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夕美文

七夕美文

时间:2023-05-29 17:51: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七夕美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2、温馨晕染扉页,真情流淌笔端,点点文字快乐排列,句句话语幸福流溢,段段美文甜蜜相连,篇篇华章浪漫萦绕。描绘美妙,镌刻美好,日记情人节,我愿和你心手相牵,一起写下属于我们的烂漫爱情。

3、每次相遇都值得珍惜,每次浪漫都值得铭记,每份真心都值得守望,每份爱情都值得祝福;快乐七夕情人节了,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祝你幸福甜蜜!

4、我不是牛郎,我不会在银河边守候你,我只要你,织女般的爱情;我不是织女,我不会在银河边守候你,我只要你,牛郎般的爱情。七夕,祝我们情人节快乐!

5、七夕时节忆往昔,眷属难成甚可惜。牛郎织女会此时,我却独饮空叹息。

6、我想你想的减肥计划报销,念你念的睡不着觉,梦里都是你我宁可傻掉,吃饭都没味道只有你能换掉。情人节没你,世界应该引爆。为了地球的存在,情人节来找我吧。

7、火红的玫瑰,散发着芬芳;醉人的红酒,勾兑着甜蜜;甜美的酒窝,酝酿着幸福;温馨的灯火,编织着浪漫;真心的言语,流淌着真情:情人节,让真情涌动,让真爱相拥,让真心告白:亲爱的,我爱你!

8、长相思:晓风寒,晚风寒,情人佳节独往还,顾影自凄然。见亦难,思亦难,长夜漫漫抱恨眠,问伊怜不怜。

9、我对你的爱,没有长城那么长,不像太平洋那样宽广,只容得下一个名字,只有感动一朵花的温柔,只够拥抱你一个人的力量。爱你一生不变!

10、我历经千秋万代,想尽千方百计,不怕千辛万苦,翻过千山万水,在情人节这一天,汇集千言万语送来一句祝福,祝你甜蜜快乐,幸福永远!

11、忘不了每一段美好的回忆,忘不了每一次甜蜜的欢笑,忘不了每一段幸福的旅程,忘不了有你在身边的温暖,七夕到了,只想守着你直到白头。

12、银河虽美不解情,生生隔断有情人。小小喜鹊解人意,搭起鹊桥助情侣。七夕故事传千古,人间流传永不息。但愿人间无银河,有情之人永相依。祝七夕节快乐!

13、月儿月儿万里照,心儿心儿为你跳,鹊儿鹊儿架仙桥,人儿人儿正欢笑,情啊情啊永不老,爱呀爱呀已来到,心愿心愿给你捎,祝福祝福静悄悄,愿七夕快乐。

14、我是牛郎你是织女,短信好比鹊桥伴侣,分别多时相思如雨,梦中荡起你的旋律,好想撩起你的发缕,默默注视你的眉宇,好想倾听你的风趣,好想和你一起享受美妙宙宇七夕节到了,我等你!

第2篇

[关键词]跨文化 中国文化 英语表达

[作者简介]麻珍玉(1961- ),女,甘肃定西人,桂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广西 桂林 54100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0-0189-02

自20世纪80年代外语界讨论与实践“文化导入”以来,跨文化教学越来越被关注。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在教学原则中提出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 2004年1月,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也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以及教学要求中提出了跨文化交际方面的内容;孙玉在《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探索――评介》一文中说,根据胡文仲和贾玉新两位教授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初到现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专著和教材已有几十部,发表的论文更多达2000余篇。根据笔者研读与对此类教材的使用,其中大量以介绍西方文化和培养跨文化意识为主。跨文化意识甚至比外语语言教学更受关注。一提到“跨文化能力”,就被理解为“介绍外来文化”“消除偏见”“具有包容能力”“避免自我为中心的种族主义”,等等。

其实,我国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交际教学,依然是外语教学的课堂,是训练语言交际能力的地方,不是使用这种语言来进行外事活动或处理外事能力的场所。无论“对文化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的差异性”受到的重视程度有多高,语言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还是第一位的,这是其一;其二,刘齐生在《“跨文化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问题》一文中指出:“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一种交际能力”,外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即培养能在两种语言间架起桥梁的人,尤其是两种文化间的桥梁作用。根据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一文,一些跨国公司的专家认为,他们特别需要“懂得中国文化、懂得中国现实的中国人”。外语专业毕业生,不但是两种不同语言的沟通者,同时也是本文化和异文化的沟通者。因此,本族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在跨文化交际教学中应该比异族文化更受关注。

一、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本族语文化知识被忽视。在中国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知识几乎被忽略,教学一门心思传播英美文化、甚至培养“用英语思维”。教学中出现英美文化错误被认为是严重的错误,而中国文化错误不算错误。笔者听跨文化交际教师讲“轴心时代(200 B.C.-800 B.C.)”说:“轴心时代一般指一个国家最强盛的时期,在我国这个时期相当于唐朝。”而课本上列出的我国轴心时代的人物是:孔子、老子和墨子。对此类错误没有一个教师重视,也没有学生质疑。在英语课堂上,甚至跨文化交际的课堂上,这种错误好像不成为错误了。肖龙福等人的《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揭示,非英语专业学生对包括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信仰、理念等广义中国文化的答题正确率只有57.16%。这真是英语教学把目标放在英美文化,而不是本民族文化所造成的失误。

2.本族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失语。本族语文化应该是跨文化交际能力实践的基础,因为生活在母语环境里的外语学习者,想要用外语表达的思想,首先是身边的、现实的、具有语言真值概念的东西。学习英语的人有多少能参观自由女神像、白金汉宫、伦敦塔等英美文化名胜,与英美人士用英语交流?但学习英语的人有不少能到兵马俑、长城、故宫等中国文化名胜,却不懂如何用英语与友好的英美人士交流!学生对英美节日文化很热衷,却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英文表达!围绕春节的词汇,如“对联”“放炮”“团圆饭”“烧香”“祭祖”等所对应的英语表达基本缺失。一位来自加拿大的英语教师很惊讶地说,他简直不能相信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让他谈加拿大文化,他觉得加拿大没有什么文化,中国才有博大精深的文化,于是他让学生谈中国文化,学生却不知道该说什么,他说谈谈孔子,结果学生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孔子”用英语怎么说。中国文化方面的英语词汇学生基本缺失。根据笔者在课堂做的一项测试调查:56%的学生不知道“佛教”用英语怎么说;73%的学生不知道“孔子”与“儒教”的英语表达;87%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道教”。且以上测试没要求将词汇完全拼写正确,只要求按读音拼写出一些基本字母。

当学生具备了基本词汇和语法,对本土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文化知识能力,本民族文化知识能力不强,用英语传播本文化的能力不会超越本文化知识能力,两者应该是正比关系。肖龙福等的研究也揭示了这一点:学生的中国文化综合知识答题正确率为57.16%,中国文化知识英文表达答题正确率为41.196%。此数据充分表明,传播本民族文化必须具备本民族文化知识能力。

二、提高本族语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方法

1.引入中国文化词汇。学习了英语,与英美人士交流,文化不可避免是主要的交流内容。作为中国人,应该倾听英美人士谈论英语国家文化。作为文化交流,中国人应该传播中国文化,而不是听外国人谈论中国文化。可纵观高考词汇表,大学英语四、六级词汇表,几乎没有关于中国文化方面的词汇。所以那位加拿大教师很奇怪中国的大学生竟然不知道孔子!我们能理解学生知道孔子,但不知道孔子用英语怎么说。而老外就不同了,他们就认为学生知识匮乏,甚至就是不尊重知识,因为孔子就是中国教育的代名词。词汇的缺乏直接导致跨文化交流失败。所以在相关内容中导入中国文化词汇,是提高跨文化交流成功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讲授以“浪漫”为主题的“情人节”时,除了引入英语国家文化“情人节的来历”中的关键词汇、介绍西方情人节的文化外,还需引入中国文化中的“七夕”,讲述、介绍“七夕”及“七夕”传说的英语表达,提供“农历七月七”“牛郎”“织女”“喜桥”“簪子”“天河”“仙”“神仙”“凡人”“凡间”“天上”等关键英文词汇。

2.倡导英汉对比教学。在母语环境里学习外语,母语负迁移现象不可避免。似乎培养用英语思维才能解决负迁移问题。但吴诗玉、王同顺在《外语阅读中的汉语思维》已证实,在母语环境里不可能培养学习者有一个用外语思维的大脑。教学中避免母语介入也许比母语介入的后果更严重。如“山寨英语”的出现就是例证。其实,山寨英语在学生几乎所有的书面表达与口语表达中都有。

英汉对比教学能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提供准确恰当的词汇、正确无误的语法结构、合理得体的语境。对于中国文化中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可以直接提供给学生相应的英语,如“对联”“放炮”“团圆饭”“烧香”“祭祖”“走亲访友”。对有些汉语表达,如“过年”中的“过”,应该讲解、分析、对比两种语言的差异。汉语中“过年”的“过”并不是“过日子”的“过”,如果按照“过日子”找对应的英语就“山寨”了。实际上中国人“过年”就是庆祝春节的意思,“庆祝春节”用英语表达岂不是很简单!通过分析对比,为学生提供两种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异同,就不会造成学生表达失误或失语。

避免母语与外语对比教学,造成学生自认为“懂”的句子,其实只是意会了而不能言传。如 “把问题反映给相关部门”所对应的英语没有学生觉得难,不理解,但离开原文需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时,却往往按词汇表中背诵的词义组织自己的思想,把句中“反映问题”的“反映”说成“物体反映在水中”的“反映”,因为词汇表中的词义是没有上下文的,离开语境的词汇表背诵就是简单的“刺激(英语单词)―反应(对应的汉语单词)”。现实中遇到表达需要(汉语),能提取的自然是反复刺激的那个英语单词。其实,英语汉语都一样,语境不同其措辞不同,把“河流污染”问题“反映”给当地政府,实际上就是“举报”或“报告”给当地政府,但汉语习惯不说“报告”而说“反映”,似乎“报告”或“举报”有小人之嫌。如果教师能对比讲解此语境中“反映”与“报告”的含义,而不只是让学生“意会”,此类表达失误是可以避免的。

3.重视中国文化知识能力。中国文化知识水平高意味着传播本土文化的能力强,这表现在交流过程中能否自然、灵活地传递本族文化的含义。如将“”按照字面译为“辛亥年的革命”, 而不知道其历史背景,那么虽然使用的是英语,但老外依然一脸茫然,因为他不懂“辛亥”为何物。传播者要明白“”何时发生、由谁领导等主要信息才能达到传播文化的目的。除此之外,还要懂得中国农历的干支纪年。缺乏这些知识照字面译是不可能达到交际目的的。

4.正确对待文化规约问题。把异族文化作为跨文化交际教学的目标,主要是为了语言运用的得体性,因为英语是英语民族的语言,任何英语民族以外的人用英语,当然依照英语民族的习惯。因而,跨文化交际教学过分强调英语国家文化的引入,但是,谢之君在《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一文中称,“各国有各国的特殊情况”,如果全世界通过英语交流的所有国家都要遵守英语民族的语用规则,交际就无法实现,因为各种文化都有自己特有的东西。许力生在《跨文化交际能力问题探讨》一文中也指出:“语言运用适当性不是由语言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使用该语言的特定文化社团决定的。”来中国的英美国家人士,在中国的文化环境里,虽然用英语交流,但在很多场合下会顺应中国文化。 “跨文化交际的言语行为适当性不能完全依据使用什么语言来决定”,所以,使用英语不一定永远遵循英语民族的文化,也可以遵循英语使用时所在地国家的文化。也就是说,如果在中国用英语交流,不一定始终遵循英语国家的文化。因此,过分强调异族文化,避开本族文化,并不符合外语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规则。

三、结语

2000年《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中,对学生文化素养的要求是:对中国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熟悉中国文化传统。所以,作为外语教学的课堂,跨文化交际教学既不是外事活动的场合,也不是解决民族冲突的地方,而是在本民族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的地方。外语语言基本能力是基本目标,而作为跨文化交际,传播本民族文化是其首要目标。外语语言基本能力的提高是需要有使用语言的环境的,使用频率越高,水平提高越快,而在本族语环境下实践的平台首先是本族语文化,并非异族文化。外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应突出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齐生.“跨文化能力”之概念及其引出的问题[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4(10).

[2]潘亚玲.我国外语专业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实证研究[J].中国外语,2008(7).

[3]孙玉.外语教学理论的新探索――《跨文化外语教学》评介[J].外语界,2006(4).

[4]吴诗玉,王同顺.外语阅读中的汉语思维[J].外语研究,2006(1).

[5]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

第3篇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的“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终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给他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以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乡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可见友情是何等可贵。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否则居魏阙而思江湖,心情反而不能平静。杜甫虽然讴歌“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自己并不甘心做个“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佳人。因为他既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驯”的大愿,也有“但愿我与汝,终老不相离”的小愿。人若没有了愿,就没有了热诚,也失去了生活的情趣,恐怕连山水田园之乐,都不能体会了。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注:文中引用的诗句均尊重作者原文。

摘自《百年美文》

【赏析】

第4篇

[关键词]英语渗透 传统文化 英语教学 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5-0183-02

一、英语渗透的现状

英语渗透是英美文化渗透的形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两者相辅相成。英语渗透最大的体现是在非英语国家,由于英语在国际社会的广泛应用,为了加强国际交流,各国加大英语教育力度,教授英语已经成为一大商业活动,英语以各种教学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许多不发达国家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学习先进的技术,许多国家大力提倡国民学习英语,并把英语作为重点学科列入教学计划中。中国的教育从小学到博士阶段都伴随着英语课程及相应的考试,大量的留学生通过托福、GRE考试到英美及英联邦国家读书,越来越多的公司和机构将英语能力作为雇佣和升职的条件,英语甚至成为人们心目中上流社会和经济繁荣的象征。人们对英语的狂热,直接导致各种培训机构及商家的发展,为了获得更多利润,商家加强对英语重要性的宣传,更加让英语根植到人们心里。在这个过程中,英美的文化运用语言这个媒介正涌入人们的头脑中。在英语教学中,人们单纯片面地把英语与先进、繁华的西方世界联系到一起,甚至英语被人们当成通往成功的捷径。

英语的强势地位必然造成人们心中对母语的忽视。即目的语在社会文化中被过分强调,从而忽视了母语的社会文化能力,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英美文化。

二、英语渗透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迎来了历史的崛起,在融入国际体系的进程中,拥有悠久历史和文化的古国,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口数量占据世界总人口数量1/4的语言大国,面临空前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看待文化与语言在世界竞争日趋重要的今天,如何去对待英语文化渗透,汉语和传统文化的优势成了重中之重。对于英语在中国强势所引发的恐慌,应当正确对待,积极有效地接受和推广英语。显然,英语的广泛传播造成了一种恐惧心理,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采取抵制或清除英语的行动,这是与历史、时代相悖的,也不利于我们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生产力。所以应当正确恰当地处理英语渗透这个问题。对于来自以美国为主的英语国家的语言渗透和文化侵略,我们应当不断增强自身的文化实力,不要沦为他们的文化消费地,我们应在国内外传播和发扬传统文化和语言。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基,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要固步自封,而是要有创新地发展、弘扬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促进,吸收精华,创造新的文化精神。

1.提高对本国语言和文化的保护意识,加强母语教育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最基本的任务。国民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深刻了解是与其他文化沟通、交流的基础。文化和语言的独立性对外部文化的侵蚀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因此在国民中建立民族文化和本民族语言保护的思想意识是解决英语渗透的根本途径。在这个过程中,保护汉语及提高汉语的核心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应当加强国民的民族自豪感和对母语的热爱。一个不热爱自己文化和语言的民族是悲哀的,因此只有加强国民的民族文化意识,让中国人对自己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语言感到自豪,汉语才可能真正得到延续和发展。

2.将英语运用到宣传中国传统文化和汉语上。传播汉语和学习英语并不矛盾,汉语本身是一种开放的语言,英语可以帮助汉语文化在国际上更好地向外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中国和文化。

3.在国际上推广汉语文化也是我们保护母语、应对英语渗透的策略。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散发出来的强大而独有的魅力,加之中国经济腾飞及对外交往不断增加,“汉语热”已遍及全球,这是中国发挥汉语和中国文化软权力作用的时候,也可以采取与美国相似的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加强汉语的影响力。汉语文化虽然与英语强势的文化相比,仍处于劣势,但是我国已经积极采取措施,如2004年出台的国家汉语战略,计划5年内让全世界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1亿人。汉语的影响力正在不断加强,在海外建立孔子学院,还在一些国家设立汉语等级考试,大力发展汉语志愿者计划。在东南亚地区,汉语教师达到2万人,汉语大学102所,中小学2500所,各种社会培训机构500多所[1]。积极地应对英语渗透,就是要让英语中国化的同时让汉语国际化。

4.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对其进行民族化的改造。语言的特点之一是其包容性,这种包容可以使语言吸纳种种外来文化和相当数量的外来词,所以我们应当积极应对英语渗透,采取更加积极的语言政策,除了大力发展正规正常的英语教育外,还可以考虑不再受英语牵制,而是相应地改造英语,创造出一种“中国英语”(Chinese English)。由于语言对文化的反作用力,中国可以在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同时,将中华民族灿烂文明推向世界。

三、对英语教师的启示

英语教师在传授英语知识,让学生接触西方文化过程中,充当西方文化的传播者,长期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会导致学习者的思想接受英语国家文化,受到其文化价值、生活方式等的影响。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在英语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方法会收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因此正确的英语教学方式是应对全球范围内英语渗透及保护汉语和中国传统文化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方式。

1.传统的二语习得理论重视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环境的重要性,提倡在英语的文化环境中学习,反对母语在教学中的介入,理由是母语在学习中会起到负迁移,许多学习的错误是由母语干扰造成的[2]。但是随着二语理论不断地发展,证明在处理抽象概念和复杂语法规则时,适当的母语介入有助于理解。因此,纯英语的教学环境并不能更好地提高学习效果,而在母语的帮助下起先讨论、词典使用、合作学习是会提高学习效率的[3]。因此英语教师应当看到母语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和价值,在传授英语及西方知识的同时,不忘将母语文化与西方文化适当融合。这样既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英语学习者应用能力,又可以帮助学习者学会认识知识背后的价值取向,培养其对相应文化的分析判断能力。这种素养可以培养英语学习者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众多的知识中提取信息,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培养其对文化的正确解读能力,使其能够正确看待母语、传统文化和英语及英美文化的关系。

2.在英语教学中,教师长期把语言单纯看作是知识技能的传授,殊不知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包含了价值取向和西方文化,它使学习者的世界观直接受到影响。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更应当注意向学习者传达正确的文化观,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向他们传授西方文化,而且也要让他们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当两种文化相遇时,要接纳、包容、理解。文化是平等的,要相互接受,引导学习者批判地看待西方文化。学习西方语言和文化是一种积极的语言文化互动,有利于世界文明的发展,汉语及其文化也以其深厚的底蕴通过吸取精华而向前发展。

四、结语

在英语学习、教学、应用中,无论是普通人还是英语工作者,都应当对英语渗透保持理智清醒的头脑,使英语和汉语、英美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可以在良性的人文环境中得到交流、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汉语在亚洲有比肩英语趋势[EB/OL].[2008-12-24].news.省略/c/2006-01-13/09067972136s.shtml.

第5篇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 子《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

地球养育着我们人类,我们人类有责任回报、照料地球母亲,与地球上的万物和谐相处。但是,严峻的现实却是,在贪欲的驱使下,或者由于愚昧、自私和短视,有相当多的人在无节制地开采地球资源,任意地排放污染物,残忍地猎杀野生动物……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因而受到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急剧恶化。同时,大自然以地震、洪水等灾难惩罚着人类。

我们中学生要增强环保意识,从日常生活做起,注意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积极开展环保宣传,影响、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做好环保工作。

【名家作品】

方寸田园

琦 君

一位文友自美归来,与朋友们畅叙离情以后,就悄悄地回到乡间自己经营的三间小屋中,读书译作,静静地度过农历新年。她可说真懂得众人皆忙我独闲的诀窍。难怪另一位文友欣羡地说:“真希望什么时候也有个田园可归。但又觉得自己仍不够那份淡泊,俗愿尚多,大概没有那种福分。”

玲珑的三间小屋隐藏在碧树果林之中,满眼的绿水青山,满耳的松风鸟语,整天里不必看时钟,散步累了就坐在瓜棚下看书,手倦抛书,就可以睡一大半天。太阳、月亮、星星,轮流与你默默相对,这份隔绝尘寰的幽静,确实令人神往。但若没有朋友共处,会不会感到寂寞呢?且看小屋的主人,住不多久,就匆匆赶回十丈软红的台北市,一到就打电话找朋友再次畅叙离情。可见田园的幽静,还是敌不过友情的温馨。古代的隐士,在空谷中闻足音则喜。因为“鸟语”终不及“人语”可以互通情愫。陶渊明先生尽管嚷着“息交绝游”,但他在“乐琴书”之外,仍然要“悦亲戚之情话”。他的理想国桃花源中人,一个个都要设酒杀鸡,款待洞外闯入的陌生人,也关心着洞外的人间岁月。我想那时代如果已有电话,陶先生一定会在北窗高卧,酒醒之时,拨个电话和山寺老僧聊上半天,或是念一首新作好的长诗,彼此讨论一番。因为“得句锦囊藏不住,四山风雨送人看”的人,怎么离得开朋友呢?

我认为山水使人理智清明,友情使人心灵温厚。名山胜迹,总愿与好友同游;美景良辰,亦望与好友同享。张心斋把朋友分成五类,他说:“上元须酌豪友,端午须酌丽友,七夕须酌韵友,中秋须酌淡友,重九须酌逸友。”他固然妙语如珠,亦见得前人有此清闲。而我们如能于百忙之中,挤出一点时间,约二三知友小酌,琅琅笑语,畅话平生,其乐并不亚于徜徉于青山绿水之间。辛弃疾不是说吗:“我见君来,顿觉吾庐,溪山美哉。”溪山就是好友,好友胜似溪山。想起王安石与坡在政见上是死对头,可是王安石罢官退隐金陵之后,东坡去探望他,安石留他同住山间。东坡答诗云:“劝我更谋三亩宅,从君已觉十年迟。”依旧是无限文章知己之感。可见友情是何等可贵。

人到了中年以后,心情由绚烂趋于平淡,本来都会倾向山水田园,可是生为一个忙碌的现代人,既无时间寻幽探胜,更不可能遁迹深山,倒不如安之若命地在现实生活中追寻一些那位文友所谓的俗愿,亦未始不可以充实一下心灵。

说起我们这些人的俗愿,也是非常容易满足的。比如说,逛逛书店,买到自己心爱的书;观摩书画展,领略一下名家笔下的意境;听听音乐会、演讲会,扩展一下胸怀;抽空出去买一点鲜花或小摆饰给小屋添点生机绿意;甚至研究一下化妆术使自己容光焕发一番;以至学习一下烹调术使全家大快朵颐,这些都不能说是奢侈的俗愿,倒可以说是极淡泊的雅愿,使自己活得健康,活得快乐。同时将快乐、健康与友人共享,如此则虽然身处现代都市之中,也不会感到都市的俗尘,令人生厌了。

最近在一位朋友家中小聚,他小小的客室壁间,挂着不同风格的书画;风雅的主人如数家珍似的为我们解说画法、笔意,他的书房里更有许多心爱的汉砚、青田石、陶器等等。闲来把玩,意兴无穷。最有趣的是书桌边一树枯藤,悬着一个葫芦;书架上一座老树丫杈,嵌着一块圆卵石。他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真是位懂得如何美化生活的雅人。

如此看来,我们暂时无田园可归时,无妨在方寸灵台之间,自辟一片田园。不但自己能徜徉其间,亦可以此境与朋友共享。那么,纵使“结庐在人境”,也可以“心远地自偏”了。

(选自《琦君散文选》,有删节)

阅读感悟

全文围绕“田园之乐”和“俗愿”能否兼顾的话题,娓娓道来,语言清新优雅,自然流畅,入情入理,入眼入心。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生活,特别是友情、亲情的留恋,最后归结:在不能归隐田园的时候,可以在内心里保留一种对优雅生活、田园生活的追求,或者“将山中的盎然古意,移置几案之间”借以怡情。只要“心远”,即内心远离尘俗,保持宁静、淡泊的心灵,即使“结庐在人境”,也能活得怡然自在,高雅脱俗。

【美文欣赏】

一条河说断就断了

毅 剑

一条河说断就断了,就像一个人做完了一件事,抑或终于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一条说断就断了的河流,它消失于沙漠的侵袭和人类无休无止的贪婪索取中。

第6篇

关键词: 中西文化差异 大学生 传统文化 缺失 原因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 外语学习的重要性空前提高, 英语的地位迅速上升。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发展, 我们看到的可喜的一面是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对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日益熟悉。然而, 另一面也让我们看到, 当代大学生在如此精通西方文化和文明的同时,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却到了一种惊人贫乏的程度, 这种缺失现象也必然会影响到他们今后在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因此, 如何让当代大学生清醒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尽快补上丢掉的一课, 并使他们能够在交流过程中用英语熟练地应用, 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 本文在分析中西文化差异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现状、原因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1. 中西方文化差异

由于中西方国家在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种族渊源、历史变迁、宗教信仰、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自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语言, 从总体上看, 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文化背景的差异。西方文化基本上都是源自欧洲文艺复兴时的思想, 源头则是古希腊罗马文化, 受基督教影响深远。中国文化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影响深远, 追根溯源, 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以孔子编纂修订的六经为其文化的根源和基础。

( 2)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是首要的价值观, 强调个人自由、自我发展和个人进取心。例如, 在英语书面语中, 我字永远是大写的,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西方思想强调个人的自强自立与个性开放,个人对家庭的责任、个人对家庭的义务比较淡化。而中国文化则强调群体意识, 崇尚儒家思想的大同社会。在中国古代文化中, 自称常常用鄙人、不才等谦词, 在个人与家庭关系的认知上, 强调家庭本位的思想。

( 3)崇尚竞争与追求和谐的差异。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 西方文化认为, 人是自然的主宰; 而中国文化则认为, 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存的关系。表现在人际关系上, 西方人崇尚竞争; 而中国人讲究和睦相处, 以和为贵。

( 4)思维方式差异。西方人注重抽象思维, 而中国人重形象思维; 英语民族重直线思维, 在表达思想时, 要点放在句首, 再加入多种修饰或限制成分, 具有直截了当的特点。而汉民族重曲线思维, 习惯从侧面说明, 阐述外围的环境, 最后点出中心, 是螺旋型思维模式。

( 5)宗教文化差异。英语民族多信仰基督教, 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于是就有God helps those w ho he 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 Go to hell( 下地狱)等俗语; 而中国的佛教信仰源远流长, 人们相信佛主在左右着人世间的一切, 故有借花献佛, 平日不烧香, 临时抱佛脚等习语。

( 6)法制观念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人的原欲是不应该被压制的, 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规范, 主张用法制, 通过制度,如三权分立的组织、政治机构来约束制约, 道德则处于从属的地位。中国人认为法律只是道德的补充, 主张用礼、道德来约束, 通过先贤的教诲和学习提高自己的修养, 控制和压抑一切不符合道德的欲望, 讲究克己复礼。总而言之,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 而现代西方文化是建立在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 从本质上讲, 农耕文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带有闲淡、随意、自由的特征, 桃花源式的生活方式和大同社会是中国人推崇和向往的世界; 而工业文明, 是一种机械化、大生产、协作性的生产方式, 它的出现, 推动了市场经济下和商业文明的产生, 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追逐利润为最终目标。

2. 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调查

针对以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我们对学生进行了有关中西文化了解状况的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人生观、价值观、音乐、美术、古典书籍和宗教、习俗等方面, 共20道题, 然而调查的结果却令人不尽满意, 在价值观的调查方面, 认为将来成家后打算继续与父母同住的学生只占所有人数的3%, 这与我国传统伦理中以家庭为本位的孝道相背离。在音乐方面, 了解Ame rican CountryMusic的学生人数过半, 而听过5二泉映月6、5十面埋伏6、5昭君出塞6等我国民间音乐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在节日习俗方面, 主动参加西方传统节日的学生占90%, 而主动参加中国传统节日的学生只有25%。其中, 更有80%的学生对我国传统的节日如重阳节的意义一点不知。在建筑方面, 有95%的学生选择了喜欢西方的建筑风格而非我国传统的青砖红瓦住房建筑。

在宗教信仰方面, 近80%的学生竟然认为基督教为我国传统的宗教, 而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表示比较青睐于基督教而非佛教。

当然, 在古典书籍的阅读方面, 众多学生还是比较倾向于阅读我国的古典书籍而非西方的书籍, 这与我们的语言文化背景有着莫大的关联。

但是, 从整体上来看, 此次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调查结果还是让人陷入了沉思, 当代大学生在学习英语语言的过程中, 学习西方文化知识固然是好事, 值得提倡, 但是其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却令人不尽满意。

二、造成大学生传统文化缺失的主要原因

1. 社会功利思潮的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我国与世界的接触也日益的紧密, 英语作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 其重要性也日渐凸显, 社会上流行一种只要拥有娴熟的英语, 未来的生活充满阳光0的思潮。因此, 英语专业成为人们竞相捧之与羡慕的专业,认为读了英语专业, 毕业后工作肯定会好找, 有了英语这门硬技术, 就相当于有了打开未来的金钥匙。这种错误的社会功利思潮也逐渐地侵蚀着众多高校学子, 促成了高校学生只重英语和英美文化, 不注重学习我国传统文化的不良之风。然而, 当前形势下, 我国正处于全面与世界接轨的转型期, 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 英语自然成为沟通的桥梁和纽带, 无形中也体现出了英语的重要性, 但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学生造成了误解, 认为只有学好英语才有前途, 学不学我国传统的文化都无所谓, 即使学好了对将来也没有太大的用处。

2. 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

以英语为载体的西方主流文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冲击是高等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此现象则显得尤为突出。美国著名学者阿特巴赫指出: 传统的学术中心变得更加强大, 并且越来越集中于北方的英语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以及欧盟中的大国(主要是德国和法国, 某种程度上还包括意大利和西班牙)。中心国家的准则、价值观、语言、科学革命和知识产品主宰、挤压着其他观念和实践。在全面开放的社会环境下, 我国高等英语教育在制度规范、价值观念、课程标准、教学媒介语诸层面, 受到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 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阿特巴赫的上述论断。

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 西方高等教育制度取代了我国传统的大学教育制度, 也削弱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形势下, 西方文化的标准、生活方式在无形中对青年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巨大的影响, 学生接触英语文化的途径和机会更多, 更易于接受西方的文化标准。许多大学生都只看美剧不看我国本土拍摄的电影, 唯欧美音乐为尊。针对此现象, 我国一些学者发出了当代大学生正经历着深刻的文化殖民过程的感慨。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 中国传统文化历经上百年的忽略消亡, 又面临着国际强势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 如何才能确保其在高校学子内心的地位是个很大的问题。

3. 部分授课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全面

教师是学生前进的导航仪, 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莫大的作用。目前, 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的缺失与专业教师自身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不够也有着很大的关联。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还缺少对传统文化的系统设置, 许多年轻教师自身就是英肥中瘦的受害者, 而他们又作为园丁来教育下一代, 势必会在潜移默化中把自己的知识结构融进教学方法中去, 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影响。

4. 教育转型阶段学生认识的偏差

在当前形势下, 我国的教育还处于改革探索的阶段,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如何正确处理专业学习和加强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还处于一种迷茫状态。这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 从20世纪90 年代末国家确定科教兴国战略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就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整转型,也给教育者和学生思想上带来了许多迷茫, 近年来一波又一波关于教育改革是非的讨论就是一个明显的论证。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到底学不学中国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学, 这些疑问在他们脑海中一直未得到明确的解答, 进而也促成了学生在认识上产生一系列的偏差。另一方面,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也不容忽视。要学好一门西方语言, 学生就需要投入相当大的时间和精力, 而且还需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去了解并融合西方的文化, 这样, 他们本来就不多的时间就会显得更为紧张了, 进而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自身传统文化的修养, 这些弊端在教育转型期会显得尤为突出。

三、强化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如何在对当代学生的教学中加强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在教学中, 达到两种语言间文化的完美结合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使学生在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的同时, 熟悉我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并能运用英语准确表达, 是进行交流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实际中, 我们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大力加强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

所谓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如果教师自身的传统文化知识修养不够, 他对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就有莫大的影响。学校应该定期考核教师的传统文化知识学习, 对不合格的教师给予督促提醒。这样, 教师日常学习的知识就会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 教师在授课期间也会有很多素材对学生进行传授, 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精深, 使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相当重要的。

2. 在教学过程中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文化的讲授方式可以转变为中外文化综合讲解、有机结合。授课教师可适当地将传统文化与英美文化或对比, 或结合, 或综合运用, 这样让学生在掌握英语文化的过程中, 通过大脑的加工和对比尽可能多地学习传统文化。比如, 在讲述跟课文相关的西方文化背景、西方文化传统的同时, 可以向学生提问与之相同或相异的中国传统文化, 如果学生并无了解, 教师可利用这个时机向学生讲授传统文化习俗, 达到双重效果。由此, 在实际学习中, 他们开始注意到中西方文化中的相似性, 并注意总结, 可以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 当代大学生由于考试和就业压力, 大多对英语阅读材料并不陌生, 如果在大量的英语阅读之余再阅读适量的中国传统文化书籍, 不仅能增强自身传统文化修养,还有利于在文化对比中更好地掌握英美文化的内涵, 增加就业的筹码。实际上, 阅读文化古籍也是一种文化学习, 中华文化中有着深厚的内涵, 每一字每一句无不渗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魅力。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足够的历史知识, 还要了解各地的风俗、文化、宗教等, 在无形中加强了自身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掌握。现在许多中国传统文化书籍都有英译本或专门的英语介绍书刊, 这为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还可以掌握大量的关于中西文化术语的翻译技巧。

除阅读外, 我国目前有许多优秀国产影片都有英译版,英语专业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观看一定数量的英译国产电影, 如根据一些经典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 主要领会其中蕴藏的中华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审美观, 使学生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平时在课堂上也可以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 由教师指定文化题材, 针对中外文化的不同和相同点进行分析, 让学生在辩论间掌握中华传统文化知识。

3.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加大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 遏制西方文化思潮在当代大学生中泛滥的局面, 使学生姓中不姓西。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接触西方语言文化, 在人生观尚未完全形成的时期, 很容易在思想上不加过滤地接收西方的文化, 而对我国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持一种漠然或否定的态度。例如, 如今西方的情人节在中国大学校园中可谓尽人皆知, 一到情人节商家就想尽花样来招揽生意, 街上商店到处可见年轻人庆祝节日的身影。然而, 到了我国传统的情人节/ 七夕0的时候, 在年轻人中有很多不知七夕是干什么的, 街上到处冷冷清清, 与西方情人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当然, 这也和商家的大力宣传有很大的关联。

高校作为文化领域的制高点, 理应首先加大对传统文化宣传的力度。教师可以利用英语宣传画、板报、演讲等活动加大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如在我国传统节日期间, 学校应该加大宣传, 组织活动, 让学生们感受到中国传统节日气息的存在。学校还可以举行关于中西方文化的辩论赛, 这样, 学生就会查阅相当多的资料, 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同样的, 学校还可以在校内组织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诗歌朗诵赛等, 让学生在加强英语口语与听力的同时, 也可以了解到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美与博大。除此之外, 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养成一种批判性接受西方文化, 欣赏和发展我国传统优良文化的习惯, 使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源远流长。

第7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跨文化意识;主体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0-0107-03

一、文化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学习,要学习一种语言,必须学习其文化,因为任何语言都根植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中,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实际上,英语教学中语言学习与运用就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要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果,就要加强英语文化知识的学习。教育部于2007年颁发的《大学生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提出,要提高我国大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好英语语言知识和一定的语言技能,还必须在教学中加强英美文化知识的传授,否则,将会制约其语言能力的提高,影响跨文化交流。[1]

二、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现行的《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程的教学材料中展示了多元文化,探讨和鉴别了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各国尤其是中西方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培养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提升他们对语言的理解及使用能力有很大帮助。以中西方的节假日为例。在《新标准大学英语》视听说第三册unit8 High Days and Holidays的教学材料中涉及了狂欢节、圣诞节、感恩节等一系列西方的重要节日,同时也提到了春节——亚洲这一重要的节日。我们就可以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清中西方节假日所体现的文化差异,增进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通过事先查阅资料,了解相关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再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可以很清楚地知道西方的狂欢节、圣诞节、复活节都是起源于宗教的节日,并且各个节日庆祝方式不尽相同。狂欢节盛行于欧美地区,于复活节前四旬斋戒日前(40 days before the Easter Day)举行。因为复活节前的四十天是一个大斋期,这四十天里,人们禁止娱乐,禁止肉食,反省、忏悔以纪念复活节前三天遇难的耶稣,生活肃穆沉闷,于是在斋期开始的前3天,人们会专门举行宴会、舞会、游行,纵情欢乐,故有“狂欢节”之说。如今已没有多少人坚守大斋期之类的清规戒律,但传统的狂欢活动却保留了下来,成为人们抒发对幸福和自由向往的重要节日。圣诞节是每年的12月25日,基督徒庆祝耶稣基督诞生的节日,也是一个家庭团聚和喜庆的节日。人们通常会在家里陈设一棵圣诞树,以增加节日的欢乐气氛。圣诞树一般是用杉柏之类的常绿树做成,象征生命长存。树上装饰着各种灯饰、彩花、玩具、星星,还有各种圣诞礼物。圣诞之夜,人们围着圣诞树唱歌跳舞,尽情欢乐。小孩子尤其喜欢圣诞节,因为他们可以得到从烟囱下来的圣诞老人送给他们的礼物。复活节是纪念耶稣基督在十字架受刑死后复活的节日,在每年春分月圆之后第一个星期日,西方信基督教的国家都过这个节。过去,在多数西方国家里,复活节一般要举行盛大的宗教游行。游行者身穿长袍,手持十字架,赤足前进。他们打扮成基督教的历史人物,唱着颂歌欢庆耶稣复活。如今节日游行已失去往日浓厚的宗教色彩,节日游行洋溢着喜庆的气氛具有浓烈的民间特色和地方特色。复活节里复活节彩蛋和复活节兔子不能不提。复活节临近时,糖果店里会摆满各种各样的巧克力蛋。这些彩蛋精美漂亮且富有装饰性,它们代表着人们的美好心愿,并与你分享季节更替的喜悦。复活节兔子是复活节的另外一个象征,原因是它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人们视它为新生命的创造者。

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也有它自己的故事。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也叫年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年节虽然定在农历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年节还是合家团圆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座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到。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同时,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展开: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将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才算真正意义上结束。不管是庆祝春节还是元宵节,都与我们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社会息息相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学生学习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并了解不同文化的根源和表现形式,逐渐培养起学生的文化敏感性,并能够鼓励学生大胆表述文化的相关内容。

三、了解文化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学习语言最终是为了使用语言。了解文化知识、培养跨文化意识,最终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就体现在口语表达上。有了相关的文化知识、音频、视频材料的输入作铺垫,相关的语言表达也更具有针对性。学生在完成有关节日话题的口语活动时,就用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表达。例如,提到春节,大部分同学会用到以下表述。Spr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It lasts fifteen days and ends with the lantern festival on the full moon.Family members get together and visit relatives.And parents give children red envelopes of money which is the reason children like it most.(大致意思是: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持续十五天到元宵节结束。节日期间,家人团聚,走亲访友。长辈会给孩子们压岁钱,这也是孩子们喜欢过年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同学还会提到除夕守岁、吃饺子、放鞭炮辞旧迎新(to light off firecrackers to send out the old year and to welcome the new year)等与春节息息相关的活动。提及西方节日,同学们谈论最多的是圣诞节(Christmas Day)。相关的英语表达也会被用到。Christmas Day is a religious festival,which celebrate the birth of Jesus.People usually have a Christmas tree in their house and decorate it with all kinds of presents.They hold parties and give each other presents and show love for each other.Children love it especially because they think Father Christmas will come down the chimney and leave them presents.(大致意思是:圣诞节是庆祝耶稣诞生的一个宗教节日,人们通常会在家里摆放圣诞树并在上面挂上各种各样的礼物。他们聚会,互赠礼物,表达爱意。孩子们尤其喜欢圣诞节,因为他们认为圣诞老人会从烟囱下来给他们留下礼物。)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己也会逐渐培养起对中西文化进行对比的意识。除了练习春节和圣诞节这两个中西文化里最重要的节日外,有很多同学还将西方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和我们的七夕(the Double Seventh Festival)进行了展示,讲述了其中唯美的爱情故事。学生的进步值得肯定,但我们决不能因此沾沾自喜。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课堂教学的局限性,不能对其抱有太大希望。文化决不是我们在课堂里可以轻松传授给学生的,需要在具体语境中去习得。外语教学应该尽可能地为学习者提供更多不同语境中的语言使用练习,但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限制,实际上能做到的会比较有限。就像语言要通过使用语言来学习和掌握一样,文化也需要通过文化实践来学习和获得。[2]以我们现有的条件只能尽可能做到:给学生提供了解不同文化的契机,输入相关的语言材料,并使之能够有所输出,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文化包罗万象,想要在有限的语言教学课堂中将其统统纳入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提高其口语表达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许力生,吴丽萍.关于外语教学中文化习得问题的反思[J].中国外语,2006,(4).

第8篇

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的定义非常广泛,从广义上说,文化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自然及自我的过程中所创造的产物,包括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提出经典的狭义文化定义的学者非泰勒莫属,泰勒是英国文化学家,他在1871年所著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提出:文化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上世纪初,现代语言学奠基人索绪尔把语言定义为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它们共存、共发展并相互影响。英国语言学家Byram 认为:语言是学习文化最丰富的源泉。董亚芬(1997)指出: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在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应结合文化教育已成为外语教育者的共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多渠道、有意识地结合语言和文化来讲解课文,用文化来解释语言,克服大学生单纯学习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而造成的不足,促使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步提高。

2 跨文化教育的目的意义

2.1 跨文化教育是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4年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是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2.2 跨文化教育是促进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需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国与国的交往日益频繁,需要大量的人才,他们具有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可以促进中国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我们必须认识到英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生活、传统习俗和价值观念等,应重视而不是视而不见,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语言和文化信息,探讨中外文化差异,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使之适应新世纪对跨文化交际人才的需要。

2.3 跨文化教育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关键

大学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呼唤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人才,他们能够广泛地吸纳其他民族的各种优秀文化,同时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传统文化。但在实际教学中,因为长期受到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影响,教师往往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紧跟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认真看待语言教学与文化教育的关系,真正落实好课程教学要求,从而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素质的人才。

3 跨文化教育的途径

3.1 注重教师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

跨文化教育的实施要靠广大的大学英语教师,他们自身的文化素养直接关系到文化教育的成效。教师要熟悉教材中有关各国的风土人情,养成文化意识,引导文化比较,从而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使自己具备双重文化的理解能力。教师除了自身要加强教育理论和语言学等方面的学习外,还可通过多种途径来了解国外文化和生活,如利用网络资源来阅读英文报刊,收看英文新闻报道,收听英文广播,欣赏英文原版电影等。此外,教师还可通过校本培训、外出参加学术研讨、短期培训、脱产进修深造、甚至到国内外高校做访问学者等方式来提高文化素养。

3.2 注重英汉文化差异

吕叔湘先生在《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中谈道:我相信,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让他通过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语言分析和文化比较相结合的原则,培养学生的文化宽容意识,使学生对中外文化的差异性能以宽容的态度接受,使其逐步养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最终达到准确、规范、恰当地用英语传递语言信息的目的。

1)英语词汇教学融入文化意义

英语词汇蕴涵着丰富的文化意义,词汇教学只教字面意义,而不管其文化意义,有时会造成误解。如:dog一词,其语言意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是相同的,但就其文化意义而言则相差甚远。中国人看待狗一字常带有贬义,如走狗狗仗人势狗东西狗皮膏药等常用来形容不令人待见的人或事。而在英美文化中,狗是可爱的宠物,是忠实的朋友,所以有这样的习语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dog-like devotion(像狗一样忠实)等。又如,从字面上看the Queensspeech是女王的演讲词,可实际上它所指的是通过女王的嘴巴说出来的英国首相的施政方针;同样,the Queens Eng?lish不是指英国女王的具体言辞,而是指正宗英语、标准英语。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词汇的读音、讲解词汇的语言意义,还要介绍其文化意义,使学生能准确掌握词义。

2)介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

语言是思想、文化的具体表达方式,而英语文化背景知识的了解,对于提高阅读能力和语言学习的效率则是有所裨益。如在阅读训练中有这样一个句子:New Yorks Four Hundredcan generally be counted on for good copy.我们该如何理解FourHundred呢?那是在1892年,纽约名人William Astor 夫人决定精简她私人舞会的客人数目。因为舞厅仅能接纳得下四百人,于是她请Ward McAllis为她确定客人名单。据说当时McAllis对她说,纽约城能算作真正的上流人士的也只有四百人。由此习语Four Hundred具有上流人士之意。故原句应译为:纽约的上流社交人士通常是新闻的好素材。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学习效率要结合课文内容适时讲解文化信息。

3)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俗习惯不同的民族,不同文化,人们的思维表达方式、社会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准则也随国家文化的不同而有差异。学习英语时若不加以注意则会陷入交际的误区。例如:中国熟人在碰面时说你在干啥?上哪儿去?吃饭了吗?等是习惯行为,但在英美人的眼里是探听个人隐私的行为或是请人吃饭的暗示。同样,中国人第一次见面喜欢问你多大了?你挣多少钱?等问题以示关心对方,但这些话题在英美人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他们见面时通常谈论天气、兴趣爱好等。又如:请人吃饭时,中国人常说便餐薄酒没菜等的客气话。其实,英美人请客时是说:Weve prepared some delicious foods for you. Help your?self, please.送客时,中国人常说;慢走!走好!英美人会感到困惑:为什么要慢走呢?他们会说:Thanks for your com?ing.因此,平时应重视交际文化的教学,避免汉语思维定式的影响,加强交际训练,使学生提高交际能力。

3.3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语境,全方位强化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为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教师应设法创设语言学习和交际的情境。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个资源库来学习英语,如在讲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的课文A Valentine Story之前,教师可让学生上网搜索、准备专题研讨中西方情人节的对比资料,包括中国的七夕节和西方情人节不同的由来、文化传统和欢度形式等,以此让学生对中西节日的对比有所了解。又如笔者鼓励学生课余上网浏览CCTVNEWS 和CHINA DAILY 等网站,尤其是中国日报网的LAN?GUAGE TIPS(英语点津)让学生们不仅开拓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体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视野,还可赏析双语新闻、名人演讲和经典影音,学习到新闻热词、流行新词等,由此提高了英语水平,学生们反映获益匪浅。当然教师也可鼓励学生阅读英语文学原著,观赏英文经典原版电影或金曲,以此体会西方文化;也可组织开展英语角、英语晚会、诗歌诵读等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实践英语文化知识提供平台。

第9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作文资源整合措施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人们关注的目光似乎都停留在城市中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成果上,多媒体作文教学的确让作文教学有声有色,鲜活生动,但对于物质条件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来说,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辅助作文教学不是指日可待的事情,因此,农村中学在作文教学改革的时候,除了学习城市中学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更要注重因地制宜,活学活用,在新的作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挖掘农村丰富独特的教学资源,通过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整合,让农村中学作文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道路。

一、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整合的意义

(一)资源整合的内涵

“资源”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如地下资源、水力资源、旅游资源……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可以得知,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而农村作文教学资源跟语文课程资源比较,除了与语文课程资源有某些共同的内容,农村教学资源则更侧重体现资源的乡土性。乡土资源,是指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它包括自然地理资源、人文历史资源和社会发展资源等。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资源还包括学生所在学校的校园环境、师资状况、校风学风、学生特长以及学生的家庭环境、家庭生活等。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乡土资源应该作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利用的重点。而充分挖掘和利用农村教学资源,是促进农村中学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整合”一词最早是由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赛(Her2bert Spencer)1862年在《第一原理》中提出来的,他认为:从哲学的意义上说,整合是指由系统整体性及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过程。1969年劳仁斯(LawrenceP.R.)和罗斯(Lorsch J.w.)在《组织与环境》中,从组织行为角度对整合加以阐述,认为整合是一个组织内不同部门之间用来协调其活动所采取的行为和所使用的结构。

对于什么是教学资源整合,笔者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认为可以这样来论定教学资源整合:

教学资源整合不是简单的整理合并,而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个崭新的领域,它具有有效的“收敛吸引子”,有足够的影响力和发展前景,边界明晰,有丰富的研究内涵。

教学资源整合是一种创新,它不是各构件简单的叠加,也不是物理意义上的简单合成,而是一个非线性的系统优化的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整合可以产生各构件都不具有的新性质、新功能、新效果和新效益。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整合的实践意义

1、使作文教学能朝着“民族化”、“特色化”、“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更好地完成“母语教育”的任务。

2、有利于引导学生发扬勇于创造的优良传统,发挥“乡土特色”作文独特的育人功能。

3、为作文教学联系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提供了“土壤”。

4、有利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搜集材料的同时也是学习的过程,能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养成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

5、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学校、教师、家长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优化作文教学,有利于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人口众多,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很大,一本教科书不可能全国适用。这就需要我们的教师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本地资源。由此可知,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改革结合农村资源进行整合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农村中学作文教学资源整合的措施

(一)发挥地域优势,开发农村资源

写作文,写的是生活,应当是有什么写什么,熟悉什么写什么,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而不应该把作文内容定位在“新奇”、“难得”或“洋气”之上。只要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去观察农村、体验农村生活,我们就会发现,农村确实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学生写作文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鲜活素材。虽然农村中的作文题材丰富多彩,但农村学生长时间与之打交道,无意注意使得他们久居“庐山”却不识“庐山”面目。因此,结合作文训练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观察和再现周围的人事景物,适时适量进行各种形式的练笔,对学生选择和组织写作材料,丰富作文内容是大有裨益的。学生对作文的内容有亲身的感受,写出的作文就不会空洞无物,枯燥乏味。笔者认为结合农村教学资源优势进行的作文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落实:

1、结合学生日常生活,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宝库就在身边,我们却视而不见,这是他们误以为面包和盐不是什么精金美玉,就不值得去拾取和收藏的缘故。”这句话真是一语道破天机。写自己的衣服,城里学生漂亮华丽的名牌固然可写,或许农村学生所穿的母亲用一针一线缝就的“布衣”更值得去描述;写自己的情感体验,城里学生父母无微不至的宠爱固然让人温暖,或许农村学生父母那种苦口婆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曲折体现的真情更让我们为之感动。

农村特有的环境,有时创造了农村学生比城市学生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情趣和经历。如养小鸟、种花草、摸鱼虾、捉蚂蚱、粘鸣蝉、扑蝴蝶、斗蟋蟀、捉迷藏等都可以为作文的内容。

2、结合农村自然景色,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农村的自然风光可以成为学生作文的独特而又美妙的题材。让学生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融入大自然,捕捉美丽的自然风光带来的瞬间心灵感受,既可以让学生从自然风光中了解到家乡的美丽多姿,又能积累写作素材,一举两得。

农村小学生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感情。他们周围有绿树青山、清泉飞瀑、河塘渠堰、茂林翠竹、瓜蔓花草、村落炊烟等自然景观。这些都能作为第一感性材料让学生通过观察后获得,给学生美的熏陶,为他们描绘田园生活

提供了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自然美的基础。如此美丽的农村自然风光,必定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而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就有真情实感。

3、结合农村民俗风情,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农村都流传着一些荡人情怀的民俗风情,如婚俗、礼俗等等都各不相同。它们都反映着浓郁的地方特色。研究家乡的民俗风情,学生会深切感受到家乡昔日的风韵和情调,甚至能触摸到先人们遥而可及的生活脉搏。农村的民俗风情特别多,如能加以积极开发,将是一个巨大的习作资源库。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等等。这些民俗的来源,都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典故的。纯真的乡情,更为学生增添了想像的羽翼,补充了写作的营养。

农村民风古朴,人们喜欢热闹。庙会、集市、夏夜纳凉,人们聚集谈天时,农村的生活琐事,以及邻里纠纷、市井吵闹、邻里亲情、大院清晨……都可以成为写作的材料。真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结合农村劳动实践,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农村孩子虽然生活在农村,但是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他们对劳动是越来越陌生了,缺乏真实的劳动体验。如果在节假日,可以鼓励学生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并且写出真情实感。老师可以指导学生讨论,唤醒学生对劳动独特的体会,那样写出来的文章就自然有血有肉,这样的做法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5、结合农村社会变化,指导学生进行作文创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以农村社会变化为依托,进行作文题材的开发是可取的。如现在有的农村进行房屋改造,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观察农村的新貌,从而写出对政府房改政策的感想。此外,新的家用电器不断进入寻常百姓家庭,用手机,装空调,甚至不少家庭建起了小洋房,开起了小汽车。新鲜的事物不断涌现,也为学生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除了对农村发展的赞叹,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肥、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如果我们将这些农村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关注起来,就可以想像到我们农村人的生活水平,那写出来的文章也就能真实鲜活了。

(二)结合具体教学,利用农村资源

教师的作用是巨大的,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中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学生潜在的能力需要教师去唤醒,学生对生活感知的敏感度需要教师帮助增强。尽管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但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作文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如何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中整合农村资源,这是作文教学改革是否取得成效必须回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一次作文教学的过程包括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几个步骤。下面就从命题、立意、选择材料、组织材料这些方面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整合农村资源的一点体会:

1、命题方面。

长期以来,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着较为普遍的一个问题,即重视作文的技能技巧训练,而忽视了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在设计作文题目的时候,如果教师只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虚拟一个题目,或者沿用教材的题目。这其中有的题目对学生来说,根本没有那种感受、体验。这样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的作文课,就会给学生造成了惧怕写作心理,再加上农村学生知识面、生活接触面相对狭窄,那样就会导致学生更加厌恶作文。因此,教师在作文命题时,要提高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其中一条措施就是把作文题目命在学生的心坎上,拨动学生的心弦,让他们一拿到题目就有一种表达欲望,写作冲动,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而在农村,则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特色,紧扣“农”字出一些实在的题目,让学生写出具有农村特色的美文。教师可以从作文教学目标,结合农村实际指导学生命题。如通过比较,让农村学生写“乡村小道”,会比写“立交桥”来得容易,同是写道路交通,但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来写,收到的效果却大不一样。作文的命题还应该应景应情而出,在考虑学生能够接受并可以自由发挥的题目之前,还得酝酿如何营造一个和谐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灵感,让学生拿起笔一气呵成,才不至于浪费一个好的作文题。

2、立意方面。

重视“学生作文心理需求”不能理解为一味地迎合,学生的生活圈子狭窄,作文应有利于引导他们观察体验生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审美情趣。如“养小鸟”这种作文,老师该引导学生从“养小鸟”的经历中得出一些正确有益的思想观念,告诉学生“养小鸟”虽然乐趣很多,但另一方面,“养小鸟”是不可取的,因为小鸟需要在大自然里自由的成长、飞翔,我们要保护小动物,爱护自然生态等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丰富生活,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个好和真情实感,都要求学生写正面的、积极的、高尚的东西,绝不允许学生有一点所谓的不健康的东西。教育家叶圣陶在《作文论》中就提出:“我们作文,必须写出真实的自己的话。”

作文的立意要真实深刻透彻,首先就要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提高对生活中人、事、物的感受能力。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就需要关注农村发展,关注农民的生存状态。面对农村真实的生活,敢于“说真话”、“表真情”,如写农村的父母对孩子那种苦口婆心、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在立意方面若稍加点拨,文章的意境便可提高。也许学生一开始对这样的话题会反感,认为那只是农村父母的无知与冲动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甚至由此怨恨自己的父母,但如果老师引导学生从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里面挖掘父母的用心良苦,那饱含深情的教育,或许学生就会更加理解农村的父母,不仅在作文的立意方面有所觉悟,还可以改善父子、母子间的关系。

3、选材方面。

题材是写作者摄入文章用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的材料。了解学生熟悉哪些题材领域,了解他们作文材料的来源,对我们的命题及作文指导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老师在指导学生选材的时候,无论是什么体裁的作文,对选材的基本要求除了要紧扣中心,还应该包括选用的材料要真实可靠,然后才是要求选材要新颖。新颖的材料,指新鲜、活泼、独特,使人耳目一新,有感受有收获的材料。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累新鲜材料,而不要老讲“老故事”,说“旧事”,逐渐学会走自己的路,写有个性的作文。许多同学认为学校生活“四周高墙隔绝”、“三点一线”,没有“新鲜”可言。其实,同学们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此外,要指导学生注意选材的典型性,典型的材料就是选择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选择那些最能突出人物思想品质和鲜明地反映事物精神面貌的材料,这样作文才有意义。

4、组材方面。

选择恰当的习作材料之后,怎样精心安排材料,使文章言之有序,条理清楚,中心突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本人认为老师的点拨应该适可而止,过多的限制只会阻碍学生灵感的发挥。在点拨方面,可以从引导学生如何安排叙述顺序、如何选择好开头与结尾、列出作文提纲这几个方面进行。

此外、农村中学的作文教学客观地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如农村学生缺乏良好的早期教育和恰当的家庭辅导,单家独户的孩子早期语言交流少。由于农村地处偏僻,不少地方贫穷落后,信息较为闭塞,学生所见所闻多是身边事,对很多新兴事物都不太了解,对外面的世界知之甚少。要使农村学生张开心灵的翅膀,在作文世界里自由翱翔,就必须开拓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知识。

课外书是一个无尽的宝藏,教师可以推荐一些好的书籍给学生阅读,从天文、地理到科技、人文,都应有所涉及。如条件有限,教师可组建“读书角”让每一个没钱买书的孩子都可以看书,或鼓励家长尽可能为学生多订课外阅读资料。另外还可以利用早读课、故事会、朗读比赛、演讲比赛等机会促使学生读课外书,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书本了解外面广阔的世界。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适当参加有关社会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见识。

通过以上方式,可以激起农村孩子对外面世界的强烈探索欲望,使许多东西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他们的潜意识,在写作时也常会灵感进发,好的词句就会自然地流泻于笔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