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古诗翻译

古诗翻译

时间:2023-05-29 17:50:47

古诗翻译

第1篇

关键词: 中国古诗词 汉译英 翻译策略 文化因素

汉语诗歌作为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越来越受到其他民族的喜爱,甚至对西方诗坛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中国古诗词翻译中,在翻译策略上如何在归化与异化、意译与直译中作出适当的选择,使原文保持语料的原汁原味的同时,增加其可接受性及审美性,是古诗词翻译必须注意的问题。

归化是采用民族中心主义态度,是外语文本符合译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语文化。巴尔胡达罗夫曾把意译看成是“层次偏高的翻译”。意译的使用体现出不同语言民族在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性,意译更能够体现出本民族的语言特征。因此,在采用意译的方法来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应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不为原文所包含特有的文化意象、文体、韵脚等因素的桎梏,最大程度地降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用富含译语文化特色的词来表达原文的丰富内涵,增加其可接受性和审美性。

以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为例,诗歌中的名句“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在翻译上就遇到了困境。“织女星”和“牵牛星”虽在英语中有直接对应的词汇“Vega”和“Altair”,但却无法包含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它们的独特的意象和联想,相反在西方文化中“Vega”一词还另有寓意,表示“夏日中的女王”。因此如若直译,不仅会让西方读者引起误解,而且使原作中韵味大打折扣。许渊冲则另辟蹊径,采用意译的手法成功地化解了这一矛盾,译文如下:

The steps seem steeped in water when cold grows the night,She lies watching heart-broken stars shed tears in the skies.

译者巧妙地回避了牵牛织女星这一带有过强民族色彩的意象词汇,转而使用“heart-broken”一词取而代之,形象生动地刻画出宫女孤凄悲凉的命运,他的译文也更易为西方读者领会。

所谓“异化”翻译,亦指以源语文化为中心,译文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域性(foreignness)色彩,保留源语与译语的语言文化差异。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其作用是“把外国文本中的语言文化差异注入目的语之中,把读者送到国外去”。

针对中国古典诗歌而言,异化的翻译不仅可以保留原作品的原汁原味,对译文读者而言,还能从国外文学译作中读到新奇、陌生的东西或许更能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获得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乃至思想上的启迪。

金昌绪的《春怨》中的名句“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在翻译时就需多加斟酌。诗中“辽西”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文化意象,既指丈夫,又指边疆,是全诗的中心意象。因此,译者处理好这一意象是译好本诗的关键。Fletcher译为: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

译文中,“辽西”被译成了“wherein my lover smiled to me”。该意译虽巧妙地绕过了“辽西”这一民族独特的文化意向,但却使全诗的中心意象已荡然无存,读者无法看出唐代连年战争和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给妇女带来了痛苦。相反,译文在意境上增添了一层风花雪月的色彩,可谓“形”“神”两失。这是因为译者不谙中国地名文化,没有进行形象思维,不能再现原诗的意象,未能体会原诗的意境。

许渊冲则对该诗句进行了意向对等处理,译为: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在这个版本中,“辽西”这个寓意深刻的中国文化意象由英语意象“the frontier”代替了。这样,不仅原诗的意象和意境在译作中得到了再现,而且降低了英语读者理解上的困难。辽西自古就是就是边境重镇,此处翻译成“frontier”,无疑是在深刻了解中国历史文化背景后直译的表现。

在中国古诗歌的翻译中,采用直译和意译,主要不决定于个人爱好和主观愿望,而决定于翻译活动的客观条件和客观要求。如能兼用两种表达方式,使之圆满调和,就可以忠实地传译出原作的内容和风格,而又不违反译文语言的全民规范。

参考文献:

[1]蔡新乐,郁东占.文学翻译的释义学原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7.

[2]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第2篇

[关键词]文学文体学 古诗英译 韵脚翻译策略 节奏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37-01

文学文体学属于文学批评的范畴,它对文学话语的研究与语言学文体学不同,语言学文体学的研究以发展语言学理论为目的,在分析时只是注重阐述相关语言的精确性和系统性,而对作品文本自身的内容及美学效果却忽略不计。文学文体学研究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风格和文体特点。

中国古代的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不论在文字上还是在音节上,都给人以音乐美、视觉美、意象美和寓意美的感受。如何将古诗词的美传达给读者?如何将这种美体现在译文中?运用文学文体学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更能提高译文的水平。而其中音律的翻译更是在诗歌乐感传达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古诗英译的韵脚翻译策略

韵脚广泛地运用于诗歌中,使诗歌变得有节奏和乐感。音节的重复是体现诗歌音乐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分为六种模式:头韵(alliteration)、谐元音(assonance)、谐辅音(consonance)、倒末韵(reversed rhyme)、排韵(pararhyme)和末韵(rhyme)。头韵和末韵在诗歌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谐元音也经常在诗歌中出现。韵脚是区分诗歌和散文的一种方式,它使诗歌更接近于音乐。诗歌中一般均已结尾押韵,我们根据押韵的排列不同分为以下几种押韵格式:AABB、ABAB、ABBA等。如许渊冲先生在翻译刘禹锡的《竹枝词》时:

原文: 译文:

竹枝词 Tune: “Bamboo Branch Song”

山桃红花满上头,The mountain’s red with peach blossoms

above;

蜀江春水拍山流。The shore is watched by spring water

below.

花红易衰似郎意,Red blossoms will fades as my gallant’s

love;

水流无限似侬愁。The river as my sorrow will ever flow.

我们观察刘禹锡源语诗歌后不难发现,其诗中第一句与第四句的“头”与“愁”押韵,首尾呼应,具有很强的诗歌乐感。而译者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根据文学文体学的特点把其韵脚相对应译成诗中第一句“above”与第三句“love”,第二句中的“below”与第四句“flow”分别构成押韵,使整首诗呈现出ABAB的结构,使译文朗读时朗朗上口,保持了源语的韵脚,更体现了诗中愁思如江水一般,源源不断。

二、古诗英译的节奏翻译策略

节奏是指语音在一段时间内,有规律的变化,其中包括语音的长短、高低和轻重等。不同于汉语,英语是以重音计时的一种语言,也就是说英语话语中每一个音节与其他音节间隔的时间来决定话语的节奏。诗歌中的节奏不仅仅可以增加诗歌的乐感,更能通过对语速的影响表达和传递作者的情绪和情感。在英语中,长元音和双元音通常给人带来舒缓的感觉,由于间隔时间较长使句子的速度减慢。反之使用短音则使句子的节奏紧凑。使用重音音节的词语的密度大小也可以影响到句子的节奏和节拍,重音音节的词语通常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及副词等。也就是说使用双音节实义词的频率越高,则重音的密度越大,诗歌的节奏也就越快。而连续地使用重音词语可以起到强调的效果。例如韦庄《菩萨蛮》的下阕中:

垆边人似月,译文:The wine-shop waitress looks like the

moon bright,

皓腕凝霜雪。Like snow or frost congealed her arms are

white.

未老莫还乡,Till he grows old, from South lands he won’t

part,

还乡须断肠。To leave this land for home would break his

heart.

在英语中以音步(foot)作为节奏的基本单位,一个音步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成,句子中的重音数目决定了音步的数目。而音步中不同数量的非重读音节及重音与非重音交替的不同方式构成了每个音步的不同形式。源语是三步抑扬格(iambic trimeter),而徐先生的译文是五步诗抑扬格(iambic pentamater)。因为汉诗语言精简凝练,且富于意境,用英语则需要把其节奏翻译出来,根据文学文体学特点则应译成五步抑扬格。

综上所述,虽然英汉语系在本质上有巨大差异,在翻译上音节数不能完全对等。但韵脚却可以保留原诗的韵味,让读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节奏作为诗歌音乐性的中心,其变化使语速快慢交替,节奏的急缓变化、错落有致更能唤起读者不同的审美体验。诗歌文体不同于其他文体的一大特点即音韵美。运用英语文学文体学理论分析古诗译本中音律翻译策略,可以更深层次地再现原作的神韵与风貌,使译者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同时提高古诗译文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侯维瑞.文学文体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歌 意象 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199-01

诗歌有“文学中的文学”之称,虽然篇幅短小但寓意颇深,但中国传统诗歌“言有意而意无穷”的特点给翻译带来了很多阻碍,由于文化的差别,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的“意蕴”背后所隐藏的特殊含义,寥寥数语隐藏着深沉的情感。中国古代意蕴深远的诗歌给翻译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诗歌的翻译也是翻译中的难点,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翻译得准确传神极度考验译者的功力。这种考验不仅来自于对目的语的熟练程度,同时也考验译者的中文水平,能否正确理解中国传统诗歌所表达的意象背后的隐喻含义。

一 描写型意象的翻译

描写型的意象多是用白描的手法客观描述事物的颜色、外貌等,一般不掺杂个人的主观情感,不会引起歧义,读者在阅读描写型的意象时完全可以凭借文字表面所表达的含义猜测作者的意图,因此在翻译描写型的意象时,最重要的原则是忠实于意象原本的含义。

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中描写“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作者见到的景色,“苍山”、“白屋”这两个词虽然都是现实中的景物,但对于渲染当时作者孤独的感受有着烘托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天的日落时分,“苍”、“白”二字的运用使得整首诗获得了凄凉的意境。对于这种白描的意象,在翻译时要尽量遵循原文,一般采取直译的方式,如许渊冲的译文能较好的表达原文的意象:“At sunset hillside village still seems far;Cold and deserted teh thatched cottages are.”

二 比喻型、象征型的意象翻译

比喻是中国古代诗歌中运用最常见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的比喻能够为诗歌增色不少。而象征则是在众多作品中或者约定俗成的经过长期实践的被当做同一种情感来表达的手法,如“明月”、“红豆”代表相思,“柳树”代表挽留,“梅花”代表傲骨,“青松”代表正直等,这些意象具有深刻的民族烙印,此类意象在翻译时,需要把它们所代表的比喻意义和象征意义翻译出来,否则目的语读者会出现“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的情况。如杜甫的诗歌《佳人》中将美人形容为“玉”,中国古代诗歌中有很多这样的表达,美人如玉一样温润、细腻、洁白。但在英语中,只有放荡的女人才被形容为“jade”,因此在翻译时一定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将这样的意象翻译为“lily”、“rose”等在西方国家中代表美女的词汇。

又如,陶渊明的名篇《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闲适的采菊为乐,领略山脚日暮的美景,与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相呼应,整首诗虽然画面平淡,但要翻译出诗人隐逸超脱之感并不容易,在翻译时不能用直译的手法,因为目的语读者并不了解“”在中文中具有隐逸的含义,因此在翻译时应该体现出的文化内涵,才能让目的语读者顺利的达到陶渊明所渲染的悠然隐逸的美学境界,译文如下:I pick fenceside asters at will;Carefree I see the southern hill. The mountain air’s fresh day and night.译文中用“at will”来体现诗人闲适的心境,使得目的语读者理解了诗人并不是单纯的从事农耕劳作,而是看淡了世事想要获得超然物外的心境,at will与下一行的carefree形成了对比,增加了译文的艺术效果。

另有一种翻译手法是完全抛弃了中文的表达,单纯从目的语理解的角度来翻译,如许渊冲在翻译李白的名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用浮云来表达游子的飘忽不定和命途多舛,用不愿意离开大地的“落日”来表达对友人的不舍,“浮云”、“落日”的象征意义不可能用简短的翻译来表达,对于目的语读者来说也很难理解为什么离别时要提到“云”、“落日”,因此可以采取意译的方式,淡化文本中的意象,直接表达情感,译文为:“With floating cloud you’ll float away;Like parting day I’ll part from you.”这样的翻译方式要求译者对于母语和目的语都有非常深厚的功底并且对于翻译的文章有深刻的理解。

三 结束语

诗歌的翻译不仅仅是一个语言重组的过程,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行为,意象的翻译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传播十分重要,许多学者在这个方向上做了诸多努力,力求精益求精,本文所选取的几个例子并不能涵盖意象翻译的全部,希望在日后能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凯凤、冯文坤.中国古诗意象翻译初探[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1)

第4篇

关键词:诗歌 意象 翻译

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传统的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翻译者主要是从诗歌的语言学途径、文化途径以及诗歌的诗学途径这三个主要途径进行翻译研究的。但是,在诗歌中蕴含有大量的独创的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思想内涵的体现,是语言文化的精髓,对整个文学作品的成功表现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它是整个民族智慧的结晶。所以我们要充分地结合古典诗歌的语言和文化来对诗歌作品进行翻译,特别要注重在中国古典诗歌翻译过程当中的意象翻译部分。

一、诗歌意象翻译的主要原则

许渊冲在其所著的《谈唐诗的英译》一文中明确地指出,对唐诗的翻译要尽量保留诗歌的本来面貌,尽可能地保留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诗歌的三美当中,最为重要的是诗歌的“意美”。因为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以及两种语言在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差异,很难达到诗歌的“意美”、“音美”和“形美”的完全翻译。所以在翻译的过程当中,想要充分地考虑到两种语言的不同之处,尽可能完美地达到原诗的准确翻译。由于汉语与英语在发音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中文讲究抑扬顿挫,在中文中包含着四个声调,这四个声调基本上组成了中文的所有词组。而英文与中文的发声有着很大的差异,因为英语是多音节的词汇,所以英语单词在发音过程中有着上千个音节。在诗歌的格律押韵上,汉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为“平仄律”,而在英语诗歌的格律押韵主要是“轻重律”。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翻译人员如何用系统简洁的语言来实现诗歌的源态翻译,努力用不同的语言种类来展现诗歌原本所表达的“意美”和“诗境”。在诗歌的翻译过程中,“音美”和“形美”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但是诗歌的“意美”所表达的是诗歌的深层次的意思,每个人对诗歌的“意美”都有其不同的理解。“意美”被人们称作语言背后的语言。所以,翻译人员需要对两种语言结构都要了解,对于不同语言环境下的世界进行融合,寻求其中的共通之处,才真正能够达到诗歌的意象翻译。

在中国,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比较讲究意境美,在这些文学作品当中最能够体现意境美的非诗歌和散文莫属。这些作品的意境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体现作者当时的心情。意象的表达具有极其强烈的表现力,可以把一些抽象的事物和思想进行物化,可以把自己的思想融合到客观事物当中。意象是展现诗歌魅力的主要表现方式,是评价一个诗歌文学价值的主要评判标准,体现出诗人的主要风格特征。

二、古典诗词中意象的英译策略

在中国的古代诗词中,词汇具有超脱语法规则束缚的极大自由。这种特点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可以呈现出必要的事物和意象,不用或者很少进行加注和注释。然而英语词汇则是抽象的字母构成的语言符号,严格的语法规则使得具有缜密细致、分析演绎的特点。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的时候必然要受到英语语法规则的种种限制,比如名词和代词的数和格,动词的语态和时态等等。如果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没有及时处理好以上的问题,那原诗中的意象就会损失大半,甚至是“味同嚼蜡”了。

(一)直译数字法

此种翻译策略主要适合诗歌中一些数字意象。由于安于古典诗词和英文诗歌中都有运用模糊数字来渲染气氛或者进行夸张,那么进行直译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比如: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Ten thousand years are too long,Be sure to seize the night and day.

在例句中,“一万年”直接被翻译成“ten thousand years”。可以说在意、行、神三个方面都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但是,对于模糊数字的翻译并不是仅仅局限于直译,另外还可以采取省译、减译、增译、和改译等多种方法,只有灵活运用各种方法,才能将模糊数字运用好。

(二)典故加注法

古典诗歌的翻译几乎很难做到完全对等,一方面是由于中西方的语言差异;另一方面是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古典诗词简约、委婉、含蓄的问题特征决定了典故、隐喻等修辞手法的广泛运用。由于对典故的理解有障碍和知识的空缺,翻译经常采取忽略的态度,然而谨慎的翻译工作者一般采取加注(加注和尾注)的方式加以说明:比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就被许渊冲翻译成为:

On the Merry―Making Plain

加脚注:

“The merry, ― making plain,situated to the south of the capital (present--day Xi’an),was the site of the tombs of five emperors of the Han Dynasty”

说明“乐游原来是位于首都(现在的西安)东南面,是汉代五位皇帝的陵墓所在的地方。虽然并没有完全传达出原诗中的文化内涵(乐游原即是乐游苑,地方名,长安城的最高点。汉献帝曾经在此建立乐游庙。每年的正月晦日,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很多人都登楼赏玩。到了唐代,就变成为乐游原),并且翻译得很笼统,不像地名,,但是童谣表达了主要的含义――古代遗址,游玩之地。对于典故的加注,可以弥补原来意象的缺失,使译文读者对原文可以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文化空缺转换法

对于古典诗词中隐喻和意象的翻译,很多译者都采取转换的办法。比如把“黄花”转换翻译成“chrysanthemums”,“红豆”翻译成“love seeds”。原因就在于:汉语中的黄花和红豆都属于有特殊文化含义的蕴涵词,汉语读者很容易发生联想,但是英语读者却很难从“yellow flower”与“ red beams”中获得丰富的想象。所以,对于意象的英译,有必要进行不同的转换办法,所以译者也会采取不同的转换策略。所以,这种顺应语境的转换翻译就会减少对原文的误解,加深读者对原诗的理解。

(四)意境释译法

一首令人称颂的诗歌,往往是意中有境,,情景交融,境中寓意,读者读后沁人心脾,耐人寻味。刘禹锡曾经说过:“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和梅尧臣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都是在说明竟境是一种含蓄美、朦胧美和模糊美。译者和作者神思契合,译者之“我”与作者之“我”浑然一体,才能再现原文的“意”与“境”。不然,译者就会局限在原文的形式之中,译文也将会貌合神离,韵味全无。对于李商隐的《锦瑟》一诗中的“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原诗中作者通过“珠有泪”、“玉生烟”等意象来抒发自己的哀愁和纯洁,原文里的含义非常模糊,对诗文的解说更是历来众说纷纭。但正是这种不确定性的意境,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了无尽想象的空间。各种译本都采用了释义的翻译方法。

三、结束语

诗歌是中国古老的文学艺术,其中包含着众多的意境。对于诗歌的英译工作,我们要灵活运用,使译文能够更加生动传神地传达出我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为目的。

参考文献

[1]叶洪 论诗歌翻译中的意象对等,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1999,3

[2]谢天振 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3]王东风 文化差异与读者反应――评Nida的读者同等反应论[A].郭建中,文化与翻译[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

谈《论语》理想人格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江西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工处刘文萍

摘要:通过深入研究《论语》可以发现,孔子追求的理想人格,其实并不是后世儒者所称道的“圣人”,而是“君子”。“君子”,既是孔子《论语》中的主体,更是孔子《论语》的理想人格追求,这彰显着丰富的思想教育理论。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君子 实现价值

君子人格的理想构建,即基于对“礼”的合理性与“仁”的主体性的价值认同,通过道德的修养去完善人格,是人在思想和行动上达到对“礼”的自觉维护的一种预期。立足于现实生活实践,完成对君子人格的模式设计和对人的现实人格的价值提升,即是孔子《论语》思想的基本点和着力点,也是其所能够引领儒家乃至中国思想文化和民族精神前进方向的深层原因。《论语》的理想人格我们应该从中批判地继承,使之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

一、对《论语》中的理想人格进行批判地继承

儒家思想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一直都是占据主流地位的,一直以来儒家思想体系都是作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统治者都通过它来作为思想教育的工具。《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而且可以看作是儒家的文化形态逻辑上的起点,其中有着深刻的人文精神与丰厚的文化资源,特别是其中在塑造人的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思想道德的形成与发展都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李泽厚先生曾在《(论语今读)前言》中讲到:“我至今读儒学(当然首先是孔子和《论语》),儒学在塑造、构建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大概起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在《论语》中,孔子理论的中心就是仁,通过仁提出了不同层次的人格修养的思想,层次由低到高,分别为有恒者、善人、贤人、惠人、成人、士、君子、圣人。这些对当时的士阶层提供了立身行事的准则,同时也对儒家乃至中国文化人格理想思想的构建,对于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延伸与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孔子在《论语》中所强调的“君子”的理想人格已经在数千年历史下根植到中国人的灵魂深处。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也就是通过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人施加影响,使其达到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下研究人格标准,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变得非常有必要。

二、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价值

(一)“君子”型理想人格内涵

孔子所塑造的“君子”型人格是一种能达到“修己以安人”人格,这种人格包含着两个层面:首先是圣人,圣人是孔子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圣人就是道德、智慧与功绩都至高无上的完美的人,其次是君子,君子是道德品质高尚,在精神上有着很高的境界,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两个层面之中,孔子最为极力倡导、推崇和不断追求的理想人格典范就是“君子”,因为“君子”是更符合现实的理想人格,而“圣人”则是人们对理想人格想象中的最高境界。所以孔子说:“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在《论语》中前后“君子”这个词汇出现过100次以上之多,通过《论语》中的一些对话,以及对君子与小人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论语》对“君子”的一种理想人格勾勒,给我们呈现出君子的文质彬彬,君子的乐而忘忧,君子对仁义礼智信做到极致的一种修养,有仁爱的广阔胸怀,有中庸的处世准则,有严谨的礼仪规范。总之孔子倡导的“君子”的理想人格是一种由内部的思想意识到外部行为的表现。

(二)“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与“君子”型“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所追求的都体现在两方面:首先是个体发展,其次是社会进步。所以从这两方面以批判性的态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范畴内,“君子”型理想人格的价值实现,继承有价值的根本精神。

第一,“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个体价值体现。一是有助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君子” 型理想人格,希望人能自强不息,坚忍不拔。《论语》中就有所体现: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些话都是在弘扬人的主动意识与进取意识,将这样一种积极的精神植入于人的思想中,对于激发人的精神动力还有主观能动性有很大的作用,能够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帮助人们战胜挫折。还有助于塑造健全的个体人格。

第二,“君子” 型理想人格的社会价值体现。一是政治价值,提供了丰富的治国安邦的政治伦理精神。“君子”型理想人格的特点是“内圣外王”,把自身心性的修养体会所得,推广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仁政礼治,行道于天下中。“以天下为己任”,体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另外作为君子,要重视德的完善,这样对以德治国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三,“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局限性。由于孔子所处的时期,生产力落后,人们对社会和社会关系的认识水平有限,“君子”型的理想人格也受到影响,所以在今天不是完全能被适用。一是建立在道德理想状态的理想人格,只能是少数具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的理想人格,过多关注道德价值的合理性,而忽视外在的方式方法,价值理性突出但是工具理性不足,所以只具超越性,不具现实性,二是这种人格是建立在血缘亲情之上,制约了人的个性发展,三是“君子” 的内在道德修养强调的是“私德”而缺少“公德”,在政治上更多强调“人治”,而不是“法治”,不利于社会政治的建设和发展。

(三)《论语》理想人格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论语》中关于“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塑造所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有很多我们今天可以借鉴的地方,尽管在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粗糙,但是也有很多合理的地方,我们应该对合理的地方肯定并且发扬,提高现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对“君子”型理想人格的分析,对我们现如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如何积极探索新途径、新办法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都有很大的帮助,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丰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用这种儒家的“君子”型理想人格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发挥传统经典在整个民族中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总结:

我们要以“君子” 型理想人格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用先进的意识形态对人们施加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效果是真诚接受与自我改造,在这一点上,传统的儒家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行动及效果上都证明了这一点。强调人的自觉修养,正是孔子在塑造理想人格中对于君子的要求,这种自我教育的方法,对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巩固思想政治的成果是十分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1]赵行良 孔子的理想人格论及其当代价值[J]. 船山学刊, 1998,02

[2]杨谦 理想人格与成人之道――孔孟人格论再议[J]. 道德与文明, 2004,04

[3]吴威威 近年来国内关于公民道德的研究综述[J]. 道德与文明, 2005,03

[4]汪凤炎 郑红 孔子界定“君子人格”与“小人人格”的十三条标准[J]. 道德与文明, 2008,04

第5篇

【关键词】 记者招待会 诗词古语 口译 释意理论

本文系2010年长安大学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特点及翻译策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项目编号0922。

在涉外活动中,温总理常引用内涵深刻的诗词古语,令人津津乐道。论经济复苏,“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论政治体制改革,“天变不足畏, 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论两岸经贸合作,“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论外交关系,“莫道今年春将尽,明年春色倍欢人”。这些诗句,看似信手拈来,却都恰到好处,意味深长。既让紧张的记者招待会变得趣味盎然,又传递出耐人寻味的政治含义,引起了广大听众和网民的兴趣。现场口译要在临场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准确传达诗词古语的意义以及所喻的政治内涵,是非常不容易的。以下试用释意派口译理论对温总理所引用的古诗词的翻译策略作一些探讨。

口译的释意性

释意派口译理论,是以巴黎高等翻译学校和塞莱斯科维奇为代表的法国释意学派在对口译实践的观察和分析基础上建立的。塞莱斯科维奇认为,“翻译的对象应该是信息内容, 是意义, 而不是语言” 。根据释意派口译理论, 释意翻译是意义对等翻译, 不同于排除语境的语言翻译(字词对应翻译)。释意学派口译理论代表人勒代雷指出: 无论是信息输出和接收的环境多么的不同, 意义是翻译的核心问题。因此译者在翻译时“无论是对最一般的还是最高雅的文笔”,都要“排除纯语言知识基础上的对等语言含义翻译,代之以对等意义的创造,否则篇章翻译则不复存在”。

记者招待会中出现的诗词属于特殊的语言现象, 因为诗词具有较强的文学性。不仅形式与风格独特,而且意义富含深刻的哲理。对口译的要求是“完整准确, 通顺易懂”。也就是说, 译员要遵循的主要是“准、顺、快”的原则,并且以简洁的语言表达完整的意思。最重要的是达成交际的目的——传达信息。把听众的理解和反应放在第一位。由此可见,优秀的口译译员必须做到透彻理解原语的意义并用译语对原语意义进行完整转达。本文将从意义归纳、要点整合、文化考虑和情感传递四个方面对2012年中外记者招待会现场口译的几个实例进行评析, 旨在进一步说明口译的释意性。

记者招待会引用诗词古语现场口译实例分析

2012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与采访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问题。下面的四个实例均选自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记者招待会的录音:

[实例 1]:意义归纳

温总理:我将在最后一年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永远和人民在一起。

译员:I will not waver in carrying out my duties and will remain true to my conviction. I’ll always be with the people.

[评析]总理引用的这句诗词(划线部分)出自黄石公《素书》,原文是“守职而不废,处义而不回,见嫌而不苟免,见利而不苟得,此人之杰也”。意思是说,恪守本职工作,而不轻易放弃;受到嫌疑,而能居义而不反顾。类似这样牵扯到典故的诗句,如果直接将诗句的本身含义译出,再加上解释的话,对于口译的现场性要求来说是不可能的。那么,怎样翻译才能不失“ 信”——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内涵(意思、事实、语气、风格等)的第一原则呢?原文的内涵不仅是“意思”,还包括意图、意象、意境、意念等等。正如汪榕培所说,“译诗重要的是表达意境,不是传达每一个细节,逐字逐句地翻译诗歌绝对不会产生好的译本。”因此这种情况,译出诗句的内涵即可。张璐译员在释意翻译原则的指导下,采用了意义归纳的方法,化繁为简,既简约地表达了原诗句的要点、保留了诗句的韵律,又总结出了温总理在任职最后一年表达自己“忠诚守义,恪尽职守”的强烈感情。

[实例2]:要点整合

温总理: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

译员:When one is in office, he should discharge his duty conscientiously. When leaving office he should conduct himself with humanity and exercise self-reflection.

[评析]:总理这段话中借用了元代张养浩《为政忠告》书中的两句,原文为“臣之於君也,入则恳恳以尽忠,出则谦谦以自悔,凡所白於上者,不可泄於外而伐诸人,善则归君,过则归己。”意思是说,臣属对于君上,拜见时要忠诚尽职,离开时要谦冲内敛。在口译的过程中,译员理解了总理借“君臣”来比喻自己和国家的关系,所以她没有采用字词对应的翻译方式,而是直接传达了源语的信息意义(及释意派所言的释意翻译),将“入”和“出” 释意为“When one is in office”,“ When leaving office”,类似这样的涉外活动中诗词古语的翻译,不必非要传达每个细节,“要尽量避免诠释式的翻译,因为那样会使译诗散文化,导致诗意与韵律全失”。这样处理之后,句式简单, 表述简洁, 意义清晰明了, 还把中国文化中忠诚、尽职、谦虚的传统传达了出去。译员在此处能够娴熟地处理这些差别和情感效果, 得益于她对温总理的态度、对国家的政策有着深入的理解。

[实例3]:文化考虑

温总理:我秉承“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的信念,为国家服务整整45年, 我为国家、人民倾注了我全部的热情、心血和精力,没有谋过私利。我敢于面对人民、面对历史。

[评析]总理第一句话出自清朝林则徐的《赴戌登程口占示家人》,是林则徐被流放新疆伊犁时告别家中人时口头吟诵的。意思是:如果有利于国家,即使死也豁得出去,难道还会因为是祸就避开,是福就去追求?2008年译员的译文是: “One should uphold his country’s interest with his life; he should not do things just to pursue his personal gains and he should not evade his responsibilities for fear of personal loss. ” 这个译文两次使用了“should not”和“personal”,在口译中,有重复之嫌,且句式复杂,与口译理论中言简意赅的传递信息的目的不符。2012年,温总理重提此句,张璐将其翻译为(斜体部分)“I have devoted 45 years of my life to the service of this country, remaining committed to the conviction that I shall dedicate myself to the country in life and death irrespective of personal weal and woe.” 借用英语中的俗语“life and death”,“weal and woe”来表达汉语中的“生死”和“福祸”,不仅意思上十分贴切,句式上也达到了充分对等。郭建中指出,“由于翻译目的不同,读者对象不同,翻译就必须遵循不同的原则”,“译诗读起来必须朗朗上口,一听就懂,但又不失诗词之美” 。

以上的处理方式, 兼顾了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和汉英两种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这也正是释意派理论所推崇的。根据释意派口译理论, 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考虑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交流双方的接受效果。

[实例4]:情感传递

温总理:我想起了台湾割让以后,台中有一位诗人叫林朝崧,他曾经写过一句话,叫“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译员:There is no way to heal the wound in my heart, but there will be a day when the half moon becomes full again.

[评析]总理这句话中出自林朝崧《送吕厚庵秀才东归二首》。主要意思是说,已经发生的没法改变,未来道路会很长一定会有相逢的一天。原文中的“情天再补”,在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很容易被误解。而张璐译员因其丰富的实战经验以及诗词背景的了解,再加上此句在上表达的“已经发生的没法改变”的深层含义,巧妙地采用释意的方式将其译为“to heal the wound in my heart”,既避免了歧义, 又达到了准确传达原语信息意义(包括情感信息)的效果。后半句则采用对等的方式(即释意派所言的语言翻译)“when the half moon becomes full again”释意“缺月重圆”,将总理在上的希望和寄托的感情准确地传达了出来。正如释意派口译理论所强调的: 译员在口译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准确地传达原语话语者的思想、意象、情感等信息。

结 论

释意学派的口译理论,强调译员理解、翻译和表达的对象不是原语的语言形式,而是讲话人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思想。外交场合的翻译活动,尤其要在遵循相关翻译规则的前提下,因时制宜,因语制宜。所有这些规则和策略都不是固定在某种情况下使用的,语境要求不同, 处理方法也会迥异。理想的境界是译员不断总结提高, 进而能运用自如、驾轻就熟地驾驭规则。

参考文献:

[1]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2]勒代雷.释意学派口笔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3]汪榕培.英译陶诗[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陈君朴.汉英对照唐诗绝句150首[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 2005.

[5]陈刚.西湖诗赞[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

[6]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8.

第6篇

关键词:鸟 乐 翻译策略

Abstract: Different birds fly all over the world while the common birds are the same. The birds of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world carry different cultural meanings while people have the same views, that is, the birds’ affection is the same as that of the mankind. The bird is one part of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It has integrated with the ancient Chinese poetry which becomes more harmonious and perfect. This paper is to probe into the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strategies of the ancient poems which connote the bird culture.

Key words: the bird, joy, translating strategies.

一、引言

古诗词曲不可无景,刘勰《文心雕龙•物色》说得好:“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而鸟为景中之景。在人们心中不同的鸟儿有不同的意义。那些用鸟儿花草表示乐的人是十分热爱自然的人,十分热爱生活的人,这些人大多对仕途生活有超然的想法,如欧阳修所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在以鸟儿写乐的古诗词曲中,大多数是描绘隐者的优逸。下面是对这类诗歌的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二、译出鸟栖息处所

栖息野外的鸟大都住在树林里,但有二种不同的情况,一种住在巢里,另一种睡在露天。我们在翻译隐居周围的环境时,为了突出隐士的生活情趣及与自然的相洽,可将鸟“宿”或“睡”在何处译为宿或睡在何处的鸟巢里。我们不妨从三个层面来探讨其艺术效果。从视角的层面,在月明风清之夜,鸟巢可清晰地看到,游客(读者)会引起一连串的联想;从象征的层面,巢即家也,鸟巢由树枝草泥筑成,隐士的房子也由树枝茅草构成,说明房子十分简陋,聊以遮风挡雨也。从人与鸟的关系层面,说明人鸟和谐相处,他完全融合于大自然中。请看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与陶潜相比,该隐士更少杂念,心更“远”。他那儿僻远,无邻居,少行人――只有极少数的有归隐之念,或出家之人偶尔行走在野草覆盖的小路上。晚上,月光皎洁,一片寂静,偶然水中传来一二声叮咚。溪边树上挂着一个鸟巢,是乌鸦耶?是喜鹊耶?反正是鸦雀无声,这对鸟儿在寂静中进入梦乡。突然传来几声敲门声,那是寺里僧人来访。木桥的那侧是无边无际的宁静的原野,而近处山丘上雾气缭绕,似与远处的浮云相接,成了云脚。云儿漂浮,仿佛就是山石移动。当然,诗人一会儿就醒悟过来,知道这是一种错觉。这种醒悟和错觉让诗人有一种似真似幻、似醒似梦的感觉――他已融入了大自然,他强烈地感受到,这是他的归宿。翻译“鸟宿池边树”中的“鸟宿”时,为了突出隐士以禽鸟为邻,以山川相伴,应将其译为鸟宿窝中而不是临时睡在树上。前四句的译文如下:

Few neighbours can be seen around the recluse’s hut,

A grass-covered path leads to the garden untended.

Birds fall asleep in nest in the tree by the creek.

A monk knocks at the door in the moon.

译者将“鸟宿池边树”译为Birds fall asleep in nest in the tree by the creek.鸟睡在窝里,读者会意识到他们不是迁移中的游民,而是有家室人,他们安居在此,高枕无忧。读者产生一系列联想――面前闪现出一幅一幅图画,得到一连串一长段的愉快的审美享受。读者体会到隐士已与周围环境,已与大自然融合一体。

三、现象导向本质倾向

所谓“现象导向本质倾向”是指将鸟儿的活动现象有意识地导向其本身的本质倾向,也就是将鸟儿眼前短暂的情爱活动导向其单配性倾向,即:人类所崇尚的“理想化”境界:终生不渝的爱情。黄梅戏《天仙配》唱词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此民间戏剧也;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此诗歌也,以上皆中华的鸟文化,西方人民未必知晓。当鸟儿活动在诗中起到局部象征作用,而又表示夫亲妇爱,白头偕老,则应将鸟儿间短暂相亲相爱活动引导到终身不想分离的人类爱情。我们要做的是,在东西方鸟文化的差距间指出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path)而不是笔直宽阔的大道(road),让译语读者走上似乎漫长、却洋溢鲜花芬芳和泥土清香的探幽之道。请看杜甫的《江村》: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复何求。

诗人历经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终于来到脱离战乱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重获家室儿女天伦之乐。浣花溪弯弯曲曲,绕过村庄,缓缓向远方流去。时值盛夏,白昼最长,村子里处处清闲幽静。梁上燕子,飞来飞去,自得其乐,浣花溪中,诸色鸥鸟,成双成对,自在快乐,它们或扑扑追逐,或呷呷聊天,或悠悠漂浮……诗人妻子,正全神贯注地画线制栖居,小儿正一本正经地做鱼钩。此时此刻,他不再奢求什么。诗人表达了他自得其乐,知足而乐的心情。“相亲相近水中鸥”,既是伴衬,又是象征――象征天伦之乐与夫妻相亲相近也。如照直译出,译语读者的目光只是停留在鸥鸟身上,而不能将目光拉向诗人夫妇,故应作引导。译文如下:

Clear waters wind

Around our village,

With long summer days

Full of loveliness;

Fluttering in and out

From the house beams

The swallows play;

Waterfowl disport together

As everlasting lovers.

译者将“胡亲相近水中鸥”译为Waterfowl disport together as everlasting lovers,译文把水鸟相亲相爱的小景导向夫妻相敬相爱的大景。这小景包括译文字面的景与译语读者由此产生的联想,就像通向主景的小路,那很美。如将这幅小景直译,译语读者会认为这些水鸟的情爱活动是时节的逢场作戏。如果小景不用比喻词as,而直接将其译为everlasting lovers,那么小景与大景就完全一样,小景就成了大景的缩小版,译语读者就会产生审美厌烦感。这种象征客体到象征主体的引导―这条小道究竟应多长,路上应有什么景致,这有一个动态的标准,那就是游客(这儿当然是译语读者)慢慢走过曲折,找到胜景。察看一会,然后又怀着同样浓厚的兴趣缓缓走过曲折,回到小景,接着再过去,再回来,徘徊徜徉。

四、结语

都穆《南濠诗话》说得好:“作诗必情与景会,景与情合,始可与言诗矣。”鸟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有了它,大自然才和谐,才完美。世界各地诗人的想法有一点也是相同,那就是借助鸟儿来表达自己的各种情感,它成为古诗中重要的一部分,古诗有了它,才更和谐,才更完美。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译语读者体味到与我们相同的味、韵――得到最大的审美享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让我们与译语读者一起在这桃红、柳绿、莺啭的早晨酣睡不醒吧!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刘 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2]翁显良著,《古诗英译》,北京出版社,1985.

第7篇

关键词:文化因素;意象;中国古代诗词

abstract: image is a very important concept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m. image is not only carrier of the poet’s emotions, but also representation of profound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only when translators go deep into the chinese culture can he or she translate the imag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ms correctly.

key words: cultural factor,image,classical chinese poem

1 引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代诗词,这个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受关注的部分,也是“东西方其他民族流连咀嚼、体味这个古老民族悠远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津梁” [1](p.1)。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承载中国深厚文化传统的载体。正确翻译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传达意象中蕴涵的深刻文化意蕴,是翻译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目前从文献上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然而意象中的文化因素却一直被人们所忽视。本文拟从文化因素角度看中国古代诗歌翻译,旨在揭示文化因素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中的体现。

2 关于意象

意象是中国古代诗论中一个固有的概念,从古到今,有不少文艺理论家给出了关于诗歌意象的论述:

使玄解之宰,寻声律而定墨;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

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司图空 《诗品·缜密》)

久用精思,未契意象,力疲智竭,放安深思,心偶照境,率然而生,日生思。(《唐音癸签》卷二引王昌龄语)

意象应生和,意象乘曰离。(何景明 《与李空同论诗书》)

所谓意象即是诗人内在之意诉之与外在之象,读者在根据这外在之象试图还原为诗人当时的内在之意。(《十二象》引余光中语)

意象是客观的生活场景和诗人的主观的思想感情相交融,通过审美的创造而以文字表现出来的艺术景象或境界。(《十二象》引李元洛语)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的主观感情。(袁行霈 《中国古典诗歌的意象》)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到,意象由两个方面组成,一是“意”即诗人的主观感情,二是“象”即客观物象。诗人把他们的感情寄托在客观的物象上,通过描写客观的物象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美女”这个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并非仅仅是指美人。在《诗经邶风》中有“彼美人兮,西方之人兮”的句子,这里的“美人”拓展为一个人心中怀慕的对象。在屈原的《离骚》中,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的句子,在这里,屈原把自己比喻成“美人”。所以《乐府诗集》指出:“美人者,以喻君子。言君子有美行,愿得明君而事之;若不遇时,虽见征求,终不屈也。”在这里,“美人”这个意象就有了明确的文学意象。

3 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的文化历史关照

对于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如果脱开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就很难把握和体验其中的含义。例如“杨柳”这个意象。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柳树,但是在他们的语言中,“杨柳”没有意义上的牵连。而在汉语中,由于“柳”与“留”同音,从《诗经》开始就把“杨柳”作为惜别的特征。在《诗经下雅采薇》中,“昔我往也,杨柳依依”,这句话定下了离愁别绪的基调,以后就被历代文人所使用。在王维的《渭城曲》中,有“客舍青青柳色新”的千古绝句。李白《金陵酒肆留别》说“风吹柳花满店香”;杜甫《和裴迪送客》说“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在这些诗歌中,杨柳已经不再是普通的植物,而是人们惜别的媒介物。在翻译中,如果把“杨柳”翻译渭 “willow”,这仅仅是做到了语言上的转换,只是在英语中找到了“杨柳”这个词的对应符号,而没有把深层次的文化意义翻译出来。所以钱穆说:“一考中国文字之发展史,其聪慧活泼自然而允贴,即足以象征中国全部文化之意味。”[2](p.3)

4 实例中分析文化因素在意象翻译中的体现

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象是诗人的匠心与智慧的体现,是诗人凭着审美直觉或灵感在生活中得到的,它凝聚着被人们所默认的某些特定的内涵和情思,是中华民族心理文化结构的物态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象征系统的一部分。以下将通过实例来分析文化因素在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中的体现。

(1)a: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

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

(王昌龄:《西宫秋怨》)

b: the lotus bloom feels shy beside the lady fair,

the breeze across the lake takes fragrance from her hair.

an autumn fun cannot conceal that she is bored.

in vain beneath the moon she’s waiting for her lord.

“秋扇”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意义为,扇子到了秋天就没有用了。在这里比喻妇女因年老色衰而失宠。早在乐府诗中就有:“妾身似秋扇,君恩绝履纂。”在这个译文中将“秋扇”译为“autumn fun”就不能充分传达出诗中这一层文化意义。

(2) a: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堕楼人。

(杜牧:《金谷园》)

b: dusk comes, the east wind blows, and birds pipe forth a mournful sound;

petals, like nymphs, from balconies, comes tumbling to the ground. [3](p.4)

“坠楼人”指的是西晋富豪石崇的宠妾绿珠。据说绿珠有倾国倾城之貌。孙秀欲占为己有,就派人向石崇讨要,但是遭到石崇的拒绝。因此孙秀假传诏书来捉拿石崇,这时石崇正在楼上举行宴会。绿珠因石崇为自己获罪,说道:“当效死于君前”,然后纵身跳下楼台,香销玉损。在这里诗人用“坠楼人”暗示出美人与花一样,其结局都是悲惨的。译文中用“nymph”这个词来翻译“坠楼人”。而 “nymph” 指的是在希腊罗马神话中居于山林水泽的仙女。同“绿珠”给读者的印象是两个不同的人物。原诗是一位美貌而忠心的宠妾,而译文却让人联想到像一位雅典娜一样的女神。

又如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又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张廷琛等译为:

how is it, when flowers fall,we meet again,amid these lovely southern scenes? [4](p.96)

在这里“落花”象征李龟年的遭遇,李龟年是颇受王公贵族所喜爱的歌手,然而几十年之后,他却颠沛流离,以卖唱为生。曾经的辉煌就像落花一样随着岁月流逝而不再有。诗人在这里借别人的遭遇来感叹自己的景况。在译文中,没有传达出这一悲凉的色彩,却给人一种老朋友久别重逢的高兴。

(3) a: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庭筠:《商山早行》)

b: journeyed forth with tender thoughts of home,

at break of day of travelers’ bells are heared.

behind the thatched inn, crowing cock and setting moon;

upon the planked bridge, footprints in the frost,

mountain paths strewn with oak leaves,

orange blossoms bright against the outpost walls,

remind me that i dreamt of du ling.

there, the wild ducks must be massing on the curving shores. [4](p.51)

这首诗是运用意象叠加的成功典范。“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山路”、“枳花”、“驿墙”这些意象叠加在一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副远行图。游人住在茅店里,听到鸡声,便动身起床,在月色之下赶路。天气凉了,降霜了,游人走在桥上,脚印印在了霜上。山路上铺满了落叶,让游人涌起了一股乡愁。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月”勾起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李白在《静夜思》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已经打上了深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霜”这个意象带有悲凉的色彩,代表了秋天。在这个译文中,译者把这些意象直译了出来,像原文一样叠加在一起,创造出的意境就逊色了一些,这样诗中的文化意义就有所走失。

从上述这些实例来看,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这个融合了中国古代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在写入诗中的时候,就融入了诗人从生活中获取的丰富而深刻的哲学内涵。而这些意义随着历史的前进就成为了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一部分,成为了民族的象征。在翻译意象的时候,就必须深入到中国的文化传统的中去,这样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古代诗词中意象的含义,才能正确翻译出意象的深层意义。

5 结语

本文简单介绍了文化在中国古代诗歌意象翻译中的体现。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色彩纷呈,意义深远,是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的一部分。翻译中国古代诗歌意象,就必须注意到文化对意象所产生的影响,这样才能真正欣赏意象的含义,准确翻译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意象。 参考文献:

[1] 汪涌毫.骆玉明,中国诗学[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9.

[2] 钱穆.中国文学论丛[m].北京:三联书店,2002.

第8篇

关键词:美学视角 中国古典诗词 语言特征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及语言翻译的重要性

(一)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特点

和现代诗相比较而言,旧诗成为人们对中国古典诗词的习惯称呼,或者甚至干脆把它叫做古诗。纵观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历程,里面所有的赋、韵、诗、词、曲,这些艺术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创作格式,语言都是非常的精炼,表达的意义也较为深远。中国古典诗词的语言使用不同于生活交流,也有别与其他文学形式的语言使用。中国古典诗词在语言使用上强调的是对语言原来的面目和功能做出更改和变形,重新赋予它们新的含义和寄托,具体表现为在语法上的改变原词的词性,重新安排各个字词之间的顺序,减省诗句的该有成分。历代诗人词者们就是通过上面几种典型常见的方式来吟咏他们自己心中的世界,宣泄他们丰富的情感,寄托他们难以诉说的故事,为后人留下了一个个美妙动人的经典和传奇。

(二)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的重要性

作为中国文学的典型代表的古典诗词,是最早为世人所接受的中国文学形式之一。那么作为最具中国元素的古典诗词,在向后人进行交流展示时必然涉及到翻译工作。语言是翻译中需要更改的最直接的载体,如何对古典诗词的语言进行合理地翻译,及翻译语言的规范化,就成为大家不得不关心和投入研究的重要领域。因此,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就变得异常重要,翻译的语言要保持古典诗词原有的本色和性质,因此对中国古典诗词翻译语言方面的重视也就成为了必然。

二、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的特点

(一)美学视角

我们对于自己感观的所有内在和外在感受,都统称为美学。这个最早发源于欧洲地中海古希腊的词,其发展经历与其他学科一样。我们翻开德国著名哲学家鲍姆加登所撰写的《美学》来看,美学才真正融入了审美这一本质内涵,也正是审美内涵的因素,使得美学得以成为一门独立成熟的学科进入人们的视野。自从美学诞生之初,就没有形成一个固定而广为人所认同的概念,然而都有以下几个基本的要点:美学作为一种科学是关注审美及其审美价值的;美学是一种艺术哲学;美学作为一种科学是通过研究美和艺术,建立在审美经验之上;美学简单说就是涉及美、讨论美、研究美的一门独立科学;美学是人们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一门独立的科学。我们经过比对研究分析发现,最后一种陈述所涉及的美学关系到语言词汇方面,本文也将采纳这种表述――即美学是一种科学,这种科学是建立在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作为关切到对美学词汇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的美学视角,也就是通过对这些美学词语语言,从发现美的角度去研究。

(二)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

与中国古典诗词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不同,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拥有区别于本身的独特地方,这些特点,甚至有些和本身特征竟会相反,然而这就是从美学视角所能观察得到的特点。因此,中国古典诗词在美学视角下的语言特点,显得更加的独到,它们共同的表述可以是平淡无奇,平凡普通,朴素无华,甚至是丑。但是从美学角度去进行分析,这样的语言同样是可以写进高度浓缩的诗词里面的,而且表现出来的都是会让人感到眼前一亮的美的存在。

三、美学视角下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语言赏析

(一)基于汉字词性本身特征的使用和语言翻译

在这里我们可以举出三位诗人和他们的作品一一细看。首先是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在《送别》这首诗中的几句诗句的语言,这首诗从外面上看去语言句子非常的平常淡然,但是我们仔细咀嚼体会可以悟出其中的深刻含义和真挚情谊。诗中有两句是“下马饮君酒”“日色冷青松”。当翻译此二句诗时,在美学视角的审视之下,“冷”就不能还作形容词来翻译了,我们必须将它翻译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才能显现此二句诗的原味。其次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在《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写道:“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全诗从诗人王昌龄讲诉自己玩月开始,进而由月怀念自己的挚友,顿生时光依旧在的感慨,说明我们人生在世却是聚聚散散反反复复变化无常。诗中“淡”字的翻译也是和前面一样,从美学视角的审视方法来翻译,这个字也不能直接译作形容词,也是要将它使动化,这样翻译才不会偏离诗人本身的表达。我们来看唐宋家之一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中的这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很显然“绿”字在这里也不能贸然翻译成形容词“绿色”,是必须将它使动化,这样才符合美学视角的审美要求。

(二)汉语语序和表达习惯差异下的翻译

以诗圣杜甫的名作《秋兴八首》中的一首来分析,在这组诗中,我们发现这两句诗句“香稻啄馀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不是很通顺。如果不明白其中的含义,在翻译的时候就无法下手,更谈不上深刻理解其中的韵味了。此二句诗正确通顺的顺序应该是:鹦鹉啄馀 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用现代汉语的解释去分析是不行的,这是明显的句子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发生了颠倒。因此在翻译教学的时候,就必须注意处理这些细节,否则难以还原诗中本身的意境,就更谈不上从美学视角对其进行审视了。再看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名作《登鹳雀楼》,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两句诗,在翻译教学时,我们要强调的是,必须主动将诗句调整为:欲目穷千里,更上一层楼。在翻译的时候,还原对偶本身的诗句才能正确地理解,这也是一种前后语序的有意错乱安排。

(三)美学意境下的汉语意和特征翻译

《访隐者不遇》是唐代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作品。我们抄录下来:“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很清晰的是三次你问我答的过程,按照现在的常理,三个轮回的问答,一来一往,必须要有六句话才能完成,而我们的诗人巧妙地使用了省略,将本该有的六句话缩略成四句诗。在翻译教学过程中,就必须注意把省略的部分及时进行补充,用美学的视角来审视诗歌本身蕴含的趣味。其次宋代词人辛弃疾一首家喻户晓的词作《过华清宫》:“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中前半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由于省略,导致我们在翻译教学上很难做出固定的解释,到底是因为一骑红尘妃把妃子逗笑了,还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中笑了呢。由于诗人的故意省略诗句成分,导致我们在翻译教学时,不得不注意我们的语言安排,而且是必须符合美学视角下的审视要求。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的名篇《西江月》里面这样写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很明显是一连串的名词,怎么可以组成句子,就更不必谈它的韵味了。其实不然,这是词人利用省略,把词句的名词以外的所有词都剔除了,这样在我们翻译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充分发挥我们读者的想象去还原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景,这样可以显得自由,不拘泥。

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历史文化内涵深刻隽永。对于这些文学瑰宝来讲,最大的意义无非是让它们重新还原古代的各个场景和诗人们的情愁苦乐,所以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就值得尤为关注。本文只是从美学视角出发来审视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语言的特点,还希望有更多的关注,使古典诗词翻译教学的使用语言更加规范和贴切。语

参考文献

[1]人间词话[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第9篇

跋山涉水走过一程又一程,将士们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夜已经深了,千万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

帐篷外风声不断,雪花不住,嘈杂的声音打碎了思乡的梦,想到远隔千里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啊。

2、注释

程:道路、路程,山一程、水一程,即山长水远。

榆关:即今山海关,在今河北秦皇岛东北。

那畔:即山海关的另一边,指身处关外。

帐:军营的帐篷,千帐言军营之多。

更:旧时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风一更、雪一更,即言整夜风雪交加也。

聒(guō):声音嘈杂,这里指风雪声。

故园:故乡,这里指北京。

第10篇

1、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汉译英)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2、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汉译英)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a desire strong,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powder the face。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1篇

1、原文:

《稚子弄冰》

作者: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瓈)碎地声。

2、译文:

清晨,儿童将铜盆里冻的冰剜下来,用带来的丝线穿起当铮。敲的响声穿过树林,突然听见一声清脆的水玉落地的响声,原来是孩子们把它给敲碎了。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摘 要:本文探讨如何翻译中国古诗这一问题,主张“得意忘形”的翻译策略,并运用功能对等理论加以论证。作者通过分析古诗英译的实例,指出译者在翻译古诗时要力争达到最理想的效果,即:找到与原文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

关键词:古诗 翻译 功能对等 “得意忘形”

一、 功能对等与诗歌翻译

众所周知,译诗很难,而译古诗尤难。在以什么形式译诗,译诗是否用韵,及“形”和“意”之间的取舍等问题的讨论上,翻译界似乎还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与传统理论不同,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从另一角度为翻译提供了一个衡量标准。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功能对等”中的对等包括四个方面:词汇对等、句法对等、篇章对等、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形式可能会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因此,根据奈达的理论,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应以功能对等的四方面作为翻译的原则,准确地在目的语中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奈达认为翻译的重点应该是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达到理想的翻译,就要找到与原文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语。也就是说译文的读者对译文的反应要等值于原文的读者对原文的反应。

二、 古诗英译的“得意忘形”

1.本文中“意”与“形”的含义。本文中的“意”包括两方面内容,即:“意义”和“意境”。翻译是在两种语言之间传达信息的过程,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准确地表达出原文的意义。而谈及古诗翻译时,译者还要注意原诗内在美的再现,即:除了准确表达出原诗的意义外,还要再现原诗的意境。

本文中所指的“形”不仅包括诗歌的外部形式,也包含了诗歌的音律。诗歌的外部形式包括诗句的行数、诗句的长度、诗歌中的平行结构等;而音律主要包括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大多数古诗都有整齐的外部形式,严格的韵律,深远的意境。虽说“形”与“意”在一首古诗中都很重要,但我们仍需明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内容。

2.译诗中的“因形害意”。有人认为,要判断古诗翻译的好坏,译文是否押韵是一个重要的标准。但是,如果过分关注古诗的形式,特别是韵律,很可能导致翻译时优先考虑的是译文的“形”而不是“意”。虽然许渊冲先生提出了诗歌翻译的“三美原则”,但他也承认这“三美”有主次之分。他说:“意美是第一位的,音美是第二位的,形美是第三位的。”

韵体译诗往往会绑缚译者的手脚,妨碍意蕴的传达。古诗讲究炼字,务求精当妥帖。译诗用韵,会极大地限制译者的选词范围。Waley, Witter Bynner, 翁显良等学者都强烈反对翻译古诗时用韵。他们认为:坚持原诗的韵律必然会损害原诗意义、意境的再现。Waley曾说:“如果用韵,不可能不因韵害意。” (“if one uses rhyme, it is impossible not to sacrifice sense to sound.” ) 正因为如此,这些学者在翻译古诗时更为注重原诗内容的传达。

实际上,用韵失当往往会得不偿失,如意境受损、内容不忠等。

⑴意境受损。意境是诗人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因而是古诗的灵魂。遗憾的是,很多译者,甚至是翻译大家有时会因过度追求诗歌的形式而丢失意境。唐诗中有一首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描述的是登上鹳雀楼后看到的壮观景色,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即景生情,把诗的意境推向了更高的境界。许渊冲先生这样译道:

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 The Yellow River seawards flows.

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对此译文江枫曾说过,“白日依山尽”被译成“The sun beyond the mountains glows”,并不能保留原诗的意象;而“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被译成“You can enjoy a grander sight, by climbing to a greater height.” 也太过抽象,不够准确。因此,原诗的意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又如吴钧陶先生英译《春晓》:

Slumping, I know not the spring dawn is peeing,

But everywhere the singing birds are cheeping.

Last night I heard the rain dripping, and wind weeping,

How many petals are now on the ground sleeping.

总共四行诗中,有五处押韵:peeing, cheeping, dripping, weeping, sleeping。但是,dripping, weeping不足以表现风雨之大; sleeping给人以安详宁静之感,伤春之情却荡然无存,结果没能准确再现原诗的意境。

⑵内容不忠。李商隐的《夜雨寄北》的后两句“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被许渊冲先生译成:When by our window can we trim the wicks again

And talk about this endless, dreary night of rain?

刘英凯曾对此译做如下评价:为了使每行诗保持十二个音节,遂故意添加了“endless, dreary” 这两个原始意义中根本没有的词。“巴山夜雨” 并没有 “endless, dreary”的意思,这只是许先生自己的理解。

刘英凯主张译者应该给读者足够的空间,想象原诗所表达的涵义,因而认为译文并没有忠实地再现原诗内容。

再如:《诗经・采薇》中的一段节选:“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许渊冲的译文是 When I left here, Willows shed tear.

I come back now, Snow bends the bough.

针对以上译文,香港中文大学翻译研究中心主任孔慧怡博士指出,原诗中既没有直接提到泪水tear,也没有间接暗示此意,因此,在译文中出现“tear”一词无理可循。而且,在译文中“tear”这个单词用作单数形式,也不符合英语语法。这句话的主语是“willows”,这么多树怎么只流一滴眼泪?显而易见,许先生的这一用法是为了与第一句中的“here”押尾韵。过多的考虑音韵而扭曲了原诗的意义,这一做法并不可取。

3.古诗翻译的“得意忘形”。由此可见,过分强调原诗的形式,尤其是音韵,有时会妨碍原诗意义与意境的再现。苦于韵律的限制,一些学者主张翻译古诗时不必用韵,或者以散文体来翻译古诗。笔者认为,翻译是要尽可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意”。如果保留“形”会损害“意”,那就要舍形取意,“得意忘形”。因此,在古诗英译中有时候可以放弃原诗的形式,只要准确传达出原诗的意义、意境既可。这一说法也符合奈达的翻译理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即: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

以下是刘若愚教授翻译的《夜雨寄北》:

You ask me the date of my return -- no date has been set.

The night rain over the Pa Mountains swells the autumn pond.

O when shall we together trim the candle by the west window,

And talk about the time when the night rain fell on the Pa Mountains?

显而易见,刘教授的译文中放弃了原始的韵律,但却准确地表达了原诗的意义,完美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

同样,Waley对于 “昔我往己,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的翻译也没有用韵:Long ago, when we started, The willows spread their shade.

Now that we turn back, The snow flakes by.

译文虽然舍弃了原文的“形”却准确地传达出原诗的“意”。

讲翻译古诗不拘泥于形式的代表人物,不能不提到翁显良先生。翁先生把古诗译成英语散文,认为古诗英译要保持中国古典诗歌的本色。翁说:“这本色,一不在于辞藻,二不在于典故,三不在于形式。而是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只要能再现原作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其章法句法字法。”

如翁译《早发白帝城》:Good?bye to the city high in the rosy clouds of dawn. Homeward, out the gorges, out today! Let the ape wail. Go on. Out shoots my boat. The serried mountains are all behind。翁先生把古诗译成散文,保留了原诗的意象,完美地再现了原诗的意境。他说:“但求形似, 势必变相; 舍形取神, 才能保持本色。”裘克安这样评价翁先生的译法:“翁显良的译法,是把诗词译成散文体,侧重于神韵和意境。他不拘泥于词的对应, 不照顾句的长短和次序。有时他还把具体的名词抽象化。这样做的好处,是让英译文的读者易于直接体会到一首诗的意境,而少受或不受理解某些中国事物或典故的困难之干扰。”

三、 结论

古诗的“翻译不仅是追求语言的转换,而应是意境,神韵,韵律及艺术的转换。”译者不应刻意追求原诗的形式,而应将原诗的意境尽量完美地传达出来。笔者认为译诗最好能同时再现原诗的“形”与“意”,但当保留形式会损害意义的传达时,就要“得意忘形”。无论采用哪种译法,只要能译出原诗的意义、意境,能让译文读者象原文读者理解和欣赏原文那样,理解和欣赏译文,这就是成功的译文。翻译古诗时要力争达到功能对等的最理想的效果,即找到与原文最自然最贴切的对等,而不必拘泥于形式的对等。

参考文献:

[1]辜正坤:《中西诗鉴赏与翻译》,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2]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江 枫:《“形似而后神似”》,许钧,《翻译思考录》,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

[4]刘英凯:《“关于‘音美’理论的再商榷”》,杨自俭、刘学云(编),《翻译新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5]刘重德:《文学翻译十讲》,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6]翁显良:《意态由来画不成――文学翻译丛谈》,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

[7]吴钧陶:《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8]许 钧:《译事探索与译学思考》,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9]许渊冲:《翻译的艺术》,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