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网络知识学习

网络知识学习

时间:2023-05-29 17:51: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网络知识学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网络知识学习

第1篇

   “网络钓鱼”利用欺骗性的电子邮件和伪造的互联网站进行诈骗活动,获得受骗者财务信息进而窃取资金。作案手法有以下两种:

   1、发送电子邮件,以虚假信息**用户中圈套。不法分子大量发送欺诈性电子邮件,邮件多以中奖、顾问、对账等内容**用户在邮件中填入金融账号和密码。

   2、不法分子通过设立假冒银行网站,当用户输入错误网址后,就会被引入这个假冒网站。一旦用户输入账号、密码,这些信息就有可能被犯罪分子窃取,账户里的存款可能被冒领。此外,犯罪分子通过发送含木马病毒邮件等方式,把病毒程序置入计算机内,一旦客户用这种“中毒”的计算机登录网上银行,其账号和密码也可能被不法分子所窃取,造成资金损失。

  学习预防网络诈骗知识心得体会

   我参加了“预防电信网络诈骗”主题班会,从中我学习到了很多,下面我来写一下我的心得体会吧!

   随着互联网、电信业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利用电话、短信、网络等方式进行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十分猖獗。今年以来全国范围电信诈骗金额达到7000亿人名币,诈骗名目繁多,涉案人员众多。

   我们学生自身在专业学习之余,自觉尝试接触社会,增加自身的社会经验,加强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同时重视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对不清楚的事宜及时与学校老师沟通咨询;再者增强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好正确的价值观和金钱观,一旦出现意外,沉着冷静,注意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及时与父母和老师沟通。

   不要有“贪图便宜”、“一夜暴富”“天上掉馅饼的心理;注意保护个人资料信息,不可随意注册、填写自己的身份、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在做好自身防范的同时,积极向周围的亲人、朋友做好宣传;发现电信诈骗违法犯罪行为要及时报警。如果掉人不法份子所设络的陷阱,要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减少损失。发现上当受骗不要有侥幸心理,应当迅速保存涉案证据,并及时报案。

   高校大学生诈骗案件频频发生已经成为严峻的社会问题,其背后所衍生的诸多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和思考。

   电信诈骗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诈骗不是每个人都遇到过,但是在校园生活中我们大学生常碰到电信诈骗的情况。相信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遇到过以下情况:骗子冒充朋友跟事主借钱,有短信黄成娱乐节目节目中奖了,让事主转账缴税,骗子冒充外地的公检法让事主转账等等。这些都是电信诈骗的案例。大学生受骗上当主要有以下原因:思想单纯、防范意识较差,贪图虚荣、遇事不够理智,有求于人、交友行事轻率,贪小便宜、急功近利等。

   最后大家应牢记“三不一要”,即:不轻信来历不明的电话和手机短信﹔不因小利而受诱惑,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信息、存款、银行卡等情况﹔不向陌生人汇款、转账﹔遇到任何可疑电话,要拨打报警电话咨询。相信大家做到这些,就可以将电信诈骗拒之门外了。

  学习预防网络诈骗知识心得体会

   近来有同学在校园内外手机、钱包被偷,经常接到兼职中介索要身份证号码等电话的情况。同时随着天气变冷,公寓越来越多的同学违章使用大功率电器,给学生公寓带来安全隐患, 为增强同学们的防盗、防骗、防火意识,提高自我防护能力,进一步推进“和谐平安校园”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自我防范意识,响应校团委和宿管部的号召,我班于12月11日六点三十分在中文楼501教室召开“防火、防盗、防骗”主题班会。

   在班主任的带领下,班长以“安全在我心,安全在我行”的号召中召开班会。班会首先由班长结合近期发生的校园安全案例展开讲话,又结合所见所闻对校园中的真实安全事故作出分析。所列问题涉及火灾、盗窃、诈骗等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重点强调了宿舍电器使用安全如何逃避火灾等人身安全,手机、现金及银行卡等财物安全。 而后,班委对防火防盗防骗方面作出说明以及必要的提醒,让同学们对平时意想不到之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通过这次班会我们有了一下几点体会:

   1、要通过学生宿舍防火、防盗、防骗、安全用电等方面的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遭遇突发安全事故时的逃生自救能力。学生应严格遵守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学生宿舍管理的有关规定。

   2、进一步提高自我防范安全意识。贵重物品要妥善保管、随身携带;离开宿舍和睡觉时间要及时锁好门窗,短暂离开宿舍时也要及时锁门;不要将钥匙借给他人,不要在宿舍内留宿他人;遇到陌生人进入自己宿舍或相邻宿舍时要仔细询问,如发现可疑人员,要及时报告值班室或拨打校内报警电话

   3、严禁在学生宿舍内使用大功率电器;不准私拉电线和私自安装、拆卸日光灯、插座、灯头等;不准在宿舍内酗酒、吸烟、点蜡烛、赌博。对于排查出的问题,要立即整改、处置,坚决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4、各宿舍舍长要定期召开宿舍安全教育会议,提高同学们安全防范意识。同时,要求学生把班主任或身边好友的电话告诉家长,一旦有盗窃和行骗等此类情况发生,家长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电话来求证,不可轻易相信他人,以免蒙受损失。

   5、近来,受冷空气影响,且是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学们要做好防护工作,加强保暖,防止感染流感。

   然后班主任对本次主题班会活动进行了总结和补充,通过此次班会提高了个人安全意识,所有人都受益匪浅。给我们的这次班会划上了完美的句号。

   学习预防网络诈骗知识心得体会

   本周五我们在班会课上观看了关于《防校园诈骗》的视频,视频中以生动的表演诉说出了当代学生被骗的真实案例;视频由5个短视频组成,每个视频的结尾处都有公安局警官的总结和阐述的道理。

   第一个故事讲的是一位在校的男同学在自习课上接到了一则电话,说他在他实习的公司中涉嫌违法,之后犯罪团伙以冻结账户之由,让其汇款到“安全账户”,之后才发现这是个骗局。

   第二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女学生在和网恋对象恋爱过程中被其忽悠然后汇款到对方账户被骗的故事。

   第三个故事讲的是一位男生在宿舍打游戏遇见“高人”,被其忽悠充钱买装备之后钱和装备两空的故事。

   第四个故事讲的是一位来自农村的男同学为了多赚钱刷单被骗的故事。

   第五个故事说的是一位女同学接到电话说别人用其名义在一款软件上注册的账户,马上到期了,不注销就要付违约金,之后付完款后发现被骗的故事。

   这些案例告诉了我们:1.警方不会在线上办案;2.凡是让其汇款到安全账户的都是骗局,警方未设置安全账户;3.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随时随地手机都要畅通,不能与外界断了联系;4.交友需谨慎,避免以感情代替理解;5.保护好个人的身份信息,无论是身份证、学生证还是支付宝、银行卡账户,都不宜随便透露给他人,哪怕是学校的熟人(包括老师、学长、室友等)。

第2篇

关键词:知识管理;教育资源;网络学习空间

中图分类号:G250.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1-0025-03

一、引言

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引进基于Web2.0和云计算服务的“世界大学城”网络服务平台,搭建全省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数字化学习平台。[1]该举措启动至今,全省有230个机构平台建设单位,开发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初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信息化。但是,网络学习空间的活动繁荣掩盖不住教育资源建设与运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应用等。随着信息管理逐渐发展为知识管理,教育资源管理中的信息管理技术和理论也将逐渐为知识管理技术和理论所替代,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引起了教育技术学领域许多研究者的注意,本文尝试将知识管理的技术和理论应用于教育资源管理中,以期为优化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资源建设提供新的视角。

二、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

1.知识管理[2]

知识管理是以人为中心,以信息为基础,以知识创新为目标,将知识看作是可开发资源的一种管理思想,目的就是要寻求信息处理能力与人的知识创新能力的最佳结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共享。

对一个组织而言,知识管理具体涉及以下问题:(1)组织需要的知识是什么?(2)现有的知识在哪里?可以从哪里获取?(3)知识如何转移,如何有效利用,如何生成新的知识?(4)知识如何存储、更新和保护?

总的来说,知识管理是对人和知识的动态管理过程,因为知识仅局限于组织内的某个部门或者某个人并不能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知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体现出价值。

2.知识管理对教育资源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资源建设观突出于用信息管理的理论和技术来指导教育资源建设,也就是教育资源建设的“技术观”和“信息观”。在“技术观”的影响下,各组织关注硬件建设和教育资源的数字化,着眼于教学内容、素材以及设备和软件的操作上,却忽视了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实际需要,也忽视了学生作为独立个体,在课堂内外自行选择教育资源、在自有的社会文化和知识背景条件下进行意义建构独立的、个体化的过程。而教学资源建设的“信息观”则热衷于学校资源中心信息系统框架的建构,把教育资源等同于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以期通过教育资源短期的巨大投入建立一个庞大的教育资源库,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信息化,致使教育资源的重用性和通用性较低,忽视了教育资源的深层次加工与处理。知识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发挥作用,同样教育资源只有在流动过程中才能体现其教育价值。

基于知识管理建设教育资源的思想是建立一个服务于教育教学的知识库,能够从功能和服务上支持教师的教学决策,促进师生之间学习内容的共享与知识的创新。所以,应用知识管理建设教育资源是实现人、技术和过程的平衡和相互促进,从而促进教育资源在资源的拥有者和使用者之间流动。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空间转变了传统的信息化建设观念,是以市场为导向,运用云计算服务技术,推行按需购买服务,淡化为我所有,强调为我所用,实现人人参与资源建设,变传统的静态资源库观为动态的资源知识流观,使教育资源成为学校内有生命力的流动智慧。这就是应用知识管理指导教育资源建设的体现,也是一种良性资源共建共享的新机制。

三、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框架

知识管理作为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应用于教育资源的管理之中,在管理教育资源的同时,还注重将教育资源与人力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管理,全面考虑教育资源管理中技术和人的作用。

本文认为知识管理指导下“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管理宏观框架如图所示,由网络学习平台、知识处理流程、知识建设管理、知识创新四个层次组成。

1.网络学习平台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是以Web2.0、SNS、Blog、Tag、RSS、Wiki等为核心,依据六度分隔理论、XML、Ajax等理论和技术设计并以网络交互远程教育为核心,综合了远程教学、网络办公、即时通讯、商务管理、全民媒体、个性化数字图书馆等功能的虚拟平台,提供知识搜索工具、知识交流工具、知识编码工具、教育资源知识库和知识库管理系统等工具实现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快捷应用。[3]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不仅能通过诸如知识库、知识搜索工具、知识编码工具等平台工具对显性知识进行管理和应用。同时,还能通过知识交流、知识挖掘等工具促进隐性知识在网络空间中交流与共享,实现管理的目的。

2.知识处理流程

应用知识管理技术对“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的教育资源处理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定位、知识组织、知识共享、知识评价、知识创新六个步骤。

(1)知识获取是指网络学习空间构建的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用户开发、搜索、筛选、共享丰富的教育资源,通过不断积累,使学习平台的资源库实现持续进化。

(2)知识组织包括分类和整合,就是对知识和信息按照资源建设技术规范进行分类存储。

(3)知识定位是借助“世界大学城”先进的基于内容的搜索、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的快速定位,以减少使用者浪费在寻找资源上的时间。

(4)知识共享是通过统筹规划、激励机制创设共享组织氛围,使“世界大学城”用户乐于将自己的知识和积累的经验无偿分享,把知识散播出去,让尽量多的人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同时,通过运用交流平台,实现校―校、师―师、师―生等跨界的隐性知识交流。

(5)知识创新是将知识资源运用于信息化的教学活动、教学管理中,并创建或再生新知识。

(6)知识评价是用户从教育性、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等方面对资源的评价与筛选,“世界大学城”的开放特性促使了知识评价的自然形成,其中教育资源被广泛浏览、引用、评论就充分说明其教学绩效。

3.知识建设管理

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内建立起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环境,知识建设管理是教育资源良性运行的前提。对于组织而言,要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必须建立促进知识交流的氛围,把教师的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成果都作为一种智力资源进行管理。通过采取适当的激励促进机制,使用户愿意将自己的隐性知识转化成显性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这些知识才是教育资源真正丰富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支持教育资源共享与创新观念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对每一个空间用户的每一个学习活动给予分值并进行累计,并根据该分值进行评价,以激励知识拥有者主动提供知识给别人共享。

4.知识创新

知识创新是知识管理的终极目标,也是教育的重要方面。教育资源管理的实施不仅是为了更好地共享知识,更重要的是为了在“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上,在促进机制的保证下,经过教育资源处理过程,达到教育资源的知识整合集成和创新。只有通过共享与创新,教育资源知识库才会不断地丰富,最终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共建的循环过程。

四、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知识管理的实施要点

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不是靠一两次的短期突击就能实现。“世界大学城”网络学习平台为教育资源建设提供了一个极佳的“用武之地”,目标、机制和文化是应用知识管理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的实施要点。

1.明确目标

在网络学习空间的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总目标是为了使显性知识有序化、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共享、交流使知识最终内化为组织和个体智慧。但是,总体目标仅仅只是组织的一种期望,还不能成为实际操作的对象,它必须分解成一些低层次的目标,使组织中不同层次和岗位的人了解,他们应当做什么才能有助于这个总体目标的实现。所以,以具体学校为例应明确多个具体的目标,各目标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援、相互协调。

目标的制定要建立在师生参与上,让他们清楚目标制定的背景,不仅能使得问题考虑更加周到,也能让所有人同心同德地去实现目标。另外,目标的确定既要具有挑战性,也不能过高,使每个教师和学生充满信心,努力工作与学习去完成目标,而不是丧失信心,放弃努力,致使目标落空。

2.机制建设

在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既不是纯粹的管理体系改革,也不是单纯的知识体系建设,而是“管理”和“知识”相互融合,建立一种长效的管理机制,是实施知识管理的保证。所以,知识管理的管理机制要解决“谁来做”、“做什么”、“如何激励”、“如何考核”等问题。特别是“如何激励”,是调动师生的创造积极性,发掘存储于个体中的隐性知识,使得师生乐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形成良性循环。

3.文化建设

知识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隐性知识和外显知识共享,要达到这个目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是两个关键的内容。知识共享是指知识所有者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知识,是知识从个体拥有向群体拥有的转化过程;知识创新是指通过研究获得新知识的过程。

所以,共享和创新的文化建设是知识管理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只有树立共享意识,知识管理才能很好地得以实现,在目前普遍存在知识独享的社会意识下,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可以说,学校文化是知识管理的载体,实施知识管理的根本依托在于学校文化建设,甚至可以说学校文化建设是知识管理的深层次实践。笔者认为知识管理下学校文化应把建立信赖分享的文化、鼓励学习的文化、支持创新的文化、以人为本的文化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

五、结论

本文首先阐述了教育资源建设中的知识管理,揭示了“什么是知识管理”、“知识管理对教育资源的作用”,从而解决了“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分析了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框架,找到了运用知识管理进行网络学习空间教育资源建设的可行性,解决了“为什么”的问题。最后从目标、机制和文化三个关键问题上提出了网络学习空间中教育资源的知识管理具体要求与方法,解决了“怎么办”的问题。总之,将知识管理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教育资源建设中,是一种可行、可靠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技术。

参考文献:

[1]王键.基于云计算的资源共建共享型职教网络学习服务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0(17).

第3篇

论文摘要: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在即将到朱的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要有新的策略,要改革成人教育的结构,注重发展农村成人教育,要建立学习型社区;成人学习具有了新的特点,要重视素质教育,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在知识社会中,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明显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成人学习者的欢迎。这是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擘习”学术研讨会所探讨的主要问题。

继2000年在苏州召开的“海峡两岸成人教育”学术讨论会之后,由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和江苏广播电视大学联合举办的海峡两岸“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4月1日至4月2日在扬州举行。

这次研讨会的主题是:“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会议讨论的议题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知识社会的基本特征、知识社会与知识经济、知识社会与教育发展、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知识社会与终身学习、知识社会与远程教育、知识社会与社区教育、知识社会与人力资源开发等。阳春三月,美丽的瘦西湖畔,来自海峡两岸的近百位成人教育、远程教育工作者聚济一堂,听取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于云秀教授(知识经济与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台湾成人教育学会顾问郭为藩教授《网络大学体制化的商榷》、台湾成人教育学会会长黄富顺教授(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吴康宁教授(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等专题报告,并进行了大会交流发言和讨论、对知识社会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的新特点及发展趋势等大家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讨。

一、知识社会的特点及其挑战

黄富顺教授在其主题报告《知识社会与成人教育》中详细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特征、他指出,21世纪的社会是一个以知识经济为主导的知识社会,知识社会是强调以知识为核心的社会,其特征是:(1)知识生产的速度前所未有,崭新的知识充斥整个社会,形成知识的爆炸;(2)知识的寿命快速缩短,知识老化日益加速;(3)知识的传输迅速,取得容易,储存方便:(4)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5)知识型劳动者主导生产,他们不断开发脑力,激发创意,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升竞争力。

江苏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校长陈乃林在《知识社会与成人学习》的专题论文中对知识社会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知识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及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协调发展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知识社会是以知识管理为纽带的社会:知识社会也是学习社会。

于云秀教授在专题报告中指出。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以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基础,以创造性的人力资源为依托。以高科技产业和智力为支撑的经济。知识社会的到来.也就是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它意味着学习意识的普遍化和学习行为的社会化.意味着终身教育体系的真正确立、意味着教育的社会化、民主化、国际化和个别化。这些无疑对传统的成人教育观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二、成人教育的适应与成人学习的转型

成人教育如何适应知识社会以及知识社会成员的学习要求,是本次研讨会的丰要论题之一、黄富顺教授认为,知识社会成人教育的重点工作和策略是:(约倡导成人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2)推动成人自学的运动。要加强宣传和引导,唤起民众参与学习,激发成人自觉、主动地学习。(3)加强成人的在职进修与训练.增强他们获得、积累与转化知识的能力,进而激发其创造知识。(4)普遍提升成人的素养。(5)鼓励成人学会学习。(6)扩展网络学习。

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副会长胡凤英明确提出了知识社会呼唤成人教育结构性改革的命题。她从办学体制的社会化、市场化,运行机制的社会性、灵活性.教育功能的多样化、服务性。教育手段的网络化、信息化。人才培训的本土化、国际化等方面阐明了成人教育结构性变革的主要任务。

江苏省成人教育研究室陈东瑜副研究员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阐发了我国为迎接知识社会到来在人力资源开发方面的思路:一是按照学习化社会的要求努力构建终身学习体系:二是坚持“两基”重中之重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努力为知识社会构建扎实的人才资源基础:三是充分发挥成人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四是教会成人学会学习,努力提高数字化学习能力。

不少专家关注到社区教育在知识社会成人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南京市玄武区社区教育委员会张利民的交流发言通过玄武区创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示范区。积极整合社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做到横向联合。纵向沟通。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有、共享的实践.介绍了建设学习型社区的做法:(1)廓清思路,加强社区教育理念的整合;(?)完善网络,加强组织资源的整合;(3)专兼结合,加强人力资源的整合;又})积极引导。加强物质资源的整合;(5)开展活动.加强人文资源的整合。

吴江市成人教育协会王建平探讨了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问题二他认为,城镇学习型社区教育就是通过各种手段或形式,提高全体社区成员的科技人文素质和生存质量、促进城镇社区健康、有序发展的教育活动的总和。他分析了营造城镇学习型社区的障碍.井指出,开展城镇社区教育要注意加强城镇社区教育理论框架、管理体系、活动设施、网络队伍和经费给付体制的建设,推进城镇学习型社区的建设,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

海门市教育局黄志豪则关注知识社会中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问题:他认为.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科技文化素质低的问题十分突出。远远一下能适应知识社会的要求。因而,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和创新。首先.要转变农村成人教育观念.实现由单一的成人教育思想向全方位、多功能的大教育思想的转变,由扫除青壮年文盲为主向大力培养农业骨干为主的转变。由教育部门独家经营的体制向一校多牌联合办学的体制的转变,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转变.由传统的学校模式向三教统筹、农科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转变。以迎接知识社会的到来:

知识社会的特性决定了成人学习在学习内容、学习要求,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吴康宁教授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知识社会中“工作成人”学习的基本特征。他认为。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客观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技术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准人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功利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开放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个体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知识社会赖以立基的知识是“速变性知识:.“工作成人”学习的“全程性”特征将越来越明显。

个人要在知识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因此.成人教育还要十分重视成人的素质教育,帮助成人提高素质.获得完满的发展。如何在成人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呢?镇江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祝诚教授在交流发言中提出:首先,要在成人教育中牢固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改变部分成人学习目的的直接功利性。第二,实施成人素质教育的理想模式是远程开放教育,其开放性、网络化的特征,使它可以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旨在促使每位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第三,要正确处理好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使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第四,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五、要在成人教育中开展创新教育。

知识社会以知识为核心,而阅读则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台湾师范大学林振春教授对知识社会中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他在交流发言中分析了知识社会的知识特性,把知识分为资料、信息、知识和智能4个层级;阐述了积累性阅读、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评价性阅读、创造性阅读、消遣性阅读、专题性阅读、发展性阅读、探测性阅读、实用性阅读、交叉性阅读等l1种阅读类型的不同特点和功用;提出了4种有效的阅读方法:01}4R法、SQ3R法、问题阅读法、十步阅读法;并认为,在知识社会中,有必要扩大阅读能力的范围,培养阅读能力应该包括阅读理解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4个方面。

三、远程教育、网络学习是知识杜会成人教育的最佳形式

在竞争激烈的知识社会,人们需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教育的需求、要求明显提高、而传统的教育,从教育理念、教育资源 .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方式等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接受教育人群的学习的需要二随着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应运而生、并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者的欢迎,尤其受到存在求学障碍的成人学习者的青睐。现代远程教育、网络教育以其自身明显的特点和优势,成为成人教育、成人学习的最佳形式。参加研讨会的代表对远程教育、网络学习在成人教育中的优势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于云秀教授分析了中国远程教育的发展情况,对知识社会中国电大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若干思考意见。他认为,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改革,逐步实现计划经济体制下固有的办学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灵活办学模式的转变。第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第三,提供优质服务,保证教学质量。第四,广泛开展联合、合作办学,参与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第五,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把好教育质量的源头。第六,调整专业结构,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第七,充分发挥电大系统的优势,在竞争中以整体优势取胜。第八,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研究,用研究成果指导教学实践:

南通市电大如东分校缪新华探讨了县级电大在知识社会的作用问题,提出了知识社会县级社区学习支持服务系统模式建设意见。他认为,县级电大作为县级社区学习中心、有中央及省、市电大作支撑,通过有选择地引进高校的优质资源.必将发挥学习资源中心、学法指导中心、学习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和学籍管理中心的作用,并在知识社会成人学习中发挥重要作用。

郭为藩教授的主题报告探讨了网络大学体制化问题。他认为,在21世纪的知识社会,网络大学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而目前网络大学还很不规范,教学品质参差不齐,开设的课程缺乏大学应有的多学科性,更重要的是、迄今为止网络大学尚未制度化。(1)在经济全球化、教育交流日趋颇繁的形势下,网络大学将率先实现跨国合作、成为国际大学的先声。所以,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具有公信力的制度,维持其应有的学术水准及机构规模二(2)网络大学必须有一套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或资源中心,有现代化的传播科技与教学科技设备,并拥有一支网络科技与传播科技的专业团队,配备相当人数的全时助理人员来支持繁重的教学辅导工作。(3)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网络大学必须跟既有的大学合作,分享现成的师资与教学设施资源:在现阶段全部课程采用网络教学实为大多数学府力所未逮、所以部分科目采取其他教学模式,包括电视广播、面授、教学套装对教学品质并不见得有降低之虞。网络大学的起飞,尚需一段时间。

台湾中正大学成教系扬国德教授则在他的交流发言中,着重分析了欧美国家网络学习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网络学习的优势明显:弹性学习的时间与地点;具有地球村与世界性的发展潜力;可以调适与应用不同的设备与资源;快速提供新发展的学习材料;容易更新内容与增加资料;以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发展不受时空限制的有效学习方式,特别是提供师生之间很多的互动。欧美国家正在努力地运用这些优势,发展成人教育。就正规教育来看,提供网络教育的机构有4种模式:与传统大学结盟、纯粹的网络大学、传统的开放大学和传统大学的延伸。网络学习的设计有2种模式:单一模式,即全部为远程教育而设计,如英国等设立的开放大学;多元模式,即指一般大学机构在进行校园教学的同时提供远程教育课程,在美国、澳洲、加拿大、法国,瑞典等以已相当盛行。就非正规教育来看,各种公私立机构,特别是企业界.运用计算机网络,规划在职进修教材,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与练这种新兴的媒介,由于国际网络的普及与运用已成为未来工作与学习的时代趋势。

第4篇

关键词:网络技术;课堂教学;变革

一、网络教学的功能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获得了巨大发展。伴随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网络对教育教学的作用与潜能充分地显露出来。在对网络技术进行有效的教学开发的基础上,随着对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建设(包括设计、制作、评价和使用)和基于网络的教与学的研究,网络在中小学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网络教学对体现主体性教育观、素质教育观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运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如对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充分的教学交往、尊重学生个性差异等方面的支持等。这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更带来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由单个的独立的计算机发展到网络是一次划时代的飞跃,网络具有单独工具的计算机所不具备的功能。在网络范围内的各种输入设备、存储设备、各种计算机等硬件资源都是可以共享的网上资源;网上数据库和各种信息资源也是可以网上共享的;网络为人与人之间、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交换和信息交换提供了最快捷、最方便的途径。

二、网络教学的影响

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学校教学中的应用,使得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在学生的学科学习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网络教学实际上是一种不同于传统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基于网络的信息资源的获取、加工、管理和利用的能力已经成为教师教学能力不可或缺的部分,这势必带来学生的学习程度、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某些变化。教师将依托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学生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传输系统进行学习。在网络教学方式中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信息能力也必然得到培养和提高。

1.对教学内容的影响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过去静态的、二维的教材转变为由声音、文字、图像构成的动态的、三维甚至四维教材。网络教学的运用,又将教学内容从书本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这样就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书本的知识,学生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可以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比如,哈尔滨市第十七中学周勇老师的“走进大唐”课,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及课时的限制,把唐朝的建立、兴衰到灭亡,以网页的形式,应用于网络教学之中,收集了教材以外的大量的有关唐朝的史料,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

2.对教学过程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过程由传统的知识归纳、逻辑演绎式的讲解式教学过程转变为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自主学习、讨论学习等新的教学过程,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网络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学习为核心的开放式的教学组织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例如,哈尔滨量具刃具厂子弟中学褚海波老师的“唐诗赏析”课,打破了传统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走进教师的“诗风词韵”网站,利用网页复习赏析唐诗,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获取知识,在聊天室里进行讨论交流,在BBS在线论坛上发表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3.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学习知识,他们利用信息技术和各种学习资源去主动建构知识。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习的能力。学生必须有创造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协作能力、协调能力等。学生将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和学习过程中真正的认知主体。

4.对教师角色变化的影响

教师由传统的知识讲解者、传递者、灌输者变成了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促进者。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教师不再是唯一的知识源,教师不能再把传递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而是要把精力放在如何教学生学的方法上,为建构学生的知识体系创建有利的情境,使学生“学会学习”。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和“怎么样”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根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在网络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激活学生的潜在能力和创新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保持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其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形成良好的探究知识的能力和品质。这些是进行网络教学的成功因素。

5.对媒体作用的影响

在网络教学中,教学媒体由原来的教师授课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和建构知识的工具。同时,教学媒体即网络本身也是学生学习的对象。

三、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的协作学习问题

在网络教学中,协作学习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和有效的方式。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在协作学习中,教师既要考虑如何传授知识,又要指导协作小组借助于网络对学习问题进行合作、探讨,甚至竞争、辩论等。协作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探索精神、合作精神非常重要。协作学习需要大量的信息资源供学习者查阅。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可能用到的信息资源放到网络的资源中心。协作学习的学习者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根据知识掌握的需要,直接从网络资源库中查询所需的信息资源。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主要包括由学习的主题确定协作学习的内容、目标、参加协作学习的人数、所依据的学习理论、协作学习系统的性能等。

2.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经历、自学的能力、获得知识的能力等。学生的基础知识程度不尽相同,学习的经历不尽相同,自学的能力也不尽相同,所有这些因素都影响学生在网络中获得知识的能力,进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网络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应考虑这些因素。在教学之初,可以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在交互式课件的设计中,可设置深浅不同的习题。在资料库中,放置与课程相关的基础课的内容,供学生点击、学习。鼓励学生在网络中寻找相关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锻炼和提高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学控制功能对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问题

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有接收的份儿而无选择的余地。但学生由于在智力、性格、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基础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学习上会表现为不同的需求。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某个学生的需求相符合,将有利于他的学习,否之则相反。所以传统教学是以“平均学习水平”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效果、采用教学方法、选择学习

材料、确定教学进度的依据的,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教学是学生按照教师所规定的内容和方法去学习,而不是依照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学习方法去学习。而网络教学则不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在时间上、内容上、空间上,在学习方法上,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到以学生为中心。这也是学习者的普遍要求。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所需的知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对学习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具有更多的支配权;能够方便地对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所掌握的技能进行测试,并能得到及时的反馈。由于网络本身的便捷性、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多样性以及丰富、形象的信息资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种选择,使学习过程变得丰富多彩,使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大大提高。在这种自主性很强的学习中,网络自然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中心内容,成为获得知识、研究问题的工具。人工智能技术、模拟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又使学生可以面对过去不曾想到的新的学习方式,并可以学到过去无法学到的知识。网络教学还营造出一个相对个性化的教学环境,使每个学生都可得到与教师充分交流的机会,使个性化教学成为可能。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第一个任务是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而因人施教;第二个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获取信息,并形成一套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信息时代,学生只要掌握了获取知识的方法,就能成为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4.创新能力的培养问题

第5篇

作者简介:贺华(1963―),男,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李峥嵘(1980―),男,硕士,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研究方向:网络教育,网络技术;

张娟,女,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中国语言文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古典文学,高等职业教育,秘书理论与实务。

摘要:本文认为当代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手段正引领一个学习革命的新时代的到来,但基于当代网络学习条件的网络学习尚不足以全面取代传统学习。这是由当代网络学习的屏幕性和技术依赖性这两个属性所决定的。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方式不佳的突出表现是容易出现“网络迷航”的情况。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在知识学习中,普遍患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良、不善于利用和控制自身学习环境等毛病。进行职业能力的学习是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方式创新的基本出发点,相应地需要高职学生进行学习客态、前态、行态上的学习策略转变。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网络学习;学习方式

一、当代网络学习条件对于学习的影响

当代网络学习条件,指当代网络和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水平、网络基础设施水平、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和管理水平所决定的各种学习内容材料、工具、其他资源和环境。网络学习(web-based learning),指网络学习环境下的学习。在当代,网络学习一方面作为整个人类学习的一种新类型而存在,另一方面它已渗透到整个人类学习的各类型活动之中并产生影响。

学习系统理论表明,人类的学习系统是由学习者、学习客态、学习场态所构成的。在学习者方面,主要有心态、前态、行态、后态因素参与到学习系统。学习者的心态,即动机、兴趣、元认知体验等;学习者的前态,即能力基础、知识基础、元认知知识等;学习者的行态,即学习者的学习行为、习惯、技能、方法和元认知调控等;学习者后态,即学习过程中或阶段后的各种学习收获,例如,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信息、技能、方法,形成的意识、能力、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其他素质。其中过程性的后态可通过反馈引起其他学习系统因素的变化,一次或一个时期学习的结果性后态,是学习者从这一次或这一阶段学习中获得、改变的结果,将作为学习者在下一次或下一时期的学习前态中的一部分而出现。学习客态,指学习的对象内容、对象材料及其呈现方式。学习场态,指学习者周围的影响学习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以及其他资源的存在。这六个因素共同决定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效果和效益。[1]

网络技术手段的出现,对学习系统的影响在于:

1网络技术手段改变了学习客态

首先,网络改变了知识信息的呈现方式,以往以纸质书本呈现的知识信息现在可以通过电脑屏幕呈现,而且电脑的视频、音频可以动态、直观地呈现程序性知识、技能的展开过程。网络通过搜索引擎可便捷地收集到相关的多种文本、版本。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为任何人便捷地使用。其次,网络改变了知识信息的学习内容。超链接技术使得网络可向网络学习者呈现不断衍生的知识、信息,包括以某一种知识、信息为中心的其他交叉学科、领域的知识、信息,包括该知识、信息的来龙去脉,还包括从一种知识、信息为中心漂移到另外的以其他知识、信息类别为主体的一些知识、信息。如果说,以往的电子设备(如录音机、复读机等)只是一种学习客态的固定内容按照预定方式的电子呈现工具,那么网络技术手段作为学习工具则不仅是新的将不固定的内容按照预设方式的呈现工具,而且也是内容可不断生成的工具。再次,由于网络如此广泛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工具,因此网络和计算机操作应用技能技术本身也成为当代人不可忽视的共同学习内容。

2网络技术手段改变了学习场态

学习场态包括影响学习者的各种学习资源、工具等,网络的实时交互技术使得学习者与教师、其他学习者的交流合作变得便捷和频繁,网络中知识信息的海量呈现以及下载各类学习软件工具的自由度,深刻地影响了学习者的人文环境、资源环境和物理环境。

3网络技术手段对学习者的心态、前态、行态和后态产生了更巨大的影响

网络技术手段对于学习者学习系统的六个要素的影响是全面的,这与其他传统的电子学习设备的作用相当不同。可以说,网络技术手段在学习系统中具有媒体、资源、环境、对象内容、工具等性质,已不是一种普通的学习工具。网络技术手段正在深刻、全面地影响当代人的学习方式,对当代网络条件下的传统学习方式,也带来了冲击。

但是,当代网络学习条件的网络学习尚不足以全面取代传统学习。这是由当代网络学习的屏幕性和技术依赖性这两个属性所决定的。

网络学习的屏幕性,指网络学习者通过计算机、手机等通讯工具上的屏幕进行学习,由于这一特征产生了若干不同于传统学习中的特点,包括学习角色的“第三人称”变化、学习效果效率受到网站质量水平极大影响的特点等,对学习情境具有极大影响。

技术依赖性,就是说,如果学习者缺乏足够的信息素养(例如网络、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技术技能),网络学习就不能进行或者不能高质量、高效率地进行。例如,如果网络学习者要从昨天学完的地方继续进行学习,他就必须掌握网络信息定位的相关技术技能,否则,他很可能找不到昨天学完的地方,或者需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寻找。网络技术技能的缺少,甚至还决定网络学习者是否真正具有网络学习的主动权。

二、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的困惑

从学习系统理论和观察经验来看,高职学生这一群体在知识学习中,普遍患有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基础不牢、学习习惯不良、不善于利用学习环境等毛病,部分偏科学生也只是在所热衷的学科、专业上表现出良好的学习能力。从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对于注重语言智能、逻辑和数学智能的认知主义学校和高考方式,大部分高职学生显然极不适应,但在空间动觉、人际交往等智能上,部分高职学生可能具有较好天赋条件,完全可以成为技能、操作学习的优秀者。

高职学生多注重学习的直接现实意义,即如果一种学习过程中或结束前能立竿见影地看到学习效果或成果,那么高职学生的学习劲头会较高,而如果不是这样,则他们很难产生学习兴趣。而网络学习中,许多能够提供及时反馈的活动项目,相对于不能及时提供反馈信息的活动项目而言,对于高职学生更具吸引力。

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方式不佳的突出表现是容易出现“网络迷航”的情况。

网络迷航是学习者在网络学习过程中因受链接的网络信息所吸引而不断转移注意目标,导致偏离原先的学习意愿或目标、计划,学习效率和质量下降的现象,如同在大海航行者遇到不知所往的情形。迷航中,许多信息来不及消化,学习者又转向了新的内容。网络迷航使得学习情境难以稳定和深化,最终使得学习者网络学习资源利用率较低、学习质量不高。网络迷航的实质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不断转移、自我控制失效。

需注意:两种情况不属于网络迷航,一是学习者从游戏等非学习活动转入网络学习活动的过程,二是学习者从一个知识点转移到另一个相关知识点(即上位、下位、交叉位知识点)的过程,例如从学习“破釜沉舟”成语转向学习“四面楚歌”成语。因为前一个过程实质是学习动机形成、激发或学习目标发现的过程,后一个过程实质是学习目标的延伸过程。

网络迷航有如下分类:

(1)按迷失程度分为轻、中、重度迷航。轻度迷航表现为在网络学习中偶尔出现迷失,短时间迷航后及时回到学习目标上;中度迷航表现为在网络学习中经常出现迷失,不能及时回到学习状态中;重度迷航表现为一旦迷失学习目标,不能返回学习状态。

(2)按原因分为外因主导型、内因主导型、内外因结合型。外因主导型指主要由于网络信息的特性而产生的迷航。内因主导型指主要由于网络学习者自身的原因而产生的迷航。内外因结合型指由于网络信息特性和网络学习者自身问题都很突出而产生的迷航。

(3)按后果分为徘徊型和迷失型。徘徊型即网络学习者在迷航较短时间内,能意识到迷航并设法归航。迷失型即学习者迷航后不能明确意识到迷航或虽意识到迷航但不能采取归航的措施。

网络迷航的原因主要是:

(1)外部原因。第一种是网络干扰信息,例如:飘动广告多、相关链接多、弹出窗口多、网络好友的出现;第二种是网络基础设施和运营管理质量不高,例如:网络延迟,目标内容显示不快捷、等待时间较长;第三种是网络学习资源量大、质杂等特点,例如:信息过于丰富,造成干扰,信息不权威,真假难辨,质量参差不齐,聊天软件干扰,网络知识信息呈现组织方式和顺序的无序性、非系统性等;第四种是网络学习工具的供给不足,即网络学习者希望的、有用的网络学习工具软件不足。

(2)内部原因。第一种是网络学习者心态上的原因,例如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目标不明、元认知情感体验能力不当;第二种是网络学习者前态上的原因,例如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不扎实,计算机网络操作技能和文献检索知识技能不足;第三种是网络学习者行态上的原因,例如,网络学习习惯不良,同时打开多个窗口,一边娱乐,一边学习;第四种是学习者过程性后态难以自我及时准确反馈评价的原因,即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某种认识观点,但无法自我确信观点是否正确。

我们的调查表明,高职学生网络迷航的程度比本科生群体更严重;高职学生网络迷航的类型的分布,中、重度迷航较多,内外结合型迷航居多,迷失型迷航的比重较高;高职学生网络学习的心态、前态、行态、后态存在的问题更多更复杂。

三、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方式创新的策略学习方式的创新,指学习者从一种习惯了的学习方式转变为另一种更好的学习方式并将之固化,创新意味着进步而非仅仅是改变。这种创新必须依靠学习者自身习惯因素的改变和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发展才能全面实现。

高职学生的学习,应当围绕职业能力的培养而展开,进行能力本位的学习而非知识本位的学习。高职学习的网络学习也应当主要围绕这一目标定位而展开。这是由高职学生的实际条件、发展定位所决定的,因此,主要进行职业能力的学习是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方式创新的基本出发点。

什么是能力?有些学者认为“所谓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行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能量和实现人的价值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生命中的积极力量”。[2]而我们认为,能力是在个体基本因素基础上,在其他个性心理因素影响下,由个体知识、个体技能、态度三成分所构成的、驾驭和完成活动的、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既具有理性意识成分,又更多地具有直觉性和潜意识倾向。能力表现的实质是主体在某一类活动领域独立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效率。

从表面上看,能力与知识的界线是模糊的。但实际上,能力中的知识主要是有关活动的经验型知识。同样的,能力中的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操作技能,而是包括了相关活动操作技能在内的针对活动的综合性技能,即关于某种活动的认知技能、思维技能和行动(操作技能)的统一体。能力中的态度,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体对于活动的评价倾向,而是包含了评价倾向意识、基于自我效能感的心理期望在内的基于活动的真实态度。这三者的关系是:知识是能力的原料库,技能是能力的工作机,态度是能力的定向定位器和驱动机。在驾驭和完成活动的过程中,三者不可或缺,缺一就不能产生能力。

能力学习与知识学习的显著区别在于,第一,知识学习以陈述性知识为主,能力学习以程序性知识为主。第二,知识学习侧重在长时记忆中建构语义记忆(semantic memory),能力学习侧重在长时记忆中建构情景记忆(episodic memory)和程序记忆(procedural memory)。第三,知识学习强调记忆、理解和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强调熟练地、自动化地按某种模式认知和作出行动反应。第四,能力学习比知识学习更明显地需要“如果条件C,那么就作出A反应(行为、动作等)”句型的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进行引导和概括。[3]

职业能力包括三个层次,呈现三层塔式结构。最底层是职业核心能力,中间为行业通用能力,顶层是岗位特殊能力(又称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与岗位特殊能力合称专业能力。岗位特殊能力是劳动者针对具体特定岗位的工作能力,决定劳动者是否胜任具体特定岗位。行业通用能力是劳动者适应某类岗位群的工作能力,决定劳动者能否在具有较大共性的多个岗位之间转换。职业核心能力被视为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适性、一般性、促进性或可迁移性的能力和普遍要求,决定劳动者可否适应各种职业,实现终身可持续发展。1998年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课题组提出了由“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组成的“8项职业核心能力”,后来相关机构组织开发和颁布了其中7个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认证模块及其相应标准。尽管上述看法和做法至今在学术界仍存在很大争议,但实质上推动了职业能力学习领域的发展。

围绕职业能力培养而进行网络学习的方式,意味着在学习客态选择策略上:①尽量选取学习结果反馈评价快捷的项目和材料,这些项目和材料类似于当前网络英语教学和软件所提供的学习、训练项目和材料,当学习者输入单词拼写、病句识别、语境语义翻译结果后,电脑软件可迅速、准确地给学习者是对是错的反馈信息。能力学习不可能在无反馈或者反馈失真、反馈不及时的情境下成功,而从目前的网络学习资源开发和管理状态下,学习者可能部分地获得这样的训练、学习项目和材料。②尽量利用网络与目标职业群中的专家、专业人士、经验丰富的人士进行有主题的交流,登陆榜样人物的个人网站、空间以及目标行业、企业的网站以分享职业经验信息资源。③以项目为中心学习,成立专题性、项目性学习小组,有分工和合作地进行各类相关资料收集、调查工作,共同开展学习、评价、展示作品等活动,并为之进行交流。

在学习前态策略上,先行发展学习者信息素养和提高学习者元认知能力。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伦理道德四个部分,主要是两类素养:一是网络和计算机知识和相应操作技能,例如下载文件格式操作、汉字输入、快速定位、使用音频和视频、使用网络学习日志工具、使用各种工具软件等知识和技能;二是关于文献检索、信息资源地的知识和操作技能,例如知道在相关领域现有哪些优秀网站、各网站的类型和特点等。元认知能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对自身认知活动状态的认知能力,学习者应训练自己不时检查、评价自己内心认知感觉、情绪并及时调整的习惯,使学习中自我评价与学习结果的客观反馈基本一致。

在学习行态策略上:①学习者应坚持学习计划先行的网络学习策略,没有制定好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就坚决不急于上网。②复述型笔记策略,笔记中即除了少量直接摘引外,尽量用自己的言语将自己的理解、困惑记录下来,将做笔记的过程真正变成品味、思考、复述所学内容的过程。③ 难点搜索策略。列出自己不懂或不能确信的问题,进行专门检索、查证,不放过重要疑点问题,直至弄清为止。④限时下网策略,一般可设定50~60分钟左右为一个网络学习时间单元,到时下网,离开电脑,进行其他非网络活动,至少相隔5~10分钟才再次继续上网学习。⑤网络学习后按时间单元进行自我学习活动回顾和评价,并记录。

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方式的创新,应当有一个衡量学习效率和效果的标准。我们认为,可使用学习者在一定时期的网络学习的某种收获量、网络迷航程度构成一个简单易行的衡量标准体系,来比较新旧学习方式在这些指标上的差别,验证所创新的学习方式是否真的具有优越性。实验证明,使用上述学习策略的高职学生在每天的网络学习中感觉自己的学习成就感显著提高,其学习过程中网络迷航现象也大幅度减少。尽管开始时,学习者表现得不适应和有焦躁感,但两个月后这种不适感和焦躁感即开始消退。可见,上述策略有助于高职学生网络学习方式的创新。

参考文献:

贺华.成人学习论 .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223―224.

第6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设置;现实需求;理论性;系统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26-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终身教育观念的深入,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促进了网络教育的快速发展。网络课程设置的理论性,是以一定的教学目标为导向,为适应全球化的社会要求和满足远程网络学习者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的基础。网络课程的设置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这又超出了传统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网络课程是以网络为手段,通过技术手段,而开展的学习。在设置课程时,要以远程学习者的需求为本位。由学生、社会的需要共同决定,从而设置个性化、交互性的课程。

一、小学专业课程设置两性与现实需求的关系

1.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满足了现实需求

课程的理论性、系统性,有利于受教者(主要是小学教师)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教育科研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网络课程的设置注重本专业学科知识的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小学专业的学习者主要是各个地区的小学教师,学习者在完成工作的同时,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上进行学习。网络课程的方便性、随时性方便了小学教师的学习。通过对所开设的网络课程的学习,学习者掌握了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教学科研方法,促使网络学习者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平时的教学课堂中。在课堂实践中检验教育教学科研理论,使理论与食堂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以网络课程中所学习到的先进教育理念为导向,总结课堂中的教学案例与经验,把二者结合起来,从而形成自己教学有的教学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小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2.社会现实需求促使网络课程理论性、系统性

不同区域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根据受教者学习的需求,其学习理论化和系统化的教育知识体系,便于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促使网络课程设置注重理论性和系统性。由于各个地区经济的差异,地区教育经费的支配上的不同。教育资源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分配不均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网络学习者自身学习的需求,他们在从事工作中,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便于指导教学活动。其促使他们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网络课程的学习。在网络学习中学习系统化的教育知识,更好地指导教学活动。这迫使网络课程的设置既要注重理论性也要注重系统性。网络课程设置不应是传统课程的复制、移植。而应结合办学学院的技术、软、硬设备、师姿队伍等条件,针对网络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以学习者需求为本位,结合社会大环境,开设网络课程。

二、现实需求中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的优点与不足

1现实需求中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的优点。

理论性、系统性便于受教者掌握学科知识体系,促进了小学教育的发展。网络课程设置注重课程综合性的特点,设置相应的选修课、必修课。联系学科知识内容,消除之间的壁垒。课程按照学科的自身逻辑体系,遵循科学体系,注重各课程本身的内在逻辑。以科学的学科设置理念为导向,以网络学习者需求为出发点设置课程。既考虑到学习者学习的特殊性,又满足了学习者学习兴趣。严谨、系统化的课程知识体系,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形成清晰的知识体系。给学习者提供了系统化的专业知识。为广大小学教师提供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使小学教师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指导实际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使自身的教学素质也得到提高。

2.现实需求中专业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的存在的问题

2.1网络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只是课本知识体系的简单移植

网络课程不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网络课程的内容的开设,是依托普通高校教育资源传统优势,尤其是在普通高校的传统声誉,重点学科等方面的优势。而不是课本知识体系的简单移植。实现图文、声、形展现给学习者。给学习者带来直观感受。其可借鉴传统课程设置的思路,但绝不是简单的课本知识的移植。这既浪费了网络资源,也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2网络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存在着资源的自由”堆砌”

在下载的视频课件学习中,不免感觉。整个课程是书本知识的堆砌。网络课程知识按照书本知识的逻辑框架,把整本书,以PPT或者是简约PPT的形式展示出来。当然这也体现了课程的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不免让学习者产生厌学情绪。网络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生动性。如是资源的自由“堆砌”。和看教科书学习有何区别。

2.3网络课程内容过于模式化,内容一成不变,没能反映现实需求的变化

网络课程内容设置过于模式化,内容更新慢。一门课程内容的可能用几个学期。当今社会知识更新快,人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强,网络课程内容的更新慢,导致课程内容满足不了学习者学习需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三、优化网络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更好地满足现实的需求

1.规划课程内容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

安排网络课程时,列出课程设置进程表,要对这一阶段,这门学科当前的形式,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进行分析。从而确定理论性、系统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内容的设置以这个为目标,以学习者需求为本位,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的媒体资源,既要符合教学要求又要满足网络学习者远程学习的特点,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结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对所教内容进行整合、设计。给学习者带来视、听觉的冲击。激发其学习兴趣。

2.资源的整合,形成清晰系统化知识,使网络课程系统化

2.1运用网络资源,开发虚拟课堂软件,模拟课堂实际

网络课程内容不仅是向学习者传授逻辑体系的学科知识。还要提高学习者专业的实践和操作能力,满足在现实生活和工作的具体需要。网络课程应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运用各种软件,制作出互动的课堂模拟软件,让学习者身临其境地在学习环境中,通过软件模拟课堂实际,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课堂问题,让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处理课堂课程问题,锻炼学习者动手能力,也对理论知识进行检验,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对模拟课堂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代表性,这需要课程内容设置者结合实际课堂,收集各方面信息进行综合整理,对学习者参观模拟学习后能进行打分,指导。

2.2课程内容不拘泥于一种模式,结合音视频效果,丰富课程内容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学习者面临严峻的挑战,单一的教学模式,并不能满足学习者的要求。这就要求课程内容不应拘泥单一模式。应结合音、视频效果插在课程内容中,在涉及到相应知识点时,可扩展知识面,提供多种媒体资源,供学习者学习,不局限于单一的PPT展示内容。下载一些和知识点联系的资源。但这并不意味着脱离课程目标,随意填充,是有目的地丰富课程内容,对总的课程内容进行丰富,实现课程内容的多样化,生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3实现交互性,激发学习者积极性

在学习过程中,课程内容的展示,不能是一点开始,就机械地学习电脑荧幕上所展现出来的知识内容,对知识内容进行记忆。这样会使学习疲倦,忽视了学习者生理特征,一直注视着电脑屏幕会产生眼睛疲劳,降低学习效率。在一课时的学习内容设计中,应合理地插入互动环节,激发学习者动脑、动手能力,检验学习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

3.及时了解现实需求变化,更好地展示课程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更新课程设置知识体系,适当地反映现实需求变化,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系统性要以学习者需求为出发点,坚持为学习者服务。在课程安排前期有整体的逻辑构架,可依托普通高校的教学优势,借鉴传统教育的课程设置经验,不是简单的移植。要结合网络课程自身的特色,先进的技术手段,考虑学习对象的特殊性,学习者的学习需求。结合社会背景,分析当前学科知识更新方向,学科就业前景等进行课程安排。以网络课程设置目标为几点,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优化教学内容。

在社会的快速发展,终身教育观念的发展下,网络教育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通过网络课程理论性、系统性的设置,将媒体资源与高校优势资源的有效整合,满足了社会现实需求,也满足了学习者的学习需求,提高了网络教育教学水平,网络课程设置的理论性、现实性与现实需求也存在着不足,正说明了其成长性。这要求课程设置者以需求为导向,优化课程内容,整合课程资源,满足学习者需求,满足社会需求,完善课程设置体系,建立网络课程个性化的课程内容。

参考文献:

[1] 谢茂.我国网络教育学院个性化课程设置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48-49.

第7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知识建构;教学设计;情境创设

中图分类号:G434

网络课程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设计是网络课程目标实现的根本前提,网络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目前很多的网络课程缺乏学习理论的指导,对技术很重视,却忽略了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表现形式单一,缺乏个性化学习活动的支持,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当前网络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以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为目标,研究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与设计,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项目深入分析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和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因素,研究网络课程建设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包括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学习内容的多层次性以及内容之间的连贯整合、学习活动的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媒体的选择与呈现策略、学习情境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学习资源的拓展等,并应用于实际的网络课程建设,设计开发了《操作系统》网络课程。

1 知识点的拆分与重构

网络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信息量大的特点,知识点的创新建构是网络课程建设重点要素。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知识系统,才能达到真正的教学目的。网络课程中的学习内容应该根据学习过程的规律,按照知识点之间的结构和联系,将其连贯地组织起来,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中,让知识更加具有逻辑性和系统性。如果知识点只是杂乱无章的堆放,学生就会学到一些片面的知识,缺乏对知识的系统认识和全面掌握。在课程设计中,以知识点为单位,经过拆分与组合,多层构建,以栏目模块为基础,辅以多媒体表现形式,构建完善的课程学习资源体系,满足学生个别化学习的需求。

《操作系统》课程围绕“操作系统是什么?操作系统做什么?操作系统如何做?”等基本问题,主要讲述操作系统的五大功能。课程的学习目标是在了解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学习课程的整体知识结构,理解和掌握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设计技术及设计方法,了解现代操作系统的新思想、新技术和发展研究动向;通过操作,加深对概念的理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整个课程知识体系可按纵、横两条线展开,从知识模块、知识单元和知识点三个层次来设计。课程的纵向功能线是从资源管理功能出发来设计,包括进程管理、处理机调度、存储管理、设备管理、文件系统五大知识模块。进程管理知识模块包括进程概念、进程调度、进程间关系、进程通信、进程死锁等知识单元;处理机调度知识模块包括调度级别、常用调度算法、中断处理等;存储管理知识模块包括存储管理技术、虚拟存储器、请求分页技术、页面置换算法等;文件管理知识模块包括文件系统、文件的逻辑组织和物理组织、目录文件、文件存储空间管理、文件存取控制等;设备管理知识模块包括设备管理的功能、设备分配技术、I/O请求处理、磁盘调度算法等。各单元的知识点不赘述。横线以Linux操作系统为实例背景,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了Linux进程管理、Linux进程调度及常用命令、Linux存储管理技术、Linux文件系统和Linux设备管理。

2 情境创设策略

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建构过程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情境体验,学习情境是促进学习者知识建构的外部条件,学习情境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为学习提供体验场景,帮助学生提高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接近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下,更好的熟悉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了解自己所要解决的问题,主动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且能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新的环境中去。情境创设策略是网络课程核心内容之一,在网络课程中应提供前需知识、资源情境、问题情境和活动情境。

在《操作系统》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多维情境的设计, 课程内容的组成模块包含有教学大纲、教学设计、课程学习、实践教学、教学资源、教学录像、教学评价等,目录导航结构清晰,简便易用,学生无需帮助就可轻松地操作,自如地访问课程的各个模块。教学设计模块包括课程导学、电子讲义、电子幻灯;课程学习模块学习指导、自学园地、实例演练、提交作业、网上自测、课程复习;实践教学模块有实验项目、实训指导、拓展实训、学生作品等,而教学资源模块除了教材教参,还提供有历届试题、参考资料和资源下载,学习信息非常丰富。打开的每个页面上显示了学习路径,让学生对自己的所经过的页面和所处的位置一目了然。知识点以多种形式呈现,提供非线性的资源环境。相比枯燥的文本,通过用录像和图片展示情境,直观易懂,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运用多媒体技术,课程给出了大量应用实例,经典背景知识图片以滚动的方式显示,辅助了对文本素材的解释,使学生感受知识意义的多样性,从而形成对知识的丰富而灵活的理解。创建协作式学习情境,建立网上学习小组,促进交互合作。课程设计有在线留言、论坛、答疑解惑等栏目,并通过答疑解惑链接了教学平台的讨论区,学生在讨论区进行头脑风暴,共同协商解决问题,弥补了网络课程中师生分离、情境缺乏的局限。

图1 课程学习中丰富的应用实例

3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

自主学习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网络课程的学习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参与讨论,自我评价,模拟实验,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受到元认知、学习策略、认知风格和学习动机水平等主要因素的影响,由于每位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认知风格和学习目标有很大差异,在面对相同知识或情境时的感受和反应是不同的,为他们提供多层次的课程资源和学习支持,让他们自由选择,可以更大程度地满足不同的自主学习需求。

图2 网络课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

首先课程内容的呈现要体现多层次性,从掌握基础知识概念、解决问题到技能操作等各种学习目标,相应的内容要从低级学习向高级学习有一定梯度的安排,以适合不同层次水平学生的参与,设置多种学习的起点和多条学习的路径,让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经验的情境进入学习。其次是课程内容的非线性结构,将各个知识点通过超链接的形式有效组织起来,将学习流程的控制权交给学生,灵活跳转到更适合自己的页面内容。在《操作系统》网络课程中,对课程的热点重点内容部分,例如课程的知识体系、学习指引、实例演练、学习作业、学习辅导、单元测试、在线考试等增加了在右边的知识点导航,并给出了热点文章的“阅读排行”列表,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去选项择学习,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实现学习主动性和个别化学习的需求。应用多媒体元素,对抽象知识点、学习重点和难点,借助生动形象的图形图像、动画、视频等,增加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和趣味性。

《操作系统》网络课程是一个通用的开放管理平台, 教师可以随时添加教学资源,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还可以上传自己的学习作品,与教师、同学一起分享。网络课程的后台管理设计有课程内容管理、留言管理、会员管理、系统管理、常规操作等功能,其中课程内容管理可实现文章的添加和管理、图片的添加和管理、评论管理等,系统管理有站点信息管理、管理员管理、数据库管理、友情链接、后台日志等。

图3 网络课程后台管理中的文章添加界面

4 信息化资源的拓展

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能帮助学生对知识意义的全面理解,网络课程除了主要课程内容之外,还应提供丰富的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库,以便于学生的查阅参考,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评估学习过程,及时掌握自己的学习情况,调整学习策略以达成学习目标。信息化资源通常包括课程资源、参考文献资源和拓展资源。课程资源包括课程导学、教材教参、电子课件、习题与作业等;参考文献资源是围绕课程有关知识点的文献论著、文章、精品课程及其它的学习网站;拓展资源是由课程内容延伸出来的新知识。因此,我们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多种学习支持,针对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教材教参栏目中有多篇的参考资源,例如“进程原语”、“进程控制的系统调用”、“信号量与P、V操作”、“生产者-消费者问题”、“进程调度算法”等,还有章节小结、教材习题解答、网上作业、单元测试、在线考试、往届试题、疑难解答等多个栏目内容为学生提供有效的指导帮助和学习评价、反馈的途径。“在线留言”、“论坛”、“实时答疑”能方便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寻求帮助的同时,师生的交互记录、学生讨论结果以及学生作品,可以有选择地归到拓展资源里。为方便学生在各级电大平台获取资源,网络课程设置了中央电大在线平台、中央电大计算机专业主页、广东电大远程教学平台、广东电大主页、广东电大图书馆的链接,学生可以随时检索并方便获取到学习所需要的资源。

图4 链接资源

参考文献:

[1]陈庚.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06).

[2]王旅,陈亦兵.网络课程中影响知识建构的因素[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1).

[3]张亚妮.基于Web的知识建构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04).

[4]武晶晶.网络课程中促进迁移的教学策略设计[D].保定:河北大学,2003(06).

[5]谢幼如,柯清超.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6]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王旅(1969-),女,广东湛江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陈亦兵(1970-),男,湖北鄂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技术、教育技术。

第8篇

关键词 网络课程 内容呈现方式 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5.013

Difference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Network Presentation of Course Content

WANG Jia

(Hu'nan Normal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Science, Changsha, Hu'nan 410081)

Abstract Online courses and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the sam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types, in order to promote knowledge of the different types of learners learning, online course content presentation adopted in a variety of way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 age diverse media and network technology but also for a wide variety of content presentation possible. Based on a variety of content presentation introduces online courses on knowledge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network theory course content presentation were defined, and the primary, secondary, university andcontent online courses were carried out statistical presentation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personnel, the status of the investigation were analyzed.

Key words network course; presentation of course content; otherness

1 理论基础

网络课程实际上就是网络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网络课程虽然与传统课堂存在很多不同,但是学习的目的都在于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知识的分类是选择和设计内容呈现的基础。在心理学对知识分类的研究历程中,各家各派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所熟知和影响较大的有: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将认知学习结果由低级到高级分为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奥苏贝尔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将知识分为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解决问题和创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理论将学习分为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类;安德森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划分等。这几种对知识的分类理论各有优缺点,也有很大的相通之处。

近年来,基于对知识的理解,现在认知心理学中也逐渐形成了比较统一的认识,广义的知识从总体上可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网络课程中知识的分类也多来源于此。

有不少学者的研究,为基于知识分类理论应采取多种化的内容呈现方式的探究提供了依据。康诚和周爱保(2009)比较了不同的多媒体呈现方式对程序性知识学习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五种呈现方式中,图片+文字组对程序性知识的保持和迁移的效果最好。Rieber(2002)应用了双任务的范式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对于动态知识的学习(程序性知识),采用动态的呈现方式(动画)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吴亮亮在《材料呈现方式和知识类型对多媒体学习的影响――基于认知负荷理论的影响》一文的研究中发现在陈述知识的学习中,文字组的关联认知负荷最高,学习效果最好;在程序性知识的学习中,动画组的关联认知负荷最高,学习效果最好。由此看来,知识的分类已经使单一的内容呈现方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网络课程中亦如此。

2 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的分类

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是将网络课程所要表达的内容通过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和视频等形式表达出来的方式。传统课堂的教学内容呈现基本上依赖于文本,网络课程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了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考虑到网络课程是面向不同的学习者,笔者在对不同层次网络课程进行调查之前,以不同的教材形式对其内容呈现方式进行了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四种:

视音频教材:网络课程中最常见的是“视频教程”,也包括与学习相关的Flas。

纯文本教材:对网页抽样浏览的过程中,网页中没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等元素,90%的内容以电子文本的形式呈现。

图文教材:学习内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

多媒体教材:利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以文字、图像、声音、视频以及虚拟场景等多种媒体有机结合,来呈现教学内容的电子化教材。

3 网络课程中内容呈现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笔者分别随机选取了小学、中学、大学、成人四个层次中各35个网络课程进行了统计,调查的网站有学乐中国、乐在学途、易学啦、软件自学网、高中学习网等。数据调查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统计表

对数据的百分比进行计算并用直方图呈现如图1:

图1 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统计图

3.1 小学层次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面向小学的网络课程中,倾向于采用多媒体教材的网站最多,其次是图文教材,而使用文本教材和视音频教材的网络课程数量最少。小学生的年龄大约在7~13岁之间,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注意力的持久性较差,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对低年级学生而言,直观形象和趣味性是他们选择学习内容呈现方式的首要因素。多媒体教材中集合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并带有与学习者之间的互动,比如在学乐中国这个专门面向小学生的网络课程的设计中,在科目的学习中涉及了大量的多媒体教材,英语学习中将知识点设计成小游戏,在学习者答对的时候会通过声音传递信息给予适当的赞扬,失败的时候也会给予鼓励,页面的设计上,多有生动有趣的动画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小学生网络课程中的图文教材通常也很受小学生的欢迎,形象化的图片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文字内容,也便于帮助他们进行记忆。

3.2 中学层次

与小学生相比,中学生的认知心理已发生巨大变化,抽象逻辑思维已开始占主导地位,观察、记忆、想象等诸种能力迅速发展,能超出直接感知的事物并提出假设和进行推理论证。另一方面,中学生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也逐步加深,课程内容由直观的、感性的、零碎的知识点变成了更为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他们在学习上的自主性也更加凸显。图1中的调查结果显示,面向中学生的网络课程较多地选择了纯文本的内容表现形式,其次为视音频教材,而多媒体教材的呈现形式只有不到10%。由此看来,多媒体教材对中学生而言已没有太大的吸引力,相反会使他们觉得过于幼稚。中学阶段,学习者需要广泛获取大量的学习资源,通过网络课程、练习巩固等来拓展知识面,纯文本的表现形式似乎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个要求,他们可以随意选择想学习的内容并进行阅读学习,既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中学生较小学生已经有了较强的理解力,可以独立地在网络课程网站上进行学习,视音频教材也比较受他们欢迎,在对面向中学生的网络课程调查的过程中,发现视音频教材中有名师讲解的实录,可以对不懂的知识点重复学习,就像老师亲自指导一样;有对专门知识点的详解加练习,便于学生巩固学习;有教材与学生的互动,比如学习英语时,不会读的地方点击后就会发出声音,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

3.3 大学、成人层次

调查结果显示,面向大学生的网络课程中,有45%都是视音频教材,其他三类的数量相差不大。大学生已具有很强的自主能力,他们的学习不再需要老师和家长的督促,学习内容上,除了专业课程外,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此时网络课程为他们课余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课程倾向于技术类、公开课等的学习。视音频教材在技术类、软件类的学习中提供了很好的展示,视频可以很好地引导大学生的学习,他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视频中讲解者的演示,指导他们在网络中进行自学。相对于大学生,成人的学习特点上没有太大区别,他们可能会利用工作之余进行学习,而且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网络课程是网校、论坛、职业教育类,比如华图网校、江苏学习在线网、昆山市民学校在线等等。调查结果也显示视音频教材也是成人网络课程的首选。

从网络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统计图(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在面向小学生的网络课程中多媒体教材占据了较大比重,而在中学、大学、成人课程中的分量最少。由此看来,多媒体教材的内容呈现方式,在趣味性和直观性知识的呈现上是最佳的选择。

纯文本教材在中学的网络课程中最受欢迎;视音频教材在中学、大学、成人课程中的比重都超过了35%,而在小学课程中比重只有20%。结果表明,面向不同层次学习者的网络课程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还是存在较大的差异,网站选择的内容呈现方式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紧密相关,也要在最大程度上满足学习者的需要,这样的教材才是适合不同层次学习者的内容呈现方式。

通过以上对四个不同层次的网络课程中内容呈现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不仅可以认识到不同的学习者根据其特点会选择不同的教材形式,也让广大开发者在设计网络课程的过程中能够根据对象更全面地考虑内容的呈现形式,开发出更加多样化、优秀的网络课程。本文在调查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由于对内容呈现方式的分类是针对学习者而言,这里是把内容的呈现方式以教材的形式划分,选取的网络课程样本还较少,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可以反映出部分问题。

参考文献

[1] 康诚,周爱保.信息呈现方式与学习者的个性特征对多媒体学习环境下学习效果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9(l):83-91.

第9篇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 stresses the subject role of students, makes learning process build the basis of the students' activity and emotional experience, takes full use of modern education technology to structure a autonomous learning mode in network environment, highlights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urriculum. This article tries to construct a teaching mode in which students study independently under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researches its methods and practical ways.

关键词: 网络;自主学习;实践途径

Key words: network;independent study;practical way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293-01

0引言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指的是科学合理地运用网络技术,发挥网络优势,以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为目的,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着重培养学生独立钻石的精神以及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走出过去的传统的课堂。开展自主性学习。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我们对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进行了初步探索。

1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可以改变教师一人讲、学生被动听的单一教学方式,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进行个别化学习,可以自己查找有关资料,与计算机进行即问即答。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对能力不同的学生因人施教,实行个别化差异化教学。同时,教师和学生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教师将从课堂上的主角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学生成为知识的获得者与建构者。很多以前必须课堂讲授的东西,已逐步转为由学生参与或自主学习中获得,课堂上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感悟能力为主。学生的学习也已不再局限于课堂,而是借助英特网、校园网扩展到各个方面,学生可以在网上查找其所需的各种资料,可以借助网络完成其感兴趣的课题,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别人求助,使时空限制得以突破,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多样,更具有针对性。

2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方式概述

教师可以通过改进教学方法,提高网络教学质量。教师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应该指导学生懂得从哪里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掌握获得知识的工具和依据认识的需要处理信息的方法,使教育更具现代性。教师可采用下列模式:①演示、讲授性自主探究模式。通过媒体的演示及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达到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②完全自主探究练习模式。课中教师完全放手,以学生独立上机操作为主,在学习中根据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选择练习进行巩固,延伸性练习达到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形式。③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型模式。“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对于学习能力低下的年段或知识难度较大的内容,可在教师指导下,尝试自学,质疑提出问题,利用网络查询进行解疑来达到对知识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④互助合作自主探究教学模式。利用网络上的电子公告板功能(BBS)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助合作学习。

3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学习的途经

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是指以网络为手段,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自主探索、发现新知的过程。通过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在这种学习的环境下,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1 利用网络资源共享学习材料这是学生利用网络使用最多的一种学习方式,由于课内学习的内容有限,距离现实比较远,学生往往借助于网络将课内所学知识延伸到课外,利用网络虽然目前不能代替图书馆,但网络的确有图书馆所不具备的功能,如查询的快捷性,资源整理的便利性,资讯即时性都胜于图书馆。

3.2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网络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使教育资源共享得以实现,学习选择的自由度大大提高了。学生可根据所作出的猜想,利用教师创设提供的内容丰富、信息量大,交互功能强的网络资源和必要实物、学具,在小组学习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求客观真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地参与探究,是知识的发现者,由学生通过网络访问教师放置在网络资源库上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明确学习目标,学生带着问题独立地通过网络的必要帮助,随机进入教师设置的学习环境中,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而教师则是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指导者,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的创造性。

3.3 利用网络交流学习心得这是学生自主学习常常用到的学习方式,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许多问题不能深入开展,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充分,而网络都能弥补课堂的不足,学生通过人机协作进行自主探索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各种形式的协作学习,还可以通过网络将各自学习的结果进行网络交流。它不但提供了师生、生生进一步交流的渠道,还能使交流变得平等融洽,减少了学生的心理负担。

3.4 利用网络工具自我评估网络不仅有丰富的资源,还有许多提供学习的工具,特别是教师制作的专业网站,具有很强的学习功能,例如,学生可以作品供他人交流评议,而专业网的测试功能,由于反应及时,不需要教师批改,可以方便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4结论

随着教师观念的更新和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提高,课堂教学将逐步改变由教师利用计算机传播知识学生旁观的局面,师生将共同发挥电脑的作用,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最终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方式,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全面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动机的形成,因而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果,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11-12.

[2]陈珊,陈妙姬.网络环境下协作探索式学习模式的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03,(12).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环境;学习;心理状态;问题;对策

0 引言

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来说,大学生是主力军,因此,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就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以及较好的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可从网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拥有更为广阔的视野,但与此同时,网络也会给大学生的心理带来诸多影响。所以,就需从大学生的学习特点着手,对网络给大学生学习心理带来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找出一系列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知识涵养得到提升。

1 当前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1.1 在大学阶段,学习具有自主性

在人才的培养方面,众多高校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因此,大学生就需以自主学习为主。依据自己的爱好、发展目标以及特长等,大学生可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以及课程进行学习。在课外,大学生也可以从自己的爱好以及需求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另外,在大学阶段,课外时间是较为充足的,所以大学生就可以对自己的课余时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进行自主学习。

1.2 在大学阶段,学习具有探索性

在大学期间,学生一方面要深入学习、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需对知识的研究方法以及探索技能进行掌握,继而对当前先进的科研成果以及研究水平有所了解。所以,在校大学生需对已有理论知识进行学习,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索与创新,对问题进行发现和思索,最终使自身的学习能力以及研究技能有所提升。

1.3 在大学阶段,学习具有实践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培养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需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在社会活动里面使自己的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最终提升和完善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说,大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高校也进行了一系列的革新,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就成了开放式教学课堂中的主体,能依靠多种途径对知识进行获取。依靠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大学生可了解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参与到多种社会活动里面去。

2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影响

2.1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积极影响

2.1.1可帮助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课堂里面,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较为被动,仅依靠老师的教学进行学习,因此学习就失去了自主性。而利用网络开放性的学习空间以及学习范围,大学生可以自主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遇到问题查找资料也更为快捷、方便。可以说,通过这一学习过程,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会得到开发和巩固,而这种自我意识也会表现在日后的学习以及生活中。由此可见,网络可帮助大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他们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

2.1.2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可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网络中,信息的呈现模式是多种多样的,而这正好可以引得大学生的关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一方面,网络可提供给大学生诸多信息以及知识,另一方面,也会呈现出一系列的难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好奇心就得到了有效的激发,并会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不过,在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对网络所产生的好奇心仅能维持一段时间,因此,为了使大学生对网络信息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兴趣,就需先让他们对知识的内在特征有所了解,能对事物的意义有正确的判断和掌握。

2.1.3网络信息的多元化可激发大学生学习的创新能力

可以说,通过网络,大学生能了解到诸多信息,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此同时,网络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获得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项传播了。通过网络,大学生可接触到丰富的知识,了解到一个全面而生动的世界。在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爱好以及需求选择信息和知识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他们的学习热情以及创新能力就可得到调动,视野以及知识面也能得到延伸,这对他们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是有极大帮助的。

2.2 网络环境给大学生心理带来的消极影响

2.2.1网络环境给大学生认知能力的提升带来了阻碍

人脑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以及存储的一系列能力就称之为认知能力,也就是对于事物的结构、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发展方向以及根本原理,人们所展现出的把握能力。在对网络信息进行搜寻的过程中,对于大量的资料以及信息,大学生往往会快速浏览,因此,他们也不会对所接触到的信息产生深刻的印象。由此看来,倘若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上进行学习,将网络学习作为学习的主要内容,那么大学生就很难对所遇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了,他们的感知能力也会随之降低。

2.2.2网络环境会对大学生的学习态度造成影响

一般来说,对于大部分刚走入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大学期间的教学模式以及内容是较为陌生的,也不太容易被接受,因此,他们就会感到迷茫和不知所措。在这样心理的驱使下,大学生就更希望从网络中获取知识,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东西。另外,大学阶段的课外时间是十分充足的,所以大部分的学生就有了很多空闲时间。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以及多样性自然而然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也就成为了学生们打发时间的渠道和途径。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会对网络产生无形的依赖心理,对于学习也会养成敷衍的态度。[2]

2.2.3网络环境会使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心理阻碍

可以说,网络时代的信息具有复杂性和多元化,而其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也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大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在网络环境里面,信息是极其丰富的,大学生可依据自己的爱好以及发展目标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信息,而这样一来,学生也会对网络产生依赖心理。其次,大学生依靠便利而快捷的方式从网络里面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以后,就会在心理以及精神上产生无形的空虚感。另外,依靠网络,人们总可以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料以及信息,但倘若不对这些信息进行思考和分析,就会分不清网络信息的内在含义以及特定意义,在众多信息面前,大学生就会不知所措了。这样一来,在日后学习的过程中,大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注意力也得不到调动,最终就会出现心理上的障碍了。

3 使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拥有健康学习心理的相关措施

在大学阶段,学习依旧是大学生最主要的任务,因此,大学生就需利用各种途径对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深入学习,并了解、掌握其他有用的知识。可以说,网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了诸多的帮助,可让他们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但在网络环境里面,大学生也会受到不好的影响。具体表现在盲目依赖网络,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会随之下降,心理和精神也会处于空虚的状态。因此,为了让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拥有健康的心理以及学习状态,就需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应对和解决。

3.1 大学生需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面对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大学生需先将自己的态度摆正。在上网学习时要加强自己的控制能力。这个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教育更侧重于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个性的发展,旨在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得到提升。但在进入大学以后,一部分学生就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没有为自己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及发展计划。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就将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最终养成沉溺网络的习惯。所以,为了在网络环境面前拥有健康的心理,大学生就需先对自己的学习态度进行端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制定出合理的计划,使自己的专业知识量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另外,大学生还需控制自己的上网时间,确定出上网目标,使自己的自控能力得到调整和巩固。

3.2 学校需采取措施对大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

针对以上的一系列问题,学校需进行深入分析,了解大学生在网络环境里面的心理状态,并采取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首先,学校需让学生认识到网络的优势以及存在的缺点,让他们懂得怎样利用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使自己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其次,在面对网络上的不良信息时,学校需对大学生进行正确合理的引导,让他们懂得抵抗不良信息的诱导,学会控制自己,以学习和实践为主要目标。

3.3 对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进行开展

对于大学生活,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会感到陌生和不知所措,因此,他们就需花一些时间来适用大学生活,倘若校园生活枯燥而乏味,他们就会依靠网络来打发大量的空闲时间。所以,为了使大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高校就需采取一系列措施使校园文化生活得到拓展和丰富,比方说可对文化社团以及兴趣协会进行建立,吸引学生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这样一来,既可以让学生们的课余生活得到丰富,也可以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并爱上大学生活。[4]

参考文献

[1]王海芳; 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学习心理的影响[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

[2]刘元英;大学生学习心理研究及创新素质培养[J]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12)

第11篇

【关键词】新课标;职专;网络课程教学;问题;对策

从客观角度而言,职专网络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非常密切的课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大力推广,社会上各行各业对网络技术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从硬性需求上让学习网络专业的学生不断增加。因为当前形势下网络技术的发展速度已大幅超过当前职专网络课程的更新速度,让社会对学生掌握网络知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网络课程教学的新课标要求:教师不但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电脑网络知识与基本的网络技术,而且还应着重培养他们运用网络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职专网络课程的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现笔者从职专网络课程一线教学的角度出发,探究提升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一、职专网络课程教学的弊端

(一)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目前不少职专网络课程的专业教师教学方法过于陈旧,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法俯拾皆是。教师仍然在教学中占据主导性地位,学生被盲目地灌输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课堂气氛沉闷,毫无生气。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机械地接受知识,抽象乏味,毫无乐趣,学习积极性被钳制。

(二)教材遴选缺乏科学性

从湖南地区来看,不少职业中专所遴选的网络课程专业教材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过多,且杂乱无章,理论知识尤为抽象,缺乏实用性,不易理解和掌握,很多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三)教学硬件匮乏

实质上网络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传统的授课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网络课程的教学需要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实践性操作,方能令其理解相关的网络理论知识,譬如internet(网络)协议的设置以及计算机打印机共享的相关设置,网线水晶头的制作方法,倘若学生没有在实践中进行反复的操作,是相当难以掌握的。可是,目前因为不少职专在教学资金上较为匮乏,导致网络课程实验室的硬件器材缺乏,在硬件配置上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如此一来就导致出现这样一种情况:网络课程的专业教师因为教学硬件的缺乏而无法指导学生操作与网络技术相关的实践,进而令学生不但难以掌握网络技术的理论知识,更是钳制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

二、应对策略

中职网络课程新课标强调:教师务必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将学生放置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着重培养学生在网络技术领域的动手能力。根据新课标,笔者认为要提升职专网络课程教学的效率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一)激发学生对网络课程的兴趣

从本质上而言,学生只有对某一新的事物产生了兴趣,才能迅速地理解新事物、接纳新事物,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新知识的内在驱动力。俄国著名教育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曾说过:“缺乏兴趣的强迫性学习,定会最大程度扼杀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因此。职专网络专业教师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因为职专学生的理解能力十分薄弱,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也不是很牢固,他们刚接触网络课程时,还充满浓郁的兴趣和好奇心,可随着网络课程教学的逐渐推进,理论知识的学习难度不断加大,一些学生开始对网络课程的学习产生畏难心理。所以,网络专业教师在教学理论知识时,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培养他们学习网络课程的兴趣,不要越俎代庖,事事包办,因为这样只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而言,网络专业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网络专业课程的重要性,在这一基础上借助生动形象的案例引导他们学习网络知识,将抽象化为具体,让学生感觉学习网络知识既通俗易懂,又趣味盎然,如此一来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二)科学遴选教材,合理安排内容

教材在学习进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不少职专所遴选的网络课程教材在内容上难以适应时展的需要,一些内容过于偏重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这样的教材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所以,职专教务部门务必科学选用网络课程教材,选用能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教材,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对于网络专业教师而言,授课时不能照本宣科,须合理安排内容,根据职专学生基础薄弱的特点,在依据教学大纲的前提下,扬长避短,尽量选择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内容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而提高网络课程教学的质量。

(三)改善教学硬件,强化实践学习

在上文阐述到一些职业中专的网络硬件设备较为匮乏,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学习无法落实。对此,职专的教务部门务必根据教材需要,将网络课程实践教学必备的硬件配备到位,从而让网络专业能顺利完成教学实践环节。网络专业教师也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课程的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必须始终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放置首位,具体而言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教师可将理论知识的教学融入实践环节。第二,在实践环节中以学生动手为主。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职专网络课程的教学的确存在诸多问题,难以适应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根据新课标的指导思想,职专教务部门务必进一步改善网络课程教学的硬件环境,网络专业教师务必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进一步加强实践环节的相关操作,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充分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如此一来方能有效提升网络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网络课程 知识建构 影响因素 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13-02

网络教学是目前全球教学改革的主流,其最大优势之一就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和优质的自主化学习资源。网络课程建设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的差异,网络课程建设的关键问题就在于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凭借网络资源的巨大优势,引导学生立足于自己的认知水平,选择所需要的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合理有效的教学策略设计是网络精品课程实现教学目标的根本前提,网络课程的建设首先应做好课程的教学设计,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特征,针对其学习过程的特殊性,科学组织教学内容、学科知识结构和教学媒体的表现形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种交互的、多元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何克抗教授指出:“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网络课程的内容组织和教学过程中渗透着不同的教学策略,体现不同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活动设计是网络课程开发的重点内容。本项目以促进学生知识建构为目标,深入分析学生知识建构的过程和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因素,为网络课程建设中有效教学策略的应用研究提供依据和支持。

一、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建构过程

学习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涉及心理学中的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如感觉、想象、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建构知识是人类的天性,人们是根据自己的经验建构知识的,即用建构的方式去认识和理解他们所处的现实世界。知识建构的内在机制分析表明,学习的本质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是意义的生成过程。

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建构过程可以分解为新旧知识联系、情境体验、自主探索、形成见解、头脑风暴、协作交流、实践应用等阶段。首先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它同时包括新旧经验的冲突而引发的观念转变和结构重组,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释经验和作出推论,并对解释和推论的过程进行反思。皮亚杰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知识是学习活动的产品,是学习者基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通过理解、分析和解释等认知活动,‘同化’和‘顺应’自己认知结构中新的信息,最终完成自己知识意义的重构过程。”

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知识必须依存于具体情境,具有情境性,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情境创设是网络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学习情境在激发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同时,也为学习提供体验场景,帮助学生提高接受信息的能力和理解力。在传统的印刷教材中,由于受到版面及表现方式的限制,不利于创设各种各样的情境,而网络环境可以创设多维的空间,提供协作交互环境,甚至虚拟真实的环境,这些优势为网络课程的情境设计创造了条件。在网络课程中,学生通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观看演示,模拟练习,学习评价,通过自主探索和交互来建构知识,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头脑风暴法又称智力激励法,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Alex.F.Osbom)于1939年提出,是通过会议的形式,让参与者畅所欲言,自由交换想法,并以此激发学习者创意和灵感的方法。学生参与讨论,协作学习,达成共识。在网络课程中,协作交流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以通过交流协商如何达成预定的学习目标,怎样获得教师或他人的指导和帮助等等。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学生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小组共享。网络课程务必要提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互活动与讨论平台,并且要充分利用这些功能进行教学活动设计,例如论坛、Wiki、投票等功能,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流辩论,补充、修正和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教师为学生提供在线答疑、电子邮件等,学生还可以将难以解决的问题,各小组同学在公共讨论区进行头脑风暴,共同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了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相结合,在掌握知识运用能力的同时也强调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二、网络课程中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

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来看,学习是主体内在认知的过程,知识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获得。自主学习实际上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美国著名自主学习研究专家齐莫曼教授(Barry Zimmerman)认为,当学生在元认知、动机、行为三个方面都处于一个积极的参与状态时,其学习就是自主的。影响学生知识建构的主要因素包括:元认知、学习策略、认知风格和学习动机水平等。各要素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互相影响的。

1.元认知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弗拉维尔(J. H. Flavell)早在1976年在其《认知发展》中就提出了元认知这一概念,“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他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元认知被认为是认知活动的核心,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优化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等方面都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研究表明:自主学习能力与元认知密切相关,如果学生具有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学生就能有效地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调节,能够提高学习的效率。网络元认知是元认知在网络学习环境中的具体应用,是学生对自己的网络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体验,网络元认知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网络课程中学生学习策略的发展。

2.学习策略

认知是大脑思维活动的方式、方法,是学习者赖以获得知识和概念的大脑思维活动,学习策略帮助其将新信息与已知信息整合在一起,并储存于长时记忆中。学习策略,就是学生为了增强学习效果和提高学习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时选择、使用和调控学习内容、进程、方法和技巧等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与学生的特征、学习任务的性质以及学习环境密切相关。简单的说,学习策略就是指学生喜欢以何种方式接受教育,即提供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受到思维发展水平、经验、智力水平、认知方式、性格等因素的限制,学生的学习策略不同。在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为实现学习目标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其本身就充分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3.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习的动力,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它决定着学习的积极性、选择性、倾向性,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持续时间或学习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学习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分析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学生的积极动机加以强化,对消极的学习动机加以调整和修正,可以有效地促进学习活动的开展。

网络课程中学生学习的有效性首先体现为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习者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并形成与获得希望的成果相适应的预期时,学习才是成功的。贯穿于网络课程中的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策略,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提高学习兴趣。网络课程内容的媒体表现形式也应当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驱动力,呈现方式可以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动画、虚拟环境或是它们的多种组合。图文并茂的教学内容、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界面和大规模的知识信息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文字描述和语言表达,图形、图像更易被接受。内容表达形象化,可缩短学生接受知识的时间。

图1 通过不同的媒体认识事物的时间

在网络课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及时给出适合学生接受并促进学习的评价,例如通过卡通人物、图形和文字方式给予适当评价,使学生经常体验到学习成就感。及时的信息反馈能够使学习者修正与发展自我认识,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增强学习信心和学习动力,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目标。

4.认知风格

认知风格也称为认知方式,是指学习者在认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习惯化的行为模式,是对学习者感知学习环境、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在感情上作出反应等方面起决定作用的所有心理特征。不同的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也是千差万别,多布勒和艾克(L.Doebler and F.Eicke)的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认知风格的了解和尊重,能使他们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认知风格表现为学生在学习中处理信息的方式和对各种学习内容采用学习策略的不同,从而导致学习效率和质量的差异,值得我们予以重点研究。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柯勃(Kolb)认为,学习过程由具体经验、沉思观察、抽象概括和主动实践这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构成。尽管对每个学生来说,学习过程都必须经历上述四个环节,但不同的学生对这四个环节的偏爱程度与花费的精力是不一样的,从而表现出不同的认知风格,具体可包括集中型、发散型、同化型和顺应型四种认知风格。根据不同的认知风格,网络课程中应提供讲授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协作式学习方式,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三、结束语

网络课程具有开放的教学环境、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友好的交互界面、清晰的导航系统、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媒体的多样化和综合性等特点,能弥补传统课程的不足,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即时交互功能满足了远程网络教学中交流与协作学习的即时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通过对网络课程中的知识建构过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的研究,可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会带着自己的学习特点进入学习,因此,必须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源、学习环境和学习方法,把自主学习策略整合进网络课程的设计中,重视学习模式的设计,包括学习情境的设计、协作学习的设计、强化练习的设计等。适当控制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增强学习信心;学习评价则致力于强化学习过程和结果,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的建构。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共享性,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交互性,创建自主、协作的学习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程学习的主体,使个性化的网络教学成为可能。网络课程中促进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策略设计,包括知识点的呈现方式、学习内容的整合、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师引导作用的设计、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媒体的选择与呈现策略、学习情境的设计和问题情境的创设策略等,是我们下一步的重点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亚妮.基于Web的知识建构系统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2(4)

2 任长松.探究式学习:学生知识的自主建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3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学科教育,1998(3)

4 何克抗.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