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置换反应的定义

置换反应的定义

时间:2023-05-29 17:50: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置换反应的定义,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置换反应的定义

第1篇

复分解和置换反应的区别:定义不同。复分解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其实质是发生复分解反应的两种化合物在水溶液中交换离子,结合成难电离的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最常见的为水),使溶液中离子浓度降低,化学反应向着离子浓度降低的方向进行的反应。

置换反应是单质与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化学中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包括金属与金属盐的反应,金属与酸的反应等。它是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作用,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2

一、学情分析及教学设想

我校是南京市小班化实验学校,班级人数较少,课堂氛围比较民主,师生关系融洽,动手实验的能力较强。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学习了氧气、水的组成、碳和碳的氧化物等内容,做过镁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掌握了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探究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

本节课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采用对比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比金属与氧气,与酸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的不同,及能否置换出金属化合物中的金属,学会判断金属的活泼程度的强弱;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归纳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学会简单的判断;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归纳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分析

1.通过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与盐酸、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的实验对比,学会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2.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进行探究金属活动性强弱的实验,学习控制实验条件以及对实验进行细致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并获取结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同时获得积极的成功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置换反应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和课前准备

1.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引导发现法。

2.课前准备

材料准备:镁条、锌片、铁片、铜片(丝)、铝制水壶、稀盐酸、稀硫酸、镊子、试管架、试管、砂纸、硫酸铜、硝酸银、硫酸铝等。

学生分组: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把全部同学分为A、B两个大组,6个小组,每个小组5人,1-3小组为A组,4-6小组为B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每组不指定组长,最先完成教师任务的为组长,指导本小组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引领,引导回忆,尝试归纳

活动一:【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探究】

师:你知道哪些金属可以和氧气反应吗?请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引导学生在学案上写出镁、铁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追问:还记得它们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吗?

学生回答,补充。

演示:出示一段镁条、一个表面已氧化的铝制水壶和一段铜丝。

思考:1.观察镁条和铝壶的表面,再用砂纸打磨一下,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

2.铁、铜常温时与氧气反应吗?把铜丝放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变化;“真金不怕火炼”说明了什么?

小组操作,讨论、回答,完成学案中铁和铜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阅读书本P9课文,尝试归纳镁、铝、铁、铜、金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总结:镁铝常温下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了氧化物,说明其性质活泼;在铝的表面生成一种致密的氧化膜,具有抗腐蚀性能;铁在氧气中才能燃烧,铜在氧气中也不能燃烧,但表面会生成黑色物质,金即便在加热的情况下,也不易反应。

引导学生归纳:不同的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

上述金属活动性顺序:Mg、Al>Fe>Cu>Au(金)

应用:可根据金属与氧气反应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判断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2.精心分组,引导探究,展示交流

活动二:【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反应的探究】

全班分A、B两大组,1-3小组为A组,4-小组为B组。组织学生进行铁、镁、锌、铜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实验探究,A组做金属与盐酸的实验,B组做金属与稀硫酸的实验。

师:在试管中加入等量的铜、铁、锌、镁四种金属,依次向其中加入5mL相同浓度的稀盐酸或稀硫酸,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感受反应的剧烈程度。

小组进行活动与探究,记录现象,填写学案,完成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A组(金属与稀盐酸),B组(金属与稀硫酸)

小组汇报交流: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

根据金属与盐酸、稀硫酸反应是否有氢气生成,可以把金属分为两类,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比氢强,能置换酸中的氢;不能生成氢气的金属,其活动性较氢弱,不能置换酸中的氢。根据铁、镁、锌和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产生H2的剧烈程度不同,得出其活动性强弱。结合课本P11图8-12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图片比较。

归纳出四种金属活动性顺序:Mg>Zn>Fe>(H)>Cu

得出结论:不同的金属与酸反应的难易程度和剧烈程度不同。

应用:可根据金属与酸反应,难易程度及剧烈程度不同,判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再根据铁、镁、锌、铜分别与盐酸、稀硫酸反应的反应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分类特点进行讨论,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

置换反应: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巩固练习】下列反应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H2+CuOCu+H2O

B. 2CO+O22CO2

C. Zn+2HClZnCl2+H2

D. CO+CuOCu+CO2

【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

【演示实验】把铁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有紫红色的铜生成,把铜片放入硫酸亚铁中,没有现象发生。

说明铁比铜活泼。这也是比较金属活动性的依据之一。

活动三:【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

师: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尝试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三种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小组实验、观察、归纳、展示与交流:

1.上述发生的反应,是置换反应。

2.通过实验知道,三种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是Al>Cu>Ag。

应用:一种金属能把另一种金属从其化合物溶液中置换出来,其活动性更强。

3.总结提炼,运用规律,升华主题。

师:经过很多类似实验的探究,人们归纳和总结出常见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练习】1.已知下列反应:

(1)Zn+FeSO4ZnSO4+Fe

(2)Cu+AgNO3Ag+Cu(NO3)2

(3)Fe+CuSO4FeSO4+Cu

你能判断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吗?

2.老师前两天买了一枚戒指,但怀疑它的真假。因为有一种“黄铜”又称“愚人金”,成分为铜锌合金,它的外形与黄金相似,常被不法商贩冒充黄金来骗人。请你利用所学知识,设计实验,帮老师证明金戒指是不是真金的。

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请把你的认识和体会与大家一道分享。

达标检测:略

六、教学反思

1.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已知的现象入手,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通过系列对比实验,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切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乐趣,学会观察、思考、总结和归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感体验。

2.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不论是问题的引领,还是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的过程、现象的描述、结论的得出,教师都在关键时刻给予了很好的引导和点拨。

3.以问题为主线,精心预设,动态生成。由于充分分析了学情,以问题为主线,精心预设,形成的很多过程性的资源,并能及时抓住这些资源,引导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课堂流畅、活跃;通过观察、对比、归纳和总结,得出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通过反思,学生学习了知识,进行了展示与交流,也培养了归纳能力,“课堂”变成了“学堂”。

4.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从心里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可能由于年龄的原因,我越来越喜欢跟所教的学生在一起,只有与孩子们在一起,我才不至于落伍。今年我接手的班级,虽然学生其他学科不太理想,但我非常喜欢他们,他们每天都围着你转,帮你拿这拿那,整天往你办公室跑,和老师关系非常的亲近,我很满足,也很幸福;有时也给他们一些小奖励,如一个橘子,一个糖果,他们就激动的不得了,跟你很亲近,这更加让我坚定了“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信心。

第3篇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几种重要的金属

1、金属材料包括纯金属和它们的合金。

2、金属的特性:大多数金属是银白色,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在常温下,大多数金属是固体,汞是液体。

3、金属的共性:有光泽,有导电性和导热性,有延展性。

4、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用途,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回收、对环境的影响等。

二、合金

1、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具有金属特征的合金。合金是混合物。

2、生铁和钢是铁的合金,主要成分是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

3、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们的纯金属大,熔点比纯金属低。

4、钛和钛合金是21世纪的重要金属材料,抗腐蚀性能非常好。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铝。

2、人体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是钙。

3、目前世界年产量最高的金属是铁。

4、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是银。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1、铝在空气中与氧气反应,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4Al

+

3O2

==

2Al2O3

2、铜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2Cu

+

O2

2CuO

3、“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1、置换反应: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置换反应中有些元素的化合价改变。

2、(1)铁与盐酸反应:Fe+

2HCl

==

FeCl2

+

H2

铁与稀硫酸反应:Fe+

H2SO4

==

FeSO4

+

H2

现象:产生气泡,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镁与盐酸的反应

Mg

+

2HCl

==

MgCl2

+

H2

镁和稀硫酸反应

Mg+

H2SO4

==

MgSO4

+

H2

锌和盐酸反应

Zn+

2HCl

==

ZnCl2

+

H2

锌和稀硫酸反应(实验室制氢气)

Zn+

H2SO4

==

ZnSO4

+

H2

铝和盐酸反应

2Al+6HCl

==

2AlCl3+

3H2

铝和稀硫酸反应

2Al+3H2SO4

==

Al2(SO4)3+

3H2

(2)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铝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2Al+

3CuSO4===

Al2(SO4)3+3Cu

(3)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铁丝表面出现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Fe

+

CuSO4

==

FeSO4

+Cu

(4)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的现象:浸入溶液中的铜丝表面出现银白色物质,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

+2AgNO3==Cu(NO3)2+2Ag

3、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4、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越强。(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

注意:盐必须可溶;两种金属的活动性相差越远,越容易反应。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金、银等金属有单质形式存在,其余都以化合物形式存在。

一、铁的冶炼

1、原料:铁矿石、焦炭、石灰石

2、原理:在高温下,利用一氧化碳把铁从铁矿石里还原出来。

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

Fe2O3

+

3CO

高温

2Fe

+

3CO2

一氧化碳还原四氧化三铁

Fe3O4+

4CO

高温

3Fe

+

4CO2

3、一氧化碳与氧化铁反应的现象:红色粉末变黑,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开始先通入一氧化碳再加热:目的是排尽管中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2)实验完毕后先撤去酒精灯,继续通CO:目的是防止石灰水倒吸,炸裂玻璃管。

(3)尾气(含有CO)的处理:点燃或用气球收集。

二、金属资源保护

1、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1)铁生锈的条件:铁与氧气、水发生化学反应。铁锈(主要是Fe2O3.xH2O)很疏松,不能阻止里层的铁继续与氧气、水反应,因此铁制品可以全部锈蚀。

(2)防止铁制品生锈的方法:保持铁制品表面的洁净、干燥;在铁制品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如涂油、刷漆等。

2、金属资源保护的措施:(1)防止金属腐蚀

(2)回收利用废旧金属

(3)合理有效地开采矿物

(4)寻找金属的代用品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一、溶液

1、定义

: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2、溶液由溶质和溶剂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质,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叫做溶剂。

3、最常用的溶剂是水。汽油、酒精也可以做溶剂,汽油能溶解油脂,酒精能溶解碘。

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两种液体互相溶解时,把量多的叫溶剂,量少的叫溶质。如果其中一种是水,把水叫做溶剂。

5、乳浊液:小液滴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如植物油分散到水中。

6、乳化:洗涤剂有乳化的功能,它能使植物油分散成细小的液滴,随着水流走。

二、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1)温度基本不变:氯化钠溶于水;(2)温度降低:硝酸铵溶于水;

(3)温度升高:

氢氧化钠固体、浓硫酸溶于水。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

2、相互转化

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增加溶质、蒸发溶剂、降低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饱和溶液变不饱和:增加溶剂、升高温度(除熟石灰和气体)。

3、结晶的方法:

(1)冷却热的饱和溶液:硝酸钾从溶液中析出。

(2)蒸发溶剂:氯化钠从溶液中析出。

二、固体的溶解度

1、定义:溶解度表示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2、溶解度受温度影响: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熟石灰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三、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

一、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二、公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三、稀释问题

1、原理: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

2、公式:浓溶液质量×a%=稀溶液质量×b%

四、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步骤

计算、称量、溶解、装瓶。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石蕊和酚酞叫做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溶液变红色,遇碱溶液变蓝色;无色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变色,遇碱溶液变红色。

一、常见的酸

1、盐酸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瓶口有白雾。用于金属除锈,人的胃液里有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2、硫酸是无色、油状液体,不挥发。浓硫酸有吸水性,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氨气),用于金属除锈。

3、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能夺取纸张、木材、皮肤、衣服里的水分,生成黑色的炭。

4、浓硫酸溶于水时放出大量的热。在稀释浓硫酸时,一定要把浓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中,并不断搅拌。切不可把水倒进浓硫酸里。否则会使硫酸液滴向四周飞溅。

5、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应立即用大量水冲洗,然后涂上3%~5%的碳酸氢钠溶液。

6、酸的化学性质

由于酸溶液中都有H+,所以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酸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使无色酚酞不变色;

(2)酸能与多种活泼金属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3)酸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4)酸和碱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5)酸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酸和另一种盐。

铁锈与盐酸反应:

Fe2O3

+

6HCl

==

2FeCl3

+

3H2O

铁锈与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Fe2(SO4)3+

3H2O

铁锈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的现象: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黄色。

二、常见的碱。

1、氢氧化钠

(1)、氢氧化钠俗名苛性钠、火碱或烧碱,有强烈的腐蚀性,如果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溶于水,放出大量热。有吸水性,在空气中易潮解,常做干燥剂(不能干燥CO2、SO2、HCl)。氢氧化钠可除油污,如炉具清洁剂中就含有氢氧化钠。

(3)氢氧化钠在空气中不仅吸收水分而发生潮解(物理变化),还能和CO2反应而发生变质(化学变化),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2NaOH

+

CO2

==

Na2CO3

+

H2O

(4)工业上制氢氧化钠:Na2CO3+Ca(OH)2==

CaCO3+2NaOH

2、氢氧化钙

(1)氢氧化钙俗名熟石灰、消石灰,是白色固体,微溶于水。氢氧化钙可做建筑材料、可以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的水溶液俗称石灰水,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

(2)生石灰与水反应可制熟石灰,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CaO

+

H2O

==

Ca(OH)2

生石灰可做干燥剂。

3、碱的化学性质

由于碱溶液中都有OH-,所以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1)碱溶液能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变蓝色,使无色酚酞变红色。

(2)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3)碱和酸能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另一种碱和另一种盐。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一、中和反应

1、由金属离子(或NH4+)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叫做盐。

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氢氧化钠与盐酸的中和反应

NaOH

+

HCl

==

NaCl

+

H2O

氢氧化钠与硫酸的中和反应

2NaOH

+

H2SO4==

Na2SO4+2H2O

二、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以中和酸性;硫酸厂的污水中有硫酸,可以用熟石灰中和;胃酸过多,可服用含有碱性物质的药物;被蚊虫叮咬后(蚊虫能分泌蚁酸),可涂上含有碱性物质(如NH3.H2O)的药水。

三、溶液酸碱度的表示法——pH

1、检验溶液的酸碱性,用酸碱指示剂。

2、表示溶液的酸碱度,用pH,pH的范围在0~14之间。酸性溶液的pH

3、测定pH最简便的方法是使用pH试纸。

4、测定pH的方法: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试纸,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比较。即可得出溶液的pH。

5、农作物一般适宜在pH为7或接近7的土壤中生长;因溶解有二氧化碳,正常雨水的pH约为5.6,酸雨的pH

5.6。

第十一单元

化肥

课题1

生活中常见的盐

食盐的主要成分是NaCl,工业用盐如亚硝酸钠(NaNO2)有毒;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又叫小苏打);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CaCO3。

一、氯化钠:

1、用途:是重要的调味品;医疗上的生理盐水是用氯化钠配制的;公路上的积雪可以用氯化钠来消融。

2、粗盐提纯的步骤:(1)溶解:用玻璃棒搅拌,加速溶解;(2)过滤:玻璃棒引流;(3)蒸发: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液滴飞溅;待蒸发皿中出现较多固体时,停止加热。

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1、用途:碳酸钠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还用作补钙剂。碳酸氢钠是发酵粉的主要成分,能治疗胃酸过多。

2、CO32-或HCO3-的检验方法:加盐酸,产生气泡;将气体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证明物质中有CO32-或HCO3-。

碳酸钠和盐酸反应

Na2CO3+2HCl==2NaCl+H2O+

CO2

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NaHCO3

+HCl==NaCl

+H2O

+CO2

三、复分解反应

1、定义: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一定不变。

2、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盐和盐反应、盐和碱反应还要求反应物都可溶。

四、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课题2

化学肥料

一、化肥简介

1、氮肥

(1)、作用:使作物叶色浓绿。

(2)、常用氮肥:尿素、氨水、铵盐、硝酸盐等含氮化合物。。

2、磷肥

(1)、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2)、常用磷肥:磷矿粉、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等含磷物质。

3、钾肥

(1)、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增强抗病虫害和抗倒伏能力。

(2)、常用钾肥:硫酸钾和氯化钾等。

4、复合肥料

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的化肥叫复合肥料,如磷酸铵和硝酸钾(KNO3)等。复合肥料能同时均匀地供给作物几种养分,有效成分高。

5、使用化肥的利与弊:使用化肥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但不合理使用会污染环境。

6、使用农药的利与弊:使用农药能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同时也会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

二、化肥的简易鉴别

1、铵盐能与碱反应,放出氨气。据此可以检验铵态氮肥,同时注意这类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

2、区分常见化肥的方法

氮肥

钾肥

磷肥

看外观

白色晶体

灰白色粉状

加水

全部溶于水

大多不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加熟石灰

放出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无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放出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食物的成分中有蛋白质、糖类、油脂、维生素、无机盐和水等六大类,称为营养素。

一、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

瘦肉、鱼、鸡蛋、牛奶、豆类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有些物质如甲醛等会与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使其变质。

二、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淀粉属于糖类,稻、麦、马铃薯等富含淀粉。蔗糖存在于甘蔗、甜菜中,白糖、冰糖和红糖的主要成分就是蔗糖。

三、油脂:在常温下,植物油脂呈液态,称为油;

动物油脂呈固态,称为脂肪,二者合称油脂。油脂是重要的供能物质。

四、维生素:调节新陈代谢,预防疾病,维持身体健康。

缺乏维生素A,会引起夜盲症;缺乏维生素C,会引起坏血病。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一、常量元素:

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如氧、碳、氢、氮、钙等。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老年人缺钙会发生骨质疏松。

二、微量元素:在人体中含量小于0.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1、必需微量元素:如铁、锌、硒、碘、氟等。缺铁会引起贫血: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发育不良;缺硒会引起癌症;缺碘会引起甲状腺肿大;缺氟易产生龋齿。摄入过多或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

2、非必需微量元素:如铝、钡、钛等。

3、有害微量元素:如汞、铅、镉等。

课题3

有机合成材料

一、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

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有机化合物(简称有机物)。不含碳元素的化合物叫做无机化合物。少数含碳的化合物如CO、CO2、CaCO3等看作无机化合物。

二、小分子与有机高分子

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小,称为小分子:有些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比较大,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高达几百万或更高,称它们为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简称有机高分子。

三、有机合成材料

棉花、羊毛和天然橡胶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等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塑料有热塑性塑料和热固性塑料。

四、“白色污染”与解决方法

1、“白色污染”的危害:废弃塑料带来的“白色污染”会破坏土壤,污染地下水,焚烧含氯塑料会造成空气污染。

2、解决方法;

(1)减少使用不必要的塑料制品,如用布袋代替塑料袋:(2)重复使用某些塑料制品;(3)使用一些新型的、可降解的塑料;(4)回收各种废弃塑料。

第4篇

利用拍摄仪,提高课堂教学直观性与实效性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但由于有些实验的药品贵重、操作性不强等特点,导致大部分实验还是要靠教师来进行演示,学生没有机会亲自做实验。

笔者教授《金属的化学性质》时,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金属与氧气反应”实验中,以自己手上的金戒指在酒精灯上加热引入新课,创设“真金不怕火炼”的真实场景,使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得出“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的结论。但是一枚小小的金戒指在火上加热,现象并不明显,位于教室后排的学生根本观察不到。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观察清楚,在第一个班上课时,笔者一手举着酒精灯另一手夹着坩埚钳,绕着教室走了一圈,显然这样的效果不太好,浪费了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同时还因走动而使火焰摇曳,增加了实验的危险性和随意性,并未达到理想的效果。在第二个班级上课的时候,笔者作了调整,改用高清拍摄仪来辅助完成实验。通过高清拍摄仪的摄像头将实验演示视频投放在大屏幕上,全班学生都能很清晰地看到火焰在燃烧,戒指却“面不改色”,收到了较好的预期效果,学生通过观察很自然得出了结论。

从情境激趣引入课堂教学之后,下一步研究其他金属的化学性质,对铝片、铜片、铝粉等金属进行灼烧,这时,笔者同样将实验用高清拍摄仪投影到屏幕上,全班的学生都能观察得清清楚楚。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借助高清拍摄仪一连做了四个实验,整个过程不过8分钟,还让学生总结出了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析了各种金属各自与氧气反应呈现出不同现象的原因。

在随后的当堂反馈中,高清拍摄仪也是大显身手。在最后的几分钟时间里,笔者指导学生进行当堂训练。当大部分学生完成之后,随机抽查若干,并用高清拍摄仪将他们的练习展示在大屏幕上,师生共同点评。这样一方面调动了全体学生做练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较多学生的练习得到展示和讲评,做得好的学生很有成就感,有错误的,经过学生与教师的点评,也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可见,高清拍摄仪的使用使更多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利用摄像机,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科学素养

化学实验不仅是中学化学的基础,也是引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提高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在组织学生做实验时,往往需要进行分组实验,教师来不及对每个组进行指导或观察其操作的全过程,很难发现所有小组存在的具体问题。而摄像头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利用摄像头拍摄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图像或视频,自动传输到计算机中,教师按教学目标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适时进行点拨和指导,在学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结论,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学生个体的、零散的资源转变成了集体化的、结构化的资源。这种资源采集灵活有效,能让教学的充分预设和学生的多元生成相得益彰,有利于教学真正转变为师生积极参与、交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这些资源适时保存,随时可以调出来观看,甚至在复习时都可以来再现一下学习的过程、实验现象等。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课的第三个环节,研究金属的第二条化学性质——金属与酸、与盐溶液的反应时,笔者将学生分成了七组,每组六个人。这组实验操作性较强,考查学生液体的倾倒、固体放入试管的操作、镊子的使用、胶头滴管的使用等多种操作技能,每一种仪器的操作都有规范。笔者重点拍摄一组学生的实验过程,学生的操作全程录像,然后在分析时播放,学生看到自己在“电影”中的精彩“表演”,那份热切的程度可想而知;而另外一部分“找茬”的学生,也显得格外地兴奋,睁大眼睛找错误操作、失误操作等,并且让这些学生说出原因,课堂显得非常地活跃,发现问题就定格,让学生说出改正的方法。这样,学生既在笑声中规范了实验操作,又在轻松愉快中将知识和能力升华。

利用PPT,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形象思维能力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一些较复杂抽象的概念和理论,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反复认识过程中,形象思维始终起着重要作用。在教学中一些知识难以表达,笔者常利用PPT制作一些简单的动画让抽象知识形象化,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置换反应概念时,如果以讲授的方式单方面灌输给学生,绝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而难于理解。笔者先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寻找金属与酸反应式中的共同点,找到的同类型物质用动画的形式将其框出,使学生对反应物、生成物的种类一目了然:反应物是单质与化合物,生成物也是单质与化合物,自然就轻松得出了置换反应的定义(如图1)。多媒体具有较强的形象表现力,从而为学生提供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兴趣。例如,在进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归纳时,笔者就制作了一个小小的动画,将A置换出了B,生成了AC与B,运用动画生动形象地演示了置换反应的特点。

有时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反应的剧烈程度,将这些反应卡通化,学生比较喜爱这些可爱的小图形,然后再拟人化,更能引起学生感观的愉悦,从而引起高度注意,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例如,笔者让学生带着感情读一读这些卡通画发出的感叹声(如图2),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爱心,对四种金属与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有了深刻的印象。多媒体因其逼真的图形、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为教师提供了有效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大不一样。

第5篇

1 注意分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内涵是概念的本质属性,而外延是概念的适用对象、范围、条件。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内涵与外延,才能灵活应用概念去解决实际问题。如同系物的定义为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其内涵:结构相似必属于同一类物质,具有相同的通式。相似的化学性质。其外延:化合物且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又如,化学平衡概念其内涵:可逆反应速率相等;外延:可逆反应且在一定条件(浓度、温度、压强),只有条件一定,化学平衡状态才确定。

2 重视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中概念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对立关系的如氧化剂与还原剂,化合与分解,消去与加成。有包容关系的如化合物与离子化合物,取代反应与硝化反应。有并列的如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交叉关系的如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合――分解反应等。这样就使得很多概念学生们很容易混淆,如裂化与裂解,元素的原子量与同位素原子量,元素与原子,有机化学中的取代反应与无机反应中的置换反应等。教学中可采用将这些易混淆的概念放在一起对照比较,从定义、适用对象、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加以分析、比较、讨论。

3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深化概念理解

化学概念中,对具体的讲解,学生凭直观和形象思维即可形成,不必作大量的讲解,必要时可借助实物或实验加以演示。如风化与潮解,可分别用NaCO3・10H2O和无水MgCI2,在玻璃上做实验。通过NaCO3・10H2O在空气中失去结晶水而破裂成白色粉末。无水MgCI2吸水在其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观察而使学生明白风化是化学变化,潮解是物理变化。同时还知道风化必须在自然状态下失去结晶水而不是加热失去结晶水,潮解必须是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其表面形成溶液的过程,而无水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变为不属于潮解。抽象概念指不能通过感觉器官感知的一些概念如摩尔、分子、原子、化合价、电子式、化学键等。教师直接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可采用模型、图形、多媒体等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具体化。

4 弄清概念本质,找准判断依据

有些概念,从概念字面上去理解,不去领会本质,使用时会发生错误。教学中发现学生们常常认为强酸的酸性强、弱酸的酸性弱的错误认识。究其原因未能把握强弱的判断依据是水溶液中是否完全电离,而酸性强弱则是依据溶液中c(H+)与c(OH-)浓度的相对大小。又如酸性氧化物,学生虽然知道它的含义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但问H3PO3的酸酐是什么,学生答不出来。究其原因未能把握酸酐的判断依据是酸性氧化物与含氧酸中成酸元素的化合价相等这一本质。

5 注意不同教学阶段概念的衔接

同一化学概念在不同教学阶段定义可能会有差别,这是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接受能力。如初中酸性溶液明确定义为PH

第6篇

    一、课前准备要充分

    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在教学实施中也是这一道理。任何一堂课的实施都需要在课前有一个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够为教学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做好充分的准备,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更是如此。因此,笔者认为要上好一堂高中化学课,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有效性就首先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

    这一准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教师在课前的教学备课要明确目标,一个是学生要及时地对有关的知识点进行预习。教师的备课是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学生的预习是为了在课堂学习之中更好地融入课堂之中。因此,这两者缺一不可,下面笔者就以学生预习氧化还原反应为例进行论述。

    预习其实就是在课程开始之前就对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预设性的学习,借助这个过程学生可以很好地了解教学的内容,教学的目标,并且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明白该部分的教学内容中会涉及到的重要考点。因此,笔者认为在预习这一环节中,教师一定要充分地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开展预习学习。

    教学实施:

    教师在预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部分的考纲包含有:

    1.掌握化学反应的几种基本类型。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含义。

    3.掌握常见的几种反应。

    4.学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以及数目。

    此外,在预习阶段教师还可以预先将该部分一些重要知识点指出来,如: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判断,计算电子转移的数目,学会判断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等。

    教学反思:

    通过在课前准备阶段的这种预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更好地了解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部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这样在预习之中学生就能够有方向地进行学习,从而更好地进入到课堂学习的环节之中。

    二、课堂教学巧设计

    课前的准备为课堂教学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但是课堂教学这一环节依然值得重视。所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笔者认为一定要注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巧妙地借助设计来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巧设计主要是指要设计出教学情境,要借助多媒体设备设计出声、像、形兼具的课件来辅助教学。下面笔者就以创设情境来引出还原剂、氧化剂的教学为例进行论述。

    教学案例:

    教师问:在初中阶段,大家学过哪些基本的反应类型?

    学生1:分解反应、化合反应。

    学生2: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教师指着多媒体中出现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问:Fe2O3+3CO■2Fe+3CO2,这个反应是什么反应类型?

    学生讨论,发现该反应并不属于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中的任何一种反应,于是断定在化学之中还存在别的反应类型。

    教师又问:那么大家再根据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的特点结合初中的学习来分析这个化学反应方程式具有什么特点?

    学生3:都有氧这个元素的存在,如C+O2■CO2,CuO+H2■Cu+H2O。

    教师问:那么,这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呢?

    学生讨论,两者皆有,且有得氧就一定有失氧。

    最后,讨论得出结论:一个化学反应中有得氧必有失氧,有失氧必有得氧,得氧为氧化反应,失氧为还原反应。得氧的物质是还原剂,失氧的物质叫氧化剂。

    教学反思: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步步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并且创设出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其中,和教师、同学进行交流、讨论并最终得出氧化剂、还原剂的定义。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还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多种方式开展课后复习

    任何的一个教学过程都分为三个基本步骤——预习、学习、复习。高中化学的学习也一样离不开复习环节的实施。

    通过复习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内容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形成相关的知识结构和脉络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借助习题的训练来帮助学生巩固提高所学知识,发现自身学习之中的盲点,从而更好地巩固学习所学知识,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实施:

    在完成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部分的学习之后,复习可以这样进行:

    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所学知识:该部分的内容主要包含了用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能够根据化合价的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方法;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2.教师出题学生做:找出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如CuO+CO■Cu+CO2;CO2+C■2CO

    教学反思:

    通过这样两种方式开展复习,学生就可以分别从理论的层面和训练的层面对氧化还原反应部分的知识深化认识和了解。教学的效果将得到巩固,化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也将得到提高。

    四、小结

    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实施方法探究是一个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在上文中,笔者所言只是自身的一些浅见,希望对别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余泓遐.上好一堂课要切实解决的几个问题——新课程高中化学教学例谈,化学教育[J].2010年第4期

第7篇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记忆能力

我是一名中学化学教师,从自己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来看,九年级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刚开始都比较感兴趣,但随着所学知识的增多,有一部分学生对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再加上该记的内容记不住,于是就慢慢失去了信心。化学概念比较抽象,知识之间关系比较复杂,对其本质不易掌握,所以觉得记不牢且容易遗忘。

针对这一特点,我剖析了初级中学化学教材,对其知识结构从记忆的角度分析,分成以下三类:第一类,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例如,物质的颜色、状态、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合价、俗名、反应条件、溶解性、挥发性、实验过程及现象、物质的用途等。第二类,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并重的,例如,化学概念及理论、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离子符号等。第三类,主要以理解记忆为主,例如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分子结构等。

针对以上特点,我在教学的过程中用以下方法来化解记忆的难度。

一、把机械记忆转化为理解记忆

首先,要注意知识的内在联系。例如,把气体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联系起来,把反应条件和物质性质及反应产物联系起来,把物质的用途同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联系起来。其次,重视讲课语言的形象直观,有些概念和理论不能通过实验观察到具体现象,只能用形象的语言或比喻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理解记忆。例如在学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时,我将电子轨道比喻成剧场中的座位,看戏的人总是先将前排的位置占满,然后才能依次进入后面各排,这就比喻电子总是尽可能占能量最低的轨道,同排的座位首先占满空位子,电子也是尽可能占满等量的轨道。通过这样的比喻,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理论形象化,使学生容易记忆。再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加强学生对抽象问题的理解。例如,离子的形成过程学生较难掌握,我就以氯化钠为例,把氯原子和钠原子的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分别制作成动画模型,再加上动作、声音,通过多媒体播放出来,这样,氯化钠的形成过程非常形象、直观,从而加深了学生对离子形成的理解记忆。

二、抓住知识的规律和本质

这是形成理解记忆,防止遗忘,学好化学的重要关键之一。

(1)剖析知识。有些概念的文字较长,层次又多。如果学生理解不透彻,则往往会死记硬背。现在,我们可以把一个概念分成几个小概念讲清,学生容易理解,记忆加深。例如,在讲置换反应的概念时不但要说明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两种,而且要指出这两种物质必须有一种为单质,另一种为化合物,只有这两个条件同时满足才符合置换反应的定义。

(2)揭示本质。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懂得并掌握知识的本质。例如,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解离出的H+和碱中解离出的OH-相互作用生成了H2O。

(3)编出顺口溜。例如,对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可编成如下口诀:“氢气应早去晚归,酒精灯迟到早退,试管口下倾水滴。”这样,学生就掌握了该实验的特点,方便记忆。

三、不断深化和巩固知识

要使知识不断深化和巩固,主要靠实践来完成。根据中学化学教学的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其具体措施如下。

(1)培养观察力,辨别能力,增强记忆力。通过观察现象,辨别问题,解释原因,能加深印象,增加记忆。例如,学习同位素概念后,可将其与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素异形体四个“同”放在一体进行对比,对概念的内涵要点进行对比,找出其异同点,然后记忆。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记忆是艰苦的脑力劳动,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的培养。比如:我在任课班级上,经常表扬那些具有良好学习品质的学生,介绍他们的经验,使大多数学生逐步树立坚忍不拔、持之以恒、刻苦钻研、严肃认真的学习品质,这是培养学生记忆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3)组织有效的复习,使记忆重现。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过程。所以,有效的复习,是与遗忘作斗争的有效手段。针对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复习间隔一般是先密后疏,注重平时的复习。①每节新课前大多要复习提问上节所学内容。②讲新课联系到旧知识时,及时复习以前所学内容,并使新旧知识联系、对比。③及时进行阶段小结,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整理。④加强练习。学生所学化学知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表现在再认和重现上。应该安排适当的习题课,使学生所学知识得到充分运用、巩固,同时检验知识的识记和保持情况,查漏补缺,及时弥补,强化了记忆效果。⑤要及时、适当地测验。我在每学完一单元后都及时组织单元小测验或自测,效果良好。

学生记忆力的培养,要持之以恒,即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中把它始终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来落实,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尽量地去启发和感染学生,尽可能地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化学学习成绩,并且还带动了其他方面的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胡美玲.九年级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王建成.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的途径[J].中学化学

教学参考,2003(8).

[3]周少珍.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广西教育,

第8篇

认知同化论是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在1963年提出的.认知同化论的核心内容是:(1)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是取决于他们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相关概念;(2)意义学习就是通过新知识和他们的认知结构中的已有的相关概念的学习发生作用来进行的;(3)正是由于这种相互作用,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在认知同化论中,奥苏贝尔认为意义学习主要有两个先决条件:(1)学生认可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有一种相互的关系;(2)学习的内容要能够将学生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先决条件具备以后,就要在脑海中形成上位关系、下位关系和组合关系这样的概念.

二、认知同化论在初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1.形成上位概念

初中化学教学是整个化学教学中最基础的阶段,而概念的教学又是其中很关键的一步,这里面就有很多上位概念.所谓的上位概念,就是学生认知中的涵盖范围比较广的概念.如物质、酸、碱、盐等,这样的概念就是上位概念.这一类概念的讲解往往比较抽象.对于上位概念的学习,教师可以使用PPT课件、演示实验、视频等方式来进行讲解,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有直观的感受.例如,在讲“溶解度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采取实验的方式来进行讲解,将等量的食盐、糖、氢氧化钙、硫酸钡分别放入等量的水中,学生可以观察到食盐和糖完全溶解,氢氧化钙部分溶解,而硫酸钡则几乎不溶.在这样的一个直观的感受下,学生就可以理解物质在水中所谓溶解度的差异是具体怎样的一种差异.又如,在讲“碱的概念”时,教师不要急于去下碱的学术定义,而是要告诉学生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这样的物质可以称之为碱,让学生对新概念的接受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2.上位概念衍生出下位概念

在学习下位概念的时候,要让学生认可新学习的概念和以前学的概念是有联系的,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之间的这种相互联系,使得下位概念的学习事半功倍.例如,在讲“酸性氧化物的概念”时,学生初次接触到这个概念可能比较困扰,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明白酸性氧化物是氧化物的一种,而氧化物又是化合物的一种,化合物又是纯净物的一种.这样的一种找上位概念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很快了解什么叫做酸性氧化物.在学习下位概念的时候,可以采用列图表或者关系图的方式来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

3.强调概念之间的组合关系

化学概念的学习并不是单一的.化学世界本身探寻的就是物质之间的一种关系,因此,理清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尤为重要.例如,在讲“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时,有的学生就有疑问:化学中只有四种反应,为什么还会有氧化还原反应?教师要告诉学生,氧化还原反应包含的只是四大反应中的一部分,是对化学反应的另外一种分法.在四大化学反应中,置换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而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则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也可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把四大反应和氧化还原之间的关系这样梳理以后,学生对于此部分概念的理解就会更加印象深刻.又如,关于溶液的概念,有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和稀溶液.学生往往理所当然地认为,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这样的一种分法显然是错误的.这就像吃饭一样,吃饱并不代表吃得多,没有吃饱并不代表吃得少,这都是因人而异的.关于浓溶液和稀溶液的概念,也是根据溶液的不同而不同的.当然对于同一种溶液,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

三、结语

第9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 化学教学 基本概念 记忆

论文摘要:每一种类的化学知识都有各自的特点,在学习中可以采用不同的记忆策略。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贯穿于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学生学习化学知识、培养能力的基本途径,还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情感意志的重要手段。

化学基本概念是指中职化学教学大纲里规定的最一般、最广泛应用的概念,通常用词来表示,是中职化学教学中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内容。因为它不仅是学习化学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前提,还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基础。学生能够清楚、准确、深刻地理解和记忆化学基本概念,对学好化学十分重要。

一、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

记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所有正常的成人而言,短时记忆的容量只有7±2个组块。而根据个人的经验和认知,使记忆材料中孤立的事物组合形成更大组块的思维操作过程称为“组块化”。这是记忆活动中最一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它可以转换记忆单元,使人脑中较小的记忆材料结合成较大的记忆单元,从而扩大短时记忆的容量,提高记忆效果。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将庞杂的化学知识进行组块化,再通过联想和扩充掌握知识,不仅能够增加大脑的记忆量,更能提高记忆的效果。例如,学习电解质概念时,让学生抓住“或”、“化合物”两个关键字词来记忆电解质的概念,就容易把握实质。“化合物”表明只有化合物才可能是电解质,由此可知单质和混合物都不在电解质之列;“或”则表示对化合物而言,无论其熔融态还是水溶液,只要两种状态下有一个满足条件能够导电,该化合物即属于电解质。

化学基本概念的语言描述是概念本质的抽象概括,任何一个成熟概念的定义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和锤炼的语言。所以在教学中,找准并抓住概念的关键字词,进行适当的分析论证、比较对照、综合推理,就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顺利完成概念的教学。抓关键词法就是中职化学基本概念学习中一种行之有效的知识组块化记忆策略,普遍适合于化学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二、对比记忆策略

中职化学有不少容易混淆的概念,如电解池与原电池、电离与电解、取代反应与置换反应、化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硝酸的酯化和硝化反应等。为了使学生对概念有较深刻的理解,就要加强不同概念之间的对比分析,弄清并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异点和相同点,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区别,使输入的信息加强对大脑的刺激,从而让记忆变得容易起来。例如,认识原子核涉及三个概念:元素、核素和同位素,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是难点,学生对这三个概念易混淆。在学习完原子结构表示方法后,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尝试着用原子结构表示方法画出,引出氢的三种原子表示法,再通过层层设疑形式,理清这三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创设一系列层层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掌握元素、核素、同位素的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由具体的实例出发设置驱动性的问题,这样做能够牵制学生的思维,诱发学生质疑、引起探究的冲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概念的兴趣和动机。再借助韦恩图,对概念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加以对比分析,加深对这些概念的记忆和理解。

三、直观记忆策略

在中职化学基本概念中,涉及许多抽象的概念,如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化学键、同素异形体等,对刚刚进入中职阶段的学生而言,掌握起来比较难,常常只是机械地记住他们的定义,难以理解,时间一久概念就模糊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可以运用生动、形象化的语言介绍概念,也可以充分利用幻灯、视听工具、实物、模型、图表等直观教具,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充分发挥学生各种感官的功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加深记忆。例如,“电子云”的概念比较抽象难懂,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根据氢原子瞬间照相图制成一系列幻灯片,在课堂上将幻灯片逐渐重叠放映出来,就不难让学生理解“电子云”的概念。再如,在学习“摩尔质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概念时,将其文字叙述形式变形为数学表达式,如“物质的量浓度”这一定义的文字叙述形式为: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物质的量。此时,我们可以用“n ”表示“溶质物质的量”,用“V”表示“溶液的体积”,“C ”表示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由此按照定义,物质的量浓度的数学表达式为:C= n/v。通过这一直观的表达式,学生就不难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定义了,记住也更容易。

基于化学概念抽象性的特点,加强直观教学是提高化学概念教学质量的首要环节。因为只有用鲜明的感性材料,才能使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引起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形成深刻的概念。其中,实验是向学生提供感性材料最常用的教学手段,即可由实验现象引入概念;或者由旧概念不能说明的问题引入新概念;亦或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常识作为感性材料引入新概念,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概念的浓厚兴趣。在教学活动中,直观、形象的知识总是比枯燥、抽象的知识更能引起学生共鸣,使学生记忆更加深刻。所以,教师应当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讲得生动、形象、有趣味,增强学生的感知,在不违背科学性的前提下,恰当利用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作比喻,便于学生通俗易懂。

参考文献

[1]杨志亮等.对化学新教材的研究与实践[J].化学教育,2001,(Z1).

第10篇

一、培养兴趣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也许开始会觉得化学学科枯燥无味,不想去学,这时一定要战胜自己,勉励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恒心,就一定能克服厌学心理,挖掘出它的乐趣。

二、做好预习

预习能使我们获得对预学知识的心理准备,能带着疑问听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预习不仅包括新课内容还应包括复习与新课相关的旧知识,令新的知识点有存在的依据和联系。

三、认真听记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听课时,不但要认真听老师的讲解,还要特别注意老师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反复强调的重点及难点。边听课、边记笔记,要学会记要点,但不要因记笔记而影响听讲和思考,顾此失彼。遇到没有听明白或没记下来的地方要做些记号,课后及时请教老师或问同学。同时,还要注意听同学对老师提问的回答以及老师对同学回答的评价:哪点答对了,还有哪些不全面的地方,这样也能使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判断是非。

四、观察动手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但若只看热闹,不思考,看完了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无助于学习的提高,所以,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其次,要上好实验课,课前必须进行预习,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和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时,要亲自动手,认真做好每一个实验,但一部分同学缩手缩脚,不能全身心投入,事实上,只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去做,不会存在安全问题。在实验过程中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五、及时复习

复习能加深理解,巩固知识。复习要及时,不能拖,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老师同学。这样在学习上就不会留存障碍,为以后顺利学习打好基础。复习时,要重视教科书,也要读听课笔记,并且要反复读,边读边回忆老师的讲解,边理解书上的内容。

六、完成作业

做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七、加深记忆

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由于:(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大多数必须记忆;(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取、用途等也必须记忆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常用的记忆法:1、分析、理解记忆。如学习溶解度定义时,关键掌握四要点:①一定的温度,② 100克溶剂,③饱和状态,④溶解度的克数。2、口诀记忆法。如把化合价编成:一价钾钠氯氢银,二价氧钙钡镁锌等。3、会意记忆法。如把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分别会意成“一变多”(分解反应)、“多变一”(化合反应)、“取而代之”(置换反应)和“相互转换”(复分解反应)。4、浓缩记忆法。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七个步骤浓缩为“检、装、固、点、收、移、熄”。

八、备“备忘本”

第11篇

[关键词]石油产品加工;离子液体;应用

中图分类号:V26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33-0374-01

由于时间的快速进行,使得科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发达,所以,离子液体的深入性越来越深,接下来的本文中将根据离子液体的特点和在某些方面的用途以及作用对其进行定义,按照它的前后顺序、阴阳离子在液体中的差异性以及在液体里的溶解度的差异性对其进行分类,分析它的制备方案,由多步骤制备和单步骤制备展开分析,并阐述它的熔点、稳定性、密度、粘性以及酸碱度方面的特殊性的所在,最后总结离子液体在石油产品加工中的应用。由以上内容阐述离子液体对于石油产业加工的重要性。

1、离子液体的定义

1.1 离子液体的特点包括哪些方面

首先,在离子液体中有各种各样的阴阳离子的存在,但是根据环境的改变,这些离子构成需要一定的重新设定才能进行有机结合。其次,它的特性十分特殊,不能够挥发和氧化分解,在易燃易爆的条件下不会发生反应,并且它的热稳定强,一般情况下极其稳定。对于很多的无机和有机的化合物或者混合物也有很好地溶解效果。并且,它与许多混合液体互不相溶,所以可以根据这一特性,来分离出更多需要的物质。

1.2 离子液体的用途和作用

由于离子液体本身具有的许多特殊性质,而且它本身处于和许多有机物的反应、催化某些物质、将某些溶解性试剂清洁的特殊性质下,因此,正因为有了这些优秀的性能,所以它得到的关注也愈加增多。与此同时,许多的国内外企业和相关事业单位都在一起努力的合作,去投资于这项工程当中,并且它的前景十分光明。并且,液体离子身为这项正在升起的工程的核心介质,在以后的环保社会以及清洁工业中起到了最有力的作用。

2、离子液体的分类

2.1 按照前后顺序分类

按照这些离子在化学工业上被发现时间的先后性来划分,可以将其划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离子液体。第一代首先被美国报道,主要被用于电镀和卤化范围内,它的酸碱性可以按照与其反应的物质的性质的变化而变化,应用具有随意性和广泛性。第二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其性质和特点方面也愈加的广泛。随之在此基础上,在某些化学键上加入一些官能团,根据它的功能也就产生了第三代离子液体。随着它们的进一步升级,在许多方面的用途已经成为尤为关注的话题。

2.2 按照阴阳离子的差异性分类

按照液体中阴阳离子的不同可以将液体本身分为许多种类,按照阳离子的差异可以分为的种类有比如吡啶类、咪唑类、季铵盐类等等,按照阴离子的差异可以分为的种类只有两种:氨铝酸类和其他种类。

2.3 按照在水里的溶解性的差异性分类

按照溶解性分类可以将其分为亲水类和疏水类,即为亲近水源和疏远水源两种类型,按照它在水中时对水的亲和性对其进行分离,易将其简单的分开。

3、离子液体的制备

3.1 多步骤制备

多步骤制备法的制备方法主要分为两步,第一步为几种物质相互结合,同时发生化学反应而制成的含有目标产物的一种物质,第二步是将目标产物和另一种物质发生置换反应而得到一种新的液体。这两个步骤中的第二步有两种方案,其中第一种是利用含有目标产物的无机盐与第一步中得到的产物相互结合,其他产物可通过挥发或者沉淀的方法进行分离而得到想要得到的液体。第二种方案是在其中加入含有目标产物的强酸,由于它本身具有挥发性,所以必须要使它在低温并且交办的情况下反应,然后用水中和,最后再通过物理方法得到离子液体,使用蒸馏的方法使得它的纯度更高。

3.2 单步骤制备

除了多步骤制备的方法,也有很多的离子液体也能够通过一步反应制成,此反应没有多余的副产物的生成,并且在使用起来方便简单,花费方面经济节省,生成物的产生效率也是极其高的,对于生成产品的纯度也很容易保持,以上这些都是单步骤制备法的优点所在。它应用的领域也是十分广泛的,虽然利用这项技术得到的是混合液体,但是在反应中以及以后的应用中都不会产生负作用。

4、离子液体的特殊性

4.1 熔点以及稳定性

判断某种物质的熔点和稳定性,应该测量其从固体变成液体时的温度变化,在热分析中,熔点是最经常被测量的物质性质之一。在某些试验中人们试图用许多差异的方案来判断物质结构与熔点之间的关联性,但是在试验中会出现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阴阳离子的分类和直径大小以及结构的形状和取代基所取代的位置等等。所以,尽管许多研究研究人员在这个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没有明确的总结。

4.2 密度和粘性

对液体中的某些物理量测量时,密度的测量是相对来说最简单的。对于异种液体,如果前提是阴离子的数目是相同的,那么,随着阳离子取代基中碳原子数量的增加,密度是降低的,反之也成立。而粘性对于离子液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物质参量,在室温下,许多液体的粘性是十分大的。它的决定因素包括温度以及制备方案,温度升高,粘性是呈现降低趋势的。因此,密度和粘性都是离子液体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5、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以上讲述的离子液体的特点、用途和分类可以看出在石油产品的加工上离子液体发挥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根据以上对于它的分类的依据和制备分析可以得知在离子液体中将少量的烯烃从芳香烃中去除的实验以及将环烷烃酸从具有酸性的油制品中去除的实验对于离子液体显示出的性质都主要显为活性,在既具有高效的脱烃率和脱酸率的基础上,更能体现出在运行方面容易、对环境起到了保护作用、温和的条件以及较高的活性的性质,表现出了较乐观的使用前景。

参考文献

[1]南军,耿姗,张景成等.离子液体脱氮-加氢精制处理高氮焦化汽柴油的研究[J].工业催化,2011,19(12):63-66

第12篇

1.原子的构成

(2)①原子: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n。

2.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若K层为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

(3)次外层电子数不超过18,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

3.2电子、10电子、14电子、18电子微粒

(2)10电子微粒。

(4)18电子微粒。

4.分子中原子8电子稳定结构的判断

注意:H、Be、B及化合物中的稀有气体元素原子不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

5.元素周期律[主族元素(0族元素除外)]

性质同周期(从左向右)同主族(从上到下)

原子半径减小增大

电子层结构电子层数相同,最外层电子数增加电子层数增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失电子能力(得电子能力)减弱(增强)增强(减弱)

金属性(非金属性)减弱(增强)增强(减弱)

主要化合价最高正价:+1+7(O、F除外);非金属最低负价:-4-1最高正价相同(O、F除外),非金属最低负价=族序数-8(H除外)

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碱性酸性增强、碱性减弱酸性减弱、碱性增强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形成难易程度及氢化物稳定性形成由难到易,稳定性增强形成由易到难,稳定性减弱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还原性减弱增强

(1)比较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比较单质与水或酸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②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③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Sn和Pb例外);④根据组成原电池的正负极:一般来说,负极的活动性比正极强;⑤根据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2)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实验方法。

①比较单质与H2化合的难易程度;②比较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③比较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④比较氢化物还原性:氢化物还原性越强,该元素非金属性越弱;⑤根据非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⑥比较与金属反应的难易及产物中金属化合价高低:一般来说,越易与金属反应且使金属呈高化合价的元素,非金属性越强。

6.微粒半径比较

(1)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是H。

(2)同周期,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减小(0族元素除外)。

(3)同主族,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半径增大。

7.元素周期表中位置、结构、性质的关系

8.根据原子序数推断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稀有气体元素原子序数分别为2(氦)、10(氖)、18(氩)、36(氪)、54(氙)、86(氡)],即得该元素在周期表中的列数,根据列数推断该元素所在的族。该元素所在周期数比相近的原子序数小的稀有气体元素的周期数大1。

若为第6、7周期元素(原子序数≥55),用原子序数减去比它小且相近的稀有气体原子序数后,再减去14,即得该元素所在列数。

9.电子式的书写

(1)简单阳离子的电子式直接用离子符号表示,如Na+。

(4)常考物质的电子式。

化学式电子式化学式电子式

10.化学键

离子键

共价键

极性键非极性键

成键粒子活泼金属阳离子(或NH+4)和阴离子不同非金属元素原子同种非金属元素原子

粒子间相互作用静电作用共用电子对

(2)共价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一定不含离子键。

(3)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如AlCl3是共价化合物。

(4)仅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不一定是共价化合物,如NH4Cl是离子化合物。

(8)具有强极性键但不是强电解质的物质:HF等。

(9)无化学键的物质:稀有气体。

(10)化学变化中一定有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但有化学键断裂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KCl熔化过程中离子键被破坏,但该变化是物理变化。

二、常见易错点归纳

1.机械类比,不会打破常规,凭借思维定式得出错误结论

例1.(2013·广东)元素R、X、T、Z、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表所示,其中R单质在暗处与H2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非金属性:Z

B.R与Q的电子数相差26

C.气态氢化物稳定性:R

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T>Q

【错因分析】(1)机械类比,运用同周期元素性质递变规律错选A;(2)不会推断Br的原子序数。

【解析】与H2在黑暗处剧烈化合并发生爆炸的是F2,所以R、X、T、Z、Q分别是F、S、Cl、Ar、Br。Ar是0族元素,最外层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所以非金属性Cl>S>Ar,A项错误;第四周期开始出现副族(IIIB~IIB),Br的原子序数比Cl大18,F和Br的原子序数分别为9和35,B项正确;非金属性:F>Cl>Br,气态氢化物稳定性:HF>HCl>HBr,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HClO4>HBrO4,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BD

2.不会根据化学式判断化合价

【错因分析】只关注两种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不会运用化学式确定元素化合价。

【解析】根据材料的化学式可知M和R的化合价分别为+3、+4。第三周期元素原子序数之和为27的元素有Na和S、Mg和P、Al和Si,结合化合价可知R为Si。

【答案】

3.不会判断共价键的类型

例3.(2013·安徽)我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催化剂,能在室温下高效催化空气中甲醛的氧化,其反应如下:HCHO+O2催化剂CO2+H2O。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错因分析】(1)不会判断极性键和非极性键;(2)不会判断σ键和π键。

【解析】物质与氧气的反应是放热反应,A项错误;同种元素间形成的共价键是非极性键,不同种元素间形成的共价键是极性键,二氧化碳分子结构式为OCO,其中存在CO极性键,B项错误;HCHO分子结构式为CHHO,单键全是σ键,双键中有1个σ键和1个π键,C项正确;D项中缺少标准状况,错误。

【答案】C

4.不会运用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

例4.(2013·大纲全国卷节选)五种短周期元素A、B、C、D、E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A和C同族,B和D同族,C离子和B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型化合物。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非金属性最强的是(填元素符号);

(2)由A和B、D、E所形成的共价型化合物中,热稳定性最差的是(用化学式表示);

(3)A和E形成的化合物与A和B形成的化合物反应,产物的化学式为,其中存在的化学键类型为;

(4)D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学式为。

【错因分析】Cl和N既不位于同周期又不位于同主族,不会反过来运用HClO4和HNO3的酸性得出非金属性Cl>N。

【解析】由A和B、D、E均能形成共价化合物,且A和B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碱性可推知该化合物为NH3,所以A、B分别为H和N;由A、C同族及B、D同族可知C、D分别为Na和P;由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五种元素均为短周期元素可知E可能为S或Cl,由C和E形成的化合物在水中呈中性可知E为Cl。(1)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原子半径减小(0族元素除外),非金属性增5.不熟悉短周期中的金属元素

例5.(2013·福建)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如右图,其中只有M为金属元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Z

B.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比X的弱

C.X的最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Z的小

D.Z位于元素周期表中第2周期、第ⅥA族

【错因分析】不知道短周期中只有五种金属元素。

【答案】B

6.忽视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与元素非金属性一致

例6.(2013·山东)W、X、Y、Z四种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对位置如右图所示,W的气态氢化物可与其最高价含氧酸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由此可知()

A.X、Y、Z中最简单氢化物稳定性最弱的是Y

B.Z元素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一定强于Y

C.X元素形成的单核阴离子还原性大于Y

D.Z元素单质在化学反应中只表现氧化性

【错因分析】用物质的酸性比较元素非金属性强弱,一定要用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进行比较,本题易误选B。

【答案】A

7.不清楚元素周期表(律)的特殊性

例7.(2013·天津)下列有关元素的性质及其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A.ⅠA族与ⅦA族元素间可形成共价化合物或离子化合物

B.第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最高正价从+1递增到+7

C.同主族元素的简单阴离子还原性越强,水解程度越大

D.同周期金属元素的化合价越高,其原子失电子能力越强

【错因分析】(1)误认为ⅠA族元素即为碱金属元素;(2)不清楚通常情况下F和O无正价。

【解析】ⅠA族元素中H、碱金属元素与ⅦA族元素分别形成共价化合物、离子化合物,A项正确;通常情况下,O、F无正价,B项错误;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减弱、阴离子还原性增强,氢化物水溶液酸性增强,阴离子水解程度减小,C项错误;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金属性减弱,失电子能力减弱,D项错误。

【答案】A

8.不会类比迁移

例8.(2013·浙江)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的位置如右表所示,其中X元素的原子内层电子数是最外层电子数的一半,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钠与W可能形成Na2W2化合物

B.由Z与Y组成的物质在熔融时能导电

C.W得电子能力比Q强

D.X有多种同素异形体,而Y不存在同素异形体

【错因分析】(1)不会将O与S类比迁移;(2)不知道熔融时共价键不断裂。

【答案】A

9.不熟悉主族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答案】弱

10.陌生物质结构不会推断

11.化学键与化合物关系模糊不清

例11.(2012·全国)下列有关化学键的叙述,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中一定含有离子键

B.单质分子均不存在化学键

C.含有极性键的分子一定是极性分子

D.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一定是共价化合物

【错因分析】(1)不清楚离子(共价)化合物的定义;(2)不知道离子化合物中可能有共价键;(3)不知道分子的极性取决于正负电荷重心是否重合。

【答案】A

12.不会比较离子半径大小

例12.(2013·辽宁联考)X、Y、Z、T四种原子序数递增的短周期元素,其部分性质或结构如下:

元素编号元素性质或原子结构

X形成的简单阳离子核外无电子

Y元素的气态氢化物和它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能发生化合反应

Z元素在周期表的族序数等于周期序数的3倍

T同周期元素中形成的简单离子半径最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原子半径大小顺序:T>Z>Y>X

B.常温下,T的单质与Y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浓溶液反应生成氢气

C.X分别与Y、Z均可形成既含极性键又含非极性键的化合物

D.由X、Y和Z三种元素构成的强电解质,对水电离均起抑制作用

【错因分析】不会比较同周期元素离子半径大小。

【答案】C

三、思维训练

1.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丁烯的结构简式:C4H8

B.氢氧根离子的电子式:[∶O····∶H]-

C.硫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中子数为143、质子数为92的铀(U)原子:14392U

2.正长石的主要成分为硅酸盐,由前20号元素中的四种组成,化学式为XYZ3W8。其中,只有W显负价。X、Y的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与Z的最高正价数相等。Y3+与W的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X、W的质子数之和等于Y、Z的质子数之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的离子半径>Y的离子半径

B.Z的氢化物稳定性

C.Y的氧化物既能与盐酸,又能与NaOH溶液反应

D.X2W2、Y2W3两种化合物含有的化学键类型完全相同

3.右图为元素周期表短周期的一部分。E原子的电子层数为n,最外层电子数为2n+1。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C和E氢化物的热稳定性和还原性均依次减弱

B.A与B形成的阴离子可能有AB2-3、A2B2-4

C.AD2分子中每个原子的最外层均为8电子结构

D.A、D、E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依次增强

4.下表为部分短周期元素化合价及其相应原子半径的数据。

(1)元素G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元素F所形成的常见单质的电子式为。

(2)A、B、C、E的氢化物稳定性顺序是。(用化学式回答)

(3)分子组成为ACH2的物质在水中会强烈水解,产生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无色气体和一种强酸。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请写出B的单质的一种重要用途;工业上制取该单质的反应原理为。

(5)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使铜和A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稀溶液反应,得到蓝色溶液和氢气。请在方框内绘出该实验方案原理装置示意图。

5.原子序数由小到大排列的四种短周期元素X、Y、Z、W,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32,在周期表中X是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Y、Z左右相邻,Z、W位于同主族。请回答下列问题:

(1)X、Y、Z、W四种元素的原子半径由大到小的排列顺序是(用元素符号表示)。

(2)由X、Y、Z、W四种元素中的三种组成的一种强酸,该强酸的稀溶液能与铜反应,离子方程式为。

(3)由X、Y、Z、W四种元素组成的一种离子化合物A:

①已知1molA能与足量的NaOH浓溶液反应生成标准状况下44.8L气体。写出加热条件下A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②又知A既能与盐酸反应,又能与氯水反应,写出A与足量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4)由X、Y、Z、W和Fe五种元素组成的式量为392的化合物B,1mol B中含有6mol结晶水。对化合物B进行如下实验:

a.取B的溶液加入过量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白色沉淀和无色刺激性气味气体。过一段时间白色沉淀变成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

b.另取B的溶液,加入过量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加盐酸沉淀不溶解。

①B的化学式为;

②B溶液中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