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新闻报道作文

新闻报道作文

时间:2023-05-29 17:5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闻报道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闻报道作文

第1篇

现在是新闻报道时间,我是主持人??e~我。人类代表前几天提出的八荣八羞耻,就随我们的镜头看一看具体情况吧。

镜头(1)

在快乐街上,熊猫开的饭店生意盛是红火。那是当然了,熊猫是一位勤勤恳恳的工作人员,生意怎么会不好呢?但有几个人唉声叹气地走了出来,怎么回事?难道是菜偷工减料?走进一看,哎呀!老狼对这桌饭咳嗽一声,对那桌菜打个喷嚏,真讨厌!络绎不绝的顾客变得屈指可数,那些拂袖而去顾客的饭菜佳肴都变成老狼的腹中之物了。

镜头(2)

原本一片欢乐的森林村为什么变得乌烟瘴气?是一个巫婆在村内“作法”。猴大妈蹲在地上,乞求巫婆驱除身上的“魔鬼”。小兔摇摇头,把猴大妈拉过来:“猴大妈,快去看医生吧!不要在这儿了!”“这儿肯定有用!”猴大妈坚定地说。“那您先去让医生看一下,好吗?”“那——好吧!”猴大妈犹豫地边说边走了。

镜头(3)

红灯在急促地眨眼,可狐狸驾车毫不理会,猛冲过去,鸡大婶在人行横道上过马路,吓得连连后退。狐狸并没有急刹车,,而是猛冲了上去——鸡大婶手脚粉碎性骨折,坐在地上痛哭流涕。而狡猾的狐狸呢?撞了人却逃之夭夭。但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狐狸还是落入法网。

本次新闻报道到此结束,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第2篇

新闻编排过程中,要具备策划意识,强化新闻节目的系统观念和整体意识,才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新闻节目的基本职责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做到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由于时政新闻多限于会议新闻、领导活动等,表现手法单一,所以在编排这样的硬新闻时要注意搭配软性社会新闻、文化体育新闻、社会趣闻等,激发观众的兴趣,以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在新闻节目中,不可能每条新闻都能引起观众的长时间注意,如果把新闻节目编排得有起有伏,就能更好地刺激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点,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这就要求节目的题材、形态风格应该多元化组合,交错配置。如在节目中设置“板块结构”,合理使用间奏等,使节目富于变化,便于观众接受。招远电视台《金色家园》栏目定位时,首先清晰栏目板块结构,不到十分钟的节目,我们用分板块来达到播出时间短、新闻信息量大、反应速度快的目的。

2新闻策划应该坚持的几个原则

新闻策划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要想使自己的新闻策划标新立异,就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2.1客观真实原则

新闻是客观事实发生后被记者发现和了解到的,不是策划出来的,也就是说新闻事实在先,是第一位的,新闻报道在后,是派生出来的,新闻策划必须以事实为基础,所有的策划必须围绕新闻事实来实施,这就是新闻的客观性原则。

2.2前瞻性原则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编辑都要具有强烈的超前意识和预测能力,从海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在纷纭复杂的新闻事实中准确把握事物的主流和发展趋势,顺势而动,善于抓住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作文章。新闻媒体的竞争日趋激烈,正如“快手打慢手”,决策有了超前性就能在媒体竞争中领先一步,先声夺人,赢得新闻报道的主动权。

2.3创新原则

新闻策划最大的特性就是求新求异、有独特的视角和创意,才能一招制胜。受众对第一次出现的报道最感兴趣,新闻策划不能重复和模仿别人,新闻策划形式上的模式化,缺少独创性和新鲜感,不仅出不了精品,反而会降低宣传报道的效果。创新性思维是报纸编辑进行新闻策划的主要思维方式,表现为想人所未想、做人所未做,让创新能力贯穿于整个编辑流程,包括策划创新、编稿创新和组版创新。

2.4可行性原则

策划的成果最终要在新闻实践中得到证实,因此设计方案必须合情合理、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导新闻采编活动。我们策划一个选题、一组报道,要充分论证它的可行性和影响力,充分估计实施报道的难度,以及在思想准备、物质条件等方面进行系统周密的谋划和准备。有的媒体在新闻策划中,或者凭经验盲目决策,或者凭感情拍脑袋决策,或者凭直觉仓促决策,或者凭印象片面决策,使新闻报道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甚至陷入虎头蛇尾、半途而废的尴尬境地。

3.1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

向我国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党的整个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宣传具有鲜明的舆论导向性,而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党和人民的祸福。作为媒体的编辑,在作选题策划和报道时必须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围绕百姓关心、社会关注、党和政府重视的难点和热点,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新闻敏感性,选取那些“含金量”高,有针对性、有卖点的新闻事实,提炼出新闻主题,有计划地组织一系列报道。

3.2要注重人文精神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是人,同样,在传播者、受众以及传播媒介这三者当中,起关键作用的也是人。因此,新闻策划就要以老百姓最为关心的内容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多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关注百姓生活需求,让新闻报道真正成为沟通政府、联系群众、传递民生的桥梁与纽带。特别是重大主题报道,要求编辑把心思和目光投向人,从人的生活细节、情感因素着手,摸准受众需求的脉搏,最大限度的保证新闻策划的百姓关注度,这样才能使重大主题报道鲜活起来。

3.3要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新闻策划目前已成为各媒体在激烈竞争中普遍运用的法宝。但新闻策划必须以新闻事实为依据,绝不能凭空想象,捕风捉影。那么,作为编辑,怎样才能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科学地处理信息、努力成为新闻策划的能工巧匠呢?首先,编辑要善于鉴别各类信息的真伪及其价值。新闻报道策划是主观能动性的表现,而新闻事实却是客观存在的,新闻报道策划必须以新闻真实性为基础,所有的策划必须围绕新闻事实来进行,超越这一界限,就成了假新闻。其次,编辑还要善于充分利用各类有效信息为策划服务。在具体操作过程中,编辑必须走出两个新闻策划误区:一个是为了达到某种轰动效果而无中生有制造新闻进行假策划;二是为了迎合大众心理对新闻过分地进行加温,进行炒作式策划。这样的所谓新闻策划,都会大大降低受众对媒体的信任度,直接影响媒体的声誉。那么,大量用于编辑来鉴别策划新闻的信息来源在哪里呢?

大编辑室的核心应该是“编辑调度记者”。编采的各个环节不应是简单的流程,不是记者采写稿件交给编辑、编辑把稿件编排好就算了事。这种直线的编采过程,缺乏新闻的挖掘和创新,很难使新闻的整体收听效果得到提高。编采过程应是一个多层面、系统性、创造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线的记者不仅要交给编辑稿件,还要及时反馈稿件之外的重大背景及其它新闻信息给编辑。编辑在编稿过程中,在汇集和分析各类新闻信息的基础上,筛选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点,策划出有效方案,由记者具体行动,编辑组织实施调度,这样,编辑的策划作用就能很好的显现出来,新闻的传播效果就能得到大大加强。

4总结

结语总之,新闻策划是一项完整的、系统的工程,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的合作。新闻编辑要依据新闻资源不断发展变化的最新信息,对策划的主题、内容、形式、进度、规模和强度,进行全盘考量,及时对符合客观实际的报道作出适度调整,使新闻策划与报道对象、采访环境的客观实际始终相吻合。

参考文献:

[1]蔡雯.新闻传播的策划与组织[M].新华出版社,2001.

[2]陆小华.激活传媒[M].中信出版社,2004.

第3篇

关键词 新闻 美学原则

abstractreality in object of news and goodwill in effect of news, which are regarded as the content of news and beauty in form of news compose the aesthetics principles of news, which shape the harmonious unification in the beauty of news, including the content and the form ultimately.

key wordsnews aesthetics principles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类所触及的一切领域,作为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意向性对象,从本质上说,都具有美的创造的内在要求,新闻亦是如此。对新闻而言,不管如何标榜所谓“中立”,都不可否定地蕴涵着某种审美态度与审美评价,并对人们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的形成造成影响,这也正是新闻的审美价值所在。对于新闻独特的审美特质,笔者觉得应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新闻的美学原则,一是新闻对象的“真”,二是新闻效果的“善”,三是新闻形式的“美”。

第一,新闻对象的“真”。

这关系到何谓新闻的最根本前提。何谓新闻?这是一个至今尚无定论的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关于新闻的定义究竟有多少,有人说有170 多种,也有人说有数百种,不一而足。即使在国内,也有诸多不同的说法,而最为典型、最有影响的有四种定义:侧重对象的定义,如,“新闻者所注意之最近事实”(徐宝璜);侧重报道的定义,如,“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侧重传播的定义,如,“新闻是最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王中);侧重信息的定义,如,“新闻是经报道(或传播)的新近事实信息”( 宁树藩)。尽管这四种定义各有侧重,但无论如何定义,在一个根本点上是一致的,亦即新闻是基于事实,以事实为基础的,它以准确的对象内容为前提。尽管对于新闻真实性的具体含义,在新闻界仍有不少争议,但不容否认的是,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而这种真实,在笔者看来,应是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亦即真实地反映客观事实,新闻报道与新闻对象的“真”——客观事实相符合,就是真实;不符合,就是不真实,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新闻失真。

新闻对象的“真”是新闻的最根本前提。这一最根本前提决定了新闻的真实与 艺术 的真实有着本质的不同。艺术的真实往往需要很大程度上的虚构,而新闻的真实却不允许有丝毫的虚构,包括基本事实与具体细节,都必须真实。对于这一点,我们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认识。梁衡曾说:“新闻的本质是信息,文学的本质是艺术。两者不能混淆,这一点不从理论上辩清,就不能杜绝假新闻。”①信息的真实性要求决定了新闻在本质上的“真”,并与文学的艺术虚构本质划清了界限。而在现实的新闻报道中,许多人对此往往重视不够,为了追求人物、事件的“完美”,作所谓文学式的“合理想像”。殊不知,想像与虚构是文学艺术不可或缺的,却是新闻的大忌。2006年那条有名的假新闻《大四的女孩当上了副总裁》,报道一位北京师范大学四年级女生,已经拥有100项发明,其中有3项国家专利,拥有 计算 机界著名的编程比赛acm的亚洲区总决赛银牌,是世界顶尖的机构acm主席团第一个

第三,新闻形式的“美”。

若论新闻形式的“美”,首先要解决一个棘手而基础性的问题,就是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的分类与说法问题。对于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分类与说法,但大多是分类标准不统一的混而言之,诸如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都属于形式的范畴等等说法,那么,消息、通讯、语言、结构、版面、媒介等,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确实相当复杂。而这种分类的厘定,作为新闻形式及其形式美研究的基础性工作,是不容回避,也不可回避的,这就需要首先作一番仔细的梳理。

笔者认为新闻报道的表现形式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作一些分类的描述:一是从新闻构成元素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材料、结构、语言等形式;二是从新闻体裁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消息、通讯、评论等形式;三是从新闻组合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新闻版面、栏目等形式;四是从新闻媒介的层面来看,主要包括广播、电视、报纸、杂志、 网络 等形式。以此观之,新闻的形式“美”,应是以上诸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完美组合,通过对多层面的形式要素的综合运用与恰当组合,从而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如有的新闻语言需要尽量简洁,而有的新闻语言需要详尽具体;有的新闻适合做成通讯,而不适合做成消息;有的新闻适合做成电视,而不适合做成报纸。诸如此类,都有一个形式要素的组合问题,如何组合关系到新闻形式“美”,甚至新闻美的成败。

现代 科技的迅猛 发展 ,既为新闻形式要素的优化组合提供了有利条件,也使其越来越依赖于现代科技。如何从多层面做好做足新闻的形式,在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众所周知,随着新闻制作技术的不断提高,新闻的“包装”越来越精美。与传统“手工作坊式生产”的新闻制作相比,现代新闻制作已进入“现代化大生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如果说传统的新闻更注重内容,那么,现代新闻则越来越凸现形式的重要性。

新闻的美,不仅需要有内容上的美(“真”与“善”),还需要有形式上的“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形式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包括审美的独立性,具有形式的“意味”,是某种“有意味的形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讲究形式上的“美”,就可以忽视内容上的美(“真”与“善”),甚至取代内容上的美(“真”与“善”)。新闻形式的“美”,是建立在新闻内容美(“真”与“善”)的基础之上的,切不可喧宾夺主,否则,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鲁迅先生说过,写文章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④这也适合于新闻的形式美要求。著名记者穆青在谈到白描手法在新闻中的运用时,也有类似的论述:“这种表现手法,有时也借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效果,但主要依靠事实、形象 、思想来打动读者。它的特点是豪华毕落见真谛,从平丽中见到深刻,在沉静中见到热烈; 尽量做到 自然 流畅,不事雕琢。”⑤这都为如何处理好新闻形式“美”与内容“美”的关系问题提供了很好的启示。讲究新闻形式上的“美”,实质上是为了以最优化的形式组合方式,最大限度地表现新闻本身的价值并获得最优化的表达效果,而不是为了仅仅凭借“美”的外衣哗众取宠,吸引眼球。否则,就丧失了新闻最为根本的目的。可以设想,如果一个新闻作品,只有浮华的形式,内容却很贫乏,这样的新闻作品也是难以真正吸引广大受众,并产生强烈的感染力的。

既没有无内容的形式,也没有无形式的内容,真正的“美”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和谐统一。新闻“美”既包含内容美(“真”与“善”),也包含形式“美”,但不可将二者作机械割裂,新闻“美”也应是内容美(“真”与“善”)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

注释

①梁衡:《新闻原理的思考》[m],人民出版社,1996。

②李泽厚:《美学四讲》[m],华夏出版社, 1990。

③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商务印书馆,2000。

第4篇

一、DV新闻面临的问题

1、DV通讯员的素质良莠不齐,节目质量存在瑕疵。

DV通讯员门槛很低,凡是拥有DV摄像机的人士,不分年龄,不分男女,不分职业,都可报名应聘,从手拿DV机的热心观众到DV通讯员,身份转变之间没有严格的准入标准。DV通讯员全凭自己的热情寻找素材、拍片子,业务素养和技术水平良莠不齐,差别较大。因此,在DV通讯员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技术方面的失误和疏漏,节目质量上存在瑕疵,如电视画面不规范,声音录制不清,甚至偏色、断磁、无法播出:对拍摄中的新闻人物缺乏人文关怀。

2、DV新闻在选材上有一定局限性。

普通民众日常生活的社会接触面较小,地域的广度和社会实践的深度都比较有限,故而所拍摄的题材也常常局限在日常生活琐事上,如车祸、火灾、下水道漏水、电线杆子伤人、醉酒闹事、家庭纠纷、街头闹剧等,“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高度和深度。

3、易于产生假新闻。

DV通讯员缺乏严格的新闻采访工作人员资质培训,拍摄活动自由灵活。给假新闻的产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同时,DV新闻通讯员一般只是拍摄新闻、写文字稿,最终的编辑完成要依赖于电视台的专业编辑。由于没有亲临现场,编辑有时候不能充分理解拍摄者的意图,在编辑处理上可能会和拍摄者的初衷有差距。

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加强DV通讯员的管理。

1、设置准入标准。栏目组在发展通讯员时,应设置一些简单的准入标准,如了解法律常识、粗通新闻理论等。

2、给予身份确认。与优秀的DV通讯员签订协议,给予他们一定的身份确认,给予部分DV通讯员采访证件。使其有归属感、有自信心。目前,不少电视台已经在这方面付诸实施,但要加强对有证件的DV通讯员的管理。

3、加强业务培训与指导。电视机构可以为业余爱好者举办各种形式的电视新闻报道培训班。或者在电视上开办电视新闻报道培训节目,请专业的教师、记者、摄像师为业余爱好者讲授电视新闻的基础理论和采访拍摄技巧,还可通过DV作品大奖赛、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对DV通讯员的培训、指导工作,提高业余爱好者的新闻报道水平。

(二)加强对节目素材的管理。

1、扩大DV节目长度。这不仅可以从战略上吸引大量的DV爱好者前来投稿,同时又可以丰富节目的板块内容。

2、“命题作文”。栏目组可根据需要,以“命题作文”的形式指导通讯员采集相关素材,所有的题目要有新闻时效性或社会关注度。这样做不仅可让DV素材更加精准地符合节目需要。还有利于避免节目松散化,促进节目内容专题化。2007年12月,郑州电视台开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DV好新闻大奖赛”专栏,自2007年12月10日到2008年4月几个月的时间里,共收到反映精神文明的DV素材近800件。展播优秀作品162件。这些DV作品不仅丰富了新闻内容,而且为宣传郑州新气象、树立新形象做出了贡献。

(三)加强“二次把关”和整合。

栏目编辑要对征集来的DV素材做好“二次把关”和整合工作,使节目精品化。

第5篇

5月1日,高二(3)班的学生志愿者Li Yue 和 Zhang Hua 去阳光敬老院(Sunshine Nursing Home)开展志愿者活动(送水果、打扫、聊天等)。假如你是校英语报的记者,请按下列要点用英语写一则100~120个词的新闻报道。

1. 时间、地点、人物、活动;

2. 老人们的反应;

3. 简短评论。

注意:报道的标题和记者姓名已给出(不计词数)。

Student Volunteers Brought Sunshine to the Elderly

By Chen Jie, School Newspaper

这是2009年浙江省高考英语卷的作文题,考查的是新闻写作。这类文章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事件的记叙,二是对事件的简短评论。由于这两部分是两种文体,在写作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时态的运用和语言风格的变化。记叙部分须使用过去时,而评论部分则常使用一般现在时,语言应该尽量符合报道的特点,做到言简意赅。

我们来看下面这篇短文。

Student Volunteers Brought Sunshine to the Elderly

Li Yue and Zhang Hua are our school’s volunteers from Class 3, Grade 2. On June 1, they went to the Sunshine Nursing Home. They cleaned the house and played games with the old men. Then, they sent some apples to the old people. The old people were very happy. Li Yue and Zhang Hua communicated the things of school with the old people. The old people hoped them work hard. At last, they said goodbye to the old people.

Li Yue and Zhang Hua are both good students in our school. We should remember them. We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the old people in our family.

By Chen Jie, School Newspaper

【点评】 模拟得分:15分

这篇短文的第一部分是对事件的叙述,第二部分是对事件的评价,在结构上符合新闻报道的要求,内容基本涵盖题目所给的写作要点,时态的运用也没有错误,但是通篇看来却没有什么亮点。

(1) 文章主要采用简单句表达,句与句之间缺少恰当的连接过渡,读来十分生涩,还有些唆。

比如第一段的开头:Li Yue and Zhang Hua are our school’s volunteers from Class 3, Grade 2. On June 1, they went to the Sunshine Nursing Home. 除了把“5月1日”写成了“6月1日”外,这两句的表达方式并无不妥,但是把它们合并成一句,改为On May 1st, Li Yue and Zhang Hua, two students from Class 3, Grade 2, went to the Sunshine Nursing Home to work as volunteers,行文会更流畅,语言会更精练。

又比如最后一段:Li Yue and Zhang Hua are both good students in our school. We should remember them. We should take good care of the old people in our family. 与其号召同学们记住Li Yue和Zhang Hua,不如说他们树立了好榜样,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调整内容,用复句来表达:Li Yue and Zhang Hua are both good students in our school and they set a good example to us to take good care of the old people.修改后显然表意更到位,更符合逻辑,语言更高级。

(2) 记叙在敬老院的活动的两个句子――They cleaned the house and played games with the old men. Then, they sent some apples to the old people――中间用了then来连接。但从逻辑上看,到了敬老院应该是先送上水果再打扫,打扫完了之后一起做游戏。除了调整次序,三件事中间还可以再加些过渡词句,让语句更通顺:They offered some apples to the old people and then helped them clean the house. Everything done, they played games with them.

(3) 聊天也是志愿活动之一,但文中讲完送水果、打扫、做游戏后,先描述了老人们的反应The old people were very happy,再继续写聊天这项活动,导致条理有些混乱。

此外,Li Yue and Zhang Hua communicated the things of school with the old people一句也存在一些语病。首先,没有communicate sth with sb这样的用法,communicate withby表示“通过……和某人交流”的意思,而“聊天”一般用chat / talk withabout sth来表达。其次,the things of school这个表述也欠地道。

结合前面的活动描述,调整语序,修改语病,这里可以改为:Everything done,they played games and chatted with the old people about their school lives.

(4) 第一段的最后描述了老人们的反应:The old people hoped them work hard. At last, they said goodbye to the old people. “好好学习”是老人们对志愿者的期望,而不是反应,改成“感谢志愿者”从行文意思上讲会更顺畅。再把这两个简单句整合成复句:The old people were very happy and thanked them for their kindness when it was time to say goodbye.

你发现了吗?在适当调整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把一些简单句合并成复合句,并添加一些过渡性的词句,这篇文章就升格了不少。

作为高中生,同学们在写作时应该能自如地运用从句、倒装句、复句等复杂句型。如果对从句等的使用没有把握,至少要用一些长复句来体现写作功底。

【修改后】 模拟得分:20分

Student Volunteers Brought Sunshine to the Elderly

On May 1st, Li Yue and Zhang Hua, two students from Class 3, Grade 2, went to the Sunshine Nursing Home to work as volunteers. They offered some apples to the old people and then helped them clean the house. Everything done, they played games and chatted with the old people about their school lives. The old people were very happy and thanked them for their kindness when it was time to say goodbye.

第6篇

要注意口语化,避免词藻华丽、实功虚做

电视新闻报道应该以最通俗直接的方式传递信息,使观众获得最大的信息量是电视新闻人不懈的追求。但是,有的稿件却刻意堆砌华丽词藻,稿件看似文采斐然,却和画面结合起来如画蛇添足。比喻和描述性语句并不是电视新闻的语言。

不可形似报告,缺乏活力

电视新闻本应采用与画面匹配互补的语言来说明和阐释新闻事实,语言应追求新鲜灵活,尽量减少抽象、笼统、概括。而有些报道却形似报告,毫无鲜活灵气。有的甚至用好多枯燥无味的数字指标,完全泯灭了观众解读新闻的乐趣。

避免思维混乱,漫无边际

电视新闻稿在结构上应该具备三个特点,即主题明确,构思新颖,层次分明。力戒表里不一,声东击西。有些稿子声画两张皮,而有些则是表里不一,甚至连题目和内容都难做到一致。

要拓宽报道面,莫看“像”作文

电视新闻片的构成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镜头和文字。有人把新闻片比喻成一条项链。那么,片中的一个个镜头就如一颗颗珍珠,文字稿就好像连接珍珠的金线。拉好这根“金线”这是摆在电视新闻工作者尤其是文字记者和编辑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然而,在电视新闻稿中,我们经常发现:有的记者把文字稿写成一般的解说词,把镜头中的人物简介一番、场面内容介绍一下而已;有的文稿则写成单纯的解“像”文章,说说事物发生在什么地方、结果如何。这样处理往往忽视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应该想到,摄像机能拍摄到的镜头有多少。现实中大量的新闻信息是镜头难以捕捉到的。如何处理这一“遗憾”,自然而然地摆在文字记者的面前。所以,撰写电视稿件时必须发挥文字语言的特殊作用,进而拓宽电视新闻的报道面:把无法用画面传播的,诸如过去的、未来的、或难以用画面表现的,如科技成果、党的重大决策等,用文字语言表达出来,把这些情况如实地传播给观众。

要挖掘其深度,谨防一般化

新闻要求准确、快速地反映社会生活和社会事件,电视新闻更是如此。有些记者为急于求成,对一般消息的处理容易出现程序化、模式化,如会议消息往往按照某某部门在什么地方、举行什么会议、提出了什么要求、参加会议的是什么人员等几方面来进行组稿。其实更要注意的是:挖掘其会议或活动的深层含义,报道其民众广泛关注的问题,并准确无误地加以解释。

电视新闻的画面由于受到其具体图像的限制,缺乏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评论的功能。观众仅仅看电视新闻图像,对新闻的印象比较肤浅,而文字语言具有很强的综合分析和评论事物的能力,它可以恰到好处地弥补图像未能表达的不足,起着代替图像完成综合分析评论新闻事件的任务,使电视新闻报道达到一定的深度。

第7篇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又是一年,今天上午,学校开始放寒假了。我与以往放假时一样,总会在假期开始的第一天,订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目的是为了能够使自己在假期中,过得更加的充实和快乐,并能学习到更多的校外知识,欢欢喜喜喜过个年。

我要培养我的兴趣和爱好,我要跟爸爸一起练练书法,长大以后也能够写一手好字。多看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了解社会。我还要多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我要坚持写日记、作文。以前,我写的日记“干干的”,主要就是缺少观察;以后,我打算每天看三十分钟的课外书,在寒假期间把一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把有一些有意义的人或事写成文章。看一些优秀的作文,学习别人的写作长处。在网上查找写的好的文章,向人家学习学习。另外,我还要一个小册子,起名为“日记小材料”,平时发生一点小事都要留心观察,把一些精彩的东西记录下来,那可是写文章的好材料哟!到时候要写东西,那就不愁“没事可写”了! 走亲访友,做到文明礼貌,尊敬长辈,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同龄人交流学习心得。

这就是我的寒假计划,我不但要加强学习,也要多帮爸妈做事,大家觉得我这个寒假计划怎么样?

第8篇

1.你关注媒体上的高考报道吗?

A 关注 86.96%

B 不关注 8.69%

C 其他 4.35%

2.你对当前媒体的高考报道如何评价?

A 很好 13.04%

B 一般 82.61%

C 较差 4.35%

3.你认为当前媒体高考报道的优点有哪些?

规模大;信息量大;提供信息及时全面,有助于考生及家人了解相关信息;关注当前作文内容;不再炒作“高考状元”;关注面比较广泛,又能落笔于个案;详细;视角更多元,更人性化,有深度了;多方面,立体式,有助于受众及时了解高考信息;及时,准确,权威,透明;丰富的资料,可以帮助高考学生及家人了解各种信息;能让普通大众了解目前高考的现状;关注小事件,制造小感动;及时、快速;提供的资讯较好。

4.你认为当前媒体高考报道的不足有哪些?

放眼望去,全是制造小感动,以至于网友总结了高考新闻报道的规律:考试第一天,一定有考生迟到,警车开道,考试第一场,一定是语文作文题汇总,各种考前自信满满的考生直呼今年的题目有难度;延伸拓展不足;欠权威;深度不够;模式化;角度不新;对高考制度缺乏报道,缺乏引领;雷同,无新意;过度关注高考成绩,对家长报道无创新;每年报道题材类似;对高分考生、好学校、好专业报道得多,对低分考生报道不足;炒作痕迹太重,商业气息太重,作秀气息太重;与高考有一点联系的奇闻异事太多,过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学校录取介绍不清楚,报道太模糊;报道的成功案例太功利。

5.你希望从媒体上看到有关高考哪些方面内容的报道?

人物写真;院校对比;关于高考的深度报道;细节、小故事;多报道今年与往年的不同之处;服务性的内容;借鉴一下国外高考模式,引导国家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中国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很重,关键是高考指挥棒的作用,媒体对此能否做些探讨?有关高考试卷命题、保密、改卷情况,以及后期如何处理等情况;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工子弟大学生的现状;考分分析,政策深度分析,关于高校、专业的报考分析;关于高考每年的变化,如报考人数变化趋势、志愿填报情况等;近几年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线,以及学校的特长专业介绍;院校介绍,院校招生负责人的言论,各专业前景(最好能有毕业生现身说法);有“温度”的高考报道,像《南方周末》曾经策划了一份“文科题”;关于各批次学校录取专业和录取分数的比较;更精确的资讯和名师的指导。

6.你认为媒体的高考报道应该如何改进?

更多后续报道;更全面;更有深度;真正关注学生,而不是走形式;提高服务性;视角创新;深度、引领;报道方式创新,关注高考改革;多从深层次、受众需求上来报道,不要每年都是一些高考花边新闻;将眼光放到大学阶段,可以与大学毕业季结合;帮助考生选专业方面的内容可多报道一些;按新闻规律做新闻;多些实用性,少些娱乐性;多增加实质的关于录取信息的报道,使政策公开透明;少点浮躁。

简要分析:

调查显示,8成多的参与调查者关注媒体上的高考报道,高考的受关注度的确很高。但8成多的参与调查者对当前媒体高考报道的评价为“一般”,可见高考报道很有改进的必要。

参与调查者认为今年高考报道的一大优点是不再炒作高考状元了,不足是模式化、无新意、过度关注高考成绩、过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报道的成功案例太功利等。

第9篇

一、认真仔细地完成学校布置的寒假作业,开学时给老师送去一本满意的作业。

二、多看一些对学习有益的课外读物。

三、多看电视里的新闻报道,了解社会。

四、看一些优秀的作文,学习别人的写作长处。

五、在寒假期间把一些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并把有一些有意义的人或事写成文章。

六、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七、注意燃放鞭炮、焰火的安全。

八、走亲访友,做到文明礼貌,尊敬长辈,向亲戚朋友介绍自己的学习情况,向同龄人交流学习心得。

八、多到室外活动,锻炼身体,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

第10篇

20世纪80年代末的美国新闻业在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改革运动后,开始重视社会公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接着是互联网等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促使新闻文本的制作模式发生变化,产生了“互动新闻”或是“参与式新闻”,公民记者也随之诞生和发展。作为一种新兴的舆论力量,公民记者通过网络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媒体、社会舆论和政府的决策,甚至在一些主流媒体失语的领域日益成为主流。

公民记者是网络数字时代的产物,他们借助新的传播技术和工具,因而具有传统媒体记者所没有的优势。例如摄像手机、DV、网络电话和视频等新闻采集工具,以及新兴网络技术带来的新的传播渠道,如博客、BBS、RSS聚合新闻等。事实上,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公民记者周曙光,就是利用博客、BBS等网络平台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重庆钉子户维权案、厦门市民反PX游行、贵州瓮安骚乱、央视大火等重大新闻,都是他利用网络博客报道的。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救援和灾后重建,2009年的甲型流感等事件中,这些非职业记者通过文字、图片和影音资料传播灾情、疫情,作出的报道深入各个角落,提供了很多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信息。

然而,伦敦爆炸案的一名当事人Justin后来却在自己的博客中表达了对当时那些围观拍摄者的愤怒,这提醒了我们,要对当前的“公民记者现象”进行理性的反思,全面看待一些所谓的公民记者的行为。他在博客中写道:“这些旁观的人都试图进入地铁站内进行拍摄,他们即使不能进去救人,也不应该堵在疏散通道口外。……当我意识到所有这些用手机拍照的人都是想把这件事告诉全世界时,我想是否应该用一种更加温和的方式来告诉人们这个故事,而不是只是这些血腥残忍的画面。这些拍照的人是真的想对这个世界有所帮助,还是只是令人们感受了这场惊骇而已……裸的诉诸人们对于血腥暴力的冲动,曾是非主流的小报和新闻机构的做法,现在我们可爱的同胞,也在随时准备着相机记录我们这个时代所有可怕的瞬间……”他的话让我们联想起过去香港的娱乐记者,他们以跟踪明星隐私,“看图作文”闻名,不断爆出娱乐圈的猛料,表面看上去言之凿凿,但大多是牵强附会的小说,所以被人们戏称为“狗仔”。

相比传统媒介记者的专业性和报道的正规性而言,公民记者来源广泛,多数是非职业的新闻传播者,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新闻学教育,缺乏基本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素养,并且技能不高,对客观、公正、真实等新闻准则和基本价值观方面的认识也不深。无论是报道理念、选题角度,还是采访方式、制作手法,都显得稚嫩和业余,这决定了公民新闻报道在传播形态中具有非正式、非正规的特点。由于新闻事件的发生过程很短,又很重视现场新闻素材的获取,尤其是突发事件的报道,专业记者到达现场后几乎很难再捕捉到多少有价值的信息,而无所不在的公民只要当时人在场,并且配备基本的摄录器材,就可以承担起一个公民记者的角色。他们不必秉承新闻职业道德,获取新闻素材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责任感不强。例如在某些交通事故中,专业记者知道首先要配合公安部门的工作保护现场,其次才是满足自己的采访需求,而非职业的公民记者就可能顾不了这些。再比如就像伦敦地铁爆炸案中的拍摄者那样,他们看到有乘客的生命可能会受到威胁,第一反应不是去伸出援手挽救生命,而是只顾去拍那些瞬间的血腥画面,以期投往各大媒体网站索取报酬或是贴在自己的博客中赚取点击率。很多情况下,这种所谓的公民记者并不能完全承担起专业记者的责任,而更像津津乐道于明星隐私,追腥逐臭的狗仔。可见,公民记者虽然有助于推动新闻报道的革新和发展,却也会因滥用而产生负面影响。

由于公民记者这个称呼本身就存在很大的争议,依照对职业记者的要求,对公民记者进行职业精神的教育和新闻伦理道德的规范就显得更加困难。“公民”作为“记者”的定语,公民记者只是记者范畴里面一个特殊的群体,抑或公众去做一些类似记者的工作,因而有了“公民记者”这一称谓。如果做一个公民记者也要求做专业化报道,那么很明显,目前绝大多数的博客都算不上公民新闻,前面对公民记者的定义也失去了意义;如果公民记者的身份本质上还是普通公众,那么他们只需遵从一般的社会道德,并不需要担负起“公共利益”的责任。这一问题仍争议颇多,但正如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所言――这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解释新闻的时代,但传统新闻学的基本信条,如真实、公正和准确将继续构成新闻的核心和基本要素。公众仍然需要有经验的新闻专业人士帮助他们在垃圾信息堆积如山的网络世界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

注释:

①《手机照片成伦敦破案主线》,新华网,news3.省略/mobile/2005-07/13/content_3212316.htm

②李希光:《清华将培养什么样的新闻人才》,清华新闻网,news.tsinghua.省略/new/news.php?id=2420

参考文献:

1.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张羽、赵俊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和问题》,《西北大学学报》,2007年5月,第37卷,第3期。

3.范东升:《公民新闻的兴起和启示》,《国际新闻界》,2006(1)。

4.陈养凯:《公民新闻的理念与实践――以网络BBS和BLOG为中心》,2008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吴飒:《新媒体背景下的公民记者研究》,2007年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11篇

新闻的接近性是指因新闻事实同受众在地理上、职业上和心理上的距离对于受众能够产生的吸引力。接近性是衡量新闻价值的要素之一,它同真实性、及时性或时宜性、重要性、趣味性或人情味一道,构成了新闻价值的要素。

认识新闻的接近性,了解新闻接近性的内容,对进一步深化新闻改革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新闻中较多报道领导行踪,较少报道群众生活;较多会议新闻,较少社会新闻;较多经济性,反应型的静态新闻,较少信息性,现场型的动态新闻;较多宣传味,较少服务性。这些都是忽视新闻接近性的表现,长此以往,我们的新闻将会失去受众。新闻作为媒体的先导,一定要接近受众、满足受众的需要,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受众,收到更好的宣传效果。

那么,如何才能增强新闻的接近性?

―、深入群众,贴近生活,反映百姓呼声

2002年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显示:有77.3%的观众认为电视新闻报道应加强"对老百姓身边事的报道力度"。地方电视台的记者,相对中央、省级电视台来说,已经很"基层"了,但身处"基层",并不等于已经深入群众,也并不等于贴近了生活。全身心投入,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这颗心,是体察民间疾苦之心,是与群众同苦同乐之心。遗憾的是,有这颗心的记者并不多,有的记者整天跟领导,泡会议,写出的新闻都来自会议报告,总结材料,整篇新闻除了大话、空话、套话,领导排座次,就没有别的东西了。这样的新闻尽管离老百姓的眼睛很近,但离老百姓的心却很远。它存在的价值,只是领导职权的装饰或荧屏待遇,是会场外的会议,而很难说是真正的新闻。让这样的新闻长久、长时占据电视荧屏,靠近了少数领导干部,却远离了广大观众,新闻的影响力和电视台的威信势必大打折扣。有的记者因个人小利而受制某单位或部门,充当部门利益的代言人,违背客观事实说假话,大话,空话,让观众十分反感。

二、精心编排,让受众喜闻乐见

无论作为传统视觉媒体的报纸,还是电台、电视,还有第四媒体网络,都要在精心组织传播内容的同时注重传播形式,掌握传播规律,提高传播效果,做到去掉生硬,保持主动性;去掉晦涩,保持通俗性;去掉平板,保持艺术性。正如同志在接见报社师以上干部讲话时指出的那样:“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另外,还要抓准新闻的出发点,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选题,增强群众关心的信息、增强本行业的动态消息,注重引导性,而不要片面强调指导性,强硬灌输;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策划编辑,大胆地让和群众关系密切的消息上头条;集中版面多角度地报道群众普遍关心的事以形成议事功能,而不要按“领导大小顺序”、“会议重要程度”编排,或者按照“本行业不足外行业补”、“国内不足国外补”进行“拼凑式”、“万花筒式”的编排;平时还要从群众的角度出发深入基层,群众生活中去采访,挖掘蕴藏在群众中的平凡小事和创举,寻求发生在生活中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而不要靠电话,请柬去采写新闻,靠简报、靠统稿去发新闻。

三、全心全意、为受众提供服务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媒体需要多方位甚至全方位地为读者服务,为社会服务。比如,气象预报、交通消息、购物指南、美食推介、穿着打扮、文化娱乐、求职咨询等,读者都十分关心,也十分需要。媒体突出服务意识之后,用换位思考的办法,时刻想着读者需要知道些什么,我们能够提供哪些服务,多写受众需要了解的新闻,为受众提供“色香味”俱全的媒体大餐。这对树立媒体形象,培养信誉,赢得声誉是大有好处的。

同时,还要突出行业特色;行业特色越浓郁,个性色彩越鲜明,受众越感兴趣,接近性就越强。中国核工业报就十分注重紧密结合核工业实际,要求采编人员以核工业的工作要点和干部群众的关注点作为新闻报道的着力点,心系核工业,反映核工业,服务核工业,把宣传同干部群众想说的,想听的结合起来,自觉地服务于核工业工作大局。今年1月15日是我国核工业创建50周年纪念日。在那段日子里,电视里播的有核工业,广播里讲的有核工业,报纸上登的有核工业,网络中点击的还有核工业。中国核工业报出版了40个版16万余字的专刊。可以说,在核工业创建50周年这一前所未有的机遇面前,核工业的宣传活动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些报道的成功之处在于抓住了明显的行业特色而又事关大局的新闻事实来作文章。

突出行业特色,一是要重点报道行业三个文明建设的特别之处;二是要重点报道行业发生在群众身边涌现的新人新事;三是要重点报道行业社会热点、社会动态、社会风情。

社会热点是一段时间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这往往也是群众的关注点,更是新闻应该反映和正确引导的重点,对增强接近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关注社会热点首先要选择好热点,这就是在心里时时装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时装着大局,在有利于群众利益和社会大局的前提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进一步选好题材。要从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的角度,选择热点进行报道引导,不应为追求轰动效应而去炒热点。在选择热点时,要选择群众关注而又富有新意的热点,通过工作可以解决的热点,不易引起负面效应的热点,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心理影响和承受能力,还要充分考虑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承受能力。通过事实进行引导,在服务中引导,在引导中服务。运用群众参与,现场采访等多种形式,增强新闻的接近性,多角度、多侧面地反映热点、引导热点,通过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意愿,在党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

另外,要发挥媒体优势,更好贴近受众;电视可以通过形象,生动的电视画面及多种的拍摄编辑手法和现场报道,现场采访,分众传播等方法,吸引、贴近受众。电视面对全社会,社会上每天发生各种各样的事件、信息也分成不同的类别,电视媒介的任务是分众传播各类信息。电视“分众传播”,是以不同的收视特点来为不同层次的观众服务。

第12篇

一、 引导阅读,唤起兴趣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首先必须让学生多阅读。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美的文章和片段,这是写作教学的好材料。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记,必要时背下来,积累的东西多了,到写作文时语言就会像涓涓细流,自然而然地从笔下“流淌”出来。要写出好文章,不但要让学生熟读课文,还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报刊,阅读名家名篇,汲取其中丰富的写作营养——只有做到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 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三、 自己评改,提高能力

在作文批改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评改,可采取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多种形式。常用的是互批互改,要求学生批改作文时做到:先通篇读,看作文是否符合要求,再一句一句认真读,找到不通顺的句子、不恰当的词语、错别字、用错的标点符号等,并用圈、点等符号标出,最后写上对这篇作文的简评。这样基础好的学生与基础薄弱的学生对调批改作文,写得差的学生改到好的作文时,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受到启发,得到提高;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写得差的作文,也从中得到教训。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评改作文会使学生逐步养成爱动笔的好习惯,十分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写作积极性,天长日久,就会自然而然的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 赏识成功,激发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千万不要忽视鼓励的力量。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高的学生,教师应努力找出其作文中的闪光点,及时鼓励;对于写作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应尽可能地提出稍高一些的要求,做到既充分肯定其成功之处,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又愉快地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这样,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作文课后,我经常会挑出一些优秀作文和进步大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让学生相互阅读,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们互相学习,还有很强的激励效果。我还鼓励学生办班级手抄报、写广播稿、评论社会热点问题等,并鼓励他们向报刊社投稿。这些做法都大大激发了学生。

五、 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具有教学手段先进、容量大、内容集中、重点突出、图像色彩艳丽等特点。网上出现了有关多媒体写作教学的素材,它通过特有的图象、动画、色彩、声音甚至于游戏的形式,给学生以极大的刺激和引诱,让学生在游戏中取乐,在乐趣中不断提高写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选择一些风光片,让学生练练写景抒情散文;也可以选择一些新闻报道,关闭声音播放,然后让学生写新闻报道;还可以摄录一些学生熟悉的图片,让学生配上一些解说词。

六、 走进生活

文学创作来源于生活,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有真情实感。可以说,不吃梨子就不知道梨子的滋味。哪个不想到奔腾不息的河流中去飘流一番,体验那种惊心动魄的感受?有了这样一次飘流,有了这样一种体验,就会有创作的素材,就会有写作的激情,文章也就会有真情实感。写作前,我们可以让学生做一些亲身体验活动,譬如让学生捡个石子带来学校,仔细观察它的形状、颜色,敲敲它,听听它的声音,粉碎它,分析它的质地,再通过看、摸、听、敲加以联想,挖掘出它更深层的含意。做些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写作起来是一定会感兴趣的。诸如此类的活动,我们可以多搞一些,如让学生捡一片树叶,摘一朵小花,捧一抔泥土等,观看它的形状和颜色,尝一尝它的味道……学生自己亲身体验的东西,印象一定是深刻的,自然而然就可以把他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可以说,体验生活是兴趣的需要,是写作兴趣的源泉。

七、 运用辩论

争辩常常会使人们兴奋起来,大脑神经处于高度的亢奋之中,从而使思维敏捷起来,语言也就如泉水一样涌出来。一个平常不太喜欢言语的人,一旦遇到吵架,他会很快地调集尖锐的语言来驳斥对方,这就是由于激烈的争吵所诱发出来的突绪。激烈的辩论,将最大限度地吸引辩论者的注意力,使辩论者密切关注对方说的每一句话,积极调动思维,用最恰当的最强有力的语言压倒对方。在这种紧张情形下,学生往往是边思考边用笔写好发言,神情之专注达到无法形容的地步。多组织学生进行几场辩论赛,对学生是大有益处的。一场辩论下来,学生的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或把这场辩论的过程写成记叙文,或把这场辩论的语言组成议论文,恐怕是件比较得心应手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