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妈妈对儿子说的心里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家庭感言:
婆婆在乡下生活了一辈子,而我从小生活在城市里。别人常说,婆媳关系不好处,更何况是农村的婆婆、城里的媳妇。可我们家却从没有出现过婆媳争吵,反倒是其乐融融,这是因为婆婆和我各有“三招”。
婆婆虽是个农村老人,思想却一点也不封建,她的第一招就是“重男不轻女”。当年我生下了女儿,惟恐婆婆心里有想法,于是吃不香,睡不安。谁知我是庸人自扰,在乡下的婆婆一听说我生了个女孩,赶紧把平时很少出门的公公也拉来,体体面面地为孙女庆贺了“满月”。我的顾虑消除了,对婆婆也多了几分敬意。
为了帮着带孩子,婆婆进了城,和我们小住了一段时间。她使出的第二招是“护媳不护儿”。我和丈夫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常有争论,我主张教孩子有严有松,而丈夫却主张宽松。婆婆知道我们的分歧后,很郑重地对我丈夫说:“仙儿说的有道理,严是爱,松是害,你该听仙儿的!”我和婆婆更同心了。
婆婆的第三招便是“暗地里给的钱绝不要”。一次,丈夫从“私房钱”里掏出500元钱给婆婆,婆婆拒绝了她儿子的这片好意,还给他上了一课:“这瞒着仙儿的钱我不要,收了这钱就等于咱娘俩合伙骗仙儿,这不行!”知道了这件事后,我已完全把婆婆当亲妈妈看了。
为了回报婆婆对我的好,我也使出了我的“三招”:
第一招,嘴甜。婆婆曾有些日子因农活忙不能帮我们看孩子,怕我有看法。我发觉后对她说:“妈,您老当初费心劳神地把5个孩子拉扯大,而现在我们只有一个孩子,再累也比不上您当初的劳累。您不要过意不去,放心忙家里的活儿吧。”一席话把婆婆哄得乐滋滋的。
第二招,手勤。婆婆在家住的时候,家务活我从不让她做,总是把丈夫推到婆婆身边:“妈,你们娘俩多日不见,好好说说心里话,活我全包了。”婆婆的脸又笑开了花。
第三招,吃好。每当婆婆进城来,我总是精心准备好吃的,变着法子给婆婆改善生活。婆婆对儿子说:“你别亏待了仙儿,她对我像对她的亲娘。”
婆媳各有三招,使得“城乡距离”拉近了,婆媳关系更融洽,我也由衷地感到幸福。
但释小龙的这个要求,却被父亲陈同山一次次拒绝,以至于16岁的他只进过十来天学堂。因为在读书问题上的严重分歧,释小龙父子的感情出现坚冰,外界更指责陈同山将儿子当成“赚钱机器”。
直到释小龙越来越大、却越来越沉默时,父亲陈同山才慢慢省悟:童年原来不该被赋予太多重负。为此,他痛下决心,暂停释小龙火热的演艺事业,将他送到美国读书……
成长的烦恼:“童星”孤独想进学堂
河南省登封市是少林武功的发祥地。1988年12月2日,释小龙出生于这里的一个武术世家,父亲陈同山自幼习武,练得一身绝好的少林功夫。
释小龙从小聪明伶俐,两岁时就被父亲每天天不亮带着晨跑、练功。像很多练武的人一样,陈同山性格刚毅,对儿子要求非常严格,有时,一个马步就要小龙扎一上午。从小,父亲就是释小龙最怕的人。
1993年6月,释小龙随嵩山少林佛学文化访问团到台湾访问,他天真无邪的笑容和有板有眼的武学招式深受台湾人的喜爱,也得到了台湾著名的长宏影业公司的青睐。当年7月,年仅4岁的释小龙就与长宏公司签约,拍摄《旋风小子》。
儿子要走出大山了,陈同山的心里充满自豪。因为他和妻子要管理自家的武术学校,不能陪小龙走南闯北,就专门找了一名武功深厚的少林拳师指导孩子武功,高薪聘请一位女老师教文化。临出发时,他特意交待儿子,武学讲究恒久,作为演员也一样,为了干好,一定要舍得吃苦。释小龙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刚进剧组,一切对释小龙来说都新鲜。加之还有一个来自台湾的、与他年纪相仿的小演员郝劭文,释小龙玩得非常快乐。但真正进入拍摄流程后,释小龙才发现拍戏并不“好玩”。
为了拍摄飞檐走壁的绝世武功,小龙被工作人员用细细的钢丝绑定,放到十几米高的大吊车的车臂上。第一场戏刚拍完,释小龙忍不住哭着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要求回家。陈同山气愤不已,在电话里吼道:“哪个练武的人不是起早贪黑?一点苦都吃不了,你怎么能做大事?”吓得释小龙再也不敢提回家的事情。
幸运的是,这部由释小龙主演的《旋风小子》很快火了起来,他光头小和尚的形象很快走进观众心里。伴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小龙的片酬很快飞涨到百万之巨。但这个巨额数字对于小小的释小龙来说没有任何意义,玩才是他最关心的。但偏偏就是这件对普通小孩来说非常容易的事情,对他而言,却近乎一种奢望。
小孩通常没什么耐性,日复一日的拍戏生活让释小龙很不开心。但他畏惧爸爸,怕爸爸骂他偷懒,只能把心里话悄悄告诉妈妈方平。他告诉妈妈:他想妈妈,想姐姐,想爷爷奶奶,想原来的小伙伴,想回家。说着说着,他就哭起来,任妈妈在电话那头怎么劝也劝不住。
不知不觉中,释小龙到了上学的年龄,而此时,他已经拍了10部影视作品,演艺事业也如刚刚升起的红日,一片大好。是让小龙读书,还是继续拍戏?家人展开了讨论。
陈同山坚决反对让儿子回来。他认为:既然儿子已经开创出了一片天地,就不应该放弃。方平和小龙的爷爷则认为:孩子太小,长年离开亲人并不好,应该让他回来。
一家人的观点很快分成了两派。最后,大家决定问问释小龙的个人想法。面对父亲严厉的目光,已经7岁的小龙胆怯地回答道:“我想上学……”当父亲问他为什么时,释小龙低声说道:“因为学校里才有小朋友玩。”
结果,还是一家之主的陈同山力排众议,决定让释小龙继续拍戏,先创业后读书。同时,他再次高薪给小龙物色了一个女教师负责他的文化课,利用拍戏的空当进行学习。由于陈同山的决定,释小龙就这样第一次与学校失之交臂。
校园梦碎:固执的父亲郁闷的儿
虽然释小龙有老师为他辅导功课,但因为他是以拍戏为主,文化课的学习非常不系统。更重要的是,他所渴望的校园生活距离他越来越远。
1997年5月,释小龙正在浙江横店拍戏,从来不去片场的爷爷因为思念孙子,就不顾陈同山的反对,亲自到横店探班。这一探,把爷爷心疼坏了――小龙每天的戏排得满满的,根本没有时间和爷爷亲近。好不容易一场戏拍完,小龙从片场下来了,没跟爷爷说几句话,头一歪竟在椅子上睡着了。眼看吃饭时间已过,小龙下午还有戏要拍,老人赶紧给孙子泡一碗方便面。半个小时过去了,小龙还没睡醒,而泡好的面已经膨胀变形。爷爷狠心推了推孙子,谁知小龙睁了一下眼又睡着了……年幼的孙子竟累成这个样子,爷爷忍不住眼泪横流。
第二天,爷爷就赶回河南,一定要陈同山把小龙接回来。70岁的老人哽咽着对陈同山说道:“演戏那是小孩干的活吗?哪个家长这样狠心的。”话刚说出口,眼泪又出来了。
听到父亲说的情况,陈同山心里也非常难过,小龙是他的儿子,他怎么不心疼呢?他之所以从来不到片场看儿子拍戏,就是害怕看到小龙吃苦后,一时心软,误了儿子的前程。
1997年秋天,释小龙抓住拍戏的空隙回家。家里人的宠爱和与伙伴在一起的快乐,让释小龙又向妈妈提出要上学。为了得到支持,他还哭着缠着爷爷求爸爸让他上学。
儿子的哀求和众人的求情,让陈同山终于改变了主意。1998年,他决定让10岁的释小龙到郑州市纬五路第一小学3年级学习。
知道释小龙来学校读书,班主任“如临大敌”。在他到来的前一天,就专门给班级同学开会,商量如何应对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结果,释小龙一进校门很多同学就把他团团围住。下课后,更多的学生围住小龙所在的教室,隔窗观看小龙的一举一动。小龙要上厕所时,班主任老师也只好组织同学们组成人墙,护卫小龙去小便。
尽管上学的麻烦一串串,学校生活还是让释小龙感觉兴奋,这是一个与他拍片不同的世界。短短几天时间,小龙就与班上的同学打成一片,同学们还选他当了体育委员。
当小龙沉浸在读书的快乐中时,父亲陈同山却动摇了。原来,电视剧《少年包青天1》的导演找到陈同山,希望释小龙能演少年展昭。看完剧本,陈同山有些动心。剧里的展昭正好是一个从少年向青年过渡的角色,一旦小龙出演,就可以打破他之前只会演可爱小孩的局限,把他的演艺生命向青年角色过渡。思前想后,陈同山感觉,展昭这个角色是释小龙一次难得的机会。
考虑到释小龙将来的出路很可能还会在演艺事业上,而小学3年级的课程非常简单,陈同山私下与导演签下协议:把仅上了两个礼拜学的儿子送到浙江横店拍摄《少年包青天1》。
陈同山的决定遭到妻子方平的极力反对,连大小龙几岁的女儿也向他求情,让小龙留在家里。陈同山却固执地将哭得眼睛红肿的释小龙送上了飞机。
结果,正如陈同山所希望的,《少年包青天1》热播后,小展昭的形象深入人心。
小龙虽然离开学校拍戏去了,可他的心却留在学校。一有空闲,释小龙就给他的同学打电话,问问作业,听听同学之间的新鲜故事。但毕竟相处时间太短,释小龙还无法将班级里的同学都记全,那位同学所讲的、发生在同学身上的事情,他有些对不上号。电话里对方“咯咯”笑个不停,他在电话的这边却听不明白,自然无法分享他们的快乐。
释小龙成了学校里一个有班级但不见其人的特殊学生。他与学校的唯一联系,就是到每个学期的考试时间,司机把试卷取回来,传真给小龙做完,再交给老师评分。
2000年,只上过10多天学校的释小龙被河南省实验中学破格录取。但这个学校,他3年内只去过两次。第一次是开学当天,在爸爸的带领下见见校长和老师就走了,第二次学校举行运动会,特地请他回来和全校“同学”见见面。
失去同学的小龙是孤独的,而此时,原来时不时能见面的郝劭文也回台湾读书去了,他在那个大人的世界里连最后一个朋友也失去了。可能是长期不和同龄人打交道的缘故,释小龙经常一个人躲在旁边发呆。随着年龄的增长,释小龙慢慢变了,他的话也越来越少,眼神里透出一份与他年纪不符的孤独和忧郁。2001年夏天,陈同山刚好去香港公干,就去看了一下正在那里拍戏的儿子。
陈同山来到拍摄现场时,正是炎热的午后,正在拍古装戏的释小龙被晒得黑黢黢的,剃得光亮的头皮晒起了皮,用手轻轻一摸,就能揭下来一大块。见状,陈同山忍不住眼眶发红。见爸爸伤心,小龙以为他知道自己拍戏的苦,低声对父亲说道:“我不想拍戏了,我要上学。”陈同山口头上答应下来,可考虑了一年多却没见任何动静。
原来,陈同山研究了很多童星的经历,他发现,14岁是童星们的一个坎儿,14岁之后还能留在舞台上的,就很可能成为明星;否则,就成为从人们记忆中很快消失的流星。而他想让儿子成为明星,就这样,小龙上学的事还是被他否决了。
读书梦圆,愧疚的父亲帮你寻找快乐童年
满怀的希望,到头来还是一场空。释小龙再没提过进学校读书的事情,对父亲、对家人也越来越冷淡。陈同山给他打电话,他很多时间都拒绝接听。当父母找他找得发急时,他就用手机给父母回短信:“忙”、“累”、“工作”,不愿意再多发一个字。
父母和儿子几乎断了交流,陈同山夫妇心酸又心焦:好好的儿子怎么变成这个样子?方平就忍不住抱怨陈同山:“都是你把孩子逼成这样的呀!”陈同山内心感到无限悲凉,开始反思:“我这样要求小龙真的错了吗?”
为了挽救心爱的儿子,陈同山和妻子四处向其他孩子家长讨教,还专门咨询有关专家:为什么自己的儿子与父母就是没有话说?专家告诉他们:孩子毕竟是孩子,父母应该按他的天性来安排他的生活,千万不能让他负累太多。
专家的一席话点醒了陈同山,他终于意识到,一个孩子像一棵种在农田里的庄稼一样,成长、开花、结果都有自然规律。如果违背自然天性,尽管也会硕果累累,他的内心却是苦的。
认识到这些问题的时候,陈同山后悔不已,后悔自己过于武断,总是用一个大人的价值取向去为一个孩子做选择,结果生生夺去了属于他天性的童年和快乐。痛定思痛,陈同山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让小龙重新快乐起来。当务之急,就是要给释小龙联系一所学校。
作为当红的“功夫小子”,要想在国内找到一所让小龙能安静学习的学校并不容易。最后,陈同山把眼光投向国外,将儿子送到美国著名的曼哈顿私立国际艺术高中读书。得知这个消息,释小龙给他发了一条短信:“谢谢爸爸”。
但让陈同山没想到的是,到美国读书并不是容易的事情。2003年8月初,小龙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签证,蹩脚的英语无法给签证官一个满意的答复,对方没问几句就把他打发了出来。释小龙心情沮丧到了极点。陈同山一阵心酸:都是自己耽误了小龙的学习呀!于是,他花高价聘请了一个英语老师,就签证官可能要问的问题仔仔细细地开列出来,然后由英语老师一字一句地教释小龙。
为了让签证官能更多地了解释小龙,陈同山找人赶制了厚厚一本《我的事业在中国》的小册子,用中英文对照以及大量的图片介绍释小龙10年来所拍的全部影视作品。
在此期间,释小龙整整在宾馆里待了10天没下楼,拼命“恶补”英语,直至这些可能被问到的问题一张嘴就能从口里流出来为止。
8月21日,释小龙再次来到美国驻华大使馆办理签证。释小龙大大方方地把爸爸给他准备的《我的事业在中国》的小册子递给对方,用流利的英语介绍自己的个人情况。当签证官确定面前英气逼人的少年就是释小龙时,立刻笑容满面。前后不到10分钟的时间,释小龙就成功地获得了签证。
2003年9月,释小龙和家人告别,来到了曼哈顿私立国际艺术高中读书,开始了作为一名普通学生的学习生活。
刚开始到美国的时候,由于英语底子较差,他听课显得有些吃力。陈同山就经常主动打电话给儿子鼓励:“咱练武术能获奖,拍戏能拍得很棒,到美国学习可不能输给同学呀。”小龙嘴里不说,心里却非常不服气,拿出拍片时那种吃苦的劲头,认真研读。由于他的勤奋好学,一年后,包括英语在内的诸多困难都迎刃而解,他的各门功课都得了A。
在美国读书,只有华人认识释小龙,他的外国同学只知道他会武功,但都不知道他是一个在亚洲拥有众多影迷的影星。他在学校任何地方出现,都不会像在国内那样引起围观和轰动。而且,他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同龄同学,并且还有两个从台湾来的“铁哥们儿”。
更重要的是,在同龄人中间,释小龙不再感觉孤单寂寞,心情也因此舒畅起来。以前总是陈同山打电话过来问他,现在,他每月都要给爸爸打上三四次电话,向爸爸汇报自己各方面的情况。
在释小龙18岁生日那天,他给爸爸发来短信:“爸爸,今天我已经长大成人了,您为碎了心,以后可以歇歇了。”陈同山在短信中告诉儿子,他知道儿子吃了很多苦,他几乎不敢看他小时候的影视作品,一看到那些作品眼泪就出来了。他对儿子说,那个时候自己也太年轻,根本不知道心疼儿子,希望儿子能原谅他。他告诉儿子:“爸爸还欠你一个快乐童年,爸爸会想办法弥补,希望来得及。”
2007年农历五月初十,是陈同山42岁的生日,释小龙专程从美国打回电话,祝爸爸生日快乐,保重身体!从儿子不愿意同自己讲一句话,到接到儿子的祝福,陈同山知道,儿子真的长大了。
2007年暑假,小龙回到郑州的家里。有导演得到消息早早来找陈同山,希望小龙回国后能继续拍戏。但他们的邀请都被陈同山挡回去了。他有一个小小的心愿:虽然小龙已过了19岁,但他要还儿子一个他童年里没有经历过的、没有拍戏内容的完整暑假――这是他帮儿子寻找快乐童年的第一步。
8月8日,王骏纬将飞越太平洋,只身飞往美国。
一个高二学生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绩,王骏纬的家庭教育在他的成长历程中产生了怎样的作用?带着这个疑问,在和王骏纬父亲王根面对面的交谈中,记者看到了一个普通孩子不普通的成长经历。
激情教育,“在路上”成功将孩子拉出游戏泥淖
10岁以前,王骏纬只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学习成绩也平常。如果非要找出和普通孩子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玩电子游戏出类拔萃。
那时的王骏纬,每天放学回家后“哐啷”把门一关,便开始在自己的房间里打《传奇》。平时沉默寡言,可一提到电子游戏,他便精神焕发,口若悬河。
怎么才能让儿子戒除电子游戏瘾,王根为此伤透了脑筋。那时候,王根在四川大学工作,王骏纬的妈妈曾淑蓉在华西口腔医学院工作,下班回家时都很晚。儿子是否在家打过电子游戏只能靠经验判断。每天下班回家,王根总要伸手摸摸电脑,如果发烫,可以断定儿子一定又背着他打《传奇》了。而且每次电脑的状况都无一例外地发“高烧”了。那段时间,王根一进家门有两个固定动作:一摸电脑,二打王骏纬的小屁股。
王骏纬挨过几次打以后就有经验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里的电脑再也不发“高烧”了,这让王根高兴极了。可过了些日子,他发现王骏纬的学习成绩还是很一般,甚至有倒退的迹象。一天,满腹狐疑的王根提前回家,悄悄打开门,房间里的一幕让他大吃一惊:王骏纬坐在电脑前玩得正欢,一台电风扇正对着电脑主机“呼呼”直吹,电脑显示器上则摊着王骏纬自制的冰袋。
这一次,王根没拿王骏纬的屁股出气。他清醒地意识到:现在再打也没用了;即使这招被父母发现再也不能用了,儿子还会想别的招;现在他在情绪上和父母越来越对立、越来越冷淡,几乎不会主动与父母说话,如果再打下去,情况恐怕会更糟。
揣摩多日,王根想到了“激情教育”。他要想办法让儿子爱上学习、充满激情地学习,从而忘掉《传奇》。
接下来的日子,王根天天跟儿子灌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之类的大道理。可是,往往是王根在进行“激情演说”,儿子却在撇嘴或心不在焉地抠指甲。儿子心里装的还是电子游戏,家里不让打游戏了,王骏纬就跑到网吧去玩。为这,王根几乎绝望了。
问题到底出在哪?几天思索下来,王根发现自己的“激情教育”存在三个问题:其一,学习的激情必须被一种精神力量激发,否则即使唠叨一万遍,儿子也会觉得“激情”与他无关:其二,日常生活中,儿子接触电脑实在太容易了,家里不让开电脑,他可以去同学家、去网吧,儿子根本就没有脱离这个环境的机会;其三,由于自己忙于事业,很少和儿子在一起,在儿子心里,父亲是一个陌生概念,试想一下,有谁能轻易接受一个“陌生人”说教?再加上每次他和儿子谈激情,姿态总带着父亲的威严,儿子一看父亲,先就生出三分敬畏,甚至恐惧,他又怎么能接受这样一张嘴里说出来的激情?
找到了原因,王根重新规划他的“激情教育”,第一步是“在路上”。
一个周末,王根带着儿子坐车来到离成都有50多公里的双流县籍田镇。到达籍田镇时已经是上午11点,王根告诉儿子,他现在身无分文,他们回家只能步行了。
在路上,开始时,王骏纬不愿理睬父亲,可走着走着,他慢慢地话多起来,开始向父亲诉说自己的苦恼。王骏纬说,爸妈每天都很晚才下班,周末又经常加班,自己觉得很孤独。只有打电子游戏能够让他快乐起来,所以他离不开电子游戏。
听着王骏纬抱怨,王根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恼火。他先向孩子道歉,然后语重心长地说:“骏纬,不是爸爸妈妈不管你,而是因为实在无法从工作中抽身。不是爸爸妈妈不让你打电子游戏,而是打电子游戏耽误学习。学习不好,即使以后捡垃圾也比别人慢呀。”
一句小幽默把王骏纬逗得“格格格”地笑起来。这一笑,就开启了父子俩愉快交流的心锁。步行了不到20公里,两人已经无话不说,不像父子,更像是一对推心置腹的朋友。
在接下来的路程中,王根指着附近的山川河流说起了古今风流人物,从秦王扫六合到诸葛亮治蜀,从祖冲之到詹天佑,从到。说话当中,王根惊喜地发现:平时对名人故事充耳不闻的王骏纬竟竖起耳朵听得聚精会神,还时不时地提问:他们为什么这么了不起?王根趁机从诸葛亮隐居隆中、躬耕南阳、发奋学习,说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他告诉王骏纬:这些人之所以名留史册,无不因为他们少年时期就胸怀天下、刻苦学习。“其实你也可以成为这样的杰出人物,但是必须从现在起就远离电子游戏,像他们一样好好学习。”说得王骏纬鸡啄米似的频频点头。
从双流县一路走回成都,整整花去八个多小时。回到家里天已擦黑,王根累得一头倒在沙发上,但王骏纬似乎还沉浸在“在路上”的兴奋之中,一到家就拉着母亲,向她转述父亲讲的那些历代风流人物故事。说到父子俩翻丘陵、趟小河、找水喝等种种困难情景时,王骏纬更是神采飞扬、得意非常。王根欣慰地发现,“在路上”让孩子体验到了电子游戏以外的乐趣。
“在路上”进行过几次后,王根发现儿子身上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一,父子之间的冷漠和对峙消失了,王骏纬有什么心里话都主动跟他说,而他的建议王骏纬往往能够愉快地执行;第二,受杰出人物精神的鼓舞,王骏纬内心似乎找到了依托,找到了学习方向,学习一天比一天来劲;第三,以前钟爱的电子游戏现在已经可有可无了,学习的兴趣和激情已经在孩子身上依稀可见。
屡败屡战,“差生”在失败中长成“不败小巨人”
王根觉得,现行的应试教育太过于看重分数,实际上,孩子日后的发展,综合能力比分数更重要。他发现王骏纬对航模兴趣浓厚,就把他送进了航模班。
进航模班当天,王根告诉儿子:“要做就做最好的。”可是,学习才几天,王骏纬就蔫头耷脑的,闹着不去航模班了。王根问他为什么。王骏纬说:“有好几个同学都比我优秀,和他们比,我屡战屡败,我没办法做到最好。”
王根笑着对他说:“别泄气,爸爸觉得你还是最好的。”
“爸爸骗人,我屡战屡败怎么可能是最好的呢?”
于是,王根给儿子讲刘邦和项羽的故事,然后说:“刘邦和项羽打了一辈子仗,他只赢了一回,但他赢的是
最后一回。屡战屡败并不可怕,敢于屡败屡战,那就是英雄气质,你现在虽然输给了别的同学,只要有这种英雄气质,爸爸相信你能赢得最后一回。”
尽管那以后,王骏纬还是经常在航模比赛中受挫,但他再也没有垂头丧气,始终激情四射。经历过数次失败之后,王骏纬在成都市一次青少年航模大赛中拿到了一等奖,并且入选成都代表团参加1999年8月在桂林举行的第四届“飞向北京”全国青少年航模大赛。
在桂林看过其他城市代表团的精彩试飞后,成都代表团的几名选手几乎都产生了放弃比赛的念头:和别人比起来,他们的航模无论在外形还是性能上,简直就不在同一档次。眼看第二天就要比赛了,成都代表团将输得毫无颜面,基本上逃不过失败的结局。但是,王骏纬偏不服气,夸下海口:拿不到奖项,我三个月不吃饭。
当晚,王骏纬跑到上海和广州代表团的房间,凭着一张巧嘴,又拉关系又套近乎,最后装出一副谦逊样,要求学习拆卸对方的航模。在拆卸过程中,王骏纬暗中掌握了对方航模的关键技术。回到自己房间,他连夜改装航模,一直装到次日凌晨4点。结果,在第二天的比赛中,王骏纬操纵的航模拿下了一个优胜奖。别看仅仅是一个优胜奖,正是它实现了成都代表团在全国性青少年航模大赛中零的突破。
王根一直注重教育和国际接轨,注重综合创新能力的开发,不大关注考试分数的高与低。王骏纬小学毕业时,手风琴已经达到了业余八级水平;英语口语水平亦大大超越同龄人;在创造性思维方面,王骏纬多次在成都市范围内问鼎“小发明奖”。但是,王根特有的教育和国际接轨、注重综合能力开发的教育理念,却让儿子在小学升初中时吃尽苦头。
王骏纬虽然在综合能力上超出同龄孩子一大截,但是每次考试他的分数并不拔尖。2002年,王骏纬在考重点初中时屡屡受挫。先是报考成都七中不中;然后又报考成都外国语学校还是榜上无名;最后报考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却在考试前两天害起了腮腺炎。他这一次考试败得更惨,数学只考了37分,语文也只有60分。这一次考试之后,王根也有点心灰了,开始多方奔走,希望靠走关系、交赞助费将王骏纬送进重点中学。
他正四处活动时,王骏纬听妈妈讲起了这事,毫不客气地对王根说:“爸爸,你平时跟我说,人就应该有屡败屡战的气势,你这样做不是挫我的气势吗?我告诉你,即使你把关系走通了,我也不去!”
听了儿子的话,王根反倒很高兴。他觉得自己这些年来的“激情教育”没有白费工夫。
第二天,腮腺炎还未痊愈,王骏纬又参加了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的第二次补录考试,勉强以超出录取线3分的成绩中了榜。
在进入中学的第一天,王骏纬告诉父亲:“放心,这远远不是最后一次比拼,我虽然输在起跑线上,但最先冲线的那个人一定是我!”
儿子的这一番话,让王根听得心潮澎湃,他看到,当年那个沉溺在电子游戏中的孩子,身上已有一股英雄气在纵横奔涌。
果然,在初中一年级的期末考试中,王骏纬勇夺年级第一名。在此后两年的初中生活阶段,王骏纬从未掉出年级前三名。在同学们眼里,王骏纬就是“不败小巨人”。
舍我其谁,17岁男生傲视群雄打动美国名校
王根说,虽然初中阶段王骏纬已经很出色,但他始终没有放弃自己“教育跟国际接轨”的教育理念。从初中二年级开始,王根就开始注重扩大王骏纬的国际视野。不过,他也明白,国际化视野不是说有就有的,它必须首先跨过外语这道门槛。
在成都的锦江之畔,每周二、周五晚上都会有一个“英语角”。为了提高儿子的口语水平、开阔视野,从王骏纬12岁开始,王根就雷打不动地每周两次把儿子带到“英语角”。
谁知,平时浑身英雄气的王骏纬一到“英语角”就夹起尾巴不敢吱声。去过两次,他就再也不敢去“英语角”了。他对父亲说:“在那个地方,我觉得自己简直就是个笨小孩,嘴笨、思维也跟不上。他们流利的口语和广博的见识,让我一开口就颜面大失。”
面对怯阵的儿子,王根这样开导他:“你现在要面子,那么你将来就没有面子;现在不要面子,你将来就会有面子。天鹅美丽,但它们小时候无一例外都是丑小鸭。如果你有种,就大胆去开口。”
王根一席话再度激发了孩子的激情“爸爸,从今天开始,我把‘面子’扔进锦江。”
从那以后,锦江之畔的“英语角”多了一个往来穿梭、谈笑自若的翩翩少年郎。
13岁时,王骏纬就能够用英语与老外们自如交流。尽管儿子大有进步,王根并不满足,在他看来,儿子目前的英语永平仅仅是个基础,他希望儿子在这个基础上往上再往上。为了让王骏纬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形成全面的英语思维,一天,王根拿回全套四册《新概念英语》教材,对儿子说:“骏纬,你能不能把这四本书全部背下来?”王骏纬看着这四本共1000多页的书,毫不犹豫地说:“爸,我能!”
王骏纬答应得挺痛快,但背完前两册之后,他有些吃不消了,委婉地向父亲表达了不想再背下去的念头。王根什么也没说,只是拿起笔,在第三册《新概念英语》的扉页写下几句话:“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非常之人行非常之事。’骏纬,你能吗?”当天,王根又听到了儿子朗朗的读书声。
高一还没过,有一次王根陪儿子去“英语角”时,说:“骏纬,两年之后的高考,你能考什么大学?”
王骏纬奇怪地看了父亲一眼,问:“爸,你问这话什么意思?清华、北大,难道你觉得我会有多大问题?”
王根说:“别得意,在国内参加高考你没问题,但SAT考试,也就是大家俗称的‘美国高考’你敢考吗?”
父亲的话刺激了王骏纬的好奇心,他想,能和美国高中生较量较量,那倒是挺好玩的。
从那以后,王骏纬就开始作参加美国SAT考试的准备,并积极地通过互联网与美国的巴顿大学等名校保持联系,主动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和综合素质。王骏纬生动地比喻说:孔雀不展示自己的尾羽就是一只鸡,有漂亮的尾羽为什么要夹在屁股下?
尽管儿子豪气冲天,但王根不如儿子那么自信。毕竟巴顿大学“少年班”每年只在全世界其他国家招收45名奖学金学生,其中仅有20名享受全额奖学金。
2007年1月27日,王骏纬去香港参加了SAT考试。公布成绩时,王骏纬以1960分的高分深深打动了巴顿大学,校方先后多次盛情邀请王骏纬去美国参观、面试。
2007年3月30日,17岁的王骏纬谢绝了父母要陪他去美国的好意,只身前往位于美国麻省的巴顿大学参加全额奖学金面试。
在美国,王骏纬不愿被动地等待面试,他“先发制人”,主动与主考官接触,充分展示自己各方面的才能。一位考官看着这位稚嫩的中国考生说:“你在中国成都的那所中学可能是最好的,但到了巴顿大学,你可能是最差的。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王骏纬用流利的英语答道:“考官先生,你说的可能是真的。但是我宁愿做大海里的小鱼,也不愿意做池塘里的大鱼。何况,我不见得就是一条小鱼。”
王骏纬的回答锐气中不乏谦逊,那位美国考官大为惊讶。面试结束之后,考官们给王骏纬下了这样的评语:“卓越的才华,必将写下壮丽篇章。”
面试结束回国一周后,巴顿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录取通知书从大洋彼岸飞到了王骏纬手中。未来几年,王骏纬在巴顿大学的学费、生活费、住宿费等费用都由校方全额提供,每年为5万美元。同时,因为王骏纬英语能力出色,巴顿大学还破例让他免考托福。而且,按照巴顿大学的培养模式,三年后,他可以直升更为著名的哥伦比亚大学。
孩子的婚事我做主
许蓉城
谁说儿女的婚事当父母的不该管?我说就是得管,而且得当回事儿,认认真真地管!婚姻大事可不像其他的事儿。就说事业吧,一回不成功可以再来,婚姻可不行,要是失败了,对孩子的打击多大,可不是一句“从头再来”那么简单。我不仅这么想,这么对别人说,而且我就是这么做的。女儿的婚姻大事就得我做主!
女儿宁宁结婚已经两年了,小两口生活得特幸福,我毫不谦虚地说一句:这都是我的功劳。现在这个女婿就是我给女儿挑中的。女儿参加工作以后,我和爱人就开始为她的终身大事操心。倒不是女儿的条件不好,只是因为她个子太高:1.74米。再加上那时,我们一家三口初到南京,可谓人生地不熟,宁宁根本就不认识几个男孩子。当妈的能不出力吗?
一次看电视,我了解到网络上有很多交友网站,也没和女儿商量,便在其中的一家网站给女儿注册了账户,填写了各种资料,还精挑细选了一张照片传了上去。晚饭时,我兴致勃勃地讲起这件事,没想到当即被泼了一盆凉水。宁宁一听说她的资料“上网”了,顿时大为光火,网上都什么人啊,交网友多不靠谱儿啊,你这不是害我吗?劈头盖脸一顿抱怨,然后摔下碗筷就进屋了。弄得我目瞪口呆,一向支持我的爱人也埋怨我这次做得实在有些离谱!
生气归生气,该管的事情我还是得管。过了几天,我看宁宁的态度缓和一些了,便一点点地向她“渗透”。本来嘛,这网上征婚就是扩大交友的一个途径,见面之前双方可以先通过网络交流,鸿雁传情,感觉对了再见面,比直接相亲自然得多,成功的几率也高。再说,我又没留下电话一类的信息,人家最多往邮箱发封信件,不会打扰正常的生活。女儿一向听话懂事,见我说的在理,便答应上网找找看。这一看不要紧,女儿发现还真有不少条件不错的小伙子,都附带着照片,有些还有详细的自我介绍。女儿看到有意的,就让我再把把关。在我的鼓励下,宁宁先后见了几个“对象”,但都不太称心,直到这个小关的出现。
小关是女儿大海捞针挑出来的,我也一眼看上了。一来是老乡,脾气秉性、生活习惯应该合得来,二来也是大学毕业留在这里,工作不错,长相也还好。我便极力撺掇宁宁和小关见一面。回来后,我马上问她情况如何,宁宁撇撇嘴:没什么感觉。每次回来都是这句话,这怎么成?那小关感觉呢?还行吧,跟我要了家里的电话。我看宁宁还天真地希望能够遇到一见钟情的白马王子,这不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吗?没两天,小伙子往家里打电话了,极力约宁宁再见一面,我好说歹说劝她又去了一次。这次回来,宁宁的态度缓和了一些,说“小关也不讨厌”。我一看,有门,干脆,我提前介入吧。小关又一次打电话,我接了,说想见见他,小关还挺大方,答应了。趁着午休,我跑到小关的公司和他见了面。听说网上交友尽出事,我也不能大意,借此机会,我里里外外把他了解个够,我发现他人确实不错。于是,我给小伙子鼓劲,宁宁是个慢热的孩子,你要是真有意交往就要有恒心。从那以后,小伙子两天往家里打一次电话,一周约一次见面,我在旁边不露声色地“添柴”。一个月后,宁宁的笑容多了,在家里主动聊起小关,评价也渐渐好起来。再过两周,小关被正式介绍给我和爱人,我和小关都装作第一次见面的样子。四个月以后,宁宁和小关如愿以偿地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的前一天,我和宁宁来了一次彻夜长谈,第一次说起我和小关见面的事情。女儿听罢,笑了:“妈,您还有这一手?”
致“白骨精”女儿
女儿:
思考良久,终于下决心给你写这封信,希望你能再忍受一次老妈的唠叨,也希望这些话能对你的内心有所触动。
从小到大,你都是爸妈的骄傲。在学校里,你门门功课成绩优秀,在家里,你是爸妈的开心果。我常常觉得,有你这样的女儿,真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记得你在大学授予硕士学位的庆祝会上的致词,说感谢我们给了你宽松的成长环境,没有过多限制你的思想和行为,让你自由地成长。在我眼里,你那么懂事,我们似乎根本不用怎么操心,你就已经长大成人。
可是,随着你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我却和许多母亲一样,开始为你的婚事焦虑。3年前,你因为业绩优秀,被公司派到德国总部工作。当时,你已经27岁,形单影只。所以,我和你爸都坚决反对你离开家到那个完全不利于你谈婚论嫁的环境去。25到30岁,人生的主题早就应该是婚姻、家庭和子女。结婚生子是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但你却不以为然:“我现在事业正好,怎么能牺牲事业走进围城呢?而且,我还没当够孩子,真没法想象自己像您那样,整天伺候全家人的吃喝拉撒。再说,我经济独立,为什么非要找一个男人呢?”
你表情轻松无所谓的样子,让我难以相信,这是我那个懂事、早熟的孩子?小时候像个小大人似的,怎么快30了,倒说自己还没长大?你是什么时候变成了这副陌生的样子?
我知道,你这种“白领、骨干、精英”的女孩是现在招人羡慕的“白骨精”――经济收入甚厚,独撑一面事业,周游世界各地,享受生活也能带领潮流。确实,你一个人生活就非常精彩,但是,和相爱的人结婚,并不只是找个男人来养你。情感的交流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爱情更是人生的华彩乐章。相亲相爱,相知相伴,生活中总有低潮和失落,相互扶持一把,痛苦就会减半,而幸福与快乐如果有个人能与你分享的话,就会翻倍。
多么盼望你能嫁个合适的人,再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啊,这是人生无以复加的幸福。子女是自己生命的延续,当你渐渐老去的时候,看到子女,就会感到自己仿佛又充满了活力,这就是人越老越喜欢小孩的缘故。曾经看过一份资料,前几年很流行的“丁克”夫妻,现在已经过了生育年龄,他们很多都后悔当初的选择。你都已经30了,老妈真的不希望你在不远的将来也会后悔不已。
我知道你很忙,先打住吧。别再当耳旁风了,好好想想老妈的话,我们真的需要好好聊聊了。期待你的回音!老妈即日
父母是儿女的榜样
赵化武
我的同事老张是个爱玩的人,年轻时什么时髦玩什么。那时人们的收入都不高,可老张心眼活泛,又是跑业务的,收入自然就多了一点。加上心灵手巧,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拾掇拾掇,开出去很是帅气,让周围的人十分眼热。改革开放后,玩的东西多了,老张也从不落伍。兴舞会时,自己的小院成了舞场,不说夜夜笙歌吧,也是隔三差五人声喧闹、舞曲悠扬。其他的什么养
鸽子、钓鱼、喂小鸟也一直没有断过,丰富业余生活这没什么错,可是他对自己的女儿关心不够,忽视了对她的教育和引导。
女儿娜娜一晃过了18岁,中学毕业到饭店当了服务员,人长得好,挣钱又多,本应有个好的前途,可她随了她1爸,就是爱玩。搞了个对象大宾,长她七八岁,没工作,也没什么本事,就是爱玩,会玩,敢玩。两个人今天跳舞,明天唱歌,后天郊游,娜娜的工资一分钱剩不下不说,两人还天天到老张这儿蹭饭。一晃,好几年过去了,大宾嚷着做买卖一件也没成,玩的功夫却见长,玩台球、玩保龄都是小意思,还想去玩越野,最后连娜娜都受不了了,提出要分手。别看大宾干什么什么不行,折腾人却有一套,开始是痛哭流涕,继而抹脖子上吊,最后提出要青春损失费,不给就要给娜娜点儿颜色瞧瞧。娜娜一害怕,就去外地找了个工作,大宾还是隔三差五地来寻她,顺便在老张家继续蹭吃。
娜娜离开了家,老张又出了问题。他辞了职去干出租,劳累,紧张,压力大,上班时间不固定,挣钱多少没定数,还和别的女人有了暧昧关系。老张的媳妇正大吵大闹的时候,娜娜却衣着光鲜地回来了,给了大宾的损失费不说,还给父母买了很多东西。老张正纳闷什么工作能挣这么多钱,却从邻居们那里听说娜娜跟公司里的香港老板好上了。老张一听,火冒三丈,抄起家伙就要痛扁娜娜。老张的媳妇还是心疼孩子,把娜娜护在身后,对着老张大喊,你有什么资格管孩子?!一句话,说得老张像泄了气的皮球。
经此一事,老张再也没有什么心思玩了,辞了出租车司机,去驾校当了教练,早出晚归当上了上班族。在老张媳妇的劝说下,娜娜也回到了家,不但找了个好工作,还在公司里找了一个称心如意的对象,后来,两人结了婚,给老张生了个大胖外孙,一家人生活在一起。
老张家的事很有说服力,儿女的婚事,当父母的,身教更胜于言传。
谁能理解我的心
盖琴
儿孙自有儿孙福?我真希望这句话是真的,要是这样,我就不用为女儿操心了。为了她结婚这点事儿,我真是操碎了心,愁白了头。可到结果呢,还是和女儿撕破了脸。现在,女儿除了逢年过节,基本不登我的家门,就是来了,绝不吃饭,坐坐就走。
说起来,还不都是因为现在的女婿小尤。小尤是女儿的大学同学,处朋友的时候我们还是挺喜欢小尤的,可是毕业体检,竟查出小伙子是乙肝携带者,而且以前还得过肝炎。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女儿必须和他分手,绝对不能把女儿托付给一个身体不健康的人!
我也知道,乙肝并不是什么不治之症,但一旦得了,就终身携带病毒,工作上不能太累,生活上也要时时注意,一不留神复发了,后果不堪设想。再者,病毒时时刻刻在侵害着肝脏,阳转阴在世界上也是一个难题,病毒携带者比别的人群更容易患肝癌、肝硬化等疾病。对下一代的影响更是说不清!健康是一辈子的大事,我的女儿各方面都优秀,无病无灾的,为什么要跟这么一个有健康疑问的人呢?当时我是铁了一条心,要把他们拆散!女儿呢,更是放出话:这辈子我就跟小尤了!这下,家里狼烟四起,两代人的战争一触即发。从此,我再不让小尤登家门,一年半以后,女儿搬了出去。
每天一想起这档事,我的心口就像压了一块石头,别提多窝火了!有人劝我别太“轴”,说这话的人就是自己没摊上这事儿,站着说话不腰疼。要是他家孩子也像我这样,看他操心不操心。
去年春天,女儿给我的老伴打电话,说已经和小尤领了结婚证。我一听,血压“噌”地就上去了,住了半个月医院。女儿到医院看我,坐在床边默默地掉眼泪,我扭过头,不理她。出院回家后,我翻出相册,一张张地看老照片,看着女儿从襁褓中的娃娃一点点变成如花似玉的大姑娘,泪水忍不住地往下流。女儿啊女儿,你怎么就这么不听话,妈妈怎么会害你呢?
到现在我对他们的事情也不表态。自然,她和小尤也一直没办婚事。说心里话,我也不希望看到现在的结果,为了“女婿”,反倒把女儿给“丢”了。但对于反对这件事,我是一点儿也不后悔。唯一后悔的,就是采取的方法可能不对。当初如果不和女儿顶着来,而是多些耐心的劝导,可能效果会好一些。真希望有和我共同经历的人,给我出出好主意。
老田家里刮西风
晓哲
一走进老田家,我就被客厅里挂着的那张大大的全家福吸引住了。与别的全家福不同的是,老田的儿媳妇是个“黑珍珠”。老田莞尔一笑:“我儿子的婚事,当初让我成宿睡不着觉。那些日子真是不堪回首。”
小田是做进出口贸易的,当然不可避免的要和外国客户打交道。可是,让父母想不到的是他竟然找了个老外,而且还是个老田一开始都不敢看的黑人。当时老田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就摆明了:“只要你还认我们做爹妈,你还要这个家,就乖乖地找个中国人!”
儿子也不顶嘴,等爸妈气顺了,才讲了他们的感情故事。原来小田工作没多久就认识了这个艾迪,因为他没什么经验,有一次差点得罪了一个重要的客户,是艾迪帮着他协调关系,保住了这个客户,还拉来了别的订单。从这件事以后,他们的交流多了起来。网上聊天,出差见面。儿子说她“对人非常热情, 乐于助人,对朋友没得说,对家人也很孝顺”。
看得出来,儿子和艾迪的感情已经很深了,老田思来想去:要是来硬的,恐怕不仅于事无补,还把儿子给丢了。冷战了好几个月,在儿子的强烈要求下,老田同意让她家来一趟。那天,让老田惊讶的是这颗“黑珍珠”竟然能说差不离的汉语,也挺有礼貌的,不仅嘴甜,还帮着老伴做菜,饭后利索地刷了碗。从那以后,“黑珍珠”就经常找个借口来家玩,每次带着礼物,还尽量找老两口聊天。老田开始试着摘下有色眼镜看艾迪,发现她脾气温和,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有不错的工作、和谐的家庭,更重要的是,她对谁都很细心,很体贴。老人希望的不就是孩子能得到真正的幸福,与珍惜他的人共度一生吗?在孩子的幸福面前,艾迪的国籍和肤色似乎不那么重要了。
从艾迪走进老田家到现在,前后5年了。当初的坚决反对也好,后来的其乐融融也罢,都是正常的。老田的体会是,父母和儿女有矛盾没关系,重要的是心平气和地多交流,毕竟大家都是为了有一个好生活。
不结亲家反成仇
葛建钰
人家孩子结婚,都是两家人欢欢喜喜结成亲家,我家可好,儿子大伟是结婚了,我和他妈却因此多了俩“仇人”,还是深仇大恨的那种。
19年前,大伟到环保局工作。科长老严对大伟特别好,工作中指导,生活上关心。那时,我们两家都住在政府大院里,老严7岁的女儿小惠,经常围着大伟屁颠屁颠地“叔叔长、叔叔短”的叫着。从前没什么交往的两家因此也近了很多。十几年过去了,大伟一直和老严一家保持着不错的关系。大伟在事业上顺风顺水,当了处长,就是家庭生活不太如意,不到30岁就经历了一次失
败的婚姻,前儿媳带着房子跟别人走了,留下了小孙子。这些年,我们劝大伟再找一个,也知道他经常出去约会,可就是一直不见他带人回家。两年前的一个周末,家里来了稀客――老严和他的爱人。
俩人一脸严肃地在沙发上坐下,几句话便切入正题:原来,大伟正在和小惠谈恋爱,背着我们已经有两年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不是叫“叔叔”的吗?怎么一下子成了男朋友?老严的爱人说,他们也是刚知道这件事。为了大伟,小惠连出国的机会都放弃了,怎么劝都不听,希望我们做做大伟的工作。说着说着还掉了眼泪,弄得我和老伴不知所措。好不容易将二人送走,我们一个电话把大伟叫回家里。本想给他个下马威,没料到大伟竟是一脸的坦然:我知道叫我回来就是因为这个事。一开始我也以为小惠是一时的心血来潮,一直在拒绝她。时间证明,她是真心的。我也是真的喜欢她,年龄不是障碍,我们是认真的……一番话下来,反倒弄得我们哑口无言。本来,我们就不是封建家长,找个小这么多的我们是不赞成,但要是真心相爱,我们也不反对。只是,老严的心情可以理解:年轻轻的女儿,找了一个大这么多的不说,还离过婚带着个孩子。谁家的女儿谁心疼啊。可任凭我们百般劝解,大伟和小惠就是不改心意,而且郑重地决定结婚。办事儿的时候,大伟43岁,小惠26岁,孙子已经15了。老严家一个人都没去,我们觉得小惠挺可怜的,所以后来挺疼她。
大伟在老严眼里成了忘恩负义的白眼狼,骗了人家的姑娘,离间了一家人的感情。大伟在单位干不下去了,没多久就辞了职。我和老伴也理所当然的成了抢夺他们女儿的“帮凶”。这件事闹得沸沸扬扬,大院里尽人皆知。开始老严和他爱人见到我们还会义愤填膺地谴责几句,后来光剩下憎恨的目光了。已经是事实了,我们也不能一辈子结着死疙瘩。有几次,我和爱人主动上前想说两句,都被他们铁青着脸挡开了。时间长了,我们也拉不下这张脸了,毕竟还年长他们十多岁,而且孩子的事情我们确实做不了主。
生不生孩子,不该成问题
张荣莲
昨天,亲家母又来了电话:“亲家,你劝劝闺女,要个孩子吧,你的话她听。”我淡淡一笑:“现在不能父母强迫了,她不愿意要孩子,就不要勉强了吧。”电话里传来亲家母一声沉重的叹息。
我闺女今年35,结婚快10年了,小两口一直不要孩子。而我和我亲家对她的态度可谓是“两重天”,我是听之任之,尊重她的选择;亲家则整天冲她两口子吹风,搞得自己儿子都不愿回家了。
我也不是不喜欢孩子,大闺女结婚没多久,就在我的鼓动和热切盼望下,生了大外孙。我义不容辞地承担了看孩子的任务。结果这一个孩子就把我累出了浑身病。现在大外孙12岁了,中午吃饭还是到我家来,这就等于把我中午拴在家里出不去,很多次朋友们的近郊游都没法参加,眼红得很。有了这前车之鉴,现在我也就不愿紧催着小闺女了。都说生育是社会责任,但我们国家和西方国家不一样,我们这么多人口,一部分人不愿意生育很正常,社会不应该谴责他们,而应该尽量制造宽松自由的舆论环境,毕竟还是愿意生育的人多。他们不要孩子,我不是也能减轻负担嘛,这是一点“自私”的想法。
我亲家母就正相反,已经有两个外孙女了,却整天为没有孙子发愁,用她自己的话说“头发快全白了”。何必呢?人生不是只有传宗接代、照看孙子这一种活法,为什么不能给自己的生活增添点新内容,过得精彩一点呢?
关心,应从建立子女人格开始
丁玉斌
我的三个女儿是在部队大院里长大的,我对她们要求很严,她们也很争气,个个品行端正,学习事业都很争胜好强,后来她们都考上了大学,工作事业都很顺利。可能是由于我们的管教太严了,加上部队大院这个环境较为封闭,她们对于男人、爱情、婚姻、家庭这些问题始终没有成熟的认识。大女儿和二女儿都是很晚才结婚,结了婚都声称不要孩子,我们一再做工作大女儿才生了一个孩子,可她不知道怎么带,也不愿意带,把孩子放在我们老两口这里。
小女儿是个爱情理想主义者,从不让家里和其他人插手她的感情生活,谁给她介绍对象她也不去见,坚持要自己找。一次出差,偶然碰到一个十分谈得来的人,两人便谈上了对象,书信往来,电话传情,有时情到深处,女儿便一个人坐着火车去看他。但后来,那个男的说,他已经在当地打开了局面,他的事业在那儿,不能来北京。而女儿在中央单位工作,到那个小地方实在太委屈。最后,理想主义的爱情在现实面前被粉碎了。我们给小女儿做了很多工作,给她讲爱情、婚姻不能太理想了,要考虑现实的生活,女儿似乎懂了我们的话。
后来,她通过婚姻介绍所认识了一位白领,月收入一万多元,两人见面后,彼此感觉都很好,三个月后,两人便结了婚。谁知,结婚以后,生活中巨大的矛盾便显现出来。女婿是一个小地方的人,在他的家乡女人就是男人的附属品,他的思想里也深深地打着这样的烙印。结婚时两人回他家,大包小包的都是我女儿拿,他空着双手也不帮一下。他是个离过婚的人,有一个儿子,买了一套房子借口没装修不去住,和女儿一起住在我们家里。家务活一点儿不干,连内衣裤都是女儿给他洗。最不能容忍的是他在家里称王称霸,一家人都要围着他转。他下班回家晚,我们做好饭后给他留出一份,他回家后说这是剩饭他不吃,一定要让女儿给他重新做。从吵骂到动手,不到三个月,两个人离了婚。
离婚给女儿很大的刺激,她决心一定要找一个对她好的人。不久,她又交了一个男朋友。这个人确实对她好,成天围着她转。女儿分了房子,他们自己过,他把家务活全包了。我生病住了院,别的女婿太忙,只有他经常过来陪我,我觉得很奇怪,他怎么会有这么多时间?问女儿,她才说,他没有工作!近四十岁的人了,没有工作,你们今后的生活怎么办?女儿流着泪对我说,我找不到既有事业也对我好的人,就只能图一头了,只要他对我好就行。女儿已经三十多岁了,我还能说什么?这段感情持续了几年,最终还是结束了。后来我才听说,那个男的每周六还要回原来的家睡一夜,理由是不能让从幼儿园回来的儿子知道他们夫妻离了婚,以免给他留下心灵上的创伤。可想而知,当初女儿忍受着多么大的委屈,我不知道那个男人是软弱还是纯粹是一个感情骗子!现在小女儿已经四十岁了,婚姻大事依然没有着落。
怎样全面认识一个异性,怎样全面理解理想、爱情、婚姻和家庭,怎样处理好事业与家庭的关系,谁能用一套理论道出它们的真谛?父母的经验是过去生活的积累,儿女们并不能感同身受。因此,在儿女小时,不能光盯着他们的学习和品行,还要在适当的年龄让他们接触异性,认识家庭,认识社会,从而建立一个健全的人格。
“剩女”春天如是说
柔柔
“柔柔姐,早啊!”身后传来一个男孩声音。
“你也早。”我笑着应道,同时赶紧把头低下――天啊,好大声的问候。我下意识地看看周围,心里直犯嘀咕:你怎么知道我比你大?哼!新来的小伙子,我看你好像比我老相多了,我可不想光荣地担当什么“大姐姐”。
2008年的春天不一样啊,我又长了一岁。被这大男孩一叫,我突然深刻地意识到我是个“大”姑娘了,何止是大姑娘,已经是个“老”姑娘了。工作了好几年,有了自己的生活轨迹:上班、跳舞、逛商店、和朋友小聚……其实最想的还是该有个人陪了。
每每下了这个决心,可又总是受不了突然会有个人老是问“你干吗呢”?如果只是一种打扰也就罢了,但这很可能是莫名争吵的“良好”开端。平日里,见多了姐妹们跟自己的“冤家对头”“打”得不可开交,而且还不分时间地向你倒苦水,请求精神安慰,我便又打消了寻找那一半的念头,还不如自己落个清静。
当然,好朋友也不是只会共分忧,不同享乐,她们会好心地给我介绍个男朋友。我总是竭尽全力地当场发挥,客气非常,能言善谈地面对一切,结果却总是会“荣幸之至”地扫了朋友们的兴。
在家里,我可爱的老妈天天看电视里的征婚节目,而且还要我在旁边陪看,她会边看边不停地询问我的意见。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曾问老妈:“你好关怀我啊,就那么想把我一脚踢出去?”“嗯,是的,用现在的一个什么时髦的词来描述,叫什么‘恨嫁’。对,就恨你嫁不出去。”妈妈“正色”道。我无语,心更疼。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越是出色的女人往往越是难找到男朋友。她们受过良好的教育,个性独立,漂亮幽默,但往往缺少男士相伴。她们中,收入高的说“我不嫌男人比我挣得少”,个头高的说“我不嫌男人比我个子矮”,年龄大的说“我不嫌男人比我小一两岁”。
也许,择偶不该有太多的苛求,正像妈妈说的那样,什么时候就该做什么时候的事情。
逃到美国也得相亲
王沙沙
去年4月,赵龙硕士毕业,被斯坦福大学以全额奖学金录取,可高兴劲还没过去,烦恼就接踵而至。以前,赵龙的父母总是叮嘱他“男子汉大丈夫当以事业为重”,自从接到录取通知,他们的态度就发生了180度大转弯,逼着赵龙找朋友。在美国读博士需要5年,学成归来已是而立之年,父母觉得那时就找不着好的女朋友了。催促没效果,他们干脆亲自出马,发动熟人帮忙寻觅合适女孩。好不容易熬到10月,赵龙终于去了美国,本以为父母鞭长莫及,谁知道他们更急了,唯恐他找个洋媳妇,一去不回。每次打电话回家,说个两三分钟,话题就转到赵龙的终身大事上。他们再找熟人帮忙时的要求也高了,“你们周围有没有在美国留学的,或者即将去美国留学的女孩子?”上天眷顾当父母的苦心,他们硬是找出了两个女孩,并和对方的父母见了面,之后向赵龙大力推荐其中一位。拗不过父母的热情,赵龙跑了大半个美国去见她,一见面,透心凉。回来后赵龙向父母汇报,却丝毫没能打击他们的热情,“疏忽了,忘问她爸妈要照片了。不过我们又帮你找了一个姑娘,看照片挺漂亮的……”
听到父母这么说,我就开始哆嗦。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我一样也希望找个她,有个自己的家。可我觉得现在时机还未成熟,父母这么操心,我实在是招架不住。身在异国他乡,谈情说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听说过,更见过许多留学生为情所困,耽误了学业。可每次对父母说起大丈夫何患无妻,目前我要以学业为重,他们总觉得是玩笑话、是借口。其实,这是我郑重思考后的决定。这五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希望能以此为将来的事业、家庭打下坚实的基础。再说,女朋友也不是说找就能找来的。现在的环境和父母结婚时大不一样了,没有一定的经济条件,人品再好也不容易找到好的朋友。女孩子要求都高,好女孩更是如此,我不提高自己的实力,有什么资格去追求她们?如果没有事业,我又怎么证明自己的能力,怎么给人家一个幸福的将来?再说,现在身边的确没有合适的女孩子,我不想为了这件事花费更多的精力。如果有,我也绝对不会刻意地回避。希望父母能了解我的心意:我真的不是在消极地逃避,而是在为了更好的将来努力打拼。现在的我,一个人很好。
――赵龙
家长相亲会
――都市周末的别样风景
李娜
您逛过周末的上海人民公园吗?您听说过北京的地坛相亲会吗?您为子女相过亲吗?如果您一再地摇头,那么恭喜您!十有八九是位幸运的家长,不必为子女的婚事发愁。与您不同的是,从北京、上海,到汉口、重庆,每个周末,都有成千上万的家长,“流连”于各个公园、广场,为尚未结婚的子女挑选意中人。如今,“家长相亲会”已经成为许多城市一道新的风景。
有真着急的,也有来探路的
要是换个场合,这些来相亲的父母,大多会为自己的子女而自豪:他们学历高、工作好,其中不乏硕士、博士,甚至海归。可他们的年龄大,工作忙,要求高,拖来拖去一直单身,成了父母的“心病”。心急的父母只好“越俎代庖”,代子相亲,帮终日忙碌的孩子拓宽一下“解决个人问题”的道路。不过,相亲的队伍中还有另一类父母,他们的孩子正处在适婚年龄,有的甚至才20出头。年龄虽不大,可当父母的担心错过机会,所以先来摸摸情况,“没准能碰到有缘人”。
先过自己这一关
为了替子女吸引更多的“眼球”,不少父母都是有备而来。有的举着塑封的征婚简介,有的拿着孩子的照片,还有的把子女的获奖证书、学位证明等复印件一并拿来作参考。
有过三次替子相亲经历的刘阿姨表示,第一次参加这种活动时觉得很尴尬,来回溜达了好多圈,也不知道该跟别人怎么开口。“可一想到我那已经31 岁仍然未婚的女儿,怎么也不能打退堂鼓啊。”现在去的次数多了,也知道该怎么参与了。只要看到与自己年纪相仿的,都先礼貌地打声招呼,然后就进入“程序”:“你家孩子是男还是女呀?”如果是同性就算了,否则就紧接着问:“孩子多大?”如果年龄又合适,双方便开始自我介绍,诸如身高、学历、工作以及家庭等简单情况。最好是能多聊几句,就当先把亲家也相一相。如果家长们都认为比较满意的话,就会相互留下电话,以便日后联系。
多数父母瞒着孩子
虽然是为了子女相亲,但是多数家长都是背着孩子们偷偷去的。“如果我看着合适,回去就跟孩子说是‘同事介绍的’、‘某某亲戚介绍的’,让他去见见,而不说在公园认识的。”刘阿姨说,“否则孩子面子上挂不住,一旦知道是公园里相亲来的,就会表示坚决不见,反应特强烈。”至于代子相亲究竟有多大的成功率,来相亲的家长都表示不清楚,“那些成功的,人家也不来了呀!”一次不成功,这些父母都会再接再厉,毕竟,自己眼中和子女眼中的那一半总会有些不同。
【众说纷纭】
张大妈:我儿媳妇是37岁时才生孩子的,作为高龄产妇,我们自始至终为她提心吊胆。分娩的时候是难产,只能剖腹,受了老大的罪。产后恢复也特别慢,分娩前辞了职,到现在一直没出去工作,也不能做稍微重一点的家务活,全是我们老两口伺候孩子,真是当牛做马呀。
老李:儿子是大学老师,早就明确告诉我“想当爷爷啊,再过10年吧”。我也不生气,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活法,我看儿子过的挺开心挺充实的,这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