在处理复杂问题时的不可替代性,也降低了项目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甚至对企业的健康发展造成阻碍。数据显示,企业C所承接的部分项目,由于缺乏严格项目合同审核,造成项目“烂尾”、项目款项拖欠等难题。对此,副总经理如是说:“我们曾经计划给予项目部门最大的自主空间,但事实证明,我们的项目管理能力没有达到那种水平,放权的结果是,一些项目团队为了拉订单、提奖金,不惜损害企业利益。”
因此,企业C选择了对项目适度分权,既保证项目在企业中的战略地位,授予其维持项目运作的足够权限;又不忽视其自身管控能力的薄弱,限制权力下放的程度。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命题:
命题3: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为执行型项目管理时,企业对项目倾向适度分权的权力配置模式
(4)高耦合度—高成熟度:卓越项目管理情境
企业D的前身是某国有建设施工企业,改制后专门从事工业设备安装,具有多项总承包国家一级资质。企业D从战略上重视项目管理的发展,为有效推动项目管理而进行了组织结构及薪酬改革,将项目部门设定为企业的经营主体和利润中心,提高项目绩效在人员薪酬中所占的结构比例。多年的项目管理实践中,企业发展并完善了多种项目管理模式,编制了《卓越绩效管理手册》、《项目管理实施手册》、《项目成本管理办法》、《施工安全手册(图示版)》等30余种项目管理准则,其规范的项目管理体系被奉为同行学习的楷模。一名研究者总结:“企业D的项目管理方案基本涵盖了项目管理的九大领域,结合企业流程对每一管理领域都有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规定。”此外,企业D还通过ERP系统的运用,高效地进行项目进度、项目资源的计划制定和跟踪。总之,企业D的项目管理既与企业战略高耦合,又具备自身的高成熟度,有效的项目管理对企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基本实现了卓越的战略项目管理。
企业D中以项目部门为重心,如某项目经理所说:“为了项目的顺利进行,项目部门对于项目重要的资源可以直接调用,而且最后还对其它部门的配合程度进行评估,影响这些部门的业绩和奖金。”表7显示出,项目部门是企业D中的重要财力资源,对企业的收入与盈利起到关键的作用;项目管理代表着企业的发展方向,掌握着企业的关键资源。所以这些都是企业D对项目管理配置足够权力的充分依据。企业副总经理提到:“我们依靠项目管理来实现战略目标,获取持续发展的竞争力,只有赋予项目团队足够的权力,使其在制度框架下发挥最大的自主性,对项目管理的所有期望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得出下面的命题:
命题4: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为卓越项目管理时,企业对项目倾向采用分权的权力配置模式
2.跨案例分析
企业由作业型向项目型发展的过程中,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有效性水平在不断提升,四种案例情境便展现了战略项目管理的不同发展阶段。显然,非正式项目管理下,企业的战略项目管理处于最低水平,而卓越项目管理是较为理想的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纵观四个案例情境可知,伴随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水平的提升,不管是耦合度的加强还是成熟度的增进,都会引起项目部门所拥有战略权变因素的增加,从而促使项目在企业中战略权变地位的提升。依据战略权变理论,项目权力来源的增多意味着项目相对权力的增强,企业给予项目的权力空间就更大。因此,我们得到下面的命题:
命题5:由作业型向项目型发展的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发展水平越高,企业对项目采用分权管理的程度越大
能力型项目管理和执行型项目管理属于战略项目管理发展的中间状态。通过对企业B和企业C两个案例的对比分析发现,企业B中即便有系统的项目管理流程和成熟的项目管理团队,但由于项目目标与战略目标的偏离,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会倾向于集权;而企业C中项目工作是企业主营业务的核心,项目部门拥有相对较强的权力,但项目不成熟的管控能力削弱了其对企业战略的影响,使企业对项目权力的下放受到限制。由此可见,如果项目与企业战略不耦合,则企业倾向于不会授权给项目;而如果项目与企业战略是耦合的,企业也未必一定会对项目绝对分权。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下耦合度与项目权力配置模式的这种关系,符合两个事物间形成必要条件的逻辑。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命题:
命题6:项目与战略的耦合度是企业对项目授权的必要条件,如果项目与战略不耦合,企业倾向于对项目集权;如果项目与战略是耦合的,企业也未必会对项目授权
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企业B中虽然项目目标的短期性与企业长期的发展战略相悖,企业不希望分权给项目,但迫于高效的项目运作水平,企业必须授予团队一定的权力,保证项目活力和短期效益;而企业C的项目管理以经验为主,项目管理成熟度较低,企业应该采用集权加以管控,但因为项目与企业战略的耦合度高,对企业战略发展有决定性作用,项目部门的相对权力较大,企业最终对其采取适度的分权。由此可见,如果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高,企业倾向于对项目进行授权;而如果项目管理能力不成熟,企业也未必不能对项目进行授权。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下成熟度与项目权力配置模式的这种关系,符合两个事物间形成充分条件的逻辑。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下面的命题:
命题7:项目管理成熟度是企业对项目授权的充分条件,如果项目管理能力成熟,则企业倾向于授权给项目;如果项目管理能力不成熟,企业也未必不会授权给项目
五、研究结论与讨论
基于四个不同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下企业对项目授权的案例分析,本研究发现,企业战略项目管理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项目权利配置模式的重要因素。当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有效性水平较低时,企业对项目倾向于集权;伴随企业战略项目管理有效性水平的提升,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模式趋于分权。而基于对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的二维划分,本研究发现耦合度是企业对项目进行授权的必要条件,而成熟度是企业对项目进行授权的充分条件。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1)本研究将战略项目管理作为一种情境要素,提出了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的四种分类。以往研究对于战略项目管理的情境性并未明确界定,本研究借鉴前人对战略项目管理理论框架的建构,从项目与战略的耦合度和项目管理成熟度两个维度解读战略项目管理情境的内涵,符合从外生和内生两个层面探究事物本质的基本逻辑。研究结果表明,只有融合这两个维度,才能准确理解战略项目管理的情境性对项目权力配置模式的影响。(2)本研究丰富了权力配置理论的研究视角。经典权力研究多是对企业权力配置的一般规律的总结,而本研究聚焦由作业型向项目型转变的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研究,所探究的权力配置影响因素——战略项目管理情境,也是以往研究中较少关注的。(3)本研究拓展了战略权变观的理论边界。以往研究中战略权变理论主要用于分析企业内部横向权力的分布,本研究将其运用到项目部门的相对权力研究中,以此判断企业对项目的权力配置模式。
关键词:经济管理专业;项目管理;教学改革;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洪巍(1983-),男,安徽滁州人,江南大学商学院,讲师。(江苏 无锡 21412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1-0105-02
在当今社会中,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各样的项目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苏通大桥项目、杭州湾大桥项目、港珠澳大桥项目、神州飞船项目等。这些著名的建设、科研项目在改善社会生活、推动国家经济与科技发展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可见,项目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而项目的发展,则需要投入大量的科技、资金以及人才等资源。其中,人才是推动项目发展的核心资源。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需求,全国各大高校在相关院系中开设了项目管理学课程,涉及土木工程专业、经济管理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等多个专业。在不同的学科专业中,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鉴于此,通过分析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为提高项目管理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培养具有现代项目管理学知识的优秀人才提供理论支撑。
一、项目管理的特点
一般来说,项目管理是指为了满足特定的目标、要求或期望,运用各种相关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工具,所开展的各种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方面的活动,简而言之,就是指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开展的项目计划、组织、决策、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1]美国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委员会主席Paul Grace指出,“在当今社会中,一切都是项目,一切也将成为项目”。Paul Grace的话表明,从广义的视角看,在当今的人类活动中,只要是以项目的方式运作的事情,都可以运用项目及项目管理的知识给予指导。可见,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特征。项目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延伸与发展,项目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在现代社会中,一般意义上的项目不仅包括建设工程项目,还包括软件开发项目、社会公益项目、科学研究项目、国防项目等。虽然不同类型的项目在某些方面或层次具有一定的共性,但它们也具有各自的领域或行业特征,在活动内容、组织方式以及涉及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有所差异。因此,项目管理需要提炼项目开展过程中的共性问题,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特征。此外,在特定的项目中,项目管理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综合性特征。例如在大型工程项目中,由于投资规模大、实施周期长、技术复合度高、建设环境复杂多变,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在特定的自然、社会、政治、法律、市场环境下综合考虑工程的质量、成本、工期、环保以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因此,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学科的知识,其综合性显而易见。
第二,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项目是指人类组织在一定环境条件的约束下,通过有效利用特定资源,实现某个特定目标的实践活动。项目实施的过程是一个“造物”过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项目活动所造之物可以是一个实物,如桥梁建设项目所建造出来的桥梁;也可以是虚拟的,如形成的计算机软件程序、新的知识体系等。然而,不论项目的结果是不是实物,项目开展过程中的人类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且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实践活动。而项目管理是关于人类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知识,包括实践活动的计划、组织、决策、领导、控制等。此外,项目具有创新性特征,除了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项目管理更关注实践,并以实践活动中所遇到的新问题为研究对象。可见,项目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项目管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征。
第三,项目管理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随着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项目的种类不断丰富,复杂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加之项目具有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性特征,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新的问题。通过对新问题的研究及解决,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得以拓展,这将进一步促进项目活动的发展。因此,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来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与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
一般来说,本科生教育担负着为社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的任务。[2]因此,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的目标就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一定经济管理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大学本科生一般是高中毕业之后,直接进入高校接受高等教育。高中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显著的差异。高中教育是基础知识的教学,课程数目较少,在三年时间内学习固定的几门课程;而大学教育课程数目较多,往往在一个学期内需要完成数门课程的教学,相关课程的学习周期变短,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发生较大的改变。
第二,大学教育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高考以基础理论测试为主,高中教育所关注的重点是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虽然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对高中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还有待加强。大学教育则有所不同。在大学教育中,理论知识教学必不可少,但除此之外,还需要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教育,更注重对学生实际管理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经验的积累。
第三,与土木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不同,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项目管理的教学更侧重管理理念与方法。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性较强的专业在进行项目管理授课时,更多的是从相关专业领域出发,重点介绍具有自身专业特征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而经济管理专业涵盖面较广,其专业性与土木工程等专业相比较弱,因此该专业的项目管理课程更注重一般性理论知识与方法的教学,更关注知识体系的全面性以及学生知识面的拓宽。
三、传统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人类活动的广度与深度不断延伸的今天,项目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重要性日益显现。项目管理是研究项目活动中统筹规划和系统管理的学科,是高等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然而,由于认识上的欠缺以及现实条件的制约,传统的项目管理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致使该课程教学实践的效果不是非常理想。具体表现为:
第一,教学内容以基础理论与基础方法为主,缺乏对典型案例的分析讲解。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如果只一味地讲授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一方面由于学生刚完成高中阶段的学习,对项目管理方面的基本专业知识掌握有限,且缺乏实践经验,而大学课程与高中课程相比进度较快,因此难以很好地接受与消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理论知识比较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听课热情,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影响课程教学的效果。
第二,教学多采用理论加举例的方式,缺乏实践教学环节。[3]一方面由于认识不到位,另一方面由于客观条件的约束,项目管理的课程教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然而,项目管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无法在课堂的理论教学中培养实际管理能力,积累实战经验。而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讲理论头头是道,一遇到现实问题便束手无策,严重偏离现实情况。
第三,缺乏对具体行业或领域相关项目管理知识的介绍,忽视项目管理理论的新发展。虽然经济管理专业涉及面较广,但在教学过程中若只讲解项目管理的一般性知识,而不以具体的行业或领域为背景,泛泛而谈,那么讲授的知识将过于空泛,学生也难以了解实际行业或领域中的具体管理方法。此外,项目管理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若忽视项目管理理论发展前沿的介绍,将不利于学生对项目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整体把握。
四、项目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项目管理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以及开放性特点,针对传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结合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提出如下教学改革建议:
1.在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过程中融合经典案例
从现象学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应悬置既往的教学理论与教学假设,回归课堂教学事实本身,而案例教学就是有效途径之一。[4]针对项目管理课程的基础理论知识,如项目成本管理、项目组织管理、项目质量管理等,搜寻与设计相契合的案例,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穿插案例的讲解。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教学内容分成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典型案例分析、随堂问题。其中,通过基础理论的介绍,让学生了解项目管理相关环节的基本概念、内涵特征、管理方法等知识;通过具体典型案例分析与讲解,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相关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通过随堂问题,检验学生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的掌握,并进一步加深他们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上述三个部分教学内容可以根据具体的课堂情况进行灵活安排:既可以以基础理论知识讲解开始,也可以以用随堂问题引出基础理论知识,更可以用经典案例引出后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等内容。
2.通过多种形式加强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
虽然实践教学成本高,实施难度大,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但是可以转变思路,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展开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首先,可以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来弥补实践教学的欠缺,如运用ERP沙盘模拟的形式开展工程项目管理的实践教学。其次,可以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开展实践教学。在此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在学生生产实习之前做好实践教学的准备工作,如依据教学大纲,设计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规定实践教学的内容、目的、具体实施步骤、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等,以确保实践教学达到预期效果。此外,可以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一方面科研项目是项目的一种,可以借此机会让学生在整个科研活动中加深对项目管理的理解,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累项目管理经验。
3.丰富教学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与土木工程、软件工程等专业的本科生相比,经济管理专业的本科生所学习的课程覆盖面较广,知识较“软”,毕业后就业的选择范围较广,因此知识面的拓宽对他们来说非常重要。在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全面性,适当介绍不同领域与行业的项目管理理论与方法,并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及接受能力增加对项目管理理论新发展的介绍。如在项目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对大型工程项目复杂性管理理论——综合集成管理理论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与专业性,以某类项目为主,系统介绍该类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五、结束语
项目已成为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的内在推动力,项目管理课程在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过程中举足轻重。本文分析了项目管理以及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教育的特点,并针对传统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建议。然而,教学改革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进而不断地推进教学改革前进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为社会经济建设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戚安邦.项目管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5-16.
[2]叶超.南京大学本科生教育目标与期望的研究——基于SERU的问卷调查[D].南京:南京大学,2013:15.
[3]卢永琴,熊伟.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得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所设置的内容与运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轻视了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课程教材种类多,未能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许多的教材往往为了追求丰富内容,而未能体现出侧重点。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时这些教学内容多以概念及陈述为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时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未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3.教学与实际脱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当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实际教学却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必须要深入进行改革工作,进而可以让课程通过实践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不能局限于教材
因为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未能具有权威性且逻辑清晰的教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个人教学逻辑差异以及各院校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的依赖教材内容。教师应当积极改进教材内容,要将课堂上所教的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需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与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以确保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重视工程项目管理实际背景的拓展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所以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体现工程项目管理实际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入相关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风险管理”时,学生可能通过理论知识未能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引入几个具体的实例,如美国钢铁事件,这些实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并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兴趣。
3.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因为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职业资格考试非常多,而各项考试中大多都含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知识。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其内容也与最近的工程实际是相结合的。所以,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实践动态。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应当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例如: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是能够更好的让知识与实践进行联系。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构建工程项目管理题库,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更多的训练,进而掌握更为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
(三)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大课程案例,另外一方面学校需要配套与相关的社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重要场所,同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到岗位中,去体会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高校还可以聘请实践能力丰富的专业指导人员,来为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工程项目管理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进行调研工作,让教师能够在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进而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结束语
综上所述,实践对于工程项目管理课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教师应当认真分析其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对各方面进行有效的改革,重视实践对于学生发展成长的作用,只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宇航.项目育人,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课岗对接”教学模式下的高职院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研究[J].中国市场,2014(02).
[2]郭瑞.基于PMST系统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16(03).
关键词:软件项目;项目管理;教学改革;项目导向
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对培养工程化的软件人才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早期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对学生的软件开发工程化教育主要由软件工程课承担,但随着计算机、网络等技术的飞速发展,软件项目的规模、复杂度等大大增加,同时对软件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约束又要求有更严格的控制。在此背景下,只依靠软件工程课作为学生软件工程化教育的支撑已经无法达到培养合格软件工程师的要求。
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作为培养应用型IT专门人才的院校,2005年开始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开设软件项目管理课程。课程安排在三年级下半学年的软件工程课之后、四年级的项目实训之前,讲授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在巩固软件工程课所学知识的同时,对后续的实训项目开发和毕业设计又进行了知识和技能储备。
虽然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作为本科生课程学习还有一些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软件项目管理概念抽象、知识点众多,学生不愿记忆,学习没有兴趣。
2)在校学生缺少实际项目经验,对于课程中的工程概念不易理解,学习难度大。
31授课教师往往缺乏工程项目经验,照搬书本,授课过程枯燥乏味。
4)学生认为学习软件项目管理没有学习编程语言那样直接的效果,学习动力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软件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实践,我院在授课内容设置、教学过程和方法以及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教学效果。
1 教学内容设计
软件项目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往往更强调理论知识的识记,致使学生感觉概念难于理解,无法指导实际项目开发,理论脱离实际。笔者在教学活动中将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学时比重设置为1:1,更加强调实践,对理论知识做有重点的讲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1.1 理论教学抓重点
在授课内容上首先不能一味追求全面,因为受到课程学时及学生能力的限制,要想在教学中涵盖PMBOK的9个知识领域,即项目综合管理、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风险管理和采购管理,并且讲得较为深入细致是不可能的。为此课程中我们选择项目管理的4个核心知识域重点讲解,包括项目范围管理、时间管理、成本管理和质量管理,占理论学时的3/4。对于4个项目管理的辅助知识域(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和对各领域管理进行有机整合的项目综合管理则作介绍性讲解,占理论学时的1/4,要让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在课程实践过程中再结合项目渗透讲解。
软件项目在管理知识域上可以分为9部分,但如果授课过程仅按各部分割裂讲解,学生必然不会对各项管理间的联系以及各项管理该如何进行实施有清楚的认识,所以按时间顺序把项目分成启动、计划、执行和控制、收尾各个阶段,授课时在各阶段结合具体知识域讲解,如表1所示。
1.2 实践教学抓工具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诸多行业都引入了软件工具的支持,软件项目管理这个软件产业的指挥棒更是不例外。学习项目管理软件的使用能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过程是如何应用的,因此在实践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学习使用经典项目管理软件。
业界用来进行软件项目管理的工具软件很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微软的MS Proiect软件(当然MS Proiect可以用在各类项目的管理中),这个软件相对简单,对于有Office使用经验的学生,在学习了项目管理的相关理论后比较容易掌握。MS Proiect主要是项目计划的工具,不适合于软件开发整个过程的管控。
IBM作为业界领先的软件服务解决方案专家,在2008年推出了基于Jazz平台的工具解决方案Rational TeamConcert,简称RTC。RTC平台整合了软件项目中不同的阶段性工具,使得软件项目过程的各阶段和项目管理的各项工作能在RTC平台上进行操作和控制,保证了开发过程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如图l所示。RTC平台有专门供学习者使用的免费版本,教学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学习在RTC平台下进行项目开发,能够让学生直接感受到软件项目管理的作用和意义,在进行软件项目开发的同时深化学生对软件项目管理理论的理解。
2 教学过程设计
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好的教学内容,也离不开有效的教学过程控制。在教学过程方面主要是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传统软件项目管理教学主要以教师理论讲解,学生倾听为主。这种教学过程即便是教师讲的再好也难收到好的学习效果。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为此我们的课堂提倡以学生为中心,践行“做中学”的学习模式,教师只讲授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只是在需要的时候讲。现代工程教育理念CDIO强调以项目为中心,提倡团队协作,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为实践这种教学理念提供了土壤。
2.1 项目导向型的分组教学
在学习软件项目管理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先修了软件工程、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语言等课程,具备了完成软件项目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此软件项目管理课程在学习过程中采用分组教学,以具体模拟项目开发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分组即将班级中的学生按5~6人一组划分为团队,每个团队中有项目经理1人、技术总工1人、开发人员2人、测试人员1到2人组成。在学习过程中,各团队在RTC平台控制下完成各自模拟项目。在这个过程中,每位同学在完成各自任务的同时,与团队成员共同学习RTC平台的用法,感受项目管理理论是如何在RTC平台上体现的。
在模拟项目的选型方面,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控制。模拟软件项目要源于企业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但又要“适合”学生学习开发。模拟软件系统项目应该具有如下一些特点。
1)可用于教学的软件项目,即软件项目是经过教师“裁剪”后的,因为学生时间和精力有限,不适合开发业务、逻辑过于复杂的大系统。
2)项目要有先进性,即选择项目的开发环境和开发工具要与企业要求相一致。
3)选择的项目在开发时要便于组员间协作,便于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
4)选择有多种解决方案的项目,以便不同能力的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问题解决路线。
2.2 教师与学生共同的讲台
软件项目管理中有很多重要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教授给学生。这些理论知识是学生项目实践前的基本准备,对学生理解软件项目有指导作用。很 多项目管理的概念比较抽象,例如“基线”、“配置项”等。教师如何能够结合自己的经验,用形象的语言给学生解释清楚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需要积极思考的。在笔者单位,遴选软件项目管理课教师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教师要有软件项目开发及管理经验。理论知识的集中讲解过程一般安排在每次课的前半段,内容上要与后半段的项目实践相联系,以便学生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将来要从事的软件开发工作是一个特别注重沟通的职业,课堂教学过程要给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为此教师在课程中设计若干个软件项目管理的问题案例。每个团队选择其一,并对此案例深入准备,对案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分析。之后在教师指定的课堂时间内,由团队成员配合完成案例的讲解,形式不限。这种尝试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开始思考如何在团队中沟通协作,如何在大家面前展示自我。
3 考核方法设计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核,但科学的考核方式能够有效的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让学习更有效果。本课程的成绩考核采用如下方式:
学生成绩=期末考试(50%)+实践项目作品(30%)+课堂表现(10%)+团队贡献(10%)-缺勤、迟到扣分。
其中,期末考试主要是考察学生对项目管理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决案例问题的能力,采用闭卷笔试。实践项目作品是指在RTC平台下学生团队完成的模拟项目,与以往团队作品容易产生无法衡量个人工作量的困难不同,RTC平台能够准确记录每个合法用户的工作,包括完成的文档、代码,操作及时间。教师可以通过RTC平台检验项目,并核实团队成员的工作量。团队贡献成绩是指教师按每个团队在课程学习中的表现给0~10分的一个成绩(m分),假设团队有n个人,则团队就有m×n的总分,然后由团队负责人按组内成员贡献分配分数(每人不得多于10分),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励团队成员多做贡献,且较为真实。课堂表现主要是记录学生在案例分析和课堂提问等环节中的成绩。对于学生缺勤和迟到等行为,则通过扣分的方式给予惩戒。
4 结语
通过几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这种软件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在应用型院校本科软件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以模拟项目开发为导向,辅助先进软件开发过程平台,强调团队协作精神的授课模式,让大家在学习软件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能够更多地了解企业环境下的软件开发和管理过程,做到了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蒋国瑞.IT项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6.
[2]宁德军.奏响软件交付的爵士乐:Jazz平台实践者之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55.
Abstract: Curriculum integration and curriculum group construction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of courses on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ere analyzed. Then the curriculum group of engineering project management was constr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ability target. Also,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courses and their positions in the curriculum group were revealed.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群;能力目标;人才培养
Key words: higher education;curriculum group;ability target;talent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3-0224-02
0 引言
工程管理人才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核心驱动力。截至2013年国内高等学校中有406所开设了工程管理专业,在校学生总人数为15万人,在高等学校土建本科专业中招生规模仅次于土木工程[1]。课程群是以单门课程为基础,由多门相互独立而又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共同组成的一系列课程[2]。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就是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以《工程项目管理》为中心展开,实践性和综合性较强[3],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专业综合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本文以能力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分析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达到知识整合和转化的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1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包括《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专业主干课程以及投资造价、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在单门课程建设中,教师往往较为重视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但由于不同的专业课程由不同的教师主讲,缺乏系统性规划和建设,忽视了平行课程、上下游课程之间的交叉和衔接,因此出现很多弊端,主要体现在:
①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脱节。由于《专业导论》、《工程项目管理》是纲要性课程,是系统性讲授专业课程所需掌握的基本知识点,然后通过其他具体课程详细讲授不同领域的知识内容,这种课程体系的架构很容易带来教学内容划分不清晰,造成教学内容存在局部交叉或空白的现象。
②知识点被割裂到不同的课程,课程间的互动和系统性不足。工程管理是一个系统性工作,对知识点割裂性的讲授实际上违反了工程管理学科自身的特点,影响学生综合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③实践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整体设计。体现在:课堂案例设计围绕各自课程,缺乏系统性和延伸性,学生无法接触到全面的工程管理案例分析实训;单独课程的课程设计主要起到巩固对应的知识点的作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作用有限。
因此,目前的课程设置方式,无论在教学内容、案例讨论还是课程设计环节,都没有顺应工程管理学科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造成前后课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迫切需要对相关课程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进行整体规划和融合。
2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能力目标分析
工程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技术知识,能够在土木工程或其他工程领域从事全过程工程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4]。因而,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旨在通过技术、管理、经济、法规、计算机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根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将能力目标分为三阶段逐级建设(如图1所示),从整体认知阶段扩展到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最后通过知识和实践的综合运用达到对所有理论和实践知识的整合和转化。
3 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
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和图1所示的能力培养目标,构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详见表1)。
考虑到《专业导论》是先导性的启蒙课程,培养学生初步的、整体的专业认知,因此设置在第1学期。《建筑施工》是技术类的基础性课程,《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建设工程进度管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是工程管理的三大核心知识领域,《建设法规》和《BIM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分别补充法规和计算机方面的理论和方法。因此,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建设的对象确定为表1所示的八门理论课程,共288学时。此外,根据单门课程的培养要求,设置了《建筑施工课程设计》和《工程造价与投资管理课程设计》的实践环节。根据能力培养目标,设置了《工程项目管理综合课程训练》的实践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整合和转化。课程群建设不是对多门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在整合总体知识的同时,实现各门课程知识结构的优化和改进[5]。
各门课程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中的能力目标定位如图2所示。最后通过《工程项目管理综合实训》的实践环节,对所有课程中的知识点以综合性案例分析的方式进行融合,更有利于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转化。可以看出,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上下游关系更清晰,这种“整体-局部-整体”的认知方式更符合知识获取的一般规律。
4 结语
在我国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迅速发展的新时期,更加迫切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管理人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群的建设有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和整合,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S].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5:50.
[2]黄小林,蒋慧.基于能力培养的土木工程管理类课程群建设[J].管理观察,2015,24(587):136-137.
[3]袁华.项目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亚太教育,2016(3):91-92.
关键词:商业银行;汇丰集团;IT管理;全过程评估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童编号:1006-1428(2009)08-0084-04
IT支出是商业银行预算的重要方面。加强IT管理能够节约IT项目成本。更重要的是IT项目能够加速业务发展、使业务收入增加大于成本增加。提高IT绩效。IT项目评估是IT管理的核心环节,也是银行实现增收节支目标的重要手段。我国商业银行IT基础设施和架构体系已经初具规模。普遍建立了适应本行需要的IT管理制度和项目评估机制,目前正处在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如何在保持IT预算投入适度增长的基础上,集中投资于能带来高绩效的项目,增加投入产出回报率。并且通过加强IT精细化和集约化管理,持续降低单个项目的成本、提升效率,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汇丰集团IT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与评估特点
(一)汇丰集团IT项目管理的一般流程
汇丰集团按照业务条线和区域市场矩阵式分布,采用条线化垂直管理和区域中心协调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结构,IT管理也采用条线化和区域中心两个维度。集团总部IT部门(GMOIT)负责集团中所有IT资源的管理职能。GMO IT将向集团的首席信息官(CIO)报告,而集团CIO将向集团CEO和集团IT指导委员会报告。但是,每个客户集团和其他共享IT领域的职能主管必须向集团CIO报告。各区域CIO一般直接向集团CIO报告,在职能上也向区域主席或CEO报告。在低层次。各个实体中的IT主管通常直接向区域CIO报告,在职能上也向实体CEO报告。汇丰的IT项目管理流程大致包括以下重要环节。
1、准备业务案例。
汇丰建立了贯穿项目规划立项、开发、后评估的整个项目周期的业务案例管理流程,评估决策活动都是以业务案例为基础。在项目获批前,业务部门必须准备业务案例并提交给财务部门,IT指导委员会通过业务案例对业务需求和IT投资进行客观的优先排序。评判IT支出能否取得预期的绩效。
2、完成初始需求说明。
针对任何IT职能或服务开发的潜在要求,业务部门安排初始需求,准备正式文档,这是启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第一个正式文档。
3、提供明智选择。
明智选择模型要求IT部门描述可用于满足业务需求或解决业务问题的一系列可能开发选择。在汇丰,所有重大投资项目必须使用明智选择模型。IT必须提供至少三种可用选择,第一种选择可以是“什么都不做”方法。
4、组织优先排序。
IT指导委员会对列在开发预算中的候选项目进行比较和优先级评估,根据业务优先权和战略,以一种可重复的程序持续排列项目,优化IT和业务资源的使用,并且增加任何实际启动的项目获取成功结果的最大可能性。其中,旗舰项目(Flagship Projects)是指业务部门实现计划循环内业务目标的关键项目,而不是以规模评判。旗舰项目的好处有:具有高收入影响;确保重大成本减少;满足监管要求;对扩张很关键;是战略性的。
5、规范推进项目进程。
汇丰要求项目的规划和推进必须使用集团标准项目管理方法和工具,采用风险基础项目管理(RBPM)方法。RBPM用于在项目期间有序识别和评估风险,集中资源于消除风险源,或者如果风险事件实际发生,使影响最小化。所有投资项目必须从一开始就使用RBPM。在汇丰,RBPM规定了一些以标准形式提出的关键文档,包括:初始需求、明智选择、R2结构体系批准表格、项目团队的参考目录、影响分析、要求说明书和项目测试策略。同时,汇丰采用Niku作为集团标准项目管理系统,规划和推进项目管理,应用Niku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跟踪IT资源的开支,其中包括劳动力成本。帮助构建最新的成本分配模型;第二阶段引入通用项目管理方法,Niku用作底层工作流软件:在第三阶段项目管理办公室使用Niku管理IT资源的供应和对IT资源的需求,并用它来评估提议的新项目。还采用集团标准工具Cognos,汇总实际支出、提交给总部IT部门及区域之间进行比较。
6、实行全过程项目评估。
汇丰建立了以预期目标为核心的全过程评价体系,最大化IT项目效益,IT项目评价的目的逐渐从“测度项目效益”向“通过评价提高项目效益”转移,亦即对具体项目的管理,由以成本和时间为重点发展为以质量和收益为重点。其中,后评估是关键环节,在项目投产使用一段时间后进行跟踪评估分析,与预期业务发展目标比较,分析差距原因,为今后投资决策和项目管理提供参考资料,对降低成本和增加效益具有积极意义。
(二)汇丰IT项目评估的基本特点
1、全过程评估的依据形式是业务案例。
在汇丰,业务案例的使用贯穿整个项目周期,从项目开始前的资源规划和分配、直到项目结束后的绩效评估。项目启动前,改善银行对IT投资的优先排序能力和对项目收益的评估能力。项目实施中,只要发生项目范围和其它外部因素的变化,影响到项目的成本和收益。就需要对业务案例进行相应的修改。项目结束后,运用业务案例作为项目绩效评价的基准,将实际成本和收益与业务案例中估计数进行比较。例如,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近年最受银行关注的应用开发,汇丰通过比较业务案例发现,CRM在多个项目中投资回报率(ROI)最高。
汇丰的业务案例具有多张表单和含有大量信息,确保评估透明和有效,推荐的模板大致包括第一张表(Front Sheet)、介绍、建议的概要、项目边界、提议的计划书和敏感性分析六大部分内容。其中,核心和难点是提供IT项目收益的评估指标和方法,汇丰业务案例的评估指标较复杂,例如,采用增量配置权益资本所产生的增量经济利润的净现值。
2、评估的治理基础是IT指导委员会。
汇丰运用先进的IT治理结构推进预算审批流程以及项目管理,实现IT部门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汇丰在四个层面上建立IT指导委员会,其成员包括业务和IT的主要管理者,委员会按照基本原则和集团战略对重大项目和投资的IT决策进行指导和控制,确保集团利益最大化。
(1)集团IT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集团CIO(牵头人)、集团COO、CFO、审计主管(无投票权成员)和全球客户集团业务主管。每半年一次会议,批准有关
IT战略、基础设施投资支出和IT共享服务组织中采取的商业决策的提议计划。为了确保IT开支是否适当、有效且与集团战略一致,也必须评估总支出水平、集团系统支出和旗舰项目。
(2)区域IT指导委员会。成员包括:区域CIO、区域CEO、COO、CFO、职能事业主管。至少每季一次会议,基于明智选择流程批准新项目需求,以及评估项目状态、生产的系统可用性、绩效和质量问题。另外,主要职能还包括准备年度预算及其他特殊事件要求,另召开附加的会议,记录和报告必须报送给以下人员,客户集团或区域主管;GMO IT及其他利益相关者。
(3)客户集团IT指导委员会。每季一次会议。批准或否决由区域IT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明智选择建议,改进现有集团系统或推出新集团系统。记录和报告须报送给集团CIO、区域CIOs及其他利益相关方。
(4)项目层次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成员因项目不同而不同,一般包括:某个客户集团的高级业务领导、针对客户集团的IT关系经理、项目团队的高级IT管理层及其他相关主体。主要职能有:基于业务案例和明智选择流程批准新项目需求;评估项目等级地位和质量问题;监控投资回报率(Rol)以及其他特殊事件。
3、评估的核心基础是IT成本分摊和服务计价收费。
汇丰集团内部具有一致的成本分配机制。成本分摊的原则为:更高的成本透明度;提倡用户支付原则;强化成本责任制;允许区域业务及后台支持部门在整个区域更好地管理成本。基于条线化管理体制,IT开发、运营成本能够合理分摊至各业务部门,各业务部门的预算考核中包含了其IT支出,因而业务部门会在充分评估IT项目投入和产出的基础上提出有效需求,理顺了IT资源配置的“责权利”关系。有助于避免IT项目开发冲动。同时,IT部门采取公司化运作,IT管理引入客户服务、客户关系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在一种商业关系环境中,业务部门和客户集团是IT组织的客户,购买其产品和服务;IT部门被作为一个卖主选择,根据服务的单位价格和消费量定期以IT账单形式(billing)向可账单化的客户(Billable customers)收取相应的费用,跨集团执行一种透明、一致而有效的计价收费,促使业务和IT部门就IT服务做好相关决策。IT部门保证业务部门的服务成本呈下降趋势。否则业务部门可能购买集团其他组织的服务,甚至采用外包形式。这种标竿管理使得IT部门专注于质量、客户服务、价格和绩效。
4、评估的制度保障是标准化和规范化。
按照IT项目治理的要求,GMO IT制定政策、标准和指导方针,优化和保护整个集团长期使用IT。汇丰有一套大到集团管理手册(GSM)、职能手册(FIM)、业务规范手册(BIM),小到产品指引、业务操作指引的标准统一的制度。集团管理标准定义职能标准,职能管理标准定义业务管理标准,业务管理标准定义产品和操作标准。从而形成了集团内指导全球运营的制度标准体系。而且,所有这些制度规范都有明确的责任人,对制度的有效性负责,及时对制度更新。上述业务案例、初始需求书、进度报告和实施后评估都有详细的工作记录、表格和文档支持。
二、国内商业银行IT管理体制及评估机制的现状
与汇丰比较。国内商业银行在IT项目评估机制和技术方面存在诸多不足:
1、全过程评估机制缺乏。
国内商业银行并没有正确认识和有效利用评估方法、工具,合理分配资源、提高项目投资决策水平和投资效益。IT预算投入基本是按需配置,少有财务指标控制,且在预算编制环节对成本控制关注较多。而对如何确保IT项目取得良好绩效的项目管理关注不多。可描述为“有规范的预算管理程序,缺先进的项目管理流程”,有关量化管理技术及作为支撑的体制机制有所缺乏。
2、立项管理的规范制度建设待加强。
IT项目的立项本身也需要有一个更完整的评估系统和评估程序,国内多数银行在立项时没有要求对项目需求进行可行性分析论证,在立项时缺乏对市场前景的充分论证和周密的投入产出分析。没有要求项目申请单位提供可行性报告。这直接导致了无法建立IT项目的后评估机制。另外,还缺乏IT项目管理的流转系统和相关数据库。
3、量化评估技术缺乏。
在成本核算方面。精确性和全面性还不够,由于众多管理系统整合性不强,还存在多头管理现象,直接造成成本核算、分摊精细化水平不高。并且行内人员薪酬支出没有包括在内。在效益计量方面,对于IT项目效益的度量,还缺乏基本方法和工具支持。
4 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协同机制有待进一步加强。
国内银行普遍在IT部门建立了与各条线对接的内部机构,负责与业务部门沟通并整合提升各部门IT需求的工作。但是与汇丰比,存在国内银行IT管理部门的内设机构细化程度不高,很容易造成对各条线缺乏深入了解,制约IT部门有效参与各业务条线发展规划和实际运营的能力。多数国内银行。往往是业务部门了解市场,但缺少思想;IT部门远离市场,但客观上是IT项目建设的主要参与者。
三、对完善我国商业银行IT管理的启示
提高IT投资的决策水平,落实决策责任。提高IT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扩大产出率以及提高IT对业务发展的贡献率,是IT管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我国商业银行应该采取“评估机制+IT整体管理体制”双轮驱动策略,在逐步建立IT项目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同步持续完善IT管理体制。也就是说,短期内在技术上实现IT项目的量化评估和管理,而且在相当长时间内通过配套的、深层次的IT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从而大幅提高IT绩效,有效节约成本。具体如下:
1、建立完善IT项目的全过程评估机制。
(1)加强分类管理,控制IT支出。分别对IT项目类可控支出和IT维保类非可控支出进行跟踪,并对全部IT支出的组成比例进行管理。IT项目类可控IT支出是指对于商业价值创造的投资,例如新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基础设施的改进等,目标是获得业务的增长,应该保证充足的资源投入,杜绝重复和浪费行为,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非可控IT支出是指运营上的支出和其他必须的IT支出,对此,按照“可上可不上的项目不上,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的原则,持续优化IT运营和开发流程管理,目标是在保证质量基础上降低成本。
(2)实现IT战略与业务战略一致,促使IT绩效最大化。只有当IT战略与业务战略相匹配,IT能力与业务价值相协调,并严格执行,银行的IT投资才能获得最大成效。从汇丰来看,IT指导委员会的建立创造了业务部门和IT部门之间的协同机制,对IT成本管理和价值提升都有巨大作用。一是完善业务部门与IT部门畅通的需求论证渠道、有效的谈判协商机制,在客观、公正、平等和规范的轨道内达成共识。二是尝试建立各业务条线的IT发
展规划“虚拟”小组。健全IT与业务部门在IT项目开发上的分工协作机制,减少项目开发等IT投资的盲目性。
(3)建立IT项目的业务案例管理流程,实现全过程评估。高质量和标准格式的业务案例倡导对项目的成本和收益进行事前估计的文化。方便横向比较多个项目的投资状况,有助于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和识别IT项目带来的潜在商业价值;也为事中加强控制、及时发现问题和提高项目管理水平以及事后全面、客观的检验和衡量提供了评判的依据。首先,对每个业务需求和IT项目,由业务部门填报业务案例,再经过业务部门的负责人审批。其次,IT决策机构严格按照业务案例制定IT投资决策,并根据所有批准通过的业务案例对项目进行优先排序,包括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整体IT投资的财务分析,等等。项目的优先排序完成后,根据优先级组建相应的项目实施团队。项目启动后。项目团队负责在常规的检查点对业务案例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更新,对业务案例的变更需要上报到业务部门和业务条线IT指导委员会。再次,在开发过程中,必须对业务案例进行持续的跟踪,包括假设条件的变更、实际结果的测量和主要风险估计等,评估结果可为调整、控制项目所用。第四,在完工后,评估项目成果的成本收益水平以及全行的整体效益水平,如比较实际成本和收益与业务案例中的预测数值,通过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进一步落实投资决策责任制。促进未来新项目决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持续改进IT管理体制。
(1)完善IT治理,设立业务条线IT指导委员会。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IT管理现状,在主要业务条线建立IT指导委员会很有必要且最具操作性,由IT指导委员会负责项目审批及其他决策工作,能够有效结合业务条线对IT资源的供给和需求,落实业务需求管理和解决方案交付的所有权和相关责任,提高业务和IT的协同效应,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
(2)加强IT成本核算管理,做好IT成本分摊。按照“谁受益、谁承担”的基本原则,准确清晰地核算需求提出部门的IT成本,提高IT成本约束意识。一是准确核算出业务部门的IT成本,向业务部门反馈,促使业务部门逐步树立成本意识。自觉做好项目全过程评估工作,严格控制IT支出。二是准确核算出受益单位(分行)的IT成本,更合理地反映分行经营业绩,增强其IT应用管理和产品营销工作的主动性,提高IT资源使用效益。三是进一步加强固定资产的实物管理工作,确保系统间有关固定资产的数据信息一致有效,便于合理准确地分摊IT成本。四是将参与IT项目的内部员工的成本支出计入IT总成本中,体现成本核算的全面性。
案例中的张波刚转型为IT经理,对于技术和日常的信息系统工作可能更为熟悉,对组织的沟通和管理问题还非常生疏。面对公司其他中层领导施加的压力,一时无所适从。
把工作职责放在首位
如何解决张波面临的难题?是把工作职责放在首位,将其他同事施加的压力化整为零,做一个强势的部门经理。还是为了维系同事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公司的采购计划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先满足“关键职能部门”的需要?我想,两者都不可取。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来分析和处理。
从短期来说,关键是处理“人情”的问题。平息各个部门经理的情绪是摆在第一位的问题。张波该如何向他们解释这个事情呢?
作为企业信息化工作的一部分,信息化设备的购买是必须的。现实是资金有限,购买肯定要分不同的阶段完成。顺着这个思路,各个部门购置计划的申报都会理性得多。
从长期来说,关键是处理“责任”的问题。表面上看这个事件是由于不好处理“人”和“事”的关系引发的,实则不仅仅如此。先分析一下为什么张波会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这个案例中,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的规划是整个事件的着眼点。可以看出,张波编制规划基本上属于部门行为,没有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可。并且规划很粗放,对于现状分析不够。
从五个方面着手
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从IT项目管理的管理思想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我们将公司的信息化建设看成一个项目,而张波就是项目经理。
一、项目管理的系统分析方法。项目经理对整个项目的实施要全盘考虑,并且认清项目在整个企业环境中所处的地位。
在案例中,张波在编制信息化规划的时候,并没有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整个计划都由自己包办,没有通过会议或者其他方式与非IT部门的员工沟通。他仅仅想到“信息化”,而没有考虑到时间、资金、相关部门等因素。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有助于IT经理看得更远、更全面。
二、利益相关者非常重要。项目经理必须识别利益相关人,了解其需求。由于企业可用的资源有限,项目经理在使用企业资源时必然对其他部门造成影响,这些影响会造成项目进度受挫,计划难以完成。案例中张波眼中的利益相关人可能非常有限,他仅仅考虑到企业的老总即高层管理人员的期望和要求,而忽视了其他部门经理的需求,必然会在后来的工作中出现问题。
三、项目经理应该具备的技能。必备的技能有IT领域的知识与实践、一般管理知识与实践、项目管理知识与实践。
项目管理和一般管理的区别可以从本案例中张波和其他部门经理身上看到。信息化建设要求项目经理协调各种不同资源,综合管理并完成工作。而其他部门经理的大部分工作是一些重复性、日常性的工作。
四、项目管理的三项约束:目标、时间和成本。这三项约束常常产生冲突,也是制约项目成功的关键,好的项目经理应该在项目计划过程中就做好这三者的计划编制,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平衡好三者的关系。
案例中张波没有做好这三者的计划编制,一开始便遇到需求超乎想象、资金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情景模拟教学法 IT项目管理课程 本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31-02
IT项目管理课程是项目管理在IT领域的应用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该课程主要结合IT特点讲授项目管理的技术、理论和方法。一般本科专业课程IT项目管理的教学除了讲授IT项目管理的基础知识外,还需要激发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IT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应从“满堂灌”向“体验式”转变,情景模拟教学法则为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有效途径。
1 IT项目管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特点
情景模拟教学起源于情景认知理论,即人的学习活动内在地、固有地依存于情景之中[1]。情景模拟教学法是在课堂上创设真实或仿真的环境模拟实际活动发展的过程,让学生通过扮演角色的方式亲身体验其中的要领,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方法。
目前IT项目管理课程较为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立足于教材讲授书本上知识的讲授法和通过案例分析获取知识的案例教学法。这些教学方法均“以教师为中心”,在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实际需求方面明显不足。在IT项目管理课程中引入情景模拟教学法有助于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1.1 情景性,有助于提高学生实际管理技能和综合能力
IT项目管理现有的授课模式主要采用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总体而言偏向理论知识的讲解。案例教学模式时,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仅是停留在纸面上,认识不够深刻。IT项目管理也采用实验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常常只是通过模拟系统进行技能训练,虽然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存在流程模拟机械式,缺乏对项目管理具体运作思考的缺陷[2]。这导致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管理能力较弱的问题,并与社会对IT项目管理的复合型和战略型人才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杜威“做中学”理论强调在活动中获得知识[3],IT项目管理教学中的情景模拟秉承了这一思想。IT项目管理是从项目获取到项目完成,通过项目策划和项目控制,使项目能够按照预期的费用、进度和质量得以完成[4]。IT项目管理某些环节和内容的教学可以由教师创设各种情景,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下,根据老师的指导和安排,分别扮演不同的参与方角色来实施项目管理的某些活动。参与项目管理的角色主要有业主方、服务中介方、咨询顾问方、供应方等。学生按照既定的流程关系参与到项目的实施当中,增强了现场体验感,提高了管理技能。通过角色参与和情景演练,还培养了学生表达、沟通和谈判能力,最后以规范的书面总结的形式报告学习成果,又培养了规范的报告写作能力,这样就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综合能力。
1.2 参与互动性,有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加社会互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教学中教师安排学生承担不同的参与方角色,学生组成小组和团队,以团队为单位讨论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课后演练和课堂现场表演。各个环节中团队成员不仅需要通过不断地讨论和交流形成自己的观点,还需要学会尊重和分享小组成员的不同观点和意见。另外,在IT项目管理活动中将会涉及各种不同的参与方,各方具有不同的利益和要求,必然产生矛盾。各方团队都将面临进行相互磋商,解决不同利益冲突的事件,这要求团队内部成员的高度配合和协调一致。所以通过情景参与,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1.3 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主动思维
情景模拟的教学模式,有别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理论讲授和案例教学法,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需求、兴趣和学习倾向,强调学生学习活动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在学习活动中起设计者和推动者的作用。教师需要根据IT项目招投标、项目启动、项目执行和控制等教学内容,设计符合要求的情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主动地处理各种不同情景中发生的事件,从中领会和掌握处理人和事的思路和方法。IT项目管理适合采用情景教学法,这种寓教于乐的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乐于思考和解决现实可能遇到的问题,真正做到对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
2 IT项目管理课程情景模拟教学的实施
江苏大学管理学院IT项目管理课程,师生积极探索,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的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的可情景化程度高。IT项目启动阶段的招投标活动的教学内容适宜采用情景模拟,现以IT项目招投标活动情景为例,阐述情景模拟教学法应用的实施过程。
2.1 模拟教学准备
为保证情景模拟的顺利进行和良好教学效果,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IT项目招投标的相关知识,例如招投标程序、IT需求说明、评标和投标方案制作等方面的专门知识,还要让学生明确情景模拟的目的和意义。其次,根据IT项目管理教学的内容和特点,教师选择适合采用情景模拟教学的内容环节,合理创设情景。情景设计就是对情景模拟教学的每一个步骤都做出详细的计划安排,为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提供一份尽可能详细的路线指导和操作指南[1]。比如以IT项目招投标活动情景模拟为例,教师需要制定实施路线图和角色分工,并向学生做出解释和说明。教师设定的角色有六种,它们是导演组、招标方、A和B两个竞争的投标方、专家组以及招标中介公司,学生群体规模标准为50人,根据角色分工分为6组,每组设组长1名。
2.2 学生课后演练和合作研讨
课堂现场模拟招标会之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后演练和模拟准备工作也是十分必要的。学生根据教师的实施路线图和角色分工,自主地进行具体的分组安排,分为6组,每组负责扮演一种角色。各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分工合作,完成各自的任务,并进行分析讨论。如导演组对IT招投标活动的各个环节、具体步骤进行统筹安排,并负责协调其它各个小组之间的交流和互动,督促和指导其它各个小组的工作。这个小组的成员实施任务时需要在争论和冲突中抓住主要矛盾,协调各种关系,拓宽思路,排除困难,找到推动整个活动进行的解决办法。招标方学生负责提出信息系统需求,进行内部讨论和提炼,最后提交招标文书给招标中介公司。招标方学生和招标中介公司学生需要碰头讨论,就信息系统需求和评标标准进行沟通。两个投标方学生组不仅需要分别决定是否应标,组织本组成员讨论和上网搜集信息策划投标方案,制作投标文件,还需要与专家组学生进行讨论,预测下一环节现场招标会上专家组和招标方可能的提问并商议问题的回答。参与投标的学生需要把课堂讲授中学到的方法和知识落实到招标书的制作中,充分发挥群体智慧,根据招标方的需求恰当地展示自身的优势。专家组成员需要了解项目需求、费用控制和技术方案等方面的知识,准备与评标相关的专业技术问题,预备在招标会上向投标组发问。在这个环节中应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必要时教师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答疑。
2.3 课堂展现
课后演练和模拟准备两周后,进行课堂现场模拟招标会,这是IT项目招投标活动的核心环节。导演组准备教学场所、背景和道具,各组成员认真扮演各自担当的角色,力求模拟的真实性。由招标中介公司布置会场,安排灯光、座位和多媒体投影仪,颁布招标会程序,并主持招标会议;导演组负责整个过程的录像和拍照;两个投标组根据各自准备的投标方案进行讲标和竞标,充分展示自身的实力;招标组和专家组进行评标,即根据事先议定的标准对两个投标公司及方案进行评定和考核,最终确定哪一组在竞标中胜出。教师要求招标组和专家组根据IT项目需求围绕投标方案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而让投标组解答,招标组就某些细节内容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增强情景模拟的现场感和难度。在现场展示中,教师仍然只是起组织和引导作用,学生是课堂情景模拟的主体。整个表演过程中,教师暂不发表评论,主要职责是维护课堂秩序,当学生所扮演的角色偏离现实太远、模拟表演出现中断时,要及时进行干预,调整课堂秩序。
这个阶段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是现场评议,即对各个小组的现场表演效果进行现场评价打分。评议委员会可以由系、教研室领导、其他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会人员要对IT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流程有足够的了解,保证评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4 情景模拟活动的总结
现场模拟表演结束后,学生和教师都要对整个情景模拟活动进行总结。学生的分析总结包括各个扮演小组制作PPT进行总结汇报和撰写活动述评报告。各个小组活动述评报告的内容应包括在情境模拟活动中所做的主要工作简述,对表演效果的自我评价,以及在模拟准备和表演中的感受和体会。导演组还要负责招投标过程中形成的文档资料的整理,如招标公告、招投标会议议程、评标标准、评标表、投标方的标书等。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实习汇报会,在会上进行全面总结,有针对性地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建议,帮助使学生通过情景模拟教学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对于学生在模拟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应充分肯定,表扬那些思维灵活、富有创造性、表达沟通能力强、协调能力强和具有协作精神的学生;对于那些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应进行教育和引导,激发他们今后参与的积极性。此外,教师的总结还需要结合情景设计中的关键知识点,让学生进行回顾,深入体会其运用,比如导演组的总体策划和协调、招标方的IT需求说明和评标标准制定、招标中介公司现场招标会的组织以及投标组的标书方案和应标技巧等内容,以巩固和内化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5 成绩评定
课程考核成绩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学生现场模拟效果评价,集中总结汇报和最终的书面总结报告评价。学生将总结报告修改完善,装订成册,招投标过程中制作的各种文档资料也应作为附件加入总结报告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小组的现场模拟效果和最终总结报告的质量综合评定团队的成绩,每个小组组长根据小组成员承担的工作任务量和参与积极性给出每个团队成员的相对成绩。最后结合二者给出每个成员的成绩,以防止有的学生“搭便车”。
3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实施的关键问题
IT项目管理情景模拟教学法将现实场景带进课堂,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能力训练和培养,要求老师具有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教学的成功实施需要注意以下关键问题。
3.1 情景设计应兼顾知识性和真实性
设计的情景要紧贴IT项目管理的工作实际,尽量使学生的演练比较真实,演练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情景缺乏真实性和挑战性难以调动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积极性。但情景模拟教学也不是为了兴趣和气氛而情景,情景设计应符合教学目的,遵从教学大纲的要求[5]。情景模拟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并主动思考、分析和处理实际工作过程中发生的问题。如果设计情景与教学目的相背离,单纯为了情景模拟而创设情景,体现不了IT项目管理的实质和理论知识的运用,会使学生感觉“虚假”而无所适从。兼具知识性和真实性的情景设计才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发挥解决问题的潜能,取得良好知识内化的效果。因此,要求教师在进行情景设计时内容上必须紧跟IT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IT项目管理实践出现的新问题。
3.2 学生在现场模拟表演前应充分准备,加强研讨
现场模拟表演前应给学生足够的准备时间和工作量。如果学生准备不够充分,就不会理解所置情景,真正做到身临其境,情景模拟教学最终流于形式。教师需密切关注学生们的准备过程,加强引导并认真指导,通过导演组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研讨,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学生们在准备过程中,通过团队协作,花费大约10天左右的时间围绕IT项目招投标管理的主题进行深入学习和查阅分析有关资料,形成对IT项目特点和需求的初步认识,弄清招投标流程和技巧,完成招投标文档初稿。之后,学生再与教师进行反复交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此外,导演组还会组织两个投标组各自进行内部的试讲标。在认真准备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主动工作,发挥聪明才智,更容易深入领会所学知识。现场模拟表演前的准备和研讨也锻炼了学生们社会工作、协作、沟通、表达、写作和策划等各项能力。
3.3 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应坚持引导作用
情景模拟教学虽然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对学生不是放任自由,必要时须加以引导和指导。在情景模拟之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熟悉背景资料,实施知识储备。让学生在模拟演练前知道本次模拟活动学什么,达到什么要求,哪些是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以及应该掌握什么样的理论知识。教师在情景模拟学生准备工作期间不仅要进行答疑解惑,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思考的深度、模拟的难度、课件的美度和招投标管理的巧度方面下足功夫,这样才能使模拟教学课程保持高的质量。在情景模拟之后的总结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不足,启发对某些问题的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学明.情景模拟法在公共政策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评论,2011(1):94-96
[2] 刘成.基于BIM的工程项目管理沙盘模拟实践教学研究[J].实验室探索与研究,2012,31(10):433-437
[3] 刘广利,汤慧丽.杜威的“从做中学”教学理论及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8(5):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