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徐志摩诗集

徐志摩诗集

时间:2023-05-29 17:58:5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徐志摩诗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徐志摩诗集

第1篇

一、白话音译个性足,音形结合作品多

徐志摩生活在时期,并亲身经历了之后的中国文学发展。当时白话文已经取代文言文成为书面语言的主流形式。作为西方文学作品翻译的大师,徐志摩极力主张用白话文而不是文言文翻译西方文学。徐志摩用白话文翻译,将他的西方文学译作正式带入全新的境地。例如,他翻译的布莱尔的《猛虎》,就采用白话的形式,将作品中的老虎描绘成一种虚弱、颓废的老虎,真正展现出原作的情感及力量。译作中,徐志摩用火焰似的眼光、骇人的雄厚、飞腾等现代词汇再现了老虎威猛的原型,这些词汇对当时有着传统国学经历的文人来说算是新奇。徐志摩还节译、转译了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并从文化的视角将其翻译成一种文化现象,真正实现两种语言的转换。例如,徐志摩曾转译英国作家高斯的英译本,翻译法国作家福凯的《涡堤孩》实际上已经是编译了。徐志摩深知汉字属于“形音字”,而英语则属于纯拼音文字,所以中国人很容易见到字形联想到它的意思。例如,当时的康桥现在就翻译为剑桥,康桥给人以健康、优雅的气质,而剑桥一般会让人想到桥的雄伟、气魄等。“翡冷翠”便会让人想到一个美丽的地方“,赛有那拉”是目前对日文“再见”的最美丽的翻译。可见,徐志摩正是通过自己音译、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实践,推动着中国乃至世界翻译事业的发展与进步。早在20世纪20年代,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期间便开始翻译诗歌。此后,他直译了很多西方文学作品,其中包括诗歌、戏剧、小说、散文等多个题材。特别是在其短短三十六岁的生命时间里,他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涵盖绝大多数文体的作品,作者包括三十多位文学大师,如莎士比亚、拜伦、哈代、惠特曼等人。在诗歌方面,《徐志摩诗集》诗集中就收藏有十多个国家三十多位诗人的作品。另外,徐志摩还翻译了德国著名作家福凯的《涡堤孩》,意大利作家邓南哲的《死城》,英国曼斯菲尔德的小说集等等,与其同时代的作家相比,徐志摩翻译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其范围之广,涉及的题材众多是绝无仅有的。此外,令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徐志摩对翻译名称的处理之成功,最终成为他的“注册商标”。例如,《翡冷翠》便是徐志摩西方文学翻译中的一个专利,他将意大利名城佛罗伦萨翻译为翡冷翠,巧妙融合了中西文学中的意蕴表达,其通过音译的方式,并采用一些形象感很强的文字,实现“音”与“形”相贴近的艺术效果。此外,徐志摩还充分利用自己编辑西方文学作品的机会提倡西方文学的翻译,如他主张用文言文翻译西方诗歌文学。总之,徐志摩的西方文学作品的翻译有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同时他还深受西方浪漫主义、唯美主义风格的影响。

二、空灵飘逸译如诗,多元转译添色彩

徐志摩是中国新诗坛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善于创作空灵飘逸的浪漫主义诗歌。然而,他翻译的西方文学作品大部分却是现实主义题材的,从其翻译作品的文体中可以看出其审美价值取向。同时,虽然他翻译的作品绝大多数是现实主义题材,而其中大多数为抒情方面的诗歌,带有浓厚的个人印迹,属于最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徐志摩翻译了曼斯菲尔德的十个短篇小说,斯蒂芬斯的两部长篇小说,赫胥黎的《半天玩儿》等,徐志摩都将它们称为散文写成的诗歌。其实,徐志摩翻译的现实主义小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对平凡人物的同情,二是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其中,曼斯菲尔德的小说便属于前一类,她的作品以美著称,有着“狂风骤雨向读者灵魂奔波”,徐志摩也为此深深震撼。自此,曼斯菲尔德便成为徐志摩精神上的感召者,并翻译了她的大量文学作品,并取名为《英国曼斯菲尔德小说集》。林徽因在其《悼志摩》中提到“:志摩是一个具有浪漫主义情怀的古怪年轻人,他的人格中最精华的是对平凡人的同情,没有一种情感,他不能同情。他对一切弱小的怜爱,他一生都在同情别人而忘记了自己的痛苦。”同样,赫胥黎的《半天玩儿》也是这种风格的作品,其主人公彼得在阳光中独自品味自己的寂寞,这时远处走来了两位华丽的小姐,而她们却不幸地遭到恶狗的侵扰,好心的彼得救了这两位小姐,但他的行为却受到了这两人的鄙视,徐志摩用诗化的语言描述了彼得的心灵,充满着无限的怜悯之情。徐志摩对文艺复兴以来各派的浪漫主义作品均有翻译,他翻译的首部德国浪漫派作家福勾的《温蒂娜》,便是以中古为背景的骑士小说,叙述了一个美丽的妖怪与人类之间的爱情故事,他当时看到这部小说时非常感动,并非常欣赏其文笔结构。20世纪30年代,中华教育基金会推选徐志摩、梁启超、闻一多等人翻译了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的《我自己的歌》,这是其参与的第一部有着重要影响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徐志摩翻译笔法的流畅完美,再现了原作动人的情节,如在翻译《曼斯菲尔德》文章时,他就曾引用奥帕尔的一首非常悲观的诗歌,其回忆了家人生前的美好生活变成了虚幻,悲观的诗人无法回避这种幻灭所带来的深刻反响。1924年,泰戈尔访华,徐志摩担任翻译,这次合作使得二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两人都是有着双重文化背景的诗人,他们都具有良好的东方文化修养并羡慕西方文明。徐志摩翻译了泰戈尔在中国的全部演讲,并陪同他一起远赴日本。后来徐志摩还专门赴印度拜访泰戈尔,他翻译的《谢恩》、《园丁集》便是泰戈尔六十多首诗歌中最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可见,浪漫主义诗歌的翻译是徐志摩翻译中最得心应手的,同时他的美学色彩的译作更增添了原作的浪漫主义色彩。徐志摩自谦自己的翻译是一朵没有灵魂的假花。徐志摩不懂得意大利语,如果要翻译意大利语方面的文学作品就需要转译原著的作品。例如,邓南哲是意大利著名的诗人、剧作家,他的戏剧摒弃了日常生活的繁杂,在语言上更加追求抒情、优美的风格,能巧妙地借助剧中人物之口来渲染作者所要表达的唯美主义色彩及风格。邓南哲的作品通过英国著名文学家西蒙斯的翻译,扩大了该作品在英国及世界文坛的影响。徐志摩便是通过西蒙斯的译文指导邓南哲的,其在英国剑桥大学留学期间,苦于找不到邓南哲的英译本,他曾下决心转移了邓南哲先生最有名的戏剧《死城》的部分内容。四年过后,徐志摩在中山大学图书馆整理旧有资料时偶然发现了这部译作,再次激发了其对这位著名作家的热爱,他曾撰写了《丹农雪乌》这部专门介绍他生平及创作思想的文章,并从唯美主义的观点论述了其所受到的影响。后来,徐志摩又创作了《丹农雪乌的戏剧》对《死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诠释,该部作品描写了具有美学色彩的兄妹畸形恋爱,是邓南哲先生的处女作,该作品一直笼罩着某种神秘的忧伤与不安。

作者:赵丹单位:西京学院

第2篇

1904

她生于杭州官宦世家,天生丽质,娴雅端庄。5岁便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她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亦擅长文学创作,才华横溢、涉猎广泛,被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是那个时代“太太客厅”里永远的主角。

1920

16岁,她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攻读建筑学志向。是年与诗人徐志摩邂逅,随其进入文学与戏曲界,后成为新月社的座上宾,两人暗生情愫。

1922

苦苦追求她的徐志摩,不惜与发妻张幼仪离婚,但她却随父归国,单方结束了一段无望的爱恋。徐在一连串碰壁之后给她留下了惊世、痛彻的爱情宣言:“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1928

24岁,结束留美学业,她与相识十年的梁思成在温哥华完婚,成就了一段“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佳话。夫妇二人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共同走过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的200多处古建筑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的认识并得到保护。

1931

27岁,在研究建筑科学之余,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4月,以“徽音”为笔名在《诗刊》发表了第一首诗作《谁爱这不息的变幻》,后陆续发表多篇诗歌、散文、小说、戏剧与文学评论,受到文学界与众多读者赞赏。

1949

45岁,她被聘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为百万大军挥师南下,与梁思成等编印《全国重要文物建筑简目》。7月,她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设计。

1951

47岁,她是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者之一,时任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承担为碑座设计纹饰和花圈浮雕图案的任务。同年,为挽救濒临倒闭的景泰蓝传统工艺,她带病深入工厂调研,一改往日单调花纹,设计了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新颖图案,深受欢迎。

1955

4月1日,只经历了51个人间四月天的她在京病逝,至此,这位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让金岳霖记挂了一生,让男人们仰慕了一生的传奇女性,世间再无。

新月社:

20世纪20年代末期,由徐志摩与等人创办的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社团,社名由徐志摩依泰戈尔诗集《新月集》而起,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各领域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了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特点。

第3篇

摘要:《月下待杜鹃不来》是徐志摩早期的作品,较少或几乎还没有受到学者和读者的关注。但它却是徐志摩笔下一首美丽而哀伤的爱情咏叹曲,一首感叹理想与现实的悲歌。它以情感为基调,新旧结合,呈现出多主题、多意象、多节奏的创作风格。

关键词:主题;节奏;意象

《月下待杜鹃不来》发表于1923年的《时事新报•学灯》上,收录在诗人的第一本诗集《志摩的诗》当中。虽然是徐志摩早期之作,但即使与其在1925年以后创作的比较成熟的诗篇,如《偶然》、《再别康桥》这些经典之作相比,这首诗歌仍不失为一首意蕴优美、技巧丰富、耐人寻味,经得起字斟句酌的佳作。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细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栏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月儿,你休学新娘羞,

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

你昨宵也在此勾留,

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听远村寺塔的钟声,

像梦里的清涛吐复收,

省心海念潮的涨歇,

依稀漂泊踉跄的孤舟;

水粼粼,夜冥冥,思悠悠,

何处是我恋的多情友?

风飕飕,柳飘飘,榆钱斗斗,

令人长忆伤春的歌喉。

在这首诗歌中,诗人仿佛是一位心思细腻、情感丰富的恋人,在月升日落之时,热切而忧郁的等待、找寻生命的挚爱。诗歌的第一节把读者引入一个安静优美、富有诗意的自然空间:有“凝静的桥影”,有无声流淌的绿水,有渐渐散去的落日余晖,还有初长成的青苔……一副幽静的“春景图”浮现眼帘,引起读者无限的遐想。春天是万物苏醒、生命绽放、生机焕发的季节。诗人站在河边,看着眼前无限美好的春景,焦急地等待着自己的心上人,可是等呀等,迟迟不见“静女”的出现。此刻,诗人看着自己的形只单影,百感交集,失望、迷惘、落寞的情绪一齐涌上心头,顿觉“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随着第一节诗末句的自然过渡,诗歌的第二节又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奇妙丰富的心理空间。等不到爱的人,诗人只能仰头叹息。这时,无意间看到天上那轮悄悄爬上夜幕的明月,不禁将心中的苦闷和忧伤转向对月儿的埋怨和疑问:月儿呀,你可不能像她一样,躲躲藏藏,不出来见我,令我这般痛苦难堪!你昨天也在这里逗留,可曾见到了她那美丽的倩影?是否知道今夜的她会不会出现?尽管诗人内心百转千回,矛盾重重,但月亮依然不言不语。他颓唐了,失望了,低下眉头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这时,只听见远处传来一阵清澈的钟声,一声一声,仿佛敲打、撞击着诗人苦闷的心灵。他遥想着自己像一支“踉跄的孤舟”漂泊在茫茫的大海上,任潮涨潮落,风来雨往,像一位断肠人沦落天涯。此时,诗人的内心已由等待时那种时而欢喜,时而焦急,时而迫切,紧张不安的情绪转变成了一种无望、无奈、悲伤的心情。当然,这首诗歌中的“爱情”也可以是作者理想和信仰的化身。因此,这首诗歌的主题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围绕“爱情”(或者说“理想、”、“信仰”、“自由”等)这个主题,全诗出现了多种意象,主要有:月亮、杜鹃、小桥、流水、青苔、夜色、钟声、孤舟。全诗通过这些意象的组合,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给读者营造了一个优美、充满诗意的意境。

朱自清曾说:节奏是诗歌灵魂。纵观整首诗歌,形式整饬,结构完整,节奏流畅,韵律和谐,从第一个字到最末一个字,几乎是一气流走。全诗一共四小节,分别代表诗歌“起、承、转、合”的四个部分。在这四部分中,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等待过程中时间的推移由紧张变得平静,由兴奋变得忧伤,由轻快变得沉重,由希望变成失望,甚至绝望,最后情感逐渐冷却。诗歌的音调也随着诗人情绪的变化而变化,使诗歌变成一曲低回婉转的哀歌。这首诗歌的韵律也非常特别。全诗分节押韵。虽然每节诗押的都是脚韵,但节与节之间又有所不同。有的是句句押韵(如第一、四节),有的是偶句押韵(如第二、三节)。这样“”的押韵方式,既使诗歌读起来显得生动,有抑扬顿挫之感,又不觉得凌乱、不调和。此诗在音韵上还巧妙地运用了叠韵、叠音的手法。

总之,这首诗歌紧绕诗歌主题,以诗人的感情为基调,在意象、节奏、体制、风格上匠心独运,用和谐的韵律,唱出一首婉转低回、伤感惆怅的心灵的悲歌。这首诗歌已于2010年由年轻创作人作曲配乐,费玉清演唱,逐渐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闻所知,足见其魅力之大。

参考文献:

[1] 陈从周.徐志摩:年谱与评述[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2] 徐志摩.徐志摩文集[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9.

[3] 宋益乔.徐志摩正传[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0.

第4篇

1924年4月,应中国学者梁启超、之邀,泰戈尔访华。在北京游览过程中,泰戈尔希望在中国能找到一块地方来实验自己的农业改革计划,当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的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泰戈尔就决定到山西去看一看。消息传到山西督军阎锡山耳中,他内心十分高兴。阎锡山对泰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里的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诗句十分喜爱,能与自己的偶像相交相谈,机会难得呀。

搭载泰戈尔的火车徐徐驶进了太原市正太路火车站。41岁的阎锡山一副乡村学究打扮,身穿黑缎布褂,脚穿黑布鞋,满脸微笑:“今天早上喜鹊呱呱叫,我想有什么好事,就把你泰戈尔先生迎来了。”在阎锡山的住所,通过翻译互相寒暄了几句家常,话题转到了哲学方面。泰戈尔仿佛是有意考问阎锡山,道:“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

阎锡山沉吟了片刻说:“东方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字。”

泰戈尔一听来了兴趣,紧接着问道:“什么是中呢?”

阎锡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泰戈尔微笑着点点头。一边担任翻译的林徽因和徐志摩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阎锡山读懂了泰戈尔的诗集里面的全部思想内涵。泰戈尔更是欣慰地握着阎锡山的手,他赞赏地对阎锡山说:“你是具有诗人气质的军人和国家管理者。”

宾主谈兴正浓,晚饭时间已到。阎锡山是知道泰戈尔是一个思想丰富、生活简单的人,就用朴素的农家饭菜来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国际贵宾。丸子、豆腐、猪肉烧粉条、豆芽、烧山药,再加一个玉米汤。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平时滴酒不沾的阎锡山破例陪泰戈尔喝了点杏花村汾酒,还打趣道:“我们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迁到武乡;太原成中央;国酒汾阳王;国宴玉米汤;国语五台腔;国歌山西邦。”听了阎锡山的话,客人们都哈哈大笑,一时间气氛非常融洽。对这充满山西地方风情的饭菜,泰戈尔非常新奇,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饭后,泰戈尔激动得再一次握着阎锡山的手说:“凡是被征服的、被压迫的、被失去活命的,都应该联合起来,把本来美丽的世界,还他一个和谐和生命。”

回到印度,泰戈尔对阎锡山的接物待人印象至深。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阎锡山的描述说:“他更像是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

与大诗人泰戈尔谈论哲学,成为了阎锡山终生难忘的经历。阎锡山在后来的很多时候谈起那次会见泰戈尔就会感慨万千,泰戈尔这样的伟大诗人的理念也影响着他的后半生。

摘自《炎黄世界》

第5篇

在不少中国人的心里,一提到阎锡山,大家的反应就是一个大军阀头子,一个杀害女英雄刘胡兰的始作俑者。但鲜为人知的是,阎锡山曾半生致力于哲学研究,并和印度著名诗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有过一段相见甚欢的“亲密接触”。

1924年4月,应中国学者梁启超、之邀,泰戈尔访华。在北京游览过程中,泰戈尔希望在中国能找到一块地方来实验自己的农业改革计划,当徐志摩等人介绍山西的乡村建设搞得颇有特色时,泰戈尔就决定到山西去看一看。消息传到山西督军阎锡山耳中,他内心十分高兴。阎锡山对泰戈尔诗集《飞鸟集》、《新月集》里的充满哲理和情愫的诗句十分喜爱,能与自己的偶像相交相谈,机会难得呀。

搭载泰戈尔的火车徐徐驶进了太原市正太路火车站。41岁的阎锡山一副乡村学究打扮,身穿黑缎布褂,脚穿黑布鞋,满脸微笑:“今天早上喜鹊呱呱叫,我想什么就来什么,就把你泰戈尔先生迎来了。”在阎锡山的住所,通过翻译互相寒暄了几句家常,话题转到了哲学方面。泰戈尔仿佛是有意考问阎锡山,道:“请问阎先生,什么是东方文化?”

阎锡山沉吟了片刻说:“东方文化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中’字。”

泰戈尔一听来了兴趣,紧接着问道:“什么是中呢?”

阎锡山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地解释道:“有‘种子’的鸡蛋的那‘种子’即是‘中’,此‘种子’为不可思议、不能说明的,宇宙间只有个种子,造化也就是把握的这种‘种子’。假定地球上抽去万物的‘种子’,地球就成了枯朽,人事中失了‘中’,人类就陷于悲惨。”

泰戈尔微笑着点点头。在一边担任翻译的林徽因和徐志摩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为阎锡山读懂了泰戈尔的诗集里面的全部思想内涵。泰戈尔更是欣慰地握着阎锡山的手,他赞赏地对阎锡山说:“你是具有诗人情怀的军人和国家管理者。”

宾主谈兴正浓,晚饭时间已到。阎锡山知道泰戈尔是一个思想丰富、生活简单的人,就用朴素的农家饭菜来招待这位远道而来的国际贵宾。丸子、豆腐、猪肉烧粉条、豆芽、烧山药,再加一个玉米汤。出于对客人的尊重,平时滴酒不沾的阎锡山破例陪泰戈尔喝了点杏花村汾酒,还打趣道:“我们山西人的理想是:首都迁到武乡、太原成中央、国酒汾阳王、国宴玉米汤、国语五台腔、国歌山西邦。”听了阎锡山的话,客人们都哈哈大笑,一时间气氛非常融洽。对这充满山西地方风情的饭菜,泰戈尔非常新奇,吃得津津有味、赞不绝口。饭后,泰戈尔激动地再一次握着阎锡山的手说:“凡是被征服的、被压迫的、被失去活命的,都应该联合起来,把本来美丽的世界,还他一个和谐、本来充满了生命的世界。”

回到印度,泰戈尔对阎锡山的接物待人印象至深。在他后来的回忆录中,对阎锡山的描述说:“他更像是个文人,举止文雅,谈吐具有哲学家的风格。”与大诗人泰戈尔谈论哲学,也成为阎锡山终生难忘的经历。阎锡山在后来的很多时候,谈起那次会见泰戈尔的情形就会感慨万端,泰戈尔这样的伟大诗人在他的理念里也影响着他的后半生。1949年8月27日,阎锡山在台湾主持孔子诞辰2500年纪念典礼的讲话,再次提到和泰戈尔面谈一事:“泰戈尔问我,从上海到天津、北京,没有看见中国文化是什么。我说,你到太原也看不见,你到乡间或者能看见。这样,泰戈尔先生就指定一位研究农村的英国人在乡下考察了六个月,临行时,那个英国人说,中国的文化确在乡下,由人民生活的常态中略得端倪。”

在台湾的11年时间里里,阎锡山远离军政、看淡时事风云,在阳明山潜心写书,写下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和关于对中国古典哲学文化的探讨文著。1960年,77岁的阎锡山病逝。他生前就挑选了墓地,墓前有个巨大的“中”字,象征着其人生哲学:“发于仁,归于中。”

(孤山夜雨摘自《当代老年》)

第6篇

父爱似水

有人说父爱如山。他会将所有的感情都默默地隐藏在他那伟岸的脊背上,随着岁月流逝而积淀,偶而也会像休眠火山一样爆发一次。父爱如山,爱得如山一般深沉。

而我却要说:父爱似水。他将所有的爱都化做流水,从我心头流过,伴我跋涉人生旅程。哪里有我,哪里就有流水的足迹。于是水充塞着我的生活。当我悲伤忧郁时,有水歌唱的声音;当我欢欣狂喜时,又有水警示的话语在耳畔响起。来自天国的圣水,带着智慧,带着无私的爱,流淌在我心灵的每一处空间,不时给我安慰,给我激励,给我警示,不时地洗涤着我跳动的灵魂,让我在爱的呵护下健康并快乐地成长。

金秋时节,田野里弥望的是黄灿灿的稻子,远远望去,每一粒谷子都闪烁着收获的喜悦。唯有我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这曾经向往过的江城,带着几分伤感,几分失落,和父亲并肩坐在一株缄默的桂树下,桂香在我周围飘溢着,而我却分明感受到一种秋的萧瑟。江南不是我梦想中美丽的江南,一切竟是那样陌生,仿佛自己就像一片红叶,可是秋过了,秋风萧瑟,便被谁随手丢进了江里,顺流漂泊,没有方向,一片茫茫。多么希望有人能将我拣起啊,最好是放进诗集中连带着那被遗弃的伤感,珍藏。

第二天,我到车站送父亲,即将检票时,父亲递给我一本书,我打开一看,是徐志摩的诗集。令我为之惊喜的是,从书的第一页到最后一页都夹了桂花。父亲意味深长地说:“孩子,用心仔细闻一闻吧!其实每一朵都是香的。”说完走向检票口。

我呆立了许久,想像着曙光中父亲一页页放桂花的情景,感动得流下了滚烫的泪。

再回首,原来榕城确实很美。

父爱似水,似水的柔和,似水的细腻,也有似水的那种浪花飞溅,海浪淘天的阳刚。父爱,这如诗的爱之水携着阳光在我的生命之途上倘佯。

第7篇

大 理

我卸去黄金的铠甲

将战马换成耕牛

在一段传说的婚姻中

珍藏五个姨妹

五个姨妹

五座村庄开出的

五朵金花

坐在风中歌唱天堂的稻谷

孤独的国王

在秋天娶走了我的五个姨妹

只剩火焰

这行进在冷兵器上的旗帜

只剩苍山

这用雪水也擦不亮的王座

听赵立华说他的家乡剑川

法官赵立华

经常向我说起他的家乡剑川

那里的明清宅院

三坊一照壁

四合五天井

拴马的石桩

至今还站在街头

向去石宝山看西南敦煌的游客

讲述山间铃响马帮来的往事

剑川出才子

到过成都武侯祠的人

一定记得那副能攻心的对联

但不一定知道是剑川人撰写

如果经常看打仗的电影和旅游

南京的“总统府”3个字

路南的“石林”2个字

也出自剑川人的手笔

所以我每次听他说剑川

仿佛已经飞到滇西

在白族聚居的县城

用苏裹梅下酒

醉了就打李丽琴的手机

请她为我备好怡王茶

和走出边疆的马掌

奢华倾城

这是金铃子的诗集

一部不带走一片云彩

只带走徐志摩诗歌奖的诗集

在浙江海宁的颁奖典礼上

为她这个重庆妹儿颁奖的

是我的云南老乡晓雪

很多人都知道

晓雪是在诗人的头衔前

还要添加著名两个字的老帅哥

但不一定晓得

他的夫人早就把云南民歌

唱红全国唱向世界

看过《五朵金花》吗

“大理三月好风光

蝴蝶泉边好梳妆……”

并非金花的扮演者唱的

而是晓雪美丽的夫人赵履珠

比蜜还甜的嗓音

到永平

你最好从古代出发

带着兵器 农具

和马帮的铃声

到大理市以西

把博南山走成比远方更远的古道

在澜沧江东岸

无论你是征战的士兵

还是流放的状元

都是永平的亲戚

在缅桂花一样芳香的风俗中

你可以逢山开路 遇水搭桥

用汉朝官话和各种方言

开垦辽阔的边疆

一个驿站借宿一夜爱情

一个渡口渡过一段婚姻

如果你想安居乐业

每天用黄焖鸡下酒

就赶紧找一个杉阳美女

她会为你放牧牛羊

种植漫山遍野的核桃和诗歌

即使你躲进皇上都想去的宝台山

头枕古刹的钟声

第8篇

诗歌与我的成长

从小我就喜欢诗歌,无论是冰心奶奶从满温情的文字,巴金先生慷慨激昂的诗篇,还是徐志摩柔情似水的文采,优美的意境都能使我遐想联翩、沉醉其中!

能够成为一名诗人,一直以来都是我的梦想,而欣赏一首优美的诗歌,就如同欣赏一幅七彩的山水画卷,令人陶醉。无论什么时候,我都想随口背上几句——“我从不肯妄弃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折成一只小小的纸船……”正是这种对诗歌的痴迷,让我在成长中碰上许多难忘的事情。

一天,我正沉浸在《雨巷》那种细雨绵绵、富有诗意的气氛中,想象着那位撑着油纸伞的姑娘。突然间,爸爸进来了,问我在看什么。我说没看什么,爸爸从我手中拿过写着诗句的纸,被其中爱意绵绵的句子惊呆了。他眉头紧皱,脸上顿时布满乌云,拿着那张纸,恶狠狠的说:“你不好好学习,整天就看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说完就把它撕了。我吓得站在那儿一动不动,半天才流出泪来。爸爸根本不听我的解释,也不给我解释的机会。我夺门而出,好几天没有跟爸爸讲话。

面对顽固的爸爸,我实在没有办法,只有委屈的忍着,直到有一天看到有位名人说的“生活就像海洋,只有意志坚强的人才能到达彼岸”,我深有感触,是啊,喜欢诗歌是我的追求,这有什么不可以呢?面对不理解的爸爸,为什么不能用我的行动让他理解呢?于是我给爸爸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鸟儿已经长大,它有自己的追求,它知道自己要飞向哪片天空!”

几天后,我无意中在书桌上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到:“女儿,对不起,爸爸知道自己做错了。”我打开抽屉,发现里面放着一本精致的诗集!

指导教师陈庆柏

第9篇

不知何时,一个男子在岸边驻足,看得呆了痴了,恍然发现了生命的广阔与美丽。胡兰成在《山河岁月》中这样写道:“他忽然爱起那在洗荇菜的女子了,这爱竟来得无因无由……”

几千年过去了,一提到荇菜,似乎人人都能念出那句“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多亏了诗人,荇菜才没有埋没在阴沟和污渠,而是成为一个永恒的姿态,流动在历史的河岸边。

荇藻之姿 熏染诗情

荇菜,龙胆科荇菜属,又名菜、凫葵、水葵、水镜草。它的名称,在各地各有不同,李时珍云:“俗呼荇丝菜,池人谓之公须,淮人谓之靥子菜,江东谓之金莲子。”荇菜的外貌习性都与莼菜相似,不过叶形稍尖,开黄色和白色的花朵。朱熹《诗集传》中说:“荇,接余也。根生水底,茎如钗股。上青下白。叶紫赤,圆茎寸余,浮在水面。”

有荇藻的地方,总是一片片绵延,生机勃勃。荇菜最爱干净,又有净化水域的作用,因而它的栖身之处往往十分洁净。我常常思忖,如果用画笔来描摹荇藻的姿态,莫奈或许不够直白,梵高又太过浓烈,只有最简素的中国颜料才能画得出那份清洁和自如。

上世纪二十年代,徐志摩经狄更生的介绍,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他在那儿抛却了一切凡俗的束缚,选择自己热爱的文学课程学习。也是在这里,他皈依了浪漫主义和唯美派,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

多年后,当徐志摩再次回到康桥,漫步于那古老的河岸,他轻吟道:“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彼处的浮云、碧树,还有那康河里的流荇,都是他唯美诗篇的发源地。

张岱亦有这样的经历。《陶庵梦忆・天镜园》中提到的浴凫堂,有高槐深竹、水木兰荡,又有鱼鸟和藻荇,诸多层次的碧色叠加交错,生趣别出。张岱赞叹道:“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飞鸟游鱼,荇藻交横,仿佛天与地都可以尽揽眼底,空明澄澈,有如大乘境界。

荇藻之姿,自有一种清洁与浪漫,因而能熏染出诗的性格。难怪苏轼夜游承天寺,看到落在水中的松柏竹影,也误以为是藻荇。

参差荇菜 氤氲飘香

《唐本草》中记载:“荇菜生水中,叶如青而茎涩,根甚长,江南人多食之。”然而,作为一种食物,荇菜在古今饭桌上的出镜率都不算高。它活在诗中,仿佛只有餐风饮露的仙人才能去采食。

荇菜中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有机酸,嫩叶和茎干可以食用。荇菜的做法,与诸多野菜相似,常常烹炒,或清炒,或以蒜蓉提味,青翠悦目,爽口宜人。凉拌则是更为普罗而远古的一种做法。三国时吴人陆玑说:“其白茎以苦酒(即醋)浸之,肥美可案酒。”

近世画家陆文郁也说:“河北安新近白洋淀一带旧有鬻者,称黄花儿菜,以茎及叶柄为小束,食时以水淘取其皮,醋油拌之,颇爽口。”

夏季荇菜最盛之时,采摘新鲜荇菜,将荇叶洗净,切成细丝。待粳米熬成粥,撒入荇丝稍加熬煮,出锅前加入白糖调味,便是一碗足以消夏的荇菜粥。在酷热的夏日,不失为一道清火疗暑的佳肴。若是有一碟清素甘美的凉拌荇菜相佐,那这个夏天就完美了。

我总是不怀好意地揣测,中国人对于草药的痴迷,不仅仅出于药理作用,还有几分审美的意思。有些人闻见空气中弥漫的药草香,便觉得舒坦起来,像是有了什么依靠。有些人则蹙眉对着那苦汤,狠着心抿一口喝下去,待舌尖上回荡起甘味儿,便也心安理得起来。

荇菜是中药铺的常客,药书中说,荇菜性味甘冷,无毒,有消渴之效。将新鲜荇菜洗净,捣汁服用,便可以疗愈热毒。

古人将山野河川里的草药采摘回家,在院落中历经烈日曝晒,碾碎成尘;或以整草入药,在陶罐中慢火细熬,静静地等待那药草香缓缓弥散。这其中,有几分行为艺术的味道。所以,我们热爱林黛玉院中常年氤氲的药香,还有薛宝钗怀袖中的冷香丸。与鲜花的浓腻气味儿相比,药香有种清洁气,更淡漠,却更深邃。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几千年前的那个女子,到底采摘荇菜是入厨烹食,还是熬煮汤药?都如谜一般,无从知晓。只见那丝丝缕缕的荇藻在水中摇曳,透明如梦,它不只是一个白描的背景,更是爱情的引子。一发药性,就荼毒了有情人。

荇菜生于水中,清洁自持。它被诗人寄托了太多美好的想象,有赤子的纯粹,诗人的浪漫,还有平凡人的大彻大悟。《颜氏家训》云:“今荇菜是水有之,黄华似莼。”便是教导后人,要有清澈之心。

因为“诗三百”的曲调太古老,常常误以为荇菜离我们很远。然而,我却偶然与它在城市中相遇。那是在一个静谧的水渠里,周边行人寥落,只见水中有大片清朗茂盛的绿叶,其中冒出一些小黄花,有种悠远的境界。

第10篇

十月七号凌晨两点,我终于迎来了风尘仆仆的父亲。国庆我放假,他也趁此回湖南与母亲团聚。

一进门,还没等我端上盛在保温瓶里的饭菜,父亲就很郑重地从行囊里掏出一本崭新的书,递给我说:“三号那天陪你妈去书店买资料,看到了这本书,觉得很好,所以特意为你买下来了。”我惊讶地接过一看,呀!好一本《巴金诤言》!褐金色的封面上,巴老安详地端坐藤椅上,深邃的目光注视着前方……我急切地翻开它,映入眼帘的是巴老的手迹“我的心灵中燃烧着希望之火”,再翻,看到编排在最前面的是《青春是美丽的》,其间第一章《生活里充满春天》是这样写的:“在生活里是充满着春天的。秋天里的春天,冬天里的春天,而且有很多很多的春天。”就这么几句话,一下子打动了我的心,柔柔的感动瞬间弥漫了我的心田,一刹那眼睛就润湿了……

是啊,这世上,有谁会比父母更关心我、爱我?当我经历感情的巨变、从爱情的童话世界里走出、心灵遭受巨大重创时,只有我的父母亲,才能这样温柔细致地小心呵护我原本脆弱的心灵。在他们的心里,我就是那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尽管我已为人母。

想想自己的成长岁月,父母的爱总是与书相伴。小时候,他们用随手可及的书培养了我浓厚的文学兴趣,我的每一次作文拿奖就是他们最骄傲的时候。记得我迷恋上武侠小说时,他们竟慷慨地一下子买回了金庸的全套著作;我迷恋三毛时,他们又给我把三毛的书全搬回了家;我迷恋上诗歌时,他们把汪国真、席慕容、徐志摩、北岛、海子的诗集陆续摆到我书桌上……而上大学时,尽管图书馆里有的是书,父母亲还是郑重地送我路遥的两套书――《平凡的世界》和《人生》。我说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是如何如何地感动我,父亲专门去买了一本送我收藏。刚参加工作那年的20岁生日,父母特意邮寄给我的就是一本《傅雷家书》,这本白色素淡封面的书,被我小心地用漂亮的图纸包起书皮,如今就在我床头的书桌上,因为,这书中的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常能使我在孤独中温情地忆及我亲爱的父母亲……

此刻,又一次手抚这厚重芳香的《巴金诤言》,深深的感激与敬爱又悄悄溢满心田,忍不住又让泪水濡湿了眼眶……

(作者单位:中山市小榄镇菊城中学)

第11篇

只记得夏雨会如此放荡不羁,潇洒随意,不曾知道这秋雨也会如此。毫无预兆性的遮天蔽日,引风打窗,还有淅淅沥沥的滴答了一天一夜,真是随意而来,随意而去。

晚间时候,去图书馆已经成了潜意识的习惯,虽不爱看专业书,也从不写作业,只是为找到一种安静的可以让我的放松的环境,和一本本在黑暗的角落里等待我的散文诗词。只为让我遇见你,在秋分时节,安静地如一朵朵桂花,开在我的书架。现代诗词优雅,古典诗歌赋韵,一朵白玫瑰种下,埋在我积蓄多时的文集里,春气泛滥。滑动的笔尖下,一片片枫叶红了大段云霞,一滴滴清泪染了遮月浮云,一点点黄灯亮了远方通途,可是,这些春气感动亦是镇不住萌动秋心。记得颦儿在深秋里,夜夜不眠,嗽症复添,窗外雨打芭蕉,竹叶莘莘,飒飒作响,虽有凤来仪,但却是绛珠红泪,再想起平日里,寄人篱下,再填伤感,填一诗曰《风窗秋雨夕》,合《春江花月夜》之韵。最爱颦儿的小性情了,好好一曲也可作成多愁善感之意,恐我只能羡煞了。

斜倚靠在椅子上,翻着一本情诗,欣赏着鱼化石的“拐点”,喜欢着该自杀了的真切和姐妹的叛逆,笔记本上写着卞之琳空爱六十年的张充和,脑子里反应的却是为林徽因单恋一生的金岳霖,呵,想象简约婉约的近代诗,纠结掺合着一丝豪爽,舍不得却是随心放手了。桌子上放着林徽因和徐志摩的诗作,雨却滴答滴答的,落在我的身旁,打在我的脸上,风吹开散散的幕帘,拂起文友的长发,还将我的笔记翻到了那日那时的回忆,寥寥草草的字迹,真真切切的诗情。放下诗集,到走廊窗台旁,看看那月是否还在星河里温文尔雅,看看那雨是否还在纤纤连连,远处撑起一把把伞,伞下是否有你有他,还有那些楼下等伞的你我他,是否也算是另类的邂逅与缘。撑着一把天蓝色的荷叶伞,左手插在牛仔口袋,背上我的背包,踏着雨洼。秋雨在昏黄的灯影下愈发凄迷,本就凄冷的雨,又哪儿能经得起如此的渲染,可让我如何经受。路上的孩子们跑着,闹着,只想着快点回去,而我放慢了脚步,只看着他们越来越远,直到我视野的尽头。

前方还是雨,后面也是雨,跑两步怎么样,慢几步又怎样,人生的路途上还不都是这样,风窗秋夕,怎奈雨凄迷!倒不如拿出一种诗意的态度与情趣,好好爱惜这随心而来的秋雨夕,不慌不忙,哪怕是淋着病了,也是一番风流态度。那些槛内之人又怎么会懂,质洁本就洁,管它尘与埃。

第12篇

唐代传奇小说集,薛用弱所著的《集异记》里有一个“旗亭画壁”的小故事。

那是开元年间,王昌龄、高适与王之涣三位齐名诗人到旗亭小饮,碰上伶官登楼会宴,四个妙龄歌伎上台唱歌献艺。王昌龄一边旁观一边与高适、王之涣打赌,看看歌伎会唱谁的作品。

果然第一人唱了“寒雨连江夜入吴”(王昌龄诗),第二人唱了“开箧泪沾臆”(高适),第三人接着唱“奉帚平明金殿开”(王昌龄诗),就是没有王之涣的作品。他看着最后那歌伎,气质非凡,有点赌气地说:“刚才唱歌的都是潦倒乐官,唱的无非下里巴人的歌词。这些俗人不懂阳春白雪的曲调。”

故事到这里,压轴的歌伎果然唱了“黄河远上白云间”,化解了王之涣的尴尬,大家最后笑成一团,歌伎才发现原创者竟在现场,赶紧丰酒竞拜。

引这个小故事,是想谈谈文学史中,歌的传统。

歌是中国文学的渊薮

唐代诗作,格律押韵严谨,适合歌吟,民间配曲传唱,这样的传统还能追溯到更早以前。

《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集,根据《史记》,更早以前《诗经》收录了3000多部作品,后来经由孔子编辑,最后收录305首,分风雅颂三大类,孔子还“弦歌之,以求合韵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国风,即华夏诸国地方民谣,古代采风官到各地收集民谣,汇集而成。大雅小雅则是周王室与公卿大夫在正式与私人场合演出的歌曲。颂则是贵族祭祀鬼神采用的祭歌。

另一方面,《楚辞》亦是楚地的诗歌集,或说介于歌与诗之间,若以屈原为例。

检视中国古典文学史,不少人都说,文学的渊薮,是歌。

到了晚唐五代,词的创作,更离不开曲牌,文字与音乐密不可分,揭开灿烂宋词时代的序幕。柳永为歌女写就的词作婉约动人,即便当时看来世俗得要命,却成为文学史上不朽经典。

到了元明时期,曲牌组合成戏曲,诗词与说唱叙事结合,王实甫、汤显祖等巨匠又开启中国文学歌的新传统,《西厢记》《牡丹亭》等激发多少文人,煽动多少文心。

直到二十世纪初之后,汉诗摆脱格律,但仍然有像赵元任这样的人物,为徐志摩、刘半农等诗人的新诗谱曲,交出《新诗歌集》,创作艺术歌曲。

西方为诗谱曲

其实为诗谱曲,是西方古典音乐的一大传统。

最早是为经文谱曲,所谓“唱诗”,古时候新教堂落成便要委托作曲家创作弥撒曲,这个传统至今还在延续着,一代代作曲家赋予古老的拉丁文新生命。

经文曲的对立面则是民间牧歌,轻快幽默,赞颂爱情和生活,同时也书写人生的欢乐和苦闷。

十九世纪的舒伯特可说是艺术歌曲的集大成者,他在其短暂的生命里创作了600多首艺术歌曲,《鳟鱼》《冬之旅》《普罗米修斯》《美丽的磨坊少女》《天鹅之歌》都是传唱至今的伟大作品。

文学经典激发的古典音乐创作更不可计数,瓦格纳、李斯特、理查・施特劳斯、埃尔加……都有为文学作品创作的精妙乐曲。

游吟诗人传唱文学作品

10月13日,诺贝尔文学奖颁予美国摇滚传奇歌手鲍勃・迪伦,世人反应两极,这让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歌与文学的关系。

这是诺贝尔文学奖首次授予音乐人,诺奖组委会常务秘书萨拉认为,鲍勃・迪伦的作品可与古希腊诗人荷马和莎孚的作品相媲美,再次暗示人们,文学中早有歌的传统。

游吟诗人传唱文学作品,可是西方文学的源头。

自1950年代摇滚次文化浪潮席卷以来,优秀的流行音乐文学作品,如鲍勃・迪伦、约翰・连侬、里奥纳德・科恩等人的作品,滋养启蒙了一代又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