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高考作文红楼梦

高考作文红楼梦

时间:2023-05-29 17:51: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作文红楼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高考作文红楼梦

第1篇

年年高考有作文,岁岁作文皆不同。高考作文是爭莘学子“爱恨交加”的话题,是芸芸教师厚爱一层的內容。有所谓“作文乃语文的半壁江山”之谓也。其理至简,因为如果作文得了高分,语文就不会差到哪里去,反之亦然。还有所谓“中学生有三怕——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之说,足见高考作文之重要也。吾本不该对高考作文说三道四,以免以讹传讹、误人子弟而留千古骂名,但“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所以仍忍不住对高考作文评头品足起来,以抛砖引玉出,立论致妙言。

一曰:高考作文是急中生智的快速之文。高考语文试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知识点多,涵盖面广,洋洋洒洒几人版块。对高考而言,喻考场为战场,多少有点道理。诸君皆知,在战场上容不得你优柔寡断、犹豫不决,你必须运筹帷幄,当机立断。考场亦如此,尤其是写作文。你必须立即审好题,马上立好意,高速选好材,赶快布好局,急忙定好调,匆匆作好文。“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贾岛,写高考作文必败无疑。作《红楼梦》而“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曹雪芹,写高考作文必无佳绩。写作以慢著称的福楼拜,写中国的高考作文想必也会惨不忍睹,因为他完全可能作文字数达不到要求。当他思考是用这个动词还是那个动词来描写动作,当他斟酌是用这个形容词还是那个形容词来确定属性时,比黄金还宝贵的时间三分钟、五分钟地溜过去了。苟如此,作文得高分,岂不难哉?

二曰:高考作文是沙里含金的亮点之文。写高考作文,压力之巨大、心情之激动、时间之短暂是写其它文章时所难比的。欲出佳作,难上加难。除非你学富五车,奇才七步,才高八斗,如王勃作《藤王阁序》一样,倚马可待。然而,四海人无数,天才有几人?我们凡夫俗子、平常之人大可不必有天才之幻想。所以,鄙人不客气地说,大多数高考作文如泥如沙,一部分如花如草,极少数如金如玉,考生只能披沙拣金,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自己文章的亮点来,如:高迈的立意,优美的语言,新颖的题材,独到的见解,幽默的风格,古韵的典故,有趣的寓言,生动的描写,动人的抒情,深刻的议论……这些都能吸人眼球。须知,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也并非人人皆文章高手、个个是写作大家,他们或许是凭长长的胡须,或许是借深深的皱纹才当上“文章判官”的,何足为奇呢?再说“自古文章出少年”。亮点越多,文章色彩越艳,成美文的可能性越大。

三日:高考作文是循规蹈矩的模式之文。科学贵在创新。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的座右铭就是“创新是科学的生命”。其实作文也贵在创新。“文似看山不喜平”,实乃经验之谈也。它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人云亦云、陈陈相因、老生常谈、跟风随潮的作文,决不是荚文。道理虽如此,但创新文章毕竟寥若晨星,绝大多数作文也就是表情达意而已。清朝有个皇帝,一生作诗四万余首,几乎全是平庸之作甚至是垃圾之作。若想考生作文有创意,除非他有才气、胆气、豪气、天赋。有经验的老师知道,“规矩文”打基础。“放胆文”见才气。对于才气不旺的考生,想剑走偏锋、想别出心裁、想另辟蹊径,往往风险很大。所以大多数考生为安全起见,还是写模式之文,因为保险系数大。更何况模式运用得巧妙,也可成美文。文章大家粱衡总结的“三点一线公式”、“四有标准”、“文章五诀”不都是模式吗?一个写作成功者一般都要经历学模式、反模式、创模式的反复过程。当然,像韩寒、郭敬明、蒋方舟这些才气加灵气的小家伙、小妮子不在其列,他们是怪才。

四日:高考作文是令人扼腕的遗憾之文。在高考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虽没有“沙场秋点兵”的磅礴气势,却也有“考场决雌雄”的紧张气氛,出现写作时的遗憾在所难免。在这个战场上,你很可能“饥不择食,贫不择妻,慌不择路”,抓到篮子里就是菜。你很可能把西汉的刘向说成是东汉人,很可能把英国的培根误写成法国的伏尔泰,很可能把芙国的《独立宣言》与法国的《人权宣言》混为一谈,很可能把古罗马玛克斯,奥勒留的《沉思录》当咸了法国卢梭的《忏悔录》,很可能把“航天之父”钱学森、“力学之父”钱伟长、“原子弹之父”钱三强张冠李戴,这些虽不影响文章大局,却也是瑕疵。正因为如此,高考作文滴水不漏者少,漏洞常出者多,何也?短暂时间里孤军奋战之缘故也。高考考生不可能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请教教师,更不可能象宋朝欧阳修写《昼锦堂记》,对于开头几句,再三斟酌,写完后派人送去,忽觉不妥。又派人快马加鞭追了回来。重新改写。出现遗憾之处在所难免。欲少遗憾,须熟读诗书也。

五日:高考作文是知晓度高的公众之文。此句乃笔者杜撰的句子,其意思是说,高考作文所写的事物、景致、情理、过程、方法等,必是全体考生都知晓的,决不会囿于一时一地一域一法,否则就有可能对一些考生有利对另一些考生不公。笔者斩钉截铁下此铁言,并自认“铁论”难移。高考作文不可能写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不可能写险峻的华山雄姿,不可能写古老的法源寺,除非你是有奇才的范仲淹、金庸、李敖。他们全凭图画、资料、想象,分别写出了《岳阳楼记》、《华山论剑》、《北京法源寺》。高考作文必须贴近学生实际,让其有话语可说,有体验可谈,有观点可论。正如温儒敏教授所言,高考作文题应倾向于理性思维和开放性。

高考作文是什么?真正的作文应该立意是高远的、正确的、第一位的。像北京市特级教师王德山所言,立意从高到低可粗略分为五个档次:人类、社会、团体、他人、自己,可谓点石成金之论。真正的作文应该是情真意切的。因为写作的第一道德就是诚实,正如巴金所言:“说真话,掏出自己的心。”真正的作文应该是建立在广泛阅读、长年积累、积极写作的基础上的。“汝果欲学文,功夫在文外”,考场只是检阅,训练都在平时。

特级教师高万祥希望在150分的语文考试题中,作文应占90分到100分。温儒敏教授则认为,语文考卷要从目前的150分增加到200分,其中作文增加到100分。看来,人们对作文是越来越重视了。愿高考作文成为风向标、指挥棒,引领写作的潮流、方向。愿所有考生都成为读而后有作、作而出新的大智慧者。

(作者单位:南县教师进修学校)

第2篇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乐”,应该读lè,往往被误读成yuè。

2、“三聚氰胺”中“氰胺”应读qfng’6n,不少人误读为qīng’ān。

3、高考作文中的高频别字是:“震撼”误为“震憾”。

4、旅游景点说明牌的常见别字是:“故里”误为“故衷”。

5、新闻报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狙击,阻击。如:“狙击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中“狙击”应为“阻击”。

6、社会机构称谓中容易混淆的词是:营利/盈利。“营利”是指主观上谋取利润,“盈利”是指客观上获得利润。

7、出版物上容易用错的词是:期间。“期间”前面必须有修饰语,指明具体的某段时间,才能够充当句子成分。这个词是不能单独放在句首做状语的。

8、容易用错的成语是:望其项背。望其项背,意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这说明距离不大,要强调距离悬殊,应采用否定式。

9、财经新闻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金融机构为了保证客户提现和资金清算,按照规定必须将吸收到的存款的一部分作为“存款准备金”缴存到中央银行。前者是指提取准备金的比率,后者是指央行对准备金支付的利率。

10、《红楼梦》研究中容易出错的术语是:索隐派。“索隐”是指钩沉索隐,探究故事背后的事实,和供检索用的“索引”是两回事。

链接,2007、2006年常见语文差错

1、将“炭烧咖啡”写成“碳烧咖啡”,“炭烤牛排”误写作“碳烤牛排”。

2、常用错的成语是“唇枪舌战”。正确的使用是“唇枪舌剑”,形容激烈争辩。

3、“戴上紧箍咒”,这是报纸上常见的搭配错误。紧箍咒只能念,不能戴。

4、将代表中国的“九州”错写成了“九洲”。“州”是行政区划名称,而“洲”的意思是水中陆地。

第3篇

一、 海量素材,谁能过目不忘?新闻热点、科技前沿、名人传记、典型案例、经典作品……生活五彩缤纷,素材五花八门,海量信息眼前过,谁能记住那么多?作文需要鲜活素材,但因为时间、精力、兴趣的关系,我们能记住的鲜活素材其实很有限。怎么办?

二、 “文以载道”,道是有限的。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因为“圣贤之道”是有限的,所以,前些年考过的“诚信”,才会在2011年卷土重来;所以,2011年的上海作文考题,才会“意外”地与某次作文竞赛题目“巧合”;所以,“知足(不知足)常乐”才会披上马甲出现在2012年的江西高考作文题中;所以,每年高考完毕总会有那么多的教辅报刊声称“押中”作文考题。西谚“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三、 万物相联,联系是普遍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便不同。比如,最近班上某同学数学成绩提高了,其原因就可能有好多种。也许是他自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许是他自己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是他参加了校外数学辅导班,也许是班主任找他谈心让他端正了学习态度,也许是家长设立了某种奖励机制,也许是榜样的力量在鼓舞他,也许是数学老师讲课水平提高了,甚至还可能是他爱上了某位数学成绩拔尖的姑娘……

如果手头有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经典素材,完全可以从多角度去阐释他的成功。在“珍惜时间”类的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因为把点滴时间都用在发明创造上,所以爱迪生获得了成功;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类的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因为发明创造的巨大乐趣深深吸引了他,让他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爱迪生获得了成功;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之类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因为父母老师总能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并以此不断鼓励他,所以爱迪生获得了成功;在“品味时尚”类的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文艺复兴以后,发明创造成了当时社会最最时尚的潮流,爱迪生以数不清的发明成果引领时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了万众注目的成功者……

如果能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甚至颠倒角度去处理运用材料,再普通的素材,也定能够焕发别样的光彩。

【专业户的基本含义】

读透诗词歌赋,就可能写出《人间词话》类的著作,如国学家王国维;读透《红楼梦》,就可能写出《红楼十二层》类的著作,如红学家周汝昌;读透《三国演义》,就可能写出《品三国》类的著作,如“学术超男”易中天;读透《论语》,就可能写出《〈论语〉心得》类的著作,如学术超女于丹;杂文作者侯国平,无论评论什么社会热点,都喜欢编排一些红楼人物故事来指桑骂槐,可称之为“红楼专业户”;《特别关注》杂志卷首语的作者憨佗,无论表现什么主题,总喜欢拿水浒人物来说事,那就是“水浒专业户”。由此可见,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应试背景下,尽可能读透一部书、熟透一个人、悟透一类素材、让自己成为某一素材的专业户,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这就好比拥有一盆土,虽不能创造“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美好景象,但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花朵万千种。

【专业户的应考实例】

眼下,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可谓是铺天盖地、纷至沓来,精彩佳作可谓是层出不穷、美不胜收。其间,热门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高频率地出现在全国17套试卷的优秀作文中。换句话说,如果某一聪明的考生读透了这部电影,成了该电影的素材专业户,就可能玩转今年全国高考的所有作文题。特将该电影素材成就的优秀作文片段摘录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1. 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曾失望过、迷惘过、甚至想过要自杀。但他终究是放下了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轻装上阵,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莱吉,因为肩负支撑贫苦家庭的重任,总是心有戚戚,每天吃饭不香,睡觉不甜,甚至从教学楼顶跳了下来,差点成了植物人。但在兰彻等人的劝导下,终于放下了过重的心理负担,赢得了生活的主动权。(2012年全国大纲卷高考优秀作文《放下,快放下》片段)

2. 对你来说,说两句暖心的话,不过是举手之劳;对人家来说,却可能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莱吉两家,都对儿子的未来怀有强烈的期待,都迫切需要儿子毕业后找到份好的工作支撑家庭,但他俩的成绩却相当不好。为什么?因为法罕心里真正喜欢的是摄影,擅长捕捉那些最美好灵动的瞬间;因为莱吉背负的东西太多,每天忧心忡忡。这些情况,家长不知道,但作为死党的兰彻知道了,跑过去用暖心而又充满智慧的话语开导他们。兰彻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体现出来的善心却是伟大的,像网络上的微博传递爱心,只需点击鼠标,尽微薄之力就可以传达出一份爱心,就有可能帮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样我们就会感到喜悦,这是一种内心的升华,也是美化社会的正能量。(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优秀作文《小善也饱含正能量》片段)

3. 水中的小鱼认不清水,听起来挺奇怪;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帝国理工学院的院长,被同学称之为“病毒”,就因为他身为院长数十年,却始终没有弄明白大学教育为何物,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整天打着教育的旗号,炮制一系列反教育、灭人性的事件。洛沃是理工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但院长“病毒”坚持认为他的机械设计毫无实用价值可言,还打电话通知了洛沃的家长,说他无法顺利毕业。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得洛沃不知所措,最终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面对洛沃的尸骸,兰彻的愤怒像怒火一样喷射出来:“这不是自杀,这是谋杀!”是僵化的教育制度谋杀了洛沃,是不懂教育的院长谋杀了洛沃。真是令人发指!(2012年天津卷高考优秀作文《当局者迷,令人发指》片段)

4.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不加珍惜,甚至以为错误,而毫不在意地将它舍弃。就像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明明喜欢摄影,却屈从父亲的压力而选择了自己毫不感兴趣的机械专业,从而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备受歧视。而兰彻,这个富人家的小佣人,从小爱读书,从来不放弃。后来富人让兰彻冒名顶替他儿子去读书,兰彻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与众不同的兰彻始终灵活学习,从不死记硬背,虽然老师、院长不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始终排第一。兰彻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兰彻成功的秘诀,就是从不放弃心中的微光。因为不放弃,所以方向明确;因为不放弃,所以越来越光明。(2012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不放弃的微光,照亮前程》片段)

5. 人生之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地方却只有几步,有时候,改变命运的,就是一封信。《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喜欢摄影,擅长捕捉那些最美好灵动的瞬间,但他按照家长的愿望和安排,来到自己毫不喜欢的帝国理工学院学习机械。是一封信,让死党兰彻彻底知晓了法罕的心思和志向,于是开导他:“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你明明喜欢摄影,为什么要跟机械结婚?书包里天天揣着那封写给你最崇拜的摄影家的信,为什么迟迟不敢寄出?我看你的脑子一定很值钱,因为它从来都没用过!”于是法罕虔诚地寄出了满载自己梦想的信,从此打开了幸福的天堂:摄影家不但回信肯定和鼓励他,甚至还邀请并奖励他跟着自己去巴西热带雨林实习。收到回信时他们全家相拥而泣的场景,成了该部电影的经典镜头,定格在亿万观众的心坎里,并成为许多观众人生的路标。(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信来信往得幸福》片段)

6. 在无数次想把教科书撕烂的日子里,在无数个赶作业的深夜里,在无数场对梦想和未来的期待里,如果可以选择,如果能够穿越,我希望能够穿越到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帝国学院,与兰彻为伴。跟随他挑战僵化的传统和制度,追随他公开顶撞教导主任,追随他在学校里干各种疯狂的事情,跟随他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因为,兰彻是我心中崇拜的英雄,是我心中珍藏的美梦,美好而不愿醒的梦。(2012年广东卷高考优秀作文《选择电影世界》片段)

【专业户的遴选标准】

1. 真心喜欢,愿意积累,可读性强。

2. 意蕴丰富,饱含哲理,启迪性强。

3. 篇幅适中,难易适当,操作性强。

4. 有较高知名度,但考场出镜率不高,实用性强。

【温馨提示】

第4篇

(一)媒介信息涌入课堂教学

媒介素养其在内涵上与新课程目标形成为交集,如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必修四“走进语言现场”专题中开设了问答模块,将媒体上的访谈内容选入了课本,这就是媒介素养与语文素养的完美融合;而语文教材中大量文学作品,如《林黛玉进贾府》(必修二)《雷雨》(必修五)则被影视作品所呈现;《念奴娇・赤壁怀古》(必修二)等文学作品则被用在了流行音乐之中,成为时下最炙手可热的“中国风”。

(二)媒介语言跃入高考卷

1.高考设题让学生关注媒介素养

以江苏高考卷为例,我们随处能见到媒介信息的身影。在08考卷中,关于病句一题,四个选项中就有三个选项(B“推行有偿使用塑料袋”,C“奥运火炬登顶珠峰”,D“将于2013年建成的京沪高速铁路”)是源于媒介信息的热点。同样,在09年、10年、11年的病句一题中,这种趋势一直在蔓延。此外,11年考卷“为校园网主页‘辛亥英烈’拟写按语”。高考设题,无论进行怎样的革新,命题者都会关注媒介信息,并且把如何运用媒介信息来与生活进行直接的交流作为考核的手段。

2.作文命题让学生聚焦媒介热点

2014年的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目和要求告诉我们:从现实生活中思考人生、回归本真是命题者的基本思想。如海南卷“不要给动物园里的动物喂食”,对于这一行为媒体曾做过详细的报道,如果考生能够关注这一新闻热点,在媒体评论的提示下,在考场上可能就会有很好的思维角度;如江苏卷“不朽”、湖南卷“最美乡村”,在阐释这些作文主题时,媒介手段中的新闻纪录片、电影、电视剧都可以作为我们选择作文素料的来源……我们若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那么在高考作文上一定要吃亏。

二、媒介素养悄然绽放的基石

(一)构建多元化的语文课堂教学

教学手段多元化

将网络资源导入语文教学,学生在提取整理、优化组合和加工运用信息时,就提高了识别资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网络“BBS”、博客、微博的交互功能可使学生实现广域交流,学生发帖、跟贴、回帖,教师也可以用过这一媒介与学生沟通、传递知识、可开展网络主题性阅读等,这不但可以获取所需的资源,还可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

(二)开展多角度的课堂媒介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在解读教材文本的同时,辅以图片、影视资料等媒介素材,循序渐进地将媒介素养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最后提高对媒介信息的认知、筛选、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因此,我在将其融入课堂教学时,有意识的选取了新闻、小说、作文这三个模块。

策略1:新闻模块中,让图片说出更多的情感

【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落日》

【教学构思与感受】《落日》其学习目标要求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侵略者的强烈愤恨,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从题材选择上特别适合对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方面的教育。

“落日”这个标题意味深长,耐人咀嚼。教材中,出现了制作精美的图片,这些图片或让文本中的各种关系更为清晰,或更加明晰了作者的主观感受。图片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对于图片往往一眼带过,或仅注意到了停留在图片表面上的一些信息,却没有留意到图片的细节、隐藏在图片背后的重要信息。

课前让学生自主寻找日本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与媒介资源的整合,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学生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与同学们合作交流,形成自己对图片的个性化的认识,有理有据地对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有力的控诉。

策略2:小说模块中,跟影视作品学“画”人

【教材篇目】苏教版必修2《林黛玉进贾府》

【教学构思与感受】理解小说中人物性格,学会多角度分析鉴赏小说人物形象,是授课的重点。然而对于古典名著,学生一直抱有畏惧心理,一是文言文语言习惯让人觉得晦涩,从情感上便有了距离;二是古典名著中的很多词语用法和意义较为生僻,阻碍了学生阅读;三是古代名著多重情节与动作描写,这对于女生来说就缺少吸引力。因此,在教授《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播放了87版《红楼梦》这一集,让学生在电视剧中反观文中“进贾府”“寒暄见面”“摔玉”“进餐”等情节中人物的性格,并进行人物描写练习。

策略3:作文模块中,巧观新闻找素材

【教材篇目】议论文写作技巧指导

【教学设想】对于同一个新闻事件,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反应与解读。因此,处于媒介传播终端的我们来说,应该具有良好的解读新闻的能力:一是如何认清新闻有它不客观与真实的一面;二是在新闻面前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判断能力、以及对新闻事件的分析及选取能力。在授课中,我试图要解决的问题是:

1.谁是信息的作者,这则信息的目的是什么?

2.不同的人在解读这则信息的时候,会有怎样理解上的差异?

3.这则信息背后还有什么潜台词?

4.你能够从这则新闻中获得哪些信息?

这一环节,不但让学生在面对新闻的时候够不盲从,更加理性地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来分析新闻的真伪与写作的立场及态度,更学会了从新闻本身出发,从自己的立场与思考出发,对新闻进行解读和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并非只给出学生倍受质疑的新闻或是以偏概全的例子,而是给他们正反两种角度的新闻,让他们运用自己的判断力进行解读与分析,避免一味剖析负面新闻或伪新闻,造成学生对新闻本身的误读。

第5篇

关键词: 高中生 课外阅读 素质教育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就是虽然从整体上来看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不尽如人意,但每个学校、班级总有少数语文尖子生,问他们经验,大多回答得益于课外阅读。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说:“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因此,课外阅读对高中生来说仍很重要。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正如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学生的智力生活仅局限于教科书,如果他做完了功课就觉得任务已经完成,那么他是不可能有自己特别爱好的科学的。”我们必须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在书籍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生活”。学生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自主学习而逐渐建立起来的。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学生搜集和汲取知识的一条重要途径。学生从课堂上掌握的知识不是很具体和容易理解的,而是意识性的知识,需要再消化才会吸收。学生可将自己从课内学到的知识融汇到他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取的知识渠道中去,相得益彰,形成“立体”的牢固的知识体系。

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这句话是有道理的,学生更应“多读书、读好书”。几乎每位学生都有自己心中的英雄或学习的榜样,如军人、科学家、老师、英雄人物,甚至是身边的同学或者自己的父母等。这些令他们崇拜或学习和模仿的楷模相当一部分是学生通过阅读各类书籍时所认识的。即学生在进行阅读时便会潜意识地将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与书中所描述的人物形象进行比较,在无形中提高自身的思想意识和道德素质,课外阅读伴随着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我们不要将课外阅读片面地理解为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从各门学科的学习中所获得的新知识和新内容都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作为补充和配合,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和吸收。

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但高中生的阅读现状却令人担忧。

二、高中生的课外阅读现状

1.学生对名著不感兴趣。在我国四大名著中,《西游记》的阅读率最高,其次是《三国演义》,最后是《水浒》和《红楼梦》。但阅读大多以电视剧为主,进行过原著阅读的少之又少。对于外国文学名著的阅读,绝大部分学生的记录是零,只有个别同学读过《基督山伯爵》、《简爱》等几部情节离奇、趣味性较强的作品,许多同学甚至连名字也没听说过。

2.没有时间阅读。高考的压力,各门学科的作业导致学生没有时间阅读,再加上部分老师和家长认为阅读课外书是浪费时间,从而限制学生的阅读,因为难得的假期被各种各样的资料和培训班占据,学生真正用来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少之又少。

可是现在的高考语文不再局限于课内知识,考得更多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能力。2000年7月7日上午,全国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刚刚结束,河南郑州《中学生阅读》编辑室的电话铃就响了起来。电话里传来的是一个教师十分激动的声音,他说今年高考作文题的材料,就取自《中学生阅读》,这则材料他刚刚让学生训练过。学生从考场出来,个个喜笑颜开。这种有趣的现象提醒我们:广泛的阅读与学生的语文素养乃至应试能力的提高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

现在的江苏省高考作文也越来越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如2009年的《品味时尚》,2010年的《绿色生活》。学生如果不关注生活,不多读课外书就是很难把作文写好的。

所以,我要再次强调高中生仍要重视课外阅读。

三、老师要指导学生选择课外书

关于学生课外阅读的选择老师要多作引导,因为“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学生课外阅读读什么是老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由于中学生的鉴别能力较差,加之市场上的图书良莠不齐,因此,学生课外读物的选择需要老师的指导。给学生选择和推荐课外读物,要求内容健康,有利于对他们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符合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深浅适度,要能为他们所接受。因而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结合课堂教学选择。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要有意识地结合课文渗透课外读物的推荐,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让学生读《红楼梦》;学习《空城计》,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学习鲁迅《药》,让学生读《呐喊》、《彷徨》等;这样做不但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地、饶有兴致地进行课外阅读,而且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印象。

2.结合年龄特点选择。高中各阶段的学生在识字、阅读能力、兴趣、爱好和生活经验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别。要根据他们各自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如低年级可以选一些抒情散文、贴近生活的小说来读。中年级可选一些人物传记、自己感兴趣的名著,到高年级可以找一些科技小品文、哲理散文及有一定深度与难度的名著来读。

3.结合个性特点选择。如果对所读的书很喜欢,那么学生会乐于读,并且越读越有动力。为此要摸清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喜好,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们选择书籍。此外,还可以结合节日、纪念日、各种活动、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地方文化等选择。但老师的推荐千万不能演绎为专制,而应尊重学生的个人爱好。

四、老师要指导学生有效进行课外阅读

要让课外阅读发挥它的作用,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加强课外阅读,不是单纯地做“加法”就能奏效的,学生的课外阅读一定要有正确的方法指导,否则,他们的读便只有数量而没有质量。教师要经常性地、反复地、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指导,借助实例(包括:课文和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读不同类型的文章。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要做到有层次,逐步深入,整体推进,循序渐进。

1.指导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在语文教学中,精读是主体,略读和浏览是补充。可是从实际应用的角度看,略读和浏览是最常用的阅读方法。因为快速阅读可以高效、省时地摄取更多的信息,提高学习效率,适应高速发展变化的世界。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略读和浏览,训练学生的阅读速度,引导学生学会集中精神,跳跃阅读,筛选有用的信息,抓住文章的重点,把非重点的部分一掠而过。注意纠正学生不良的速读习惯,强调速读“四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默读。

2.指导学生掌握读书的一般步骤。由于受文体、篇幅等因素的影响,读书的步骤不一致,一般的读书通常有“通读、熟读、研读、美读”四个步骤。通读是与文章的初晤,接触的是文章的“肌肤”,要能把文章读正确、流利,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熟读接触的是文章的“灵魂”,要能理解和感悟文章的内容,以及由内容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研读就是研究性的读,对文章中的好词好句、表现手法、结构层次等进行赏析和评价,这一步骤一般适用于高年级,对低中年级不作要求;美读是对文章的“反刍”,即把文章美美地读出来,不仅要读出文章的主旨,而且要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情感和自己的个性。当然不是所有文章的阅读一定要有这四个步骤,对于一般的文章通读即可,而对于有重要价值的文章则一步也不能少,甚至还要“不厌百回读”。

3.指导学生学会不同文体的读书方法。建议学生:对于诗歌、散文,一般要品读、诵读,感受诗中所蕴含的作者真挚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音韵美;对于小说要默读,读时要注意人物之间的关系,各个情节之间的联系,把握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对于议论文要研读,抓住文章的论点,分析作者用来阐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和过程;而对于古文则需要进行边查字典边读的查读、诵读,领略并学习我们祖先的智慧与才华……

4.指导学生学会边读书边做记号。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为重要的阅读方法和要求,每个学生都应当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做到每次读书时都能够在文章的紧要处、精彩处、颇有感触处或疑难处圈圈点点、勾勾画画,做上不同的记号。如有疑难的地方画个小问号,精彩的地方画个五角星,好词下面点上小黑点,好句下面画上波浪线等,同时也在文章的行间或空白处写一些随感而发的简短的话语。

第6篇

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营造丰茂的写作乐园呢?

首先,要让他们对作文充满兴趣,创设情境氛围,构建情感平台,帮助学生扬起作文的兴趣风帆,让他们在作文这个情感领地体味生活的真善美。作文课要符合学生的心灵,作文题目要新颖,要给学生自我腾飞的空间,高考作文不受体裁的限制,就是允许学生自由作文,让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要让学生说实话,真话,实际上就是学生作文自我情感的流露,要给学生们自由作文的天地,成立文学社,自由发文,自由讲演,创设作文的园地,培养文学尖子,诗歌晚会,培养诗歌爱好者,丰富学生作文的内涵。

第二,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万物,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去呼吸新鲜空气,带着一双深情的眼睛去饱览这大千世界,给大自然赋予深情的爱,在大自然中去陶冶情操,锤炼美的情感,即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深情厚意,让大自然赋予生活中的情感美。实际是开发大语文、大作文资源,营造作文情感乐园。

第三,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体验生活,贴近生活。

带学生到工厂农村中去,到生活的第一线去,用亲身体验去自我陶冶自己的意志,去纯洁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理更加成熟。让同学们去采访、去调查、去写好人好事,让同学们在大自然这个大环境中去作文。阿尔卑斯山谷中曾有一路告牌,上面写着“慢慢走,欣赏吧”这是一句充满人文关怀的汽车驾驶警示语,但它寓意深刻,它告诉我们生活处处都是美,要靠我们慢慢去体会,才会感悟到生活的美点。留心身边悄悄而过的细节,去品味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只有这样,才会全方位地感悟出生活的情感。

第四,调动一切现代教学手段,让学生从中感受情感教育。

从电视、多媒体的教学中,让学生从中感悟教学,让他自编语文小报,当小记者,写心得体会,鼓励学生向报社投稿,尽量让学生从兴趣作文到自愿作文,从写作文到快乐作文,让“兴趣”的冲动欲转化为全身心的情感投入。?

第五,认真上好每一堂语文课,让语文课教学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作文乐园。

语文教学给学生构建一座丰茂的情感平台。语文教材的内容本身就是作家情感的流露。不管是《白杨礼赞》还是《荷塘月色》无不饱蘸作者的激情,教学时认真的上好语文课,实际上就给学生营造的一个情文并茂的作文情感乐园,在这个乐园中同学们尽情吟诵,在这个乐园中同学们如同欣赏一曲曲交响曲,如同看到一幕幕动人的舞蹈,语文课教学要成为学生音乐的天堂,文学的殿堂,学生腾飞的天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塑造,要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心境,帮助他们扬起真、善、美的情感风帆,让语文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中。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们要善于抛砖引玉,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了表达这个中心,运用了哪些方法。例如教学《和田的维吾尔》、《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等课文,让学生明白,作者为了表达中心,选择了怎样典型的材料?运用了什么方法?经过学生思考讨论,明白了在写作的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拟人、虚实结合、列举、用事例说明道理等方法,可以把文章写得生动具体。这样,以读促写,使学生逐步领会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初步掌握写作要领。

第六,认真培养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从中寻找作文情感。

第7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重要作用;指导

高中阶段的学生一般是本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原则,但是过度的封闭限制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并不利。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整体凸显出浮躁的现象。学生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却不能安下心来认真品鉴一本文学作品,精神得不到有效升华。更多学生沉迷于网络,在这个信息爆炸泛滥的时代,学生很容易在网络上迷失自己。

一、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高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认识自己,但是校园生活禁锢了他们探索世界的脚步。因而在心理上形成了很强的阅读需求,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弥补自己对知识的渴求。

课堂所能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高中语文课本总是竭尽全力地把美文良句一股脑都展现在学生面前。然而学生对此却没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反而是课外读物更吸引学生的眼球。科技时代的到来,课外读物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丰富多彩的内容是吸引学生的法宝。为弥补教科书的局限性,知识的不足,满足学生在精神方面的需求,阅读课外读物势必就成为一种新风尚。

“贫乏”向来是语文的致命伤,只有“多读”和“广博”才能解决这一问题。然而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课外读物在此时就显现出重要作用。作为语文学习的纽带和桥梁,对高中语文学习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课外阅读为高考语文的现代文阅读试题得分提供了广阔的资源,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主要就是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例如:2011年的新课标卷就曾考了这样两个问题:(1)小说的题目为“血的故事”,你认为题目合适吗?(2)从主人公黄宾虹的身上你学到了什么?这两道题都是在考查学生日常的积累、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学生没有丰富的阅历,但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平时在阅读中的积累。同时,课外阅读还为学生的高考作文铺平了道路。学生只有拥有了丰富的阅读量,才能在写作时文思泉涌。2011年新课标卷作文就曾考查到学生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度。如果平时没有课外阅读的积累,对于学生来说将无从下手,课本中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但高考不仅仅只是考查学生的知识储备,更多是在考查学生的能力。

教育家科勒涅斯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仅仅通过语文课本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社会的风貌、图景、人情世态都需要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活动进一步开阔视野。对于语文知识的累积,文学造诣的提升,课外阅读的作用也是不可小觑的。

二、课外阅读的指导

1.阅读书目的选取

学生在考虑问题上还做不到全面完善,所以为了让学生能有效利用短暂宝贵的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的活动,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高效的指导工作,为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把好第一关。

面对纷繁复杂的课外读物,学生是茫然失措的,不能正确选择有营养的读物,是学生的通病。老师就需要帮助学生选择阅读书目,可以分为必读书和选读书。把一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书籍作为必读书推荐给学生,例如《红楼梦》《边城》《呐喊》等优秀书籍。教师还可以挑选一些时文美文、优秀的杂志期刊推荐给学生阅读,以保证学生阅读的都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内容。

2.阅读方法的选择

科学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和学习效率的根本保障。“有的书只要阅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需知道其中的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读”。这就要求学生在阅读时根据读物的内容及自身的阅读需要,合理选择阅读方法。诗文可以采用诵读法,议论文用提纲挈领法,小说用点评法……只要选取适合自身的阅读方法都是可以的。

对于那些只需要略读的书目,学生只需要读梗概,抓片段,在短时间内获取有效信息就可以。对于那些需要精读的书籍,则要有目的地反复品读,必要时还可以摘录精彩语句,作详细点评,也可以背诵下那些优美的段落。就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一样,阅读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读书方法多样化,只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能把课外读物高效利用起来的方法就可以在阅读中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可以通过建立阅读兴趣小组,就某一名著中的一个人物角色进行生动分析,调动起学生想走入原著的愿望和积极性。在阅读时间上,可以利用课下的空余时间,见缝插针,比如中午、傍晚、饭前饭后等闲散时间进行阅读;等到寒暑假的时候,老师可以要求学生读一些篇幅较长的文学名著等。

如果知识只是单纯从课本上获取的话,只会让学生变成井底之蛙,也会阻碍其文学探究之路的发展。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对于提高高中生语文素质,激发学生读书创造的潜能有着重要且积极的作用。利用丰富的课外阅读资源,探索文学作品中的别样人生,使自己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以后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第8篇

《青春派》里的高考

泰戈尔的诗歌、毕

>> 青春派可不可以“去他妈的高考”? 张可可 可不可以这样用心去爱 高考作文:可不可以这样批改 你可不可以跟他们做朋友 四遭情劫,我的爱还可不可以重来 可不可以有业余的兴趣和爱好? 在集体里可不可以有几个特别知心的朋友? 《红楼梦》之类的书可不可以看 快过期的食品可不可以买? 亲爱的,在你感到被拒绝之前,可不可以麻烦先问一问我? 可不可以撒谎 可不可以忘记 可不可以 可不可以游戏 可不可以不成功 可不可以不下床 《天赐》:可不可以为爱说谎 展览可不可以没有作品? 男生酒后告白可不可以相信 可不可以不勇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医学 > 青春派可不可以“去他妈的高考”? 青春派可不可以“去他妈的高考”?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刘倩")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影片

《青春派》里的高考

泰戈尔的诗歌、毕业照、iPhone手机、租房、老妈陪读、高考后变卖课本、复读、表白、暗恋,这些都是《青春派》里的高考生活呈现。整个青春的故事是由高考这个事件带出来,没有撕试卷的发泄、没有喝酒的毕业狂欢,没有组织打群架的小混混,没有远大的理想,有的是在通过高考这条独木桥的事实面前,高考生的“爱恨情愁”。所以,在影片伊始,成功在全班同学面前高调示爱的男主角,面对班主任要爆炸的眼神,以一句“我毕业了”牵着女同学的手在众人前划过,暂时忘掉了“高考”这个动名词。

在考生阶段分神做了爱做的事,通常就会成为被淘汰者,这是高考的“规矩”。男主角诞生在一个本该无落榜的高三重点班,在这样的尖子班中,男主角遭到了家长、老师的“棒打鸳鸯”失恋失魂落魄,在高考卷子中交了白卷,只写下了他表白的女主角的名字,结果是片中的高考故事,就诞生在复读之中。

复读的模式就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做题、考试、发考卷、念名次、男主角再次来到的尖子班承担起了这个模式化呈现的重任,男主角高考的动力,却依附在了已经考上重点大学的女主角那里。显然,高考前和高考后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青春派》在这两个世界的呈现上通过女主角的时髦着装和单调校服的对比,划出了一条视觉分界线。 现实

当下的高考生的状况

根据各省市对外公布的高考人数来看,2013年的高考人数达到900万人左右。以《青春派》高考的发生地北京为例,根据《北京日报》的数据统计,“2013年北京市共有72736人报名,预计录取率在80%左右”。回想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参加高考,录取人数27万人,录取率4.8%。随着高校增多,高考竞争的残酷性从1977年开始逐年递减,一直到1999年,才达到了56%这个过半的录取率。大学生这个名词,随着90年代初血多专科院校都升级为大本院校开始,中专生、大专生渐渐消失,大学生从三十多年前的弥足珍贵变为了常态,当下,拿到本科学历,成为一张进入社会的门槛。

新时代的考生们选择更多,可以出国,可以考艺术类,当然,为了考上理想的大学,复读这个行为依然存在。在《青春派》中饰演男主角的董子健,是适龄高考生,在片中他将高考生的状态饰演得很生动,不过生活中的他却没有走高考这条独木桥,“我会出国念大学,可能是因为初中读的国际学校有关,能够习惯国外的教育”。《青春派》里的演员们都是适龄的北京高考生,受2013年的北京高考卷子难度降低的影响,他们都取得了600分以上的成绩。其中一位演员为了不影响高考,在拍戏时的课堂上场景上,真实在做自己的高中作业,在拍完戏的模拟考试中,名次还往前提了几名。 禁忌

高考在中国银幕上的禁忌

以往高考在中国银幕上的呈现,质疑或是批判,都不可能通过中国的审查制度。《青春派》是刘杰的第一部商业片,他没有想去和某种教育制度抗衡。“扛得住给我抗,扛不住给我死扛”、“累死你一个幸福你全家”这是片中高三班主任的台词,这种调侃式训语,算是给中国的教育制度致敬。在刘杰看来青春期的恋情,是每个家庭都要面临的问题,只是青春期的恋情放在了高考生的阶段,就有“早恋”之嫌,中国的银幕上从来没有如此正面大胆地讲述过早恋的故事,男同学在全班同学和老师面前对心仪的女生表白,更是一种银幕意识形态的突破。为此,刘杰改动了数次剧本和片名,但是这种“早恋有助高考”的价值观是广电总局所不能提倡的,在中国银幕对高考呈现的禁忌之下,这份露骨的爱情被改动了,最终没能成正果,变相地,银幕上可以接受没有明说的“暗恋”,细心的观众可以发现,在片尾打出的高考成绩中,男主角和暗恋她的女孩,考上了同一所大学,这是导演为年轻的爱在银幕上和观众见面,巧妙打出的一个球。 南都娱乐周刊 刘杰

从改名看禁忌:从《六月决战》、《初恋》、《不需要初恋的夏天》到《青春派》

南都娱乐周刊:《青春派》这部电影涉及早恋和高考制度,区别于你之前的电影,是你换了个方式表达属于你的内涵吗?

刘杰:关于高考和早恋,在中国的银幕上难以用学术性的观点去深刻挖掘,在我以前的电影里,我要和专业对话,目标是深度,要姿态和形式,也不会谋求去上院线,不给市场羞辱我的机会。《青春派》我打算跟更广大的受众对话,所以我完全变了个样子,这是个轻喜剧,但我的精神是没变的,电影观是现实主义的。

南都娱乐周刊:在国内,什么样的青春片你认为是合格的?

刘杰:在国内,全民欣赏电影的水平还在一个很低的段位,我觉得拍青春片,能写实的话锐不可当,不能写实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南都娱乐周刊:早恋被高考扼杀这件事,是否是对高考制度的一种攻击?

刘杰:我没有去贴标签,在国外是没有早恋这个词的,我们的青春片就是努力学习,探讨理想。在一个最灿烂的应该盛开的季节,中国的孩子不能开放,所有的精力都要放在高考上,这是中国特色。

南都娱乐周刊:《青春派》在拍摄时,知道高考在中国银幕上的禁忌有哪些吗?

刘杰:我们不停在和改动,最早我不知道我能做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教育部给广电总局一个批文,在青春片里是不允许表现早恋,最早中影希望我拍关于高考的电影,片名叫《六月决战》,是一部讲怎样通过高考的励志片,我想拍的是其实是《去他妈的高考》,但是我又发现,高考是不可以吐槽的,不允许批评教育制度,这很可笑,我只是大胆地去试了,看看里的雷有没有失效。

南都娱乐周刊:你踩了哪些雷区?

刘杰:我想表达高考生的青春期萌动,实际上这是不允许的,和上头沟通数次后我说“我拍早恋导致高考失败,这样可以吧?”总算获得了认可,不过有一个条件,这段感情不能圆满,不能成功。于是我又困扰了,片名我也换了好几次,最早我想叫《初恋》,不被允许,后来我又起了个名叫《对你说》,当时就是很搞的心态,隐藏的后半句就是“我爱你”,我可以在海报上把后半句给呈现出来,结果中影给起了个名字叫《不需要初恋的夏天》,再后来,片名这件事就变成玩文字游戏了。最后取名《青春派》是营销团队的意见,按照我的思维,是不会选择这样的片名的。 分 析

1 什么才是合格的青春片

不要依赖大量的旁白

不知是否为了引出怀旧和年代感,很多青春片都喜欢用内心独白、旁白或者画外音的形式来讲述青春。如果纯粹将此种讲述模式运用在故事的开启上,问题不大,最怕的是人物明明在画中,还要让人物当哑巴,加进画外音的心理描述。这种失败的例子请参照《小时代》。

2 音乐不要泛滥

抒情的方式在于细节,而不在于那些青春的歌曲,有些青春片喜欢让主人公喜欢某位歌星的歌曲来带出青春的共同回忆,这没错,不过若是依赖于年代感的歌声给追忆青春加分而滥用歌曲,适得其反。例子有《初恋未满》、《致青春》。

3 桥段不要惊心动魄

自然、真实的青春其实就是平淡中的出彩细节。惊心动魄的情节不适合小清新,打群架被退学、家里房子被烧、家人的突然离世,这些都是边缘青春,是失败的情节点。

第9篇

江苏:《拒绝平庸》有零分卷、安徽:《时间在流逝》有零分卷、上海:《和大自然的悄悄话》有零分卷、广东:《回到原点》有零分卷、湖北:《旧书》有零分卷、辽宁:《如何看待高晓松酒驾案》有零分卷、四川:《最美的青春》有零分卷等等。看到相关的报道,我不禁思考到:我们的作文教学怎么啦?作文教学的出路在哪里?难道明年还要重蹈覆辙吗?

作为从事语文教育的我们知道,能写出好文章是当下许多学生头疼的事,尤其是考场作文写好更不易,难道就没有办法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如果能解决一定是学生和家长梦寐以求的,基于此,我根据个人从事多年语文教学工作的经验和接触的教学理论认为,只要做好两个字就能把写作教学做好,那就是阅读。

    有的老师也许会说,“写作技巧”对写作也很重要,但是,我不喜欢给那些阅读经历尚浅的学生讲所谓的“写作技巧”,也观摩过一些语文教师讲技巧的“作文课”,总觉得那样的课不过是教师们自娱自乐的表演,对学生的写作没有实质性的作用。我们把写作这个事弄的太复杂啦,总结出了那么多方法,一些完全不会写作的老师,竟然也能把“写作技巧”讲的头头是道,这反过来也证明这些“写作技巧”对学生没有什么用处吧。

    我们都知道,“美”和“简单”往往是同义语。那么写作也具有同样的道理,最好的写作技巧也应该是最简单的吧。那么阅读对写作技巧来说,应该是最根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大的技巧”啦,抛开了阅读所讲的的种种技巧,最多可以称为“小的技巧”。有了大技,小技不请自来;没有大技,一切小技就没有实现的条件,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记得陶行知先生就曾建议把《红楼梦》当作语文教材使用,这其实强调的就是阅读功能。试想:我国是几千年的文明古国,曾创造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语言文化财富,我们有什么理由来拒绝对语言文化财富的阅读呢?对学生而言,没有阅读量的积累是不行的。一个阅读贫乏的人,一定是语言贫乏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思维贫乏的人。大量的阅读会给学生带来智力和学习上的飞跃,带来生命的智慧和成长的轻松。

    欣慰的是近几年语文教学中开始强调学生的阅读,国家教育部也开列出许多要阅读的古今中外的名著,但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更看重的是当下的考试成绩,对阅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本上局限于语文课本,所谓的“课外阅读”不过是徐徐而过的一缕清风。不重视阅读是现行教育中最糟糕的行为之一,我们知道现行的阅读差别将是今后人生的差距,就一个生命发展来说,从小奠定的良好的阅读基础和阅读兴趣,将会影响他的终生。可是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总是做的很别扭,教学不敢跳出语文书的框框,教师和学生都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对课文和句子进行肢解,每本薄薄的语文书都要无端的占用学生整整一学期的时间,这实在是巨大的浪费。语文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把本该最有趣的一门课做成最枯燥无味的课,我不止一次听到学生说,他讨厌上语文课,更讨厌写作,原因在哪里?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我们的先辈,先秦、汉、唐、宋、明、清那些文人墨客,他们灿若星辰的名字和作品形成了人类史上何其辉煌的文化,可他们哪一个人是通过花了多年时间去分析文章段落大意学会写作的?他们无不是“胸藏万卷书”而厚积薄发的!现在我们的语文教育尤其农村中学教育,传统渐行被抛弃,我们现在又供奉起了怎样的一个东西,并要它来统治一代又一代学生的语文学习!事实证明,没有丰沛的阅读想引导语感尚未成熟的中学生通过分析病句、段落大意、文中思想等写出漂亮的文章,这实在是绕远路,是在隔靴搔痒,可以肯定的是,在缺少阅读的前提下,语文书教不出学生的语文水平,也培养不出国际级的大师人物,更别说技巧性的写作啦。毕竟写作是一种开放性的、千变万化的活动,外部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任何写作技巧在理解上都没有难度,都是很容易的,但吸收是难的,应用那就更难。尽管写作课老师花了很多心思,修改学生作文也下了不少功夫,但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做积淀,这些活动就如同把种子撒进了沙漠,毫无生命力,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

    所以学习写作一定要回到阅读中。因为好的作品本身就包含着高超的写作技巧,阅读的过程就是学习写作技巧的过程。书读的多了写作技能自然会形成,大量的阅读赋予学生的不仅是正确的表述能力,还有写作才华,当学生达到一定的阅读量,自然就会“妙笔生花”,形成良好的文笔。古人早就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断语,说的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通过阅读提高写作能力,表面上看是个漫长的过程,实际上它是最经济、最有效、最省心的办法,是真正的写作“捷径”。但最简单的事情往往是最难做到的,急功近利的心态让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失去判断力。很多语文老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深层次里意识不到阅读和写作的直接关系:写作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语感,语感好,词汇丰富,写出的句子才精美、流畅,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可能有精彩的作品出现。其实写作不仅仅是文字的事情,它更是思想认识上的事情。文字所到之处就是一个人的思考所到之处。阅读的意义不仅是在于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能力,还在于它能丰富学生的心灵世界,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一个从阅读中经历了古今中外各种社会生活,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倾听了众多智慧语言,分享了无数思考成果的学生,他不仅写作水平会提高,在思想上也会更成熟、在价值观上也会更完善——这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为文的条件。

    那些心灵苍白,思想空洞,没有成熟价值观的人,纵使有一肚子精彩词句,他也没有能力摆弄出有灵魂的作品出来。我们许多老师都在批评学生的作品“不深刻”,可文章中的深刻是一个人思想认识水平的刻度,如果学生很少从书籍中分享前人的社会生活经验、他人的思想成果,以他的认知水平有什么办法能深刻呢?每一部书都可以让孩子从中经历一些东西,学到一些东西。杜威、陶行知等教育家都特别强调到生活中去学习,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参与,那么阅读实质上就构成了学生对生活的参与性,构成了他们经历上的丰富性。凡古今中外那些流芳几代的经典作品,不论它的内容是什么,其中一定包含真、善、美的东西,这些真、善、美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当然也影响着一个人的写作。可以这样说:是什么样的人就会说出什么样的语言,有怎样的思想意识就会写出怎样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