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8:4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校风学风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21-02
校风、教风、学风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形象,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在部分公办院校连年扩招,并且民办院校办学竞争激烈的今天,加强“三风”建设,对于提高民办院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显得更为重要。一所民办院校要想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就需要有优良的校风、严谨的教风和浓厚的学风。
一、当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校风有待规范。校风疏于管理和规范表现在很多方面。一是班级学风不良。班级学习风气差,好像学习只是少数几个同学的工作,课余时间谈论学习变成了很无聊的事情;在学校大家比的不是学习,却是谁的衣服好看、谁的发型帅和谁的游戏打得好等等,这使得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匮乏。二是宿舍门禁不严。学校存在学生外出晚归甚至夜不归宿现象,这一方面体现了我们的宿舍管理不够严格,更重要的一方面体现了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管理能力不强。三是宿舍楼风气不雅。学生宿舍存在着电灯不亮、门窗不严、供水不足甚至私人物品丢失等现象。部分宿舍不整洁,东西随意乱丢,垃圾、脏衣服随处可见,有极个别的宿舍甚至都没有下脚的地方,这都说明了我们的学生缺乏公德和基本素质差。四是就餐风气不良。在食堂打饭不排队或随意插队现象时有发生;用餐不节俭,随意浪费粮食,餐后不收盘等现象随处可见。五是开会风气不严格。开会迟到、早退、交头接耳,会议期间打电话、发短信并且频繁进出,不认真听取他人的讲话等,这些都是不尊重他人,对他人十分不礼貌的行为。六是校园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校园是公共场所,本应文明整洁,但是总有一些人不够自觉,有意或无意地破坏这个老师和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场所。如有些人在校园里高声喧哗,满口粗言秽语或者是话语中带有浓重的社会风气;一些人奇装异服,部分女同学着装暴露,以及穿拖鞋进课堂等。校风中存在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将导致校风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受到削弱,这些都应该引起大家的足够重视。
2.教风不够严谨。一些教师缺乏敬业精神,不能做到言传身教,对学生不够关心,缺少交流,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少数教师会随意调课或请人代课,使得教学秩序紊乱。有少数教师认为以自己所学的知识足以应付上课,因此他们不认真钻研业务,不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课前也不做充分的准备,这使得课堂组织不力,教学方法呆板,内容陈旧枯燥、没有新意。通过调查发现,某些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例如“灌输式”教学比较突出,重授课数量、轻教学质量,重知识灌输、轻方法指导等。
3.学风比较松懈。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入学分数低,这是存在于民办高校中的客观事实,也是造成民办高校学风不良的因素之一,但是这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造成学生学风松懈还有许多主观因素。首先是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缺乏动力。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没有具体的规划,也没有远大的理想。有部分学生甚至认为上学就是为了那张毕业证,以后的工作就靠父母给找了。还有部分同学认为民办院校与自己理想中的大学相去甚远,感到心理不平衡,无心进取。其次是学习不努力,学习自觉性差。学生中存在迟到、早退甚至随意缺课现象,很多学生之所以高考不理想就是因为他们在高中的时候学习就散漫,并把这种学习态度带入了大学。校风、教风、学风不正的种种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如果我们不积极地想办法来应对,引领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势必会影响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二、解决民办高校校风、教风、学风问题的对策
1.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校风建设。学校教育的成败关键不在于它有什么样的校舍,或有什么样的现代化的教育设备,而在于有什么样的校风。校风虽然无形无影,但它是一个实实在在存在的最终决定成败的东西。视而不见,或稍微的轻视,都将对教育事业造成极大的损失。①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校园文化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要通过各种渠道、形式让学生感受到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的氛围。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兴趣小组、社团组织来带动、繁荣、提高校园文化。例如可以组织电子专业的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在课余的时间有事情做,又可以细化他们的专业知识,培养动手能力,为以后的就业加上很重的一个砝码。②提升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能力。针对目前学风中的种种不良现象,采取一定的管理措施,但是所谓的管理不是原来的硬性管理,而是要改变管理的思路,提高管理理念,能够做到以服务促管理。加大校园值班力度,有效地将不安全、不稳定的苗头遏制在萌芽之中,及时地发现和制止不文明行为,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和文明。以学生权益为中心,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保障学生学习、生活基本条件和环境,构建法治社会下的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新机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建立健全贫困生扶持制度,通过助学金和勤工俭学等渠道帮助那些确实有困难的同学。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优化教风建设。①优化教风建设,首先,应该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怎样的态度、表现怎样的道德风貌,直接影响着学生品质的形成和发展,这种影响常常是无形的、潜在的,又是长远的、深刻的,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代替的教育力量。其次,深入开展“师表工程”建设,促进广大教师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热爱学生。再次,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最终达到教学相长,优化校风,引领学风,进而形成优良校风。②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能力,加强教风建设。教风建设的主体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关键都在教师。教师的专业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健康人格、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基本功综合形成的教育教学工作能力是教学过程的主导因素。要经常开展经验交流、教学竞赛等不断提高教师的基本功。③科学开展教学工作评价,倡导教风建设,采用“教师互评”和“学生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实现以评促建。积极组织教研室工作评价、实验室工作评价、课程评价、课件评比等教学评价工作,奖励先进,倡导教风建设。
3.加强教育,完善管理,促进学风建设。①加强和改进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风建设的主体是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最终取决于学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应切实加强和改进民办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让他们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态度。②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学生管理。健全的规章制度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风建设。我们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管理。管理上要严格,如果有学生达不到要求就要予以淘汰,决不能放松。另外,严格管理一定要把好考试关。考风考纪是体现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学风优劣的关键所在。因此一定要严肃考场纪律,杜绝考试作弊现象。③充分发挥辅导员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我们民办院校,辅导员老师经常深入到学生课堂和宿舍中去,他们是和学生接触最多的教师。辅导员老师可以利用各种形式来掌握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分类展开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教育。但是辅导员切忌讲空话和无休止的理论说教,要以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注重心理引导和学习方法的传授。辅导员老师也可以组织班上的同学针对学风问题开讨论会,听听学生的心声和想法,并且开展深入的分析与讨论,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④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学习风气需要带动,我们要在班上营造一种“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这就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要求学生干部从思想上到行动上都能做到努力学习。然后通过学生干部带动身边的同学,相信假以时日会产生明显的作用。
总之,民办高校“三风”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认识到它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也要看到自己的优势,常抓不懈,开创民办高校“三风”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昌勋.关于高职院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2]范琦.浅谈当前高校教风建设[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3,(2).
[3]魏芳,陈嫡.民办高校学风现状及对策探究.法制与社会[J].2009,(11).
关键词 校风 教风 学风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校风、教风、学风之间的关系
校风、教风、学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其中。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归宿;教风则是基础,是前提,是良好学风的根基和导向;而校风则是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是高校师资队伍精神面貌和优秀校园文化的展现。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反之,教风和学风建设也会直接影响校风的建设。如何正确处理好这“三风”之间作用及其辩证关系,使其形成一个相互激励、相互推动的良性循环,对高校的健康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校风不良
(1)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不良的社会风气侵蚀校园风气。当前,宏观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社会文化相对滞后,社会出现了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这直接影响了校园的纯净性。大学的建设看教学建筑的建设速度,教师评级看的多少。唯物质化使以学术气氛为荣的大学变得面目全非。(2)学校规章制度不规范,管理措施难落实。规章制度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已有的规章制度不适用于现有的问题;另一个是新的规章制度没有随着新情况的出现而出现。我们的校园规章制度,一直停留在办学初所形成的条条框框,没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群体的变化而更新。(3)大学生处于社会人边缘,心理状态处于动荡期。相较于社会人来说,学生缺乏对社会的认知,缺乏是非判断力,他们的一些行为吸收了社会上新生的所谓潮流的东西,但是是非荣耻的观念很淡薄,往往把挑战校纪校规追求新事物为荣,教之则以“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总是要经历不理解经历被阻挠”嗤之。所以,奇装异服打扮,短裤拖鞋上课这些现象蔓延整个校园,屡教不听屡禁不止。
2.2 教风不严
(1)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质量下降。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以科研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奖励待遇发放的重要考评依据的风气,这必然使部分教师扭曲学术研究的本义,功利性学术研究凌驾于学术本身。 (2)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对本专业研究前沿缺少了解。随着各个领域专业知识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方向不断细化,新知识新理论层出不穷,而很多教师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未能广泛涉猎前沿理论研究成果,这直接导致了教授过程中知识传递的滞后。一上课就照本宣科,无理论背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无新案例以帮助学生学以致用,这使整个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3 学风不正
学生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角,良好的学风是一所学校的生存支柱,能吸收更多优秀的生源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而当今,在众多院校的学风建设中遇到了不少现实问题:(1)社会不良风气的冲击,就业的现实压力,导致了学生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每学新知识先心里打个问号:“学这个有何用处?”而这个“用处”的标准取决于在就业时是否更有竞争力,工作后是否能迅速转化为物质金钱。这导致了基础知识理论知识被忽视,考试则投机取巧。(2)学生缺乏对理想的追求,对知识不求甚解,茫然地接受教育,被动地吸收知识。当代大学生中,失去了学习的激情,少了对知识的渴望,没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气。每天日不中天不起床,漏尽更阑方入眠,学习懒于思考惰于动手……颓废的大学生活习惯,成为了大学生健康成长之流毒。
3 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思考
3.1 规范校风建设
校风日下令人堪忧,为了净化校园环境,规范校风建设,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整改和修正:(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深厚的校园文化底蕴促进校风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帮助人们提高知识文化修养和精神文化修养;有利于提高抵御不良风气侵蚀的能力。在日常校园建设中,应该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一个较高的位置。譬如,可以加强对校训内涵的宣传力度;加强对校园发展历史的宣传力度等等。(2)规范学校规章制度,积极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校风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坚持规章制度在前的原则,形成全校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规章制度,为校风建设保驾护航。另外,学校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引导,协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顺利完成由学生到社会人的转变。
3.2 优化教风建设
(1)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加强教师的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教师明白自身所肩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看清教师这个职业所包含的深厚价值和意义。(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修正治学态度。教育教学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下一代的成长,可见其意义之大。在优化教风建设的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就是教师,所以要转变以科研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奖励待遇发放的重要考评依据的风气,让教师真正将身心投入教育教学中。(3)提升教师知识储备,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责任,除了其行为举止会对学生产生影响外,其自身的知识文化修养更是重中之重。教师必须在某一方面具备向学生教授知识的能力,必须结合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创新自己所属的领域。
3.3 加强学风建设
(1)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力度。在社会现实的侵蚀中,大学生对学习失去激情,少了对知识的渴望,所以,我们应该加强大学生对理想的追求力度,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积极主动去追求自己的理想。(2)其次,我们应该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就业,不是我们求学的终极目标,所以,我们不能用就业时是否有用来衡量我们现在所学的东西是否有意义,应该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价值观,培养严谨求是、积极探索的学习方法;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诚实守信、与人为善的做人道德和艰苦奋斗、勤俭朴实的做人品质。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绝不是靠短时间突击就能展现出来的,必须在平时从点点滴滴的工作做起,持之以恒。总之,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是一项关乎学校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的系统工程,必须明确工作重点,找准突破口,长抓不懈,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张昌勋.关于高职院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理性思考[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一、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的内涵
校风、教风、学风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统一体。学风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教风是基础,是良好学风的导向;校风则是教风、学风的综合反映,是高校师资队伍精神面貌和优秀校园文化的体现。良好的校风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反之,教风和学风建设也会直接影响校风的建设。
首先,校风建设是根本。高校的校风是一所高校办学思想、培养目标、教育教学效果等多要素的综合体现,是教师的教风、学生的学风、管理者的作风和校园环境氛围等一系列行为习惯的总和。其次,教风建设是关键。高校的教风是指高校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作风,是高校教师精神风貌、行为风尚、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等要方面的综合体现。教师的教育和教学价值观念是教风的根本,它决定着教风发展的方向。最后,学风建设是核心。所谓学风是指教师、学生求学的一种风气,学风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是学校文化长期沉淀的精华。高校的学风建设不仅是大学生学习方面建设,也是高校办学思想、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综合体现。
二、当前高校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首先,校风不良,管理不够完善。当代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不良的社会风气传入校园。比如,社会上盛行的一些诸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不良的社会风气直接影响了校园的风气。其次,学校规章制度不规范,管理措施难落实,这也是制约校风建设的主要因素。再者,教风不正,教师治学态度不严谨,教学质量下降。在当前的社会大环境中,存在着一种以科研能力作为高校教师聘用、职称晋升、奖励待遇发放的重要考评依据的风气,这必然使部分教师扭曲学术研究的本义。最后,学风不正。比如: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毕业、就业压力的影响导致学生对学习不脚踏实地,急功近利,从而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一心向“钱”看的不良作风。
三、高校校风、教风、学风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
(一)搞好校风建设重在营造蓬勃向上的学风环境,打造创新求实的教风氛围,促进三者良性互动发展需要创设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
以沈阳药科大学校风、教风、学风互动发展的实现途径―我校药用植物园教育实践活动为例:药用植物园作为具有规模的综合性实验园地,既是实践教学的实验室,又是课外活动的重要基地,对本校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药用植物园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多年的历史,多年来已经营造出科学规范的管理环境以及良好的教风、学风氛围,是体现我校校风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通过在这里的教育实践活动传承我校文化,理论知识指导实践,从而在实践中巩固提升我校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提高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从而推动我校校风、教风、学风的互动良性发展,目前该活动正在进行且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效。
(二)加强教风建设,发挥其在学风建设和校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良好的大学校风建设,只有依靠教师才能实现。因此,对高校的教师,学校应从法律上保障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应由的权利,从规章制度上科学管理,多加鼓励。优良学风源于优秀教师身上,不具备优良教风的学校也不会拥有优良的学风。教师在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具备一定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以严谨治学的态度影响学生的学习氛围,建设优良的校风、学风,只有教师真正的认识到自身天职并积极主动的参与,才能保证三风建设取得实效。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school core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the problem of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spiritual cultur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as attracte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effective theory basis and practice mode to promote better and faster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关键词: 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对策措施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spiritual culture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03-0255-02
0 引言
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最高表现形式,是指学校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气质和价值规范体系,包括学校办学使命和理念、价值取向、发展战略、大学精神、学校风貌、办学目标、道德行为等。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主要以思想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从深层次地影响着师生的理想、信仰、意志、情感、行为,其核心是学校精神。精神文化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和高度。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建设可以细分为校风建设、教风建设、学风建设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建设四个方面。
1 校风建设是核心
校风建设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校园精神的主要塑造者。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个学校的精神风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情操,行为习惯和身心素质的提高,产生直接而远大的影响。要建设良好的校风,具体可以采取如下几个措施:
1.1 加强领导重视,明确建设目标 高职院校要想建设优良的校风建设,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对校风建设的重视程度,要充分认识到建设优良的校风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性,统一思想,集全校之力共同建设良好校风。同时,高职院校应该从目前的校园实际状况入手,通过分析目前校风建设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结合当下的现实背景和本校条件,制定出一个适应高职院校自身的校风建设战略,并将该校风建设战略详细分解成各个阶段的具体目标,对应具体目标实施具体的措施,才能确保校风建设能够有序开展。
1.2 加大舆论宣传,注重教育引导 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发挥舆论宣传队校风建设的积极作用,通过各类校园媒体加大对校风校纪的宣传,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到学校师生的思想之中。举办一些有关校园校风建设的主题活动,使全校全体师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建设优良校风的重要性。同时还可以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多管齐下,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
1.3 多方联动,齐抓共管。高职院校校风建设任重道远,并不是个别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需要教务、学工、团学、党务等多个部门联动、学校教师、行政人员、辅导员队伍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相互配合才能够完成,每位教职工都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建设校风的一份子,肩负起校风建设的责任。
2 教风建设是基础
教风就是教学的风气,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对学风的建设具有促进作用。教风是指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风格和作风,是教师文化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教育技能、理论等素质的综合表现,是由学校上下共同作用、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氛围,是一种软实力、软环境。要建设良好的教风,具体有以下几个途径:
2.1 加强教学管理,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管理是教风建设的核心,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能够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而明确的教学目标则是教风建设的风向标。高职院校在教学管理方面要主要注重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新观念。在教学目标上,应当明确培养实践型、专业型人才的核心教学理念,强调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专业突出的人才。
2.2 完善规章制度,规范教学行为 高职院校要想建设良好的教风,首先必须要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并且要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以确保规章制度的有效实施。通过完善规章制度,特别是一些教学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及具体细则,把责任落实到每一位老师,尽量避免在教学工作中出现不规范的行为,才能保证校园良好教风的形成。
2.3 优化师生关系,构建和谐校园 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助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也对良好教风的形成具有推动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应当尽可能的激发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积极性,引导教师多关心学生、与学生沟通,进而优化师生关系,使学生与教师的学习互动更加的紧密,形成和谐的校园氛围。
2.4 注重师德培养,提高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该认真学习和贯彻国家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举办有关师德建设的报告会、座谈会等活动来帮助教师提高自身师德修养水平。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建立相关监督机制,对教师的师德进行监督和考评,把教师的教风列为教风考评的重点,使其充分得到教师的重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 学风建设是关键
学风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与教风相辅相成。优良的学风建设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品格修养的形成和完善,对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高职院校建设工作的重点。要建设良好的学风,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①加强宣传活动,营造良好学风。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宣传活动,引导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风。加强校园的学风建设,可以利用各种校园媒体传播途径与舆论手段,大力宣传学风建设的紧迫性以及其对学校教育质量提高的重要意义。②加强师德培养,正确引导学风。学风与教风是相辅相成的,因此,高职院校在建设学风时,可以采取以教风促学风的方式,其中的关键就是教师。高职院校可以充分利用教师的主导和引导作用,为学生树立良好典范。③加强课堂管理,严格学习纪律。学校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课堂管理,做好学生平时成绩记录和课堂表现情况的考核,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④严格考试纪律,营造良好考风。学校应当从严治考,促使学生严格遵循学校的考试管理制度。一方面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学生违纪行为,让学生在公平和公正的环境内考试,另一方面加大对学生违纪行为的处理力度,以示警戒。
4 人际关系建设是抓手
学校人际关系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包括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等。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达到密切合作,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要建设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应当注重如下五个方面:
①注重领导班子成员的团结协作。高职院校的领导班子既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组织者、推动者,又是建设和谐校园的示范者、引导者,没有和谐的领导班子,就没有和谐的学校。②注重领导与教职工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领导班子应该创造一个健康向上的局面,才能真正赢得教师的信任,从而减少工作实施的阻力,使教师乐意接受学校分配的各项任务。③注重教师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要以各种途径或形式营造一种宽松、融洽、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倡导团结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和责任感。④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教师要从单一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辅导者、组织者,要看到学生思想品质的闪光点,要让学生更多地体验到被人关注、被人爱护的温暖与幸福。⑤注重学生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学院应该要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让学生懂得发掘和欣赏周围美的事物,明辨善恶;让学生懂得人与社会的和谐;懂得自律与管理的和谐;懂得关注身边的人,互助互爱,乐于奉献。
与此同时,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需从整体和全局意识上进行构建。高职院校一定要将着眼点落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整体架构层面,采取行之有效的对策措施,确保深层次的文化精神的一致性,为高职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长远发展之路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沈国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关键词:考务 管理 教学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才,实施过程中要经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学生要经过国家和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来检验学习成绩和教学效果是否达到了培养目标,是否完成了自己的学业,而检查和评价的手段通常就是考试,故考试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考务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且作弊手段趋向现代化、专业化。以前考试作弊形式主要是夹带纸条、偷看抄袭等,现在考试作弊则不仅利用BP机、手机等现代通讯工具,而且已经达到了使用高科技专业工具“作弊笔”、“录音笔”、“无线耳机”的地步。这种现象的蔓延,严重地破坏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和良好学风的建设。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层次参差不齐,学生在学习方面的综合能力差异较大,作弊现象更为严重。如何遏制考试作弊现象,实现考务管理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各学校教学管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 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建设
1、校风建设是基础。校风是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理想、志向和行为习惯等多种因素的综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行为风尚,是学校文化底蕴和优良传统的核心和精髓,是品牌、形象、精神和灵魂。校风对师生员工的心理行为具有潜在的激发、约束作用。它融入于师生员工人格的各个层面,影响着师生员工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以及人生的各个阶段。作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对于青年学生人格、人品的塑造和养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学校要坚持不懈地“弘德敬业,正己立人”,要通过抓优良校风的建设进一步促进优良考风的形成,要通过不遗余力地加强思想宣传工作,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的方法来不断强化广大教师和学生对规范考务工作的深刻认识。
2、学风建设是关键。学风,即求学、治学的风气,是学校文化长期积淀的精华,是一所学校风的集中体现。学风不是仅仅针对学生的学习风气而言,也针对着教师的治学风气。学风不仅是学生学习态度的综合反映,也是一所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的综合反映。学风是衡量校风优劣的一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地位。一所学校的良好的学风,不是由哪一届或哪几届学生创建的,它是一个长期积淀、不断优化的结果。良好的学风应包括教师能“弘德敬业,正己立人”,具备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学生能“真心求学,实意做事”,努力进取且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种文化科技活动等。因此,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诚信是做人之根本,是维系社会基本秩序之基础,也是维护学校正常教学活动秩序的重要保证。
3、教风建设是重点。教风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突出表现,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只有教师教得好,学生才能学得好。因此,教风是学风之源,教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主导。教师是办学、治教的主体,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者,也是优良校风的酿造者。教师是学校的生命和活力所在,是学校的精神和力量所在。教风是校风的基础,优良教风是优秀教师身体力行、言传身教、滋润培育的结果。因此,要十分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要以改革为动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改革开放形势的教师管理新体制,建立健全与之相匹配的各项教学管理制度、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二、 严格考试过程管理
考试过程的管理主要是考试时的管理,是考务管理体系的重要部分,考试过程管理不力导致一些不公平现象出现,会使一些不作弊的学生看到学习不如自己的同学靠作弊取得高分、不劳而获,由此产生心理不平衡,引起不良后果。因此,加强考场管理力度,完善考试监管制度,是促进考风建设的关键。
1、建立完善的考务管理规章制度,要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要科学的编排考试日程表,精心设置考场;巡考过程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监考老师要有经验、有责任心。
2、营造良好的考试氛围。良好的考试氛围,可使学生感受到考试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强化他们的考试意识和考试观念,如利用广播台、阅报栏、板报等宣传阵地,宣传考试纪律,让全体学生都了解本校的有关规章制度,告诉学生在考试中应怎样做,应注意些什么,同时造成一种“严肃考试纪律、铲除作弊”的强大声势,对心存作弊动机的考生形成一种威慑力,进而打消其作弊念头。
3、对考试和考查科目的设置比例系部要有所控制。现在有的高校考查课程设置过多,学生期末考试大部分都是开卷,由于开卷可以翻书带资料,造成学生学习上没有压力。常此以往也会造成学生对考试无所谓的态度。
三、 加强考后管理是促进考风建设的重要保证
1、整顿考纪考风不手软,坚持原则不讲情面,违纪处理要及时、公正。一方面要根据学生所犯的错误依有关规定作出合理的处罚,不能让一些“说客”更改学校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要通过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省错误从而达到教育本人及其他学生的目的。
关键词:学分制;高等职业院校;学风建设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今,历经三十多年的曲折发展,从高等教育的辅助地位,逐渐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经济发展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中国高等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发展后,学风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为学分制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新形势下,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以来,学生依据个人爱好、兴趣选课,选择教师,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学习积极性增强,学风活跃,校风建设取得了新的成效。但问题随之出现,有的学生自主选课,认为哪门课好过关就选哪门课,有的学生根本不考虑专业拓展课程,随大流看他人选什么自己选什么,缺乏主见,只是为了学分而选课,导致上课没有积极性,学风松散,学分制流于形式,不但失去了学分制的本意,而且学风下滑,学分制改革与学风建设矛盾日益凸现。高等职业院校在学分制下,如何加强学风建设,成为教师必须面对并要解决的问题。本人依据自身长期从事教学与管理的经验,对此作一探讨,仅供同仁参考,不成熟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一、学分制与学风建设
学分制源于19世纪末美国哈佛大学,1918年北京大学在我国率先实行“选课制”,改革开放后,国内部分大学开始实施学分制改革,近年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开始推行学分制。
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学分制是与学年制对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年制是以学年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的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则是以选课为核心,通过学分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可分为学年学分制、完全学分制、绩点学分制、加权学分制、附加学分制,与学年制相比,优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学分制代替学年制改变了高等职业院校以学年课程为中心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管理模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以选课为中心,允许学生在规定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自主制订学习计划,根据自身的能力可以提前或推后毕业,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2.学分制代替学年制,是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新挑战
学生自主选课、选择教师,加强了教师的竞争意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教师如果不能言传身教,上课不认真,准备不充分,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因此,实施学分制,通过学生选课、听课、评课,强化了对教师的监督,具有规范教师行为和思想道德的作用,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高等职业院校的学风是高职院校的灵魂,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学校的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原则;二是指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道德的集体表现,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貌。有时也特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学风实质就是校风。学风建设即校风建设,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良好的校风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是实施学分制的重要保证。
二、学分制与学风问题
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教学改革,是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学分制改革进入深化阶段,学风建设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源较之普通高校相比,存在许多现实问题。首先,在校学生虽均为“90后”,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录取分数远低于普通高校。以2011年为例,内蒙高考一本录取线是485分,而高职的出档线仅为160分,有的专业甚至降到120分,差距为325~365分。所以,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先天基础薄弱,很多学生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懒散,约束力较差,不爱读书,并且学习没有明确目标,得过且过,直接影响了学风。其次,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校园外的一切物质与文化生活不断吸引着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愈加社会化,厌学、混学分现象普遍,课上无精打采,玩手机、说话、闲聊、迟到、早退,甚至逃课,课下无所事事,不思进取。最后,道德滑坡,不懂得互相尊重,互相谦让,甚至自己的生活都不愿搭理,教室、宿舍等学习生活区域如同垃圾场,果核纸屑、餐盒塑料垃圾四处可见。校风日渐下滑,令人忧心。加之高职院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不够完善,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在校内和社会上产生了一些不利的影响。
上述原因,导致高职院校学风不正,有碍于学分制的推行。所以,在新形势下,学风建设成为高职院系实施学分制改革的必然。
三、基于学分制的学风建设
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依据经济发展设置专业,依据市场需求建设课程体系,实施学分制,打破学年限制,不但满足了学生在校学习需求,而且满足了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集中体现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为了有效地实施学分制,树立良好的学风,“高等职业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融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此外,高等院校实施学分制,加强学风建设,即加强校风建设,还要注重两方面工作:一是社会环境建设;二是学校环境建设。
1.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国家政策、行业标准、岗位需求以及家庭教育等,是建立良好学风的外部环境
鲁迅在《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中分析了学风外部环境的影响时说:“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倘在山林中,该可以比城市好一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加强校风建设,要充分调动社会、用人单位、家庭的积极参与。社会、用人单位积极参与对学生思想、就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使学生形成紧迫感,从思想道德、知识技能、就业诸方面约束自己,严格的家教、良好的家风的作用是无法取代的。从家庭教育方面,要求学生诚实做人、认真做事,从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礼貌修养等综合素质各方面加以熏陶,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并结合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社会环境是高职院校学风建设的外部环境,是校风建设的大环境。只有建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家庭风气,实现整体大环境的转变,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高职院校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风气,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才能不再有盲目选课、混学分、厌学的现象。
2.高等职业院校学风建设除外部环境,更要注重内部环境建设工作,即高职院校自身的环境建设
学风建设的内部环境是指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学习风气以及教师的风范,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和软件管理,是扭转学风的根本,也是实施学分制的有力保证。不仅如此,高等职业院校推行学分制改革,建设校风,要结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和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学校环境建设工作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以学生为本,建设学风
对于学生而言,学风是指在学习和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作风和精神风貌,是在长期教育和建设过程中积淀形成的一种风尚。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推行学分制改革,从实际出发,依据学生需求自主选课,自主选择教师,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思想的具体表现。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行业认知、实习实训等课程,实现课上、课下的学风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认真选择课程,学好理论知识,并运用于实践中。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校园文化建设,从学校的自然环境设计、人文景观设计,到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参与,耳濡目染地陶冶学生情操,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勤奋学习、努力成才,从而保证学分制的行之有效。
(2)以教师为本,建设教风
教风即教师的风范,主要是教师的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具体指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修养、知识水平、文化水准、精神面貌等方面的综合表现,是教师的德与才的统一。高等职业院校的教风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师资队伍自身建设的核心,也是学风即校风的象征。高职院校只有端正教风,才能做到为人师表,才能保证学分制公平有效地实施。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与其他高校相比,不仅要有理论知识水平,还要具有一定的职业技能;不仅具有“双师素质”,还要具有“双师资格”;不仅要尊重学生,为人师表,还要教书育人,抵制学术腐败,遵纪守法,以德、以才、以技能和端庄的仪容仪表赢得学生的尊重,形成良好的教风,推进学风制的深化改革。
(3)以学校为本,建章立制
建章立制是高等职业院校加强管理的有效措施,是“以校为本”的具体表现,也是学分制改革,加强学风建设的有力措施。所谓建章立制就是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建立规章制度、行为准则等制度文化,规范、约束学生的学风,规范、约束教师的教风。要将其作为良好学风建设的硬性指标,将教师的岗位职责,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规范,奖惩机制等,“上墙”公之于众,作为长期有效的机制,相互监督。高等职业院校只有长期建设、完善制度文化,才能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形成健全的规章制度和规范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可依、违章必究,从而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杜绝一切社会不良影响,净化校园,实现学分制改革的成功。
【关键词】“三风” 学校 教师 学生
一、校风: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全面积极稳妥地把学校各项工作向前推进
校风是学校的风气,是全校师生为实现学校目标在长期共同努力中形成的行为风尚,是师生思想品质、作风面貌的集中反映,是学校成员共同具有的富有特色的稳定的行为倾向,包括学校领导的作风、教师的教风和学生的学风等。学校的校风,是在一定教育条件下,经过长期培养逐渐形成的,这种行为倾向被巩固和保持下来就成为学校的传统。
校风建设的关键是领导班子作风。要求所有中层以上行政领导要做到:(1)讲原则,树正气。学校管理制度化,对制度执行不打折扣,不做老好人,不随心所欲,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班子成员处处要率先垂范、高风亮节。(2)讲团结,促和谐。领导班子成员精诚团结、互谅互解、互帮互助。(3)讲务实,比贡献。(4)讲主动,会创新。
二、教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教风是教师教学和治学的作风,反映教师的职业操守、专业素养和业务水平。在建设优良校风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以端正教风来带动学风,整顿学风首先要整顿教风。
师德建设是教风建设的核心。我校认真抓好教职工政治学习和师德教育。学校每两周组织一次集体政治学习,通过学习政策法规、师德规范、师德先进个人模范事迹、上级相关文件、有关师德禁令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要求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以育人为天职,具有良好的职业品格,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爱学生,教书育人。学校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的底线要求,并在年度考核、职称评审、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工作上进行体现。同时注重发挥党员教师在教书育人中的表率作用,利用每年的教师节表彰先进,树立师德表率和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争当文明教师,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教风。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文明教风带动学风建设。积极倡导建立“在人格上尊重学生,在感情上关心学生,在工作中信任学生”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师中提倡使用文明用语,提倡课余时间多与学生交流,提倡因材施教。同时,关心“困难学生”群体,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不断加强对学习困难生、经济困难生和心理困难生的关心,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
三、学风:加强学生理想教育,采取可行措施激发热爱学习的强烈动机
对于学生而言,学风是指其在一定人生观、学习动机、追求目标的支配下,在学习态度、学习风格、学习精神、学习规律、学习方法、意识品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现。它既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重要保证,又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学风的形成要从一点一滴入手,浸润学生心灵,开展学生最喜爱、最渴望、最愿意参与的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让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摘要:高中校园文化对高中生成长和发展产生着重大影响。如何理解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对探索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充分发挥高中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现象;校园文化建设
高中校园文化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是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的重要体现。高中校园文化是指以高中校园为载体并通过校园这个载体来反映、创新和传播的各种文化现象。如何理解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对探索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充分发挥高中校园文化的积极引导作用,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按其类型,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
一、 高中校园物质文化的内涵以及建设意义
在高中校园文化中,物质文化建设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大学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途径和载体。它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外显建设,它的表象往往使人们对学校有个直觉判断,即第一印象。完善的校园设施为师生员工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提供了重要阵地,使师生员工教有其所、学有其所、乐有其所。在求知、求美、求乐中有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作用。
二、高中校园精神文化的内涵及建设意义
高中校园精神文化是高中校园文化的精髓和核心,是高中校园文化的最高级别,也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它主要包括高中校园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意识形态。故高中校园精神文化又被称为“学校精神”,具体体现在校风、教风、学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具体的建设上。
(一)校风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校风是学校风气的总称,包括学风、教风以及学校积淀的传统文化精神和学术探索所形成的风气和氛围。主要表现在校训、校歌、校徽和校旗等形式上。如郑州一中“实事求是,团结创新。精雕细刻,养之有素” 这个蕴涵传统文化和体现时代精神的校风对学校成员具有内在动力的激发作用,对于品性的培养意义非凡。
良好的校风对学校成员的心理发展具有保护作用,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具有强大的抵御力量,有效地排除各种不良心理的干扰,是高中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关键。
(二)教风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教风是教师在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教育教学的特点、作风和风格,是教师道德品质、文化知识水平、教育理论、技能等素质的综合表现。
教风建设的主要包括在广大干部职工中树立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高效严谨、细心耐心的工作作风和在教师中树立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认真负责、耐心细致的教风。优良的教风引导和促进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严谨求实、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优良学风的形成和发展。
(三)学风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表现。
优良的学风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理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如河南实验中学“志存高远,勤学善思”的学风,对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学生人格品质的发展,对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四)学校人际关系内涵及建设意义。
学校人际关系包括学校领导之间的关系、学校领导与教职工之间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氛围,有助于广大师生员工达到密切合作,形成一个团结统一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使得学校的发展更加的辉煌。
三、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的内涵及意义
校园制度文化是在校园范围内必须严格执行和遵守的文化类型,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的传统、仪式和规章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建立起完整的规章制度,规范了师生的行为,才有可能建立起良好的校风,教风。但是仅有完整的规章制度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负责将各项规章制度予以执行和落实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因此,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组织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对正常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四、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建议
目前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人们往往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对于高中生发展成长的价值意义而从实用的功利主义的角度来理解和实施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对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没有太过重视,使得良好的学风没有发挥出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整个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产生消极的影响。
(一)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校园物质文化是高中校园文化的显性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和重要的物质基础。为此学校既要加大投入,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教学设备,扩大校园网络,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又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景观,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人文思想。
(二)精神文化作为高中校园文化的内在核心,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进行精神文化建设时,要注重积极开展高品位的高中校园文化。一是要注意高中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想性和深刻的教育意义。二是要从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角度,通过加强人文教育的内容,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就在于创建一种氛围,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构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因此,我们要深刻理解校园文化三个层面的内涵和三者之间的关系:始终不忘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与核心,始终不忘校园物质文化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始终不忘校园制度文化是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代安琼.大学精神与校园文化建设[J].医学教育探索,2005
良好的班风,对于我们每个同学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于我们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形态的形成,对于个性的培养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如果说一个班级是一个鲜活的生命,那么班风就是这个生命的灵魂,班风是班集体建设的核心,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那么作为学生,作为班集体的主人,我们要怎样做呢?我认为,我们应做到以下三点:
一、遵守规章制度,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基础。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一规一则、班规班纪都是对合格人才思想品质、个人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正因为我们能够自觉遵守一规一则、校规校纪,班规班纪,同学们才有了文明礼貌的言谈举止、求实创新的学习风气、活跃热情的课堂气氛、安静有序的自习纪律。
二、培养集体主义感,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前提。
集体主义,也就是全班同学一条心,向着同一个目标前进。要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必须要通过同学们的共同努力,相互团结,互相帮助才能实现。大家知道,散沙是不能凝聚成团的。必须在其中加一些水,才能使它们紧紧黏在一起成团。而在一个班集体中,同学们就像一粒粒沙子,集体主义则成了水。因为有了这样的水,这样一股无形的力量,班级中的学生才能紧紧团结在一起,齐进步,共发展班级中形成好人好事有人夸,有人学,歪风邪气受谴责,遭抵制的局面,使班级良好的作风得到发扬,优良传统得以继承。我们每名同学要自觉维护集体荣誉,向损害集体的言行进行斗争。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才能把班集体建设好。
三、加强班团干部的带头作用和团员的示范作用,是形成良好班风学风的重要保证。
班团干部是班级的顶梁柱和先锋,是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的重要保证。如果班团干部能在严格要求自己的前提下做到带头示范作用,那么可以想象,良好的班风学风也就不难形成了。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抓紧现在的每一秒,从现在开始做一个自觉遵守校规校纪,班规班纪的好学生,我们就等于抓紧了成功的钥匙,就等于在为班争光,为校添彩!一年后、两年后、三年后,当我们告别这里的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在严格的校风班风的熏陶下,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学习,学会了如何做人,更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班风兴则学风兴,学风兴则校风兴,校风兴则学校兴!同学们,让我们从自己做起,共同努力,自觉遵守一规一则,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携手共建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建设一个和谐美好、井然有序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自己,为了他人,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理想!
扬“三风”寄新春
同学们,在这春意盎然的美好时节,我谨代表学校全体班子成员,并以我个人的名义,向积极上进,勤奋学习,勇攀知识高峰的全体同学致以亲切的问候和诚挚的祝福!我院是“十五”计划的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以培养服务、服务、为海峡西岸经济建设作贡献的人才为目标。新的一年,我院要着重做好“三风”——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其中与同学们切身相关的便是校风与学风建设。
我院的校风“尽责善任光而不耀”我们所要树立的学风是“博学笃行诚实厚版权所有重”我们倡导有时代感有责任感有使命感的校风无论老师学生都要以此立言、立教、立世并持之以恒。要做到“人人尽责”,要时刻反思在你的岗位上是否已经竭尽全力去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要常怀责任之心,不以“责”大而推诿,不以“责”小而敷衍。要充满爱心,待人处世、建功立业都要做到胸怀大爱这样不管是对人对事还是对自己的人生都不会留下任何遗憾了。简而言之,使博爱光大,情操升华,学院和谐,融入社会,如果这样的话社会便和谐了。
在实践中,我们崇尚“人人尽责,充满爱心”的完美过程,我们追求“为而不争,光而不耀”的卓越境界。我们倡导的是努力地去“为”,精勤地敬业,为社会做出奉献;我们倡导的是“但求事功,不求张扬”。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在做事上,我们必须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在为人上,我们必须谦虚谨慎,默默奉献。
作为学生,我们应做到“勤读圣贤书,常怀天下事,自明达自强,诚实见厚重”。我们应该读书破万卷,在实践中判断何为真理,以天下为版权所有己任,不管大事小事,从我做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应该以零为起点,发扬自强的精神去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应该以诚信为立足点,无欺于世,惟有这样才能成就自己的人生。
秉承“崇尚完美,追求卓越”的闽院校训,我院将以校风为首,教风、学风为两翼,并落实到构建和谐校园的各项工作中希望同学们都能从培养自身综合素养出发在新的一年里有更高的建树为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不断努力在新的一年里,希望同学们发扬“尽责善任光而不耀博学笃行诚实厚重”的精神,大胆放飞你们的智慧和理想,哪怕披星戴月、涉万水千山,也要勇敢、奋力地去搏击。只有历尽搏击惊涛骇浪的艰辛,才能赢得直挂云帆、乘风破浪的幸福。让我们用勤奋、努力和汗水与心血去书写自己人生的辉煌吧!今天你们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将以你们为荣!
摘 要:在新时期高等教育背景下,作为高校建设的关键之一的高校学风建设,虽然当今时代背景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应当针对目前我国的实际国情和时代大背景的要求,构建新型、科学、合理的高校学风建设新思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学风建设 人才 高校
作者简介:王嗣源(1964-),甘肃会宁人,西安邮电学院人文社科学院党总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目前,高等教育改革正在深入展开。在高校建设中,高校学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进步,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正在日趋合理,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呈现多样化特点,同时,学科种类也逐步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满足着社会发展的整体要求,进而,在我国初步形成了适应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高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合格的人才,在我国各个建设领域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给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注入新鲜的活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对于接受其教育的学习者而言,有着非凡的意义,作为高等教育的载体的高校,必然要搞好高校学风建设,才能为高等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载体。
1.高等学校校风建设的内涵。
直观来看,高等学校校风通常体现在高校学生群体之中,并从侧面反映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与气氛,它由学校的校风、院风、系风、班风、舍风、教风组成;从高校学风的基本构成要素而言,高校学风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是学风构成的首要因素。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对于学习的重要性的认识方面。学习纪律,这是建设良好学风的外部因素,它能硬性要求学生学习行为的始终一。科学的学习方法则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因素。有了良好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容易取得较好的成绩。
2.当今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
首先,高校认识到了学风建设的重要性,从多方面加强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成才,各个高校能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抓起,这就抓住了学风建设的根源。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能让学生对于高等教育阶段的学习,对于人生有正确的理解和看法,这是做好学风建设的根本所在。注重让学生明确正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具体来讲,在新生入学期间,就安排辅导员深入学生生活当中,努力及早发现学生中存在的消极的思想因素;通过各种活动增强新老生之间的交流,让先进的学生带动新生的学习生活的发展。其次,不断完善对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的环境。规范和加强对学生的日常生活的活动,通过营造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保证教学秩序的正常运行的同时,创造良好的学风建设的大环境。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对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促进学风建设。再次,开展内容丰富的校园活动,给学生积极向上的思想引导,扩展学生的总和素质,发挥学生的特长,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增长学生的知识,有效促进了学风建设的发展。
当今高校学风建设在各种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效,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之中仍有一定的问题存在。例如,部分学校在学风建设中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制定的很多的措施都是在形式方面的,口号多于行动,没有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宏观规划。其次,有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没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很多的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功利色彩,积极性不高。同时,部分学生对学习抱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态度,忽视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 再次,部分学校学习纪律松散。学习纪律松懈,作风疲沓。
3.当今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策略分析
3.1要加强对学风建设的组织领导。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学风建设是一个紧迫的问题,高校首先要做好从全局的对学风建设的安排,要具有培养优良学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施,制定一些适应学校情况的有利于优良学风校规,积极开展各种有助于建立优良学风的活动,把提高学风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3.2深化教学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建立。在高等教育改革中要落实学生是学校主体的思想,落实在教学的具体环节中。当今高等教育中,要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特长,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自学习惯、创新能力。并以此为内在目标推动教学改革。要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与时俱进的知识传授给学生。
3.3建立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规章制度并且具体有效地实施。要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完善辅导员制度,针对学生个人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在管理上要严格,是非分明,奖优除劣,提高学生的自制力,以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特别要加强考试纪律的管理。考风是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管理水平、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学风的具体体现,对此要严肃对待。
3.4继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个人思想层面上,引导当代大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是做好一切学生工作的根本,正确的人生理念具体在学习过程和学风建设过程中发挥着思想指导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伟大奋斗目标,引导学生科学规划大学生活。
总之,高校学风建设是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的核心主题之一,应当作为长远的目标常抓不懈。要在实际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在校学习生活,形成优良的学风;要从学校的组织领导、校园硬件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共同努力创建良好的高校学风。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高校师德建设 重要意义 问题 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师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和灵魂,是所有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师德建设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永恒主题。笔者认为,一所大学的师德建设状况,关系到教师队伍的思想水平和整体素质,关系到学风建设和校风形成,关系到人才培养的品格标准和高校办学方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一、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师德建设,是深入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高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人才培养质量取决于教师素质,教师素质师德为要。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07年8月31日,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对全国广大教师提出了“爱岗敬业、关爱学生;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淡泊名利,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概括了新时期师德师风建设的总体要求。2011年4月24日,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再次强调:“广大高校教师要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加强师德建设,弘扬优良教风,提高业务水平,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二)加强师德建设,是实现教师自身价值、当人民满意教师的必然要求。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传道、授业、解惑是其崇高使命。教育的本质是对人的塑造,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品德人格;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这就要求广大教师不但要业务精湛,而且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和人品,这是这一职业的特殊要求。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将对学生的成长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了教师应履行的义务,其中每条都有与师德相关的要求,遵守教师自身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是每一位教师的法定义务。师德水平与教师的价值观念、道德水平、思想觉悟、工作态度息息相关,在教师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得以显现,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是人民群众对教师是否满意的一个重要标尺。
(三)加强师德建设,是创建优良学风校风、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师德师风决定学风和校风。优良的师德师风是一所高校宝贵的精神财富,广大教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认真求实、孜孜不倦的工作作风和对学生的关心关爱、严格要求,是一所高校应当具有的师德师风,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保障。优良的师德师风将不断熏陶和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促进优良学风和校风的形成。从现实情况比较来看,凡是教育教学质量好的高校,都有着良好的师德师风,有着在良好教风影响下形成的良好学风和校风。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突出问题
当前,高校师德状况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在师德建设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在高校出现了一些师德失范的现象,近几年在新闻媒体上屡屡曝光,在社会上造成较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教师的整体形象。一是教书与育人脱节。有的教师只教书,不育人,只强调学生知识学习,不关心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对少数学生的不正确言行不制止、不教育。二是缺乏敬业精神。少数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态度不严谨,得过且过,敷衍了事;有的缺乏事业心,凡事讲报酬,斤斤计较,重利忘义;有的在教学工作上投入精力不足,不认真备课上课,课堂组织随意。三是综合素质欠缺。个别教师师表意识较差,穿着随意,行为失当。四是学术行为失范。有的教师违背学术规范,抄袭剽窃他人成果;有的在教学科研工作量统计上弄虚作假,占高校和他人便宜,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违背了为人师表的基本准则。五是自律意识淡薄。个别教师自由散漫,信口开河,借一些个人成见在课堂上发牢骚,表露不满情绪;个别教师政治原则性不强,在课堂上传播有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思想和文化,造成很坏影响。六是对师德建设的重视程度下降。少数干部和教师认为师德建设是软任务,出不了硬成果,对不讲师德的言行抵制不力。
尽管这些问题和现象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若不加以重视,必将导致师德水平滑坡,也必将对校风学风和人才培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因此,我们应当正视师德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师德建设的规范和责任。
三、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