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

时间:2023-05-29 17:58: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神话传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一、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尴尬遭遇

虽然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语文阅读教学的视野正逐步扩大化、多元化,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西方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对神话传说题材阅读的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

1.阅读资源稀少

“子不语,怪力乱神”,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传统教育一直对神话传说题材的作品采取排斥的态度。虽然目前这种排斥的情况已经有所好转,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神话传说题材的阅读文本数量仍然偏少。以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神话传说题材的文本在教材中仅有《 沉香救母 》《 哪吒闹海 》《 三打白骨精 》《 牛郎织女 》等几篇。可以说,神话传说题材资源的缺乏严重制约了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发展。

2.对文本存在误读现象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语文教学的功利化趋势日趋明显。教学目标越来越精细,教学方法也越来越机械,完全失去了对学生的情感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注。自然的,作为语文教学一部分的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也难以免遭其害。受到科学主义思潮的影响,神话的文化功能逐渐被抽离,神话传说题材作品的阅读教学更是举步维艰。很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完全忽视了神话传说题材作品的丰富内涵,完全以一种科学分析的态度肢解文本,把神话阅读教学变成了单纯的知识记忆,这不仅没有让学生感受到神话传说题材作品的浪漫主义魅力,反而进一步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二、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意义

想要改变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尴尬境遇,就必须提升对神话传说题材作品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的认识,重视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价值和意义。

1.它能增加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各种文化的侵袭来势汹汹,导致民族文化的生存空间不断被压缩。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必须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才能捍卫民族的自信和尊严,从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神话传说作为人类历史中一种不朽的艺术形式,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其本身就是良好、规范的民族文化的范本。语文教学毫无疑问地必须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艰巨使命。因此,教师在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民族文化内涵,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热爱感,使他们成为具有高尚人格情操和民族气节的中国人。

2.它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神话传说题材作品通常具有鲜明的艺术风格、瑰丽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想象色彩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因此它也一直是我国文学艺术成长的优良土壤,后世有许多传世之作皆是取材于神话传说,如《 穆天子传 》 《 楚辞 》 《 淮南子 》 《 镜花缘 》等。可以说,受神话传说影响者数不胜数。神话传说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原型,对华夏子民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在小学语文中开展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不仅能让学生从神话传说中窥探原始生活的古朴风貌,而且能让他们被初民瑰丽奇诡的超自然想象所迷醉,感叹远古先民的惊人毅力。这些情感体验都将使学生收获宝贵的文学财富,为语文的学习和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和动力。

3.它能开拓学生的多元化认知视野

了解一个民族,必须了解其民族文化。在当今这个开放、多元的社会,仅仅看到自己的文化还不够,对外来文化也要进行科学有效的吸收和融合,为我所用,才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充满勃勃生机。神话传说都带有各民族的文化烙印,因此它也成了帮助我们了解各民族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不仅要选取我国古代优秀神话传说,而且还要选择一些外国的优秀神话传说,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拓展认知,增加他们对世界的认识,使他们形成具有多元化、立体化的思维视野。在不同文化的对比中,甚至可以引发学生对人类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思考。

三、神话传说题材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如何才能将神话传说中的营养精华输送给学生呢?这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都必须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来实现。

1.小中见大——感悟民族品格

在一些神话传说中,英雄人物都具有高尚的品格、惊人的毅力和勇于探索、积极创造的精神,这充分体现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品格。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仔细品味和感悟英雄人物身上的闪光点,体会他们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以《 哪吒闹海 》这一课为例,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为学习哪吒诚实勇敢、善于担当、舍己爱民的思想品格。教师在教学中要围绕这一重点展开,可以通过和龙王父子的不义行为进行对比,放大哪吒的光辉形象。而哪吒身上的那种英勇无畏、敢作敢为的精神正是我们华夏民族精神的缩影,要让学生感悟到正是有了这样的民族精神,才推动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2.博采众长——拓展文化视野

在神话传说题材的阅读教学中,仅靠教材本身的内容,还远远不能满足小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还应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扩充相关教学资源,帮助学生从多个视角感受神话传说的丰富内涵和神奇魅力。以《 牛郎织女 》一文的教学为例,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各种材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好地感受神话传说的多元互通,使牛郎织女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可以补充的材料很多,比如东汉时期《 古诗十九首 》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再如,秦观的《 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通过这些描写牛郎织女爱情故事的诗歌,可以让学生徜徉在神话传说的海洋中,博采众长,汲取文化营养。

3.声情并茂——倾听文本内涵

如何把神话传说中的多彩世界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声情并茂的诵读不失为一个打开这个奇异世界的最好方式。在诵读中,让学生品味语言的魅力,把握文本的内涵,从字里行间感受神话传说的不朽传奇,从而找到通往神话传说之桥。以《 沉香救母 》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诵读的方式,让学生理解沉香这一形象。

以下是本人的教学实录片段。

师:沉香是怎样刻苦练功的?读出让你感动的地方。

生1: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盛夏酷暑,他都起早贪黑跟着师傅习武练功。

生2:有时累得腰酸背疼。很想松口气,但一想到要去解救妈妈,浑身就增添了力量。

师:小小年纪就吃这么大的苦,你想对沉香说什么?

生3:我很佩服你,沉香!

生4:你刻苦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生5:好样的,沉香,我支持你!

师:让我们带着对沉香的敬佩之情,一起来读这一段。

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很快就把握了文本的情感,对沉香的那种坚毅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有了更深层次的体悟。

4.天马行空——激发无尽想象

神话传说具有超自然的想象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作品的不断挖掘,也可以培养学生无尽的想象力。以《 三打白骨精 》的教学为例,我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故事内容做进一步解读,在增加他们情感体验的同时激发他们天马行空式的想象力。比如,我问:“谁来说一说白骨精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学生议论纷纷,一下就说出了自己的答案,他们说白骨精“诡计多端”“善于变化”“内心险恶”……学生回答后,我没有停留在此,而是继续引导:“如果你是白骨精,两次乔装都被孙悟空识破,你会怎么想?”这一问题具有挑战性,学生立刻变得情绪激昂,想象力也被充分地激发出来。可以说,学生的想法是五花八门的,既新奇又有趣,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自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第2篇

【关键词】神话;传说;欧美;影视

为了让更多的影视爱好者能够对改编神话影视更好的了解,文章对欧美地区具有代表性的神话电影进行分析和解读,欧美地区对影视作品技巧的运用包括对神话原始故事情节的改编完善,取其之中的精华加以演绎,人物性格的精细雕琢等等,进一步探索欧美神话科幻题材电影在文化领域上的成功。

一、神话的起源与电影中的发展

神话是原始人类对自然的伟力的最初解释。在那个生产力与认知能力极度匮乏的时代,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和事物都被描述为某个具有意识的神灵(神或魔)在进行某种活动。例如太阳的起落被古希腊人理解为太阳神阿波罗驾驶着烈焰战车从天空中穿过;而雷电在北欧人的心目中则是雷神托尔在挥舞他的战锤。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不足,这些神话无疑反映出了当时人类对于不可抗拒的大自然发自内心的敬畏。神话这个诞生于人类萌芽时期的文学形式完全可以被认为是人类最早期的艺术作品。

二、欧美电影的表现技巧

(1)神秘性。作为最年轻的艺术形态,影视艺术与神话传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神话传说在欧美电影中的运用与表现有一定的神秘性,使用人们心中较为熟悉的形象,配以神秘的故事情节,诱出人民观看时候得好奇心。最早的奇幻类电影《诺斯费拉图》于1921年诞生于德国电影大师F ・ W ・茂瑙的手中。该片以“想看恐怖交响乐?情况不止如此,一定超乎你的想象,《诺斯费拉图》可不是闹着玩的……”作为宣传口号。这部电影是世界上第一部以吸血鬼作为题材的恐怖电影。德库拉伯爵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吸血鬼,他最早定义了吸血鬼的形象――苍白瘦削的面容,骨瘦如柴的肢体和细长的双手,以及强大而令人恐惧的能力。这些形象在茂瑙的电影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吸血鬼的形象特征是存在着一定的现实基础的。它并非仅仅是幻想,经查阅资料后发现有一种疾病叫做卟啉症,其病症形态与传说中的吸血贵极其相似,鬼怪的产生常常是出于人类对未知现象的不安与恐惧,而吸血鬼的出现,正是人们对神秘力量的恐惧的证明。甚至后世电影中的吸血鬼形象也有很大一部分采用了相似的形象。这种反常的表现手法极大的增强了观众的不适感,让人不敢看却又非常想看,从而营造出让观众感到恐怖的气氛。随着这部电影的成功,吸血鬼题材的渲染神秘恐怖气氛的电影层出不穷,受到很多人的喜爱。

(2)演绎性。神话传说在欧美电影中的运用与表现具有一定的演绎性。会对原生的故事和角色进行一些演绎,完美体现了当地人的人生态度。塑造一个人物,用他或她来表达一种感情,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行为,自己的语言赋予在一个演绎的那个人或者根据某个特定的人物来展示出它的一切喜怒哀乐。可以说是人们以史为镜。通过这个大体背景来创造一个人物,也可以是重新演绎一个历史人物,通过自己的所想,以自己赋予这个人物新的生命,让这个人物变得鲜活,不再是历史书中所陈述的简单死板,而是有了自己的认知。将角色完整的展示在他人面前,告诉他人角色以及角色背后的故事,用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内心想要的生活的游戏工具。

谈到欧美人的人生态度就不能不谈他们的信仰,通过神话传说和英雄传说的表现可以真挚的表现欧美人对生活的思想及态度。可以理解他们的对待人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他们有自己信奉的神,既有人的体态美,也有人的七情六欲,懂得喜怒哀乐,参与人的活动。希腊神话中的神个性鲜明,没有禁欲主义因素,也很少有神秘主义色彩。他们的英雄是神与人的后代,半神半人的英雄。他们体力过人,英勇非凡,体现了人类征服自然的豪迈气概和顽强意志,成为古代人民集体力量和智慧的化身。而在大多数欧美神话中,除了争夺王权,父子之战很少出现。他们注重培养小孩子的淳朴、勇敢、胆识、勇气、坚忍与顽强,尤其注重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适应性,因此这一点上缺乏足够的逻辑性。通观整部电影,英雄的个性塑造非常成功。荷鲁斯加王的大度,贝奥武夫的豪迈体现得淋漓尽致。而在贝奥武夫老去之时,传统北欧人崇尚世界消亡,世事循环轮替,生生不息的精神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变化性。神话传说在欧美电影中的运用与表现中具有一定的变化性。除了有对剧情的如何改动,往往也会强烈的转变原著人物的个性与身份。在影视艺术表现中不能完整不变的叙述神话传说,对神话传说需要加以修改和修饰,许多的神话传说故事情节简短,内容简洁,人物角色不丰富等,由于种种的因素使神话传说不能原封不动的搬到大荧幕上,所以要对其丰富故事情节,增加人物角色,增加故事发展时间来延时电影的效果,这样一来就对原有的神话故事情节不伤大雅的进行了人为的改动,改编电影多排除或是弱化了神话中诸神对于这个世界的影响。

例如电影《特洛伊》中,有关神话的部分被毫不留情的完全去除,传说中持续了十年的特洛伊战争被浓缩了十天,最后阿喀琉斯还是被用箭射死了。这样又出现了另一个不同,传说中阿喀琉斯是被藏身于云层的阿波罗射中脚踝而死的,在电影里却成了被帕里斯射死,“阿喀琉斯的脚踝”也被淡化了。现代西方谚语中“阿喀琉斯的脚踝”意思是指人的致命弱点,而且阿喀琉斯和帕里斯在希腊人用木马计攻破特洛伊城之前就死了,怎么会在城内出现。作为特洛伊之战的主角人物阿喀琉斯的人物形象也发生了不小的改变。史诗记载的战神阿喀琉斯高大威猛武力高强,性情残暴,并且温柔善良,而在他的性格中最重要的就是对荣誉的极度重视。但是影片中没有使用大量的战争场景来表现阿喀琉斯骁勇善战,反而加重笔墨来描述他的感情故事,从而丧失了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的那种悲壮的气氛。电影注重的是用视觉效果来重现史诗的宏大场景,而神话里重视的是描述英雄对于神明和命运的信仰和抗争,深度不一样。《特洛伊》拍成了一部悲凉厚重的史诗片。

三、完善故事情节

为了展示美国人天生的强大想象力,好莱坞改编原著的习惯由来已久。而欧洲的电影制作者则明显更加尊重原著。例如根据瓦格纳的歌剧改编的《尼伯龙根的指环》,这部电影的主要讲述了日耳曼屠龙英雄齐格飞的一生。虽然限于篇幅的原因,这部电影无法完整地呈现瓦格纳原著的宏大悠长的剧情,但是该片剧情与瓦格纳所著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剧情基本一致,并没有做太大的改动。与同为奇幻大作的电影《特洛伊》相比,《尼伯龙根的指环》在影片意识上很好的契合了北欧神话雄奇悲壮的精神。而在影片结尾,同样的剧情在导演的有意引导下,没有承袭原作强调新世界由布伦希尔特的爱情开启,而是用基督教的入侵昭示旧世界的毁灭。这在一定程度上讽刺了古代基督教徒对异教文化的清洗与毁灭。

纵观电影史,由神话传说改编的电影不计其数,中国在20世纪中后期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奇幻影视作品。然而到了当代,文化与技术的桎梏使我国极少推出优秀的奇幻电影。中国并不缺少神奇的传说和气势恢宏的神话,但却缺少有足够能力将其表达出来的媒介。《创世》、《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大量的上古传说留给了国人庞大的创意资源。只要能够善用这些资源,中国的奇幻影视作品也将受到世界观众的喜爱。

第3篇

今天,我在家里读了《中国神话传说》这本书。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吸引我。我读了它的一个又一个的故事,最吸引我的有这两个故事:《雷王收租》、《柳毅传书》。当然,并不是只有这两个故事是我喜欢的,这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精彩故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代的精神产品。那时候还没有文字,这精神产品只能从人们的口舌中滋生、长大、成熟、传播,这又有了传说。在这里,我就先为大家讲讲雷王收租的故事吧!那时很久以前了,那时候,天和地离得很近,天上住的是雷王,递上住的是人,领头的叫布伯。有一天,雷王下了凡,人们东拼西凑,为雷王准备了一顿饭。雷王一顿酒足饭饱之后,起了贪心,要人们给他交租。聪明的布伯想了一个办法来对付雷王。终于,雷王放弃了向人们收租的想法,气呼呼的回到了天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不要畏惧有很高权力的人,要向它们挑战,就像故事中的布伯一样!

这本书非常好,我要再去推荐给其他的人,让他们也读一读这本好书。

第4篇

痴迷研究三十年

“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神话家喻户晓。千百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对开天的神话研究观点纷呈。今年62岁的桐柏籍著名学者马卉欣,孜孜以求研究文化30年,先后三次自费到全国各地采风,在20个省、市、自治区搜集了大量珍贵资料。

经过考察研究,马卉欣用“五把尺子”(即图腾意识、地理意识、民俗意识、祖先意识和活化石覆盖程度),鉴定了原始神话的原生地在河南省桐柏山,此观点得到了中国神话学界的认可。他还出版了百万余言的论著《之神》和《学启论》,大部分内容是关于的神话传说,其中60多篇来自桐柏县当地群众之口,被马卉欣视为珍宝。中国神话大师、中国神话学会主席袁珂先生,看到马卉欣所著《之神》一书时,曾题词:中原文化,文化之根,采风寻根,寻到了根。2005年5月,桐柏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之乡”,而马卉欣则被称为是“中国第一人”。

怒告泌阳“抄袭者”

2006年8月,马卉欣因参加“国际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到了泌阳,泌阳方面向每位与位人员发放了4本书,介绍泌阳民间的文化。其中一本书为《神话》,2006年8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印数4000册,两位主编分别为泌阳县文化局副局长张正和该县史志办副主任王瑜廷。与《之神》相比,《神话》的出版时间晚了13年,比《学启论》晚了3年零5个月。

经认真阅读和研究后,马卉欣发现,《神话》中的大量文章系抄袭、剽窃《之神》等,将故事的流传地区“桐柏”改成了“泌阳”,将“马卉欣”的名字换成了他人。让马卉欣气愤的是,《神话》的序言中,竟然将“八子山”、“歪头山”等桐柏境内的地名,写成了泌阳县的范围。更离谱的是,两名故事讲述人刘中林和李明松在接受他走访后不久就去世了,而《神话》所标注的讲述时间竟然是在两人去世之后。

2007年6月,气愤不已的马卉欣以著作权被侵犯为由,将《神话》的作者张正、王瑜廷以及《神话》一书的出版者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印刷单位南阳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至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请求依法判令四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35万元。

神话传说是否有著作权

2007年10月31日上午,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庭审中,原告、被告双方围绕马卉欣对《之神》等是否享有著作权,马卉欣及他的《之神》等是不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作品等焦点,展开了激烈辩论。

原告马卉欣及其人认为,《之神》等书是自己将搜集来的民间传说,加以归纳、分类、整理、提炼等再创作后形成的学术专著,应享有著作权和著作权保护。被告为了达到“著书立说”使泌阳成为神话之宗的目的,采取了“偷梁换柱”、“改头换面”、“掐头去尾”之术,硬是在自己的《神话》作品中把桐柏的多处地名搬到泌阳,把神话根源地桐柏县改为泌阳县。被告的抄袭部分,无论文章的风格,文章的遣词造句、语句、语调,还是时间发生的早晚,都是原告著作中的内容,而不是被告的创作,且被告并未注明出处,更未征得原告同意,没有向原告支付劳动报酬,因此侵犯了原告的署名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作品使用权和获得报酬权。

被告张正、王瑜廷及其律师则辩称,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一定要具有独创性。而原告马卉欣作品里的神话故事,已在泌阳流传千百年,马卉欣只是根据讲述人的讲述,简单地把讲述内容变成文字,原告没有个人创造性智力劳动的付出,不具有独创性,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本案被告在使用这些民间故事时,均注明了录音人和记录人,是引用而不是抄袭和剽窃。再者,神话是广为流传处于公有领域的民间文学,不属于著作权法保护的私有财产。原告的本次诉讼行为,是将公有领域的文化知识纳入私权保护范畴而限制公众的学习和使用的行为,是与著作权法的立法宗旨相悖的。《著作权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此可见,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没有在《著作权法》中予以明确规定,至今国务院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定,故原告的诉请没有法律依据。因此,法院应依法驳回原告的诉讼请求。

“中国第一人”胜诉

经过对证据质证、认证,法庭查明事实如下:马卉欣系桐柏县文联研究员、中国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研究。

1993年8月,马卉欣编著了《之神》,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分“神话诸形态考察与研究”、“原始神话的遗物”、“神话的遗存”三篇,较为系统地反映了中原神话及神话群,神话古籍会考及各地、各民族神话与民俗的现状,神话的源流,原始神话、神话传说、典籍中的神话,神话胜迹等内容。该书在每篇文章后面,均注明了讲述人、时间、地点和搜集、整理人。

2006年6月,张正、王瑜廷编著了《神话》,由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承印,并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部分内容出自《之神》的内容……另查明,中州古籍出版社提供的2006年37号“地方史志类图书出版合同”。合同注明编纂者为甲方,中州古籍出版社为乙方。并约定:《神话》书稿专用出版权由甲方授予乙方,甲方保证本书稿达到出版要求,并且无侵犯他人著作权情况及有关纠纷,否则负全部责任。甲乙双方商定印数为10000册,出版管理费等费用共计1.532万元。但该合同甲方却由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文庭栋签名,乙方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加盖公章,并由法定代表王关林签名。

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认为: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一般是指:在特定区域、由当地民族集体创作,世代流传,并不断发展,具有独特内容和风格的文学艺术作品。虽然著作权法明确: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由国务院另行制定保护办法,国务院对此尚未明确规定,但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仍属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马卉欣长期从事神话的考察和研究,在民间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之神》,该书蕴含着其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其独特语言风格,可按一般文学艺术的作品保护其著作权。

张正、王瑜廷编著的《神话》的部分内容属其挖掘整理的,但部分内容直接抄用了《之神》的内容……明显存在剽窃的故意,构成了侵权。

此外,出版者和印刷者未尽合理注意义务,出版和印刷侵权的出版物,也与作者共同构成侵权。鉴于《神话》仅是剽窃了《之神》的部分内容,且书籍发行量不大,销售范围也主要在泌阳县地区,影响不大,故可由侵权人适当予以赔偿。

3月17日,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该案作出一审判决:一、四被告停止出版、印刷、销售《神话》一书,并在省级报纸上公开向原告马卉欣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须经本院审核。二、本判决生效后十日内由张正、王瑜廷赔偿马卉欣经济损失5万元。三、被告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对被告张正、王瑜廷的赔偿责任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官司背后的利益之争与思考

一审判决,使这起全国首例神话传说著作权纠纷案有了一个明确的说法。业内资深人士认为,这场官司表面上看是著作权争议,其实是一场更大的神话的起源地之争。

据了解,桐柏县借助于马卉欣“南阳桐柏山是文化发源地”的研究成果,自2004年11月开始申报“中国之乡”,并举办桐柏文化研讨会。2005年5月3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桐柏县为“中国之乡”,并于当年10月授牌。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桐柏县积极开展桐柏文化申报参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于2006年获得成功,“庙会”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2006年重阳节和2007年重阳节,桐柏县举办了两次大型文化经贸活动,为桐柏县招商引资20亿元,民俗品牌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

2005年12月初,与桐柏县相邻的泌阳县的一些群众向驻马店市领导反映,要求重视文化的开发。有关领导当即要求驻马店市的文化部门准备材料,在20天内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申报。2005年12月底泌阳县被批准为“圣地”。

业内资深人士认为,抛开双方争论的学术观点不谈,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各地重视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的今天,发源地之争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一旦确定文化发源地之后,文化给当地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将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此外,这起因整理神话传说而引发的著作权纠纷,再一次引起人们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保护的思考。

第5篇

而今天二日谈所要探讨的却是与之截然不同的,充满着神秘色彩的古代预测术,之所以要强调"古代"这个词是因为,它完全不受现代科学的限制,它之所以令人困惑不解,因为它往往置与所测事物相关的经验、信息于不顾,单独把它归纳于某种法则之内,

从大的趋势推演出局部的结果。就这一点而论,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

中国古预测术的派系之繁复是远远临架于其它文明之上的,首先,请大家抛开所有脑子里关于各类预测术的概念,重新系统地纵观一下中国古预测术的全貌。

中国古代预测术主要分为四大类

一、 相术 :

1)相人术

2)相地术(风水)

3)相日术(择吉)

二、三式:

1)奇门(奇门遁甲)

2)六壬

3)太乙

三、象占:

1)甲骨卜

2)星占

3)梦占

四、命学:

1)星命

------a) 五星推命术

------b) 紫微斗术

------c) 九宫八卦遁法

2)时辰

-----a)四柱推命

-----b)生肖算命

-----c)五行秤命

3)卦象

-----a)周易

------------------1)梅花易术

------------------2)火珠林占法

-----b)灵棋经

-----c)太玄经

相信在大家的印象中,或多或少都看到过以上这类预测名词吧?它们之间到底有些什么联系?为什么会在现代人思想中造成如此混乱的概念呢?现在就让我们顺着古代预测历史的长河来观看下各类主要的预测术的真貌吧^_^

古时候的人透过自然间的无数征兆,发现了很多因果规律,如电闪雷鸣后必有大雨,老鼠迁移意味著将有洪水等等。这个因果的反复出现,使那时的人相信,在其背后必然潜伏着吉或凶,而征兆就是上天给他们的暗示了。随著文明的发展,那些偶然出现的征兆已远远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主动地与上苍沟通求得指点已成为共同迫切的愿望,于是便产生了人为地去产生征兆,定义征兆的行为-------占卜。

最先被用来与上苍对话的是兽骨与龟甲,即中国最古老的预测方法──甲骨卜。它起源于大约八千多年以前的优教时代,盛行于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在唐代以后渐渐灭迹。

在甲骨卜起源的伏时期,也产生了我国最原始的文字──刻画符号。自然界的一切无不在先民的刻画之中,而经过筛选与整理的八卦符号,便是留给后代的礼物。也就是天(乾),地(坤),水(坎),火(离),江湖(兑),山(艮),雷(震),风(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对于大自然的观察越来越细致深刻,先民们把各类动物、植物、工具等也归纳进了八卦,形成了一卦多义的现象。以后的把八卦两两重叠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更是融进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万事万物以及先民对于宇宙的思考。在六十四卦的框架上,再配以各类卜验之辞,便成了后人奉为众经之首的《周易》。

《周易》的产生,纯粹是为了适应占卜的需要。要在甲骨上获取兆象,要经过龟甲的整治、钻凿、烧灼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所得的兆象又是错纵复杂而难以识别,而《周易》策法的出现,说明占卜方法正由复杂趋向于简易。

《周易》占签所用的工具为着草。四十九根着草在手中按一定顺序操作一番,根据所得之数画出卦象,最后依卦辞、交辞以及象数、义理等来演绎推断。

从用甲骨占卜到用着草占筵,是我国古代预测的一大发展,不仅是预测工具更趋先进合理,更主要的是以八卦这个宇宙框架去推演,将会得到更细致严密的答案。后来,由于五行理论与纳甲等学说相继与《周易》结合,使易家人丁兴旺起来,派生出了许多新的预测方法,诸如纳甲籍法、范围数、铁板神数、梅花易数等。其中纳甲籍法与梅花易数对后人的影响最大。

纳甲签法也称为"火珠林法"或者"六支卦法"。此法最初见于《京房易传》,以后魏晋的管铬、郭噗,唐代的李淳风,明清的胡宏、王洪绪、程元如、野鹤老人等,都在其中留下了探索的足迹,并使这个预测方法更加严密完备,但也反映出了能用五行生克占断而忽视卦文辞及义理、象数的不良倾向。其代表作有####(王洪绪著)、《增删卜易》(野鹤老人著)等。

纳甲筵法的签具最初用的是着草,到了南北朝时期,就被三枚钱币所替代了,所以起卦的方法也更加简单易行。梅花易数相传为北宋的邵康节所创。一日,康节先生外出观赏梅花,忽见二雀争占一树枝而双双坠地,觉得很奇怪,便起卦演算,"梅花易数"因此而得名。它依据"万物皆数"、"万物类象"的原理来起卦与推断,所以起卦方法灵活多变,时间、方位、物象、声音、色彩等皆可随手拈来断卦,更强调耳、目、。心的运用,把断卦之际的一切外界信息都纳入卦中作为参照物来进行占断。机械的断卦方法对于"梅花易数"来说已经捉襟见肘,常规的思维方式也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这是一种比较难于掌握的预测方法。

与《周易》并行而起的还有中国古代星占术。星占术是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人事的一种占卜方法。在科学文化落后的远古时期,天对于先民们来说是个充满神奇与迷幻的世界,在它的面前,人显得无比渺小,因此天首先成了先民的崇拜对象,并认为世间所发生的一切都是天意的反映,而天象的变化也预示着人间的凶吉祸福。星占术滥解于原始社会的帝尧时期,而春秋战国则是它的发展与成熟阶段,这在《左传》、《国语》等史籍中有大量的记载。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星占与其它占卜法的关系上,来看看它们的联系:由于阴阳五行的参与,星占术也变得如火如茶起来,相继出现了与人的生辰八字相配合的五星推命法、紫微斗数。就连我国古代最有影响的预测术──八字推命也不得不借用一下它的势力。

五星推命术据说为密宗师传,所以被称为密宗星学。它是从人的生辰八字与出生地的分野入手,找出身宫与命宫,再根据身、命宫与日月、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等"七政"的相会状况来考察人一生的命运。它的代表古籍有托名张果老的《张果星宗》以及《星命溯源》。

所谓紫微,就是古人为了便于辨认星座而把若干颗恒星归成一组,然后给一组星群按上的名字。紫微为北极三恒之一的中恒,由于北斗五星皆在此恒,所以在占星者的眼里具有异乎寻常的地位。用它来作为参照坐标,把生辰八字与五星占命所用的定官、排星、排流年、定局等方法揉合起来观察日月星辰所赋予人的"气"。

就在星占术处于鼎盛之际的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所谓"三式"的太乙、六壬、奇门遁甲,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用"式"来预测?quot;式"是我国古代天文占修、推算历数的用具,后来被运用于占卜。"三式"之中以六壬最古,在《吴越春秋》中已经有了伍子哥占课的记载。五行之中以水为首,十天干中的五癸皆为水,其中五为阳水,癸为明水,舍阴而取阳,所以称为"五",而六十甲子中有五申、五牛、五展等六个,所以命名为六壬。六壬共有七百·二十课,总括为六十四课体,用刻有天干地支的式盘来占课。

奇门遁甲在"三式"中是影响较大的一种。它最早的记载,见于《后汉书·方术传》序:"又有风角、遁甲、七政……之术。"此法起源于西汉时解释《周易》经传的缔书之一《易纬·乾凿度》中的太乙行九宫法。之所以称为奇门遁甲,是因为十天干中,乙、丙、丁?quot;三奇",而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八门,所以称为"奇门";遁有隐藏的含义,"甲"指六十甲子中的六个旬首: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遁甲"是指十天干中最为尊贵的"甲"隐藏于戊、己、庚、辛、壬、癸"六仪"之中。它的演算工具就是天、门、地三式盘,(也有称为天地人三式盘)天盘刻有"九星",中盘刻有"八门",地盘排布"八卦"。这样根据具体的时日来排局,形成了一个时间、空.间的立体占测框架,给人提供趋吉避凶的时间与方位。其代表作有《遁甲演义》(明·程道生)、《奇门五总龟》(明·章贡池)。

太乙占卜术也源于《易纬·乾凿度》中的太乙行九宫法。它与六壬、奇门不同的是以预测自然灾害、战争等国运为主,所以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

相术也是中国古代预测学的重要组成部份。根据对于不同事物的观察,可分为相人术、相地术、窦??罄唷O嗳耸跏侵赣靡欢ǖ姆椒ㄓ胧侄卫炊匀说男愿瘛⑵?省⑻旄场⒔】底纯觥⒚?说茸飨钢碌呐卸希??庖欢ǖ氖侄斡敕椒ㄊ侵竿ü?杂谌颂逯?蟮墓鄄煊氚盐铡U庥胪ü?鄄焯煜罄丛げ馀卸咸炱?跚缬暄┑那魇频脑?碛邢嗤??ΑO嗳耸跻蚱涔鄄斓慕嵌炔煌??钟刑逑唷⒐窍唷⑹窒唷⒚嫦唷⒚?は嗟鹊确掷啵?渲幸允帧⒚嫦嘧钍苋嗣堑闹厥印?

手、面相术是我国古代"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对应全息观念的集中反映,在其专著《麻衣神相》中有这样一段论述:"人禀阴阳之气,肖天地之形,受五行之资,为万物之灵者也。故头像天,足像地,眼像日月,声音像雷霆,血液像江河,骨节像金石,鼻额像山岳,毫发像草九天欲高远,地谈方厚,日月欲光明,雷霆欲震响,江河欲润,金石欲坚,草木欲秀……。"这段文字虽说比较牵强,但也道出了相人术的理论依据及评判准则。

在具体的观察中,更是把宇宙这一大天地微缩在人这一小天地

中。五行、五方、八卦、天干、地支皆被搬到了人体之上,把它作为观察的坐标。

相人学在我国也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最早的史料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左传·文公元年》:"王使内史叔服来会葬,公孙敖闻其能相人也,见其二号焉。"而现存有关相人的专著,最早的要数是王充《论衡》中的《骨相》篇。以后陆续有《月波洞中记》、《玉管照神病人《太清神鉴》以及后世的《麻衣神相人》《柳庄相法》《相理衡实》等。

相地术,也称"风水"、"堪舆"。用现代的语言给它下个定义就是通过观察住宅或坟地的地势、方向、组合等诸因素,来推断人吉凶祸福的一种占卜方法,它分为阴宅风水与阳宅风水。阴宅指坟墓,阳宅指生人居住的房屋。而古人对此却另有说法?quot;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便不散,行之便有止,《经》日:故谓之风水。"晋郭差《葬书》这段话的大意是:人死下葬,首先要凭借有生气之地。经书上说:生气随着风吹则散,遇到水就停止了。故应设法把生气聚合而不让它流散。郭噗虽然指的是阴宅,但阳宅风水也是根据这个原理来营造房屋的。风水术长期以来被作为迷信的代表而遭到人们的唾弃,但近年来由于受到传统文化思潮的冲击,它又被拿出来作为人们研究的对象。七十年代在港台与欧美掀起?quot;风水热"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的研究者认为:"风水绝非一团糟粕,不可概之为虚无。"(何晓听《风水探源》)更有人把风水称为是中国古代建筑学的重要组成部份,融合了地质学、气象学、环境学、论理学、美学等诸门学科,其价值不容忽视。

从风水的源流来看,早在商殷时期便有了"卜宅"的活动。到了汉代,风水术与阴阳五行、八卦方位等相渗透,形成了一门独立的术数,并有《移徙法》、《图宅术》等有关专著问世。"魏晋时代的管铬、郭噗则是风水占卜的代表人物。特别是郭噗,他的《葬书》是一部具有权威性的风水经典之作。宋代是风水术的旺盛时期,出现了陈传、赖文俊、傅伯通、蔡元定等一大批风水术专家。更值得人注意的是风水占测用具罗盘被开始广为应用。

明清时期的风水术已发展到了极点,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纷纷参与。各类风水书籍竞相出笼,官方编纂的《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成》、《四库全书·术数部》都收录了风水典籍。

风水术是对于空间的选择,而择吉术是从时间的角度去为人趋吉避凶,所以也可以理解为相时间。

在旧时,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翻翻黄历,看看哪一天不宜婚嫁,哪一天不能迁居,哪一天上了梁会给家庭带来不和,哪一天理了发会使人倒霉等等。这就是根据黄道上的六大星的运行来划分吉凶之日。六星分别是青龙、明堂、金匾、天德、玉堂、司命。遇上这六星值日,就比较吉利。择吉的方法很多,除了上面六星配日之外,尚以"建""除""满""平""定""执""破""危""成""收""开""闭"等十二星与日期相配合的择日法。'由于择吉之术名目繁多,有时几种择吉之法互相矛盾,使人无所适从,在清乾隆年间,官方制订了《协纪辞方书》三十六卷,使择日之祛有了统一的准则。

"从古非一,而梦为大"。讨论中国古代预测术,那必然要涉及梦占,因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被梦魂索绕,可以说自占梦术产生以来,从来没有被冷落过,而西方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梦学理论的推出,在某种程度上也佐证了中国古代的梦占理论。

我国的祖先很早就研究梦,殷墟个辞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庚辰卜,贞:多鬼梦,不至祸?"

在中国古代预测术中,最普及与深入人心的莫过于用生辰八字来推断人寿夭、贵贱、吉凶、祸福的四柱推命术。在孩子尚未成年的时候,父母就会拿他的八字找算命先生算一下,看看今后的命运如何。以后遇上科举及第、婚姻嫁娶等重大事情,则又要将八字反复玩味一番。有了这样广阔的市场作为动力,所以历代研究它的人趋之若骛。它后来成为一门极其深奥与繁琐的学问,也正源于此。

对于生辰八字的来历,也是众说纷法。据说它初创于战国时期的路碌于、鬼谷子,由于没有确切的史料作为支撑,也只能作为传说而已,有文字记载可以见其端倪的,要算是《白虎通义》与东汉王充的《论衡》。但真正把它作为一个独立系统推出的,是唐代的李虚中,因为李虚中把《洛碌于》中算命的年往为准发展成了以出生年、月、日三柱作为依据的推命方法。后来,经过五代的徐子平加以推衍,这才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以年、月、日、时的天干地支作为参数的四柱推命法。此术经过后人的不断充实,日趋严密与普及,到了明代,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习俗。明初有刘基的《滴天髓原注》、沈孝瞻的《子平真柱》、万育吾的《三命通会》以及张神峰的《神峰通考命理真宗》等理论书籍大号出现。

到了清代,算命术还风靡一时,出现了陈素庵的《命理约言》等多种命书。民国时期的韦千里与袁树栅、东海乐吾等,都为此术的发展作了努力。

八字推命所依据的就是阴阳五行的原理。古人认为,世间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都是由于阴阳二气互相交感的结果。而五行就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过程中赋予世间万物的五种元素。而这五种元素之间也发生着相生相克的运动变化。由于有了这五行相生相克互相作用,才使得天地万物得以平衡协调。而人作为万物之灵,同样也受到这五行生克的制约,所以,天干地文所代表的八字一旦与阴阳五行挂上了钩,就不难理解生辰八字为什么也被用来推断人的命运了。

而根据五行又可以找到它所对应的春、夏、秋、冬四时,东、南、西、北、中五方,这样便产生了一个立体的时空村架。在这个时空构架里,五行的相对平衡,表现在人事上则是顺遂吉,利;五行的生克关系如果失去协调,在人事上则为安涝灾祸。根据日的天平与其他七字的五行生克关系所推演出的"正印"、"偏印刀、"比肩"、"劫财"、"仿宫"、"食神"、"正财"、"偏财"、"正富"、"偏?quot;十神,又为五行与人事之间 架起了一座桥梁。家庭、婚姻、官运、财帛等等尽纳入其中。 为了能够推算出人的疾病损份,五行所代表的天干地支又与人体的五脏器官建立了联系。

第6篇

1、《仙侠奇缘》,作者为风杞;

2、《剑仙之路》,作者为赤雪;

3、《惟我独仙》,作者为唐家三少;

4、《道缘儒仙》,作者为鬼雨;

5、《太浩》,作者为无极书虫;

6、《大道独行》,作者为雾外江山;

7、《蛊真人》,作者为鬼雨;

8、《无极魔道》,作者为逆苍天;

9、《仙吟》,作者为等水的鱼;

10、《百炼成仙》,作者为幻雨。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1、无缝天衣:神话指仙女穿的天衣,不用针线缝合,没有缝儿。常以比喻诗文等事物没有一点瑕疵。

2、天衣无缝:神话传说,仙女的衣服没有衣缝。比喻事物周密完善,找不出什么毛病。

3、女娲补天:神话故事,伏羲的妹妹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雄伟气魄和大无畏的斗争精神。

4、片羽吉光:片羽:一片毛;吉光:古代神话中的神兽名。比喻残存的珍贵文物。

5、清都紫微:神话传说中天帝所居之宫阙。

6、炼石补天:炼:用加热的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古神话,相传天缺西北,女娲炼五色石补之。比喻施展才能和手段,弥补国家以及政治上的失误。

7、日薄虞渊:犹日薄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虞渊,神话传说中日入之处。

8、月里嫦娥: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比喻风姿绰约的美女。

9、兴云致雨:兴云:布下云彩。致雨:使下雨。神话传说,神龙有布云作雨的能力。借喻乐曲诗文,声势雄壮,不同凡响。

10、东曦既驾:曦:曦和,神话传说中驾日车的神。指太阳已从东方升起。比喻驱散黑暗,光明已见。

11、水满金山:神话故事。金山,在江苏省镇江市。

12、琼台玉阁:琼:美玉。指神话故事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堂皇的建筑物。

13、玉宇琼楼:①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宫殿。②形容覆雪的楼宇。

14、月殿嫦娥:嫦娥:神话中月宫里的仙女,相传她是后羿的妻子,()因偷吃不死之药而上了月宫。月中仙子。比喻风姿绰约的美丽女子。

15、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16、琼台玉宇:琼:美玉;宇:屋檐,引申为楼房。指神话故事中月宫亭台楼阁。形容华丽堂皇的建筑物。

17、牵牛织女:指牵牛星、织女星。亦指古代神话中的牛郎、织女。

18、月下老儿:神话传说中掌管婚姻之神。借指媒人。

第8篇

这本书是尚燕彬和张红梅着的,中华民族的神话传说故事与中华民族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与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一样绚丽多彩。

走进神话传说的世界,我们不难体会到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崇拜;对灾难和困苦的不屈争斗;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与热爱;对纯真爱情的讴歌与赞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邪恶势力的憎恨等丰富细腻的感情。

走进神化传说的世界,我们还会认识许多可爱的人物:用生命创造世界的盘古和女娲;为人民造福的伏羲氏、神农氏、大禹、羿;为理想奋斗不止的愚公、刑天、鲤鱼;为人民发展立下大功的燧人氏、仓颌、嫘祖、孔子……

这本书给我了很大的启发,出于对神话传说故事的热爱,于是我也尝试着写了神话故事《梦神》,我非常喜欢这篇神话故事,常把它拿来读。以后我要争取写出好多故事来,和朋友们一起读!

读书是一件快乐的事!

第9篇

摘 要:依广义神话论,《古文苑》收录的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素材和片段,它们大致可分为神祇、神居、神物和神话事件四大类。我们从中可以挖掘出《古文苑》的神话文献价值;通过解读可发现:这些作品在艺术表现上是具体运用一些神话原型,将神话传说作为知识素养融进了作家的创作机制之中;这也反映出中古时期人们情系大地,乐生拒死,归依美善的神话思想。

《古文苑》是一部历代诗文总集。{1}收录了包括文、赋、歌曲、诗、敕、启、书、对、状、颂、述、赞、铭、箴、杂文、记、碑、诔、杂赋19类文体在内的260余篇作品,时间从东周到南朝齐永明年间,大致与《文选》相仿。《古文苑》收录的作品中保存了许多具有神话色彩的素材和片段,虽说它们在全书中并没占很重的分量,但作为特殊的文学建构,很有研究的必要。本文拟从神话学这一角度,对《古文苑》收录作品进行解读,试图挖掘其神话文献价值和神话艺术价值并探究中古时期人们的某些神话思想。

一、《古文苑》作品的神话文献价值

依广义神话论,《古文苑》所运用的神话传说素材,可归结为神祇、神居、神物和神话事件四大类。{2}下面将神祇分为自然神灵与神话人物两类列表示之:

《古文苑》中的神灵与神话人物一览表

从表中可知,《古文苑》中所记录的神祇数量较多,但这些神祇在很大程度上已烙上了某些人文历史和宗教文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在数量上自然神祇少而非自然神祇多的情况。

除了神祇,《古文苑》还为我们展示了广阔的神话空间——神居,那是天庭、人间、冥土的组合。属于人间的第一个神奇所在为昆仑,它位于海内的西北,是帝之下都,方八百里,高万仞。中有九重增城,其阊阖之中,是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就是饮之不死的丹水;还有和之百药,能润万物的帝之神泉——醴泉、弱水等。第二个神奇之所为海中三座神山:一为中有十日洗沐之地——汤谷的瀛洲,二为时有神仙出没的员峤、方壶。此外,还记录了地之四极:极南之地赤野;极北之地幽乡;极西日入之处昧谷;极东日出之处浮桑。再加之号为鬼市、能令幽谷兴云的崆峒;地处北海,其地为仙家种芒、其山巅为极寒之地的钟山;黄帝所居的富丽堂皇的明庭;西王母宴请周穆王的瑶池隈;弄玉吹箫时常居的嬴女台等,真是满纸神异色,仙气扑面来。《古文苑》中记录的天庭,只有天汉、天门、天帝所居的紫庐、太一所居的玉房,而冥土只有沦于地中、万象幽暗的幽都,它们远没有人间处所那么丰富、奇特与有趣。

更吸引人眼球的是《古文苑》中记录的天地间所产的许多神物。动物:有为周穆王八骏之一的赤骥;有蜀守李冰尝沉石犀以御的水怪——水螭;有鲧死后所化的黄能;有赤文青质白喙而一足的怪鸟——毕方;有蜀王望帝之魂所化的子规;有西王母之使青鸟;有南方神雀鹪明;有黄帝所驱的神龙——应龙;有为楚相孙叔敖所杀的两头蛇。植物:有《太玄赋》中所言的泉水如酒,味甘,饮之数升辄醉,令人长生的玉醴;有朱赤色,食之使人驻颜不老,起死回生的芝草。《游仙诗》中有总石芝、木芝、草芝、肉芝、菌芝之名,服之长生不死的五芝;有长在贲隅的八棵桂树——八桂。李陵《录别诗》中有源于九重增城上珠树与玉树上的琼玉枝。另外,还有仙家之书绿帙、丹经,希世珍品和氏璧、随珠等,琳琅满目,令人惊异。

《古文苑》中,还述说了一个个神奇幽渺的神话故事,虽然大多是片言只语,可瑰丽多姿、意蕴深厚,具有广泛的象征性和深刻的寓意潜能。《大言赋》中“壮士愤兮绝天维,北斗戾兮太山夷”一句,再现了共工怒触不周山时那天崩地裂的恢宏场面。《蜀都赋》中“昔天地降生,杜宇密促之君,则荆上亡尸之相”、“武儋镇都,刻削成蔹”、“厥女作歌”等句,则包含有天降杜宇,自称望帝和荆人鳖灵之尸溯流复生,望帝委之为相以及五丁力士负土成山,开明帝悲悼五丁之姝四则灵异传说。“萧史编管以拟吹,周王调笙以象吟”(《捣素赋》)则描绘了萧史吹箫作凤鸣,王子乔吹笙和之,与之乘鸾而游的如诗画面,更有王子乔乘白鹤于缑氏山头,“举手暂为别”(《游仙诗》),谢时人而去的飘逸场景。还有,《游仙诗》中“遗珮长出浦”所演绎的那一个令人伤感的爱情传说,其优美的意境,凄美的情绪,叫人弥久不忘。也有“黄河千里槎”所说的居海者乘槎任其浮游,竟犯牛女星这样传奇的经历。也有与齐国名相晏婴有关的“三桃杀二士”和伯夷、叔齐相隐逸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这样孤愤悲凉的传奇。还有因母“精感赤龙”而神奇降生并“扬威斩蛇”使“金精摧伤”的汉高祖刘邦那不凡的经历。

有些神祇和神话传说的内容是第一次在这些作品中出现,如,贾谊《旱云赋》中的田畯之神啬夫,之前的文献中根本没有记录。又如西汉扬雄《蜀都赋》中有关望帝杜宇、开明帝鳖灵、五丁以及五丁之姝的灵异传说也是如此,虽然扬雄在《蜀王本纪》中也记载了这些传说,但《蜀都赋》为扬雄早期所作,写作年代比《蜀王本纪》要早。同样一则神话传说,可能会记载在不同的文献中,《古文苑》所记往往具有独特的价值。杜笃的《首阳山赋》不但是著名的伯夷、叔齐传说的较早记录者,而且赋中以作者巧遇几百年以前首阳山采薇的二老,主动搭讪,再由二老亲道原委,则更加接近原貌,且更富神话意味。此外,《古文苑》作品中有的神祇或物品也具有宗教民俗的研究意义。如战国时吴国的武子胥,在《曹娥碑》中则已成为了时人膜拜的武君。《枯树赋》中记载的“枯桑之社”,很明显源于伊尹生于空桑的传说且是流传弥久的风俗遗留。由上观之,《古文苑》的文献资料价值是很突出的。

二、《古文苑》作品的神话艺术价值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神话大抵以一‘神格’为中枢,又推演为叙说,而于所叙说之神、之事,又从而信仰敬畏之,于是歌颂其威灵,致美于坛庙,久而愈进,文物遂繁。故神话不特为宗教之萌芽,美术所由起,且实为文章之渊源。”{3}这段话对神话的起源、性质、特点及与宗教、艺术、文学的关系作了精妙的叙述,“实为文章之渊源”一句,更是直接点明了神话对中国文学的巨大影响作用。《古文苑》作为一部搜集广泛的历代诗文总集,其中收录的大量作品也不例外地从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它多层次、多方位地表现了神奇的自然界和形形的社会生活,不但使作品极富神奇色彩,而且通过神话所蕴含的丰富内涵,表达了情志,抒发了情感,突显了主题。这些神话传说的影响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在作品中具体运用一些神话原型;二是神话传说作为知识素养融进了作家的创作机制之中。{4}第一点是直接的,即《古文苑》作品中的作者对神话传说的原始意蕴进行直接运用,成为文学形象的重要内容;第二点是间接的,有的作者是对神话意境予以借鉴,有的是对神话原始意蕴进行改造和创新。

从整体上来讲,诸如羿、鲧、烛龙、巫咸、昆仑等神话概念,在《山海经》中是多次出现的。而羿射日神话、羲和鞭赶太阳的神话、舜娶尧之二女及对父、弟的宽阔胸怀、伊尹空桑传说以及阳侯兴波等故事,则是《楚辞》对《山海经》神话系统的阐释和补充。阅检《古文苑》中运用的神话传说,不难发现昆仑概念的多次出现,如《甘泉赋》中的“冠高山而为居,乘昆仑而为宫”,《灵河赋》中的“咨灵川之遐源兮,于昆仑之神丘”,《菟园赋》中的“故径于昆仑,貇观相物芴焉子,有似乎西山”,《太玄赋》中“升昆仑以散发兮,踞弱水而濯足”等,而且还频繁出现了尧、舜等神话中的帝王和羿、鲧、蚩尤、共工等神话英雄。由此可见,《古文苑》中的神话传说大多出自《山海经》或《楚辞》神话原型,我们也就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这些作者是将其解读的神话原始意蕴直接引入到创作中的。

《山海经》中神话信息量最密集、诗化场景最丰富的是在《海内西经》描述的“昆仑之墟”“开明兽”周围环境的内容上,那里有神奇的丽鸟、珠树、玉树、不死树、神泉,到处一片辉煌,一片绚丽,令人眼花缭乱。而这些神话意境往往被后世作家作为一种审美思维来借鉴。试检《古文苑》中的具体作品,则可明了。

宋玉在《笛赋》中将生长在壁立千仞,磐石高耸的衡山之竹,配以昆仑山才有的丹水、醴泉,“丹水其左,醴泉其右”,这样一来,“奇篠异幹、罕节间枝”的冉冉翠竹更增添了灵秀、妩媚与神奇的美。还有的作品表现为作者对神话境地的畅游,如张衡《骷髅赋》开篇如是写:“张平子将游目于九野,观化乎八方。星回日运,凤举龙骧。南游赤岸,北陟幽乡。西经昧谷,东极扶桑。”在一个深秋的早晨,作者设想自己如凤飞举、如龙腾骧,周游遍览九州之野,观看万物风情于四面八方,这真是一次让人意气风发的畅游。这一段想象,正是作者想摆脱险恶现实的羁绊和对自由清明世界无限向往的内心呈现,也为本篇“乐死”、“恶生”的主题渲染了一个神奇瑰丽的神游意境。

转贴于

然而,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以及宗教的力量,特别是道教对神话的利用,《古文苑》中的许多作品,在对古代神话传说运用的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如果说张平子的四野遨游还只是一个设想,人世间阵阵寒凉的秋风,使得作者畅游的梦很快破碎,他又回到了现实的土地上,那么,在王融《游仙诗》中,诗人则是遍游神国,与神仙交通,并完完全全地陶醉了,乐不思蜀了。他离开习道求仙的“槐岻”、“瑶碣”后,就至“员峤”、“方壶”处欢宴,又小憩于“嬴女台”,再游历至“瑶池隈”,观“青鸟骛高羽”,与“王母停玉杯”,在南征路上,诗人遥望增城,依然回味“朱霞拂绮树,白云照金楹。五芝多秀色,八桂常冬荣”的奇幻景色。这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自然神话景观,除了能雕饰文字,使之华美、奇幻外,还透露出了新的时代气息,那就是神话中神灵处所与仙人处所混合,这种氛围使得作品充满了更自由的精神。

另外,在继承《楚辞》中描写神人同居的世界这一传统的同时,《古文苑》作品中还多了神灵和仙人共处的内容,其神祇的形象既保持了原始诸神的自然风貌,又因仙人的加入,具有浓郁的人情味,这使得作品的内容在文化意义上更加丰富。如扬雄的《太玄赋》:“纳傿禄于江淮兮,揖松乔于华岳。升昆仑以散发兮,踞弱水而濯足。朝发轫于流沙兮,夕翱翔于碣石。忽万里而一顿兮,过列仙以托宿。役青要以承戈兮,舞冯夷以作乐。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妙曲。茹芝英以御饿兮,饮玉醴以解渴。排阊阖以窥天庭兮,骑骍騩以踟蹰。载羡门与俪游兮,永览周乎八极。”这里的傿禄、松乔、青要、素女、羡门等众仙人,已经不是原始神话的内容,但作者运用神话提供的广阔想象空间,使他们也与冯夷、宓妃等诸神一道组成一幅幅神采飞动的天国图画。

运用奇丽的神话景观和具有丰富意义的神话故事(原型)来表现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方式方法,已成为一种运用神话的艺术手段。《古文苑》作品采用这种艺术手段的目的随作品内容的不同,而呈现出多样性。有的是为了点缀器物制作之精美及意蕴之吉祥,如蔡邕《警枕铭》中“应龙蟠蛰,潜德保灵”就是如此。有的含有规箴劝勉之意,如扬雄《太仆箴》中则用“昔有羿,驰骋忘归”的神话事例来规箴太仆应该尽职尽责。王粲在《为刘表与袁尚书》中则语重心长地劝谭尚勿“追阏伯、实沈之踪”,“忘《棠棣》死丧之义”,而应该戮力同心,共抗曹操。有的则用来抒情,《终南山赋》中的作者身处雄伟神化的理想仙居所在,思“彭祖宅以蝉脱,安期飨以延年”,充满了对神仙生活的无限向往。《游仙诗》中“举手暂为别,千年将复来”则化用王子乔谢别人世的传说,抒发对其神游的神仙世界的留恋之情。有的歌功颂德,蔡邕在《九疑山碑》中,追念了舜孝悌父兄、接禅为君、治国有方、尸解升天的人生历程,“逮于虞舜,圣德光明。克谐顽傲,以孝蒸蒸。师锡帝世,尧而授徵。受终文祖,璇玑是承。太阶以平,人以有终。遂葬九疑,解体而升。登此崔嵬,讬灵神仙”,表达了作者对舜帝的由衷赞美。

可见《古文苑》在神话艺术表现上有两个显著特色。第一,所运用神话传说比较零碎,一般不专咏一神,而多是众神祇名字的罗列或偶现某一神祇的身影。在遣词造句上表现为一、二个短句甚至仅为一个词。且神祇的面貌大多模糊,没有《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人、山鬼,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以及曹植《洛神赋》中的宓妃那样已成为人格化、能予人以深刻印象的神祇。这除了《古文苑》的选编者必须遵循一定的选录标准,对这类专咏一神的作品不予录取的原因外,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中古时期的作家们在神话文学化的进程中{5},对神话传说如何运用于创作的独特思考和艰难探索。无可否认,在运用神话的艺术水准上,《古文苑》中的这些作品是无法与楚辞中的作品相媲美的,但他们发现和肯定了神话传说的意义和价值,使神话文学化的进程得以延继、发展。第二,继承楚骚传统,渗入仙话故事。这一点,前文已涉及,不再赘述。

三、《古文苑》作品渗透的神话思想

神话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神话承载着传统,内含着道德,体现着文化范式。《古文苑》作品中所记的山川物产、神祇仙家、传闻故事,都生动而真实地反映着中古时期人们的宗教神话思想。

第一,情系大地。《山海经》是百世神异思维的经典。它以山海之所经,历述怪兽异人的地域分布和由此产生的神话和巫术的幻想,它呼唤着山川湖海的精灵和魂魄,使中国神话幻想在滋生和笔录的早期,就粘附着泥土和方域。因而,其神话思维带有浓郁的土地缘分。与《山海经》相似,《古文苑》所录神话中记录的天庭和冥土也远没有人间处所那么丰富、奇特与有趣,相反,它对人间的山脉、近海、四极那些熟悉的景致和物品则大书特书。这种神话思维的形态,是与华夏人民长期居住于山川阻隔、内陆外海的土地上所形成的地缘文化心理相联系的,是中古时期的人们承袭《山海经》而来的一种深沉的大地情结。

第二,乐生拒死。神话否定死亡的观念在《山海经》对羽民国、不死药一类描述上已露端倪。在神话的世界中,生命是不会毁灭的,它“断然否认死亡的真实可能性。在某种意义上,整个神话可以解释为就是对死亡现象的坚定而顽强的否定”{6}。《古文苑》所录神话中的人物和物品则将乐生拒死观念表现得相当强烈,那些“食之不饥”“食之寿长”的饮食,那些方士的长生和神仙的逍遥已成为古代作家感情的依托、归附和慰藉。他们渴望生命不朽,渴望与神人同处、与仙人同游,在他们的奇异幻想世界里,人间吉凶祸福等沉重的生存忧患已不复存在,他们超越了个体的短暂和偶然,从生命哲学的角度来看,就是对死亡的心灵超越。{7}

第三,归依美善。《山海经》里的神灵新鲜朴野,没有什么人间的、或非人间的道德标准。也就是说,《山海经》里没有对非分越轨行为的报应,一切都取决于不知何由的一个“见”字。如:“见则国有恐”,“见则国有兵”,“见则大旱”等。但也有将人间仁政美德与美丽灵异之物相交融的记载,比如某些灵异之物“见则其国大穰”,尤其是多次出现的凤凰或鸾鸟,这无疑是富有象征性的理想颂歌。《古文苑》中的作家们则将神话中的神灵赋予了鲜明的道德判断,借助神话表现了他们归依美善的道德标准。治国有方的舜帝、射日英雄后羿,公正不阿的皋陶是人们对于真淳无伪、幸福美满的传说中的上古神话时代的憧憬,对有神异经历和本领的英雄的崇拜。而对于只图一己私欲,迷于田猎,不恤下民,不得返国的夏启子太康则予以鄙弃。我们可以清晰地感觉到在表层叙述中,神话用大胆的幻想以及大量神灵和自然现象,原袭着远古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色彩。但是,最终它揭示的仍然是现实社会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它充满了社会伦理、价值观念、世态炎凉的说教,充满了现实社会生活的气息。因而《古文苑》中作家们所运用的神话浪漫主义精神减少而现实主义精神浓厚。这可以说是中古时期的作家们对远古神话运用的突破,亦可以说是一种缺憾。

《古文苑》的选者在不经意之间,为我们保存了许多涂抹有神话色彩的作品。它们所具有的神话文献价值、神话艺术价值和神话思想确实足以引起神话研究者的重视。

①(宋)无名氏辑, 古文苑[M].四部丛刊本.

②袁珂. 中国神话大词典[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98,4.

③鲁迅.鲁迅全集·中国小说史略(第九卷)[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7.

④高有鹏,孟芳.神话之源——《山海经》与中国文化[M].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1,137.

⑤赵沛霖.先秦神话思想史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 2002,45.

⑥[德]卡西尔. 人论[M].甘阳译. 上海: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8,107、108.

第10篇

辽宁牛河梁遗址多处遗迹与神话传说惊人吻合。

在华夏子孙中,很多人都听说过“女娲补天”的故事,但多少年来,关于这个故事是真是假一直是个谜。

红山女神像:与女娲有关?

牛河梁遗址位于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建平两县交界处的牛河梁村,是一处原始社会末期的红山文化遗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辽河流域考古工作者在这里发现了一座女神庙,并在庙中出土了一尊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残体泥塑女性群像。

牛河梁女神庙出土的这些彩塑女神像,其高度的艺术概括可与西方的维纳斯相媲美。但值得注意的是,已出土的女神上臂塑件空腔内带有肢骨,因遭火焚多成灰渣,专家推测有可能是人骨。

联系中亚曾有在人头骨涂泥成像的崇拜形式,牛河梁女神像有可能是以现实中的人物为依据塑造出来的。它使亿万中华子孙第一次看到用黄土模拟真人塑造的5000年前祖先的形象。

那么,牛河梁女神像是否与传说中的“女娲氏”有关?古籍记载中,女娲的第一大功劳就是“搏黄土做人”。而牛河梁女神带有肢骨的塑件,与古籍记载有惊人的相似。

“金字塔”顶:炼“女娲石”之处?

在距离牛河梁女神庙一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小土山,经初步发掘证实,这座土山竟全部是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直径为60米,外石圈直径约为100米。

小土山的形状为圆锥形,小抹顶。上面是用3圈石头围砌起来的,每一层石头伸进去10米,高度为1米,山下面亦有3圈石头围砌起来。围绕小土山周围的山头上,还发现有30多座积石冢群址,整个积石冢群都是圆锥形,大抹顶,和古埃及的金字塔相比,布局是一样的。据朱达讲,当初发现“金字塔”时,山上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而“金字塔”顶部是炼铜遗址,有1500个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

那么,这座“金字塔”式建筑物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据古籍记载,女娲氏乃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位无所不能的女神,是在大地上创造人类、化育万物的母亲。古时出现天崩地裂,“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由于这个神话传说,后人因此把彩色异常的石头叫“女娲石”。

牛河梁大金字塔顶炼红铜(是否就是五色石)的遗址,与此神话传说中女娲炼五色石极相吻合。

无足玉龟:女娲“断龟足”的佐证?

考古工作者又对围绕大金字塔周围的小金字塔群进行了部分发掘,其中出土大批玉器。

一座积石冢的中心大墓里出土一具完整的男性骨架,头部两侧有两个大玉环,胸中佩戴着双龙相交的勾云形班次佩,头的上部有玉箍,腕部有镯。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死者双手各握一玉龟,一雌一雄,相配成对。

第11篇

1、独角兽象征着爱情,寓意忠贞不二,勇气,美好,高贵,高傲和纯洁。

2、独角兽为神话传说中的一种虚构的生物。现行西方神话的独角兽则形如白马,额前有一个螺旋角,代表高贵、高傲和纯洁。有的故事中描述为长有一双翅膀,甚至还有独角兽是黑色的描述。西方独角兽的原型已被公认为印度犀牛。

3、古代神话传说中一种头顶正中长有一支单角的动物。在西方传说里,独角兽的角有解毒功能,很多人乘机去卖“独角兽”的角的粉末。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2篇

中国古代民间神话传说中可见于中国经典中的生物,在现实中无法找到实体,但其形象的组成物源于现实,起到祛邪、避灾、祈福的作用。

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等龙文化非常丰富。

龙的形象最基本的特点是九似,具体是哪九种动物尚有争议。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而这些已经是晚期发展而来的龙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龙而言更加复杂。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