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时间:2023-05-29 17:50:4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摇【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A-

0017-02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数学教师在结合生活进行教学时“变了味”:有些问题设计得过于简单,失去了探究的价值;有些离生活太远,学生无法借助“生活”获得启发,相反被所谓的生活化情境所困扰。数学教学如何有效回归生活本色,追寻数学原味?2013年5月,我校成立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研究”为主题的课题组,对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进行深入研究,通过课堂实践、教后反思、课后拓展再实践对生活化教学进行新的探索。以下是笔者在课题研究中的一些思考。

一、依托数学教材,巧用“生活素材”

纵观人教版数学教材,课本改变了传统的以文字为主的呈现形式,设计了很多图文并茂的主题图,这些主题图大部分与学生的生活相关,通过情境再现数学条件和要探究的问题,它是教师引领学生走近生活,发现蕴含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重要载体。课题组对人教版数学教材进行了梳理,发现以生活化为情境的主题占有很大比例,并且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如果能有效地依托教材,利用主题图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探究,就能让学生在发现、探究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百分数》这一单元,教材先安排了相关百分数知识的学习,然后在本单元的最后部分安排了存款利息的学习。教材首先介绍了纳税知识,通过四幅图让学生感受纳税的意义,从小树立纳税意识;接下来,教师通过一幅老奶奶和银行工作人员的对话以及一个存款利率表将学生带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将存款与利息的知识安排在六年级是有一定道理的,六年级的学生对钱的观念已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已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并且经常能在生活中看到家长和银行打交道的情景,完全有能力学会理财知识。所以,本情境图容易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思考:在银行看到的利率表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可趁机结合情境图让学生体会本课内容的生活实际意义。如在情境图中,老奶奶说了一句话:“我存入1000元,一年后我可以取回多少钱呢?”学生结合对话展开探究。有的学生会回想起家长平时在家如何求本金和利息的方法,进而自主尝试,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掌握方法。学生能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初步体会什么是理财。第五单元百分数学习完之后,第六单元统计知识的后面就出现了一个“合理存款”的数学活动。教材通过呈现银行调查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和家长一起去银行深入了解有关存款和利息的知识,如课本111页的定期储蓄存款方案就是学生和家长深入银行

调查后,和家长、同学一起设计的方案,通过对各类储蓄进行比较,就能在探究过程逐步体会理财的意义。可以说,人教版数学教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的主题图还有很多,如果教师能深入挖掘、精心引导,学生就能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知识、验证数学知识和应用数学知识。

二、优化教学模式,巧设“生活模拟”

新课标理念强调数学学习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背景,立足儿童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倡导“设置生活情境―建构数学模型―对所建数学模型的验证与应用”的课堂模式。如果教师能抓住学习中的难点,精心设计生活情境,让学生在生活模拟中发现数学、验证数学、应用数学,学生的兴趣必然大大提高,同时,生活模拟的情境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在合作交流中获得数学知识。

如,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分数乘法》《分数除法》《百分数》三个单元都出现了解决问题的内容,它们构成了分数应用题。而分数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一个难点,特别是百分数应用题,多数学生容易被题目中的关系所混淆,得出错误的解题方法。为此,课题组对这些内容进行优化,精心设计了生活模拟情境,将分数应用题变为学生生活中的一个场景,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学习完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如下生活模拟情境:有一家超市由于经营不善,导致很多商品卖不出去,现在,他们想要高薪聘请几个营销主管来设计促销方案,于是出了两组应聘题,全部算对就能被应用。

第一组:

1.篮球原价120元,降价了20%,现价卖多少元?

2.羽毛球拍原价45元,比现价高30%,现价卖多少元?

3.象棋原价36元,现打七折出售,现价卖多少元?

4.溜冰鞋原价卖140元,比原价减少40%卖出,现价卖多少元?

第一组全部算对的学生就可以进入第二组进行进货模拟。

第二组:

1.牙膏每支3元,如果一次批发30支,每支2元;如果一次批发10支,打7折。你打算怎样进货,并说明理由。

2.排球批发价120元,原价180元,优惠了百分之几?

3.足球优惠了30%后的批发价为80元,原价是多少元?

这两组题将百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全部呈现了,它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密切。打折是商场常用的营销手段,而这两组问题呈现给学生的也是多元的思考。由于小学生都有好胜心理,生活模拟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每个学生都想应聘上。教师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而是允许学生课后去思考,从而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巧妙的生活模拟激发学生的探究激情,在课堂反馈上,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对这些题目有着清晰的理解。真正难倒学生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学生研究问题的激情,如果能转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许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三、回归教学本色,巧借“生活问题”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将来走入社会后能用上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将数学学习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同学生身边的数学问题相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让学生在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时,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在应用数学知识时,学生在收集、整理、处理和加工生活中的数学时,就能获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到数学知识在生活应用中的魅力,进而提升数学能力。

第2篇

教学内容来源: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单元主题:分数除法

时:共1课时

授课对象:六年级学生

者:

六数组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2.教材分析:倒数的意义是在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是为了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倒数的意义,求倒数的方法。

3.学情分析:从数学发展的源头入手,直逼数学内部,体会数学研究方法的一致性。

学习目标:

1.在说相反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会说出倒数的意义。

2.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并能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评价任务

任务1:课堂提问,能正确理解并说出倒数的意义。(测评目标1)

任务2:课堂提问,

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测评目标2)

任务3:课堂练习与检测,正确求一个数的倒数。

(测评目标3)

教学过程

教与学的活动

评价要点

环节一:精设导入善始

课前谈话:

师:今天老师将以好朋友的身份和大家共同完成今天的内容,大家说好吗?(好)。那老师是你们的朋友,你们是……,那我们(互相是朋友)。下面咱们开始上课。

我们学过的数字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效果?我们也来试一试。请同学们来看:卡片出示

师:

,,,

生:回答。

问题1:我们颠倒过来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之间有什么关系?(分子和分母颠倒了位置)

如果把颠倒过来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相乘,你发现了什么?(两个数的乘积是1)

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环节二:明确目标善思

1.在说相反的游戏中,通过观察、分析、交流等活动,会说出倒数的意义。

2.通过找朋友的游戏活动,会求一个数的倒数,并能总结出求倒数的方法。

3.在具体情境中,能正确求出一个数的倒数。

明确目标激起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环节三:合作探究善学

问题2:如果把颠倒过来的数字与原来的数字相乘,你发现了什么?

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这几组算式,

×

×

×

预设1:乘积都是1

2:分子、分母交换了位置。

师:像这样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教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问题3:你们还能再举出这样的例子吗?同桌互举。(一)什么是倒数?

问题4:这个概念中,你认为哪个词最关键?为什么?

先自己思考,再小组交流。

问题5:为什么乘积是1的两个数不直接说是倒数,而要说“互为”倒数呢?“互为”是什么意思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字?

预设1:“互为”是指两个数的关系。

2:“互为”说明这两个数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同学们说得很好。倒数是表示两个数之间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依存的,所以必须说清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而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师:例如:和的乘积是1,我们就说的倒数是,的倒数是,和互为倒数(生齐说),我们就不能单独说是倒数。

师:和的乘积是1,这两个数的关系可以怎么说?请您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活动

小结:刚才我们就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二)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我们一起再来做个游戏----(找朋友)

谁和谁互为倒数,就是谁和谁是好朋友。明白吗?好,开始!

6和

1

问题6:互为倒数的两个数有什么特点呢?

生说原因。说不出的同桌交流讨论解决。

师:那6它可是没有分子和分母呀?

预设:把6看成是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说的太好了!找到朋友的学生可以下去了。

问题7:1和0怎么找不到朋友呢?为什么?

师:咦,同学们也帮他们想想,为什么他们没找到朋友?1的倒数是多少?

0的倒数呢?

预设1:1的倒数是1

,0的倒数0。

2:不对,0没有。

师:为什么?

预设1: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不可能得1。

师:刚才一个同学提出分子是0的分数,实际上就等于0,0可以看成是0/2、0/3、……把这此分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后......

预设:分母就为0了,而分母不可以为0。

问题8:求一个数倒数的方法是什么?

师:刚才这几组同学回答的方法很好,特别是第一组和第三组,说出了两种方法:

1、两个数的乘积是1

2、分子、分母颠倒位置。

师:那这两种方法哪种相比较,哪种方法更能直接的看出来求一个数的倒数呢?

分子、分母颠倒位置。那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是什么呢?

预设1:求一个数的倒数(0除外),只要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这样就行吗?不行,还要把零除外。

问题9:求一个数的倒数格式应该怎样写?

师:那我们求一个数的倒数格式应该怎样写?谁能大胆的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如果生说出的倒数是3。就表扬这位同学说的格式非常正确,你太棒了!

如果学生说出=3,老师就要纠正,写出正确的格式。

板书求倒数的格式:的倒数是3。

强调一定要记住,不要用等号。

1.

会说出倒数的意义

2.

会求一个数的倒数

环节四:拓展延伸善用

1、填空:

(1)8

的倒数是(

的倒数是(

)。

(2)13×(

)

=

1

(

)

×

=1

2、判断,并说出原因。

(1)

a

的倒数是。

(

)

(2)一个数的倒数一定比这个数小

.

(

)

(3)

因为6

×

=1

所以

6

是倒数

.

(

)

3、我会写出下列各数的倒数:

0.6

会正确求一个数的倒数

环节五:回顾总结善终

1、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

你的收获是什么?

2、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

3、学了倒数有什么用呢?

大家课后可去思考一下。

至少能说出一方面的收获。

附:

第3篇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为数学是一门逻辑严密的科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所以很多学生觉得数学枯燥无味,学起来非常吃力。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中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这里的兴趣应属于情趣的范畴。教师应该努力在教学中应用相似论,巧设比喻,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情趣化。这里所说的“情趣”,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情感;二是兴趣。情感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而“兴趣”则是指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的倾向。因此,情趣实际上是指人在生活、学习、活动中的主观的心理表现和倾向。

钱学森教授曾预料:“在思维科学的应用上,相似论讲的范围很广,很有实际意义。”遗憾的是虽然有许多老师已经自觉应用相似论的观点指导教学,但是还没有从理论上认识相似论的观点和相似论的原理。

所谓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辩证统一。因为只有同才能有所继承;只有变异事物才能往前发展,相似绝非等于相同,相似就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同与变异的辩证统一。学校、班级则是一个特殊的而又大体相似的年龄段由学生个体组建起来的群体。故而调制好个体之间的相似关系,建构一个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协调的心理场,这对激活学生个体的情感和兴趣是很有作用的。人脑经过长期的进化已经拥有了产生情感的神经、生理的结构和功能。应该说这是情感发生的物质基础。当然,对情感和兴趣的发生来说,仅有进化、遗传而来的具有相似性的生理结构和功能还是不够的,大脑还必须贮存着从他的生活、学习、经验中获得的记忆模块(相似块)才能在和当时来自外界输入大脑的信息进行相互联系、相互激活,在互动的过程中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和兴趣。这是相似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下面谈谈我在教学“鸡兔同笼”问题时应用相似论激发学生学习情趣的几点体会: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七单元安排了应用“假设、替换”的思想方法来解决鸡兔同笼问题。大约在一千五百年前,大数学家孙子在《孙子算经》中记载了这样的一道题:“今有雏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雏兔各几何?”这四句的意思就是:有若干只鸡和兔在同一个笼子里,从上面数,有三十五个头;从下面数,有九十四只脚。求笼中各有几只鸡和兔?怎样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呢?课前备课时我大胆设计教案,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一种解法:玉兔“投降”。假设都是鸡,先发出第一道命令,让笼子里所有的兔子都“投降”,即后两条腿着地,前两条腿举起。这时从下面数腿数应该是多少条腿?35×2=70(条) 。比原有的腿数少了多少条?94-70=24(条),为什么少了24条腿呢?因为笼子里有“投降”的兔子,有一只兔子就会少两条腿。接着发出第二道命令,让所有的兔子做“卧倒”的姿势,即四条腿都着地,少了的兔子腿数又回来了。有一只兔子就会增加2条腿,兔子的数量:24÷(4-2)=12(只);鸡的数量:35-12=23(只)。

第二种解法:“金鸡晾翅”。假设都是兔,先发出第一道命令,让笼子里所有的鸡双翅着地做“起跑”姿势,每只鸡都变成“4条腿”,这时候从下面数一数应该有多少条腿?35×4=140(条)比原有的腿数多了多少条?140-94=46(条),为什么少了46条腿呢?,再发出第二道命令“金鸡站立”,即收起翅膀,双脚站立。依据上面相似的思考方法,可以依次算出鸡和兔的数量。

课堂上,教师一步一步应用相似论,引导学生想象、讨论,把抽象的数学问题生活化、情趣化,容易贴近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4篇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需要认真地观察,反复地比较、猜测,独立地思考、归纳、分析和整理。这一切都需要时间作保证。“以高效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实效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和追求的目标。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设有利的学习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要全心全意的,创造性地给他们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在学生借助自己的钟表体验1秒时,我让学生听、看自己的钟表1秒钟是怎么表示的,然后全班交流,通过这个有趣的过程,学生不知不觉的体验了1秒钟的时间,接下来设计一个动作表示1秒,更强化了1秒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在有趣的活动中,但这个活动始终为教学目标服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始终是主动的。这样,学生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真正的发展。

《测量复习课》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复习课。复习课通常给人的感觉是没意思、无新意,学生也对复习旧知识不太感兴趣,但就这一节课,我个人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课堂“活而不乱”。平时教学中我与学生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在课堂上发言要有序,即使有不同的意见也要等到别人说完了再说,不在课堂上说与课堂无关的话题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真切地感受到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注意力集中,学习有较强的目标性。我想一个形式上有秩序而内容上突显个性、追求思维发展的课堂,才是我想要的真正的课堂。

2.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活”了起来。这节课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知识,在“操作”中明方法,在“悟”中见真知。虽然是复习课,但我希望给学生新的感觉、新的收获,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认识也进一步提高。例如,对单位的认识,有的学生还局限于抽象思维来理解,通过复习交流,认识得到提高。让学生真正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定的理解,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我觉得学生们还真的不简单,当他们自己解决了一个问题,并且有条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时,我感到震惊,巧填单位和等量代换及互化问题一直是我们教学的重难点,可这些三年级的学生竟然自己解决了,我觉得学生的思维真的“活”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真实的,课堂因“我”而精彩。所以,在课堂上,我努力做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研究者、发现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去生活中寻找数学、研究数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美;在“算法多样化”“归类整理活动”中我看到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算法的多样性。我觉得每个学生在数学面前都是自信的,他们已经认识到数学是精彩的,他们每一个人的存在都使课堂更加精彩。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还应当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多给他们上台展示的机会。另外,趣味性还可以设计的更浓厚些!!

一堂课过去了,但是还是有些东西值得我去回味和反思。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使自己的专业水平得到真正提高;只有这样,我才能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也只有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真实的自我!回首过去,展望明天。我已经踏上了“星光”这一艘巨轮,随时准备起航,乘风破浪,冲向胜利的终点。

《有余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有余数的除法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在建立余数概念的过程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凸显有余数的除法的现实意义,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理解有余数的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本课的教学我是以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来开展的。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主动地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差生还不能理解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需加强指导。

《秒的认识》教学反思。

《秒的认识》时间单位不像长度、重量单位那样容易用具体的物体表现出来,时间比较抽象,单位之间的进率也比较复杂。但是时间又时时伴随着人们的生活。因此,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力求让他们在实际情境中,体会分和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有关时间的知识。

《万以内加法和减法(二)》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在二年级下册“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在二年级已经学习了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本单元主要学习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连续进位加和连续退位减,这是学生学习笔算加、减法的难点。几节课下来,我就有点发愁了,计算错误五花八门,而且速度很慢,很多孩子20以内的加减法还不够熟练,也有个别孩子得不停地掰着手指。总体感受,效率很差。而后的几节课,我在教学设计上又下了功夫,针对计算难点,容易混淆的地方,特别作了个详细的对比并进行了重点强调。

对计算的注意点,每节课伊始都让学生反复强调。整个单元上完,经过考查,还是让我大失所望。到底是什么原因,使计算教学这么失败呢?认真地回忆、细细地分析,我想可能应该归因于以下三方面吧。

其一,练习的量不够。计算毕竟是一种技能,要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觉得还是应该通过大量的练习。新教材的计算教学全部是贯穿于解决问题中进行的,每节课的巩固练习最多只安排2至4道题目。再加上配套的作业题难度偏大,得由老师在课堂上扶着做,因此,每天光课本和导与练上的作业都弄得师生筋疲力尽,课外也就没有时间好好地补充一些练习,一二年级不布置书写作业,这样,仅仅靠课本和作业本上少得可怜的几道练习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学生的计算不熟练,导致了在计算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错误。

其二,缺少良好的计算习惯。我们天天要求自己要“授之以渔”,而实际上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还是很不够的。刚入学,我就非常注重学生作业书写的习惯,要求他们把字写端正,列竖式要用尺划直等,一段时间下来,孩子们在这方面还是做得比较好的。但读题的习惯还存在问题。有的孩子对解决问题的题目只读一遍就匆匆动笔,导致方法错误。有的孩子拿到题目就列竖式,导致抄错数字的现象相当严重。再如,对加减法的验算,虽然教师一再强调验算的目的与方法,可绝大部分的孩子还是为了验算而验算,所以验算结果与原题目中的数不同也不会察觉。另外,做完作业后不会检查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对学困生的指导还不够。孩子毕竟是有差异的,课堂上老师讲的方法、同学讲的方法,其实有些孩子是听得一知半解,但在课堂上能运用最多只能算一种正迁移,一种短时记忆。于是,例题后的几道对应练习,他们还马马虎虎能应付过去,而在独立练习中,各种题目混为一体,量又相对较多,他们就乱了手脚。虽然孩子经常在强调“相同数位要对齐,连续进位加法不要忘了加进上来的1,计算减法时,个位不够减就要从十位借,别忘了点退位点。十位计算时得减去退掉的1”等等。但在实际练习中,部分学困生往往不能与强调的联系起来,一不注意就问题百出。看来,为学生开小灶是不可避免的,有时教师的提醒还是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的,可矛盾的是:时间哪儿找?

《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千米这一度量单位,建立千米的概念,难点是将千米这一概念与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形成正确的认知观。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一直在担心,因为米、分米、厘米、毫米可以让学生用手比划,学生也可以用眼睛去看。那千米怎么办呢?学生既不能用手比划,也不能用眼睛来看。苦于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所以就一直拖着没有上。最后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我决定在上这节课时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1、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

我们的教学楼到校门口一个来回刚好100米的距离,我就让每一个学生从教学楼走到校门口再走回来,体验100米有多远,再想象一千米就是走10个100米那么远。学生听说要走路,高兴的都举起了小手,生怕老师把自己遗忘,当得知每个人都要体验时,有学生条件反射性的一跃而起,看到学生们笑容灿烂的面孔,我知道我这样安排是正确的。学生只有对这件事真正的感兴趣了,才会用心的去学习它。走路这个环节取得了成功,学生把自己走的步数记下,很快的就算出了1000米要走多少步。从而建立起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用“抢做小老师”的游戏方式,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这节课在学生明白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的基础上进行巩固练习,为了不让学生机械地做题,我们全班一起来做“抢做小老师”的游戏。(到黑板上做题的同学,如果有错误的地方,其他同学就可以主动来抢改。)一经公布,下面立刻沸腾起来,每个人都想做小老师来给别人修改错误,被点到做题的学生也憋着一股劲,我就是不让你们来改错。这样一来,课堂就很活跃,学生也在游戏中巩固了“1千米=1000米”这个单位换算。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学生的参与是比较积极的,参与面也是比较广泛的。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学难点也基本克服了。学生也觉得比以往有趣多了。从作业情况来看,正确率也是可以的。但是,整节课各部分的衔接,内容的过渡等等存在许多不足。在这方面我将会进一步的加强与提高。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反思

今年送完一届毕业生后,我又从三年级教起。学生人数19人,比上学期六年级的44人少了一半有余,自己感觉“轻车熟路”。

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才认识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

在和学生共同探讨认识了“什么是物体的周长后”,我出示了一个长方形,引导学生开始了如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们开始分组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也很投入。不一会儿,一双双小手纷纷举起。我让小组选代表汇报合作探究的成果:

“8+4+8+4=24(厘米)!”

“8+4+8+4=24(厘米)!”……

没有出现我的预设效果。我只好进一步鼓励说:“谁有更好的方法?”

“8+8+4+4=24(厘米)!”课代表王凡站起来发言。

我心里有点失望,可是还鼓励说:“不错!谁还有更好的方法!”

没有同学再举手了。

我说:“汇报的同学说说你们是怎样计算的?”

“我测量了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两条长加两条宽。就得到了它的周长。”几乎每个同学都如是说。

看来学生自己不会归纳出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的。我只好硬往公式上引:我说:“长方形两条,那么8+8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8×2。宽用乘法算式表示为4×2。所以,长方形的周长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表示: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接下来是课堂练习,我出示了四个长方形让学生计算周长。全班19人,用我的公式方法计算的仅有2人!其他同学全是用加法做的。

这堂课上我完全陷入了沉思:以往自己是怎样教的?好像是先告诉学生公式,再引导学生用公式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现在提倡学生自主探讨知识,如果硬让他们死记公式是背离新课改要求的。也许让学生先记公式再学计算周长,就学习成绩而言可能会高点,可是长此以往,学生学到的是死知识,他们的思维永远被禁锢在老师的讲解之下。对这些三年级小学生来说,难道学生自己得出的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不是更直观、更明白的公式吗?!

既然学生心里没有公式,教师就不能把一些刻板、抽象的数学知识强加于他们,只要他们的算法有道理,教师就要鼓励,新课改提倡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课本上不是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注明长方形周长计算公式吗?今天他们自己总结出最好记、最好用的计算方法,不久的将来他们在数学上会有颇丰的收获!

《四边形》教学反思

我所执教的这一课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四边形》这一单元的起始课《认识四边形》。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使学生直观的感知四边形,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进一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和角的特点。过程与方法目标是:通过涂一涂、找一找、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培养学生[此文转于斐斐课件园]的观察比较和概括抽象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于教师适时的评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1、课前准备(游戏:复习图形知识)

2、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观察主题图)

第5篇

我在教学倒数这一知识时,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入手。如找文字的构成规律(呆--杏、士--干、吞--吴 )。根据以上规律填数,如 —( )( )—( )5—( )。然后让学生观察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关系,给这三组数取名,从而揭示课题“倒数的认识”。“倒数”这两个字是多音字,应该怎么读音呢?由于位置颠倒而出现的数,所以“倒”应该读三声,它是由一个数演变而成另一个数,所以“数“应该读四声。

为了让学生明白“倒数”知识的重要性,我首先告诉他们“倒数的认识”是分数的基本知识,学好倒数不紧可以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而且还是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的重要基础。当我例举到倒数类似于因数与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有学生举手问到:“一个数与他的倒数是不是相互依存的关系?”顿时,还有些嘈杂的课堂一下子安静了,一个个睁大眼睛盯着我。一女生忍不住问“老师,你告诉我们嘛。”我故意用商量的语气说:“我们等会儿一起研究怎么样?”趁大家来了兴趣,我加快节奏问:“关于倒数,你还想知道什么?”大家纷纷举手“什么叫倒数?”“倒数的意义是什么?”“倒数有什么特点?”同学们的问题一个接一个,教室里像炸开了锅。

为了让同学们对倒数有一个系统的认识,我首先从倒数的定义开始。

首先教学例1:先计算,再观察,看看有什么规律。① × ② × ③ 5× ④ ×12 约两分钟,同学们就议论起来,“两个数的乘积都为1”“相乘的两个数的分子和分母正好颠倒位置。”教师马上提示学生,像这样的两个数我们称它们“互为倒数”。有学生说:“它们都是倒数。”这时,好多同学都神了,于是,我及时提示回想“3×4=12,3是12的什么数?12是3的什么数?”“能不能说3是因数,12是倍数?”学生马上明白了,有人举手说:“ 的倒数是 , 的倒数是 。”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七嘴八舌,有的还手舞足蹈。然后教师指名口述一个数与它的倒数的关系,教师再小结 “一个数与它的倒数是相辅相存的,不能分开说。”接着我出了两个算式: + =1 , × × =1 问道“ 和 互为倒数吗?、和 互为倒数吗?”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大部分同学只是看不发言。突然一个同学说:“老师,我们讨论一下,可以吗?”“可以”。我站在讲台上观察大家的交流过程。“有的说答案是1,它们是互为倒数。”立马有人反对“概念里讲的乘积为1,不是和为1,因此第一组中两个数不是互为倒数。”有的同学也赞同。“那么第二组中的三个数乘积为1,它们也互为倒数。”有人就说:“概念里说的互为倒数指的两个数之间,3个数乘积为1,是不是呢?”有同学建议“我们问老师啊”。大家把目光投向我,于是我引导大家理解概念,“应该抓住哪些字眼理解倒数?”大家找出“乘积是1”“两个数”。有同学大声说:“知道了,知道了………”我示意大家举手发言,几个发言的同学都说这两组都不是,因为第一组两个数计算的是和,第二组虽然乘积为1,但有3个数相乘,再说一个数的倒数只有一个。大家都发出“哦”的声音。这时,一个同学突然大声说:“不对, ”大家也觉得好象是。于是我把说的板书下来让大家观察,发现说明 和 互为倒数,的积不为1,所以 与 并非互为倒数,最后得出这三个数不能说是互为倒数。我又问:“整数有倒数吗?”有人发言了“整数有倒数,例1中5是整数,5的倒数是 。12是整数,12的倒数是 。”有同学问“0有没有倒数?”大家异口同声“0没有倒数,因为0不能做分母。”有同学又问“1呢?”有人说有,有人说没有,还能说自己理由。经过共同分析得出“1有倒数,1可以看成是分母为1的分数,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成,所以1的倒数是1。”教师再问“所有的整数都有倒数吗?”学生总结“除0外的整数都有倒数。”于是我马上让同学们识记这个知识点“a是一个不为0的数,a的倒数是。这时又一同学问“小数有没有倒数呢?”教室里又安静了。我提示大家可以例举几个数,大家纷纷在练习本上例举,有同学小声说“我们可以把小数先化成分数,再找它的倒数。”大家又动起笔来。一会儿后,我反问:“小数的倒数怎么找呢?”大家张口便说:“先把小数化成分数。”有人又在小声说:“带分数的倒数又怎么找呢?”大家都在本子上试找,好一会儿都没有反应。终于有个优生发言了“我们可以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找出它的倒数。”同学们没有说什么,一个个在练习本上自己试做,大家都能找到带分数的倒数。

同学们弄清了倒数的概念后,接下来就是怎样才能准确地找一个数的倒数。

于是我出示例2:下面哪两个数互为倒数? 6 1 0

我先让学生独立找,然后指名汇报,再共同订正。进一步巩固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通过实例归纳找倒数的方法:

(1)找分数的倒数:交换分子与分母的位置。如:

的倒数是 。

(2)找整数的倒数: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交换分子和分母的位置。如:6= 所以6的倒数是 。

(3)找带分数的倒数: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找化成的假分数的倒数。如 = 所以 的倒数是 。

(4)找小数的倒数:先把小数化成分数,再交换分子和 分母的位置。如0.5= = =2 所以 0.5的倒数是2.

然后通过同桌两人,一人说数另一个说它的倒数来巩固。进一步探索真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点?假分数的倒数有什么特点?最后小结出真分数的倒数是假分数,比1大;假分数的倒数是真分数(1除外),比1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