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科研考核管理办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科研院所;体系建设
全面预算管理涉及企业的每个环节、每名职工,是企业内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将企业的战略规划分解落实到每个部门和职工,保证企业战略规划的实现。作为全面推行企业化管理的科研院所,战略执行、风险控制是管理的重点,而全面预算管理正是这一管理目标的重要抓手。
我所从1988年开始实行预算管理,近年来围绕集团公司提出的“以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以业务预算为基础,以现金流量为核心、资金集中统一管理的全面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模式,经过不断地运行和完善,现已建立了一套切合科研院所实际、制度化、现代化和全面化的预算管理系统。该系统涵盖制度建设、编制、调整、执行、分析、监督与考核等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在预测和决策的基础上,围绕经营目标,利用预算对各种财务及非财务资源进行分配、控制、考核,达到有效组织和协调科研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现就科研院所开展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一些经验和心得与大家共享。
一、制度建设是实行预算管理的根本保证
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责权利,充分发挥预算委员会的领导作用。
我所于2002年成立了预算委员会,由所长任主任,各职能部门第一负责人任委员,预算委员会下设预算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财务处,负责预算管理的日常工作。
2、制定预算管理制度,确保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我所先后制定了《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和《经济运行管理奖惩办法》等制度。
《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对预算目标的确定,预算编制的依据、内容、流程及方法,预算的执行和调整,预算的监督、分析、考核和决算等作了详细规定。同时细化了产品(项目)预算和现金流量预算的编制办法。
《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细则》主要是对大项支出和员工关注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建立预算管理责任制。
《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对经济运行情况的分析(包括预算执行情况),信息传递的时间、方式、内容等进行了详细规定。其目的是通过分析查找问题、解决问题,以不断提升管理水平;
《经济运行管理奖惩办法》对预算管理、成本控制以及经济运行分析的考核和奖惩作了详细规定。
二、预算编制真实可行是预算有效执行的前提
我所的预算编制与集团公司要求同步,并按照《经营目标管理办法》和《全面预算管理办法》进行编制,实行三下二上。
每年12月将集团公司下达的预算指标,分解下达到职能部门和所属控股公司,并由所长与相关部门和公司签订经济目标责任书。然后进一步将预算指标细化、分解下达到基层单位(包括研究室和辅助保障部门),并将人工成本与收入和收益指标挂钩。
预算编制针对不同的预算项目,采用不同的编制办法。收入根据合同签订情况和市场预测情况进行编制;支出按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分别进行编制,固定成本采用固定法、变动成本采用弹性法。经费安排重点解决与科研生产直接相关的经费需求,管理费用原则上不增加,人工成本不能高于经济效益的增长。
预算下达执行后,一般不作调整。但当科研生产计划有调整或者市场变化较大,且对年度经营目标有较大影响时,需进行预算调整。我所的预算调整由预算管理办公室会同科研生产管理部门编制具体的预算调整方案,方案包括调整的项目、调整的原因、调整的必要性及调整的指标等。预算调整方案经预算委员会审查、所办公会审定和所长审签后,报集团公司审批。
三、预算执行是预算管理的核心
1、计算机系统控制是预算执行的有效手段
预算管理重在执行,而执行的最有效手段是采用计算机系统实行事前控制。
1998年起,我所陆续投资开发了多套预算管理软件,对预算管理实行计算机自动控制。全所所有收支均纳入预算管理系统进行事前控制。这是严格执行经费预算的有效手段,保证了经费预算不得超支。同时财务处监督各部门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提高开支标准;严格按照预算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
2、建立预警系统
各预算项目支出达到85%时,计算机系统就自动报警提示,财务处及时通知相关部门作好预测分析。建立预警系统的目的是提前发现问题,以便解决问题和提高管理水平。
3、重点项目的控制
我所预算控制的重点是人工成本、材料费、动燃费,以及职工关注的业务招待费和差旅费。对人工成本,将指标分解下达到人力资源部,根据人工成本增长低于收入和收益增长的原则,按《经营目标管理办法》考核各部门的绩效工资。对材料费和动燃费,将控制指标——材料费(动燃费)相对增减率下达到业务主管部门,并将其结果纳入其绩效工资考核。对职工关注的业务招待费和差旅费拟制管理细则,并督促各部门精细管理。各部门业务招待费的使用情况每年还向职代会报告。
4、加强第二层次的预算审核
对预算中未明确的内容或金额,在使用时需重新向所长申请立项,经同意后由财务处会同监审室对项目内容和金额进行重新审核并报所长审批后才能实施。
5、加强现金流的管理
物资采购、在建工程(包括基建技改)等实行年度资金计划管理。计划包括货币资金、商业及银行承兑汇票以及应付款等指标,然后按进度和月份实施。同时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和催收,将销售回笼率指标下达到市场营销部和财务处,并纳入绩效工资考核。
6、加强基建技改项目的预算管理
基建技改项目根据国家机关批准的计划,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论证大型设备、大项支出的必要性,每年编制年度预算并经所办公会审定后实施。
四、预测和分析是提高预算编制准确率的基础
事前预测和事后分析的目的是为了查找差距、提前预警或发现问题,并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以提升管理水平和预算编制准确率。
我所的预测实行滚动预计分析,每月向所长报送。预测内容包括收入(市场)、支出、结余及现金流量情况等,并与年度经营目标比较分析。收入根据合同签订情况、市场预计情况、生产计划和生产进度等进行预测;支出根据以收定支原则,按生产量、结合编制的预算等进行预测;现金流量根据销售回笼计划、经费拨款计划、物资采购和在建工程资金使用计划、人工成本支出计划等进行预测。
我所的预算分析包括月报、季报和年报,并拟制了较规范的分析报告模版。月报于每月3日前向所长报送,内容包括各项收支的完成情况、存在的差距和原因,是否有异常现象等,侧重于日常的监控。季报和年报是向所长和集团公司报送,季报内容包括预算指标的分解落实情况、业务预算的开展情况、预算指标完成情况、全年预计完成情况等。年报内容包括全年预算指标完成情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以及下年工作计划等,重点在于总结经验,查找差距,进一步改进工作。
我所还建立了预算例会报告制度。每季度向预算管理委员会报告预算执行情况。
五、预算监督对预算管理具有促进作用
我所的预算监督包括财务监督、互相监督和审计监督。财务监督指财务处对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互相监督指主体室不同岗位之间、上下工序部门之间对成本控制的监督;审计监督指监察审计室对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和决算等预算管理全过程的审计监督。
预算监督的形式包括定期和不定期监督、常规监督和重点监督。
六、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
预算考核是预算管理中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每年末,由财务处和监察审计室组织对预算管理进行量化考核,考核结果直接与各部门的绩效工资挂钩。
1、纳入《经营目标管理办法》考核的指标包括收入、收益、主营产品收入增长率、销售回笼率、收入材料成本率、动燃费相对增减率和材料费相对增减率等。
2、纳入《经济运行管理奖惩办法》考核的内容包括预算管理、成本控制和经济运行分析。具体包括:
(1)预算管理的考核内容
预算管理主要考核预算管理情况和单项经费预算的使用情况。
预算管理情况的考核包括预算编制和执行情况。预算编制情况包括编制的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和领导重视程度;预算执行情况包括是否严格执行、对问题的解决程度、指标分解落实和预算调整等。
单项经费预算使用情况的考核包括材料费、外协费、差旅费、业务招待费。各费用均按节余或超支额的一定比例进行奖惩。
(2)成本控制的考核内容
成本控制的考核内容是指未纳入《经营目标管理办法》和专项目标考核的成本控制指标,包括所级指标(投入产出率、人工成本率和收入管理费用率)和部门级指标(成品筛选合格率、园片测试完成率、园片合格率、检验差错率和各工序合格率等)。奖惩金额根据各部门成本控制指标直接与部门绩效工资挂钩。
(3)经济运行分析和信息传递的考核内容
经济运行分析和信息传递的考核内容是指经济运行信息传递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类报告和报表。报告的考核内容包括实用性、准确性、实效性、客观性和上报方式;报表的考核内容包括实效性、准确率和上报方式。
参考文献:
[1]吕新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讲座[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向云伦.CET军工科研单位全面预算管理研究[D].2008.
[3]邹清船.浅议科研事业单位的全面预算管理[J].经济视角.2008.
[4]只建克,张立民,翟云萱.科研院所基于战略导向的全面预算系统初探[J].财会月刊.2009.
一、科技计划项目财务验收的组织实施程序
科技部条财司2010年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财务验收工作的通知》中,对财务验收工作的组织实施程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课题结束后,课题承担单位向科技部提出财务验收申请;专项经费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下,在提交财务验收申请的同时提交课题相应的审计报告,1000万元以上的课题在提交财务验收报告后,接受科技部指定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结题财务审计;专家组或中介机构进驻被验收单位,提出财务验收意见,并反馈给课题承担单位;需要整改的课题,课题承担单位应于接到验收意见后15日内完成。如图1所示:
此处,要区分两个不同的概念: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财务审计是指课题承担单位在清理账目、编制经费决算报表的基础上,接受科技部指定的有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财务验收是以批复的项目预算文件和项目合同书中确定的经费预算为依据,对预算执行情况、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考核和评价。可见,财务审计是财务验收的重要依据,财务验收是财务审计最终指向。
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财务验收存在的问题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的财务验收涵盖面广、 内容众多,在验收操作环节,专家组一般参照六个方面的指标,相应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财务验收意见表》中有详细列示(见表1)。
根据考核指标,结合考核内容,财务验收最终形成三种结果,分别为:通过验收、存在问题需要整改和不通过验收。严格执行预算,经费使用合理的,通过验收;经费使用中存在不规范行为,但经整改后能够达到验收标准的,按存在问题需要整改处理;存在违反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不得通过财务验收行为的,按不通过验收处理。在具体验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项目负责人规范使用专项资金的意识淡薄 不少课题负责人认为课题是自己争取的,使用权、自也应该在自己手上,这种错误观念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科研经费使用的不规范。在经费报销过程中出现了个人招待费、家庭电话费、私家车运行费等消费类和生活用品类的票据,这些支出将直接影响课题的检查验收。同时还存在一种思想,认为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规范不是自己负责,只要财务部门认可就万事大吉。对此,《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项目负责人不仅是科研经费的使用者,更是责任者,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合法性、承担经济与法律责任。单位财务部门主要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工作。很明显,项目负责人是项目经费的使用者、管理者和责任者,只有加强项目负责人对经费规范使用的意识,才能在源头上改善经费的管理,从而提高专项资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财务验收申请报告资料不完整 在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财务验收申请报告中,最常见问题就是资料不完整,缺少附件。缺失的附件主要包括:外拨经费工作协议、外拨经费银行汇款单复印件、设备明细账(单价5万元以上)、劳务费和专家咨询费发放签收单复印件,自筹经费银行进账单复印件等原始凭证。相关附件是证明经济业务真实性、合法性以及完整性的重要凭据,财务验收专家无法在缺少附件的情况下对经济活动做出正确、合理的判断。
(三)会计核算不规范,专项经费未单独核算 专项经费的单独核算是《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及其他相关文件的主要原则,同时也是对项目承担单位经费使用基本要求。项目承担单位会计核算不规范主要体现在未设置专门的项目或会计科目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因此无法在账务中区分项目的资金活动与单位的其他经济活动,未能实现专项资金的专款专用。《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规定的八项不得通过验收行为的第二项,即未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
(四)经费开支范围、标准随意与支出未执行预算书 专项经费开支范围中的各项支出必须与课题研究任务相关,同时,各项支出应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开支标准,如出国人员费用、会议费、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等,超标准支出不予确认。但有些项目却出现了课题经费支出与研究项目不相关,开支标准过高等不合理问题。课题开支范围未履行预算书在实际执行过程中集中体现在:(1)劳务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明确,劳务费的支付对象为课题组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课题组临时聘用人员的费用。以劳务费名义发放课题组人员费用的情况比较普遍。(2)设备购置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中专项经费要严格控制设备购置费支出,鼓励共享、试制、租赁仪器设备。财务验收过程中发现设备购置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未按合同书约定增添设备,用专项经费购买生产性设备,或者列支实验室维护改造费;在国家严格控制设备购置的规定下,超预算增添设备,并且未履行报批手续等。
(五)预算调整未履行规定程序 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规定程序进行核批。项目验收过程中,支出科目在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未由课题承担单位提出调整意见并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后报科技部批准的项目,势必直接影响到财务验收。
(六)自筹经费配套不到位 自筹配套经费是项目经费的重要资金来源,其到位及使用情况是关系项目能否全面完成的关键。在财务验收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项目承担单位没有以自有货币资金或者其他货币资金作为自筹经费,而是归纳、统计出单位财务账目中和本课题研究相关的支出作为筹资的一种形式,这同样视为自筹经费配套不足。根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 “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是财务验收不通过的行为之一。
(七)课题承担单位无法监管课题合作单位的经费使用 项目研究是一个整体,包含承担单位和合作单位的共同劳动,经费执行同样如此。项目合作方经费使用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经费的执行效果。在项目研发过程中,一些项目承担单位经费使用规范合理,但项目合作单位出现了一些不合规的情况,如未单独核算、未按规定的范围和标准开支费用、预算调整不履行规定的程序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财务验收工作的顺利通过。
(八)结余资金与应付未付资金概念混淆 结余经费在项目验收工作结束后,按原渠道上缴科技部。财务验收认定的应付未付资金和预计支出,不属于净结余经费,可以留在研究单位继续使用。常见属于应付未付和预计支出的内容包括:购买设备或材料但尚未支付的货款或质保金,测试化验加工结果已被采用但尚未支付的费用,项目验收的相关支出,已签订出版合同的专著、文章的出版费等。一些项目承担单位甚至承担财务审计工作的会计师事务所,常常混淆结余资金和应付未付款,将课题结存的应付未付款误认为专项经费的结余资金,带来的严重后果是本应留在课题继续按计划使用的费用,却要按规定原渠道上缴科技部。
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财务验收完善措施
(一)严格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 “十一五”期间,为不断改进和加强财政科技经费的管理和监督,财政部和科技部相继出台和完善了财政科技经费管理政策和制度。其中有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政部关于印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财政部科技部关于印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等,各项目承担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法要求,加强与科技计划项目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的学习,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和经费使用的效益,确保科研工作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规范科技计划项目的预算执行 (1)掌握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专项经费和自筹经费的支出要严格按预算书和项目进度执行预算,专项经费的支出应执行国家经费管理办法的开支范围和标准。(2)严格履行预算规定的调整程序。课题承担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课题预算执行,一般不予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应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核批:课题间预算调整,应当报科技部审核,财政部批准;课题合作单位之间预算调整,应当由课题负责人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后报科技部批准;支出预算科目中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一般不予调整。其他支出科目,在不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或超过10%但调整金额不超过5万元的,由课题承担单位根据研究需要调整执行,在超过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由课题负责人提出调整意见,经项目组织单位审核后报科技部批准。
(三)完善科研专项经费的财务管理 (1)建立专项经费财务管理办法。根据《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结合项目承担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科学和切合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例如经费审批权限制度、招投标管理制度、合同会签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提高专项经费使用的合法性。(2)加强专项经费的会计核算。课题承担单位的财务部门应根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设立单独项目统一管理,设置规范的会计科目进行会计核算,采取项目负责人和经手人双签、财务人员审核的模式,课题开支范围和标准严格按项目批复的预算执行,相关会计资料保存完善。
(四)强化专项经费的监督管理 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项目经费监督体系,重视对项目的财务审计和财务验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监督和控制体系,做到对项目经费的全过程管理。强化项目中期检查实效,中期检查中不仅要重视项目完成的科研成果,也要重视项目经费的执行情况和支出科目预决算完成情况。加强对合作单位课题经费使用的监督,考虑通过按执行进度分期拨款、强化项目事中检查、严格项目课题负责人重大经济事项一支笔制度等。建立项目经费的绩效评价制度。明确科研项目的目标,对其执行过程与结果进行绩效评价。
(五)加强结余资金的管理 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及时按合同约定核拨课题合作单位经费,不能截留、挪用专项经费。同时必须提供经费工作协议、外拨经费银行汇款单复印件作为财务验收报告的附件。课题结余经费的管理按《经管管理办法》有关规定执行。课题承担单位应当根据课题实施的实际需要申请预算,本着勤俭节约的原则合理安排支出,最大限度地减少资金的结存结余,提高课题预算的行效率。课题结余经费应当按原渠道收回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不得转移结余经费,由科技部或相关主管部门按照财政部关于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科技部》,财教[2006]160号。
[2]财政部:《科技部》,财教[2006]219号。
关键词:高校;仪器设备;规范管理
随着国家“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特别是通过“211工程”和“985工程”的建设,学校科研设备的总值也在不断增加。如何对仪器设备进行更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发挥最佳效益,成为高校设备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华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实验中心正式成立于2000年,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学院级实验中心。截止2005年仪器数量为1240多台,总价值约1061多万元;到了2013年1月1日,共有仪器3865台件,约合人民币4039多万元,是2005年仪器数量3倍之多。随着仪器数量增多,教学、科研及创新活动也在增多,仪器管理上面临一系列的问题,制约着实验室仪器设备效用的发挥。
一、仪器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
领导对实验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经费投入、实验员工作的激励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仪器设备的管理及运行。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高低、积极性决定实验室管理水平、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我院实验中心早在1995年就建立了基础实验室,实验技术员部分老龄化,对于购置的较先进的仪器无法很好掌握使用方法,难以进行正常的维护和保养;部分仪器购置时仅为满足当前科研需要,项目结题后,仪器设备便长期闲置;大型仪器测试收费制度及费用的分配制度不合理,这些现象导致资源的极大浪费,制约着实验室发展。
二、高效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1.加强队伍建设、健全考核制度。近几年实验中心从年龄、职称、学历结构等方面的对实验员进行合理构建,积极引进硕士、博士及以上专业对口人员,实行责任分明制,量化了实验员的工作量,制定了详细的绩效考核方案,极大地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截止目前我中心共有实验员14名,高级职称7名(教授2名,博士后1名),中级7名,负责实验中心及各自所在系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为了提高业务水平,实验中心每学期通过参观、交流、研讨会、培训班等形式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补充和更新业务知识。学院的许多国家、省部级纵向和横向科研课题从申报到完成都有实验员参与主持。上述举措使得仪器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有了大大提高。
2.仪器设备购置。仪器设备的购置是复杂的工程,设备管理及采购部门在采购仪器时缺乏充分的市场调查和可行性分析,容易导致盲目购置、重复购置。为了避免资源浪费,由学院负责教学、科研、实验技术及管理方面的专家教授依据购置申请,对该实验室功能和整体规划,统筹考虑实验教学等因素进行审核。初审合格后上报学校专家组,学校专家组在调查了解校内外同类设备的分布和使用效益情况后,提出评审意见,也为日后仪器设备发挥效益奠定坚实的基础。
3.仪器管理与维护。我中心根据《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和《华南农业大学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等有关要求,特制定了《园艺学院实验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实施细则》。实验中心对仪器设备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对仪器设备的种类、数量、金额、分布及使用状况实施动态管理,定期公布设备使用状况。存放地点应相对固定,并由专人负责管理,做到“制度落实、责任到人”。实验室设备的操作、运行、损坏、维修等状况须在《华南农业大学仪器使用登记本》或《华南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情况记录本》上详细记录。我中心加强对仪器设备的维护保养,定期校验和检修。对于长期闲置仪器进行内部调配,或交由学校重新安排使用。
4.大型仪器开放管理平台的建立。为加强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提高使用效益,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华南农业大学于2011年4月建立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于11月1日正式运行,并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教高[2000]9号)结合我校实际,制定《华南农业大学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学院配合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与学科发展要求,组织各学科专家及科研、教学、设备管理等职能部门对仪器设备的基本情况进行统一论证,综合整理出学校具有前瞻性的、高水平的大型仪器设备,并于网上公布大型仪器设备的相关信息(包括种类型号、应用范围、存放地点、收费标准等)及实时的动态运行状况。截止目前为止,园艺学院纳入平台管理的仪器共有8台。
5.开放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模式建立。现园艺学院实验室开放条件成熟,制定了《园艺学院实验中心开放管理办法》,全部实验室包括14个分室可供开放使用,开放情况包括开始实验室的所在地点、主要仪器设备、可开放的内容、开放时间、开放对象、开放办法和联系方式等在网上公布。实验中心制定一套严格、可行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其中包括建立健全岗位安全责任制度,实验室仪器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化学危险品安全管理制度等,并上墙公示。公用仪器使用登记制度,以便责任明确,及时发现故障并及时维护和保养。
园艺学院实验中心仪器设备规范化管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不仅需要实验员用心经营,更需要领导的关心、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学生的自觉配合,缺一不可。2012年我院教学、科研及创新均取得了较好成绩,完成国家、省级自然科学基金和其他攻关项目多项。高校的仪器设备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今后在仪器设备管理上还要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1]闻星火,郭英姿,魏婧,等.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建设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9):1-5.
[2]项晓慧.高校大型仪器共享管理系统建设的探讨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96-199.
[3]毕立祥,杜守旭.加强仪器设备管理,提高设备使用效益[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1,20(5):124-126.
[4]黄雪梅,李军,李晋文,等.学院级实验中心的建设和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25(5):669-671.
[5]黄云,马洪雨.加强管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2,114(4):81-83.
[6]杨威.实验室开放与管理[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1):18-19.
[7]夏平,刘世峰.我院化学实验技术人员的考核及工作量计算办法的设计[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1):137-140.
[8]龚婕,吕卫兵.提高高校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率的探索与创新[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8):393-395.
关键词:新建;大学附属医院;科研服务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 3198.2016.22.032
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指出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总理指出要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更大的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快科技创新,成为当前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共识。作为大学附属医院,科研、医疗、教学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才能平衡发展。科研是医疗技术水平持续提升和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是保证学科建设与发展、培养医学人才的重要措施。科研的发展又依托于医院业务增长、学科发展水平、人才储备水平、科研服务水平。充分发挥大学附属医院作为新建医院,科研工作从无到有,从有到量、质提升,绕不开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作为科研服务职能部门,结合医院开业两年科研服务工作实践,浅谈医院科研服务体系建设,以期对以往工作进行梳理及对未来工作进行借鉴。
1 健全科研服务组织机构,提高科研服务人员综合素质
健全的组织机构是工作开展的保障,医院建立了党政联席会议决策,分管院领导负责,医教部主管的组织机构,明确科研服务的岗位职责,列出了服务清单及服务流程并公布上网,力求科研工作者能一目了然了解相关流程。科研服务工作者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服务水平,详细了解国家整体科技规划及科研体制改革动向,积极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掌握最新的项目申报政策和指南,具备医学专业知识和现代管理知识,具备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信息运用和决策能力、组织协调和公关能力,具备知识产权和伦理相关知识。
2 完善科研服务制度,明确科研发展规划
建章立制,出台了《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技项目过程管理办法》、《论文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科学技术奖励及配套办法》系列科研管理制度,并不断进行修订完善,让管理规范化、科学化,行之有效的政策对大学附属医院的科研事业具有导航作用。所在医院根据学校的要求、地方的需求及医院实际制定了奋斗目标,五年达到综合三甲医院评审标准的关键评价指标,基于医院的奋斗目标明确科研发展规划,争取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致力于为科研人员创造一个长期的稳定的研究环境。
3 推动科研工作实施
3.1 紧密依托大学资源
所在大学是国内知名大学,科研体量巨大,科技成果辈出,医院处于起步阶段,充分利用了学校的资源,获得了学校的大力支持,共享科研实验平台,共享申报途径,共享专家修改标书提高标书质量。
充分利用学校学科齐全的优势,推动医学、工程、信息结合,推动交叉学科融合。
3.2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医院以“科对科”援建的形式引进兄弟医院优势学科带头人水平及执行主任,引领学科发展。青年人才作为医院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医院科研工作的生力军,是重点培养对象,实践表明,青年博士又是重中之重,据兄弟医院统计,2009-2012年入院青年博士147人在2010-2013年科研产出情况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数为47人,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数为13人。重点人群进行重点培养,科研导师进行结对辅导;提供科研轮转时间;出台了《青年人才成长进步计划实施方案》,以院内经费的形式资助“潜力领军”计划、“骨干成长”计划、“种子培养”计划,作为科研启动基金;选派员工赴英国、意大利、加拿大、中国台湾等交流学习,扩大视野,拓宽交流合作。
3.3 发挥激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
以精神激励为向导,举办周年学术展等活动对成果进行公开展示,每年召开科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科研人员,通过全院网络系统、媒体等形式进行大力宣传,促进科技工作者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以物质激励为基础,以《科学技术奖励及配套办法》制度保障物质奖励,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收入,让付出和收入成正比。以竞争激励为核心,通过院内基金公开申请,限项项目院外专家评审等方式鼓励竞争。
3.4 加强目标考核,创新服务方式
根据远期科研目标的总要求,分阶段实施近期科研目标,用远期科研目标统揽全局,对近期科研目标进行细化,把科研目标细化到学科、落实到人,发挥临床科室积极性,调动临床科主任能动性,设立量化科教考核指标(比如SCI论文数、科研项目立项数、科技奖励获得数,如前期基础薄弱存在困难,可设立投稿数、申报数为目标,不单纯以最终结果考核)。建立微信群,实时解答科研申报遇到的疑问,及时解决科研申报遇到的困难。加强动员和培训,组织开展科研辅导,举办科研会议,从基金的政策介绍、申报要求、科研选题、标书写作、科研开展等各个环节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对标书进行初选后进行标书的修改和个别辅导工作,有效的提高标书的质量。做好科研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在科研管理中做到早启动、早参与、全过程、全服务,为科研员工提供课题申报的填报、审核、上报、立项、结题的服务工作。
4 结论
随着国家深化医疗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建设与时俱进的科研服务体系,通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激励机制、营造科研氛围、加强目标管理、创新管理方式等手段,为医院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李运芳.浅谈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15(4):243 245.
[2]丁胜.高校附属医院科研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医院管理杂志,2011,18(8):783 784.
[3]杨铃.完善科研激励机制,推动医院科研进步[J].医学研究通讯,2005,34(9):77 78.
推进保密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保密文化活动是中央保密委员会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将保密要求融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或者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才能真正发挥保密文化作为一种内在文化的作用,助推军工单位发展。
军工单位发展的敲门砖
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体制的变化,军工单位逐步置身于更加开放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中,一些单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实际上放松了保密工作的标准,以至于保密形势越来越严峻,国家利益和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与挑战。2002年,国家保密局、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制定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管理办法》和相应的保密资格标准。
2008年,三部委又结合保密形势任务发展的需要对认证办法和标准进行了修订,规定拟承担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任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均需经过保密资格认证,只有获得保密资格后,才可列入《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名录》,承担相应等级的武器装备科研生产项目。这一规定,给军工单位承担武器装备任务设立了行业门槛,达不到这个门槛,就意味着不能承担科研生产任务。于是,在两轮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过程中,保密文化自觉不自觉地伴随着轰轰烈烈的认证活动同步推进起来,部分军工单位甚至提出了“谁让保密认证过不了,就让谁下岗没饭吃”的口号。单看这一口号似乎没有人情味,但仔细品味,其骨子里透出的却是“保密就是保饭碗”的文化精髓,对员工思想的震撼力、感染力并非数次说教式保密教育培训所能比拟的。
事实上,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的实践证明,凡是已取得相应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的单位,保密工作的地位都得到了很大幅度的巩固和提升,员工的保密意识表现强烈。因此,保密要求一旦与单位的发展挂钩,一旦与职工的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就能够变成单位和员工愿意为之自觉付出的内在驱动力,这是核心文化的力量。
将保密要求固化为流程规范
依据《武器装备科研和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军工单位保密管理的基本制度有14项,涉及保密教育,人员管理,确定、变更和解除国家秘密管理,国家秘密载体管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管理,通信及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宣传报道管理,会议管理,协作配套管理,涉外活动管理,保密监督检查,泄密事件报告和查处,责任考核与奖惩等方面。但是,有了这14个方面的保密基本制度还不够,它不可能包容全部科研生产与管理中每一个工作细节。如果保密基本制度与单位科研生产或者经营管理的实际不能有机结合,或者结合不紧密,那么就很容易造成保密制度与实际工作规范的脱离,形成“两张皮”。因此,依照保密基本制度,将保密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科研生产或经营管理环节中,保密才能真正转化成为员工的保密行为。
例如,计算机和信息系统管理保密管理办法要求单位必须加强对信息设备采购、使用、维修、报废各环节的监管,但这只是原则性的要求。依据这一要求,设备采购部门就应当在设备采购业务流程与规范中,具体制定出设备如何选型、验收的操作性表格,编制具有相应保密资质的供应商名录;信息化管理部门应当在信息设备维修流程与规范中确定具体的报修审批程序、故障描述、维修方法、维修标准、维修地点、维修人员、可存储硬件的更换流程等;设备使用部门应当根据项目的等级,具体规范不同条件下信息设备的使用人资格、技能要求、应该采取的安全保障条件以及表格化的使用记录等操作规程,以此类推。只有这样,对信息设备全周期的保密监管才能落到实处,保密文化的沉积才会有物质基础,员工经营管理和科研生产行为所承载的保密文化内涵才能从一点一滴中,从一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处置中释放出来。
人员纳入经营业绩考核与奖惩
保密工作奖惩是弘扬保密文化的重要形式,单位根据需要在不同时期开展针对保密工作的专项奖惩不可或缺。但笔者更趋向于将保密奖惩的基本要求纳入员工常态化的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创先争优的基本要素,比如,每次绩效考核、职称评审、评先选优时,由员工个人对照履职标准述密、述绩、述职,再由考核组根据考核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凡发现员工履职中缺失保密监管的,视严重程度和标准规定给予负评价或一票否定。只有这样,保密文化所特有的内聚力才能真正转化为正能量,转化为员工实现自身价值的行为规范。
(作者单位:李继红,西安航天信息研究所;崔微,陕西电器研究所)
[关键词]大型仪器、绩效评价、技术队伍、资源优化配置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090-03
1 引言
仪器共享是国家及上级单位的导向与要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资源优化配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意见》指出,对于各类科研设施与仪器的开放服务,将建立统一开放的国家网络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开放信息共享。在建设目标上,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建成覆盖各类科研设施仪器、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管理服务体系,健全机制,合理布局,使资源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科研水平得到提高,通过开放共享,使分散、重复、低效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1]。
仪器共享是高校建设发展的内部需要。高等学校的特色、竞争优势和学术声誉,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科研水平来体现的,其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这些功能的实现往往也是通过科研这个平台来完成,科研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对科研科学管理、保证科研质量、提高科研水平的重要环节[2]。归根结底,高校资源配置就是如何使学校有限的资金产出最大的效益。然而,随之出现了学校为争取上级部门财政经费,没有充分进行规划论证,就盲目购置了一部分高精尖设备,但维修、开发、配件、耗材等后续配套经费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待遇低等原因导致工作人员积极性不高,加重了大型仪器闲置的程度。因此,推进高校科研协作共享机制,实行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按照“整合、共享、服务、创新”的基本要求,逐步建立和完善科研资源协作共享的规章制度体系、绩效评价体系、实验技术人员考核体系和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也就是说,要科学管理大型仪器,必须实现全员管理,探索建立以人为管理对象的制度体系和以物为管理对象的制度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减少仪器不必要的重复购置,提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和共享水平。
以我校为例,2013年,学校为了鼓励大型仪器设备有偿开放使用,改变大型仪器设备利用率低下、大量重复购置的浪费现象,搭建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共享平台,前期对30万元(含)以上的科研仪器设备(112台)纳入该平台管理。现结合我校实际,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绩效评价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等资源配置优化进行研究和探讨。
2 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
2.1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现状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经过一年的使用,截至2015年6月,当前现状汇总如下:
2.1.1 使用机时数统计
2.1.2 预约机时数统计
2.1.3 仪器使用率统计
2.2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存在问题
通过使用记录和走访调查可以得到,大型仪器设备平台在资源共享、科研辅助方面有着不菲的贡献,老师和学生的总体评价较好,预约功能为分析测试工作提供了便利,不像以前需要更多的等待。但与此同时,平台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2.1管理制度缺乏
尽管大仪共享平台运行已一年,但学校相关配套制度尚未出台,尤其是有关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的绩效考核办法、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考核奖惩规定、大型仪器设备的开放共享工作手册的制定等还在酝酿中。
2.2.2监管力度不够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管理平台刚投入运行之时,学校机构进行了调整。该平台原先由科研处负责管理,现逐步调整由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接管。由于目前还尚未全面交接,故缺乏对该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维护。
2.2.3管理理念尚需提升
长久以来在老师的思想中早已形成自己争取经费购置的设备只归自己使用这一固化观念,对大型仪器设备资源共享认识不足,或多或少带有抵触情绪,这样的思想也该平台的推广使用带来了极大的瓶颈。
2.2.4缺少一支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和使用的专业实验技术队伍
由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往往由老师兼职管理该平台,难免会有时间和精力的不足。
2.2.5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从十九个实验室预约机时数在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平台上未体现来看,匿名使用大型仪器设备占了极大的比例。匿名登录本是在遇到系统故障而确保设备能正常使用而设计的,现在却成了许多老师用来规避预约和费用结算的途径。有的甚至人为拔掉网线或在操作系统重装后不及时安装联创客户端,该系统又没有自动提醒功能,以此来免除预约步骤,使整个管理平台形同虚设。
2.3 针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提出的建议
我校目前正处于“两校三区”规划的实施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各校区之间的地域独立性和管理统一性是我校面临的一个考验,而这对公共平台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首先在主校区完成校公共平台的实体建设,而富春校区和医高专校区则分别建立两个较大规模的院系平台示范点,逐步推广运行,再由虚拟系统为切入点,渐渐融合成规范完整的公共平台。
2.3.1公共平台的管理形式
公共平台在实体上采取校级-院系级-学科级三级管理,校级以测试分析中心和动物实验中心为依托,由学校统一管理,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是公共平台的归口部门,具体负责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服务。院系级、学科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公共平台在学校统一指导下独立运行,给予一定的管理自。同时鼓励院系级、学科级的大型仪器设备加入校级共享平台管理。
2.3.2公共平台的模块化构成
公共平台在专业结构上采取功能模块化管理,根据校内现有的仪器设备分为以下类别: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电镜及成像、化学分析、药物提取制备、比较医学、实验动物学和其他。该模式可以帮助用户更快更便捷地选择所需的仪器,同时,按照学科导出的后台使用数据可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表征,也会为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2.3.3公共平台的技术、管理队伍建设
由于大型仪器设备专业性强、技术操作复杂、价值较高,故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队伍,是保证公共平台正常运转、最大限度发挥仪器每项功能的重要保证。因此,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周全而详尽的培训体系,是切实提高专技和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培训计划主要包括三部分:自主学习、专家课堂、企业共建。
2.3.4网络信息化建设
完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网络系统,解决系统无法登入、杜绝匿名登入、解决网络不稳定等因素,促进共享信息数据化,完善仪器使用信息和用户信息的导出功能、实验数据的在线分析上传功能。
2.3.5制度保障
为了更好的开展和落实公共平台中的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起草并制定针对公共平台的相关具体保障制度,如《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管理办法》、《实验仪器设备收费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实验仪器设备共享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考核奖惩规定》、《实验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手册》和《实验仪器设备用户的管理办法》等。
2.3.6部门协作
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因其庞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如要正常运行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共同管理与协作。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是公共平台的归口部门,具体负责平台建设与运行管理服务。人事处、科研处、计划财务处、后勤管理处等都需要协同合作才能把公共平台管理到位。
3 实验室队伍建设
3.1 实验室队伍建设现状
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学校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尤其是大型仪器设备成为了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成为高校科研实力、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撑和标志[3]。当前高校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存在着设置不规范、人员配置不科学、职责不明确、效率不高、待遇较低、人心不稳、人才流失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或者说还没有真正意义上搭建起这样一支管理队伍,也没有明确的人员编制,这样的状况在当下高校较为普遍。因此,建设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服务型的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提高大型仪器设备的使用率,实行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3.2 实验室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3.2.1队伍建设重视不够
要提高学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固然需要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但同样不能忽略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实验技术队伍。学校发展规划中缺少具体对实验技术队伍长期的培养方案和措施,这正是问题存在的症疾。当前一些高校正因对这支队伍建设不冷不热,不给力,从管理层到具体单位对此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没有充分认识到有一支强有力的大型仪器管理实验技术队伍做保障,会对学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正能量,也对学校教学科研的推动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
3.2.2队伍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大型仪器设备不仅价格昂贵,更是高、精、尖,技术含量高,专业性极强。要管好、用好这些设备,对管理人员的素质、敬业精神和知识层面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面对逐年递增的大型仪器设备,与之相应的实验技术管理队伍几乎没变,甚至削弱,使得一些大型设备的使用率常年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使用机时数。目前管理队伍的学历层次、年龄和职称结构、人员数量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等极不平衡,高层次、高学历、高级职称人员比例普遍偏低,没有形成有效的“金字塔”梯队。
3.2.3队伍缺乏科学管理
学校申购大型仪器设备由各单位自行申报,购置后存放在各自实验室,归己所有,具体的管理也由单位负责。由于单位的管理人员相对匮缺,具体的使用和管理人员许多由任课老师兼任,忙不过来时会让研究生甚至本科生兼管。因管理不规范,管理人员变动随意性大,又没经过专门培训,结果可想而知。同时,管理队伍参与学术交流和进修培训的机会很少,知识长期得不到更新,知识面显得较为狭窄,对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难以做到得心应手。
3.2.4 队伍没有稳定性
长期以来,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队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工作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地位相对较低,长久得不到壮大。由于政策、制度和机制缺失,职称评聘难以保证,岗位设置又缺乏合理性,使管理人员不能享有应有的待遇,大大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热情,造成思想不稳定,产生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得好与坏是学校的事,于己无关”的想法。时间久了,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自然会增大。而管理人员的流失,又使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更显薄弱,二者形成了不良循环。
3.3 针对实验室队伍建设提出的建议
3.3.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层次越来越高。结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在学校任一发展时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管理技术队伍与高层次的优秀人才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所在,二者相辅相成,互为支撑,缺一不可。要像抓硬件投入一样抓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建设,扭转设备管理人员不如教师,是学校可有可无的边缘人员的观念。
3.3.2优化结构,加强培训
针对当前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认识不足、定位不准、随意性较大、进人把关不严等现象,应立足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将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学校的发展规划。同时,通过人事制度改革,做到科学设岗,合理定编,从制度上摆脱管理队伍的附属地位。还可通过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或直接留用高学历毕业生等方式,来充实大型仪器设备管理技术队伍的力量。最终改变管理技术队伍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提高队伍整体素质,保证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完善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的培训机制已刻不容缓,包括业务培训,仪器设备使用和维护培训、管理能力培训、学历培训等,作为学校要尽可能创造条件,为管理人员提供足够的交流和学习平台。
3.3.3科学激励,稳定队伍
长期以来,大型仪器设备管理队伍得不到应有重视,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应在制度上给予保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实实在在提高管理人员的待遇,岗位津贴、福利待遇等与教师系列保持一致。在职称评聘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合理设置职称岗位,从实际出发制定评审标准,不搞一刀切。另外,制定奖励政策,每年对大型仪器设备管理人员进行评定和奖励。总之,通过奖励政策的制定,激励机制的引进,一定能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会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型仪器设备的管理中去,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稳定管理队伍的人心。
3.3.4明确职责,落实目标
为了做好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管理,除了科学的定编定岗,还需明确相应的岗位职责和目标责任,这也是对管理人员的考核依据。在制定岗位职责和目标责任时,要综合考虑不同大型仪器设备的专业性、性能和实际应用范围,教学、科研时数,现有的使用条件,开放共享的可行性等情况,并结合管理人员的不同特点和职称层次,最后下达年度岗位责任指标,让管理人员提前知道自己所承担的相应目标和职责,来踏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4 绩效评价制度建设
4.1 绩效评价制度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涉及人、财、物,但因职能分散,学校针对实验室尤其是科研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大型仪器使用、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综合效益评估等缺乏系统的制度设计,现有的一些管理办法大多是陈年旧制,已经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需要。随着各级各类实验室建设专项资金不断投入,要求有相应健全的实验室管理机制和严格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实验室建好、用好,真正发挥实验室对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支撑作用,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4]。
4.2 针对绩效评价制度建设提出的建议
4.2.1健全管理制度与规范
机构未动,制度先行。目前与学校实验室管理相关的部门需尽快制定适应学校实验室建设发展需要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如仪器设备管理办法,大型仪器有偿服务管理办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基金使用管理办法,实验技术岗位管理与考核办法、大型仪器有偿服务收费标准等。相关制度制定前,充分征求相关部门、广大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制定后,要开展广泛宣传,深入解读,增强单位和个人的资源共享意识,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4.2.2优秀机组和优秀个人的评选和表彰
大型仪器设备均需实行有偿使用。设备的开放使用在优先满足校内教学、科研需求的前提下,鼓励加入浙江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共用平台,积极向社会开放。设置大型仪器管理类和效益类奖项,并作为职务晋升的可选条件。
4.2.3组织开展绩效考评
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避免和教师队伍的待遇差别太大。通过调研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量化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以建设一支高素质、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科研技术队伍。组织开展绩效考评,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职工晋级考核、学校分配仪器设备购置和运行维修费的重要依据。
4.2.4开放基金设置
我校承担科研项目负责的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可申请开放基金,使用开放基金资助的大型仪器设备;参与项目研究的教师或实验技术人员,须通过项目负责人提出申请;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须通过导师提出申请。对于参与开放共享的机组和单位,由学校资助经费进行配套设备设施建设和实验室环境改造, 实验室房租给予适当减免。
5 总结
本文通过对纳入我校大型仪器设备管理平台管理的大型仪器设备现状及使用情况的研究,对大型仪器设备共享使用情况进行科学分析,查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探寻不同类型大型仪器设备管理的管理模式,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体系;借助已建的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对学校近一年来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摸索出一套结合学校实际的绩效评价体系,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与建议。
参考文献
[1] 许超,李相朋.高校资源配置方法的优化研究[J].武汉纺织大学学报, 2013,(10):14-16.
[2] 曾令强,汪希达.高校科研资源配置及效益评价研究[J].茂名学院学报,2010,(4):80-82.
一、农业科研所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合理
大部分农业科研所的项目预算编制都是由科研人员进行编制的,由于课程负责人没有认识到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全凭经费,缺少财务人员的参与。编制的预算缺少合理性、科学性,在实际支出过程中,与预算存在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在实际报销中有许多不合理的支出。
(二)配套资金不到位
有些农业科研所的科研项目需要当地政府或单位给予一定的配套资支持。农业科研所为了争取到项目,盲目的填写配套资金,而不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导致项目预算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最终无法进行科研项目验收。
(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严格
在实际工作中,农业科研所缺少有效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而且单位领导往往重立项轻管理,忽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经费支出权限完全下放给课题主持人,造成课题主持人在经费使用过程中比较随意,不按预算执行,超出开支范围和标准。这就导致了科研项目验收过程中,经费决算不过关,而且科研项目经费也没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农业科研所通过课题经费购买的固定资产,为国有资产,纳入单位固定资产统一进行管理,但往往科研项目经费实行课题负责制,经费的使用权归课题主持人。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的重复购置,象一些常用的试验仪器、照像机、录像机等,这些只需要几个课题组共用就可以了,但一些课题只要有钱就购买,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无形中增加了科研研究成本。象照像机、录像机等常用设备,往往只在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进行登记后,就归科研人员私人所有了,课题结题或更换课题主持人后,没及时办理交接手续,使得资产仍滞留在个人手中,造成资产的流失。
(五)缺少内部监管机制
农业科研所的科研项目缺少单位内部监管,不建立项目的绩效考评制度。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及项目结题时,不进行项目绩效考评与财务考评,疏于检查和监督,出现经费支出随意、项目不按进度执行、突击花钱、项目结题不结账等现象。
(六)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缺少沟通,自身业务素不高
科研人员只注重专研科技知识,对国家、省市及单位的一些财务管理制度了解不够,加上对财务知识的匮乏,在课题经费管理上随心所欲。一些财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人不强,对本单位的科研项目不了解,在工作中又不能及时与科研人员多沟通,使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二、加强农业科研所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措施
(一)注重科研项目预算编制
科学合理编制项目预算是农业科研所成功申报科研项目及项目顺利验收的关键。一般的科研项目经费一经批准不能调整,所以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科研人员要会同财务人员一起进行编制,编制时应充分考虑科研项目的水平,从实际出发,结合目前市场价格,对各种支出进行细化,并列出预算依据。并组织一定人员进行反复讨论,最终编制出支出结构合理、可行性强的科研项目预算。
如果遇到预算申报与批复金额不一致,应要根据批复的金额,组织相关人员在申报的基础上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上报主管部门。
如果遇到一些横向的小课题,经费少没有预算,应根据协议金额,组织相关人员自行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
项目立项成功后,科研人员要及时将项目预算送交财务部门一分,以便财务人员按预算进行科研项目经费支出控制。
(二)加强农业科研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
财务部门要与科研部门紧密配合,加强科研项目预算控制。财务部门可以选择一套具有项目预算控制的财务软件,根据项目预算的支出范围进行分项控制,对于目前科研项目预算支出范围分类与政府收支分类(经济分类)不一致的情况,要设置对照表,然后再往财务软件中输入分项预算,这样就有效的控制了项目预算。财务部门要定期将课题预算的执行情况反馈给课题主持人;课题主持人根据支出情况和用款进度,调整支出结构,按预算计划执行。
(三)保证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农业科研所的科研人员在申报项目编制预算时,一定要有会计人员参与,并根据本单位的自有资金实力,合理安排配套资金,保证配套资金按时足额到位,并按进度完成科研项目预算。
(四)加强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
项目经费管理是农业科研所科研课题管理中一个重要环节,对促进科研课题的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收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关系着科研项目的完成质量。所以在日常项目经费管理理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一套完善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
农业科研所应根据国家、省市的财务管理制度,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全面的、可行的财务内部管理制度,要涵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经费审批、报销管理办法、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内部管理办法。这样就有效地规范了各科研项目的财务行为,确保了科研项目经费按预算计划使用,顺利完成科研任务。
2.规范会计基础工作
科研项目要分户管理。项目经费一到账户,要及时按项目名称、负责人建立明细账,不管课题大小都要按项目分设明细账,确保各项目独立核算。
财务人员要严格执行会计制度,严把原始凭证审批关,看原始凭证审批手续是否齐全、票据是否真实合法。特别要注意与农民间的经济往来,由于单位性质是农业科研所,所以与农民间的经济往来特别多,财务人员一定要认真审核与农民间的经济往来,报销票据一定要有合同、支付表、身份证复印件、电话,以证明支出真实性。通过严把审核关确保科研项目资金按预算规定用途开支,确保项目经费支出的合理性、合法性。
外拨课题经费时,一定要有合同,合同中要附有经费使用范围,年终要有外拨经费的使用明细账、凭证复印件。主持单位要负责考核项目的进展情况,财务部门要监督经费的使用情况。
科研项目结题时科研管理部门要及时通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单位的结题管理办法进行结账处理,避免长时间挂账。
(五)加强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管理
对农业科研所用科研项目经费购置的固定资产必须统一纳入单位的资产管理,按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进行登记、建卡、核算。购买前,要根据项目预算提出政府采购申请,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及领导进行审批,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充分考虑本单位的固定资产情况,避免重复购置,统一购买、验收;报废、毁损的固定资产,科研项目所在部门要及时提出申请进行报批;每年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组织一次彻底的固定资产清查;科研项目结束或人员调动时要及时清理和收回固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六)建立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
农业科研所应建立一个由科研、财务等人员组成的内部监管部门,定期对本单位的科研项目进行课题任务完成情况和项目经费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可以通过课题主持人汇报、现场验收、财务审计等查找问题,减少浪费,规范科研行为和财务行为。科研项目结题时要对项目实施过程和完成结果进行绩效评价和财务评价,项目实施的成效与项目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挂钩,考评结果作为以后年度安排项目经费的依据。
(七)提高财务与科研人员素质,培养一专多能人才
农业科研所财务人员要多宣传财务管理制度,让科研人员了解有关财务规定和课题经费管理办法,自觉遵守有关财务规定,提高科研人员合理使用项目经费的意识,为保质保量完课题任务提供保障。科研人员也要多与财务人员进行沟通,让财务人员参与到课题研究中,了解科研项目的情况与进度,这样才能更好便于财务人员进行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只有通过财务人员与科研人员互相沟通、紧密配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科研工作的全面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付小燕.现行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科研课题(项目)经费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9(1).
[2]晁骏毅.项目经费管理中存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3).
关键词:农业项目 经费 财务管理
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是指用于农业项目的研究,试验和新产品、新成果推广的经费。近年来,随着我国“科技兴农”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家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不断增加,该部分经费的规模日益扩大,加强对农业科研单位项目经费的财务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有效的使用,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是农业科研单位财务管理的一个新课题。现阶段农业项目验收越来越规范,越来越严格,在调查中经常发现,很多科研人员,特别是项目负责人在项目验收时经常会说“我们的项目做得很好,各项指标都完成得不错,只是财务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可能会影响项目的顺利验收”。为什么财务管理会成为农业项目顺利通过验收的“软肋”呢?笔者现就农业项目经费管理进行探讨。
一、农业项目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申报时项目预算编制不合理
一般项目科研经费预算主要由课题负责人和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制,很少与财务部门沟通,很多项目经费到账后财务部门才能找到相关的申报部门。科技人员在编制项目预算时的目标只是申报项目,对具体的经费预算不够重视,没有真正意识到所编制的预算对后续项目的实施和验收有着重要意义,只凭经验进行项目经费概算,致使在项目实施时,一些必要的支出无法与项目预算对应,一些支出重复预算,从而出现了资金不足或过剩,导致实际支出和预算严重不符。
(二)项目实施过程中,预算执行不规范,监督不得力
农业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注重的是项目如何实施,如何才能出新品种,取得新成果,而对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不够重视。盲目认为项目资金预算,就是应对申报审核的策略,课题组的任务就是推进自己的业务,经费如何核算是财务部门独立完成的“数字游戏”。而财务部门对科研经费预算不熟悉,对项目的具体进度毫不知情,只能通过有关单据进行简单的会计核算。少数项目负责人认为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如何支出要凭自己的意愿来,财务部门无权指手划脚,导致无法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更谈不上监督效率,严重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三)项目验收时,财务忙于调整账务处理
由于农业项目经费管理的政策要求高,因此项目验收时,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经费的财务验收,验收组成员一般都有1-2个财务专家,详细检查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并对照项目的进度和预算进行专项检查。当验收通知到达项目承担单位时,项目负责人开始注重经费使用情况了,并要求财务人员按照预算进行调账,以致财务处理调整得面目全非,造成财务混乱,因而财务验收很难通过,形成财务是项目验收的“软肋”的现象。
二、强化农业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农业项目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完善项目经费的预算,确保项目资金的安全,合理使用,避免财务管理成为项目验收的绊脚石,应从如下三方面着手。
(一)科学编制项目预算
项目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应加强沟通交流,共同编制项目预算。财务人员应参与课题立项和可行性报告研究,进行事前监督管理;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时,要从财务角度来设立项目的阶段任务和目标。为了项目核算要求,财务部门要按照财务管理办法和经费管理办法,为项目负责人进行详细、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合理建议,进一步细化科研项目经费概算,防止预算和实际执行的脱节,确保项目实施时各种开支能在预算中体现,为后续的项目验收奠定基础。
(二)项目实施中严格执行项目预算和开支范围
项目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执行主管部门和本单位制定的财务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专项经费管理办法、科技成果奖励办法等制度,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预算执行,项目负责人一般情况下不得调整预算。如确需调整的,必须按照项目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执行,严禁擅自调整项目经费预算。如对于科技部下达的科研项目,项目经费预算科目之间的调整,调整幅度超过10%的,必须按程序上报,批准后才能执行;调整幅度不足10%的,需在项目结题报告中详细说明调整的理由、金额等情况,并在项目验收时予以确认。
项目经费要坚持“专项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原则。规范财务审批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财务部门要规范会计科目和银行账户设置,准确进行会计核算,对取得的原始凭证要认真审核,区分项目支出和非项目支出,加强项目成本核算和资金管理。及时与项目负责人沟通,提醒项目实施进度与经费使用进度是否配比,对项目资金他用进行动态实时监管,加强项目执行过程的动态控制。
(三)项目验收认真进行项目绩效分析,并实施事后监督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1997年10月17日农业部令第24号公布、2019年11月26日农业部令2019年第11号修订)
将第十八条修改为:“未经批准,禁止任何人进入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和一切可能对自然保护区造成破坏的活动。确因科学研究的需要,必须进入核心区从事科学研究观测、调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交申请和活动计划,并经省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将第二十条修改为:“在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实验区开展参观、旅游活动的,由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提出方案,报省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外国人进入水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的,接待单位应当事先报省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二、渔业船舶船名规定(1998年3月2日农渔发〔1998〕1号公布,2019年11月8日农业部令第6号、2019年11月26日农业部令2019年第11号修订)
将第五条第一款修改为:“远洋渔业船舶、科研船和教学实习船的船名,由简体汉字或‘简体汉字’和‘数字’依次组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利用特许办法(1999年6月24日农业部令第15号公布,2019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2019年11月26日农业部令2019年第11号修订)
将第四十五条修改为:“外国人在我国境内进行有关水生野生动物科学考察、标本采集、拍摄电影、录像等活动的,应当向水生野生动物所在地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省级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申请受理之日起20日内作出是否准予其活动的决定。”
四、渔业捕捞许可管理规定(2019年8月23日农业部令第19号公布,2019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2019年11月8日农业部令第6号修订)
删除第十九条第一款第三项、第四项。
将第二十一条修改为:“除本规定第十九条和第二十条规定的情况外,其他作业的渔业捕捞许可证由县级以上地方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其中海洋大型拖网、围网渔船作业的捕捞许可证,由省级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批发放。
“前款规定的捕捞许可证审批发放的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制定,送农业部备案。”
五、农业野生植物保护办法(2019年9月6日农业部令第21号公布,2019年7月1日农业部令第38号修订)
将第十五条修改为:“申请采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应当填写《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采集申请表》,经采集地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签署审核意见后,向采集地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申请办理采集许可证。
“采集城市园林或风景名胜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按照《条例》第十六条第三款和前款有关规定办理。”
将第十七条第五款修改为:“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其授权的野生植物保护管理机构核发采集许可证后,应当向农业部备案。”
将第二十四条第一款修改为:“经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进行野外考察的外国人,应当在地方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陪同下,按照规定的时间、区域、路线、植物种类进行考察。”第三款修改为:“外国人野外科学考察结束离境之前,应当向省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此次科学考察的报告副本。”
六、农作物种子检验员考核管理办法(2019年2月6日农业部令第49号公布)
将第三条修改为:“种子检验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并经省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一)具有农学、生化或者相近专业中等专业技术学校毕业以上文化水平;
“(二)从事种子检验技术工作三年以上。”
将第四条修改为:“检验机构的种子检验员由该机构登记或者注册所在地省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考核管理。”
将第五条修改为:“申请种子检验员资格,应当向省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考核管理机关)提交以下材料:
“(一)种子检验员资格申请表;
“(二)学历证明复印件;
“(三)受聘检验机构出具从事种子检验技术工作年限证明。”
七、农业机械试验鉴定办法(2019年7月26日农业部令第54号公布)
第十条增加一项作为第四项:“申请前三年内,未因违反本办法第二十八条第一、三、四、六项的规定被收回、注销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证书和标志。”
八、草种管理办法(2019年1月12日农业部令第56号公布)
将第三十九条修改为:“草种质量检验机构的草种检验员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或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二)从事草种检验技术工作3年以上;
“(三)经省级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九、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2019年3月27日农业部令第62号公布)
将第二十七条修改为:“菌种质量检验机构应当配备菌种检验员。菌种检验员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相关专业大专以上文化水平或者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
“(二)从事菌种检验技术工作3年以上;
“(三)经省级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考核合格。”
十、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机构考核管理办法(2019年1月2日农业部令第12号公布)
将第四条第二款修改为:“考评小组由3名或者5名考评员组成。考评员应当具有相关专业的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从事种子检验工作5年以上。”
将第五条修改为:“农业部的国家农作物种子质量检验中心,负责检验机构能力验证工作。”
将第二十八条修改为:“考评员在考评过程中有徇私作弊、弄虚作假等违反考核纪律行为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不得再从事考评员工作;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
十一、执业兽医管理办法(2019年11月26日农业部令第18号公布,2019年9月28日农业部令2019年第3号修订)
将第十三条第二款修改为:“执业兽医师资格证书和执业助理兽医师资格证书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兽医主管部门颁发。”
十二、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管理办法(2019年5月2日农业部令2019年第3号)
将第三条第一款修改为:“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由省级政府饲料管理部门(以下简称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核发。”
将第四条修改为:“农业部设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专家委员会,负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技术支持工作。
“省级饲料管理部门设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证专家审核委员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许可的技术评审工作。”
将第七条第一款修改为:“申请设立饲料、饲料添加剂生产企业,申请人应当向生产地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省级饲料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10个工作日内进行书面审查;审查合格的,组织进行现场审核,并根据审核结果在10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核发生产许可证的决定。”删除第二、第三款。
将第十一条第二款修改为:“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需继续生产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6个月前向省级饲料管理部门提出续展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十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船舶登记办法 (2019年10月22日农业部令2019年第8号公布)
将第九条修改为:“渔业船舶只能有一个船名。
“远洋渔业船舶、科研船和教学实习船的船名由申请人在申请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时提出,经省级登记机关通过全国海洋渔船动态管理系统查询,无重名、同音且符合规范的,在《渔业船网工具指标申请书》上标注其船名、船籍港。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渔业船网工具指标批准书》应当载明上述船名、船籍港。
“公务船舶的船名按照农业部的规定办理。
“前款规定以外的其他渔业船舶的船名由登记机关按照农业部的统一规定核定。”
删除第十二条第二款。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农业良种工程绩效考评(以下简称“绩效考核”),是指通过规范的考评方法、量化指标及评价标准,对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实施过程及其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考评与评价。
第三条绩效考评坚持客观公正、科学规范、注重实绩、自评与专家考评相结合的原则。
第四条绩效考评对象为承担良种工程重大课题和重点课题的课题组。
第五条绩效考评每年进行一次。
第一章绩效考评内容、方法与标准
第六条绩效考评的内容
(一)科研业绩情况;
(二)课题组组织管理情况;
(三)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
第七条绩效考评实行目标与过程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第八条科研业绩考评,采用目标任务与定量打分相结合的办法,即在对照课题任务合同书考察年度任务目标完成情况的同时,从种质创新、新品种培育、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对课题组研究业绩和研究水平进行量化计分。没有完成年度进度目标或课题结束后没有完成总体研究目标的课题组,绩效考评结果直接确定为不合格。
种质创新考评,包括自主创新优异种质和引进再创新的优异种质,以权威部门品种审定、论文引用、专家鉴定或作为育种材料培育出优良品种为评价标准。
新品种培育考评,包括育成的动植物新品种、杂交组合、配套系或改良的世代,以、专家验收或鉴定结果等为评价标准。
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考评,包括与课题内容密切相关,以课题组主要成员为首位完成人(或论文通讯作者),以种质创新、育种技术、优良品种或配套栽培(养殖)技术为核心的论文、专著、专利以及成果奖励等。所有论文、专著必须明确注明由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资助。
成果推广应用考评,主要考核育成品种的水平,按照可信的推广面积(数量)计分。以省级主管部门提供的统计数据或能够提供可信证明的品种推广效益为准。
第九条课题组组织管理情况考评:采用专家定性打分和内部自评相结合的办法。考评内容包括:课题主持人的业务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课题组成员之间团结协作情况、实施方案的执行情况、内部组织管理制度的制定与落实等。
第十条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考评,采用专家(中介)定性打分的办法。考评内容包括资金拨付和具体使用管理情况等。资金使用考评不合格的课题组,绩效考评结果直接为不合格。
第十一条根据各部分考评结果,课题组绩效考评得分=科研业绩×50%+组织管理×25%+资金使用×25%。
第二章绩效考评的组织与管理
第十二条省科技厅、省财政厅是绩效考评工作主管单位,负责制定绩效考核规章制度,指导、监督、检查绩效考核工作。山东省农业良种产业化开发项目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管理办公室”)负责具体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设立良种工程专家咨询委员会(以下简称“专家委员会“),在管理办公室指导下开展具体考评工作。专家委员会由在农业育种或科研管理领域具有较高学术地位的省内外知名农业专家和管理专家组成。正在承担良种工程项目的专家不再担任专家委员会成员。专家委员会成员每年可视需要进行调整。
第十四条专家委员会的职责
(一)对良种工程重大课题组进行考评,提出考评意见;
(二)监督良种工程重大课题的实施;
(三)对良种工程发展提供战略咨询;
(四)管理办公室委托的其他任务。
第十五条重大课题绩效考评由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实施。重点课题绩效考评由管理办公室委托各市科技局、财政局组织实施。
第十六条重大课题绩效考评流程
(一)考评准备。管理办公室按照年度考评计划,下达考评通知(主要包括考评对象、目的、内容、任务、依据、时间等)。专家委员会根据考评通知,拟定具体考评工作方案,报管理办公室审核、备案。
(二)课题组自评。课题组按照规定的文本格式和要求编写《课题工作报告》(附件1)、《课题自评表》(附件2),连同相关证明材料(含电子版),在考评通知下达十日内经行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管理办公室。课题组和依托单位对所提供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三)现场和非现场考评
管理办公室将自评材料按照技术领域通过网络分发给专家委员会成员及相关专家,进行网上评审。
根据需要,管理办公室组织专家委员会和行业主管部门对课题组进行质询、对课题执行情况进行现场检查,并聘请中介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对良种工程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四)撰写和提交绩效考评报告。专家委员会综合各方面的评议信息,对各课题组依据绩效考评评分标准(附件3)打分,撰写《课题绩效考评报告》(附件4),并于考评结束后十日内报管理办公室。绩效考评报告应依据充分,内容完整,数据准确,分析清晰,结论公正、合理。专家委员会对绩效考评的真实性、科学性和公正性负责。
(五)结果公示。管理办公室将各课题组《课题工作报告》、《课题自评表》、《课题绩效考评报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少于十天。课题主持人对考评结论有异议的,应在一周内向管理办公室提出书面意见。
第五章重点课题绩效考评流程可参照重大课题绩效考评流程,由各市科技局、财政局自行制定。绩效考评结束后,各市科技局、财政局要将考评过程和考评结果报管理办公室备案。管理办公室将定期组织对重点课题绩效考评情况进行抽查。
第四章绩效考评结果的应用
第十八条绩效考评结果是良种工程动态管理的重要依据。省科技厅、省财政厅会同行业主管部门,根据绩效考评结果对下年度良种工程计划进行调整。
第十九条对重大课题绩效考评成绩列总课题数前30%的课题组,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在下年度良种工程安排中给予优先立项或追加经费等奖励;对绩效考评成绩列后30%的课题组,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在下年度良种工程安排中采取调减、暂停经费补助或调整不称职课题组成员等措施,给予处罚。对绩效考评不合格的课题组,省科技厅、省财政厅将撤换课题主持人及依托单位或终止课题执行。
关键词: 地方高校 纵向科研项目 提高结题率
随着国家对科学研究的重视和投入的增加,作为科学研究主力军的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承担的纵向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总量大幅提升[1],例如安徽理工大学2006年承担各类纵向科研项目53项,经费456万元;2009年承担各类纵向课题178项;经费1522万元。在科研总量增加以后,如何对各类纵向科研项目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结题率,保障国家经费投入的使用效益成为地方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以学科建设、高水平科技研究平台为依托,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为科研项目的成功申请和顺利结题营造优质的外部环境和制度保证。
1.加强学科建设,构筑高水平的科技研究平台。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科技平台两者互相依存、互相带动,两者都是做好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保证,加强两者的建设有利于高水平人才的聚合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利于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产生新学科增长点;有利于学校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承担高水平的重大科研项目。学科和高水平科研平台的发展和建设可以将优势资源和特色资源转化成学校的科技竞争力,可以为学校各级科研项目申请的成功率和结题率的提供人才、智力、制度保证[2]。
我校始终将学科建设和高水平的科技平台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重点之一,并根据依靠特色、发挥优势的平台建设思路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开放共享、整合集成的建设原则,不断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目前我校拥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拥有“采矿工程”等4个博士点与36个硕士点,拥有“安徽省现代矿业工程重点实验室”、“安徽省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安徽省高校“矿山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实验室”、“矿山建设工程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研究中心。这些科技平台基本覆盖了我校的矿业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并且已经形成了一批稳定的、学术水平较高的科技人才队伍,为各级科研项目的申请和按期高质完成奠定了基础。
2.创新学校科技管理体制,优化科研环境。科研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科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作用,是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健康有序发展,提高学校科研实力和学术水平的根本保证[3,4]。我校从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新途径,出台了项目管理、经费管理、成果管理、学术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使学校科研工作基本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同时,我校在全省高校中率先在加强科研量化管理,制定科研成果的量化标准,完善科研机构评估体系,修改科研奖励措施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营造了一个有利于提高科研质量,推动科研成果转化、鼓励科技创新、实现科研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在“十五”期间我校先后出台和进一步完善了《安徽理工大学硕博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修订)》、《安徽理工大学选拔和培养优秀创新学术群体实施办法》、《安徽理工大学院系年度综合考核实施办法(修订)》、《安徽理工大学校内津贴改革暂行办法(修订)》等政策文件,形成了涵盖人才引进、人才培养、项目孵化、职务晋升、个人和院系考核等各个方面的完整的科研评价和考核制度系统,为学校科研管理工作提供了完善的制度保证。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为了提高项目按时结题率,争取更多的科技成果奖励,我校出台的各种科研政策文件在重视科研经费和项目数量稳定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科研项目的层次和完成的水平。如在制定我校教职工和院系工作业绩评价体系时,除了考虑科技成果、科技项目和经费数量,还特别重视质的评价,特别是各级重点项目是否按期高质完成在个人和院系考核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此外,学校对项目完成质量高的负责人予以重奖,例如对按期完成的项目负责人一次性最高按照项目经费的15%予以奖励;对国家级奖获得者,学校按照所获奖金的1∶3予以配套奖励对其他级别的获奖也有不同的配套奖励,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教职工按期结题、申报成果、参加报奖的积极性。
二、充分发挥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能动作用。
我校科研管理部门重点从以下四关入手,将按期高效结题的思想贯彻于项目申报至结题的全过程中。
1.项目申报关。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有把好申请项目的质量关,才能从源头保证项目最终结题的质量。为了保证申请项目的质量,我校实行系、科研处和校学术委员会三级审查制度,从不同的方面逐一进行审查。首先,系部就课题对国内外科研现状的了解与分析,科学水平及意义,预期研究前景,研究目标、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研究方案等学术角度进行审查。其次,科研处从申报者的科研能力,学术水平、科研信用,申请书的形式,课题组人员结构、现有仪器、设备及前期工作基础学术水平及研究能力、申请经费及预算依据的合理程度等角度进行审查。最后校学术委员会从课题的科学价值和意义,观点、方法和理论的创新、可行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进行宏观把握。
2.中期检查关。中期检查作为项目过程管理的重要一环,是把握项目进展程度,了解项目研究情况的手段。我校2009年一年各级项目立项超过200项,而各级结题项目数超过150项,如果仅仅依靠校科研处少数几个管理人员,很难保证对各级项目都进行有效的过程管理。因此,我校目前采用院系二级分级管理制。学校科研处主要对那些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进行直接管理和监督,以保证高级别项目的完成质量。对于一般项目,学校科研处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宏观把握,系部主要负责具体的日常管理,并定期向科研处汇报项目进展。学校明文规定,无论什么级别的项目负责人都要按照《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实施细则》按时填写《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送交科研处审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项目除了填写《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中期检查报告书》,学校还以中期检查时间为参照,对每个项目制定了不同的实施阶段,并要求项目负责人及时填写《安徽理工大学重点科研项目阶段检查报告书》。学校组织的检查评议小组根据项目计划任务书对材料审核后形成检查意见,作出“继续进行”或“需要整改”的判断,对极少数与项目计划书要求差距较大的研究项目进行调查,视不同情况采取限期改正、追回经费和终止项目等处理办法。
3.项目结题关、项目延期关。在把好项目申报关、中期检查关的前提下,项目一般都可以按时结题。但为了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我校每年六月、十二月组织下发《关于加强纵向到起项目结题与验收(鉴定)工作的通知》文件,及时通知相关系部和个人,督促项目负责人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各种材料。学校科研处对项目负责人提供的材料进行认真审核并交校结题验收评议组,按《安徽理工大学学科研项目结题验收实施细则》检查验收并形成验收意见,通过的项目移交上级主管部门。如果的确有不可抗拒因素造成项目不能按期结题,就必须提前三个月向学校科研处提交《安徽理工大学科研项目延期申请书》,由学校调查核实后在上报相关主管部门待批。
三、我校项目结题率高的其他原因
1.我校依据《安徽理工大学硕博科研启动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校青年科研基金管理办法》、《安徽理工大学引进人才暂行办法(修订)》设立的安徽理工大学硕博启动基金和安徽理工大学青年基金是学校支持学校青年教师从事创新科学研究,培养青年科研骨干人才队伍,培育孵化有研究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科研课题的专项基金,学校每年的投入达到100多万元,并且投入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这两项基金的有着共同特点,就是项目负责人几乎都是初次承担研究课题,既缺乏项目宏观把握的经验,对课题研究进展过程把握的能力不强,又没有形成固定的科研态度,具有极强的可塑性。我校科研管理部门针对这个特点,不仅加大了对项目负责人的培训和项目的全过程管理的力度,而且重点从科研思想和态度入手,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和严谨的科研态度,让他们从自己的第一个课题开始就认真按照计划任务书踏踏实实保质保量地进行研究,形成按时结题的好习惯。
2.建立科研信用档案。学校为每一位科研人员建立科研信用档案,信用档案主要详细记录该科研人员历来在科研方面的得与失,具体包括主持或参加哪些课题的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成果质量如何,课题结题概况等记录。这些记录基本上可以反映一个科研人员的科研实力,通过适当的量化后,可以形成一个信用值(我校分为优、良、一般、差四个级别),反映该科研人员在科研方面的信用状况。当该科研人员申报新课题时,我校根据信用值分别采取以下措施:信用值优和良者学校负责重点推荐申报,信用值一般者限项申报,信用值差者一年内不准申报,同时,项目获批后根据信用值学校分别予以不同数额的经费配套。
3.规范科研经费管理,做到科研经费既要加强管理,又要简化手续,方便合理使用,以便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能。经费是一个课题顺利开展的保证,其花费是否合理决定了项目能否取得预期成果。因此,我校在予以各级项目配套经费以保证项目研究经费充足的前提下,也针对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出台了《安徽理工大学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规定项目按期(科研处出具证明)完成后,剩余经费并入项目负责人其它项目并且优先并入高级别项目课题。同时,学校参照项目剩余经费的50%予以现金奖励课题组成员。若没有按期结题,学校根据《安徽理工大学校内津贴改革暂行办法(修订)》规定扣除项目负责人相应的津贴。这样不仅保证了经费的使用效率,而且大大提高了项目负责人的研究热情和按期结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古广灵,刘碧容.高校科技创新教育的认识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01).
[2]谷菲菲,安胜军.高校科学研究的六大关系探析[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9,(11).
中国兵器工业第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带领广大员工,锐意改革,开拓进取,奋力拼搏,各项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年他被评为“省先进工作者”。
近年来,在研制项目增多、研制周期短和技术难度增大的情况下,按照未来高科技战略发展要求,把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创新的重点和加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充分利用国内外一切资源,采用多种渠道引进关键技术、关键设备,开展了自主、联合等形式的创新活动。与集团公司和其他相关企业共同投资组建了3个有限责任公司,大力发展核心技术。并抓住国家加大对重点型号、技术基础、大型研发平台建设以及信息化建设工程投资力度的有利时机,立足高起点,完成了多项国家重点项目保障条件建设,引进了一批先进的工艺、检测和试验设备,建成了高水平的实验室,使科研保障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符合专业化发展要求的、成体系的整体研发能力显著提高,设计、集成、试制、试验、检测和评价手段不断完善,为“”的发展提供了先进的研发平台和研制手段,增强了持续发展的动力。
按照三大总体技术和相关核心技术的发展需要,对专业研究室和科研管理机构进行了整合,强化了技术部的专业技术支撑能力,成立了以重点专业为主线,由行业内外专家组成的各部专业技术委员会,对部内承担的所有科研项目和重大技术方案进行严格把关,使科研项目研制与专业技术协调发展、互为支撑。在各部内设立了二级行政指挥,负责研制任务的组织与分工,落实重大技术措施,协调解决科研项目研制过程中出现的技术质量、技术安全等问题,保证设计师系统技术决策的实现与科研任务的按期完成。并进一步规范和细化了项目研制过程中不同阶段的质量控制要求,构建了适应现实任务需要的科研开发和质量保证科研体系。
为了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研制周期产业化进程,按照"小核心、大协作"的研制生产模式,在初样机研制阶段,就要求科研人员与生产厂家进行技术协作,在工程设计和工艺生产之间进行协调。一方面促进了设计中工艺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减少了浪费,缩短了研制周期,便于批量生产,尽快使产品转入产业化阶段。五年来,科研项目在设计定型后顺利完成了产业化进程,在20多个厂、所形成了批量生产能力,带动和促进了生产厂家的技术创新和发展,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带领班子成员,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竞争、评价、监督、激励”四个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建立了科技发展奖励基金,实行即期激励与中长期激励相结合。所里设立了科技成果转化奖,从科研成果转产或转让后所产生的效益中提出一部分经费,用于奖励直接从事科研项目研制的科技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提高了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在分配激励制度中,将工程岗位人员的绩效分为即期绩效和预期绩效。预期绩效和科技成果转化奖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项目研制周期长、人员流动大、科技人员岗位和技术职务变化等带来的效益分配问题,解除了科技人员在所内合理流动的后顾之忧,稳定了高层次科技和管理人才队伍。年以来,制定和完善了《所岗位薪酬体系》、《所绩效分配管理办法》、《所绩效考核办法》等,初步形成了一套工作业绩和岗位与薪酬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了全员聘用制和用人制度改革。按照工程技术、管理、专业、技能和辅助5类不同岗位人员的具体情况,签订不同期限的用人合同。根据工作需要和聘用对象的文化学历层次,在用人的形式上,分别实行全员聘用制、劳动合同制、人事制、人才租赁制和协议用工制等。制定了《所员工分类管理办法》,对多种用工模式进行了规范。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积极推行考核上岗、竞聘上岗制度。全面修订了岗位说明书,进一步规范了岗位职责、工作要求及任职条件。建立了所级科技带头人、关键技能带头人等各类骨干科研人员定期聘任、考核和淘汰制度。为了彻底解决员工的住房问题,所从年开始实施住房货币化改革,到年,全所员工都实行了住房补贴和面积差补贴。
十分注意发挥班子的整体功能。为了规范班子的决策行为,近年来,先后建立了所务会议事规则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等制度,坚持重大事项由领导班子集体讨论或表决做出决定,坚持定期向职代会述职、述廉,主动接受职工代表的民主评议和测评。年以来,每年都被职代会代表民主评议为优秀领导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