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

时间:2023-05-29 17:50: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能制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智能制造

第1篇

[关键词]MES系统、智能制造、助力

中图分类号:F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136-02

1 传统MES系统的定义与应用

MES系统是制造执行系统的简称,它是由美国的AMR公司在90年代初期的时候提出来的,目的是为了使MPR计划的执行功能进行加强,把车间作业现场和MPR计划进行现场的控制,利用执行系统把它们连接起来。这里面所说的现场控制主要指的是数据采集器、条形码、PLC程序控制器、机械手以及各种各样的检测和计量的仪器。MES系统通过设置必要的接口,和厂商之间建立起合作关系。现代的MES系统是一种管理系统,它是面向制造企业和执行层的生产信息化。它能够给企业提供计划排程管理、设备管理、采购和成本管理、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对项目看板进行管理、对底层数据进行集成分析、对上层数据进行集成分解等等的管理模块,目的是为企业打造出一个可靠、全面、可行并且扎实的制造协同管理的一个平台。

MES的体系结构经历过两个发展历程,即从T-MES向I-MES的发展历程。传统的MES(即T-MES)是在1960年在零星的车间级应用里面发展起来的。它又可以分为专用MES和集成MES两大类。专用的MES是属于一种自己就是一体的应用系统。它一般是对单一的生产问题来说的。这些问题包括制品的库存过大、设备的利用率低以及a品的质量不能够得到更好的保证,它能够给这些问题去提供有限功能。比如质量设备、设备的维护、作业维度、物料管理,还可以适合于某一种特定的生产环境(如应用于MEMS车间和半导体的MES,应用于FMS系统的MES)。专用的MES具有投入少、实施快等等的优点,但是它的可集成性和通用性都比较差。集成MES系统的初衷是为了针对某些特定的行业(如装配、半导体、食品和卫生、航空等等)特定的环境而进行设定的。目前整个的工业领域都得到了拓展。它在功能上面已经实现了与上层处理事务和下层控制系统进行实时的集成。MES集成化具有相当丰富的应用功能,还具有统一的逻辑数据库和产品及工程的模型等优点。但是这类系统一般都会对特定的车间环境有着特殊的依赖,柔性相对来说也比较差,缺少广泛的集成能力和通用性,很难伴随着业务的过程发生变化而进行重新的配置。

可集成MES这个概念是AMR在发展和分析信息技术的方面和MES应用的前景之下提出来的,它是将消息机制、组件技术模块化应用到MES系统的开发中,它是两类传统的MES系统的结合。在表现形式方面看,I-MES具有专业MES系统的特点,就是说可以实现上下两层的集成。另外,I-MES还具有可扩展、可重构、客户化和互操作等等的特性。能够实现各个不同厂商之间的集成和原有系统方便的进行,目前的基于组件的I-MES是MES发展的主要的方面。综合利用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形成可以适应,可以集成,可以重构的MES的框架体系,为了进一步提高MES软件能够跨行业的使用、适应和协调能力进行强有力的支持。基于现在已经具有的成果和基础,发出符合我国流程工业和离散制造业特点及需求的MES软件系统、构件库和相关的工具。

2 智能制造的概念及体系架构

智能制造的定义是由人类专家和智能设备一起组成的人和机器一体化的一种智能系统,它主要在制造的过程中进行智能的活动,比如一系列了判断、分析和决策等等。主要通过人与机器结合在一起共同做事,进而扩大延伸或者部分的去取代人类的专家从事制造中进行的脑力劳动。它更新了制造及其自动化的概念,并扩展到高度集成化、柔性化和智能化。

产品的智能化一般包括自适应工况、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与服务、人机交换、自主决策;而装备的智能化,是将很多歌专家的经验和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融入感知、执行和决策的环节,给产品制造在线注入知识进化和学习的能力,比如来说在很多机械装备里面实现各种动态信息的制造;车间的智能化,主要表现为一个车间到底要生产什么,车间的设备的运行状态如何,质量如何的去管控,物料是否能做到及时的配送,是不是具有生产防范错误的系统,是不是有作业的指导,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进行生产的统计,产品是不是能进行及时的发送和运输等等都可以成功的实现全局的生产和管理控制;工厂的智能化,一般包括智能化生产的管理与控制。智能化的物流与仓储、智能的生产线和加工中心,还有智能化生产的管理与控制;当然最重要还是要实现一个完整生产现场的智能化控制,举例而言很多很多的企业都开始使用了自动化的仓库,还有没人引导的小车等等。实现了工厂智能化最应该重视的人与机器的互动。智能制造还体现在建立制造一体化知识库与产品设计体系;以生产知识的再次利用和共享作为目标聚焦制造问题下的制约条件,从而进一步建立产品设计的体系;把那些长期研究目标的工厂和生产过程中的一些知识的共享作为目的,来建立出可以重构的生产与生产管理的体系;构造建立出柔性的设备,把研究库的研究成果加以利用,从而开发探讨出一种柔性人机一体化的新模式,进一步的去探讨出大规模下的生产模式。

第2篇

2017年6月28日,世界智能大会期间,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支持下,由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天津市滨海新区人民政府、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承办,中国信息化周报社协办的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企业现场会在天津成功举办。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司副司长安筱鹏、天津市副市长何树山、天津市滨海新区副区长夏青林出席会议并致辞。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兴会、中国软件评测中心主任助理周峰、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副主任色云峰在会上做主旨报告。天津市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孙钢出席会议,会议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子河主持。来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单位的国内外专家、企业代表,天津市滨海新区重点企业代表参加会议。

点、线、面结合 推进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

会议之初,与会嘉宾首先在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进行了现场参观调研。在之后的现场会上,安筱鹏在致辞中总结了近阶段中德合作工作的进展和成效,并指出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是要继续发挥好交流合作的作用,营造互利共赢的合作环境,加强中德双方项目交流合作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中德合作在副部长级、执行级沟通机制,重点做好今年11月份在北京召开的第二次中德智能制造副部长级会议,做好会议的筹备工作。

二是务实推动项目合作,夯实中德合作基础,以中德合作试点示范项目为切入点,建立合作交流新载体,围绕智能制造、车联网、工业互联网、云平台、机器人、工业软件等领域技术标准,在项目、行业、园区,点、线、面三个层次上组织开展2017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项目的遴选,支持若干有示范性、引领性、标志性的中德合作项目,2017年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案例,扩大中德合作影响。

三是深化标准化领域合作,共同推进国际标准的研制和应用推广。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充分利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吸引中德著名企业研发机构和教育科研机构在高校设立教学机构、课程,鼓励和引导企业与高校建立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产业技术联盟和创业创新平台,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借鉴德国优秀人才培养经验。

五是开展系列交流活动,营造良好合作发展环境。组织召开大数据驱动智能制造高峰论坛等活动,交流双方的智能制造领域的新进展,了解双方需求,借鉴成功经验,对接良好供需诉求,营造互利共赢环境,同时打造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新模式,共同开发第三方市场。

天津积极承接

中德智能制造对接合作

何树山在致辞中指出,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专项实施意见和系列三年行动计划,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相关产业,积极推广人机智能交互、柔性理念生产等智能制造方式,广泛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控制。与此同时,作为落实“中国制造2025”重要抓手,天津市积极承接中德两国智能制造领域对接合作,来自德国的大众、西门子、施耐德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相继落户天津。在工信部公布的首批14个中德智能制造合作示范名单中,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培训基地和海尔洗衣机互联工厂两个项目入围,这些项目不仅提升天津制造业竞争力,也为下一步拓宽中国智能制造合作领域提供了示范和样本。

夏青林在致辞中指出,滨海新区将先进制造业和研发转化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努力扩大对外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形成航空航天、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支柱产业。目前已有142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落户新区。滨海新区规划建设了中欧先进制造产业园,着力打造全球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和中欧区域合作中心,重点发展高端装备、汽车制造、航空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生产业六大产业。

张兴会就中德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智能制造培训基地项目推进情况作主旨报告,并介绍了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的下一步发展计划:牵手一流大学、依托一流企业,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探索产学研育人新机制。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以搭平台、引机制、聚人才、促建设为基本工作思路,在队伍建设、专业技术、专业建设方面用了一亿资金,既要把材料成型、软件、通讯、能源与动力、物流、工艺美术等专业建设好,又要把11个国际化专业标准建设好,重点建设好航天工程和控制工程两个工程硕士研究平台,尤其是在航天工程领域,要聚焦数控技术、智能制造要研究四个方向,七个技术问题,建立四个实验室。

完善评价体系

促进人才交流

周峰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项目评价体系的相关情况。中德智能制造示范项目评价体系包括产业对接、标准化、培训基地、示范园区四大体系共21个模块,该体系已经在6月9日由中德联盟聘请18名产业相关专家进行了修订,可以为中德项目的项目遴选评审作为支撑。

据周峰介绍,在制定中德项目u价指标体系之外,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建立了企业智能制造核心能力评价体系和平台,从诊断切入,可以帮助制造企业定位自身短板,建立合理的技术转型升级的路径规划,帮助企业排除相关问题并规避相关风险,包括投入产出带来的相关转型方面的风险。可以帮助用户逐步完成闭环优化,实现资源整合,最终快速满足用户个性化定制为目标。这套体系分为17个方向、28个模块,体现的是工业4.0分级概念,企业从2.0时展到3.0,是不断做精益生产、流程优化的过程,从精益生产导入期到提升期,再到精密生产高标准期,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都有相关不同层级的要求,该体系可以针对不同行业,为企业定制智能制造实施路径。

第3篇

北京:正式“《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

近日,北京市正式“《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其核心目标为把北京打造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增长引擎、引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先行区域和制造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主要内容是实施“3458”战略部署。“3”指三转调整,通过“关停淘汰一批、转移疏解一批、改 造升级一批”,进行分类引导,推动存量产业“转领域、转空间、转动力”,再造产业发展新势能。“4”是四维创新,即强化以新技术、新工艺、新模式、新业态 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的全面创新。“5”是指发展五类高精尖产品,包括代表产业制高点的创新前沿产品、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关键核心产品、体现制造业服务化的集成服务产品、推动产业轻资产化的设计创意产品和保障基础民生需求的名优民生产品。“8”是指实施八个新产业生态专项,包括新能源智能汽车、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系统和服务、自主可控信息系统、云计算与大数据、新一代移动互联网、新一代健康诊疗与服务、通用航空与卫星应用。

安徽:通过《推进“互联网+”实施方案》

安徽省政府第64次常务会议日前召开,会议原则通过《安徽省加快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方案》。指出要围绕加快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和全面建成小 康社会目标,推动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新理念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产业基地和有较大影响力的互联网融合创新发展高地。 要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网络基础、产业基础、创新基础支撑,加快建设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建设,培育一批创新创业服务平 台。要明确重点领域,发展互联网与产业融合新业态,拓展网络民生服务新模式,提升公共服务新水平,推进互联网向工业、农业、服务业及能源领域渗透,拓展云 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在民生领域的应用,加快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提升政府公共服务效能。要强化保障措施,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强化人才支撑, 优化发展环境,保障信息安全,促进“互联网+”行动持续深入实施。

7大行动促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

工业和信息部日前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根据“行动计划”,到2018年,我国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进一步深化,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成为引领企业管理组织变革、培育新型能力的重 要途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步伐进一步加快,工业产品和成套装备智能化水平显著提升;跨界融合的新模式、新业态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培育一批 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示范企业;信息物理系统(CPS)初步成为支撑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形成一批可推广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小微企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互联网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支撑平台;基本建成宽带、融合、泛在、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初步形成自主可控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

具体行动计划包括: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和标准建设推广行动、智能制造培育推广行动、新型生产模式培育行动、系统解决方案能力提升行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培育行动、网络基础设施升级行动、信息技术产业支撑能力提升行动。

遏制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意见》,指出,互联网领域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违法犯罪行为也呈多发高发态势。因此亟需遏制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多发高发势头,净化互联网交易环境,促进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为创新创业增添新活力,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力。

《意见》提出了加强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治理的5项基本原则。

依法监管。加快推进打击互联网领域侵权假冒行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履行市场监管职责,强化事中事后监管,构建法治化市场环境。

技术支撑。积极创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信息技术在网络交易监管中的研发应用,提高对网上侵权假冒违法犯罪线索的发现、收集、甄别、挖掘能力。

统筹协作。充分发挥打击侵权假冒工作统筹协调机制作用,加强行政执法、行业管理、宣传、司法等部门间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第4篇

主妇用炒菜机炒菜和智能卡开锁、企业老板现场感受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展示会吸引了数万市民到场体验“智能制造”成果。笔者由此真切地感受到,靠汗水成功掘取第一桶金的顺德企业,正大力推动生产自动化、生活智能化,尝试用智慧来争取更大的腾飞和发展。

生产自动化:

1个机器人顶上6个搬运工

机器人自动化打磨抛光系统、搬运机器人、机器人狮子……顺德本土企业携带一批“智能装备”闪亮登场,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

佛山利迅达机器人系统有限公司摆出两头机器人醒狮“先声夺人”,其背后是该公司自主研发的机器人自动化抛光、打磨系统,无论在哪里,机器人狮子总能做出腾、挪、闪、扑、回旋、飞跃等动作,惟妙惟肖。

利迅达公司总经理霍锦添说,现在一台机器人一班可以代替两个人,两班制实际上可以代替4个人,一台焊接机器人50万元左右,一算下来两年就可以回本,而根据欧洲国家的使用情况,一台机器人寿命可达20年以上。

顺德嘉腾电子有限公司展出的A G V搬运机器人则吸引了众多小孩子前来体验。十几位小孩子站在一个载物框上,一台无人操控的机器人在自动沿着地面上以RFID模组铺设的运行线路,运到远处目标地点,将“载物框”卸载放稳。

嘉腾电子销售总监陈洪波介绍说,A G V可提供从产品到物料的“无人搬运”,一台售价最低7万-8万元,但1次可以做3个运输工的工作量,按两班倒计算,就相当于6个劳动力。

设计数字化:

市民可远程定制服饰

设计数字化也是顺德智能制造的一个发展方向。顺德区爱斯达服饰是均安一家牛仔服装生产企业,该公司展示的服装远程定制商业模式也吸引了市民的关注。

据介绍,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喜欢“网购”,但目前网上销售的服装都是以均码为主,无法满足体型不标准者的购买需求。“这一部分人还不少,比如偏胖人员越来越多,买到的衣服不一定合身。”该公司总经理助理欧阳淑庄说。

对此,该公司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和数字化服装制造的融合,开发了新的网购系统,试图打造全新的服装远程定制商业模式。在这一系统下,消费者在网上下单自己喜欢款式的牛仔服装,然后通过视频拍摄自己的全身照上传到电脑,电脑系统识别三维数据,形成数据库信息储备。最后,企业就将根据数据库信息度身定做衣服,电脑还可以展示其虚拟试衣的效果。“目前这一系统正在开发当中,计划明年推出投入使用。”欧阳淑庄说。

瑞德电子集团则展出了智能家电互联互通技术,该技术可使不同类型的产品实现互联互通以及家电的识别。该公司副总裁郑魏介绍说,“每个产品都有专用的通讯模块,进行单独编码,而且是基于目前中国自己的编码标准。”他说,识别标准运用后,家电可进行全生命周期跟踪,包括生产、经销、维修、回收等各个节点,通过云服务平台对接后,生产商、制造商、维修商可实现全数字化管理。

生活智能化:

各种需求一键搞定

随着生产自动化的普及,各种智能化产品也层出不穷,让未来的生活也变得智能化。

下班前可通过控制面板,遥控电饭锅煮饭、煲汤;回家途中也可以提前打开家中空调,指挥热水器烧好热水。广东康宝电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无线物联家居系统让这种智能化生活不再是梦想:消毒柜、灶具、电热水器、电视、窗帘……一个遥控器就可将全屋的家电通通搞定,还能实现远程控制。同时该系统也可以通过家电“感知”屋内湿度、温度、光线、有害气体含量等环境变化,自动控制家电运作,创造节能、舒适的家居环境。

第5篇

6月22日,由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主办,中德智能制造联盟承办的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中德双方各界人士共同探讨双方在智能制造领域的合作方向和重点。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出会并讲话,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代总领事白约恩、南京市市长缪瑞林出会并致辞。来自英飞凌、莱茵集团、菲尼克斯、中国航天科工、徐工等中德知名企业以及中国贸促会、中国电子学会、同济大学、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等多家机构协会的近400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会议还同期举办了中德合作项目经验分享交流会、中德智能制造企业项目推介会和中德企业交流对接会,现场气氛热烈。

搭桥中德制造 优势互补

目前,我国已出台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首个十年行动纲领――《中国制造2025》,并将智能制造作为“十三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点和主攻方向。

会上,辛国斌指出,当前以信息技术和制造技术深度融合为特征的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世界各国和众多企业都希望借助智能制造这一新方法、新技术、新模式,将消费和需求有效衔接起来,实现供给侧的自我更新和优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经济互补性,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近年来,工信部及相关部门机构正以多种形式促进中德双方企业对接交流。本次成功举办的中德智能制造企业家大会就是又一有力举措。

辛国斌强调,《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是中德双方为应对新一轮全球竞争而采取的新战略,两者异曲同工,殊途同归。这为两国间和两国企业间深化交流、合作奠定了基础。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驻上海总领事馆代总领事白约恩在致辞中表示,这次大会的举办重要且极具意义。德国作为一个开放的市场,希望能和中国在智能制造技术领域有更多的合作。南京对中德两国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城市,许多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在南京投资。他期待着中德智能制造有更多、更深的合作。

与此同时,南京市人民政府市长缪瑞林也深刻地阐释了南京发展智能制造的良好区位优势以及产业环境,再次号召以创新驱动,协同发展为目标的中德企业合作意向。

承办此次大会的中德智能制造联盟以“汇聚智造力量,开展广泛合作,推进创新应用,实现共赢发展”为宗旨,围绕智能智造领域的研发、应用、标准化、产业化、人员交流、教育培训等搭建交流合作平台,形成互利共同体。

同时,联盟按照《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和两国政府部门相关合作备忘录的精神,推进《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机对接,面向中德两国智能制造领域的务实合作,支撑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搭建产业与技术的合作平台,持续深入研究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前沿热点问题,为政府制定相关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和法律法规提供支撑服务,提出合理化建议。

两国企业家都希望能够依托中德智能制造联盟等共享共赢平台,发挥各自优势,在智能制造相关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示范项目推进、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进一步对接、交流与合作。

大会现场嘉宾的交流充分而热烈。大家一起见证了德国莱茵集团与中国软件评测中心等战略合作项目的签约仪式。会议成果丰硕。

夯实基础 开放合作

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德智能制造联盟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培根带来了“智能制造发展趋势展望”的精彩报告。他认为,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过程中始终不能放弃在质量方面的专注,这种专注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更多的是让客户也存在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某个环节,每一个工序,甚至包括其他因素,做到所有的质量信息透明化。另外,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智能制造越来越需要关注的就是数据,因为很多的潜藏规律是可能存在于我们感知不到的关联中,数据是可以发现这些规律的。

“所以对于企业来讲,推进智能制造首先需要什么?是数据的基础工作。需要分析哪类数据有较高的性价比,避免成本增加。每一类数据如何为产品功能增加实际价值?要做到优化数据功效,明晰数据保存时间,每类数据设计的风险以及数据敏感性等。而且,要关注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的数据,更重要的是它与其他一些数据,或者使用环境数据结合起来会产生更大价值的情况。总而言之,智能制造是一个发展方向,是一个过程。不能盲目追求,仅仅是在一些概念中做文章,要从基础做起,只有这样智能制造才能有序健康发展。”李培根补充道。

谈及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李北光呼吁,《中国制造2025》关系到目前应对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前沿,行业内要4.0示范,同时还要推动整体2.0补课、3.0普及的问题,核心在于怎么引导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制造业向迎接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做好准备。他说:“《中国制造2025》主要解决我们目前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我们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通过解决企业目前创新发展的共性问题,构筑支撑企业高端创新的平台。”

从企业实现智能制造的角度出发,英飞凌科技全球副总裁Olaf Herzog在“如何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与制造业紧密结合,加快产业智能转型”的演讲中提到,能够对不同产品优先程度加以有效的管理,尤其是在产量很大的过程中,对于企业实现个性化的制造十分关键。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魏毅寅认为,对中国企业来说,开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的活动要实事求是,扎扎实实推进,很多企业在信息化基础、工业自动化能力以及智能制造基础方面还待加强。他指出,特别是在信息化、自动化能力差距较大的企业,应该首先把基础夯实,相对好的企业应该发挥优势将有关智能制造的一系列实验性活动开展起来,同时还要保证开放合作的态度。

德国西克公司中国区总裁焦峰也从智能传感器如何有效助力“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的角度来展开阐述,他说:“如果没有智能物流是很难处理的,将来会有很多移动AGV模块替代人,同时智能分解和仓储,堆垛也是通过机器人实现,这就是过去和将来人们可以憧憬的不同情况。”这也说明,从各个角度看,企业发展智能制造事业都刻不容缓。

第6篇

率先引进智能设备,独创铝包木系统技术

系统公司在服务的过程中具有十分清晰的线条,它们具有很强的研发能力,能为门窗企业提供完整的技术体系,而门窗企业再利用这些技术体系制造出系统门窗服务于工程项目与家装市场。米兰独创铝包木门窗系统技术,采用与系统公司相同的运营模式。

MISS FC:作为中国系统铝包木门窗的领航者之一,米兰之窗在产品、品牌等方面具有众多优势,米兰之窗的主要运营模式是什么?对于产品的后期安装是如何监管的?

马总:米兰之窗是中国第一个做铝包木窗系统的企业,采用的是与系统公司相同的运营模式。我们拥有自有知识产权的MILUX 铝包木门窗系统。利用米兰之窗独创的铝包木门窗系统技术,对每一根框料进行铣型、喷涂。把组成木窗的每一个窗框料加工独立的成品,同时,我们将五金、铝合金、玻璃、胶条等配套零部件和系统技术,提供给门窗加工厂,由他们按照MILUX 系统工艺指导进行组装,最终服务于终端客户。关于监管,实际上我们已经把产品做到了极致,主要的技术工艺都已经在米兰之窗解决了,后期装配只需按照MILUX 系统加工手册来完成,很容易达到高质量的水准。当然全方位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我们在加工和安装过程中也有贯穿全过程的指导和监督。

MISS FC:目前市场上还有成品门窗输出、材料输出、系统研发输出等多种与门窗厂的合作模式,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马总: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气候差异,人文差异都比较大,无论哪种方式都有其存在的理由。不论哪种模式,根本应体现其自身的核心专长。以米兰之窗为例,我们的核心专长就是铝包木门窗系统。您与米兰之窗合作可直接给您带来三大好处:第一,快速掌握铝包木窗的产品技术,免去了您3-5 年的探索期,直接进入铝包木门窗的强者行列;第二,低成本投资,轻资产进入,风险低,特别是在当下的经济形势下,极大地降低了企业风险;第三,共享米兰之窗品牌影响力,整合市场资源,有力开拓市场。门窗行业整合转型,零售将成为新的增长点市场不景气的根源在于门窗行业处于整合期,整合意味着淘汰和新增,一直存在的零售市场未来将是非常大的增长点。擅长工程市场的传统门窗企业该如何适应零售市场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对企业的服务能力和生产水平是一个考验。

MISS FC:由于近期工程量开工不足,现在很多门窗企业都在计划从工程向零售进行转型,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

马总:这种转型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门窗企业。总体上来说,当前工程市场确实遇到了一些困难,资金不足、工程量有所下降等。其实出现这种情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门窗行业正处于整合期。当前,国家对于建筑绿色建筑、环保、节能、防污等指标不断提升,给门窗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开发商在找新的产品卖点,绿色建筑需要新的节能产品,这些都要求系统化的、高品质的产品,而这又是传统门窗企业的较为粗放的加工手段无法满足的。因此,门窗行业需要整合,在整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淘汰一些无法适应当前形势、满足市场需求的企业。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都在探索新的继续生存之道和增长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次装修或者三次装修等后期改善性的零售市场换窗需求量是比较大的,因此许多人认为国内的零售市场在未来是一个非常大的增长点。其实,家装市场一直存在,很多老建筑已经换过好几次窗,从钢窗到塑窗,再到铝窗,再到木窗,只是过去企业认为换窗比较繁琐而没有关注这一块。现在由于工程市场不太景气,家装产品价格高,回款相对较快,很多企业便想转向家装市场。而从服务能力来说,家装市场对于企业的服务能力比工程项目要求更高,面对的客户都是多样化的,产品是定制化的,这些要求企业有定制化的生产线和柔性生产能力,还对企业的配套服务、售后维修的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随着人们对于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要求更高、对窗户重要性也有更多的认识,没有一定的服务能力和生产水平的企业是无法满足人们多样化的个性需求的。

MISS FC:无论怎样,都对于供给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给侧变革对于门窗企业来说是挑战还是机遇,您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马总:供给侧变革 ,对于门窗行业来说,产能严重过剩,导致白热化的市场竞争,质次价低的产品大量充斥着市场。从根本上说是我们国家在快速发展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由于人们在购买产品中对产品质量的诉求得不到满足,企业生产的房屋、门窗等产品不是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因此出现了相对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就是要调整这种结构性的偏差,以房地产为例,我们要开发的是节能的、环保的、生态的、以人为本的满足人们需求的高品质房屋。这种绿色的、生态的、高品质的建筑需要好的配套材料,比如,这要求门窗的保温、隔热、隔声等基本性能都有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传统的门窗厂数量较多,在转型过程当中如何调整部分企业的战略定位,促使我们的产品能够迎合市场的需求,就成为能否在未来的市场中争取更多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关键。如果一个企业与市场趋势背道而驰,那么很容易就会被淘汰。

合作伙伴精挑细选,百厂千店协作共赢

现如今,单打独斗早已不能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合作伙伴有时甚至会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如何选择合作伙伴,是所有企业必然会遇到的课题。值得注意的是,拥有一致的经营理念已成为绝大部分企业在选择合作伙伴最重要的因素。

MISS FC:去年米兰之窗在FC 展会现场的私董会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还在全国进行了百厂千店的战略布局,请为我们介绍一下私董会和百厂千店是怎么结合的?

马总:米兰之窗的百厂千店战略包括两方面内容。百厂指的是我们与各个门窗厂紧密合作,他采用米兰之窗的系统、技术、软件、零部件产品,接受系统的培训,并按照规定方法进行组装和安装,为工程项目提供服务。千店是指我们针对零售家装市场的经销商、商提供成品门窗。而私董会的主旨在于我们希望与百厂千店的合作伙伴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包括共同投资,共享股权,战略合作等。

MISS FC:如果想成为米兰的合作伙伴,需要具备哪些基础的条件?

马总:我们对于合作伙伴有非常详细的要求。比如经销商:首先,希望合作伙伴与我们有共同的经营理念,与米兰之窗的公司定位和整体市场理念相契合,即高品质的产品,高质量的服务。第二,经销商和商需要有独立的专营店,在店面面积方面,位于三、四线城市的店面面积需要达到80 O、二线城市达到150 O、一线城市达到300 O;米兰之窗免费提供设计方案,指导装修,以达到形象统一。最后,经销商和商还需要提交一定的质量保证金,并且必须配备基础的技术人员和安装人员。

第7篇

关键词:智能制造 沈阳 产业升级 创新效能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8-0008-02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发展智能制造,加快产业升级刻不容缓。沈阳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传统制造业对工业仍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但支撑力已有所减弱。随着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一些结构调整缓慢的企业面临着被市场淘汰出局的困境。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推进智能制造发展是大势所趋。

一、沈阳智能制造发展现状

1.沈阳智能装备制造发展情况

近年来,沈阳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IC装备、移动终端以及3D打印等产业正在逐步兴起,一批高技术企业在智能制造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为智能制造技术和产品的推广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在机器人领域,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涵盖了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等5大类,2015年实现机器人相关业务收入40多亿元。在智能数控机床领域,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推出的i5智能机床上市以来,深受客户好评,商业化进程顺利;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的数控系统、驱动单元及相关机床电子产品,成为国内数控领域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在IC装备领域,沈阳芯源微电子、富创精密、中科博微等一批企业在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能力、封装测试方面开始突破技术瓶颈制约,为国产刻蚀机、离子注入机、匀胶显影等多个IC装备整机和LED等半导体设备提供了数千个零部件产品。

2.沈阳智能装备应用情况

在国家和地方政策的推动下,沈阳中德产业园、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创新研究院、新松智慧产业园、机器人协同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纷纷启动;沈阳宝马、沈阳通用、海尔冰箱沈阳工厂、新松公司、辉山乳业在工业4.0领域已走在全国前列;沈阳鼓风、沈阳机床、沈阳输变电、沈阳远大等一批大中型制造企业正在实施智能升级计划,努力建设智能化工厂和数字化车间。同时,移动互联网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取得新突破,东北区域超算中心正式揭牌启用,生产业平台辐射作用初步显现,远大科技研发创新平台、东网“超云”平台等服务平台投入运营,为沈阳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二、沈阳发展智能制造面临的主要问题

沈阳近几年的智能制造和应用水平虽然有大幅度提高,但总体上看,相较于南方,无论从本地市场热度、国际巨头参与度还是政府推动力度还存在较大差距。

1.智能装备产业规模小,与国际巨头技术差距明显

虽然拥有智能制造领域的国内龙头企业,机器人等智能产品种类也较国内其他城市有显著优势,但沈阳在具有比较优势的IC装备、机器人、数字化医疗等行业产值均未达到50亿元,产业规模偏小,本地化应用不多,品牌认知度也不高,对沈阳经济的引领作用远未发挥出来。智能制造的一些关键技术环节薄弱,在短期内难以在重点前沿领域先进技术的发展方面取得突破,产品的可靠性相较国外品牌依然存在一定差距,核心技术对外依存度极高。

2.产业本地配套能力差,协作成本高

由于产业链发展不够均衡,上游配套企业基础薄弱、数量不足,导致智能产品的核心零部件加工和采购往往依靠国外或南方城市进行,增加了本土企业的物流、生产成本,间接影响了沈阳智能制造的价格优势。数据显示,目前智能制造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大量进口,高档数控机床配套的高档功能部件70%需要进口,高档传感器、高档液压件全部依赖进口。

3.应用市场不活跃,智能化升级意识有待提高

目前沈阳智能制造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企业对产业变革的危机感不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智能制造的现实需求。同时,智能设备应用企业大多还停留在引进几台智能化加工设备的水平,技术配套能力不足,缺乏将研发、设计、应用、服务各环节进行系统诊断和智能化整合的战略思维和全盘规划,智能制造市场需求有待培养。另一方面,由于受大环境影响,下游用户企业效益不佳、盈利能力不强,导致很多沈阳地区的工业企业没有足够的资金,无法通过智能制造装备来进行企业转型升级。

4.政策扶持效应尚未显现,发展合力尚未形成

智能制造的发展需离不开政府的扶持政策的有力推动。近年来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关于支持机器人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促进机器人及智能制造发展的相关政策,发挥了一定的政策效力,发挥了一定的政策效力,但从实践层面和企业反映来看,一些政策订立的门槛过高、标准过严,而且相关激励机制不够完善细致,使得很多企业特别是非常具有活力的中小微企业,无法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政策支持。

三、加快推进沈阳智能制造的对策

根据沈阳智能制造发展现状,要以机器人、工业智能化生产线、高档数控机床、集成电路装备等智能装备为工业转型升级新引擎,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构建智能工业生态体系,推动全市工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1.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及产品

发挥沈阳的装备制造技术优势,通过财政资金对智能制造等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攻关并实现产业化的项目进行重点扶持,开发和应用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成套装备。在工业机器人领域,以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为核心,重点发展高速、高精、重载、轻量化的工业机器人、移动机器人、洁净机器人和特种机器人整机产品和核心关键部件,推动工业机器人形成有针对性的行业系统解决方案,并将产业战略提升到涵盖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全过程。在高档数控机床领域,围绕国家重点领域,开展i5智能数控机床在典型行业以及产业集聚的典型地区的产业化推广应用,以智能制造示范应用实现企业产品全新升级与结构调整,进而带动产业整体链条向智能化迈进。在IC装备领域,应依托IC装备产业联盟,继续积极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发展集成电路装备和集成电路制造。集成电路装备方面加强现有成果的产业化,提高现有优势产品市场占有率;集成电路制造方面,依托沈阳市雄厚的装备制造基础和企业,鼓励企业开展工业控制、互联网+等产业相关芯片。

2.提升智能制造创新效能

要摆脱为国际智能制造巨头打工的局面,必须提升集成创新意识,体现应用核心和市场导向,不断突破共性、基础性的关键智能技术,加强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为此,应首先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打破我市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与高校院所创新体系之间的围墙,充分发挥沈阳机床等1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中科仪等124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主体和引领地位,推动建立沈阳市产业智能制造需求平台,促进相关领域关键技术环节的突破;其次,要发掘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与传统产业间的耦合点,以企业和行业解决方案为发展方向,推进智能装备企业与航空航天、电力能源、汽车造船等大型企业的合作,提升成果产业化的能力;最后, 针对一些在短期内难以取得突破的重点前沿技术领域,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强与国外顶尖研发机构的合作,通过并购国际品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

3.提升智能制造服务协同能力

制造企业服务化是实现产品价值和获取利润增值空间的重要途径。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对概念创意、研发测试、系统设计、关键零部件生产、产品组装、系统集成、供应链管理、品牌经营、互联网营销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细化分解,加快整合生产业资源,创新生产业模式,促进制造业从以产品为中心向服务增值延伸。为此,一方面要建成区域信息技术产业研发与应用公共支撑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机器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实现对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从核心零部件到整机的质量检测和评估,参与相关行业国家标准的制定;另一方面,还要依托相关产学研单位和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构建智能制造示范中心、智能制造人才实训基地,启动沈阳工业4.0智能服务中心项目,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智能化升级提供完整解决方案。

4.完善政策发展环境

首先,应加大财税扶持力度,统筹现有财政资源和各类工业发展基金,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和财政资金的杠杆调节作用,优先支持智能制造及应用,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税收优惠制度,鼓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其次,加强金融配套支撑,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股权质押、资产质押等贷款业务,对先进装备制造业和智能制造等领域重大项目优先给予信贷支持;加强投资体系建设,充分利用种子基金、天使基金、产业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私募基金等多种投资模式,支持智能制造发展。最后,加快人才引进和培育,以“盛京人才”战略为龙头,结合国家“千百万人工程”,加大优秀企业家群体、技术领军人物、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力度,运用激励手段引导高层次人才向企业集聚。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重点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科研人员和技师。

参考文献

[1]王影、冷单,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的现存问题及发展思路[J].经济纵横,2015.1

第8篇

关键词:智能加工;模具制造;应用

中图分类号: TG50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 (C)-0000-00

智能加工技术是一种将人工智能理论和数字化设计制造理论结合为一体的加工技术,优点是能够大大提高制造质量、效率和效益,在传统的加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不确定因素,影响模具制造的质量和效率,而在智能加工技术加入之后,模具制造效率和质量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在“中制造2025”提出之后,更加要在制造业上应用智能加工技术,这样才能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智能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现状

在生产中的模具制造只要是通过注塑、挤出、压铸、拉伸等方法来得到所需要产品的模具或者工具,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主要是通过对模具制造的质量和效率来衡量的,这也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从全球目前的形势来看,模具制造更加向着集约化、智能化、自动化等方向发展,在生产周期上也是进行了进一步的缩短。因为模具制造要朝着大型、精密和标准等方向发展,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在模具制造这方面应该加大重视力度,应用智能加工技术来提高我国模具制造的质量和效率,这也是为了完成“中国制造2025”最基本的要求。智能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传统的模具制造方法在生产企业中几乎看不到了,更多的是数控技术来取代,这就是智能加工技术的体现,现在的数控机床更加的精密、高速、复合与智能,完全符合现在模具制造的要求,对我国未来制造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智能加工技术的特点分析

精度高,质量稳定性好:智能加工技术是通过数控来对装置进行智能控制,此装置是由很多硬件,例如电路板、显示器、键盒等,同时还具备一些零星的程序,来进行数字输入,这样就能实现对模具制造的有效控制,在信息存储、数据转换以及插补运算等方面都有着很好的作用。恰恰是因为这些核心的装置,因此相比较传统的模具制造,智能加工技术能更加的精密和稳定。

加工复杂零件:在模具加工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比较复杂的零件,对于这样的零件,通常来说使用传统的模具制造方式是比较复杂且困难的,而智能加工技术的应用则是通过多坐标联动的方式来对数控装置进行控制,很多平面曲线和空间曲线的加工工作都能够轻松完成,这样就大大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制作模具的工作效率。

生产效率大大提高:智能加工技术的应用是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来进行控制的,这样就让生产和加工变为一体化,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来对机床进行全程的控制,智能化的控制能够减少生产单位的时间,提高模具制造的效率,对企业的生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自动化程度较高,对工作人员素质要求较高:在智能加工技术的应用下,模具的制造主要是通过数字化控制完成,这样就能够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了生产成本,对企业的效益也是一种提高。但是这样的工作需要具有一定专业素质的人员来进行操作,因此需要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较高。像一些数控加工语言需要应用CAM软件来进行仿真模拟,这种高技术的专业知识并不是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明白的。

三、智能加工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具体应用

1.DXF转换工具

在模具加工中,其曲面的精准性直接影响着模具制造的质量,在很多加工企业中,对于一些大型的模具都是进行自动化加工控制的,但是很多局部的程序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需要一定的时间来完成,同时在对模具轮廓进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一定的程序修改,这样就浪费了时间。而智能加工技术中DXF的应用就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可以让加工机器在运行的状态下进行修改程序,避免了停机等待,在对轮廓进行修改的过程中也是能够单独设立一段程序进行,为客户减少了等待的时间,简化工作程序。

2.手轮叠加和运动控制

在模具加工中,尤其是一些大型的精密的模具,操作人员需要直接对其进行自动加工控制,这就需要手轮叠加运动。在运动开始之前会对全局程序的参数进行设置,这样叠加运动的范围就能够确定,在这样的前提下,手轮叠加运动是非常安全的。

曲面加工在模具制造中是比较重要的一环,往往是使用CAD或者CAM来生成曲面加工程序,但是在很多直线程序的插补过程中会出现很多棘手的问题。在智能加工技术下,数控系统就能够让其自动过渡,刀具也能够以稳定的速度在模具上切割。在运动控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减少后处理器的二次运算,这一功能在上夜班无人看管的前提下非常好用。

3.智能控制加工精度

机床几何误差、旋转轴定位误差及空间漂移是在模具制造加工中经常出现的问题,想要提高其加工精度就要从这几方面入手进行解决,而在智能加工技术的应用下,KinematicsComp功能和KinematicsOpt功能就能对这种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在KinematicsComp功能中,是将所有轴的实际特性结合到运动特性的模型中,高精度的来测量刀尖的空间误差。从而提高加工精度。KinematicsOpt功能是通过海德汉高精度触发式测头来测量球心的位置,对被测轴进行自动优化,然后对参数进行修改,这样就保证了模具质量生产的稳定性。

4.自适应控制加工过程

通常生产企业都想尽可能的提高机床的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而对给予机床一个更大的加速度,在这样的高速运动下,机床的承受能力是巨大的,严重时会影响机床的正常工作。而在加工过程中运用受力自适应控制就能对加速度进行检测,让机床运行速度保持在一个正常的、合理的范围之内,同时还能够提供扭矩和摩擦力的数据参数,让工作人员不断地调整控制参数,这样就能适应工件当前的质量。而位置自适应控制是应用在机床的动态性能控制中,最大限度的提升机床的动态性能,从而提高控制系统的稳定性。

四、模具制造中智能加工技术的应用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工业产品质量要求的提高,对模具制造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模具制造的方向也应该朝着更高的方向发展,智能化生产将会变得越来越普及,其中数字化控制将会成为模具制造发展趋势中的主要潮流,模具制造主要是对速度和精度进行控制,只有将这两方面控制好,那么就能够得到高质量的产品。在未来的模具制造中,会要求工业生产更加的高效、精准、复合化和多元化,而在实现这些标准的前提就是应用智能加工技术,因此智能加工技术将会应用的更加普遍、成熟。

五、结束语

现在智能加工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模具制造中,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数控技术是智能加工最好的体现方式之一,对于一些大型精密模具的制造都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上述具体应用在工业生产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是极为可靠、准确的。

参考文献

[1]杨兴.模具制造智能化技术在东风模具的应用[J].金属加工(冷加工).2015(11)

第9篇

近 10 年来,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房地产行业高速运行以及城镇化进程加快推进,搭乘这股行业利好春风,电梯产业呈现了爆发式的增长。目前我国不但是全球最大的电梯市场,而且形成了全球最强的电梯生产能力,成为电梯领域的世界工厂和制造中心。在浙江南浔,电梯产业更是有着3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电梯之乡”。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 “走出去引进来”推动企业发展

森赫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森赫”)成立于2002年,坐落于浙江南浔,目前拥有产品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客户服务中心、电梯运行速度可达10.0m/s的试验塔,是面向全球市场的电梯、自动扶梯及立体停车设备的大型制造企业。成立之初,森赫还仅仅是一家电梯部件加工厂,成立后短短两年,森赫便取得长足发展,完成了从一家小小的电梯部件生产厂商到整梯装备制造商的跨越。2012年,森赫更通过一系列策划酝酿、资本运作, 成功全资并购原德国合资电梯公司,成就中国民营制造业领域海外收购案的又一段佳话。

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森赫也曾面临市场扩张难、订单量少、技术创新不足等难题。为了在全球市场找到更高、更广的发展空间,森赫寻求与德国知名电梯企业合作,期望通过将德国同行的先进技术及制造理念消化吸取并掌握,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在“走出去、引进来”的策略方针指引下,森赫多次参加德国国际电梯展,参观德国电梯企业生产过程,并尝试将德国企业先进的生产模式及生产设备引进森赫。来自德国的瓦格纳全自动喷涂线、意大利的萨瓦尼尼全自动柔性钣金生产线,以及机器人一体化的数控复合系统等一系列先进设备的引进,让森赫的每一道生产线都变得井然有序。

ERP+PLM

打通设计生产“任督二脉”

电梯行业作为典型的大量定制化制造行业,每家客户的产品大多都是定制的,几乎每台电梯配置都不重复,单梯电梯技术分解产生料号有3000-4000颗,共用性料件一般在400-500颗,其余均为专用料件技术拆分后进行采购与生产,料件管理复杂,装配物料匹配要求高。因此物料对电梯行业来说至关重要,从源头合同报价到技术拆解到生产、采购、装配整个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错误会影响整台电梯的安装交付。更严重的是,这些错误一般在交付装配时才会被发现,此时再重新调整生产将会严重影响交付时间及产品成本。同时,因为整梯排产、整梯发货的排产方式,物料差异往往会导致重工,从而影响整体生产节奏。而仓库库存种类繁多,物料的收料及发放管理命名必须与技术、生产一致,若单独管理会导致发料错误而造成生产交付环节异常。

在与鼎捷软件合作以前,森赫采用手工排单,设计环节与生产环节脱节,数据无法完成有效传递。“电梯行业的特殊性就是标准件非常少,基本都是非标处理,设计抛到车间后,车间通过技术拆解,由人工进行下料处理,非常容易弄混,导致产品返工严重,造成大量的浪费!”森赫生产主管沈明明如是说。在鼎捷的协助下,森赫通过ERP+PLM系统的导入,将从销售到设计、生产再到财务核算的数据有机串联起来,使得企业的整个流程都落实并固化到信息系统中,真正实现了研发标准化、物料标准化、生产设计一体化、财务核算标准化的管理诉求。

沈明明更从品质的提升、交期的改善以及库存成本的降低几方面,对生产管理效益的精进进行了全面总结:

提升品质。之前森赫都是通过人工来挑选物料,往往几大核心部件都会做,但是一些非标件,或者是一些小件,最容易出现遗漏,直到最后装箱或者交付的时候,才发现少了一些部件,导致无法准时达交。现在通过ERP系统生成工单,并全面跟踪从生成工单到最终完成的全部过程,使得产品品质得到了保障。

改善交期。在上信息化以前,森赫的销售模式基本是客户下单预付款达到30%就进入生产,以防止无法在交期内交货。但电梯是工程性产品,尤其是甲方若出现资金链断裂,就会造成工程停工从而使得电梯成品库存压货非常严重。信息系统上线后,大大缩短了产品的交付周期,现在只要提货款到马上就可以进入生产。现在提货款标准已经从30%提升到了70%以上,既改善了交期,又降低了成品库存,成品库存从上线前的500台降低到60台以下。

降低库存成本。“反正放在我仓库里没人带出去,还是我的资产,烂也烂在锅里,不存在损失。”在沈明明看来,以前森赫是没有库存管理概念,仅仅会针对大件物料进行盘点。如今,森赫每个月都会依托ERP系统进行月度盘点,使得库存信息非常清晰。ERP系统上线以来,森赫的库存资金从1.4307亿元降到8220万元,降幅达43%,周转天数更从119天降为55天。

智能化+服务化

勾勒互联网时代的转型蓝图

作为一家传承德系基因的企业,森赫始终希望能将德国工业4.0血统融入企业发展。沈明明认为要实现智能制造,一是要依托于智能化的生产设备,另一方面是要依托于智能化的信息系统。

目前,森赫也在积极引进先进硬件设备。未来,通过信息系统与工厂自动化、物联网、机器手臂等的连接与整合,将实现作业现场数据的海量精准收集,大大提高制造现场的透明度及作业效能,从而协助森赫从机器“自动化”向生产“智能化”跨出一大步。

“互联网+”时代万物互联,使得制造企业可以提供多元化服务,从研发、设计、生产到售后的各个环节来实现产品的增值。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制造企业积极向服务化转型,将能增强产业链各个环节的服务功能,实现企业价值链的延伸和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基于此种趋势,森赫不仅仅要为用户提品本身,更需要为用户提供从销售、制造到安装维护的全套最佳解决方案。对此,森赫技术总监牛有权对于“智能制造”也有新的期待:如何依托智能检测控制、物联网,实时监控电梯运行情况,并实时回传监测数据,经过数据分析对电梯运行状况进行有效分析和诊断,杜绝电梯的意外发生,从而提高电梯使用安全性。

第10篇

智能制造包含智能制造技术和智能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地充实知识库,具有自学习功能,还有搜集与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的信息,并进行分析判断和规划自身行为的能力,智能制造技术涉及方方面面的专业技术,同时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应用等场景,实现智能与智慧。而所谓“环境和自身的信息”通俗讲即为各类数据,企业管理系统必须对接生产数据,才能有效地分析和智能化控制和应用,围绕生产数据不落地及实际应用展开,浅谈如何让管理与生产不脱节。

关键词:

生产大数据;智能制造;数据采集

随着“中国制造2025”出台指引内地制造业,各企业积极响应,结合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应用等场景,走进中国制造2025的第一个年头。所谓智能与智慧,当下中国的2.0、3.0企业其实是要通过规划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协助管理出效益,逐步提升自动化水平,最终纵向集成、横向集成、端与端集成,实现智能化制造。智能制造的信息化系统将协助管理,是管理的手段、工具,是系统工程、是持续工程,而且必须与生产、与设备交互信息,让生产大数据不落地采集,对其数据分析及应用,物物感知、自动响应,才能回馈生产、指导生产,并能够持续优化,按需分配、按需生产,也即智能制造、智慧工厂。数据采集作为生产过程信息的收集手段,而数据采集系统也就成为连接底层自动化系统与高层信息化系统的桥梁,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有效的基础数据,包括工艺参数、设备数据、质量数据、能源数据、干预干扰数据等等,数据采集将管理同生产紧密结合,使得信息一体化系统形成“信息源于生产,又最终指导生产”的闭环有效系统。本文针对制造业数据采集,介绍管理系统如何实施,为智能制造打通信息流、业务流。

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面向上下层级,将下层各种对象中的数据源按照一定规律采集预处理后,与上层系统进行交互,因此数据采集系统通过对基础数据的处理后,又派生出生产实绩数据、能耗实绩数据、质量实绩数据、设备运行数据、异常信息数据、物流跟踪信息以及逻辑处理与接口信息。数据采集关系到各个生产流程中信息的连续性,最终影响上层一体化信息系统的决策、追溯、判别和分析。数据采集派生数据与管理系统的计划、标准、财务、成本、仓库、采购、决策等相关联,构成整体信息化的信息流,覆盖智慧工厂业务流转与智能制造执行。

1.1数据分类

采集数据分类,可以分为工艺数据、过程数据以及作业实绩。工艺数据如温度、压力、在线检测、电流电压以及介质流量,这些工艺数据影响产品质量,对产品质量追溯和持续优化起到进一步分析作用;过程数据比如工序的所有状态信息,比如物料、介质消耗量等消耗,这些信息作为物料跟踪的属性,便于生产过程节奏把控、单位能耗分析以及成本分析;过程数据作业实绩是通过物料跟踪处理,形成各区间的班组生产作业记录,如当班投入实绩、产出实绩、当班待处理记录以及异常判废实绩;设备停服役以及设备运行参数作为设备分析和设备管理的依据。其次物料跟踪所需的信号包括人员干预干扰信息,均作为物料流转必不可少的属性。其次智能机构、周边系统以及其他感知设备,在今后都存在各种间接或直接的交互方式,以便更柔性制造、相互协调、无缝对接。

1.2采集对象

采集的数据(Data)是对实绩、概念或指令的一种表达形式,可由人工或自动化装置进行处理。数据本身之间是没有关联的,只有给这些数据赋予了各种机制或规律属性后,才有质量实绩收集与分析的意义,也变成为信息。数据处理是系统工程和自动控制的基本环节。数据处理的基本目的是从大量的、可能是杂乱无章的、难以理解的数据中抽取并推导出对于某些特定的人们来说是有价值、有意义的数据。即为工艺沉淀、质量分析等等去追溯、查询、再提升提供有效信息。数据采集的主要对象包括:与基础自动化(PLC、DCS等系统)通讯;与智能仪表通讯;与机电一体化设备或系统(在线检测等);与周边各系统通讯。与这些采集对象通过各自交互能力,比如相关协议、接口标准化、文件或数据库表单交互等途径,能够获取大量零散又无关联的数据信息,这是智能制造大数据应用平台及生产、质量分析的基础。

1.3数据应用

数据采集的目的不同,所采取的数据处理也就存在差异,包括采集频率、采集触发条件、存储时间以及展现形态。对全流程质量数据的采集及处理,形成一体化质量管理系统,用来质量异议追溯查询及分析,这个必须要有过程管理系统系统的物料跟踪模块支撑;在局部或相关区域对能源介质数据采集、分析及管理,形成能源监控或能源管理系统,目的是能耗分析与统计比对,有助于能源分配及节能减排;单独对检化验或计量进行数据采集与应用,形成计量、检化验系统,是将物料计量及过程成分进行有效采集和管理;将实绩与合同计划关联,能实现合同动态跟踪;将标准与运行反馈实绩关联,能做到设备控制预警等应用;包括大数据应用及云应用,制造业这些有效应用均离不开现场基础数据,解决现场信息孤岛,使得信息化整体效应,透明流转,提高企业效率。

2相关系统介绍

质量一体化系统主要功能应包括但不局限于质量数据归集、在线质量监控、产品和行业规范管理、在线质量判定、全流程工艺质量追溯、表面缺陷跟踪、质量查询与质量报表、质量分析与改进管理、客户技术档案管理等功能模块。能源监控、管理系统提供水、电表、燃气等基础数据,按班组、加工单元进行统计报表,降低人工抄表强度及人工失误、干预等,而且有效监管公司能源平衡,提供权威的能源消耗及考核数据,有助于能源大数据分析比对及能源预测。过程控制系统通过全程物流自动跟踪,数据自动采集,将数出同源、数据不落地,避免人员干预,降低操作强度;将工艺参数、设备数据、质量数据、成本及能耗数据按业务收集;同时实现与生产执行层形成完整的信息流闭环,也可以结合专家或模型系统,做到自学习智能控制。计量检化验系统:计量管理一般指司磅作业及相关信息的捆绑管理;检化验流程一般包括分析检验任务的下达/接收/反馈、样品登录与样品接收、检验任务委派、结果数据输入、分析结果的审核、分析结果的、结果的判定与异常情况处理、报告生成和、留样管理、数据查询等几大标准过程模块,将零散的检化验信息集中采集并管理。系统功能架构图,参考如图1所示。

3结束语

第11篇

【关键词】制造控制系统;集成框架;智能重构;知识功能块;Web服务

引言

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动态多变的制造环境,迫使企业不断提高对制造控制系统可重构性能的要求。最初是简单重构,然后是动态重构,目前发展的主要趋势是智能重构。

IEC 61499功能块采用分布式和硬实时的设计原理,既具有面向对象的特征,又具有优良的自治性,已被学者们作为研究新一代智能制造控制系统的重要基础。本文将人工智能领域的知识表达与IEC 61499功能块标准相结合,提出了知识功能块新概念,并以其作为功能单元,构建了智能重构制造控制系统(Intelligently Reconfigurable Manufacturing Control System,IRMCS)集成框架。在此框架下,智能重构与智能控制过程能够并行进行,各个计算机化的可编程制造设备可相互协作并相互促进,从而使制造控制系统达到全局优化的效果。最后,开发了一个原型系统,用于验证所提出的集成框架的有效性。

1.基于知识功能块的智能重构制造控制系统集成框架

1.1 知识功能块模型

将IEC 61499基本功能块模型进行扩展,提出了适应智能重构的知识功能块模型(如图1)。其特点是:①将事件流区分为执行事件与重构事件两种类型;②同时将数据流区分为执行数据与重构数据两种类型;③相应地增加了与重构事件及数据相关联的重构控制表及重构算法;④为了便于智能重构与智能控制的并行执行过程的相互协作,还增加了用于功能块实体与制造知识库交互的协调知识数据流。该模型在逻辑上与基本功能块完全相同,既提高了可重构性,又保持了功能块组织结构的稳定性。知识功能块的控制功能或者是控制加工资源的操作(如机器人的移动),或者是控制制造元过程(meta process),即制造过程的最小组合单元。为简便起见,下述功能块均指知识功能块。

1.2 基于知识功能块的智能重构制造控制系统集成框架

在集成工程知识、制造过程知识和制造资源能力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具有自治与协作能力的知识功能块为最小功能单元的IRMCS集成框架,其特点如下:

(1)采用金字塔型结构的思想,在逻辑上以制造系统集成(Manufact uring Systems Integration,MSI)结构的递阶方式,将控制系统分成系统层、规划层和资源层三层,资源层又分为虚拟制造设备(Virt ual Manufacturing Device,VMD)层和设备控制器层。复合功能块由多个基本功能块通过数据流和事件流连接形成,以完成更为复杂的控制任务。控制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功能块(基本功能块或/和复合功能块)之间的信息传递。

(2)将功能块间的信息传递分为软实时通讯与(硬)实时通讯两种方式。软实时通讯采用基于Web服务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C/S)方式实现,(硬)实时通讯则采用基于制造报文规范(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MMS)及Web服务的报文传输机制实现。从本质上看,两者都采用统一的标准报文格式(以简单对象访问协议(Simple Object Access Protocol,SOAP)为消息传递形式的Web服务C/S机制接口)。

(3)从信息传递性能来看,各功能块实体均具有数据、报文传输能力,因此松弛了层次间的“主-仆”关系,提高了从属层次上各功能块实体的局部自治能力,从而大幅降低了对层次间实时通讯的需求。

2.智能重构与智能控制的并行执行过程

为了使制造控制系统具有自组织与自适应能力,其智能重构与智能控制过程必须能够并行进行。预先确定好的控制应用的执行逻辑约束,以及功能块本身所具有的重构支持机制,将确保重构过程自动平稳进行,避免初始的应用逻辑与当前的执行条件发生冲突。智能重构与智能控制的并行执行过程。该过程存在执行控制流与重构控制流两种类型的控制流,前者由计划调度复合功能块产生,后者由重构控制复合功能块产生。在制造控制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中,监督协调复合功能块在制造知识库的支持下,根据重构规则及控制规则协调智能重构行为与智能控制应用的并行执行。

3.系统设计

一个简化的柔性制造系统(Flexible Manufact uring System,FMS),它包括两台机床(M1与M2)和一个缓冲区B1。两台机床共享一台机器人R1;FMS共享一台负责运输零件的自动导引小车A1;还包括一个智能仓库,可在任意时刻提供系统所需的零件和存储空间。此外,一台主控计算机负责控制整个系统及监视所有设备的运行情况。如基于Web服务面向服务的控制软件体系结构将面向服务的思想与IEC 61499功能块标准相结合,并采用Web服务作为功能块的实现技术,提出了基于Web服务面向服务的IRMCS软件体系结构。通过功能映射,上述IRMCS集成框架中逻辑层面上的功能块体现为各种具体的功能块Web服务。底层是功能块Web服务组件库(包含各个功能块Web服务的具体实现);MMS服务集合提供制造信息传递规范;Web服务技术是整个体系结构的实现平台,其协议堆栈为客户端与服务器提供Internet/Int ranet环境下的网络服务;采用Web服务的Web服务描述语言(Web Serivce Description Language,WSDL)描述功能块Web服务,并到统一描述、发现和集成(Uni2 versal Description,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UD2 DI)协议注册节点,然后客户端控制应用可从注册节点发现需要的功能块Web服务并使用它们。此外,客户端与服务器通过SOAP相互通讯。

由于Web服务本质上建立在一系列基于可扩展标记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XML)的开放标准(WSDL,SOAP及UDDI)基础之上IEC 61499功能块标准与Web服务相结合可以给制造控制系统带来真正的与硬件平台、操作系统与编程语言无关的通讯能力,提高了它的柔性、可重用性、可扩展性与互操作性。同时,由于Web服务的动态、发现及绑定机制,IRMCS具有动态的可重构性与集成能力。

上述系统模型中的制造设备通过串口通讯(如RS2232C通讯协议)与服务器计算机相联系,服务器计算机与主控计算机具有相似的硬件配置Pentium IV 2.4GHz,512M RAM,以太网卡。为了展示IRMCS的跨语言、跨平台性能,客户应用及各设备VMD功能块Web服务选择Windows 2000为开发平台,J ava为编程语言,Sun J RE为运行环境,Bor2 land JBuilder 9作为开发工具,Tomcat作为Web服务器;另一方面,计划调度功能块Web服务及重构控制功能块Web服务选择Linux为开发平台,C#为编程语言,Microsof CLR为运行环境,Visual St 为开发工具,IIS为Web服务器。这种执行方式也可验证IRMCS在异质环境下的互操作性。在Internet/Int ranet环境下,用户可利用客户程序方便地远程监控该FMS的实际运行情况。

结束语

为了实现制造控制系统的智能重构,提出了知识功能块的新概念,并以其为基础构建了IRMCS集成框架。IRMCS原型系统验证了IEC 61499功能块标准、Web服务中间件和面向服务概念在实现智能重构制造控制系统方面的有效性。

但在实际应用中,基于Internet/Int ranet的集成框架需考虑制造控制专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安全问题。未来将研究采用安全套接字层(SecureSocket Layer,SSL)技术对制造通讯信息进行加密与解密。

参考文献

[1]王宸煜,王敏.基于混合推理机制的点焊工艺设计[J].机械工程学报,2002.

[2]刘晓冰,刘彩燕,马跃等.基于分层实例推理的混合型行业工艺设计系统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5.

第12篇

中国成为了世界制造业大国,已非新闻。

2010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19.8%,超越占比为19.6%的美国,成为全球制造业第一大国。2012年,全国工业增加值达到了19.99万亿元,在22个大类中,我国在7个大类名列世界第一,22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制造大国光环背后却暗藏着“大而不强”的隐忧可能将长期存在。事实上,目前中国的制造业仍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存有较大差距。

“由于我国工业化起步较晚,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导致我国制造业科技水平不高、对能源和资源需求太大,竞争力薄弱。”在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中国制造业年会上,第11届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这样对制造业从业者说道。

中国制造业正在陷入这样的困局:制造业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积累和实力较弱,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关键零部件和元器件、关键材料严重依赖进口。

不仅如此,资源、环境的压力也日益显现。根据英国的一项最新统计,2011年,全球共消耗122.75亿吨标准油,中国消费了超过26亿吨,占全球21.3%,美国仅占18.9%。而在之前的2010年,中国标准油消费占比不到全球20%,基本与美国持平,而第三位的国家的消耗只有6.86亿吨。

同时,环境问题也不容小觑,2012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0多亿吨。在成为第一制造大国的同时,还成为了第一能源消费国及第一二氧化碳排放国,空气污染、矿产过分开发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绊脚石。

国际上的发达国家注重的是创新、质量、生态和整个制造过程成本的下降,而中国在后3个方面的重视力度明显不足,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生导师刘晓冰表示,尤其是质量问题,这是任何跨越式发展都不能回避的立足之本。

目前,国外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达到5万小时,单台8年,而国产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只有8000小时。质量的短板已成为中国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国经历着如火如荼的制造业风暴,国际市场上,以信息物理系统为基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悄然兴起。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FP7)资助支持的重点优先领域就包括智能制造业。欧盟第七研发框架计划(2007-2013年)投入机器人的研究经费达6亿欧元,未来的研究计划(2013-2020年)对机器人研究的经费投入将达到140亿欧元。

转型升级,已经开始摆上每一位中国制造业从业者的案头。低碳、绿色、智能成为制造业未来需要拥抱的元素。

中国制造业只有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是制造业的数字化,是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和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为了更好地理解智能制造,本刊专访了亚洲制造业协会首席执行官罗军。

CEI:目前中国制造业处在一个从传统制造到智能制造的转型期,薄弱的工业基础对这个重要的转型时刻来说,会带来哪些困难?

罗军:虽然目前我国GDP保持很快的速度增长,但突出的问题就是单位能效较低,甚至只有一些发达国家的1/10,也就是说,同样消耗一度电或者一吨标准煤,我们所生产出来的东西是发达国家的1/10。究其原因在于技术落后,技术落后导致我们对能源的需求加大,对资源和环境压力加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消耗了大量的能源,排放了大量的废水废气,却产出不高,能效低下。而这些东西却是花钱也买不到的。这些年,我们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却无法引进最核心的技术。这是目前转型的困难之一。

另一个困难是人才严重短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需要的是国际化、高科技含量的复合型人才。而中国的工业基础还较为薄弱,我们在推动工业化的时候,发达国家的工业化任务早就完成了。相对于工业基础好,人才成熟,产业链配套的发达国家来说,我国并不具备人才、技术优势。自主创新是我们增强工业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但在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人才、环境等多方面的条件限制。人才的引进和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转型升级需要一个良好的、积极的创新创业环境。显然,中国还处于创新创业的过程当中。

最终我们是要走一条“科技、人才、创新”的道路,利用新兴技术改善和提升传统产业,而不是将传统产业彻底淘汰,GDP需要发展,社会需要就业、产业不能断代,传统产业在国计民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利用信息技术等新兴技术提升传统产业的过程中,要时刻追踪全球前沿性的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后勇于再创新。好的技术是买不来的。同时,还要大力培养基础性、研发性的科技人才,提升我们的软实力。目前来看,我们对信息技术本身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3D打印、机器人、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将是中国制造业历史上一次机遇与革命。

CEI:目前有很多企业的智能制造设备和软件大部分都来自于国外,对此你怎么看?

罗军:一个国家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目前我国工业基础薄弱、人才、技术相对缺失,“引进来”是必须要走的一段路。任何一个工业化后起国家都必须要走一条引进-模仿-消化吸收-创新的路子。模仿只是一个过程,不应该是终点。我们必须坚持不断创新,走一条模仿—吸收—创新—再创新—再再创新的路子,我们的创新实力才可能进一步增强。

虽然目前我国企业的整体创新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较还有不小的差距,但是差距却在不断缩小。创新需要一个过程,而创新水平的提高则是一个长期的复杂过程。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申请专利数量首次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申请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中国专利申请数量的增长主要源于国内发明的增多,这说明中国企业的创新已经沿着模仿—复制—创新—再创新—再再创新的路径,实现了新的跨越,这是令人振奋的消息。模仿只是工业化后起国家的产物,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长期停留在模仿阶段,显然是没有生命力的。

CEI:这种“引进来”战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罗军:最大的好处在于培育了国内的应用市场,并培育了大量的熟练的产业工人。以日本为例,上世纪60年代,工业机器人发展最好的国家是美国,但那时由于价格高、市场需求小,发展速度比较慢。而同一时期的日本由于刚刚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劳动力十分短缺,因此,工业基础较强的日本开始寻找机器生产的新路径。于是,日本购买了美国的机器人,并进行模仿、吸收和创新。由于日本广阔的应用市场带动了机器人巨大的需求,70年代之后,日本的机器人产业反而超越了美国。

这可以为我们做一些借鉴。虽然现在技术、服务器、设备等等这些核心制造装备还需要进口,但进口之后,需求打开,应用市场发展起来了,自主创新才有原动力,应用市场需求对科学研发的倒逼机制作用就会增强,这也势必会带动我国整个产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应用市场的打通目前已初见效果,中国2011年的机器人销售量约为22600台,相比于2010年,增长了51%,增速继续保持世界之最,成为继日本、韩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工业机器人市场。据IFR预测,到2014年,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CEI:从世界范围来说,目前智能制造应用最广的领域是什么?

罗军:智能制造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括自动化系统(大数据计算)、控制系统(决策处理)。机器人则是智能制造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目前机器人应用最广泛的就是汽车、电子等领域。另外焊接加工、搬运上下料、化工建材、海洋工程装备、特殊环境下对机器人的应用也比较多。

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通常有以下情况,第一个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就是说当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产业的自然升级为智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机会。

第二种情况是在一些危险工种或者需要在高温、高辐射等恶劣环境作业的情况下,运用机器人则比用人力更为人性化。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劳动力成本上升也是智能制造业发展运用的重要推手,在劳动力较为低廉的情况下,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升,迫使企业选择机器人等自动化程度更高、智能水平更为完善的生产装备来降低劳动成本。

CEI:中国的智能制造在哪些方面较为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