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写秋雨的作文

写秋雨的作文

时间:2023-05-29 17:50:3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秋雨的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写秋雨的作文

第1篇

看过余华的很多书,书写得很平实,有时候很调侃,很生活化的文笔。不似韩寒的不羁,也不似余秋雨的做作(我并不是说余秋雨的书不好,只是写戏剧的人文笔和写作的人大不一样,或许他是属于“学院派”的吧,那我只能说自己才疏学浅,道行不深。可我找不出别的词来形容他的文笔,如有异议,参《霜冷长河》,《借我一生》)

不知道谁说:写作是“流”的而不是“写”的,这点我赞同,很多时候排斥老师布置的规定了题目限制了思想的文章,那因为写这种文章其实就像给你个铁盒子,要你在里面生长一样残忍而又不可抗拒。而过分思考写出的文章又不一定是好文章。可我们却一直喜欢把正常的文章“分析透彻”,得出一些作者都不知道自己写出的“思想感情”。韩寒《诗歌的问题》里说有个家伙高考写了篇现代诗,全文不足200字,因为诗意浓厚等理由拿了满分。可是试卷上明写了“不得使用诗歌等文体”,韩寒说:“因为作文要求要高于800字和不能写诗歌。而给了这个诗歌满分就相当于在足球比赛里有一个队员手球破门,但是因为这个手球力量大,角度刁,十分罕见,所以进球有效,而且算两个球的意思。”这时我们发现这个问题开始变得十分神奇了。我们都知道,往常考试我们写的作文只要有偏出“题意”,一律“偏题”处理,分数惨不忍睹(我这里是28分处理),但是你到底是偏出了“题意”还是偏出了“出题人或改卷老师的想法”呢?我们不曾得知,但是我可以举个例子。我有一次考试,给了篇材料,大概意思是公共汽车上有人持刀抢劫,一男子见义勇为被砍成重伤,围观群众毫无反应。我写了篇文章大骂群众麻木不仁,呼吁社会要提倡见义勇为的好风尚。用词激烈,慷慨激昂。

28分。

于是我们讨厌老师布置的文章。才有了我现在在这里的这篇文章。

鲁迅有篇文章开头是“我家门前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我随便从网上拉一段评论下来,评论如下:读者看到院子外边有两棵树,一棵是枣树是,必定以为院子外面还有别的东西,可是没有,剩下的还是枣树。很单调,很孤单。这种孤寂的感觉,如果用“院子外面有两棵树”来表现,肯定是达不到的。 好!评论的好!我暂时先不辩驳这评论到底对不对,姑且认为它是对的,是名句,是瑰宝。读到我这篇文章的每位读者,如果愿意请让我们一起做个测试,下次考试作文你换汤不换药的在作文里来一句“我家门前有两只猫,一只是公猫,另一只还是公猫”,你看看你的老师会不会如获至宝地在你的这句话下面加上红线条再打上一个大大的五角星再在班上大声朗读说你这是“有深意”·“有思想”。打个简单的比方,你考试抄篇合“题意”的季羡林朱自清余秋雨的文章上考卷,你看看老师给你几分!

那么我们回过头再来看到底鲁迅是不是“有深意”·“有思想”写下了这句话呢?我当然不否认先生有可能真的是在这句话上下了功夫。但是!如果有道题,在这里说“先生为什么不直接写我家门口俩枣树?”我认为回答了“写了一棵然后忘了还有一棵。”的也给满分。大家都是后人,你怎么就知道鲁迅先生写这句话就一定是你认为的这个意思?

那,我的文章完了。

有的读者要问了,为什么这个家伙结尾都没有?如果作者名字是“鲁迅”的话,我们就知道这是让读者意犹未尽,留有思考余地。可现在作者是我,我说:“完了就是完了。”

第2篇

三到六年级,小学生要写很多种作文,看图作文、编写童话、写小动物、写小物品、写信、写景、写事、写人、写新闻、写报告、写建议书、写请假条、写读后感以及扩写改写等。学生学得应接不暇,这个刚上手,还没捂出点热气,又塞来个新东西;新东西还散着新气儿,又来一个新新东西。“猫头上抓抓,狗头上挠挠”,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出个样,只好“猪头肉,三不精”。

钢琴、手风琴、小提琴、大提琴、琵琶、吉他、笛子、箫,乐器种类繁多,学乐器,没有人说,要从“钢琴”到“箫”,所有乐器通学一遍。篮球、排球、桌球、乒乓球、橄榄球、手球、羽毛球、网球、高尔夫球,球类也多,学打球也没有人说,要从“篮球”到“高尔夫球”,所有的球通学一遍。爱读书,好事;你若想,古代的、现代的、流行的、经典的,还有黄皮肤、白皮肤与黑皮肤作者的书,全不放过,通读一遍,哪有那么傻的人。

作文,真要学那么多、学那么全吗?

一个人再有天赋,也禁不起瞎折腾,姚明如果要从“篮球”打到“排球”、“排球”打到“橄榄球”、“橄榄球”打到“羽毛球”,一轮下来,估计姚明该宣布退役了,想必,那个姚明也没资格宣布退役。琼瑶不会放下自己的爱情小说,去学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金庸不会放下自己的武侠小说,去学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每个人只要找到自己的“点”,就能成为“最好的自己”。一个人如果浑身上下都是“点”,这些“点”想要同时“开花结果”,那人就不是“人”,是“树”了。

人身上的“花”,大都一朵一朵地开,果,一个一个地“结”。难的是开出第一朵“花”,结出第一个“果”。第一朵“花”开了,“果”结了,第二朵、第三朵,也就容易了。那些大师,既是文学家,又是评论家、哲学家,然而,他们不是一下子成就的,大都是一个一个地成就的。孩子练作文,要从“全面展开”的“全面平庸”里解放出来。姚明、易建联,一看那“海拔”,打篮球的料,“挖”篮球。作文这东西,放眼望去,哪个学生适合写童话,哪个学生适合写诗歌,哪个学生适合写新闻,谁也没那个眼力啊。

孩子学作文,不要在形式上折腾,外在的形式折腾不出什么;要在内在的“核”上折腾。不管练啥“拳”,少林拳也好,武当拳也罢,都得练桩功、掌功,那是“核”,谁都丢不开。

儿童作文的“核”,名叫“故事力”。讲清、讲好自己的故事,那是儿童最基础、最重要的作文能力。故事力,好比练武之人的桩功、掌功;各种文体,好比各路拳术的一招一式。桩功、掌功没练好,招式再漂亮,一上阵马脚尽露,花拳绣腿禁不起人家结结实实的一巴掌。

三年级作文,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四年级五年级,老老实实地学写故事。咬定故事不放松,打好“写故事”的底。桩功、掌功练好了,其他好办。一个会写故事的人,我不担心他不会描写,不会抒情,乃至议论。一个会写故事的人,写封信没什么难的,不清楚格式,好办,拿样本看着写,错不了。一个会写故事的人,写新闻一搜“新闻写作格式”,三下五除二入门了。有了“故事”,写童话,好办了;有了“故事”,看图作文,好办了;有了“故事”,写“人”,好办了;有了“故事”,写“动物”,也好办了……

故事力,作文的童子功。童子功,什么时候练最好、最适宜?当然是“儿童期”。

看到孩子哭了,没有一位年轻的妈妈会说:“孩子乖,妈妈给你读一段马斯洛的人本哲学。”也没有一位妈妈会说:“乖孩子,不哭,妈妈给你读一段朱光潜的《谈美学》。”那样的妈妈不止会把孩子吓住,也会把老公吓住。妈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不是故事,就是儿歌、童谣,“一只青蛙一张嘴,两只眼睛四条腿;两只青蛙两张嘴,四只眼睛八条腿;三只青蛙三张嘴,六只眼睛十二条腿;扑通扑通扑通跳下水”,那儿歌、那童谣,90%以上具有故事性。

识了字,能读书了,儿童读的第一本书99%是个故事。走进教室,有孩子正读课外书,你借来一翻,99%是讲故事的书。曹文轩、张之路、秦文君、杨红樱、梅子涵、沈石溪,那些炙手可热、深受孩子们喜爱的作家,都是写故事的高手。儿童具有“故事属性”,儿童喜欢故事。你给学生讲道理,他不听。你讲故事,道理藏在故事里,他要听了。不管你讲什么,最能吸引孩子的,大都是有“故事”的那一段。有了故事,孩子便被你抓牢了。

小的时候,没有电视只能听收音机,“故事连播”成了我的最爱。听“故事连播”不够过瘾,又听评书、评弹。儿童天然地具有倾听故事的欲望。现在,电视机取代了收音机,孩子喜欢动画片,每一个吸引孩子的动画片,都是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所有的制片商,不约而同地选择“故事”。

第3篇

翻开古代诗歌史,陆游写诗歌近万首,苏轼的诗歌有三千多首,王安石的诗歌总量也近两千首……可以说,只要愿意写诗,生活无处不入诗。在诗人那里,月圆是画,月缺是诗,悲叹是曲,豪情是歌。将生活咀嚼出滋味,即流泻笔端而为诗。怀着这样的感触,我和学生根本顾不上对诗歌形式的雕琢,便直接踏上了“我手写我心,我心自有诗”的轨道。

高三生活总是有几分枯燥,但生活并不因为枯燥就无价值。九月中旬,阴雨绵绵,更是给高三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上晚自习时,我一进班就看到了学生们的困倦,十几个人伏案而睡,其余学生也毫无精神。

同学们睡得太安详了,眼看就要上课,真不忍心叫醒他们。“怎么办呢?”迟疑间,两三个学生识趣地碰醒同桌。我想:“喊醒了,还是没精神啊?总不能大吼一声‘我劝诸公重抖擞’吧!”此时,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就写首诗吧,送给同学们,或许还能出奇制胜呢。”

拿起粉笔,我在黑板上写下:“复习必修五第一单元。”随后,写诗:

秋雨丝丝凉,身感心神爽。

盼君惜时光,莫负爹和娘。

刚写完,我就看到个别学生拍了同桌:“还在睡!看看黑板上说谁哩!”这时,上课铃响起,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瞪大眼睛,直视黑板。诗歌在学生们的心里逐渐发酵。这一刻,我知道,写诗的效果慢慢显现了。

看完黑板,多数学生开始了复习。我在教室过道里踱着,学生孙玉宏递给我一张纸,说:“我给您的诗改了一下,不知道好不好?”我说:“改了就有思考!”

我把他这首诗写在黑板上:

秋雨丝丝缓,身感心神宽。

莫待时光散,后觉泪满衫。

刚写完,一个学生喊我:“老师,我同桌白松宁也写了一首。”

秋雨丝丝涟,身感心神倦。

背水战雄关,不胜成囚犯。

正好是三首诗,并列在黑板上。学生们一下子全都看着黑板,却不复习了。我说:“还是请大家先复习,最后十分钟咱们再请作者谈写诗的原因,好吧?”继续复习时,不少学生总是有意无意地往黑板瞟一眼。

最后十分钟,我一站上讲台,刚举手还未说话,学生们却出奇地安静了。我说:“下面,咱们就请孙玉宏说说写诗的原因吧。”

孙玉宏答:“我就是感觉到老师写的不好,才想着改改,写这首诗的。”

“还有吗?”

孙玉宏摇摇头。

“下面,请白松宁同学说说自己的写诗想法吧?”

白松宁回答:“我们高三生活太苦了,我心里很苦,根本感觉不到凉爽。再说了,我们明年考不上大学,上学十几年真是辜负父母和亲戚朋友的期盼,我感觉到考不好就像犯罪一样。”

“那就成囚犯了?”

白松宁解释:“古人说成王败寇,高考失败那不也很类似吗?”

“同学们,你们有这个感觉吗?”

学生七嘴八舌:“差不多。”“就是那样。”“考不好,还可以复习,怕啥?”

“看来,白松宁的压力挺大的,真是一个感恩父母的人。他朝着最努力的方向走去,才会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啊!下面,谁来评论一下哪一首诗更有味道?”

陈宇佳和陈佳佳先后发言:“老师你写的诗太直白了,也不太押韵,白松宁写的诗有点悲痛,孙玉宏写的诗有韵味,最后一句泪满衫,很有韵味。”“孙玉宏的诗有文化感,我觉得有文化感的诗是好诗。”

我趁机点拨:“那什么叫文化感和韵味呢?来看看孙玉宏的诗句,泪满衫,是不是在古代诗歌里面见过类似的用法?”(学生未反应过来)

我又提示:“唐代诗人白居易写过一首诗,名叫《琵琶行》,有两句是――”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眼泪把衣衫都打湿了,那流下的眼泪太多了,说明诗人――”

“太感动了!”“太伤心了!”

我总结:“诗歌有文化感,有韵味,就是诗歌的语言有历史有故事,情感含蓄深沉。我也认为孙玉宏的诗写得好!谢谢玉宏!”(学生热烈鼓掌)“下面,咱们就说一说,这三首都是从秋雨开始写起,为什么情感却很不相同呢?”学生一下子陷入了沉思。

几分钟后,张君珂说:“你写诗的目的是让我们好好学习,他们俩却不是的。”宋俊芳说:“白松宁的诗我们都有感受,我们天天做题确实都很‘倦’。”

学生发表了见解后,我提示:“我们的身份不同,写作目的也不同。我是老师,想让大家好好学习,我写的这首诗就是劝学诗,所以我写得很直白,小学生都能看懂。孙玉宏是为了修改我这首诗,只是觉得我写的没有韵味才来写诗,算是自励诗。白松宁的这首诗,道出了心中的苦衷,悲凉中有几分壮烈啊,是一首自白诗。写景物,用意象,都不是固定的,最多是相对固定。古人说秋风秋雨愁煞人,那是大多数诗歌的情感,秋雨秋风秋景就是悲凉的,可是也有些诗人写秋天就不悲凉,刘禹锡的《秋词》写景‘晴空一鹤排云上’,抒情‘便引诗情到碧霄’‘我言秋日胜春朝’,说的就是积极欢快的情感。意象和情感之间的关系,这下大家明白了吧?”(学生点点头)“放学吧?”

学生笑答:“早就放学了!”我说:“耽误大家晚走十分钟啊,我有错,可是看着大家学习很来劲,我高兴,可以说这也是我最近一周上得最愉快的一堂课。谢谢大家啊!”(我双手一抱拳,学生鼓掌)

隔了一天,上午正在上作文课。一道闪电划过窗户,接着一声雷从天而降在教室外炸响,学生的心顿时都飞到教室外了。我抓住时机,赋诗一首写到黑板:

咏怀 秋雨有感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穿云天。

若要桂香菊笑时,请君且待九霄蓝。

刚写完,我突然觉得应该把最后两句修改成“风雨不动安如山”那样的意境。于是又在黑板上并列写一首诗:

秋雨欲来雷声伴,一道银光破云天。

莫道风凄雨且厉,吾心一片湛如蓝。

学生田晶亚有感当即赋诗一首,交了上来:

秋雨欲来雷声传,艺术银光抢争先。

再闻桂花香气散,只恐又待大晴天。

陈韦豪也赋诗一首,交上来:

秋雨携雷压驻城,书声朗朗斗志诚。

更待明年今日胜,立我战旗南京城。

当即,我针对三首诗同样以“秋雨”起兴设问,请学生对诗歌的情感与诗人的心理发表见解。最后,总结如下:田晶亚的诗和我第一次写的诗,都有一种等待的心理,寄希望于外界,期盼天晴后再欣赏美丽的风景,心泰然后才能变好。我修改后的诗,是一种不管如何刮风下雨却独自岿然不动的心境。这表明内心不受外界干扰。这也意味着我们每个人学习和做事的时候,不能因为别人的干扰,就随意改变自己的初衷。陈韦豪的诗,诗如其人,有种豪情壮志,也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一种心境。我个人看法是,这也应当是咱们高三学子的主流心声。

下课后,熊姗姗也写了一首交上来:

秋雨已来尚未停,恍然入梦江南陵。

雨中漫步心事宁,花香唯有天先晴。

我问:“已经下课了,咱们下一节课再评讲吧?你这写的也是等待心理吧?”

熊姗姗答:“评不评都行。我写的就是等待心理,交给你,你看出来就行啦!”

第4篇

关键词:城乡结合校;初中生;问题;记叙文;对策

一、城乡结合校初中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1.城乡结合部初中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具有薄弱性、不平衡性和多层次性,再加上城乡结合校学生接触外界极少,生活经验很少,每天以教室―家两点为一线。所以城乡结合校的初中学生知识面窄,很多学生一提到作文,就一脸茫然。

2.城乡结合校大部分学生从小与人交流,用得最多的是当地的方言、语法。极少数同学虽然偶尔能用一些普通话交流,但也夹杂着方言。因而,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汉语言知识贫乏,会话表达能力低下,所有这些都成了城乡结合校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城乡结合校记叙文写作的对策

1.克服惧怕心理,培养写作习惯

在平时训练和考试中,一提到作文,学生最容易产生一种莫名的惧怕心理。特别是城乡结合校的学生,语文基础差,他们总认为没东西可写或写不好。因为“怕”字当头,写起作文来总是力不从心,质量粗糙,甚至敷衍了事,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要让学生克服写作时的惧怕心理,就要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训练。比如,一开始,教师可以从片段作文入手,因为其训练目的明确,学生不会感到有压力。另外,还可以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或周记、通过写周记,日记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写作习惯。

2.留心观察,广泛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城乡结合校学生接触外界极少,生活经验不丰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善于观察身边的小事情――写小事,抒真情。

城乡结合校的图书馆藏书量少,学生的家长因经济困难,很难有余钱给学生买书,所以城乡结合校的初中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很多学生一提到写作文,便一脸茫然。因此,老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1)要充分利用好每周二下午第三节的自习课,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2)要求学生阅读时对自己喜欢的故事、片段、佳句进行朗读、摘抄,并对它们进行或内容,或语言,或写作技巧等的点评,三言两语都行;(3)同学交换各自的摘抄本,或点评、或充实各自的摘抄本,共同提高;(4)教师定时抽查点评学生的本子,对摘抄内容或学生点评精彩的给予表扬。

3.系统训练,争取质的飞跃

记叙文的写作,是我平时在教学中训练的重点,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其写出有个性化的作文,这是初中写作教学的难点。在学生刚进初中之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情,结合城乡结合校的特殊情况,制订相应策略,针对记叙文进行全面系统地训练。

(1)对语句进行扩写训练。扩写是写作能力的一种训练方式。扩写训练是按照材料要求,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展开想象,进而扩展成一定字数的语段。

例如:我在纸上写字,写了很多页,自己看着很高兴。

扩写成:你听,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春蚕咀嚼桑叶,又像暖风吹拂白杨,像秋雨轻吻梧桐,又像泉水叮咚欢唱。笔随着手腕运转,字随着思路延伸,一个个、一行行、一页页,横看如群蚁排衙,纵观如阅兵方阵。秀丽、整洁、赏心、悦目,捧着自己的劳动成果,你不认为这是一种乐趣吗?

扩写的语段在原句的基础上,运用了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充分发挥创造性,使语言生活形象。通过扩句成段的训练,克服了城乡结合校的学生语言贫乏空洞的障碍,让学生的思维开阔了,积累丰富了,从而降低了其学生对写作的畏惧心理,增强了写作信心。扩句成段训练,对城乡结合校这些写作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而且也是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第5篇

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应相辅相成

在单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而在单一的阅读教学中,也应解决文本“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阅读与写作统筹设置教学目标,可以使两者双向促进。

就写作而言,它是一种精神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写作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自然要有“拿来主义”的过程。从哪里拿来?如何拿来?对此,高考复习必须认真对待。“作文素材”“时事选编”都是鲜活的作文材料,然而,这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去阅读和背诵。何不从阅读复习中拿来呢?“拿来”写作过程中所需要的素材,使胸中有积蓄,肚里有货,解决作文“写什么”的问题。借鉴阅读文本的基本要求,如审题立意、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解决作文“怎么写”的问题。所以,老师对阅读文本的有效阐释和再利用,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的放矢,为写作夯实基础。

就阅读而言,它是一种精神共鸣,一种精神的再创造。而这种精神共鸣、再创造还必须取法于写作技巧的反哺。在阅读中,我们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写作技巧是如何运用到文本中的,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以帮助学生更快捷、更准确地理解文意,把握作者的表达意图。(特别是阅读同类文章,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熟练掌握写作技巧。)在阅读中,把作文技巧转化成经验,还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统筹读写教学不是简单混合,而是寻找两者的完美交汇点,突破重点,解决难点

在阅读复习中,各章节的知识点自然要掌握,如果能根据文体的分类,将单篇阅读目标划分到三个层面,即“基本层面”“技术层面”“审美层面”,这可以为后期的作文教学提供许多素材和知识积累。“基本层面”重在文本信息的收集整合,明确“文章写了什么”。“技术层面”重在对表达技巧和章法的学习,学习 “怎么写”的技法。“审美层面”重在对文本思想情感解读,理解文本“美在何处”。这三个层面各有侧重,由浅入深地展现了文本之美,有效地避免了对文本的肤浅理解,否则,将造成优秀资源的闲置和浪费,让学生在阅读中无从下笔,学无所获。

下面以小说阅读为例,浅析三个层面的目标设置:

三、读写渗透,双向推进,全面突破

古人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也曾说:“阅读得其方,写作能力也随之而增长。”如何“下笔如有神”?如何“得其方”?自然需要读,甚至需要精读细究。阅读时对基础层面掌握得越全面、准确,对写作越有格式规范;对技巧的运用越熟练,在写作时语句表达越流畅;对审美层面理解得越深入,写作时越能升华主题。

比如在练习阅读题《梦飘乌镇》时,不仅是解决几个问题,还应对它精读细究。在技巧层面上,学生掌握了环境烘托、对比等技巧的运用;在审美层面,我们要理解喧嚣的城市浮躁了疲倦的人心,身心两安实在是当今社会人的理想生活,精神家园不可荒芜。平时,学生写作也用环境烘托来表达主题,但大多时候为写环境而写环境,没有打上文化的印记,没有深刻的思考。经过这次课外练习阅读题,我们把环境烘托定位到作文教学之中,学生写作提高了一个层次。而且,当我们再阅读《城市里的蟋蟀》时,学生们都能快捷而准确地解答习题。可见,在阅读中学习写作的技巧,写作时再运用这些技巧,反复实践,触类旁通,可双向收益。

四、从模仿到创新,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作文之路

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高三复习备考的学生少不了模仿优秀作品,而仿写优秀作品是我们学生写好文章必不可少的功课。例如,许XX在高二时期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把伤痕当酒窝》后,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有感而作同题之文,而许嵩的《把伤痕当酒窝》竟然出现在江苏省高考阅读题中。在广州市第一次模拟考试中,我们的学生也模仿该文,写出了《把赞美当动力》的优秀文章。可见,模仿优秀作品进行写作,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方式。

当然,模仿要得法,先是简单的仿辞、仿形;再是仿意、仿神;接着是在模仿中创新突破,写出自己个性的东西。在阅读中学习的写作技巧,要经过消化、吸收,变成属于自己的东西。

第6篇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交流感情,抒发感想的活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余秋雨说:“作文训练,说到底,是生命与生命之间表达和沟通的训练。”的确,作文本应该是孩子们表达心声,展现自我的绚丽舞台。毋庸讳言如今的作文教学却令人堪忧。一切成功总是与情趣相联系的,作文教学也必须情趣化,让作文与情趣联姻。实践证明只有把作文变成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提炼生活的平台,学生才会爱上作文,才能写出充实、生动、充满自我风采的好文章。

一、让题目“风趣”起来

要学生喜欢作文,命题至关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只有从儿童心底流出的命题,儿童才会以极大的兴趣对待它。”因此,作文命题应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个性要求,符合学生的情感积累,触动学生的心弦,诱发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那些新颖且有鲜明色彩的命题,才能让学生的情感在心中激荡起来。实践证明,好的命题能让学生写出具有时代性、生命力的习作。其实,小学生的生活是一个色彩缤纷的世界——课堂学习,课外生活,同学间的趣事,队活动时的笑声,爱管闲事的妈妈,充满神秘的小实验,亲手制作的工艺品,公园里的见闻,飘扬的风筝,喧闹的菜场……这些生活片段都真实存在,经过情感体验而贮存在孩子们的记忆库房之中。风趣化的命题才能引起学生的创作激情,产生写作冲动。例如,人际关系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关注的话题,这类命题是儿童在自己的交际领域里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能培养他们敢想、敢说、明辨是非的勇气和品格。如《让我告诉你》、《请你不要再 》等。设置想像类命题,可以激发学生想像的潜能,开拓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想像的天空里自由驰骋。如《我要飞》《森林的哭诉》等。

二、让标准“宽松”起来

小学生作文要放宽种种过多过严的限制,降低不切实际的作文要求,不搞统一的、静态的作文标准,因人制宜地确定每个学生的发展点,不拔苗助长、不吹毛求疵。先求爱说爱写,后求会说会写;先让学生“放胆”写,再让学生“小心”写。给学生绝对的自由,写自己熟悉的、感知的生活。不要一味以“法官”的眼睛去审视学生作文的内容是否有意义,是否值得作为写作的题材。那怕学生写一天的“流水账”,那也是他一天的生活。只要生活存在,就有“倾吐”的权利,就有写作的自由。小学生作文我们大力提倡“童言无忌”,大力提倡“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能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哪怕在老师的眼睛里这些东西可能是非常幼稚可笑的,都应该鼓励和珍视。

三、让构思“轻松”起来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听童话故事。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平时要留意积累一些趣闻、趣话,以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教学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一个短小有趣的童话故事。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写下来。教师还可以结合有关课文指导写作。例如,通过讲王安石“绿”字的故事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利用贾岛“推敲”的故事引导学生炼句。这些有趣的故事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克服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让学生轻轻松松地写作文。

四、让时间“灵活”起来

叶圣陶曾说:“咱们学习写作,也要像说话一样养成习惯。凡是需要写作的时候,就提笔写作”。写作是表达情感的需要,是倾吐见闻的需要,可以随便写,随时写。传统的作文教学,往往被教师定格在作文课上。我们一定要打破这种局面,把定时作文变为随机作文。随机作文有两种形式:一是随文作文。这种作文可结合课文学习,紧随阅读教学,题材单一,内容精短,选题角度小,材料贴近生活,思维空间大,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例如,教学完《鞋匠的儿子》,可以让学生以嘲笑林肯的参议员的身份给林肯写一封信。二是随机作文。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常常出现偶发事件,其中很多偶发事件往往能引起学生的表达兴趣和写作热情。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抓住它,趁“兴”命题,趁“兴”指导,让学生趁“兴”而作。这种作文,题材生动形象,学生写起来自然而轻松,易于达到写作目的。即便是定时作文也可以把题目提早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题目在生活实践中有目的地观察、体验,努力捕捉积累写作素材。比如让学生写《第一次 》,为了让学生能写出富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文章,为了有利于学生开阔思路、自由表达,可以事先把这个题目告诉学生,让学生去尝试自己没有做过的事情。学生的经历给学生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而且每个人的体会和感觉不尽相同。课堂上,学生的思维闸门自然会打开,文思会如泉涌出,写出来的文章有较强的个性特点。

五、让空间“开放”起来

第7篇

“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选入的文本文质兼美,《新课标》要求语文老师不仅要深入地挖掘理解文本,更要巧妙地运用文本,让学生从中淘金,以读带写,读中学写,以写促读,写中思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

从文本出发,逐级学写记叙文,可谓是“作文快餐”,简单而且实用。在这方面,我做了几点尝试,具体为:

第一阶段,写清楚一件事。

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培养学生完整叙写一件事的能力。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学者余秋雨则认为,质朴叙事是写作的主干,孩子们“应该用干净朴实的语言把心情、事情说明白,形成个人写作的特征。”

将七年级作文教学目标的首要关键词确定为“叙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实际。

记叙文是初中作文训练重点,叙事能力又是重中之重。叙事能力的核心表现在如何呈现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过程和结果。而叙事能力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事件发生的这段时间过程中,将人物的动作、所说的话语和事件发生的经过叙述出来,挑出事件发生过程中的精彩内容,构成故事的情节,呈现整件事情发展的经过。

针对七年级学生好奇心强、好活动、好表现、富于想象力的心理特点,利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说”,说”为“写”铺设平台,以降低写的难度,为“乐写”打下基础。接着,顺势让学生写一写。结合《童趣》学习,要求学生课堂上说说“文中孩子可爱之处在哪里?你是否有相似的经历”?“说说你的童年趣事”。结果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场面十分热烈。“童年趣事”虽然不是新颖的题目,但因为是追忆美好往事,学生自然倍感亲切,因而写得意趣盎然,许多学生把自己童年的乐事、傻事、丑事一股脑儿搬了出来,虽然稚拙,却斑斓成趣,这才叫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综合性学习活动《成长的烦恼》后写作《少年心事》,也可以衍生出相类似一些题目,如《我的快乐时光》、《给爷爷……》,因为触及学生内心世界,他们的情感被唤醒,他们的思维被激活,他们的写作过程变得愉快而有效,写作的积极性也得以最大化。学生的作文要求尽量写他们熟悉的题材,如关照自我,从“我”字作文入手,也可从身边人和事写起。

解决了无内容可写的问题,接下去要写清框架。我的训练办法是给文本写内容提要。《走一步,再走一步》《变色龙》《羚羊木雕》《社戏》等叙事性较强的课文,比较适合学生概括,或口头概括,或书面概括,依据学生的喜好而定,老师特别要求写清记叙的六要素,突出重点。

经过几次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写清文本的框架,有了这些准备,学生再写作文,写出完整而有重点的一件事,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第二阶段,写生动一件事。

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着意培养学生细致生动的叙事能力。

经过第一阶段的作文实践,学生叙写完整一件事的能力基本形成,但是写作中有两个普遍性的问题,一是写作粗略、文字干巴缺少文彩,二是文章平铺直叙,一览无余。

针对问题一,我的措施有常规片断训练和随文练笔两种。学生怕作文,特别怕整篇的作文,我让他们写片断,降低了写作的难度,缓解了学生作文恐惧心理。片断训练循序渐进, “相聚” 、“看电视(电影)”、 “离别”、“太好吃了”、“课堂上”、“放学” 、“精彩瞬间”、 “在食堂”、“劳动”、“街景系列”、“在野外”……从家庭写到学校,写到社会;从单个人写到多个人,写到场面,每次训练,特别强调细致生动的要求,而且要用两种以上的修辞手法。

“随文练笔”,就是结合文本进行的短平快练笔方式,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元素,把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这样的练笔就要寻找到适宜的落脚点,可以从文本的重点内容落脚,可以从模仿文本语句落脚,从空白处的补白落脚,从文本引发的联想落脚,从改变叙述角度落脚,找准落脚点,选准能牵动“全身”的那“一发”,以期达成阅读教学中“练笔”的最优化。

针对问题二,我的方法是充分利用文本资源学习插叙、悬念等方法。教材《羚羊木雕》、《爸爸的花儿落了》等的插叙运用非常得宜,要让学生通过找插叙的语言标志,明确哪些是插叙的内容,通过运用和不用插叙的比对,明白插叙使文章波澜起伏的作用,明白插叙中联想式、转述式、直述式这三种类型。悬念在《猫》、《爸爸的花儿落了》都可以找到例证,学生运用插叙悬念方法写作,也就学会了尺水兴波,文章就会曲折多姿,有张有弛了。

第三阶段,写深刻一件事。

着重点是结合文本学习,培养叙议结合的能力。

简单记叙文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记叙、描写,但也少不了精当的议论和饱满的抒情。议论抒情可以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态度、认识与感悟,在凸显文章中心,体现作者的审美取向,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记叙中的抒情和议论与记叙要三位一体,水融,做到情缘事而发,议由感而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理、事之间的关系,应该是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收到文字含情,即事见理的效果。

我在教学实践中,分两步走。首先,找到范例。文本《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春酒》结尾处三言两语的抒情议论彰显主旨,抒发感情,可以借鉴。其次,给课文或学生自己的习作加议论抒情,有的是散见于文本中间的,有的是在文本结尾的,要求抒情议论尽量精要,紧贴文本,特别强调要得宜,否则就会有蛇足之嫌。

有一个学生在《我的叔叔于勒》结尾后这样加:“我站在孤零零的船尾,眼望着无际的大海,心里一直在念叨:叔叔,我的亲叔叔,如果你知道你的亲人正在想方设法躲避你,你会作何感想?……可是,我是多么希望能够将叔叔你带回我的家,告诉你从此不必再流浪,我的家就是你的家啊!”

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强化训练,学生的记叙文写得深刻了。

第8篇

随着语文考试制度的改革,作文占据了中学语文的半壁江山。它的成绩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好坏。但毋庸置疑的是,作文也是最令师生头疼的了。对学生来说 ——作文难写;对老师来说——作文难批。长期以来,在此情绪的影响下,作文成了夹在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毫不相干的第三者,一直阻碍了作文成绩的提高。其实,笔者以为,师生不应把作文当成孤立的个体,而应把它作为连接师生关系的纽带 ,促成师生交流的阵地,唯有实现“教师——作文—— 学生”一体化,才能实现作文水平的提高。

一、让作文批改成为写法交流的阵地

初中生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有时会出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情况。就是说,经过几年的写作训练之后,各种文体的模式套路已基本成型了,但有时一些具体的写法却把握不起来,明知这样写不妥,却又不知该如何修改,此时教师就应给与适当的点拨,引导其进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比如有一次,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力与创新思维,我故意布置了一片老掉牙的作文题——秋天。其中有一个同学在作文自批中写道:“本文围绕秋天写了几足球天特有的景象,如秋天的晴朗与凉爽,秋天的丰收与繁忙,但又写到了秋雨中树叶的绿,似与要求不符,但这确实是我的所观所感。”而在互批中也这样写:“本文抓住秋写了不少景象,语言很优美,让人读后仿佛跟随作者也走进了那温柔的绿巷里。但本次作文要求写秋,文中却出现了不少绿,好像给人以春天的感觉。”从学生的批语中可以看出,学生对此类作文的写作方法认识有误差,竟以为写秋天时颜色必是黄,而不能用绿。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其实,秋天时写绿未尝不可,关键是写出秋天中的绿与春夏中绿的不同之处来。例如,春天中的绿是新绿,夏天中的绿是墨绿,而秋天中的绿是黄绿,绿中泛出黄点。所以写景作文重点是把握住景物特征,把看似相似的东西写出一个与众不同来。”如此以来,既纠正了学生批改中的失误,又指导了写作方法,正是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二、让作文批改成为思想交流的阵地

十四五岁的中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与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自以为是大人了,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了,但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又不免流于肤浅或片面。这在作文中便能很大程度的体现出来。记得一次半命题作文,叫“我再次感受到了__”有个同学写的是“我再次感受到了虚伪的可鄙”内容是前不久为迎接市教学规范化学校所做的某些工作。文中把为迎接验收,老师精心备课,学校全面打扫卫生等写的虚伪可鄙至极,表现出了极大的厌恶,措辞相当激烈。他在自批中写道:“本文抒发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很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受,我就是看不惯学校的这种弄虚作假……”而在互批中这样写:“本文取材于实际,很有真情实感,但说话欠妥当,一个学生不应该用这种口气批评自己的学校,其实这一切都是为我们好。”看来,如何看待生活中的“反面素材”学生在思想上有很大分歧。于是我在批语中写道:“你能够抓住身边的事,善于观察,巧妙入文,抒发了真情实感,很好。但我还希望你能深入的思考一下,将学校平时的工作和验收时的工作作个比较,是否那次的工作是彻底的虚假?难道老师平时就没精心备课?学校平时就不打扫卫生?总之,我们应该学会全面深刻的去分析某一现象,而不能简单的把一事物定为好或坏……”那次作文之后,我曾作过追踪调查,我发现那个学生的思想认识已渐趋成熟,待人接物也较缓和了,一次贴心的评语交流,使其免于思想上误入歧途,我很感欣慰。

三、让作文批改成为情感交流的阵地

中学生受生活实际和阅读范围的限制,作文取材较窄,纯粹胡编乱造就会漏洞百出,所以学生作文选材多是围绕身边发生的事或亲身经历展开。尤其是我强调学生作文要“说真话抒真情”所以从学生作文中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有一次,生物老师向我反映说某同学像有心事似的,一节课什么都没背进去,提问时一问三不知,也不知怎么回事。这答案竟让我在作文中找到了,那周的作文话题是“选择”,从文中显示出她收到了男生一张纸条,正不知该如何选择呢。文笔极端细腻,心情异常矛盾,直至最后也没下定决心,甚至还求助月亮星星告诉她该如何选择。很显然,这是初中生常见的早恋现象,这种事不谈,学生面临彷徨,很有可能走上弯路;面谈,又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恐慌,让其无地自容。于是我便借作文批改进行了一次旁敲侧击的教育:“看得出来,文中的主人公正经历着一次痛苦的煎熬,别的不说,但是一张纸条就已搅得她睡不好觉,听不进课了,以后还能怎样?要知早熟的果子虽然好看,却是又酸又涩。我们是否应该帮她尽快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下次作文再交上来时,我发现“月亮不再昏暗,星星不再眨着迷惑的眼睛,主人公的脚步也坚定了”我心中的那块石头也落了下来。如此以来,既避免了面对面的尴尬,又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何乐而不为?

其实,这种方式的作文批改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是满足了学生对作文的期待心理,因为自己写出来的作文能够引起别人的共鸣了,这会大大增强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方法,又有了兴趣,作文水平的提高也就不是一个大难题了。

第9篇

【摘要】作文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农村小学生,因为见识少,性格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说话,加上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都是从三年级才起步训练的,引导学生作文入门首先要重视口语训练,为作文积累语言材料。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要重视用词造句。使学生乐学爱学,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

作文是小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农村小学生,因为见识少,性格较为内向,不敢大胆说话,有个别学生平常虽然十分活跃,可是一提写作,就面露难色,脱口叹难,加上不少学校的作文教学都是从三年级才起步训练的,一、二年级只是孤立地进行拼音、识字、词语的教学,这就对学生作文入门造成了很大困难。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作文入门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要重视口语训练,为作文积累语言材料。说活、写作是最初步的最基本的作文训练。我们教师从一年级起就要认真指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首先必须重视朗读训练。我们都知道读是说的基础,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口头语言的起步。这个起步抓得好,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积累词汇,学会使用语言工具,对作文入门起到重要作用。朗读要严格按照“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个要求进行训练,经过训练后,要达到学生能用准确的语调,不同的语气,丰富的感情读课文的目的。因此、朗读应纳入语文作业,有布置有检查。

二、要重视用词造句。用词造句是学生学习说话、写话的最早起步,是作文的基础。在指导学生用词造句时,要克服那种单纯看作是语文作业,而是要从词的使用范围,造句时的选材,串词成句,语气句式的运用上认真指导。如:“分析”这个词要求用来造句,它的使用范围是:分析形势、分析差别、分析问题、分析结构、分析成份。学生知道它的使用范围后,还必须指导学生选材。如“分析结构”既有大范围的材料,也可以选小范围的材料:分析课文结构、分析段落结构、分析句子结构等。在这个基础上引导学生串词成句。如:“我能分析这个句子的结构”。 串词成句后不能就此满足,应引导学生在句式,语气上再下功夫,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如:“老师希望你能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结构”。“你为什么不好好分析一下这个句子的结构呢?”“他分析这个句子结构的办法真好啊!”指导学生用词造句,不仅是指导学生准确用词,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语言,为作文备好材料。

三、充分利用教材进行段式训练,为作文加工好零件。作文的基本部件是段,段的基本功练好了,写篇才有基础。我们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进行这方面的练笔。如小学课本上出现较多的是总分段。总分段,要从读中引导学生体会总起与分述间的关系,从而体会到什么叫做围绕一个主要内容写具体。这种段式,主要是训练学生懂得围绕一个意思把话写具体。学生作文的成文率不高,突出表现就是句序混乱,颠三倒四。究其原因,就是讲读教学时训练不落实。因此,讲读课中,要充分利用课文中出现的句式如:先……再……最后……、开始……后来……终于……进行训练,通过这些训练,使学生懂得说话写字要按一定顺序,方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四、凭借课文内容及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小练笔,培养学生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力,开拓作文思路。我们课本上能提供给学生练笔的内容很多,问题是我们有没有去发掘、利用。如根据课文续写、扩写等。《小摄影师》中写小男孩把胶卷忘在家里了,他哭着跑出去。课文到这里结束了,但我们可以根据这个材料,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第二天小男孩如何来给高尔基照相。《荷花》一文中作者把荷花写得很美,可以让学生也写写自己喜欢的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除了从课内开始外,还可以延伸到课外,可以组织学生做游戏、搞活动,然后启发学生说说游戏的玩法和乐趣,活动是怎样进行的。再用文字记录下来。在指导学生观察游戏和活动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有顺序地观察游戏活动的过程(开始、经过、结束)仔细观察游戏活动过程中的场面、人物的动作、语言和表情等。还可以指导学生说见闻写见闻,我们小学生的作文就是“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的意义的内容用文字表达出来。”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内容也是丰富多彩的,春风秋雨、日落月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城市风光、农村风俗习惯、还有家庭生活的乐趣、同学真挚的友情、校园愉快的学习……都可以作为作文的题材,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用文字表达出来。在说写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能选择有意义的事作为说话写话的内容。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让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一种享受”。“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除了要善于指导外,还应注意按照由说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要把说和写的训练紧密结合,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要以发展思维和语言为中心,以观察为基础,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分析、概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况且学生作文入门要求不宜过高,学生能够说话有内容、语句通顺,能够写几句或一段通顺的话就达到要求了。说的要求可相对高些,写的要求应相对低些。再者,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长时间学习单一的内容容易疲劳。因此,作文教学要注意趣味性,形式要多样,内容要丰富,整个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情趣盎然,使学生乐学爱学,产生不吐不快的写作冲动,真正让习作训练成为内在需要,抒写人生的韵味。

第10篇

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写作的?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吗?齐悦:18:24:40

在生命的历程中,生活将各种礼物送到我的面前,可是我最终接在手中,捧进怀里的,是文学。

十三四岁,是人生第一个精神饥渴期。懵懂的少年,急需找到―种方式实现内心的成长,或许通过篮球,或许通过游戏,或许通过恋爱,而我,选择了写作。

同学少年:18:29:16

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最想感谢的人是谁?

齐悦:18:30:24

我自9初中语文老师。最初我所写的,不过是一个少年的青春日记,语言或华丽、或晦涩,甚至表意不明、逻辑混乱也是常有的,主题却是不变的“为赋新词强说愁”。值得庆幸的是,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师,她透过我的文字,看到了我对驾驭文字的那份渴望。如果说那时我的文字是心灵的密码,她就是那个能够破解密码、进入我内心的人。在她的引导下,我放下手中的“青春文学”,走进了经典的世界:张晓风、余秋雨、钱钟书、罗曼‘罗兰、叶赛宁、卡尔维诺……沉浸其中,才惊觉“经典”并不是远离生活的《圣经》,而是更贴近心灵的“人类共同的声音”、让世界更美好的精神养分。而写作,应该是―件神圣的事情,写下的是文字,展示的是灵魂。

同学少年:18:40:34

写作给了你什么样的感受和收获?

齐悦:18:41:24

于我而言,写作就像只身走在田野里脚边突然出现的一朵怒放的雏菊,当我俯身摘下,将它别在身上,内心就起了一些变化,那若有若无的香气指引我―路前行,来到另一个世界:向外延伸,惊觉生活如此多姿多彩;向内挖掘,窥知心灵如此丰富多变。

同学少年:18:45:08

很多在创作方面小有成就的文学少年,并不喜欢写应试作文,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齐悦:18:46:50

写作最惬意的就是表达的自由。不喜欢写应试作文的人,大多是因为不喜欢那种框在架子里行文的限制――你必须透过所给题目或材料,揣摩命题人的意图,再按照一定的要求行文。后来,我发现这个框架框不住贾谊的犀利、王勃的才情、苏轼的豪放……所有自由的思想情感,都是框不住的,而这些才是写作的灵魂所在。

同学少年:18:51:32

你的理想是成为―个作家吗?

第11篇

[关键词]:习作能力 激发兴趣 口头表达 阅读练习 综合修改

一、激发习作兴趣,以“趣”促写

赞科夫曾经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使儿童的作文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可见,兴趣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内在动力。教师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让学生写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他们就会觉得有话可说。在习作过程中,让学生围绕自己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事、景、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使他们有一种表达的欲望,有一种想把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的冲动。如根据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的感觉真好》让学生写作。中低年级学生对讲故事、听故事如痴如醉,用写“故事”可促进学生习作的积极性。

二是让学生搜集优秀习作,汇编成“优秀习作集”。可以是教材中的名篇名段、优美词语、名言佳句,可以是课外阅读的优秀文章,还可以是同学的佳作。让学生在阅读别人习作的过程中精心采撷,把自己喜爱的、可借鉴的习作编成集子,变成自己的“作文集”。定期在班级中进行评比展示,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三是让学生品尝作文成功的快乐。在教学中,对班级学生中的优秀习作或进行课堂范读,或张贴在“学习园地”,或挂在学校网站上,或推荐给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刊登,以此鼓励学生,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二、重视口头表达,以“说”促写

训练小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形式有朗读、背诵、复述、表演、即兴对话、说一句话新闻、说喜爱的电视栏目……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小学语文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让学生熟读、背诵其中的精彩片段,让他们把规范的语言植入记忆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既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将所感知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学习了《卢沟桥烽火》后,让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按照时间顺序,抓住关键词语,紧扣故事内容进行复述。这样有助于加强学生听的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习作能力。

教材配备有很多相应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和想象,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好伙伴》一文,课文介绍了小熊因病住院,小猴子、蜜蜂、百灵鸟都去看望,并且送上了最好的礼物。课文没有写小松鼠、小白兔是如何探望小熊的,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看课文插图可以想象小松鼠和小白兔怎样去探望小熊,会带些什么礼物,会如何进门,会说些什么话等。还可以再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引导其余学生进行评议,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后仿照课文的句式,将小松鼠、小白兔看望小熊的经过写下来。这样以说促写,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说话”资源,将它们引进课堂,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如模拟表演问路、借东西、购物、接待客人;又如,开展“老鹰抓小鸡”“传话”等游戏活动,让学生将活动过程写下来。以说促写,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发挥阅读优势,以“读”促写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小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积累优美的词句,学习好的写作方法,这有利于他们从读中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教材所选的文章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教学中,把阅读与练笔紧密结合起来,根据教材特点,精心选择读写结合点,给学生提供有效借鉴的对象和创造的依据,及时有效地进行模仿和创造性练笔。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是很有作用的。

1.仿写句子。教学《泉城》一课时,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这些泉有的白浪翻滚,好像银花盛开;有的晶莹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声音宏大,听起来如虎啸狮吼;有的声音低细,听起来如秋雨潇潇。”一句后,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句话给人一种整齐匀称的美,结合体育课同学们的活动和大扫除时忙碌的景象让同学们用“排比”的方法造句。通过仿写,学生初步认识了排比这种修辞手法。

2.仿写段落。阅读教学中,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识规律,与学生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练习仿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美丽的南沙群岛》一课时,引导学生仿照课文中的重点段落,学习“围绕中心句写清楚一段话”。教学《我们爱你呀,中国》一课时,诗歌的第二到六节都以“我们爱你……”起句,句式整齐,容易模仿。我要求学生仿写,也收到较好的效果。

3.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语言表达时要注意表达的顺序,如事情发展顺序、时间先后顺序、地点顺序、方位顺序等。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范例,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和训练。如《卢沟桥烽火》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顺序叙述了的过程。层次清晰,结构严谨,使读者人身临其境,受到感染。那么,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

4.拓展练习。有的课文结尾言虽完而意未尽,余味无穷。可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思路进行合理的想象,如教学《草原》一课时,结尾写道“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可以让学生想象汉族客人和蒙古族主人在蒙古包前依依惜别的情景:客人中有哪些不同身份的人?分别来自哪些地方?他们各会讲些什么?蒙古族人民又会说些什么?在练习说话写话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有的课文有重大意义,如《》,学完全文,引导学生结合看图,进行拓展练习,可这样引导: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再联系当前现实,不少人深陷不能自拔,害人害己害国,又有什么想法?在交流中进一步体会林则徐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教学《桂花雨》中“可是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时,让学生思考:同样的桂花,一样的香气,可是母亲为什么会这么说?引导学生体会母亲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同时告诉学生写作时表达情感的方法。

四、提倡多样评改,以“改”促写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该属于作者本人。”在评改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方法的渗透,不断增强学生评改作文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写作素养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主要采取以下评改方法:

朗读修改法。完成习作后,先自己反复放声地朗读。凡是读起来拗口、听起来别扭的地方,就要仔细查找问题,进行修改。不仅要修改字、词、句中的毛病,更要修改内容、思想和情感方面存在的问题。

同学互评法。选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作文,组织学生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评析。吸取他人长处,弥补自身不足。

老师讲评法。常用的有综合讲评、专题讲评、重点讲评、训练讲评、对比讲评、择优讲评、修改讲评等。但这几种方法不能截然分开,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第12篇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获得一些收益,仅供参考。

一、专题优化,增强储备

语文教材区区几册几乎涵盖了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文字精华,但所选篇目碎片化,不能集中在一处。比如,苏轼的作品,必修二选了《赤壁赋》,必修四选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而在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又选了他的《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和《新城道中(其一)》。再加上学生在初中学过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完全可以将这些整合在一处,形成苏轼专题。让学生对苏轼的生平、经历、文字风格、胸怀抱负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苏轼的理解不仅仅停留在他的某一作品上,而是在心中确立一个血肉丰满的、立体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处理可以增强学生的知识储备,让他们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某一作家,同时熟悉其作品,在作文中可以用得更得心应手。

二、课外补充,丰富视听

教材所选篇目有限,而且仅仅就文本加以选择,很少涉及作家的生平、经历,教师如在教学实践中加以补充,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视听。比如讲到苏轼词的时候,补充余秋雨的《坡的突围》,讲李清照词时,补充梁衡的《乱世中的美神》,讲到辛弃疾时,补充梁衡的《把阑干拍遍》……将这些大家的评论文字及时补充给学生,让学生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人格、风骨、心志有更好的把握,同时,也让学生通过别人眼中的形象来审视和评价历史人物。再比如讲到沈从文的《边城》,可以补充沈从文与张兆和的爱情罗曼史,讲到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补充徐志摩的感情经历,这些都是孩子感兴趣的点,那么这些补充给学生,能让学生在感受作家、诗人美文妙句的同时,了解他们的另一面,缩短学生与他们的心理差距、时空差距,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感受到语文教学或者阅读的趣味性。有助于提升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发散思维。

三、经典篇目,借鉴写法

教材中有些篇目在写法上堪称经典。如必修三所选的荀子的《劝学》,称得上是写作的范本。

《劝学》一文按照“是什么(也即提出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什么(即学习的意义及作用)——怎么办(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的逻辑模式来展开论证,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继而解决问题,思路清晰,逻辑性极强。尤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是选文中大量的比喻论证,将抽象的说理具象化,使说理更为形象、直接。同时又在“学习方法和态度”的论证过程中,采用了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两相比照,自见分晓。

就当前学生作文来看,很多学生思路不清晰,逻辑性不强,所引材料与论点不能融合。如果能细致分析《劝学》,学习其论证方法及结构,再做作文是不是会有改观?

除了论证方法及文章结构外,教材其实还有许多可以为我们的作文提供学习和借鉴地方。像朱自清《荷塘月色》优美的景物描写,巴金《小狗包弟》以小见大的写法,梁实秋先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细节描写……教材所选篇目几乎篇篇经典,我们如能用心体悟,可供借鉴之处实在很多。

四、情感共鸣,濡养心灵

写作无非是将自己所想、所思、所感、所悟以书面的形式呈现出来。或者也可以说,写作是情感的表达方式。“诗言志”、“文以载道”都是这个意思。笔者从教近十年,就我所看到的,学生作文写不好或者写不出的关键是缺少思想。那么,思想从哪里来?思想从阅读中来,思想也从课堂中来。也就是说,我们的语文课堂可以是培养学生思想、濡养学生心灵的阵地。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烛之武摈弃前嫌、临危受命,是出于热爱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纪念刘和珍君》,要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尤其是青年人要有理想、有抱负,并且要努力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即便粉身碎骨也会是“幸福者”;学习《鸿门宴》、《荆轲刺秦王》,要让学生明确“不以成败论英雄”,任何人都不可能完美,要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学生感受梁任公的高山仰止,君子之风,同时结合他演讲的内容去感受他对国对民的“热心肠”,让学生体会到德高身正方可被后人铭记,德才兼备方能百世流芳。学苏轼,要学他的豁达;学杜甫,要明了他的忧虑,他的襟怀;学鲁迅,要理解他的深刻;诵诗读文、明史晓理,要感受文字的曼妙,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