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环境的句子

描写环境的句子

时间:2023-05-29 17:5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环境的句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环境的句子

第1篇

1、看!这儿又是一处美丽的风景。那火红的枫树,它总是以饱满的精神,似火的热情感染着我,激励着我。你瞧,它身上的霜像玉一样洁,像银一样白,像烟一样轻,像柳絮一样柔,真是美不胜收。

2、冬姑娘在天寒地冻的校园里尽情地舞蹈,而我们只能缩在厚厚的棉衣中欣赏她的独舞……随着春天脚步的临近,冬姑娘渐渐告别了舞台,等待着下一个冬天的到来。

3、深秋的黄昏,我漫步在静静的校园,只见花儿凋谢了,树叶干枯了,光秃秃的树丫没精打采地垂在树干上,昔日绿茸茸的草地如今只是一片枯黄。

4、操场中间有一块绿色的草坪,同学们都愿意三五成群地到草坪上去读书、玩耍,那琅琅的读书声,常常吸引着操场外面的行人。

5、昔日四座破烂的校舍不翼而飞,崭新的教室和会议室屹立在屏障似的围墙里面,小巧玲珑的传达室守卫在大门西侧。

6、校园里有迷人的四季:桃红柳绿的春天,花繁叶茂的夏天,枫红菊香的秋天,松青雪白的冬天。

7、校园里开始热闹起来,又恢复了往日的欢声笑语。前来报名的学生喜气洋洋,向老师询问着开学事宜;而老师们有的准备新学年的教材及教学用具,有的则在清扫、布置教室,以优雅清新的学习环境迎接新生的到来。

8、时间过得真快,东方已露出了鱼肚白,不一会儿,太阳公公就露出了笑脸。一瞬间,冬姐姐已悄然而退。这时,校园是如此温馨,如此迷人。

9、校园,我的书籍城堡。是你,让我懂得了"好"与"坏"!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你。你,是我的力量之源。

10、现在,我们微笑着在校园的林荫小路上散步,撒下最快乐的时光。当我们离开校园的那一刻,再让我们回首看我们走过的路,我相信,我们有的是恋恋不舍的感情;有的是没有虚度年华的自豪;有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相信,那难忘的校园生活一定会成为我们最美好的回忆……

11、春天使大地焕然一新,春天给学校满园春色,春天给我们欢乐和希望,催我们奋发向上。

12、校园,是你帮助我踏入知识的殿堂,你将你的博学无私的奉献了出来;校园,是你告诉我迈向友谊的天地,你将你的宽阔展现到我们眼前。

13、仲夏的午后,金色的阳光经过教学楼旁那一排挺拔葱郁的水杉枝叶筛滤过后,照进教室的玻璃窗来,分外的亮丽。

14、漫步校园,只见整座校园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矗立着大楼披上了洁白的素装;小树苗的枝条变成了臃肿的银条;嫩绿的树叶与红彤彤的花瓣布满了晶莹的霜花。这一切真是难以用语言形容,令我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15、"瞧!"我情不自禁不起喊出声来,因为那儿实在是太美了,那可是冬姐姐的杰作;银色的大操场。这时的大操场已不同往日了,它似千朵万朵梨花在翩翩起舞,它如玉屑一点一滴地在我眼前浮现。这一景象在我心扉中随心所欲,像一曲婉转、悠扬、清新的乐曲,又仿佛一首轻快、和谐、鲜明的小诗。你见了,不醉才怪呢!

第2篇

2、这一天,秋的早晨是这样的美丽,树叶,深沉的绿色被洗得干干净净,在微风的轻抚下流动着,绿得满盈,垂落欲滴。各色不知名的秋花,宛若待嫁的女孩,在晨曦中越发妖娆妩媚。婷立在道路两旁,就连那平日里满是尘土的路面也被洗涤的一尘不染。神怡的感觉无处不在。

3、在这漫天的红霞里,太阳开始微微的露出她那温情的脸,带着一丝羞怯,半掩在霞光中。不一会儿,又添上了几分温馨的微笑,离开那东方的地平线,展现出她那绰约的神采。

4、夕阳被夜色拉走,却唤来了秋月。我似乎是有偏见的,总以为,秋月似是胜过了春、夏、冬之月,更皎洁,更迷人。一轮明镜悬空,挥洒下如水月华,把心事掩藏,淹没。秋月,更引人遐想,使人思念泛滥,一发不可收拾。我也曾借舞排解,在月下与嫦娥同舞,在发丝飘飞间忘却烦忧;也曾“举杯遥明月,对影成三人”,迷离地卧于花间痴想;也曾静坐天台,看月升月落,不知疲倦。月缺月圆,各有千秋,美轮美奂矣!

5、天空开始淡去了那深邃的帷幕,蒸腾起淡淡的紫雾,红了,红了。慢慢的红遍了那半个天空。瑰丽,夺目。变成了红彤彤的一抹云霞。

6、秋雨总是那么调皮,也喜欢逗弄人。伸手,任雨丝绕过指间,有落于手心的微凉湿润,仿佛融于心间,滋润着干涸的心田。我喜欢于微雨中漫步,看雨落于发间,沾湿叶儿和秋菊。那细细的雨丝,抬眼望去,却似拉开了一道锦屏,一张大网,和着薄薄的雾色,迷醉人了。尤喜欢那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听雨打在残荷上,欢欣舞蹈,好不惬意。

7、秋天又是“焜黄物华衰”的季节。原本翠绿的树叶渐渐地失去了生命的本色,在风霜雪雨的侵袭下,一天比一天枯黄,然后悄悄地随风漂落。在那欣赏美景的时刻,不得不用线将那精美的黄叶穿成一串,晾挂在屋檐下,等待享用它燃烧后上面飘来的大煎饼的清香。快流口水了吧,能干的小伙子一气能吃进十个去。离家之后的飘荡中,再也没有闻到这么亲切的香味!

8、秋天象征着成熟,能给人们带来收获的喜悦。记得在霜地的黄昏里,在不远处的袅袅炊烟里,抱着又圆又大的地瓜,那心情用现在的话说是多么的“爽”啊!再大些,用枯叶烧起的黄豆稞里,寻觅着无尽的秋香,我敢说那是这世界上最美味的豆香!至少在现在的城里从来还没有闻到过!

9、秋天是美丽的,秋天是成熟的,秋天是丰收的,秋天是充满阳光的,秋天里的爱也是最绚丽的,秋天是最有诗意的季节,秋天的风景是最灿烂的。

10、秋天还有一道奇特的景致,那就是秋叶了。到了秋天树上的叶子都会变成黄色,只有大风吹过树上的叶子就会落下,像一只只蝴蝶从树上飞下,在和风的伴奏下舒展精美的舞姿。一片片树叶接连一直的落下,过了一会再回首一看,我情不自禁的惊叹到:“哇!真美,无数的树叶铺在地上,似乎给大地铺上了一层金黄色的毛毯,又好像洒满了一地的金子呢!

11、秋天,走过勃发,属于她的瑰丽色彩爬满我们的眼界,一片片、一串串、一粒粒,金黄与葱绿,红艳艳,亮灿灿,期盼与辛勤,汗水与收获,宁静与温馨,悠长蔓延的遐思,在芳华流逝的日子里,流沙般的岁月里,化作今夕书页,装点人生,装点未来的风景。

12、秋天,属于乡村,壮实、沉稳、厚重。劳动者满怀期待的硕果累累,五谷丰登,葡萄柿子香甜,玉米粒粒饱满,高粱红红峭立,难得丰收年景。一阵阵游走的风飘过留声,在挥舞劳作工具农人的耳里俱是动听的音乐,带着泥土芳香的乡村音乐。整天面朝黄土背朝天,滴滴汗水换来的颗粒满仓,所有耕耘者的脸上都是一样的喜悦笑容。

13、秋,熟透了,大片大片的金黄带着生命的气息,人类希翼的颜色,如美画卷铺在九月,浮光掠过,原本枝叶繁茂倾泻绿意,现如今黄灿灿,沉甸甸,无以言表的欢歌,亘久而永恒谁也无法忘怀。

14、路边野花,俏丽尚未走远,秋寒里展示她惊鸿一瞥的凄美。昆虫心有不甘,时不时献上首首绝唱。墙角渐渐泛红的爬山虎,挥动着老态龙钟的手脚,将目光伸向远方。花花绿绿彩蝶留恋未尽花香,不愿潸然然去,它们走过青春,不悲不喜,沉淀在时光深处。

15、记忆里秋是成熟的象征,是收获的季节,你看那果子,那满坡的金黄的色彩,硕果累累。可是,收获过后呢,叶黄了、草枯了、地荒了,连雨都吝啬地不想出来,风却好似没有了草的牵绊,在裸露的黄土地里,吹动片片黄叶打转。这个时候,树的枝丫是光秃秃的,硕大的鸟窝孤零零地挂在那里,鸟儿应该飞走了,飞到阳光明媚的地方。然而,总有飞不走的鸟,搬不走的家啊!如我们面对这样的季节,萧瑟的发慌,却还是要让秋从发梢掠过。

第3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疑问.........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突出、深化主题。

第4篇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命题规律】

1 体会词句含意型。一般情况下,高考对文学类文本阅读中的词句含意的考查,重在对那些包含在文中具有指代义、引申义、比喻义等词语的含意深奥的句子的考查。常见命题形式有:①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某句的深刻含意;②从文中看,某句指的是什么;③依据某段文字,如何理解某句话。如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14题:怎样理解第13自然段“他是否像那个铁铃铛,尽情地唱过了呢”在文中的含意?

2 鉴赏人物形象型。记叙性写人散文或小小说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更重视塑造人物形象。所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鉴赏是此类文体的命题重点。常见形式有: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赏析)文中某一人物形象;②根据原文简要描述某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③请简要评价某一人物形象。如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17题: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3 评价价值取向型。就是在阅读、分析、理解作品之后,站在一定的立场上,运用一定的观点方法,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作品的写作艺术、风格流派等进行分析判断,评判作品的优劣,衡量作品的欣赏价值,评价作品的社会教育意义等。如2011年高考大纲全国卷第16题: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真题解读】

例1 “黑妮就在其中做穿针引线的工作”一句单独成段,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的用意以及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评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这道题的题干包含两问,答案也应包含两部分。句子单独成段,应从结构上分析作者如何安排的用意。这个句子处在文章中间,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补充说明、为下文作铺垫、埋下伏笔、设置悬念、形成呼应等。分析句子的含意,“穿针引线”是关键词。结合文本看,“穿针引线”是穿起苗寨文化走向世界旅游舞台的针线,这是“负责任的旅游”中黑妮倡导的;后面还写到她教苗族妇女开展创造性的刺绣,这本身也是穿针引线。回答时务必结合这两点具体阐述。

【答案】用意:①总括上下文的相关内容;②突出这句话在文中的重要性。理解:①黑妮组织的“湘援游”,在外来游客和湘西苗族之间穿针引线,促使苗族妇女更好地传承优美的苗绣艺术;②黑妮以“负责任的旅游”概念推动“湘援游”,聚集当地志愿者。为湘西生态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作贡献;③此句用比喻的手法,交代黑妮的身份及其爱心。

例2 “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评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性格特点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把人物放在具体的故事情节中,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中的表现:抓住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特别是那些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形象: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活动,所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一定要结合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的每个要点都应先根据小说的相关内容进行概括,再结合具体情节展开。如果概括对象不是人物,而是景物,思路也是这样。

【答案】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例3

文中反复出现的“针挑土”有哪些丰富的内涵?

【评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的能力。“针挑土”既是题目,又是文章的线索,结构上还用与之相关的谚语做到首尾呼应,所有这些都为描写黑妮这个人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针挑土”式的持之以恒的精神品格而服务。文章充满了对黑妮“针挑土”式的精神品格的赞美与歌唱,写出了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悟。

【答案】①黑妮工作状态的写真:从一点一滴做起,持之以恒,积土成山。②“湘援游”现状的隐喻:苗族传统文化正慢慢消退,要促使湘西生态和文化可持续发展,如针挑土。③水滴石穿、永不言败的精神象征:“成家好似针挑土”,“赚钱好似针挑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方法攻略】

1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①抓住重要语句的附加成分,结合语境探讨其具体含意和表达艺术。要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首先必须分析句子修饰语的意义,然后抓住对重要语句进行阐发解释或者论证的语句,探讨其具体含意及所运用的表现手法。

②从结构特点人手,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分析。该方法适用于体会富有哲理意味的句子的含意。所谓哲理意味,指用语简练的警句所表现出来的深刻且能给人以警示作用的含意,有很强的思辨性和启发性。这样的句子多位于结尾部分,作用是卒章显志、升华主题、总结全文等,结合文章的主题就可以理解。

③从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上体会语句含意。主要适用于体会运用了象征等表现手法或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的含意。通过分析句子使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探寻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本意。

④根据写作背景与创作意图推断句子的含意。适用于体会表达作者情感态度的语句的含意。因为作者的情感态度往往会受到自身的生活背景、社会环境及写作意图的影响。

2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①从人物的外形特征、动作、语言等描写切入。无论是小说,还是以记人为主的散文,都要对人物进行肖像、心理、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以此来表现人物的性格、情趣、爱憎、喜怒等。

②从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切入。欣赏作品形象,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时,散文应抓住抒情句、议论句,小说则应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③从分析环境描写的句子切入。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虽然自然环境能够影响人物的命运,但是真正决定人物命运的还是社会环境。

④从文章的情节切入。故事情节一般是通过描写人物思想性格和情感欲望的冲突以及由此引起的人物关系、人物命运的变化展开的。在情节的展开中,通过对人物外貌、行为和心理等方面的描写,再现人物的鲜明个性。

3 对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①立足文本,追本溯源。立足文本,指沿着文本的价值、情感倾向发掘作品中隐含的价值认知与审美追求。正确评价文本,应该从文本出发,认识起于文本,终于文本。评价,无论是赞美还是否定,都要在文本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杜绝用刻板、教条、单一、概念化的模式去观照文本。

第5篇

本学期本人主要指导学生用片段作文来装扮大作文。那么,如何用平时写的小片段来装扮大作文,使大作文变得靓丽起来呢?具体方法如下。

一、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装扮作文

1.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题记或后记,简洁淡雅

如,有个学生在写《我生命中的芳香》时,用了平时仿写的对比句“淡淡的芳香,浓浓的爱。”来作题记。又如,有学生用“生命如花,芳香四溢……”来作题记。

用对比句、比喻句来做题记,显得简洁淡雅。这样的优雅句子能随手拈来,如果不是平时常作仿写小练笔,那是不可能做到的。

2.用仿写修辞的句子来做文章的开头或结尾,使文章有诗意,也有深意

如,有个学生在《飘进心中的那股香》的作文中这样开头:冬天过了,春天开出了簇簇桃花,满林都是桃花香;春天过了,夏天送来了朵朵荷花,满池溢满荷花香;夏天过了,秋天捧出了丛丛,满院飘着香;秋天过了,冬天绽放支支梅花,满街散漫梅花香。生活犹如一朵花,散发奇异的芳香,为生命带来芬芳,向心中飘进一股芳香。

该作文的结尾为:我的生活很幸福,是因为有绵绵的毛衣香,振奋人心的墨水香,沁人心脾的手纸香……飘入我心中,为我的生命增添了芳香。

这个学生很聪明,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用上了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的仿写句子,这样既点明了主旨,又使文章有了诗意。

3.用仿写修辞的句子在文章中间做每个小片段的引言,使结构清晰;也可做每个片段的结语,主题更深刻

如,在写题为《怎么能忘却,那未了情》时,有学生就是用三个反问式的排比句来做正文中的三个片段的引言,又用三个肯定式的排比句来做三个小片段的结语。

片段一:怎么能忘却,那一瓶花露水?(引言)

……

母亲多细心,一瓶花露水就透出了她对我的爱(结语)

片段二:怎么能忘却,那一把遮阳伞?(引言)

……

母亲多执着,顶着烈日为我送伞(结语)

片段三:怎么能忘却,那一个牵挂?(引言)

……

母亲多伟大,为我受伤也毫无怨言(结语)

如此的引言和结语不是使文章的结构一目了然,清晰可见吗?而且用三个排比句来做结语,也使文章主题更为深刻了。

二、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装扮作文,使文章衬情于境,情景交融,富有诗意

1.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来做题记或后记、做文章开头或结尾

如,有学生在《暗香弥散》中开头为:“在那条布满荆棘的路上,总有一股暗暗的、淡淡的芳香伴随我左右,每心跳一次,它就会在空气中弥散,缠绵……”这样的开头既能点题,又能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

2.用环境描写的小片段在文章中间作为每个小片段的引言

如,有学生在写《让我走远看着你》中有关父亲的三件事时,在写每件事之前都是用环境描写的句子为开头:(1)清晨,熹微的阳光被玻璃折射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的无助地落在窗前……(2)正午,炽热的阳光毫不留情地洒向大地,像是要烧毁一切东西……(3)夜晚,星星缀满了那黑色的帷幕,是那么安详,那么柔和……

这样的安排,让读者一眼看出是按时间顺序来写文章的,思路清晰,同时,也有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3.在文章中插入环境描写的片段,达到以景衬情,情景交融的作用

第6篇

描写的含义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描写?

描是描绘,写是摹写。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 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法。

二、描写的分类及其作用

描写的分类:按照描写的方式或者角度分——直接描写(正面描写)、间接描写(侧面描写)。按照描写的对象分——人物描写、环境描写。

按照描写的特征分——白描、细节描写。

3.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人物描写还可分为:外貌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①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音容笑貌,衣着服饰、神情姿态等的刻画。

例如:材料一:

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孔乙己

材料二:

小昭:原来她既非驼背,更不是跛脚,双目湛湛有神,修眉端鼻,颊边微现梨涡,直是秀美无伦,只是年纪幼小,身材尚未长成,虽然容貌绝丽,却掩不住容颜中的稚气。冰雪上反射过来的强光照在她的脸上,更显得她肤色晶莹,柔美如玉,但见她肤色奇白,鼻子较常女为高,眼睛中却隐隐有海水之蓝意

②动作描写。即描写人物的行为动作,突出其精神思想,性格特征。

例如:十字路边有一个老妇人,略微有些驼背,胖胖的身躯,费力地打着伞在空旷的路上艰难地行走。狂风夹着大雨扑面而来,她使劲向前躬着身子,抓紧伞,进一步,退半步,踉踉跄跄地向前走着。

③语言描写。就是运用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人物独白、对话或几个人物谈话的具体描写,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例如:孙犁在《荷花淀》中对几个青年妇女商量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描写:“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一有什么看头啊!”从这几句对话里可以看出,几个妇女 探望丈夫的愿望是一致的,其心理也是相同的,但每个人的语言表达不同。有的委婉含蓄,有的爽朗豁达,用片言只语,使人物形象声态并作,呼之欲出。

④心理描写。就是指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中围绕客观情势而产生的思考、梦境和幻觉等内心活动。

例如:这几天我一直都心思恍惚,神思飘荡,茶饭不思,心里常默默祷告:我滴神啊,千万要考好,千万要考好啊!不然我可就有6个月不能玩电脑了,还要附赠一顿大大的毒打。上天保佑,我以后再也不一边听广播一边写作业了,再也不偷看电视了。接下来,我的考试后综合症症状更加严重,因担忧过度导致神经衰弱,面孔发青,脸色发黑,眼窝深陷,还时常感到天昏地暗,星月无光,夜晚常梦见被老师批被爸妈混合双打的景象。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1

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生活、成长、活动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条件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描写。还可分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①自然环境指的是对山川风光、季节气候、花鸟草虫等场景的描写。

如碧野《天山景物记》中的一段:“高山的雪水汇人湖中,又从象被一刀劈开的峡谷石间,泻落到千丈以下的山涧里去,水从悬崖上象条飞链似的泻下,即使站在几十里以外的山头上,也能看见那飞链的白光。”描写不但摹其形,还绘其声,形象地描绘了飞瀑的巨大气势。 ②社会环境就是指对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的描写。

如鲁迅《孔乙己》中对鲁镇酒店格局的描写:“鲁镇的酒店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这样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环境,也展示了江南小镇的社会习俗。同时又通过酒客们的不同身份和姿态,描绘了酒店独特的格局,为作品增添真实的艺术效果。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

(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推动情节发展;(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5)、突出、深化主题。

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

(1)、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

(2)、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那是费城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岩石、崩土和蓬乱的灌木。大约只有二十米高,但在我眼中却是高不可攀的险峰。

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

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练习一

④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睡觉了。或是换句话说,阅兵之后,老爸就没有好好睡过觉了。每晚,俺总是被你的梦话吵醒。你不是嘟哝着群众游行的口号,就是哼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你不是粉拳像巡航导弹无比精确地击中我的眼睛,就是大腿像战略导弹排山倒海地压在我的身上;你不是像驱逐舰在床上劈波斩浪地踢掉被子,就是像核潜艇钻进被窝蒙头大睡。早上醒来,看到你的个头越来越高,镜子里,老爸的眼袋越来越大。

1.指出第3段划线句子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方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⑩他感觉自己的腿、手和身体都已经不听使唤了,意识也渐渐模糊,他似乎听到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歌声??不能,绝不能,我一定要挺住!他咬紧牙关对抗着,对抗着??

终于,他已经模糊的视野里出现了终点站那熟悉的蓝色候车亭??坚持不到终点站了,提前停车??

1.第⑩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2分)

练习三

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一天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甩向湖心,湖水在落日的余辉中荡起道道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的,景色十分优美。

1.开头一段的属于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练习四

他和儿子相依为命的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到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整个剧院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练习五

(三)爱如山路十八弯

她一直比较倔强。倔强,是她用来对付父亲的。她的父亲,是个军人,军人的作风,让他的威严总是多于温和。

小时,她曾试图用她的优秀瓦解父亲脸上的威严,她努力做着好孩子,礼貌懂事。当她把一张一张的奖状捧到父亲跟前时,她难掩内心的激动,脸上有飞扬的得意。然而父亲只是淡淡看一眼,说:“还要继续努力。” 如此的不在意,深深刺痛了她。她甚至怀疑自己不是父亲亲生的。她跑去问母亲,母亲抚抚她的头说:“怎么会呢?生你的时候,你爸一高兴,从不喝酒的人,喝掉半斤二锅头呢。” 回头看父亲,父亲不动声色地在翻一份报,怎么看怎么不像一个爱她的人。 这以后,她总跟父亲对着干,惹得父亲对她频频发火。她不吭声,倔强地看着父亲,最终,是父亲先叹一口气,转身而去,脚步蹒跚。

高中分文理科时,父亲建议她学文,那是她的特长。她偏偏选了学理。大学填报志愿时,父亲要她填师范专业,照父亲的想法,女孩子做老师,是最理想的了,安静又安全。她偏不,而是填了建筑专业。气得父亲干瞪眼。

大学毕业那年,她有心回到父母所在的城市工作。如果父亲很温和地劝她留下,她一定会留下。但父亲没有。她一气之下,跑到了远隔千山万水的外地去了。

一个人在外拼搏,很难。举目的陌生,更是让她的心多了几层寒冷。那山重水复的十八湾,

那曲曲折折的小山路,时常出现在她的梦中。好在公司看大门的张伯,总对她关怀备至。下雨天他会为她送伞,家里做了好吃的,他会用半旧的饭盒装着,给她带来。她好奇地问张伯:“怎么对我这么好?”张伯笑笑说:“你像我的女儿啊,我也有个你这么大的女儿,在外地读大学呢。”那一刻,她想到父亲,心,突然很疼很疼。

那日,张伯过生日,喊她去他家吃饭。在张伯家,她受到张伯老两口最热情的接待。她陪他们一起包饺子,热热乎乎像一家人。吃饭时,张伯一高兴,喝多了,对她说:“丫头,你有一个好爸爸啊,他左一个电话,右一个电话,拜托我要好好照顾你,说你性格倔,怕你吃亏呐。什么时候他来看你了,我一定要和他喝两盅。” 她的惊奇无以复加。“你怎么认识我爸?”张伯摇摇头呵呵乐了,说:“也只是电话里认识,还没见过面呢。”她的心顷刻间翻江倒海起来,张伯,是父亲战友的朋友的朋友。

原来,山路十八弯,通向的,是一个叫爱的地方。千山万水,也阻隔不了,一个父亲的爱。

第7篇

②在我头脑中,我与兄长之间的亲情记忆就一件事:大约是我三四岁那一年,我病了一大场,高烧,母亲后来是这么说的。我却只记得这样的情形——某天傍晚我躺在床上,对坐在床边心疼地看着我的母亲说我想吃蛋糕。之前我在过春节时吃到过一块,觉得是世上最好吃的东西。外边下着瓢泼大雨,母亲保证说雨一停,就让我哥去为我买两块。当年,在街头的小铺子里,点心乃至糖果,也是可以论块买的。我却哭了起来,闹着说立刻就要吃到。(1)当年10来岁的哥哥,于是脱了鞋,上衣和裤子,只穿裤衩,戴上一顶破草帽,自告奋勇,表示愿意冒雨去为我买回来。母亲被我哭闹得无奈,给了哥哥一角几分钱,于心不忍地看着哥哥冒雨冲出了家门。(2)外边又是闪电又是惊雷的,母亲表现得很不安,不时起身走到窗前外望。我觉得似乎过了挺长的时间哥哥才回来,他进家门时的样子特滑稽,一手将破草帽紧拢胸前,一手拽着裤衩的上边。母亲问他买到没有,他哭了,说第一家铺子没有蛋糕,只有长白糕,第二家铺子也是,跑到了第三家铺子才买到的。说着,哭着,弯了腰,使草帽与胸口分开,原来两块用纸包着的蛋糕在帽兜里。那时的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那时刻他也有点儿像在变戏法,是被强迫着变出蛋糕来的。变是终归变出来了两块,但却委实变得太不容易了,所以哭。大约因为觉得自己笨。

③母亲说:你可真死心眼儿,有长白糕就买长白糕嘛,何必多跑两家铺子非买到蛋糕不可呢?

④他说:我弟要吃的是蛋糕,不是长白糕嘛!

⑤他还说,母亲给他的钱,买三块蛋糕是不够的,买两块还剩下几分钱,他自作主张,也为我买了两块酥糖……妈你别批评我没经过你同意啊,我往家跑时都摔倒了……

⑥其实对于我,长白糕和蛋糕是一样好吃的东西。我已几顿没吃饭了,转眼就将蛋糕狼吞虎咽地吃了下去。

⑦而母亲却发现,哥哥的胳膊肘、膝盖破皮了,正滴着血。当母亲替哥哥用盐水擦过了伤口,对我说也给你哥吃一块糖时,我连最后一块糖也嚼在嘴里了……

⑧是的,我头脑中,只不过就保留了对这么一件事的记忆。某些时候我试图回忆起更多几件类似的事,却从没回忆起过第二件。每每我恨他时,当年他那种像娃娃鱼又像变戏法的少年的样子,就会逐渐清楚地浮现在我眼前。于是我内心里的恨意也就会逐渐地软化了,像北方人家从前的冻干粮,上锅一蒸,就渲腾了。只不过在我心里,热气是回忆产生的。

【训练题目】

1.文中第①段划线句子应如何理解?请简要作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作答时需要抓住关键词语“自由”,联系兄长的特殊境况和“我”的忙碌工作来理解其含义。其次明确关联词语,“只有……才……”是条件关系,说明于兄长而言“我”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结合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如果有上帝、佛主或其他神明,我愿与诸神达成约定:假使我的乞求被恩准了,哪怕在我的兄长离开人世的第二天,我的生命也必须结束的话,那我也甘愿,绝不后悔!

【解析】本题考查两个知识点:一是关联词语、副词的作用;二是对作者情感的体会、感悟能力。答题时首先分析关联词语的作用,“如果”、“假使”、“哪怕”三个词语表示假设和让步关系,作者一遍一遍假设,又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目的只为有机会能在他的有生之年照顾兄长。副词“必须”、“绝不”起强调作用,突出毅然决然的情感。

3.第②段中第(1)处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描写,体现了哥哥_______。

第(2)处画线句子属于_______描写,起到_______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描写的分类及作用,是对散文中描法的考查。答题时要分清描写类型,这两处分别属于动作描写和环境描写。然后分析其作用,难点在环境描写。一般而言环境描写的作用有:烘托气氛、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品格、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等。

4.赏析下列句子。

(1)那时的他不是像什么落汤鸡,而是像一条刚脱离了河水的娃娃鱼。

(2)于是我内心里的恨意也就会逐渐地软化了,像北方人家从前的冻干粮,上锅一蒸,就渲腾了。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的鉴赏能力。切入点为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就本题而言两个句子都涉及比喻,作用有所不同,分析时要具体到喻体、本体的特征,不能泛泛而谈。

【参考答案】

1.只有我退休了、自由了,兄长才能获得自由,因为只有到那时,我才有时间照顾精神有问题、生活不能自理的兄长,兄长才能走出精神病院那个可怕的地方,像正常人一样自由地生活。

2.作者用“如果”一词恳切地希望有上帝、神明的存在,以保佑我和兄长都有10年无病无灾的岁月,然后又用“假使”一词,再次祈求能如愿以偿,接着用“哪怕”强烈表达如果前面的假设都成为现实,那么即使是死也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必须”、“绝不”两个副词将这种心愿表露得斩钉截铁,令人动容。

第8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小说教学 人物形象 典型环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055-01

在语文高考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有关小说的试题,教师应该把握高考的命脉,在教学中围绕考纲,时刻引导学生掌握高考的动向,这样学生才能够做到有备无患,在考场中就会脱颖而出。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经验和工作实践来谈一下本人对高中语文小说考向的认识:

一、欣赏人物形象,细致入微

小说总是围绕人物展开的,通过人物的一举一动给读者展现出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应该掌握欣赏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技巧。学生首先应该学会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入手,来分析人物形象,如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其次,学生应该从人物活动的环境入手,探究人物命运与思想性格形成的原因。因为环境是人物活动和故事发生的场所。特定的人物总是在特定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对作品环境描写的分析,也是理解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再次,学生应该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作品中用以表现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件来分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最后,学生还要从分析小说的主题入手,揣摩作者的评价,把握人物性格。主题是小说的灵魂。小说的主题往往是通过小说中人物的活动体现出来的。因此,学生通过分析作品的主题,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可以正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例如老舍的《马裤先生》中有这样一道试题: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这道题明显是让学生去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在做题的时候就要分析小说中对人物的描写,如一些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本文的:他叫了四五十次“茶房”,他叫茶房时声音太大,他挖鼻孔,拿八箱行李,把所有的衣钩都挂上自己的衣服,击打靴底上的土,擦手擦了一刻钟等句子就是关键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对这些句子进行仔细阅读和分析,慢慢思考这些句子所体现出来的人物形象:颐指气使、目中无人、缺乏公德;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爱占小便宜;不讲卫生,不顾他人感受,趣味低下等。学生要学会欣赏人物形象,从细微处入手,这样在考试中才可以脱颖而出。

二、分析典型环境,情景结合

小说中的环境包含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不同的环境都会表现出来一定的意义,作者的描述并不是浪费笔墨。所以,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应该能够看到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想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这就需要学生掌握环境描写的特点。

在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通常都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如果是从空间上描写,作者往往都是由上到下,上下结合;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由四周到中心。如果是从时间上描写,作者往往都是春夏秋冬或晨午昏夜。教师在教学中应适当地向学生传授这些写作特点,以便让学生更快、更准确地把握小说的内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不是孤立存在的,一般情况下,环境描写都是为了衬托的。有的是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有的是为了衬托人物心情,烘托人物形象,渲染故事气氛;有的是点明时令、地点,表现人物关系和人物性格的,有的是为了推动情节发展、暗示社会环境、深化小说主题、奠定情感基调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让学生能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小说中的社会环境的描写一般也是通关过对人工设置的场景的描写,暗示社会环境;或是对作者的直接介绍反映出社会环境;或者是对任务的言行及相关关系表现出时代风貌和风土人情。描写的目的一般都是交代时代背景,反映社会习俗,表现思想观念和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例如在《第9车厢》中有这样一道题:“四周是一片大草原,关秃秃的,一轮圆月冷冷地照在停着第9车厢的备用道上。”请赏析文章中这句话的景物描写。这是小说中出现的一句话,从写景文字本身,学生可以获知其渲染凄凉、荒芜的氛围;再根据情节,学生会发现故事的荒唐,更感知到人在其中的无助感。这里的景物描写也暗示了人们荒唐行为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学生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关于景物描写的鉴赏一般应该从营造意境、设置故事背景、导引人物出场、推动情节发展、烘托人物情感等角度去思考,这就是高考的考向。

三、挖掘故事情节,把握故事

小说的情节来自生活,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但却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通常是有一组或若干组具体的生活事件组成的。由于情节的安排取决于作者的艺术构思,所以,在小说中,情节并不一定非要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自然顺序去叙述,有时会省略某一部分,有时甚至会颠倒或交错。分析小说情节时,可以从理清小说的结构、寻找线索、抓住场面等方面入手,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结局这四个环节,同时注意情节安排的几个作用: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当学生能够理解故事情节的这几个部分和他们的作用后,面对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学生就会如鱼得水。

例如雨果的《报复》中有这样一道题:小说开头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在分析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就应该能够看出这是一道对小说某个情节的作用的考查。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是在文章的开头,分析其作用,首先要考虑小说首段的一般作用,比如交代时间、地点、人物、设置悬念、埋下伏笔等等。其次,要考虑情节对塑造人物性格的作用。彭恩打电话是语气严厉、措辞犀利,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言辞尖锐的评剧人。

总之,学生掌握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典型环境,故事情节这几个方面在语文高考中就会轻而易举地解决小说中的有关问题,而学生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就需要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分析来不断提高,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科学的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提高。同时学生在阅读中还要掌握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小说的艺术审美;还要对小说进行个性化探究,剖析文章的创作背景和社会影响。经过这样的练习和阅读,学生的小说阅读水平一定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面对高考也会应对自如了。

参考文献:

[1]周海峰 浅议高中语文小说的有效教学方法[J] 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9.09

第9篇

新课标指出,中学生要能“欣赏文学作品,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语言赏析是平时学习训练的一个重难点,也是中考语文必考的一个考点。它的设题方式主要有:①结合语境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②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③分析某段文字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④分析某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的作用。

【题型例析】

一、从遣词用语的角度赏析

大凡优秀作家,往往会反复锤炼用词,以此突出人物形象,彰@景物特征,表达思想感情。所以,阅读文学作品时要有整体观念,把握上下文的意思,结合语境分析作者的遣词用语。比如,鲁迅在《故乡》中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而生动地描绘出“雪地捕鸟”的全过程,也写出了捕鸟时的兴奋、惊喜之情。

[原题回放]2016年云南曲靖卷(阅读材料:《百合花开》)第21题:“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这句话中的加点词好在哪里?

[相关语段]父亲说,这是野百合。因为我喜欢,父亲决定把它带回家。我本以为,他只是掐了花就走。没想到,父亲小心翼翼地拨开草丛,先清除了周围的一大片杂草,很快,一株亭亭玉立的野百合出现在我面前。它像童话中迷路的小仙子,突兀地出现在这片山谷里。它纯洁的白,让周围的一切黯然失色了。……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突兀”是一个副词,它的本义,一是突然发生,出乎意料;二是高耸。结合语境可知,“突兀”在此处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表达了作者的惊喜和意外。

[参考答案]示例:“突兀”有“突然发生,出乎意料”的意思,也有“高耸”的意思。它形象生动地描绘出野百合意外地出现在山谷间,突出了野百合亭亭玉立的身姿,表达了作者看到野百合时的惊喜和意外。

[备考建议]赏析遣词用语,一要弄清词性及词义,二要结合语境分析该词的作用,三要规范答题。答题格式:文中××一词(等词),生动形象地(准确地)突出了××的××特点,恰如其分地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从修辞的角度赏析

作者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使所表达的意思生动、形象、活泼。我们要掌握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等几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学会运用“修辞+对象+特性”的模式来组织答案。比如,朱自清《春》中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花色彩鲜艳美丽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原题回放]2016年湖南长沙卷(阅读材料:《童真》)第22题: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相关语段]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解题时,先要明确该句使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并明确本体(“危险与世俗”“童真与善良”)、喻体(“浊流”“清泉”),以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据此,结合语境,具体分析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此句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相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突出了童真之难能可贵。

[备考建议]解题时要紧扣目标段,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明确其使用的修辞手法之后,采用恰当的格式来分析其深层含义:①比喻:把××比作××,生动形象地写出××的××特点。②拟人:将××拟人化,表达了作者的××情感。③排比。强调了××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感染力。④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⑤反问: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增强感染力。⑥反复:强调××,更能突出主题或情感,抒情强烈,富有感染力。⑦夸张:突出××的××特征,给人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⑧对偶:句式整齐,结构一致,形式优美,音韵和谐。

三、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

文章的表达方式,主要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比如,《背影》中对父亲爬月台的动作进行直接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爬月台的困难,抓住其中的动词进行品味,就能从中看出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中考中,考查记叙和描写的试题居多。

[原题回放]2016年湖南娄底卷(阅读材料:《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第23题:请赏析第⑨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相关语段]⑦我的心忽然有一点疼,看来,父亲的病并不像儿子说的那样轻松,或许,生离死别的悲伤已经在彼此心里蔓延。

⑧两个人都没再说话。过了许久,父亲似乎累了,身体不由自主地靠在了儿子肩上,双目紧闭,看样子,已经进入了梦乡。

⑨候车室里人来人往,嘈杂不堪,并不是睡觉的地方。儿子一只手扶着父亲的腰,一只手轻轻地覆在父亲的耳朵上,试图为他抵挡一些噪音。

⑩只见儿子像一个放哨的战士,身体保持不动,眼睛却紧张地看向每一个从他们身边经过的人,目光里写满了企求,似乎在说:嘘,别吵,让父亲睡一会儿。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画线句子中,从描写的角度看,“扶”“覆”属于对人物动作的直接描写,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结合语段可知,此句所表达的是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参考答案]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呵护父亲在肩头入睡的情景,表现了儿子对父亲的尊敬与爱,也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放心,传达了一种浓浓的父子亲情。

[备考建议]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作用:①记叙:可使读者对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发展、全貌有个清晰的了解。②描写:可突出人物性格或心理,可使景、物栩栩如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③抒情:可增强文章的感染力。④议论:点明事件的意义或文章的主旨,收到统领全篇、画龙点睛的效果。此类题答题的基本格式是:此句运用××方法,表现了××的××特点,生动地刻画了××的形象,写出了作者的××情感。此外,遇到深刻、含蓄的抒情、议论句,要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及作者的情感或见解,抓住句子中能揭示主题的“文眼”,透过字面义来挖掘句子的深层含义。

四、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

在作品中,作者往往会使用衬托、对比、铺垫、欲扬先抑等方法,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强表现力。近年来,中考命题者加大了对表现手法的考查力度,以期透视和提升考生的阅读品位。

[原题回放]2016年甘肃兰州卷(阅读材料:《守桥》)第17题: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淼角磐肪捅痪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画线句子描写了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的情景,属于环境描写。根据上下文的故事情节,这段环境描写的作用显然是渲染紧张的气氛,为下文表现人物的优秀品质作铺垫。

[参考答案]①交代洪水来势凶猛、情况危急,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下文,为下文描写大桃树被洪水冲下卡在桥洞口作铺垫;③推动情节发展;④表现出主人公老葛英勇善良、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的优秀品质。

[备考建议]不同的表现手法有不同的作用:①衬托:或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②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进行对照,突显对象的特点,给读者留下鲜明的印象。③抑扬:或先扬后抑,或先抑后扬,能够突出强调事物/人物的特征,使行文有波澜。④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⑤虚实结合: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表达情感。⑥卒章显志:结尾部分画龙点睛,让读者充分准确地把握主旨。

五、从衔接照应的角度赏析

作者往往在开头、中间或结尾处安排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在结构上满足行文的需要,在内容上满足表达情感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根据句子的位置和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句子的作用。例如,鲁迅《故乡》的结尾:“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点明中心,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渴望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原题回放]2016年广东卷(阅读材料:《平衡》)第16题:简析第④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相关语段]③他怎么知道我丢了钥匙?正疑惑间,小王老婆手里拿着一串钥匙从房里走了出来,……

④我和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有些年头了,可平时只是点头之交,彼此并不了解,我甚至连他们具体在哪个单位上班都不清楚。

⑤他们该不会进过我家了吧,一想到这点,我就紧张起来了,急忙把整个屋子查了个遍,啥也没丢,东西摆放的位置也丝毫没动过,但我早已没了做鱼煲的念头。

⑥……他们手里有了钥匙,那我家不就成他的家了吗?那咋办?我问老婆。“咋办?还用说吗?换把新锁呗。”老婆斩钉截铁说道。“锁又没坏,干吗要换啊?再说,就为这事换锁,不好吧,他们会怎么看我们?会伤了两家和气的。”我说。

……

⑨……小王摆了摆手,“不了不了,就几句话,我说完就走。我老婆她要你们换把新锁。”小王憋足了劲儿,终于说出了一句囫囵话。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题干要求分别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析其作用。联系上下文可知,从内容上看,说明“我”与小王一家虽然住对门,但邻里关系比较冷淡;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叙述小王要“我”家换锁、两家都换锁的情节作了铺垫。

[参考答案]①内容上:交代邻里关系比较冷淡;②结构上: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写换锁的情节作铺垫。

[备考建议]语句所处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也不同:①语句位于文章开头,作用一般是开篇点题、统领下文、设置悬念、蓄势铺垫、奠定基调等;②语句位于文章中间,作用一般是承上启下、衬托对比、渲染气氛、推动情节等;③语句位于文章末尾,作用一般是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显志等。分析语句在内容方面的作用,即剖析语句的内涵,则先要看看它是总起句、过渡句还是总结句,找准句子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间层层剖析,提炼出其内涵。有些语句的内涵也可从关键词入手去分析。

【小试牛刀】

破旧的厂房,惨白的灯光,雾化的水汽,油污的地板,锈蚀的机器,悬浮在光柱中的飞花飘絮……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纺织车间吗?经纱,或细若游丝,或粗如麻绳,成千上万根,从置于机器后方的盘头,像齐发的万箭与纬纱交织在一起,在综框规律的上下运动中,织造出各种各样的坯布。我们挡车工的工作,就是要保证所管辖几个机台的正常运转,在红灯亮起时第一时间赶到,查找原因并排除故障。这样的工作,考验的不仅是眼力,还有一个人的细心与耐心。而最让人难以忍受的是那无休无止的噪音,即使捂上耳朵,那声音依然不屈不挠气势汹汹地撞击着耳膜,几欲让人崩溃。在苦苦煎熬了8个小时之后,走出车间的我竟短暂地失聪了……

(摘自黄雪芬《青春的花朵》)

1.从修辞角度赏析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树春风万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柳的刚耿、柳的恭谦和柳的坚韧,常常让我联想到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乡人民。千百年来,他们就像这平原上不起眼的柳一样,热爱生活,勤于奉献,不事张扬,默默地用平凡的生命装点和酿造属于自己的生活。面对那一行行、一片片的柳,我总是读出了欣然,读出了亲切,读出了陶醉,也读出了敬畏!

(摘自钱国宏《大美如柳》)

2.文段由柳写到了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乡人民,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识湄洲秋色,源于上世纪90年代听到的一个妈祖故事:传说千年前的湄洲岛金秋,漫山遍野开满了各色野,从祖庙山一直铺展到莲池澳和九宝澜。年轻的妈祖――林默娘爱菊之高洁,经常与渔姑结伴,来到山野海边采撷,让殷红雪白的野簪满两鬓,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个芬芳的传说使我感受到飘越千载的山野清香。于是,对那座如美人秀眉般的岛屿,对岛上绚丽的秋色,有了一种特别的情思。

(摘自陈建平《湄洲秋色》)

3.文段中加点的文字意蕴深刻,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

这个芬芳的传说使我感受到飘越千载的山野清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曾见过奶奶做馓子的情景。麻油和面,里面放上些许黑芝麻,奶奶说,黑芝麻是馓子的眼睛,没有它,馓子做得再好看,也便没了神。面和好后,用擀面杖把面擀至长长的一段,中间用刀划开,成面条粗细,两端紧密地连接在一起,约莫五厘米左右,为一个馓子,拎起来,两端捏在一起,或是成对角线状捏合,馓子就做好了。

这时候,把馓子放在七成热的油锅里,翻两个身,停顿两分钟,待馓子成金黄色,即可出锅。捞出来的馓子放在竹筐里,控油冷凉,焦酥可口。在旧时的农村,每到过年才有机会吃到馓子,这可是待客的最高礼节。

(摘自李丹崖《油锅里盛开的花朵》)

4.请从文段中找出制作馓子的动词,并体会它们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婚姻是一个人最隆重的人生事件之一,而吴宇森却如此草草了事,像是一场应酬。而与他的婚姻比起来,仿佛摄像机才是新娘,片场才是婚礼现场。

有人说,要想成功,必先发疯,头脑简单,直向前冲。世人皆羡慕吴宇森导演的辉煌,却不知道吴宇森辉煌的背后,有着把事业当爱情来经营的执着与坚韧。

想成功,先当疯子,不当疯子,就没有以后锐利的锋芒。

(摘自李丹崖《先成疯子,再有锋芒》)

5.结尾两段属于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料,我下班回家,一眼就l现它又在北窗上颤颤爬行,重复着西窗的痛楚与艰辛、绝望与希望。三天里,花脸艰难地爬遍了北窗八块大玻璃的角角落落,均未发现出路。第四天早上,花脸失踪了。不知为什么,那几天我很为花脸难过并有些愧疚,我实在早该放归这个追寻自由的不屈生命。

小生依旧满足地住在上层竹笼中,每天吃了唱、唱了吃,只是体态渐渐滞重,鸣声也渐渐喑哑。西窗外黄叶飘飞时,一天早上,我发现小生僵卧笼中,它死了。

我把小生连同竹笼一同扔进垃圾桶。望望西窗外,天空一碧如洗,几片白云嵌在西天,很平静。

从此,再没养过蟋蟀。

(摘自陈凤尤《两只蟋蟀》)

6.分析文中画线句“天空一碧如洗,几片白云嵌在西天,很平静”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将结尾一段删去是否影响文意?试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说:那到了开奖的时候,你知道自己没中,会不会心中寒冷?

他笑了,牙齿在霓虹灯下像糖衣药片一样变幻着色彩。他说:不会。我马上又买新的一轮彩票,希望就又长出来了。我很穷,属于穷人的希望是很有限的。用这么少的钱,就能买到一个礼拜的快乐,这种机会,在这个世界上,实在是不多。更不用说,这组数字还寄托着我的回忆。如果我选的这组数字中了大奖,她一定会注意到的,因为那是她的生日啊。紧接着她会好奇是谁得了这份奖金,于是就能看到我的名字。她立刻就明白我这一辈子没有忘记她,而且我有了这么多的钱,她也许会来找我……

(摘自毕淑敏《购买一个希望》)

8.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噪音之大,让人崩溃,表达了“我”内心的失望、痛苦。

2.联想和象征。抒发了作者对柳树和像柳树一样世代耕耘在大平原上的家乡人民的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

3.“芬芳”既指妈祖喜爱的传说使人觉得这个传说也变得“芬芳”,同时也蕴含着妈祖的高尚品质流芳百世之意。

4.和、放、擀、划、连接、拎、捏、放、翻、停顿、待、捞出、控油。这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奶奶制作馓子的整个过程,表现了奶奶动作之娴熟,读来让人如临其境。

5.议论。画龙点睛,揭示主旨:吴宇森的成功取决于他“疯子式”的执着与坚韧。

6.这是环境描写,衬托了作者的心境:“小生”的死对“我”没有丝毫触动。

第10篇

基金项目:河南理工大学201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SKW2013-01)

作者简介:曹爽(1977?), 女, 河南南阳人, 河南理工大学文法学院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 现代汉语语法.

摘要:学界普遍认为,“V着”和“V了”静态存在句可以互换使用,而通过对“V着”“V了”静态存在句语境的考察,认为“V着”和“V了”句是不同的句子,“V着”句侧重描述预设场景,“V了”句侧重描述变化场景,在动态的篇章中,“V着”“V了”句基本不能互换使用。运用广义结果体和狭义结果体理论,分析认为“V着”句属于典型的广义结果体,“V了”句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具有高度相似性,可以大致将其归入狭义结果体。

关键词:静态存在句;语境差异;体貌地位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04(2013)04?0230?05

静态存在句是指空间内以静止的状态(方式)存在某人(物)的一类句式。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中段为“V着”“V了”的静态存在句,即以“方位短语+V着/了+名词性成分”为形式的静态存在句。如:

(1) 在这有三扇窗子临街的房间里,摆着沙发、一个书橱、一张桌子、几把椅子,墙边放着一张床,靠床的角落摆放着洗脸盆,另外一个角落里装着炉子。墙壁上挂着照片。

(2) 这是套经过宾馆式装修的多居室大开间的公寓,……房间正中摆了一套三件装的泰国水牛皮沙发,靠墙摆了几件红木多宝格柜橱和聚脂酒柜,上面摆有精美瓷器和一些异形的外国名酒瓶子和一排排崭新的烫金的外文书籍。

以上两个语段都是对空间场景(房间)的描写,划线的存在小句的句法环境也基本相同,为什么(1)用“V着”句,而(2)却用“V了”句呢?两个语段中的“着”“了”是否可以自由互换?

对于上述问题,学界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综合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范方莲[1]、宋玉柱[2]、尚新[3]等认为“着”“了”意义相当,可以互换,互换后句子意义相同;刘宁生[4]、任鹰[5]等则认为二者可以互换,互换后句子意义基本相同,但“着”“了”意义并不相同;戴耀晶[6]、张谊生[7]等认为二者可以互换,但“着”“了”意义并不相同,互换后句子意义也不相同。

前辈学人的研究成果,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但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以往学

者们对于静态存在句中“着”“了”互换的研究,多是从存在句的句子内部环境入手,研究存在句的方位短语、动词及后段名词性成分对“着”“了”使用的影响,而关于句子(存在小句)外部语境对“着”“了”的使用以及“着”“了”互换的制约因素研究得不够。

张旺熹认为,“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语段中,句子和句子之间,在意义上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表现为一种句子与句子之间在语法形式的选择上、在语句意义的配合上的内在规定性”[8](1?2)。本文将借鉴这一思路,通过对小句环境大致相同的“V着”句和“V了”句的篇章语境的考察,讨论“V着”句和“V了”句的实际语用功能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V着”“V了”静态存在句的体貌地位。

一、“V着”“V了”静态存在句的

语境差异

范芳莲[1]、潘文[9](189)等学者都提到存现句的主要功能是场景描写。“V着”“V了”句都可用来描写场景:

(3) 我们拾级而入,嗬,教堂还不小哩!洞壁上挂着电线,洞上方吊着一盏电灯,洞的一角摆着一张类似小学生用的书桌,桌上放着一本打开的圣经和一本签到簿,桌前是几排长条矮凳。

(4) 寿明十来天没来,他那斗室已变了样。门楣上贴了个“泛彩居”的横额。……进得屋来一看,又

是一番景色。小炕桌上添了座仿宣德铜炉,燃起一缕檀香。窗台上放了只脱彩掉釉冲口缺瓷,却又实实在在出自雍正官窖的斗彩瓶。里边插了两棵晚香玉,瓶旁一把宜兴细砂、破成三瓣又锔上的口壶。墙上悬了张未装未裱乌世保自己手书的立轴,上写:“结庐在人境,心远地自偏。”

以上两段都是描写空间场景的,划线的句子除了一个用“着”,另一个用“了”的区别之外,两段句子好像是相同的。但仔细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段话展现的场景并非完全一样:

(3)展现了教堂内的场景。这种场景是“我们”进入教堂后,对教堂陈设做的一种完全静态的描写。“洞壁上”的“电线”什么时候“挂”的,“洞上方”的“电灯”什么时候“吊”的,“洞角”的“书桌”什么时候“摆”的,“桌上”的“圣经”和“签到簿”什么时候“放”的,“我们”都不知道,这些东西在“我们拾级而入”的时候就已经以那样的状态在那里了,我们看到的只不过是它们之前状态的延续罢了。所以,(3)中这些“V着”句给我们展现的实际上是一个预先已经设置好的并且一直延续到现时的场景,即“预设”的场景。

(4)展现的是斗室内的场景。寿明看到的斗室,显然已经“变了样”:门楣上的“横额”,小炕桌上的“仿宣德铜炉”,窗台上的“斗彩瓶”,瓶里的“晚香玉”,墙上的“立轴”,都是以前这间斗室里没有的,它们都是在“寿明十来天没来”的时候添上的。(4)用一系列的“V了”句展现了一个与以前不同的场景,即发生了“变化”的场景。

静态存在句进行场景描写,主要运用于空间场景描写和人物衣着描写。上述语段是空间场景描写。“V着”“V了”句在进行人物衣着描写时,同样表现出了“预设”与“变化”的差异:

(5) 各式各样形迹可疑的男人,纷纷出现在大宅门口,……。他们穿着清一色的灰布长衫,鞋子上沾满了泥浆,打着油布伞或者纸伞,探头探脑东张西望。

(6) 她刚从女更衣室出来,……两脚并拢笔直站着笑吟吟地望着我等待评价。她穿了件那时罕见的红色尼龙游泳衣,曲线毕露,应该说很动人,可我说:“傻×似的。”

(5)中划线的句子是对“族里面的各房代表”的衣着描写。“灰布长衫”什么时候穿上的我们不知道,总之,他们“出现在大宅门口”时就是这样的一身打扮。“V着”句只是对现时的衣着做静态的描写。

(6)中划线的句子是对“她”的衣着描写。“V了”句所展现的是“她刚从女更衣室出来”后的衣着,和之前没有去更衣室的衣着显然是不一样的,是发生了“变化”后的状态。

以上的分析,都跳出了存在小句本身,在存在小句之外的语境中寻找与之相关的信息。“V着”和“V了”所体现出的这种“预设”与“变化”的差异,是否是一种广泛的存在呢?我们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中检索出大量的带“着”“了”的静态存在句进行验证,通过分析这些语料,我们发现,在使用“V了”句的语段中,大都能在“V了”句的前后语境中找出表示“变化”的词语,而“变化”主要有以下类型:

(一) 历时的变化

所谓历时的变化,是说和以前相比,状态发生了某些变化。如:

(7) 这是间教室改的宿舍,在墙的另一端,那张长沙发还镶有一块长方型的木质黑板,上面胡乱写了一些留言等字迹。房间堆了过多的家俱,新旧杂陈,电器和玻璃器皿上都落满了灰尘。

“改”字为我们展示了曾经是“教室”,现在变成了“宿舍”以后的情景。

(8) 雷石柱打扮了一下:头上戴了一顶瓜壳帽,身上穿了套黑色裤褂,带了个假“良民证”,装成个商人模样儿,……一直进了汉家山据点。

“打扮”说明雷石柱以前不是这样穿着的,为了到汉家山摸情况,他特意“装成个商人模样”,和以前的打扮相比,是发生了“变化”的。

(9) 这一天的怀仁堂北草坪很特别,草坪上摆了一片木桌,木桌上又摆了丰富的冷餐和水酒。所有参加活动的人,都自拿碗碟,自己动手。

“特别”一词显示了“这一天”的怀仁堂北草坪和往常是不一样的。

(10) 开张三天,……颇为热闹。过了不到二十天,就又冷落下来了。门前的桌案上摆了几盘煎熟了的鱼,看样子都不怎么新鲜。灶上的铁钩上挂了两只鸡,颜色灰白。纱厨里的猪肝、腰子,全都瘪塌塌地摊在盘子里。吴老二脱去了长衫,穿了短袄,系了一条白布围裙,从老板降格成了跑堂的了。他肩上搭了一条抹布,围裙的腰里别了一把筷子。――这不知是一种什么规矩,酒馆的跑堂的要把筷子别在腰里。

“冷落”是和之前的“热闹”相比,场景发生了变化;“从老板降格成了跑堂的了”更明确地显示出当“老板”的吴老二是不这样穿的,一系列的“V了”句是对他成了“跑堂的”之后的衣着描写。

相反,如果所描述的情景和以前一样,即没有发生历时的变化,则选用“V着”句:

(11) 玛丽雅老师和战前一样,孤身一人住在这间只有一扇朝花园的小窗的屋子里,一切都和原来的一模一样:桌子、床铺、宽大的书橱,桌子上摆着墨水瓶、作业本,旁边还放着一支红铅笔。

“一切都和原来一模一样”强调状态和以前没有变化,所以用“V着”句。

(二)异于常规模式的变化

所谓异于常规模式的变化就是指因与常规应有的模式不同而呈现出的变化:

(12) 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

“不一样”三字说明文中为我们呈现的“扬州人老板”的打扮是异于“别的掌柜”的,和常规的掌柜打扮相比是发生了变化的。

(13) 在这个治丧的日子里,妤小姐仿佛故意和人作对,她穿了一身色彩艳丽的衣服,和操办丧事的气氛相比,显得很不协调。

在治丧的日子里,妤小姐却“穿了一身色彩艳丽的衣服”,显然是和治丧日子里的其他人的穿戴是完全不同的,也就是发生了变化的。语段中的“故意和人作对”“不协调”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变化。

与此相反,如果所描写的情景是一种“常规模式”,则选择用“V着”句。

(14) 那人一副典型的小丑打扮。他头上戴着一顶圆顶窄边帽,脸上戴着假鼻子,更特别的是,他还戴着大大的橡皮手套和橡皮脚模。他说:“要穿戴它可要花费不少时间。”

“典型”二字说明划线的部分是“小丑”的常规打扮,是“常规模式”,没有什么不同或者变化,因此用“V着”句。

(三)语篇内部的变化

“语篇内部的变化”是指在行文中为了追求叙述的变化而采用了不同的句式。如:

(15) 那女人30来岁的样子,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穿一件灰色的棉旗袍,裹一条浅紫色的长围巾,鼻梁上架着一副白边眼镜。

童小娥认为(15)句和下面的句子在意义上没有明显区别[10]:

(16) 高田的汉语读写能力堪称一流,但口语水平却十分幼稚,因此他的身边总也离不开译员,译员是个小个子,瘦瘦的,长着细溜溜的鸡脖子,鼻梁上架了副金丝眼镜,说话慢声慢气的,带着尖尖的女声。

但是,我们通过对更大篇章环境的考察,发现这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意义还是有差别的:

(15′) 那女人30来岁的样子,中等身材,不胖不瘦,穿一件灰色的棉旗袍,裹一条浅紫色的长围巾,鼻梁上架着一副白边眼镜。

……

任远已走到近前,借着路灯一端详,才猛然想起,这不是吗?

……

“哨兵也不认识你,怎么能放你进来呢?”那时……也不过是的一名普通干部,并没有像后来一样权倾朝野、颐指气使,所以任远也不管她愿意不愿意听,继续沿着自己的思路批评她……

(15)是对的描绘,她的装束和一个普通的“30来岁的女人”的装束没有什么区别,(15′)意写到:“也不过是的一名普通干部”,说明“穿一件灰色的棉旗袍,裹一条浅紫色的长围巾,鼻梁上架着一副白边眼镜”也就是一副平常人的惯常打扮,即前面所说的“常规模式”,因此,这里用“V着”句说明她的“平常”。

(16)连着用了两个静态存在句,其中“长着细溜溜的鸡脖子”中的“着”是决不能换为“了”的,因为这里呈现的是译员本身固有的状态,只能用“着”;而“金丝眼镜”则不是“鼻梁”的固有状态,这样的两个句子连在一起,为了避免使用重复,使语篇内部富于变化,因此,后一句采用了和前一句不同的“V了”句。

通过比较,我们认为,(15)(16)中划线的“着”“了”同样是不能互换的。童文之所以认为这两个句子没有明显区别,是因为只看到了它们在存在小句内部环境上的相同,而没有看到它们在更大的外部语境上的相异。

“V着”与“V了”句表现出的“预设”与“变化”的差异可以解释在剧本中描写舞台布景的部分为什么常常使用“V着”句:

(17) 北房是王家,门口摆着水缸和破木箱,一张长方桌放在从云彩缝里射出来的阳光下,上边晒着大包袱。……东房,右边一间是丁家,屋顶上因为漏雨,盖着半领破苇席,用破砖压着,绳子拴着,檐下挂着一条旧车胎;门上挂着补了补钉的破红布门帘,门前除了一个火炉和几件破碎三轮车零件外,几乎是一无所有。左边一间是程家,门上挂着下半截已经脱落了的破竹帘子;窗户上糊着许多香烟画片;门前有一棵发育不全的小枣树,借着枣树搭起一个小小的喇叭花架子。架的下边,靠左上角有一座泥砌的柴灶。(《龙须沟》第一幕)

上述舞台布景中,除了用“有”字句、“是”字句表存在外,其余的多是“V着”句,“V了”句基本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们认为,剧本中的舞台布景都是对现时舞台状态的一种静态描写,当大幕拉开之时,观众(读者)映入眼帘的就是这些已经设置好的场景,至于什么时候设置的,观众(读者)不知道,也不需要知道,大家所见到的就是那个设置好的场景一直延续到现时的状态,与“V着”句表现的预设场景刚好吻合,所以,剧本中的舞台布景部分多用“V着”句,且其中的“着”都不能换为“了”。

由此可以看出,“V着”句和“V了”句的适用语境是不同的:“V着”句侧重描述预设场景,“V了”句侧重描述变化场景。在单个的静态句子中,“着”“了”虽然可以进行互换,互换后的句子表面上看也是合格的句子,但因为它们所表达的句子意义不同,适用语境不同,在动态的篇章语境中,“V着”句和“V了”句基本上是不能互换使用的。

二、“V着”“V了”静态存在句的

体貌地位

关于“V着”“V了”静态存在句中的体貌研究中,前辈学者多立足于“着”“了”体意义的差异研究,对“V着”句和“V了”句的体貌地位没有进一步界定。如戴耀晶认为,“带体标记‘了’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动态的现实事件;带体标记‘着’的句子则表达一个非完整的强静态的持续事件” [11](92)。戴文将体意义划归为句子,为“着”“了”互换现象做了新颖的解释,但他只指明了“V着”句和“V了”句时体性质的差异,并未确定静态存在句的体貌地位。Nedjalkov&Jaxonjtov“把汉语普通话表持续而不是表进行的‘着’看成是状态体的标记”[12](97)。陈前瑞在论述汉语阶段体时,把“摆着、挂着”之类表示持续状态或存在状态的“着”称为结果体,并认为Nedjalkov“把这一类传统上表持续的‘着’看成状态体或广义结果体的标记是有道理的”[13](98),但未能论及“V了”句的体貌地位。维克多在陈前瑞的基础上,认为“V了句是狭义结果体,V着句是广义结果体”[14](32),“V了”和“V着”是两个前后相连的阶段――“V了是行为结束以后的起始状态,V着是行为结束以后的持续状态”[14](32)。但这一认识无法解释“细细的枝条上挂着绿色的柿子。”[12](132)这样的句子。句中“挂着”所表示的状态显然“与之前的动作完全无关”[13](98),又怎能说是行为结束以后的持续状态呢?

(一)广义结果体与狭义结果体的区别

Nedjalkov从类型学的角度对结果体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区分了狭义的结果体和广义结果体。广义结果体包括状态体(stative),状态体是指用来表示状态(state)的形式,包括语法性质的动词形式和派生的动词。狭义的结果体则不包含状态体,仅指表示一个结果状态的形式,而且该结果状态蕴含一个造成该结果的动作”[13](97)。

在确定静态存在句的体貌地位前,首先应明确:静态存在句作为一类句式,有其固定的句式意义,即“空间内以静止的状态(方式)存在某人(物)”。因此,不管是“V着”句还是“V了”句,都表示某种状态的存在;但在表示“状态”这一共同点的基础上,两个句子间又存在差别:“V着”句表示的是单纯的状态持续;“V了”句表示变化的状态。在汉语中,“V着”句和“V了”句的差异大致体现了广义结果体和狭义结果体的区别。

我们基于以上认识,论证“V着”句和“V了”句的体貌地位。

(二)“V着”句的体貌地位

“V着”句侧重描述预设场景,展示的只是一种单纯的状态持续,并不关注带来这种状态的动作,如:

(18) 旧时情景,又一幕幕再现在眼前。……那是他刚出现时的模样,戴着墨镜,穿着学生装,一手拎着一只鸟笼,脸上没有任何表情。

句中的“戴着墨镜,穿着学生装”是对小云刚出现时状态的静态描写,也就是说妤小姐最初见到小云时,他就是这样的装扮,至于他什么时候戴的眼睛,穿的学生装,“戴”和“穿”的动作并不是关注的重点,它关注的只是“墨镜”和“学生装” 的存在状态。

如果说(18)中的“V着”句跟动作多少还有些联系(但并不关注动作)的话,有的“V着”句跟动作则毫无关系。如:

(19) 一棵树下面蹲着一头白石大狮子。[12](132)

(19)句表示的是“树下面有一头白石大狮子存在”的语义,“V着”句表示的只是一种存在的状态,而这种状态跟句中的动词“蹲”完全没有关系,因为狮子是石头的,不可能发生“蹲”的动作。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V着”句描述的是动作结束后的状态持续,是一种单纯的状态描写,这种状态即使和动作有关,句子本身也并不关注状态之前的动作发生,有的状态甚至和动作完全没有关系,汉语“V着”句的这些特点具备广义结果体的典型特征,属于广义结果体。

(三)“V了”句的体貌地位

“V了”句描述的是发生了变化的状态,而这种变化状态总是由某种动作行为带来,如:

(20) 他把逐渐暗淡下去的“时福海记”重新装修了一下,……三面大镜之间挂了两个狭长的镜框,里面嵌了磁青砑银的蜡笺对联,请一个擅长书法的医生汪厚基浓墨写了一副对子: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划线的“V了”句显示了“时福海记”发生了变化的状态,很显然,这种变化是由“装修”的动作引起的。

“V了”句描述变化了的状态,而这种变化状态总是由某种动作行为带来,“V了”句的这种特征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蕴含一个造成该结果的动作”相类似,但典型的狭义结果体还关注带来状态的动作,“V了”句并未明显地表现出对这种动作的关注,如:

(21) 不久,我在一次朋友请客的宴席上又见到这人。他如今已是一家什么都干的大国营公司的副总裁,人胖了三圈,西服笔挺,还戴了近视眼镜。

句中的“戴了近视眼镜”是“我又见到这人”时“他”的状态,结合前后语境可以看出,这种状态和以前相比,显然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是“他当了一家什么都干的大国营公司的副总裁”之后才出现的,但是对带来这种状态的动作并不关注。

因此,我们认为,“V了”句并不是典型的狭义结果体。严格地说,它介于典型的广义结果体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之间,但因为它和典型的狭义结果体的距离更近,在实际应用中,为便于操作,大致可将其归入狭义结果体。

注释:

① 本文例句均来自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

参考文献:

[1] 范方莲. 存在句[J]. 中国语文, 1963(5): 386?395.

[2] 宋玉柱. 存在句中动词后边的“着”和“了”[J] . 天津教育学院学报, 1988(1): .

[3] 尚新. 语法体的内部对立与中立化――英汉语对比研究[D] .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4] 刘宁生. 动词的语义范畴“动态”与“静态”[J]. 汉语学习, 1985(1): 117?128.

[5] 任鹰. 静态存在句中“V了”等于“V着”现象解析[J]. 世界汉语教学, 2000(1): 28?34.

[6] 戴耀晶. 现代汉语表示持续体的“着”的语义分析[J]. 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1(2): 92?106.

[7] 张谊生. 助词与相关格式[M] . 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2.

[8] 张旺熹. 汉语特殊句法的语义研究[M] .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9.

[9] 潘文. 现代汉语存现句的多维研究[M] . 南京: 南京师大出版社, 2006.

[10] 童小娥. 从视点角度看静态存在句中的“着”和“了”[J]. 南华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08(4): 87?90.

[11] 戴耀晶. 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M] . 杭州: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7.

[12] Nedjalkov, Vladimir P. (ed.) 1988 Typology of resuitative construction.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Originally in Ruassian in 1983)

第11篇

优美的句子:

⒈“看不出来吗?这样的句子听起来有多浪漫呀,好像就是写给我的。凡是浪漫的东西我都喜欢。‘葬满希望的墓地’,您听,这是多么美妙的想象呀,拥有这样一块墓地,会让我多么喜欢啊。

读完的感受:

不同性格的人对“我的生命是一块葬满希望的墓地”这句诗的解读不同。乐观的人看到“希望”,悲观的人看到“墓地”。通过这段语言描写可以分明感受到安妮是多么乐观的人!【语言描写】

⒉他们住在一座黄房子里,就在博林布鲁克,房间很小。我不知道那是什么样子,总是陷在想象里。我想,那儿的客厅有一个明亮的窗台,窗台上蹲着一只蜜雀,院子里有丁香树,对门的山谷里长着野百合。窗帘是麦斯林纱的,挂在所有的窗户上。这种窗帘能给房间带来一种美妙的气氛。我就是在那栋房子里出生的。

安贫乐道就是安妮的真实写照,虽然家里穷得什么都没有,可是依然能够把家想象得那么美好。可以学习作者描写环境的笔法,对大自然有亲切的关照,蜜雀、丁香和野百合,这些词一进入风景描写中,想不美都难。【风景描写】

第1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生字;词语;句子

Strengthen the primary language in the text read alou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self-learning language training

Chen Yu-lin

【Abstract】Primary school language teaching self-counseling should be read in the step by step implementation of the language, both to ensure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eaching, but also to ensure the training of languag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to implement the use of various forms of the vocabulary, but also want to implement the text words in vocabulary, words, sentences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content.

【Key words】Primary language; Reading; Vocabulary; Words; Sentence

小学语文自学辅导教学应在读中步步落实语言文字,这样既可以保证思想内容教学的顺利完成,又可保证语言文字的训练。教学实验中,我们主要加强学生在读课文中落实语言文字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一、熟读课文,运用多种形式落实生字教学

生字教学,在小学语文自学辅导中也是一大难题之一。面对每篇课文的生字,既不能单独教认,又不能置之不理。怎么办呢?后来我们从古人的名言中得到了启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读书,书中的意思都能自己理解,让学生反复读课文,何愁其字不识?于是,每篇课文我们都要求学生反复朗读,读准字音。有些课题也有生字,如九年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五册中《翠鸟》的“翠”,《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富饶”等,我们又采用课题出示法,板书课题后注上拼音,让学生齐读几遍课题,扫除课题中的“拦路虎”。对于课文中一些特殊的生字,在让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识字方法。《翠鸟》一文中的“腹部”的“腹”,《爬天都峰》一文中的“攀着”的“攀”字,我们从分析字形入手,教学生读字音。分析“腹”字是左右结构,右半边的“复”中间是“曰”,“攀”字是上中下结构,上面是两个“木”,中间是“撇、点、撇、点”,在小语第五册第三课《小摄影师》一文教学中,“胶卷”这两个生字,我们运用出示实物的方法,把125冲洗过后整卷底片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两个生字。

二、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进行词语理解

词语的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言环境。《翠鸟》一文中,描写翠鸟外形美的词有“小巧玲珑”。这个词学生通过查字典知道是“形体小而精巧”的意思。这是这个词本身的意思,本文用它来描写翠鸟的外形美又是什幺意思?我指导们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学生最后弄清楚了“小巧玲珑”一词在本文是说翠鸟很灵巧、灵活的意思。同时,我们还把“贴着”的“贴”,“疾飞”的“疾”这些词放在句子中,用做手势的方法,让学生进行比较推敲理解。我们出示了这样两组句子:“翠鸟贴着水面飞”和“翠鸟贴着水面疾飞”,让学生通过比较推敲,理解了“贴”是紧靠水平,几乎挨着水面,“飞”字的前面加上一个“疾”,表示翠鸟飞得很快的意思。这两组句子中的“贴”与“疾”字用得好,向我们展示了翠鸟飞行的高超本领与飞行的速度。翠鸟又为什么能贴着水面疾飞呢?我们又让学生反复读描写翠鸟外形的句子,不仅知道翠鸟能贴着水面疾飞与它的外形有关,而且对“小巧玲珑”一词又加深了理解。

三、精读课文,在了解词句的运用中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