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0: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四星班事迹——学习 携带着初中四年的印迹,我们高一(8)班43位个体迈入了南模的大门,融为一个团结和谐的集体,去面对高中三年的学习挑战。在高一(8)班,无论基础如何,我们都感受到了浓浓的学习氛围,我们班的同学拧成一股绳,彼此关心,彼此帮助,彼此鼓励,彼此督促,大家互帮互助,为同一个学习目标而奋斗!
课堂上,我们认真听取老师卷子的评奖,理解老师的思路和方法。课下,同学们交换自己的解题经验,相互借鉴他人与自己不同的思维过程,以此来弥补自己的欠缺,正如俗话所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学们认真对待每张试卷,仔细的完成每到题目,不会之处,先自己细细推敲,而后在问同学或老师,发扬“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力争填补自己不足之处。初高中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有质的差别,所以我们同学不断改善完备自己的学习方法。力求“做一道,会百道” 学习能力好的帮一把学习能力相对比较弱的,这样大家能共同进步,既解决了学习能力比较弱同学的成绩问题,又使同时学习能力好的学生的解题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同时调动班级的学习气氛,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让我们高一(8)班全体学生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学习。
或许有本身的基础问题,并没有在期中考试中获得非常优异的成绩,但是“进步就是成功”在学习生活中我们认真刻苦,善于总结,善于归纳,善于创新,善于运用方法,善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尽力在有限的宝贵时光中,获得了最大的提高和进步。
高一(8)班,融入了43+1个人的努力汗水,在学习上,我们尽己所能,用毅力和顽强,幻化成了骄人的成绩!!
随着时光的变迁,人类的科技在不断地进步,人类也在不断地进步,在变的越来越繁华的时光隧道中,人类渐渐迷失了自己原来的面目。在人类慢慢从时光隧道里寻找祖先时,假如时光倒流一万年,人猿会出现在哪呢?《时光倒流一万年》引领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一万年前,寻找人类的始祖------猿人。
出发!让我们与本书作者周国兴一起去探索发现。《时光倒流一万年》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作者踏遍大半个中国,努力探索猿人与野人的足迹。在人与猿人之间究竟隐藏了多少秘密?这一个又一个谜正等着我们解开。作者用他那智慧的双眼为读者发现,用他那勇敢的双手为读者探索,并用他那奇妙的神笔为大家献上他呕心沥血制成的科学巨作《时光倒流一万年》。
本书是一本百年难遇的“奇书”,它凝聚了黄河两岸的远古文明,也汇聚了许多地理知识。我之所以爱看此书,是因为它不仅能增涨我们对史前文明的知识,也能促使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
读完《时光倒流一万年》后,使我受益匪浅,我渐渐开始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某天,朋友问我:“现代的猿能否进化成人?”我满怀自信地回答道:“不能。虽然人与猿的基因很相似,但是由于气候与地质原因,导致猿无法进化成人。”朋友很佩服我,立即问我在哪看到的,我自豪地说:“《时光倒流一万年》。”有一天,爸爸给我变了个科学魔术。爸爸把尺拿起,慢慢靠近小纸屑,奇迹出现了,小纸屑被尺吸住了。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打破砂锅问到底,爸爸却要我查看科普书。我翻了两本科普书,也没找到我想要的答案。不过,我没灰心,因为我想到了本书的作者,他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仔细观察那把神奇的尺,意外发现有一根细细的头发紧紧贴在尺的一头。哦,原来如此,我拿起另一把尺在头发上摩擦,然后,贴近小纸屑。成功了,纸屑吸起来了,最后,我在另一本科普书上看到,原来这是“静电原理”。
《时光倒流一万年》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只有勇于探索,善于发现,才会成功。让我们好好阅读这本书,然后,再让我们去探索发现!
六年级:平易成
质疑是创新思维、发展求异思维的源泉,质疑是最容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学贵有疑,有了疑问,学生就会产生解决疑问的内驱力,就会积极调动自己的观察、注意、想象,从而达到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打造学生乐于质疑的和谐课堂
能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有些老师在提问时,等不及学生答完,就抢过话自己回答了问题,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凝滞,变成学习的“提线木偶”。老师要转变观念,自觉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创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营造平等、宽松、和谐的氛围,给学生自由质疑的天地,使学生获得思维安全、思维自由,让学生乐于思维,敢于质疑。
二、针对目标提高质疑效率
有的放矢,可以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数学课而言,更是如此。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思维方向,可以有效打开学生学生的思维窗口。因此,课堂质疑要围绕学习目标来进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弱,提出的问题往往幼稚、肤浅,教师若简单否定,就打击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导致学生不敢再质疑,不敢再发问。教师要通过细致的备课工作,设计出能引导学生正确质疑的目标,大目标下分设小目标,让学生有方向性地发现疑点。另外,质疑要针对问题,多想几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环环相扣的问题符合学生思维连贯性特点,有利于诱导学生质疑,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三、创设活泼生动的课堂情境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上,总有一部分学生充当着“看客”的角色,一部分算是聪明的看客,看了还勉强能明白一二,还有一部分是迷惘的看客,看了也不懂,渐渐就对学科失去了兴趣。教学如果不能调动学生整体积极性,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也难免令人遗憾。为了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学生感兴趣,就会乐于接受知识,变“苦学”为“乐学”。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质疑探究的学习环境,会深深吸引每一个学生,激发学生主动求知、探疑、解疑的积极性。
四、鼓励表扬,提升学生质疑的自信力
“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成就感则是兴趣的源泉。心理学认为: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成就感,一个优秀的教师一定是一个善于夸奖学生的老师。数学课上,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闪现,教师要及时捕捉,及时评价鼓励,尤其是对于那些学力弱的学生,更要多表扬,多鼓励。学生从质疑中得到了老师的关注,受到了表扬,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是最大的成就,这种成就感自然成为学生今后质疑探究的动力。
总而言之,数学课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重要职责。我们老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不断探索研究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当好学生的引导者,做好学生的指导者,甚至成为学生的合作者。
[关键词]创造意识 创造精神 创造性思维 创造活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2-060
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也是一个知识型的时代,需要具有知识积累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术型人才。教师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而培养创造力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就是有新意和逻辑的独特思考方式。具备这样的思维能力,不仅可以深入事物的内部,看清其实质,还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有创见、有新意的想法。更确切地说就是,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之养成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思维习惯,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发散――体现思维的活力
发散思维,就是对事物进行发散性探究,寻求不一样的结论的思维过程,具有创造性、发散性、多样性、流畅性等特征。根据心理学理论,一个人的发散思维能力是这个人创造力的重要体现,发散思维能力有多强,他的创造力就有多大。教师可以把发散思维的训练作为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手段,加强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
例如,教学“百分数应用题”后,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某工程队要修一条全长40千米的道路,前4天已修完整条道路的20%,按照这样的进度,还需几天才能修完这条道路?并要求学生发散思维,尝试用多种方法解题。学生自主完成,方法多种多样:1.40×(1-20%)÷(40×20%÷4)=16(天);2.40÷(40×20%÷4)-4=16(天);3.1÷(20%÷4)-4=16(天);4.(1-20%)÷(20%÷4)=16(天);5.4÷20%×(1-20%)=16(天);6.4÷20%-4=16(天)……这样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发挥思维能力,开阔思路,教学效果显著。
二、诱发――显现思维的丰盈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打破常规思维,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方法,找别人没有找到的窍门,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地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在求异中创新。
例如,教学“圆锥体积的公式”时,教师先让学生分小组去验证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经过探究,学生发现这种情况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时,圆柱和圆锥的体积又会有什么关系呢?”课堂气氛瞬间活跃起来,学生激烈地争辩,各抒己见。此时,教师及时安排学生做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以及不等底不等高的实验,学生都兴致勃勃地投入探究活动当中。最后,他们发现:“等高不等底、等底不等高、不等底不等高时,圆锥体积不一定是圆柱体积的1 / 3。”有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不等底不等高时,圆柱与圆锥的高和底应满足怎样的关系,才能使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 / 3?”
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究,诱发学生提出问题,不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还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深化了认知,提升了能力。
三、独创――实现思维的创新
要想让学生有所创造,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勤于探究,敢于创见。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具备创造性思维,才能使课堂碰撞出数学思维的火花。数学程课标准提出要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独创性的思维能力。独创性的思维是新颖、独特、有创见的思维,是更高层次的思维模式。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引发学生培养有创见的思维,并善于运用这种思维模式去解决数学问题。
例,执教“环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张工程师设计了一个圆环形产品,它的内圆半径为3厘米,外圆半径是5厘米,那么这个圆环形产品的面积是多少?一般的方法是先算S外=3.14×(5×5)=78.5(平方厘米),然后再计算S内=3.14×(3×3)=28.26(平方厘米),最后S环=78.5-28.26=50.24(平方厘米)。可是有学生采用这样的方法:S=3.14×(5×5-3×3)=50.24(平方厘米),他的思路是内圆面积等于π乘以内圆半径3的平方,外圆面积等于π乘以外圆半径5的平方,所以可以先算出外圆半径平方与内圆半径平方的差,再乘以π就能得到结果。方法不同,结果却相同,这是一种很有思维创见的方法。我及时表扬了这位学生,鼓励大家向他学习,勇于创新思维。
一、动机的培养
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内在动力,因而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穿插一些中国化学史和当代的化学成就,让他们感觉到学习不单是为我,也是为民族和国家而学。例如讲石油时介绍我国石油资源丰富,穿插 “洋油”意思、王进喜的故事及为什么日本人能首先参与大庆油田的开发,多方面对学生将向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在学习纯碱时,介绍侯德榜先生为通过上千次试验,创造了联和氨碱法,打破帝国主义对我国经济的控制。在教学中通过这些相关实例的讲述,可激起学生求知欲的高涨,从而保持学习的积极态度。
二、情感的培养
情感是开发人智力的源泉。没有情感的发展思维就不会发展;没有持久的热情思维就不能深化;没有成功感和失败感往往不能推动学生的智力发展。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感呢?首先是备课时精心准备教案,讲课时注意表达的艺术性,实验时注意语言科学性与形象性相结合。其次要正确对待“好、中、差”三类学生:对“好”的要严,“中”的要引,“差”的要补。特别是对待差生不但要热情关怀还要循循善诱,具体帮助,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育合力。我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素质差,以前没有做过实验,但经我们分门别类耐心指导,他们的成绩及实验技能进步很快。
三、兴趣的培养
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智力发展的催化剂。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特点,在实验上下功夫,提高实验的艺术性和差异性,这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激励学生热爱化学可以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和生动有趣的语言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听课感到是一种艺术享受。化学上常有一些概念和原理比较抽象,若采用照本宣科的方法,学生很难理解,如“电子云”。在教学中也可让所教知识与现行的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如讲物质的稳定性,发现 NH4NO3结块,就用铁锤去砸,结果引起爆炸。讲到时举盐类炸油条添加明矾的利与害的关系例子,学生听得津津有味,产生浓厚的兴趣。
四、意志的培养
坚强的意志对学生会产生惊人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对知识勇于追求,善于探索的精神。对那些“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同学要给予鼓励,决不能扼杀他们的探索欲。教学中可讲有关科学家为完成一个实验或一个课题,往往需要常年如一日、克服无数挫折有的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付出血的代价。如诺贝尔研制烈性炸药――硝化甘油的惨烈经历,居里夫人四年艰辛提炼终于获得1克纯铀的过程;介绍我国著名化学家张青莲教授致力于同位素研究、黄鸣龙潜心于有机化学的研究等著名化学家的故事,通过这些例子培养学生追求科学的精神和磨练意志。
培养学生的意志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措施。例如对胆小的学生,可以鼓励他大胆做实验,不要怕失败;对领悟力强而冒失的学生要培养他的耐心细致的品质,可以教导他“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对于缺乏毅力的学生,应激发和培养他的坚韧精神,遇到化学问题不轻易告诉他如何解答,多鼓励、多引导,让他在解决问题中获得学习化学的成就感。
五、注意的培养
关键词:科学小论文; 选题
中图分类号:G6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080-001
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太多了,研究什么好呢?有的同学认为,我想研究的东西别人早已研究过了,没有发现什么新奇的值得研究的现象;有的同学认为,写科学小论文那是科学工作者该干的事。实际上,我们只要做个有心人,一定能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有趣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作为小论文的选题。
根据我指导学生写小论文的经验,我觉得可以从小处着眼、从兴趣入手、从疑问出发去选择我们研究的问题。
一、从小处着眼
科学小论文,突出的就是一个“小”,它和科学工作者根据科研项目和科研课题写的论文不同,和科学家攻克世界级难题不同,我们要求学生用孩子的视角写出一个和大人眼里完全不同的世界来。不要长篇大论,不要面面俱到,具体来说:要说透一个概念,阐明一个问题;论证一个观点,设计和做好某个实验,阐述一个实验现象的实质;写出某学科某章节的学习体会等。
小到一根头发,一滴水珠,一片叶子,都可以是我们的研究对象。有位学生阅读了《有趣的头发》一文,文中介绍了头发的一些有趣知识。得知亚洲人的头发可以承受100克的重量,而欧洲人和非洲人的头发只能承受80克和60克的重量。他很想知道家中谁的头发“质量”最好?是不是都能承受100克的重量呢?尽管我们都是亚洲人,但老人的头发和小孩的头发,白头发和黑头发,长头发和短头发,它们能承受的重量都一样吗?这是一个很好的对比实验。为了确保试验数据的准确性,每个人的头发都在相同的条件下测试了3~4根,计算平均数。
同种颜色,不同年龄的人,一根头发的承受能力相同吗?
随手可得的材料,随时可做的实验,随即可得的结论,这么一根小小的头发就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内容。
二、从兴趣入手
冰箱不是保险箱,怎么样保存食物,食物才能更好地保鲜?蔬菜冷藏前是洗好还是不洗好。有位学生因为妈妈买了苋菜,准备洗洗再放到冰箱里,姥姥不同意,说那样菜容易坏,两个人各持己见。为了平息她们的争论,想来想去干脆做个实验,用实际结果来证明她们谁是对的。
这次充满趣味的探究过程成了很好的科学小论文的素材,这位学生以此为题材写成了名为《蔬菜冷藏前是洗好还是不洗好》的小论文。
三、从疑问出发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有些动物是有耳朵的,有些动物没有耳朵,但有类似耳朵功能的结构。我们观察蜗牛一段时间后,会发现,蜗牛有眼睛、有嘴巴、有齿舌,身上还有呼吸孔,就是没有发现耳朵。蜗牛是靠什么器官来接收声音之类的外界信息的呢?
我建议学生把蜗牛放在桌面,进行如下研究:
不难发现,只要我们对这些现象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那这个探究过程就是我们写科学小论文很好的题材。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有心的话,偶然的发现,也可能是一个很好的研究内容。去年10月肆无忌惮的台风“菲特”带来了大量雨水。早晨上班时,我发现学校里有些教室门口的铁皮柜子浸泡在雨水里,柜子底部生锈腐烂。为什么门口的铁皮柜子会生锈腐烂呢?那什么东西既能防止雨蚀,又不会生锈,从而保护我们的柜子呢?
学生在我的指导下做了生锈实验:
准备材料:
试管3根并标上序号①②③、铁钉3根、砂纸1张、软木塞1个
实验步骤:
1.在老师的指导下,用砂纸打磨铁钉,将铁钉上的铁锈打磨掉。
2.在3根试管中各放入1根铁钉。
3.在①号试管中加入少许干燥剂。
3.在②号试管中加入半试管的水。
4.在③号试管中加满水,并用软木塞将③号试管口堵住。
5.将这3根试管放在同一个试管架上,静置一周。
静静的夜里,在网上看了2个小时的生本教育讲座,郭教授指出: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纤夫”。所谓“牧者”,就是“放牧的人”,对我来说,就是“放羊倌”。郭教授说得文雅些,我这样一解释,大概就更明白了。
以前小时候,家长、老师对我们这一代人的教育,也就是放羊式教育。我记得,在初中快中考了,学校放了一个月的假,复习功课,可以在家,也可以在班里。结果我们成长了,甚至成材了,不仅成绩好,思想品德也不算差。而现在的学生,就像“反季节蔬菜”,生长得越好反而问题越多。这都是因为我们背离了自然规律。我想郭教授所指的生本教育理念也许就是“越原始越接近真理”,因此生本教育应该就是教育的本真了。在《教育走向生本》中,郭教授还有一个“抛秧的启示”,类比到教育上来,把那些“无效教学”比作类似插秧密植的事情,就像不惜损害根系,强行进行秧苗密植一样,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以为只要落实了这些细密的要求,就会达到我们对学生获得知识的期望。然而,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活动就被局限在这个细密的棋盘之上,他们没有必要想什么,也想不出什么,后来是懒得想什么,实际上这就是人的自然对违背自然的教育的报复。学生对这种“保姆式”的教育是并不领情的。对于外力所赋予的规范,学生一般不愿意直接接纳为自己思想的一部分。学生的意志不愿意认同强加的东西,并非他们不能接受外来规范,而在于这些规范是否合乎自身的经验和如何加诸到自己身上。
我在初四毕业班的教学实践中,有时就是“放羊”,或者像有的老师描述的那样:上课要求三分钟,开始“放羊”,然后总结三分钟,最后布置作业下课。实际上,这是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自由”学习,学生在老师要求的复习范围内进行研究讨论,可以下位随便问,问同学、问老师,气氛和谐而热烈,学风活泼而向上。
课堂上会时时传来对问题辩论的争吵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声,更多的是学习互助的讲题声……我在课堂里“声声入耳”却不心烦意乱,而是和学生一起沉浸在学习过程之中,享受交流的“欢畅”,共同成长、一起提升;甚至有的同学在响起下课铃声、老师走出课堂之后,还意犹未尽、恋恋不舍地在“回味”反思和交流讨论;更有的同学跑到办公室“打破砂锅问到底”、“咬定青山不放松”,直至期盼我下一节课的到来。我想郭教授所说的生本,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也就是说,我们所要进行的生本教育的重点,不仅仅在于学生的外部地位,更在于学生的内部自然天性和潜能的发挥。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同时,我们首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这也是教育对社会的根本贡献所在。
想想我以前的所谓“教书行为”,反而放不开,畏首畏尾,缩头缩脚,生怕学生学不会、学不好,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评。结果适得其反,主客体错位,学习氛围自然不“和谐”,生硬无味。我这个“纤夫”拉得费力,也不讨好!人类的先祖把具体的知识留在世上,要我们去后天学习它。但我们却常常忽视一件事情,即先祖还把认识世界的基本程序,包括人的学习天性和人的潜能、人的学习的一些母结构等等用密码的形式留在我们的细胞里和头脑中。这样,我们不仅仅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善于调动自身的内存去学习外部世界。就此来看,大自然的安排是何等巧妙,它实际上告诉我们,教育在给人以限制的时候,同时也要给人以自由,好让他们用自身的内存、内在的“自然”,去感知外部的知识、外部的“大自然”。“润物细无声”,教育工作想要教育好学生,却以压抑学生内部自然为能事,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而要在学生“不知不觉中”令其受到感染,提升意境水平,“在无声中润物”,那么,此时就会“无声胜有声”、“无招胜有招”了。
在两千年前,中国的先哲孔子就给我们留下了“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强而弗抑”的教导,令人惊叹而折服,我们现代人不仅要学习,更要领悟。“牧者”的任务是“伺候”好自己的羊群,让他们快乐地“奔跑”、津津有味地“吃草”、结实地成长,让他们更加“自然”地成长,“自然的就是最好的”。
关键词:教育观念;学习方式;问题意识
1 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
从人的心理活动来分析,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1.1 以生为本
教师要真正摆正在教学活动中的位置,明确自己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起主导作用,不搞师道尊严,充分尊重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只有在这种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完全自由、放松的情况下,学生才愿意动脑筋,才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和信心,才会有创新。
1.2 多鼓励
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别出心裁地提出新异的想法,这是思维创新的表现,教师要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别出心裁地思考问题,大胆地提出与众不同的意见和质疑,独辟蹊径地解决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想法,也不能挖苦、讽刺,先要充分肯定其敢想敢说的精神,再指出其不足。这样,大大地鼓舞了学生求求变异的勇气,培养了学生创新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自信心
要创新离不开进取精神和自信心。小学生的进取精神表现在好奇,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提出一些古怪、荒诞的问题:如自然数为什么从1开始?0是不是偶数等?作为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正确与否,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学生的创意想法和行为应给予肯定,哪怕失败也要指出其成功之处,树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当然在创新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无数次的失败和挫折,所以教师还应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抗挫能力。
3 让学生获得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
“人本主义”的教育是我国对教育实质的准确定位,这一思想不仅应体现在充满感性内容的语文等科目中,在充满计算、推理、证明、规律的数学教学中,更有必要将这一思想体现出来。
学生离开家庭,来到学校,周围充满了他的同龄人,他需要得到成年人的指导和帮助,教师是他可以信赖的第一个人。这时,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可能影响到他对这门学科、这个班级、这所学校的态度。微笑的表情、关注的眼神、认真倾听的态度,可以促使学生思维火花的迸现,鼓起继续探索的勇气。当教师能够真正地看重每一位学生,真诚地接纳他们的意见,能够分享他们的成功,分担他们遇到的困难,学生便能体会到来自教师的心理支持。这样的学生,具备了完善的人格,具备了探索创新的潜质。
4 注重质疑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以解决问题告终,种种理论和事例说明了质疑的重要意义。质疑问难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特点、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但是现在的情况是学生“有疑不敢问,有疑不肯问”,都是教师“满堂问”。因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优化质疑教学,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课堂上学生不敢向老师提问,除了是学生对所学材料不熟悉外,主要原因是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态度:提倡、鼓励、诚恳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使学生从不敢问到敢于提问,必须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切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而批评甚至训斥,这样会挫伤、压抑学生质疑问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大大受挫。
5 在探究新知中,创设主动参与的情境
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需求。如果说问题是探索的材料,那么悬念便是促使探索的动力与“调味剂”。教师不但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主动参与的需求。
5.1 创设“空白”情境,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空间
陶行知认为:创造教育是培养民族活动的教育,是培养学生“独出心裁”能力的教育,而在创造教育中“行为”、“思想”是创造教育中两大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行为上的“空白”情境,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使他们有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养成创造的倾向、意识;同时,更要为他们创设思维上的“空白”情境,让他们能静下心来,搜索丰富的资料,进行入的地思考,发挥其内在的创造力。
5.2 引导动手实践,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实践、养成勤于思考和善于分析事理的习惯。允许学生出错,让学生认识到失败是正常的,并积极创设诱导学生应用多种感官感知的情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主动操作实践、主动表达表现、主动观察讨论,使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主动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感官并用,做到认真看,注意听,大胆发言,爱动手。
如在讲述图形一节时,空间观念的形成,只靠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让学生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多种分析器官协同活动。在新知的教学中,很多新知可以转化成学生的“玩耍”活动,教师要创设和提供这样的情境、空间以满足学生动手“玩耍”的天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6 设计作业新颖,评价学生创新
新课改 小学数学 有效性 教学
一、更新教学观念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知道,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获得对知识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教学要强调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是简单的获得结果,不要让学生把知识学死,要善于应变,敢于创新教师的教学要敢于摒弃学科中那些已被科学发展超越的东西,要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那些具有应用潜力、能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服务未来社会的知识信息。放弃那些难、繁、偏、旧题的研究,要把时间放在学生学习数学方法的培养之上。不是要求学生学会,而是培养学生会学。这样学生的创新能力才会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创造思维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思维过程,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想象思维、发散思维、联想思维、类比思维、逆向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使学生不拘泥于现成的结论,善于应变,敢于创新。培养学生“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数学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热情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多质疑,以疑启思。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偶有创造性的“信息”,“火花”,“微弱的发光点”。都要不失时机地予以肯定、鼓励和表扬,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思维。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兴趣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而且能使学生沉浸在活跃的氛围中,数学学科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没有优美的诗句,没有动听的故事,部分学生对数学学科没有信心。为扭转这一情况,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自己的课堂活起来。让不同的人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生觉得自己是这堂课的主人。动手实践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师生关系和谐,会使学生形成积极、丰富的人生态度与感情体验,让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过程中的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亲其师,信其道”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以其知识和智慧作基础,而且要与积极情绪,特别是创新欲望密切相关。学生学习也不例外,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自由开放的空间,创设愉悦宽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就能主动参与,敢于质疑,敢于坚持自己的见解,敢于与老师、同学讨论。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自己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位听众,一位合作者,一位指导者,一位知识道不尽的智者、永不迷路的向导角色,要把爱心、微笑、赏识带入课堂,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学习,大胆创新。
三、重视师生互动 让学生参与课堂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学习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师生之间是一种互相友好、互相尊重的和谐关系,这将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教师要放下“架子”和“尊严”,与学生零距离接触,和学生建立民主和谐的关系。我们都知道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所以,教学进程具有双向情感交流的特征。不言而喻,如果只有教师的讲解,没有师生间的交流,教学活动是难以进行的,也无法使教师的精心准备得到有效反馈,更加无法实现对课堂的完美控制。所以,课堂上即使老师再有激情,没有学生激情参与,那也一样注定失败。
课堂的主体是活泼的孩子,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对于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是很重要的。课堂上老师把微笑带进课堂,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快乐,气氛就显得活跃。面带微笑的提问,可以消除师生间的鸿沟;和蔼的态度,可以缩短师生间情感的距离;缓缓的语调,可以让学生感到亲切可敬。学生对老师发自内心的喜爱,还会由人及“科”。上课时有不同意见,他们就敢于发表,教师就能因势利导,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我们的课堂就会多一些激情洋溢,少一些鸦雀无声。
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提高教学质量
一、激发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丰富的创新内涵,在现代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方法。小学生天真、好奇,爱对各种事物提出问题,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孩子的特点,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地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欲望,推动学习进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迸发创新因素。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设疑法、情境法、游戏法、导语法、活动法等,每种方法都有不同的效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而灵活运用,认真挖掘语文教材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最终使学生产生对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另外,教学中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敢想敢问,创设自由空间。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与精神负担,易于进入自由、自在、自觉的精神状态,使学生在教师热爱、尊重和期待中保持好奇之心,激发探究兴趣,激起创造欲望,激活创新意识,从而敢想、敢问,敢争辩,敢发表自己的见解,唤醒创新意识,有利于激发进一步的创造热情。
二、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新性,并以创新者的身份投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性的良好情境。例如,教学《草原》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草原的描写:“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绿色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小丘线条的“柔美”,通过色彩的浓淡“渲染”了草原的“翠流”。在此基础上,我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绘草原的美景。学生完全陶醉于草原的美丽之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时,我提问:“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羊群在草原的美吗?用比喻描述。”这时学生已有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学生说:“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就像天空中漂浮的朵朵白云。”有的同学说:“羊儿在悠闲散步,像在大海中扬起了点点白帆……”这种情境使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课文中词的形象,而且感受到草原的美,渲染了气氛,激发了情感,丰富了语言能力,发展了创造性思维,培养了阅读能力。
三、结合教材特点,丰富学生的创新想象
想象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善于创新,就必须善于想象。可见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特别是创新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此,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课堂中自由翱翔。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和西蒙的孩子”,许多学生写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文章,其中一位学生联系列夫托尔斯泰所生活的年代,说桑娜一家含辛茹苦地把西蒙的两个孩子养大,并且节衣缩食送他们上了学。后来,两个孩子长大后,跟随列宁参加了十月革命,英勇善战,成了将军,他们不忘桑娜妈妈一家的养育之恩,把桑娜一家接到城里,使他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文中标点、关键词语、课文结尾、课文空白处等方面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发散活跃。
四、注重课堂评价方式,鼓励创新思维
首先,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在探索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是难免的,也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应帮助学生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要有一种创新的态度。教师对发展中的个体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的眼光,进行多元化的发展的评价,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比如:教学中常见的“插嘴”,可理解为学生的不遵守纪律,也可理解为学生思维快的表现,这就要看学生的动机是什么,再下结论。
另外,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较低,常常默认教师的评价,而且常以教师的评价衡量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的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老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自信心,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教师应及时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语言表示对学生的关注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赞许。
关键词:新课程;物理学;提问
一、学生提问能力的现状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思维起源于提问。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的解决依赖理论或者实验,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一个崭新的角度来看待老问题,它需要足够创造性的想象力,也标志着思维的真正进步。”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是一个课堂不可缺少的环节。教育部门通过各种方式培训教师,使教师认识学生提问的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个理念、一种认识。《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也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如果学生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科学探究是不可能进行下去的。但是我们的学生往往不喜欢问问题、害怕问问题,没有质疑地接受教师所说的一切,这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没有帮助的。
二、让学生想问
1.培养好奇心,让学生发现问题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及时对客观事物、新事物、新现象进行解释,培养学生学习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是每个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动力和源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实验,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例如,教师可让学生观察演示,让学生体会到解决物理问题的乐趣,进而刺激他们的学习欲望。此时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优秀的教师就应该抓住这样的机会,培养学生提问相关的问题。因此,通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发现、提出一些问题。在物理教学中可以通过创建各种情景,如,多媒体演示、情景活动、讲故事或事例。通过有趣的情景表演,巧妙地质疑,不仅可以极大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更为重要的是引导出学生质疑的心态,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以及提问的激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创设情景,让学生想问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提问。首先,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通过教科书或其他手段对问题进行探讨。其次,学生还可以从日常生活、旧知识中得到启发。最后,学生才会自己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思路。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是最有趣、最有动力去钻研的。平常实验指导时,就应该把重点放在设计上,提出问题让学生去发现现场,而不是问题本身的设计中,我们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找出问题。这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说的勇气,大胆创新。
三、让学生主动问
相信一个优秀的教师是让学生喜欢的教师,和学生交流时如春风一般,学生喜欢和你交流,上你的课并不是带着紧张害怕的情绪,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地提出一些问题。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学生的基础上,学生才会主动去提出一些问题。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认真聆听,引导和教导学生如何问问题,将问题的重点引领到我们的学科上来。
四、让学生学会问
找到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必须有一双充满智慧的双眼,要善于去观察、仔细分析、勇于提出问题。因此,要培养学生提问的习惯,需要打破思维的束缚,让学生对一切都要去问“为什么”,就必须有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鼓励学生独立地提出问题,对促进发展思维技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笔者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会问一直努力做到两个不要:
1.不要太注重结果
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逐渐培养,并不是每个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你想要的。开始时的简单问题可以由教师直接提出,然后教师可从多方面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最后学生就很自然地提出新的问题。
2.不要老是抱怨学生笨,多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新课程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将教师为主体改为学生为主。心中时刻牢记学生最好的老师是自己的兴趣,最好的导师是学生自己脑中大大的问号,最大的动力是学生自己的自信。
在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时代,“一言”是可以“兴邦”的;今天,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被视为现代人必备的生存条件之一。因此,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为他们的终身发展着想,就要上好每一节口语交际课。根据高年段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在口语交际中容易出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围绕话题表达立场尚可,但互动交流不够,一问一答只停留在交际的表层,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口语交际;二是语言质量不高,随意、苍白,甚至言不由衷。我认为只有以学情定教学思路,在每堂课上都预设并解决一些问题,才能还口语交际课以“健康”而充满生机的本来面貌,使学生在语言活动中真正受益。
一、创造实践机会,使交际双方真正处于互动状态
像《春天的发现》这类口语交际话题,互动性不明显,双向互动、多向互动往往会被忽略,致使交际成为表白的“独角戏”。如果课前把学生分成几组,布置他们分别观察湖水、树木、花草或城市、乡村、校园……在春天到来时的种种变化,搜集诗人、作家笔下描写春天的语言,再在课堂上交流并询问自己没有观察到的事物,要求提问方打破砂锅问到底,回答方要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样一来,不但交际的范围广阔了,而且气氛热烈了,在交流互动中每个人都可以受益。又如,在我们四年级口语交际课中的“购书、谈体会”一课中,教师充当书店经理的角色,提出口语交际的主题:以购书,谈读书体会为内容,进行人物对话表演。如此一来,一场热闹生动的口语交际课就拉开了序幕。从小读者与营业员购书时的对话到与家长谈读书体会,从小组内的交流到班级的汇报表演,同学们那些极有创意的编排和精彩的表演不但锻炼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适时引导学生,想方设法用自己的语言感染别人
口语交际存在于学生所有的学习活动和日常生活之中,它不是孤立的课程内容,所以,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沟通的技巧是必要的。例如,提供一些向别人请教的语言:“请问”“那么你还可以谈一谈这个问题吗”“对不起,我还有一点疑问”“你说得真好,我可以插一句吗”。再如,看到学生忘了说什么时,耐心地说:“别着急,慢慢说”;当学生疙疙瘩瘩说不清楚时,说:“老师听明白了,我再帮你说一说”;当学生发言胆怯时,说:“你讲得很棒,能不能说得再响亮些,让同学们学习学习?”这是对学生口语交际信心的激发和倾听意识的强化训练。只有当教师作为一个听众、朋友与学生一起聊天、讨论,进行没有心灵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时,融洽、合作欣赏的阳光才会普照每个学生的心灵。此外,我们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自己成功交际交往的经验,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成功感和乐趣。比如,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这节口语交际课上说出的哪句话是自己最满意、最精彩、最饱含感情、最令人感动的,把它记录下来,这既是对学生自我评价的正面引导,又是促使他们形成个性化语言的一种实践积累,对提高语言质量有帮助,能为习作打基础。再如,我在评价学生谈话时有针对性地使用“你讲得有礼貌”“你很善于倾听”“你积极参与的精神我很欣赏”“你讲的理由很充分”“你的意见很有创意”等评语,更能激发学生的交际热情。
三、巧设目标导向机制,以评价代替总结
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我评价要相互结合,尤以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为主,其别要指出的是在学生自评或互评的过程当中,我们不仅要给他们一些评价的依据,还要教给他们一些评价的方法。例如,在学生互评或者自评时,就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评语言、评思路、评仪态等。我在口语交际课堂上设立了“最有条理――紧扣话题奖”“最佳倾听――善解人意奖”“最快反应――灵活机智奖”“风度最佳――幽默风趣奖”“表达最妙――妙语连珠奖”“勇气最棒――说真话奖”“合作最佳――善于沟通奖”等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感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交际热情,最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四、注重实践活动,充分开拓交际渠道
除了课堂上的训练外,老师还应尽量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学生创造可以实践的机会,拓宽口语交际的训练渠道。在各种各样的真实生活场景中锻炼口语表达,无疑将大大提高学生表达的准确性和得体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将口语交际由课本引入生活,比如,让学生自己到商店买东西,跟售货员“砍价”;日常生活中接待客人的礼节等。让学生把这些知识从理论变成实践,从而让口语训练灵活起来。采访和调查活动是两种既简单又有效的活动。通过教师有意识地布置采访任务,安排学生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去完成,或者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己感兴趣的课题调查,然后学生一起对材料进行分析,形成书面报告。这样的活动冲破课堂束缚,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学生在调查访问及资料的整理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口语交际的能力,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总之,口语交际是一种很活跃、听得见的思考,这种训练更能考查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口语交际教学设计中,不孤立地看待交际,也不单纯为培养听、说、读、写而大做文章,而是将搜集整理资料、培养创新能力、擅长合作、研究问题这些能力的培养都综合到设计上来。这样,让学生做到“一鸣惊人”也应该是不难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