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时间:2023-05-29 17:51: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1篇

在我国农村教育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总是收不到重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因此在这一前提下对于农村中学应普及心理健康课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和探析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面临的阻碍很多,这主要体现在整体现状不容乐观、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等环节。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1.整体现状不容乐观

整体现状不容乐观主要是指当前我国的农村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令人担忧。众所周知随着我国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这在这一过程中间接的导致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随之带来的就是农民的思想观念与谋生手段都发生了时代上的变化。例如在我国的农村中外出务工和进城经商的人越来越多,这都导致其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而在这一过程中导致了其心理健康发展处于非常不利的情况,这就是农村寄宿制的由来的现实情况。

2.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

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的问题集中暴漏在了我国部分深入一线的农村教育者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非常陌生。例如,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者在与农村学生进行相应的交流时,受到种种原因使得其仅仅会进行简单的几句交流。除此之外,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低还体现在了现今农村中的部分学生均存在种种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但是这些障碍并没有受到农村教育者的重视,其将这一问题仅仅视为农村学生调皮的天性或者是父母不在家带来的寂寞感。

3.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

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对于农村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这一问题集中的体现在了我国许多农村的学生并不愿意接受老师、父母和同学的批评与帮助。 除此之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还体现在了部分农村学生对于学习不感兴趣并且学习不专心,抄袭他人作业等问题屡禁不止。另外,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还体现在了部分农村学生的学习兴趣极为不稳定,并且在学习行为上不专心,容易注意力不集中,这会有非常大的概率形成其学习上的“恶性循环”,使其智力发展受阻,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始终较差。

二、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

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包括了诸多内容,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营造良好教育氛围、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对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进行了分析。

1.营造良好教育氛围

营造良好教育氛围是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的基础和前提。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清醒的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农村教育中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并且这对于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本身也是陌生的。除此之外,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也给予足够的钟声,并且应当在农村进行更加广泛的宣传,在获得更好教育氛围的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另外,在营造良好教育氛围的过程中由于优美的校园环境对于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而寄宿制学校导致了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因此这使得学校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而在这一过程中干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

2.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

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对于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要点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农村学校应当注重建立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室以及相应的配套制度。除此之外,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针对学生经常存在的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失眠、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等问题来进行系统化的教育工作。另外,在心理咨询教育制度化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在给予咨询学生温暖的同时还需要严格护学生的隐私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尊重学生,从而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率的持续提升。

3.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农村中学普及心理健康课的核心内容与重中之重。在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除此之外,在日常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应当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从而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最终能够在此基础上促进农村中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靠性和精确性的不断进步。

第2篇

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2]孙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第3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教学;自我疏导

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并依据这些知识自我解决一定程度的实际心理问题,保障学生安然的渡过中学学习阶段。现代社会普遍认为校园里的学生是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因此就不应该会有过多烦恼,这是一种偏见。只要是人类就可能出现心理活动上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培养,使学生在面对自我的心理问题时可以有效的去解决。目前案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流方式,本研究即是针对此教学方法所开展的。

一、使抽象为具象,教学理论知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心理教师最易发现的一种现象是学生的心理压力与问题较之于成年人不仅不轻松,甚至来源是多方面的。对于中学生而言是没有经济压力的困扰,但这也意味着中学生的精神注意力会被分散到其他方面中,如:同学间的交往压力、升学压力、学业压力,甚至是来自于家庭方面的精神压力,这就使得中学生的精神压力来源与组成是相当复杂的。当学生缺乏心理健康知识时,在其面对这些心理压力时是无法将之完整的倾诉出来,这是由于这些压力的描述都极为抽象,缺乏相关基础知识的学生很难用恰当的词汇进行描述,这就使得学生在寻求帮助时会有负面作用。因此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进行案例教学式的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即在于此。案例教学法是依托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具体的感性案例将抽象理论展示出来,这将有利于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快速掌握与理解。例如:在教学“叛逆心理”这一知识点时,我就举了相关的案例,层层分析,使学生明白了叛逆行为是进入青春期的一种表现,并了解其发生的原因。许多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通过这种原理式的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判别,并对照自己是否需要进行调整或与家长沟通。这显然有助于学生自我调控心理问题。

二、师生互动交流,构建和谐课堂

在心理健康教学过程中想要发挥最大的教学效果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多多进行互动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愿意对心理课堂学习投入时间与精力。在此基础上的课堂案例教学模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果。通常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对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交由学生小组讨论后再由教师总结。而在这其中教师所承担的任务不仅是要引导好学生参与到小组讨论中,更需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教育教学,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偏重于对学生思维活跃度的引导。例如:在教学“抑郁症”的相关知识时,我没有急于为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科普,而是交由学生进行讨论。但学生在这场讨论中的表现则较差,其观点大致可以划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没有“抑郁症”,说自己抑郁症患者的人都是矫揉做作,另一派则认为“抑郁症”是严重的心理疾病,当一个人出现“抑郁症”的时候其他人就不应再靠近此人。可以显然的发现,这两种主流观点都是不科学、不理智、有失偏颇的。作为教师要进行科学的案例教学引导,使学生了解到“抑郁症”既不可怕也不容忽视,这种有理有据有节的师生互动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从而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三、提升专业素养,师生共同进步

进行案例教学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更是对教师的知识储备进行培养提升。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就要求教师要逐步摆脱自己的教师身份,与学生一道进行提高学习。这就要求教师要在一定程度上放下教师身份,采用平等的态度与学生一道进行学习,这不仅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因为给了学生一定的展示机会,使学生拉近与教师的心理距离。同时,在进行案例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舞台剧”的教学形式,要求学生将案例进行还原模拟加工成舞台剧,这样学生在演绎舞台剧的时候就会对案例中的人物心理进行揣摩,从而进入到案例人物的内心世界。这种认识角度的变化显然会促使学生对案例人物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有更深的感触与深入,从而对心理健康知识有更深的了解。而教师在这过程中的指导也会提高教师的教学内力,完善教师的教学艺术。

四、结语

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然是新的教学重点。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趋势与学校教育发展变化所导致的,但不论教学形式如何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本质都是为了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创建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并建设心理辅导室,以预防和消除学生的心理疾病。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同时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陆竞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案例教学的辩证分析[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3(1):168-170

第4篇

时下,农村寄宿制中学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普遍令人担忧。随着农村改革和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思想观念,谋生手段发生了深刻变化,外出务工、经商的人越来越多,使得他们的孩子留在家中,有的托付祖辈照看,有的托付亲戚朋友代管,让这些孩子成了“留守学生”。有的家庭,虽然父母有一方在家,但因为忙于生计,往往顾及不了孩子。我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独立初中,共有学生276人,在校住宿生有239人,占总人数的86.59%。自1983年建校至今,各项工作均无现存的经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是陌生。在我们学校,超过一半的学生存在这样的现象: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时,如果对所提问题不会回答,这些学生站起来后,既不说知道,也不说不知道,为了上课进度,只好让他们坐下。课后,与这些学生交流原因时,也只有简单的几句交流。有的学生学习不求上进,有的学生大错不犯,小错不断。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发现,我校部分学生均存在种种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具体问题表现在:①不诚实,不守纪律,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自卑不接受批评等。因而行为上不守纪律,不诚实,处事不负责任,这类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他们生活上贪图享受,对低级庸俗的事极感兴趣,他们不接受老师、父母和同学的批评帮助。②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专心,在家里,因父母不在,爷爷奶奶娇生惯养,没有权威,双休日作业不写,回校抄袭他人作业,学习没有主动性,老师促着学,不催不学等。这类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时兴趣极不稳定,因而在学习行为上不专心,注意力不集中,不愿动脑筋,由此导致学习成绩不好,基础差,进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其智力发展受阻,学习成绩长期偏差。③自制能力差,依赖性强,不善应变,不善独立分析。④早恋的萌动。这类学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这些问题的出现,将严重制约着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影响着学校的发展。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口号下,走的是应试教育的路子,围绕分数干工作,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另一方面,我校办学条件差,教育资源不足,虽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有上课人员,但没有专业人员,缺乏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作指导,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无所适从,名存实亡。两方面的原因,造成了农村寄宿制中学心理素质普遍较差的令人忧虑的局面。因此,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强农村寄宿制初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必要解决这些问题。

2留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实

2.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

一方面,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门全新的工作,对农村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也是陌生的,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严重不足,所以要在广大教师中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他们一致的认可。另一方面,优美的校园环境,对学生健康成长也很重要,因寄宿制学校,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学校也就自然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干净,舒适,文明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室内外的名人名言,校训,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这些,都能使学生有一种道德感,美感,理性感,会产生积极健康的心态。

2.2建立了正规的心理咨询室

农村寄宿中学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如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失眠、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针对这些问题,学生通过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咨询,释放心理压力。倾吐和宣泄心理不,解决心理困惑和青春期心理矛盾。当然,作为”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严格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此外,学校应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心理测量,测试等。

2.3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员发挥保育员功能

教师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平时观察学生的心理动向,及时给予各种帮助。举一案例,我校校长发现一名学生不爱学习,整天闷闷不乐,成绩由原来的名列前茅,滑到班里后进生的位置。校长洞察此问题后,和该生谈心,学生说出了实情,吐出了真话,原来青春期的他,看上了一位本班女同学,时时暗恋,影响了他的学习,经校长给予心理帮助后,很快学习赶上去了,现在一切良好。学生除了学习外还要吃饭睡觉,作为宿管人员和后勤大灶人员,在学生们进入自己所管理的领域时,也要给他们细节性的关照,饭菜质量,水温的冷热。学生饮食习惯的好坏,起卧习贯的养成,都处于心理作健康教育的范围内,所以宿舍管理者和后勤大灶人员起着保育员的功能,让学生在这里得到犹如家庭父母般的关爱。

2.4注重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开展全面心理健康教育。除专业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外,非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也要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学,自觉地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实践当中,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熏陶。

2.5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

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训练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②教会学生把握和表达自己的情感情绪,学会控制、调节和合理宣泄消极情感。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③围绕亲子、师生、同伴三大人际关系,进行人际关系的指导。学会处理人际关系中的冲突、合作和竞争。④人格的培养,如独立性,进取心,抗挫能力等。⑤自我心理修养指导,通过训练和教导帮助学生科学地认识自我,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培养自信。⑥性心理教育,强化性道德和性法治的教育,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与异往的知识与技巧,如异性同学交往指导,早恋心理调适等。

2.6心理辅导教师应注意的问题

①心理辅导教师应始终抓好学习心理的教育;情感兴趣的培养;意志品质的训练;性心理的关注;个性心理的正确引导。②教育对象———面向全班学生;教育目标———培养发展健康心理;教育过程———灵活、生动、活泼;教育方法———启发、内化与感悟。③善于调查了解学生。发现新问题,分析新情况,把问题消灭在发生之前;善于进行过程性分析,深入学生之中,善于建立情感生活。

第5篇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西部中小学 教师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识码:A

Situ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 of Guangxi Rural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evelopment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National Culture" Midwest Backbone Teachers (Mental Health) Training Program

WEN Xiaozhen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Guilin, Guangxi 541006)

Abstract School is the main place of edu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s also more concern schools, families and the community.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survey is to study the basic status of Guangxi schoo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rural areas and the main problems, analyze and discuss countermeasures to improve mental health in rural areas in Guang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se of questionnaires,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relying on the "national culture" project, the relevant data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Guangxi Rural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evel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urban areas; Guangxi rural Schools in serious lack of specialize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er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sm, the work is still in its infancy; education funding and lack of mental faculty positions mental Heal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 bottleneck to constrai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n Guangxi.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ester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 specialization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在地域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较迅速,各个学校基本配备了心理学专业教师、相应的管理机制以及较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其教学的内容更涉及到各科教学中,如在各科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降低学习倦怠、提高学生自身家庭作业努力等。①而在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仍处于起步状态,师资严重不足,而相应的政策也将呼之欲出。“国培计划――中西部农村骨干教师短期培训(心理健康班)”是由国家教育部、财政部统一规划实施,旨在加强中西部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项目,该项目采取集中研修的方式,对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进行培训。该培训班共44名教师,均来自广西不同地区农村中小学学校。

我国中小学处于教龄阶段的学生主要为6~18岁,该阶段的儿童或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特征相差甚远,却又存在紧密联系。儿童时期是个体认知、行为等方面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该阶段儿童在心灵受到创伤时不能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辅导,将来可能会导致其自卑、怯懦、恐惧、多疑等消极心理的形成;生理上的变化往往使学生过多关注自己,过于在乎他人对自身的看法,加之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不良刺激因素的影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针对其身心发展特征及规律而设计的,在校接受专业知识人员以理论授课、心理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进行的有效教学方法,有效预防和矫正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正确、及时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将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一条顺畅的道路,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1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城市就开始了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而这些地区在心理健康教育上也取得了可人的成绩,但在边远的农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刚刚起步,鉴于此,更多教育工作者倾向于“以点带面”的方式,在部分农村中小学设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带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②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情况:本次调查研究的对象均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从事本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通过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在接受问卷调查的44名教师当中,只有一名教师是该校的专职心理辅导老师,18.9%为兼职心理辅导老师,其他均不从事相关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为该校的政治老师、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其中,一人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一人持有三级心理咨询师证。43.2%的被试没有上过心理健康课,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均以思想教育的方式进行,而54%的被试从来没有参加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37.8%的被试只参加过1~3次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

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金投入情况:广西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用于教育的经费也严重不足,而应用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支出更是微不足道。在本次问卷调查中,有56.8%的被试表示自己所在学校目前没有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29.7%被试所在学校年均有2000元以下的投入,5.4%被试所在学校有2000元至5000元的心理健康教育经费,然而,接受调查的44所学校中没有一所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经费超过5000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及教学内容情况:在44所学校当中,仅有少部分学校专门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多因缺乏心理专业教师而无法向学生正常开放。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多以班会课的形式开展,初步涉及学习效率、自信心的建立、人际交往、感恩等,内容较为粗浅,授课形式单一。③

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发展不完善,没有统一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大纲,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统一模式,均以学校领导引导为主,具体表现为:班会(86.5%)、学科渗透(64.9%)、个别心理辅导咨询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均为45.9%),其次为心理健康教育课(18.9%)和其他(16.2%),较少学校通过心理健康宣传(13.5%)、建立学生心理档案(13.5%)、开设心理健康主题活动(10.8%)和心理咨询热线电话(8%)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调查数据显示,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均以集体理论授课的方式开展,形式单一,授课时间与班级有限,多为“问题班级”教学,以政治教导为主,涉及心理教育的内容较浅,学校均未设置专门心理咨询室。具体表现为,仅40.5%的被试所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面对各个年级,但均以班会课的方式进行,13.5%面对部分年级,10.8%面对部分班级,35.1%的学校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薄弱。按照正规标准,每500名学生至少配备1名心理老师。在广西农村地区,大部分小学由于受教育人数少,均无配备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在人数超出500甚至上千的中学,也因无招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计划而由班主任或政教处主任兼职任教。

(2)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认定标准,国家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虽然推出了认可度较高的心理咨询师职业证书,但其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差异甚远。④多数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没有接受过正规或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缺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3)得不到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不足。在广西南宁、桂林、柳州等地城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其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具备心理咨询室、心理测量室、团体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室、沙盘治疗室、宣泄室等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场所及设备,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严重不足,教育部门没有衡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的标准与硬性的要求。

(4)心理健康教育考核体制不规范。广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国家教育部门未能出台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硬性要求措施与明确的评价标准,导致各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不均衡,教学内容笼统、可有可无。

(5)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低、服务效果差。广西大多数农村中小学没有涉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或者是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更混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学校没有设置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大纲以及教案,教师与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缺少专门介绍心理健康的书籍以及专业课程。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教育上仅处于初级水平,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及形式不熟练,难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甚至有时滥用心理测量工具以及混乱的心理咨询操作技术,适得其反。

(6)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不到家庭与社会的配合。建立社区支持系统将更有利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使家长以及社会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清楚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上遇到的问题,并予以解决。⑤广西农村地区多留守儿童,其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多离家外出打工,对学生的教育问题无暇顾及,孩子身心、学习的发展均交由学校全权负责,学校教学压力大。

3 广西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对策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扩大交流平台。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匮乏这一现状表明,教师在遇到学生心理或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时,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及时进行交流探讨,没有互动平台,从而阻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针对这一问题,教育部门应出台相应措施对此现象予以改正,如设立并增加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岗位、制定心理健康教育评价机制与评估标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接受专业学习或培训等,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专业化水平,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2)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资金的投入。教育事业运转的状态很大程度受到教育基金投入多少的影响,建立和完善学校心理咨询室、宣泄室、团体辅导室、放松室、沙盘治疗室等硬件设施。

(3)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加强心理教育行政立法。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教育工作较为闲散,没有统一的评估标准与评价机制。完善的上层建筑将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入常规,而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规管理工作做到极致,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最大成果。

(4)寻求适合本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适用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比较多,如辅导模式、四结合模式、系统模式、心理健康教育生态模式等。⑥教育模式的选择,必须得符合学校自身发展水平以及校园环境、师生特点等具体情况,在旧模式的基础上,根据当地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规律、需求以及学校所具备的条件,建立符合事实、有明确目标、任务、方法、内容、原则、策略和途径等的模式,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授课方式的多样性、参与个体的全面性和多环节授课渗透的深度。

(5)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专业化的教育者决定了专业教育的水平,唯有具备一定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教师才能更好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教育部门应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者的准入条件,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具有较高的责任感、爱心、懂得师生心理发展规律。⑦然而,广西农村地区中小学师资匮乏,在聘请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应通过在岗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参观学习、建立心理健康交流平台、设立固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建立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管理机制等方法加强在职或兼职心理教师的专业水平。心理教育工作者应力争做到“一专多能,更超一专”。⑧

(6)提高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待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有当其岗位得到认可、付出取得硕果时,工作才会更有动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应与其他教师一样具有职称评定的权利以及与付出相适应的薪酬待遇。

注释

① 廖全明.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研究及存在的问题[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11).

② 韦俊卿.广西推进农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探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6).

③ 陈雪,余欣欣.广西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和出路[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10).

④ 石建军.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心理论坛,2012(3).

⑤ 上官崇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与对策[J].师资管理,2008.

⑥ 刘建瑛,曹文涛,刘秀琴,张艳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及教育模式的演进[J].校园心理,2010(10).

第6篇

关键词: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148-02

一、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分析

在越来越复杂的现代社会里,随时随地会出现不可预知的机遇与挑战,对人们来说,拥有高标准的道德素质极其重要。而对于中学生来说,提高心理道德素质是其必修课程。现在的中学生就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做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保证了祖国未来的发展,若想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使其在社会上拥有更好的适应能力,需要对中学生的身心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在身体方面,需要使中学生拥有健康的体质,在心理方面,需要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其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健康的心理素质[1]。心理健康的中学生可以充分提高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避免不良的心理问题的出现,还可以合理改善自身的不良思想及行为,适应现在的复杂生活,不被不良行为所影响,拥有自己崇高的理想与抱负并为此全力以赴。

国家颁布了很多关于中学生犯罪心理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律法规,重点表明中学生接受不良的网络信息资源后所产生的一系列犯罪心理及犯罪行为,其后果极其严重。为了国家的未来发展,为了形成良好的教育体制,对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对中学生进行合理的关于信息技术的心理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部门对中学学校提出的重要教育标准准则之一,是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标准,也是学校及教师的重要职责。国家对学校制定的重要教育目标是在学校及教师给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上进行合理的指引与教育后,使中学生的心理得以健康成长,使其适应繁杂的社会环境并不被外界的不良行为干扰,使其心理素质得以增强。

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的教育是基本的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格外重要,拥有良好的信息技术对于一个中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而现在的信息技术更加生活化,其功能也更加强大,信息技术可以使人们的信息资源共享,多功能软件的出现也加大了用户的使用率,然而中学生也是信息技术使用的一部分群体,使用信息技术时,中学生会很容易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资源,这也是导致中学生心理不健康甚至走上犯罪道路的一个途径[2]。因此,在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同时,还要做好对其心理健康的教育,这就形成了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也是改善中学教育体制必然的发展趋势。

二、对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策略研究

1.对中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信息技术教育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技术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推动人类科学技术的进步。然而信息技术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其不良的信息资源对人们的生活亦有很大的影响,对一切事物都怀揣好奇的中学生们,影响更加重大。对中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授课老师必须指导学生们接收对其有益的信息资源及学习对其有帮助的信息技术,要保证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及信息技术对学生的思想产生良好的影响,不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不健康的阴影,从而导致不良行为的养成。例如:中学生用网络信息技术下载软件时,会有不良视频的出现,这会诱导中学生产生模仿心理,最终导致犯罪。其实,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在遇到任何事情时,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待,但要从积极的方面出发,处理事情,这不仅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更是现代社会的中学生应该牢记的,因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良的事物或消极的想法都会对其心理造成影响。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的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不要盲目模仿所接触的任何事情,首先应该对其进行准确判断,要吸取信息技术的优良之处,避免不良活动对自身心理素质的损害,做到在学生的思想层面上进行信息技术及心理健康的教育。

2.增加中学生信息技术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随着科学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在中学生的周围充斥着多种多样的信息资源,越来越多的信息交流平台也随之出现。中学生出于好奇,不断地了解、熟悉、研究及效仿新事物,由于中学生不能准确地认知、判断事物,造成其认知能力混乱,形成不良的思想及不健康的心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心理辅导教师,应该准确掌握每位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进行一对一的心理素质培养,改正其错误的认知观、判断能力,使其拥有优秀的个人品格及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3]。

3.有效运用校园网络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校园网络的出现,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迎来全新的挑战,校园网络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如何构建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平台,成为学校及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重大难题。(1)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国家应该对中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使中学生认识到信息技术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中学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主要对中学生进行授课,学生不能选择,这也造成了学生对此课程的排斥心理,而建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使学生把学习心理辅导课程当作学习使其感兴趣的科普知识,就很好地解决了学生难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难题。中学生通过在校园网络上的交流与学习,增强自身保护意识,提高心理素质水平。(2)通过线上心理健康咨询,对中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解答。由于实际课设的心理咨询室每天接待的学生人数有限,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要求,而往往实际交流是面对面的交流形式,这种形式使一些学生不能正常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网络心理咨询平台的出现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心理问题分析师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敞开心扉,讲述自己的心理问题,释放心理压力,缓解不良情绪等。这有助于心理咨询教师对每位中学生进行准确的定位,并根据其自身性格特点及自身问题,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总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及事件出现,无疑充斥着人们的眼球及内心。对于中学生来说,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及信息技术的教育,是中学生走入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因此对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学校及教师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宋凤宁,黄永荣,赖意森.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建构[J].学术论坛,2010,4(03):56-59.

第7篇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人际关系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目 录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 1

1、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 2

2、人际关系不协调 ……………………………………………………… 2

3、自信心不足 …………………………………………………………… 2

4、早恋问题的困扰 ……………………………………………………… 2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 2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 2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 3

3、环境污染 ……………………………………………………………… 4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 4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 4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 5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 ……………… 6

参考文献 ………………………………………………………………… 7

随着素质教育在中小学的深入开展,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目前中小学广泛开展的有关心理教育的实践,是社会和教育进步的标志。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

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

然而,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 表现在: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据有关资料显示:80年代中期,南京市15.7的中学生有心理问题;90年代初武汉市有近20%的中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1999年11月22日,《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

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

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

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

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 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 环境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低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的误导,使少年儿童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是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群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影视公共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三、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的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情境,激发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

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 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

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

(2)

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

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创造,审美的能力。

(4)

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5)

家长要经常和学校联系,取得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

家长要克服单纯依赖学校教育的思想,而且要积极参加学校对孩子的教育活动。如家长会,家长学校,座谈会等。对学校老师反映的意见,要正确对待,既不要袒护孩子,也不能拳棒相加。对孩子进行的教育内容要与学校一致,对孩子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进行理想教育,不能给孩子灌输不健康的内容,如金钱至上,甚至对社会阴暗面当着孩子的面横加评论。

(6)

对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家长要及时分析,及时引导,及时解决,以免积少成多,日久天长,酿成大祸。

3、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形式采取多样化,以满足学生来自各方面的要求。

(1)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来自学积累心理学的知识与经验,逐步培养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面的自我教育能力,开展宣传、广播、公告、板报等最后达到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心理、青春期、人际关系、学习方法、考试焦虑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2)力争使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且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融入到学校教育、学科教育、班主任教育、年级段教育等各项工作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积极性,找出学生问题存在的根源,挖掘和开发其潜能。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有益的活动之中,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总之,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据调查某校30%的初中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湖北某县有一个中学生因看到过多的社会阴暗面心理承受不了而自杀身亡。所以,我们的社会必须加强措施,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减少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发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书刊物,出售香烟及不合法药品,开放“三室一厅”等等。只有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 2002年版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0年版

第8篇

【关键词】学校德育;心理健康教育;人文关怀

心理健康教育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德育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事实上,学生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往往是交叉进行的。然而,传统德育具有明显的政治化倾向,忽视了学生道德心理的培养,过于说教和灌输,致使德育效果欠佳。同时,一些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常常过多地注重心理学的技术技巧,轻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陷入了心理问题去德育化的误区。如何加强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创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路,是提高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问题。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上是相通的。随着信息网络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深化,当代中学生的学习、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德育除了坚持以往的政治导向和道德导向外,还必须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结合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可能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结合的方法和途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结合,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找准最佳切入点,使两者围绕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改变传统的德育观

建立积极的教育态度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往往是说教多于启发,指责多于疏导,给人以势压人之感。因此,德育在人们的印象中已形成一种定势:枯燥的说教,教师将固有的规范灌输给学生,使学生被动接受。这种说教、灌输和压服的态度与方法很容易造成学生逆反心理。而心理健康教育,尊重学生内在心理需求,强调教师不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设计者,更应该是学生的朋友和发展的辅导者。德育工作者应在平等、理解、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开展德育工作,这样,学生就减少了许多的思想顾虑,敢于敞开心扉,为接受德育教育准备了充分的内在条件。如果我们具备了一系列内在条件后再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必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重视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

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德育课,同时要重视其他学科课堂教学、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的服务和管理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德育系统中各个要素的作用,才能发挥最佳德育功能。从目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主要是侧重心理健康课程和形式多样的活动,却忽视了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而事实是通过学科课堂教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将心理影响积淀于学生心理结构之中,具有内容上的广泛性和整体性。因此,学校应建立这样的观念: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不仅仅是德育工作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职责,而是全体教师共同的任务。

三、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份

丰富传统德育的内容和方法传统大学德育的内容,着重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但对大学生作为一个最一般的人在学习、交往、恋爱、择业、耐挫等日常生活中所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和培养。而且德育是系统的、高层次的导向教育,它的内容理论性极强,对人的培养有一个较为统一的标准,这使得德育在中学生眼里是高高在上的、与现实相脱离的,也因而使他们感到德育内容空洞、难以接受。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要吸取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益的成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涉及到学生日常的生活、学习、人际交往、情感等方方面面,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活实际出发的,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比较贴近学生实际。当教师在掌握大学生心理特点和现状的前提下,选择一些贴近中学生生活实际和心理需要的德育内容实施教育时,就很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心理共鸣,消除逆反心理,学生在接受这些德育内容时也就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和主动性,不再觉得德育是死板的理论、空洞的说教,从而增强了德育的实效。德育的方法主要有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品德评价等方法,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谈、心理咨询、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沟通分析、技巧训练、行为矫正等方法,它所强调的是通过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情境中去体验,从而使学生主动求发展。而不是像传统德育那样强调理论的灌输和外在强化,外在的社会要求。德育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一些方法作为德育工作的新途径,如借助心理测评和心理档案来客观了解学生的个性状况、长处、不足以及发展趋势使德育工作更有针对性;也可采用会谈等心理咨询的方法,以减少思想工作的阻力,从而为实现道德内化提供方法的支持。如同样是人生观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通过比较、交流不嗄谑。来澄清自己的人生观,了解他人的人生观,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因此,德育工作者要增强德育实效性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同时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

四、提高德育工作者的教育能力

改变传统的学生观,建立共情式的学生观。德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塑造的对象,把自己看成心灵的塑造者,往往持有评价性的学生观。而心理健康教育者则把学生看作有自身需要的人,把自己看成学生的参谋或朋友,持有共情性的学生观。所谓共情是指设身处地地体验学生的情感体验,并把这种体验传达给学生。一方面,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又因传统的德育投入大,效果差,有些人便认为德育已经过时,主张以心理健康教育完全取代德育,这种倾向又使心理健康教育矫枉过正,陷入了德育问题心理化的误区。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心理咨询,不像德育那样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而是一般要求咨询者不把价值标准强加给学生,于是多数心理咨询者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这种心理健康教育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势必又陷入心理健康教育去德育化的误区。要解决这两种问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坚持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育德理念。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关怀完整的生命,关注的不仅仅是“病”或“问题”表象,而是要引导学生对“病”或“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合理地规划人生。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强调教育者要将具体目标与终极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将终极目标的思想始终贯穿于全过程中。只有始终贯穿了终极目标的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只有当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被赋予越来越多的人文关怀精神的时候,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越来越多地被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才能发挥出其对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最大程度的价值。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整合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需要我们长期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王雅贞.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在中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价值实现[J].新课程理论,2009年8月(上旬).

第9篇

一、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与受教育者的人格发展密切相关,并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的发展水平。一方面,学生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接受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环境信息、社会期望等来逐渐完善自身的人格结构;另一方面,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念作为心理生活中对自身的一种衡量、评价和调控,也影响着主体人格的发展,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转化为人格特质,从而使人格发展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消极地附属于这种转化,而是在转化过程中能动地引导受教育者调整方向,使个体把握自我,对自身的行为进行认识评价,从而达到心理优化、健全人格的目的。

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自信心,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

二、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春期,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问题,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入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二、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三、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四、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大学强调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学生除了要搞好自身的学习外,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工作。这些变化往往会让大学生感到压力大、无所适从。

同时,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入学的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一是盲目自满与歇脚心理。因为考取了大学,自认为是天之骄子,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后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三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除了学习之外,整日无所事事,生活单一,妨碍了个性发展。

三、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应对措施

人的心理健康素质不是天赋的,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10篇

【关键词】班级管理教育 辅导员 心理健康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110-02

健康的心理是人生最大的资本。近年来,鉴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各高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往往能反映出该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在高校中,辅导员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引路人”,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应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一、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光靠“说教”式的灌输效果甚微,因而需要有一定的载体与氛围,要在无形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而班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是他们获得身心发展的重要平台,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通过各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是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规律的。不过,就目前的研究而言,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还不是很多,这需要广大高校辅导员在工作中进行实践探索和理论提升。

在高校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以下特点。

(一)内容的广泛性。大学生心理健康涉及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因此,目前高校中对学生采取的专题性心理健康辅导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辅导员在班级管理中,开展工作所涉及的内容是多而杂的,并且需要与学生进行深入沟通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就蕴含着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因此,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内容广泛的特点。

(二)形式的灵活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员可以根据具体的班级管理内容适时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教育形式可以根据班级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渗透,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由于教育形式灵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也比较明显。

(三)方法的多样性。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环境熏陶、活动感悟、文化引领等多种方法进行。这些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与“说教式”灌输的方法相比,学生更容易接受,更容易参与其中,从而达到化枯燥为生动、化被动为主动的效果。

二、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高校辅导员是班级管理的主体,是学生最好的伙伴,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要无时无刻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在班级管理中,辅导员可以采取以下策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

(一)优化班级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环境对于大学生的身心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健康、和谐的育人环境是大学生健康发展的需要。班级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辅导员要善于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这样,才能有效地为他们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浓厚氛围,从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1.营造舒适健康的教室环境。教室是大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场所,教室环境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起着无形的影响。教室环境布置要符合大学生年龄、心理特点,这样才能让他们一走教室进就受到感染和熏陶。

在每学期开学初,笔者都建议学生为教室来个“大装修”,让大家为教室的布置出谋献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十分积极,特别是对班级标语的设计,他们认真思考、慎重筛选,最后把大家共同的奋斗目标定为“健康、阳光、向上”,并将这句标语贴在教室后面黑板的上方。班级标语就像一盏导航灯,指引他们驶向成功的彼岸。教室的后面是“成长足迹”,由学生施展才华,将自己在学习、生活方面取得的成绩用统计表来统计,用色彩来展示自己的足迹,让自己焕发出五彩的光,呈现自己平时的表现;让自己在阳光中沐浴,在快乐中成长。

通过大家的努力,学生营造了整洁清新、充满美感的教室,使教室成为他们陶冶情操、表现才能的天地,成为建设勤学乐读、团结友爱的班集体的无声力量。学生也在布置班级环境中进一步发展了合作创新意识,并在这样的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

2.营造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现在的大学生学业任务重,很多学生存在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因此,辅导员为学生创设轻松活泼的班级氛围十分重要。

辅导员首先要用爱心拥抱学生。爱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条件,辅导员要有包容的心态,接纳和尊重所有的学生。辅导员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和感受,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用大哥哥大姐姐般的爱,帮助他们进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辅导员要学会因材施教,激扬他们的个性。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辅导员还要以自身的行为、言谈影响他们,使他们养成正确的习惯。同时,创造积极的情境,让学生获得快乐、成功的体验,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进取心。

辅导员要保持健康积极的爱好,保持阳光、乐观的心态,每天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工作之中,要注意自己心理方面的调节,千万不能把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到教学中来,避免在不经意之间的言行影响学生的心理。

(二)借助班级活动,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作为一名辅导员,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体而言,可以借助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等为学生搭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

1.在读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是学生的精神食粮,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因此,辅导员要善于在引导学生开展读书活动的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笔者经常推荐学生看磨砺类书籍,如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的《童年》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等,学生读后写读后感,讨论自己的感想,使学生逐渐认识到挫折是一种挑战和考验,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没有经历过失败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正因为有挫折,才有勇士与懦夫之分,挫折可以使人走向成熟,取得成就,可以帮助人驱走惰性,促使人奋进。

2.在班队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是提高班级凝聚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辅导员班级管理中的一项常规工作。辅导员要善于在班队活动中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大学生社会经验还比较少,心理上都还不太成熟。当遇到问题时大多数表现为畏惧、恐慌、逃避。这时就需要辅导员借助班队活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学生走出盲区。座谈会的方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集体式的,主要针对绝大多数学生,讲一些实例,普及心理知识。另一种是单独对个别学生进行座谈,主要针对学生个人问题加以分析,找到解决办法。在交谈过程中,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对事情进行处理,弄清楚事情发生的原因,从学生的角度考虑,了解学生内心真实的想法。不可对学生进行盲目的指责批评。大学生已经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并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作为学生辅导员应该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学生的优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增强其信心。

3.在体育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在于运动,坚持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预防疾病。对于大学生来说,适当地进行身体锻炼是有好处的。不仅可以提高运动素质,还可以做到劳逸结合,使智力水平得到充分的发挥。每个人面对压力都需要一定的缓解办法,只有压力得到缓解,心理才能健康的发展。体育活动对人的心理发展还有一定好处。

体育活动中的集体项目与竞赛活动可以培养人的团结、协作及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辅导员在课余时间应当多组织一些体育活动,如每天的早操、课间操,定期举办一些趣味运动会等。并在体育活动之后组织班会请同学们谈谈在运动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从自己地切身经历中学习,可以使同学们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体育活动中学到的团结、坚持等良好品质。

班级活动的内容与形式是很丰富的,读书活动、班队活动、体育活动仅仅是班级活动中的常见形式,其他形式还有很多。这就需要辅导员在设计班级活动的过程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强化家校联系,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校单方面,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也不可忽视。如果单单从学校方面出发,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就会有一定的局限。但从实际出发就会发现许多家庭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观念。甚至许多家长就是学生压力的来源,过分地苛求学生达到一定标准从而使他们有一定的心理阴影,结果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这时,辅导员应做好沟通协作工作,做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桥梁。辅导员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灌输家庭心理教育的理念,教给家长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家长、学生共同设立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方向。这种学校家庭相结合的方式将更有益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总之,辅导员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尤其是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方面。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辅导员应呵护他们健康成长,教育好每一个学生,对家长负责,对自己的职业负责,对祖国负责。

【参考文献】

[1]华南.心理契约:大学班级管理新境界[J].扬州大学学报,2011(2)

[2]李长红.心理教育,孩子成长的“必修课”[J].家长,2014(5)

第11篇

课题。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作用

21世纪的社会是充满希望和机遇的社会,也是充满竞争和挑战的社会。人类社会在进入以人为本的时代的同时,也进入了心理重负的时代。为此人类对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然而越来越多的调查资料和案例报告显示,目前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尤其是我们作为第一线的教师感受更深。

单亲家庭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更大,但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仍然不完善,我们作为家长和教育者更应该在家庭和学校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和增加心理教育。

工作了十几年,作为英语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工作让我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很深的了解,我们现在的学校和家庭教育对它的重视远远不够。所以,尽管我是一名英语教师,在参加工作5年后我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我想这对于我来说,做学生的教育工作会非常有帮助,尤其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关头,即处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的交叉口,

处在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折点上,因此拥有健康的心理无疑是中学生现在和将来成长成才、生活快乐、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是:(1)认知过程

正常,智力正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具有适度的自发性与感应性。(4)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接触。(5)能保持自己的个性。(6)有自知之明。(7)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8)切合实际的生活目的。(9)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10)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马建青主编的《心理卫生学》认为心理健康的标准为:(1)智力正常。(2)善于协调与控制情绪。(3)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4)人际关系和谐。(5)能动地适应和改造现实环境。(6)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健康。(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的特征。

中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有着多种不同的概括,但综合起来看,主要强调两方面,即充分发挥个体的心理潜能,个体内部心理协调与外部行为适应。

作为英语教师,我对学生的观察,他们的心理健康的特点是:

(1)随着年龄增长问题的发生或严重程度有上升的趋势。(2)重点中学学生高于非重点中学。(3)男生比例高于女生。(4)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5)单亲家庭高于正常家庭。从教十几年来,班级里的孩子单亲家庭比例越来越高,这样的孩子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各种问题,我想这就是家庭因素对孩子心理影响最明显的一点。那么都有哪些因素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呢?

首先,是个体因素。其次,是社会因素。包括生活事件、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在学校教育中需要重视的是家庭环境以及学校教育。在我的班级曾经有这样一个女孩,在英语课上我发现地上流了很多血,把同学们都吓坏了。原来是她用小刀割了自己的手腕!后来经过我的了解,原因仅仅是她父母没有同意让她买她喜欢的一样物品。经过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沟通,她终于想通了,也放弃了极端的行为。但是过后我感到很痛心也很后怕,现在的孩子心理就这么脆弱吗?有时甚至感觉我们教师身上的担子越来越重了,工作也需要更多的耐心。所以我想学校应在现有的教育基础上,增加心理教育的多种教育渠道,在英语及各科的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现有的心理教育形同虚设,在分数定终身的考试制度下,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分数。其实,如果孩子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对于他们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要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材的内容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增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

(1)知识传授法。在课上帮助学生丰富知识,调整认知,自觉进行心理保健。(2)行为训练法。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实践活动。(3)情景感染法。对有问题的学生,用榜样,周围的先进学生等来产生积极的影响。(4)辅导助人法。在学校成立心理咨询室,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可个别辅导,也可团体辅导。(5)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利用网络特有的优势,向学生传授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心理健康辅导及其他心理服务。(6)社会实践活动。多给学生提供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

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很多,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间接的。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可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地增加心理教育的表演和对话活动。让学生表演和模仿某些情节,让大家体验和正视自己的问题和帮助他人改正问题。教师和家长都要确立心理健康的意识,多发挥良好的作用。

第12篇

关键词:高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8-0015-01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高中阶段的学生面临的学习压力和学习任务,可以说是整个中小学阶段最重的。因此,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高中阶段的学生最需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健康阳光的心理来积极地面对学习生活。所以,在高中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若采用各种有效的措施来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中生学习效果的提升以及自身的健康成长,将有着良好的作用。

一、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

在部分学校,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以及传统高中教学观念的影响,高中体育课程的开展往往不能有效进行,体育教学的效果也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来。事实上,高中体育课程除了承担学生身体素质强化与技能传授重任之外,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即在体育课程有效开展的前提下,高中阶段的学生通过体育锻炼可以获得身体和心理同步健康的有效效果。所以,高中体育教师应当积极地对体育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适当安排一些相关教学内容,让身体锻炼与心理锻炼同步进行。这样,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体育锻炼的机会,让学生放松心情,积极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自信、阳光、向上,进而保障日常学习生活的高效进行。

二、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给高中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因此,在开展高中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务处应当紧密联系学工处的心理教师,积极采购相关的心理教育软件,并在每一个学期划定一到两个课时让学生进行软件操作,使得心理教师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实际心理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过程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测试题的选择以及对于个人调查结果的汇总。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随时更新自己的心理测试题,进而不断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判断的精确度。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师要随时对班级学生的总体成绩进行汇总统计,以便选择最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次有针对性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

三、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高中阶段的学生虽然还没有像大学生一样开始对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探究或者进行专业化锻炼,但是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随时注重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为高中阶段的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使得学生在获得基本教育的同时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对自己的心理状况进行科学调整,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由于涉及教育成本以及讲座开展的时间问题,因此,高中阶段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时,应当借助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比如,有些高中是在高考倒计时100天进行动员活动时,引入一些专家学者的讲座。一方面,借助讲座让学生对心理健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及时进行自身的调整。另一方面,也通过讲座让学生能够受到更大的鼓舞,进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和勇气,鼓励学生战胜自己。

四、班主任与心理教师相结对进行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

高中阶段与学生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各个班级的班主任教师。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班主任教师应当积极承担起主要的教育责任。一方面,班主任教师要随时对自己班级学生的动态进行观察,进而对心态比较好的学生多做鼓励,引导他们继续努力学习;对心态不好的学生要做好安抚谈话工作,减少学生的消极心理。另一方面,班主任要与心理教师结对,在日常的教学工作过程中,与心理教师交流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方法,优化个别谈话的效果。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让学生内心变得强大,勇于面对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帮助学生积极面对高中学习生活。

五、结束语

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以及健康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性,为高中阶段学生积极心态的养成提供重要的保障。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可以拓展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育健康带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心理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小调查,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务部门可以利用校内外专家学者的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带来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而高中班主任可以与心理教师相结对开展个别谈话教育,保障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效果,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俞婷.普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信息化的探索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04).

[2]俞国良.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