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浪淘沙古诗

浪淘沙古诗

时间:2023-05-29 17:51: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浪淘沙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浪淘沙古诗

第1篇

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语文古诗三首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境,了解诗句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欣赏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2.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诗句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时的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浪淘沙》,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黄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川秀丽,风景如画。这节课我们要到黄河边上,去听听黄河的涛声,去看看黄河的气势。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刘禹锡作的诗《浪淘沙》。【出示课件2】(板书:浪淘沙)

二、自主学习

1.在学古诗之前,请同学来回顾一下古诗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3】

解诗题,知作者——诵古诗——抓字眼,明诗意;理解大意——品意境,悟感情。

2.【出示课件4】自学提纲

1.“浪淘沙”怎样理解?互相交流资料,了解作者刘禹锡。

2.将古诗读正确、流利。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

②簸:

③天涯:

④直上:

4.结合重点词语说说古诗大意。

三、合作学习

1.《浪淘沙》是由九首诗歌构成的一组诗,这里是其中的一首。其形式为七言绝句。后又用为词牌名。

刘禹锡(772年-842年),唐代诗人,字梦得,洛阳(今河南洛阳)人。是柳宗元的好友,人称刘柳,因参加永贞革新而被流放。他性格豪迈,决不向恶势力低头。他的诗也写得很有豪气,白居易因而称他“诗豪”。

2.指名朗读古诗。

3.理解以下词语的意思。

①九曲:弯曲,形容黄河弯弯曲曲的样子。

②浪涛风簸:波浪滔天,大风颠动。

③天涯:天边。

④直上:一直到达。

4. 学生连起来说说诗意。

(弯弯曲曲的黄河汹涌奔腾,卷来万里泥沙,大浪翻涌,狂风怒吼,仿佛来自天涯。如今可以沿着黄河直上九天银河,一起走进牛郎织女的家。)

(适时板书: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5.【出示课件5】课文配套图片 借用图片理解。

四、质疑探究

1.【出示课件6】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品读,深化理解。

牵牛织女:指牛郎星和织女星。神话传说中把它们说成牛郎和织女两个人。自古相传,织女为天上仙女,下凡到人间,和牛郎结为夫妇。后西王母召回织女,牛郎追上天,西王母罚他们隔河相望,只准每年七月七日的夜晚在鹊桥上相会一次。

这首绝句用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生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奔波。直上银河,同去牛郎织女家,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表现诗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豪迈浪漫的气魄。

(适时板书: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五、小结检测

这节课,我们欣赏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创作的《浪淘沙》,古人用他们的双脚踏遍了祖国山川河流,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写下无数千古不朽的名篇。课余请大家再收集有关的古诗读一读,去领略中华民族特有的古诗古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读懂《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体会诗人感情,感受古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指名背诵刘禹锡的《浪淘沙》。

2.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刘禹锡的《浪淘沙》,领略了黄河宏大的气势,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江南的景色和乡村风光。

3. 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板书: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二、学习目标

【出示课件7】《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自学提示:

1.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古诗。

3.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第一部分:《江南春》

(一)合作学习

1.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2.介绍作者:杜牧(803年-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诗文都写得很好,诗以七绝最为出色。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

3.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4.理解重点词语,想想“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

5.说一说诗句的大意:春天的江南,处处黄莺鸣叫,绿叶中映着红花,河边村庄,山边城郭,酒旗随风摇动。南朝以来所建的许许多多座寺庙,又多少楼台笼罩在迷蒙的烟雨里!

(板书: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二)质疑探究

1.重点词句 【出示课件8】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2.品读,深化理解

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的统称,均设故都于江南,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时间存在较短的时期。由于佛教迎合了当时统治阶级,方便他们统治人心,巩固江山。于是当权者大兴建设寺庙,仅集中在建康一地的南朝寺院就有几百座,是当时人民的一项极为沉重的负担。它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民田、民宅和名胜之地,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建寺造塔和雕铸佛像,还要养活十几万的和尚和尼姑,使得当时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现在大江东去,南朝的统治已经灭亡,那些荒的当权者也已经不在了,只留下了当年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所以我们从后两句诗中,不仅读到了江南春雨的美,也读到了诗人慨叹南朝的灭亡,借古喻今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板书:忧国忧民之情)

第二部分 《书湖阴先生壁》

(一)合作学习

1. 解题:《书湖阴先生壁》是作者访问朋友湖阴先生,被湖阴先生的人格及家周围清新环境所吸引而写下的诗,并将它题写在湖阴先生的墙壁上。“书……壁”,即题写在墙壁上的诗。

2. 了解作者:王安石,宋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3.理解重点词语: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畦:这里指种有花木的一块块排列整齐的土地周围有土埂围着。

一水护田:指一条小河环绕田野流过。

两山排闼送青来:排,推的意思;闼,指门。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两座青山推开院门,送来莽莽青翠。

3. 说说诗句的大意:茅屋檐下经常打扫得干净,一畦畦的花木是主人亲手栽种的。一溪流水环绕着绿油油的农田,两座青山破门而入送来了莽莽青翠。

(板书: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二)质疑探究

1. 【出示课件9】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2. 品读:第一二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第三四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板书:景美人更美)

三、总结拓展

1.黄河的磅礴气势,江南的美丽春色,乡村的青山绿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们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的祖国而骄傲。

2.描写自然风光的诗还有很多,同学们在课下可以自己找来读一读,背一背,积累下来。

板书设计:

浪淘沙

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象

奋发有为的精神

豪迈浪漫的气魄

江南春

江南美景  烟雨楼台

忧国忧民之情

书湖阴先生壁

院里:茅檐 花木

院外:一水 两山

景美人更美

教学反思

《古诗三首》选编了《浪淘沙》《江南春》和《书湖阴先生壁》三首诗歌。从内容上看,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从形式上看,都是七言绝句。

我是这样安排教学的,第一节课教学刘禹锡的《浪淘沙》,基本教学步骤是导入后,出示自学提纲,让学生释题、了解作者,熟读古诗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说说诗句的大意。接下来,学生合作学习,按照提示逐步完成练习,教师检查指导。最后的环节是质疑探究,抓住重点句子,深入理解,从中读懂诗句蕴含的感情,进而深刻理解全诗。

第二课时,按照同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第二首和第三首诗。学生在掌握了学习方法后再来学习新课,没遇到什么障碍,可谓水到渠成,顺理成章。

我认为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首先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在第一句中的“绿映红”中的“映”字,学生体会得很好,学习完第二句后,我想让学生通过对比体会前两行的江南的明朗绚丽之美,但在这一环节中,我的引导还不够巧妙,让学生体会得不够细,其实这两种美也是相互映衬的,可惜我没有点到。

第2篇

关键词:婉约词;整体论;个体意象;整体意象

1.引言

格式塔心理学 ( Gestalt psychology)又叫做完形主义 ( Gestaltism) , 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流派之一, 它的创立者提出完形心理学派 ( Gestalt school) , 观察心理现象的整体 ( whole) , 形式 ( form) , 即德文 Gestalt 一词, 音译为 “格式塔” , 意译为 “完形”[1]格式塔理论的核心是整体论 ,即:整体由部分构成,不能通过各部分的分析来认识整体, 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格式塔理论给我们的启示是, 要认识一个事物, 首先应该从整体着眼 ,然后再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进而考虑各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2.格式塔意象与古诗词英译

格式塔的整体性原则对古诗词的英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针对古诗词本身来说,中国的古诗词善于使用意象,喜欢寓情于象,以象传境。[2]象即为“意象”,“境”即为意境。古诗中的意象和意境是两个基本概念。意象包括个体意象和整体意象。个体意象体现为词句或短语,整体意象体现为篇章。[3]整体意象类似于意境。因此古诗词着重传达“整体意象”。而整体意象作为个体意象的综合,源于个体意象又高于个体意象,而整体意象和个体意象也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其次,古诗词作为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势必包含语言信息以外的美感因素,不管是译者在阅读和理解原文本的过程,还是读者在阅读和理解译文本的过程中,语言认知和美感体验是同时发生的,在理解译文语言所传递的各种意义的同时,对译文本所蕴含的情景因素如背景、语气等的情感体验也会伴随而来。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阅读和理解的过程也是一个审美的过程。而一般情况下人们的审美体验往往都遵循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建构,即从整体到部分,这表现在阅读诗词译作的过程中,会对其中的一个词语,一句话,甚至一节内容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意象,立体的视觉图像作为完整意象将会在脑海中形成,然后再根据这一完整意象进一步认识个各个局部成分的意义。[4]所以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如果整体美感没有把握好, 就不可能实现用文字传达美,如果部分没有翻译好 ,就影响到整体的美感再现。而这种整体美感体验就取决于译者对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任何一个语言个体成份或个体的相加所产生的, 而是艺术形象整个画面所呈现的。婉约词意象丰富,作者多以物传情,每一首词都是一副美丽的画卷。本文试图以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为例,从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分析三个译本在传达“整体意象”,在还原整体美感上的得与失。

3.《浪淘沙 ・ 帘外雨潺潺》的意象再造

在英译婉约词的过程中,格式塔意象对词义选择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译文的整体意象的实现过程, 或者说艺术意象的语言再造,是每个局部成分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结果。然而每个局部个体美感色彩的选择均依附于它所存在的整体 ,一个词或一个短语可以有很多种意义 ,也可以包含不同的情感色彩,只有当它与特定的语境,意象格式塔组合搭配,才能实现最和谐最恰当的美感。由此个体意象既附属于所从属的整体意象,同时又结合为完整的格式塔意象。所以,本文试图从个体意象的再造得失的角度对三个不同的译本的整体意象进行比较与分析。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词作。这首词作于李煜被囚汴京期间,抒发了由天子降为臣虏后难以排遣的失落感,以及对南唐故国故都的深切眷念。整首诗的大意是: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才能享受片时的欢娱。独自一人在太阳下山时在高楼上倚靠栏杆遥望远方,因为想到旧时拥有的无限江山,心中便会泛起无限伤感。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到它就很艰难。像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跟春天一起回去也,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间。“潺潺不断的春雨”,“寂寞零落的残春”,“薄薄的罗衾”,“不再的江山”,“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这些个体意象,它们互相交融渗透,在作品中“完形”为一个整体,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的格式塔意象,把清冷孤寂的意境细腻而又精致地描绘出来,字里行间流露出词作者对往昔不再的感慨。原诗如下:

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以下分别是许渊冲、杨宪益、戴乃迭和Burton Watson 的英文译本:

译文一(许渊冲译)

Tune: “Ripple Sifting Sand”

The curtain cannot keep out the patter of rain;

Springtime is on the wane.

In the deep night my quilt is not cold-proof.

Forgetting I am under hospital roof,

In dream I seek awhile for pleasure vain.

Don't lean alone on balustrades

And yearn for boundless land which fades!

Easy to leave it but hard to see it again.

With flowers fallen on the waves spring's gone away,

So has the paradise of yesterday.

译文二(杨宪益、戴乃迭译)

To the Tune of Lang Tao Sha

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

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

These gauzy coverlets too little warmth at midnight bring

To one who in his dreams fancied he was his own once more,

Once fed and avid for the thing.

I'd lean upon the rail, but what's the worth?

Of hills to cross there is not dearth.

Visions of what I left so lightly bring me no more mirth

That fallen flowers faring home upon a running stream.

Heaven is high, and man is on earth.

译文三(Burton Watson 译)

Tune:“Ripples Sifting Sand: A Song”

Beyond the blind, the rain rattles down,

spring moods fading away,

yet the gauze coverlet can't keep off the fifth watch cold.

In dream I forget I'm a stranger here,

clutching at happiness for a moment.

Don't lean on the railing all alone,

before these endless rivers and mountains.

Times of parting are easy to come by, times of meeting hard.

Flowing water, fallen blossoms― spring has gone away now,

as far as heaven from the land of man.

全诗第一节展现了四个意象:“潺潺不断的春雨”,“寂寞零落的残春”,“薄薄的罗衾”和羁留他乡的“客”。

译文一和译文二在表现“潺潺的雨声”这一意象时,都用了“patter”,而译文三则使用了“rattle”,相比之下,“rattle”破坏了全文的意象,用在此处不合适。原因在于,“潺潺”有幽静的意思,绵绵不断的春雨轻轻的拍打在窗户上,更能衬托出一种孤寂的景象,代表着作者绵绵不断的哀思,“patter”形容的雨声是相对安静的,但“rattle”形容的一般是猛烈的,大声的雨点敲打窗户的声音,所以“patter”更符合全文的基调。此外,译文一将“潺潺的雨声”译作名词短语,而译文二采用了正在进行时,此处译文二更好。原因在于在此句中,“Without the blind the rain is pattering”译者很好的将静止的窗帘和“雨正在下”这两个一静一动的动作很传神的结合起来,很好的表达了原文“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情景。所以综合比较,译文二在 “雨潺潺”的翻译中很好传达了原文的意境。

译文一和译文三在表现“阑珊的春意”这一意象时,都将其译为过程性的意象,译文一“on the wane”,译文三“fading away”似乎更忠实“阑珊”的本意,即“将尽,将残”的意思。但本文认为译文二更好,因为从全诗的感情看,作者想表达的是对寂寞凋零的残春的哀叹,“last intimation of the spring”中“last”更能反映残春的落败之象,似乎就剩下这绵绵的春雨还暗示作者处在春天,更能反映作者悲苦的心境。所以以此看来,译文二更佳。

译文二和译文三在表现“罗衾”这一意象时,都将其译为“纱状的床罩”,而译文一将其译为“被子,被褥”。“罗衾”指的是“稠被子”,似乎翻译成“被子”更佳忠实原文,但结合全文的背景看,作者作为被囚禁的亡国之君,必然不会受到优待,“被子”使人会联想到“温暖”,显然与作者凄苦的心境不符。这一译法也可以从下文的“不耐五更寒”得到验证,所以译成“纱网的床罩”更能使读者感同身受作者身体和心里的寒冷,有利于传达原文的整体意象。

在对待“客”的意象时,译文三的“stranger”似乎与原文中的“客”更为对应,对这里的客并不是普通的外地人的意思,结合全文感情,作者是被囚禁在此处,被迫呆在远离故土的地方,是大宋的阶下囚,所以“stranger”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符。译文一和译文二中,译文一通过形象的比喻,表达自己有一种“想走又不能走”的无奈之情,而译文三通过“his own once more”又表达了对之前的自己的追忆,梦里的美好追忆与现实的冷酷景象作对比,更家突显了作者内心的失落与无奈,从而更佳符合全文的意境传达。此外,译文一和译文三都使用了第一人称,译文二使用了第三人称,古诗词英译中人称代词的增补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作为语言差异的关键因素,叙事主体是否用代词符码呈现于译文必然关系到诗歌美学价值的损益问题”,[5]考虑原诗孤寂、凄冷的整体意境,用第一人称 “I”叙述自己在梦中的幻想似乎能更直接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心中的孤苦与无奈。

全文第二节展现了四个意象,“栏杆”,“无限江山”,“流水”,“落花”。

对于“栏”,这一意象的翻译,三个译本都译出了“栏杆”的意思,但相较之下,译文三更佳,原因在于“railing”多形容金属制成的栏杆,词作者当时出于被囚禁的状态,金属制成的栏杆不由让读者联想到关押囚犯的监牢,所以此处译为“railing”更符合原词凄苦的的格式塔意象。

译文三的翻译从表面上看,更能与原诗中的 “无限江山”形成对应,但是考虑原诗孤寂、凄冷的整体意境,作者似乎并不是冷眼旁观这无限的江山,而是充满了感情。译文一和译文二从感彩上来看,译文一表达了作者对故国江山的无限渴望,而译文二更能表现作者的想看而不能看的悲苦,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数(not dearth of)山脉的阻隔,所以只是欲见不得,徒增奈何而已。由此译文二更符合原词的整体意象。

译文一和译文二把“流水”“落花”整合为一个意象“花落在流水中”,译文三将其分译为两个意象。相比之下,译文一和译文二的译法将两者很传神的结合起来,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图像,而译文三割裂了画面的整体感。而译文一和译文二相比,译文二的“faring home”是点睛之笔,作者深陷牢笼无法回家,只能寄托落花带着自己的哀思,随着江水代自己流到故乡,更充分表达了作者悲凉的心境,很好的传达了全文的格式塔意象。

4.总结

格式塔意象的再造成功意味着审美体验得到有效的传达。译者在理解原文的过程中,每建立一个格式塔意象就意味着获得对原文某一相对独立的整体的审美体验 , 进而得到相对完整的情景氛围、人物情感、或语气色调。在翻译的过程中移植这一审美体验 ,进而使译文以一幅完整的艺术画面的形式出现在译文读者面前,使译文读者能够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或相似的审美体验。[6]对于文学翻译来说 ,这种整体美感体验出自于译者对原文的格式塔意象再造 ,它不是一个语言个体成份或个体的相加所产生的 , 而是艺术形象的整个画面所呈现的。

通过对比原诗与译文,本文发现译文三更多与原诗在在字、词以及个体意象上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却没能很好地传递出全诗的整个意象。译文一对原文中一些意象进行了适当的转换和整合,也将全文的感情基调考虑在内,但与译文二相比还有所欠缺。只有译文三在比较完整的复原了原文的格式塔意象的同时,充分表达出了原诗中悲凉孤独的意境以及词人浓浓的思国之情,所以格式塔意象再造的角度看,以译文二最佳。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通过个体意象的成功再造进而有机结合,才能在语言转换的同时,塑造一个完整、和谐的情景画面,使译文读者获取语言意义与情景因素双重体验,这无疑为古诗词翻译的实践与评价提供了有益的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莉琼. 从格式塔意象看古诗 《江雪》 的翻译[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5(1).

[2]夏洋洋,颜静兰. 格式塔视角下汉诗英译的象、境整合[J].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 2013(1).

[3]孟瑾,冯斗. 古诗格式塔意象和意境的传递[J].外语学刊,2005(4).

[4]姜秋霞,权晓辉. 文学翻译过程与格式塔意象模式[J].中国翻译,2000(1).

[5]庞秀成. 中国古典诗歌翻译叙事 “主体”符码化的理论和实践问题[J].外国语,2009 (3).

[6]姜秋霞.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过程 : 格式塔意象再造[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12).

[7]邵惟,邵志洪. 格式塔意象在类比语篇翻译中的再造[J].上海翻译,2013(4).

[8]潘卫民,李巍. 格式塔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启示[J].上海翻译,2007(2).

[9]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书林出版有限公司(1995).

[10]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第3篇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第4篇

首先是画。我没日没夜地翻网站,转论坛,下载收藏了不少好画,有古代仕女百图,黄均、彭连熙工笔画,华三三川唐人诗意图,王叔晖的工笔人物,戴敦邦的水浒图,吴昌硕的花卉图,梁启德神话人物白描图,花鸟、人物栩栩如生,山水清新自然。闲时打开欣赏,清心悦目。

其次是曲。在古曲网和一些古典论坛,那些古曲被我搜了个遍,望江南,春江花月夜。出水莲,高山流水,还有口哨,葫芦丝,琵琶曲。有天无意中闯进一家语文网站,竟寻到一些古典诗词的吟唱和改编的瞎子。真是意外惊喜!有几首是陈小奇作的词,《大浪淘沙》,《白云深处》,《梦江南》,《灞桥柳》等等,曲调婉约深情,又有邓丽君演唱的宋词卡二首,温柔典雅,别具幽幽情怀。琴箫合奏的缔《雨霖铃》《如梦令》更是令人如痴如醉。夜深人静,捧一杯茶,闭目,听上二十多分钟的古琴曲《广陵散》,身心疲惫顿消。

再次是古诗词曲的吟诵。在网主下载一些陈少松先生的古诗吟唱,虽不甚解,但和着音乐听来,只觉声音流转圆美,铿锵悦耳。戏曲朗诵则另有味道:你记得跨青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必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伴着泠泠古筝,那穿越时空的声音充满沧桑,深沉浑厚,听这套《桃花扇》中的[北新水令],仿佛置身百余年前的金陵,掩泪抚古伤今。

还有一种是诗画结合的。有次我寻到一曲周邦彦的《玉楼春》:桃溪不作从容住,秋藕绝来无续处,当时相候赤阑桥,今日独寻黄叶路。烟中列岫青无数,雁背斜阳红欲暮,人如风后人江云,情似雨馀沾地絮。首页一册书卷,几瓣桃花,其后每句词皆有一图为衬,意境清美,被一种浓密深挚的情致包围,数遍后不能移目,遂压入箱底收藏。 一有次乘车出去办事,车载广播里一档音乐节目,说到一位作曲者王健将二胡曲《二泉映月》填上词,一听之下,清妙不可方物,匆匆办完事赶回上网,几番寻访,得到这首让人九曲回肠的《憔悴琴魂》:

听琴声悠悠是何人在黄昏后身背着琵琶沿街走

阵阵欲风吹动着他的青衫袖淡淡的月光石板路上人影瘦

步履摇摇出巷口弯转又上小桥头

四野寂静,灯火微茫隐画楼。

操琴的人,似问知音何处有……

第5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 诗词教学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6C-0037-01

随着普通高中一年年扩招,供中职院校选择的生源愈来愈差,以性格调皮捣蛋、知识基础薄弱的学生为主。如何引导他们在古诗词的涓涓溪流中汲取知识营养、成长的力量,是每位中职语文教师所必须面对的课题。教学中,笔者巧妙地把信息技术和古诗词教学结合了起来,出了一条信息化古诗词教学的新路子。下面就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课为例,阐述一下自己于信息化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创设情境,铺就一幅古色古香的画卷

心理学家罗杰斯曾说,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是保证有效地进行教学的重要条件。尤其是对于中职学生来说,那些大浪淘沙之后的诗词精品在教师嘴里晶莹闪烁,于他们却充耳不闻,这有学生知识底蕴的问题,更有教师教法不当的问题。为此,笔者在教学中积极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置身其中、恣意徜徉,有效地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效果,也铺就了一幅古色古香的诗词画卷。

记得给高一机电专业的学生上课,内容是苏轼先生的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班里90%都是男生,他们思维活跃,主动学习的意愿很淡薄;动手能力较强,在知人论世、鉴赏诗歌方面却严重欠缺。课堂伊始,笔者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经典场面,有效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思维视角引向了赤壁之战当中的指挥官――周瑜。当然,也有学生会说到诸葛亮,这时笔者早有准备,从资料库中调出了与小说不同的历史资料,引发了学生们对周瑜的赞叹与钦佩。话锋一转,我告诉同学们,英姿飒爽、年少有成的周瑜不仅是我们当代中职生倾慕的偶像,也是谪居黄州时四十七岁苏轼的偶像,我们今天就来看一看苏轼缅怀周瑜时会发出怎样的慨叹,是不是也与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段短短的视频,一些看似极不起眼的史实资料,这些信息化的产物却在中职语文课堂中生发了积极的化学反应,将学生们带进了那个风起云涌的历史年代,带进了一个高效、快乐的学习课堂中来。

二、拓展视野,挖掘一条幽深神秘的隧道

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材无疑只是一个“例子”,其更广阔的天地应该在教材之外。如何以课堂为基点,引导学生积极地拓展视野,这是中职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重点研究的课题。毕竟,三年过后,学生们就会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从课堂拓展出去的是终生学习的学习态度,是语文的学习理念,是一条幽深神秘的隧道。这方面,信息技术无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诚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中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句话,运用网络,学生们可以从中搜索更丰富、详实、精彩的关于“赤壁”的美景,什么悬崖峭壁、奇峰屹立,什么大江东去、滚滚滔滔,一切都尽收眼底;除了周瑜、诸葛亮,更有庞统、魏延、曹植等“豪杰”人物。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小组学习活动,他们对苏轼的生平,当时的写作背景会了解得更多,对这首词作的主题也就了解得更深刻。

三、读写结合,打开一扇拥抱阳光的门窗

阅读现代作家的作品,他们时不时地会引用一两句经典的古诗词,让文章散发出浓郁的文学色彩,显得深邃、厚重。受此影响,笔者在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常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并积极地应用信息化设备辅助评价,打开了一扇中职生拥抱阳光的门窗。

以《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为例,课堂上,笔者曾组织学生针对以下三个问题开展了读写结合教学活动:

1.就“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一句展开丰富的想象,上网查询资料,用笔写下自己对赤壁景色的憧憬。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将苏轼复杂的情感世界流露得淋漓尽致,根据你的了解与想象,写下苏轼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

3.结合余秋雨的《坡突围》,林语堂的《坡传》,根据你对苏轼的了解,为其写传,要写出自己独有的内容特色。

经过整理,笔者将学生们极具代表性的作业上传到了相关论坛、微博群、QQ群当中,供广大网民品鉴、评论。别说,无论是学生的作业,还是网民的留言不少都有着独到的地方,为今后中职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积极的参考,为引导他们健康、阳光地成长注入一支强心剂。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它给我们语文课堂带来了极大的改变,给古诗词教学提供了更多更便捷的选择。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引导中职学生沉浸在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语文学习当中,给课程改革做出积极、时尚的注解。

参考文献:

第6篇

天是你的生日,无论征程多么艰难遥远;伟大的祖国,我们相信未来不是梦;

我亲爱的母亲,中华大地将开遍胜利的花朵;黄河长江为您歌唱,当十月的阳光照亮神州;用奔腾的旋律ppt,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在演奏庆典的乐章;雄伟的天安门城楼上,东方红歌声响彻万里长空;五岳昆仑为您欢呼,高举巨人的臂膀;挥起巨臂宣布,树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形象;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长城内外为您梳妆,庄严的宣告传遍四海五洲;用金色的稻麦,编织您富丽的霓裳;

啊,xx年峥嵘岁月,您带领我们一路风雨跋涉;阳光为您深情的含笑,您激励我们一路挺进高歌;用宇宙的热能光亮,展示你无比强大的力量;看大江东去浪淘沙,冰雪消融春潮激涌;歌声伴着鸽哨飞扬,春天的故事把新时代记录;沸腾了儿女的心房,展示明天的希望理想;看戈壁沙漠井架林立,火箭卫星拥抱宇宙天空;打开记忆的长春,西部开发正如火如荼;走进岁月的远方,您踏着国歌激越的旋律;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从悲壮的传说中走来,您意气风发昂首阔步;思源思进三个代表,在历史深沉的画面上,我们描绘新世纪的宏图;有过民族的骄傲和荣光,有过强盛与辉煌;听您铿锵的步伐,也有过耻辱与衰败;那是力和美的旋律;是钢铁交织的信念;沉重的苦难与忧患,留下累累伤痕在心中;看您崛起的雄姿,孕育出东方黎明的血红;那是中华振兴的图腾,您的儿女不愧为龙的子孙;为了您的自由,多少人在刑场上戴镣高呼!前进吧腾飞吧!多少人在炮火中陷阵冲锋;我的祖国我的母亲,我们为您壮行编歌祝福;为了您的诞生,井冈毛朱点燃燎原烈火,辉映二万五千里铁流。

中国,我的祖国,世界东方的巨人,您拥有――雄伟壮观的长城故宫,汹涌澎湃的长江黄河,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景物秀丽的桂林山水范文大全 。您拥有――饮誉四海的中华文化,声振寰宇的四大发明,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标新立异的中医瑰宝。

您拥有――东海之滨的波浪滔滔,南疆、岛屿的郁林层层,北国冰封的白雪茫茫,西域草原的牧歌声声。祖国,祖国,我爱您,我愿把美好赞歌唱给您古诗词 ,我愿把我的一切献给您,愿您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

第7篇

吴东平

江西省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335413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境想象和情感领悟能力,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教学的意义体现于让学生在朗诵古诗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诗时领悟中国文化,在情感体验处了解先人情怀,在学习古诗后热爱古典文学。同其他文学教育一样,古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拔苗助长

一、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我国一个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指一个人学识的高低,还包括一个人的情怀,智慧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包括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怀等在内的多种条件,来培养优秀的学生。在任何一首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单个字词的意思,还需要感受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情怀以及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将小学课堂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偏向生活化,引导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以及不同诗人对于同一意象的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及魅力。此外教师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赠刘景文》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词中的意象,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因为诗人在写诗词时,通常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分析意向及写作方式,表达技巧都十分重要。经过多次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学会足够的意象特点含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在诗人的眼里,任何一种花草树木,大海河流都能够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从《游子吟》这首诗词的意象中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舍和无限的关心。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喜悦,有不舍,有忧愁,有想念。每个字词中都流露着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逐渐真正感悟。《浪淘沙》中,诗人仕途失意,不受重用,尽管多次被贬,却一直不畏权贵,而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表达了诗人依旧向往田园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点出刘禹锡对于田园生活的渴望还要点出对于权贵的厌恶。适当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老师听的模式,用来检验教师的授课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听懂。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以及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李白《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授课。首先这是一首对于大自然风景描写的古诗,学生对于李白这位诗人并不陌生,那对于这首诗的讲解就一定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在新课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诗中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视频或者请学生欣赏天门山和楚江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这些视频和图片看了感觉怎么样?”学生对于实际美景的感知肯定是具体的,学生肯定会说“壮阔”“雄伟”“漂亮”等这些简单的词,且能直观表达看法的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此时,学生借助另外一种方式已经在无形中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教师在授课前已经给了学生一个关于诗中美景的具象表达。这首诗的教学此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借助各种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画画、写作等,再收集学生的作品来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千年前的李白对于天门山和楚江也有和同学们一样的赞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表达的吗?”这时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此时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也就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教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文本的类型、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体裁等进入深层次剖析,聚集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这些思维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也能给学生带来竞争、接受、体验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其语言思维也会快速增强。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中,这首诗主要传递的是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异乡”二字就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句。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首诗的表现风格、思乡情感,就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来剖析这首诗词。其一,教师运用对比法,与《泊船瓜洲》《静夜思》等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析,看这三首诗词在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点,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其语言思维被完全激活。

结束语

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自愿投入古诗文学习的行列,此时教学目标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智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0(11):107-108.

第8篇

但是,在诗歌鉴赏的实际活动中,有时并不能完全依赖和相信千百年来因袭下来的传统意象的固定含义。因为,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遭遇、不同身份的诗人,对于这些意象的运用和理解也不尽相同,导致意象的象征意义、比喻意义发生了变化,意象因此具有了多义性。我们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极为常用的月、水、花等意象,简单加以阐释。

一、月的意象

月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诗人和月之间便有了不解之缘。在古典诗歌中,月的意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 以月暗示空间距离以及由此产生的思乡怀远。在古典诗歌中,月往往和距离的阻隔产生联系,因此,诗人往往用月来寄托思乡怀远的情感。例如: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即为思乡怀远的典型例子。再如:李白《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昌龄《从军行》“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人未还”;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等,都表达了这种情感。

2 以月暗示时光流逝、生命流逝。月升月落,月圆月缺。古人常以月的意象感伤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例如,李白《把酒问月》在短短的诗行中,却发出了一连串长长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这首诗一共七次出现“月”字,突出地表达了诗人时光不再、岁月流逝的生命感慨。这样的例子还有: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以明月贯穿古今,抒发了千古以来人类对时间的感叹;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在李煜眼里,往事如梦,只能在“月明中”徒作悲怆地追忆。

3 以月暗示悲欢离合的情感。诗人笔下的月常常与悲欢离合的情感相联系。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其中的“愁”可谓到了极点。孟浩然《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其中的凄恻孤寂,令人怦然心动。钱起《归雁》“二十五弦弹月夜,不胜清怨却飞来”,真是郁怀难耐,怨声不断啊。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用“残月”象征离别的伤感。李白《忆秦娥》“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用“秦楼月”暗示离别的伤感。上面的例子,都是以月象征悲凉的情怀,当然月也可以象征喜悦的情感。例如,朱淑真的《生查子》“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二、水的意象

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水的意象主要有这些象征意义:

1 以水暗示时间流逝。这种象征意义,或暗示时代变迁,或暗示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潮流,或暗示人生短暂、生命流逝,或暗示盛衰兴亡的变化。例如:王勃《滕王阁诗》“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白流”,王安石《桂枝香》“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都以自然的流水来暗示时代的变迁;辛弃疾《鹧鸪天》“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南乡子》“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都以流水象征历史发展的潮流不可逆转、不可阻挡;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三国演义》卷首词“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都以流水象征生命的流逝;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杜牧《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都象征盛衰的变化。

2 以水暗示送别、思乡和愁绪满怀。古人送别,往往发生在水边。因此,水的意象就被诗人用来暗示送别。例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水急流”把朋友很快地带走,因为朋友的离开,倍感惆怅,于是只能借酒消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用天边滚滚长江之水的流淌,表达了友情的绵远。

由于很多诗人有漂泊在外的经历,往往见水而生思乡盼归之情,因此,水的意象也用来暗示思乡。例如,韦庄《江外思》“年年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江水直接引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柳永《八声甘州》“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写旅客思归的凄苦心情,但是,故乡渺远,归心难寄,他只能注视东流的长江水,将一腔思乡之情倾注在无语的流水中。

3 以水象征女性和爱情。用水象征女性,在水边向女性求爱,求而不得,于是水就成为了爱情的阻隔。在很多古典诗歌中,横在男女之间的往往是一条不可逾越的水:《诗经·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三、花的意象

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被歌咏的对象。花的意象主要有这样一些象征意义:

1 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以花暗示伤春、惜春的情感,这种象征意义,在古典诗词中是最为常见、最为突出的。例如: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苏轼《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张先《天仙子》“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白居易《落花》“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这些都表现了伤春、惜春的感情。

2 以花暗示个人身世命运。落花的命运往往让诗人想到自身的命运,于是,花的意象也就具有了暗示个人身世命运的作用。例如,《红楼梦》中《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销香断有谁怜?”花与黛玉,难道不是同病相怜的吗?

第9篇

中国古典诗歌中水的形象无处不在,水在诗歌中形态万千,水在诗人心目中引起的联想也复杂多样。在不同人眼里,在不同心境下,水各不相同。

现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的古诗词,对其意象的丰富意蕴解析如下:

水,象征了别离的情感。水的纤柔,象征着离情的缠绵;水的悠长,象征着离思的绵邈。因此,古代作家常用水来写照离情离思。宋代欧阳修《踏莎行》有句:“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所望之人在暖风中摇着马鞭远行,行人越行越远,女子心中的离愁越积越深,如丝如缕,绵绵不绝,恰如迢迢春水。最善于将水作为别离主题的作家无疑是李白。其中,最为传诵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与《赠汪伦》。前诗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目送帆影远去,将无限惆怅之情倾注在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中,流向目力难及的水天交接之处。后诗云:“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桃花潭水”进行烘染,景色丽如画。既然桃花潭水既美且深,不免触动作者的离怀,使他将水深与情深联系起来,从而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一句。水深已达千尺,犹不及汪伦的送别之情,则其情该是何等之深?除此而外,李白以水喻情或显情的佳句还有许多,如“寄情与流水,但有长相思”,“东流若未尽,应见别离情”,“黄河若不断,白首长相思”,“西行有东音,寄与长河流”等。

水象征着某种障碍,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之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中国古代许多爱情诗以水象征障碍,难以跨越。宋代词人晏殊“欲寄彩笺无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蝶恋花》),就是对这种阻隔的感叹。汉末《古诗十九首》中有歌咏牛郎织女为天河阻隔的诗句:“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诗中不写河汉宽阔无边,而是强调它“清且浅”,二人相距并不遥远,却只能隔着轻盈闪烁的水光含情相视。这才是让人心摧骨毁的伤痛,地老天荒的遗憾。柳永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雨霖铃》),茫茫烟波,隔断望眼,隔断离情,却让离情更加深沉。

“流水”常象征流逝的时光。“水”强烈地触发着人们产生感叹光阴流逝的时间意识,如李煜的“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喻帝王生活如花落去、春已逝、流水尽一样一去不复返。《三国演义》卷首的《临江仙》开篇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借滚滚东流的长江,感叹历史风云人物的浮生短暂,面对一去不复返流水,在怀古自伤中发出永久的长叹。类似的还有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汉乐府诗“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长歌行》)等著名的诗句。

诗人尤其喜欢以流水比喻愁情,水的连绵不断,恰如愁情挥之不去,诗歌是诗人对人生的独特体验,这其中必然会有对家国兴衰、人生悲欢的抒发。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演奏的是时代的怨曲与悲歌,水声呜咽盈耳令人不忍卒听,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怀销愁愁更愁。”(《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更是以水流无限,比喻愁之长;用一江春水,比喻愁之深;抽刀断水的奇妙比喻,写出了诗人的悲愁似水难以斩断。因此成为描写愁情的千古佳句。

水也是诗中人物传达情感的媒介。水可以流动,因而水又具有沟通之意。“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一对有情人被江水阻隔,又共饮一江不为不幸之幸,江水于他们既是痛苦的根源,又是精神的慰藉。诗人以这种既是阻隔又是沟通的矛盾统一,将爱情写得缠绵悱恻。造成阻隔的水自然是无情之水,沟通情感的水又是多情之水。这种把水作为沟通情感之媒介的用法在诗歌中亦是多见,如我们熟悉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友人所乘之舟已从视线中消失,眼前的长江却流向天际,那正是孤帆远去的方向,茫茫的江水,不正像诗人牵连不断的离别之情吗?

诗人还常用水营造的氛围来衬托特定的心境或用来寄托自己的心志。如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描绘了清泉在石上奔流,月下浪花晶莹清澈见底的优美意境,衬托了诗人回归自然的喜悦心情。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借极具动态的画面,体现了诗人悲秋的情怀以及由此引发的身世飘零之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抒怀》)则体现了茫茫夜色中江水奔流的气势,更加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处境。白居易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琵琶行》)以水的清冷借以表达了和友人离别时惨淡的心境。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短歌行》)用大海的容纳万有的气度来寄托作者渴望招纳天下贤才的愿望。

哲人眼中水是表达哲理的极好象征。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是孔子在临流感叹,慨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则整篇都在借月和水阐发哲理的深思,可以说将水的动人、水的深刻、水的意蕴写到了极致。

流水也可比作相思之情。李清照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借花草凋零、溪水自流的景象象征了夫妻分离后两人都无可奈何的空自思念。

第10篇

关键词: 传统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 小学诗词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古诗词教学的需要,尤其与情景教学的要求大相径庭,利用信息计算机手段强化视听效果,改善纯语言教学环境,打破课堂教学的时空性,以音像的生动性、可感性强化教学内容势在必行。下面我就谈谈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利用电子计算机手段创设情境的方法和效果。

1.和谐的韵律营造氛围,体验丰富的情感。古诗词的抒情性极强,例如:在欣赏杜甫的《春望》之前,我精心挑选,采用二胡协奏曲《二泉映月》为背景音乐,此曲描绘了月映清泉的优美景色,以感叹诗词作者一生坎坷的命运为主题。音乐的曲调低沉抑郁,哀婉凄苦,如泣如诉,学生闭上眼睛,静静感受,乐曲入场句先声夺人,扣人心弦,一下子就揪住了每一个小朋友的心。定下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小朋友自然随乐曲进入特定的情感氛围,为深入理解主人公的悲苦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范读结束时,小朋友都能用苦字理解诗作内容,赏析将至结束,再次用背景音乐为学生配乐朗诵,乐曲之音韵、情感与诗作之韵律情感完全妙合于一,彼此不分,课堂气氛推向了,学生对诗中情感的体验借助音乐营造的氛围达到了饱和点[1]。利用计算机录音设备进行教学是可使用的简单易行的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它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同时借助音乐的生动性、可感性,给小朋友一种更直接的感受,以其特有的感染力营造出强烈的情感氛围,促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作所要表现的强烈情感。当然,配合范读的背景音乐须精心挑选,其基调须与诗作感彩保持一致,节奏、韵律与诗作不相吻合的背景音乐,非但不能配合情境的设置,反而会破坏小朋友对其总体情感的把握,效果适得其反,这是情境创设所必须坚决放弃的。

2.逼真画面增强直观,感悟鲜明的诗词主题。诗词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不仅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更是对社会生活的高度、集中的概括。一般来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后,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这典型事物的特征,表现社会生活和更具普遍性的思想意义。以诗词《春望》为例,此诗内容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或许能了解个大概,但教学效果不佳,印象也不深。如果能借助计算机画面提供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真实可感的实物图像,就能再现诗人作诗场景,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准确表达的机会,也能有效地把人脑第一信号系统所反映的实物和第二信号系统的语言直接联系起来,将烦锁的精细分析转化为直观的画面形象,通过画面丰富的内容表达,使学生借助画面驰骋于作品之中,从而准确理解作品思想。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效果,课前我准备好几幅能恰如其分地表现此诗主题的水粉画,几幅画构图简单明了,主体却鲜明突出,陪衬背影若隐若现,意蕴深远,令人思索玩味,色调明暗适度,调配适当。在设置了强烈的情感氛围后,用视频转换台依次展示几幅画面,画面形象逼真,清晰可感,既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有机统一,诗词的内容尽在其中,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话”,而且画面形象将在小朋友的记忆中打上清晰的烙印,经久难忘,历久不衰[2]。

3.视听效果开启学生的想象,领略诗词中的和谐意境。优秀的古诗词不仅有丰富的思想感情,深广的社会内容,更特具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东西,这就是诗词的意境,是古诗词创作中通过想象和联想,突破时空界限,能最大限度地将诗人的心灵感受和丰富情感表现出来,令学生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为言传的艺术境界。对于这样一种深邃高妙的艺术境界,面对还不能独自进行艺术感受、评判、鉴赏的小朋友,如果靠单一的语言上的刺激,或是纯粹的画面效应,那么远不能理解诗词教学的最佳效果,运用计算机教学手段,音画同步进行,更益于小朋友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和吸引,对和谐意境的感悟,有时甚至会达到“1+1>2”的效果。以理解李白的《望天门山》为例,李白诗多浪漫激情,自然奔放,想象离奇,情真意浓,《望天门山》这首写景诗正好体现了这一点:天门山夹江对峙,佳木葱茏,峰峦青翠,长江水青绿澄澈,波澜壮阔。诗词中描绘了雄伟、秀丽的景色,充满了无限美感,充分表达了李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我借助计算机,以昂扬激越的《大浪淘沙》为背景乐调,画面则展示滚滚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的浩荡气势及其所表现的巨大力量,展示碧水青山、红日白帆互相映衬之绚丽画面,展示天水相接处,一片“孤帆”迎面扑来烘托出的广阔的江面,长远的江流,置身于如此极具感染力的情境之中,由视听效果触发而产生的想象和再创造,将使小朋友恍若身临其境,反复朗诵,细细品味,用心揣摩,我只需在必要时略作解说、点拨,就能使小朋友茅塞顿开,领悟李白倾泻于其中的情感和充满哲理意蕴的艺术境界,达到一种充分领略意境美的境界[3]。

随着现代社会对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现代化计算机教学手段较之传统教学手段的优越性日益明显,作为中小学教学的一个新课题,电子信息手段运用及作用还有待在实践中细心研究、不断探索,为语言诗词教学改革发挥真正的作用,在语言诗词教学这块阵地上显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4]。

参考文献:

[1]代利伟.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点滴[J].新课程(小学版),2009(04).

[2]邢建立.小学语文学科素质教育的几点意见[J].青年文学家,2011(10).

第11篇

古诗词中词语鉴赏的考查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诗句中的某一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变体:(1)简析诗中某字用法的妙处。(2)诗中某字你认为用得好不好,为什么?(3)某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4)评析某字的艺术效果。(5)诗歌的“诗眼”是什么?(6)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某字的作用。(7)请从诗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简要分析。(8)某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为什么?(9)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字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例1 (2007年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道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简析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郯郯,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例2 (2006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小令,完成问题。

[黄钟]人月圆 山中书事张可久

兴亡千古繁华梦,诗眼倦天涯。哥乙林乔木,吴宫蔓草,楚庙寒鸦。数词茅舍,藏书万卷,投老村家。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诗眼倦天涯”中的“倦”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简析“倦”字体现了作者看透世情后的疲倦心理,概括了作者饱尝人间世态炎凉之苦,又为后文归隐山村,诗酒自娱打下了伏笔。

例3 (20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菩萨蛮 李 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豫。

简析“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2、某个词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变体:诗人的心情集中体现在某字上,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例4 (2007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江南超然台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教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趋年华。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简析表现的是无奈、苦涩的心情。登超然台望见的景色,引起了作者的乡思,因此只能在酒醒之后苦涩地“咨嗟”不已,无奈地说:“‘休对’老朋友说什么乡思之愁,‘且将’新火煮新茶聊以吧。”

3、诗句中的某字能否换成另外一个字,请简述理由

变体: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写作另一字,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

例5 (2006年福建卷)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李商隐

远书归梦两悠悠,只有空床敌素秋。阶下青苔与红树,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第二句中的“敌”可否换成“对”或其它词?请简述理由。

简析不能换成“对”或其它词。用“敌”字不仅突出“空床”与“素秋”默默相对的寂寥清冷的氛围,而且表现出空床独寝的人无法承受“素秋”的清冷凄凉的情状,抒发了诗人心灵深处难以言状的凄怆之情。用“对”或其它词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

二、考查内容

古诗鉴赏题中的词语鉴赏,主要是指动词和形容词的鉴赏,数词、副词、叠音词、象声词、语气词等也不可忽视。

1、动词或形容词

清朝人沈德潜《说诗啐语》中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如王安石写“春风又绿江南岸”,先用“到”字,再改“过”字,又换“入”“满”字,最后选定“绿”字。再如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被认为“一闹字卓绝千古”,“闹”字也是经过多次改动。不管是“绿”还是“闹”,都鲜明生动地刻画了春天的蓬勃生机,这就是炼字的效果。

古人推敲用字,看重的是选择最准确的一个动词或形容词来体现丰富的内涵,这个词往往就是整首诗的“诗眼”。如林景熙的《溪亭》(2007年广东卷):“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的动作神态,更表现出闲极无聊的寂寞情感。王安石的《葛溪驿》(2007年四川卷):“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本诗以“乱”为诗眼,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的家园之思。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

古诗词的“诗眼”,位置不固定,一般出现在律诗的颔联和颈联中,以处于中间位置为多,如王维的《新晴野望》(2007年全国卷Ⅱ)的颈联“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其中的“明”“出”就是全诗的诗眼。诗眼有时也出现在律诗的首联或尾联,如“鸣蝉更乱行人耳”(2007年四川卷)中的“乱”是在尾联。诗眼有时也出现在绝句的首句或尾句,如“独上高楼望帝京”(2005年湖南卷)中的“望”在首句,“带得钟声到海幢”(2006年广东卷)中的“带”在尾句。诗眼也会出现在词的押韵字上,如“红杏枝头春意闹”(2004年全国卷Ⅱ)中的“闹”,“绿水人家绕”(2004年辽宁卷)中的“绕”。

2、数词

在古诗词中,数词除了指数目之外,大都具有“夸张”色彩。如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数字“万”写出了学识之多,才能之高,而“一”写出了价值之低,作用之小。诗人向往着以自己的学识兼济天下,潜心苦读,满腹经纶却无人欣赏,不能为世所用,从而表达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3、副词

对副词的鉴赏,是新出现的考查内容,一般注重表示动作行为的程度、范围、频率、方式等副词。如元代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2006年江苏卷):“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又”字暗示了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4、叠音词

叠音词的作用是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如高启《黄氏延绿轩》(2007年天津卷):“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葱葱”“靡靡”写出了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富有韵律感,增强了表达效果。王安石《示长安君》(2007年湖南卷):“草草杯盘供笑雨,昏昏灯火话平生。”“草草”可见酒菜的简单,欢聚中有些许不足;“昏昏”则烘托了人物情感,暗示了将别的伤痛。

5、象声词

象声词是摹拟事物声音的词语,大部分都是重叠的词语,如“关关雎鸠”“呦呦鹿鸣”“唧唧复唧唧”“嘈嘈切切错杂弹”等,也有一些不重叠的词语,如“呕哑嘲哳难为听”“船尾跳鱼拨剌鸣”等。如苏轼的《东坡》(2006年辽宁卷):“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12篇

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活动,它包含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其中教学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一环。一堂优秀生动的地理课,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教师本身渊博的知识之外,面向学生的传授知识也离不开语言艺术,而语言艺术包括言辞语言和体态语言两部分。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通过表情手势辅助以简单明快的体态语言,使得声形情有效地融合在一起,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还可以优化记忆,从而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何做到课堂教学言辞生动形象,体态语句简洁明快,成功地驾驭课堂教学,左右课堂形势,达到言之确凿,证之有据,推之有理,谈之有章,语言完美,炉火纯青的地步呢?以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四点体会。

第一,平常注意收集积累有关地理知识方面的生动形象的民间俗语,如,“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桂林山水甲天下”,“蜀道难”等,这些短句通顺易懂,形象逼真;“紫貂皮,乌拉草,吉林人参天下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东北三宝;“哈密瓜,和田玉,吐鲁番的葡萄甜如蜜”,说明新疆物产丰富,是个好地方;“烟台苹果莱阳梨,青岛的啤酒数第一”,三言两语便概括了山东的名牌产品,学生好学、好记还很容易理解。

第二,编写有关地理知识方面的诗歌顺口溜歌谣,加强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加以引用,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书本基础知识的理解记忆,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我国有33个省、市、自治区行政单位时,以生前编写的我国单位名称歌谣为依据,帮助学生进行记忆:“两湖两广两湖山,五江云贵福吉安,四西二宁青甘陕,还有内台北上天,后加渝港和海南”。学生学起来,好背好记记得牢。又如,在讲述等高线时,用“海拔相等连一线,密陡舒缓坡度辨,山谷集水向高突,山背分水向低延”;在讲季风气候,用“季风随着季节变,北风吹过变东南。冬雪夏雨量集中,海陆温差使其然”。在讲世界分区地理时,为了使学生对一些世界重要国家能有较深刻的印象,笔者平日搜集编写了一些短小歌谣,如讲日本可用:“岛国多山多港湾,火山地震太频繁,季风气候梅雨绵,原料燃料俱不全,国际市场阔无边”;讲新加坡有诗为证:“海洋运输位置佳,对外贸易一朵花,工业称雄东南亚,花园城市甲天下”。像这样短小精悍的歌谣短句朗朗上口,学生好学,爱学,容易掌握,很快熟悉所有国家的概况及国情,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充分利用古诗,巧借诗歌入课堂。在讲解气候的时候,利用古诗词,设计新课导入。如先利用一句古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分析诗人将南方春景比喻北国冬景,着意造景堪称奇绝,富有烂漫色彩。正当同学被这千古佳句陶醉时,再问诗中描写的是天气还是气候,学生们立刻处于深思中,接着导入新课。又如,在讲内外力作用的时候引用白居易的《浪淘沙》:“一浪泊来一浪去,一重浪来一重生。相搅相淘无歇日,会教山海一时平。”这不正是外力作用使得地表趋于平坦的真实写照吗?在讲解长江三峡水流湍急时引用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在讲解黄河时引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在讲解我国名山胜地时,用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来形容泰山,用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来体现望庐山瀑布的真实写照。这些生动形象美好的语言,学生倾心聆听之后,情绪亢奋激动,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对增强学生的记忆起了良好的作用。

第四,充分利用一些离奇的事例和巧妙的语言创设悬念进行提问。悬念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诱因。如一艘由美国旧金山开往中国上海的游轮上,有一孕妇在船过日界线前后先生一男孩,后生一女孩,船由东向西行,问按照生日男孩大还是女孩大?学生们根据日界线相关概念知识很快做出正确的答案。又如,讲经纬网时问学生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盖房子四周的门窗都朝着南?什么地方看太阳从北方升起?从心理学角度讲,惊奇的事情会使人注意,而正是这些奇妙的问题高度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始终保持着稳定的求学欲望,教师加以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进入探索和创设性的学习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为学生开展逻辑思维和导航。

在艺术语言材料确定以后,教师要在讲解言辞的技巧和体态语言上狠下工夫,如掌握吐字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顿挫等技巧,同时辅助面部表情手势等,简单明了形象的体态语言使学生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感情的全部表现主要由语言、声调和面部表情等组成。因此一个优秀的地理教师,在注重言辞性的语言艺术的同时,不可忽视教师课堂教学的体态语言,尤其是刚刚走上讲台不久的青年教师,更要重视体态语言的大胆表露。

总之,朗朗上口娓娓动听的言辞性语言和简明形象的体态语言的巧妙结合与灵活运用,是地理教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课堂教学创设出一种学生乐于学习的环境,对诱发学生学习的动机,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探索,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