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画向日葵

名画向日葵

时间:2023-05-29 17:5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画向日葵,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向日葵喜欢温暖日照充足的生长环境,向日葵开花时,有朝太阳的习性,因花常随太阳旋转而得名。向日葵金黄色的花朵,丰硕的种子排列成圆盘形,英俊挺拔的植株,处处展现出生命的活力,象征著希望与自信。自古以来一直是画家们最喜爱的题材,名画家梵谷也曾醉心于向日葵多采多姿的风采,更因此主题而举世闻名。

介绍:向日葵属于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美国西部及墨西哥,俗名葵花、太阳花或日头花,种子去壳可生食或炒食俗称为葵花子,具利尿、止咳、祛痰功效。向日葵果仁经冷压榨取的油即为葵花油,可烹调、制作化妆品或为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在幼儿园开展美术欣赏,特别是名画欣赏,能很好的提高幼儿对美的理解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艺术修养上更上一个新台阶。而如何开展名画欣赏,让幼儿与大师“对话”是我们需要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问题。

一、发现——选择名画

古今中外,有许多的的绘画大师,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绘画方法,创作出了许多响誉世界的“名画”,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的眼球。就中国的大师来说:齐白石的虾、李苦禅的鹰、徐悲鸿的马……国外的大师,有梵高、达芬奇、马蒂斯等等。他们的作品有水墨画、油画、剪纸、雕塑等领域。那么多的名画,如何选择适合的让幼儿欣赏呢?

1.选择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纲要》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生活化的题材能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如《捕食》中,母亲喂三个孩子吃饭,那微翘的凳子,前倾的身体,表现出了喂饭时的情景,这个情景是孩子所熟悉的。再如齐白石的《虾》也是为孩子所熟知的。有了生活经验,孩子欣赏时,能更自由自在、不受约束,容易为孩子所接受。

2.选择动植物与风景。风景作品能激起幼儿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然中美的事物的留心,使其情感世界变得丰富多彩。而动植物也是孩子所喜欢的,他们能在平凡中发现美。如《飓风,热带雨林和虎》、徐悲鸿的《马》等等。

3.选择不同表现形式的。艺术的形式多样,不同的表现形式有不同的韵味与内涵,通过让幼儿接触不同艺术形式的绘画作品,能有效地提高孩子的艺术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如齐白石《秋色有香》中国写意画的意境美,梵高《向日葵》、雷诺阿《金发少女》等西洋古典画的细腻美等等。

二、挖掘——了解内涵

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开展幼儿的美术欣赏活动,作为教师,首先要成为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通过多种手段去了解大师作品的内涵,先与大师“对话”,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了解大师的思想。

1.积累素材。在平时看书的过程中,我们常可以发现一些关于名家的介绍,这时,我们就可以作为一个有心人,把看到的收集下来,通过不断的积累,可以了解一些大师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

2.利用网络。网络上的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当需要了解一幅名画时,我们尽可以通过网络来寻找答案。网络的优点,可以让我们减少查找资料的时间,获取大容量的信息,组建名画的内涵。

3.同伴共享。老师之间的交流,分享,也是了解名画内涵的一个有效方法。每个老师了解一幅名画,在分享的过程中,也就拥有了很多的名画知识。

三、分享——互动交流

如果说发现和挖掘是名画欣赏的前提条件的话,分享就是开展欣赏活动的关键了。在《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在名画欣赏中,实行分享式教育,能有效提高效率。

1.幼儿“读画”。

每个孩子,对名画都有不同的了解与看法,它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理解表达能力密不可分。老师要给孩子不间断的、充分的时间和机会,并使幼儿积累起一定的经验,让幼儿进行欣赏。而且要充分让幼儿“读”名画,并鼓励他们把自己对名画的理解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而老师也可以通过让幼儿对画面细致的观察,发现,来进一步了解名画。

如在吴作人的水墨画《熊猫竹石图》中,幼儿通过想象,说出两只熊猫,一个是妈妈,一个是宝宝,妈妈在和宝宝说着悄悄话。好象在说“宝宝。快下来吃饭啦。”“妈妈,我已经吃饱了。”可爱的对话,正是幼儿现实生活的反映。而幼儿的对话,也正是体现了作品中和谐、宁静的氛围。

读画的过程,是对名画理解的一个过程,也是培养幼儿观察能力,表达能力的过程。老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见解,保护幼儿的想象萌芽,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2.教师“说画”。

在孩子读画的过程中,老师能了解幼儿一些思想脉络。而如何让幼儿了解作品的内涵,需要通过“说画”来完成。要对作品的形式、要素进行分析和描述,讲解作品所传达的情感、气氛、理念,使幼儿对作品内涵加以理解。在“说画”的过程,针对幼儿的特点,使用儿童化的语言,便于幼儿理解。同时,我们还可以用“故事”的形式,让幼儿更容易理解。

如在欣赏《鹅,鹅,鹅》时,活动一开始,老师就创造了非常好的氛围,配上抒情的音乐,用轻柔的语言讲述了鹅的故事:“在美丽的河边,住着一群可爱的大白鹅,一天清晨,大白鹅们张开雪白的翅膀,排着队伍,像要飞起来一样……”轻柔的语言,轻柔的音乐,让孩子置身其中,感受到了作品的美与意境。

说画,能使孩子更好的了解名画,发现名画。

3.师幼“动画”。

《纲要》中指出: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同样,对名画欣赏的表达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用语言来表达外,用音乐和动作来表达,体现了艺术相通的特点。

如在欣赏梵高的《星月夜》中,教师让幼儿在音乐的伴奏下,表现大树的生长,风的变化等,把画面的内容与动作结合了起来,让静止的画“动”了起来,变的更生动、有趣,使幼儿置身其中。

四、再现——欣赏延续。

名画欣赏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动和谐的氛围,鼓励幼儿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创新的潜能,通过对名画的再现,达到欣赏后的延续,也能使孩子对欣赏的过程更彻底,更深入。

如在欣赏了梵高的《向日葵》后,老师让幼儿创作向日葵,他们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婀娜,有的展现出了向日葵的力量,还有的展现出了色彩,孩子们的画面丰富而富有创意。再如欣赏了国画《熊猫竹石图》后,教师让孩子也尝试用水墨画的方法绘画熊猫,一方面激发了幼儿对水墨画的兴趣,同时当幼儿的笔下一只只可爱而神态各异的熊猫出现在眼前时,也使他们体验到了创作的快乐。

第3篇

在平时的日常活动中,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会经常发现,在欣赏名画时有些幼儿对名画的关注点与教师不同,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幼儿时常会所答非所问。而且名画欣赏活动又不同于其他活动,它没有统一的答案。而且每个人的生活感受不同,表达方式也必然有差异,教师不可能要求幼儿说出相同的感受,所以,幼儿的回答往往是千差万别的。这时教师应该如何看待幼儿的回答呢?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是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所以,本人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了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广泛倾听

广泛倾听、随意交流,可以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一种平等、有效的互动形式,也能提升活动参与者名画欣赏的能力。这种倾听的过程可以使教师更加地了解幼儿对知识的掌握,更是幼儿之间一种信息互换的过程。

1.倾听,帮助教师了解幼儿

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有效的交流方式,采用多种策略提示,激发幼儿对名画欣赏的兴趣,挖掘儿童的创新能力;倾听还可以使教师有机会了解幼儿已有知识和经验,帮助他们梳理、归纳、提升这些知识与经验,并不断地积累新经验,促进幼儿各项能力综合提升。

2.倾听,促进幼儿之间信息传递

有人曾说过:“看待一件事物,一百个人可能有一百种想法。”对于每一个幼儿来说,他们在欣赏名画作品时都有着来自内心不同的理解,所以教师应该给幼儿足够的空间,使幼儿畅所欲言,不能因为幼儿的回答与预设的回答不同,而阻止幼儿。尽管有些幼儿的表述可能离题千里,但从他们的回答中可以体会到,他们是经过自己思考后得到的答案,这样就足够了。

例如,在欣赏米勒的《小鸟的捕食》时,许多幼儿都说有三个小朋友在一起吃饭,他们很开心。不过一个幼儿却说:“我看见他们用一个碗吃饭,他们肯定很穷吃不起饭。”他的一句话提醒了其他幼儿,幼儿仔细地观察人物的穿着、住的房子等,一致觉得这幅画并不是要表示他们一起吃饭开心,而是想表达他们生活的艰辛。这种广泛的倾听起到了信息互动的作用,使幼儿的欣赏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跳出条框,认同想象

由于年龄特点和视知觉发展的不全面性决定着幼儿在名画欣赏时,常常只关注自己熟悉的局部画面,而并不注意名画的整体欣赏。因此,在对名画进行赏析时,往往只针对自己熟悉的那一点进行联想。但由于这种联想是基于名画的一角或是一点产生的,所以,会对名画赏析的角度产生一定的偏差。作为教师应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概括出一切事物,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幼儿时期是人类创造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利用名画欣赏培养想象力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中班活动中,欣赏凡・高的《向日葵》时,一名幼儿在看到向日葵中间有些绿色时,说:“老师,你看,花中间有个绿色的虫子。”其实幼儿观察的颜色是对的,但是,由于幼儿生活经验有限,他并没有发现这些绿色其实是有些向日葵中心没有成熟造成的。所以,不能完全否认幼儿的想象,而应该从颜色入手,引导幼儿关注颜色,并从颜色中感受到《向日葵》中的内涵。

三、了解芸芸众生,承认审美差异

陶行知先生说过:“幼儿教育的内容要来源于幼儿的生活。”但幼儿的生活及周边环境又是形形的。幼儿无法感知画面的整体美是正常现象,教师可从点到面、从局部到整体地加以引导,以提高幼儿的感受能力。一方面,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是形象思维,以往的认知经验在幼儿的直觉判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一方面,由于视知觉发展的不全面性或缺乏整体性,幼儿往往只注意局部而不注意整体。

在欣赏毕加索的《哭泣的女人》时,毕加索以一些散乱而紧凑的粗线条、剧烈变化的色彩描绘了一个处于极度悲伤状态的女人,她的表情呈现出她内心强烈的痛苦。在欣赏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说:这个女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她很悲伤的?她可能是因为什么事而悲伤?幼儿纷纷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表述,“可能她的孩子正在生病”……幼儿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到了画中女人的悲伤情绪,同时幼儿也在名画欣赏中了解了大师如何运用夸张的线条和变形的表现手法,画出不同心情的人物。

美术作品是开放的,每个人的艺术经验有限,不可能掌握作品的全部意义。对此教师不应否定或批评,而应以宽容的态度承认其观察、想象的合理性,使幼儿欣赏的积极性得以持续。

四、遵从幼儿心理特点,巧妙引导

1.用巧妙的语言引导幼儿关注画面

教师应尽快把幼儿的视线拉回到整体画面上来。此时,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便显示出强大的力量,他们被作品吸引、陶醉的神情会极大地感染幼儿。

2.从画面整体入手引导幼儿

教师可由此入手,引导幼儿理解整幅画面,这符合幼儿从点到面的欣赏特征。接着,教师可引导幼儿欣赏画面背景:大海里的生物,然后过渡到主体内容(人物):“画面上除了有大海,还有什么?”无论幼儿从哪点谈起,教师都可用“对话法”引导幼儿切入画面,谈论作品主题。

生活中无处不充满着“美”,无处不体现着“美”,关键需要一双发现“美”的眼睛。通过与名画面对面的接触,让孩子们在活动中感受到创造的乐趣,增强自信心,从小培养孩子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正是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也正是孩子们的发展目标。

第4篇

一、浅析兴趣教学法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美术虽然是一门艺术课程,却在初中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对于艺术生而言,美术考试成绩对他们的高考成绩有着决定性作用。所以,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美术教学工作者要变换自己的教学方法,不能再采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要把兴趣教学法有效地运用到美术课堂教学中去。兴趣教学法不仅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还能极大地提高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中,美术这门课程是不被重视的。因此,美术教学工作者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太亲近。因为师生之间缺乏沟通和了解,而且一般情况下,教师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开展美术教学,降低了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但是,近年来,兴趣教学法被有效地应用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这样教学工作者便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来设计课程,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并引导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也在无形中被拉近,而这更有利于兴趣教学法的开展。

二、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用兴趣教学法的有效措施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美术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走进课堂、融入课堂、参与课堂。教学工作者通过对教学情境的创设,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欣赏美术作品,从而带给学生视觉上的美的享受,并使其感受到美术的独特魅力,并能在自己绘画的过程中发现美并欣赏美,这就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审美观,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标准。例如,教学工作者在教学梵高的著名画作《向日葵》的时候,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将学生带到向日葵地去写生。这样一来,学生不仅能欣赏到向日葵的美,还能在观察的同时感受到向日葵的独特魅力,感知作者作《向日葵》这幅画时的所想和所感,并走进梵高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更能加深学生对画作的认识和了解,从而理解到画中的向日葵不仅仅是表面的写生,更是一种对原始生命力的热情向往。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新月异,传统的以黑板和粉笔为主的教学模式早已经跟不上时展的潮流了,也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所以,教学工作者要变换自己的教学方式,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极大地提高学生对美术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工作者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来设计教学环节,由于很多学生对漫画情有独钟,所以,教学工作者可以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通过对漫画的深入了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知道美术的独特魅力,并告诉学生除了漫画,美术还有更多更有趣的内容等着他们去发现,去挖掘其中的美。与此同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画作的美,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

3.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第5篇

昙花,一现。?

不需要人群观赏,不需要蜂围蝶拥,她就那样轻盈地展开自己柔嫩精致的手臂,静静地开放,默默地献出自己生命中所有的芳香和色彩。只有清风知晓她的美丽,为她歌唱。短短几分钟后,昙花便到了生命的尽头,枯萎凋落。可是,就在那短短的一瞬,在她期待和积聚了许久之后,昙花怡然自得地绽放她那绚丽的青春,享受自己的美丽和生命。没有阳光,但她有心灵之光,照耀着自己;没有欢乐,但她仍自得其乐,快乐地绽放!花朵儿转眼间“零落成泥碾作尘”,但是昙花开过了,看过了,美丽过了,充实了自己原本短暂的生命。从此,人们记住了昙花,记住了昙花开放时那美丽的一瞬!?

短暂的生命,却美到极致。?

世界上最迷人、最神秘的微笑,应该数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吧!当蒙娜丽莎在落坐的那一瞬间露出这若有若无、似真似虚的微笑时,达·芬奇敏锐的眼睛捕捉到了这精彩的一瞬。他轻展画夹,目光随着画纸上满蘸着颜料的画笔而移动,于是,一幅惊天动地之作在达·芬奇的画笔下诞生了。《蒙娜丽莎》也就成了稀世之宝,世界上的报刊、杂志都登出了这幅伟大的作品,人们的口中也总是谈论着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

辉煌的一瞬,伟大的成就。?

贾岛骑驴在长安大街上走着,西风萧瑟,黄叶散落街头,贾岛诗兴大作,成就千古名句“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梵高先生在秋风中也敏感地抓住了向日葵唯美的一瞬,绘就名画《向日葵》。瞬间成就了经典,便是永恒的瞬间。?

瞬间,闪电流星般的脚步;永恒,海枯石烂般的久远。于是,瞬间和永恒成了两个挨不着边的极端。但是,别忘了:瑰丽的宇宙有多大?可它是瞬间的大爆炸形成的。参天的大树有多高?可它是一粒小小的种子瞬间的萌发长出来的。成就辉煌的瞬间是永恒,无限延长的永恒来自某一瞬间。只要你愿意,你也能够创造出永恒的瞬间!??

第6篇

设计出好的配色方案,那可不是一朝一夕之功,现在让我从基础的色彩理论开始学起,那这个网站什么时候才能建起来?看来我只有实施“拿来主义”,借鉴一下其他成功网站的配色方案了。

第1步 首先根据自己网站的特点寻找“猎物”。比如虫虫我决定制作的是个与网页设计相关的网站,那么像Adobe、Corel等设计界知名的企业的网站自然而然进入我的视野。如图1所示,就是Corel公司中国网的主页。

第2步 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对要借鉴的网页进行理论分析,才能最大限度吸取它的精华。我们可以把网页中的颜色分成三大类来进行分析。

主体颜色:页面中所占面积最大的颜色,这个网页中显然是白色。

突出颜色:页面中使用得最少的颜色,这就使得它在整个网页别醒目,这个网页中应该是绿色。绿色的蟾蜍图像及绿色的“X3”字样,突出显示了Corel近期要宣传的产品。

辅助颜色:为了让页面色彩丰富,还会使用其他一些辅助的颜色进行搭配,这个网页中,灰色、蓝色、黑色都可以看着是辅助色。

小提示:从名画中提取配色方案

每一幅世界名画,它的色彩搭配都会有独到之处,我们同样也能从这些名画中提取出网页配色方案。这里以凡・高的油画《向日葵》(Vase with Fifteen Sunflowers)为例做一个尝试:在Photoshop中打开凡・高向日葵油画的电子版;执行“滤镜像素化马赛克”命令,把马赛克的值设置为50;现在从马赛克效果的图片中很容易就能提取出主体、突出、辅助这三类颜色了(见图2)。

第3步 上次说到,网页设计最好先画出框架草图。现在我们在这个草图的基础上,还可以标出配色方案了。如图3所示,根据上一步中得到的配色方案,分别给不同的版块标出色彩值。接下来在Photoshop中按示意图设计出网页的框架就可以了,如图4所示,就是虫虫今天的成果啦,呵呵。

当然了,上面只是权宜之计,真正的网页设计师,我想还是应该要好好学习色彩理论。看来这半个月虫虫又有得学了,大家如果有关于色彩理论方面的好书或网站,别忘了推荐一下哦,好东东要大家共享啊。

第7篇

学习美术,可以增加一门特长,也可以发挥自己想象,勇于创新。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美术计划,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美术计划1

一、美术特色种类:水粉画。

二、研究时间 —— 20____年11月至20____年1月

绘画时间 —— 每周绘画两课时(根据绘画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

三、问题的提出。

《纲要》指出:“各个领域的内容应相互渗透,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知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和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水粉画教学作为一种主要的绘画类型,已成为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重要形式;水粉画教学深受幼儿园小朋友喜欢,本学期我们将水粉画技能融入课程之中,结合本班的实际情况,在课程中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技能。

我们认为水粉画教学有利于提高幼儿的美术活动能力,及技能技巧水平。在水粉画活动中,幼儿更能够感受到成功,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对作品的感受及欣赏能力。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1.培养幼儿认识水粉画工具,知道它们的用法。要求幼儿按蜡笔画的绘画形式,先勾线再涂水粉颜料,幼儿画的非常拘谨。例如:《粉掌》、《可爱的熊猫》、《草地上的小白兔》等。

2.通过对名画的欣赏提高对色彩的观察感受力,区别色彩的深浅、冷暖对比。例如:《向日葵》(欣赏)、《大碗岛的星期天》(欣赏)。

在技能方面,学会用点、摆、厚涂等技能方法,体会渐变色的特点。例如:《草地上的小白兔》、《向日葵》、《仙人掌》等。在熟练的掌握水粉画工具的使用,有一定的自主能力的同时,要增强幼儿活动信心,激发幼儿进行水粉画的兴趣,让幼儿能够自主的开展水粉画活动,以情景画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3.除了对色彩的感知认识之外,我们也提供各种动物的图片,让他们进行观察、分解。例如,熊分成三个部分,头、身体和四肢,而头上又有五官和人是一样的,这样一分解加上对熊的各种姿态的欣赏,画熊对与孩子们来讲并不是一件难事了。通过拼一拼、摆一摆,五官的位置摆放的不一样拼出了不同方向的头,身体、四肢的不同方向摆放摆出了不同姿态的小熊,同时让幼儿掌握了对于较复杂的形体,可采用结构分解的方法,把完整的物体分解成几部分,然后一部分,一部分地添加形成整体。通过这样的观察孩子们呈现出的作品丰富多彩。

这种绘画形式是不是最适合幼儿,是不是最好的,我们还在摸索和总结中,希望能找到一种最适合本班幼儿的水粉画创作方法,让我们的孩子们能画出最美的画!

五、实施步骤。

13、粉掌、

1.知道花瓶与粉掌的外形特征,学习用大手笔的方法表现花瓶与花。

2.敢于大胆尝试用各色水粉颜料做画。

向日葵(欣赏)、欣赏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感受作品中鲜明亮丽的色彩和极富特色的线条。

14、向日葵、

1. 创作“我心目中的向日葵”,学会色彩的初步运用。

2. 能绘画出不同姿态的向日葵,掌握深浅颜色变化。

15、仙人掌

1.尝试用水粉画仙人掌,学习用提锋的手法画出仙人掌的刺。

2.观察仙人掌用绘画的形式来表现仙人掌的独特形态。

1.欣赏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梦》,感受色彩带来的神奇感觉。

2.初步积累对色调的认识和理解,并运用色调进行表现的兴趣和能力。

16、可爱的熊猫

1.通过观察熊猫,尝试用水粉笔画出熊猫的明显特征。

2.知道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并对熊猫产生喜爱之情。

17、草地上的小白兔

1. 想象美丽的草地,用绿色系列表现草地,学会画简易 小白兔。

2. 用绿、蓝、黄表现草地的近深远淡,积累用色经验。

18、格子布上的汤匙

1.观察、熟悉汤匙的基本特征,表现各个不同角度的汤匙。

2.通过欣赏格子衬布,感受色彩搭配的神奇效果。

19、草地上的小熊

1.观察、欣赏小熊的各种动态,尝试用水粉表现小熊在草地上的各种有趣的动态。

2.初步积累画四肢动物的经验。大碗岛的星期天(欣赏)

1.通过欣赏名画,感受大碗岛美丽的景色,并能用较丰富的语言描述自己的想法与感受。

2.模仿画面的构图、造型,从而掌握绘画中的一些技巧。

20、鱼

1.能通过观察和想象大胆的运用水粉表现各种鱼类,并运用点、线及简单的图案进行装饰。

2. 能够体验并感受水粉画带来的乐趣。

美术计划2

一、情况分析:

(一) 学生情况分析:

本校大部分学生对于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比较模糊,色彩和素描基础毫无所知,在美术学习领域上就相当于零。更严重是对美术的兴趣也出现了淡化现象,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对于各教材的实施有了困难,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学所面临的困难性和重要性。同时在教学方面也三个阶段统一上同类的内容,使他们在初中生涯中对美术艺术稍微了解一些。

(二) 教材情况分析:

针对不同年级同种内容,根据以下几点来完成的:

1、 讲授美术基本知识,如素描、色彩、设计、国画、线描等

2、 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

3、 学习简单立体物的表现方法,学习色彩表现方法,进行和自己生活切近的设计与制作。

4、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

二、教学总体目标:

从学生身边环境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通过观察、记忆、想象表现生活中有特色的环境,体验生活的情趣,提高绘画表现技能,学会装饰,美化生活,提高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设计、想象、创造的能力。

要求:实际是基础,想象是延伸,教师要用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来引导和影响学生,培养文明、朴素的观念,让学生沿着一个健康、文明的审美轨道创新、开拓,从中体验生活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通过美术教学, 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基本知识和技能,进一步体验周围生活和大自然的美感,激发学生美术表现和美术创造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 培养健康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 为适应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启发联想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四、主要教学措施:

课堂上努力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开阔的空间, 鼓自己的意见, 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 推行发展性评价,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积极探究, 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课堂教学中注意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让学生在教师的关爱中学习, 在玩中学, 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1、从学生实际出发,备好课、上好课。

2、采用学习与游戏相结合的方式,启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引进先进的教学媒体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接受美的熏陶。

4、实行新的评价手段,更加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5、 在教学环节和活动方式布局上,注意开放性和立体性,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6、灵活改进示范过程的传授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7、教学内容的选择要少而精,并注意学科之间的联系。

学生方面: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及所学知识,动脑筋制做作品,学会合作,并妥善保存自己的设计作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阔视野,增长社会经验。

五、业务学习及其它方面:

作为美术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加强对专业的学习和研究,多研究新的美术动向,阅读和学习美术教学的有关资料和先进的教学经验,大胆尝试,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中。本学期的教改课题确定为“美术创新教育的试验与研究——让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教育对象面向全体学生,旨在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运用多种工具材料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造,获得感知、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精神、技术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术计划3

新的一月又开始了,本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五年科学和二年美术.五年科学是我第一次接触的新学科,而二年美术是我已经教过一遍的旧学科.

新时期的小学美术教育不再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学习,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做好本职工作,本学期我拟定了如下计划:

抓好常规教学.

1,认真备课,做到重难点突出,简明条理,课后分析评价恰当.

2,充实课堂容纳量,充分利用好教学时间.

加强自身建设.

从目前教育发展的要求出发,认真开展"两学"(学习业务和政治),进一步提高师表形象.具体做法是:

1,坚持参加集体学习,并与自学相结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师法》,《新课程改革指导》,及各类业务书籍为主,借鉴先进经验,树立创新意识.

2,在学习中学会反思,改进自我.进一步规范教育言行,不迟到,不早退,维护集体利益,不做有损学校声誉的事.

三,关注学优生,进行培优训练

加强对尖子生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科兴趣及个性特长.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各种比赛活动,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总之我将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做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

在科学课方面为了能尽快熟练本学科的授课技巧,我也做了如下的计划:(4月小学美术教师工作计划)

课前准备:备好课.

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课堂上的情况.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摸摸他的头,或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第8篇

摘要:随着新一轮的中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初中阶段各学科的教学改革不断推陈出新。初中美术作为一门美育教育,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能力、心理素质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积极开展美术欣赏课,成为现阶段初中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本文通过对初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进行探析,进而提出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上有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措施。

关键词:初中美术;美术欣赏;审美能力;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42-01

美术欣赏作为初中阶段美育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初中生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不仅对学生在初中阶段的能力培养和人文素养的形成上有推动作用,而且有利于学生愉悦的学习心情和学习兴趣的形成,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效率,确保初中教学工作有效进行。

一、初中阶段学生的审美特征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审美意识的形成时期,对生活中的事物有美的追求,对不同事物有非常自主的看法和评价,因此在此阶段,学生家长和教学应注重初中生的自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精神世界中的想法有过多关注,不应片面地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升降,忽略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人文素养,导致学生心理不能健康的发展。

此外,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高速接受知识学生的阶段,其想象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等能力正在初步形成,所以初中学的审美心理、审美价值形成在初中阶段学生情感的培养,心理健康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美术欣赏在初中阶段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美术欣赏作为初中美术课的主要环节,是人们深入了解美术艺术的基本途径。而且,美术欣赏作为一种以视觉为直接方式的心理活动,是通过感官和视觉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产生感悟。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通过知觉、感官、理解、体会等途径,促使心里产生情感和意识的主要形成时期,更是培养学生审美意识的关键阶段。根据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特点和审美意识心理的特征,初中美术课作为美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而通过美术作品的赏析,不仅可以扩大初中生的视野和审美范围,还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美感,而且有效地扩大了知识储备,提高了学生人文素养,陶冶情操。

三、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是一切中学学科教学的基本源泉,而在现阶段的初中美术欣赏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我们创造了丰富的教学设施和教学条件,不仅可以形象生动的将图像进行富有色彩的展示,而且可以通过细腻柔和或清新悦耳的音乐,创造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可以充分感觉到美术的艺术气息,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潜在的对美术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有效地唤醒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悟,激发学生追求美的内心冲动。例如在欣赏著名画家梵高的作品《向日葵》时,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梵高的作品展示,之后播放一段温和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教师在逐步对梵高本人以及《向日葵》这幅画的创作背景进行富有深情的介绍:在1888年的法国南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画家在画室中全神贯注的创作,这幅著名的《向日葵》就是如此诞生,整幅画犹如闪烁着熊熊烈火,艳丽、华美,同时又给人以厚重、细腻、和谐之感。如此讲授,不仅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学习环境,充分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达到有效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

(二)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主观能动性

通过学生明确自己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主动的参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身的潜能,是在初中教学活动中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在美术欣赏课中,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一人讲授教学模式,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指派题目或任务,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课堂,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主体地位,而教师的工作主要是在一旁进行引导,指导学生要从哪些欣赏角度去欣赏美术作品。

四、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美术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是对学生在初中阶段审美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学生在初中阶段的有效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和人文素养,在学习中保持轻松的学习心情,都是十分重要的手段,随着新时期的中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作为中学美育教育在新时期内更加受到注视,因此,提高美术欣赏课的课程质量,突出学生在美术欣赏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是新时期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第9篇

一、兴趣――从“心田”源源流出

在传统的绘画教学过程中,教师为了方便管理,往往喜欢用同一的绘画工具、同一的绘画方法来要求所有的幼儿完成学习任务,其结果容易使幼儿产生厌倦情绪,最终必将导致幼儿绘画的从众性,切断了孩子创造的源头。因此,我们从“横向绘画创作”和“纵向绘画创作”这两方面着手,让幼儿不断地产生新鲜感,既了解绘画多样的表现手法,更保持了对绘画活动的兴趣。

“横向绘画创作”是指同一主题或想象画,幼儿可以自行选择绘画工具和绘画手段加以创作。如中班下学期的主题活动《大树和小花》,需要和孩子们一起布置主题环境。我们为幼儿提供了油画棒、水彩棉签、油画笔、水粉颜料、饮料瓶、绘画刷等多种绘画工具,并鼓励幼儿根据自己喜爱自由选择绘画工具,运用不同的绘画手段创作《大树和小花》。于是有的幼儿选择了油画棒,用水粉重叠法画了一棵有着深浅树冠的大树;有的幼儿选择了油画笔,将画纸一折为二,创作了一幅对印画;还有的幼儿索性拿起装有颜料的饮料瓶洒出点点繁花,画出的作品极丰富想象;有些绘画基础较好的幼儿,甚至先后创作了几幅不同风格的作品,充分张开了幼儿想象的翅膀。接下来,我们组织孩子高层次的“纵向绘画创作”,就是要求幼儿选择不同的绘画工具,采用多种绘画手段完成一幅主题画或想象画。孩子们从这个绘画工具换到那个绘画工具,从这种绘画方法到那种绘画方法,个个都显得十分兴奋,沉浸在想象与创造的激情中,画出了一幅幅风格迥异的作品,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流淌着孩子们创造的甘泉。

二、欣赏――在眼中五彩缤纷

欣赏点亮孩子的眼,用孩子的经验,用孩子所能够理解的语言去评论画家的画,赋予这些名画以新的生命力,提升孩子的创新能力,欣赏可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培养儿童的审美敏感性。通过欣赏,能让孩子大胆地表述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对画面的理解,然后将这些知识迁移到自己的作品中,创作出全新的作品。

比如花是孩子们生活中一个熟悉的事物,每种花都有不同的形态、色彩,蕴含社会与人生意义。孩子们欣赏了各种各样的花进行交流时,我们追随孩子们一起走进花的世界,寻觅生活中对花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情。在和孩子们讨论凡・高的《向日葵》时,我选择了孩子所能够理解的生活中的语言创编了一个生活中的故事,赋予了向日葵以新的生命。这样的美术欣赏使作品走进了孩子的生活,孩子的生活进入了作品,使他们在生活中越发喜爱花,激发他们创造生命之花装点美丽的世界。

三、指导――让小脑筋开动起来

幼儿创造思维的启发体现在具体的指导中,指导不是如何画,而是启发和引导,让幼儿的小脑筋动起来。我们把范画作为让幼儿了解课题的一种手段,出示以后引导幼儿观察,欣赏,待幼儿让想象作画时,把范画收起来,避免使之成为幼儿参照的对象,避免养成依赖性。在示范时,也不只是单单对范画的示范,而是在启发引导幼儿讨论的同时,结合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加以示范。这样幼儿既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又不会被范画框住了思维,如绘画活动《春姑娘》,我们把学画春姑娘作为重点,先示范,摆一摆春姑娘飞舞的造型和美丽飘逸的柳条裙,然后让幼儿画自己心中的春姑娘,果然,每个幼儿的画面都显得丰富多彩:有的画春姑娘把鲜花撒向大地;有的画春姑娘和自己手拉手跳起了舞;还有的画了春姑娘侧面飞舞的动作……孩子们画的春姑娘都各有特点。

四、技能――情感世界的个性外化

每个孩子都有丰富的情感,情感的表达有各种方法。而美术表达的情感最富创造力、想象力、震撼力和个性化倾向。而要达到这种层面,就需要一定的技能去支撑和表达。我们主要对幼儿进行了绘画技巧和色彩运用的训练。首先是技巧的训练,在教学中,我们摒弃以往以临摹为主的技巧训练方法,而是通过观察、讨论、演示和示范,让幼儿掌握事物的基本特征和绘画规律,然后举一反三,进行绘画创作。如《有趣的长颈鹿》,老师分别制作了可活动的长颈鹿的身体和头部,通过演示,让幼儿知道只要变换身体和头部的位置,就可以画出形态各异的长颈鹿。同样,画人物时,只要变换四肢的形态和服饰,就可画出不同的人来。

其次是色彩运用的训练,色彩是绘画的重要表现手段之一,在幼儿美术活动中,除了必要的技能训练外,对色彩的认识及运用的学习也是很重要的。形状和色彩的结合对于创作绘画是必需的。

最后,学习深浅色的辨别和运用,如《向日葵》,将向日葵画好后,只选一种颜色涂,通过涂色时的深浅处理以及各种花纹的装饰来丰富画面,让幼儿知道,只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一种颜色也能画出漂亮的画来。其次,改革单一的色彩观,只要想得到就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去画,如画蓝色的太阳、红色的动物、绿色的人脸……让幼儿在不断感受一个多彩世界的同时,学习色彩的运用,并大胆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眼中的世界。

第10篇

从山楂树开始画画

常秀峰今年74岁,是河南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的一位普通老太太。她没有上过学,也不懂绘画。丈夫去世后,2003年元旦,在儿子的坚持下,第一次离开老家来到了陌生的大都市广州。

住惯了乡下的常秀峰,不习惯都市生活的节奏氛围。刚到儿子家,老太太腿脚不方便,下一趟楼要花好几分钟。城市雷同的建筑和道路,让老太太常常产生迷路的惧怕,于是便很少下楼,渐渐接受闷在“小鸽笼”的生活。

在儿子家,老人津津乐道地为三岁的小孙女讲起了家乡的故事。说到自家种植的山楂树时,老人描述,果子是红的,树叶是绿的。但任凭老人如何描述,长在城里的孙女依然弄不清它的模样。有一天,小孙女用蜡笔在纸上涂抹,老太太顺手拿起了蜡笔,兴致勃勃地加入到涂鸦的阵营,把果子涂成红色,叶子涂成绿色,在白纸上画出了山楂树。一瞬间,小孙女全明白了。

以后的日子,老太太故事越来越多,画的东西也越来越多。一个偶然的机会,做美术编辑的儿媳看见了这些不讲究透视、没有比例的蜡笔画,立刻震惊了。儿子、儿媳怎么也不敢相信,从没学过绘画的老人会有这样的天赋,一出手竟然就是“后印象派”式的“大手笔”。

此后,拿孙女的蜡笔和水彩笔画画,成了老太太枯燥城市生活中的最大愉悦。儿媳发现,老人那些简单而来源于生活的蜡笔画,勾起人们对小时候生活的种种回忆,一切都是那样熟悉,很容易被画里流露出来的那种真诚、自然、纯朴的情感所感染。老人的画没有专业画匠的点、线、色块、色调、比例,但很逼真。那些花鸟都是与老人相伴多年的山区朋友,那些田埂上的花花草草,别人把它们踩在脚下,她把它们记在心里。

而且,老人的画不讲究技法、布局,真实朴拙,随性而为。在老人的笔下,自己曾经居住并抚养5个孩子长大的江家老屋,红彤彤的山楂树、金灿灿的向日葵以及山里顽皮的野猫、小鸟等家乡的―切都显得分外美丽。

蜡笔和水彩笔成了老人的伙伴。从2003年至今,老太太一共画了一百多幅作品。

“梵高奶奶”受万人追棒

2006年1月9日,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开始在自己博客上粘贴母亲的画,并写下老人的一系列故事。让江先生意想不到的是,这些画上了网络之后,竟然迅速走红。

2006年2月13日,《南方都市报》整版报道了老太太神奇的绘画经历。随后,《南方人物周刊》等媒体也相继进行报道。2006年6月23日,老太太还被凤凰卫视请到《鱼豫有约》直播室。直爽、朴实的老太太一出场就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2006年7月22日,常秀峰图片故事博客在奥一网开通。同年8月,新浪也为她开通了名为“梵高奶奶常秀峰”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59410853)。博客公告栏中写道,虽然常秀峰不知道什么是“后印象派”,但大家还是送给她一个很响亮的称号“中国农村的梵高”。

开通博客不到一月,点击率超过8万。每一幅画的点击率都在2000次以上。一时间,“梵高奶奶”的称号红遍整个网络。

2006年11月,常秀峰再次受邀走进凤凰卫视《鲁豫有约》。在那里,老人的一幅《向日葵》与梵高的《向日葵》被并排放到了演播大厅。鲁豫询问老人对两幅《向日葵》的看法,没有一点绘画理论的常秀峰说:“这个叫梵高的人一定很不开心,他的向日葵不伸展,画得苦。我的向日葵有阳光温暖她,有土地养着她,有水滋润着她,就像我画她的心情一样,很幸福。”

老太太的儿子江先生说,在老太太的观念里,没有名利的概念,所以在录制现场,她非常地活跃。鲁豫给个话头,老太太就能接过去畅所欲言,爽朗的个性赢得了现场观众热烈的掌声,大有抢去鲁豫风头之势。老太太对“红”也毫无概念,鲁豫问她:“你知道网上现在有多少年轻人在崇拜你吗?”老太太想了想答:“几十个吧。”观众笑场。

此后,老太太一下成了广州名人。并不常出门的她,偶尔在儿子和儿媳的陪伴下到附近公园游玩时,常常会有人请她签名,向她求画,不识字的她只能照葫芦画瓢签上自己的名字。

“梵高奶奶”依告网络走红。对于别人称自己为“梵高奶奶”,老太太更是纳闷。她说:“我不姓高,也不姓梵,村名也不叫这个,方圆几个村也没有叫这个名的,我咋就成了梵高奶奶?”当儿子给老人解释后,老太太方明白过来。就是这样一个对“艺术”、“文化”很陌生的农村古稀老人,以不经意间自然流淌出的本真之美,感动着众多生活在浮华之中的城里人。画画,让老太太找到了打发时间的事情,还有了“粉丝”和“外事活动”。老太太对此挺高兴。

江先生说,虽然老太太每天会简单点击博客,看看自己的画作,但不识字的她,只能叫儿子依照自己的意思写日志和复述网友回复内容。当然,作为古稀之年的老人,城乡文化的冲突几乎天天在她身上上演,也由此撞击出了很多的乐趣和老太太想不明白的困惑。

比如,老太太画了一幅画,江先生将它扫描到了网上,老太太就问了:“咦,我的画怎么爬到那上面去了?”还有一次,江先生将老太太的一幅画在外面放大,做了一张喷绘回来,拿给老太太看,老太太更觉得神奇了:“这画明明放在家里,你怎么又变出一幅,还这么大?”

“梵高奶奶”受到人们的喜爱,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江先生说,人人都渴望打破常规,但又不得不遵循所谓的常理和游戏规则。老太太的画不按规矩出牌,率性而为,真实朴拙,给渴望突破和改变的人们带来了惊喜。同时,老太太的画勾起了每个人的乡愁。

有网友评论说,这才叫艺术,谁要敢形容老太太的画精美,就跟谁急。更多的网友则在老太太的画和江先生配的写老太太往昔生活的文字中,读到了浓浓的乡愁,点燃了漂泊异地的人们对童年、对父母、对乡村的追忆和思念。

江先生说:“其实,城里人也有乡愁,很多城里人都在彼城和此城甚至异国奔波,他们也有浓浓的对家和往昔生活的怀想,老太太的画暗示了都市人压抑着的这种情感。”对于老太太今后的“绘画生涯”,江先生说没有规划,顺其自然,让老人家继续自娱自乐吧。

众人眼中的“梵高奶奶”

河南省美协副主席、著名油画家曹新林看到老人的几幅画后,非常惊讶。他说:“没受过一天正规训练就能画出这样的作品,老太太的绘画天分很高。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央视青歌赛不是分为流行、民族、原生态几种流派吗?我看,老太太的画就属于我们美术界的原生态画法,其中还夹杂着些农民画。”

当看到《江家老屋和古树》这幅老太太的成名作时,曹新林说:“这幅画很有味道,画里蕴含着一种韵

律。老太太的画质朴、纯净,完全没有美院或科班人的绘画技巧与套路,近似于天真无邪的儿童画,这是它之所以打动人的真正原因。”

重庆知名画家米可分析常老太太的画说,艺术是每个人天性的反映,质朴更能体现出一种境界。目前,国内已出现一些小流派,被称之为“素人画派”,他们主动放弃学院式规范教育,全心体会大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返璞归真可以达到更高艺术创作境界,使艺术品更具灵性。

陈鲁豫说:“我从来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太太。”

网友们也纷纷留言。网友“羊身上的BLoG”留言:太美了。用心灵和原生态的色彩,孩子般的拙笔画出到骨髓的意境。向奶奶学习,您告诉我们什么是地球,什么是家园。

网友“小马哥”留言:您的画有一种灵气,那是艺术家的灵气;还有一种活气,那是根植民间的活气;还有一种大气,那是超越绘画艺术的大气。

网友景凌飞留言:我不懂得如何欣赏画,但我喜欢这种平淡的生活和浓墨飞舞的痕迹。我都难以想象自己70岁时会是什么样子,是否和您一样永远不放弃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呢?祝您健康快乐长寿。

网友红叶留言:深深让我感受到艺术的震撼力,也让我想不到的是,一位老年着手画笔的人,画出让中国美术界震动的作品,艺术真变成了何人都能为,已不再是资深人士的专利了。

网友“猫儿Molly”留言:奶奶的画看着真温暖,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的生活。用色也很靠谱,真的挺喜欢。想起了我奶奶,虽然她已经不在。但当时她做过好多布艺,都特别漂亮,上一代人真的挺棒。

网友周志坤留言:在一睹常奶奶的那些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图片后,我不得不承认,一丝温暖而柔软的感动在我心中缓缓升起。她和她的画,唤起了我对最纯朴的乡土情感和乡土风景的回忆与留恋。 佟天里村庄的亲人》、《夏天的荷》、 《秋天的高粱》、《玉米与豆角》、《石头、猪圈和鸡》、《江家老屋和古树》……一幕幕似曾相识的图景浮现在我的眼前。梵高奶奶以及梵高奶奶的画作让人们感动了。她笔下的那些往日生活场景,让许多人心向往之。这种有些矫情的向往直接来自这个高楼大厦的南美式魔幻主义城市语境,更来源于人类那最原始而美好的自然情感。

网友的追捧并非仅仅停留在网络上。一位旅居荷兰阿姆斯特丹的中国女士,给江先生打来电话,说在网上看到他母亲的作品,简直都要折服得晕倒了,她热情邀请老太太去荷兰,想带老太太去梵高博物馆参观。

法国著名摄影家斯鲁本非常喜欢老太太的作品,他收藏了老太太画的《石榴树》。斯鲁本对江先生说:“你的母亲和我一样,都在用心地做一件事情――艺术。”

简单的都市生活

2006年12月18日,74岁的常秀峰从广州回到河南南阳,记者前赴老人的家乡采访。

对于常秀峰笔下的常常画到的荷花,村里的老人们回忆说,那个荷塘几十年前存在过,现在早已变成了玉米地,没想到她清宫记得。

谈起在广州的生活,常秀峰老人说,每天早上直起床后开始手洗衣服,用毛巾擦客厅地板和自己卧室地板。接着开始做早饭,煮白粥或者黑米粥。9点左右,到阳台画桌,铺开纸张。画几天前开始的画或者机关报作。不过,要光线好才可以,因为眼睛有病。

老人说,她平均半个月下楼一次,因为腿脚不便,走走觉得累,不如在家里舒服。每10天左右接待一拨或者几个“常粉”,说自己的画是画家乡哪个地方的树和山,是哪个时候的事情。每棵树的位置,以及房子是谁家的,为什么这样画等等。

第11篇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在设计导入语言时,教师应努力把兴趣引发、动机呼唤放在首位,重视激发幼儿参与学习的热情。

1.开门见山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围绕活动主题进行导入。这种导入主题鲜明,思路清晰,能很快集中幼儿注意力。如大班社会《快乐的新年》中,教师这样导入:“新年是人们最向往的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人们的心情是怎样的?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是用怎样的方式来庆祝节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录像吧。”这种“开门见山”式的导入语言朴素、自然,更贴近幼儿生活,会让幼儿产生亲切感。

2.问题悬念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根据活动内容设置悬念,通过问题引发幼儿学习兴趣。这种导入语言能让幼儿产生神秘感、好奇心。如大班科学《漩涡》中,教师这样导入:“这是一支神奇的笔,只要你把笔直直地站在水中不停搅拌,你将会有许多有趣、奇妙的发现”。这种具有悬念式的导语将问题直接抛给幼儿,可让幼儿顿时萌发好奇、探究的欲望并乐于进入学习情境之中。

3.情感渲染式导语的设计。主要指教师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导入,渲染活动氛围,引发幼儿情感共鸣。这种语言具有煽情作用,在情感上萌发幼儿学习愿望。如中班科学《美丽的雪花》中,教师通过让幼儿欣赏雪景方式导入:“雪花漫天飞舞,有的飘落在高山上,有的飘落在农田里,有的飘落在草地上,雪花都是什么样子的?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如此优美动情的导入语言怎能不激发幼儿迫切欣赏雪景的愿望呢?

二、提问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启迪智慧为主

课堂提问对启迪幼儿思维,开阔幼儿视野,帮助幼儿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提问语言的设计上应慎重考虑,反复推敲。尤其要在“引”“启”“导”字上下工夫。

1.提问语言的层次性。教师要善于分析事物本质特征,围绕事物设计多个相关问题,让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向日葵》是一幅值得幼儿欣赏的名画,教师精心设计一连串富有层次的问题:“这里有几枝向日葵?每一枝都一样吗?什么地方不一样?向日葵的花瓣是怎样的?像什么?”通过教师层层剥笋、递进引导,幼儿对每一枝向日葵都进行了细致观察,丰富了幼儿对《向日葵》作品的认识与理解,也使欣赏活动更加深入、细腻。

2.提问语言的开放性。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时也应注重幼儿想象力的发展,引导幼儿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当幼儿欣赏故事《七色花》之后,教师提问:“如果你是珍妮,你会用花瓣做什么?”这一开放性的问题让幼儿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有的说“:我用小花瓣让沙漠上长出参天大树,变成绿洲。”有的说“:我会用花瓣变出长有翅膀的汽车。”还有的说:“我用花瓣让沙漠变成一片树林”开放性的问题,发散性的表达,激活了幼儿的创新思维,发挥了幼儿的想象表达。

3.提问语言的智慧性。古人云:“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因此,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语言时能直抵教材本质,从启发、激励幼儿思维出发,智慧引导。如在演唱完歌曲《迷路的小花鸭》后,教师问:“小花鸭迷路时表情怎样?“呷呷呷呷”应该用怎样的声音演唱?当小花鸭找到妈妈时它的表情有什么变化?”……通过提问,让幼儿发现两段歌曲中不同的情绪需要用不同的表情和声音来演唱的方法,这种富有启迪、智慧地引导,提升了歌唱活动的效果。

4.提问语言的深入性。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儿童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需要教师关注教材本身,设计具有深度的问题,引发幼儿深入思考。如在欣赏故事《小羊过桥》后,教师引发幼儿思考讨论:“这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小白羊和小黑羊怎么会掉到河里去的?白羊和小黑羊应怎样做才能平安过桥?”在这深层次的探讨中,有效地帮助幼儿理清了故事的脉络,深刻地认识了故事的内涵。

三、归纳语言设计的艺术———以拓展经验为主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认识肤浅,经验零碎,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实际,善于分析孩子的已有经验,然后有针对性、恰如其分地进行引导,帮助幼儿把零星、散乱的经验进行梳理和提升。只有这样,才能使幼儿的学习不再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才能获得更系统的知识。

1.提升式归纳。所谓“提升”,指教师在幼儿认知、观察、了解等基础上进行适当提炼,帮助幼儿在原有经验基础上更进一步。如,大班数学“有趣的排序”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生活中哪些事物是有规律的排序?在幼儿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便进行梳理:“围巾、手帕、地毯上美丽的花纹经过有规律排序后变得更美丽;马路、滑梯、房屋上有规律的排序后显得更美观。”通过教师语言的梳理、提升,丰富了幼儿对排序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也更激发了幼儿关注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体验有规律的排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丰富、多彩和快乐。

2.概括式归纳。所谓“概括”,就是帮助幼儿把某些具有一些相同属性的事物特性进行提炼,使之形成一种更科学、完整的认识。大班散文诗《风在哪里》描述的是风吹过树梢、小花、小草和小朋友时的不同景象,教师这样归纳小结:风在哪里?风就在翩翩起舞的树梢上;风就在频频点头的小花上;风还在轻轻晃动的小草上;当我们放眼看去时,到处都能找到风的影子。原来,风就在我们的身边。”教师的概括语言像小诗一样优美,不仅让幼儿感受到了风的美,风的趣,也更激发了幼儿观察风、探索风的兴趣。

3.拓展式归纳。所谓“拓展”,是指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已经获得的经验,还要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扩充。如在小班健康《好吃的西瓜》中,教师问:“你喜欢吃西瓜吗?西瓜有什么营养?”大多幼儿回答“西瓜好吃,凉快。”教师便拓展、丰富幼儿对西瓜营养的认识:“夏天吃西瓜不仅解渴,还能排出身体中的热量、毒素。西瓜虽然好吃有营养,但多吃会引起腹泻等疾病。”经过教师详细具体介绍,幼儿对西瓜的营养有了更全面、科学的认识。

四、应答语言设计的艺术———以关注个性为主

所谓“教师应答”,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对幼儿回答问题后的反应和处理。教师能否智慧、富有个性化地应答,直接影响师幼互动,影响幼儿学习兴趣与态度。因此,教师要针对幼儿的个体特点,采用灵活变化的应答方式,注重启发点拨、激励鼓舞。

1.追究式应答。意大利教育家瑞吉欧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因此,教师在应答时要善于巧妙点拨幼儿思维,学会追问。如在健康《好玩的红绸》中,教师引导幼儿示范用红绸当小船玩“划船”游戏。教师:“怎样坐船既安全又舒适?”幼儿“:两手要抓牢。”教师:“抓牢什么?”幼儿:“红绸两边。”教师:“身体应该怎样?”幼儿:“身体要跪坐在船中间。”教师“:对,这样才能保持平衡。”教师的追究式应答,有效地解决了活动难点,提升了课堂效果。

2.激励式应答。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因此,教师在应答幼儿时要注重激励和肯定,让幼儿体验交流表达的成功与快乐。如在绘本《叶子鸟》中,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叶子鸟跳圆圈舞”的画面。教师问:“它们在干什么?”幼儿“:在唱歌跳舞。”教师:“你讲述得真完整,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幼儿:“有小音符。”教师“:你的眼睛真亮,它们围成了什么队形?”幼儿:“像花一样的队形。”教师:“你太有想象力了,如同花瓣一样也是圆形的。”教师对幼儿的观察、表达、想象给予了肯定,激励了幼儿的表达,它犹如甘泉、雨露滋润着幼儿稚嫩的心灵,让课堂氛围显得轻松、愉悦。

第12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 鼓励性教学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采用鼓励性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所谓鼓励性教学,就是对学生的作品习予较高的评价,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着眼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和长处,观察学生的细微变化,寻找闪光点,不断增强学生成功的愿望,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课堂达到三方和谐统一。本文主要以鼓励性教学方法为主要内容,详细阐述了应当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鼓励性教学。

一、鼓励个性发展,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鼓励个性发展,即正确看待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并鼓励学生能够以自身的审美标准,欣赏艺术作品。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完善综合性评价标准,改变“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审美意识的发展。

鼓励个性发展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以自己独特的审美标准,感受到艺术作品中蕴藏的艺术情感达到思想共鸣,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例如在讲授上初一上册第三课《向日葵》时,为了不禁锢学生的思维,教师在课堂开始可以让学生欣赏著名画家梵高的《向日葵》,并简单介绍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简介。之后让学生充分应用自己的审美意识,感受作品的艺术风格,同时完成教师设定的思考题:画的是什么?怎么画的?色彩、用笔有什么特色?哪个地方给你感触最深?这样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审美水平的提高。或许有的学生最先感受到的是作品明快的色彩搭配,也或许是作品中那种强烈的色彩对比而彰显出的视觉冲击力。无论是什么教师需要做的是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总之,学生通过欣赏,了解色彩的本质特性,色彩的象征意义和色彩使人产生的不同情感反应。最后教师可以再让学生动手创作一幅《向日葵?》,我发现效果很好,同学们的作品形式很多,都充分表达了自己对色彩的认识和理解,更表达了各自真实的情感。

二、鼓励自我尝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自我尝试,即鼓励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感受到美术作品中蕴藏艺术特征和风格特点,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上《触摸美丽》一课时,我先用游戏的方式导入:准备五个装有不同材料的桶,分别装有沙土、树皮、树叶、棉花、石头等,让五个学生用手触摸然后说出自己摸到的感觉是什么?学生通过体验说出了沙子的细粒、树皮的粗糙、棉花的柔软、石头的坚硬等,总结出了不同质地的材料给人的感觉是不相同的。紧接着我给学生展示了用沙土、种子、树叶、毛线等材料制作成的范画,再让学生观察这些画面所带来的视觉效果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制作的?学生都争先恐后的说出了不同材料制作出的画面给人的视觉效果也各不相同。然后我要求学生分别用各自事先准备的材料制作一幅手工制作,但并不要求给学生设定统一的制作标准,以给予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可见,通过释放学生的潜能,能够使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制作,通过感受材料、工具体会美术作品特点。尤其是不给学生设定标准,更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作潜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实践证明:学生通过自我尝试制作出的图案造型远比教授出示的示范图案更加生动。这也就表明了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充分发挥出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三、鼓励审美想象,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想象是绘画的基础。同时绘画是将无形的东西变的生动、具体。由此可看出两者是相互促进、相互促进的作用。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在美术的教学中,更要重点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记得我在上初一年级《花圃》一课时,我事先让学生观察和收集生活中的花朵并观察这些花瓣的生长规律。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把这些花朵进行写生然后简化画成平面图,紧接着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寻找与花瓣相似的物品,用这些相似形来置换这些花瓣看看有什么新的视觉效果。学生在画的时候,我始终鼓励他们要大胆的想象,可以把相似形画的更夸张一些,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上去,不断肯定他们的作品。结果学生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作品形式也多样化,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们的创作欲望。

四、鼓励艺术表现,激发艺术创造

美术教学的目标并非只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将课堂所学的知识应用生活实践中。同时新课程标准也指出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此,美术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同时也能够将所学过的知识带到艺术创作中去,从而来表达自己的个性和内心世界,达到良好的艺术创作效果。例如在以“我爱家乡风光美”为主题创作一幅风景装饰画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创造力,教师在课前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环境。之后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讲解有关风景画的知识,以避免学生偏离创作主题。而后教师可以创设谈话情境,开动学生的大脑。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家乡的感受,并进行相互交流。这样学生就会发现自己的家乡还有很多的特点。或许有的学生会说绿油油的庄稼最能体现生命美、高耸林立的楼层最能体现都市美。总之,通过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