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组织文化论文

组织文化论文

时间:2022-09-19 20:35:4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组织文化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组织文化论文

第1篇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3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急诊、重症监护室(ICU)等6类科室中抽取514名在职护士。纳入标准:中国注册护士,知情同意并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①非所在医院的护士,如进修、被医院解雇的护士;②调查期间未在医院工作的护士,如休假、外出学习;③机关、后勤、辅助及供应室的护士。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①一般资料问卷:由研究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行设计,内容包括性别、年龄、科室、学历、职称等。②中文版护理组织文化量表(NCAT):本研究以美国学者Susan[3]研制的NCAT量表作为研究工具,并取得原作者的同意将其改编为中文版。中文版量表经信效度测试,具有较好的信效度,维度设置适用于我国护理组织文化的测定。该量表属于自评量表,由两个分量表组成(机构文化评估量表、专业承诺文化评估量表),共19个条目,包括期望与行为、团队合作与沟通、满意、专业承诺4个维度。量表采用Lik-ert4级评分法,从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4个等级。预实验显示总量表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946,折半信度为0.971,4个维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36~0.919,结构效度为0.519~0.790。③中国注册护士核心能力量表(CIRN):用于测量护理人员的核心能力,该量表由澳门学者MingLiu等[4]以国际护士会(CIN)提出的“注册护士核心能力框架”为基础改编而成。量表共58个条目,包含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伦理和法律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和咨询、评判性思维和科研能力7个维度。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完全没有能力、低水平、中等水平、高水平及完全具备能力,分别计分1分~4分,分值越高,该项能力越强。总量表信度Cronbach’sα系数为0.89,7个维度Cronbach’sα为0.79~0.86,两周间隔重测信度为0.53。

1.2.2资料收集方法

2013年3月—9月,调查者到各医院向护理部相关负责人员说明研究意义和方法,并详细讲解问卷填写注意事项。问卷使用统一的指导语,发放前首先向科室护士长说明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经科室护士长同意再统一发放、回收。本次共发放问卷575份,回收有效问卷514份,有效回收率为89.39%。

1.2.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录入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频数和百分比描述。护理组织文化与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均为计量资料,且均呈正态分布。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

2结果

2.1人口统计学资料

调查对象年龄20岁~55岁;女510人,男4人;中专47人,专科305人,本科158人,硕士研究生4人;工作时间5年及以下242人,6年~10年132人,11年~15年64人,16年~20年48人,20年以上28人;助理护士7人,护士232人,护师216人,主管护师54人,副主任护师4人,主任护士1人。

2.2护理组织文化各维度得分情况

医院护理组织文化总均分为(3.19±2.07)分,3家医院总均分分别为3.09分、3.24分、3.27分。按照Likert4级评分法,2.5分为中间值标准。总体而言,处于中上水平。医院护理组织文化总分为(60.66±8.27)分,期望与行为、团队合作与沟通、满意、专业承诺各维度的均分分别为3.28分、3.34分、3.11分、2.92分。各维度均分见表1。

2.3护士核心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护士核心能力总分为(147.15±37.76)分,临床护理、领导能力、人际关系、法律和伦理实践、专业发展、教育和咨询、批判性思维和科研各维度的均分分别为2.66分、2.73分、2.69分、2.77分、2.69分、2.60分、2.57分。3家医院各自护士核心能力的总均分分别为2.40分、2.90分、2.80分,按照该量表的Likert5级评分法,2分为中间值标准,显示3家医院得分基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总分及各维度得分情况见表2。护理组织文化与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性将护理组织文化7个维度及总均分与护士核心能力4个维度及总均分分别进行相关分析,相关系数为0.291~0.416,两者呈正相关。结果见表3。

2.4护理组织文化与护士核心能力的线性回归关系

通过对护理组织文化中的期望与行为、团队合作与沟通、满意与专业承诺4个维度分别与护士核心能力的7个维度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期望与行为、专业承诺两个维度与护士核心能力呈真实的直线回归关系,详见表4。

3讨论

3.1护理组织文化现状分析

研究结果显示,3家医院护理组织文化水平都处于中上水平,研究结果与李敏等[5,6]研究结果一致,整体组织文化水平基本一致。机构文化的3个维度评价得分大部分处于“同意”的水平,说明大多数护士认同整个组织机构的护理文化。其中,团队合作与沟通维度得分最高,说明护理队伍的团队建设与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精神较高,有较好的护理组织效能。其次是期望与行为、满意两个维度的得分,可见护理人员对于医院护理管理者和护士工作中行为的期望与满意的评价处于相对中等的水平。得分最低的维度是专业承诺,但得分仍在中上水平。此维度包含的条目有“我觉得自己对护理事业非常忠诚”“对我而言,护理是最好的职业”“我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我从事护理专业”和“我非常关注护理专业”。说明大部分护士对于职业的认同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但仍存在消极的方面,与高虹[7]对上海市护士的职业认同水平研究结果一致。专业承诺具体是指对护理专业的认同,为专业努力的意愿,继续从事护理工作和对护理的正向评价[8]。在专业承诺这一维度中,得分最低的两个条目分别是“对我而言,护理是最好的职业”“我很自豪地告诉别人我从事护理专业”。专业承诺方面呈现出的问题可能与社会的传统观念、普通人群的价值观、护士自身认知水平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关系。

3.2护士核心能力现状分析

护士核心能力得分基本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护士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大多集中在“有一些能力”“有足够的能力”水平。其中,护士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平均得分最高,其他依次是领导能力、人际关系、专业发展、临床护理、教育咨询,得分最低的是批判性思维与科研。以上研究结果与吴菲等[9,10]调查结果一致,都体现出三级甲等医院护士的核心能力现状。另外,法律和伦理实践能力维度得分最高,表明护士的法律意识、自我保护意识较强。这可能与我国医疗卫生法律法规不断健全、医疗纠纷形势严峻、管理部门重视相关教育等都有联系。而护士批判性思维与科研能力较低的现状,则可能与我国高等教育起步较晚等因素有关[11]。在本研究中,中专及专科学历护理人员占大多数,所占百分比为68.48%。在具有本科学历的护士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护士接受的教育方式为继续教育与网络远程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全方位科研能力的培养。

3.3护理组织文化与护士核心能力相关性分析

由表3得知,护理组织文化与护士核心能力呈正相关,即护理组织文化水平越高,护士核心能力越强。与祝筠等[12]对临床学习型组织文化与护士核心能力的相关性调查的结果一致。同时,表4中直线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护理组织文化中的期望与行为、专业承诺2个维度对核心能力有影响,均表明护理组织文化是影响护士核心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期望与行为文化维度包含以下6个条目:“在本单位中护理的标准有清晰的界定”“护理任务和条例的标准被阐明,并被很好地理解”“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能遵循护理任务和条例的标准”“护理管理者能有效地履行其角色和职责”“护士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角色和职责”“注册助理护士有效地履行她们的角色和职责”。总的来说,此维度包括加强对护理标准的确立、强化护理人员的角色与责任意识,能使其按照清晰的护理标准各司其职等内容。在护理标准方面,包含管理标准、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和服务标准4个方面的内容。因为确立护理标准使护理人员的职责明确,能保证高质量护理得以实施,并提高护理人员的服务和技术水平[13]。同时,护理人员的角色与责任明确,一定程度上增强和调动了护理管理者和护士的积极性,保证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所以,通过期望与文化建设能使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实践工作能力、领导能力、专业发展能力方面得以提升。对于护士核心能力中得分最低的批判性思维和科研、教育和咨询两个维度,则是专业承诺文化与两者的关联性最强。可能因为以上两个维度的内容都要求护士具备专业的高级活动能力,这就需要护士对本专业的较高认同度、为专业努力的意愿作为实践基础。反之,护士通过在从事的活动中实现专业价值,更加促进了对专业的认同度、关注度和忠诚度。因此,专业承诺文化与以上两个维度密不可分,也是在文化建设上需要首先关注的。总的来说,护理组织文化与护士核心能力之间呈正相关。因此,正确认识两者的相关性,并将其合理运用、付诸实践,是今后组织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4措施与建议

本研究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三家医院的护理组织文化和护士核心能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根据研究结果,护理组织文化水平影响护士的核心能力水平。医院护理管理者可以尝试从推行护理组织文化建设入手,来提高护士的核心能力。尤其要注重医院在专业承诺文化、期望与行为文化的建设以及护士在科研、教育方面的能力培养。

4.1重视专业价值观输出,加强专业承诺文化建设

研究显示,得分最低的维度是专业承诺。由此看出,作为护理管理者,不仅要积极关注护士对专业的认同与关注度,还要重视护理价值观输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护士对自身专业的承诺与认同。从医院的建设来看,可以借鉴中国台湾地区一些医院开展的“护理师正名运动”,以称呼的改变着手,通过医院自身的影响力向社会输出护理的价值观,即护理工作者专业性和职业价值。这些医院通过在医院张贴宣传海报以及网络宣传等方式倡导护理的奉献与专业精神。目前,我国护理发展前景广阔,护理学科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高学历护理人员队伍不断强大,但护理行业发展始终受到一定的阻力。无论是社会传统认知,还是日趋紧张的医患矛盾,都冲击着护理的专业承诺文化。作为医院护理管理者,需要通过医院渠道宣传价值观输出的重要性。可以在医院人流量最大的门诊、急诊等场所,通过各个媒介平台,以海报、视频的形式,向大众宣传护理的发展趋势、行业走向。比如在护理界,“高级实践护士”等研究热点对于大众来说,了解甚少。这些护理行业的发展趋势都可以以此途径向外输出专业的价值观,不仅使外界正确认识护理行业、护理专业,同时为在职护士创造积极正向的专业承诺文化氛围。

4.2确立明确护理标准、强化护士角色责任意识

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护理管理层还应注重培养护士在科研、批判性思维、教育、咨询方面的能力,强调整个护理团队的能力拓展。在实践中,可以从两个层次来进行组织文化建设。一方面,发挥高学历护士在科研、教育队伍上的优势,以医院或者科室为单位,构建高层次护理人才的科研、教育团队。一方面,创造整体文化氛围,以科室为单位定期举行“头脑风暴”“教学讨论会”等活动,使全体护理人员参与到批判性思维、教学思维的培养与实践活动中。由研究结果分析得知,对于护士核心能力中得分最低的批判性思维和科研、教育和咨询维度,则是期望与行为文化和两者的关联性最强。因此,期望与行为文化建设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需要重点关注,合理的管理标准与适当的管理方式尤其重要。目前,我国多家医院进行护理体系改革,推行护理垂直管理体系,该体系是以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为主线的垂直管理模式,将护理人、财、物与责、权、利相统一的管理,能使护理系统得到最优的运转这一管理模式很大程度上明确了护理的各项标准,并且进一步明确了护理管理人员、临床一线护士以及各辅助部门护士的职责等,对于调动护理管理者、护士积极性,保证工作的高效率与高质量作用,提升护士能力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第2篇

新常态下,我国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全球化的浪潮使整个知识界的面貌得到了深刻的改变,同时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得到了改变。我国的国有企业面对这种情况,必须要充分的重视自身的组织文化建设,唯有如此,才能够有效地保证企业自身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保持企业员工稳定发展。然而由于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现有组织文化中出现出以下的特征:一是对物质资本过多的重视,从而将知识资本忽视了。二是不具备创新意识,不愿意去改变传统守旧的惯性思维和俗套的思想,很多国有企业由于受到传统守旧思想的影响,并不认同创新的观点,就算是产生了创新,很多国有企业又往往过于依赖真实摆在眼前的创新以及经过实验成功的创新,这样就会错过本应不断变化革新的市场,而同时,知识管理由于没有创新也就失去了灵魂。三是具有十分严重的官本位的思想,产生了非常大的权力距离,有的甚至要求企业的下属必须要做到绝对的服从。很多国有企业的管理人员为了能够使自身所谓的权威和地位得以保持,在与员工进行沟通和交流的时候很难摆正自己的心态和隐瞒各种知识。一些企业中还存在着较多的不必要的规章保密制度,从而严重地阻碍了知识共享的实现。因此,将一种互不信任的环境培育出来,并不具备知识共享,所以也就无从谈起知识管理[1]。四是很多国有企业含蓄而隐晦的对员工的职业生涯进行干预,而且企业中仍然存在着大量的任人唯亲的观念[2]。很多企业由于政策以及体制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在选拔和培养人才以及确定合理收入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多的弊端,使得在人才市场中,国有企业受到了极大的冷落,到现在仍然存在“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观念,这样就对知识的共享和创新起到严重的阻碍作用。

2.建立基于知识管理的国有企业文化组织的有效建设途径

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透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的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在企业组织中成为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市场的变迁。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国有企业必须要充分地认识到组织文化发展的主线和动力就是知识文化竞争的并存以及对组织文化的积极整合。要想实现有效的知识管理,就必须要综合管理及统一规划产权资本知识、市场资本知识、结构资本知识以及人力资本知识等。鉴于我国国有企业组织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知识管理的大发展,必须要将和谐、分享以及开放的企业组织文化建立起来[3]。

2.1建立企业知识智库

企业知识智库的建设是知识管理的有效途径,有助于促进国有企业组织文化的进步,加快知识经验的传承和学习,形成企业组织中管理与应用的智慧资本,对国有企业组织文化建设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建立知识智库可以通过几种方式,首先是把企业内部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高级职称的人员,集合起来,打造成为企业内部的讲师团队,通过教授、开办培训,让企业累积起来的知识经验能通过这样的渠道分享到每个需要学习的员工中,等同于让企业的血液沸腾起来,而不是像流水般流走,让属于企业的核心知识能传承下去,甚至在这样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促使员工的价值观真正充分地融入企业组织的价值观中。第二是建立人才库,根据企业的发展目标,,通过建立竞聘机制、选拔机制,把企业组织中的各类精英人才分到不同的人才库中,形成人才知识智库,打破任人唯亲的国有企业守旧观念,促进企业组织文化的良性建设,让有才能的员工能发挥其自身价值,达到双赢的效果。同时,通过建立员工激励机制,让传授知识、学习知识以及发挥其价值的员工都得到应有的激励,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官本位、“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等传统思想,更让企业的组织运行更顺畅,让这种知识传承和发扬的模式形成良好的企业组织文化,让企业和员工个人更和谐、稳定地发展。

2.2建设学习型个人及团队

建设学习型个人,就是要有效地把个人职业生涯和企业知识共享结合起来,把基于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中蕴含的和谐性和分享性更好地体现出来。在职业生涯中一个人要想实现质的飞跃,前提条件就是不断地对新的知识进行学习,并且要将新的知识观念树立起来。因此企业必须要对职工的发展方向进行有效的规划。首先是纵向发展,也就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员工职务等级的不断提升;其次是横向发展,也就是在同一层次不同职务之间的调动。采用横向发展的方式可以将员工的最佳发挥点寻找出来,使员工在工作中能够对各个方面的经验进行不断的积累,对各种新的知识进行不断的学习,从而为员工以后的发展和创造提供给更加有利的条件[5]。此外,学习型团队的建设对国有企业组织文化的建设也十分重要,积极的对分享的组织文化进行构筑,积极的开展团队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团队成员共同实现目标的能力。团队学习能够将团队每个成员的不足和缺陷有效地减少,同时还可以让团队学会集体聆听以及集体思考,从而有效地加强团队的其实力,总之,只有将有利于学习的组织机构建立起来,将学习型的团队建设起来,才能够将学习的文化塑造出来,对组织的学习氛围以及学习习惯进行有效的培养。通过建设学习型个人及团队,形成永不间断的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促进企业组织文化的进步。

2.3将创新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

新常态下,我国的国有企业面临的是一个转型的社会以及一个不断变革的时代,这个社会环境是具有动态发展的性质,从传统的技术竞争、资本竞争、要素市场竞争发展到现在的创新能力的竞争体现了全球化、现代化发展的规律。国有企业在创新方面必须要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所以必须要具备创新的行动和创新的思想。知识创新能够对各种新知识进行积累、对新规律进行探索、对新发现进行追求,并且将知识附加值创造出来,最终促进企业竞争优势的不断提升。因此国有企业在组织文化建设中必须要充分的重视知识管理的作用,国有企业可以通过加强投入创新资本、加大研发费用、引入新设备、建立技术中心等方式,培养员工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匹配外部环境。通过提高创新能力,加大从事创新工作的员工比率,革新企业技术,促使企业升级改造,建立起具有创新型的组织文化。通过这种知识管理的方式,将企业蓬勃向上的精神展现出来,激发员工对工作的热情,把员工的才能展现出来,为员工提供发挥的空间,还可以将与企业特定发展阶段相符合的价值观树立起来,使企业的竞争能力得以提升。同时,要将有利于员工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的人性化环境创造出来,使员工在知识管理下的要求得到充分的满足,从而使创新对知识管理的促进作用充分的发挥出来[4],促进国有企业组织文化的建设。

3.结语

第3篇

1.从形式上看,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在内涵上有共通点 组织记忆有三种形式:

(1)精神层面的记忆,比如组织理念、价值观和思想意识。

(2)物质层面的记忆,即组织所创造出的物质成果,包括荣誉、成果、制度革新等。

(3)制度层面的记忆,即组织存在的行为规则、规章条例、办事程序和惯例。同样,大学校园文化的形式,也可分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四个层次。从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的形式上可以看到,它们之间存在着联系:大学的精神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办学理念和思想、理想信念和思维方式;物质文化主要指物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和一切环境设施,包括课程和专业建设、图书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实验(实训基地)等校园环境;制度文化主要包括管理制度和措施、各种规章条例等;行为文化主要指师生员工的人际关系、行为规范、道德情感和传统风气等行为方式,包括校风、教风和学风等。因此,校园文化在形式上的分类与组织记忆的存在形式在内涵上具有共通性。

2.从特征上看,校园文化和组织记忆都具有历史性

组织记忆是组织内部一定历史阶段特定时间所记录下来的人与事的活动和信息积累,是学校事件和实践活动等历史事实的体验性记忆。而校园文化,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还是制度文化,由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性和时代性,它们都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积累的产物。这些文化都打上了历史的烙印。所以,组织记忆和校园文化都是历史的产物。

3.从内涵上看,组织记忆是建构大学校园文化的基本素材

一所大学的组织记忆是组织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是师生对学校过往事件的认识、理解和体验。可以说,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重要构件和主要通道。

(1)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基本元素。校园文化的建构首先要从学校历史中寻根,通过回味历史记忆、寻求教育价值和社会需要,形成组织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做事方式。建构校园文化,不是毫无价值地选择坚守史实,而是需要带着集体情感对其进行重构,根据师生的身体实践、心理体验寻找鲜活灵动的故事,并从中分析师生实践活动中隐藏的群体的价值取向。

(2)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构件。校园故事、典故、建筑遗址和关于壮大、变故和发展的学校记忆的创造,是学校记忆生成的过程,也是文化产生、选择和聚合的过程。通过讲述历史、展望未来,把过去带回现实,建立自己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校园文化的主要通道。学校教育的功能是:对老一辈积存的文化内容加以价值审视和评判,经过“文化再造”后选择性地传播给后人。这个文化的审视和评判的过程是一个理性的选择和遗忘的过程,也是学校的历史记忆被取舍、认同和接纳的过程。因此,新的理念和文化的引进必须经历记忆的改造,通过师生员工个体与集体的创新、批判和吸收等过程,实现成功的变迁,真正成为学校的历史文化。

二、组织记忆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组织记忆是学校发展创新的关键要素

历史记忆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要想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在对历史的充分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学校的发展需要历史记忆来参与建构。

(1)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活史料。历史记忆是成员集体对学校过去发生的事件、活动及其产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感悟所持有的记忆。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种记录在师生员工大脑中且已得到普遍认同的文化符号和其中蕴涵的价值,是学校发展的原养料。学校的发展必须体现历史的厚重与新的观念的和谐,并在当前的社会境遇下,根据外部变革的要求,对原有的传统与习俗进行转型、改造或者重建,使学校保持可持续发展。

(2)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准过程。《文化的记忆》一书分析了文化记忆的形成过程:个人记忆———集体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从个人记忆到集体记忆,再通过沟通和分享形成文化记忆。这个不断变化的认同过程是记忆选择和更新的过程,也是推动组织发展的准过程。由此,学校记忆的形成过程也是师生员工在记录校园事件中不断认同和更新记忆的过程。

(3)历史记忆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记录历史是用来反思的,反思历史是为了创造未来。因此,组织记忆不是对历史事件的拷贝,不只忠于“过去”,还要忠于“未来”,要通过学校记忆来总结和反思经验与教训,选择与融合新的内容,通过历史记忆的各种养料滋养新的发展,并在反思中形成新的记忆。

2.组织记忆是引领教师成长的主要资源

集体记忆是组织个体记忆中雷同的部分,个人记忆需要来自共同存在的集体记忆的引领。

(1)学校记忆是构建教师文化的重要内容。集体记忆由教师个体一代代地传递,教师记忆体系的建构必须在集体记忆的框架内完成。某种程度上,教师在传承过程中会持有私人的喜好和情感,教师对学校记忆的个体认同、感知和加工过程也即教师文化的形成过程。

(2)学校记忆是指导教师实践的一种策略。学校记忆中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智慧或教训等有关。这部分记忆由于贴近教师的实践和心理,如作为培训教师的基础材料,将会产生较好的培训效果。

(3)学校记忆是润泽教师发展的文化形态。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基于过去的集体意象。这种意象体现了诸多关于做事方式和价值追求等的文化形态。记忆形成的过程并不止于建立记忆,还在于在教师中培植和形成共同愿景、共享价值观的过程中,并逐步形成这个年代教师发展的文化。

3.组织记忆是滋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养分

学校教育的本质是滋养学生成长。校园是个充满记忆的场所,学生在学习期间发生故事的地方就是校园文化成长的空间。发生在校园里的记忆是培育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养分。

(1)学校记忆是教育对话的基础。从师生共同拥有的记忆中找到教育对话的起点、共鸣点,建立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在教育活动中,教师可用学校关键性事件、集体体验和校园时空记忆等作为课程,对学生进行校史校情教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2)学校记忆是引领学生成长的课程。校园生活的元素非常丰富:有校园环境的变迁,有记忆场所的更替,有感人的励志故事,有探究成长、解决情感问题的案例,也有面临困难、遭受挫折的教训和典故等,处处包含为人处事的典范和学习实践的生动事例。这些都是活生生的学习和生活教材,是学生成长的“养分”。

(3)学校记忆是学生文化的核心。在学校的框架内,学生只要还在校内,他们的话语体系、行为举止和言行习惯就十分契合。可以说,学校和教师、学生构成了一个整体。师生在校园的学习与生活画面,构成了学生对学校的集体记忆,而这些记忆又构成了学生群体文化。

三、组织记忆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构思路

1.以组织记忆方式架构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的构建有多种思路。常见的一种思路是用理性的方式来架构,通过提炼校园文化的总体状况,然后区分校园文化的不同层面,从中细化出多种文化类型。这种方式虽然全面,但却有可能忽视一所学校生动的活动事实与人物。另一种思路,则是以组织记忆的方式,也即校园事件讲述、交流、回顾的方式来构建。这种方式立足于某一所学校的活动事实,在每个人的感同身受中形成对学校文化的丰富记忆。从组织记忆方式入手构建校园文化的方式:

(1)收集和整理学校的历史事件和相关叙述。召集历经学校重大事件和熟悉学校发展过程的亲历者和参与者,进行集中讲述、讨论交流,分享发生在校园的代表性事件,并把这些事件加工成若干完整的学校故事。

(2)提炼学校精神,将学校故事和师生员工的体会、感受与叙事整合在一起,从中梳理出使用频率高的词汇,对频繁出现并能代表故事精神的词汇整理加工,提炼形成学校精神的基本词汇。

(3)展开学校精神,即从中引申出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价值体系的思路。而且把每种文化形式都用一个或几个学校故事作为解释。虽然这种方式应用得不多,但却不乏成功运用的例子,比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宁职院”)的《北仑冲击波》一书,就是作者通过手中的笔,讲述了一系列在创建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的历程中,充满智慧的能够代表宁职院文化特色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回忆、有反思,也有构建,让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宁职院这所特色名校校园文化的存在、更新与成长。

2.以组织记忆助推校园文化管理

校园文化多姿多彩,学校记忆纷繁复杂。引导学校记忆是学校校园文化管理的应有之义。我们要善于运用梳理、定格和丰富学校记忆的方式,来重构、优化校园文化,推动师生精神世界的提升。

(1)梳理学校组织记忆。可以通过集体梳理、提炼提升,形成完整的集体记忆,让零散的记忆接上“记忆链”。具体的做法:建立学校记忆整理机制,可以将学校师生中的核心成员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分享活动。通过举办恳谈会、节日茶话会和离退休教师座谈会等,共叙学校重大事件,联结个人记忆,延续集体故事。每学期回顾一些专题活动,建立梳理集体记忆的良好机制,定期评选重要事件和印象人物,每两年编辑汇集学校记忆文本,引导师生定期回顾、总结和反思,积淀良好的学校记忆。

(2)定格学校组织记忆。将学校记忆存储为固定档案,帮助定格,促进保持。可以建立三种记忆定格:

①物质载体符号定格。将学校记忆符号化,借助校园物质载体来保存,如编辑出版校报、校刊,建立校史室和荣誉室,开辟师生作品纪念馆,搭建学校记忆墙,编辑学校老照片,为优秀学子和教师塑像等。用这些载体记录历史,促进学校记忆的定格。给予学校环境和活动丰富的文化符号,提升校园人物和事件的文化味,让学校记忆更鲜明、厚重。

②网络信息虚拟定格。建立校园网站、微博或微信平台,将师生员工的工作、学习、实践活动的资讯、图片、纪要等,通过电脑网络、手机客户终端实时传达,供大家浏览和欣赏交流。

③活动仪式定格。构建特色记忆场所,保留和繁衍集体记忆。比如在一些特定场所,坚持举办某个纪念庆典,开展具有象征意义的实践活动或教育仪式活动,通过仪式的演练来唤醒、保持和传达学校的活动记忆,维持记忆场所中积累的集体记忆。

(3)丰富组织记忆。通过对记忆进行相应的调整、更新和充实,再生新的故事,并以此来建构内容丰厚的学校记忆。

①创造活动,增加学校记忆。想方设法创设环境和条件。根据师生需要,强化参与式活动。每次活动组织让尽可能多的师生参加,增强文化活动的辐射面,提高事件的效度,让集体活动留下的记忆更广泛更深刻。

②引入社会事件,推动实践探索。学校要顺应国家和地方需要,服务社会需求,开门办学,拓宽师生视野,开设时政讲座和论坛,组织师生对重大社会事件进行剖析、探究和亲身实践,促进大家对学校记忆进行历史节点的解读和建构,丰富其内涵,让学校记忆具有历史空间感。

③创新组织记忆。封闭和保守的学校记忆必然导致学校停滞不前。要根据社会发展和人对教育的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和提升学校记忆。在学校重大转型和提升时期,对学校记忆产物,诸如文化符号、制度规章、教育活动和传统仪式等,进行系统性清理,剔除教育功效不明显、时代感不强、过时了的内容,搭建顺应时展的记忆框架。通过重组和创构,建立学校新的记忆体系,推出新的文化产物,引发新的思考,满足新的需求。

四、结语

第4篇

 

一、工作目标

通过在淮安高质量举办第29届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研讨会,力争将本届研讨会办成全国科协系统影响力最强、学术层次最高、系列成果最为丰硕的海峡两岸都市交通学术会议之一,也将促进淮安市海智工作高质量发展。

预期成果:组织以江苏、淮安交通建设成就为重点的成果展示,广泛宣传“十三五”国家交通发展巨大成就,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搭建两岸专业人员开放交流平台;搭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合作桥梁,推动长三角都市圈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展,形成专家建议上报中国科协、国台办;组织两岸人才专业考察、专家建言献策,提出淮安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枢纽城市的对策建议;遴选一批高质量论文,出版有正式刊号论文集;拓展和推动两岸青年人才科技交流、文化融合。

二、工作举措

(一)全方面争取支持。保持与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主承办单位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及时沟通相关信息,力争使研讨会能得到更多省、市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积极争取中国科协领导和省市相关领导的支持。活动拟邀请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省政府原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原常务副主任史和平担任名誉主席,江苏省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孙春雷、上海市科协党组书记、执行副主席马兴发和台北市交通安全促进会理事长邱裕钧担任大会主席。认真落实陈之常市长“要围绕会议主题,在交通年度工作中予以重点推进,让与会代表可感知”的批示精神,逐条细化落实。

(二)全身心求实效。为确保本次活动的效果,深入研究历届研讨会的机制和成果,围绕淮安“绿色高地、枢纽新城”发展定位,提出召开圆桌献策会议、合作项目签约的建议,也提出了遴选主旨报告专家、完善活动主题和主要板块活动的设想,得到了省科协的重视,并在论坛方案中予以体现。同时,我们将宣传工作纳入全市外宣大盘子统筹,在信息、体制创新等环节,集聚全国、省级媒体资源,凸显淮安的交通优势,加大媒体宣传力度、激发和放大活动效应。

(三)全景式谋协调。研讨会将按照“项目目标化、目标节点化、节点责任化”的原则,协调做细做实筹备工作,确保在淮安举办一届高质量研讨会。加强与省市科协及市相关部门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和沟通,对接好各项筹备工作,活动报批、资源汇聚、上下对接等各项筹备工作将有序推进。按照中国科协、省科协相关领导的要求,做好专业展览、疫情防控等相关工作的推进。进行项目化推进,明确责任,挂图作战。

(四)全方位抓落实。本届研讨会精心组织实施研讨会的各板块活动,全方面集聚海峡两岸专家智慧,搭建两岸专业人才开放合作平台,谋划淮安枢纽城市的对策、发展路径,持续推动淮安现代产业创新发展。

一是举办开幕式和主题报告会。拟邀请中国科协、省科协、淮安市领导致辞;拟邀请两岸3位左右重量级专家作主题报告。

二是举办4个专业分论坛。都市圈交通一体化论坛,将围绕都市圈综合交通、城乡交通一体化、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和站城融合主题开展。智慧赋能现代交通论坛,将围绕车路协同与自动驾驶、交通大脑技术及存适性、智慧物流系统建设和数字赋能交通治理开展主题研讨。公交优先绿色出行论坛,将围绕人文交通发展实践、公交优先发展策略、慢行交通出行优化和出行服务信息共享开展主题研讨。都市交通青年论坛,将围绕两岸青年专业人才成长、两岸文化融合开展专题研讨。

三是举办科技成果展示和专业参观。将组织与会专家参观江苏交通发展成果展示;组织台湾及市外嘉宾参观淮安交通建设成就。

四是组织专家建言献策圆桌会.将组织相关专家围绕淮安市交通发展征求与会两岸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

五是举办闭幕式。各分论坛交流汇报成果;第30届研讨会举办地推介。

三、工作进度

1-3月份,研究商讨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确定研讨会方案。

4月份底前,完成调研、细化研讨会方案,研究确定研讨会主题、内容和组织架构,形成研讨会方案。

5月份底前,开展论文征集,印发论文征集通知,在海峡两岸同步开展论文征集工作。

6月份,组织论文评审、专家邀请,对征集到的论文进行评审,确定交流论文,编撰论文集,邀请演讲嘉宾。

6月份,完成会议报批,向江苏省委、省政府有关部门报批、中国科协的项目经费申报等工作。

第5篇

[关键词]隐性知识管理;实践教学;个案研究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这种培养既包括理论层面,也包括实践层面。”“2004年中央16号文件颁布后,实践教学开-始在高校推行开来。”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也日趋频繁。本文以隐性知识管理为视角,在梳理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以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探讨高校文科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培养的薄弱点。

一、知识管理视角下“实践教学”的构成要素

人才培养既是一种“教育过程”也是一种“培养结构”。翟安英等认为人才培养过程中,既遵循一定的规范,也体现着一定的结构。这种结构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而构建起来的人才培养结构和策略体系,是对人才培养的一种总体性表现”。

从知识管理视角看,实践教学研究不能局限于高等职业教育。现有研究更多关注的是高等职业教育,典型的著作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和《高职专业实践教学及其管理概论》。从现有研究来看,很多研究者将视角集中于实践教学各层面和方面的归纳和概括,忽视了对实践教学构成要素的思考。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看,史班德(Spender T.)将知识分成外显与内隐两类,分析层次分成个人与群体,由此建立一个组织的知识资源矩阵,即个人外显知识、个人内隐知识、组织(社会)外显知识和组织(社会)内隐知识。这四类知识中,在校本科生难以获得组织内隐知识和个人内隐知识。对于高校本科生培养而言,理论教学是培养学生组织外显知识和个人外显知识,而实践教学是针对组织内隐知识和个人内隐知识,而且这种组织主要是指高校之外的组织。

笔者曾经撰文指出“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下,对于本科专业学生而言,要从大一到大四,将实践能力培养作为主线,让学生学会认知、做事、共同生活和生存,而且这种学会要将重点置于社会组织中。”因此实践教学的培养,大致可从三个方面,即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课外分阶段实践和毕业论文(设计),每一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薄弱点。

二、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本科专业课堂教学中的课程实践

内蒙古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年招生规模40人左右,已有6届本科毕业生。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紧紧围绕应用型、管理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了实践教学在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学分安排等方面都予以倾斜,使得各种实践环节占教学比例近乎一半,然而该专业实践教学工作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虽然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实践上已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要求非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所占教学比例不得低于该课程三分之一学时,然而纵观其所有课程实践环节,在42门专业课中,实践教学学时为244学时,仅占总学时的12.87%。如果分别考察专业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眭选修课三大类课程。11门专业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学时共110,占该类课程总学时的15.28%;类似地,15门限制性选修课的比例为14.95%;16门任意性选修课仅占7.67%。不难想象,所谓“非基础课的实践环节所占教学比例不得低于该课程三分之一学时”只能是靠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其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很难控制。

三、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本科专业的课外分阶段实践

“学会共同生活”既属于组织内隐知识,也属于个人内隐知识。目前该大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课外分阶段实践主要有大一年级的社会调查,大三阶段的专业见习和大四阶段的专业实习。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的组织、规模、涉及面均要逊于专业见习,因此这里重点分析后者的效果。为了保证调查的有效性,笔者对该刚完成专业见习的两个班级发放了63份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57份,有88%的同学认为专业见习是有必要的。针对“本次见体满意度”的统计显示,68%的同学认为“本次见习要优于旅游参观”。虽然大多数同学对于见习工作安排本身是认可的,但在具体的效果认同上,观点出现了差异。

首先,对于“本次见习的内容与所学专业的符合程度”,只有25%的同学认为“符合”,而剩下75%中,有18%认为“不符合”,大多数同学认为“基本符合”。其次,从专业技能提升方面看,只有44%的同学赞同专业技能得到明显提升,而56%的同学没有感觉到明显的技能提升。由此看来,此种专业见习在能力提升方面的作用与班级活动也差不多。再者,从增强就业信心来看,仅有37%的同学赞同通过本次见习增强了就业信心,而有31%的同学认为就业信心受到了打击;易言之,本次专业见习并未让大多数同学增强就业信心。

此外,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但针对“此次见习是否能够充分利用您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一问,高达72%的同学赞同“仅能用上一点”。类似地,针对本次见习与在校期间“所学的课程的符合度”,大多数(51%)同学认为“基本符合”,认为不符合的竟然也有37%。

不难看出,虽然学生认可专业见习工作本身,但是对于专业见习的效果和目标实现上却并不认同,见习内容与所学专业不符,对于学生专业技能提升作用不大,就业信心不但鲜有提升,还受到打击。专业见习应该继续做下去,但从见习的行业、岗位及形式上要有所改进。

四、隐性知识管理视角下的本科专业毕业论文管理

毕业论文写作也包含很多的隐性知识。撰写毕业论文,需要完成为选题寻求答案等一系列工作,包含了很多个人内隐知识甚至M织内隐知识。从最理想的层面分析,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既能让学生“学会认知”,也能让学生“学会做事”。从查找资料、撰写综述,到搜集资料、展开写作,每个环节学生都会在解决问题中学到很多知识。内蒙古某大学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论文选题、综述、写作等方面仍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这既有教师方面的原因,也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从教师方面看:首先,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论文指导的质量。论文指导及其耗费心血,但很多时候,该大学每名指导教师每学年不得不指导十几名学生,四届本科生累计共有数十人。因此,想要人人都能保证质量,显然是欺人之谈;其次,个别指导教师的水平不足,制约了学生论文质量的提高。一些学生在论文选题和撰写过程中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指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再者,管理制度的约束力过低,难免会有指导教师不重视。如果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甚至放任自流,学生再不积极主动,论文的规范都很难保证,更不用说水平提升。

从学生方面看:一是平时训练的不足。很多学生在大三之前都意识不到论文写作的重要性,到了大四突然面临到公务员考试、就业面试、考研复习等多重客观压力,分身乏术,难以应付。二是学生间的基本素质差别较大。虽然大多数学生具备了良好的阅读和写作基础,但个别学生阅读面较窄,不知道如何查阅论文,基本的写作表达都成问题,更不用谈研究、分析和论证能力提升。

第6篇

近年来,长炼科协致力于打造凝聚科技人员智慧、激发科技人员创造力与活力的“科技之家”,努力构建有利于科技创新的文化环境,打造科技创新的特色活动平台,致力于为科技人才的成长、为企业自主创新与科学发展服务,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长炼特色的科协创新文化。

构建科技“思想库”

对知识进行有效管理、共享、开发和运用,是企业实现知识增值、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长炼科协从2006年开始,利用企业局域网,创建知识管理系统。2010年初,长炼科协进一步升级完善了该系统,在“知识库”上新建了“论坛精华库”,新增了“专家黄页”、“个性化主页”,收纳了长炼石化科技全文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等13个知识库,建立了“长炼科技论坛”论文库等,逐步实现了企业科技知识的采集、检索、共享等功能。

长炼知识管理系统中的知识论坛,作为一个学术技术、经验交流和沟通的互动平台,科技人员既可以进行专业探讨,也可以跨专业交流,以发帖、回帖方式,实现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并探讨有关技术难题的解决方法。这种与优化生产、攻坚破难紧密相关的讨论,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11年,论坛组织开展各类技术讨论418项,提出建议近100条,其中35条经专家讨论评审认为具有可行性,12项已经采用并实施完成。长炼科协还设立奖励制度,以评选“论坛之星”等方式鼓励员工参与。截至到目前,“长炼知识论坛”已有论坛学组24个,论坛版块9个,论坛会员2891人,累计主题24632个,累计参与59813人次。知识论坛已成为长炼科技人员共享资源、交流学习、创新创造、成长进步的重要平台,成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重要智囊。

搭建产学研平台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学研特色平台,是长炼科协近年来积极探索学术交流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一是发挥科技论坛的主阵地作用。“长炼科技论坛”首创于2005年,每两年举办一次,已经成功举办四届。论坛创造性地与“院士专家企业行”结合起来,围绕企业的生产经营发展需求,邀请国内知名的院士、专家现场诊断、作适用性的前沿学术报告,为长岭地区的技术进步献计献策,先后有6800多人次参加论坛活动,收集论文近1100多篇,其中经专家评审,具有重大价值122篇。二是组织专业学组开展技术学术交流。与中科院开展了环氧丙烷项目研讨,与美国S-zorb技术创始人进行S-zorb装置优质高效平稳开工的探讨等学术交流活动。协同企业有关部门,支持各学组组织、参加一系列内外技术学术交流、技术研讨、技术攻关等活动,每年达200多场次。三是鼓励科技人员参与科技论文交流。每年组织科技人员总结科技创新成果、撰写论文,将实践经验提炼总结为理论成果,进行交流。仅2011年就组织撰写论文469篇,其中有106篇论文在全国、全省论文交流中获奖。四是通过学术交流,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发挥产学研平台作用。建立了与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设计单位长期合作的产学研联盟,与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北京化工研究院、清华大学、石油大学、湖南大学、洛阳工程公司等二十多个单位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从实验室研究、工程设计、工业应用开发全过程的科技创新链,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讲、比”激发活力

长炼科协坚持把“讲、比”活动作为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推动企业科技进步、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的有效途径,作为开展群众性创新活动、培养科技人才、推进自主创新、促进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执行的《“讲、比”活动实施办法》、《“讲、比”活动组织及奖励办法》,使得“讲”有依据,“比”有标准,“创”有收获。截至目前,长炼科协“讲、比”活动已连续举办24届,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讲、比”成为企业科技创新项目产生的重要方式之一。长炼科协以“讲、比”为平台,特别针对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组织项目申报,推动技术攻关。如2011年,“讲、比”滚动立项418项,内容涵盖了生产优化、节能减排、管理创新等内容。公司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项目“RSDS-Ⅱ汽油选择性加氢”和“RSH液相循环加氢”,就是通过“讲、比”激发了科技创新活力,实现了技术突破。二是成就了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长炼科协的“讲、比”活动符合科技工作者投身企业生产建设、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要求,在活动中锻炼了人才,涌现出了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李华,全国科技标兵刘建平,湖南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胡先念、沈刚,岳阳市青年科技奖获得者罗世贤、朱铁光、龙伟灿、刘郁东等一大批优秀科技工作者,他们的模范行为成为激励企业科技工作者创新、贡献的精神动力。三是对企业节能创效作出贡献。近两年来,通过“讲、比”活动,集体立项成果600余项,收集科技工作者建议7000余条,“金点子”10多个。企业科技人员参与“讲、比”活动的比例达95%以上,累计创效10多亿元。

普及科学素质

第7篇

关键词:城市广场设计,文化性表达

 

城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从整体城市到局部的地域、到细部处理都包含着城市设计的内容,如城市空间设计、文化广场设计、公园设计、建筑设计、细部设计、社区中心设计等。不同的设计对象有着不同的设计要求及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注重城市整体性环境,优化城市环境质量。本文正是从这一点出发,介绍城市中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城市文化广场的布局选择应注重公众的可达性及吸引力,环境品质的开发与协调,其数量、面积大小、分布位置也取决于城市的性质与规划构思。

一、城市广场文化性表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城市文化广场环境设计应赋予广场丰富的文化内涵,城市文化广场与其周围的建筑物、街道、周围环境,共同构成该城市文化活动的中心。设计文化广场时,要尊重周围环境的文化,注重设计的文化内涵,将不同文化环境的独特差异和特殊需要加以深刻的理解与领悟,设计出该城市,该文化环境下,该时代背景的文化广场的环境。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文化环境在具体的情况下,有许多不同的表现,例如:文脉、传统、源与流、历史、宗教、童话、神话、民俗、乡土、风情、纪念性的、闻名的、怀古的、原始艺术、人类的能量、文学与书法、诗意、符号学等等。设计师也可以在设计中表达自己的某种特定的思想与意图。

注重文化内涵的城市广场设计在我国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例如:西安钟鼓楼广场的设计,首先突出了两座古楼的形象,保持它们的通视效果,采用了绿化广场、下沉式广场、下沉式商业街、传统商业建筑、地下商城等多元化空间设计,创造了一具具有个性的场所,增加了钟鼓楼作为“城市客厅”的吸引力和包容性。同时,为了解决交通组织上的人、车分流问题,以钟鼓楼广场为中心,南连南大街、书院门、碑林、北至壮院门化觉寺、清真寺。组成一个步行系统,使钟鼓楼广场成为这一西安古都文化带的枢纽。并且,钟鼓楼广场在设计元素上采用有隐喻中国传统文化的多项设计,使在广场上交往的人们可以享受到传统文化的气息。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创造了一个完整的、富有历史文化内涵,又面向未来城市的文化广场。

二、城市广场文化性表达的原则和方法

1、注重与周围建筑环境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结构一般都为开敞式的,组成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那些历史性建筑,运用适当的处理手法,将周围建筑环境融入广场环境中,是十分重要的。广场与建筑环境完美结合的典范,是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由于广场周围的建筑不是同一时期建造的,所以广场并不是平行,对称的严谨的关系。而是设计师将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和谐、统一的组合在一起。

2、城市文化广场设计注重与街道的协调、统一。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城市文化广场与街道在形式上、组成上,有许多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协调与统一是构成广场上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3、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一般文化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一般文化广场大小满足这样的条件比较合适:广场宽度介于周围1倍建筑高度与2倍建筑高度之间。在广场内部尺度设计时,注意到其中的踏步、石阶、栏杆,人行道宽度、停车要求等内容,要符合人与交通工具的尺度。当然,广场的比例、尺度等也受材料、文化结构的影响,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4、城市文化广场设计与周围环境在交通组织上的协调与统一。城市文化广场的人流及车流集散,及其交通组织是保证其环境质量不受外界干扰的重要因素。其主要内容有2点:城市交通与广场的交通组织;广场内交通组织。城市交通与广场在交通组织上,首先要保证由城市各区域去文化广场的方便性。

三、各种景观要素在城市广场文化表达中的应用

1、自然环境的引入手法。在进行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时,大量引入树林、绿化、花卉、草坪、动物、水等自然环境,是文化广场环境设计的重要手法。城市文化广场的水环境设计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两种形式:①以水造型方式的。②以水与其它环境或个体相配合方式的。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例如,美国德克萨斯州的达拉斯喷泉广场,中央是一组由电脑控制的160个喷嘴的音乐喷泉,440棵柏树如同由水中生出来,人走在路面上也如同漂泊在水中。著名建筑师小沙里宁设计的圣路易斯市的标志圣路易斯拱门也是设计在河边,与河水相结合。

2、公共雕塑及一些环境艺术设施(包括柱廊、雕柱,浮雕、壁画、小品、旗帜等艺术作品)在文化广场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雕塑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统称,是设计师运用形体与材料来表达设计意图与思想的一种方法,成功的雕塑作品不仅在人为环境中有强大的感染力,而且,会是组成环境设计的重要因素,用它本身的形与色装饰着环境。

在文化广场的雕塑设计中应考虑到以下的几下方面:①结合广场文化氛围、时代背景、以及人们活动的内容趋向,设计雕塑的形式,做到雕塑设计与文化广场活动内容相统一。②不能忽视建筑雕塑与文化广场的相互作用及内在联系,应结合那些具有雕塑美的建筑艺术作品,设计文化广场。③注意雕塑设计在比例与尺度上的作用,雕塑设计将广场与建筑在比例上联系起来,也是人群与广场在尺度上的联系,说明人的尺度关系,成为空间比例与尺度联系的枢纽。④注重雕塑设计与其它自然因素相结合的设计,例如,雕塑与水相结合,或配以音乐效果,来活跃周围环境;雕塑与树木结合,如南京雨花台,郁葱的树木,衬托出庄严的气氛。论文格式,文化性表达。

3、组织文化广场环境的手法有多种,下面着重介绍利用轴线设计来组织文化广场环境,并通过轴线的组织来控制整个城市的内在联系,使城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轴线是贯穿于两点之间的,围绕着轴线布置的空间和形式可能是规则的,或不规则的。轴线虽然看不见,但却强烈地存在于人们的感觉中,沿着人的视线,轴线有深度感和方向感,轴线的终端指引着方向,轴线的深度及其周围环境、平面与立面的边角轮廓决定了轴线的空间领域。轴线同时也是构成对称的重要因素,根据设计的需要,轴线亦可以产生次要的辅助轴线,丰富空间体系。

综合上述,城市设计中文化广场的设计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它反映了城市整体性设计的重要性,说明在任何一个环境设计中,整体的得失都比局部的好坏重要得多。城市文化广场的环境设计虽然只是城市设计的一个方面的内容,但它的设计手法却与城市的总体布局与环境质量密切相关,城市设计正是通过对城市中每个小的局部的设计及对城市总体的考虑来实现的,并最终达到城市整体性环境的统一。

参考文献:

【1】芒福德。L.《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倪文彦、宋俊岭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9。

【2】刘滨谊、李开然《人文主义色彩与城市广场风格》新建筑2002年第2期。

【3】王珂、夏健等《城市广场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第8篇

论文摘要:图书馆人文价值是图书馆关于人文方面的各种价值观念的总称。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文章从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三方面对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

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把人类根本价值即人文价值的实现作为自身价值的源泉和基础。离开了人文价值,图书馆的价值就无从谈起。人文价值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是图书馆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机构,被视为知识、智慧的象征,在社会中有极高的声誉和地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各类信息服务机构的产生,图书馆作为“信息利用中心”的地位受到冲击,其社会地位与事业的发展面临明显的困境。本文就图书馆人文价值加以解读,以充分发挥图书馆人文的优势,弘扬图书馆的人文精神,一方面维持好原来的文化中心的社会地位,另一方面提高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通过强化服务观念,从各个方面充分体现其人

文气息,为读者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促进图书馆事业的发展。

1 图书馆人文精神及其人文价值体现

1.1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历史发展进程

图书馆人文精神是图书馆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图书馆发展永恒的旋律。倡导人文理论,实现人文价值,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已经在我国图书馆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美国图书馆学理论和教育家巴特勒,P.(1886-1953)在其代表著作《图书馆学导论》一书中认为:图书馆学理论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强调图书馆学的学科地位,二是强调人文因素。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S.R.(1892-1972)于1931年创立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极其充分地强调人文因素。五条定律的前四条(书是为使用的;人有其书;书有其人;节约读者的时间)都直接面对读者,跟人有直接关系,充满着浓厚的人文价值思想。

尽管中国图书馆人文思想观念进展十分缓慢,但我国图书馆界不少专家、学者在此领域坚持不懈,从不同角度和层次上进行了努力探索,逐步形成了图书馆人文理论的学术流派。图书馆界在管理思想上从“书本位”到“人本位”的转变,意味着图书馆人文精神构建的开始。在图书馆学理论文献中,蒋永福先生是最早(1991年)采用人文精神字眼的。他说:“人本主义图书馆学所极力倡导的是人的主体性,即弘扬人文精神。它要在现实的图书馆学土壤中,全面实现人性的复归。”这可以说是图书馆人文精神名称的雏型。1993年起蒋永福先生连续撰文多篇呼吁构建人文图书馆学理论体系,并初步构建了人文图书馆学的内容框架。

1.2 图书馆人文精神的人文价值体现

图书馆若要实现人文价值,就要充分发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价值的最佳体现。朱晓华女士认为:传统人文精神在图书馆中的人文价值和意义表现有下述三点:(1)图书馆发扬人文精神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社会向现代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根本目的。在注重技术发展的同时,人自身的价值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尊重和关注。(2)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图书馆是社会需求的产物,图书馆的价值取向始终以提高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文化及思想道德为己任,推动社会文明进步是图书馆一直追求的社会目标。人文精神正是图书馆价值观的核心,图书馆要实现自身价值,必须发扬人文精神。(3)发扬人文精神是图书馆实现社会职能和维持社会地位的必要手段。图书馆担负着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的职能,实现这四项社会职能,依靠的不仅是政府的财政,更关键的是图书馆人热爱人类文化事业,通过不断改进和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水平而实现其社会职能。

目前图书馆“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有不少停留在口号上,人性化服务的开展不够深入。我们应该在服务中多从读者角度考虑,为读者分担困难,少一点行政强制管理,少一点惩罚,多一点温馨提示,多一点人性化服务,就能赢得读者的尊重和理解。体现对读者的人文关怀,要把维护和关爱读者的服务渗透到每一个细微之处,让读者真切感受到:来到图书馆学习是一种享受。

2 图书馆精神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精神文化是指图书馆在实践过程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长期形成的一种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它包括图书馆哲学、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道德、图书馆风貌等内容,是图书馆意识形态的总和。我们可以从这几方面来理解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含义:它是图书馆在长期实践中自觉培育形成的一种能够代表图书馆风格和形象的精神风貌,集中体现了一个图书馆独特的、鲜明的、具有时代性的办馆思想和个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实质是图书馆价值观。图书馆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图书馆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是图书馆上层建筑,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具有人文价值的属性。图书馆精神文化的人文价值功能具体体现为:

2.1 图书馆哲

图书馆哲学是指图书馆在实践中观察和处理各种问题,使之达到既定目标所依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实质是更高层次的人文价值,用以指导图书馆价值观。

2.2 图书馆价值观

图书馆价值观是指图书馆在追求成功过程中所推崇的基本信念和奉行的目标。图书馆价值观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图书馆意义的认识。弘扬图书馆人文价值,树立什么样图书馆价值观至关重要。

2.3 图书馆精神

图书馆精神是图书馆全体或多数员工共同一致、彼此共鸣的内心态度、意识状况和思想境界,是现代意识与图书馆个性相结合的一种群体意识。图书馆的人文价值可以通过馆歌、馆训、馆规、馆徽等形式加以表现,达到图书馆人文价值与精神的统一。

2.4 图书馆道德

图书馆道德是调整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与图书馆、图书馆内部员工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总和,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是图书馆制度的必要补充。图书馆道德是一种特殊的价值体系,树立高尚的图书馆道德规范最能体现图书馆的人文价值,调整图书馆各种价值观念以实现图书馆人文价值。

3 图书馆组织文化及其人文价值功能

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是指图书馆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所形成的,为图书馆成员所共同遵循的最高目标、基本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同时也是图书馆的全体成员共同信守的职业道德与精神风貌。图书馆组织文化既能约束全体成员的行为、维持图书馆活动正常秩序,又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从图书馆组织文化的内涵来看,它始终带有人文色彩,围绕图书馆人文价值来确立图书馆行为规范,具有如下人文价值功能:

3.1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规范管理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是在长期的图书馆实际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它一旦形成并达到习俗化程度,就会产生比规章制度更具有约束力的规范作用,从而实现规范管理,并用公认的行为标准自觉地约束馆员遵守这一标准。

3.2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对馆员价值标准导向中的价值

图书馆组织文化代表着一种价值标准,确定了馆员的价值取向,规定了馆员所追求的目标,对图书馆馆员的价值标准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这是因为图书馆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变为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规范标准。

3.3 图书馆组织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价值

组织文化环境是人力资源开发和成长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人力资源的规定性。美国学者富兰西斯曾说过: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劳动,但你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的热情,你也不能用钱买到一个人对事物的追求,而这一切都可以通过企业组织文化而争取到。图书馆组织文化可以使图书馆全体馆员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并相互依存、相互团结、齐心协力、乐于参与图书馆的一切活动,同时主动地将个人目标同化于图书馆的目标,最后形成共同的价值观、职业道德及精神风貌,凝聚成一个强有力的战斗集体。

4 结束语

图书馆人文精神、图书馆精神文化、图书馆组织文化都带有浓厚人文色彩,具有人文价值属性。图书馆人文价值集中表现在图书馆人文精神和图书馆文化方面,崇高的图书馆人文精神,先进的图书馆文化,都会对图书馆人文价值的实现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图书馆人文价值观和人文主义传统会促使图书馆朝着人文的和文化的方向和谐、健康发展。总之,人文价值是图书馆的本质,图书馆从来都是人文的。人文属性是图书馆的根本属性,是图书馆存在的根本依据。

参考文献

[1]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J].图书馆,2004,(1).

[2] 肖希明.图书馆呼唤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J].图书馆,2000,(1).

[3] 蒋永福.人文图书馆学论纲[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4).

[4] 程焕文.图书馆人与图书馆精神[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2,(2).

[5] 蒋建林.我国图书馆人文精神研究综述(续)[J].图书馆,2004,(2).

第9篇

鉴于此,专业图书馆分会定于2011年8月中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举办2011年学术年会,并确定年会主题为“知识服务2011:面向十二五文献情报机构知识服务能力构建”,专门就提升文献情报机构的知识服务能力展开深入研讨。图书馆知识服务能力是指图书情报机构以知识服务为战略发展方向,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根据用户知识服务需求,有机整合图书馆各类文献信息资源,跨界集成外部知识,通过知识服务流程的有效运作,使信息资源集成转化为知识产品或者服务的能力。现面向业界广泛征文。

一、征文内容

1.图书馆知识服务的理论探讨

(1)知识管理与知识创新;(2)知识服务与决策咨询;(3)图书馆知识服务:概念、方法、模式;(4)图书馆知识服务:理论、模型、机制;(5)学科信息服务:方法、理论、机制;(6)图书馆知识服务评价体系研究。

2.面向知识服务的信息资源建设

(1)信息资源需求研究;(2)信息资源组织;(3)信息资源评价;(4)信息资源整合建设;(5)信息资源建设技术与平台;(6)信息资源共享: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

3.面向知识服务的知识组织能力建设

(1)信息组织技术新趋势、新发展;(2)语义组织技术研发;(3)知识组织技术应用;(4)知识组织工具应用与开发;(5)词表系统、工具和平台建设;(6)专业知识组织体系建设。

4.知识服务技术环境和平台建设

(1)信息系统集成与知识化改造;(2)信息组织与服务的知识库建设;(3)机构知识库(IR)建设、管理、运行;(4)知识挖掘与知识服务系统构建;(5)信息计量与信息分析平台构建;(6)专题信息系统与知识服务建设。

5.图书馆知识服务的观念转变和文化建设

(1)工作制度、工作标准。工作规范、绩效评估、业务结构设计、工作流程设计等;(2)文化环境建设,如:图书馆价值体系、信念、制度、规范等;(3)人材培养与人力资源管理。

6.实证案例:知识服务模式与知识服务产品

二、征文要求

1.内容要求

(1)研究问题明确、具体,论点明确;

(2)论据充分且有实际材料(如统计数据、事实、自己或他人的调研发现、工作中积累实证等)的支持。

2.投稿要求

(1)投稿文章必须为以前未在公开刊物或会议上公开发表过的文章;写作要求及格式规范请参见国家规定标准,严格遵守参考文献著录规范。

(2)请通过专业图书馆分会网站(Http://省略.cn)提交论文,也可通过分会网站会议报名系统直接报名参会。论文纸版请用A4纸打印,寄至:北京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专业分会王莹莹收。

(3)征稿截止日期:2011年6月10日

3.论文评选及出版

(1)邀请专家组成论文评审委员会,对征文进行评奖并颁发获奖证书;

(2)优秀文章将推荐到相应图情类期刊(正刊)上发表,或根据论文质量结集公开出版。

三、其他

1.会议地点:新疆乌鲁木齐市

2.会议时间:2011年8月中旬(请关注分会网址),报名截止期:2011年7月20日

3.参会方式:投稿参会;直接报名参会。

四、正式会议通知日期:

1.正式会议通知(包括会议具体地址、会议费等相关信息)将于4月初发出或网上公布。

2.会议最新信息请随时关注http://省略.cn.http://1as.省略。

联系方式:

联系人:王莹莹

电话:(010)82626812(010)82626611-6225

传真:(010)82626821

电子邮件:wangyy@mail.1as.省略

第10篇

一、写什么――揭开论文的“神秘面纱”

长久以来,在人们观念中“论文”好象是硕士生、博士生所进行的专职工作,小学生也能写论文吗?其实,所谓的数学小论文,是指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习写的以数学内容为中心的短小文章,它可以是学生对某一个数学问题的理解、评价,可以是数学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可以是进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经过等。数学小论文到底写什么?这是学生很困惑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将数学小论文分为以下几类:

(1)阅读启发型。通过阅读数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数学家的成长故事、数学童话故事获得一定的启发。写一写自己的心得、认识等。

(2)回顾反思型。可以在某一个阶段学习结束时,对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也可以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加以回顾,总结学习中的得失,总结学习方法和经验,反思对所学数学知识存在的困惑。

(3)问题探究型。可以对某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探索规律,得出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也可以把某一道有挑战性的题目简便的或与众不同的解法(包括一题多解)条理清晰地写出来

(4)实践应用型。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对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写成文字。

(5)创作型。包括数学故事、数学童话等。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于故事或者童话的情境中,体现了数学学科和语文学科的整合。

二、怎么写――如何指导学生写论文

1.组织丰富的数学实践体验活动

学生只有有了讨论数学的兴趣和研究的数学问题。才能让学生撰写论文有事可议、有问可究,才会下笔如有神。那么撰写论文的源头在哪里?笔者认为来自数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数学活动的开展。笔者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布置黑板报数学专栏、数学活动展板、数学风采宣传窗等,争取让教室的每一面墙、每一块板“说话”,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辟每周一次“智慧数学”实践活动课,开展读数学读物、讲数学家故事、设计数学小报、攻打数学擂台等数学体验活动。把课堂变为学习数学的乐园;课间指导学生玩玩“抢报三十”、“算二十四点”、“五子棋”等游戏,让学生体验玩数学的乐趣;在春秋游活动中,引导学生寻找春秋游中的数学问题:有的学生步测草坪的周长和面积,有的学生估测古塔的高度,有的学生在估算小树林中树的棵数,还有的举着照相机寻找公园里的不规则图形……: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心生活、关心国家大事:神州六号飞船飞天了,上网查找相关科学知识,算一算有关的数学问题:珠穆朗玛峰新身高测量结果出来了,探究一下世界最高峰变矮的原因:学了“调查统计”后调查家中、学校几个月来的用电、用水情况或者食堂用餐浪费粮食情况,算算节约一度电、一滴水、一粒米的价值……在这些实践体验活动中。学生们发展了学习数学的能力,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写作欲望。

2.指导学生写论文要循序渐进

根据儿童的身心特点,在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过程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做法。

(I)从兴趣入手,先任意写后按要求写。在初始阶段,不规定内容和格式,让学生自己根据感兴趣的话题试着写。无论其写得如何,教师对学生所写的材料组织评议时,只要能写都给予充分肯定。

(2)从说话入手,先说后写。教师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或创设数学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全班进行说话训练。由大组到小组,引导学生口头将意思表述清楚、将语言组织通顺,为笔写扫清思维障碍,接着才让学生试着在日记本上写下叙述内容。

(3)从写话写段入手,先部分后整体。低年级学生表达能力弱,撰写小论文不应作过高要求,习写中先针对一个片段、一个问题,让学生写一句话或一段话。再到整体构思,用整篇文章完整记述或表达。其中不会写的字词,允许用汉语拼音代替。

(4)从记叙入手,先叙后议。即:先记叙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活动、经过、结果,让其言之有物,再引导他们从中以数学的眼光想开去,力求找寻自己的发现。附上议论或反思。

第11篇

选题依据:在当今以金融、技术、信息为主导的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实质上是企业文化之间的激烈竞争。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它对企业的管理体制、决策指导思想、经营战略、管理方式等都有重要影响,从而对企业的兴衰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占我国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国有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停留在低水平的封闭型企业文化阶段,其“企业文化”常被单纯地认为是企业的政治思想工作,或者将企业职工的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也有的国有企业把“企业文化”仅仅表现在一些大同小异的口号和标语上面,或规章制度及企业标志上面,没有真正体现出企业员工所追求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等深厚内涵,没有真正发掘出企业员工中蕴藏的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力量。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不会自发产生的,而是在人们积极追求过程中慢慢积累起来的。这就要求我国国有企业重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的进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比较与吸取,并结合本企业的特点塑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使国有企业在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在未来的激烈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可行性论述: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和挑战的世纪。在这个世纪中,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意识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一样,是企业基础中的“软件”。如果不能建立起适合我国国情和本企业特点的的国有企业文化,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就难以取得长远的成效。因此探讨国有企业文化重构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拟采用以下手段和方法: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对比论证;列事实、摆依据;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引用分析等方法。主要通过图书查询、网上浏览、去国有企业实地调研等方法来收集资料。拟运用经济学、企业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相关知识来撰写论文。

本论文拟分以下几个部分撰写:第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概述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含义,作用和地位及国内外企业文化发展的现状的简单阐述来对企业文化的概况作一个简要的叙述。第二部分:我国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拟对国有企业文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进行剖析,通过对问题的剖析来达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作用。第三部分:重构国有企业文化的对策通过对国有企业文化现存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剖析来寻找并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然后相应地采取解决问题的措施来对现存问题加以解决。

20**年09月25日—20**年10月25日收集资料,拟订论文题目和开题报告。20**年03月01日—20**年**月1日在国有企业进行调研,撰写论文初稿。20**年**月02日—20**年**月31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二稿。20**年**月01日—20**年**月08日修改论文,撰写论文第三稿。20**年**月08日—20**年**月15日修改论文,做好答辩前准备。20**年**月15日—20**年**月20日左右进行答辩。

第12篇

[关键字]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内容分析框架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8-0059-07 [DOI]10.3969/j.issn.1009-8097.2013.08.012

对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内容分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示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在研究什么、怎样研究,促进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教育技术的内涵。内容分析的核心在于建立分析框架,它决定着整个研究的方向与质量。本研究以1995-2004年美国产生的935篇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内容分析框架,尽力做到系统、科学和严谨,保证同一维度中的类目具有互斥性、完备性和较高的效度。

一、分析框架的初步提出

1.从对教育技术的理解出发,确定主要分析维度

本研究基于刘美凤教授的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和AECT'94定义及其他一些美国学者对教育技术的理解。

教育技术的广义定位理论认为教育技术的知识构成包括三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和教育技术知识II属于研究内容方面,教育技术知识III属于方法论方面。该理论还探讨了教育技术的知识来源问题。那么,美国博士论文到底研究了教育技术知识中的哪些内容?采用了哪些方法?依据了哪些理论,或者利用或转化了哪些学科的知识?所以,分析框架拟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理论基础3个一级维度。

AECT'94定义分析了教育技术的研究范畴和影响这些范畴的主要来源,以及教育技术的实践领域。因此,在框架的“研究内容”维度,可以从研究范畴和实践领域两方面分析。定义中对影响范畴的来源的分析,为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维度的分类提供了参考。

2.参考已有的教育技术内容分析框架,设置框架类目

1988年后,伊利(Donald P.Ely)连续四次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教育技术的文献进行回顾,并从中预测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其中的很多趋势也被后来的事实所证明。伊利的框架对研究主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在管理、技术开发、设计与开发、评价、教育过程/服务这些方面都有子类目。1989年,迪克和迪克(Walter Dick&W.David Dick)的框架对文章的研究类型进行了分类:文献回顾、方法类、理论类、经验和实验、描述研究、评价研究、专业相关。1995年,里夫斯(Thomas C.Reeves)的框架从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两个维度来考察,研究目标包括理论研究、经验研究、解释性研究、后现代研究、开发研究、评价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定量、定性、批判性理论、文献回顾、混合方法。2000年,奥萨赫(BaderA.Al-Saleh)的框架对论文类型、分析主题、研究方法、目标群体进行了分类。另外,还参考了Edward, P.Caffarella、祝智庭、焦建利等的分析框架。

3.分析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论文的题目,丰富框架类目

我们分析了935篇论文的题目,发现这些论文题目的字数较多,研究问题很小,对研究范围规定明确,从多个维度命题。这样,分析框架就需要分多个维度和层次,并丰富了框架的类目。例如,很多论文探讨具体学科的问题,如数学、科学、外语等,所以可以考虑学科问题,并分析教育技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另外,论文关注的群体多样,学生、教师、妇女残疾人、军人、黑人等,所以可以考虑关注群体。

二、分析框架的修改

1.分析框架的三轮测试

经过测试,我们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与补充。前两轮,分别抽样选取了200篇摘要进行分析。第三轮,对所有论文的摘要进行了分析,笔者作为主评判员,并邀请其他5名教育技术学硕士生作助理评判员,对内容评判进行互相校验。

2.访谈相关专家

我们访谈了一些专家,对框架进行了修改。专家包括有美国教育技术学博士求学经历的博士、教育技术学领域的知名学者,还有熟悉内容分析法的博士。

3.德尔斐法完善分析框架

我们采取德尔斐方法对10位专家进行了两轮的意见征求,对分析框架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专家组的质量是保证德尔斐方法信度和效度的关键因素。本研究选择专家的标准为:(1)对教育技术有深厚的理解;(2)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3)愿意参加本次意见征求。通过领域专家推荐和专业期刊的查询,我们形成了专家组,他们均为有多年教育技术研究经验和丰富研究成果的教授或副教授,来自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开设教育技术学专业时间较长的学校;既有老一辈专家,又有中青年专家。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是他们共同的研究方向之一,对教育技术有着深厚的认识与理解,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有着较强的学术影响力。

三、分析框架的确定

最终确定的分析框架如表1所示,包括4个一级维度,每个维度都有具体的类目,逐级分类。同一维度中的类目之间有两种关系,一种是每篇论文分别从这几个方面分析,即这几项必选,在表1中用灰色区域表示;另一种是每篇论文可能只属于这些类目中的一个或者多个,但不是所有,在表1中用白色区域表示。例如,第一维度中的4个类目(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等)之间为第一种关系,即每篇论文都会从这4个方面分析;“研究目的”中的4个类目之间的关系为第二种关系,即每篇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其中之一。

四、分析框架的类目描述

对框架类目进行描述就是清晰地界定框架中的每一个类目,它有三个作用:让不同的评判者对框架有共同的理解,掌握类目的界限,在内容评判中易达成一致;有助于研究结论的表述;让读者了解框架的具体含义,利于学术交流。

1.研究目的

每个研究都有一定的指向性,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1)基础研究

进行探寻和求证规律的活动,指向具有普遍性,可以为现有学科的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目的在于发展和完善理论,阐明新的理论或重新评价原有理论,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2)应用研究

指向特定的问题,具有直接的实际应用价值。目的在于应用或检验理论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或提供直接有用的知识,回答“怎么用”的问题。

(3)开发研究

指向方法和策略。目的在于发明或优化方法、策略和产品,回答“如何改进”的问题。

(4)评价研究

评价一项活动或方案在一定情境下的价值,帮助在特定情境下制定决策,回答“效果如何”的问题。

2.研究内容

(1)教育技术的基本理论研究

指有关教育技术学学科自身的研究,可以为其知识体系增添新的东西,或者讨论这一学科发展的问题。

1)学科建设

是指关于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的研究。

①专业人员能力素质:教育技术学专业毕业生和领域工作人员需具备的能力素质、能力标准等方面的研究

②专业伦理道德规范: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和实践需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的研究

③课程设置:教育技术学专业需要开设的主干课程

④学科历史与发展:有关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研究

⑤学科定位:有关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定位的研究,回答“教育技术是什么”的问题

⑥专业名词、概念、内涵的界定:有关教育技术学专业中重要的名词和概念的界定

2)知识体系研究

指关于教育技术知识的研究,建立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之上,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又能够指导实践问题的可以操作的理论原则、操作程序、方法、技能与技巧、资源与过程的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以及方法论等方面的知识。

①教育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方面的知识: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解决问题的指导原则、操作程序、方式或方法、技能或技巧以及对所需资源的要求方面的知识

②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过程的理论:对解决方案的过程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过程指的是指向实现目标的一系列的操作或活动

③与促进教学有关的资源的理论:对解决方案所需的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

④教育技术的方法论:有关教育技术的方法论研究,如系统方法和形成性研究方法

⑤教育技术学的分支理论:从其他学科的视角研究教育技术,从而形成的理论或知识,如教育技术的批判理论等

(2)教育技术的应用研究

是指应用已有的理论、方法或媒体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1)问题层次

①宏观:大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学校、企业和组织的整体性改进或规划方案

②中观:中等规模的问题,如一门课程、一个系统、一个班级等

③微观:小规模的问题,如一个单元、一堂课、一个媒体材料等

2)研究范畴

①问题解决的方案规划:根据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寻找并依据、利用和转化与教和学相关的科学与技术理论知识和经验知识,通过研究、实验或探索,创造性地形成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案。包括:

系统方案设计;采用系统方法,对较为综合和复杂的系统进行设计,包括分析、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等步骤

教学模式: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教学活动中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教学范型

课程开发:根据社会对教育活动的需求、学习者的基本条件和特征、教育者和教育机构的特征而制定能有效地适应社会需求及其变化发展的教育活动、教学活动的程序或模式,并开展相应的实施和评价活动

②设计: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包括:

需求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确定目标和途径

教学环境:教与学赖以存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

教师特征:研究教学过程中的教师的心理、性格等特征

学习者特征:影响学习过程有效性的学习者的经验背景的各个方面

任务分析:在确定需求之后,对需要进行的任务的分析

教学策略:对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采用的教学活动的程序、方法、形式和媒体等因素的总体考虑

学习策略:学习者在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环境条件的前提下,为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的主动性调控行为。主要体现在资源管理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

讯息设计:对讯息的形态进行操作的计划,包括注意、知觉和保持的基本原理,这些原理指导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交流的讯息形态的具体设计

教学资源:专门为教和学设计的有关软件资源

③开发:把设计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包括:

媒体开发:即对硬件和软件的设计与开发

资源开发:对媒体所需材料、资源的设计与开发

④应用:使用各种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或改进绩效的活动,包括:

效果评价: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常采用实验研究,结论表现为有无显著性差异

影响应用的因素分析:分析影响媒体使用的各种因素,或只分析其中的一种,如教师、政策、文化等

政策法规:影响教育技术的推广和使用的社团或组织的规则和行为

文化与道德问题:团体或组织中媒体需要考虑的文化或道德方面的问题

健康问题:媒体对用户(中小学生等)身心健康的影响

教育技术应用标准:国家、政府或学术团体制定的技术应用的标准

应用的策略:研究如何使用媒体或资源,以促进学习、教学或者绩效

应用状况:分析某个国家、机构或学校的技术应用情况

推广应用:为了使革新能被采纳而通过有计划的策略进行传播的过程

⑤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技术

管理者素质:管理者应具有的素质

组织管理:对一个组织或者团队进行的管理

项目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教学设计和开发项目,或其他项目

信息管理:管理过程中人们收集、加工和输入、输出的信息总称,包括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和储存等过程

知识管理:对人力资本与资源、知识及其载体的管理,是基于知识的企业管理、对知识型组织的管理,目标是提高组织的知识生产力、知识增值率和知识创新能力

人员管理:管理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人力资源

资金管理:对企业、组织或其他团体中的资金的管理

设备与资源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设备、资源支持系统和相关的服务

传送系统管理:计划、监督和控制媒体传送系统中的过程和产品

⑥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或课程等的价值确定

评价对象:论文的评价对象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项目评价:对在限定时期内执行某一特殊任务的活动进行评估:产品评价:对某一物品的优点、效果或者价值进行评估;成本效益评价:对某一技术、产品或方案等应用的成本和效益比例的评价;评价模型的设计与开发:设计和开发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该模型可以被多次测量某一类型的对象;评价模型的评价:对某一个评价/测量模型的信度和效度进行评价

评价方式:论文的评价方式可能是下面其中之一。诊断性评价:活动开始之前,对事物的情况进行“摸底”;形成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作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总结性评价:搜集达标方面的信息和使用这些信息来作出利用方面的决策

3)应用领域

论文解决的问题属于哪个领域或行业,包括学校教育:远程教育:由各类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实施,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的相对分离;企业与组织:解决企业、公司或者其他组织中的管理、发展、绩效和培训等问题;卫生:解决医疗、卫生、健康、医生等方面的问题;政府:解决政府管理、政策制定等方面的问题;科研: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图书馆/博物馆:解决图书馆、博物馆或其他数字资源中信息的查询、加工和利用等问题;大众传媒:大众传播,如报纸、广播、电视方面的传播研究。其中,学校教育、远程教育、企业和组织是主要的实践领域,我们进行详细分类。

①学校教育

从研究主题分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如何将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中;网络教学:研究如何使用网络进行教学的问题:教学设计:研究学校教学中如何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的过程;教师教育: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教师问题,如教师的素质、教师培训等:教学资源的研究与利用:研究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教学资源中心等的使用问题

从学校的类别来看,论文研究的领域有以下几类:

学前教育:幼儿教育、学龄前儿童的教育

中小学教育:在美国称为K-12教育

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从社区学院到研究性大学,不包含专门开设远程教育的学校。又可分为医学、军队、体育、理工科、文科、艺术、政治/经济、其他、没有区分

成人教育:针对成人开展的教育、教学

职业技术教育:针对工程、技术等职业开展的教育

其他教育:家庭教育:研究家庭在儿童教育中所起的作用、父母如何影响儿童的学习;宗教教育:宗教开办的学校,或者培养牧师、宗教人员的学校;特殊教育:有关残疾人、智力障碍、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问题;文化教育:有关公民素质、学生文化素质的教育;4-H教育:社会性的青少年教育,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Hand)、头脑(Head)、心灵(Heart)、健康(Health);健康教育:有关公民的健康、卫生教育

②远程教育

需求分析与规划:远程教育项目的需求分析与系统规划

发展状况:分析国家、区域、学校的远程教育发展状况

远程教育传送系统:实施远程教育的一些技术手段,如印刷品、广播、电视、网络等

工作人员分析:分析远程教育领域的各类工作人员,如远程教师、辅导教师、服务人员、研究人员等

教学过程和模式:分析远程教育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一些进行远程教育的教学和实施模式

学习资源建设:如何设计、开发远程教育资源

学习者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

学习策略:分析远程学习者如何进行学习

远程学习者的失学问题:分析远程教育中学生失学的现象、原因、对策等

交互设计与分析:分析远程教育中师生、生生之间的教学的交互和情感的交互,并设计策略以促进交互

协作学习:远程教育中,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的学习

质量保证:为使人们确信某个远程教育项目能够满足质量要求,在质量体系内实施并按照需要进行证实的全部有计划的和系统的活动

学习支持服务:为了促进远程学习者的学习,给学生提供信息、资源、人员和设施服务的总和

③企业与组织

企业绩效技术:企业或组织改进绩效、促进发展的问题

企业人员素质分析:研究企业某个岗位的员工需要的素质,或者现有的素质

常规企业培训:研究企业如何对员工实施培训,不包括使用信息技术进行的培训

企业e-learning:研究如何用计算机、网络来培训员工

组织文化与学习:研究一个组织中如何形成文化、促进学习,以促进组织发展

组织变革:研究组织发展和变革中的现象和规律

4)关注的媒体

多数应用研究类的论文涉及了媒体,从三方面分析:

①媒体类型:具体类目见表1

②是否为专门教育开发的媒体:如教学、课件、群件技术、Webquest、WebCT、电子教学设计工具

③研究角度:从哪些角度研究媒体,包括;

媒体性能:研究媒体的属性、特征,他们将会影响到媒体的设计与开发

媒体设计:设计某一媒体

软件或资源开发:开发软件或者相应的资源

媒体使用:研究使用媒体的策略、方法、制度等

媒体效果:研究媒体使用对于某一目标的实现情况,即效果评价

媒体文化:研究使用媒体的文化环境

构建环境:构建使用媒体的建筑物、硬件、软件等环境

5)关注的群体:具体类目见表1

6)应用学科:研究某一门学科的问题。类目见表1

3.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方法论、一般研究方法、具体研究方法。收集数据的方法、收集数据的手段、分析数据的方法则作为工具帮助上述这些方法的实现。

(1)方法论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思想体系,关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理论,包括有基本的理论假定、研究逻辑和思路等。

(2)一般研究方法

适用于各门科学的一般的研究方法,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共同适用的科学研究方法。包括:

①系统科学方法:是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一种科学方法

②归纳法:是一种由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即用若干个别性事物来证明观点的方法

③演绎法:从普遍性结论或一般性事理推导出个别性结论的论证方法

(3)具体研究方法

适用于某一科学研究领域的特殊方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程序和操作方式。

①理论研究;对复杂问题的性质和关系,从理论上加以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以发现其规律或一般性结论

②实验研究:根据一定的假设,创造能验证实验假设的系统和环境,主动控制研究对象,排除无关因素的干扰,从而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

③调查研究:在理论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科学方式,搜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的分析,并提出具体工作建议的一整套实践活动

④人种学研究:是对人以及人的文化进行详细地、动态地、情境化描述的一种方法,探究的是特定文化中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⑤案例研究:在现象和其背景的界限不清晰时,使用多种资料源调查现实世界当前现象的一种实证的探究。目的是产生新理论和证明已有理论

⑥历史研究:对过去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解释,目的在于通过以往时间的原因、结果或趋向的研究,有助于解释目前事件和预测未来研究

⑦内容分析研究:对文献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其目的是弄清或测度文献中本质性的事实或趋势

⑧相关与比较研究:相关研究是对两个或以上的变量间是否相关及相关程度进行判定,目的是建立相关或用于预测;比较研究是按一定标准对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分析,以确定它们的共同点和差异点,共同规律和特殊本质

⑨设计研究:通过形成性研究过程,采用逐步改进的设计方法,把最初的设计付诸实施,检测效果,根据来自实践的反馈不断改进设计,甚至排除所有缺陷,形成一种更为可靠而有效的设计

(4)收集数据的方法

①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客观对象从而获得科学事实

②实验法:综合采取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前测和控制组等方法,对影响研究内部效度的无关变量进行严格地控制

③前实验法:对无关变量没有控制,因而效度很低

④准实验法:在现场背景下难以对无关变量进行充分的控制,只能做到最大限度地保证实验的内部效度

⑤访谈法:以口头形式,根据被询问者的答复搜集客观的事实材料,以说明样本所要代表的总体的一种方式

⑥问卷法:根据研究需要而编制成的一套问题表格,由调查对象回答的一种收集资料的工具

⑦测量法:利用工具按照规则给对象或事件赋值,能充分地测出研究中的变量、概念或现象,从操作意义上提供研究所需的数据

⑧文献法:对文献进行查阅、分析、整理并力图找寻事物本质属性

⑨档案资料分析法。包括以下具体方法。文件分析:通过分析某一组织或机构的文件、文档,获得信息;计算机程序跟踪:利用计算机程序来跟踪研究对象,并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数据:网络文件分析:通过分析网络上的文件,获得研究所需的信息:数据挖掘:从大量的、不完全的、有噪声的、模糊的、随机的数据中提取隐含在其中的、人们事先不知道的、但又是潜在有用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