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吨的认识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学目标:
1.学会用正、负数表达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结合实例解读负数的现实意义,并能正确读写正、负数,知道0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经历生活现象“数学化、符号化”和数学知识“生活化”的氛围感染,使学生亲身体味“数学知识”与“生活现实”的密切联系。
3.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创造性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应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教学难点:了解负数的意义及0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目标导学,初知正负数
师:同学们,前几天我去哈尔滨的冰雪节游玩,发现那里的工作人员正在统计日进出园的游客人数。这是一张日进出园游客情况记录单(如下表):
师:你们认为这样记录清楚吗?
生:不清楚。
师:那你们有办法把这些数据记录清楚吗?请把你们的方法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谁能展示自己的记录方法?
生1:加箭头。
生2:进园1万人,出园8千人。
生3:+1万人是进园人数,-8千人是出园人数。
师:她运用了加号和减号来表示进园和出园的人数,这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知识。这样的记录方法灵活地运用了知识,把新旧知识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你真棒!进园和出园的意思正好相反,你们还能举出一些生活中表示相反意思的量吗?
生1:前进5米,后退3米。
生2:运进7吨,运出5吨。
…………
师:在数学中我们把它们叫做相反意义的量。那么怎样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呢?我们古代数学家刘徽也进行了研究,请看屏幕(课件演示刘徽的研究)。
师:从刚才的片子中我发现有些同学的表示方法与我国数学家的想法很相似。那在上面的这些表示方法中,你最欣赏哪种呢?
(大屏幕出示各种方法,生汇报。)
生:+1万,-8千。
师:他想的还和一位数学家不谋而合,你们想知道是哪位数学家吗?(课件出示法国数学家吉拉尔的研究。)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创造了记录方法,还能对多种方法进行比较优化,下面我们就用吉拉尔的方法把刚才举出的一些相反意义的量表示出来,看谁写得又对又快。
生1:前进5米(+5米),后退3米(-3米)。
生2:运进7吨(+7吨),运出5吨(-5吨)。
…………
师:请看黑板,现在黑板上写的还是不是数呢?如果是又是什么数呢?(课件出示《九章算术》中“粮食入仓为正,出仓为负:收入的钱为正,付出的钱为负”的思想。)
师:通过这段介绍你们有什么感受吗?
生:原来负数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我感到很自豪……
师:通过介绍你又懂得了什么呢?
生:我知道了什么是负数。
师:谁能到黑板前来给大家读出这些数?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黑板上的这些是数吗?现在你们对这些数有哪些新的认识呢?请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师:谁想说说你的认识呢?
生1:黑板左边的数叫做负数(师板“负数”),负数前面的符号叫做“负号”。
生2:黑板右边的数叫做正数(师板“正数”),正数前面的符号叫做“正号”。
师:这些数你们会读吗?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
师:谁能到黑板前来领读?
师:由于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我们又认识了负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来初步认识负数。首先,请同学们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电脑出示目标)。
二、联系生活,再识正负数
1.联系实际,加深认识
说一说存折上的数各表示什么(教学例2)。
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并用正、负数来表示。
同桌交流。
全班交流。根据学生发言板书。
师:这样的正、负数能写完吗?
生:不能。
师:这说明正数和负数都是无限的。
师:像过去我们熟悉的这些整数、小数、分数等都是正数,也叫正整数、正小数、正分数,它们前面的“+”号可以省略不写;在它们的前面添上负号,就成了负整数、负小数、负分数,统称负数。负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吗?
生:不能。如果省略了负数就变成正数了。
2.走进生活,进一步认识“0”
(1)看一看,读一读。
师: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一段音乐。(课件播放天气预报的音乐。)
师:熟悉吗?
生:是天气预报。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屏幕:这是去年12月份某天,部分城市的气温情况(课件出示)。
哈尔滨: -15 ℃~-3 ℃
北 京: -5 ℃~5 ℃
深 圳: 12 ℃~23 ℃
温度中有正数也有负数,请把负数读出来。
(2)找一找、说一说。
师:我们来看首都北京当天的温度,“-5 ℃”读作:“负五摄氏度”或“负五度”,表示零下5度;5 ℃又表示什么?
师:你能在温度计上找出这两个温度所在的刻度吗?(课件出示温度计,没有刻度数)为什么?
师:现在你能很快找出来吗?(给出温度计的刻度数,生到前面指。)说一说,你怎么这么快就找到了?(课件配合演示:先找0℃,在它的下面找-5℃,在它的上面找5℃。)
师:你能很快找到12 ℃、-3 ℃吗?
(3)提升认识。
师:请同学们观察温度计,说一说有什么发现。
师:以0℃为分界点,零上温度都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都用负数来表示(或负数都表示零下温度,正数都表示零上温度)。
师:“0”是正数还是负数呢?
师:“0”作为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它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总结归纳。
师:如果过去我们所认识的数只分为正数和0的话,那么今天我们可以对“数”进行重新分类:
师:它们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又是怎样的呢?
生:负数
(完善板书。)
师: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完成了本课的学习目标(电脑出示目标)。今天,负数在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中依然有着广泛的用途。让我们就一起走进生活,感受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巩固提高,强化目标
1.表示海拔高度
通常,我们规定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为0米,珠穆朗玛峰比海平面高8844.43米,可以记作 ;吐鲁番盆地大约比海平面低155米,它的海拔高度应记作 。
2. 表示温度
月球表面白天的平均温度是零上126℃,记作 ℃, 夜间的平均温度为零下150℃,记作 ℃。
3.(出示电梯按钮图)小红的家在5楼,储藏室在地下1楼。如果她要回家,按哪个按钮?如果到储藏室取东西呢?
四、畅谈收获,回归目标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正负数,请同学们结合本课的目标说说你们有哪些收获,这节课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五、 拓展延伸,活学活用
师:今天我们只是初步认识了负数,关于负数的知识还有很多,例如:负数的加减法等,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逐步地去学习。其实,我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们看如果我们把温度计横过来,就可以用一条直线来表示这些温度,你们能试着画出这条直线吗?
交河镇城里小学王振江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0~102页例1、例2以及练十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与交流,使学生了解常用的质量单位和计量工具。
2.在估一估、称一称、掂一掂的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物品有多重,建立对“克”的概念。
3.培养学生对物品质量的估计能力,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克的质量单位概念,能够用跟老师提供的秤来称量物体质量。
难点:建立1克的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天平、盘秤、适量的生活用品、一枚2分硬币、黄豆若干、口香糖、水果。
学具:1.学生进行课前调查,了解一些物品的质量及秤。
2.准备天平、电子秤、2分硬币、1克黄豆及一些较轻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通过刚才是实验表明,只有天平左右两边放一样重的物体托盘才会保持平衡。
二、情境引入
1.了解质量单位。
谈话:上课前,你们到超市了解了哪些物品呢的重量,是愿意把了解道德信息与大家交流?
学生交流。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500克、100克、5公斤等。
教师指出:计量物品轻重,可以用克、公斤、千克、吨作单位,都是计量单位。其中公斤、斤、两是中国传统的计量单位,一直沿用至今。克、千克、吨是国际通用的计量单位,生活中常见的是克和千克,这节课我们认识计量单位——克。
在调查活动中,你发现了那些工具可以称出物品有多重?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集中常见的秤,并作必要的补充与说明。
三、认识重量单位——克(g)
1.教学例1,请你用手掂一掂,一包盐和一个硬币,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请你再用手掂一掂,一个硬币和一团棉花,如果放在天平上,天平会往哪边沉?
盐比硬币重得多,所以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但是硬币和棉花就不那么容易判断了,因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是很大,对于很轻的物体,我们就用克来衡量。
板书:克的认识。
2.实验:拿出一个5克的砝码放在天平的左边,不断往另一边加2分的硬币直到两端平衡。
3.掂一掂1克有多重。
4.称1克米、2克瓜子、5克黄豆,说说你是怎么称的。
5. 练习 P101做一做。
三、认识重量单位——千克(kg)
1.我们刚才认识了克,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词是用来表示重量的呢?
板书:克和千克的认识
教学例2,我们经常见到的台秤就是以千克为单位的。
请你往台秤上放一些有标示重量的零食,称出1千克来,然后统计1千克到底有多少克。
学生汇报,板书:1千克=1000克
2.随便称1千克物品,然后去参观别的小组。
(以上视学生的表现发给一个信封,学生不能当场打开)
3.学生根据信封中的内容购物,采取成信购物的方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购物的。
4.练习 P103做一做。
5.课堂作业 练十第1~4题。
【板书设计】
克的认识
1.树立安全用电意识,培养良好的用电习惯。
2.能安全使用家用电器,在发生触电等事故时有自救和救人的能力。
3.学习安全用电的基本常识,确保用电安全。了解违规用电给人们带来的危害和灾祸。
教学时间1课时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相关课件和家用电器使用说明书。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电的作用真大。
⑴ 谜语:看不见,听不着,吃不得,碰不得,各种电器需要它,生活生产作用大。(教师出示课件:“谜语”。)
⑵ 电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出示课件:“生活中的电”。)
师:电是无形的,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却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在生产中,它的作用更大。有了它,工厂里那么多的机器才能隆隆开动,吊车才能轻而易举地吊起几吨的重物,商场里的电梯、马路上的电车才能开动。我们的生产生活真是处处都离不开电呀!
2.电的危险更大。
师:让我们来看一段报道。(教师出示课件:“意外触电死亡报道”。)
师:为什么会发生这场惨剧呢?学生交流。
师:电,来得比水还快,威力比火更大。瞬间就能让人残废,甚至夺走鲜活的生命,破坏幸福的家庭。电是一把双刃剑,它能为我们服务,但如果我们不摸透它的“脾气”,它就会成为一只发怒的老虎,给我们带来危险和灾难,所以电又被称为“电老虎”,可见它的厉害。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了解一些安全用电的知识,小心电老虎,不让电老虎发威。(出示:课题。)
二、学习
1.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⑴ 师:电流通过人体就会造成伤亡,那么怎样让电不通过人体呢?让我们先来认识导体和绝缘体。
师:大家都知道,电线里面是铜丝,外面包着塑料,传电的是里面的铜,像铜丝那样能很好传导电流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导体;像塑料那样具有良好电绝缘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绝缘体。导体是用来输送电流的,如果没有导体,电流就无法输送了,那么人们就无法用电了。绝缘体是用来防止触电的,如果没有绝缘体,那么人们用电就很不安全了。所以绝缘体和导体对我们的生活都是不可缺少的。
师:大家可知道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各种金属和酸、碱、盐的水溶液以及电离气体、大地等都是导体。玻璃、电木、橡皮、石蜡、塑料等材料是绝缘体。)
⑵ 师:一个叫小明的孩子,碰到了一件怪事,想委托我请大家帮帮忙,你们愿意吗?(教师播放录音:“小明触电”。)
小结:小明的木凳原来是放在浴室里的,浴室潮湿,凳子上有水,而水是导体,所以小明才会有触电的感觉。
2.家庭用电安全常识。
⑴ 认识安全用电标志。(教师出示课件:“安全用电标志”。)红色标志表示禁止触摸,黄色表示注意安全。
⑵ 不要随意拆接电线。应该请专业的电工拆接,确保安全。
⑶ 用右手插插头。心脏在人体左侧,万一有危险,能减轻伤害。
⑷ 不要在同一插座上插多个电源插头。许多家用电器的启动电流很大,可能会使插座接点、引线均难以承受,导致起火或电击。
⑸ 打雷时,关闭家用电器的电源。
3.学会看家电说明书,正确使用电器。
(教师出示课件:“家用电器说明书”,点击出现电饭锅、空调、微波炉说明书。)学生快速浏览。
小结:每一种电器都有详细的使用说明书,在使用前一定要先充分了解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才能保证我们安全使用。
4.找找身边的危险。
师:刚才我们了解了那么多有关安全用电的知识,现在老师就让大家来当当“用电安全小警长”,找找哪些小朋友的做法是非常危险的。(教师播放录像:“身边的危险”。)
5.急救站。
师:要是看到身边的人触电了,怎么办?让我们再来回顾刚才的爸爸和妈妈分别是怎么救孩子的。(教师播放录像:“触电”。)
师:你觉得谁的做法是正确的?(急救方法:切断电源、如果是高压线或不知道该怎么救,就直接拨打110,不要在没把握的情况下救人。)
6.(教师出示课件:“用电安全儿歌”),学生齐读。
三、拓展
师:刚才我们聊了电,知道了电是人们生活中的好朋友,是生活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但同时,电又像一只凶猛的老虎,危险到我们的安全。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一个有关电的知识竞赛。(教师出示课件:“竞赛题”。)
规则:
1.每组分别有5题必答,共20题。答对加10分,答错不得分。
2.各组同时必答10题。派代表亮题板,答对加10分,答错扣10分。
通过这位同学的实验,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千克水?照这样计算,如果 每人每天要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 一年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珍惜水资源主题班会材料资料,提供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珍惜水资源主题班会材料一
班会目标:
1、通过“看一看”“算一算”“比一比”等活动,感受到节约用水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2、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积累活动经验,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节约意识。
3、培养人人珍惜水,人人节约水的良好品质。
课前准备:
1、学生准备:(1)调查自家一个月用水多少吨;(2)调查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方法;(3)计算器一个
2、教师准备:(1)调查学校平均每月的用水量;(2)制作PPT若干张。
班会过程:
一、看一看——激发学生节约用水的欲望
师:同学们都知道水是我们的生命之源,离开了水我们人类和其他的生物能不能生存?
生:不能。
这节课我们的内容就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揭示主题:珍惜水资源。
水的现状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搜集的资料。
2、播放课件:有关水现状的资料和图片。
师:我们生活的地球有个别名:又叫水球。它的表面70%的是水。
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
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中国属于“水资源紧缺国家”。人均只有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从卫星拍摄的图片上,我们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中国水资源告急。因为缺水,原先大片的良田干涸,颗粒无收;因为缺水,沙漠正一步步吞噬着生机盎然的绿洲;因为缺水,人们的日常引用水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时,你的心情怎样呢?你很想说什么?
生1:有很多人喝水,水被喝光了。
生2:生活中有浪费水的现象。
生3:水是有限的,我们要节约用水。
生1:此时,我心里很难受。
生2:有些地方缺水很严重,我很为他们焦急。
生3:赶快节约用水吧!
师:让我们一起节水吧!
二、算一算——体验每人每天的用水量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调查了自家一个月的用水情况,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汇报调查情况:自家一个月用水在1至10之间。
师:1吨水是个什么概念呢?多少水就是1吨呢?
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出示课件)你知道这一桶水大约是多少千克吗?
生估计并交流:一桶水大约是20千克。
师:多少桶这样的水是1吨?
学生计算。
师:你们能不能算出自己家里每人每天用多少千克水呢?
生:能!
同桌交流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计算。
三、比一比——探索节约用水的方法
师:现在世界各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缺水,节约用水,势在必行!
师:你有节约用水的好方法,向大家介绍一下好吗?
学生谈节约用水的方法。
师:同学们谈了很多节约用水的办法,其中一些方法做起来更是举手之劳。请看下面生活中的一个小实验(课件出示):
大开水龙头洗手20秒大约会流掉6千克水。
拧小水龙头洗手20秒大约流掉2千克水。
通过这位同学的实验,洗手时把水龙头拧小,每次大约能节约几千克水?照这样计算,如果 每人每天要洗手5次,一天可以节约多少水? 一年呢?
学生回答。
师:一个人在洗手的时候,如果注意了节约用水,那么一年节约下来的水的总量大约是7吨,它就可以供一个普通家庭使用一个月。你们说节约用水有用吗?
生:有用。
四、猜一猜——验证节约用水的重要性
师:一个人节约用水,就能为社会做一点贡献。就按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计算,我们班有50个同学,一天大约可以节约多少水?我们金茵小学大约有1500名学生一天可节约多少水?也就是几吨水?如果我们全国每个人都能节约用水,猜想一下: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1千克水的总量够我们学校用多少年?
珍惜水资源主题班会材料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淡水资源严重匮乏是当今世界面临的共同话题,让同学们知道水的珍贵,养成节水好习惯。
2、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节约用水的生活小事。
教学准备:
1、调查生活中浪费水资源的普遍现象。
2、搜集、制定一些节水措施。
教学过程:
一、利用谜语揭示课题。
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 主持人口述谜语: “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二、从生活经验入手,导入学习。
1、生活中哪些事需要用水?你们家为何不用海水洗澡,洗碗,煮饭……?
2、出示地球上海水与淡水的组成比例图,初步了解地球上淡水资源的匮乏情况。看了这幅图,你有什么想法?
3、地球上所有的淡水都可以拿来运用吗?你知道有多少淡水可以拿来运用?
4、小结过渡,导入“游戏”。
三、切苹果游戏,体验淡水资源的严重缺乏。
1、主持人:把苹果当成我们地球上的淡水总量,那么人类实际上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是多少呢?
2、第一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一半左右吗?为什么?(不是!)
第二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四分之一左右吗?为什么?(不是!)
第三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八分之一左右吗?为什么?(不是!)
第四次切苹果,你觉得应该是十六分之一左右吗?为什么?(不是!)看着这一片,你的心情怎样?)
第五次切苹果,老师切下1/16苹果片上的苹果皮,然后沉重地告诉学生:同学们,看吧!1/16苹果片上的这么一层薄薄的苹果皮,就相当与我们全球60多亿人可以利用的总的淡水资源。
3、学生谈谈做了这个游戏后的体会。
4、认识中国面临的严重缺水问题。
把苹果皮再对切,这就是我们中国13亿人可以利用的淡水资源。
出示:世界缺水,中国更缺水!我国工业部门每年缺水350亿立方米,农业生产每年缺水1440亿立方米,生活饮用水每年缺水344亿立方米。
主持人:同学们,看到这一组数据,你有什么想法?
四、小记者调查行动。
学生汇报:生活中有哪些浪费水的现象?说说你的感受。
五、制定节水措施。
主持人:可以利用的淡水那么少,我们该怎么办?
讨论:
1、洗手、洗澡、刷牙时该怎样节水?
2、在饮水机上取水时该怎样节水?
3、洗许多碗时该怎样节水?
4、怎样做到一水多用?
六、设计广告用语。
主持人:节约用水光荣,浪费用水可耻!让我们一起来行动,请同学们设计几条节水广告语。广告语的要求是简洁明了,并具有感召力。
七、总结延伸。
【摘 要】德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首要问题,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须。在学校教育中,实施德育的主要途径是教学,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也就是课堂。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探索如何在学科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以真正实现教书育人的双重教育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德育;德育渗透
一、育人为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是通过人的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年龄小,他们经验有限,那么生活中的形象越鲜明思想影响就越强烈。”在小学数学教材中,思想品德教育内涵十分丰富,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教学知识的同时,不失时机地把德育贯穿于知识的教学中。
二、‘美’是数学中无声、有力的语言
审美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极为重要因素。然而对于“数学,如果正确地看,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数学内容蕴涵着诸多美的因素:如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奇异美等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数学中的美学因素,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这部分知识,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展示一些由基本图形翻转而得到的轴对称的图案,指导学生欣赏其中的动态美及对称美,去寻找学习、生活中的美。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提高了审美素质,发展了审美能力,将来就能够创造美、升华美。
三、挖掘教材,把握育人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里的小“皇帝”,不仅不能吃苦,反而互相攀比,讲究享受,浪费现象严重:不仅花钱大手大脚(买零食、玩具),还不能节约用电、用水,经常出现用完水没关好水龙头,做值日没关教室的灯、风扇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在学习“小数学连乘”应用题后,笔者出了这样的题目:
1.水龙头一滴一滴地漏水,每小时可漏水3.6千克,每月(按30天计算)可漏水多少吨?如果是细流似的漏水,每小时可漏水17千克,每月漏水多少吨?
答案非常明确:一是(3.6×24×30÷1000=2.592吨)二是(17×24×30=12240千克=12.24吨)进而让学生了解1吨水和1度电的用途有多大:1吨水可用来发电100度;生产化肥500吨……而1度电可供25瓦电灯照明40小时,生产铅笔165支……由此让学生认识的到:一滴水一度电的作用可真不小啊!因此,要养成人走灯灭,随手关紧水龙头的好习惯。通过讨论,学生还写了一份倡议书:倡议全校同学节约用电、用水,用完水要关紧水龙头,水喝多少取多少,不能喝一半倒一半。
四、身体力行,潜移默化
数学课上,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以及教师和学生的示范作用对于培养全班同学的良好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处处起表率作用,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来感染学生,以自己严谨的教学风格和一丝不敬的工作态度来影响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挥学生的示范作用:注意发现有突出表现的学生,树立榜样来激励其他同学。例如:对上课认真听讲、善于思考问题、学习刻苦,作业完成较好的同学,要及时进行表扬,为其他同学树立学习的榜样。同时,教师还要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要求低年级的学生在听课、写字时要有正确的坐姿,语言表达、回答问题都要完整,作业要书写工整,计算要细致、认真等。
五、接轨生活,蕴涵德育
任何一项数学教学活动都具有两个层面教育价值:一是显性的,主要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基本数学概念和必要的处理数学以解决问题的技能;二是隐性的,主要集中反映为具有数学元认知作用的各种思想意识,具有智能价值的数学思维能力及具有人格建构作用的各种数学品质。因此,数学教学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递、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体现它的品德教育价值。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不仅要考虑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的规律,使学生在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如(第一册数学:和大于10的加法)
师:(课件情境图)小华的妈妈过生日时,小华从下面的商品中挑选了几件作为礼物送给了妈妈。假如你有20元钱,妈妈过生日时,你会从以下商品中挑选哪几种作为礼物送给妈妈?
A、发夹:7元一个 B、电子表:9元一只
C、贺片:2元一张D、手套:6元一副
E、鲜花:1元三枝 F、音乐盒:8元一个
礼物:( )、()、( );
所用钱数(列式计算):
所剩余钱数:
生1:妈妈生日那天,我会买一个发夹、一副手套的六枝鲜花送给妈妈。这些东西需用钱:7+6+2=15元,还可以剩下5元。
师:为什么买这些商品送给妈妈?
生1:因为我的妈妈留着长发,发夹可以使妈妈更漂亮;妈妈要做家务,手套可以保护她的手;我妈妈也喜欢鲜花。
师:你真是一个懂事、体贴的好女儿,老师听了很感动。
生2:我会买一只电子表、一个音乐盒和九枝鲜花送给妈妈。买这些东西需要用钱:
9+8+3=20元
师:说说你为什么买这三样礼物送给妈妈?
生2:因为我要给妈妈买20元的东西。
师:哦,你把带的钱全部给妈妈买礼物,你真是一个孝敬父母的好孩子。
……
在这课例中,显性教育价值是计算数学问题:隐性教育价值是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即向学生渗透了对人的发展来说很重要的感恩教育。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式、方法很多。但无论以什么方式方法,都要使德育’与小学数学课堂相交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2]蔡伟森.《如何营造和谐灵动的数学课堂》.福建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论文汇编,2009.2
关键词:小学数学;复习课;多媒体运用
小学数学复习课是让学生整理所学知识,完善认知结构、查漏补缺的重要教学活动,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过程。小学数学总复习是小学生对一学期数学知识点的一个系统的整理,也是对一学期数学知识的一个重构过程。多媒体教学在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广泛,运用多媒体的大容量,实现传统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从而推动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改革,提高课堂复习效率。
一、创设趣味情境,激发复习兴趣
小学数学复习课就是对已学过的数学知识的再学习,因为学习内容对小学生来说已失去新鲜感,很难再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在复习时可以运用多媒体导入复习课。多媒体以生动、逼真的画面营造趣味情境,有助于发挥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积极探究。这样可以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掌握复习重难点,强化数学应用能力。以最佳的心态投入整理和复习教学中去,从而有趣地揭示课题。
例如,在复习“千米和吨”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运用多媒体出示动物信息:①鸵鸟一步可迈出 8米。②一头蓝鲸的重量相当于35头大象的重量,它的一条舌头约重3吨。
老师问:“你还看到了什么?”突出“米”“千米”“吨”的认识。
“为了能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这些计量单位,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系统复习这部分数学知识。”教师写在Word文档中演示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的进率。运用课件出示练习:一座立交桥限重15吨,限速50千米/小时,你愿意当小交警么?①王师傅大货车装载6吨大米和6000千克面粉。②李师傅的车限载4吨,车上装载10头牛,每头牛约重500千克。③黄师傅每分钟行驶1000米,车上装载了7吨苹果。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然后派代表汇报。教师及时表扬这些“小交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巧用媒体设计,增加复习容量
多媒体集声音、图画和动漫等于一身,动静结合,声色兼备,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堂复习设计,能够把抽象的数学复习内容具体化,直观地演示知识的变化和形成过程,达到复习效果最优化。
例如,在复习《百分数应用》时,教师可以运用Flas把求常见的百分率如:达标率、及格率、成活率、发芽率和出勤率等设计成练习题,然后归纳总结:a率=a的数量÷总量×100%;再把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设计成识图题、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了解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用增加了百分之几、减少了百分之几或节约了百分之几来表示增加或减少的幅度。从复习内容上着重设计百分数知识的隐含内容、概念的模糊内容,知识的引申内容,增加复习课堂知识的容量,让学生学中练、练中学、练中评、评中练,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
三、运用媒体演示,插上想象翅膀
小学数学复习课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加深已学过的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主要解决知识的点、线、面三者的有效结合,它承载着回顾与梳理、沟通与生长的独特功能。小学数学复习课需要形式多样的练习,运用交互式的多媒体演示情境,能使练习、复习等环节轻松、愉悦,让学生在做习题时保持兴奋、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让他们觉得数学复习课是一件在玩中学的有趣的事。鼓励求异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放飞思想、张扬个性。
例如,永兴希望小学的操场长80米,宽65米,为了满足小学生活动的需要,操场的长增加60米,宽增加30米。求操场的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米?学生在解题时经常出现这样的错误解法:60×30=1800(平方米)。教师讲解不清楚,学生理解也不透彻。如果教师按题意在屏幕演示出长80米,宽65米的长方形,再延伸长方形操场的长和宽,成为扩大后的长方形操场,再把扩大的部分面积涂上红色。学生从图上很快地知道长60米、宽30米的长方形不是操场所增加的面积。然后让学生看图进行思考:增加的面积该怎样求呢?在演示图形的帮助下,学生能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总之,多媒体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运用广泛,多媒体为学生复习数学知识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能促使学生保持复习的兴趣,化枯燥为兴奋,及时查漏补缺,归纳总结,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不断提高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以达到最佳的复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存明.小学数学复习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教育(小学数学),2014(06).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模型的运用,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
2.会解决有关的应用问题,进一步体会分数乘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已学知识: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后续学习:分数除法的意义、计算方法、分数乘除法应用题。
学习重点:进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学习难点:能解决简单的分数乘整数的实际问题。
设计说明:
(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时间与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获得数学活动经验)
学习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口算。
3×1/4=3/4×9= 3×5/6=5/6×12=
(1)订正答案
(2)统计正确率
(3)根据算式,回顾旧知学习过程
3×1/4=3/4,看到这个算式,你想到了什么?
S:3个1/4的和是3/4。
T: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S:我想到了画图。
T: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S:把1/4转化成小数。
(板书转化)1/4=0.25,3×1/4=3×0.25=0.75
T: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无论是画图、小数乘法,还是算式变形,都是将分数乘整数转化成已经掌握的知识。(板书:分数乘法)
二、实践操作,探索意义。
1.齐读课题、出示情境。
分数乘法(二)
(1)谈话引入。
(2)出示数学信息。
王老师:我吃了6个饼。
马老师:我吃的个数是王老师的1/2。
猜一猜,马老师吃了多少块饼?
要求:记录你的想法;在小组内分享。
2.学生思考、交流。
3.全班汇报。
【交流画法】
【交流算式】
【交流算式与画图的联系】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6的1/2是多少既可以通过画图理解、也可以转化成小数乘法,算式变形,还可以借助6个1/2来理解,你能用学过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1)说一说,画一画
6×2/3
(说意义、画图)
T:看来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得到的观点也不同。
(2)写一写,说一说。
(根据图,说算式)
(3)选择
4吨的2/3是多少?
学生判断。
四、课堂总结
问:在本节内容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
数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之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通过一定的教学手段,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他们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能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逐渐的形成良好的数感。
一、提供生活素材,感悟数的意义
数感的建立,从对数的意义的理解开始。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数,不同的数,在不同的情境中有着不同的意义。而能将这些数的概念与它们所表示的实际含义建立起联系则是理解数的标志,也是建立数感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为学生提供身边的素材和实例,创设现实的数学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和发展数感。
比如教师可以出示以下几条信息,请学生读一读,然后联系信息中的数,谈一谈读后的感想。
(1)小明的妈妈今天买了5斤苹果。(2)超市昨天进了5箱矿泉水。(3)北京市今天最低气温5℃。(4)一辆汽车的载重量是5吨。(5)小白站在队伍的第5个。(6)小玲的前后都各有5个人。
生1:每句话里都有5。生2:5℃表示的是温度。
生3:5吨表示汽车装的东西不能超过5,不然汽车就跑不动了。生4:第5个指的是从第一个开始数,数到小白是5。前边5个表示前边一共有5个人,是从第一个开始数,数5个以后才是小玲,小玲是第6个。
教师提供这些含有数的信息,将数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促使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体会这些信息,切实感受数在日常生活中的丰富现实意义,促进学生形成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和意识,达到培养学生数感的目的。
二、结合情境,理解数的大小关系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 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
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先提出疑问,1千米是多长的距离?我们怎样验证。学生通过讨论后都认为:要去操场上走一走,实际感觉。在操场上量出100米,学生实际走了以后,感受到了1000米的实际距离,并用了多少时间。这样,教学就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了。学生成功得体验了“千米”这个单位,并且体会到1千米和1米相比是长得多的一个数量,从而建立了数感。
再比如一年级教材安排了这样一道题目:将数50,98,38,10,51排序,用大得多,大一些,小一些,小得多等语言描述他们的关系。对于排序,孩子们都能够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很轻松的完成。也可以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出98比10大的多,50比51小一些,但是,50比38是多一些,还是多的多,部分孩子就会出现理解困难。在教学时,我就根据这道题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10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大虫子,打算把它运回家,可是虫子太大了,小蚂蚁就叫来了几个朋友,然后,课件显示38只小蚂蚁抬虫子的图片,让学生说说感受,很多学生都说38比10大的多,接着,显示又来了一只小蚂蚁,问有几只了?有什么感觉?学生说现在有39只小蚂蚁,只多了1只,比38是大一些,估计还是抬不动。教师追问:39和10相比呢:学生会说:39比10也是大得多。课件继续演示:现在小蚂蚁有50只了,有什么感觉?学生会说:现在小蚂蚁真多啊,比39还要多的多,肯定能抬动。教师追问:50比39多的多,和10相比呢?学生肯定会说:“那就多的更多了。”教师继续追问:“50比10大得多,50和39相比,究竟应该是什么关系呢?”这时候,有学生可嫩会说:“50比39是大一些。”教师可以指出:用语言描述几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时,结论是相对的。所以,我们既可以说50比39大一些,也可以说50比39大的多,但是,和39相比,50比10一定是大的多。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多创设一些和生活密切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对于数字大小,数字之间的关系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从而逐渐发展数感。
三、通过数的认识活动,感悟数的联系
数感不仅包括从数量到数的抽象过程中,对于数量之间共性的感悟,也包括在实际背景中提到一个数时,能将其与现实背景中的数量联系起来,并判断其是否合理。比如一个学生看到一包袜子的标价是1000元,马上感到是不合理的,并且猜测到是否是因为少点了一个小数点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良好数感的表现。
在数的认识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意义,还有引导学生辨别数应用的不同方法,感悟和理解数之间的联系,这样,随着对单个数体验的逐步加深,学生就能逐步意识到每个数是怎样与其他数联系起来的。如12的认识,可以从基数、序数、熟的结构、数的运算等多种角度引导学生探索和理解,使学生体会到12可以表示12个香蕉,12个学生,12张报纸等12个物体的集合(基数),也是11之后的数和13之前的数(序数),也可以看成是“6+6”,“5+7”,“4+4+4”的数的组合(结构),还可以从运算的角度逐步认识到12是“15-3”、“3×4”、“24÷2”的结果(运算)。另外,也可以借助“百数图”,“数的组成”等不同方法,使学生理解数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数感。
无论是能力培养还是思维教育,都必须以学生的数学知识积累为前提,知识转化成能力,需要一个渐变过程,完成这一过程一要靠理解,二要靠练习,而数感就是理解与练习的程度指标。因此,没有知识,就无法形成数感;反之,数感越健全,知识也就越扎实,而且知识更易活化。因此,数学教学不要过分强调缺乏思维发展的程序性教学,而应把数感培养作为数的认识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孔企平.小学儿童如何学数学[J].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
一、教学课题:垃圾分类,生活的需要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垃圾分类”的意义;
2.懂得“垃圾分类”的常识;
3.让学生学会并在今后养成“垃圾分类”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准备好画笔和纸;
2.准备好绘有纸盒、塑料瓶、香蕉(皮)、废弃电池、树叶、旧报的卡纸,同时准备好“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卡片;(如上次环教一样)3.准备必须的视频录像。
四、教学方法:
1.首先,是让学生动手绘制“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个标志的大体模板,有认真画的并且画得比较像的有奖励哦。
2.其次,通过垃圾分类小游戏,让学生们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东西。
五、教学重点:
垃圾分类是怎么一回事以及要如何区分不同类型的垃圾;可回收是可以回收再利用,可以多次循环利用的垃圾;不可回收就是不能再收回利用,在自然条件下易于分解的垃圾(用过的面巾纸和卫生纸已经被污染了是不可回收的,厨房里的剩菜剩饭、菜叶、骨头,瓜皮果壳,树叶等);
认识有毒垃圾;垃圾分类的益处。
六、教学过程:
1.问题引入:
首先,我们会问,我们的学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乱扔垃圾的习惯啊?有没有学会垃圾分类呢?
2.我们对垃圾分类以一个小故事进行风趣的讲解;3.让学生们绘画“可回收”和“不可回收”两种标志的图案,并请三个学生上台进行展示自己的作品,同时讲讲自己对这两种标志的理解,踊跃的学生当然会得到我们的奖励。
4.请两位工作人员头戴“可回收”和“不可回收”的卡片条,我们的工作人员对“可回收”和“不可回收”进行举例解释说明。请以三个为一组的学生们上台对我们的卡片进行“垃圾分类”(一共四组)每一组分类完之后,我们的工作人员要对分类的正误进行说明评论哦。踊跃的学生会得到我们的奖励。
老师说说:大家从这个视频中学到了哪些东西呢?
5.朗诵《不乱扔垃圾顺口溜》
好学生,讲卫生,垃圾扔进垃圾桶。校内校外一个样,环境卫士人人争。
扔张纸,吐口痰,人的生命要玩完。可怕!
塑料袋,满天飞,市容面貌在抹黑。可恶!
塑料袋,竹木筷,城市污染真厉害。害怕!
天变黄,水变黑,白色垃圾满天飞。真脏!
天变灰,河变脏,生态环境在受伤。咋办?
学生讲卫生,果皮纸屑不乱扔。校内校外一个样,环境卫士人人争。
一二三四五六七,绝对不乱扔垃圾。七六五四三二一,绝不随地吐痰。
布置作业:
让学生们回到家里后向自己的家人讲讲自己今天学到的内容;同时每个人准备好一个塑料瓶里面装点沙粒明天上课哦。
《垃圾分类教案》
一、教学课题:保护环境垃圾分类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复习前面知识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垃圾分类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2.让学生知道,保护地球母亲需要我们的垃圾分类哦,我们不应该乱扔垃圾。
3.了解垃圾回收的好处。
三、教学准备:
1.用废泡沫、积木等材料布置成“沧州市”还有“保定市”,其中,“沧州市”里散放一些垃圾;
2.各类实物垃圾包括香蕉皮、废纸盒、矿泉水瓶、空易拉罐、酒瓶等等;3.一次性手套若干;有关回收垃圾的录像带;以及《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首歌曲。
四、教学重点:
让学生明白垃圾分类以及垃圾回收的重要性
五、教学过程:
1.回忆什么是可回收、什么是不可回收;
2.全体学生练习唱《垃圾分类从我做起》这首歌曲3.评选“卫生城市”:
①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沧州市和保定市周围的环境,启发学生说说:你喜欢哪个城市?这为什么?如果让你生活在沧州你会怎么样?
②请学生们用贴纸条的方式投票评选出“卫生城市”;③引导学生说说:为什么不选沧州市呢?如果你住在那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④工作人员总结:沧州市周围尽是垃圾,垃圾都是很丑很脏的,大家都是不喜欢的;而保定市周围都没有垃圾哦,环境很好,大家都很喜欢住在这里;那这座城市的垃圾都去哪里了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个录像吧。
活动延伸
1)。将垃圾分装桶放在活动室的一角,督促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学习分类处理垃圾。
2),向爸爸妈妈宣传“垃圾分类”的意义,并付诸实践7.课外学习引导和布置作业:回家多观察我们周围的垃圾哪些是可回收哪些又是不可回收;根据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把垃圾分类
《城市人类垃圾的分类及循环利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垃圾的分类的方法、分类的意义、分类的必要性
2、2、使学生了解垃圾的经济价值、垃圾回收的意义、回收的必要性;
3、3、使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垃圾循环利用的实用价值和意义
4、4、联系实际,结合我市的垃圾处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了解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教学难点
1、如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垃圾的无害化处理方法、不同方法处理垃圾各有哪些优缺点四、教学方法:讲解讲授法、例证分析法、思考讨论法等方法的有机结合。
五、教学准备:认真备课、上网查阅相关资料、例作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垃圾的分类1、垃圾的分类方法:(1)德国:纸、金属、玻璃、塑料等(2)日本: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3澳大利亚: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堆肥垃圾;(4)我国把垃圾分为六类:可回收物、厨氽垃圾、电池、纸类、瓶离、其它垃2、垃圾分类,环保潮流[讲述]:为什么说垃圾分类是环保潮流?(1)。可避免生活垃圾中有害成分污染环境。(2)。充分利用现有物资和资源。(3)。可以创造优美的社区环境。(4)。是世界发达国家的共同措施,已经成为环保潮流3、垃圾分类投放的作用如果我们将垃圾分类投放,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填埋占地,避免污染,还能按类别回收资源,循环利用(二)、垃圾分类回收后的经济价值例如:(1)、每利用1吨废纸,可造纸850千克,相当于节约木材3立方米或少砍伐树龄为30年的树木20棵;(2)、每利用1吨废钢铁,可提炼钢0.9吨,相当于节约矿石3吨:(③3)、1吨废塑料再生利用约制造0.7吨塑料原料;(4)、1吨废玻璃回收后可生产一块篮球场面积的平板玻璃或200克瓶子2万只:(5)、用45000吨废食物加工饲料,可节约36万吨饲料用谷物,可产生100万吨以上猪肉。(6)、据北京市环保基金会统计,北京市年产垃圾中有废电池2.37亿支,利用废电池可回收镉、镍、锰、锌等宝贵的重金属,但是更主要的是:可以减少重金属对环境的污染及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学习垃圾分类
活动内容:《垃圾分类》
二,活动目标
1.学习将垃圾分类为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2.体验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知道乱扔垃圾会污染环境,危害健康,有初步的环三,活动准备
1.布置脏乱的小熊家和洁净的小兔家
2.旧报纸、饮料瓶、废纸盒、废电泛、果皮、枯树叶、菜叶等。
3.可回收垃圾箱、不可回收垃圾箱各一个。毛巾架一个、毛巾若干四、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学生观察
小兔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比较两个小动物家的不同。激发幼几收拾垃圾的欲望
2.教师介绍垃圾箱,学生清理垃圾,放入垃圾箱。教师观察学生分类投放情况。在操作中学习正确分类
3.根据学生投放垃圾的情况,提问
(1)你为什么要将这个垃圾放在绿(红)色的垃圾箱里?
2)什么叫可回收?
(3)为什么不可回收?
4.升华学生经验,讨论乱扔垃圾的危害,知道不仅不乱扔垃圾,还要少制造垃圾。树立初步的坏保意识
5.教师小结。
6.延伸:介绍垃圾分类的图片,让学生在课外连线《垃圾入桶》教学设计
实物展示,引入话题
1.讲桌上摆放着用各种回收垃圾制作的工艺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如玻璃制品小花猫、铁器花架、塑料文具盒、布娃娃、笔记本等),初步感知垃圾经过回收加工生产还能再利用。
师:你们看看讲桌上摆放的这些工艺品和学习用品漂亮不漂亮?想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成的吗?它们是用各种回收的垃圾生产制作出来的(通过回收垃圾制作的工艺品、学习用品和生活用品的实物展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出示食品袋和饮料罐,引导学生认识食品袋、饮料罐上的“环保标志”。
师:大家再看看,我们用过的食品袋和饮料罐上都印有一个明显的图案,知道它是什么标志吗?
(引导观察平时生活中忽视的食品袋和饮料罐上的“环保标志”,学会关注生活细节。)
3.认识“环保标志”和设立“世界环境日”的意义。
师:对了,你们知道食品袋和饮料罐上印的是“环保标志”,为什么要印“环保标志”呢?
质量的不断提高,环保工作越来越引起全社会的普通关注。为了让全世界人民都来保护好我们共同生活的美丽家园,联合国把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4.引入话题
师:我们生活中的垃圾处理与环保工作有着直接的关系,要做好环保工作,就应该从垃圾入桶开始。
二:情境戚知,认识垃圾
1.说一说——让说说家里需要处理的垃圾。
师:你们家里平常扔掉的有哪些垃圾呢?
引导说说自己家里要处理的生活垃圾——茶渣、煤渣、废纸、香蕉皮、塑料瓶、啤酒瓶、易拉罐、旧衣服、牙膏皮
2.看一看——观看废品回收站的阿姨收购废品的实况录像,认识垃圾分类。
师:平时家里要扔掉的垃圾可真不少,你们知道吗,这些垃圾有的可以回收利用,有的却没有回收的价值,必须直接处理掉。那怎样来分类处理呢?
(播放收废品阿姨收购废品的实况录像,引导学生鳯察哪些垃圾要收购,哪些不收购。)
师:刚才观看了录像,看到了她都收购了哪些废品。课前,老师请查资料,了解哪些垃圾是可以回收的,哪些是不可回收的,看了录像又作了调查,下面来说说有哪几类垃圾可回收
(结合汇报交流,课件分别展示五大类可回收垃圾废纸类:旧报纸、纸盒、旧练习本…
塑料类:矿泉水瓶、塑料玩具、塑料脸盆、塑料桶……玻璃类:啤酒瓶、玻璃杯
金属类:锅、易拉罐、盖子……
布料类:旧书包、旧毛巾、旧衣服
认识五大类可回收垃圾,初步学会分类,并了解哪些垃圾不可回收。)3.展一展一课件展示一些废品回收再生产利用的片断资料,认识垃圾分类回收的益处。
4.师小结:现在你们已经知道垃圾回收后有什么用处了吧!看来,垃圾并不都是废品,请不要随便乱扔!要变废为宝,重要的是将垃圾分类处理。
三:游戏体验,学会分类
1.游戏内容:给垃圾找个合适的“家”
2.多媒体出示游戏规则:首先请同学们在各组小组长的带领下给垃圾分类,然后派出代表来介绍小组分类的结果。哪一个小组能帮垃圾找对家就获胜,每人获得张小图;如果找错了家,其他组的同学能帮垃圾找到合适的家,也可获得一张小3.小组合作给垃圾分类,并派代表介绍垃圾分类的结果。(每组都有两个桶个桶装可回收的垃圾,另一个装不可回收的垃圾。)4.共同评议
(对获胜的小组每人送一张“中国环境保护标志”的小贴图。)5.齐读儿歌《垃圾也能变成宝》
“我是环保小卫士,垃圾分类并不难,
碎玻璃、烂金属,废纸、塑料和布块,
可回收,再利用,垃圾也能变成宝
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6.师总结:在今天的学习活动中,我们已经初步学会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方法。希望我们都能从正确投放垃圾开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
《送垃圾回家》教案
活动内容:社会活动垃圾“回家”
一、活动目标:
1、了解垃圾的来源,认识其危害,并能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2、养成不乱扔垃圾的好习惯,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3、愿意为维护环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区分可回收、不可回收及有害垃圾。
四、教学难点:为环保宣传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五、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事先收集一些废旧材料;录像短片两段(整洁和脏乱的小区环境录像;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的科技短片)
知识准备——请学生观察居住小区及周围的环境,和父母一起劳动收集有关生活中垃圾的相关图片
六、活动过程:
环节一:了解垃圾的来源
放录像(整洁和脏乱的小区)提问:“你们喜欢哪个小区?为什么?”“垃圾从哪儿来?”“垃圾有何危害?”
环节二: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处理
播放科教短片(垃圾分类回收和处理)提问:“垃圾可以分成几类?”“那些垃圾可以重新回收?”“我们该怎么做?”
环节三:游戏——送垃圾“回家”
亲身尝试将实物垃圾送到垃圾桶内。
提问:你们认识这个垃圾桶吗?为什么它们有不同的颜色?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不可回收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有害垃圾桶是什么颜色的?你们能将这些垃圾送回它们的“家”吗?
环节四:设计环保标志
结合自身说说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引出设计标志导入: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该做些什么?
鼓励学生争做“小小环保宣传员”,设计“环保警示标志”,张贴“我们只有个地球”等宣传画
活动延伸:收集废旧材料,投放在活动区
《垃圾分类》
教学目的
1.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环保意识2.通过讨论生活垃圾的危害性,引出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了解生活垃圾的危害,学会垃圾分类方法
三、教学难点;会垃圾分类的方法和必要性
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思考
1、看校园美景,谈个人感受。伴随着熟悉的音乐我们一起走进继红小学!(校园关丽图片连播,师生共看)。
2、行为对比,引发思考师:说的非常好!想不想继续看?(生看扔垃圾录象)生谈此时的感受
3、师出示一箱子,里面装着各种各样的垃圾,引入垃圾雷要分类
(二)、说一说,分一分
分一分1、听清活动要求:小组合作论讨,大胆猜测,这些垃圾可以怎样分类?
把同类的垃圾放在一个筐内,看看那一组分得最快2、学生活动交流。(相机贴学生作品)(1)我们小组是按照材料不同来分的(2)我们小组是按照形状不同来分的。(3)我们小组是按照用途不动来分的3、小结:我们班的孩子思维真活跃,分别从垃圾的材料、形状、用途对垃圾进行了分类。(但哪一种方法更合理、更科学呢?我们一起来看小巧手娃娃怎么说想一想1、现在,你认为哪种方法更科学合理呢?说说理由。
2、(1)对于可回收废弃物国际通用的标识是这样的。(展示图标)。我国还用这两种标识表示不可回收和有毒物品。(2)你在哪些地方见过这样的标识。(可乐雪碧的易拉罐上,超市贩卖的塑料袋上…)我们可以通过标识帮助分类3、究竟哪些垃圾是可回收的?(1)废塑料瓶、塑料饮料瓶、牙刷、牙膏皮……是的,各种塑料袋、塑料包装物、一次性塑料餐盒和餐具、牙刷、塑料杯子、矿泉水瓶等都属于塑料类物品,可回收的。(2)不要的衣服,裤子……对,这属于布料类垃圾,也是可回收的。这些布料类垃圾还有哪些?(桌布、洗脸巾、书包、鞋)(3)玻璃瓶、碎玻片……嗯,玻璃瓶、碎玻片、镜子、灯泡、暖瓶等也是可回收的。(4)易拉罐是可回收的。没错,如易拉罐股金属类的垃圾还有哪些?(罐头盒,奶粉盒)(5)废报纸可以送到回收站。这类垃圾还有哪些?但注意对于厕所纸、纸巾由于水溶性强是不可回收的。(点出幻灯
4、哪些垃圾是不可回收的呢?
5、还有一种垃圾特别需要注意?(1)电泡是的,一块电泡会污染6000吨水资源,对我们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你还知道哪些垃圾是有害垃圾?(日光灯管、水银温度计、油漆筒、药品、化妆品)(点击幻灯)小结:同学们说得可真好。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探讨,结合大家的生活实践,我们初步了解了废弃物的分类及分类的意义。
(三)送宝宝回家
活动一:考一考1.下面我们一起来做个游戏。(1)展示游戏规则:以下废弃物,是可收垃圾用勾的手势表示,是不可回收垃圾,就做“X”的手势。如果是有毒废弃物,你们就拍手一次表示。(2)学生游戏,交流活动二;练一练1,导入:同学们,有个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他身边的有很多垃圾不知道如何处理,你们能帮帮他吗?
(四)、拓展
1、同学们,将废弃物合理分类,科学的处置已成为世界的一大生活主题,它对维护环境,提侣低碳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做的。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通过有效的手段,积极创设学生参与学习的条件,使全体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从而使学生学得轻松、主动呢?
一、导入——准备参与
任何教学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准备状态。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以新颖有趣的教学内容,形象生动的画面,激起学生学习的直接兴趣,引起其内在的兴奋,在不同程度上唤起其参与的欲望。
如在学习《简单的数据整理》时,我在课的一开始就说:这里有一段录像,看后不知你能记住些什么?(出示课件,来来往往的车辆)学生回答后,又问:如果要知道每种车各开过了几辆,你有什么好办法?讨论后转入新课的学习。
又如在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你们喜欢看动画片吗?请大家看屏幕(出示课件)这四个小动物在举行自行车比赛,最后结果怎样呢?请往下看。现在比赛还没有结束,你能猜一下,最后谁能得到第一?为什么?(小狗得第一,因为小狗的车轮是圆的),那小白兔的车轮也是圆的,你为什么不说它得第一呢?(因为小白兔的车轮的车轴没有在中间)。那为什么车轮做成圆的,车轴装在中间,跑起来就又快又稳?学了今天的知识你就知道了。
这样通过声、形、色并茂的教学,一方面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为学习新知识提出了要思考的问题,从思想上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作好了准备。
二、展示——学会参与
学生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教师也习惯于将用成人的逻辑整理好的教学知识呈现给学生,从而造成学生被动接受、机械记忆的学习习惯。布鲁纳认为“不经过真正知识过程而单纯接受的知识,不能成为生动的知识。”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参与教学材料的提供,并根据学生所提供的材料,按一定要求进行组合,从而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如在学习《三步计算式题》时,我是这样教学的:
(1)计算下面各题,说出共同点,不同点。
50 - 80? (80 - 50)?
50? - 80 50??0
(2)你能用150、3、80、2四个数和运算符号组成式题吗?
(3)讨论交流学生写出的算式
①150?+80? ⑥(150 - 80)?3- 2)
②150?- 80? ⑦80 -150?+2
③80 +150?? ⑧1150+ 80?+3
④150 - 80?? ⑨80 -(2+150?)
⑤(150+ 80)?3+2) ⑩150+(80?-3)
(4)你能将这些题目分类吗?
①②乘除法被加减法隔开。
③④乘除法连在一起。
⑤⑥有两个小括号。
⑦③加减法被乘除法隔开。
⑨⑩括号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
(5)讨论每类题的运算顺序。
在以往的计算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出例题让学生试做,得出计算法则后又进行巩固练习,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效果也不错,但总觉得枯燥乏味,学生没有兴趣。而这一节计算课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效果也很理想。
三、讨论——充分参与
众所周知,听别人说与自己学着说,看别人活动与自己积极参与活动,对大脑的刺激程度是不同的。况且在小组讨论中,较少权威,每一个学生都能畅所欲言,思想也不易开小差,使课堂教学不再出现被遗忘或冷落的角落。从儿童的心理来分析,这种“小组合作”研讨既满足自己要影响别人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同学间相互关心的需要。因此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形成概念法则的关键处,在相似易混的知识点,一题多解时,让学生展开小组讨论,让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或修正他人的想法,或将几个想法结合为一个更佳的想法。
如学习《小数乘以整数》时,对于整数乘以整数学生已会计算,那么小数乘以整数能不能转化成整数乘以整数,这时我安排了小组讨论,讨论过程中学生发言如下:
甲:不能转化,如果转化成整数就不是小数乘以整数了。
乙:能转化,可是转化成整数,被乘数就扩大10倍。
丙:这好办,再把算好的结果缩小10倍。
丁:扩大10倍,缩小10倍等于没有扩大。
甲:先扩大10倍,把被乘数变成整数,再把它们的积缩小10倍,就得到原来的积。
这样学生七嘴八舌,你一言我一言,终于找到解决问题方法。
四、质疑——深化参与
“质疑”是学生动脑筋的一种表现方式,是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求解决问题的形式。因此,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启思、设疑。古代教育家孔子提出:“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那些具有强烈问题意识的学生一般就是富有创造能力的学生,他们大多有好问、善问的思维品质。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可以改变学生总是围绕教师、教材转以及安于现状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从而突破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奠定基础。
有调查显示,到了三、四年级,学生主动提问的品质慢慢退化,他们很少向教师提问、很少质疑问难。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变得少年老成,很少有学生勇敢地在课堂上提问。从而可以看出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也就越少。因此,教师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有利于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
1.抓住教材中的“难点”质疑
难点是突破某一课时的关键,教师可在学生尝试解答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质疑。如在教学“射线与角的认识”这一概念时,学生马上提问“为什么角的大小与角的边长无关”,学生就此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抓住知识前后联系质疑
如在学习“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时,我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想说些什么吗?”来启发学生质疑。
3.抓住不懂、怀疑的地方质疑
如在学习“吨的认识”时,学生提出吨和千克之间有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怎样换算的”等问题。此外,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提出这个好问题的,使其他同学理解提问者的思维程序,明确怎样想的道理,从而掌握质疑的方法,学会提问。
这样,学生通过参与质疑,使数学知识得到拓展和深化。
五、练习——验证参与
每一堂数学课,我们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安排适量的练习,让学生参与学习,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而要让学生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就应设计一些开放题练习。
一、利用儿歌进行教学
儿歌形式优美,内容通俗,音乐感强,琅琅上口,深得儿童喜爱。如古代的《三字经》《百家姓》等,近代儿歌教育能手陶行知先生也创作了大量的儿歌,在我们的小学教材中也穿插了不同种类的儿歌。
例如,我在教学进位加法时,编写了这样一首儿歌:两位数加两位数呀,进位加进位加,相同数位要对齐,满10进1满10进1。同样,我又把这首儿歌迁移到了退位减法上面:两位数减两位数呀,退位减退位减,相同数位要对齐,退1作10退1作10。
又比如,我在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中写数和读数时,穿插了这样一首儿歌:一的位置在哪里?一的位置在个位;十的位置在哪里?十的位置在十位;百的位置在哪里?百的位置在百位;千的位置在哪里?千的位置在千位;万的位置在哪里?万的位置在万位。这样,让计数单位和数位做到了一一对应,孩子们轻松愉快地记住了所学知识。
在教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角的初步认识》这个内容时,由于角是一个比较抽象的内容,我同样编写了一首富有乐趣的儿歌:角、角、角,尖尖的,直直的;角、角、角,一个顶点两条边;角、角、角,会变大,会变小;角、角、角……就这样,孩子们在拍手唱歌中掌握了教学内容。
二、与社会生活相联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
因此,我在教学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五单元测量长度中长度单位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让学生认识厘米、分米、米,并且和身边的事物联系起来:我们的手指头宽大约1厘米,我们的手一扎大约1分米,我们的两臂伸直一庹大约1米。在教学克、千克、吨的认识时,让学生掂一掂一元钱的硬币重大约1克,一把面或两袋盐重大约1千克,一个班的同学体重大约共重1吨等。
三、充分利用班班通进行教学
(一)信息时代,资源共享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许多内容只能通过老师的描述,让学生自己去发挥想象,但仅凭学生想象较难形成正确的认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上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各种教学幻灯片、动画学习课件、微课视频等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注意力也得到了较持久的保持,从而优化了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增强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的信息化,真正做到了资源共享。
(二)动画教学,寓教于乐
动画片以其单纯明快的情节和变化多端的形象深受儿童喜爱,动画片给他们带来巨大的欢乐,是孩子离不开的童年伙伴。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和动画制作技术的发展,动画片已经全方位的进入了幼儿的生活。低年级儿童的学习正是幼儿生活的延续。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的动画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的一个重要手段。例如,我在教学数数这一内容时,在课前引入中播放一段有关的动画内容,孩子们立刻就被吸引了,为后面的教学内容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孩子们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会了所教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技能技巧。
(三)利用平台,及时展示,提高效率
作为多媒体教学的重要“角色”――视频展示台已被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中。基于视频展示台的投影教学操作方便、效果显著,受到了广大教师的欢迎。
1.由于低年级孩子注意力差,理解能力弱,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展台,展示出教科书中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一是老师便于领读;二是便于抓住重难点、勾画内容;三是便于孩子找到练习的内容。
通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点滴经验,结合其他老师的交流,结合新课改的要求,我总结出关于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一、坚持不懈地抓好口算。
1、根据任教班级学生口算情况,制定本学期训练的具体目标。
(1)口算训练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生口算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训练又为本册第四、第六单元的学习做好铺垫。
(2)由于第四单元是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乘法,因此在口算训练时可适当增加一些20以内进位加、特殊的口算题,如:25×2、25×4、15×2、15×3、15×4、15×6、14×5、12×5、16×5、125×8、125×4、17×3、45×2、24×5
2、根据教学进度及学生掌握情况,定期进行口算的检测或期末达标检测,既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动力、发现差距,又能让家长了解孩子计算的能力,同时任教老师也能从中分析,找准突破口,使训练的效果更好。
二、在操作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和算法。
笔算除法的教学应在学习时多让学生通过用实物分一分,从中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及计算方法。如:24÷2=,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吸管分一分,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也就是先算哪一位上的数?通过一道题的实践是不够的,还要再次多摆1--2道并说出计算方法。由于书上没有任何的计算法则,但在教学时教师还是应把方法板书。
不管是笔算乘法或笔算除法,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估算是验证计算结果的较好手段之一,但经常在教学时会被遗忘或略略带过,没有成为学生计算的“好帮手”。
如:21×4 28×6 ( )×6<58
125÷5 96÷8 63÷3 360÷3
三、加强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对于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知识:《千克、克、吨》、《周长》、《年、月、日》,教学时可让学生寻找身边与知识有关的事物,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不断加深理解,从而达到概念的强化。
如:《千克、克、吨》通过实物让学生掂一掂理解1克、1千克有多重,再估一估1吨有多重,经过观察---掂---估后,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课外可布置学生寻找身边的一些生活物品判断用哪种重量单位较合适,填写后进行交流判断。
《周长》这单元既让学生感到新奇,但又是本册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备课时感到很简单,不就是求封闭的平面图形所有边长的总和嘛。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只要记住计算方法就会算了。真正教时就发现并没有像老师想象的那样学生能较快理解并正确解决实际问题。主要原因有:1、对“周长”这概念接触较少,学生没有充分理解。2、当概念没有得到理解时,又学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后,不明白方法由来只记住公式,因此当遇到较灵活的题目时,无从下笔。
四、注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学生、多媒体已构成课堂教学系统的三大要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为轻松、愉快、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形成能力,从而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过去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想办法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没弄好不仅没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连最起码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不了。运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认知、求知的内驱力少年儿童天性好奇,当他们接触新事物时,往往产生探索的欲望,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激发他们的求知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好知识的起点,也是发展智力的起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电教形式,把书本上静止的图形变成动态的图形,有利于沟通知识之间,图形之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辩析能力,从而紧紧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乐学、爱学。借助多媒体创设一个多姿多彩的视听学习情境,不但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习兴趣,激起了求知欲,还丰富了学生的知识表象,降低了学习难度,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法则、规律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这些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给学生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带来困难。如果采用课件动态图象演示,在动中引路,动态地显示事物演变的过程,把整个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样,不仅能把高度抽象的知识直观地演示出来,而且其动态的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例如:在《图形的运动设计》中,利用计算机生动直观,变静为动,图文并茂放大细节,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教学内容,在创设情境中用计算机演示转动的风车,对称的蝴蝶不停地在挥舞着翅膀,小船平移的运动,实现教学的优化,由多媒体演示,旋转后的图形及平移和旋转的区别,通过风车转动动态,清晰地旋转过程,学生轻轻松松地掌握了平移、旋转图形,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兴起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