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

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

时间:2023-05-29 17:51:07

建筑业固定资产投资

第1篇

影响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成因的要素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由于建筑施工企业自身的独特性,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较多,尤其表现在工程项目对建筑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上面。这些风险带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当,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财务危机,进而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

1.1建筑施工企业外部风险因素

(1)宏观经济的影响。宏观经济环境是指影响建筑施工企业的各项宏观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经济体制改革状况以及具体的经济因素,包括通货膨胀、利率与汇率、金融市场、金融政策、财税政策、产业政策、外贸政策等等。例如: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通常较高,当所处的宏观经济形势是通货膨胀时,紧缩的货币政策会提高利率,这样会增加建筑施工企业筹资的难度,提高经营成本加大自身财务风险。

(2)行业风险的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建筑市场的容纳程度将愈加宽泛,建筑施工企业将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国际知名的建筑施工企业将占据国内市场,这一方面将会给国内建筑施工企业带来值得借鉴的管理模式,另一方面也会加剧建筑施工企业内部的竞争,对小规模的建筑施工企业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

1.2建筑施工企业内部风险因素

(1)建筑施工企业融资财务风险。随着建筑施工企业规模的扩大、承揽项目的增加,其所需资金也会同比例增加,此时建筑施工企业需解决融资问题。较多建筑施工企业是借助银行筹资方式来融资的,此种融资方式限制条件较多,当建筑施工企业没有考虑自身清偿能力;没有寻求到融资和偿债的最优比例,盲目融资,便会面临较大财务风险。

(2)建筑施工企业投资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投资风险指的是自身投资不能获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可能,即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由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目标而发生的财务风险。某些建筑施工企业为了承揽工程盲目压低标价,缺乏对投标项目进行前期调查,忽视对自身财务状况的了解。一个项目的投资周期比较长,不确定性因素对建筑施工企业投资影响较大,如缺乏对项目的调研,将会无形中增大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成本,加大投资风险,使建筑施工企业面临财务和信誉危机。

(3)建筑施工企业垫资施工财务风险。在具体施工项目中,发包方从自身风险防范角度出发,与建筑施工企业共同分担风险,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付一定比例工程款,建筑施工企业迫于竞争的压力接受此种垫资施工的方式。这种垫资施工方式会长期占用企业流动资金,容易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正常生产活动因无流动资金而无法维持。

(4)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财务风险。建筑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不能按时收回则会影响企业自身资金周转,使得财务成本增加,债务危机加深引起财务状况恶化。建筑施工企业应收账款主要包括应收取的业主工程款。在此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办理工程竣工验收,数额较大的应收账款不能及时收回会对建筑施工企业自身带来重大影响,势必会增加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

(5)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建筑施工企业在承接项目前,首先要进行项目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综合决定是否继续投标工作。但在实际过程中,建筑施工企业对相关项目财务风险评估机制缺乏,使得项目执行过程中有关资金的筹措、资金的调配和工程价款的收回难以保证,极易给建筑施工企业带来财务风险。

2 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2.1加强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在投资方面主要体现在因生产经营的需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入,盲目的加大对固定资产的投资会造成建筑施工企业流动资金的供应量失衡。因此加强对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对于防范企业自身财务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建筑施工企业编制固定资产投资预算前,应对重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与评价,并经集体决策后编入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防止出现决策失误造成严重损失。

(2)建筑施工企业应执行固定资产投资预算,预防进行预算没有安排的固定资产投资,防控擅自超预算进行固定资产投资。

(3)建筑施工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需要外购时。应根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和授权批准规定,明确请购部门、审批部门、付款部门的职责、权限和相应的请购、审批、付款的程序。

2.2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加强税务管理,防范和控制税务风险作为经营的一项重要内容,促进其税务管理工作进一步程序化、系统化和制度化,依法履行纳税义务,避免因未完全遵循税收法律法规可能遭受到的税务管理风险和财务风险。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税务管理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1)建筑施工企业应在日常税务管理工作中加强税务风险意识和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其中,税务风险指公司涉税业务因未能正确有效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而导致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表现为公司多交或少交税款从而给公司的效益和声誉造成影响,税务风险管理的意识是指税务管理人员应参与企业战略规划和经营决策的税务风险控制与识别,实施企业日常税务风险监测、识别、评估,及时提出应对策略。

(2)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并达到税务风险管理的目标。这些目标包括:税务规划具有合理的商业目的,并符合税收法律法规,经营决策和日常经营活动考虑税收因素的影响,符合税收法律法规;对税务事项的会计处理符合相关会计制度或准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纳税申报和税款缴纳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税务登记、账簿凭证管理、税务档案管理以及税务资料的准备和报备等涉税事项符合相关法律法规。

2.3加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应结合自身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业务性质、生产经营特点等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成本控制活动流程、各职能部门和基层生产经营单位在成本活动中的权限和职责,进一步加强完善成本管理防范财务危机的发生,具体控制做法如下。

第2篇

为了综合反映建筑企业业生产的规模和水平,国家统计局1983年在国民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中增加了建筑业总产值指标,并规定了统计范围、统计方法和统计口径,这在当时建筑企业跨区域活动较少的情况下,对于准确反映一个地区的建设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企业综合实力的增加,跨区域建设活动日益频繁,现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办法已经不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存在改革的必要:

一、现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办法存在的问题

1、现行统计方法中,GDP与建筑业的计算原则不一致。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一定区域内经济实力的体现,是各级地方政府考核工作政绩的主要指标。GDP核算是各专业经济总量求和的核算最终结果,它的核算方法是以“地域”为原则,即所在地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反映。而建筑业产值统计是以建筑业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为填报原则。也就是说,外地建筑业施工企业建筑总产值中的增加值进入不了本区域内GDP核算体系。

2、固定资产投资与建筑业的计算原则不一致。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是以在本地实际投资为统计对象,包括外地企业在本地投资(招商引资项目)。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不包括外地施工企业在本地形成的产值。

3、现行建筑业统计中缺少无资质建筑企业的产值。现行统计制度定期报表中只统计在本地注册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产值,没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业企业,即使有工作量也不进行填报,使这部分产值没有纳入统计。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

现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原则是以建筑业企业工商注册所在地为填报原则。在外地施工的建筑业企业要回到工商注册所在地进行产值填报。所以一个地方城市建设形象工程形成的实际视觉产值就和统计报表反映的产值有差距,甚至差距很大。产生这种问题的原因不是当地统计局漏统,而是统计方法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变化。

三、对建筑业统计工作的建议

1、不能以现行建筑业总产值评估GDP。按现行统计制度,GDP是按在地原则计算的,而建筑业产值是按企业登记注册地统计的,因而,造成一部分外地施工企业建筑业增加值无法计入GDP总量中,造成现行GDP不能客观真实反映一个地方的经济总量水平。这样评估尤其对外地施工企业进驻较多的县市不公平。

2、不能以现行建筑业总产值评估固定资产投资。按现行的统计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包括外地企业在本地的投资,而建筑业总产值统计不包括外地施工企业在本地形成的产值。用现行建筑业总产值评估固定资产投资,对外来建筑企业产值比重较高的县市显然有失公允。

第3篇

【关键词】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改进策略

在建筑企业正常运行的过程中,很多情况下都必须依靠固定资产的合理分配才能各项生产和经营活动。建筑企业对固定资产的这种特殊的依赖性也使得固定资产管理在这个行业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但在以往的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由于建筑工程的流动性大等原因使得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和设备的合理利用存在着较多的弊端。建筑企业必须真确面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出相应的改变才能使得固定资产等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才能让固定资产发挥最大的效益,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一、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1.企业固定资产投资有很大的盲目性

在购买固定资产时,往往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不足,部分施工项目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盲目购置、重复建设,从而导致企业大量的资源被浪费。此外,仍旧存在固定资产非正常报废的情况,造成企业资源的流失。

2.企业固定资产利用率偏低,流失严重

部分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对固定资产实施统一集中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有些经营设备在购置时未列入固定资产管理而一次性进入成本摊销,这些固定资产往往在管理中被忽视,疏于监管,容易在使用过程中丢失、毁损,形成资产流失。

3.施工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固定资产管理体系

我国大部分建筑施工企业都存在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不符合实际需要,甚至产生很多的账实不符现象,财务报告很难保证自身的真实性以及无法反映建筑企业的实际财务情况。还有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因为不具备科学合理的固定资产处置方法,造成长期的闲置废弃的固定资产,导致企业的固定资产资源大量流失。

4.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重复工作或工作难度较大的现象

为做好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做好设备的流通和折旧情况等信息,但由于建筑企业施工过程中设备流通率大,使得工作人员在信息采集工作过程中难度系数较大。另外,在对信息进行整理和核对的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资源,同时还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这都是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过程中亟需改进的地方。

二、改进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1.从制度和人员建设方面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为实现建筑企业固定资产得到合理管理和有效利用,必须依靠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以及专业化的管理队伍。首先来说,建筑企业应树立正确的固定资产管理理念,积极推进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另外,最好能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进行统一的购置、管理、使用和维护,对固定资产管理过程中的问题能做到及时发现并领导汇报。其次,要加强固定资产管理人员技术和管理理念的培训工作,保证每个参与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工作人员都能明确自身的责任和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2.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清查机制,建设定期的清查计划

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一个重大难点就是项目施工每个阶段使用的设备并不尽相同,并且会根据施工的需要随时做出调整,很容易造成随用随放,造成设备闲置或遗忘的现象。因此,建筑企业为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必须定期的清查和统计设备的使用状况,详细记录好所有设备的走向和搁置情况以及使用年限等信息。最好的解决办法是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期对设备进行盘查、统计,真正对这项工作重视起来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3.加强对固定设备的折旧管理,节约企业资源

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和设备盘查过程中,一定会面临设备的折旧问题。对于建筑企业役期内的设备,要根据设备的购置日期和使用年限核算好设备的折旧情况,这样既能避免设备超期服役的现象出现,还能尽可能的减少企业盲目购置新设备的情况造成的资源浪费现象。固定设备的折旧管理对与建筑企业施工成本的控制还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是企业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之一。

4.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实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

在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尤其是设备的使用和流通等信息记录和整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计算机等辅助手段进行,实现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这样不仅能提高固定资产信息核对的效率,还能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等手段更好的规划固定资产的使用和购置。另外,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过程中,对于设备的折旧情况更是一目了然。具体的实施环节上,建筑企业可以对所有设备都附上记录其详细信息的卡片,方便进行计算机信息的采集。设备的每一次流通都可以由固定资产管理人员进行拍照或条码扫描等信息的搜集并输入计算机进行统一管理。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信息化能做到设备使用情况和调配的实时跟踪,是实现固定资产合理利用的有效手段。

三、结束语

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为了更好的实现资源利用并尽可能的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企业必须做好自身的经济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有效管理工作。面对固定资产这一对建筑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重要影响的管理问题,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借助计算机等辅助设施尽可能的实现建筑企业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同时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建筑企业才可能实现对固有资产的最大化利用并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在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赵爱明.对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3,(8):103.

[2] 喻素君.对加强和改进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思考[J].中国外资,2012,(17):4.

[3] 杨香兰.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初探[J].现代商业,2010,(14):122.

[4] 边慧芳.论企业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财经界,2013(,2):68-69.

作者简介:

第4篇

Abstract:The Diamond Theory which Professor Michael Porter has put forward is a power tool for competitive analysis.According to this theory,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Shand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four aspects-production factors,demand condition,related support industry and competitive condition of the building enterprises.The above competitive advantages will provide a good terrace for making big and strong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关键词:山东建筑业;钻石理论;竞争优势

Key words: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Diamond Theory;competitive advantage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24-02

0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钻石理论”是竞争力分析的有力工具。该体系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同业竞争、相关产业等四类要素组成的钻石形象地描绘竞争环境,揭示了在某一区域的某一特定领域影响生产率和生产率增长的各因素,诸如信息、激励、竞争压力、基础设施和人力与技能库等[1]。图1中的菱形钻石体系以这四大关键要素为支撑点,彼此环环相扣,组成动态的竞争模式。钻石体系是一个双向强化的系统,其中任何一项因素的效果必然影响到另一项的状态。文章根据“钻石理论”,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支持产业和建筑企业的竞争状况等四方面分析山东省建筑业的竞争优势。

1生产要素优势分析

生产要素是指人类从事生产活动所必需的一切投入品,如劳动力、土地、天然资源、资本与基础设施等,是任何一个产业处于最上游的竞争条件。下面从人力资源、资本及基础设施三方面分析山东建筑业在生产要素条件的竞争优势。

1.1 人力资源建筑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山东是我国人口大省,2009年末人口数量是9470万人,为全国第二,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同时,山东人有吃苦耐劳、勤劳朴实的品质。2009年山东建筑业从业人数286.46万人,占全国建筑业从业人数近8%。预计到2020年,山东省每年将有100万左右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可为山东建筑业的发展提供充裕的人力来源。为了提高建筑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山东省各级建筑业管理部门、培训机构和教学单位自1987年以来,已累计培训项目管理人员25余万人,特殊工种及一线工人90多万人,为山东省建筑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资本资源从企业资产结构角度来看,近几年,国有及国有控股的建筑业企业个数及其在建筑业企业总数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而城乡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民营企业等非国有企业数量及其所占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山东建筑业的国有建筑企业改制已达62%。集体建筑企业比例位居全国第一;外资企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这说明山东建筑业的产业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

1.3 基础设施资源山东省历来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产业发展,特别是80年代以来,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截止2009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22.7万公里,基本形成了“五纵四横一环”公路网的基本格局,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44.3公里。已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达4283公里,位居全国第二。省内的京沪铁路、京九铁路纵贯南北,胶济铁路、新石铁路横贯东西,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铁路运输网。目前全省拥有沿海港口26处,万吨级泊位68个,基本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日照三大港口为主枢纽港,龙口、威海等为区域性重要港口的多层次共同发展的港口格局。全省已有青岛等5个国内二级机场,经营国际、地区、国内航线245条,可直达国内外50多个城市。

2需求条件分析

2.1 国际市场需求据有关资料预测,2010年世界贸易额将增长9.5%左右,预测世界经济增长率3%左右,全球跨国投资增幅将会达到15%左右,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对近几年国际225家大承包商的国际营业额分析表明,石油化工项目增长迅速,占建筑业总额的26%,与长期占据榜首的房屋建筑市场并列第一;交通运输(主要是铁路和地铁)项目增长速度达到25%以上,达到243亿美元。根据国际最大200家设计公司的营业额分析,石化项目、交通运输、工业制造、电力和环保市场比较看好。我省建筑业在电力和交通工程项目具备较强的实力,在这些领域应该大有作为。

2.2 国内及区域市场需求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在今后10年,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将高达2700亿美元以上。因此,未来10-20年,应是我国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有资料显示,作为越来越强调可持续发展的中国,环境工程市场将成为最有潜力和发展远景的一个市场,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对于环境工程的投入均有显著增长。我国重要省市在未来5-10年中投资规模将达40000亿。按照国家制定的西部大开发规划,预计今后10年西部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程总投资将超过15000亿元。我国城镇化进程总体仍处于较低水平,城镇化进程正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并将会持续15年左右。据统计,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相应地增加城市消费和公用设施需求可拉动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左右[2]。到201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将达到45%左右,城镇人口将达到6.3亿,到2020年,中国城镇人口比重可达到60%。21世纪初期山东省城镇化进程将进入加速阶段;城市化水平将由目前的36.7%提高到2015年的55%,15年大约转移农村人口2000万人,城镇化的加速发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城市基础设施领域服务管理体制的改革,不仅给建筑业带来工程建设的空间,还为建筑业产业升级,从单纯的工程施工向投资、建设、运营、服务一体化提供了机遇。从基本建设和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来看,2001年山东建筑业基本建设投资是18.29亿元,2002年是29.65亿元,在2003年达到了65.99亿元,增加速度和数额均居全国第一位。同时,山东省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00亿元,2005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000亿元,200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134.6亿元,20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537.0亿元,20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435.4亿元、200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9031.0亿元[3]。基本建设投资和全社会固定资产的扩充将为山东建筑业的发展打下基础。“十一五”期间山东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逐步加大,每年达到1万亿以上,将重点建设六条铁路、七条高速公路通道、三大港口、两个空港和烟大跨海轮渡,重点开发建设四大煤炭矿区和一批大型火电项目,开工建设两到三个抽水蓄能电站和液化天然气工程等。我省半岛城市群和制造业基地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投资的继续加大以及未来五年将实施的“一群一圈一带”战略(“一群”即东部半岛城市群,“一圈”即中部济南都市圈和“一带”即鲁南城市带),都将给我省建筑业带来很大的发展空间。

3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分析

3.1 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据国外测算,房地产业每增加1个单位的最终产品,可带动关联产品增加1.5-2个单位。在我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需求和产业自身的内涵扩张,可以推动建材、钢铁、机械、电器、家具、化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对建筑业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和第一位的。为了实现在2020年人均住房面积35平方米的小康居住目标,我国房地产业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每人每年新增住房面积1平方米左右,人人有适当的住房,逐步实现每户有一套功能合理、舒适实用的住宅;城镇商品房开发投资年均增速20%左右;全国城乡每年新建改建住宅总量(含必要的配套设施)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不超过30%。根据我国政府经济与社会发展远景规划,未来10-20年,城镇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城市人口还将增加2亿多。房地产业虽然容易受到宏观调控的影响,但对房地产业的有效需求、投机需求是房地产业发展的持久动力,房地产业的巨大投资和稳定发展会有力地拉动山东建筑业的发展。

3.2 建材工业发展的影响建材业的发展与基本建设规模、固定资产投资紧密相关,受建筑业及房地产业的发展直接拉动。根据有关资料分析,建材业的直接向后关联系数为0.7,直接向前关联系数0.88,其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为1.0994和0.5965[,这说明建材业对其他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较大,与其他部门相互关联的程度高。建筑业与建材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建筑业是建材产品的主要市场,同时,建材业又是建筑业的重要支撑产业,建筑业的发展对建材业有着强劲的拉动作用。据有关部门测算,建筑业每实现1万元产值所直接消耗的建材制品价值为0.276万元;建筑业每增加1万元产值将直接和间接拉动建材产值增长0.348万元。根据中国建材工业经济研究会提供的报告,未来10年,甚至更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建材工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发展速度将高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3到4个百分点。预计到2010年,建材工业产值将会达到1万多亿元,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山东是建材业的资源大省、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建材业是山东省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二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积累,目前已形成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三大主导产业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等多产业、多门类、多层次的建材工业体系。山东建材业的实力规模完全可以保证建筑业的充分发展。2009年,我省建材工业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主要经济指标和主要产品产量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4建筑企业的竞争状况分析

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建筑业企业8900多家,从业人员近300万人,这两项指标在全国处于前列,说明山东建筑企业总体规模大。一级及以上资质企业占企业个数比例为2.5%、二级企业、三级企业比例分别为20%、77.2%,企业的资质结构基本呈金字塔分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其中总承包企业占建筑企业总数比例为53.3%,专业分包企业比例为46.7%。此外,山东建筑企业的总承包、专业分包能力还是比较强的。在经济效益方面,山东省建筑企业2009年完成的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如:建筑业总产值、增加值、产值利税率、工程结算利润及收入等指标均排在全国前列,说明山东省建筑业经济效益较高、较好,相关联的经济指标之间关系也是和谐的。此外,在2009年,山东建筑企业完成施工面积、竣工面积均在全国排名第二位,建筑企业的施工能力较强,并且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质量管理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山东省建筑业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生产要素方面,山东省劳动力资源丰富,为建筑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作业层劳动力保证;此外,山东建筑业的产业资本结构正逐步趋向合理;同时,山东省建筑企业的实收资本较高,资产负债比例适中,资产利税率较高,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具备了快速发展条件;山东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建筑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基础。第二,在需求条件方面,国内经济的稳定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持续增长、城镇化进程为建筑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区域市场需求对山东建筑业发展更为明显,山东经济进入良性、快速的发展阶段,将给建筑业带来巨大的商机。第三,在关联产业方面,房地产业未来50年将是稳定发展的时期,对建筑业的影响也是非同一般的;建材大省可以满足山东建筑业的发展需要,并且建材质优价廉可为山东建筑业的竞争优势提供强力支持。第四,企业方面,山东建筑企业总体规模大,从业人数多,具备了规模优势、效益优势及比较强的竞争优势。总之,山东建筑业在生产要素、需求条件、支持产业及企业竞争力等要素都具备了较强的竞争优势,为下一步实现科学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波特.国家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2002.

第5篇

摘 要 当前,由于经济的不景气和建筑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使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现金流受到了影响。资金关系着企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运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讨论了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提出了优化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 建筑企业 资金管理 优化 对策

伴随着经济腾飞的步伐,大量重型建设投入生产,施工建筑行业的规模也日趋扩大,随之面临的情况则是企业的持续发展与资金紧张这对矛盾如何平衡。资金问题制约了企业的发展,不仅影响企业的扩张发展,也不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因此,加强资金管理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建筑施工企业对于资金从施工准备、工程施工、施工结算整个资金运动过程,需要不断加强资金管理,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使用机会成本,为企业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

一、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现状

1.市场竞争激烈导致资金紧缺。目前,建筑市场竞争激烈,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建筑施工企业往往压价竞标,有的企业甚至不惜报低价,投标报价低于工程预算,甚至低于工程成本。同时由于投标报价低,企业的利润空间小,建筑施工行业利率低,使得资金使用更为紧张。再加上按工程总价一定比例支付的投标保函押金以及建设方要求施工企业支付的质量保证金,施工企业有较多资金被占用,不能参与企业的正常周转,导致企业资金紧张。

2.固定资产投资盲目造成资金紧缺。为了获取工程项目,部分施工企业不考虑企业承受能力和规模大小,对于新工程盲目招揽,不进行可行性研究就着手贷款购置新设备;待工程结束设备则闲置不用,造成新设备使用率不高,使资金失去流动性,超过企业资金的承受能力,使企业经济上背上包袱。进行固定资产盲目投资后闲置,除造成使用效率不高,固定资产占用资金成本过高外,还使企业折旧负担沉重,导致亏损,形成固定资产过剩的后果。

3.资金管理缺乏重点。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资金管理中不分主次和轻重缓急,平均使用力量,对于重点环节未能重点控制。在进行资金划拨时,不分轻重缓急,对非重点环节资金充足,对于重点环节,则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使用低效。部分企业不注重经济效益,在资金划拨时缺乏全局观念和效益观念,未能把资金管理摆到重要位置来抓。

二、优化建筑企业资金管理的对策

1.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建筑施工企业应建立起全面的预算制度,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如:预算领导小组,来负责预算组织和实施,加强管理。要以“量入为出,重点突出,注重节约”为原则,加强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考核等全部环节的管理,对预算计划的编制、审核、下达和执行程序进行规范,对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差异进行分析和控制,不断改进,保证预算的执行效果,对总预算做好综合平衡。对于年度预算计划,要落实各个责任单位,强化科学管理,大力发挥预算对于生产经营的指导作用。在进行年度预算时,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经营目标相一致,加强与各二级职能部门的沟通和联系,督促预算计划的执行能够与落到实处,确保预算计划执行全过程能够得到有效控制。要对预算执行的情况进行定期分析,建立预算分析制度,充分收集财务、政策、法律、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料,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对预算执行单位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潜力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每期末,要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客观分析,以进一步提高预算的合理性、科学性。

2.强化经济责任制度。在当前充满竞争和变数的市场环境中,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而内部经济责任制体制是施工企业有效进行资金管理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建筑施工企业的内部责任考核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体制。要从单个工程项目管理入手,实行项目资金管理责任制,对于资金管理出现问题的项目,要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惩处,对于资金管理到位的项目,要结合经济上的奖励。从制度和体制上保证资金管理的效果,有利于提高项目班子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项目的资金使用效率,缩短资金周转周期,取得良好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3.优化固定资金管理。建筑企业用于购置生产设备、施工机械、运输设备和建造房屋等固定资产的资金,是企业经营资金的组成部分。固定资金的实物形态是固定资产。固定资产的价值随着使用过程中的消耗,逐渐转入产品成本中。这部分价值在产品销售以后逐步取得补偿,构成折旧基金,用于固定资产更新。随着生产的不断进行,固定资产的价值不断转移,直到报废时,固定资产才完成一次周转。

4.加强项目资金管理。近年来,商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不容易预测,建材市场价格变化对建筑施工企业影响最大,预防和转移这方面风险对施工项目带来的损失是很多建筑承包商风险管理的难点。但是科学地看待市场,利用建材市场价格波动有利的一面增加施工项目经济效益;采取合理有效的方法转移其带给施工项目成本增加的不利因素,建筑承包商就可大幅度降低或消除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的影响。要强化施工项目合同管理,将市场价格波动因素写入合同条款,动态的转移建材大幅度地涨价带来的项目成本增加,在造价中合理地补回价差。但对于风险自担的总价合同,承担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对建筑承包商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只有加强资金管理,节约成本,提高施工合同履约能力,减少施工过程成本损耗,降低经营管理风险,建筑承包商才能有效抵御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加强工程节点结算和竣工决算管理,争取在工程中写入工程节点和竣工结算及其时限款项,使资金能及时到账,减少资金流量大幅度波动。同时了解建设单位、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的详细信息,对其资金、履约能力要分析,并能灵活的写入相应合同条款,让他们分担一部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

三、结论

总之,资金管理是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的关键,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中之重,资金管理关系到企业的经济效益,关系到企业的发展和扩大。要加强资金预算管理,强化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度,优化固定资金管理,加强项目管理,从而不断提高企业资金管理水平,捉进企业经济效益提高。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工程咨询、国防工业固定资产投资

Abstract: combining with the defense industry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of the feature from the construction purpose and the plan, construction cycle three aspects of the engineering consultation in the defense industry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in the role.

Keywords: engineering consulting, national defense industry investment in the fixed assets

中图分类号:F540.3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工程咨询是遵循独立、科学、公正的原则,运用多学科知识和经验、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为政府部门,项目业主及其他各类用户提供经济社会发展和工程项目决策与实施的智力服务。工程咨询为工程项目的决策与实施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在国防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弄清建设单位项目建设的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只有弄清楚建设单位的目的和咨询报告对其的作用,依据建设单位的要求,提供恰如其分的服务,围绕其目的展开工作,才能重点突出。如:2011年航天某单位的火工品类项目要做安全评估,该咨询报告的重点就在于所建建(构)筑物与单位内部建筑物、外部建筑物的安全距离能否满足现行的火工品安全规范;所建建筑物的防火、防爆等级;消防措施等方面。对于项目建设的其他内容不需要做过多的论述。

二、优化建设方案,为建设单位所建项目决策把关,减少和避免决策失误

近年来,随着国家投资力度的加大和科研生产任务的增加,各种项目申请立项的机会逐渐增多。某些单位在项目申报的过程中,由于对实际需求和客观条件考虑不够充分,策划的建设方案给后期工作留下不少隐患。

原则上,建设方案是围绕建设目标提出的,建设内容是保障特定任务的必须条件。目前,科研生产和条件建设是两条线管理,固定资产投资涉及的环节较多、周期较长,从而导致任务周期和条件建设周期客观上的不匹配。经过多年的积累,各建设单位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科研生产条件,即使不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有些任务也是可以完成的,而固定资产投资背后的真正目标是改善条件、提升能力,建设模式由任务保障型转向任务能力结合型。

建设内容应该是在建设单位能够真正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内容,或者是值得去建设的内容。很多“高、精、尖”的设备(或软件)看上去功能很强大,但未必就适合建设单位的需要。这其中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科研生产任务量、生产工艺、习惯做法、技能储备、工作制度等。一旦考虑不周,购置的设备很可能成为摆设,既浪费国家投资,又浪费建设单位的人力物力。如果在实施前发现类似问题,虽然可以适当调整方案,但是工作量增加是在所难免的,调整能否被认可还要经过有关部门审批。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和审批都是非常严肃的,项目建议书批复前一般都通过了专业咨询公司的评审,有的建设内容一旦确定就无可更改。据了解,某些项目批复的设备到货几年后,包装箱还是完好无损;批复的软件购置后,由于设计师使用不习惯,根本无人问津,更谈不上发挥投资效益了。

建设方案能否顺利实施受到财务实力、引进渠道、研制能力、行政审批、价格水平、外汇额度、建设周期、统筹建设、专业规范等各方面因素的约束,任何因素都可能导致相关建设内容不可行或者难以实施。

工程咨询在提冲建设方案的策划时,充分考虑到各种影响因素,使固定资产投资发挥最大的效益,也便于后期的顺利实施与验收。

三、合理的安排项目建设周期

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一般都是为特定生产任务服务。投建设周期可行性体现在与既定任务生产进度的相匹配,能够如期审计、验收。国防科技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设周期是指投资计划下达到项目验收的周期。项目的主要建设内容应在相应生产任务开始前到位,并形成生产能力,而项目验收一般应在生产任务开始之后。对于项目主要建设内容,需要逐项分析,落实重大时间节点,以确定合理项目建设周期。对于统筹新建建筑物,涉及多个项目的进度协调,可能出现建筑物建设周期超过生产任务进度节点的情况,需论证临时的解决方案,以支持项目的建设周期可行性。如航天某科研任务定于在2013年完成并运行,而与其配套的运输方案,经论证要在2014年才能竣工验收,这就要求建设单位调整运输方案,建立合理的与其相匹配的运输方案。

结论

建设目的、建设方案和建设周期是国防固定资产投资所关注的重点。在工程咨询过程中,只有紧密结合任务背景、行业特点对其进行相关的分析,才能为项目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使国防工业固定资产发挥其最大的效益,服务于国防事业。

参考文献:

[1]《全国工程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咨询概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第7篇

关键词:土地使用权 账务处理 方式 后续计量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161-02

我国宪法在第一章第十条中规定,城市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众所周知,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土地的使用权是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的。也就是说,在我国,土地归国家或集体所有,企业可以通过支付土地出让金等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问题是,当企业取得了土地的使用权之后,应该如何对该土地使用权进行账务处理呢?不同的处理方式,会对企业造成什么影响呢?我们可从企业执行的两个准则制度中寻找答案。

2011年6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研究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中规定,中小企业根据企业从业人员、营业收入、资产总额等指标,并结合行业特点,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类,指出中型企业的上限即为大型企业的下限。这样,就将企业分成了大、中、小、微四种类型。2006年财政部并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则执行2004年4月27日的《小企业会计制度》(财会[2004]2号)至2012年12月31日,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同时废止上述的《小企业会计制度》。

在《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制度》(或《小企业会计准则》)中,对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的账务处理作了明确的规范。具体规定如下:

一、《小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

1.作为无形资产入账。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第二十条第五款,企业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按实际价款列入无形资产。制度第四十七条:企业购入或以支付土地出让金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在尚未开发或建造自用项目前,作为无形资产核算,并按本制度规定的期限分期摊销。根据上述规定可知,企业取得土地使用权后,应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

2.转化为固定资产。《小企业会计制度》第二十七条第二款:自行建造完成的固定资产,按建造资产达到预期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入账,包括征地等费用。第二十七条第五款又提到,之前列入无形资产的土地使用权,“待该土地开发时再将其账面价值转入相关在建工程”。制度第四十七条: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项目时,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在建工程成本。

根据上述规定可知,小企业因利用土地建造自用项目时,应按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如果取得土地后立即开始建造自用项目的话,则可以在取得时直接借记“在建工程”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当该项目完工后,再将在建工程转为固定资产,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3.形成产品。对于房地产开发企业而言,其土地是为了开发产品,即房地产。房地产是土地和房屋及其权属的总称,土地即土地使用权,房屋即土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及构筑物。根据《小企业会计制度》第四十七条: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商品房时,应将土地使用权的账面价值全部转入开发成本。即:按土地使用权的账面成本,借记“开发成本”科目,贷记“无形资产”科目。当工程完工后,再转为开发商品,借记“开发商品”科目,贷记“开发成本”科目。

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第三十八条规定,小企业的无形资产包括土地使用权……,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外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按照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笔者的理解是,根据《小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原则上是应将土地与其附着物分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借记“无形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土地上的房屋及建筑物则单独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在建工程”等科目。如果无法合理分配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成本的,应将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一并列入固定资产。

三、《企业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

《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应用指南中规定,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通常应确认为无形资产,但改变土地使用权用途,用于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的,应当将其转为投资性房地产。所谓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或者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据此,如果企业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是以赚取租金或资本增值为目的,则应借记“投资性房地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无形资产”等科目。

应用指南中还提到,自行开发建造厂房等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与建筑物应当分别进行处理。处购土地及建筑物支付的价款应当在建筑物与土地使用权之间进行分配;难以合理分配的,应当全部作为固定资产。企业(房地产开发)取得土地用于建造对外出售的房屋建筑物,相关的土地使用权账面价值应当计入所建造的房屋建筑物成本。

据此我们可以看到,即将实施的《小企业会计准则》对土地使用权的处理,已经与《企业会计准则》走向一致,它们与刚被取代的《小企业会计制度》不同之处,体现在利用土地自行开发项目,或外购土地及建筑物的账务处理上,准则中原则上要求分开核算,分别列入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除非无法合理分配);制度中则要求全部列为固定资产。

四、不同账务处理后续计量的差异

1.作为无形资产核算的土地使用权。《企业会计准则》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规定: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残值应当视为零。《小企业会计准则》第四十一条规定,无形资产应当在其使用寿命内采用年限平均法进行摊销……。作为无形资产入账的土地使用权性属于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使用寿命即为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期限,摊销时应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摊销”科目。

2.作为固定资产核算的土地使用权。如果土地使用权被列入了固定资产,则应按固定资产的核算要求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进行后续计量。固定资产折旧方法除了年限平均法,还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而且,固定资产在计提折旧时,一般是需要预计净残值的。因此,我们应当根据选定的折旧方法计算每期折旧额,并借记“制造费用”、“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

另外,财政部关于印发《实施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的通知(财会[2001]43号)中也曾提到,如果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使用年限的,在预计该房屋建筑物残值时,应当考虑土地使用权的预计使用年限高于房屋建筑物预计使用年限的因素,并作为净残值预留,待该房屋建筑物报废时,将残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继续建造的房屋建筑物价值,如果不再建造房屋建筑物的,则将其价值转入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结合对现行的准则理解,笔者认为,如果出现上述情形,当房屋建筑物报废时,无论是否继续在该土地上建造新的房屋建筑物,都只需将原残值中相当于尚可使用的土地使用权价值的部分,转入无形资产并按剩余年限摊销即可。

3.作为投资性房地产核算的土地使用权。投资性房地产有两种后续计量模式:成本模式和公允价值模式。如果列入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应按期(月)摊销其成本,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投资性房地产累计摊销”科目;如果列入投资性房地产的土地使用权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则不摊销,而是应当以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计量,即在资产负债表日,按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高于其账面余额的差额,借记“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当公允价值低于其账面余额时,按其差额作相反会计分录。

4.作为开发商品的土地使用权。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土地使用权开发出商品房,由于土地使用权已包含在商品中,未出售前作为存货处理,出售时连同房屋建筑物一并结转成本,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贷记“开发商品”科目。

综上所述,企业在取得土地使用权后,需根据该土地使用权的不同使用方式来确定其入账科目;对土地使用用权的不同入账方式,其后续计量也有所不同,不但体现在使用的会计科目上,还将影响其每期成本的结转数额。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财政部,2006

2.《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财政部,2006

3.关于印发《小企业会计准则》的通知,财政部,2011

4.《小企业会计制度》,财政部,2004

5.《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发展改革委、财政部,2011

6.《实施及其相关准则问题解答》,财政部,2001

第8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 A

建筑施工企业担负着城市建设、美化家园、造福人类的重任。同时建筑施工企业庞大的固定资产给财务管理者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面对行业持续迅速发展的现状,如何利用有效、高质量的财务管理提升建筑施工企业的综合竞争力,防止资产流失成为我们目前面临的严峻任务。因此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

一、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特点

建筑施工企业担负着多种生产管理职能,与一般企业不同,其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特点较为明显,即建设规模的庞大、工作性质的复杂决定了在建筑施工中企业所用设备的众多,不仅数量庞大且种类繁多,因此势必导致企业对设备引进、管理、存储、维修、报废、更换、组装、搬运等一些列环节的资金投入。可以这样说,建筑施工企业财务管理中用于固定资产的投资金额要远远超出其他投入。而这一现象又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当固定资产使用一定时间后就会出现折旧、损坏的现象,而维修又会进一步带来固定资产的减值,使附加费用进一步扩大,这将造成企业为了弥补固定资产的减值而挪用盈利的一部分用于维护经济效益的持续增长。另外,建筑施工企业的盈利需要大型建筑项目的依托方可实现,没有施工项目的开展,施工企业将成为空壳。而施工项目的不同又导致了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的不断变化。用于这一项目的施工设备在下一个项目中可能根本用不到,因此随着项目的变迁,新增固定资产的机率将会大大增加,这也进一步加大了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工作的难度。

二、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

(一)会计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在建筑施工企业的资产总额中通常占有较大比例,因此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对企业会计信息、经营成果等造成较大影响,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体系需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将固定资产定义为具有以下特征的有形资产:1、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的。2、使用年限超过一年。3、单位价值较高。同时附加了两个确认条件:①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②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尽管《企业会计制度》有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但企业在实务中可根据不同固定资产的性质和消耗方式,结合本企业的经营管理特点,具体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而导致了不同企业相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不再具有可比性,甚至同一企业不同时期的会计信息也不再具有可比性。此外,《准则》在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减值准备等方面的规定虽然也做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强调用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来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与管理;但此举实际为某些企业人为控制利润创造了条件,增加了会计信息失真的风险。

(二)资产流失现象严重

由于企业可以自己确定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企业不完全合理地提高了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使部分本应该进入固定资产核算的资产不再按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尤其是部分金额较小的辅助经营设备,使得该部分设备远未到达使用年限,便被当“废品”提前处理,使企业资产流失加剧。

(三)影响固定资产使用者的价值体现

由于建筑施工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地较分散,同一设备在不同项目部、不同使用者之间经常变动;而对于同一设备来说,购置使用初期明显生产能力高、维修费用低,使用后期则刚好相反,对于使用直线法折旧的企业来说,同一设备前、后期的使用者却承担着相同的折旧费用,这就在使用者价值体现时显失公允、形成了明显的偏差。随着施工企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的比重也不断提高,目前,机械使用费在工程造价中通常占18-25%,这种偏差必将愈加突出。

(四)改进建筑施工企业固定资产财务管理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管理建筑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推动财务管理工作再上新的台阶,在今后的实务工作中应当着力推进以下工作:

(1)由于《准则》没有明确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的固定资产价值判断标准似乎已经落后于现在的经济发展现状,各企业为了核算的一贯性,势必自己制定并提高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由于各企业管理者思路的差异,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有区别,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性,为消除这种现象的发生,由建筑施工企业总部根据施工行业的生产特点,生产设备、辅助设备的使用特点等因素,制定一个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并在经济环境变化不大时保持相对稳定,使建筑施工企业行业内部的固定资产的价值判断标准一致,确保建筑施工企业内固定资产的核算与管理保持一致,从而保证相当时期内建筑施工企业集团内同一企业及不同企业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2)目前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其固定资产核算若采用加速折旧法,基本不符合有关规定的各项条件和要求;然而,如果固定资产采用直线法计提折旧,那么同一固定资产前、后期使用者的价值体现显然有失公允,而且建筑施工企业的设备使用情况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有些项目还有冬歇期,这样更加重了固定资产使用者价值体现的失衡。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下列方法来处理:将大型、关键设备由集团公司总部管理,折旧由集团公司总部每月计提,集团公司根据设备的新旧程度参照折旧金额每月对项目部收取租金而不是按折旧金额收取费用,以此来平衡同一设备前、后期实现效益的差异。集团总部统一购置固定资产,统一调拨。避免盲目购置固定资产,使本来可以重复利用的固定资产闲置,造成铺张浪费。

(3)制定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构建财务管理的统一平台: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是施工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稳步、有序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应制定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流程。针对固定资产采购、入账的流程进行严格的约束,即在购置前通过年度总预算、季度财务预算审核新增固定资产的必要性及购入用途,在批准采购后必须统一纳入集团公司年度总账,充分强化其统一管理固定资产的全面掌控力。同时对新增的固定资产进行进一步的审核,包括产品用途、价值、购置年限并作出准确的价值评估,形成有力的管理依据。集团公司将原有或新增的固定资产投入项目部,并做到准确登记、严密把关、逐条核实、完整备案,从而评估出各项固定资产变动的周期与价值波动取向。当整个施工项目完成后,集团公司还应履行再次评估的任务,做到回收及时、再分配合理、登记准确、变动细则明确,、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严谨的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在集团公司的宏观管理基础上,因此,构建统一的财务管理平台,使之与下属企业间实现财务数据的共享、实时管理也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数据共享的过程中,集团公司行驶对下属企业固定资产的实时监控,有利于更好地开展各项建筑施工任务,使施工作业按部就班的进行。同时,固定资产的所有数据变更、情况登记均将如实的反应在管理平台中,使数据被篡改、误操作的可能性降到最低。

(4)实行监管责任制、拓宽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途径:在实行集团公司宏观管理的基础上我们还应设立专人专项的固定资产监管责任制,对资产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做进一步的监督,加强固定资产变动的有效监督,使资产的价值评估、变动做到有理、有据。同时,还应进一步拓宽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途径,使其尽可能的在有效期内创造更多的服务价值,尽量减少闲置资产、控制折旧速度,使固定资产的使用做到环环相扣、严格紧密、真实有效。

第9篇

[关键词] 固定资产 投资审计 创新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渐扩大,地方政府一直本着加大对固定资产审计力度的思想,开展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在长期以来形成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模式中也逐渐出现了种种问题,造成了当前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的工作质量与成效。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实现审计机关或其他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监督职能,面对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中的盲角,创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招投标活动过程的审计监督,特别是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形式下应建立工程建设标底审计制度。

招投标活动过程是建设项目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不仅产生最终的施工单位,同时也对这个项目的预算价格,建设项目的工程质量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在实际的招投标活动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仍然或多或少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施工企业串通投标和哄抬标价,招标机构人为操纵招标结果,不具备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或者个人参与标底编制,特别是在工程量清单形式下投标单位为了保持总报价占优势而在单项报价上采用了不平衡报价法,但这时会出现“超常价”从而使得工程在发生变更后决算造价严重失真。由于传统的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监督主要以事后监督为主,对这些问题难以及时制止,甚至难以发现,使得审计人员在事后再纠正造价偏离时常常处于被动,削弱了审计监督的力度。

鉴于这些为从源头上预防工程造价与实际的偏离应该改变以往只进行工程建设决算审计为标底审计和决算审计相结合的审计制度,规定凡属政府投资且应实行招投标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公开招投标前,一律对标底进行审计,特别是商务标部分,出现的超低或超高价,从事工程投资审计的人员应对其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原因。审计后的标底再反馈给招投标管理办公室和招标机构,分别进行标底调整和招标文件审定,未经审计的工程标底,不得进入招投标程序。这样审计机关就能撑握在固定资产投资过程中监督的主动性,及时性,准确性。

二、立足建设项目全过程,深入施工环节,了解建筑产品生产的主要过程,掌握工程造价变动的真正原因,实现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从静态向动态转化。

《审计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从监督的内容上看是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的结果的监督,从监督的时间上看则是事后的监督。因此,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预算执行情况及决算的审计,只能通过对其结果的真实性、合规、合法性进行事后监督。而国家建设项目是从立项设计到开工实施的一系列活动,包括设计、概算、预算、招投标、施工、监理等过程。我们传统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事后对上报的工程决算和文字资料的审核上,审计人员只能对完工后的建筑产品进行表面上的测量、推算,而审计所依赖的工程实施过程的检测资料主要以监理单位提供的资料为主。但在实际审计中发现,监理单位可能没有尽职尽责,其提供的资料可能不能客观反映工程实施过程的真实情况,或填写不规范,或当时编造虚假记录,或事后补做虚假记录,或找不具监理资质的人员编造等等。所有这些,说明工程监理单位没有按规定进行监理验收,监理存在“走过场”的现象。因此,对工程隐蔽签证不实、虚签、多签工程量的鉴证问题,基本上只能靠审计人员专业知识、经验判断,这样给我们的固定资产投资审计工作增大了审计风险。

所以审计人员在有必要了解的施工环节进入现场,及时记录竣工后我们无法推测的数据,了解施工中的新工艺和新材料,保证我们在建筑产品生产过程中掌握准确资料,为竣工后准确核定工程造价打好铺垫。这样在施工环节中动态跟踪使审计结果更真实、更可靠。

三、督促建设单位加强内部管理,从业主角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造价的偏离。

首先把握好建筑施工合同签订这一关。我国招投标法明文规定“招标人和中标人应当自中标通知书发出之日起三十日内,按照招标文件和中标人的投标文件订立书面合同。招标人和中标人不得再行订立背离合同实质性内容的其他协议。”但实际上签订合同的过程中由于建设单位对有些规定不甚了解而使得承包方在合同的专用条款中“钻空子”,致使建设单位在觉得似乎合情的情况下签订了实际上不应该再次进入工程造价的条款。比如某医院住院楼属高层建筑,签订合同时中标单位又提出采用泵送砼需增加费用,因工期紧需增加模板占用量等本应该在标底中由投标单位考虑的费用,类似这样的不平等条款给审计人员的工作带来了很多麻烦。

其次建设单位普遍存在对建设项目 “重立项,轻管理”现象,部分项目未能建立健全造价、施工、质量、进度、设备材料采购、后期管护及验收等工程管理内控制度,造成监理、技术人员未能认真进行原始测量和隐蔽工程验收,导致工程原始资料不齐全,工程决算不完整,如审计一般是查阅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中留下的相关资料,当前由于工程管理不规范,许多资料都是事后补办,难免存在缺漏现象;或工程资料管理不规范,工程竣工后工程资料未及时归档,由现场施工管理人员个人保存,随着时间的推移或岗位变动,有些资料已很难找到,审计时就很难对形成固定资产的技术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等作出评价。

第10篇

〔关键词〕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铁路行业;投入产出分析

中图分类号:F530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4)05-0023-07

一、引言

从新中国的第一条铁路建成到第一电气化铁路开通,我国铁路修复原有铁路1 994公里,新建及修复第二线铁路共1 337公里,改善和加强铁路枢纽14个。经过多年的发展,铁路行业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列车速度不断提高,铁路里程数不断增加。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铁路需求不断膨胀,国家也加大了对铁路的投资,我国铁路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铁道部在2004年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截止2011年底,全国铁路营运里程达到9.32万公里,居世界第二位,路网密度97.08公里/万平方公里。

铁路的发展能够带动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房地产的繁荣、加快零售业的兴旺、有利于交通运输系统的完善等。同时,铁路建设过程中,轨道铺设需要轨道钢材、水泥等,铁路地基、隧道等的建设需要消耗钢制品,机车、客车、货车的建设需要大量钢材。在房地产、建筑业、汽车制造业等钢铁行业下游企业发展减速、钢铁需求不同程度下降的情况下,铁路行业成为消耗钢铁的主力军,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有着紧密联系。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为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产业快速复苏,缓解钢铁等行业过剩产能,需要对铁路行业与国民经济及其上下游行业的关系进行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是分析国民经济系统内各行业投入产出关系的重要分析方法,杨越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北京奥运对北京整体市场经济的影响,并以2002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样本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1];沈利生和吴振宇推导了利用投入产出表计算出口对GDP 形成及增长贡献的方法并进行了实证分析[2];朱钟棣和鲍晓华利用投入产出表定量分析了化工行业反倾销税价格效应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关联影响[3];韩颖和潘志刚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汽车行业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影响及其与上下游企业的关联效应[4];沈利生和吴振宇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定量分析了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5];黄福华和谷汉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分析了物流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关系及其关联效应[6];杨忻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交通运输建设项目的地区经济效益[7]。通过投入产出分析能够清晰认识铁路行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影响,以及其对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贡献程度,目前利用投入产出分析对铁路行业进行研究的较少。因此,本文利用投入产出分析铁路行业,试图了解铁路行业的投资对国民经济的互动关系,及其对上下游各行业的关联效应,同时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统计方法分析铁路固定资产投资对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二、投入产出分析

本文对铁路行业进行投入产出分析,测算铁路行业的直接消耗与完全消耗效应、直接分配系数与完全分配系数,以期了解铁路行业对钢铁等国民经济行业的直接、完全消耗和分配效应,同时计算铁路行业的感应度系数,以期了解铁路行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感应程度,通过影响力系数了解铁路行业的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

1.相关概念介绍

(1)影响力系数。

影响力系数是反映某一行业的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影响能力。影响力系数是某行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行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衡量标准是1。如果系数大于1,说明该行业的影响力高于平均水平,等于1说明影响力等于平均水平,小于1则说明影响力低于平均水平。影响力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2)感应度系数。

感应度系数反映某行业受国民经济中其他行业影响的能力或程度。感应度系数是某行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感应度之比,系数越大表明感应度越大,系数大于1表明感应度高于平均水平,等于1表明感应度与平均水平持平,小于1则表示感应度低于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的计算公式为:

(3)消耗系数。

消耗系数(又称投入系数)是衡量行业后向关联的指标,分为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直接消耗系数度量某行业对其他行业的直接消耗程度,记为aij(i,j = 1, 2,……,n),是指j 行业生产1单位产品直接消耗i 行业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计算公式为:

aij=xijxj(i,j=1,2,……,n)(3)

式中,xij为j行业直接消耗i行业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xj表示j行业直接消耗各行业价值量之和,即总投入。

完全消耗系数是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之和,通常计为bij(i,j = 1,2,……,n),是指j行业生产1单位产品直接和间接消耗i行业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计算公式可通过直接消耗系数矩阵获得:

B=(I-A)-1-I(4)

式中,I是单位矩阵,A是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4)分配系数。

分配系数是衡量行业前向关联的指标,分为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直接分配系数是指某行业产品直接分配给国民经济其他行业作为中间产品使用占该行业产品总产值的比例,记为rij:

rij=xijxi+mi(i=1,2,……,n;j=1,2,……,n,n+1,……,n+q)(5)

当j = 1,2,……,n时,xij为第i部门提供给第j部门中间使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j = n + 1,……,n+ q时,xij为第i部门提供给第j部门最终使用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q为最终使用的项目数。m为进口,xi+mi为i部门货物或服务的总供给量(国内生产+进口)。

完全分配系数是直接分配与间接分配之和,通常计为wij(i,j = 1,2,……,n),计算公式可通过直接分配系数矩阵获得:

W=(I-R)-1-I(6)

式中,I是单位矩阵,R是直接分配系数矩阵。

2.实证研究

本文主要考察铁路行业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影响,投入产出表的部门分类与现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有所不同,投入产出表一般采用产品部门分类,即以产品为对象,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产品用途相同、消耗结构相同、生产工艺基本相同)的若干种产品组成一个产品部门,根据产品部门的资料编制投入产出表。在投入产出表中,与铁路相关的行业包括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包括铁路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制造,工矿有轨专用车辆制造,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制造,其他铁路设备制造及设备修理;建筑业包括房屋工程建筑,铁路、道路、隧道和桥梁工程建筑,水利和港口工程建筑,工矿工程建筑,架线和管道工程建筑,其他土木工程建筑;铁路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在建筑业中占有重要比重,据不完全统计,可达到12%左右,同时由于在投入产出表中无法将铁路建筑业的投入产出数据分拆,虽然以建筑业整体数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会夸大铁路建筑业对相关行业的消耗影响程度,但能够说明铁路建筑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消耗影响方向。铁路运输业包括铁路旅客运输,铁路货物运输,铁路运输辅助活动。我们下面利用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的数据计算铁路行业影响力系数、感应度系数、消耗系数和分配系数。

(1)铁路行业影响力系数。

通过影响力系数公式可以计算得到铁路行业影响力系数,在交通运输子行业中,影响力系数最大的是航空运输业,影响力系数达到1.0977,高于平均水平1,影响力系数最小的是铁路运输业,系数为0.6575;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建筑业影响力系数均大于1,在135个行业类别中排名分别为16位和43位。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与建筑业较大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未来可将其发展为主导产业。

(2)铁路行业感应度系数。

根据感应度系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交通运输行业各子行业感应度系数,在交通运输子行业中,感应度高于平均水平的包括道路运输业和水上运输业,分别达到1.6502和1.0835,铁路运输业的感应度尽管低于1,但与平均水平非常接近,达到0.9295,其他各子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均低于0.70,感应度较小,说明铁路运输业受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铁路运输业随之发生的变化低于平均水平。建筑业与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感应系数仅为0.5230和0.4685,感应系数较低,说明这两个行业受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总体而言,铁路行业受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限,低于平均水平,反映了国民经济对铁路行业的需求程度较低,国民经济对铁路行业的带动作用较弱,无法依靠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铁路行业的发展,因此,铁路行业应采用主导型的发展模式,政府应在铁路行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主导作用。

(3)铁路行业消耗系数。

完全消耗系数包括了直接与间接消耗效应,这里主要以完全消耗系数作为分析依据。从表1可以看出,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达到0.2330,前十名中分别有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含合金制造业、炼钢业、有色金属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批发零售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建筑业的完全消耗系数中,最大的依然是钢压延加工业,达到0.2247,排名2―10位的分别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水泥、石灰和石膏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制品业、砖瓦、石材及其他建筑材料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合金制造业;铁路运输业对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完全消耗系数最大,为0.1102,对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钢压延加工业等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较大。综合三个子行业的完全消耗系数,发现铁路行业的三个子行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完全消耗效应最大达到0.4985,铁路行业生产1单位产品消耗钢压延加工业0.4985单位产品。(因为建筑业的消耗效应中包含公路、水路等建筑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消耗效应,故铁路行业实际消耗效应稍低于该数字。)

细分来看,铁路运输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0108,完全消耗系数为0.0408,大大超过平均水平;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114,完全消耗系数为0.2330,通过完全消耗系数,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消耗效应大于其对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消耗效应,排名晋升为第一位;建筑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直接消耗系数为0.1357,完全消耗系数为0.2247,无论直接消耗系数还是完全消耗系数均排名第一位,对钢压延加工业具有巨大的消耗效应。总结铁路行业三个子行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消耗效应,发现铁路行业对钢压延加工业具有巨大的消耗效应。

(4)铁路行业分配系数。从表2可以看出,

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的产成品主要输送给铁路运输业,完全分配系数最大,为0.1708,其余的完全分配系数较大的为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钢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融制品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批发零售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合金制造业;建筑业的整体分配效应较低,建筑业的产成品大多是最终产品,分配给其他行业的较少;铁路运输业中,完全分配系数最大的是建筑业,达到0.2212,其他的完全分配系数较大的是批发零售业、钢压延加工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农业、电子元器件制造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综合效果来看,铁路行业对建筑业的完全分配系数最高,达到0.3605,排名其后的包括铁路运输业、钢压延加工业和批发零售业等。

细分来看,铁路运输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直接和完全分配系数分别为0.0254和0.1105,通过间接分配作用,分配系数有不少增加,排名由第五名升为第三名,直接分配系数与完全分配系数均远远大于平均值。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分别为0.0159和0.0727,均大于相应的平均值,排名第四位。建筑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直接分配系数较小,仅为0.0002,接近于平均水平,排名17位,但是在间接分配效应的作用下,完全分配系数升为0.0011,排名升为第八位。从铁路行业三个子行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分配系数看,铁路行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分配效应较大,具有较强的前向关联效应。

三、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对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分析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钢铁行业迅速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建国初期,我国钢铁产量较低,1949 年钢铁产量为 15.8 万吨,而当时全世界钢铁年总产量达到1.6亿吨,我国钢铁年产量不到世界的0.1%,在全世界排名 26 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钢铁行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钢铁产量从1990年的6 535万吨到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十一五”时期,我国粗钢产量由3.5亿吨增加到6.3亿吨,年均增长12.2%,钢材国内市场占有率由92.1%提高到97.4%。2010年,钢铁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万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0.2%;资产总计6.2万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资产总值的10.4%,为建筑、机械、汽车、铁路、家电和造船等行业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但是,进入21世纪,产能利用率屡创新低,受地方政府干预等因素的影响,呈现不断加剧的趋势,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初现端倪。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进一步下降。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3年3月钢材社会库存大幅上升,22个城市5大品种社会库存1 556.5万吨,创历史新高,比2月份增加290.2万吨,环比增长22.9%,其中市场库存1 414.6万吨,环比增长23.8%,港口库存141.9万吨,环比增长14.4%。钢铁行业库存量屡创新高,面临严重的行业亏损,出现了持久性、全面性的产能过剩现象,阻碍了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

2005―2006年间,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调控措施,严控固定资产投资,限制新增产能的盲目扩张,淘汰落后产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有所缓解。但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需萎缩,出口大幅下滑,同时钢铁行业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导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在2009年达到近年最低值。随后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化解产能过剩的调控政策,2013年8月,政府相关部门在听取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报告后,倾向于通过发展铁路消耗钢铁、水泥等行业的产能过剩,我们借助相关性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分析通过发展铁路消化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可行性。

1.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测算

产能利用率被各国广泛用于衡量产能利用情况,不同的是部分国家采用的是价值量计算,如美国,而另一部分国家采用的是实物量计算,如中国。产能利用率随着经济周期的波动而上下变动,一般认为产能利用率在79%―83%属于正常范围,超过90%会出现产能不足现象,而低于79%则认为存在产能过剩现象。本文采用韩国高等对产能利用率的估计方法[8-9],测算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水平,并以流动资产周转天数、成本费用利润率等指标来衡量各行业存货与利润率水平(如表3所示)。

通过分析产能利用率指标发现,近年来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一直低于79%,并且自2005年以来有逐年下降的趋势。钢铁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也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2008年之后,说明钢铁行业的盈利水平低下。钢铁行业的流动资产周转率低位运行,周转压力较大,说明较低的产能利用率已经影响到钢铁行业的盈利能力、存货水平等,对钢铁行业产生危害。

2.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的相关性分析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在2005―2007年,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水平较低,均低于3 000亿元,在2008―2010年,铁路行业固定资产规模不断攀升,均大于4 000亿元,2011年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大幅下降。在2005―2007年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较高,均大于60%;在2008年后,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降至45%左右,产能利用率整体呈现下降趋势。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当期铁路投资与当期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具有非常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达到-0.90。在滞后一期的相关系数中,滞后一期铁路投资与当期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依然呈现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但相关系数绝对值有所下降。滞后两期铁路投资与当期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相关系数仅为-0.59,说明之后两期铁路投资与当期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相关性较低,相关性减弱。从相关系数数据可以看出,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

从相关性分析发现,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与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呈现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不断降低,产能利用率的降低,说明供给与需求的缺口加大。随着房价高涨、市场泡沫显现,房地产风险不断加大,从2009年开始中央政府加强了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政策,房地产业发展减缓;外需萎缩导致外贸行业萎缩,引发造船业增速急速下降,行业亏损严重;汽车行业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也出现产能过剩迹象、发展减缓。房地产、汽车和造船业等行业发展的减速,导致钢铁行业需求减少。尽管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能够消耗部分钢铁行业产能,但是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存在一个或多个变量在引起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变化的同时也对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变化产生影响,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与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显示,两者均为一阶单整变量,存在且仅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变量互为因果关系。也就是说,某种因素在促进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的同时也促进了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加大了钢铁行业的供给水平。在其他需求大幅减少、供给持续增加的情况下,也就形成了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与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呈现负相关关系的现象。

通过发展铁路消化钢铁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旨在利用铁路与钢铁行业的关联效应,消耗钢铁等行业的库存,但受某一因素的驱动,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在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加的同时也呈现增加趋势,所以要想有效消化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应适当控制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铁路行业对国民经济部分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同时也是改善民生、提高社会福利的关键领域。通过投入产出分析发现,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建筑业的影响力系数较高,对国民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可作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铁路运输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建筑业的感应度系数均低于平均水平,受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较小,铁路行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指导;铁路行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及核燃料加工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合金制造业、银行业、证券业和其他金融活动、批发零售业等行业的消耗效应较大,对这些行业的带动作用较大;铁路行业对建筑业、铁路运输业、钢压延加工业、批发零售业、铁路运输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其他通用设备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等行业的分配系数较大,这些行业的发展能够较大地影响铁路行业的发展。

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已危及到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为缓解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现象,2013年8月决策层在听取中国铁路总公司的汇报后表示继续发展铁路以消化钢铁、水泥等行业的过剩产能。投入产出分析显示,铁路行业对钢压延加工业的消耗作用最大,铁路的发展能够消耗钢铁行业产能。但由于房地产、汽车、造船等行业发展的减速,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与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呈负相关关系,即随着铁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钢铁行业产能利用率不断降低。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发现,存在某一个或多个变量在促进铁路行业固定资产增加的同时也促进钢铁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增加。所以,通过发展铁路行业消化钢铁行业的过剩产能还需要有效控制钢铁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结合钢铁行业目前的行业属性,首先应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防止因政绩需要而强行上马耗能高、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的钢铁项目;其次充分发挥价格杠杆作用,强调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最后清除退出壁垒,加强钢铁行业的重组、改制。

参考文献:

[1]杨越.2008 年奥运会对北京经济的影响――基于投入产出的分析[J].体育科学,2005,(8):3-10.

[2]沈利生,吴振宇. 出口对中国GDP 增长的贡献――基于投入产出表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3,(11):33-70.

[3]朱钟棣,鲍晓华. 反倾销措施对产业的关联影响――反倾销税价格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研究,2004,(1):83-92.

[4]韩颖,潘志刚. 汽车工业对其关联产业的带动效用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5,(6):139-143.

[5]沈利生,吴振宇. 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4,(4):67-78.

[6]黄福华,谷汉文. 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分析[J].财贸经济,2005,(2):79-81.

[7]杨忻.投入产出方法在交通运输建设项目地区经济效益研究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1995,(1):32-38.

[8]韩国高,高铁梅,王立国,等.中国制造业产能过剩的测度、波动及成因研究[J].经济研究,2011,(12):18-31.

[9]韩国高,王立国.我国钢铁业产能利用与安全监测:2000―2010年[J].改革,2012,(8):31-41.

[10]Marten Vanden Bossche, Girish Gujar. Competition, Excess Capacity and Pricing of Dry Ports in India: Some Policy Implication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hipping and Transport Logistics ,2010,2(2):151-167.

[11]Sudipto Sarkar. AReal-option Rationale for Rnvesting in Excess Capacity[J].Managerial and Decision Economics ,2009,30(2):119-133.

[12]李善同,钟思斌.我国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变化的特点分析[J].管理世界,1998,(3):61-68.

[13]林毅夫等.“潮涌现象”与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J].经济研究,2010,(10):4-19.

[14]彭浪,宁宣熙.中国未来汽车市场的研究[J].管理世界,2009,(1):180-181.

[15]万岷.市场集中度和我国钢铁产能过剩[J].宏观经济管理,2006,(9):52-54.

[16]王岳平.我国产能过剩行业的特征分析及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6,(6):15-17.

[17]徐志伟,温孝卿.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存量资产优化障碍及问题的解决路径――一个基于产权视角的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1,(5):79-83.

第11篇

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建筑施工企业具有多变性和固定性的特点,让企业的成本不能根据本期具体的实物与上一期的工程成本进行比较,而且所签订的项目合同不同进行结款的条件也是不一样的,这就给建筑施工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了一定的特殊性,它的内容主要包括资金管理、投资管理、利润及分配管理和成本费用管理等几个方面。

一、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是要建立以总经理、总会计师和财务经理为主线的资金管理责任制,共同管理资金的筹集和运用。其中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管理包括两部分资金筹集管理和营运资金管理,下面分别予以介绍。

1.资金筹集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包括权益资金和负债资金。建筑施工企业进行资金筹集的要求是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从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根据经济核算的原则对资金进行筹集,不仅要满足建筑施工企业经营数量的要求,同时也要降低资金成本,避免财务风险的产生。

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筹集工作一般是由公司统一进行安排。各单位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应事先向总公司的财务部提出申请报告,财务部门批准后才可以进行实施。建筑施工企业要设有资金结算中心或财务公司,负责总公司内部所有企业和单位之间的资金融通。建筑施工企业筹资决策的重点在如下几点:

第一,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需求量进行预测,估计出所要进行筹资的额度;第二,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筹资渠道、资本结构,以及筹资方式进行统一的规划;第三,要对建筑施工企业的资金成本和资金风险进行合理的评估。

2.营运资金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的营运资金是指建筑施工企业对其所有的流动资产投资,净营运资金是指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余额,所以,建筑施工企业的营运资金的管理包括流动资产的管理和流动负债的管理。

第一,建筑施工企业的流动资产的管理,它主要包括货币资金、短期投资、应收、预付款项及可变现的存货资产的管理。第二,建筑施工企业的流动负债的管理,它主要包括应付、预收款项、短期借款、预提费用等的管理。

二、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管理

企业的投资包括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和对其他企业的直接投资。建筑施工企业投资管理的基本要求是要建立非常严密的建筑施工企业投资管理程序,通过各种技术方法论证投资的经济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建筑施工企业通过货币、实物或其他无形资产等方式进行投资时,需要事先对进行投资的项目进行技术经济分析,生成可行性分析报告,经财务部和企业高层通过后方可进行项目投资。进行改制后的建筑施工企业还需要成立建筑施工企业的投资发展部门,对投资项目进行把控。

三、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分配管理

企业收益的分配情况与建筑施工企业的长远规划和企业收益具有很大的关系。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建筑施工企业根据发包商或者业主进行确认的工程价款结算单作为利润分配的依据,按时进行工程款项的借款;第二,建筑施工企业根据每个季度的结转工程结算收入和成本,计算每个季度的建筑工程结算利润;第三,建筑施工企业正确的核算企业的对外投资所获得的所有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并转入当期损益中。其中关于建筑施工企业机关管理费用的支出要根据摊配或者预收的方法,对各个分公司进行收取,由各分公司列入成本费用开支,严格按照税法的相关规定,计算出应该缴纳的企业所得税和所有分公司的所得税,统一由总公司进行缴纳;第四,如果是集团性质的建筑施工企业的税后利润分配,除了按照国家规定的分配程序进行利润分配外,还要由总公司、分公司董事会提出分配方案,经股东大会表决后进行分配。

国家规定的利润分配程序如下:

①被没收财务损失,支付各项税收的滞纳金和罚款。这是企业支付的惩罚性支出,应由税后利润支付。

②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这是企业延续5年未弥补完的经营性亏损,用税后利润弥补。

③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按照税后利润扣除后的10%提取。累计数己达到注册资本的50%时,可不再提取。盈余公积金可用于弥补亏损,经过批准,也可用于转增资本金,转增后,法定盈余公积金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5%。

④提取公益金。

⑤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股份公司制企业出于控制各年利润分配水平的波动的目的,按照章程或股东会决议,确定提取比例。

⑥向投资者分配股利。要坚持按照投入资本的比例,坚持同股同利。

同时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管理中还应包括目标利润预测。建筑施工企业的目标利润的预测,通常是对上一期的利润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析,然后提出本期的目标利润的理想数,测算本期可能实现数的步骤,再采取量本利分析法或因素分析法进行利润预测。如果建筑施工的项目具有可比较的性质通常采用因素分析法,如果不具有可比较的性质,就需要按照产值的大小与成本费用的关系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采用量本利分析法。

四、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费用管理

近些年来建筑施工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施工成本,通常采取了包括强化内部各级责任制,推行全面经济核算,加强各种定额管理等成本费用管理手段。但是,要使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尽快适应制度上的变化,必须实行项目法施工和责任成本管理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模式。建筑施工企业进行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费用是多种多样的,并不是所有的开支都计入项目工程成本中,其中,能够计入项目成本的是能够对象化的工程费用,不能计入项目成本的是不能对象化生产性开支。所有要对每一项建筑工程费用进行划清,严格按照成本开支范围进行施工。在计算工程成本时,要正确划分:

①成本开支与专项工程支出的界限;②成本开支同期间费用的界限:只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才可记入工程成本,而企业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只能作为期间费用记入当期损益:③成本开支与营业外支出的界限;④各个月份的费用界限;⑤各个成本计算对象间的费用界限;⑥各个成本项目间的费用界限。

第12篇

中国经济目前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经济增长具有典型的要素拉动特征。经济发展需要刺激投资需求,最终消费需求的形成也有赖于加大投资力度,投资与消费双管齐下,投资需先行。因此,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离不开投资的持续增长。从理论上讲,投资增长率和经济增长率具有一种正向的关联关系。

一般认为,建设投资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拉动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政府都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期,将建设投资作为刺激经济增长的工具。加大建设投资的规模,既可增加就业机会和国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内需,又可以直接带动当前的经济增长,为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奠定物质基础。西方学者的研究表明: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建设投资在这些国家的整体投资中的比率甚至达到了20%(Kessedes,1995)。

我国大量的文献也讨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重要作用,但是,真正能够揭示建设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研究成果却极少。中国发展研究院曾经做过一项研究,发现在中国经济中固定资产投资是决定社会需求的最积极的因素。因此,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可以作为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中国发展研究院,1997)。虽然还有其他一些关于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重要性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大部分还处在定性阶段,很少能够指出建设投资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水平。本研究就致力于找到其对中国经济发展拉动水平的具体数量关系。

二、数据和模型

在本研究中,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指以一定速度增长的建设投资所拉动GDP的增长量或增长率。GDP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水平的重要指标和方法。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所有常住单位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的价值形态。另外本研究涉及的指标还有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安装工程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FAI)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年内在固定资产方面投资总量的指标,它同样也能够以价值形态反映固定资产建造和购买活动的总量,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固定资产投资可以根据国家的投资计划分为基本建设投资、更新改造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部分。本文采用这个指标来代表宏观意义上的建设投资水平,既包括建水坝、修公路这些大型的土木工程项目,也包括住宅和商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同时,还涉及各类建筑物、构筑物和大型设备的修缮和改造。

固定资产投资活动按其工作内容和实现方式可以分为建筑安装工程,设备、工具、器具购置,其他费用三个部分。在本文中也将建筑安装工程投资(CI)作为衡量建设投资活动对国民经济增长拉动作用的一个变量,它是指各种房屋、建筑物的建造和各种设备装置的安装工程投资。建筑安装工程投资比固定资产投资的范围小一些,可以代表一年内国民经济中的建筑工作量,是一个衡量建设活动水平更为合适的指标。

本研究拟采用动态计量经济学所倡导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描述建设投资和国民经济的相互作用。建立经济学模型的传统方法主要是以理论为导向,依据某种已经存在的经济理论或者已经提出的对经济行为规律的某种解释设定模型的总体结构,这种建模途径对先验的经济理论有很强的依赖性。这种建模方法在20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前屡次预测失灵,促使人们寻求另外的建模方法。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英国经济学家D·F·Hendry为代表,提出了动态建模的方法,交替利用经济理论和经济数据提供的信息,在协整理论的基础上建立反映变量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的误差修正模型(D·Hendry,1998)。

一般经济变量都可以用时间序列来表示,如果它的均值和方差都不随时间变化,就称这个序列是稳定序列。如果一个序列在成为稳定序列之前必须经过d次差分,则称该序列是d阶单整。按照协整理论,几个同阶单整的时间序列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长期的稳定关系,其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即所谓的协整关系。误差修正模型就是建立在这种理论之上的。以GDP和建筑安装投资(CI)为例,若GDP和CI具有协整关系,则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写作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的表达式:

附图

和CI之间存在的长期均衡关系。于是GDP的短期波动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长期均衡,一部分是短期波动。一般(β[,2]-1)都会小于0,因此,若(t-1)时刻GDP大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负值,使GDP[,t]减少;若(t-1)时刻GDP小于其长期均衡解,γecm[,t-1]为正值,使GDP[,t]增加。体现了长期均衡误差对GDP的控制。

以不变价格表示的流量指标一般是一阶单整。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和国内生产总值都是流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属于一阶单整,它们之间可以存在这种长期稳定的关系,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的短期的变动又会对国内生产总值产生短期的影响。因此,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既受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短期变动的直接影响,又受两者之间长期稳定关系的调整,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讨论这种关系:

附图

表明如果FAI变化了1%,GDP将变化β[,1]%。α[,1]同理。可见各个系数具有很强的经济意义。

本研究中的数据都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自1981年始,且已经折算为1981年不变价,这样可以去除通货膨胀的影响,更好地反映数据内在的规律性。在本研究中,采用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各年的数据如下;

表1固定资产投资、建筑安装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

(1981-1999年,单位:亿元)

附图

注:1.所有数据均为1981年不变价;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0》。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一)方程的初步设定和简化

一般来讲,在经济数据中,以不变价格表示流量的序列往往表现为一阶单整。因此,从理论上判断,LnGDP、LnFAI和LnCI序列都应该是一阶单整。采用Dickey和Fuller于1979年、1980年提出的ADF方法进行单整检验结果也表明,的确如此。

然后,可以将方程设定为一般的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模型的右边包括被解释变量的滞后、解释变量及其时间滞后项。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首先设定为:

附图

用最小二乘法估计这两个自回归分布滞后方程,采用逐步回归(Stepwise)方法,剔除不显著的变量。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程中,LnGDP[,t-1]、LnFAI[,t]和LnFA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可见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并不显著。(由于此方程对后面的过程只有理论上的意义,因此不必剔除常数项。)其他各项系数在99%的置信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在建筑安装投资方程中,也是LnGDP[,t-1]、LnCI[,t]和LnCI[,t-1]被引入方程。估计得到的方程为:

附图

方程的显著性很高,完全可以通过检验。常数项的t值很小,也不显著。其他各项都在99%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不为0。该方程的残差类似白噪声。

可以看到,以上两个方程中LnFAI[,t-1]和LnCI[,t-1]前的系数为负值。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由于它们分别与LnFAI[,t]和LnCI[,t]之间存在着共线性的关系,导致两者的系数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互相任意分配。但这对后面的研究影响不大。

(二)求长期均衡方程

下面可以用简单的回归分析求得长期均衡方程。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长期均衡方程为:

附图

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从此均衡方程可以计算ecm序列(即残差序列):

附图

AdjustedR[2]=0.982F=980.657

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各项系数的显著性检验均顺利通过。

ecm[,t-1]=LnGDP[,t-1]-3.228-9.793LnCI[,t-1]。

(三)建立误差修正模型

1.固定资产投资方程

考虑到在初步设定的方程中LnFAI[,t]、LnFAI[,t-1]和LnGDP[,t-1]都比较显著,在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时引入LnGDP[,t],LnFAI[,t],ecm[,t-1],以保证方程的包容性。

设定误差修正模型为:

附图

p=0.0002,可见整体显著性明显满足。

从变量显著性检验来看,两个方程的ecm[,t-1]的显著性较低,但是,考虑到它们重要的经济意义,仍不将其剔除。

四、经济意义分析

(一)弹性分析

在以上两个误差修正方程中,LnFAI[,t]和LnCI[,t]前面的系数可以看作是GDP对FAI和CI的弹性系数,因此,可以根据方程的系数对它们进行弹性分析。

LnCI[,t]前的系数为0.324,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而LnFAI[,t]前的系数为0.317,这说明国内生产总值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

这是非常重要的结论,定量地给出了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效应大致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以往的分析往往仅限于定性,没有反映出真正的定量关系。从两个弹性系数可以看出,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的增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弹性系数都较大。

(二)拉动效率分析

为了进一步分析建筑安装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对国民经济拉动作用的大小,引入一个新的系数,将其称之为“拉动效率”,它是GDP对该变量弹性系数与该变量在GDP中所占份额的比值,即附图,D[,i]表示在此区间内GDP对某一变量i的弹性系数,S[,i]表示某一变量i在此区间内占据GDP的平均百分比。这样可以排除弹性系数大小中不同变量份额因素的影响。如果q>1,这表明某一变量在这一阶段对GDP的拉动作用是积极的,超过了自身在GDP中所占据的份额,是高效率的。相反,如果q<1,则表示这种拉动作用是消极的,少于变量自身占据GDP的份额,是低效率的。

结果如下(1981年—1999年间):

变量D[,i]S[,i]q[,i]

CI(建筑安装投资)0.3240.1961.652

FAI(固定资产投资)0.3170.3001.057

由此可见,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为19.6%,而弹性系数达到了0.324%。这进一步验证了在本文开始时所提到的定性研究的结论,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三)误差修正项(ECM)的分析

Ecm项系数的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系数的估计值一般是负值。对于固定资产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49,由此看来,调整的力度不是很大。调整的过程大致如下:

附图

对于建筑安装投资方程,Ecm前面的系数是-0.018,调整的力度也较小。因此,可以看出,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具体情况,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五、总结

本研究将固定资产投资(FAI)和建筑安装投资投资(CI)作为对GDP产生拉动作用的变量,通过建立误差修正模型得到了反映它们之间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的表达式。从弹性系数可以看出,无论是建筑安装投资,还是固定资产投资,二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很明显的,国内生产总值对建筑安装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24。当建筑安装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24%。国内生产总值对基本建设投资的弹性系数为0.317。当基本建设投资增长1%时,将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317%。综合起来,当建设投资增长1%时,能带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大约0.32%。从拉动效率来看,两者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都是积极的,q[,i]均超过了1,建筑安装投资更为显著。

建设投资主要以短期波动的形式来影响GDP的变化,长期均衡起的控制作用不大。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目前正处在大规模建设的发展阶段,还远远没有达到建设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目前主要是增量在起作用。

因此,本研究的定量结果不仅验证了很多研究者的定性结论,即建设投资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刺激经济活动的主要手段,能够高效率地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而且给出了具体的拉动效应值,分析了短期波动和长期均衡各自的作用,有助于更加准确地分析建设投资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收稿日期:2001-03-23

【参考文献】

[1]中国发展研究院.中国宏观经济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38.

[2]中国统计年鉴[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

[3]陈炳煌.当前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龙岩师专学报,2000,(6).

[4]黄聪,李启明,申立银.中国建设推动力的计量模型与分析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00,(4).

[5]李子奈.计量经济学——方法和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6]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