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天上的街市课件

天上的街市课件

时间:2023-05-29 17:50: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天上的街市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天上的街市课件

第1篇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可以说是经历了大红大紫又到被人认为一无是处的过程。曾经,多媒体教学以其课堂信息含量大,提供大量阅读材料,节省板书时间,有效扩展课时容量,利用课件的图文并茂化解课文的教学难点等而备受欢迎。但是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运用,我们也发现,在使用多媒体教学时,有的教师为了方便,将课件自动播放。教师只是点鼠标,照本宣科,而无需讲解或板书。这样上的课就是“流水课”,毫无实效可言。

此外,有的课件的制作,只注重了形声画的开发和利用,哗众取宠,却忽略了最最重要的因素,文本内容。比如,有的老师在制作课件时一味地设置各个内容的动画和声音效果,绚丽的色彩,生动的画面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们只顾着好奇和欣赏,却忽视了需要学习的课文内容。对于本应掌握的知识内容几乎没有什么印象,反而对在课件中出现的各种声音及动画津津乐道。这就是辅助过度,本末倒置,喧宾夺主。

因此,有人认为,多媒体教学的程式化,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调动,不利于课文内容的涵咏、品味,而且,教师为了实现多媒体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熟悉计算机操作和课件制作,而忽略了对自身专业知识的补充、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和对学生情况的掌握,最终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教学却是基本一致,这不免有些得不偿失。

其实,任何事物,总具有两面性,只要我们消除以上的一些弊端,完全可以在多媒体教学中开创出事半功倍的教学意境,从而为学生的学习营造出既有色香味又有营养价值的美味佳肴。

1.在“一切皆有可能”的时空中,让学生领悟文学语言的无穷魅力

多媒体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休教学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例如诗歌的教学就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可以派上用场。例如:《天上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既可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可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画面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就能生成自己的体会和认识,就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在富有动感的画面中,让学生的语感能力得到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倡导“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对于一些较为凝练的课文语言,我们可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很好地达到教学效果。例如《沁园春・雪》中的“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在这里,本来是静止的山,竟具有了动感,这就把雪景写得很有立体感和亲切感。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让远山在镜头里不停地运动,结合飘洒的雪花,很好地营造了至美的意蕴,从而领悟“舞”、“驰”的丰富内涵。

3.在多重互动中,让师生情感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交流

多重互动,是指多媒体与师生,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的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常能形成对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多媒体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映;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失去了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我在制作《背影》课件时,进行了精心的设计。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惟有父母之爱最无私。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溶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调动真情,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然后再结合电视散文《背影》中父亲扒翻栏杆的细节,让学生体会朱自清父子之间浓浓的亲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王玲,教师,现居江苏海安。

第2篇

【关键词】导入艺术;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第二,复习过渡法

复习过渡法,是指建立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例《“挑战者”号追思》,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都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作者是从哪此方面来叙述这次事件的?(要求学生回答有关内容)然后教师作小结: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挑战者”号追思》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第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如《万紫千红的花》的导入。教师可这样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第四,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教师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他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是淡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

第五,介绍性导入法

介绍、说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讲授《挖荠菜》时,教师可介绍: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在很多年纪稍大的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好吃的菜,现在吃过的同学不多。荠菜是和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它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挖荠菜》,就反映了这种生活。

第六,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声音的世界里》的导入,教师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能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第七,多媒体教学设计法

第3篇

语文是最具艺术魅力的课程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就明确提出:“在语文学习中,应让学生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我们该如何让语文课闪现艺术之美呢?其实,艺术细胞无处不在,它时时处处存在于教与学之间。在语文教学之中适时融于艺术手段,定会使教学美化,课堂活跃。

一、音乐走进语文课堂,让创新思维在旋律中飞扬

将音乐引进语文课堂,语文课就成了一首歌,一段曲,能说不言之言,能达意外之意,教学将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语文课融入音乐的形式多样,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音乐是人们对社会人生的心的体验,中国古代的诗、词、曲都是可以歌唱的。至今还有些诗词名篇被谱之以曲,广为传唱。如的《沁园春・雪》,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等,在教学时我们不妨让学生听一听、唱一唱,不仅助于领会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而且让学生从而做到不背而诵,终生不忘,没有谱曲的诗词可以作为翻唱版的歌词来唱;第二,像电视诗歌散文那样,教师在范读课文或学生朗诵之时,适当配以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获得美的享受,激发审美情趣;第三,在作文课上,可以结合作文内容播放轻音乐,以激发学生作文灵感,让他们深思熟虑,文思泉涌。

二、美术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学生语文鉴赏能力

语文和美术是一对孪生兄弟,单说其中的诗与画,自古就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佳话,语文课借助美术手段,极易做到水融。现在人教版的初中语文教材每课都配有挂图,可借助挂图向学生直观的再现课文的意境美、人物美;有的课文可以选用或制作幻灯片,如教学《中国石拱桥》一课时,用幻灯机播放像赵州桥、卢沟桥的中国石拱桥图片,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把课文制成CAI课件,给课文配以动画片,如在教学蒲松龄的《狼》时,可利用相关软件创制二维动画短片,并配上背景音乐,在课件的播放中学生轻轻松松就把握了课文的情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时,可以给课文画出示意图,使课文分析得更生动形象,学生也可以画一画,装饰课堂笔记本。

书法虽然高于语文的书写,可是又源于书写。让书法回归语文课,更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师生在课堂上,可以展示名篇书法作品,体会意境。如教学《沁园春・雪》时,引导学生欣赏的手迹,更利于领会该首词磅礴的气势;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则不妨一睹岳飞手书的该篇文章,以助于理解中国古代大臣的忠贞报国之心。还可以让学生书写名篇名段名句,以自娱自励。这样既利于学生识记原文,又培养了他们对书法的情趣,可谓一箭双雕。

四、编制课本短剧或舞蹈,师生同台演出,丰富语文课堂

在教学小说、戏剧文学及其它叙事性课文时,教师可引入“戏剧教学法”,在教师与学生的同台演出中,学习语文。某些课文篇幅短小,故事性强,教师可放弃传统的课文分析,而去组织学生自编课本剧,在师生的共同表演中,完成对课文的学习。如寓言、童话类的课文,完全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教学;对篇幅较长的叙事性课文,可以将其精彩片段编成短剧演出,或者让学生即兴表演。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可以将鲁达“三激三打”郑屠的片段编剧表演;在教学某些意境优美、语短情长的诗歌时,可配以音乐、伴以舞蹈,引导学生欣赏诗歌的美。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可以配上小夜曲,并根据诗歌内容编排舞蹈,创设情境,帮助学生领会作者不满现实黑暗、执着追求光明而又略带忧郁的复杂感情。

在语文课上引入艺术手段,归根结底是为了提高学生艺术欣赏能力和语文素养,如果只图热闹,不着门道,必将走向语文教学的反面。在实现语文和艺术学科的整合中,要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无处不存在美,如果你是一位善驾驭美的教师,必将拥有一群懂美、爱美、享受美的学生。让我们在语文教学天地里,不断锤炼自己的艺术细胞,努力成为一位具有艺术魅力的语文教学工作者。

第4篇

(一)小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中心,这样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就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模式之一。近年来,信息技术这个新鲜事物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与多媒体产生互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而参与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如:课前的复习、测试由学生主持。我们班级有六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轮流出题,小组成员在一起商量复习、测试的内容,并将商量的结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选好主持人。主持的学生用大屏幕展示出复习内容:有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其内容丰富,并有小组评分。这就改变了以往的教师一张嘴,一块黑板,单纯提问式的一问一答,当每道题以动画形式展示出来的时候,学生那期待而又紧张的状态,足可以说明,多媒体带给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有多么高涨。

(二)“大语文观”模式

人教版初中语文书的特点是:语文的含义丰富了,语文的外延扩大了,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加密切了,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课标》也要求:“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而这一目标的实现也要借助于信息技术。如:我在教七上《天上的街市》时,介绍文章的背景时,提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的历史知识时,学生很不理解,而历史课的进度还没有跟进,于是我们师生一起合作,利用互联网,查阅了相关资料,共同补上了这一课,也为更深入地学习本课奠定了基础。可见,信息技术的使用,不仅穿越了课本,超越了老师,也突破了学科之间的障壁,拓宽了学生的知识层面,丰富了语文课堂资源,真正地实现了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

二、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反思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与实践,我们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着眼于学生的成长和素质的提高,促进了高效课堂的实现。但在语文课堂模式的转变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深刻地反思。

(一)处理好信息技术的使用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语文课堂模式的转变,并不意味着抛弃了所有的传统语文教学手段,而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信息技术的使用,它只是辅助教学的工具。因此要恰当地设计,把握好使用的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课堂讲解、板书、交流、反思之间的关系。例如:把重要的知识点书写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不仅节约了操作时间,也能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印象更加深刻。在讲解试卷的时候,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在课件上,课堂上使用更便捷,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这样才能提高习题课的效率。

(二)要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使用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活力,这是我们不可否认的。但它的使用要在新的正确的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因此要注意语文课上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要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三)应注意多媒体使用的实用性

我们现在在进行课程改革,各个学科都在朝着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方面发展,但检验我们成果的依旧是学生的成绩,虽然在短时间内我们无法改变这个现状,但是我们可以尽力让两者达到一个有效的平衡,寻找到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之路。因此,信息技术是帮助老师解决语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创设情境,并不能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内容,它不能完全取代现行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起到的只是辅助的作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注重艺术性,更要注重实用性。图片、影片、音乐使用过于频繁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听课效果,使课堂教学的形式大于内容,也就达不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效果。

三、结语

第5篇

合作交流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23—0071—01

情景体验教学主要强调的是情景创设和情感体验两个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自主、由接受性到创造性地对教学情境进行体验,并且在体验中学会避免、战胜和转化消极情感,发展、享受和利用积极情感,通过知、情、意、行各个层面的亲历、体认与验证,使学生感受到蕴藏于教学活动中的欢乐和愉悦,从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目的。在语文课程改革实验教学中,往往涉及让学生感悟体验某种情境的教学目标,此举既可使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又能陶冶学生的情操,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情境体验呢?

一、情境体验的准备阶段

这一阶段的主体是教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教师提前做好准备是做好情境体验的第一步。这一阶段要从客观和主观方面来准备。

1.客观方面。首先,准备好教具。如,学习《童趣》前,教师可让学生准备一组童年趣事的图画;学习《秋天》一文前,教师可收集风情各异的秋景图,以便在课堂上激起学生的情境体验。其次,准备好电教媒体。电教媒体包括电影、动画课件和录音等,这些新颖的东西足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深入课文,产生应有的情境体验。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观看宇航员登月的录像,使学生汲取一些关于月球的抽象知识。最后,准备好活动场地。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如果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共同参与了活动,获得的情感体验就深,就能调动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其思考并解决有关问题。例如,写《记一次XX赛》的作文时,教师要事先准备好篮球比赛场地,带领学生亲自参与比赛。学生有了亲身经历,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有真情实感。

2.主观方面。对于学生的行为习惯、个性及认知能力诸多心理要素,教师在授课之前要做好调查和研究,以便兼顾学生情境体验的快慢、深浅等差异,使其达到最佳体验效果。(1)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使学生产生体验的兴趣。如,在学习《秋天》一文时,组织学生秋游,鼓励学生交流所见所闻、亲身体验。在此基础上,学生必然能写出声情并茂的美文。(2)教师谈话引导。如,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在学生初步感知春天的美景后,教师通过指导观看视频、聆听配音朗读等,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春天,激起学生的体验兴趣。(3)设置悬念。任何人对未知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小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强烈。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的特点,设计适合学生心理特点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索、尝试,释疑解惑。(4)知识迁移。引导学生从一个假设的情境迁移到另一个课文情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重要而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习《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时,教师可以从“假设你拥有许多财富”的情境体验入手,引入课文内容,启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二、情境体验的参与阶段

这一阶段是学生主体参与情境并且与课文内容产生共鸣的关键阶段。教师可采取如下办法引导:

1.观察法。观察是情境体验的基础环节和基本方法。如,学习《绿色蝈蝈》时,笔者先让学生仔细观察蝈蝈,然后梳理现有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对课文内容进行情境体验,学生学习起来便容易多了。

2.谈话法。由教师谈话引入学生情境体验是讲授法中常用的一种方式。如,《月光曲》一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时代背景、人物传记等资料,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音乐的魅力。

3.想象和联想法。情境体验贵在内心感知和升华,知识必须经过人的心智内化之后才能真正理解,才能准确运用。如,学习《天上的街市》一文,笔者让学生想象牛郎织女如何约会,由街灯和明星分别展开联想,体会作者描摹的意境,从而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4.表演法。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是引导学生将体验所获展现出来的重要途径。如,学习《核舟记》一文时,教师可鼓励学生表演文中人物的动作、神态,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6篇

【摘要】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语文,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①恰当使用网络资源,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②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电视资源,渗透口语交际;③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资源 用好

语文是一门应用最广泛,最接近生活,内容最丰富多采,最有情趣的学科。生活处处有语文,而学生的“理解、积累”不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的,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也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只有亲身参加语文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语文,才能逐渐积累语言,丰富语言。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

1.恰当使用网络资源,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包括网上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网络资源。课前,可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增加对作者、背景、主人公的了解;课中,可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课后,可推荐读物,以拓展学习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在阅读教学中经常涉及到许多课外知识,如自然现象、时代背景材料等。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力求避免对照教参照本宣科。如在学习《苏州园林》时,要求学生收集苏州园林的图片,课堂上,我结合教学实际,并与课文文本、课文朗读声音文件结合制作Flash朗读影片,把有关的内容以图文并茂、声色俱全的形式形象地呈现出来,随着课文朗读,适时展示苏州园林的布局、假山和池沼的配合、在花草树木上映衬的特点、以及层次多和景致深的艺术美。学生仿佛置身苏州园林,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此环境下,学生不仅能积极地读课文,而且能够主动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妙。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制作展现苏州园林图画美的PowerPoint课件,从布局、映衬、层次多角度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主要特征,并与北京、西安、曲阜等地的园林进行比较,使抽象的事理直观可感。学生情绪高涨,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教学《“诺曼底”遇难记》这一课,我播放了《泰坦尼克号》沉船的片段,学生目睹了沉船的悲壮,更觉得到哈威尔船长人格魅力的高尚。这些课件不但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的学习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为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积累提供有力的支持。课下我让学生努力把握课文内容的精髓,为课文查找最合适的背景音乐,放入最恰当的地方。学生以《月光奏鸣曲》配合《海宾仲夏夜》重点段落的学习,以明快的民族音乐用于《春》,用凝重古朴的古筝独奏曲引出《论语》的有关课文,用浪漫抒情的钢琴曲《望星空》用于学习《天上的街市》……学生走入教室就自然进入学习情境,优美的各具风格的音乐使他们惊喜、陶醉、激动。经过实践,大家都感受了网络的神奇,领略了网络的魅力,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丰富视听感受,也可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于一体,而恰当使用这一资源,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更富有吸引力。

2.在阅读教学中利用电视资源,渗透口语交际

《新课程标准》突出口语交际能力,整合了听与说,特别提出了口头交流和沟通的要求。要想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用好电视这个资源。电视有好多语言类的节目,收看这类节目,我们可以向主持人学习,其语言的风趣、幽默、睿智,其现场的应急变化能力,都是令人叹服的。在学生口语交际训练时,我常常借鉴电视节目如“实话实说”、“焦点访谈”的形式。在“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心情”的口语交际课中,要求学生学习“实话实说”,大胆的叙说自己对同学、老师、学校的看法。在“当众发表意见,态度要自然”的口语交际课中,我鼓励学生学习“焦点访谈”的形式,推荐二个学生当记者,采访其他同学,由于形式新颖,学生都能踊跃参加,课堂效果良好。阅读教学也可利用电视资源,如《诗经·蒹葭》是一首朦胧之美的千古绝唱,为了更好的领略诗歌的意境美,在教学时,先放电视连续剧《在水一方》主题歌,这首歌的歌词就是《诗经·蒹葭》,之后将这首诗作简要介绍,接着引导学生在屏幕上观赏电视剧主题歌录像,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当场吟唱这首诗或这支歌,并且很快就能背诵出来。这就是视听媒介所创设的情境,推动了学生对文字的理解并加深领会了文章的意境美。在前不久收看“2012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要求学生走上讲台,用一句准确、流畅、优美的语言概括他们的动人事迹,并以一种较为特别的形式对他说说你的心里话(谢柬、祝辞、箴言、颂歌等)。在学习新闻时,我建议学生收看“新闻联播”,了解新闻的特点,并组织学生交流“我最喜爱的新闻”,说明喜爱的原因。这样在阅读教学中又可以渗透口语交际。

3.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因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可以让学生到街头看一看,关注社会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生活的源头活水滋润语文田园。先看街头的招牌,有没有使用错别字,有没有使用不规范的字。遇到这种情况怎么解决呢?学生自己解决。学生集体商量后决定,派代表与店主人对话,指出错别字,并告诉他规范使用汉字是国家的要求,帮助他们改正错别字。搜集丰富多采的口头语言,如:一“刀”纸、一“眼”井、一“抹”夕阳……一个字,就把事物的形态神韵描摹传达出来了。再看广告语。目前,中考试卷常常出现广告试题。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你们从这则广告中了解到了什么?这则广告好在哪儿?还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如果是你你会拟什么样的广告词。这些训练能使学生了解广告的特点——形象、精练、朗朗上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为商家出谋划策,可谓一举两得。在此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为广告语、宣传广告语。草坪的广告语是:“蓝天、绿草、爱心,相映生辉”;为交通安全写的警示语:“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校门口的广告语为:“高高兴兴上学,平平安安回家”等等。到了春节,可组织学生撰写对联。先个人创作对联,然后集体修改,最后书写。当同学们看到自家门上的对联,那高兴劲、自豪感就油然生起了。这些语文实践活动开展,让学生体会到语文的丰富性,领略到语文的巨大魅力。

我们要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去发现、学习自己身边的语文,生活中的语文。我们的教学要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之中,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最大程度地实现整合,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就会更精彩。

第7篇

关键词:信息社会 初中语文 教学 思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信息时代的特征已经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经济的全球化和社会的信息化正以不可阻挡之势走进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无论在哪里,我们都可以看到信息化的影子。信息化不仅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快捷的感觉,同时也对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语文是关系到一个人今后怎样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以及跟别人进行交流的基本课程,是一个人社会化必备的知识。《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并能够根据社会的需要不断自我调节、更新发展。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进程,推动语文课程的变革和发展。”因此,在信息社会背景下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认真的思考,并采取切实有效的努力实践,对改进初中语文教学、提高教学实效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常规的初中语文教学,学生是通过对教师语言的聆听与理解以及对黑板上板书的识别来对知识进行把握,很容易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形成听觉和视觉的疲劳,继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文、音、频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过程富于变化,避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枯燥与单调。因此,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做好充分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大量信息和图文、声音、视频的视听觉冲击力,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和思维,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语文课堂学习兴趣。

二、发挥网络优势,开阔知识视野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还在不断推进,网络资源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网络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果一味地只关注其对学生的不利影响而弃之不用,则是不能正确面对信息社会实际及发展趋势的回避和消极表现。因此,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捕捉有益的学习信息和资料,拓宽语文课本以外的知识,补充课外阅读内容,提高写作素材和作文水平。如在《社戏》一文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通过网络搜集和学习各地有关民俗内容的知识或文章,通过阅读和了解,深化课文学习内容,开阔传统民俗知识视野。

三、利用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交流

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之间交流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师生之间也同样如此。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和工具,如班级网页、QQ、MSN、飞信、博客、空间、邮件系统等方式,在课外进行学习及师生情感的交流。尤其是通过QQ和个人博客,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语文学习资料共享与传输、阅读参考提示、作业布置及辅导、班级活动安排等事项的交流平台,建立语文学习方法交流的现代教学载体。

如今,很多初中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QQ或博客,语文教师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工具,并负有对学生正确利用网络进行有效指导的工作责任。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形成文明上网、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良好习惯,杜绝沉迷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不良行为,要把网络工具作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为健康成长、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提供有益的帮助。

四、立足网络平台,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中的作文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搜索作文素材,通过提交电子作文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锻炼手脑并用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素材,开阔学生的作文思路和思维视野,去除习惯思维定势。另外,可通过布置写博文、日志等任务让学生定期维护和更新自己的网络工具,或开展博客、博文、日志的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努力提高写作水平。教师也要建设好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及时更新,丰富内容,以教师个人的勤勉和文章质量以及良好的习惯影响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网络平台灵活运用媒体工具,加强写作练习。

五、利用信息资源,培育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工具,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有着丰富的媒体资源,许多资料的创造性和创新点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如在进行《天上的街市》一课教学时,笔者将浩瀚的宇宙、星座等图片资料引入多媒体课件,激发了学生无边的想象能力。再结合课文内容开展教学,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讨论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创造性的想象力,对未来科技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第8篇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语文教学 优点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深切地感受到如今的语文教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今的教学早已不再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根教鞭”的老式样,随着信息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教育教学借助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优化初中语文教学架设了一座平台,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开阔学生视野、加大教学容量等方面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多媒体逐步走入课堂,它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情境创设、时空转换、情感渗透、思维创新等方面的不足,以一种鲜明的教学特点,丰富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为特征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回应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为语文教学带来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1.化静为动,用多媒体营造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

初中生很难做到一整节课注意力集中,要让学生做到45分钟兴趣高涨,仅凭老师的一张嘴很难做到,而多媒体则让整堂语文课充满了生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兴趣,学生才能乐于接受。而激发兴趣的教学艺术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能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的兴趣,使他们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接受教学,使教学活动成为师生双方乐于参与的一种充满情趣的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将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生动画面,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多媒体的特点是图文声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以此拨动学生的心弦,荡起思维的火花,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如教学《月亮上的足迹》这课时,屏幕播放人类第一次登月的视频,所有学生为之振奋。神秘的月球景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不少学生不约而同地发出惊叹,对探索月球的兴趣瞬间而生。在教学《黄河颂》时,黄河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的图片让学生为之震撼,对黄河的赞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样,多媒体把无声的教材内容变得有声有色,化静为动,带着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之中,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最积极最兴奋的状态,对课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会很自然地步入积极思维的状态之中。

2.用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

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枯燥、抽象、难以理解,尽管老师讲得口干舌燥,但学生还是不知所以然。特别是在诗歌的教学中,可以适时利用多媒体将诗歌中的意境美、情感美表现出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官去感知知识,从而增强语文教学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为释疑解难创设巧妙的突破口。改变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同时,课文的难点也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巧妙地化解。

3.用多媒体激发学生丰富的朗读情感。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创设、意境的复现等方面都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语文教学更是离不开语音的训练。计算机对声音的处理使学习者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于完整。如教学《天上的街市》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学生一边听着幽静的音乐,一边看着变幻莫测的星空的图片,在富有感染力的声音的引导下,学生被带进了郭沫若笔下的神秘世界,从而对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此外,教师指导朗读时,还可利用多媒体的动画功能,对一些关键词语、优美段落进行闪烁、变色、放大等技巧上的处理,让学生反复品读,深入揣摩,从而提高朗读能力。

4.用多媒体为思维创新带来无限的遐想。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适当地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灵感。学生的想象力是无穷的,在当今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已成为首要任务之一。因此,课堂教学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展开丰富想象的机会,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多媒体进入课堂,使教学环境焕然一新。教学中,可以把课堂时空还给学生,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感性材料和空间,唤起学生的兴趣,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思维积极地开展,产生创新的火花。

古诗的语言非常精炼概括,具有跳跃性,给人留有一个驰骋想象的广阔空间。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的内容,充分领会诗的美感,并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如教学《题破山寺后禅院》时,可通过让学生欣赏这一诗文插图,进而深刻地体会诗人所表达的在万籁俱寂之中带来的深远禅意。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要积极利用有利因素来激发学生思维,训练思维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多媒体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点,它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对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多媒体课件为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位可以信赖的帮手,但这个帮手并非万能,在正确认识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的同时,我们应该坚持合理运用,以传统教学为主,以多媒体教学为辅,勇于进取,不断探索,扬利去弊,这样才能让多媒体这朵奇葩在语文课堂里开花结果,让语文多媒体教学折射出多彩的光芒。

参考文献:

第9篇

一、精心备课,有计划地进行语文课堂教学。

课前备好课是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精心备课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通读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实际情况、水平进行备课。教师要在开学之初制定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计划,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开展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之中,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和水平,采用适合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观察学生的学习状况,针对学生存在的学习困难之处、薄弱点等进行教学。例如:小学生对于写作文有抗拒的心理,写作时经常出现无话可说,无话可写,文章内容缺乏真情实感。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教学,教师应培养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布置写日记的作业形式,学生可以将生活中、身边的事物、人、风景记录下来,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小结出来的所感所悟,培养学生观察的良好习惯,积累写作素材,通过多动笔的方式,炼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教师应利用语文组的教研活动,开展语文公开课、教研课,听取各位教师的评价和意见,对教学不足之处及时进行改进,以此不断地提高语文课的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二、创设具有趣味的语文教学氛围,寓教于乐。

1.激发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了解小学的心理特征以及感兴趣的事物。小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教师应把握好这一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活动。例如:湘教版五年级遇难者的第三个电话》这篇课文,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相关的问题导入新课。师:遇难者是谁?他的第三个电话是打给谁的?他为什么要拨出第三个电话?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快速浏览课文内容,再让学生进行解答。通过提问的教学方式,首先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自行探究问题,开动思维能力,教师再适时地进行引导,顺利地开展新课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习水平制定、实施教学方法,提升学生对小学语文的兴趣,实现良好的语文教学效果。

2.创设趣味课堂氛围

教师可以精心设计课堂趣味游戏、讲故事环节、话剧表演等教学活动,活跃语文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地加入到语文学习之中。在进行教材文章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例如:湘教版六年级下册《负荆请罪》这篇课文,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蔺相如、廉颇、虞卿,学生在朗诵中进入课文角色,感受课文内容,增强语文课堂学习的趣味性,学生通过切身的体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语文学习变得更为轻松、愉悦。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在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多媒体已经被广泛使用,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播放视频、音频的作用,拥有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优势,扩大教学内容量、多信息、高效率的优点,教师要合理的、科学地利用多媒体辅助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教师在课前应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结合教材内容精心准备多媒体课件,在教学过程之中可以播放优美的音乐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直观生动的形式,可以使语文课堂变得更为有趣。例如:湘教版三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先播放优美的轻音乐导入这门新课,在音乐播放过程中让学生朗读课文,增加课堂的学习气氛,然后播放相关的《牛郎织女》的动画片,将平面的课文内容以生动形象的动态方式进行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嫦娥奔月的勇气。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内容,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将抽象的课文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画面,有效地吸引学生地注意力。

4.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教师在培养学生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要落实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一教学目标。首先时间抓起,养成早读的习惯,学生早晨到校之后,应自觉拿出语文课本,预读新课文,做好上课准备。在上课中专心听讲,不开小差,老师所强调地重点在课文内容旁边做简单批注,积极地、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养成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在遇到不懂的问题,先自己思考解决,实在不能解决,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不堆积问题。

有效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习的成绩的提高。预习是初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阶段,学生做好预习的准备,有利于后续学习的顺利开展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教给学生阅读课文方法,帮助理解课文,首先从识字识句入手,再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课后要解决学习之中问题,学会举一反三,总结积累。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教师要在课前做好精心备课的准备,设计精巧的语文教学活动,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点,开展趣味语文教学方法,创设轻松、愉悦的教学情境,在兴趣的激励下形成探索学习的动机,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以此不断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 旁征博引――努力挖掘广博的现成性资源

古人云:“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确,对语文学科而言,可谓“时时处处皆资源”。课内与课外,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文本与非文本,静态与动态……语文教学,要善于运用一切资源,在稳健扎实的同时追求灵动鲜活,语文教材生活化,教学方式活泼化,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探索中思考,主动参与,培养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1. 用好教材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告诫我们:“要尽可能实地运用教材,尽可能活地运用教材,尽可能巧地运用教材”余老师总是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归纳出来,又想方设法用最有效的方法将提炼归纳的成果运用于课堂教学,优化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因为教材是编者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规律潜心编制的,是众人智慧的结晶,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它负载着人类文化的精髓,体现了时代精神、现代意识,具有典范性,它是语文课程的第一资源。它的教学价值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要深挖课文,努力寻求、开发和利用课文的教学资源,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底蕴,只有用足教材、用好教材,最终让学生从文本中汲取营养,从更广阔的空间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如果语文老师都能像余老师那样悉心把玩教材,精心提炼教材,我们的语文课堂将是多么丰实、优美、生动而富有趣味啊。

所以,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首先不能冷落了语文教材,舍本逐末,为了资源而资源,一味开发生活中的语文资源,而丢了教材这个主要的资源。

除了教材这个重要的资源,我们还要关注生活中丰富鲜活的语文资源,努力寻找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及社会实际的结合点,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特点,贴近地域特点。

2. 关注网络资源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信息资源库,其内容包罗万象,覆盖了不同学科、不同领域、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信息资源。在表现形式上,包括了文本、图像、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等,堪称是多媒体、多语种、多类型信息的集合体。语文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集声音、文本、图形、图表、图像、动画于一体,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可触可感,这种方式将教学内容立体地、多维地、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最大程度地激活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动眼、动耳、动脑、动手、动口,全方位地获取信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木兰诗》时开头用美国动画片《花木兰》导入,学生兴趣浓厚,不仅起到了激趣的作用,而且也让学生明白了诗歌的语言和剧本的语言有何区别;教学《天上的街市》时,从网上下载与诗歌意境相合的精美图片制作课件,下载优秀的诗歌配乐朗诵,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3. 引入古今歌曲

现在的学生喜欢听歌,喜欢流行歌曲。文学和音乐同为艺术,二者自然有相通之处。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从歌曲中发掘语文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很多古诗词,都被谱上了曲,成了一首首传唱的歌曲,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剪梅》《虞美人》等,我们可以寻找文学和音乐的结合点进行教学,在音乐中对学生进行文学的熏陶。笔者搜集了一些古诗谱写的歌曲制作课件《唱古诗》,课堂上让学生听听这些歌,唱唱这些歌,在听唱中理解诗歌内容,感悟诗歌的魅力,学生非常感兴趣,也加深了对这些诗词的理解,更深刻了印象。

当今很多流行歌曲,也蕴含很多语文教学资源,比如歌词。我校肖老师曾上过一节课《歌词的魅力》,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关注优美的歌词,品析歌词的魅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吉祥三宝》的歌词:“……太阳星星月亮就是吉祥的一家!……花儿叶子果实就是吉祥的一家!……爸爸像太阳照着妈妈!/那妈妈呢?/妈妈像绿叶托着红花!/我呢?/你像种子一样正在发芽!/我们三个就是吉祥如意的一家!”这个歌词运用铺陈的手法,想象非常丰富,一问一答充满生活情趣,用常见事物设喻巧妙而亲切。《真心英雄》中的歌词:“把握生命里的每一分钟/全力以赴我们心中的梦/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蕴含生活的哲理,给学生无限的启迪。

4. 悦纳电影电视

学生喜欢看电影、看电视,老师可抓住这一点让电影电视为语文课堂所用。如学习《沁园春•雪》后,笔者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看电影《诗人》,学生积极性高涨,对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甚至有很多学生喜欢的诗词了。老师还可经常给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像电视散文、各类辩论赛等;或建议学生关注一些自然风光、风俗民情等。教沈从文的《云南的歌会》,不妨在开头用电影《五朵金花》的片断导入,并让学生思考:这个片断与文中那些段落相合?这样课文的教学就非常轻松了。

5. 留心身边生活

广告、路牌、物品名称、公园里的动植物的名称、校园内外植物、商店名称、银行标识、会徽、甚至纸币、硬币等可以作为语文学习的资源;一些优秀的报刊杂志如《语文报》《读者》等,一些新生事物如短信、伊妹儿、BBS、博客等也可以成为语文学习的资源。在平时的教学中,笔者搜集一些教学资源,制作了《透过“名字”学语文》《成功人生的十大故事》《感动中国》等几个课件,提醒学生多观察、多体会,关注身边的语文,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些资源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多方面多侧面地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 左右开源――细心关注及时的生成性资源

语文课程资源分静态教学资源和动态教学资源,以上说的主要是静态的现成性资源,下面要说的是动态的生成性资源,它包括学情、教师发展等。

1. 关注“学情”,细心捕捉课堂动态资源

“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状。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处于主流地位的观念是“教”控制“学”,“教师主宰课堂”,“学情”也就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其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种种问题是最宝贵的教学资源。

如有一个老师教《五柳先生传》,正讲得起劲,有一个同学却正在专心给插图中的陶渊明“美容”呢:他用彩笔给陶渊明头上的斗笠加一圈流苏,给他的衣服涂上色彩,画上花朵。

这位老师稍作停顿,拿起那位同学的“杰作”,平静地向全班同学描述一下这位同学加工的部分,顺势提问:“同学们,请再读课文内容,看看这位同学给插图添加的内容是否合理?”

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来了神,那位“着色加工”的同学也没感到非常尴尬。经过一阵思考和讨论,同学们对这个问题达成了共识:从文中可以知道,陶渊明是个崇尚平淡和宁静的人,他是不会这样打扮的,帽子上不会装饰流苏,衣服也会很素淡,更不会在衣服上饰有鲜艳的花朵。

这位老师善于发现可贵的教学资源,抓住课文中的插图巧做文章,精彩生成,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对陶渊明的理解。

2. 注重“师情”,用心生成自身动态资源

教师作为资源开发的主体,其本身也是一种独特的课程资源。他那睿智的谈吐、丰富的社会阅历、广博的文化知识,真诚细致的人文关怀、独到的人生感悟……都是学生终生受益、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所以,让我们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也不断地学习,发展自己,塑造自己,生成自身的动态发展资源,迎接更为开阔的语文天空。

如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于漪,她善于生动地讲述,侃侃而谈,缘文释道,因道析文,创造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明理、通神;善于挖掘教材内在的思想教育火花,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发展和思想情操的陶冶于一炉。这是资源。

再如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课堂教学中也处处呈现出个人魅力,这同样是资源。他教材处理的独辟蹊径、高屋建瓴,他教学设计的出神入化、精美绝伦,他朗读教学的字正腔圆、层次分明,他对学生的亲切亲近、润物无声,他胸中有丘壑的大家气度,他镇定自若的教学风姿,他深厚磅礴的文学底蕴……因为这些,余老师的课堂总是让你被激发,被丰富,被感染。

三、 巧妙组合――灵活使用鲜活的非课本资源

如果我们具备了强烈的资源意识,旁征博引,左右开源,获得丰富的资源;如果我们又有较高的资源使用意识,筛选、整合,巧妙运用于备课、上课、练习、作业、考核等环节,我们的语文教学定然会有一片新的天地。

1. 备课――筛选组合

语文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要善于发现语文课程资源,也要注意认真遴选资源,不能“拣到篮子里的都是菜”,对资源进行甄别与分析。在备课的过程中,结合上课内容,搜寻有关语文资源,进行甄别、筛选,分类并应用到语文教学中,可以使课堂教学内容丰富,生动有趣。

我校曾开设过这样一节公开课《说话要讲究方式》,是关于口语交际方面的内容。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的第48页知识介绍方框里的内容,原文大约500字左右,主要介绍了说话的方式直言和婉言。在备课的过程中,老师发动学生一起搜集大量的有关说话技巧的案例,经过筛选组合,课堂教学分这样几个部分:① 何时宜用婉言不宜用直言;② 婉言有什么妙处;③ 怎样才能做到婉言说话。这几部分不是枯燥的说教,而是以丰富而鲜活的资源说话,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炉,学生很感兴趣,收获也很大。

2. 上课――活用生成

使用资源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支持“学”,而不是为支持“教”,必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自然地活用语文资源,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运用资源的过程,在运用中生成,在生成中精彩。

如余映潮老师教李白的诗歌《行路难》时,为了重点突出,强化知识的积累,他将警句和典故的知识用微型讲座的形式适时地穿插到教学流程中,并巧妙地进行两次“联读”让课堂熠熠生辉。第一次课文联读是在“感受美句”后,余老师顺势讲“警句――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赏析完本诗的警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后,背诵龚自珍《己亥杂诗》中的警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举一反三,流转自如。第二次联读是在“揣摩难句”后,余老师讲解了有关“用典”的知识,并现场引导学生引用典故来表达“士别三日”的感受,并联读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对其中用典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进行点化,强化了学生对运用典故的理解。余老师的课堂,活用资源,精彩生成,给听课的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

课堂中运用语文资源的时候,要有机地穿插,讲究一个“活”字,以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

3. 练习――运用开发

运用助学系统,开发多元的练习方式,拓展学生资源途径。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资源,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例如下面这个练习:

读下面的材料,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话,使前后文连贯,符合人物的心理与性格。

某私塾有四个学生。一天,当地来了戏班,四个学生都想去看戏。先生见此情景便说:“我提一个问题,如果谁答得妙,我就允许谁去看戏。”我的问题是:“读书好还是看戏好?”学生甲不多想便说“。”先生生气地说:“你就知道玩!”学生乙回答说:“。”先生笑着说:“此老生常谈也,谁都会说。”学生丙采用了圆滑的说法:“。”先生不以为然的说:“此调停两可之说,恰似汝之为人。”学生丁灵机一动说“。”先生十分满意:“好,好,此言得之矣。”

这个练习,老师运用资源,设置特定情境的练习方式,训练学生的说话的能力。它抓住训练的关键,又容易放松学生的心情,激发他们的兴趣,同时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很好地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材料,品味说话的艺术,学生在练习中的获得也是渐进的、深入的、丰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