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7 11:15:2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安全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一学生已经成年,生理与心理已经渐趋成熟,为人处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与能力是相对较强的。在安全意识与安全教育这一方面,大学生自身也具备了良好安全意识、防范意识、辨别危险因素的能力与意识、一定的自救与他救意识与技能。但是,由于很大部分大学生缺少一定的演练,导致他们在遇到危险时,不能立即作出正确的判断,或者行为反应过慢,不利于在第一时间排除危险因素。更为严重的是,大部分大学生,连最基本的安全设备的使用都没有完全掌握,比如灭火器、安全锤的使用等。而面对问题时表现出来的灵敏、机智以及相关的技能,都是在课堂上无法用理论讲授来让学生完全掌握的,必须通过实实在在的演练才能熟练地掌握、正确运用。
2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效果的建议
2.1以案例讨论为主,理论讲授为辅
在大学生安全课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案例讨论法进行教学,是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3]案例教学讲究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案例的恰当的植入、分析,最终目的是启发学生的思考。而案例恰当的植入,意味着不同的专题要采集不同的案例。案例的采集,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案例采集过程中,必须注意案例的类型、层次与多样性。案例的类型广、层次多、才能尽可能地通过教师的讲授,把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遇到的不同类型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的归结与讲解,以让学生在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时更快速地作出正确的反应,脱离危险。案例法的使用,其中涉及到一块很重要的内容,即学生针对案例进行的有序的讨论。讨论是学生将教师所授内容进行内化而必经的一个过程。在讨论的过程中,能够强化教师所授的关于安全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通过学生本人的思考,把知识与自我的认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学生自己全新的安全观、技能观。其实,这就是案例讨论法在教学过程中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理念进行内化而成为自身的理论、意识、行为规范的过程。
2.2以专题教学为主,完善、优化任课老师的专业结构
目前高校安全课课程教学任务从始到终都是由一位固定的教师来完成的,使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善长国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消防安全教育,有的教师善长食品安全教育,有的老师善长网络安全教育等等。由于不同的教师善长的内容不同,导致有些教师在讲授自己不熟悉、不善长的内容时,教学效果不佳,课堂氛围不高。因此,最佳的方法便是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教师担任不同的专题教学任务、工作,促进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专题教学,就要求,在排课时,根据每个任课教师的特长或者专业,安排相关的教学任务。因此,对于优化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专业结构是非常有益处的。
2.3重视课堂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氛围
传统的教学方式历来都是教师在课堂不间断地讲授知识,学生不间断地作笔记。但是,随着教学方法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为了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现代课堂教学纯理论讲授的方式已经一去不复回了。这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与学生的互动。重视与学生的互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提起学生的互动意愿。就安全教育课来讲,主要是多提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有利于启示学生的反思的互动例子,从而激起学生互动的意愿,刺激学生与教师互动的行为反应。另一方面,重视课堂互动,就必须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上课前,教师应该督促学生提前预习,交收集相关的信息,以便让学生在课堂互动时使用。学生对自我的形象、包括外在形象、学习形象是非常重视的,如果学生课前准备不充分,害怕说错话,那么,在课堂互动中就不积极、不主动,导致班级课堂互动受到影响。
2.4适当增加安全演练的次数,增强学生自救与互救的能力
2014年8月份的五起女大学生失联事件的发生,对于她们自身、所在的家庭和学校都是一个惨痛的结果。这些意外之殇挑拨公众的神经,让整个社会人人自危、不得安宁。每一个失联的背后都存在着方方面面的原因,将这些个案拼凑分析后得出以下三方面是主要原因:女大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父母对子女安全教育的缺失,高校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
1.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薄弱
女大学生失联,这个敏感的话题被一度讨论,在这么多起的失联案中,一个最明显的标志是女大学生疏于防范,因为涉世不深,思想单纯,严重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具体体现在:一是所有的失联女大学生都轻信他人,即单纯无知、怜悯他人的心理。她们认为世上都是好人,例如在深夜轻易上了黑车,或者是在返乡途中坐上了陌生人的车,或者是毫无防备就去见所谓的网友等。二是在和陌生人搭讪一两句后,立马消除了警惕心理,例如高渝在上黑车后发现有异常情况想要逃离时,被司机的几句话就打消了念头。三是在遇到伤害时不懂巧妙化解,即情绪管理失控。以高渝女生为例,她在司机对其进行不法侵害后抛出一句:“我会记住你的。”这一句话成了歹徒心生杀机的直接导火线。另一个明显标志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法律意识的淡薄会使伤害蔓延开来。如果不拿起法律这把利剑惩处不法行为,加重犯罪成本,那么失联案就没有终止之日。
2.父母对子女安全教育的缺失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端,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和思想都影响着孩子三观的形成,也左右着孩子对社会的看法。父母忽视了他们对生活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学习,同时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舍得让孩子做,使他们接触不到一些安全问题,也就失去了在日常生活中从父母那得到安全知识、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因为缺乏父母对安全和性方面的教育,导致女大学生远离家乡父母时,分辨不清真伪善恶;导致女大学生在危险来临前无法紧急避险只能任性为之;导致女大学生在危险发生时无法采取有效的保护行为,只能让伤害继续甚至连保护自己的生命都不懂。这样贫瘠的安全教育实在让人扼腕叹息,也为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敲响警钟!
高校一方面旨在提供一些专业所需的知识理论学习,以识记、通过考试、增加就业率为目标。把安全教育划分给学校保卫处,而学校的保卫处大部分只负责校园内部的安全,并未对学生开设安全教育课程。如果说学校在安全教育方面有下功夫的一个例证就是新生开学的军训,这段时间里学校会进行多场的安全教育讲座,但由于持续性、系统性不足,时间一长学生便麻痹大意甚至是将当初的安全教育抛在脑后。另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所面对的安全隐患也在不断变化发展,新的安全事故也不断发生,而多数高校的安全教育教材内容陈旧,不能与时俱进,也不能很好地用来防范和应对现代的安全事故,从而导致大学生的安全知识与安全技能的不足。这些因素共同体现了高校方面对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亟待解决。
二、减少失联案的对策
保护学生,减少失联事件的发生固然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对违法犯罪的震慑和打击力度,但更需要的是加强学生们的自身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教育。学校和家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也要教会学生如何保护自己。家庭方面,父母应改变大包大揽的育子方法并加强对子女安全方面的教育。高校方面也应从根本上重视安全教育,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的增强提供应有资源。
1.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
自我保护意识的加强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父母、学校等的多方帮助。如何从源头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成为重要课题。一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要从身边小事做起。自我保护意识的提高最关键的就是自身,学生可以通过身边的安全防范案例学习一些经验,根据别人的处境换位思考。二是通过多种途径积极获取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学生可以通过微信、微博等在线途径获得自我保护的方法技巧,也可以通过非在线途径,例如:报纸、宣传栏、周围的同学等。三是增强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警惕心理。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法律成为每个人的必需品。弱势群体的大学生更不例外。增强法律意识,一是积极主动学习宪法、民法、刑法等部门法的知识体系,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二是将所习得的法律知识与现实结合形成法律意识,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就应该拿出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
2.倡导家长进行理性的安全教育
首先,家长对于安全教育应适时讲解、以身作则。作为家庭的带领者,应该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从小就要教给孩子相关自我保护和安全防范的知识和技巧,不能因为觉得为时过早而避开。此外,要在平时的生活中起到榜样作用,不贪图小恩小惠,明辨是非。其次,有效的安全教育不只是口头上的说教,更重要的是应结合当下的社会现状和社会风气。照本宣科的安全教育只能是暂时的警醒,不具有持续性,而结合当下的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法制节目等可以更有效地让安全教育深入孩子的心灵。
3.多途径、多形式开展安全教育
本文作者:孟国忠 单位:南京林业大学木材工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讲师
大学生安全教育载体主要包括制度载体、工作载体和实践载体,在制度载体方面,虽然各高校都已制定了相关的安全教育管理规定,但大多没有建立起系统的学生安全教育管理体系。不少人认为,学生的安全教育,仅仅是学生工作人员和保卫部门的事,其他人员基本不会参与到其中。因此,全校上下并没有形成一个人人重视关心安全教育、人人是安全教育的参与者与实践者的良好氛围;在工作载体方面,基本上是说教的灌输的多,体验感受的少,手段比较单一,针对性不强,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在实践载体方面,过去高校安全教育内容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公共、人身财产安全等传统领域,随着社会安全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加上学生自身出现的一些新特点,许多新的教育内容不断产生,传统安全教育的有效性面临着新的挑战。从宏观层面看,当前高校安全教育主要应当关注国家安全、政治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从微观层面看,主要有心理安全、社交安全、生命安全、网络安全、就业安全等。[4]
调动各方力量,营造良好氛围。一要建立并完善人人关心、人人参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5]校院主要领导、机关工作人员、保卫人员、学生处和团委工作人员、心理咨询教师、专职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等,都是这个体系中的一员。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发挥不同的作用,以保证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自始至终既有领导的重视与关心,又有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专兼职学工人员及专业教师的积极配合与参与。二要注重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有机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具有很强的社会性,需要学生家庭和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如每学期通过给学生家长邮寄学年小结和“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的形式,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可以为学生家长参与到安全教育当中起到促进作用。三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让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工作,发挥大学生参与安全教育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实践中成长,在行动中锻炼,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信任和支持,从而热爱学校,愿意支持学校的各项工作。
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工作责任。高校要制定科学、有效和具有特色的安全教育工作机制,从制度上确保高校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促进大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一是对学生进行分类动态管理,尤其要关注其中的困难群体,实行安全教育工作月历制,使安全教育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使其常态化、具体化,并强化督导检查。二是大力推进安全教育的“三进”工作,即进课堂、进头脑和进宿舍,将大学生安全教育纳入本校的教育体系,并贯穿到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此外,还要将学生宿舍作为进行安全教育的重要阵地,时刻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三是开设专门的安全教育课程,将其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制定具体教学计划,分年级安排相应教学时间和教学主题,尤其是要将教育重点放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并落实相应学分。加强师资建设,确保经费投入。高校学生的安全教育最终要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之中,因此队伍建设显的尤为重要。要努力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的安全教育教师队伍,以确保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质量;要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师资培训,强化实践锻炼,提升他们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素质,不断提高安全教育的水平和实效性;要建立专门的培训培养机制和考核机制,涉及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是每个管理人员的“必修课”。对安全教育工作的考核,既注重结果,更要注重过程;要保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经费投入,尤其是保证安全教育研究和师资培训的经费。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服务学生。一要坚持以学生为本,营造全员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的氛围,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放在工作的首位,努力实现学生的心理期望,为安全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对于学校暂時无能力解决的问题,要做好解释工作,使学校与学生之间真正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共同面对一些遇到的困难,让学生感觉到有一种认同感和归宿感。二要加强“三观”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力。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认识事物、认识自我,正确对待生死、荣辱、苦乐等问题,从而较客观地理解、分析人生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保持开阔的胸怀,冷静妥善地处理各种复杂关系,保障心理行为健康发展。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一是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课堂讲授、典型案例分析、安全技能训练、小组讨论、社会调查、应急演练、急救训练、经验交流等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激发学生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在校内,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法律学科教师、心理学教师、国防教育教师、体育教师、实验室教师、学校医务人员,以及其他与安全教育有关的教师、干部参与课程教学活动。在校外,可聘请公安民警、消防官兵、指战员、法律人士、安全专家、心理学专家、社会学专家等共同参与教育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三是大力开展安全教育主题活动。通过举办主题画展、主题征文、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报纸、网络、“两课”、宣传栏、专题讲座、大型咨询会等宣传阵地,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纪律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提升他们的安全意识和防范技能。
[关键词] 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选题;写作;评价标准
[中图分类号] G64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103?06
“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大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权威性的全国性的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奥林匹克”。“挑战杯”竞赛活动在较高层次上展示了我国各高校的育人成果,推动了高校与社会间的交流,已作为学校学生课余科技文化活动中的一项主导性活动,成为高校与社会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方式以及培养高素质跨世纪人才的重要途径。大连海洋大学作为应用型高校,在定位自身与职业类院校和研究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差异时,格外重视“挑战杯”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日前举办的校级第九届赛事为例:2012年12月,大连海洋大学校团委开始组织学生申报课外科技立项项目,全校共申报213项,1000余名学生参与了立项工作,2013年3月,作品开始进入评审阶段。作为立项项目指导教师与项目成果评审教师,笔者参与了该校级赛事的整个过程,拟以社科类学术作品参加该赛事的态度、行为等过程情况及提交参赛作品和评审结果为研究对象,对如何提高学生实际科研训练能力做一些实证性系统探索,以窥“挑战杯”竞赛活动意义之一斑。
既往对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的研究,可分理论探讨和实践调研两大类。从理论验证性文章来看,对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或科技活动宏观概述性分析较多,涉及微观具体问题和细节性问题分析较少;宣讲本学院或本校开展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工作开展状况论文较多,对比分析高校间相关论文工作较少;笼统阐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意义论文较多,针对高校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做出类型区分相关论文较少。实践调研类论文又可界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关涉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整体运作情况的聚类分析。另一类是以作者所在高校为中心进行的科技作品竞赛或活动的宣传性介绍,这一类论文典型特征是自我宣讲或表彰,对竞赛或活动自身存在的问题鲜有涉及。
基于对相关文献的分析来看,以微观性的某类具体作品为切入点,并结合某具体高校实践性竞赛活动为分析载体进行探究性研讨实有必要,且能为竞赛或活动的质量提升起到动力推动作用,此点亦是本文写作的重要逻辑原点。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因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所涉问题过多,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无非有三:一是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选题的探究;二是如何做好作品写作的过程控
制;三是如何科学合理评价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质量。
一、对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选题
选题决定了课外学术作品的科研方向和水平,决定着科研的成败。有论者指出合适的选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发挥,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提高大学生信心和作品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从大连海洋大学第九届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哲学社会科学类专项为例,所有62项作品涵盖学科包含了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科类专项要求的所有类别。具体而言,62项作品里,哲学类作品3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4.8%;法律类作品6个,占所有类别作品的9.7%;经济类作品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6.5%;管理类作品11个,占所有类作品的17.7%;教育类作品1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22.6%;社会类作品24个,占所有类作品的38.7%。详细作品信息如表1所示。
从学生申报的作品来看,以下问题明显:选题过大,内容宽泛,框架面面俱到,总有完备答案,不会从实际调查和观察中独立自主地形成新分析、新观点。如,《家长的教育对孩子的影响调查研究报告》、《新时期企业发展新思路》、《对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探究》、《论网络人际交往的道德与智慧》、《关于目前中国房价问题的调查研究》、《浅析中国海洋产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国的海洋情结》、《论社会发展对就业的影响》、《法律无情与法律有情》等题目的选取明显偏差于学生自身能力,由所选题目可作出的预判是:学生不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和有限的知识背景下完成如此宏大题目。[1]
由此所引发的思考是何谓合适的选题,何谓好的选题,何谓面向特定对象科学的选题?不少论者认为价值性原则、创新型原则、可行性原则、有利性原则、具体性原则等方面阐释大学生应如何选择合适的课题参加各类科技作品竞赛[2]。诚然思辨性理论对大学生选题有一定指导作用,但如何更直观细致地寻求选题的优势化选择是更加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通过分析时间较近、更具权威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特等奖获奖作品,总结更具指导意义的科学选题标准。表2为特等奖论文具体信息。
获特等奖作品选题有两个特点:一是题目小,将研究范围限定在学校自身所处区位;二是研究视角较为独特,即使没有限定在一定的区位,对所选主题研究也不是大而全的;三是没有形而上的思辨论文,而是立足于学生自身实际,形而下地进行走访调查研究,应用性成果占据主导地位。由上可初步总结出大学生进行选题遵循的指导思想应当是:小、新、实。
所谓小,从认知规律看,先具体,后一般,用所学理论指导,去调查研究和分析具体事物,然后得出深化和改变甚至创新原来的一般理论。小意味着要选择以小见大的题目,需要智慧,创新和知识。比如,我们要研究调整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型。你就可以调查几个地方、几个小微企业,在后危机时代如何改变和创新经营模式的实践。所谓新,就是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新东西:新事物,新经验,新问题,新趋向。如:① 新农村建设中渔政渔港建设,动植物保护,农村饮水、公路、供电、安居、清洁、土地整治、海域使用等调研分析;② 战略性新兴产
业创新发展课题中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调研分析;③ 环境治理与生态保护、修复中的退耕还林还草、重点自然生态系统保护情况、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黄土高原地区综合治理、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祁连山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青藏高原东南缘生态保护等进行调查研究;④ 教育发展课题中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农村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基础能力、民族教育发展、教育信息化建设;⑤ 改善民生计划中扩大城乡就业规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国有资本收益中的民生支出等调研分析。所谓实,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衡量:一是踏实细致的进行实践调研;二是所作出的结论或建议具有可执行性,能为社会、地区相关问题应对提供可资借鉴的实用对策。如针对我国矿难高发。湖南师范大学10名大学生历时两年多,走访了30多个煤矿,完成两万多字的《湖南煤矿工人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调查报告,所提出来的三级矿难防控体系,引起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高度重视。
二、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写作的过程控制
选题确定后需要系统科学地寻求科研路线,即需要以研究主题所确定的概念为中心,量化变量并提出假说,并确立相关研究方法证实或证伪假说。对于初涉科研的大学生来说特别需要考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建构层面;二是科学方法层面;三是具体写作层面。第一个问题所涉两个子问题,一是选题中以关键词为核心的文献检索和综述;二是选题所依存理论的一个系统学习。前者研究过程可以概括为问题形成、数据搜集或文献检索、数据评估、分析和解释及表述研究结果五个部分。每一部分都承载着一项与原始研究相似的功能。例如,在原始研究和研究综述中,“问题形成阶段”包括界定我们感兴趣的变量,“分析解释阶段”涉及决定哪种结果是显著的。对于选题所依存学科的基础理论,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学科或专业原理。以经济类论文或研究报告为例,至少在建构作品时应当至少掌握以下三个方面原理:① 资源的稀缺性是经济学分析的前提;② 选择行为是经济学分析的对象;③ 资源的有效配置是经济学分析的中心目标,其主要任务是利用有限的资源尽可能持续地开发出人类所需求的商品并将商品在人们之间进行合理的分配。
对于科学方法层面,应该从社会调查方法与数据分析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引导。社会调查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方案中确定的调查方法,以及调查设计的具体要求,采用各种方法收集调查对象的有关材料,全面掌握总体及总体单位各方面的基本状况。在社会调查中一是要注意调查方式方法多样性:综合运用问卷、访谈、实地考察、讨论、案例以及文献查阅等。有的竞赛作品图省事,怕麻烦,只搞问卷一种。所以东西很浅。甚至结论不符合实际。二是要注意调查的深入实际,深入调查要求不怕苦、不怕累,要下真功夫。比如,东南大学几位学生去农村调查融资问题,不但坐硬板,还住农民家里,所以成果很实在,很具体,获得特等奖。通过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审核,整理与汇总后,还需要系统的分析,才能揭示出资料所包含的众多信息,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依据资料的性质,可以将资料分为定性分析方法与定量分析方法。定性分析方法主要借助比较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体现。要强调的是定量研究方法,调研可能涉及单变量或多变量的统计分析,因此方差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与典型相关分析等成为要了解和初步掌握的科研方法。
写作是收获的季节,把调查研究的成果、事实、材料和资料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梳理、分析和提炼出你的新结论,新认识。就是有实践价值和学术含量,揭示研究对象的本质 和内在逻辑,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对策等。首先,要聚焦出鲜明的主题和创新点。作为论文的核心部分,应当充分而又简明的阐述为解决所提出问题而使用的新的思路或新的方法,以及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模型。其次,作品语言力求精炼、生动、有个性、有锋芒。先求通顺后波澜。尽量用平常的语言,阐明深刻的道理。
三、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的科学评价
对于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社科类项别评价指标的确定,我们综合了国家挑战杯及地方省市挑战杯的评审标准,确定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创新性等作为大连海洋大学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哲学社会科学类(以下简称哲社类)专项的评审标准,通过走访刚刚在大连理工大学举办的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哲社类评审专家,结合举办的前八届校“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的具体情况,我们制定了评审标准中各个子维度相关指标,详见图1。
在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价指标后,通过匿名方式征询了10名相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专家意见进行统计、处理、分析和归纳后,客观地综合多数专家经验与主观判断,对指标中大量难以采用技术方法进行定量分析的因素做出合理估算,经过多轮意见征询、反馈和调整后,对因素价值和价值可实现程度进行了相关分析。具体操作为,对评价指标中各因素的进行相应分级,系统将各因素分为一到五级,并赋值为0-1分不等,同时按照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给与不同的权重,即对各因素的重要程度做区别对待,依照公式: 进行了加权评价,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与创新型人才培养之间的有机互动可有效促进双方更为良性地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以及关联活动存在诸多问题,我们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养,锤炼学生科学化思维。这种思维的锤炼应当具有体系性知识建构特征,如课题申报与结题、科技文献检索与获取、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能力、科技论文写作方法与发表流程、毕业设计(论文)等内容。
(2)高校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学生科研能力的提升需要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机融合。具体做法是,大一大二需要安排科研思维训练、文献检索等相关课程;大三大四期间需要安排专业前沿理论研讨等相关课程。
(3)注重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将校、省(市)、全国“挑战杯”课外科技学术作品竞赛视为人才培养过程中训练学生科研思维、科研技能的重要载体,尽可能安排学生参与比赛,遴选优秀指导教师并给予充足基金支配。
(4)成立直属于校直属下大学生科技创新(业)中心,专门负责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本科生学分制与导师制相结合的学生管理模式,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尽早开展科研活动。鼓励学生发表学术论文,尊重学生知识产权,并给予相应资助和奖励。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专业认证安全工程实践教学教学体系
0引言
国家教育部门近年来努力加快建立和完善了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分类标准体系,也健全了我国高校教育质量的评估体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五位一体”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状态常态监测)。[1]因此,工程专业教育认证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专业认证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之一,它是一种以培养目标和毕业出口要求为导向的对专业进行的合格性评价。从2008年开始,安全类专业开始认证试点,10年来,安全类专业认证工作总体上经历了试点工作组、分委员会以及专业类认证委员会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目前,我国安全类共计有166个专业点,安全类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学校已经达到30所,占全国该专业总数的18%。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效促进了安全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有力推动了产业和教育的融合,也增强了安全类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我国安全事业健康发展的适应性,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2]从2014年开始,南华大学结合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以及安全工程专业补充标准,开展了系统和深入的教学改革实践,2015年安全工程专业接受了教育部专家组的第一次现场考查,并顺利通过了专业认证,有效期为:2016年1月-2018年12月。2018年6月20-22日,教育部安全工程专业认证专家组一行4人莅临南华大学,对安全工程专业进行了第二次现场考查,如果通过,有效期为6年。在准备专业认证以及前期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实践教学在本科教育以及工程教育认证中的重要性,本文结合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际情况,对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及其实施的情况进行了的总结。
1将实践教学与专业认证标准进行对接
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专业认证的开始阶段,基层教学单位(学院和系)应该严格按照工程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来规划和准备本科教学工作。例如,在工程专业认证通用标准中的第五部分中对实践教学有具体的要求,即“工程实践与毕业设计(论文)两者至少占到总学分的20%。专业要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对毕业设计(论文)的指导和考核工作要有企业或行业专家的参与。[3]”在最新的专业(安全工程)补充标准中也对实践环节进行了具体的规定,其中实践环节包括四部分:“(1)专业实验;(2)认识实习;(3)生产实习;(4)课程设计。”补充标准中对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如下:“(1)毕业设计(论文)须有明确的工程背景。(2)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应该由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进行指导。[4]”具体内容由于篇幅限制没有全部列出,读者可以参阅相关文献。
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2.1实践教学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实践教学的系统性不强。当前,高校的实践教学过于依附于理论教学,没有形成一套单独的、完整的实践教学系统。不管是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还是专业实习等环节,没有按照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规律从低到高,分层次进行设置,没有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工程能力方面的训练。(2)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高校通常采用示范教学的方式,即先对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实验步骤、实验设备和操作方法等进行讲解,然后让学生按老师的讲解和要求做实验。学生按照老师的指令被动的完成实验,没有进行过独立的思考,动手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此外,对于学生的各类实习,大多也是走马观花,实习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3)实践教学设备不足。当前普通高校实践教学环节的实验设备的更新和维修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学生上实验课时往往是多人共用一台设备,造成学生实验的积极性不高、怠慢,甚至不做实验,编造数据等。(4)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和考核存在漏洞。目前,高校对于实践教学的管理和评价还不完善,在学生实验、实习与实训的过程中,还存在以下问题,比如:实验组织和管理比较松散,学生实验准备不足,有的学生不能完成所做的实验;学生实习不能全过程参与;课程设计不能按质按量完成。对于各种实践考核,主要按报告给定成绩,没有充分考虑学生平时的表现。(5)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薄弱。当前普通高校的实践教学在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相对滞后,人员相对偏少且缺乏实际工程经验和专业技能。高校教师由于有比较严格的科研业绩考核的任务,比如发表SCI和EI论文,申报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这样难以提高学生实践技能。
2.2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采取的改革措施
(1)结合培养方案的修订,加强对同类高校的调研,结合工程教育认证的通用标准、专业补充标准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进行系统梳理。近年来先后调研了中南大学、湖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中国石油大学、郑州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福州大学、中国计量大学等高校,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修订,删除了部分重复和重叠的内容,使得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四类实践环节层次更加分明,形成闭环的封闭结构,并不断改进和完善。(2)进一步增加综合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比例,引导学生申请和参加大学生创新课题和项目,积极参加学科竞赛,改进实验课程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近年来,依托环境风洞实验室,开出了风速、风压动态测试等创新性实验项目;2018年安全工程专业的学生获批校级以上大学生创新课题超过20项,参与的学生超过100人;以安全工程专业卓越计划班为抓手,不断推进安全工程专业的生产实习与企业现场生产与施工高度融合,如安卓1401班的生产实习分别在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和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的施工现场完成,时间长达3个月,效果良好。(3)按照学校的统一部署和一流本科教育的要求,积极申请新的本科实验设备,淘汰过时和落伍的设备,积极利用学校其他学院和专业的实验设备开展一些实验,加强实验室的管理,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近年来,专业先后投入了400万元的经费,重点建设了环境风洞实验室、建筑与地下工程安全实验室,以及对安全检测与监控实验室、防火防爆实验室和电气安全实验室的设备进行了更新。(4)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管理,对于实验课,要求任课教师加强监控,做好分组教学及签到,做好实验的预习、实验之前的安全教育;对于课程设计,要求指导老师至少集中辅导三次,最后采取答辩的形式来给定成绩;对于实习,以安全工程卓越班为试点,进一步拓展实习基地,延长实习时间,比如将生产实习的时间由2周延长为2个月以上,企业深度参与到实习教学过程中去;对于毕业设计(论文),则要求将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的内容尽量结合起来,学生深度参与到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以及指导老师的科研项目当中去。近年来,完善了本科实验教学的管理;制定了和修订了实践教学记录本;完善了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管理。(5)鼓励近年来新引进的博士到外单位挂职锻炼或者攻读博士后,鼓励新引进的青年教师去企业进行短期的交流和培训,促进新进教师工程能力的提高。近年来,先后有2位青年教师去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进行短期交流,有2位青年教师去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进行短期交流和学习,有1位教师去国家核安保技术中心挂职锻炼,有5位青年博士申请进入到清华大学、南华大学、中科院、中国原子能研究院和中钢集团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进行博士后培养。
3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近年来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已经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实践教学体系。
3.1专业实验
专业课程的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有助于大学生理解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安全工程专业可开设安全人机工程实验、通风与职业卫生实验、防火防爆实验、电气安全实验、安全监控与监测实验以及特种设备与机械安全实验等。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开了建筑与地下安全实验以及核与辐射安全实验。
3.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要求大学生根据所学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安全工程专业而言,可开设以下几门课程设计: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安全人机工程课程设计、通风工程课程设计、电气安全课程设计、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安全设施课程设计、化工安全课程设计、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等。南华大学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经验,目前安全工程专业开设了四门课程设计,分别为:安全评价课程设计(包含露天开采、建筑施工、加油站等)、防火防爆课程设计(包括化工厂、加油加气站等)、建筑施工安全课程设计(包括基坑支护、脚手架、模板支撑、临时用电等)和建筑消防课程设计。
3.3专业实习
安全工程专业的实习一般分为: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采取渐进式的教学方式来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5-7]目前,我校安全工程专业认识实习的单位主要有:中核集团二七二铀业有限公司,中核集团湖南宏华机械厂,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厂有限公司,衡阳市内的建筑工地;生产实习的单位主要有:中国五矿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五矿湖南水口山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原子能研究院,中建一局华南区域公司,中建电力建设有限公司,深圳市世和安全技术咨询有限公司等;毕业设计主要分散在学生的就业意向单位。近年来,学院和系加强了对实习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如学生实习前需要单位开具实习的接收函,学校需要给用人单位开具实习计划及学生名单及联系方式,学生实习完成后需要用人单位开具实习鉴定意见等。
3.4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设计(论文)是学生将大学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一次集中展示,最能体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8]近年来,南华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涉及安全评价、建筑消防系统设计、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设计、矿山开采设计安全专篇、防火防爆检测系统设计、应急救援预案编制、职业健康管理体系设计等内容。毕业设计(论文)完成的质量和广度都较高。采取了以下措施来保障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1)学院专门成立以院长、主管教学副院长、专业负责人为成员的毕业设计领导小组,在毕业设计之前,领导小组召开指导教师、学生动员大会,阐明毕业设计的意义,提出毕业设计的总体要求。(2)从选题上严格把关,召开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选题讨论会,保证学生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来自工程实际或者科研课题,学生每人一题,严格控制研究论文类的比重。(3)提高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鼓励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工程设计工作。鼓励教师赴企业参加实践活动,积极参加工程设计工作。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加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核安全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等考试。(4)建立和完善毕业设计(论文)管理检查制度,要求指导教师通过开题检查、期中检查、成果检查等方式保证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以上措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2018年南华大学百篇本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的评比中,安全工程系有3名学生摘取了此项荣誉。
摘 要:本研究采用亲密关系体验问卷和UCLA孤独感问卷对243名大学生进行成人依恋方式和孤独感关系的探讨。结果(1)无恋爱经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得分显著高于有恋爱经历大学生;(2)孤独感和依恋回避、依恋焦虑呈显著正相关;(3)将孤独感分为高低分组,高孤独感组依恋回避得分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结论:孤独感和恋爱经历会对大学生依恋方式产生影响。
关键词:大学生;依恋方式;孤独感;恋爱经历;独生子
中图分类号:B8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21-01
1 引言
ヒ懒道砺鄞60年代Bowlby创立以来,已成为西方儿童社会性和个性发展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Bowlby把依恋定义为一种“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它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Brennan, Clark 和Shaver[1]将成人依恋分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依恋回避以害怕亲密关系和对他人亲密和依赖感到不适为特征,依恋焦虑定义为害怕被别人拒绝和遗弃。如果婴儿期的依恋是与抚养者母亲建立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则成人的依恋方式则涉及到更多的人和事。
ス露栏惺堑备鎏甯械饺狈α钊寺意的人际关系时,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有研究发现,基本心理需求满足感在成人依恋和孤独感之间起调节作用[2]。
ゴ笱生处在青年期,艾里克森理论认为青年期的发展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着爱情的实现。马素红[3]的研究发现不安全型依恋的硕士孤独感程度要比安全型依恋的硕士要高。以往关于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方式的关系。
2 研究方法
2.1被试
コ槿×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280份,收回有效问卷243份,有效率86.79%。
2.2研究工具
コ扇饲酌芄叵稻历量表(Experiences in Close Relationships Inventory,ECR),本研究采用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李同归和日本九州大学加藤和生共同修订的中国版的ECR量表,包含有36个项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4]。采用Russell等编制的UCLA孤独问卷,共20个题目,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2.3数据处理
ソ测评数据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
3 结果
3.1 大学生依恋方式在有无恋爱经历上的差异
ザ杂形蘖蛋经历以及是否独生子被试在依恋方式的得分进行t检验,结果表明,有无恋爱经历大学生在依恋回避得分上差异显著,t = -5.679,P
3.2 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ネ1表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维度都与孤独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得分越高,孤独感越强。
ね1 依恋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 **表示p
3.3孤独感对依恋方式的影响
ソ大学生的一般孤独感总分由低到高排序,然后取首尾各27%组成孤独感高分组与低分组(各66人)。以孤独感(高/低)、恋爱经历(有/无)和独生子(是/否)为组间变量,分别以“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为因变量,进行2×2×2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发现在依恋回避维度上,孤独感主效应显著,F (1,132) = 9.18,p
4 讨论
ケ狙芯勘砻魑蘖蛋经历大学生在回避维度上得分高于曾恋爱过的大学生,有恋爱经历的个体能够适当的表达自己并寻求心理支持,对有人可依赖的这种亲密体验更深,因此可能更容易适应与他人的亲密相处。有研究发现依恋方式能一定程度上预测个体的恋爱行为,低依恋回避组恋爱的比例要高于高依恋回避组[6],说明依恋回避与恋爱经历会一定程度上影响个体的依恋方式特别是依恋回避。
パ芯勘砻鞅砻鞴露栏性角浚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的体验越强。本研究中低依恋回避和依恋焦虑得分者属于安全依恋,他们可能会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也有研究发现家庭亲密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7],说明家庭亲密程度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很重要。
ビ醒芯糠⑾执笱生产生孤独感时会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8],这种应对策略可能激活了个体的依恋模式。Bowlby认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是人们形成关于自我和他人的内化表征,当人们遇到困难或危机时,这种内部工作模式会激活,并以不同的依恋行为方式表现出来。个体体验到高的孤独感,采取回避策略的个体可能不会向他人寻求帮助。有研究发现[9]羞怯内向的个体可能社交能力较差,一方面他们可能在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上有困难,从而产生回避的倾向;另一方面,高孤独感大学生由于自卑可能害怕被拒绝而对于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产生焦虑。但孤独感是否之直接影响和激活依恋工作模式,应对策略是否也会产生影响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5 结论
ノ蘖蛋经历大学生依恋回避得分高于有恋爱经历大学生,孤独感和依恋方式呈正相关。高孤独感组大学生依恋回避分数显著高于低孤独感组。结果表明孤独感、恋爱经历会对大学生依恋方式产生影响。
おおおげ慰嘉南祝
[1]Brennan K A, Clark C L, Sliaver P R. Attaehment theoery and close relationships [M]. NewYork: Guilford Press, 1998: 46-76.
[2]Meifen Wei, Philip A Shaffer, Shannon K Young, Robyn A Zakalika. Adult Attachment, Shame,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The Mediation Role of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Satisfaction [J].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2005, 52 (4): 591-601.
[3]马素红. 在校硕士研究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依恋类型、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 长春: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李同归,加藤和生.成人依恋的测量: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中文版[J]. 心理学报,2006,38(3):399-406.
[5]刘 平. 孤独的评定.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82-289.
[6]林 玲. 大学生成人依恋与恋爱行为关系研究 [J]. 思想理论教育,2008,3:65-70.
[7]黄 海.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关键词 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本科生导师制 科研方法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作为目标和任务,将大学生培养成不仅具备坚实宽广的知识素养,而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该计划采取项目化的运作模式,通过大学生自主申报的方式确定立项并予以资金支持,是一项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活动。然而,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实施存在着各式各样的问题,例如:
(1)学生没有科研经验,缺乏探索科学前沿的方式方法、知识面不够广,无法选择合适的科研课题并实施;
(2)项目的负责人是学生,在经费使用管理上存在财务上的困惑。因此,必须有专业老师的指导和引领,才能顺利完成项目的预期目标。
目前,很多高校包括我校都实行了本科生导师制。从新生入学开始,针对学生初入校的学习和生活问题、个人发展的方向、以及就业和考研等一系列问题,导师将在思想上予以点拨与开导、在生活及学习上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学生顺利且充实地渡过大学时光。尤其是,导师可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从事的科研方向,为学生提供技术指导,使学生在相关领域开展深入的课外训练,以弥补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操作的不足。因此,将“本科生导师制”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结合起来,既能发挥导师制的优势,又能增强项目的执行力并提高项目的完成质量。
1项目的选题
研究课题的选择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好的选题意味着成功了一半。选题反映的是研究者的水平和眼光,以及对某一领域问题的认识程度和把握程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应把握一条研究主线,贯穿相关学科的主要内容,形成独立和完整的研究链条,并要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由于二、三年级的本科生只上过有限的几门专业基础课,对一些科学概念或技术还处于模棱两可的阶段,对于复杂系统的科研课题尚不能形成清晰的认识,难以真正和全面理解课题的意义。因此,与“导师制”结合就具有特殊的意义,导师可通过综合考虑学生的平时成绩、动手能力、学习动机等因素,指导学生选择难度适中的课题。一般来说,前沿性的课题因为处于学科或者应用领域的前沿,可以参考的资料较少,需要学生钻研和创新,实验的难度也比较大。这将导致学生负担加重,项目难以推进,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因此,项目的选题不能太大,难度应适中,这就需要导师帮助把握。此外,很多导师自己有科研项目,可从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抽取部分内容作为课题,这具有明显的优势。因为导师的科研项目一般来源于高级别的国家级、省级项目,起点较高,并且导师已经对课题做了一定的预研,对研究方法有一定的把握,课题完成顺利的话比较容易出科研成果。可见,项目的选题一定要合适,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动手能力和学术的严谨性,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项目的开展
2.1实验时间的安排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主要在本科二至三年级进行,而该时期也是学生完成必修和选修课程的主要阶段,造成部分学生难以处理好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可以让导师在一年级就接触到学生,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做好思想准备,以便于在二三年级时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好课程学习与研究工作的关系,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尤其是暑假,集中精力完成研究项目。
2.2实验资料的收集
本科生的学习主要在于基础理论,对专业文献检索缺乏基本的培训和锻炼,对如何利用检索工具查找到高质量的文献常感到束手无策,而熟练检索专业文献是从事科研和创新实践的必备技能。因此,导师需要对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培训,指导学生查找、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确定设计思路和研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逐步培养项目组成员掌握正确的科研思路和方法,提升其从事实践活动的能力和素养,为学生就业后尽快适应行业需求奠定基础。
2.3实验的开展
实验方案确定后,最重要的是采用一定的实验手段加以实施。在此之前,学生所学知识仅为书本内容,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加以应用。如,化学专业学生学习了《近代测试技术》课程,课程主要介绍了各种大型仪器的使用以及所测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但是,由于本科生的学时数较少,并且大型仪器的台套数较少,根本不允许通过课程的讲授学会仪器的操作及数据的处理方法。然而,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项目组成员将在导师的指导下,通过对本组所合成的物质进行测试、分析,了解仪器的使用规则及数据的处理方法,实现书本基础理论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此外,由于学生初次在实验室进行独立的实验操作,对很多化学品以及仪器误操作所产生的危害认识不足。因此,在项目执行的过程中,导师还需对学生加强使用仪器的规范性和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工作。
2.4实验结果的整理
项目的完成最终离不开实验结果的有效整理。工科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无论是为了保障在校期间能出色地完成各种课程设计报告和毕业论文,还是为了满足日后作为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需要,高水平的科技论文的写作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都是必备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给了项目组成员很好的锻炼机会。导师可以在平时的实验中对学生开展该方面的训练,定期进行实验工作汇报,既能提高学生总结分析数据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又促使学生针对性地思索后期的工作计划。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要求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对英语程度高的同学,还可要求他们书写英文论文,既加强了语言学习,又熟悉了科技论文的写作方法。此外,结题报告的撰写及终期答辩,学生也无法独立完成,必须在导师的指导下,才能将自己开展的工作意义、内容、目标、进展、成果等付诸文字,并由导师指导完成现场答辩。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有效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项目的实施对学生的收益
参与项目之前,学生学到的都只是一些理论知识,不能与实际需求相结合,所学知识离散、不系统。项目确定之后,一系列的问题就出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必须通过自学相关知识,集体讨论分享资源、交流信息,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项目的逐步推进,学生查找文献、获取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提高,得到信息的时间明显缩短。他们将之前已经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将原本枯燥抽象的内容变得真实具体,更易理解,由被动学习转为积极主动的自主求学,心态发生了变化,掌握新知识的速度明显加快,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丰富了其实践经验。此外,完成项目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项目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学生的通力协作与配合。一个人难以完成全部工作,需要项目组每个成员承担相应的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每个成员必须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同学之间互相帮助,相互配合、集思广益,积极交流和沟通,这对学生的团结意识、协作意识、个人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并让他们更加理解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的真谛。
另外,很多高校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毕业论文可以延续“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选题。这样,从大二开始,就有很多学生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来,他们对课题的内容已相当熟悉,有了这一年多的积累,学生在进行毕业论文时,不仅从时间上来说宽裕许多,缓解了与考研和就业的冲突;而且,由于对论文的工作已有了相当的基础,工作开展起来更加顺利,论文的质量也有了很大的提升。
4项目的实施对导师的收益
指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同样也能够使教师获得相当的收益。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研究生生源不足的问题,很多的科研项目是靠青年教师自身开展实验工作来完成的。然而,从时间的角度来考虑,很多教师根本无法兼顾科研与繁重的教学任务,因此,科研工作开展得相当迟缓。但是,通过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青年教师可以从自己的科研项目中抽取一部分子课题进行开展,就可以大大加快教师科研工作的进度。此外,通过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毕业论文结合,导师可以延续作为学生毕业论文的导师,由于提前指导了一年多的时间,对学生的性格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并且有前期项目的铺垫,导师能更加准确地把握题目的难易,并对选题进行适当的扩充和调整,使得学生能更加准确、高效地完成毕业论文的工作。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科研活动,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且还应该具有较强的教科研能力,这些要求将促使教师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关注本专业发展状况,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从而推进教科研工作的良性发展。与此同时,教师同学生作为一个科研团队一起开展科研活动,是一个非常好的相互交流的平台,能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教师能及时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生活情况以及心里变化情况,这些情况的掌握可以使教师知道学生差什么、需要什么,有利于推进教师日常教学的开展,并增强与学生间的感情。
总的说来,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目的是,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行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本科生导师制”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是根据导师工作实际,结合科研工作设立的。大二、大三学生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启智阶段,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求真的学习态度、踏实的工作作风、科学的探索精神的最佳时期。在此阶段,辅助于导师的指导,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求知观,从而让大学生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 武广臣,刘艳.“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推广[J].考试周刊,2014(30):164-165.
[2] 王海良,任权昌,喻洋,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体会及感想[J].中国电力教育,2013(25):216-217.
[3] 刘长宏,李晓辉,李刚,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4] 周浩.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选题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35):173-174.
[5] 魏萍.以科研训练计划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J].中国高校科技,2015(11):78-80.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江苏 南京 211156)
【摘要】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对于自身创新能力的高低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结合中国高校的具体实际情况,主要研究了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现状,通过建立测度模型,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一步的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创新能力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信息素养;创新能力;测度模型;定量分析
0引言
21世纪世界主要大国在各个领域的竞争,最根本的支撑仍然是人才的竞争,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竞争。大学生是民族的未来,是经济发展、民族进步的后备力量,而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高校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多寡、创新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国际地位。信息素养不仅是每一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更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的加强、信息技术的提升、信息手段的多元都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高校学生作为国家的社会发展的未来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这与国家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育使命和高等教育工作有着紧密的联系。高校加强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促进学生个性而健康地发展,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高校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学术上自由讨论、创新思想火花进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才能有效地为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故加强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 1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已有自己的相关研究。在《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ACRL)以及国内的《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中,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划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四个方面,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九个二级指标、二十个三级指标。戴伟芬、孙宗禹的“试析闲暇视野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一文,从充分利用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培养创新能力的视角进行探讨,认为人们对闲暇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认识远远不够,因此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扩展到更加广阔和丰富的日常生活中去己刻不容缓。徐春明在“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思考”(2007)指出:“造成目前大学生创新素质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1)思想标准化;(2)知识无活力。”思维标准化对学生的独立思考有以下三种破坏作用:(1)功能固着。(2)权威迷信。(3)思维惰性。知识的无活力化会导致有害于创新思维的倾向,学生缺乏综合联想能力,所有的知识吸收都是独立而互不相关的,不能融会贯通。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无法学以致用,这不仅会使学生很快淡忘自己所学过的知识,也会使他疏子学用结合的练习,进而增强了思维的惰性。
国外有关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步较早, 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的Mike Eisenber博士和Bob Berkowits博士认为,信息素养绝不仅是以往图书情报检索技能加上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而是综合运用以上知识与技能所形成的信息问题的创造能力和解决能力。Hartsuijker(1986)通过对荷兰初中教育的分析指出,必须将计算机和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相关学科的教学大纲中,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整体信息素养水平。Trauth(1986)指出教育工作者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应该在小学和中学阶段开展计算机扫盲工作,全面提升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信息获取、处理、使用和交流的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是由Burns& Stalker (1961)首次提出,最初是被赋予经济和管理学上的意义,用来表示“组织成功采纳或实施新思想、新工艺及新产品的能力”。以吉尔福特(J.P. Guilford)为代表的心理学家则更多地关注到创新能力的思维特点,认为创新能力主要是一种智力品质,并且主要表现为创新思维,强调从智力的角度上来认识创新能力。
大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是个人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其与个体创新能力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如果存在,其信息素养又是如何作用于个体创新能力的,其作用机理和影响程度分别表现出何种特征,则是当下迫切需要研究的问题。本课题就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为出发点,研究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
2模型构建与假设提出
2.1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模型构建
论文在对国内外Hartsuijker、Burns& Stalker等文献中相关模型综合梳理的基础上,探索性的构建出信息素养与创新能力影响关系模型,并对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分析流程如图1:
2.2研究假设的提出
根据国内外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结合中国高校大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假设:
H: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与创新能力呈现正相关的关系,即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越高,其创新能力就越强。
H1:信息意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2:信息知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3:信息安全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4:信息技能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H5:信息伦理水平与创新能力正相关。
3研究方法
在研究过程中分别从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角度出发,先后建立了大学生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测度指标体系。在信息素养测度指标体系中,将信息素养部分分为五个一级指标,十三个二级指标,而创新能力部分则分为四个一级指标,十七个二级指标。通过设计结构式调查问卷,以问卷采集到的数据为依据,掌握目前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水平。最终建立分析模型,将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联系起来,主要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详细的分析二者之间的作用机理,为进一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给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4数据分析与假设验证
4.1数据采集
本次问卷调查问卷充分依靠南京地区的教育优势,以南京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的发放和数据的收集。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500份,实际回收问卷483份,有效问卷467份,问卷回收率为96.6%,其中有效率为93.4%,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4.2同源方差检验
问卷调查过程中,由于每份问卷由同一人填写,容易出现同源偏差(CMV)的问题。本研究采用Harman的单因子检测方法,即对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反应了CMV的量。本研究中,将问卷所有条目一起做因子分析,在未旋转时得到的第一个主成份,占到的载荷量是27.263%,并没有占到多数,因此同源偏差并不严重。
4.3信度与效度分析
问卷的信度:
信度反映各个问卷及指标之间的内部一致性或者是测量的稳定性,常用Cronbach’s α系数来衡量,一般来说,α系数大于0.6则认为各因素的一致性程度可以接受。分析结果显示,论文中的研究变量的α系数均在0.6-0.9之间(信息意识,α=0.844;信息知识,α=0.761;信息安全,α=0.637;信息技能,α=0.735;信息伦理,α=0.604;创新能力,α=0.866),这说明问卷调查中的题目具有较强的内部一致性。
4.4假设结果分析
在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的基础上,论文将利用调查的数据对前文提出的一系列假设进行实证研究。
4.4.1相关性分析
表1给出了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和创新能力这六个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安全、信息技能、信息伦理分别与创新能力之间存在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
**表示0.01 水平上显著,*表示在0.05水平上显著.
4.4.2回归分析
回归方程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回归平方和为9.589,残差平方和为6.429,总平方和为16.019,对应的F统计量为22.371,显著性水平小于0.05,可以认为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有效。
对应显著性水平是Sig.=0.001<0.05,可以认为方程显著。因此本文的回归方程式:
4结论与讨论
本文结合中国国情,探索性地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对个体创新能力的研究模型,并以在南京地区各大高校收集到的467份问卷结果为实证样本,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到如下一些具有理论与实践价值的研究结论:
第一,紧跟信息化发展潮流,建立健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系统体系。高校应充分运用教学资源,开展信息素养导论和网络信息检索等基础必修课程,使大学生了解信息素养的内涵,掌握信息素养培养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伦理道德,掌握利用网络技术获取信息的方法,全面掌握有关必要的信息,提高信息的利用率。
第二,结合专业特点,深化教育改革,改善信息类课程教师队伍结构,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高校不但应培养或吸纳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教师担任信息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还要积极提升专业教师的信息素养,大力倡导信息化改革教学,改变专业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模式,使高校教师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第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创新教育相结合。对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举办创新实践活动,为学生创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鼓励学生参加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活动,创新活动会使参与其中的大学生对外界的信息资源产生强烈的需求,将所学到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去。
5结束语
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使命,这个使命光荣而艰巨,是国家发展与进步主要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和创新意识的多寡的将会直接到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应当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这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备品质。同时,国家应当进一步改革教学措施,加大教育投入,学习国外教学经验,引进新的教学理念,运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加强对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Anne-Kathrin Mayer et al. Developing a blended learning approach to foster information literacy in German psychology education[J].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3(93): 1259-1262.
[2]Yang Cheng. Discuss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lleges and(下转第216页)(上接第22页)universities balance counts score model[J]. Finance and Evaluation System Accounting Monthly Publication, 2007(2):82-84.
[关键词] 信息素质;图书馆;大学生
随着高新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作为高等院校三大支柱之一的图书馆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图书馆信息特征的凸显对大学生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信息时代的图书馆与信息素质
因特网及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图书馆的发展进入数据化信息时代。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图书馆必然是“信息仓库”和最大的信息源,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其服务更具多元化和多层次性,成为人们进行科研和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地位十分重要。网络化、数字化的高速发展,使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资料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总量超过原来印刷型文献的总量,从而使图书馆拥有的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比例不断上升。因此,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界将处于更为突出的地位。
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文献资源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和虚拟化;二是图书馆及其资源管理的计算机化;三是信息传递的网络化、远程化;四是读者服务的全球化。
信息时代图书馆的变化对读者尤其是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校大学生如果不具备较强的信息素质,就不能适应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的专业化要求,更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高校的学习、交流、科研等方面的形势。
美国人波尔(Paul)早在1974年就提出了信息素质这一概念,即“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美国图书馆协会在1989年关于信息素质的权威报告中则指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能充分地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去有效地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
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信息意识即对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能将内心潜在信息需求转变为明确的信息行为,在专业学习和科研过程中能充分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和个人的学习生活的积极影响和重要意义;信息能力是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与技巧,能熟练地使用各种信息资源,并具有分析、加工、鉴别、评价所需信息,利用这些信息再创造新的知识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整个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
二、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
在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利用现代图书馆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和查找并获取信息的能力,并要遵循一定的信息道德规范,进而提高其在学习、工作中正确的治学能力和应用信息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的信息素质还远远达不到这样的要求, 现状不尽人意,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信息意识较低
信息意识,表现为对获取信息时的主动程度和自觉程度。目前在校大学生的信息意识程度普遍较低,由于受传统学习习惯和观念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主要是通过借阅中文书刊获取信息,高年级的学生也只为写论文才查阅专业期刊,光盘数据库、网络数据库和联机数据库几乎无人问津。许多大学生不知道图书馆在校园网上提供的电子资源,对电子资源的使用更是知之甚少。学生们对互联网的利用仍局限于网络聊天、玩游戏、收发邮件、浏览娱乐新闻等,很少懂得利用网络来检索专业信息。通常情况下,大学生只有在要做论文或是做论文设计时对信息知识的需求才显得迫切起来。由于平时缺乏对信息搜索方法和手段的了解,因而查找信息就显得手忙脚乱,获得的资料不够全面,内容也十分有限。
(二)信息能力不足
大学生已掌握了文献检索、计算机操作、网络搜索等基本信息检索技能的知识,能通过简单的途径查找和收集信息,以满足自身对信息的需求。但大部分学生不懂得或不采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查找和收集信息。为满足自身深层次的信息需求,在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资源的检索时也存在着许多障碍。他们不了解信息检索知识,不熟悉图书馆的检索系统,不会运用好的检索策略,不了解数据库的基本内容,不懂得数据库检索方法和检索技巧,不会很好地分析和评价文献信息等等。
(三)信息道德缺乏
目前,大学生的信息道德程度不容乐观。学生对在使用信息资源过程中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应恪守的道德准则缺乏认识和了解。信息泄密,侵犯他人隐私,复制他人学术成果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信息违规甚至犯罪行为时有发生。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不少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丧失了学术道德和尊严,往往从互联网上下载相关文章,直接拼凑成自己的需要的论文或报告蒙混过关。
三、提高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对策
在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及其利用资源的各种手段,并且它具有信息资源完备、信息设备先进、信息专业人才集中等优势。面对如上对大学生信息素质现状的分析,高校图书馆更应发挥其在大学生信息素质提高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加快培养一支高水平的高校教师队伍,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供前提条件
没有一支专业化、信息化、知识化的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信息素质只能成为空谈。首先,高校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知识要有较深的理解和把握,能在政治上、业务上对所教授的学生进行严格把关,能在预防信息违规甚至犯罪方面对大学生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其次,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过硬的专业本领。高校教师必须深刻掌握本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本专业凸显出来的基本规律,以此统领大学生的学习与科研。第三,高校要建立良好的人才竞争和考核机制,通过竞争、考核、评比等途径,不断提高高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培养业务带头人。尤其要加大培养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力度,引进或培养高素质的图书馆学方向、信息学方向的人才,让他们有效地示范和指导大学生检索和学习信息,真正使大学生在提高信息素质方面,学有榜样、干有方向、赶有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科研氛围。
(二)加快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学生信息素质提供必备条件
信息时代下,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更是他们搜集利用信息的重要渠道。首先,必须加大对图书馆的建设投入,要购置安装一批跟得上形势的必要的基础设备,满足信息的搜集、储备、分类、检索和使用。第二,高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高校内部各机构、各院系之间(包括图书馆在内)的沟通与联系,将图书馆学习和搜集信息列为大学生的必须的学习内容,列入日常和年终考查考核。
(三)加大对学生信息意识培养的力度
为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图书馆应对学生进行主动导向,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图书馆,掌握图书馆信息获取方式。大学生在入学初始已接受了图书馆的入馆教育,他们对图书馆的馆藏结构、工作流程、规章制度等已有所了解,已经树立了基本的图书馆观念,为更好地使用图书馆已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他们对图书馆的认识仍须加强。
因此,图书馆要加大宣传力度。图书馆应向学生发放图书馆宣传手册,介绍本馆图书分类排架基本知识、公共目录检索系统的使用以及信息检索和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对图书资料的查询能力;利用图书馆的宣传栏、报纸栏、网站及网上信息导航等工具,开展文献信息知识讲座、网上信息推荐服务等,向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信息特征、信息地位和作用等内容的信息资料,营造信息氛围,使他们认识到信息资源的重要作用;向学生推介图书馆馆藏资源和网上信息资源,让学生了解互联网、中国教育网、中国知网、科研网、校园网等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及潜力,以激发大学生的信息需求进而增强其信息意识。
(四)开设相关课程与讲座切实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图书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使用信息的能力。图书馆应利用其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设备以及丰富的馆藏信息资源,通过举办系列知识讲座和相关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多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与培养。
开设文献信息检索课程。文献信息检索课程的内容注重信息技术的运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网络获取文献信息资源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大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获取能力以及技能方法,其方向是网络教学。应培养学生在专题调研方面的能力,对不同层次的文献信息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使其掌握一定深度的文献资料,学会利用一次、二次、三次文献的方法;向学生评价和推荐检索工具,重点介绍各种检索工具的查询与使用、检索理论和技巧、文献分布情况及简单的情报分析和研究方法等,提高其文献信息检索能力;掌握一定的网络知识以及信息检索的技巧、方法和网络信息检索策略的制定,网上信息查询工具和搜索引擎的应用等,掌握利用互联网查阅电子文献和获取网上信息的技能。条件允许时,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开设相应讲座。
举办光盘检索、互联网信息检索以及检索系统的专题讲座。向学生重点介绍国内外著名的光盘数据库(如《工程索引》数据库光盘、《化学文摘》数据库光盘、《科学文摘》数据库光盘)等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向学生讲述网络信息资源的种类与特点,介绍网络信息检索的方法和技巧,包括国内外著名搜索引擎的使用方法及联机检索的步骤和方法,全面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收集能力。向学生介绍检索系统的组成、种类及评价标准,使学生能有效地使用检索系统,学会如何确定检索主题、检索途径选择、检索语言和检索入口,检索过程中检索策略调整和检索结果的分析,从而提高学生信息检索的效率,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
(五)加强对学生的信息道德教育和防范
针对大学生在使用信息资源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图书馆还应加大对学生进行信息道德教育的力度。这包括,重视引导大学生遵循一定的信息伦理道德准则,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不制作、传播、消费不良信息,不利用信息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主动参与创造理想的信息社会环境;严禁复制他人学术成果,侵犯他人隐私及危害网络安全等一些信息犯罪行为。
在此方面,只是教育还不够,还要切实加强有效的防范措施。近来为检测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学术论文、学位中出现的不端行为,有关部门研制了“学位论文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系统”(简称“TMLC”)。 TMLC系统经过了大规模数据测试,针对中文学位论文中的不端文献已具有较好的检测能力,达到了大规模实用的程度。鉴于我国学术不端文献的实际情况,还需继续开发能检测英文学术不端文献及从英文翻译为中文的不端文献,同时比对数据库应扩展到英文数据库与互联网文献,并建立中英文对照的规范数据库,以此完善对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检测手段和系统。
参考文献:
[1] 章晓东.信息素质教育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0).
[2] 徐晓莉.信息时代呼唤信息素质教育[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3).
[3] 谭阳.在校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现状及培养[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6(2).
[4] 许建萍.试论高校图书馆的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2).
关键词:本科教育;创新能力;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6-0081-02
成功的教育不但能培养出大多优秀的公民,还能培养出学术大师,前者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后者是影响世界的关键因素。高等教育在造就大量的能够把所学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产生显著效益的优秀公民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培养能够“升华出新知识”的学术大师。重点大学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优秀的师资队伍,有足够的能力培养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仅能培养出优秀的公民,也能培养出学术大师。普通院校由于生师比较高,除了利用毕业设计(论文)、科技创新和竞赛活动等一些间断的方式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外,很少也不可能长时间地培养本科生的实践能力,优秀学生很难成长。一些学者提出了优生导师制,部分学校对此进行了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更多的学校还停留在理论探讨的基础上。西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设有四川省特种材料及制备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材料加工工程重点学科、四川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2个本科特色专业,有相对较好的实验条件和师资队伍。据此,我们提出了让本科生志愿参与科研工作以增强实践能力的设想,并开展了试点工作。
一、学生来源
试点工作中,选择大三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实践能力培养。培养时间为一年半,即第六学期到第八学期。每年春季,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同时在实验室开展工作,大三学生可以直接向大四学生学习,研究工作也有较好的继承性。对于准备考研的学生来说,可以利用暑假开展实验工作,从而避免考研复习对研究工作造成的影响。经过专业课教师和班主任老师的动员,2009级有19名学生报名,自2012年春季开始参加科研实践工作,2010级有22人自愿参加科研实践工作,于2013年春季进入实验室。经过两届学生的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已经在学生中产生一定的影响,自愿参加科研实践工作的学生人数明显增加,2013年夏天,还确定了准备在秋季参加科研实践工作的2010级学生。
二、导师选择
2011年,我们动员科研经费充足、科研经验丰富的老师做导师,2012年,适当增加了导师人数,2013年,我们进一步增加了导师人数,还动员了青年教师参加指导工作。
三、实施步骤
试点工作中,将本科生的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工作结合起来,学生进入实验室时,指导教师就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及时明确研究课题、任务与要求,并推荐参考文献和资料。学生查阅文献后,提出实验计划与工作进度计划,经与导师讨论后实施。例如,2009级高分子材料工程方向本科生唐XX,在经过师生双向选择之后,于2012年春季(第六学期)进入实验室,论文题目是“聚乳酸接枝磷脂酰胆碱类分子的可降解涂层材料制备与表征”,该题目是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血管内支架表面磷脂化聚合物涂层的制备和性能研究”的研究内容之一。唐XX进入实验室后,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拟定了实验方案和实验路线。此后她根据实验方案购置了实验所需的原材料,合成了数种共聚聚乳酸,合成了磷脂酰胆碱分子,并将磷脂酰胆碱类分子接枝到聚乳酸分子上,进行了相应的表征。至2013年夏天毕业时,该学生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又例如,2010级学生王XX已经撰写出了研究论文,并投稿。
四、有益效果
本科生提前进入实验室参与科研工作,除了带来研究论文等直接效益之外,还能产生以下有益效果。
1.能够把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出杰出的毕业生。国家的强大取决于大多数国民本身的素质,成功的教育能培养出大多优秀的公民,而不仅是培养出凤毛麟角的名人或科学家。按照当代诗人、文化学者张修林先生的观点,教育就是让人接受各种有用的知识,以期将这些知识吸收、溶化,升华出新的知识,即发现和发明。可见大众教育的目的,就是要造就大量的能够把所学知识直接作用于社会、产生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优秀公民;精英教育的目的则是培养出名人或科学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世界上的文化影响,主要就是名人或科学家的影响。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有显著的差异,高等学校应当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2.能够促进青年教师开展科研工作。青年教师大多没有招收硕士研究生,在完成本科教学任务之后,很少有时间进行科学研究工作。提前进入实验室的本科生自然成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助手,不仅促进了青年教师的科研工作,还缓解青年教师面临的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矛盾。
3.有利于实验室有序运行。教育就是上行下效。在同一个实验室中,既有硕士研究生,又有大四、大三的本科生,上行下效的效果非常显著。每年春季,毕业班的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毕业论文的实验研究工作时,都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熟悉实验室的环境,在这个阶段,实验室的老师应接不暇、差错不断。但今年却出现了明显变化,实验室运行井然有序,因为先进入实验室的学生熟悉了实验室的运行规则和安全规则,其他同学能够在他们的帮助下适应实验室的环境。
4.能够促进就业工作。本科生自第六学期开始进入实验室,找工作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此时学生已具有初步的实践能力,容易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从而促进就业。此外,到了第八学期,部分用人单位还要求学生到单位试用,这常常与毕业论文工作产生冲突,对于提前进入实验室的学生来说,由于在毕业论文已做了许多工作,便有充分的时间去完成试用工作。2010级学生杨XX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在第六、第七学期参加了硬质合金刀片的制备实验工作,具备了初步的实践能力。第八学期的毕业论文为功能陶瓷材料的制备工艺研究,同时要到应聘单位去完成试用工作,他就利用周末的时间回学校做实验,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
5.有利于学分制的实施。毕业设计(论文)是必修环节,如果没有提前进入实验室,就不可能提前修完必修学分,提前毕业就难以实现。
6.有可能增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大三学生在第五学期已经完成了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学期,第六学期即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阶段。此时让学生进入实验室,并有明确的课题和任务要求,学生便带着问题学习,从而增加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本科生进入实验室,产生有益效果的同时,还引出了两个问题。首先是安全问题。本科生毕竟不是研究生,他们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变能力比研究生差,出现安全事故的几率要高得多。目前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较少,这个问题还没有暴露出来,但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其次是效果评价问题。如何评价学生参与科研的效果?在人数较少时,我们可以通过列举个案来说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数年之后,当参与的学生较多时,如何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评价?有待于深思。
综上所述,利用有限的师资和科研力量,在师生自愿的基础上,能够对少数本科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较长时间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出杰出的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吕忆松,李莹莹,尚建辉.国内外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3,(08),186-188.
[2]刘兴亚.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丁宇,吴怀宇,程光文.论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武汉科技大学为例[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461-464.
[4]徐瑾,李志祥.对工科大学生素质要求的调查分析[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155-160.
1“双师型”教师方面
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能掌握熟练的操作技巧的“双师型”教师,是高校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的必要保障。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要有一支实践技能过硬的专业教师队伍。各高校要鼓励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积极参加国内相关职业技能培训,通过各种技能培训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如国内律师资格职业证书、会计资格职业证书、高级护理师资格职业证书等。实践教学指导教师还要力争通过权威认证机构授权的国际证书考试,并获取证书。如美国CISCO的CCNA、CCNP认证考试、加拿大注册会计师认证考试(CGA-Canada)、美国项目管理专家认证考试(PMP)等。各高校要增加实践教学指导教师,使教师能有时间手把手地指导学生,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鼓励高水平教授参与实践教学并对实践教学教师、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培养和指导,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
2加强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应从实验条件方面(包括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实践教学方面(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2.1实验条件方面
实验条件的完善、实验设备的齐全是保证实践教学的必备条件之一。完善的实验条件要注意加强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开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1)实验室建设各高校要重视实验室的整体规划、实验室建设任务。实验室建设得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办学水平、办学层次,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发展和招生情况。学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高度认识实验室建设任务,加大对实验室投入的力度。高校分管实验室的校(院)领导要亲自抓,认真做好实验室建设调研工作,倾听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的意见,哪些实验室应该建,哪些实验室不应该建,要充分论证,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盲目建设。高校实验室的建设经费应向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实验设备利用率较高的实验室倾斜,下拨的资金不能挪用。以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建设为突破口,并为重点学科实验室购置知名厂家的一些高端仪器设备,从而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要整合各学院(系)相近学科实验室,该合并的实验室一定要合并,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实验室设备利用率[4]。(2)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开放是一种新的实验教学模式,是高校实验室改革发展的大趋势。实验室的开放能够有效地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5]。实验室的开放需要有强有力的保障措施,首先,制订一系列不断完善实验室开放管理和运行制度,(如《关于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实验室开放安全管理规则》、《实验室开放的仪器设备管理及使用方法》、《事故责任与损坏、丢失赔偿制度》等等),以确保实验室开放秩序和规范管理。其次,学校应增加开放实验室运转资金的投入,用于仪器设备维护、补充开放实验所消耗的材料,以及指导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补贴等。实验室也要利用自身的条件和资源对外开放,获得一些经济效益,来缓解实验室经费不足状况。再次,对现有实验指导教师及时提供进修和培训的机会,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保证实验室开放正常顺利地进行。学校还应从政策上保证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实验指导教师待遇。(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是承担实践教学、实现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重要场所,又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是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投入力度,依照制定的建设规划,有计划地加强校内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的质量。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加强各单项实训与部分综合实训的第一场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必须采用校企互利互惠、双向受益的“双赢”合作机制建设,进行有组织、有章程的管理,走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道路[6-7]。学校应积极主动寻求校外大型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企事业单位作为共建教学基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行挂牌制,与合作单位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2.2实践教学方面
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大学生人才培养中的地位,认真做好大学生在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并要建立实践教学量化考核标准。(1)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是配合理论教学而设置的,大学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娴熟的实验技能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课程实验应及时地把新仪器设备、新操作规范、新实验步骤及新技术等反映到实验教学中来,通过开设各种不同类型的课程实验,培养大学生实验技能,提高大学生课程实验熟练程度及实验技巧,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动力。课程实验应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设备、实验步骤、结论等,要尽量减少单一性、演示性、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的实验[8-9]。例如,计算机操作系统这门课程“不同Windows操作系统互访的实验”,首先要查找资料,通过查找资料知道不同操作系统不能互访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如:Guest来宾用户被禁用、相关网络服务未启动、操作系统自带的防火墙没有关闭等),找到原因后设计、制定课程实验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完成仪器设备的连接、设置等实验操作步骤。(2)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在理论教学和课程实验完成后,根据课程的内容、特点及要求设计出的综合性创新实验,是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设计应用。课程设计这类实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意识能力和参与科研的能力,经过这种全过程的课程设计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很大提高。比如园林效果图制作设计,在完成这一设计任务的过程中,首先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测量,跟业主进行交流,征求业主意见,看业主有什么特殊设计要求等,第一手资料收集回来后,进行数据整理、归纳、构思,查找有关园林设计资料等,用画笔勾画出园林效果草图,拿出设计方案,最后在计算机上用CAD、Photoshop、3dsMax等3个制图软件进行相互配合画图,一幅精美的园林效果图就呈现在眼前。(3)专业实习专业实习要结合本专业课程教学,定期组织安排学生到实习基地实习。让学生带着本专业的任务、要求参加实习活动,实习任务结束后要求每一个学生都要写出一份实习报告,总结实习后的收获体会。实习报告的内容要包括:实习题目、实习目的、实习内容等,任课教师要给每一个实习学生写出评语,点评学生实习情况及实习报告内容不足之处,让学生珍惜和重视专业实习。通过专业实习能巩固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技能。专业实习基地建设的面要广,要充分体现该专业的应用和对口,如:园林专业学生要到园林绿化公司或到城市规划设计院实习,法律专业学生要到律师事物所或到司法局实习,计算机专业学生要到计算机硬件、软件开发公司等相关部门去实习。(4)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是完成全部教学计划达到该专业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完成学业对所学专业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检验[10]。毕业设计(论文)的质量能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扎实程度、知识面宽窄、思维方式等方面,它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毕业设计课题(论文)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要体现本学科的特点,和本专业要有紧密的联系。②选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要和指导教师及时沟通,征求选题建议。③选题要围绕本学科的理论、发展和最新的话题去研究、去探讨写论文,写出亮点来。④选题要便于学生发挥,突出主题,进而达到毕业设计(论文)的要求。在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中,学生要查阅大量的资料,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和综合优选。毕业设计(论文)完成后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论文答辩,查找不足,及时纠正。
3结语
提升高校实践教学建设,注重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保障,是高校人才培养方面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高校主动适应时展和社会进步所追求的目标。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实践教学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完善并提升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是大势所趋,需迎难而上。
作者:姜贵平 时鑫 薛进 单位:山东农业大学 计算机科学实验教学中心
关键词:创新教育;信息安全;电力特色
作者简介:王勇(1973-),男,河南确山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教授;周林(1968-),男,浙江宁波人,上海电力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息安全系,副教授。(上海 200090)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电力学院重点教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2130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9-0024-02
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能力培养是国内相关高校新开专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根据各个学校的自身特点,创新特色各有不同,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要在具有电力特色的基础上培养具有普适专业知识的应用型人才。[1]公安系统高校在培养信息安全人才的时候要强调该专业知识在取证和侦破领域的特色应用。[2,3]创新的基础要培养实践能力,特别是工程技术人才,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技术有深刻的认识,学习知识,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解决问题,初步具有创新能力。[4-6]
然而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学生普遍具有行业背景特殊不明显,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比较薄弱的状态。根据上海电力学院信息安全专业特点,我们在实践中总结了创新能力培养的模式。
一、存在的问题
1.电力特色不明显
我们的专业定位是培养具有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应用型人才。虽然本专业建设了电力网络安全实验室,配置了电力专用网络安全设备,但是在教学大概上对电力特色的信息安全课程涉及不多。需在认知实践、科创、毕业设计环节中增加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
2.自学能力薄弱
由于信息安全专业知识更新速度非常快,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不断更新知识。而获取知识最快捷的途径就是自学。但是大学生从高中阶段转变过来后,还不适应大学教育。很多上课认真听课,课下不预习和自学的学生,发现很多知识都听不懂。这是因为信息安全领域知识面很宽,知识量较大,没有课前预习仅依靠上课的短暂时间是不够的。
但是当前学生学习主动性比较差,自学能力较低。这种现象在信息安全专业里面尤其突出。也不排除有些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他们会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这样的学生在一个班级里面,处于金字塔的顶端,平均每个班级大概占10%左右。剩余的学生在自学能力方面均需要提高。
3.缺乏创新意识
在缺乏自学能力的情况下,掌握多学科交叉的信息安全专业知识就比较困难。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寻求解决新问题的创新思路就更显得薄弱。自学是要求学生能够主动学习课堂要求的预习任务,而创新意识是要求学生能发现新问题,网络搜索解决方案,并在实践中验证这些技术。
自学能力是创新意识的基础,而提高学习兴趣是解决这两个方面缺失的关键措施。
4.论文撰写能力差
在撰写实验报告过程中,发现工科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低,很多有口语化的表述,而且存在条例不清晰,逻辑不紧密,摘要内容与论文无关,实验结果分析不足等诸多问题。这是由于在高中阶段没有要求学生撰写过科技论文,也没有进行过相关培训。在大学期间,由于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薄弱,导致实验无法独立完成,这样更加没有信心撰写实验报告,对于科技论文就更没有兴趣。
总之,信心安全专业所面临的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难题,主要表现在自学能力薄弱、缺乏创新意识、论文撰写不规范等。这三个问题是具有相互连贯性的。自学能力薄弱导致掌握新知识能力差,就缺乏发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自然无法完成论文的撰写工作,更没有心思关心论文格式方面的要求。
二、问题存在的原因
在查找根源的时候,不要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学生身上,要从专业特点、学校的专业定位、培养方案、就业形势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1.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
上海电力学院的信息安全专业依托电力行业为背景,培养具有信息安全一般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电力行业虽然对信息安全有很高要求,但是该行业内,对信息安全的岗位需求缺很少,电力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基本上做运营维护,技术开发的工作集中在电力科学研究院。因为电力行业需求不高,所以还需要全面教授信息安全技术。
在这样的专业定位的基础上,培养方案中就需要涉及很多专业科目,并且针对不同的就业需要引导学生自学掌握更多特殊技能。
2.多学科融合的专业
信息安全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学科,该专业属于多学科融合,因此要求学生不能偏科,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数学基础、编程能力,甚至会涉及到通信技术。这样的学科对学生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
该专业还具有很强的实效性。工程技术类比理论技术更新更快。有的新技术出现后,不到半年就被淘汰。这导致教程严重滞后当前最新技术,需要教师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而且也需要学生具有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
该专业的多学科交叉和知识的快速更新,给教和学都带来了很大压力,对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就有更高的要求。
3.突出技术的理学培养方案
因为上海电力学院的专业规划的需要,信息安全专业定位成理学专业,这样需要更加突出理论知识的学学分。理论课的增加自然相对减少了课程实验内容。现有的信息安全培养方案中,课时数相对比较很多,留给学生自学的时间较少。虽然集中实践课程达到32学分,640学时,但是专业课的上课与上机实践比例基本上是2∶1,学生实践机会还是低于听课时间。这样在上机的时候,就会有很多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
4.不同地域生源
信息安全专业不属于上海电力学院电力特色的专业,因此在招生的时候,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如其他特色专业。招生面向全国招生,外地生源考分在当地一般都超过一本分数线,上海属于二本。外地生源学生入校后,难免会有心理落差,但是学习还是比较用功的。上海生源计算机基础一般较好,但在最近计算机普及率增大的情况下,上海生源的计算机优势就不太明显了。
生源的特点决定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在班级里面两极分化严重。想学的学生主要是对信息安全有浓厚兴趣,或者打算考验或者考证。一般考研的学生在研究生考试的压力下,专业技术能力又不会特别突出。
5.就业形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信息安全专业2013年是第一年毕业,正赶上我国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对信息安全的重视程度上升到国家安全层面。这在宏观上促进了就业。信息安全的运营维护需求在知名企事业单位中有重要需求,但是由于这样的岗位流动性不强,岗位数量并不多,在客观上说明市场并不大。
信息安全技术开发类工作集中在国内很少的几家信息安全企业,或者是大型企业的研发部门,对信息安全的编程技术和理论水平均有较高要求。在当前就业形势下,上海电力学院培养的信息安全专业人才的就业将会面临考验。有机遇也有挑战,而且就业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信息安全招生工作。
三、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还面临许多难题,这些难题存在有其客观的外部因素,也有学生自身原因,在当前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形式下,我们探索了一套信息安全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上海电力学院2014年了建立实践教学体系的通知,让我们这两年努力做的实践教学工作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其中包括“打破集中实践教学的固定期末两周的限制,实现集中实践教学贯穿全学期。以本专业主干课程链内容为依托的,结合理论教学和现场实际的6-8周的大型综合课程设计”。
现阶段集中实践是32学分,平时大学生科创工作并没有计算学生的学分。但是信息安全系把科创题目作为毕业设计题目,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参加科创的积极性。
专业比较突出的学生有的开始有创业打算。有的是因为家庭的创业经历,或是被当前创业政策的吸引。为了促进就业,我们在日常科创指导中,鼓励有潜力的学生申请专利,申请创业启动资金,开创公司。但是学生对于创业还有诸多顾虑,还有学分和考勤方面的约束,真正创业的学生却很少。不过这样的思想传输给了学生,对于其将来毕业就业会产生积极影响。
2.电力特色实践培养
在电力特色的专业定位下开展了电力特色实践培养。利用电力信息安全实验室的软硬件环境,让学生对电力系统通信安全设备有了初步认识。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境增加了电力信息安全的相关内容,在大学生暑假实习期间,教师推荐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到电力公司从事电力信息安全设备的安装和配置工作,让学生对电力信息安全有深刻的现场经验。由于电力信息安全还设计到许多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内容,根据我校特点,在科创和毕业设计环节中也增加了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的相关内容,让部分学生了解了工业控制系统中基本的西门子PLC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法,了解了Stuxnet工业控制病毒的工作原理和防御措施。
3.自学能力培养方法
增加一定数量考查课的大作业的比例,要求学生每个学期完成一份综合性报告,根据老师的大作业要求,查阅文献,学习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增加平时作业中的需要查阅资料才能解决的内容,让学生不仅学会利用课堂知识解决问题,而且还需要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资料,相互讨论后才能解决,通过这样的过程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4.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学生实验报告中,必须有实验总结内容。这样可以记录验证类的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的问题过程,为论文中实验结果的分析奠定基础。增加英文论文摘要撰写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写好英语摘要,理解摘要主要内容包括论文的研究意义、采用的方法、解决的问题、结论的分析等内容。
在毕业设计环节中,对学生论文撰写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严格按照上海电力学院论文格式规范撰写论文,对论文中的图表编号、参考文献的引用格式、综述的撰写、方案的描述、实验结果的分析等诸多方面进行规范要求。
四、结果与分析
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诸多措施,在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不仅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更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8人次参加了ACM程序设计大赛并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学生潘佳亮在中国核心期刊(遴选)《现代计算机》《较高安全性能信息系统的构建》,陈正卿的论文《HTTP拆分攻击及相关组合攻击》已被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研究》录用。李中平的论文《Android手机远程控制关键技术分析》在中文核心期刊《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上发表。
虽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还没有孵化出一个科技型企业,学生英文论文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结语
通过对信息安全专业的创新人才培养教改,提高了信息安全专业学生自学能力、创新能力、论文撰写能力。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发现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教育方式的改革,传统学习方式的改变,更需要从教学体系上促进以创新教育为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李红娇,魏为民,王勇,等.电力特色信息安全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A].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通信学会,2012:5.
[2]曾刚.公安院校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以信息安全专业为例[J].辽宁警专学报,2012,(5):93-97.
[3]黄凤林,张天长,李佟鸿.信息安全专业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3,(12):198-200.
[4]张仕斌.信息安全专业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5):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