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重庆高考题

重庆高考题

时间:2023-05-29 17:50: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重庆高考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重庆高考题

第1篇

关键词:数形结合;定量关系;应用浅析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50-0159-02

一、数形结合的诠释

所谓数形结合,是根据数与形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化,形成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它是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形”和“数”是数学知识表现的两种重要形式,“数”准确而抽象,“形”形象而粗略。而数形结合是一种极富数学特点的信息转换方式,这种转换不仅有助于数学的多样化表现,也有利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用数量的抽象特征来说明图形形象直观的事实,同时又用图形直观具体的特征来说明数量的抽象性质,这正是数形结合的本质所在。

二、数形结合在高考中的地位

纵观近几年的重庆高考试题,很明显,数形结合的思想在考试中占有着重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从总分上看,数学高考题150分,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题型的分数就占了一半甚至上可能更多;还是从题量上看,数形结合题型贯穿了整张试卷中的“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从2009年至2012年重庆高考题的知识点分析,可以发现它们都存在着一定的共性,例如:函数与图像之间的相互对应关系,曲线的方程和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问题,直线与圆之间的问题等都是必考点。数形结合的题型在这四年的高考题中的考查基本保持不变,那么对于今后几年的高考题中的数形结合题型也可能是基本保持不变的,因此重视对有关数形结合题型的分析,将有助于提高解决此类问题的能力。

三、数形结合在高考中的应用分析

数形结合的方法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考试题中的覆盖面极其广泛。数与形是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通过对近四年重庆高考题的分析和总结发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是常考点,它存在于集合问题、函数问题、不等式问题、最值问题等各种问题中。下面仅就常见的几类问题进行浅析,对读者起抛砖引玉之用。

(一)在集合问题中的应用

在集合运算中我们通常借助数轴、集合图或韦恩图来处理多个集合之间的交、并、补集等运算。从而简化问题,使得集合之间的运算操作更为简单明了。

例1(2009重庆理.11)若A={x∈R||x|1},则A∩B= 。

【解析】:因为A={x|-3

很明显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这一类题很快就解答出来了A∩B=(0,3)。

(二)数形结合在二次函数中的应用

借助图象来研究给定函数的性质是我们惯用的一种方法。函数图象的几何特征和函数解析式的数量特征密切联系,体现了数与形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特征。

例2(2011重庆理.10)设m,k为整数,方程mx2-kx+2=0在区间(0,1)内有两个不同的根,则m+k的最小值为(?摇?摇 )

(A)-8?摇?摇(B)8?摇?摇(C)12?摇?摇(D)13

【解析】:(几何法)由题意需满足条件:k2>8mm>0m-k+2>00

(三)数形结合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在立体几何中,用坐标的方法将几何中的点、线、面的性质及其关系进行研究与解答,可以将抽象的几何问题转化为纯粹的代数运算。

例3(2012重庆理.9)设四面体的六条棱的长分别为1,1,1,1,■和a,且长为a的棱与长为■的棱异面,则a的取值范围[16]是( ?摇?摇)

A.(0,■) B.(0,■) C.(1,■) D.(0,■)

【解析】该题利用三角形存在的条件来求解,利用数形结合思想,根据已知条件作出图形,出图形,如图所示,AB=■,CD=a,设E为AB的中点,则EDAB,ECAB,则ED=■=■,同理EC=■。由构成三角形的条件知0

评注:本题考查了立体几何中四面体的线与线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根据数形结合思想,直观清晰地想到解题思路。

(四)数形结合在极值与最值问题中的应用

例4(2011重庆理.15)设圆C位于抛物线y2=2x与直线x=3所组成的封闭区域(包含边界)内,则圆C的半径能取到的最大值为 。

【解析】:为了使圆C的半径取得最大值,很明显,圆心应该在x轴上,并且圆与抛物线和直线x=3同时相切。因此设圆 C的半径为r,则圆C的方程为(x+r-3)2+y2=r2,将其与y2=2x联立得:x2+2(r-2)x+9-6r=0,令判别式Δ=[2(r-2)]2-4(9-6r)=0,并由r>0,得r=■-1。

评注:本题考查了数形结合在最值问题中的应用,具体涉及直线、圆及抛物线之间的位置关系等相关知识。作出图形,直观清晰地得到解题思路,假设出圆的方程。

四、结语

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数学的教学中占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高考试题中的覆盖面极其广泛。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较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可避免复杂的推理和计算,少走弯路,从而将解题过程变得更为简单。毫无疑问,通过提高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将对图形与数量组合的理解更为深刻,能促进学生解决相关问题能力的发展,从而打下坚实的数学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志杰.浅谈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运用[J].才智,2011,(30).

[2]何新艺.数形结合在极值与最大值问题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中旬刊,2010,(23).

[3]莫红梅.谈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3,(12).

[4]薛金星.2009年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试题全解(数学卷)[M].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第2篇

关键词:多变量;最值;策略

多变量最值问题是中学数学常见问题之一,在高考、高考模拟考试及竞赛中经常出现. 这类问题内涵丰富、知识面广、综合性强,解法灵活多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数学基础知识、数学思想方法,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往往难以找到解题思路,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处突破. 下面举例分析有关多变量最值问题求解的一些策略,略谈己见.

策略一 基本不等式法

例1 (2010年重庆高考题)已知x>0,y>0,x+2y+2xy=8,则x+2y的最小值是

( )

A. 3 B. 4

C. D.

解:因为x+2y+2xy=8,所以8-(x+2y)=x・(2y)≤2.

整理得,

即,又,x+2y≥4,故选B.

例2 (2006年重庆高考题)若a,b,c>0,且a2+2ab+2ac+4bc=12,则a+b+c最小值是( )

A. 2 B. 3

C. 2?摇?摇?摇?摇 D.

解:(a+b+c)2=a2+b2+c2+2ab+2ac+2bc≥a2+4bc+2ab+2ac =12,

因此a+b+c≥2,故选A.

评析:运用基本不等式是解决多变量最值问题的常用方法.但要注意对基本不等式灵活变形,如a+b≥2,ab≤2等.

策略二 变量分离法

例3 (江苏无锡2010年秋高三期末)不等式x+≥a-2+siny对一切实数x,y均成立,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变量分离得 x+-siny≥a-2. 因为x+-siny≥2-1=1,所以a-2≤1,打开绝对值得1≤a≤3. 故所求得实数a的范围为[1,3].

例4 设x>0,y>0,不等式++≥0恒成立,则实数m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m≤x+y+=2++. 因为++2≥4,所以-m≤4,即m≥-4.

因此m的最小值是-4.

评析:多变量问题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将其中的某一变量分离出来,通过对一边表达式范围的确定得到另一边的范围.

策略三 变量消去法

例5 (2008年江苏高考题)设x,y,z为正实数,满足x-2y+3z=0,则的最小值是________.

解:由已知条件得y=,带入算式得

?摇 ===++≥2+=3,

所以的最小值是3.

评析:多变量问题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就是消去变量,通过减少变量的个数,转化成求函数最值或者其他多变量问题求解.

策略四 整体代换法

例6 (泰州2010年秋高三一模)已知正实数x,y,z满足2xx++=yz,则x+x+的最小值为?摇?摇?摇?摇

解:由条件可得x2+x+=,

则x+x+=x2+x++=+≥2=,所以所求最小值为.

例7 (2010年江苏高考题)设实数x,y满足3≤xy2≤8,4≤≤9,则的最大值是________.

解:因为=≤=27,所以的最大值是27.

例8 (泰州2009年秋期末题)已知实数x,s,t满足8x+9t=s,且x>-s,则的最小值为________.

解:由已知得9(x+t)=x+s,

则==x+s+=(x+s)+≥6,所以所求最小值为6.

评析:变量较多时,往往是不能单独求出各个变量,但可以把它们看成整体,不需要求出具体的变量,往往能够较易解决.

策略五 判别式法

例9 (2011年浙江高考题)设x,y为实数,若4x2+y2+xy=1,则2x+y的最大值是________.

解:设2x+y=t,所以y=t-2x;代入4x2+y2+xy=1整理得6x2-3tx+t2-1=0. 因为关于x的方程有根,所以Δ=(-3t)2-4×6×(t2-1)≥0,解得-≤t≤. 因此2x+y的最大值是.

例10 (苏北四市2010年秋高三一模)已知实数a+b+c=9,ab+bc+ca=24,则b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

解:由已知得a+c=9-b,又ca=24-ab-bc=24-b(9-b)=24-9b+b2,

所以a,c是方程x2-(9-b)x+24-9b+b=0的两根.

由Δ≥0得(9-b)2-4・(24-9b+b2)≥0,解得1≤b≤5.

评析:在涉及关于某个变量的二次方程时,往往考虑方程有解,对不等式Δ≥0求解;另外在类似有关x+y,xy的式子时,有时联想到根与系数的关系,运用判别式就可以得到一个不等式,从而求出所求的范围.

策略六 重新组合法

例11 (四川2010高考题)设a>b>c>0,2a2++-10ac+25c2的最小值是( )

A. 2 B. 4 C. 2 D. 5

解:原式=a2+++(a-5c)2=a2-ab+ab+++(a-5c)2?摇=a(a-b)++ab++(a-5c)2≥2・+2+(a-5c)2≥4. 当且仅当a2(a-b)2=1,(ab)2=1,a-5c=0同时成立时,即当a=,b=,c=时,等号成立.

评析:将含有多变量的式子重新组合,然后利用基本不等式或完全平方来求解.

策略七 数形结合法

例12 (2010秋苏州调研)已知ABC的三边长为a,b,c满足b+2c≤3a,c+2a≤3b,则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解:由已知条件及构成三角形的条件得b+2c≤3a,c+2a≤3b,a+b>c,a+c>b,b+c>a. 令=x,=y,则

原不等式等价于x+2y≤3,3x-y≥2,x-y>-1,x-y1,

作出不等式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如图1所示阴影部分ABCD区域,其中B,,D,.

所以的取值范围,即x的取值范围为

评析:多变量问题中遇到有关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或类似于圆、椭圆、抛物线方程有关的不等式时,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联想到线性规划、斜率、距离等,能够相对容易地得到解决.

策略八 三角换元法

例13 已知a,b,x,y∈R,且a2+b2=1,x2+y2=4,则ax+by的最大值是_______.

解:由条件可以设a=cosα,b=sinα, x=2cosβ,y=2sinβ,

则ax+by=2cosαcosβ+2sinαsinβ=2cos・(α-β)≤2,故ax+by的最大值为2.

评析:遇到类似圆或椭圆的方程时,可以考虑用参数方程进行三角换元,根据三角函数的有界性进行求解.

策略九 “1”的代换法

例14 已知a,b,c均为正数,且a+b+2c=1,则+的最小值是______.

解:+=+(a+b+2c)=1+++2≥3+2=3+2,故最小值为3+2.

评析:已知某些式子的值为1,可以考虑“1”的代换法.

策略十 主元法

例16 (2001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题)求实数x,y的值,使得(y-1)2+(x+y-3)2+(2x+y-6)2达到最小值.

解:将原式展开整理成x的二次函数形式,原式=5x2+(6y-30)x+3y2-20y+46=5x+(y-5)?摇2+y-2+.

当x+(y-5)=0,y-=0, 即x=,y=时,原式取得最小值.

评析:有时将多变量问题中的某一变量看成主元,就能较易解决问题.

策略十一 放缩法

例14 已知a,b,c,d是任意正数,求+++的最小值.

解:原式=+++=+≥+===2+≥2,

当且仅当a=b=c=d时,原式取最小值2.

评析:多变量问题有时可以通过不断地放缩,求出其范围,但要注意其等号成立的条件,另外,运用放缩法还应注意放缩的范围要适中,不能过大或过小.

策略十二 导数法

例18 若不等式+≤k对于任意正实数x,y成立,则k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

解:k≥,则k2≥=.

设t=>0,则k2≥.

设f(t)=,

则f′(t)=.

当t∈(0,2)时,f′(t)>0,f(t)递增;当t∈(2,+∞)时,f′(t)

因此k2≥.

故k的取值范围为,+∞.

第3篇

热点句一:Forget it.

今年的安徽卷有这样一道考题(答案D):

―I’m terribly sorry I broke your glass.

―____________. (2005安徽卷)

A. That’s right B. Bad luck C. Sorry D. You can forget it

其实,去年全国有两套试题考查了此交际口语的用法,下面的第2题虽然侧重考查(you’d) better后接动词的正确形式,但考生若熟记了 you’d better forget it这一表达,做对此题显然是轻而易举的事(答案1―2 C A):

1.―I’d like to take a week’s holiday.

―____________, we’re too busy. (2004全国卷Ⅲ)

A. Don’t worry B. Don’t mention it

C. Forget it D. Pardon me

2. If you are planning to spend your money having fun this week, better____________it―you’ve got some big bills coming.(2004广东卷)

A. forget B. forgot C. forgetting D. to forget

【备考归纳】 Forget it 是口语中一句极为常用的表达,它的主要用法有:(1)用于回答感谢,意为“不客气”;(2)用于回答道歉,意为“没关系”;(3)表示否定或拒绝,意为“不行”;(4)表示不想提及某情况或指某情况无关紧要等。在具体使用时,有时可有其他变体,如说成forget about it, you can forget it, (you’d) better forget it 等。如:

A:Thank you very much for your help. 多谢你的帮助。

B:Forget about it . 不用谢。

A:I’m sorry for what I said. 我为我所说的话道歉。

B:Forget it! I don’t remember anyway. 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有记住。

A:I’ll take the small truck. 我要开那辆小卡车。

B:And leave me to drive the other one? Forget it. 啊,让我开另外那辆?不行不行。

A:What’s he got to do with it? 这跟他有什么关系?

B:All right, forget it. 好吧,别提了。

热点句二:It (all) depends.

去年全国有两套试卷考查了此交际口语的用法(答案 1―2 BC):

1.―How often do you eat out ?

―____________, but usually once a week. (2004天津卷)

A. Have no idea B. It depends

C. As usual D. Generally speaking

2.―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I don’t know.____________. (2004江苏卷)

A. That’s OK B. Never mind

C. It depends D. It doesn’t matter

其实,此句交际口语在三年前的上海卷中就考查过(答案B):

―Will you do skiing with me this winter vacation?

―It____________. (2002上海卷)

A. all depend B. all depends

C. is all depended D. is all depending

你估计它会出现在今年的高考题中吗?请看:

―It’s cloudy outside. Please take an umbrella.

―____________. (2005湖南卷)

A. Yes, take it easy B. Well, it just depends

C. OK, just in case D. All right, you’re welcome

不过,此道题的答案不是B,而是C。比较:take it easy 不要急,慢慢来;it just depends 那要看情况;just in case 以防万一; you’re welcome 不用谢。像这样不是直接考查 it depends的用法,而是将其作为干扰项出现的情形,在各省的高考命题中也时有出现。如:

―What do you want to do next? We have half an hour until the basketball game.

―____________. Whatever you want to do is fine with me. (2004浙江卷)

A. It just depends B. It’s up to you

C. All right D. Glad to hear that

此题答案选 B。比较: It just depends 那要看情况; It’s up to you 这由你决定;All right 好吧; Glad to hear that 听到这事很高兴。

【备考归纳】 it depends 也可说成it all depends, it just depends, that (all, just) depends 等,有时甚至只说depends。主要用于表示某事或某情况还没有决定,得看情况而定,通常译为“这很难说”“那要看情况”。如:

I may help you, but that depends. 我可能会帮你,但那要看情况。

Sometimes we’re busy and sometimes we’re not so busy. It all depends.有时我们很忙,有时我们不太忙,这要看情况。

A:Are you going to the dance this Saturday? 这周星期六你去跳舞吗?

B:It all depends. Are you going yourself? 到时候看情况而定,你去吗?

热点句三:My pleasure.与 With pleasure.

今年的山东卷考了这样一道题(答案D):

―Could you do me a favour and take these books to my office?

―Yes,____________.(2005山东卷)

A. for pleasure

B. I could

C. my pleasure

D. with pleasure

其实,类似的考题最近几年经常出现。如:

1.―Would you do me a favor and give me a ride?

―____________. (1997上海卷)

A. Yes, that’s right B. No trouble

C. Never mind D. With pleasure

2.―It’s been a wonderful evening. Thank you very much

―____________. (2002北京卷)

A.My pleasure B.I’m glad to hear thatC.No, thanksD. It’s OK

3.―Thanks for the lovely party and the delicious food.

―____________. (2003安徽春招卷)

A. No thanks B. Never mind C. All right D. My pleasure

以上三题的答案为:1. D2. A3. D

再看下面一题,It’s my pleasure是用作干扰项设置的(答案C):

―Let’s go swimming, shall we?

―____________. (2001上海卷)

A. It’s my pleasure B. It doesn’t matter

C. Yes, let’s go D. I agree with you

【备考归纳】 my pleasure 与 with pleasure 仅有一词之差,但意义区别很大。my pleasure 主要用于回答感谢,意为“不用谢”“不客气”,它也可说成 it’s my pleasure, it’s a pleasure, it was my pleasure, pleasure was all mine 等;with pleasure 主要用于愉快地答应对方的请求或邀请,在美国英语中多用 Okay, Sure, Certainly 等,其意为“好的”“没问题”“十分愿意”。如:

A: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谢谢你帮了我。

B:It’s a pleasure. 别客气。

A:Thank you for helping me yesterday!谢谢你昨天帮我。

B:My pleasure! Nice to see you again. 谢什么,很高兴再见到你。

A:May I borrow your car? 我可以借用你的汽车吗?

B:Yes, with pleasure. 可以。

热点句四:Speaking.

今年有两套题对这一句电话用话作了考查(答案1―2 CD):

1.―Can I speak to Mr. Wang, please?

―____________. (2005全国卷Ⅰ)

A. Who are you? B. I’m Wang C. Speaking D. Are you John?

2. Tara:This is Tara Patel from Cotton House in Kidderminster. Could I speak to Mr. Smith, please?

Mr. Smith:____________(2005广东卷)

A.Hello. B.I’m Mr. Smith.C.Who are you? D. Speaking.

其实,此表达在早几年前的上海卷中就考查过(答案A):

―Hello, may I speak to Bill, please?

―____________(1998上海卷)

A. Bill speaking. B. I’m Bill.

C. You’re speaking to Bill. D. I’m speaking.

【备考归纳】 当电话中要找的人正是接电话的人时,接电话的就会说“我就是”,这句话用英语来表达就是 This is Bill speaking (假若接电话的人叫 Bill),也可省略成Bill speaking,甚至只说 Speaking。如:

―Oh, hello. Could I speak to Mary, please? 喂,请找玛丽接电话好吗?

―Yes, speaking. 我就是。

―May I speak to Mary? 请找玛丽接电话好吗?

―Yes, this is she [her] speaking. 我就是。

热点句五:Why not?

今年有两个省的考题对这一口语表达作了考查(答案1―2 BB):

1.―Let’s go to a movie after work, OK?

―____________(2005山东卷)

A. Not at all. B. Why not? C. Never mind. D. What of it?

2.― How about putting some pictures into the report?

―____________ A picture is worth a thousand words.(2005江苏卷)

A. No way. B. Why not? C. All right? D. No matter.

其实,why not这一口语表达在去年的高考题中也不止一次地出现过(答案3―4 AB):

3.―Let’s go and have a good drink tonight.

―____________ Have you go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etition? (2004重庆卷)

A. What for? B. Thanks a lot. C. Yes, I’d like to.D. Why not?

4.―Do you mind if I open the window?

―____________I feel a bit cold. (2004广东卷)

A. Of course not. B. I’d rather you didn’t.

C. Go ahead. D. Why not?

【备考归纳】 Why not? 在口语中主要用于表示同意或赞成等,有时也可用来询问原因。如:

A:May I go with you? 我可以和你一起去吗?

B:Why not? 可以呀。

A:Let’s eat out tonight. 今晚我们出去吃吧。

B:Yes, why not? 那好啊。

A:Don’t touch it. 别碰它。

B:Why not? 为什么?

A:It’s hot! You’ll burn yourself. 那很烫,你会烫着的。

热点句六:Never mind.

今年全国有四套试题涉及了这一口语表达,其中全国卷是直接考查Never mind的用法,重庆卷、湖北卷和山东卷是间接考查其用法(答案1―3 ABDB):

1.―Oh, dear! I’ve just broken a window.

―____________. It can’t be helped. (2005全国卷Ⅰ)

A. Never mind B. All right C. That’s fine D. Not at all

2.―We missed you at this morning’s meeting, Diana.

―____________, but if I hadn’t had to meet a friend, I would have been there.(2005重庆卷)

A. Me, too B. I’m sorry C. Never mind D. Thank you

3.―Would you mind my coming over and having a look at your new garden? My little son’s curious about those roses you grow.

―____________. You’re welcome (2005湖北卷)

A. Yes, I do B. Never mind C. Yes, please D. Not at all

4.―Let’s go to a movie after work, OK?

―____________. (2005山东卷)

A. Not at all B. Why not? C. Never mind D. What of it?

其实,never mind这一表达在去年的高考题中也出现过(答案C):

―How long are you staying?

―I don’t know.____________. (2004江苏卷)

A. That’s OK B. Never mind

C. It depends D. It doesn’t matter

【备考归纳】 Never mind 在口语中有三个主要用法:一是用来表示安慰,意为“别着急”“不要紧”“没关系”;二是用来谢绝别人的提供,意为“不用啦”“别费事啦”;三是用来回答道歉,意为“没关系”“没什么”。如:

Did you miss the bus? Never mind, there’ll be another one in five minutes. 你没赶上公共汽车吗?不要紧,五分钟后还有一趟。

A:Can I help you with it? 要我帮你做这事吗?

B:Never mind. 别费心啦。

第4篇

如何科学地命制能真正测评出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试卷,这是一个课题,说实话,现在的高考题拿给专家做,他们的答案也不一定能完全符合标准答案或参考答案(关于这一点,很多报刊都有类似的文章),那么语文试题是不是具有选拔功能、是不是能真正地反映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就很值得研究。同时有些答案的拟定和评分的要求是否过高?比如说文言文的翻译,一个高中学生,今后不是专门从事相关方面的工作的人有没有必要达到那么高的层次?还有的主观题的题干材料的选择、设题角度及表述、答案及评分标准的拟定是否科学等问题都需要命题专家去不断地总结及完善。(比如说08年重庆卷的第20题,要求学生将原句改成四个反问句,题的设置没有什么问题,相信学生按照相应的要求也能做出正确的答案,只是观照这个句子,发现有许多莫名其妙的地方。再去看拟定的参考答案,也是觉得可以思考的地方很多)另外试卷答案还应该具有延续性,后一年出的高考题型如果前几年曾经出现过,那么命题者对这种类型题的答案回答思路应该与以前的一致。

在研究以往的高考题时我们发现有一些主观题的参考答案的拟定还不够科学、严密,还不够人性化。在此提出来想和大家一起探讨:

一、答案拟定得高深莫测。让学生永远无法触及到答案的本质.从而导致学生失分

有些命题人员完全站在自己的立场或者是站在试题本身的立场,而不是去充分地考虑学生的立场。平时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经常爱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一定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去思考教学方法。”现在许多学校也把要求教师写教案变成要求教师编写学案或者是教学案合一。不知为什么一到高考那里,这规律就不存在了呢?以致于很多时候考试结束后,学生都会说那个语文题不是不会做,而是根本不知道命题人究竟要考学生什么,设题角度模糊,让学生无所适从。

比如说07年重庆卷的文学作品阅读第二题第一问“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何特点?’塔案(以告别为中心,从感性到理性)给的就比较生硬,简单,不够人性化。可以说这样的答案是站在云端之上的“神”,多数考生恐怕只有望“题”兴叹了。

二、答案拟定得不够科学,表述不清楚、不合理

比如说07年重庆卷的语言表达题“善良比真理更重要”,参考答案里用“魏青刚”一例就不够妥帖,因为魏青刚的材料反映的主要是勇敢而非善良。而且这样的参考答案会直接影响阅卷教师,以为举例法论证才是最好的方法,那么在评阅试卷时就会有意无意地将此作为一个评分的标准,有些同学用其它方法来论证这句话时就不会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其实演绎法、假设论证法、比喻论证法都是拓展这句话较好的论证方法。

三、分类不清晰。不能很好地测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比如07年天津卷的文学作品阅读第一题“文章把小花比作雪野里的精灵,意在表现小花的哪些特点?”参考答案是四点(顽强,美丽,纤细、稚嫩,充满活力),我认为给定两点更科学(外形:纤细、稚嫩而美丽,内在:顽强而又充满活力),这样的分类才是比较合理的。同时也能体现较好的区分度,能很好地检测到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07年湖南卷第二题“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这个题是4分,参考答案给了三点,一是鲁迅承认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二是鲁迅认为刘半农虽然浅,但浅得真诚,三是鲁迅认为,作为一名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这个题的答案分类标准不科学,最好设置为两点,一是承认他有浅的一面,一是认为是可以原谅的。

并且这两题都是4分,设两点也更符合平时学生的答题习惯。高考的终极目的绝对不是要考倒学生,而是要通过各种试题来测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语文方面的素养。

四、有些答案甚至是牵强附会,东拼西凑,没有理由可言

07年安徽卷第二题“文章描写乡村的风,在第四自然段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有什么用意?”(4分)这个题参考答案给了三点,一是说明树的成长离不开风,二是说明万物的生长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环境,三是由树的成长写到父亲对风的认识,丰富了文章的内涵。我认为只第一点是科学的,第二点是牵强附会,第三点莫名其妙,因为题干上说的是“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与写父亲的内容无关,如果换成问“又写到两棵树的成长与父亲对风的认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那么可以要第三点答案。否则是不行的。

第5篇

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此在高考古诗词鉴赏中,语言的鉴赏就成为考查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每年全国各省市的高考试题中,对诗词语言鉴赏的考查均占一定的分量,其中对“炼字”的考查多有涉及。在2012年的17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直接命题对诗句中某些字的艺术表达进行鉴赏的就有4套。

一、【真题展示】

1.(2012年四川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子 规

曹伯启

蜀魄曾为古帝王,千声万血送年芳。

贪夫倦听空低首,远客初闻已断肠。

锦水春残花似雨,楚天梦觉月如霜。

催归催得谁归去,唯有东郊农事忙。

[注]子规:即杜鹃,又名蜀魄、蜀魂、催归,相传为古蜀王杜宇所化。

本诗第二联中的“空”字极富韵味。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2012年重庆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金]王寂

秋后亭皋①木叶稀,霜前关塞雁南归。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

吾老矣,久忘机②,沙鸥相对不惊飞③。柳溪父老应怜我,荒却溪南旧钓矶。

[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②忘机:消除机心。机心,巧诈之心。③沙鸥相对不惊飞:白居易诗云“有喜鹊频语,无机鸥不惊”。

“晓云散去山腰瘦,宿雨来时水面肥”两句写出了山水的变化,请分析其巧妙之处。

3.(2012年安徽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二绝句》中的一首。

请赏析“软红光里涌银山”中“软”“涌”二字的妙处。

4.(2012年湖北卷高考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注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

二、【答题方法】

诗歌鉴赏题每年高考得分情况很不理想,当然炼字题目也包含其中。 炼字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因此解答时要抓住其中几个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方面去把握它的内涵,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一般来说解答此类题可分为三个步骤:

1.解释字义

解释这些词语的字面意义。包括句法特点及活用现象。如果字表意义比较浅显,可以省略这一步骤,或与第二步合并。

2.阐述效果

解析这个字或词在诗歌中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所炼之字在描摹修饰中所创造的意境;②所炼之字在诗歌中的结构作用;③所用艺术手法(含修辞手法)的艺术效果。当然也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作答。

3.揭示情感

说明(揭示)所炼之字以这种艺术效果(意境)更好地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注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试分析首句中“惊”字的妙处。

〔依法解读〕

①解释字义――“惊”字是使动用法,意思是使晚暮静坐的诗人受到惊动;②阐述效果――诗人晚暮临窗独坐,室外之风吹门动竹,诗人疑为故人来访,故为之心惊,但只是虚幻,所以忧思不绝;“惊”字,既描摹了抒情主人公凝神孤坐忽为惊动的情态,又引起下面一系列的情节和想象,具有启动全诗的结构功能。③揭示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三、【能力测试】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

绿柳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

出门俱是看花人。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使诗歌增色不少。请指出诗中第二句哪两个字用得巧妙,并分析它们的表达效果。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赵令

春风试手先梅蕊,①姿冷艳明沙水。不受众芳知,端须月与期。清香闲自远,先向钗头见。雪后燕②瑶池,人间第一枝。

[注]①:音pīng。美貌,面色光泽。②燕,通“宴”。

词的上片中哪个词运用得非常巧妙,试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 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①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抽弦促柱:弹奏时,以手指或鹿骨爪拨弄筝弦,缓拨叫“抽弦”,急拨叫“促柱”。

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堪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 日

韦 庄

忽觉东风景渐迟,野梅山杏暗芳菲。

落星楼上吹残角,偃月营中挂夕晖。

旅梦乱随蝴蝶散,离魂渐逐杜鹃飞。

红尘遮断长安陌,芳草王孙暮不归。

“红尘遮断长安陌”中“遮断”一作“望断”,你觉得哪一种版本好,简要陈述理由。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小 园

黎 简

水景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

幽竹如人静,寒花①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注]①寒花:。

这首诗首联中“窥”字很有表现力,请简要赏析其妙处。

【参考答案】

1.诗中第二句的“才”“半”两个字用得巧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那么清新悦人。“才”字“半”字,都是暗示“早”。诗人抓住了“半未匀”这种境界,使人仿佛见到绿枝上刚刚露出的几颗嫩黄的柳眼,清新悦人。这不仅突出了“早”字,而且把早春之柳的风姿写得十分逼真,表现了作者欢悦和赞美之情。

2.词之首句起笔不凡,以拟人手法写春风似乎可以用她那灵巧的“手”,启开冰封雪盖的万物,而且最“先”使梅花吐出了嫩蕊。“试手”而先,仿佛是春风对梅花特别钟情。

3.“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写出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4.“遮断”好,故国遥远,关山迢迢阻断了回乡之路,甚至于眺望的愿望都无法实现,表达作者羁留异乡强烈的思乡之情。

“望断”好,望断即望穿,刻画了一个羁留异乡极度盼望、期待、思念故国的游子形象。

第6篇

关键词:哲学主观题;设问范围;中心思想;分析提炼;答案设置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2-0097-02

在高考中,政治哲学部分主观题是考生的一个薄弱环节。凡是接触高考主观题的人,一般都能感觉到高考答案的灵动性、综合性、语言组织的严谨性,给人一种非常有道理而又答不到恰当点儿上的感觉。不同的命题者设置同样的主题给出的答案也往往因人而异,主观题的主观性强的同时,难度也随之而来。最近,通过和学生一同研究高考题及答案,略有小得,总结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务必审好范围

做好哲学主观题,审准范围是必须和首要的。范围规定了用什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者基本观点来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这几年高考题中,哲学主观题的范围大约可以总结如下:

1.按照考查范围的明确与否可分为限定性设问与开放性设问。①限定性设问知识范围具体、明确,一般难度较小。在解答时通常采用演绎法,即通过先列出范围内知识点,再依据对材料的分层、提炼、概括后实现理论与材料的一一对应。例如,2012北京文综40(2)一题中,设问为“结合材料,说明认识对实践的依赖作用”。范围明确,考查的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需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标准、目的与归宿”与材料中相关内容一一对应便可。限定性设问又可分为大、小两种切口。一般大切口的主观题对答案的要求综合性强,主要考察考生抓主干知识的能力。例如,2011福建文综,39(4)一题中,设问为“在分析材料一、二所反映的经济信息的过程中,你运用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知识?”,答案设置就须考生综合运用好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来作答;小切口的主观题对考生来说往往是块儿难啃的骨头,它需要考生对教材细小知识作详细解读,难度往往较大。比如,2011新课标,39(2)一题,设问为“运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原理,说明妈祖文化为什么千余年绵延不绝、不断发展”。答案设置就须考生要明确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内涵。既要掌握社会意识的相对稳定性,又要了解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也是相对独立性的内容之一,考生往往忽略掉了社会意识的反作用,以致失分严重。②开放性设问一般来说知识范围较宽泛、笼统。在解答时一般采用归纳法,即先对材料进行剖析,然后调动教材相应内容预制对应,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例如,2009浙江文综,30一题,设问为“结合材料,就更好地弘扬中医药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从答案设置来看,列出的两条分别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考生须对材料进行高度概括后,在哲学范围内任选两条恰当的方法论建议并言之有理即可。

2.按照考查范围的角度可分为理论结构性设问与教材结构性设问。①理论结构性设问要求考生熟练掌握哲学的基本构架。如下图。

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认识论(实践、真理、认识)、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历史唯物主义中相对应的知识点。例如,2013江苏单科,37(1)设问为“运用唯物辩证法有关发展的观点,分析说明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走的是怎样的发展道路”,欧美国家从“去工业化”到“再工业化”的过程,是一个事物发展的过程,是对传统制造业辩证否定的过程,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过程。所以要求考生在组织答案时,应从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曲折性、发展的实质以及辩证的否定观等角度综合考虑。②教材结构性设问的特征一般是引用教材中单元、课、目的标题,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教材“单元―课―目”的结构,熟知每个框架下原理以及方法论。例如,2013重庆文综,13(4)设问为“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从答案设置上,要求考生反映出唯物史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中与居民收入相关联的内容,即社会的基本矛盾、人民群众的地位、党的群众路线,及正确进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并将其整理即可答好本题。解答好此题的关键就是考生能否熟练反映出“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框架下的哲学道理。此类题要求考生注重教材结构的整理与记忆,最近几年高考教材结构性设问试题出现的频率呈上升趋势,值得引起每位备考的师生的重视。

二、审好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即答案的服务方向。方向不明,无论你怎么走都是逆风行驶,可见中心思想的重要性。每道哲学主观题都有自己的中心,对它的剖析是解答好哲学主观题的关键所在。例如,2013新课标1,39(2)设问为“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知识,说明‘争论有利于认识的发展’”,本问考生应该紧紧抓住争论与认识发展的关系,以分析“争论”为核心,答出认识形式的主观性、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以及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等。如果学生忽略了中心思想或者分析不深刻,很容易生搬硬套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造成答案组织的混乱。

三、审好材料

第7篇

高三地理二轮复习的时间紧、任务重,学生经过一轮复习掌握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和方法,但要将这些知识和方法形成系统,还需要经过二轮的专题复习。专题可以是知识专题,也可以是方法专题。本节课定位为方法专题,在教学过程中会让学生复习很多知识点,力求实现学生地理能力的提升。

二、教学目标

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通过对高考试题、模拟试题等的探讨,提炼出解题思路,用以指导后期复习。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难点:描述类和阐释类综合题解题思路的提炼和应用。

四、教学过程

导入:同学们,高考是一场选拔性考试,是为国家选拔综合性人才的考试。选拔的人才需具备什么样的能力?请看高考对地理学科的要求。

展示:高考文综地理“考核目标要求”:①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③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④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讲述:这4种能力是层层递进的,今天重点探讨第3个能力。高考怎样来考核这个能力?先来看一道高考题。

高考回眸:展示2013年重庆卷第13(1)题。

教师:该题提供文字材料和图形材料,提出两个问题。第一问“指出地表组成物质和地形起伏特点”是对“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的考查;第二问“分析其对地下水量的影响”是对“阐释地理原理、规律”能力的考查。

过渡:面对两种能力的考核,该如何应对?这就是大家今天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来看“描述地理事物”能力类综合题的应答。

“描述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描述类综合题”考核要求:能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它表达方式描述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运用语言描述地理事物?请大家在试题中探寻解题思路!

2.试题探寻

例1:(2009年上海南汇区高三上期末试卷第46题)根据图1简要描述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自然地理特征)②自然地理特征从哪些角度作答?(位置、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资源)③巴厘岛的自然地理特征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纬度低;多山的岛屿,中部高,四周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短急;热带雨林;水能、地热资源丰富)

教师:请同学们归纳刚才得出答案的解题过程。

3.解读提升

学生归纳,教师总结:这道题的解题思路有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

过渡:归纳出解题思路,再进行演练巩固。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四川卷第14题)根据图2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

活动:学生讨论作答,说出解题的思路过程。并让学生进行点评,归纳解题思路。

教师小结:刚才两道题给了大家一些启示:①“描述类”综合题的解答思路;②总结类型题的答题框架;③回归教材,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

过渡:其实,回归教材,不仅可充实知识储备,还可提供解题框架。

展示:教材中关于气候的文字,总结气候特征的描述框架。

教师小结:可通过做题和看书总结答题框架。

练习:出示试题,学生讨论作答,教师归纳点评。

问题:(2014年成都“一诊”试题第14题)据图3概括西安1989―2005年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的特点。

教师:从刚才几道题可以看出,问题在变,但解题思路没有变。这就是现阶段复习要注意的:思想方法是主导。

承转:明确“描述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再来探讨“阐释类”综合题的解题思路。

“阐释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

1.剖析能力要求

“阐释类综合题”考核能力要求:能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通过比较、判断、分析,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过渡:怎样才能准确进行阐释?同样通过试题来探寻。

2.试题探寻

例2:(2010年上海卷第35题)读澳大利亚气候类型分布示意图(图4),解释澳大利亚中部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

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解题过程:①问的是什么?(气候成因)②气候成因从哪些方面作答?(纬度、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洋流、人类活动)③澳大利亚热带沙漠气候的成因是什么?(结合图中信息进行分析)④按要求写出答案。(南回归线横贯,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干旱少雨;东部大分水岭紧邻太平洋沿岸,削弱东南信风带来的海洋水汽的影响;西澳大利亚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3.解读提升

教师:“阐释”是在“描述”的基础上阐释原因,即必须先知道“是什么”,再来回答“为什么”。其解答思路依然是3个环节:①获取图文信息;②调用已学知识并和图文信息建立一一对应关系;③按要求答题,回答出为什么。

4.试题演练

问题:(2013年新课标Ⅰ卷第43题)图5所示区域位于我国江南丘陵区,分析图中居民点易遭洪灾的原因。

总结:今天,大家一起对“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的能力进行探讨,找到了此类综合题的应答策略。同时,通过今天的探讨,还对今后的复习有所启示:一是要善于做题,总结规律;二是要勤看书,回归教材。做题时要加强获取图文信息的训练,并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和题中的考点对应,然后按要求答题,回答出是什么或为什么。总之,做题时要以思想方法为主线,将所学知识串起来,形成框架和系统。通过看书,回归教材,进行知识的查漏补缺,充实知识储备,同时进行归纳,形成方法储备,最后结合解题思想成为能力储备,从容面对高考!

五、板书设计(图6)

第8篇

[关键词]高考 英语 高频词 用法

it看似很简单,却在历年高考中频繁出现,形式多样,就该词的各种用法总结如下,希望能对学生们尤其是高三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一、it的指代作用

It通常可以代替时间,天气,距离等,这类考题很容易,不再论述,关键是it的指代作用时与one, ones, that ,those所指代内容的区别:one用来代替单数可数名词,泛指;ones用来代替复数可数名词,泛指;that用来代替单数可数名词或不可数名词,后面有后置定语修饰;those用来代替复数可数名词,特指,相当于the +ones; it用来代替单数可数名词, 特指.试看下列试题:

1. (07陕西)―There is still a copy of the book in the library . Will you go and borrow ?

―― No, I’d rather buy in the bookstore.(07陕西)

A. it, one B. one, one C. one, it D. it, it

解析:第一空特指a copy of the book,第二空泛指书店里的书本,故选A。

2.(09全国)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questions they had to consider was of public health.

A. what B. this C. that D. which

解析:后置定语,故选C。

3.(2011福建)We have various summer camps for your holidays. You can choose ____based on your own interests.

A. either B. each C. one D. it

解析:泛指,故选C。

二、It is/was用于强调句中

It is/was +被强调部分+that…或特殊疑问词+ is/was+ it+that+其它?看下列高考题:

1.(08重庆)It was not until midnightthey reached the campsite.

A. that B. when C. while D. as

解析:not until连在一起,空后面是陈述句,故选A,此句是not until的强调句型。

2.(06山东)I just wonder that makes him so excited.

A. why it does B. what he does

C. how it is D. what it is

解析:wonder后接宾语从句缺主语,故用what,又是强调句,加上宾语从句用陈述句型,故选D。

3.――Where did you find her?

――It was in the factory we worked.

A. that B. where C. which D. where

解析:此题易误选A,实际上此空它是定语从句,缺状语用where,此题完整形式是:It was in the factory where we worked that I found her.再看两例:

4.It was at 5 o’clock he came here.

A. that B. which C. when D. where

5.It was 5 o’clock he came here.

A.that B. which C. when D. where

解析:第4题强调时间状语,故选A,第5题5 o’clock前没有介词,是时间状语从句,故选C。顺便看一下下列固定句型: It ishas been +时间段+since …

It will be/was +时间段+before …

6.It is 6 years I began to learn English.

A. that B. before C. since D. when

7.It will be four years we meet again.

A. that B. before C. since D. when

解析:记住这两个固定句型,很容易找到答案,故第6题选C,第7题选B。

三、it用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

1.(2012江西)It suddenly occurred to him_____he had left his keys in the office.

A. whether B. where C. which D. that

解析:此空是形式主语,真正主语是he had left his keys in the office,故选D。

2.(2011山东)The two girls are so alike that strangers find ____difficult to tell one from the other.

A. it B. them C. her D. that

解析:此空是形式宾语,真正宾语是to tell one from the other ,故选A。

下面各自总结一下用作形式主语和形式宾语的句型。

四、it用作形式主语的句型

1.It is +adj. n. for of) sb.+ to do sth.

2.It is likely (possible ,clear ,obvious, true )that从句

3.It is said ( reported, believed, thought, learned) that从句

4.It is suggested (ordered, required…)that+虚拟语气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meeting should be put off.

5.It takes sb. Some time/sth. to do sth.

6.It seems (happens, appears…)that从句

It seems that he will be back in a few days.

7.It is no good /use doing sth.

8.It is a pity a shame that从句

五、it用作形式宾语的句型:

1.We think it important to learn a foreign language.

2.We think it our duty to clean our classroom every day.

此类动词think,find,make,believe,feel,consider等常用+it+ adj. / n.+ to do /v-ing /that

3.I hate when people talk with their mouths full.

A. it B. that C. these D. them

4.I would appreciate very much if you would help me with my English.

A. it B. that C. these D. them

情感类动词like,love,enjoy,hate,dislike,appreciate,prefer等常用+it+if从句或者when从句

六、其它it句型

1.It is time that…did / should +v.

It is time that children went /should go to bed.

2.It/This is the first (second…)time that+现在完成时句子

…It/This was the first (second…)time that+过去完成时句子

3.It is no wonder that… 难怪…

--- Steven has go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maths contest.

--- ______ is no wonder that he looks so happy today.

A. As B. It C. This D. That

解析:记住固定句型,很容易选B。

总之,高考中it的考法虽千变万化,考生只要仔细阅读题干,找出it指代内容并牢记以上几种固定用法,不论题目如何变化,都可以轻松应答。

[参考文献]

[1]杜志建.《金考卷》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7

第9篇

1、阿伏加德罗常数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正误判断,是高考的热点内容,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且有“升温”的趋势。在2009年山东、广东、江苏、福建、海南、浙江省均有出现。可以预测,它仍将是2010年高考的必考题目,命题角度主要在:气体摩尔体积、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数目、原子结构中电子数与质子数、电离与水解、混合物之间的反应性质上。

2、离子共存

离子共存题目一直是高考较为稳定的题型,在2009年的安徽、江苏、全国卷I、四川、重庆等省份的高考题出现。可以预测,它在2010年高考中出现的机率较大。“离子共存”问题的考查往往带有“限定条件”,如溶液是否无色、酸碱性[用溶液的pH、水电离的c(OH-)或c(H+)及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与铝产生氢气等。

3、离子方程式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及正误判断,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题型,在2009年广东、江苏、宁夏、上海等省份出现,可以预测,它在2010年的高考中出现的机率很大。主要题型为选择题,在实验题中也时有出现;设错方式主要为反应物“量”的关系、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化学式的拆分或电子、电荷不守恒等。

4、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中基本概念与理论内容之一,是高考必考内容,2009年的高考山东、广东、福建等省均已出现,题型主要为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中选择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及运用电子守恒规律进行的相关计算;它在离子共存、离子方程式、离子检验、实验题中均会出现。

5、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它在高考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年年必考,在2009年高考中,山东、广东、江苏、海南等省份中均已出现。主要命题形式为:先推断元素,然后再根据它们在周期表中位置,推测金属、非金属性的事实表现及粒子半径大小等,元素的金属性及非金属性的比较一直是高考命题考查的主要内容,如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水化物的酸碱性、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等;另外,生成氢化物及最高价氧化物的化学式的写法是否正确等也会出现。

6、化学反应与能量

在2009年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天津等地高考中均已出现;考查燃烧热、反应热的计算,以能量变化图象为载体考查反应热及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是近年高考命题的常见形式,另外,盖期定律在求算反应热中的应用,属于高考大纲的新增内容,常考不衰,在2010年的高考将继续出现。

7、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尤其是化学平衡移动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在2009年高考中几乎所有省份都已出现。高考对于化学反应速率考查有“升温”的表现,在2009年的山东、宁夏、福建等地均已出现,主要角度为化学反应速率的表达式及影响因素等。化学平衡移动问题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往往结合图象进行考查,考查学生读图识表,得出结论的能力;化学平衡常数是高考新增热点,命题角度有二:一是表达式及计算,二是影响因素。宁夏、海南偏重于化学平衡常数的求算,特别是海南;山东、广东、北京、江苏等省份,则偏重于表达式及影响因素的考查。将化学平衡常数借助图象考查,同时结合化学平衡的移动及化学反应速率等问题,是高考最欢迎的题型之一。

8、电化学

电化学分为原电池与电解池,高考对原电池的考查,重在原理的理解上(如电极反应、正负极确定、电流或电子流向、溶液pH的变化等),电解池重在电解规律及应用上(电子守恒计算、电极反应书写、溶液pH变化及溶液如何恢复等)。在2009年高考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北京、上海、海南等省均已出现。要重视电解原理的应用,如氯碱工业、粗铜的精炼、电镀等,以它们考查电解规律是很好的载体。

9、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在2009年的高考中,山东、海南、福建分别考查了弱酸电离与盐的水解移动;而上海、山东则考查了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而其他省份则偏重于考查酸碱混合时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等。2010年高考对电解质溶液的考查角度有三个:一是“用水冲稀时有关‘量’的变化上”,如导电性大小、pH、水的离子积、酸碱对水电离的影响(酸碱电离与水电离的大小程度比较)等;二是电离平衡常数,它是高考的新增热点,主要命题角度为电离平衡常数的计算及影响因素;二是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氨水和氨盐溶液往往成为高考命题的重要载体,主要命题角度为三大守恒:物料守恒、电荷守恒及质子守恒。

10、沉淀溶解平衡

从2008年广东、山东高考出现考查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图象以来,此考点的几个命题角度已被充分挖掘,从2009年广东、山东、浙江高考来看,仍要继续考查的可能,在复习中应加以重视。通过对高考试题的研究发现,主要命题角度为:

一是Ksp的大小比较(温度或浓度不同时),考查了影响Ksp的外在因素。

二是根据Ksp(溶度积)与Qc(离子积)的关系,判断溶液的所处的状态(饱和状态或不饱和状态)。

三是利用不同物质的Ksp判断沉淀析出的先后顺序。

二、元素化合物部分

1、无机化合物部分

2009年高考对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考查,北京、全国I卷侧重考查硫、铝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全国卷Ⅱ侧重考查了钠盐、碳酸盐;福建、江苏侧重考查了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山东则重点考查了硫酸、二氧化硫及铁离子的检验。另外,福建、山东省分别以氧化铝和硫酸铜晶体的制备为载体,考查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化学理论、实验技能及探究能力等。在2009年山东高考的选择题第10题,将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基本概念理论、实验等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体现出极强的综合性。

2、有机化合物部分

(1)高考对必修部分有机化学的考查,重在考查基本的化学知识,如烃的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现象、化学反应的类型、有机物的分离与提纯等。

(2)高考对选修5有机化学部分的考查,通过对近几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发现,题目形式与考点的设置基本不变,稳定性较高。主要命题点为:一是重要官能团的名称,二是有机反应类型,三是有机物的鉴别,四是同分异构体现象,五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预测以上考点在2010年的高考中将保持不变。因此,在迎考复习中,我们要牢牢抓住“有机物之间转化关系”这条主线不放,注意从官能团的结构上、官能团之间的转化上掌握有机物的性质,同时注意对应有机反应类型的区别。针对有机合成与推断,要注意总结推断的“突破口”,学会运用“正向”与“逆向”推理法,同时进行相应的专题训练。

三、化学计算部分

近几年高考对化学计算的考查,由于高考理综试题受到题量的限制,再加上化学学科的本身的特点,化学计算往往融合在实验题或填空题某一个填空中,重在考查体现学科思想、方法,主要命题点为:守恒法、差量法、极值法、讨论法等。

四、化学实验部分

通过调研发现,2009年的实验题主要有四种题型,且它们的命题方式也有所不同:

1、考查实验仪器与实验基本操作的基础题,该题目的综合性强,覆盖面广。如广东、江苏、重庆及上海等。从仪器的结构,到实验基本操作,更多是以教材实验为载体,进行问题的综合设置。预测2010年高考从命题方式上看,选择题大多是正误辨析,因此,我们在复习实验时,注意进行设错方式的创设,防患于未然。

2、以无机物质制备为载体的探究性实验题,如山东卷(硫酸铜晶体)、北京卷(氧化铁)、浙江(四氯化硅)、上海卷(过氧化钙)、天津(单质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在题目中往往涉及很多知识点:离子检验、物质的除杂与分离等,还有水解与氧化还原反应等。

第10篇

"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除了从关键词入手之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表达技巧入手。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前文已列出),有的鉴赏题就是从表达技巧设题的。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设了“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样一道题,要答好此题,我们就得从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诗中写到雁,因为雁是一种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写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看2004年全国卷设的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应该从表达技巧入手作答。 当然,鉴赏方法还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生平情况、艺术风格及诗歌的标题等方面入手,这里不一一而论。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

第11篇

一、注重课本,夯实基础

有些考生认为:“课本没什么看的!太简单了!”这种想法是绝对不可取的。“万变不离其宗”,千变万化的试题只是命题角度的变化,高考试题也同样如此,它不会脱离课本的知识点。高三一轮政治复习我校学生实际大约用时5个半月,主要是强化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夯实基础。力求对基础知识掌握做到全面不留死角,彻底扫除知识理解上的障碍。因为在高考中,任何一个知识点的疏漏都可能导致高考的失败,所以在备考中,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确保没有遗漏。既然课本这么重要,那我们如何才能读透课本呢?在我看来要注意两点:

第一,先把课本读“厚”。具体做法是:把每一课的知识点都找出来,逐个消化。需要知识的识记,一定要记忆下来;需要理解运用的知识点,要再通读一下课本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自己不理解的重点问题,除了要问老师和同学之外,还要做一定量的习题,这一遍复习不能留下任何的知识死角。要下苦功夫细致地复习,时间不够要抽时间,把识记、看课本和做题有效地结合起来。另外,每复习一个阶段要做一套检测题,检查一下自己知识点上还有没有漏洞,以便及时查漏补缺。我建议:以每个单元为一个阶段,复习完一个单元做一套试题,自我检测一下。(如果时间不够,跟住老师安排即可,我们每一个单元都会有单元检测,把单元检测的题做好。)总之,做题也是为了巩固教材,力争通过一轮复习,把四本教材装进脑子里。

第二,再把课本读“薄”。根据记忆规律,我们过一段时间还要重复复习一下前面我们复习过的内容,但时间有限,我们复习不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必须做到把框架和重点知识熟记于心,常挂嘴边。我的建议是:每进行一个单元,就要及时地总结一下,自己默写和提炼本单元重点。还要记得每次考试前都要抽时间翻一下。

二、加强知识整合,构建知识网络

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综合能力考试多以现实生活中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对事物的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

考试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学习能力,即选择、加工、提取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对解决问题思路的宏观整体把握。因此,考生在第一轮复习中必须加强对知识的整合,学会从整体上把握知识。

例如,对于《哲学常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各个部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以梳理,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从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价值观四个方面来把握,然后再从宏观上形成对哲学的整体印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另外,综合能力测试既反映学科知识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对于规定的知识内容,不能仅仅满足于简单的记忆,还要挖掘它们的内在联系、弄清每个知识点在整个知识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为此,对于每个知识内容,我们必须懂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只有真正懂得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才能全面、准确地掌握这一重点知识点。这就要求考生更要重视挖掘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的内在联系,必须在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和原理的掌握的基础上,根据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打破章节界限,形成教材的知识网络,构建起科学的知识体系。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学科内跨教材的知识渗透,把不同内容的政治知识融合起来。把一些看起来不相干的知识加以归类,并使之网络化、序列化和专题化,提高自己从变化中找不变,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

三、关注热点,掌握重点,提高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考作为国家级考试,必然要体现国家意志,试题中设置的新情况、新材料和新问题必然会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现实性。因此,这就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还要求学生走出书本和课堂,去融入社会,解决实际问题。广大考生一定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关注国家、关注社会、关注世界、关注我们共同生存的空间。如果考生在学习中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是死搬教材,死背书本,那是肯定考不好的。为此,考生要注意平时对时政知识的积累,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各种渠道和手段获取大量的社会信息。

在第一轮复习中以掌握知识为主,但也要根据教材知识结合热点问题进行分析。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对热点问题及时了解和思考,又可以保证热点问题的覆盖面。当然综合能力测试对时政知识把握的程度不一定要有多深,但把握的面一定要广。平时的单科考试中不一定热的问题,在综合考试中却会经常出现。如近几年文综考试中涉及的巴拿马问题、非洲问题等,不少考生都因平时的忽视而失分。另外,综合考试毕竟不追求试题的广度和深度,往往是抓住一个主题或中心形成若干道试题。

四、加强有效训练、提高学生审题答题能力

第12篇

我国大教育家孔子说过:亲其师,信其道。学生信任你喜欢你,才会发自内心的愿意去接受你说讲授的内容。课上,老师传授学生知识,学生依赖你。课下,老师是可以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建立友谊的。这在我参加工作的第一年体会特别深刻,有的学生喜欢你,对你说的话都认真去听,安排的事情也都认真去做,这完全是出自于学生对你的喜爱和信任,这种学习的内部动力不是老师家长强迫学生去学习可以比的。想做到和学生交朋友很简单,只要平时多关心他们一点就可以了,比如,天气变化的时候提醒他们增减衣物,放假回来后问问他们去哪里玩有些什么体会,多制造一些和学生接触的机会。我有一个男课代表,一个女课代表,一个帮我提包包的包童,一个帮我拿水杯的水童,一个帮我拿小蜜蜂的蜂童,后来怀孕的时候还有两个保镖(以防下课时有学生撞到我)。与学生亲近的方法有很多,只要你用心,学生是会感受到的。

有一个学生特别喜欢我,但课代表,水童包童蜂童都有人了,一天下课后我发现她在办公室外一直看我,我觉得很奇怪,把她叫进来一问才知道,她想为我做点什么,但没有职位给他“应聘”了,我想了想就告诉她,以后你当我的秘书吧,遇到天气降温提前发短信跟我说。后来,每当天气变化我都会收到她温暖的短信,化学课上她都很专心,课下也很积极的复习,期考成绩还不错。再后来,她成了婚礼上的伴娘,再后来,她毕业读大学去了,但只要天气变化,我依然会收到她温暖的短信,她每到寒假暑假都会来我家玩,我问问她学习生活上的事情,给她一点帮助,她则聆听我工作上的烦心事,就像久别重逢的朋友一样。他们在课堂上是你的学生,课下他们也会成为你的朋友。

有了学生的信任和喜爱,我们要尽快从“偶像派”转型到“实力派”,从教学上提高自己的能力,多做做高考题,由于去年是新课改在重庆的第一次高考,所以多研究研究去年的高考题是个很不错的选择,与此同时,浙江等地实施新课改比较早,我们也可以做做他们的题,预测一下命题方向。抓住了方向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提高化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化学这一学科的优势是有实验加入。实验,容易引起同学们的兴趣,但与此同时实验也会使同学们过多的注意到实验现象而忘记了实验中涉及到的一些化学原理,我一般遇到做实验的课,我会提前让同学们预习,安全的实验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涉及到的实验原理,我会先请同学起来讲,可以拿着教辅讲,讲漏了的,我再仔细讲。当把实验涉及到的知识讲透了后,我会再把实验再做一遍,这样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就会更牢固一些。

化学涉及到一些实验,不可避免的要背方程式。背方程式是枯燥机械的,为了让这个过程有些乐趣,我通常会把学生分组,全对的可以给自己的组加分,错的则扣分,累计到一定时间,分数低的组就要表演节目了。比如高一上册,从第三章开始就很多方程式要背,期末考试的时间一般在1月中旬,12月圣诞节的时候,我就会让分数最低的三个组表演节目,而表演的内容则是排名前三组的同学说了算。这样一来同学们无形中就会多一点动力,愿意去背,通常这样做收到的效果好。

化学有的知识很琐碎,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运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是个很不错的选择,通过课件的播放,我们可以在有效的时间最大的提高课堂效率,省略了老师写板书的时间,省下的时间可以拿给学生记忆,也可以做几道典型的例题来巩固一下所学的知识。通常,上新课,我都会运用多媒体,制作课件,课件传递的信息量会很大,这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做好课前的预习工作。

最后,我觉得,想要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还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解决的,那就是,提问!!老师设计的问题,难度要适宜,具有一定的思维价值。

举个例子来说,在学过硫化氢的性质后,如果问“硫化氢和氯气有毒吗?它们具有哪些化学性质?”或“你学过哪些有毒气体?如何使其毒性消失?”问题太简单或难度过高,学生都不知从何答起。所以对一些问题,我们应把握好其难度,不妨做一些处理,例如以上的问题可以这样设计:“硫化氢和氯气都有毒,若按一定体积比混合后,其毒性就会消失,原因是什么?”对于这种问法,只要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氯气的性质,经过认真的思考和分析,就能够做出正确的回答。这种问题既能巩固新知,又能联系旧知,还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而是有价值的。

我们老师在设计问题时还要考虑到要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回答,提问要兼顾各类学生。较易的问题让基础较差的同学回答,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回答正确后可增强学习的信心;较难的问题让基础较好的学生回答,鼓励他们变换角度,运用多种方法思考,以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总之,有效的提问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方可营造一个全体学生积极进取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水平,收到以点带面,大家受益的效果。

最好的提问顺序是先提问,后点名回答,点名后还要强调:其他同学注意听,稍后找同学评价和补充。答对后要马上肯定学生的回答,并给一定的鼓励,这样一来就增强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不过,突然发问的方法可用于提问开小差的学生,突然的袭击可以使他收回心来,但不宜经常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