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1: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能力总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元认知 训练 科技创新能力
[作者简介]安建强(1974- ),男,浙江天台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叶晓勤(1978- ),女,浙江宁波人,南京邮电大学自动化学院分团委书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创新为主导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和实践”(项目编号:2011SJD880062)和2011年度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改革项目“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思考与探索”(项目编号:JG00511J81)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3-0184-02
随着创新知识时代的浪潮滚滚而来,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正成为当今世界各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其科技创新能力如何将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元认知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而进一步丰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理论研究。
一、元认知的概念、特点及培养方法
1.元认知的概念。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看,“认知”是指人类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的产物,它具体指能使认识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这种操作和能力包含在所有的人类认知活动中,如信息的获得、理解、验证等过程中无不包含认知的成分,计划的制订、执行、可行性评价及修改等认识过程也包含了认知的成分,对输入信息的识别、注意、编码、贮存和提取同样蕴含着认知成分。“元认知”是美国心理学家J.H.Flavell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的一个概念,他在《认知发展》中将元认知明确定义为:元认知即指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其中包括对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和自我认知能力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按照弗莱维尔的观点,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元认知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元认知,即个体关于自己或他人的认识活动、过程、结果以及与之有关的知识;二是元认知体验,即伴随着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三是元认知监控,即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的对其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因此,元认知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选择有效认知策略来指导、调节自身认知或认识的控制执行过程,其实质是人对认识或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其他学者对元认知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如H.Roediger等人指出,元认知是指个体知道如何使用和控制自己的认知能力。C.Wortman等人认为,元认知是指反映个体监控自己思想的能力。我国心理学家及学者也对元认知做了大量的研究,如汪玲等在总结概括国内外关于元认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元认知的实质进行了探索,指出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体对当前认知活动的认知调节。
2.元认知的特点。关于元认知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回答,但对元认知实质的认知大体相同,即元认知是以认知活动本身为对象的一种认知现象,这也是元认知最根本的特征。从本质上来讲,元认知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以监测和控制这两种基本活动为特征的活动过程。监测是指个体获得认知活动的进程、状态、效果等信息的过程;控制是指个体对自身的认知活动作出计划、反馈、调整的过程。这种观点目前是普遍被大家接受的一种观点。大学生元认知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大学生元认知水平随着年龄和年级的增长而不断提高。第二,大学生对元认知理解的深度与广度与其元认知监测和控制能力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第三,大学生元认知能力与其记忆能力、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有很高的相关性。第四,元认知水平可以通过科学训练得以提高。
3.元认知的培养方法。在学习过程中,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和水平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获得:一是通过学生的自身学习经验的积累而自发地获得;二是结合学科专业的教学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三是通过专门训练获得。显然,对于现有的教育模式来说,第一种是学生自身的提高,教育本身并无作为;第二种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值得提倡;第三种虽然最为有效,但受现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普遍推广。由此,笔者认为在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这一具体教育过程中进行元认知能力和水平的训练需要三种途径相结合,互为补充,才是目前最为现实、更为有效的方法。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
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需要科学意识和批判精神,也需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根据调查,在具体的科学研究中,每种能力使用频度和重要性不一样,排序结果是: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实践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创新能力是在现有的知识和理论基础上,通过多种思维的综合运用,对未知世界进行探究而不断提供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排在首位是理所当然的;演绎、归纳、判断、类比、假说等方法是科学发现、理论形成、科学验证等过程中所必备的逻辑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它贯穿科学活动的全过程;良好的资料收集与处理能力是信息化环境下的基本素养,有助于高效地管理文献和发现知识;实践能力是检验科技创新成效必不可少的过程和手段;语言处理能力是表现科技创新的最佳方式,科学研究从选题到完成,整个过程都需要借助语言文字将研究成果清晰、准确地表达出来,没有一定的语言能力难以做好科技创新工作。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方案―申请立项―实践论证―得出结论―撰写报告―结题答辩”等步骤。这些步骤是通过监测和控制这两种基本活动而实现的,即大学生自身获得对科技创新过程这一认知活动的进程、状态、效果等信息,同时对自己的认知活动做出计划、反馈、调整。因此,元认知能力是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其他构成要素中,它渗透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如下图所示。
三、结合大学生的元认知特点,强化针对性训练,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元认知研究对于解决学生学会学习、自我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表明:元认知水平的高低,关系着学生是否具有较高的关于学习及学习策略方面的认识,并能否善于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灵活地应用各种策略去达到特定的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习策略也是一个元认知的问题。总的来说,进入大学阶段的大学生的元认知状态都处于中等水平,且发展并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九个维度,其发展度依次为:意识性、计划性、准备性、执行性、方法性、激励性、反馈性、补救性、总结性。
元认知理论把人看成主体,看成具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信息系统和能量系统,学习者能合理地设定学习目标,有效地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直到完成预设的任务。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元认知特点,进行相应的元认知能力的训练,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具体针对措施如下:
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培养。指导大学生适时明确自己学习过程中的科技创新目标,确认不同时段的科技创新对象和科技创新任务,能够更有效地指引自己的科技创新进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依托目标教学,引导学生认识科技创新价值,树立科学研究的目标,坚定科技创新信心,端正科技创新态度,从而帮助和指导学生转变科技创新观念,使大学生愿意科技创新、乐于科技创新。
2.促进大学生的自我激励和自我监控。自我激励和监控是大学生激励自我主动学习、善于创新、勤于研究,不断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自觉克服科技创新过程中的障碍的过程。作为教师的重要责任,首先,要帮助大学生能够根据自身基础和学习内容的实际情况,适时变更和确立科技创新目标;其次,要帮助他们在现实可能的条件中,选择达到科技创新目标的最适当的手段;再次,帮助他们善于评价和反思科技创新目标的达成情况,并采取高效的调控措施;最后,帮助他们总结自己达到科技创新目标的成功方法和手段,并提出新的展望和目标。
3.通过具体要求,引导大学生形成合理的科技创新准备和总结习惯。大学生需要做好科技创新前的准备,包括知识准备、物质准备、技能准备与心理准备。学校要提供环境、平台、师资的有效支撑,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将注意力集中于相应的知识难点和要点,有利于形成系统的、可迁移的知识结构。再通过引导,养成做科研总结的习惯,及时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也可增强知识点的记忆效果和思维能力。
4.通过具体引导,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执行力和计划性。执行力,它反映大学生在进行科技创新时,按照既定目标和计划,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完成科技创新任务的具体能力。在具体的科技创新过程中,执行力也体现在如何有效处理与同学和教师的关系上,以及在科技创新进程中的情绪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及坚持性上。计划性则反映了大学生在科技创新目标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和时间安排的情况。只有计划好自己的科技创新进程和时间安排,才能合理有效地保证补救性、准备性、总结性,才能更好地检验自己的控制性和方法性,才能有效地保障充足科技创新时间和必要的科技创新效果。教师应该合理指导大学生制订一定的、切合自身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有执行保障的科技创新计划,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效能。
[参考文献]
[1]董发广,赵毅斌.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2).
[2]韩蔓莉.元认知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调节[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
[3]刘绍龙,肖善香.认知、元认知与第二语言习得[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
“明礼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行为。大学生没有真正的进入社会,虽然懂得一些基本的礼貌,但还是缺乏应有的社交礼仪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在校内进行必要的文明礼貌教育,既能帮助他们懂得在公共场合应当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又能提高他们个人的社交能力。“诚信”主要是规范公共关系中的道德行为,是对“明礼”规范的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很多人认为社会转轨时期自然会出现信用危机,甚至把市场经济与信用滑坡混为一谈,其实市场经济的前提是信用经济,“诚信”是规范和完善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现在社会上的信用危机也开始侵入校园,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大学生个人至上,为了个人的利益不惜牺牲学校和他人的利益。所以,要让大学生成为守信用、重良知的人,必须进行信用教育,这是学会做人的一个基本道理。我国历来十分重视立身处世之道,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早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格修养模式。
“团结友善”主要是规范公民与公民之间的道德关系,强调公民之间的亲和力。现代的大学生自我意识很强,在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中强调个性,好胜心强,所以大学生之间的竞争也非常厉害,很容易造成好、中、差学生的分化现象,这使学生间的交往有了一定的障碍,也是大学生普遍缺乏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的原因之一。所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尊重他人和尊重自己,适当地让他们学一些与人相处的技巧,有利于加强同学间的亲善关系,增加与人相处的亲和力。
“勤俭自强”主要是对公民个人提出来的道德要求。现代的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家庭条件比较好,依赖性较强,个人意识比较强,于是就出现了“勤俭”不足,“自强、自立”意识不足的人格特征,所以,在学校里要培养大学生的自立意识,学一些基本的理财知识,鼓励他们参加勤工俭学,让他们接触社会,体验生活的艰辛,在这基础上培养“勤俭自强”的道德素质。
“奉献敬业”主要是规范公民与职业的道德关系。对在校的大学生来说,“敬业”就是努力学习,通过学习不断地了解世界,了解他人,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审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成为符合时代精神的成功的人;“奉献”主要是规范个人与学校、个人与社会的道德关系,并引申出大学生对待他人的道德责任。学校可以在校内外设立一系列学生实践基地,组织义工活动、志愿者活动、参观、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奉献过程中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总之,高校德育要有成效,《纲要》的道德规范在高校德育中要有其侧重点,针对大学生的不同特点,开展各具特色的道德教育,尤其是要重视大学生道德的养成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把对大学生的道德要求落实到具体的行为规范上
一、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是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一个共同趋势。我们重视公民教育中公民道德教育的部分,特别是对他人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教育系统应一其他机构一起,帮助促进人权、培养民主的行为和确定从未像当今时代如此必要的价值观,如尊重人的尊严,宽容,对话,团结和互助。”
就我国的历史、现实情况而言,民主,法治国家的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乃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和提高,都并非能够一蹴而就,其根本之点在于全体国民素质尤其是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专业人才的专门活动组织,其对大学生实施公民道德教育的意义尤为深刻。尤其是在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趋于复杂化、多样化,社会上存在着道德松弛、世风沉沦、价值混乱、舆论不张的情况下,开展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有助于提升公民的素质,建立起社会的伦理道德秩序,培养道德健全的公民。无论是从减少犯罪、减少道德上的无序,还是从建设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文明的同步协调发展而言,都将有其积极作用。
二、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
当前我国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的任务和内容主要有:
1、要加强普世伦理的教育,使大学生在“人的世界历史性存在”的意识层面上逐渐形成对待和处理全球问题有道德自律。全球伦理,又叫世界伦理或全球伦理,简言之,即是全球共行的道德规范和共同道德价值。它是对一些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的一处基本共识,凝聚了各种文化传统、各种伦理思想的共同智慧和主要精华。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的诸多世界性问题只有通过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全球问题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自然问题、社会问题和精神问题。因此,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全球伦理可以被理解为在全球范围内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及人自身的关系的一些基本行为规范体系,是人类整体为了求得生存和健康发展所能够接受、也应当遵守的一系列基本伦理道德原则。应通过全球伦理的教育,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树立起科学的经济伦理观、环境伦理观、生命伦理观、生态伦理观、科技伦理观、交住伦理观、消费伦理观等等,使大学生学会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前提来思考道德问题,吸收和借鉴人类共同的道德文明成果,具有整合不同道德价值的能力,能够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和国际事务。
与本篇 2012年大学生公民道德教育总结 内容有关的: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学习能力 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学习能力概述
1、大学生学习能力的界定。大学生学习能力指大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实现主动、有效的学习,并获得新知识的一种能力。包括认知能力、综合能力和学习策略。认知能力指大学生运用科学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独立地获取、加工、提取、处理所学的学科信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能力是在基本认知能力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有关知识、技能和策略而形成的。学习策略是学习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掌握知识的技能技巧,积累经验,经过不断的内化,逐步由“量变”到“质变”,而形成的学习策略。
2、大学生学习能力现状――以芙蓉学院理学系学生为例。芙蓉学院是一所三本院校,根据2015年9月份关于大一新生报考芙蓉学院动机调查结果显示,18%的学生平时学习成绩优秀,基础好,但因高考失利考分不高而选择芙蓉学院;65%的学生因高中学习成绩差,学习动机不足和积极性不高而导致高考分数线刚好达到芙蓉学院分数标准;17%的学生因考分不高被父母强制性的建议而就读于本校。综上可知,80%以上的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主观能动性发挥不足。笔者通过对本系学生日常学习习惯和行为的观察,了解到存在于其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本系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自觉性的阶段适应不了教学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学习目标不明确,自主学习能力差,与此同时,综合性知识匮乏,简单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新型学科和操作性知识知之甚少,这种现状充分体现出了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模式研究的重要性。
二、大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模式
1、合作性学习。合作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同伴群体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学习。当前,在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过程中,主要以讲授法为主,这种传统教学方法能够在短时间内传授给学生较多的知识,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但其主要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输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学生知识的记忆。而合作性学习,通常以5人为一组,对学习中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探讨,以各司其职的完成任务为依托,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这个过程既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沟通和人际交往能力。
2、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发展、开拓和创新为目的,注重对知识的发展性和创新性理解,突出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创造性学习需要有全局观念和多维度的视角,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善于理解和总结知识的内在联系,更要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针对大学生学习方法单一、学习参与性不高和兴趣不浓烈的现状,采取创造性学习,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在学科知识学习、科学研究、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中可以有效的运用创造性学习。
3、指导性学习。指导性学习以教师的讲授法为依据,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为基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课程,完成学习任务。指导性学习可以通过“计划―预习―听课―复习―反馈―总结”六个步骤来培养学生的自我规划和自学能力。计划是根据对学习内容的分析,提出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及实现目标的途径。计划是明确目标,有效学习,完成学习任务的基础。预习是学生在教师授课前独立阅读新课内容,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听课是指导性学习的核心,学生要学会听课,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善于记录和总结。复习是巩固和消化课堂内容的重要过程,同时也是检验自身的学习掌握程度的重要阶段。反馈是对于上课内容及复习中存在的问题的及时反映,可以让学生随时了解到自身存在的缺点不足,有效提高知识的掌握准确度。总结可以让学生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有利用将零散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链条。
4、实践性学习。实践性学习指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反馈总结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要求其必须具备实践能力,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针对大多数独立院校的三本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动手能力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不积极的现状,可以鼓励引导学生参加课外学术作品以及科研立项、大学生挑战杯竞赛等活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技能。同时学院可以提供各种平台为他们参加社会实践提供机会。如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和科技讲座,参观工厂、提供实习平台等。
5、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式突破了传统的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形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局面,让学生的主体性得以充分的发挥。面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和探究能力的渴望,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研究探索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促使学生转变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学能力,在研究成果中找到认同感。研究性学习可以有效的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感性思维和理学思维得到有力结合,拓宽学科知识体系的空间。
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慎独,成为社会大发展大繁荣的奉献者。21世纪是人才的竞争,更是新型应用性人才的竞争,面对着知识的高频率化更新以及就业的严重压力,将简单的传授知识转变为教会学习,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是面对日新月异人才需求的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博.大学学习学[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6.
[2]尹鸿藻.毕华林.学习能力学[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3]卢巍等.学习能力培养的活动教学观探析[J].山东教育科研,2000.
(一)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原则
1.主体的原则
大学生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实践活动的执行者和参与者,通过开展有目的、有价值的社会实践活动,满足大学生主体的发展需求,立足于“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建设立场,充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价值实现,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原则。
2.客观性的原则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还应注重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原则,培养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是建设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重要立足点。因此,在评价体系的建设过程中,需要考虑社会实践活动的客观性和现实性。
(二)高校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体系的主要内容
1.主体的自我评价
主体的自我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主体的自我评价,即对于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前后自身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专业素养、意念精神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挖掘优点、找出不足,以实现自我的提升和进步。
2.外界对主体的评价
外界对主体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家长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实习单位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等三个方面。
3.主体对外界的评价
主体对外界的评价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之后对于校方和实践单位的评价,从自身的实践感受和心得出发,对高校和企事业单位关于开展社会实践方面的问题进行综合评价,不断提升教师、高校、实践单位的实践工作开展的效率和价值。
二、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要素和评价方法
(一)评价要素
1.社会实践过程监测阶段
社会实践过程监测主要是高校和实践单位在学生的实践过程中,对学生的主体思想意识、实践风险预防能力、目标矫正能力等的动态监测和管理过程。因此,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体系要注重实践过程监测这个评价要素,对学生进行综合的考察。
2.社会实践活动总结阶段
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促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实习单位之间等进行实践后的总结与经验交流,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归纳,有益于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因此,在高校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方面,务必要构建完善的评价体系,综合考虑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影响。除此之外,校方在学生社会实践成果的评价和考核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表彰优秀的实践成果,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二)评价方法
1.实践开始与实践结束评价相结合
在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实效性的评价方面,要采取实践准备阶段、实践过程阶段与实践成果考察三方面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与评估。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评价方法的合理性和全面性,也增加了评价方法的客观性。
2.静态与动态评价相结合
学生社会实践实效性评价的静态评价内容主要是学生实践报告、实践单位为学生出具的实践评语以及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的心得体会等,通过对这些内容进行评价和考察,了解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要收获和成长。动态评价主要是指校方和实践单位对于学生在校期间和实践单位的具体行为表现,针对学生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修正有关学生的评分或结论,记录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点滴,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成果。
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主要是指在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思想认识、价值观念、精神状态等发生的变化进行评价。定量评价主要是指在实践过程中,针对大学生在实践单位或地点的实际表现、言行举止、工作效率等进行量化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实践成果进行量化考核,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正视学生的能力与水平的提升。两者结合分别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评价和考察。
三、结语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法;《公共政策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9-0073-03
本文论述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的一种课程教学方法,并对这种课程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思考。这种参与式教学法的基本形式,是将《公共政策学》每章节的课程内容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自己完成,再由学生扮演教师角色,在讲台上进行《公共政策学》章节内容的总结。本文尝试对这种教学方法进行介绍,探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效果及其完善途径。
一、《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引入参与式教学法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进步,大学传统以灌输为主的,让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大学培养社会所需的创新性人才的要求。知识是由大学生主动学习的,因此,大学教师们应更多地扮演好大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的角色,使大学生不仅能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且能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的方式,不仅可以使大学生扎实地掌握所学课程的内容,而且能使大学生自觉地发现、总结学习规律,进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并在学习中挖掘自身的能力。《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强调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通过先进教学手段调动大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使大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实践者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是上世纪50年代一些英国社会学方面的专家在第三世界一些国家进行国际援研究过程中,所总结出来的一套社会学培训方法,这种方法强调受训者的主动参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方法在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中逐渐普及。随后,这种方法在被引入到我国的高校教学中,并逐渐受到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目前,参与式教学,包括标准的参与式教学与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增加参与式元素两种方式。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促使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充分地沟通和互动,这种教学过程通常是:在开始时学习者配对互相介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学者经常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每节小讲课后,学生要进行分组活动,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可以采用绘画、编故事、戏剧小品表演、辩论赛以及按照教学者要求制订研究计划或实施计划等生动活泼且形象直观的形式。这种参与式教学法,比较适合《公共政策学》等理论因素较少而更注重实际操作经验的课程。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大学教育课程中需有较多的理论学习内容,因此,不便也不必采用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模式,但可以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入一些参与式教学元素来提高教学效果,如基于网络的个别化教学、分组活动、基于行动研究的参与式教学、以问题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以及多种形式的灵活运用。
二、《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活动形式
遗忘是大学生知识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如何及时地回顾和总结有助于大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提高,教师在每一章节讲解结束后,通常会安排一定的时间对本章节的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这一任务主要是由教师来完成的,包括课程课件的准备和讲解等。笔者在《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中为了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学》课程的教学活动,将《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的总结任务交给学生完成。《公共政策学》课程进行之初,在绪论中对《公共政策学》课程主要内容进行简介,然后再要求学生根自己的兴趣自愿报名,对某一章节的课程进行总结,每一章节只安排一名学生。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在期末评定成绩时,根据学生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加分。在具体进行时,总结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成,但由教师把关。《公共政策学》课程每一章节内容授课完成后,学生上讲台以教师身份对本章内容的进行总结。进行总结的学生讲述课程进行情况,可向其他学生提问及要求其他学生上讲台互动等。教师则站在旁边进行观察,对学生总结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点遗漏或误解等进行及时更正。学生总结结束后,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包括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讲演技巧等。
在学生总结活动进行过程中,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大都表现非常积极,也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较好的回顾。学生制作的课件,内容生动有趣,反映了同龄人的思考和认识模式,在某些方面甚至可以说优于教师自己制作的课件。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还对《公共政策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适当扩展,启发了其他同学甚至教师的思路,促进了学生进行课外自我延伸式学习。在得到总结机会的学生进行课程总结时,课堂气氛相对于老师主讲时,更为活跃。台上台下的互动比较多,讲者与听者都在这种互动中收获了不少。总之,通过参与式教学形式,确实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汲取《公共政策学》课程知识,能够深入认真地思考和总结《公共政策学》课程,并在此过程中体会到学习《公共政策学》课程的乐趣。此外,学生在如何面对公众进行演讲等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应该说,学生是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中受益最大的群体。对于其他没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而言,由于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总结时体现了同龄人的思维,所举的例子也比较贴近他们的生活,因此也加深和巩固了他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教师的点评也有助于学生从别人的讲演中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讲演能力。教师通过参与式教学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感兴趣的内容,从而在安排《公共政策学》课程内容和调整讲课方式时能更好地适应学生的特点。
三、《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效果调查
为了更科学地评价《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的优劣,笔者在课程结束时就学生在经历《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的感受对他们进行了匿名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内容分为客观选择和主观判断两个部分。与《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相关的主要是客观选择部分,从多个不同侧面请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进行客观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总结的区别、总的评价、活动中的心理变化等;主观判断主要用于收集学生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的总体评价和建议,但在主观判断中,学生们对《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形式也谈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从115名学生中回收有效调查表共98份,对其中的客观评价结果进行了统计,得到学生对每个方面问题的选择比例。对于“如何看待老师安排同学在每章结束后进行小结的这种教学方法”,有56.7%的同学选择“很好”。由数据可知,大多数同学对于这种教学形式是认可和喜爱的。这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总体上,有57.7%的同学认为这种教学方法很好;其次,有73.6%的同学认为如果上台总结,自己的收获会很大;最后,认为这种方法对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问与不足有帮助的学生比例达88.3%。但结果也表明,这种方式对于上台总结的同学会有更多收获,但对于未作总结的同学来说,收获则不够大。这反映出学生总结时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把握不够,需要经过更多锻炼,也说明在活动形式上还要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便坐在台下的学生也能有更多的收获。从老师和学生讲解的区别来看,大多数学生听讲时的心理状态不受学生和教师身份变换的影响;而听讲状态的改变则因人而异,呈现出均衡分布。
总的来看,这些数据说明上述教学形式值得肯定,但还需进一步完善,这在后面的主观判断题中也有体现。在主观判断题中,很多参与总结的同学谈出了自己对总结的看法,一致的意见是总结花时间多,但对于课程知识的掌握、自己的心理素质、演讲能力等都大有裨益。因此,也有学生建议应让更多的同学得到锻炼,比如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在实际讲解之前从中选择最好的上台去讲。
四、结语
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状态的观察以及课程结束后的教学效果调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公共政策学》课程参与式教学法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巩固学习的成果,特别适合于有成熟思维的大学生,在大学教育中可大力提倡和普及参与式教学法;应根据《公共政策学》课程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参与式教学模式和元素,既可以是标准的参与式教学法,也可以是一种或多种参与式教学元素的灵活运用。参与式教学法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的教师是否愿意并且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让学生进行《公共政策学》课程每章节课程内容的总结,是一种有效的参与式教学手段。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形式对自己的学习有帮助,有机会参与总结的学生收获更大,在学习方面和个人讲演能力及综合素质方面都有所提高。在《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上,本文论述的方法还需要改进和提高,以使《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没有机会总结的学生也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得到更多的收获。可以尝试让多人同时准备总结,进行课前试讲,从中择优上台作最后的总结;也可以尝试将学生分组进行总结。同时,还可以让台下学生对台上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点评与打分,使台下学生对于如何讲演能有更多的思考和认识。总之,教师应尽力提高学生参与《公共政策学》参与式教学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峡壁,李悦宁.大学参与式教学法的一种实践与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2,(11).
[2]郑绍婷.也谈参与式教学的理念及组织形式[J].甘肃教育,2011,(5):38-39.
[3]苏文平.参与式教学法在本科教学中的实践创新[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2(3):74-77.
[4]郭颖梅,蒋永宁.参与式教学方法中学生的引导机制[J].经济师,2009,(11):125-126.
关键词 大学生 辅导员 心理危机 危机干预 角色扮演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Type and the
Role of Counselors in Crisis Intervention
CONG Wei, HAO Xiujuan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Weihai, Shandong 264209)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popularization of education to accelerate the pace of transform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elite education, university campus due to psychological crisis triggered by events more and more, so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revention and intervention become an important work of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as a college counselor to learn important consultant daily life,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ounselor; psychological crisis; crisis intervention; role playing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日益激烈的竞争在给很多人带来机会的同时,因此而引发的社会压力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学生为了很好地就业,在社会竞争面前需要不断提高自我,这给他们的大学学习生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严重者甚至会造成心理危机。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的自我心理管理能力不足以面对现状时所产生的心理上的失衡危机状态。针对高校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危机,如果不及时进行预防和干预,就可能引发危害自身健康与影响校园安全等事件,而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的引路人和知心朋友,常年奋战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利用好自身优势,勇于发挥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方面的作用,扮演好自身在大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各种不同的角色。
1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类型
心理危机,可以指心理状态的严重失调,心理矛盾激烈冲突难以解决,也可以指精神面临崩溃或精神失常,还可以指发生心理障碍。而大学生心理危机主要是因自我心理管理能力不足以面对当前状态而产生的,它有多种表现方式,不仅对其个人产生困扰,也对建设和谐校园带来不利影响。
根据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常见来源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危机划分为以下几种:
1.1 家庭触发型心理危机
家庭触发型心理危机是指由家庭状况、家人期望等家庭因素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所导致的心理危机。家庭触发型心理危机的产生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1)家人期望过高所带来的心理危机。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孩子经过十多年的奋斗成为一名大学生,这过程可想而知包含了一个家庭多少的心血和期望,所以这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大学生活的巨大压力,而一旦这种压力不能变成动力,就会让学生产生心理障碍,这种心理障碍如果得不到解决就会愈加严重,最终触发心理危机。尤其是在当前巨大就业压力下,大学生普遍为前程感到担忧,担心找不到好的工作,辜负父母的期望。(2)大学期间的教育费用太高,家庭难以负担学生消费。尤其是对于一些收入较低的家庭,虽然学校会有贫困补助,但是日益提高的消费水平,仍然带给他们巨大的心理压力。而当代大学生一般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很多学生会处于学习与做兼职的矛盾当中,虽然大学生时间相对自由,但是大学期间课程的难度往往成为他们做兼职补贴家用的障碍。(3)家庭中的突发事件带来的心理危机。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背井离乡,独自到外面求学,而家庭的突发事件有时又是不可避免的,例如父母婚姻破裂、家人突发疾病、家庭经济破产或其他偶然事件,这些打击对大学生来讲是最沉重的,很多学生在这些事件面前往往难以平复,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危机。
1.2 学校触发型心理危机
学校触发型心理危机主要是指由于学校课程安排、对学生的指标要求等方面带给学生学业上的心理危机。学校触发型心理危机的产生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1)大学的学习内容信息量大,教学方法区别于中学,更加注重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因此部分学生难以把握大学的学习方法,从而影响大学的学业成绩,甚至出现不及格现象。(2)大学在课程安排方面普遍比较紧张,有些学校对计算机、英语等级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3)大学期间对学生的评奖评优方面比较重视,而评优条件几乎都与学业表现挂钩,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从而给部分同学造成学业上的巨大压力。(4)大学相对来说,注重学生的科技创新、自己动手的能力,所以相应地会有一些课程设计、科技竞赛等项目,而这些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严格,很多学生由于应付不了而产生心理压力,让大学生长期处于身心疲劳状态,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1.3 社会触发型心理危机
社会触发型心理危机主要是指由于社会就业、社会竞争、社会动乱等因素带给大学生的心理危机。社会触发型心理危机的产生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1)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巨大的就业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社会竞争的加剧,使得大学生不再是“稀有资源”,他们几乎从一上大学起就开始为就业做准备。这种就业压力一直充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已经成为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心理危机源头,是大学生陷入心理危机的最主要的外界来源。(2)社会竞争增大所带来的心理危机,主要是由于大学生求职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超乎自己预料,产生不能正确对待的态度所引起的。社会在不断发展,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各项指标要求也不断提高,而在这个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也越来越高,这不仅表现在对地域的选择上,还表现在各种福利待遇上,所以,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就不断增加,而且随着大学生数量的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3)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社会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社会上的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的频繁发生,往往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严重的影响,严重者甚至会产生心理危机,从而形成严重影响。
1.4 他人触发型心理危机
他人触发型心理危机主要是指由与他人的交往或者是学习竞争中带给学生的心理危机。他人触发型心理危机的产生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1)个人交往能力差,不能与同学正确交往。大学又是一个相对开放活泼的环境,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人际交往方面,每个人都需要大胆主动地去与他人交流,主动走进集体,而很多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一时间不能适应大学的交往环境,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缺乏与他人、集体交往的技巧,这容易给他们带来心理困扰,从而产生抑郁情绪,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2)个人适应性差,不能适应集体生活。很多学生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参与过集体生活,初次进入寝室,不懂得如何与室友很好地相处,大学寝室同学间的关系紧张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爆发的重大隐患。(3)大学是一个恋爱自由的环境,进入大学,大学生恋爱几乎不再受父母、老师等的约束,所以,大学生恋爱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如果感情和学业的关系处理得当,恋爱会对双方起到促进作用,而有的同学不能正确对待恋爱关系,感情交流经验欠缺,很容易陷入情感困扰,一旦遇到感情困难,就容易陷入恋爱情感引发的心理危机。(4)所有学生都是经过高考才来到同一所大学读书,所以,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都相当,学习竞赛等方面的竞争就会更加强烈,一旦心理素质较差,就会在竞争中表现出极端心理,处理不当就会触发心理危机。
1.5 个人自发型心理危机
个人自发型心理危机主要是指由于个人习惯、个人信仰、个人喜好等个人因素所导致的心理危机。个人自发型心理危机的产生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种:(1)自我要求太高,目标定位过高,由此带来的失利会导致挫败感,严重的会造成心理危机。大学对大学生的自学、创新、竞赛等方面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会对自己进行大学规划,制订了一系列目标。而大学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更多同学对自身期望值过高,一旦遇到问题,再经过几天努力还是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厌烦心理、自我怀疑心理,尤其是科研类的专业,这种问题更加常见。由于自身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自身遇到一时不能解决的困难,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2)很多同学有自己的独特喜好,在大学这个活动丰富的环境中,一旦热衷于某个社团或活动,就会处理不好活动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成绩不理想,这时候可能会对自己的爱好产生怀疑。(3)很多同学有不同的,一旦把握不好就会对某些事情过于执着,与大学期间倡导的信仰产生矛盾,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
2 大学生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扮演
高校辅导员的重要职能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包括帮困工作、心理辅导、就业辅导、生涯规划、人际关系等各方各面,所以他们是与学生交流接触最多的教师群体,是学生生活工作的重要管理与指导者,辅导员的工作特点为其较早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了可能。当学生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时,辅导员能够及时地获得学生心理现状,及时有效地开展心理预防与干预工作。因此,高校辅导员要正确认识自己在心理危机干预过程中应该担任的角色,担当起“危机预防者”、“危机发现者”、“危机事件处理参与者”、“危机事件总结者”等角色。
2.1 危机预防者
高校辅导员在学校中所担任的特殊教育角色使其能够从心灵深处更加贴近同学,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他们与每个同学都有近距离接触的机会,能够很好地掌握学生们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动态,也很清楚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做好“危机预防者”,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1)在每个班级设置心理委员,协助自己做好每个学生的心理档案,较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必要时可以多与家长沟通交流,更加清楚地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防患于未然。(2)针对大学生在不同时期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做好总结,及时开展相应活动,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3)积极响应国家对辅导员职能的要求,把心理辅导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丰富大学生的课余活动,加强大学生之间的思想、情感交流,帮助学生提前解决疑惑,从而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2.2 危机发现者
高校辅导员主要管理学生工作,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异常情绪和反常行为,从而清楚掌握学生的心理动向,具备心理上“察言观色”的能力。为此,在理论学习上,辅导员要在业务上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理论和实务知识,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多了解心理教育成功的案例,对大学生易出现的心理危机状态有清楚的了解,以便正确处理;在技能掌握上,辅导员要学习掌握最基本的心理辅导技巧,遇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时,能够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和发现工作。如果辅导员自己不能解决,要及时和专业心理医生联系,让学生得到最及时的治疗。
2.3 危机事件处理参与者
当学生出现身体上或是心理上的突发状况时,高校辅导员往往能够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他们也可能是危机处理过程中与当事人进行沟通的合适人选,所以,辅导员要因时发挥自己的作用,在不同阶段做好自己的工作,切实当好危机事件处理的参与者。(1)初期阶段,要学会运用自身所学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和干预预案,将可能发生危机的影响程度在自身干预能力范围内降到最低,为专业心理危机干预人员的进一步工作做好铺垫,防止耽误最佳干预时间。(2)中期处理阶段,辅导员是危机处理过程中最重要的助手,他们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知识与经验,也是学生最熟悉信任的老师,所以,辅导员要发挥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帮助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人员掌握心理危机发生者的情况,同时还要做好相关同学和家长的抚慰工作,为心理危机发生者提供最有效的心理帮助与治疗,这要求辅导员必须加强自身工作上的综合能力,“临危不乱”,协助做好心理危机处理工作。(3)后期阶段,后期主要是“预防隔离”工作,心理危机事件是一种“慢性”事件,心理危机的消除往往需要很长时间,而且还可能具有“回弹往复”的特点,这样往往会给身边的同学带来一定的心理阴影,所以,高校辅导员必须正确认识这个阶段,做好心理危机发生者的后期干预工作的同时,做好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为当事人创造良好的心理治愈环境。
2.4 危机事件总结者
危机事件过后,往往会引起各方面的讨论与躁动,所以高校辅导员要及时做好危机事件的总结工作,这不是简单的个人总结,还要针对易感人群做出相应的预防总结及处理此类危机事件的经验教训,为类似事件的解决提供实践经验。尤其是针对易感人群,高校辅导员要及时疏导与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学生,防止心理危机事件对这些学生产生的潜在影响,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心理危机事件,避免心理危机事件对其他学生的学习生活造成影响,维护校园环境的和谐。
总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是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对于学校的和谐稳定和教育目标的实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高校在依托专业心理工作者的专业手段之外,还必须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工作中的预防、发现、处理、总结中的积极作用,做好各种类型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 姜玲玲.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309-311.
[2] 姜土生,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危机类型分析[J].当代青年研究,2013(2):98-103.
[3] 蒋小忠,乔真真.谈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中的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4):285-286.
【关键词】大学体育;拓展训练;体育教学
随着大学教育教学深入改革,大学教学活动发生不同变化。大学体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在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锻炼、塑造方面具有积极意义。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旨在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师,认为应高度重视拓展训练,将拓展训练引入大学体育教学,实施开放性大学体育教学政策,不断丰富和完善大学体育教学。
1.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作用
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可以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大学生自我升华和完善,具体表现为:第一,拓展训练能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以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开展,让大学生入情入境,彼此感知对方意图,在体验过程中获得团队协作感悟,感受团队之间的帮助和信任,共同分享和分担;第二,拓展训练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大学生需要在设定的训练情境下,克服困难、突破自我,积极调整心态,挑战拓展训练项目,沉着冷静面对训练,迎面困难并解决问题;第三,拓展训练能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在大学生拓展训练体育教学中,整合现有体育教学条件,设计丰富拓展训练项目,借助情境教学手段,培养大学生训练适应力,增强大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不断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
2.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实践分析
2.1制定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大纲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引入拓展训练项目,首要任务就是制定大学体育拓展训练教学大纲,其中包括大学体育拓展训练项目介绍、拓展训练项目性质、拓展训练目的、拓展训练内容、拓展训练考核评价等内容。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拓展训练介绍、目的和内容,笔者认为拓展训练作为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是在体育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特定情境,让大学生体验后,获得感知和感悟,得出拓展训练项目理念,不断反思和共享后,获得体育知识,进而改变大学生行为,实现大学生自我认识和自我提升。拓展训练目的主要是为了:第一,贯彻现代教育方针,实施大学体育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第二,帮助大学生了解体育原理和科学理论,指导大学生健康锻炼身体,实现锻炼身体目的;第三,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拓展训练,让大学生自我锻炼、自我体验、自我享受、自我感悟,获得体育知识;第四,培养大学生沉着冷静优秀品质,增强大学生体育运动系统,提高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2.2体育教师拓展训练指导方式
大学体育教师拓展训练指导方式主要采取体验、感受、分享和总结。其中,体验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拓展训练,通过自我完成项目实现拓展训练,获得拓展训练体验,激发大学生潜能;感受是指大学生亲身参与和体验拓展训练,获得直接、真实感受,结合大学生内心感悟,自我加工和分析感受,进而增强大学生对体育自我认识;分享是指大学生在拓展训练参与中,自我体验和自我感受,体育教师指导引导下,大学生实现相互交流,分享体验经验和教训,获得大学生个人收获和集体收获;总结是指在大学体育教师指导下,大学生对拓展训练结果进行整合和总结,不断加强自我认知,实现体育认识理性升华,实现大学生自我完善。
2.3拓展训练计划实施的资源
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在实施时需要具备必需的人力资源、场地资源和财力资源支撑。其中,人力资源是有效实施拓展训练的保障条件,大学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我,满足体育拓展训练和大学生素质教育要求,成为拓展训练主力军;场地资源是拓展训练实施的物力保障,包括大学体育场地、设施、器械等,结合不同的拓展训练项目,选择不同的设施设备,建设多样化丰富场地资源;财力资源,大学体育拓展训练应在有效资金范围内,最大化整合现有资源,发挥拓展训练功效,促进拓展训练顺利开展。
2.4拓展训练体育教学注意事项
大学体育引入拓展训练需要满足素质教育要求,加强拓展训练宣传工作,强化拓展训练安全意识。其中,拓展训练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集体荣誉观、团队精神,锻炼大学生坚强意志,增强大学生人际关系能力,助推大学生素质提高,对素质教育发展有积极作用;加强拓展训练宣传工作,大学给予体育拓展训练人力资源、场地资源、财力资源支持和保障,为大学生设立拓展训练交流平台,增强大学生对拓展训练的了解,丰富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整合大学体育教学资源;强化拓展训练安全意识,体育拓展训练受项目内容和场地因素影响,可能存在一定风险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制定科学措施有效防范拓展训练风险,明确拓展训练安全操作程序,有效监督拓展训练过程,确保拓展训练安全实施。
参考文献:
[1]王霏.大学体育教学引入拓展训练的重要性分析[J].现代交际,2015,11:244.
关键词:实践教学;职业规划;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2-0153-02
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够使大学生掌握职业生涯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在我国高等院校起步较晚,普遍适应不了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基于此,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教学方法研究,对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工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结合实践教学的有关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和方法的讲授式教学,以案例为主导的案例型教学,以调动学生参与性的情景式教学,以鼓励大学生参与实践的就业指导模式。
一、讲授法
课堂讲授法是一种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手段。在课堂讲授法教学中,教师的职能是详细地讲解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向学生提供与学习有关的素材,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提供帮助。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通过讲授法,比如职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职业生涯的理论与概念,职业规划理论,职业锚理论,职业契合理论(人与职业契合、人与工作契合、人与岗位契合、人与人契合理论),职业规划方法、职业规划流程的设计,职业与性格匹配理论,职业分析,自我职业优势劣势分析方法,职业目标设计等。
联系社会实际问题讲解相关的职业规划理论知识,要求教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切忌为讲问题而讲问题,教师要通过问题进行正确引导,启发学生把认识到的职业规划理论与方法在课堂上表述出来,老师可以正面加以引导并和学生一起分析职业现象、职业规划等问题,这样有利于学生正确看待社会发展对职业的影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新的职业不断出现并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大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的一些误区,需要结合理论对学生进行讲解,有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找到体面的工作、赚钱多的工作,也有的学生认为职业规划没有必要,还是走一步看一步,车到山前必有路。职业规划的目标与人生的目标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职业规划中应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幸福观,职业规划中物质需求与精神需要应该是什么的关系,为什么有些成功的人士在人生关键节点出现问题甚至沦为阶下囚。通过联系实际对现实中的职业规划进行剖析,引导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职业规划的重要性。
二、案例教学法
1.讲授式的案例教学。讲授式案例是为了说明职业规划中的某一理论或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或运用理论、方法。教师可以运用讲授式案例来讲解有关理论中的重点或难点问题,通过对案例进行总结或者评述性分析,让学生从中学到一些理论知识。现实中,高校职称评定对教师职业高原的产生也有一定的影响。职业规划中确立目标是很重要的环节,人在职业发展中确定目标对人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大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开始就应当了解自己,探索职业与专业学习的关系,设计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发展规划,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职业准备。著名演员周迅在上艺校的时候,老师问她十年后有什么追求目标,起初她很茫然,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始思考自己未来十年应该到达的目标,为了到达未来十年的目标,她认真地规划五年的目标和三年的目标。
2.分析式的案例教学。分析式的案例教学一般包括两个环节:
(1)选择案例方面。选择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的特点,并且具有时代性和代表性,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认识到职业生涯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选择的案例一定要与大学生职业规划教学内容相匹配,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案例,例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规划更感兴趣,管理专业的学生对管理人员的职业规划感兴趣。再次,分析式案例一定要具有现实性,只有与时俱进地、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让学生分析互联网技术对现代农业生产的影响,对农村农产品的销售有什么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对现代职业的影响,现代电子商务对销售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般销售人员的岗位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向管理岗位,管理岗位对于销售人员有什么特殊的要求。
(2)实施环节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和总结。首先让学生先阅读有关案例,将课堂适度延伸,学生可以充分运用课余时间开展案例阅读与小组讨论,形成小组意见,然后进行课堂辩论,以组为单位进行阐述和交流。在引导学生讨论案例时,教师首先通过设定问题引入案例讨论。教师应注意问题的设定,在内容上紧密联系所要教授的与职业规划有关理论知识,一切案例的引入都是为达到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其次,在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要对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有全面、系统、前沿性的把握,并运用相关理论知识对案例中的问题做出分析判断。在对案例进行讨论时,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确保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案例讨论中。最后,在学生讨论案例之后,教师应该做及时总结和点评。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生难免出现一些不同意见和疑难问题,在讨论后教师应该及时地总结讨论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和解决方案,并对学生的不同意见进行恰当的点评。
3.案例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案例教学对教师最大的挑战不在于讲授而在于对问题的剖析。一堂精彩的案例课程是教师课前认真研究、课堂认真组织、课后精彩总结的综合体现。
(1)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授者向组织者转变,教师由单向的知识灌输向学生之间的互动转变,案例教学强调教师强有力的引导和组织,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贯穿学生的思考与互动,从而摆脱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从传统的讲授者转变为问题分析的引导者和评判者。
(2)课堂组织的变化。案例教学既是学生对自己所学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过程,又是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案例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有关职业规划的问题。案例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主动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案例探讨将大学生职业规划进一步形象化、理性化、具体化。阶段性目标对于职业规划具有重要的影响,以央视主持人赵普职业发展规划为例就很有说服性,赵普在上世纪90年代当过兵,复原后在家乡做过生意,后来追求主持人的梦想,凭借自己的努力,不断自学,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后来终于圆梦,成为央视著名主持人。
三、情景教学法
情景教学一般包括三个环节。
1.情景导入。情景导入需要教师根据大学生职业规划的内容,将课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合起来,激活学生学习知识,引导学生对职业规划产生兴趣。因此,教师在设计情景的时候,必须有意识地将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加工处理,采取形象生动的方式导入课堂。比如对职业的介绍时,其特征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技术性、时代性的特征,结合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的新的职业,可以让学生开拓思维分析哪些行业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出现的,又有哪些行业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被淘汰,新技术新知识对新职业的影响,如何保护传统的职业,如何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例如互联网对农业技术、农业生产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对传统农业职业岗位产生哪些影响。
2.情景拓展。情景导入之后,教师还必须将情景进一步展开,进一步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情景的开展是情景教学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情景教学传授知识的主要渠道。那么,如何开展情景呢?那就得需要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想自己成为某一种身份人士,面对职业规划问题该如何处理,在这种处理过程就需要调动学生的职业生涯设计的有关理论知识和方法。比如,根据学生专业特点,设计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规划,运用STOW分析方法,分析自身存在的优点、缺点,社会或组织能够提供的机遇和威胁,对一些少数民族学生,让他们结合自身民族特色分析就业中具有的优势和劣势,在招聘中如何发挥优势避免劣势。比如,让学生扮演处于IT行业职业高原阶段,由于工作压力在职业高原阶段应该如何放松自己,缓解工作压力,处理好工作、生活、家庭的关系。
3.总结分析。在情景开展之后,教师在情景教学中,还需要总结。情景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也不能忽略教师的导向作用。在情景教学展开后,教师需要对学生有关职业规划的内容进行评价和总结,学生对情景问题是否分析到位?分析方法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得到解决?职业生涯教学总结可以实施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畅所欲言的气氛中,对某一个特定职业规划问题进行思考,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从而引起思维的火花。应用头脑风暴法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社会职业的变化、职业的要求、职业的发展趋势、职业的理论、职业的分析工具等进行发散式的讨论。教师对某些问题进行最后总结概括,提炼出不同观点的核心意见,并说明原因,给学生提供可信服的建议。在问题讨论中,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处理要富有条理性,表现一定的计划性,能提出针对性的预测,对问题分析要具有前瞻性;对职业规划等复杂性问题能进行审慎的剖析,对职业规划涉及方案的结果有预判性。
参考文献:
[1]杨喻.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思考与建议[J].企业导报,2014,(5).
[2]刘瑾.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4,(7).
[3]王任杰.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专业开放式、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经济师,2014,(4).
A乡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村官培养管理工作,进一步注重实践与工作相结合,积极探索培养管理的新手段、新方法,通过加强五项措施,实施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使他们当好农村政策宣讲员、远程教育管理员、便民服务员、献计献策参谋员、文化活动组织员、科技信息传播员,不断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实际工作能力,积极引导他们在基层锻炼成才。
一、强化帮带措施,促进角色尽快转变。采取乡干部二对一帮带的方式,让大学生村官全程参与村日常工作,提高大学生村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定一名班子成员和一名工作经验丰富、群众基础好的机关干部担任大学生村官工作“辅导员”,传授群众工作经验,帮助开展各项工作。同时,把大学生村官的思想政治学习、工作目标确定、工作任务的完成、业绩考核结果等内容与所在村“两委”的年度计划和年终工作考核捆绑在一起,促使所在村“两委”主动帮助、支持、鼓励大学生村官开展工作,为大学生村官搭建平台。
二是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基层工作能力。建立村官培养实施规划,实行“三项制度”。一是定期工作汇报制度。每日记一次工作日志、每月一次工作总结汇报、每半年一份调查报告。二是集中培训制度。定期参加乡村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使他们对如何更好地适应基层工作,提高自身素质,担当起新农村建设重任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三是会议制度。乡要求大学生村干部都要参加所在村的会议和乡干部会议,全面了解村日常工作议程,了解乡整体工作情况。
三、强化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一是“压担子”。乡党委给予大学生村官安排具体的事务,如在各类材料撰写、文化宣传、远程教育管理等方面,明确要求,落实责任,进行交任务、压担子,增加他们的工作责任感,使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成长中发展。二是异岗锻炼。为增进他们尽快熟悉工作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尽可能多的积累工作经验和方法,更好地做好基层服务。
四、强化督查指导,促其履职尽职。通过不定期的走访,听取基层干部群众的意见,跟踪了解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工作等情况,认真搞好三级督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有针对性的开展督促指导。党政班子成员定期入村督查,了解大学生村干部的工作开展情况、目标完成等情况。
五、强化考核激励,树立争先创优意识。推行大学生村官考核测评制,考评实行每季度一评议、半年一考核、年末组织综合评议,以平时测评和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跟踪了解、全面掌握。年度考核由乡、村共同组织完成,大学生“村官”根据履职情况进行自评和总结,向所在村进行述职,由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从德、能、勤、绩、廉等五方面进行民主评议,再由乡、村对其作出综合考核鉴定,并将考核结果存入个人档案。同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规定凡考核优秀的大学生村干部,享受“三个优先”即发展党员优先、乡后备干部纳入优先、推荐荣誉优先,激励大学生村干部的争优进取意识。
关键词: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特点指导方法
引言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新举措,以立项的形式资助大学生参加创新性实验活动,探索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旨在进一步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社会实践等创新活动,不断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渐掌握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目前高等教学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学生动手能力不强的现状,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
1.项目的特点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申请人为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的本、专科学生个人或创新团队。项目具有如下特点:
1.1注重过程参与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更加注重实践创新研究过程。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验实训、组建实验实训设备、实施实验实训、进行数据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不断提高自我学习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组织实施能力。
1.2注重实践创新
它能带动广大的学生在本、专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它鼓励学生结合学科专业,从自身所长与兴趣出发,积极参与实验实践活动,在探索、研究、创新的实践训练过程中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1.3注重切实可行
教育主管部门对正式立项的训练项目给予经费,重点资助思路新颖、目标明确、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可行、实施条件可靠的项目。学校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经费由学校代管,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
2.项目的指导方法
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的实施主体是学生,因此,指导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以学生为主
创新项目从选题、目标、计划的制定、申报,到具体实施、结项,均应由学生作为项目负责人。学生在完成相应的基础及专业课程,具有一定的查阅文献资料、实验实训、报告编写等能力后,可以自主或在指导教师的启发下自愿申请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并制定实施方案,如团体项目,则更应注重团队的分工与协作。
2.2教师的作用
指导教师应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已有的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进行分析,综合考虑项目的可行性,明确项目目标及指导目标,评价项目的创新之处,并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指导过程中的实际观察,对团队的分工进行合理调整。在项目实施阶段,我们要协调实验实训场所、仪器设备的使用,对创新试验思路、试验方法进行合理引导,对项目经费的使用进行适当监控。
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往往对项目可能出现的实际问题预计不足,对已产生的特殊情况很难自行解决。作为在本领域有一定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的指导教师,指导工作应根据项目的分类、学生的需求及难易程度等适时开展、有序进行。
2.3经费的使用
经费的来源首先是省教育厅,其次是学校根据自身《经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立项的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全部经费由学校代管。
经费的一般分类有:资料文献调查费、互联网信息查询费、资料报告印刷费用、原材料及试验易耗品购置费、试验费用、版面费、交通费及其他费用。
经费按预期使用计划,合理支出,由承担训练项目的学生使用,并应遵守学校财务报销制度的规定。
3.本人指导的项目
本人指导2009年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立项项目:测区及测点布置对超声平测-回弹综合法检测结构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指导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
3.1确立指导目标
3.1.1突出创新特色体现,项目为规范、试验规程中未明确的部分,可用于指导实际工作,与实训基地、企业及施工项目合作共赢。
3.1.2根据学生选题及预期研究成果,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实验及验证,形成完整的研究资料和成果分析报告。
3.1.3通过项目训练,注重职业和专业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培养大学生动手、动脑及团队协作精神。
3.2主要指导路线
3.2.1指导教师与项目组成员对实验方案进行谈论、提出建议并修改。
3.2.2指导教师亲自参与具体的实验过程,指导项目组成员进行实验。
3.2.3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分析实验数据。
3.2.4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组成员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3.3指导教师分工
3.3.1黄燕老师给予测试技术及结果分析的指导。
3.3.2蒋玲老师给予实验方案、方法的指导及研究保障。
3.4过程指导
3.4.1考虑学生查阅文献的实际困难,适时提供相应的文献信息及搜索引擎。
3.4.2在试验过程中,对出现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足够的预估,对学生测定的声学参数、试验数据进行把关,避免那些因操作错误导致的结果失真。
3.4.3指导学生对测试结果进行计算分析,初步得出影响因素。
3.4.4协助学生联系施工企业在建工程,进行现场论证试验。
3.4.5指导学生得出结论。
3.5结题指导
指导学生将文献调研、实施方案、实验结果与分析总结整理成项目的结题报告,并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
3.6学校提供条件
学校提供本项目开展所需的仪器设备、实验实训室、生产性实训基地,并实行实验室全面开放。
学校制定《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对项目给予1∶1配套经费,从政策及制度上扶持项目的开展。
一、摘要…………………………………………………………2
二、调查目的……………………………………………………2
三、调查结果……………………………………………………3
(一)调查对象………………………………………………3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3
(三)调查数据分析…………………………………………3
二、总结及建议…………………………………………………7
内容摘要:毕业大学生逐年增多,面对各种毕业就业压力,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如何,择业方向又会有怎样的变化。众所周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力度的逐步加大和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原有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统包统分”,“包当干部”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逐渐被“双向选择,竞争上岗,择优录取”的新的就业制度所取代。同时,面对着国家大规模的高校扩招政策和每年庞大的高校求职大军,各高校毕业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心理压力,在求职择业过程中表现出了种种消极心态。作为大三的学生,一年后就要面对这些问题,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有利于帮助我们缓解压力、解决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压力
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进行调查,分析影响大学生毕业就业心理的主要因素,并深入研究产生这些因素的主要原因,从而找到缓解这些心理压力的方法。
调查结果:
(一)调查对象:目前在校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调查他们的学业水平、择业要求及其它考虑因素。
(二)调查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的性别、学历、专业、所在年级、就业水平、就业还是创业、工资水平要求、工作地点、工作是否与专业相关、是否继续深造、就业方式、家庭因素、是否担心找不到工作、缺乏的能力。调查问卷收集方式主要以网络收集为主。资料收集时间为一个月。后续工作包括:数据统计,数据分析,主要因素归集,调查造成因素的原因,总结所分析的内容,收集各
种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总结收集到的解决方法和建议。
(三)调查数据分析:
2.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学历:本科生占73.8%,专科生占26.2%,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较多,而我们目前所读的是本科,此数据说明后续数据的分析比较接近我们的状况。
5.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就业的占83.1%,选择毕业后创业的占16.9%,说明大部分大学生选择就业,但仍有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创业。选择就业的大学生大多都因为创业有一定风险且需要资金而选择就业,选择创业的大学生则大多都有资金支持且愿意接受创业的风险并相信创业能带来就业机会而选择创业。
7.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选择毕业后留在毕业城市工作的占61.5%,选择毕业后回家乡城市工作的占38.5%,说明大部分同学都打算留在毕业城市工作,原因包括:觉得在毕业城市找工作较容易,在毕业城市工作比较有发展潜力,家乡城市较落后等,更有部分人认为没有一番作为就回家乡很没出息。 9.接受调查的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很担心、焦虑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7.7%,有点担心但觉得还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占72.3%,不担心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占20%。说明大部分学生虽然担心毕业后就业问题,但是对就业还是抱积极态度。
会选择先找到工作,再考虑是否与专业相关。
总结及建议:
v调查结果总结:调查的男女比例相对均衡,其中本科生居多,大部分是大三的学生,多选择毕业后就业,会担心就业问题,但相信会找到工作,打算参加现场招聘会的人较多,在考虑家庭因素的同时,也会结合现实情况再决定工作问题,由于经验不足等问题,对工资要求不会过高。
v影响因素总结: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同样学历的人比比皆是,但岗位不足,导致竞争激烈;刚毕业,工作经验不足,很多企业都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机会相对较少;家庭压力和感情压力,各种抱负太多,心理压力太大,往往影响在面试中、工作中的表现;初次步入社会,感觉彷徨无助,适应能力不强,面对社会复杂容易手足无措;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太难的岗位没有能力胜任,太低的职位又不愿意尝试。
v消极心理总结:学习压力、就业压力引起的郁闷心情,对毕业找工作的焦虑心情,休息不好所引起的浮躁心情等。
v建议确定方向:要确定好自己的目标,这样可以避免方向不定所引起的彷徨和焦虑,还可以及时做好准备,有针对性的学习更多对自己有帮助的知识,大好基础,积累经验。
v建议多做运动:多做运动不但有利身体健康,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提高学习效率,缓解疲劳。劳逸结合,才能事半功倍。
v建议多交朋友:交际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多交朋友,不但可以提高对社会的认识度,在以后的工作中相互帮助,同样会让你事半功倍。
v建议参加实习:多参加实习工作,不但可以让你更快的熟悉专业工作,而且还可以积累社会经验,这对毕业找工作起着重要作用,同样的学历,企业总会选择有经验的人。
关键词: 德育工作 异常行为 干预 艺术院校 可行性研究
一、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的必要性
大多数教育者相信,大学生群体思想较单纯,在校生活学习较规律,发生异常行为的可能性不大。但随着时代的发展,“90后”乃至“95后”、“96后”的新一代大学生已经逐渐成为校园生活中的主体。比起往届学生,现在的学生接触的新鲜事物更多、思想越发有个性和独立,但他们的人生观和心理素质还尚待健全,在人际关系相处中缺乏技巧,容易受到自身不良情绪和外界因素干扰。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疏导,则容易导致某些学生产生人格障碍,进而发展为病态心理,最终做出偏离和违背社会规范的行为。所以,当今高校大学生异常行为的发生现状不容忽视。
面对现状,针对新一代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归纳出与其相适应的心理教育方式已成为当务之急。当下应结合高校工作,深入分析大学生心理疾患产生的背景和原因,结合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尝试性的心理疏导和道德教育,力图探寻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应对和调试方法,并努力从源头上总结出有效的健康情绪培养方式。
在帮助大学生健全心理素质的同时,德育教育也是有助于构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的有效手段。作为高校的最主要组成部分,和谐校园的构建始终离不开对于学生的培养,学生的道德体系教育是否完善,学生在校园中的生活和学习是否积极向上,学生相互之间的相处、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教辅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都关系到学生在校的行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否成功,也是评价和谐校园构建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准。同时,在未来大学生进入社会工作后,在我国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文化创作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加强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下艺术类院校的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在平时的学习和创作中融合自己的艺术才能和创造力,并在作品创作中弘扬社会道德及基本价值观。
二、德育工作介入大学生异常行为干预的意义和作用
1.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自我。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多为“90后”甚至“95后”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缺乏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是很明确,加上需要经常靠自己处理复杂事务和人际关系,遇到挫折后往往只看到自己在学习生活及与同学交往中的不足之处,甚至夸大自己的缺点,因此容易出现自我封闭、厌学情绪、自卑感、社交障碍、情绪不稳定等无法正确认知自我的情况,如果不及时从源头上进行德育方面的教育和干预,则极有可能让原有的小矛盾演变成大问题。
针对学生自我认识不足,可以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优点和特长,从成功的喜悦中获得自信,同时正确对待可能会迎来的挫折。具体可以通过让学生对自己的每一阶段学习成果进行及时总结,发现自己所擅长的方面、在某些不足之处取得的进步、还有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并记录在案,以便在下一阶段学习结束后进行横向比较。尤其对于部分自我封闭、自卑感情绪较明显的学生,应当鼓励其多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学习上都要经常给予关注,同时可以通过让其参加学生会、学校社团、学校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创造这些学生与外界沟通的机会,逐渐让他们摆脱心理阴影,重新投入正能量的大学生活中。
2.帮助大学生积极融入集体和社会。大学校园集体生活比起中学时期相对单调的生活来说更具有社会性、丰富性等特点,大学生自来到大学校园后,就不能像以前一样将自己圈在一个相对独立的自我空间里,久而久之就会逐渐疏远与周围同学的关系,个人行为也不能及时得到别人的帮助和鼓励。相反大学集体生活中可以亲自感受到周围同学所带来的集体力量的强大,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群体中,大家互相帮助,讨论各种棘手的问题,从中也可以体验到集体活动的乐趣。同时在集体中可以得到更多个体表现自我、认识自我的机会,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时,锻炼和培养他们一些将来社会活动中所必需的基本素养,造就他们良好的个性素质,也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其他方面特长,为学校所组织的各类文体类、公益类活动出谋划策、添砖加瓦。这样不仅增强了这些学生的自信和能力,而且无形中造就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意识,有利于学生之间关系的全面和谐发展,为日后他们能够在就业后更好更快地融入工作团体打下坚实基础。
3.促进大学生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大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是关系到建设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入校后,开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德育教育,是帮助有心理障碍和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的学生摆脱偏激、焦虑的思想观念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大学生对当代社会认知能力和善恶辨别能力的有效手段。在艺术类院校里开展德育教育,不仅可以进行哲学理论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传统课程,而且可以让有能力的各专业学生自行组织类似心理健康漫画展、心理健康主题班会、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区公益演出等形式的有关艺术类创作与德育教育相结合的尝试。通过这些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心,同时融合艺术类院校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