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免疫组化技术

免疫组化技术

时间:2023-05-29 17:51: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免疫组化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免疫组化技术

第1篇

【关键词】 自制免疫组化笔;中性树胶;免疫组化切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void organization overflow of antibody in immunohistochemical experiment, and get not incubation and reaction on antigen and antibody.Therefore, the experiment must use immunity group pen draws a circle periphery the slice organization avoids the immune body flowing out.Methods The old selfmade immunity group liquid stone wax pencil, pour into the 2ml gum with the vial, joins the right amount xylene dilution gum, dips the dilution after this pen the gum draws a circle periphery the slide organization.Results The result reaches 90% again using the selfmade immunity group pen's waterproofing rate, was the same with the American import immunity group pen and the domestically produced pen its waterproofing rate effect, strengthened the immunity group masculine cell's expression effect.Conclusion The spends the old selfmade immunity group pen definitely to be possible to replace any domestically produced, the import immunity group pen, and low in price.

【Key words】 Simple PAP pen;Neutral balsma; Immunohistochemistry

作者单位:519000广东省珠海市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病理科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是利用免疫学抗体与抗原结合的原理以及细胞化学技术对组织、细胞特定抗原或抗体进行定位定量研究的技术。它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组织解剖学、病理学等[1]。做免疫组化不外乎两种方法:漂片法或贴片法[2]。然而,前者容易烂片,不适合做脑片等大而易碎的组织;后者方法较好,但为了保持良好的染色效果和节省抗体,常常需要免疫组化笔。免疫组化笔无论是国产还是进口,都有在使用过程中液体石蜡流出不畅或使用中用力过大导致液体石蜡流出过多污染片子,免疫组化液体石蜡笔使用到后期隔水性差,同时圈片数量有限,且价格昂贵。我们通过多次实验,摸索出一种废旧免疫组化液体石蜡笔的再利用技术,其防水性好、价格低廉、可保证免疫组化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实验用品和器械 树胶2 ml(中国上海懿洋仪器有限公司)、废旧免疫组化液体石蜡笔一支、30张贴有脑片的载玻片(每张载玻片2张脑片)、0.05 m的PBS、各种抗体、MaxVisionTM试剂盒、DAB显色剂(AEC显色剂)(购于迈新试剂)、湿盒、恒温细胞培养箱、冰箱、普通显微镜等。

1.1.2 实验分组 实验分3组:甲组用美国进口免疫组化笔画圈;乙组用国产一般免疫组化笔(福州迈新公司生产)画圈;丙组用废旧免疫组化液体石蜡笔画圈。每组15张载玻片(30张脑片)。

1.2 方法

1.2.1 免疫组化笔的制作方法 将废旧免疫组化液体石蜡笔放入二甲苯中,将笔芯中残留的液体石蜡彻底溶解去除干净之后取出,这样就制成了一只再利用免疫组化笔。

1.2.2 免疫组化笔的使用方法 用小瓶倒入2 ml树胶,加入适量二甲苯稀释树胶,将再利用免疫组化笔蘸少量稀释后树胶围绕切片组织周围0.2 cm处画圈,树胶不能覆盖切片上的组织。

1.2.3 免疫组化MaxVisionTM法(试剂盒及抗体均购于福州迈新试剂公司)[3]。①石蜡切片脱蜡和水化后,用PBS(pH7.4)冲洗3次,3 min次。②根据每一种抗体的要求,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③如果有必要(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含量过高的组织),每张切片加一滴或50 μl 3%过氧化氢,室温下孵育10 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的活性。PBS冲洗3次,3 min/次。④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一滴或50 μl的第一抗体(用户自选),室温下孵育60 min或4℃过夜,建议参见每种抗体的说明书。PBS冲洗3次,3 min/次。⑤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一滴或50 μl即用型MaxVisionTM试剂,室温下孵育10~15 min。PBS冲洗3次,3 min/次。⑥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2滴或100 μl新鲜配制的DAB或AEC溶液,显微镜下观察3~5 min(DAB)或10 min(AEC)。⑦自来水冲洗,苏木素复染,PBS或自来水冲洗返蓝。如果用DAB显色,则切片经过梯度酒精脱水干燥,(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固;如果用AEC显色,则切片不能经酒精脱水,而直接用水性封片剂封片。

1.2.4 结果观察及统计学处理 观察整个实验过程中再利用免疫组化笔的隔水性效果;镜下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与抗体结合后抗原在免疫组化中阳性反应物的表达情况,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

2 结果

2.1 3种免疫组化笔隔水率的比较 美国产免疫组化笔的隔水率为90%;国产免疫组化笔的隔水率为80%;而再利用的免疫组化笔的隔水率可达90%。

2.2 3种免疫组化笔对免疫组化试验阳性结果的影响 镜下大体观察发现:用再利用的免疫组化笔画圈的切片阳性结果良好,而用美国产免疫组化笔画圈的切片虽有阳性结果,但片子周围有时有污染现象。

3 讨论

我们在多次免疫组化实验中发现:市售的各种免疫组化液体石蜡笔有时会出现使用不畅,甚至根本画不出来,有时画片时稍用力过大,液体石蜡就会从笔芯中溢出过多污染切片,是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的因素之一,而且此笔价格昂贵,一杆国产笔价格大约在400元左右,画圈不超过200个笔芯中的液体石蜡即用完。为此,我们通过多方探索找到了理想的替代品:中性树胶。树胶是一种天然树脂,广泛应用于生物学、医学,作为生物切片的封藏剂,它可溶于二甲苯、苯、甲苯、二氧氯环等,不溶于水[3]。中性树胶中加入适量二甲苯稀释,可使树胶易浸入笔芯中,在切片上画圈时使之顺畅,同时二甲苯挥发后树胶画的圈淡且薄,但却不影响隔水效果。免疫组化组织切片染色后需用中性树胶封片,封片用的树胶与画圈用的树胶相互溶合,不会形成污染。故此,我们应用其特性再利用了废旧的免疫组化笔,在实验中不但节约了大量的资金,而且使用方便耐用,3 ml 树胶可画300个圈左右,代价大约只有2元钱。最重要的是它不影响免疫组化结果,由于隔水性能好,保证了抗原抗体的充分结合,增强了免疫组化的效果,节约各种抗体及试剂盒各试剂,故可推荐使用。

参 考 文 献

[1] 李成文.现代免疫化学技.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2:97100.

第2篇

【论文摘要】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以及其它高、新技术在病理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同样作为体育界的基础研究学科运动人体科学的发展已经不能满足简单的宏观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医学检验以及病理学实验技术在运动人体科学广泛应用,尤其是组织病理学技术中定位技术,例如免疫组化、原位杂交等。本文就以上三种病理学常用的定位技术的方法进行综述。

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技术

随着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的广泛应用,病理学研究产生了划时代的飞跃。免疫组织化学是病理学实验中常用的方法,是在蛋白质水平用各种特异性抗体检测细胞内各种抗原物质。根据标记物的不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可分为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酶细胞化学技术、免疫铁蛋白技术、免疫金-银细胞化学技术、亲和免疫细胞化学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等。

1.1免疫组织化学实验步骤免疫组化技术是在组织化学的方法上结合免疫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新技术。其原理是利用免疫学的核心——抗原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抗体追踪抗原,通过化学反应使标记于结合后的特异性抗体上的显示剂,如酶、金属离子、同位素等显示一定的颜色,并借助显微镜、荧光显微镜、电镜对其颜色进行观察,以达到检测抗原物的目的[1]。

1.2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免疫组化技术的优点:①特异性强,免疫组化中抗体与组织细胞中的抗原的结合是特异的。如白细胞共同抗原(LCA)显示淋巴细胞成分。②敏感性高,而今,由于抗生物素—生物素(ABC)法和链酶素—过氧化物酶连接(SP)法的出现,使抗体的稀释度(代表敏感度)达到了上千、上万,甚至上亿倍,使免疫组化技术更加可靠。③定位准确,由于抗原抗体的结合是特异的,因而免疫组化技术可在组织和细胞内准确定位,对不同抗原在同一组织或细胞中进行定位观察,将形态与功能相结合,对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

2原位杂交实验技术

原位杂交是将组织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来检测合定位核酸的技术。它是用一段已知序列的核苷酸片断来检测细胞内是否存在欲检测物质的DNA或RNA,是比免疫组化更加灵敏而深入一个层次的检验方法。根据所选探针和待测靶序列的不同,核酸原位杂交有DNA-DNA杂交、DNA-RNA杂交、RNA-RNA杂交等。

2.1原位杂交技术的应用原位杂交由于不需要从待测组织中提取核酸,可完好的保存组织、细胞的形态结构,将形态学与基因功能活动的变化相结合进行多层面的研究。主要应用:①细胞特异性mRNA转录的定位可用于基因图谱、基因表达和基因组进化的研究;②感染组织病毒DNA/RNA的检测和定位;③癌基因、抑癌基因及各种功能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及其变化的监测;④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⑤检测染色体的变化;⑥间期细胞遗传学的研究。

2.2原位杂交技术与免疫组化的比较

2.2.1两者的区别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染色技术相比较,这两种方法的共同之处均具有定位检测的功能,且均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所不同的是免疫组化染色是用的是抗体,其检测对象是抗原,机制是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是蛋白质表达水平的检测;原位杂交使用的是探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的原则与待测靶序列结合,是DNA或mRNA水平的检测。从实验方法来看,免疫组化染色操作相对简单,成本相对较低,受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小;原位杂交技术无论从实验设计上,还是从实际操作上均较免疫组化染色复杂,成本的高低与试剂的种类和来源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直接选用商品化的标记探测和检测试剂盒的实验成本较高;荧光标记探针较非荧光标记探针的成本高,对样本及实验条件的要求较高,也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2.2.2免疫组化与原位杂交双标技术双标技术是在同一张组织切片上标记两种不同的抗体或同时应用两种不同的检测手段,如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技术,在不同层次来检测同一细胞上某些物质的表达是否有相关性的一种实验方法。与传统的单项检测相比,双标记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可以克服由于切片间各种差异而引起的时间或空间的样本误差。实验方法上先进行原位杂交会减少免疫组化过程中对待测DNA或RNA的破坏或影响,一般目前均推荐先进行原位杂交后进行免疫组化标记[2,3]。具体的操作跟单纯的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各自的方法一致。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①所用的实验设备必须经DEPC水浸泡或200℃烤箱过夜,操作时须带口罩及手套;②当杂交步骤完成后,切片必须认真浸泡及长时间洗涤至少超过30min。③作免疫组化的各步骤时间均须适当延长,以增加抗原抗体间的结合,杨青春等人研究发现每个步骤均延长2~3倍时间。④免疫组化显色后不需要用苏木精复染,以免遮盖核信号。

参考文献

[1]纪小龙,施作霖.诊断免疫组织化学[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1997.5.

第3篇

免疫组化技术,在现代生物学领域中广泛应用,在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为了使颗粒清楚、背景不加深,经实验应用蜡块切好片,用15%乙醇处理,做免疫组化染色,细胞核和细胞浆的背景着色明显减轻,颗粒清晰,更易计数,取得较好的效果。

1 材料和方法

1.1 取材 取乳腺标本,将组织切成1.5 cm×1.5 cm×0.2 cm大小,中尔马林固定,常规脱水,石蜡包埋。

1.2 切片 连续切片3 μm厚,并做常规免疫组化染色和切片后用15%乙醇处理后的免疫组化染色。

1.3 免疫组化染色 将切片放入有盖的15%乙醇塑料容器内漂洗数分钟后,迅速放入水浴缸内展平处理,结束后于60 ℃烤箱4 h。切片常规脱蜡至水,按免疫组化染色常规步骤进行DAB显色,水洗,迅速常规脱水,透明、封片。

2 结果

2.1 图1 常规免疫组化染色:背景呈棕色,颗粒呈棕褐色 ×40作者单位:430085 湖北武钢二医院病理室(张丽 徐毅 吴爱军 刘树刚 袁伟);湖北武钢二医院外科(陈首虹 罗力 纪光伟)

2.2 用15%乙醇处理切片后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 背景白色或浅黄色与棕褐色的颗粒形成鲜明对比,易于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如图2)。

3 讨论

3.1 用15%乙醇处理切片后的免疫组化染色,是因为醇分子中的氢氧键高度极化的缘故。羟基上带有部分正电荷的氢可以和另一分子中带部分负电荷的氧相互吸引而形成氢键,因此液体状态的醇通过氢键发生缔合[1]。从组织细胞水平进行抗原抗体反应[2]。结果,背景清晰,棕褐色颗粒与背景反差增大。

3.2 在染色过程中应注意:①DAB显色时间要短,不超过3 min即可;②15%乙醇容器要加盖,以免挥发;③对比染色应为清楚地显示阳性成分与进行HE染色等。此种方法:重复性好,结果稳定,具有可行性和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承德医学专科学校.医用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140.

第4篇

【关键词】 胸腔积液;冰冻切片;免疫组化

胸腔积液是多种胸部疾病,特别是肿瘤性疾病的常见伴发体征,甚至为患者首发表现,明确胸腔积液的性质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有重要意义。一般病理检查通常离心、涂片、HE染色,但由于细胞分散、染色效果不好、重复性差等原因,诊断的阳性率低,易漏诊。尤其是增生的间皮细胞和转移性腺癌;未分化癌与小细胞癌和淋巴瘤之间不易区别,疑诊病例较多,对临床帮助不大。我们将胸腔积液离心后进行冰冻切片常规HE染色,同时进行相应的免疫组化标记,明显提高了胸水细胞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该方法可重复性高,细胞清晰,能明确诊断,部分病例能明确肿瘤的类别和来源,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6年5月—2008年12月我们共收集胸水标本64例,其中男性28例、女性36例,年龄32~82岁,平均年龄51.6岁。经组织学或结合临床资料证实腺癌12例,鳞癌8例,恶性上皮型间皮瘤4例,间皮增生40例。

1.2 方法 ①将送检的胸水直接用一次性吸管吸取下面沉淀的部分30 ml于试管内,2 500 r/min,离心10 min。将上清液去掉,离心沉淀物涂片1张、HE染色。沉淀的部分放在冰冻切片机上冷冻头上,然后加入OCT包埋剂进行切片。②胸水离心沉淀物少就直接倒去上清液,先在冰冻切片机的冷冻头上加入OCT包埋剂,然后将胸水离心沉淀物放在上面进行切片。③胸水离心沉淀物常规切片6张:1张HE染色,5张免疫组化染色。④制作免疫组化染色的冷冻切片必须冷藏保存,然后根据需要进行免疫组化染色。⑤免疫组化染色标记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CK)、上皮膜抗原(EMA)、肺癌相关抗原(LCA)、间皮细胞、波形蛋白(vimentin)。免疫组化染色方法:采用即用型快捷免疫组化MaxvislonTM试剂盒,试剂及抗体和免疫组化阳性片均由福建迈新生物技术公司提供,阴性对照采用PBS作为一抗。

染色步骤:①切片室温干燥后,入4℃丙酮固定10 min,用PBS(pH7.4)冲洗3次,每次3 min。②根据每一种抗体的要求,对组织抗原进行相应的修复,除细胞角蛋白用胰酶消化外,间皮细胞、vimentin、LCA、EMA都要柠檬酸高温修复(按说明操作)。 ③每张切片加1滴3%过氧化氢,室温下孵育10 min,PBS冲洗3次,每次3 min。 ④每张切片加1滴自选1抗体,室温下孵育60 min。⑤PBS冲洗3次,每次3 min。⑥除去PBS液,每张切片加2滴新配制的DAB溶液10 min。⑦自来水洗,苏木素复染直至中性树胶封固。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1,P

2 结果

送检的64例胸水直接离心涂片HE染色诊断阳性细胞7例,阴性39例,可疑18例。应用冰冻切片技术联合免疫组化检查结果阳性细胞24例,阴性38例,可疑阳性仅2例;χ2=22.13,P

3 讨论

胸腔积液是多种胸部疾病特别是恶性肿瘤的常见伴发体征,甚至为患者首发症状。通过胸腔积液对明确病变性质及类型有重要意义,对疾病的治疗也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的胸水病理检查仅仅行单纯离心、涂片、HE染色,光镜下观察,但由于细胞分散、染色效果不理想,又因细胞容易堆积成团,其诊断的阳性率较低,特别是小细胞肿瘤难以和间皮瘤、淋巴瘤、未分化肿瘤细胞区别。  冰冻切片技术是一种成熟的病理制片技术,已广泛用于病理诊断。其与直接涂片法比较,可全面、简单、快捷的收集积液内的肿瘤细胞;切片质量高,视野清晰,细胞分布均匀,可明显提高肿瘤细胞的阳性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而且细胞相对较集中,可明显节约诊断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特别对于有较大组织块残存的样本,可重复性切片。我们在胸水细胞病理诊断中采用冰冻切片技术联合免疫组化,大大提高了胸水细胞诊断的准确性,免疫组化又能准确的定位肿瘤细胞的表达抗原,确定肿瘤细胞的属性及来源,明显提高了阳性细胞的检出率。不仅有助于良、恶性的判断,而且对常规涂片中难以鉴别的间皮细胞瘤和转移性腺癌的识别以及对分化差的肿瘤的病理诊断或肿瘤类型的确定有重要作用。

细胞角蛋白(CK)广泛存在于各种上皮细胞及上皮源性肿瘤细胞中,故某些低分化腺癌可呈强阳性表达,而间皮细胞则为弱阳性,在间皮瘤中也可为强阳性,所以CK可作为上皮源性肿瘤的重要标记物,但不能完全区分腺癌与间皮瘤。EMA是一种高分子质量跨膜糖蛋白,在正常腺细胞中表达率很低;但在癌组织由于存在畸形糖基化和糖基化不完全,使其核心蛋白暴露出新的蛋白表位或新的糖抗原,从而成为上皮组织来源肿瘤特异的抗原之一。LCA对肺癌诊断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可用于肺癌的辅助诊断。波形蛋白(vimentin)是间叶源性肿瘤细胞的标记物,绝大多数癌为阴性表达,而间皮瘤呈阳性表达,因此可用于区分腺癌与间皮瘤。我们应用一组抗体进行检测比较,不仅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而且对腺癌和恶性间皮瘤起到鉴别诊断作用。

在操作中应注意几个问题:①冰冻切片不能太厚,一般4 μm连续切片,同时应使用粘胶片,切片后如果不染色,必须吹干,冷藏保存。②在胸水细胞离心沉淀较少的情况下,倒去上清液,先在冰冻切片机的冷冻头上加入OCT包埋剂,然后将胸水离心沉淀物放在上面进行切片。 ③如果血性胸水,可加入0.5%氯化铵溶液离心去除红细胞效果较好。 ④在采集胸水时最好使用一次性吸管吸取下面沉淀部分,胸水应新鲜。⑤免疫组化观察时应注意,胞浆和细胞核阳性色差异,特别是恶性间皮瘤阳性部位在胞膜部分,免疫组化还可以根据病例不同选择不同的抗体。

综上所述,冰冻切片联合免疫组化检测可明显提高胸积液细胞诊断的阳性率及准确性,且操作简单、方便快捷,对肿瘤细胞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临床正确选择治疗方案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刘梦海,梁忠泉,袁昌隆,等.痰液和胸腹水沉淀物切片在肿瘤脱落细胞学中的应用[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19(4):409.

第5篇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 免疫组织化学 CD117 CD34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干细胞的肿瘤,临床并非十分罕见。相关报道近年发病率为1~2/10万,中国至少应超过此数目。收集57例GIST临床病例并做免疫组化检测,探讨其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特征,为进一步规范病理诊断标准及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关依据。

材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与检测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8月~2010年12月明确诊断为胃肠道间质瘤的手术标本57例,经10%中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采用S-P法对所有病例进行CD117、CD34、SMA、Desmin等抗体的免疫组化检测。

手术方式:57例均为手术完全切除,切除距肿瘤均2cm以上。其中,胃间质瘤行大部分切除或行楔形拒不切除,大、小肠间质瘤切除约10cm的肠管及相应的系膜或局部或姑息切除。

结 果

临床资料:本组病例中男31例(54.39%),女26例(45.61%),男女比例1:0.839;年龄39~82岁,平均58.77岁;发生部位:胃20例(35.09%),小肠19例(33.33%),十二指肠10例(17.54%),结肠5例(8.78%),腹膜3例(5.26%),瘤体直径≤5cm者30例,>5cm者27例;主要临床症状:腹痛、腹胀,消化道出血,腹块,肠梗阻等,全组均无恶病质表现。见表1。

病理学特征:大体标本上,病灶表现为黏膜下、壁内和浆膜下小结节,部分表现为溃疡,稍大的肿瘤突出于腔内,20%~30%出现溃疡,切面质地从稍硬至变软,伴出血时中心呈褐色,其中5例肿块伴有出血性坏死和囊性改变;组织学上,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两种肿瘤细胞主要形态,梭形瘤细胞呈交叉囊状、栅栏状、旋涡状或假菊形团样排列,上皮样瘤细胞呈弥漫片状、小巢状排列。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本组57例中CD117阳性表达56例(98.25%),CD34阳性表达45例(78.95%),SMA阳性表达(35.09%),Desmin阳性表达(1.75%),见表2。

生物学分级标准:GIST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按2008年改良的NIH危险度评估,见表3。

讨 论

1983年Mazur和Clark受首先命名胃肠道间质瘤(GIST)并描述了这是一组位于胃肠道和肠系膜上具有明确病理和免疫组化特征的胃肠道肉瘤[1],当时认为此是一种少见肿瘤,但近年来由于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免疫组化、基因检测等技术的应用,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据报道GIST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2.2%,根据目前已发现的GIST相关基因改变可将肿瘤分为3类:c-kit突变型(80%~85%),PDGFRA突变型(5%~10%),野生型GIST(10%)。目前公认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中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进展,对GIST的认识不断更新,特别是在肿瘤的组织起源、分子遗传学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等方面,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治疗可以提高GIST的治愈率。但至今GIST的手术疗效和术后易复发等仍是困床的难题[2,3]。

本组经免疫组化检测显示CD117和CD34阳性率较高,SMA、Desmin的阳性率均较低,因此,可将CD117和CD34阳性作为诊断GIST的标志。但是许多GIST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但不是所有的GIST均CD117(+),反之,也不是CD117(+)的肿瘤都是GIST。Miettine等[4]已建议,将GIST定义为胃肠道除外平滑肌肿瘤和神经鞘瘤以及神经纤维瘤的富于细胞且表达CD117的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的间叶源性肿瘤。所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鉴别胃肠道间质瘤中具有重要意义。

早期认为,GIST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但现在人们认所有的GIST都是有一定的恶性潜能。这类肿瘤无绝对良性,目前比较公认的是:肿瘤大小、核分裂像计数及原发部位,是GIST最重要的预后参考指标。目前对GIST的治疗以手术加靶向药物治疗为主,约83%的患者可以进行根治性切除,但术后易发生复发、转移,5年生存率45%~70%[5]。伊马替尼这种新型分子靶向治疗药物的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模式,其不仅反应轻微,而且可以用于术后复发或转移的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ESMO指南建议。在开始新辅助治疗前,推荐做肿瘤活检并行基因突变检测。以早期筛选潜在甲磺酸伊马替尼耐药的人群[6]。伊马替尼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模式。

参考文献

1 Mzaur MT,Clark HB.Gastric stromaltumors.Reappraisal of histogenesis.Am J Surgpathol,1983,7(6):507-519.

2 Kitamura Y.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past ,present,and future.J Gast Nonterol,2008,43:499-508.

3 Raee,ah E,Merimsky O,Kuten A,et al.Imatinib mesylate (glivec)a treatment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 long term followup.Harefuah,2007,146:329-334.

4 Miettinen M,Lasota J,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definition,clinical,histlolgical,immunohistlchemical,and molecular genetic feature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J.Virchows Arch,2001,438(1):1.

5 Neuhaus SJ,Clark MA,Hayes AJ,et al.Surgery for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in the post imatinib orb.ANZJ Surg.2005,75:165-172.

6 Casali PG,Jest L,Reichardt P,et al.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rnouts:ESMO clinical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treatment and follow-up.Ann Oncol。2009,19(suppl 2):ii35-ii38.

表1 肿瘤生物学行为与发生部位的关系

第6篇

【关键词】抗原修复;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94-01

在病理诊断和科研中,免疫组织化学越来越为人们认识和接受,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它能提供抗原特异性表达和准确定位,有助于一些疑难病理诊断问题的解决。但目前所进行的常规石蜡切片标本均用甲醛固定,使抗原性物质或由于形成醛、羧甲键等原因而被封闭了部分抗原决定簇,或由于蛋白之间发生交联而使抗原决定簇隐蔽,从而影响免疫组织化学结果,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做抗原修复[1]。目前,基层医院病理科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有两种:高压锅修复和微波炉修复。我们选择了15种常用抗体用高压锅、微波炉两种修复方法进行免疫组化试验,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仪器设备

OLYMPUS CX―41显微镜、市售家用微波炉、高压锅、电磁炉。

1.2 试剂:15种抗体、即用型二步法(非生物素)检测试剂盒、DAB显色剂、PBS磷酸盐缓冲液(0.01M PH7.2―7.4)、柠檬酸盐缓冲液(0.01M PH6.0)均购自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1.3 组织材料:病理组织来自我院病理科,经10%中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厚约4μm 。

1.4 高压锅法:15张切片脱蜡、水洗后置于0.01mmol柠檬酸盐缓冲液(pH6.0)中,加热至喷汽,开始计时,2.5分钟后,离开热源,自然冷却。PBS冲洗2次,每次约3分钟。后按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

1.5 微波炉法:15张切片脱蜡、水洗后置于盛有0.01mmol柠檬酸盐缓冲液(pH6.0)的耐热容器中加热至沸腾(98 -100℃),持续10分钟。自然冷却, PBS冲洗2次,每次约3分钟。后按试剂盒操作步骤进行。

2 结果

光镜下,细胞质(细胞核)内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阳性细胞数占1%-10%为(+),11%-50%为( ++),51% -80%为( +++) [2]。从表中可以看出:15种抗体中,有10种抗体显色结果相同,2种微波修复比高压修复染色效果提高了一个(+),3种高压修复比微波修复染色效果提高了一个(+)。

3 讨论

用微波进行抗原修复,时间短时染色较浅,时间长时背景深[2]。因此,抗原修复时间的掌握很重要。在本次试验中,部分膜、浆标记的抗原,微波修复要比高压修复显色效果满意;高压处理检测细胞核抗原,较为满意。总之,在日常工作中,利用本科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抗原修复技术能够改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我们要根据抗原的不同表达部位,选择合适的抗原修复方法,提高免疫组化染色的效果,使反应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 喉癌;Lumican;组织芯片;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76[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4(b)-134-01

随着各项技术的发展,人们的研究逐渐深入,组织芯片技术的发展,为喉癌的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蛋白聚糖(proteoglycans, PGs)作为细胞外基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调节癌细胞的生长和侵袭,在原发灶的生长或转移灶的形成期间,细胞外基质会通过生物合成和降解形成特征性的重塑。小的富含亮氨酸蛋白聚糖(small leucine rich proteoglycans, SLRP)不仅可以调节细胞外水平衡、影响组织生物力学,同时在细胞迁移、增殖、肿瘤生长、黏附和移行,以及调节生长因子的活性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应用组织芯片技术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分析,旨在探讨Lumican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组织学及临床所见之间的关系,现将相关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收集2007 年1 月~2009年10月我院喉癌手术切除标本,包括喉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65对,将其按病理分型统计:低分化鳞癌29例,高分化鳞癌36例。淋巴结转移阳性25例,阴性40例。男45例,女20例,年龄42~75岁,平均65岁。声门型37例,声门上型28例。因芯片脱落及残缺无法分析的点共3对。

1.2 试剂

羊抗人Lumican多克隆抗体;SP-9003免疫组化试剂盒;黏片剂APES和DAB显色试剂盒;0.01MPBS缓冲液(pH值为7.2~7.4),0.01 ml枸橼酸盐缓冲液(pH值为6.0)。

1.3 实验方法

HE染色包括准备、脱蜡、染色、脱水透明、中性树脂封片。

免疫组化的准备工作及脱蜡步骤同HE染色,然后加3% H2O2作用10 min,抗原恢复,正常山羊血清封闭室温15 min,滴加一抗,PBS冲洗,滴加相应的二抗, PBS冲洗,滴加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再进行PBS冲洗,DAB显色,苏木素复染,梯度酒精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同HE染色。

1.4结果判定

免疫组化结果判定:在胞膜或细胞浆着色呈棕黄色颗粒大于30%为强阳性表达(++),5%~30%为阳性表达(+),

1.5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2 结果

在62对组织芯片中,癌细胞组中有46例不同程度Lumican蛋白的表达(强阳性20例,阳性26例),占74.19%,而癌旁正常组织中仅有17例有阳性表达,占27.42%,其余45例无表达,在喉癌组织中Lumican的表达明显高于Lumican在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P

3 讨论

338个氨基酸组成了Lumican蛋白,12号染色体的12q21.3-q22区为其基因定位区[1]。其中亮氨酸高度重复的一个中央区构成了信号肽的核心蛋白,两侧二硫腱的分子中心区可进行N-糖基化链锁[2]。

Seya等[3]对伴有早期淋巴结转移的158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免疫组化方法的研究发现,高表达Lumican患者生存率显著降低,并且高表达的Lumican与癌肿浸润深度和淋巴结的转移范围相关,与性别、年龄、发病部位、是否侵及淋巴管及静脉及组织分型无关。

本实验对62对组织芯片研究显示,癌细胞组中有46例不同程度Lumican蛋白的表达,在与癌细胞毗邻的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较弱,而仅17例癌旁正常组织中有Lumican的弱表达。部分癌旁正常黏膜上皮组织中有Lumican的弱表达。研究结果与Lu等[5]的不完全一致,考虑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是否为大样本研究。②在免疫组化过程中有无进行抗原修复。③实验所用抗体具有不同的灵敏性[6]。

本研究发现在喉癌组织中Lumican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

通过本次实验,证实Lumican在喉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一定作用,阐明Lumican与组织学及临床所见的关联,将有利于对疾病进展及愈后的评估与判断。

[参考文献]

[1]Dunlevy JR, Neame PJ, Vergnes JP. Identificationof the N-linked oligosaccharide sites in chick corneal lumicanand keratocan that receive keratan sulfate [J]. J Biol Chem,1998,273(16):9615-9621.

[2]Hardingham TE, Fosang AJ. Proteoglycans: many forms and many functions [J]. FASEB J,1992,6(3):861-870.

[3]Seya T, Tanaka N, Shinji S. Lumican expression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with nodal metastasis correlates with poor prognosis[J].Oncol Rep,2006,16(6):1225-1230.

[4]张映,张园.喉癌163例治疗分析[J].交通医学,2009,23(1):93-94.

[5]Lu YP, Ishiwata T, Kawahara K. Expression of lumican in human colorectal cancer cells [J]. Pathology International,2002,52(8):519-526.

第8篇

【关键词】 胃肠间质瘤;免疫组化;诊断

--------------------------------------------------------------------------------

作者单位:466000 河南省周口市中心医院病理科 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可见于胃、小肠、结直肠、食管,其中以胃最为常见。此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近年来随着对胃肠间质瘤认识的加深,免疫组化的开展,现对此肿瘤的诊断有了进一步的提高,对我院近几年诊断的胃肠间质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年10月至2011年10月我院胃肠道间叶肿瘤32例。年龄31~76岁,中位年龄543岁,其中男19例(59%),女13例(41%)。

12 方法 所有标本经10%福尔马林固定24 h,石蜡包埋切片,分别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

13 组织学良恶性判断标准 目前胃肠间质瘤的良恶性可分为3类[1]。良性:肿瘤直径5 cm,细胞排列密集,细胞无多形性或轻度呈多形性,无或者有少量坏死,核分裂像5 cm或弥漫多个,细胞排列密集并见细胞多形性,坏死多见,核分裂像>5//50 hPF。

2 结果

21 肿瘤大体形态特征 肿瘤大小不等,边界清楚,无包膜,多呈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直径30~100 cm,多为单发。肿瘤多位于胃肠肌壁间,浆膜下层或突入管腔,向腔内生长呈息肉样肿块常伴溃疡形成,向浆膜下生长者形成浆膜下肿块。肿瘤切面呈灰白色,编织状,质地中等。

22 组织学特点 GIST的组织学呈多样性,大部分病例肿瘤主要由长梭形细胞组成,呈编织状排列,核略呈梭形,有时出现栅状排列;还有一些病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按不同比例组成,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胞浆宽大,空泡状,核圆形或卵圆形。

23 免疫组化表型特征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2],胃肠间质瘤可能来源于Cajal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表明CD117呈阳性,CD117是一种干细胞因子的跨膜受体,约90%以上的GIST表达此类抗体。CD34也有70%~80%的阳性率,SMA常常局灶表达,阳性率为20%~30%,S100和Desmin呈阴性。我院的此32例GIST病例中有30例(93%)CD117呈阳性,26例(81%)CD34呈阳性,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

3 讨论

GIST是一类成分复杂的间叶性肿瘤[3],具有不成熟的梭形和(或)上皮样细胞增生。此类肿瘤曾被认为是不典型的平滑肌瘤或平滑肌肉瘤。近年来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类独立起源于胃肠道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呈非定向分化的消化道肿瘤。

GIST多见于成人,好发于40岁以上,年青人少见,男性稍多于女性。胃肠间质瘤发生于胃者最为多见,小肠次之,食管和大肠少见。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为隐约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上消化道出血,梗阻,腹部包块等。GIST由不同数量的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梭形细胞胞质红染,核呈梭形,染色质稀疏;上皮样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胞浆丰富可呈空泡样。

GIST组织细胞学形态方面变化比较大,尤其是在同一种肿瘤之内可见梭形细胞到上皮样细胞等不同的细胞学形态,在光镜下很难进行区分,所以免疫组化在GIST的诊断中作用很大。近年来的免疫组化结果表明[4],CD117和CD34阳性率较高,且两者的共同阳性率也可达到65%,部分病例SMA和S100呈局灶阳性,Desmin多为阴性。目前的临床病理工作中可以把CD117和CD34阳性作为GIST的诊断标志。

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有肿瘤的部位、瘤体的浸润程度、粘连程度、核分裂像及KIT基因突变等[5]。肿瘤直径>5 cm或10 cm者、肿瘤破裂者、核分裂像>5/50 hP者显示预后差。

参 考 文 献

[1] 刘彤华主编诊断病理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57.

[2] 刘彤华,刘复生主编疑难外科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141.

[3] 彭杰青.胃间叶组织肿瘤,外科病理学.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0.

第9篇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应用微波修复法、高压修复法、酶修复法和高压加酶修复法对DA.1U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然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DA.1U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LXRα、LXRβ、PPARγ和FXR经高压抗原修复后,染色阳性强度较其他修复方法明显增强,而且定位较佳。结论 在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中高压抗原修复法染色效果优于其他抗原修复法。

【关键词】 核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抗原修复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methods of antigen retrieval on the results of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tors. Methods Antigens were retrieved by using microwave oven, autoclave, enzyme and autoclave plus enzyme, respectively, in liver sections from DA.1U rats, follow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Results After antigen retrieval with autoclave, the positive staining intensity of nuclear receptors LXRα, LXRβ, PPARγ and FXR in the liver sections from DA.1U rats was enhanced obviously, and the location of nuclear receptors was better by using this method than the others. Conclusion In the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of nuclear receptors, using autoclave to retrieve antigens is the best method.

KEY WORDS: nuclear recepto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antigen retrieval

核受体在生物体内广泛分布,与配体结合后活化,调控基因的表达,在机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受体LXRα、LXRβ、PPARγ和FXR在糖、脂代谢调控中起重要的作用,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是根据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用标记的特异抗体对组织细胞内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研究。甲醛溶液固定导致许多抗原决定簇被掩盖,不能与抗体很好结合。核受于核内,镜下观察染色结果时,若隐若现,抗原表达不均匀。为了解决该问题,使抗原决定簇能很好的暴露出来,我们采取了微波修复法、高压热修复法和酶修复法等。抗原修复方法对DA.1U大鼠肝组织切片进行修复;比较分析不同抗原修复法对DA.1U大鼠肝组织内核受体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Olympus DP71图像分析仪。LXRα、LXRβ、PPARγ和FXR抗体购自Abcam公司;免疫组化(SP法)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1.2 组织材料

病理切片来自DA.1U大鼠糖尿病模型肝组织,经40g/L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5μm厚,每个蜡块各切5片。

1.3 抗原修复

组织切片常规脱蜡至水,3%(体积分数)H2O2灭活内源性过氧化物酶,0.02mol/L PBS冲洗后抗原修复。

1.3.1 微波修复法

将切片插入塑料切片架,放置于盛有150mL 0.01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pH 6.0)的容器中,置微波炉内加热1min 40s,使缓冲液温度保持于82℃以上。取出切片架,室温放置3min,然后将切片架置于凉水中冷却15min。

1.3.2 高压修复法

将切片插入金属架,放置于盛有400mL 0.01mol/L柠檬酸盐缓冲液(pH 6.0)的烧杯中,将烧杯放入高压锅内,盖锅、压阀。待煮沸喷气后,计时2~3min,然后将压力锅端离电炉,自然冷却20min后取出切片。

1.3.3 酶修复法

将复合消化液滴加于切片组织上并完全覆盖,将切片放入湿盒内,37℃温箱中消化10min。

1.3.4 高压加酶修复法

按上述方法高压修复后取出切片,蒸馏水冲洗,PBS洗2min×3次后,将复合消化酶滴加于切片组织上并完全覆盖,将切片放入湿盒内,37℃温箱中消化3min。

1.4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经上述步骤处理后的切片均用PBS冲洗3次,各5min;滴加正常动物血清封闭液,室温放置20min,甩去多余液体;每张切片滴加Ⅰ抗30μL,4℃过夜,次日37℃复温45min,PBS冲洗2min×3次;每张切片滴加生物素标记Ⅱ抗30μL,37℃ 20min,PBS冲洗5min×3次;滴加链酶亲和素过氧化物酶复合物,37℃ 20min,PBS冲洗5min×3次;DABH2O2显色,在显微镜下控制染色程度,自来水冲洗10min;苏木素复染。以PBS替代Ⅰ抗作为阴性对照。

2 结 果

核受体LXRα、LXRβ、PPARγ和FXR均表达于核内,以核内出现棕黄色或棕色颗粒为阳性。对4种核受体抗原采用4种抗原修复方法,以PPARγ为例说明(图1):①阴性对照,未见特异性免疫染色,肝细胞核均被苏木素染为蓝色;②不修复,可见肝细胞核均为蓝色,未见棕色颗粒;③微波修复,在少数肝细胞质中出现棕色颗粒,核仍为蓝色,定位不准确;④酶修复,采用复合消化液修复肝组织后,细胞核未被染色;⑤高压修复,该法修复肝组织切片后,染色强度明显强于其他修复法,而且背景清晰;⑥高压加酶修复,通过该法修复后,肝组织染色强度强,但是组织碎裂,且背景深。LXRβ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见图2。

3 讨 论

甲醛固定时,蛋白质的自由氨基与醛基形成羧甲基,或蛋白质氨基酸残基在分子内或分子间形成醛键,使得蛋白质抗原决定簇部分被封闭,无法表达出来,影响免疫组化的结果[1]。抗原决定簇是否充分暴露,是决定免疫组化结果的关键因素。为了更好地暴露抗原,目前世界公认的方法就是进行抗原修复。抗原修复方法主要包括热修复和酶修复。高温抗原修复方法机理复杂,高压可使交联断裂或折叠的肽链解开,从而暴露抗原决定簇[2];微波场内离子或极性分子直接碰撞,使扭曲、折叠的异常结构恢复正常[3]。热修复法比较稳定,因高压修复法避免了外界环境对温度的影响,在染色强度和重复性方面优于微波修复法[4]。酶修复法则是通过溶解抗原表面的变性蛋白使之暴露,但是酶消化时间因组织不同而异,不易控制,结果不稳定。在抗原修复过程中仍需注意:①抗原修复液的选择:在修复过程中应加入足够的修复液防止干片,一般选用柠檬酸盐缓冲液(pH=6.0),它适用于大多数抗原,修复效果佳。②抗原修复温度及时间的选择:有研究表明,温度达到92℃以上才能使甲醛固定的蛋白抗原修复,一般应保持在92℃~98℃。有效温度持续时间长短应因抗原修复方法不同而不同,一般微波修复法温度不好控制,抗原修复液易沸腾,容易脱片,应严密观察;高压修复时,盛有抗原修复液的烧杯隔水放在高压锅内,压阀喷气2~4min,温度容易控制,效果佳。③抗原修复液应自然冷却:抗原修复持续高温过后应自然降温,慢慢恢复蛋白原构型。抗原修复作用广泛,不仅可以用于免疫组化,尚能用于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原位杂交(ISH)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的检测,以及树脂包埋的半薄和超薄切片的免疫组化检测和非交联剂固定的活细胞和细胞涂片中抗原的检测等领域。

本试验尝试了4种抗原修复方法,结果表明在核受体免疫组化中,高压抗原修复法结果稳定,优于酶修复法及微波修复法,染色较强,定位准确,背景清晰。所以,应当根据不同的抗原特征,合理选择抗原修复方法。

参考文献

[1]倪灿荣. 病理学技术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366368.

[2]NORTON A, JORDAN S, YEOMANS P. Brief, hightemperature heat denaturation (pressure cooking):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antigen retrieval for routinely processed tissues [J]. J Pathol, 1994,173(4):371379.

第10篇

1 集安市医院放射科 吉林省集安市 134200 2 吉林省肿瘤医院放射科 吉林省长春市 130021【摘 要】胃肠道外间质瘤(EGIST) 非常少见, 约占胃肠道间质瘤的5%-10%,而肝脏的原发性恶性间质瘤更是罕见报道。我们收治1 例肝左叶恶性间质瘤, 现结合文献复习报道如下。

关键词 肝脏巨大间质瘤;1 例;报道

1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48 岁, 因上腹部胀痛1年, 加重1 周就诊。查体上腹部可触及明显包块,质硬、固定。CT 检查肝左叶17.6×12.6×22.0cm 肿物,增强扫描肿物明显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肿物由肝动脉供血且血运丰富。(图1-3)

手术及病理所见:术中诊断肝左叶巨大肿瘤,行肝左叶切除术。肿物质地较韧,活动度差,表面血管丰富,肿物剖开里面为液化坏死物。病理结果为梭形细胞伴出血、梗死。免疫组化结果:CD117(+)、CD34(+)、SMA(-)Ki-67(3%+)Dog-1(+)S-100(-)Desmin(-), 结合免疫组化结果支持间质瘤( 高度恶性潜能)。(图4)。

2 讨论

2.1 EGIST 的病理特点

EGIST 是指组织形态、免疫表型等与GIST 相似, 但起源于腹腔或腹膜后的软组织, 且与肠壁或内脏浆膜面无关的一类肿瘤[1]。c-kit 基因突变和Kit 蛋白CD117 表达为其生物学特征,肿瘤免疫组化CD117和CD34 呈阳性表达, 是确诊GIST 和EGIST 最可靠和最有诊断价值的依据。

2.2 EGIST 临床常见症状

腹部不适和腹部疼痛、肿块压迫症状等,少有呕血及便血等,临床中本病并无特异性,本例发生于肝脏的间质瘤仅表现为上腹部胀痛,所以临床初诊发生误诊几率较大。

2.3 影像诊断

当前影像检查手段主要有CT 及MRI等, 根据Kim 及Lee2006 年的研究,EGIST表现为境界清楚的较大分叶状肿块,病灶中心含大范围低密度区,但其内无气体存在,增强后病灶中可见粗大血管影是其特征表现。近几年MR 新技术的开展,对EGIST 的定性及定位诊断更加准确,对肿瘤内的成分及良恶程度判断优于CT 及其他影像学检查。

2.4 鉴别诊断

对于本例应与肝癌及肝血管平滑肌瘤鉴别,肝癌增强呈快进快出征象,而血管平滑肌瘤影像上与间质瘤很难鉴别,病理及免疫组化有助于鉴别。EGIST 术前尽可能与小肠间质瘤相区分,以便制定更为合理的手术方案。EGIST 很少出现GIST 伴发的消化道出血和梗阻的临床症状,CT 更多表现为体积较大,边缘多见分叶,内部更少见、甚至不见气液面,邻近肠管多受推挤移位而无侵犯。腹膜后间质瘤,有特征性的定位征象,较易与小肠间质瘤区别。EGIST 表现难以与发生于腹膜后间隙、肠系膜和网膜肉瘤相区分, 仍需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查。但在腹膜后、网膜或肠系膜出现类似于恶性GIST 表现肿块时,应考虑到该病可能。

第11篇

【关键词】乳腺;粗针穿刺活检;病理诊断

随着乳腺影像技术的发展和乳腺癌治疗的革新,乳腺粗针穿刺活检(needle core biopsy,NCB)在乳腺疾病诊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1-4]。目前,病理科接受到的乳腺粗针穿刺标本逐渐增加,病理医师需要担负起在相对有限的材料基础上给临床提供全面而简明的报告,同时,病理医师如经验不足易给临床发出错误的病理信息[1,4]。本文总结了近2年我院乳腺NCB病例,对于诊断中的问题和对策进行初步探讨,以便降低风险和避免错误。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收集我院病理科2009-1-2010-12间93例40-60岁乳腺NCB材料,包括原始取材记录、HE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切片和原病理诊断。其中有后期肿块切除手术病理资料27例。

1.2方法 取每例送检组织2~6条、长度0.3~2.2cm,直径均为0.1cm。常规中性甲醛固定,每条标本并列包埋,切片厚4?m。使用Qlgmpus BX51显微镜观察(高倍视野面积为0.24mm2),按WHO(2003)乳腺肿瘤分类进行病变分类和分型。

1.3免疫组化 良、恶性病变鉴别一般选用SMA、p63、CD10和ER抗体;HE形态为浸润性癌临床需要进行新辅助化疗治疗方案者选用ER、PR、c-erbB-2、p53、EGFR和Ki-67。

1.4结果判定 阳性物质呈棕黄色。SMA、CD10、CK5/6和34?E12胞质阳性;p63、ER、PR、p53和Ki-67为胞核阳性;cerbB-2、EGFR和E-cadherin为胞膜阳性;p120导管癌为胞膜阳性,小叶癌为胞质阳性。

2结果

2.1乳腺疾病检出率 93例中,良性61例,包括普通型导管增生9例,腺病23例,纤维瘤11例,状瘤5例,非典型导管增生10例,炎症2例,脂肪坏死1例。乳腺癌30例,其中非特殊类型浸润性导管癌24例,浸润性小叶癌3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导管原位癌2例。1例良、恶性未定;1例未见乳腺导管和小叶结构。

2.2需用免疫组化鉴别诊断比率 见表1。其中状瘤、非典型增生、小管癌、神经内分泌癌和导管原位癌均需要结合HE和免疫表型诊断;只有黏液癌通过形态学即可诊断。

UDH,普通型导管增生;FAT,纤维腺瘤;IDC(NOS),浸润导管癌(非特殊类型);ILC,浸润性小叶癌;DIC,导管原位癌。

3讨论

本组大部分乳腺病变通过超声引导行NCB能够明确诊断。尤其是浸润性导管癌,临床如果获得准确的病变部位标本且病变组织足够(一般3条),就能为临床提供较为准确的病理信息(包括组织类型和分级,预示预后和治疗方案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但是,仍然有一些病变NCB病理观察困难,存在一些诊断总是和陷阱[1]。

3.1良性硬化性病变与浸润性癌 乳腺良性硬化性病变主要为硬化性腺病和放射性瘢痕,在切除标本中与浸润性癌鉴别有难度,但通过低倍镜观察是否存在小叶基本结构,一般硬化性腺病还是能够识别的;放射性瘢痕因低倍镜下可见到腺管呈放射性排列及中央有纤维瘢区,也能够首先考虑到。但在NCB中,常常见不到硬化性腺病所扩大的完整小叶和放射性瘢痕病变全貌,加之组织有挤压,易造成过诊断。因此,对于疑为浸润性癌,但细胞核分级低、呈腺泡和管状的病变应该用肌上皮标记物进行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如腺管存在肌上皮层则为良性硬化性病变。

3.2浸润性癌 乳腺癌在NCB时需要确定是否有浸润和分型,本组标本大部分能确定,仅1例诊断导管内癌者手术切除后为浸润性导管癌。因此,在NCB诊断导管内癌时应告知临床取材标本局限,不能除外有浸润的可能性。NCB组织易被挤压,浸润性癌的腺管常被挤压呈条索状,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难以区分,此时需要做E-cadherin和p120进行鉴别,前者导管癌阳性而小叶癌阴性;后都导管癌和小叶癌都可阳性,但导管癌阳性位于胞膜而小叶癌位于胞质。建议诊断小叶癌时应经免疫组化证实。

3.3预示治疗和预后的免疫标记物染色 随着临床对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和保乳手术治疗的广泛开展,临床要求病理对NCB乳腺癌组织行与治疗和预后相关的免疫标记物检测。通过本组观察,我们认为如有足够的乳腺癌组织(组织微阵列所获得的面积)就可以提供较准确的免疫组化结果。

参考文献

[1] Hoda SA,Harigopal M,Harris GC, et al.Expert opinion:reporting needle core biopsies of breast carcinomas[J].Histopathology,2003,43(1),84-90

[2]Renshaw AA.Adequate histologic sampling of breast cire needle biopsies[J].Arch Pathol Lab Med,2001,125(8):1055-1057

第12篇

[关键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 诊断; 病理

[中图分类号] R7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178-01

下面本文通过对10例SFT进行组织学观察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测SFT的形态学及诊断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收集怀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7年10月至2010年9月外科手术切除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例10例标本,男性7例,女性3例。标本经10%中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切片(4um),HE染色,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应用SP法,设阳性及阴性对照。抗体选用Vimentin,CD99,Bcl-2,CD34,S100,EMA,Ki67。所有抗体及试剂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2 结果

2.1 临床资料

10例SFT的发病年龄为38-66岁,平均50.2岁。其中发生于体表及腹膜后的为无痛渐增包块,发生于膀胱者有尿频尿急症状,发生于胸腔及肺者有咳嗽、咳痰,发生于鼻腔者有鼻塞,流涕症状。10例SFT发生于9 个部位,分别为腹膜后2 例,胸腔,肺,大腿、髂窝、腋窝、肩背部、鼻腔、膀胱各1 例。良性6例,不典型2 例,恶性2例。

2.2 病理检查

2.2.1 有9例均完整切除,只有1例巨检除鼻腔例外。大部分肿瘤为境界清楚的肿物,其中肿瘤最大者为16.5X13X8cm,最小者为1.1X1X0.9cm,大部分表面有包膜,切面结节状、实性,灰白色,质韧而富有弹性,3例有局灶出血及微囊性变,2例有粘液样变。

2.2.2 镜检瘤组织共同的特征是组织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瘤细胞呈梭形、短梭形及圆形,胞浆红染,核仁不明显,良性SFT的瘤细胞无异型,核分裂象不多见,平均0-2/10HPF,不典型SFT的瘤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2-4/10HPF,恶性SFT的瘤细胞异型明显,核分裂4-10/10HPF,并有出血坏死。细胞稀疏区和密集区交替分布,薄壁血管较多,细胞间富有粗细不等瘢痕样玻璃样变性的胶原纤维。少见的组织形态包括:2例有血管外皮瘤样结构,2例富含血管,且血管壁增厚伴胶原纤维变性,1例瘤细胞呈较大的上皮样细胞改变,伴有少数多核巨细胞,4例瘤细胞间有散在淋巴细胞浸润。

2.2.3 免疫组化 Vimentin 阳性率100%,CD99 阳性率90%,Bcl-2 阳性率90%,CD34 阳性率70%,S100 0%(0/7),EMA 阳性率14.3%(1/7),Ki67阳性率2-40%。10例SF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情况见表1.

3 讨论

3.1 起源与命名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由(solitary fibrous tumor, SFT)由Klemperer和Rabin[1]于1931年首先在胸膜发现并命名,并认为是间皮源性肿瘤。而今,随着免疫组化和电镜技术的发展, SFT被认为起源于表达CD34抗原的树突状间质细胞而非间皮细胞。

3.2 临床特点

文献报道发病年龄为9-85 岁,以中老年为多,女性稍多,本组平均年龄50.1 岁,以男性居多,男女之比为7:3。多数病例为缓慢生长的无痛性包块,部分病例偶然发现,高杰等报道[2]35例中12例无任何临床症状,本组10例有6例无临床症状,特殊部位者可有相应症状,如头痛、眼球突出、尿潴留,膀胱刺激症状,鼻塞流涕等。

3.3 病理学特征

大体形态一般为单个卵圆形肿块,界限清楚,部分病例有纤维性假包膜;也可多个肿瘤(20%),肿块直径1-39cm,平均8.0cm,切面灰白色,质韧而富有弹性,可伴有粘液样变性、出血、坏死、囊性变。镜下:组织结构复杂、细胞形态多样,大部分瘤细胞为梭形,特征性改变为细胞稀疏区和密集区交替分布,薄壁血管较多,细胞间富有粗细不等的胶原纤维。少见的组织形态有瘤细胞呈杂乱无序、车辐状、神经纤维瘤样、血管外皮细胞瘤样等各种排列,可见石棉样胶原纤维、星状胶原纤维、血管壁增厚胶原纤维变性。根据肿瘤的组织学形态可将SFT分为3 级:良性SFT;不典型SFT:瘤组织含有不典型区域,细胞密度增加,核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增多,但不>4/10HPF,可见小坏死灶;恶性SFT,诊断指征:肿瘤直径>10cm;瘤细胞高度密集,异型性显著,胞核呈多形性;核分裂象易>4/10HPF,大范围的出血、坏死以及侵袭性生长至邻近组织。大多数SFT都表达CD34、CD99、Bcl-2、Vimentin。Suster等认为,Bcl-2 在SFT诊断[3]中比CD34意义大,对CD34 阴性,而Bcl-2 高表达的可确定SFT的诊断,本组病例Bcl-2阳性率90%,CD34阳性率70%。本瘤应与恶性间皮瘤、滑膜肉瘤、恶性外周神经鞘膜瘤、恶性血管外皮细胞瘤、恶性纤维性肿瘤、粘液样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等鉴别,依靠特征性改变及免疫组化可加以区分。

3.4 治疗与预后

根治性手术切除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如有局部复发,仍应考虑再次手术切除治疗,本瘤对放疗、化疗均不敏感。绝大多数SFT生物学行为在临床上呈良性过程,有的可局部复发转变为恶性,Sung[4]等认为,SFT的预后与肿瘤大小无关,而与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有关,单纯根据组织学形态并不能完全精确的判断其预后, 应注意长期随访。

参考文献

[1]KlempererP,Rabin CB. Pulmonary neoplasms of the pleura:a report of five cases〔J〕.Arch Patho,l 1931, 11(4): 385.

[2]高杰,钟梅,等。孤立性纤维性肿瘤35 例临床病理研究[J].诊断病理学杂志,2008,1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