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时间:2022-12-23 06:52: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事业单位会计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事业单位会计论文

第1篇

1.1财务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核算和监督

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展现了多元化、多层次和网络型的发展格局,不在向传统的形式单独依赖于国家财政的拨款。当代的事业单位不仅自筹资金,还发展经济,这需要财务会计对事业单位的整个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做到准确地核算和监督。会计在核算和监督过程中应严格遵守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恪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最大限度的发挥会计的职能。本职工作内容主要有明确经费方面的开支标准、规范经费支出的渠道和制定相关的监督原则、内容和职责等等。

1.2财务会计的职能是参与经济决策和成本控制

财务会计人员在做好核算和监督工作之外,还应该具备长远的眼光看待企业的经济发展,并参与经济决策和成本控制的工作。做好事业单位财务活动的数据指标的预算工作,原因是预算的数据指标是事业单位进行决策的科学依据;监督好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变动,以此来明确事业单位的活动目标;做好预算工作,能为企业发展的各项决策和计划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1.3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在事业单位占主导地位

财务会计管理应该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企业的先关规定,其主要内容是财务监督、核算和控制,为企业和事业单位的计划和活动提供财务方面的支持。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是当和国家政府的具体形象,其发展状况直接反映了我国的财政国情和政策方针,群众可以通过行政和事业单位的财务发展状况了解到我国财政的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

2.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创新措施

2.1树立科学理财的新理念

根据我国的先关法律法规规定,在行政和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体系中,其负责人起到主导的作用,在财务和会计管理工作中占有主导地位。为了进行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创新,这需要行政和事业单位按照相关的规定做到树立科学理财的新理念,调整支出结构达到优化,使财政开支用在关键地方,发挥财政的高效作用,提高财政的使用率和透明化。

2.2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法制建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和发展,需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我国的国情要求事业单位的领导高度重视财务会计管理工作,加强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的法制建设,依据国家相关法律规定进行管理。为了更好地发挥财务人员的核算和监督职能,事业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和法制建设。使用激励机制激发和调动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做到对优秀财务会计人员的适当奖励和对出现工作错误的人员的相关的惩罚,从整体上提高财务会计人员的认知水平和工作能力,不断完善财务会计的法制建设。

2.3强化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控制,建立内部审核审核制度

事业单位在制定相关的制度的重要依据是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监督工作的主要内容涉及到购买以及相关金额的监督、对预算支出的监督、对财政工作落实中的过程的监督,要实现单位内部监督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需要建立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监督过程中,应做到监督的具体化,把各项责任明确到个人上,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进行专人专项的监督。审计人员对财务活动的过程和相关岗位进行监督和核实,尤其是比较重要的项目和活动做好严格的审计和监督工作,杜绝违规现象和损害国家利益和单位利益的事情出现,最大限度地保护国家和单位利益,规范财务管理制度,促进财务会计管理制度的创新,从而促进事业单位的整体发展和创新。

2.4构建全面的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发展,网络被应用于生活和生产的各个方面,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也不例外。网络的应用加快了财务会计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提高了财务会计的工作效率,完善了经济事项的发展过程和效率。因此,作为政府和党的形象部门,事业单位应与时俱进,把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建立和完善现代化会计信息系统,加快财务会计创新措施的落实步伐。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应依据市场的发展分析单位的财务状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能力,推进财务会计管理的进行。

2.5加快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队伍建设

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政策性、技术性、法规性,要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管理需要依赖多方面的支持,例如领导的关注、相关职员的认真负责等。只有领导有较强的管理意识,才能带动会计人员的认知提高,从而实现管理的创新和业务水平的提高。

3结语

第2篇

在当前的成本控制中成本作业法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管理方式,事业单位通过成本会计核算可以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思维观念进行再一次的更新和升级,而不是只是在单纯的进行一项成本控制的方法。成本会计核算可以让事业单位的服务和客户产品体验度有所增加。所以在当前事业单位中成本会计核算是一种有效的财会管理方法。在日常工作中对事业单位的考核主要是对绩效这个单一的指标进行衡量,但是事业单位的服务和产品有时候难以进行量化。因此在对事业单位进行评估时候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估体系,考核单位在降低成本的工作上的努力程度,进而为评估事业单位提供了有效的决策依据。

二、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虽然说计划经济体制早已破除,但是在事业单位内部还是有着残余,特别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很多老职工对成本会计是缺乏正确的认识。

相当多的基层领导更是没有充分认识到成本会计核算的重要性,有的事业单位只是管理层面上强调实行成本会计核算,没有切实有效的落实到位。自然也不能够利用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优势,没有能让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发挥应有的效用。我们可以知道在知识经济和新的制造业大的环境下都是会对成本会计核算有着一定的影响,特别是在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今天,知识经济成为了左右技术类事业单位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否站稳脚跟,对事业单位的发展有着关键的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有着传统背景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有着时间上和作用上的滞后性。事业在进行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中有时候对无形的消耗没有太多的关注,导致了知识和技能在成本消耗统计中出现统计误差。具体体现是计提折旧不规范,很多账面资产和实际资产不符合。

2.在很多的事业单位中存在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执行不规范的问题。

我们追根溯源可以发现根本原因是基层的会计核算和报账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不够高,在专业知识方面比较缺乏,他们之前往往是从事出纳或者是一般工作人员,缺少对成本会计核算与管理的专业知识,导致了在提交数据的时候不能规范的填写资金流的各项具体名称,对于资金性质、来源、开支等信息不甚了解。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财务管理工作形同虚设。在很多的事业单位中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往往是单独设立的部门,这个部门不能和其他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更不能准确的把各项开支信息及时的通过网络上报到成本财务部门,这种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时效性和管理的有效性。

3.成本会计核算方法滞后不能够适应事业单位技术进步的要求

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是在不断的加快,也是只有不断的加快技术改革的步伐,才能让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发现很多单位在进行新的产品研发和新服务项目时候并不能够及时的对成本核算的技术和条件进行改善,导致了成本会计核算往往不能反映事业单位真实的发展状况。更有事业单位对于成本核算新的方法并不能够及时的学习和利用,直接导致了与同等事业单位相比在成本会计核算方面有着明显的差距。监督体系不完善是大部分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通病,以至于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很多部门为了维护自己的私利在整体效益和用保效益方面提供的数据中作假,直接导致了成本核算的数据的可靠性。

三、提升事业单位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措施

1.转变观念。

事业单位在实行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落实,对主要人员要进行培训,量化各类执行人员在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中的工作。用新的思想和观念不断冲击职工和干部,让他们用新的技能进行工作。特别是在领导层中不断的学习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相关知识,让他们尽快的转变观念,在日常的工作中可以让他们重视成本会计管理工作,在人力和物力中可以相应的加大投入,另外也要建立一些整套的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制度,在科学化和规划化的制度下执行日常工作。落实责任制到个人,以确保成本会计核算和管理可以有效的开展。

2.改进固定资产会计核算。

针对事业单位成本核算问题,调整现有固定资产核算方法是关键。《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明确指出,“固定资产”及“固定基金”应在事业单位购置固定资产时增记,并把所购固定资产全额计入事业支出账户。可是现行核算易导致事业支出失衡,除了不真实可比性也不强。现阶段,事业单位应从现行企业固定资产核算制度规定中借鉴经验,增加“累计折旧”项于会计科目中;为确实反映资产净值,“固定基金”可经由折旧计提调整来实现,把分录改进成贷:“累计折旧”,借:“固定基金”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调整后,实现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原净值更直观地体现的同时,免除净资产的虚增。

3.变革财务报告体系及有效监管运行。

预算制度时期,使用者较简单是事业单位会计报表的显著特征,预算拨款使用是其主要体现,也就是资金使用是否规范,是否被挪用等;关注重点资金的安全性,而非财务成果评价。新形势下,财会信息须满足不同需要是由事业单位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引发的。为考核经营成绩,向投资及筹资决策提供参照,事业单位自身势必要求恰当、正确地体现财务成果。因此,当前事业单位财务报告体系需要变革,要与新形势相契合,有必要统一选用企业的财务报告体系。但相较于完全市场化的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的理财环境特殊。因此,事业单位必须严格掌控投资及债务规模,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国家应律法规定事业单位举债及投资资金比例,规范审批程序;符合企业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标准的,事业单位对外投资企业须编写合并报表等。

4.成本控制理念的创新。

第3篇

参考文献

[1]梁慧.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探讨[J].财经界,2015(14).

[2]刘兵.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企事业单位档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J].机电兵船档案,2015(2).

[3]杨雯.云计算环境下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5(10).

[4]李善贵.浅谈基于云计算的企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会计信息化[J].中国总会计师,2015(2).

参考文献:

[1]曹钢.财务管理与会计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7:395-396.

[2]刘清.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比较分析及其发展趋势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0,04:260+258.

[3]杨瑞青.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关系及发展趋势[J].企业研究,2012,16:64+68.

[4]樊林堉,何世鼎.浅析管理会计的未来发展趋势——基于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比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5,16:225-226.

【参考文献】

[1]张爱民.中国公办和民办高校会计制度改革研究[J].新会计,2009(9):4-6.

[2]刘芳.政府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界限——基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的会计比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120.

[3]孙莹.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财务运作模式异同比较研究[J].当代经济,2011(9):108-109.

[4]徐梅兰.美国公立和私立高校财务报告要求之比较[J].事业财会,2003(6):23-25.

参考文献:

[1]廖家生.管理会计:企业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工具[J].财务与会计,2015(01).

[2]智建成.分析企业财务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3(09).

第4篇

(一)资料搜集的范围。搜集资料时,首先要明确哪些资料是有用的,不可或缺的;哪些资料是必需首先了解的、急需的等。只有这样,才能有目的地进行资料搜集。写作论文一般应收集以下几类材料:

1.论题的核心资料。它是指所研究对象本身的资料。例如:《知识经济对财务会计的冲击与挑战》这一选题,其核心资料是围绕知识经济和财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如《21世纪社会的新趋势:知识经济》、《会计理论》、《会计计量理论研究》、《财务会计基本理论研究》、《国际会计准则》、《论财务会计概念》等书籍。核心资料,往往是“参考文献”所列的书目、篇目。

2.背景资料。它是对核心材料起参照、比较、深化作用的资料,包括已有研究成果资料和与论题相关的参照材料。学术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积累的过程,后人通常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前进,因此,要重视已有成果资料的收集。可以编制已有成果目录,从标题上掌握论题研究的线索,收集具有代表性的各派观点的资料,以便寻找新的角度,提出新的见解;有些资料还能用于行文中的理论探讨,以增强文章的理论性。

3.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资料。专业论文不能停留在就事议事的层面,而要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学科理论来分析和阐述问题。因此,必须注意这方面的理论资料收集。

此外,还要熟悉国家有关方面的政策。

(二)搜集资料的途径。面对如山似海的资料,怎样才能迅捷地获得我们所需的资料呢?这需要了解搜集资料的途径。

1.社会调查。这是获取第一手资料(包括亲身体验)的主要方式。大量实用的富有价值的第一手材料存在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有的尚未被人们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这就需要我们通过实地调查去获得。业务部门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经验总结、分析报告、凭证账簿及报表内容格式等等,都是重要的实际业务资料。虽然这些资料比较零散,但它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手资料,能给人们深刻的感性认识。写作论文时可重点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1)普遍调查。它是对论题所涉及的一定范围内的有关情况,作出全面性的调查。例如,探讨我国国有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等问题,就要对各地区、各单位作全面的了解,对其人员管理体系和管理机制、队伍建设的状况,作系统的调查分析,了解其全面情况,掌握各种有关数据和事例,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何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的管理方案。这样普遍的调查,难度会大一点,需要花费较多的物力和人力。

 

(2)专题调查。它是针对某个问题作专门的调查。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就要对沪深两市的所有纺织类的股票的股本结构、财务指标、市场价格、政策倾向等资料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对各股票市场价格高或低的原因作重点的剖析,预测各股票的未来走势,并进行技术分析。

 

(3)典型调查。这是根据调查目的,在对被研究对象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若干具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探索其内在规律性,然后以调查结果推论全面情况。“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从典型可以看到共性,即一般面上的情况。因此,典型一定要注意有代表性,可以选取上下两头,也可以选取上中下三类。例如,要研究如何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问题,可以选取非常成功的邯郸钢铁制造厂的“模拟市场,成本否决”的典型调查,分析其降低成本的方法、原因、经验,然后总结出降低成本的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设想。典型调查单位数目少则一两个,多则三五个,属小型调查,能节约时间、人力、物力。

 

(4)抽样调查。它是按照科学的原理和计算方法从所要研究的现象的全部个体单位中,按随机原则抽取部分个体单位作为样本进行调查,取得资料,然后推算出全体数量特征的一种方法。它一般是在总体数量庞大时运用。例如,对证券市场上纺织类股票进行比较研究,由于纺织类股票家数较多,要想对所有股票的情况一一进行调查,实际上工作量很大,有时也并不需要这样做,这时就可以运用抽样调查法,将其进行分类,每一类选择一两家有代表性的股票进行分析比较。

(5)重点调查。它是在被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部分重点单位进行调查,以求对总体状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所谓重点,单位是指在所研究的内容方面数量比较大,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不一定要求有典型性的单位。

第5篇

目前我国人力资源会计还处于发展阶段,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人力资源会计研究困境 

1.理论与实践环境不成熟。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虽然学者们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却仍然存在着很多争议。比如对于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质量的评价标准、数量的计算等等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概念,理论的不成熟,也阻碍了人力资源会计的实际应用。 

2.缺乏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企业、家族,乃至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有法律或制度方面的保障。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法律和制度方面均没有相关的保障。我国虽然有人力资源方面的法律,也有会计准则等,但是却没有一条法律提到了人力资源会计,也没有一项制度对人力资源会计做了相关规定。这与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发展缓慢、应用度不高有着极大的关系。 

3.人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对我国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很多学校都设有专门的财会专业或者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但是却很少有学校重视人力资源会计人才的培训。这导致目前我国的会计人才和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供大于求,而人力资源会计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很多毕业生接受短期培训后便上岗操作,但是由于专业知识的缺乏,他们往往难以胜任相关工作。有的大型企业专门投资培训相关人才,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风险。人才的缺乏以及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 

人力资源会计的出路 

1.加快理论与实践环境的建设。要使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走出发展的困境,必须要加快理论与实践环境的建设。国家要高度重视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鼓励高校开设专业的人力资源会计专业。理论研究者要加大理论研究力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并将其变为自己的理论,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理论环境;同时,要做好时间环境的建设工作,将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各个大型企业,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发挥带头作用,运用相关理论对本单位的人力资源进行评价、计量和统计,并逐步推动人力资源会计在各个企业中的应用。 

2.完善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目前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法律和制度方面还没有相应的保障,要促进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立法,在法律中明确规定人力资源会计的运用准则,为它的推广和运用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和支持。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关的运用制度,保证人力资源会计能够得到有效的运用,并且在此基础上保证企业劳动者的权利。只有在法律上和制度上为其提供了保障,才能促进它的法制化和科学化。 

3.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关系着人力资源会计的长远发展。在实践中,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专业性人才极度缺乏,在这样的背景下,必须要采取措施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具体来说,需要国家给予政策上的鼓励和引导,让各个高校加大对相关人才的培养力度;企业需要为员工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必要时可以让员工参加脱产培训,并给予他们一定的经济补贴,当然,在培训前,需要与员工签订相关协议,以确保企业自身的利益;从业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不断的丰富自己人力资源会计方面的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工作能力。 

结语 

总之,我国的人力资源会计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不够成熟,缺乏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保障,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参差不齐。要摆脱目前发展的困境,需要加快理论与实践环境的建设,完善相关立法,为人力资源会计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保障,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努力找到人力资源会计在我国发展的出路,不断的提高其各方面的能力,扫清发展过程中的障碍,从而将其推广到各个单位中,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殡葬管理所) 

参考文献: 

[1]丁宇.人力资源会计论文解析与述评[J].价值工程,2013,(36). 

第6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 变迁 理论体系 建设

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现实意义

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就已经出现,经过几十年来的发展,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其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作用已经逐渐被社会各界所关注。

党的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表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更加完善,市场环境将更加开放、有序,市场活动的重要参与者――企业将面临更加公平、激烈的竞争,无论是政府管理者,还是企业经营管理者,都将比以往更加关注资源配置原则的改变、重视资源使用的质量和效率,管理创造价值的观念会进一步得到认可。同时,从国家治理角度看,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会计是财政的组成部分,如何加快管理会计的发展、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恰是打造中国会计工作“升级版”、促进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所在。

二、管理会计的发展与变迁

(一)管理会计在国外的发展与变迁

一般来说,20世纪20年代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逐步被吸纳到会计学科中来,管理会计渐成雏形,逐渐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发展与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追求效率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初到50年代)

20世纪管理会计的发展源于1911年西方管理理论中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泰罗(F.W.Taylor)发表的著名的《科学管理原理》(Principles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伴随着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标准成本”(Standard Cost)、“预算控制”(Budget Control)和“差异分析”(Variance Analysis)等这些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直接相联系的技术方法开始被引进到管理会计中来。与此同时,会计学术界也开始涉及管理会计有关问题的研究。

1919年创立的美国全国成本会计师协会有力地推动了标准成本计算的开展。到19世纪20年代,标准成本已经十分普及并有了很大发展。1930年,哈里森把他对标准成本计算的研究成果写成了《标准成本》一书。1920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首先开设了“管理会计”讲座,主持人麦金西(J.O.Mckinsey)被誉为美国管理会计的创始人。1921年6月美国国会颁布了《预算与会计法》,对当时的私营企业推行预算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为了全面介绍预算控制的理论,麦金西于1922年出版了美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预算控制的著作《预算控制论》(Budgetary Control)。同年,奎因坦斯(H.W.Quaintance)出版了《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Managerial Accounting:an Introduction to Financial Management)一书,第一次提出了“管理会计”这个名称。1924年麦金西又公开刊印了世界上第一部以“管理会计”命名的著作《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同时,布利斯(Bliss)所写的一部管理会计方面的著作《通过会计进行经营管理》(Management Through Accounts)也问世了。美国会计史学界认为,上述几部著作的出版,标志着管理会计初步具有统一的理论。

以标准成本、预算控制和差异分析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会计,其基本点是在企业的战略、方向等重大问题已经确定的前提下,协助企业解决在执行过程中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经济效果问题。尽管如此,同企业管理的全局、企业与外部关系等有关问题还没有在管理会计体系中得到应有的反映。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率”(Efficiency),它强调的是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

2.追求效益的管理会计时代(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进入到所谓的战后期,这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泰罗的科学管理学说为现代管理科学所取代。现代管理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对管理会计的发展在理论上起着奠基和指导的作用,在方法上赋予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使其面貌焕然一新。

在20世纪50年代,为了有效地实行内部控制,美国各大企业普遍建立了专门行使控制职能的总会计师(Controller)制。1955年美国会计学会拟定计划,对施行控制最常用的成本概念加以明确。在1958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又以管理实践中的各种管理会计方法为素材,对其本质意义和使用方法作了说明。在该份报告中明确地指出了管理会计基本方法即标准成本计算、预算管理、盈亏临界点分析、差量分析法、变动预算、边际分析等,从而奠定了管理会计方法体系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信息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管理会计的发展,产生了“业绩会计”和“决策会计”,从而使管理会计的理论方法体系进一步确定。到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学术界对于管理会理论体系的研究可谓达到了高峰,仅以成本(管理)会计命名的专著和教科书就有近百种之多,可谓群芳竞香,百花争艳。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穆尔(Moore)和杰德凯(Jaedicke)合著的《管理会计》(Managerial Accounting)、纳尔逊(Nelson)和米勒(Miller)合著的《现代管理会计》(Modern Managerial Accounting)和霍恩格伦(Horngren)的《管理会计导论》(Introduction to Management Accounting)等。这些著作在美国相当流行,被公认为美国各大学会计专业的权威教材。

这个时期的管理会计追求的是“效益”(Effective),它强调的是首先把事情做对(Doing Right Thing),然后再把事情做好(Doing Thing Right)。至此,管理会计形成了以“决策与计划会计”和“执行会计”为主体的管理会计结构体系。

3.管理会计反思时代(20世纪80年代)

进入20世纪80年代,由于“信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和“理论”(Agency Theory)的引进,管理会计又有了新的发展。但是,面对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并广泛应用于经济领域,管理会计又显得有些过时落伍,“管理会计过时了”、“管理会计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等呼声很高。

在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历程中,管理会计的研究存在两大流派:传统学派和创新学派。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期,传统学派指责创新学派理论脱离实践、复杂的数学模型远离现实世界。而创新学派则指责传统学派视野狭隘、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新经济环境的要求。但“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脱节”是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共同关注的问题,这场纷争促使西方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反思期。

4.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20世纪90年代)

进入20世纪90年代,变化成为世界经济环境的主要特征。基于环境的变化,管理会计信息搜集的任务从管理会计人员转移到这些信息的使用者,保证了企业能以一种及时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并据此做出反应。管理会计突破了管理会计师提供信息。管理人员使用信息的旧框框,而由每一个员工直接提供与使用各种信息。由此,管理会计信息提供者与使用者的界限将逐渐模糊(Anthony Atkinson,etc,1997)。当然,管理会计也有助于促进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例如,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导致“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产生,而“作业成本计算”与“作业管理”的应用又有助于“企业再造工程”(Corporation Reengineering)的实施,从而推动了企业组织的变革,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这时,管理会计的主题已经从单纯的价值增值转向企业组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上来。

因此,20世纪90年代可视为管理会计主题转变的过渡时期。

(二)管理会计在国内的发展与研究

1.引进学习阶段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的学术界主要是引进和学习西方的管理会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文章有会计学大师杨时展教授的《从管理会计学看近三十年西方国家会计科学的演变》、《现代会计向传统会计的挑战》;余绪缨教授的《现代管理会计主要特点及其吸收利用问题》、《现代管理会计的形成发展与“洋为中用”》、《现代管理会计是一门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的学科》和《现代管理会计中几个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等,这些文章主要介绍了一些西方管理会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另外,余绪缨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与李天民教授编著的《管理会计学》这两本教材对中国引进西方管理会计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学术界众多学者纷纷发表管理计的相关文章,如,裘宗舜教授的《企业经济责任与责任会计》以及杨继良教授的《关于标准成本的几个问题》、《会计管理和管理会计》、《浅谈成本分析的传统方法及问题》等,这些文献分别探讨了责任会计以及在中国企业的应用问题,这个时期仍然是以介绍西方的管理会计为主。

2.应用与发展创新阶段

20世纪90年代之后,中国的管理会计进入了反思与提升阶段。1990年,会计学家李天民教授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的观点。孟焰教授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学科。其发表的《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一文提出了管理会计适度规范化的原则,认为管理会计的规范化范围应主要涉及以下一些领域: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体系、管理会计的方法体系、管理会计与其他学科的界限、管理会计教科书内容的规范化等。1992年,余绪缨教授在其发表的《现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一文中提出包括微观管理会计、宏观管理会计和国际管理会计三个组成部分的“广义管理会计”的概念。他还先后发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责任会计的主要特点》、《试论现代管理会计中行为科学的引进与应用问题》等多篇管理会计论文。

目前,会计学术界的专家学者们对管理会计的一些新领域也进行引进,在引进的基础上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取得一定的成绩,发表或出版了不少相关文献。并且产生了管理会计新的分支,如战略绩效评价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管理会计、知识资本成本管理会计、行为管理会计、环境管理会计、社会责任管理会计等。

三、建设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一)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的逻辑起点

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设,是指管理会计理论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一个逻辑系统。管理会计体系的建设,首先要解决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问题。所谓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得以存在的切入点,只有选择一个正确的逻辑起点,才能使所构建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诸多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逻辑严密、内容完整、前后一致的理论体系,逻辑起点的选择是科学构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

关于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学术界至今存在争议,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五种观点。

1.目标起点论

孟焰教授认为管理会计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经营目标”是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建立的逻辑起点。

2.本质起点论

王棣华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理论核心是管理会计的目标,但管理会计的目标是由管理会计的本质决定的,所以管理会计的理论体系要素的逻辑起点是管理会计的本质。美国会计学家利特尔顿教授认为研究管理会计空间理论结构,应从会计本质开始。

3.假设起点论

孙茂竹教授认为管理会计的信息获取是根据各项客观的经济和会计事项做出合乎情理的判断和解释,在逻辑上是基于管理会计的基本假设。

4.成本起点论

李玉周和聂巧明认为成本控制是企业管理的最重要的经营活动,成本信息的真实可靠是管理目标实现的基础,认为成本信息的生成维度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5.环境动因起点论

卢恩平、邢于仓认为环境是从事管理会计工作的条件和基础,是管理会计产生的土壤。动因是指企业及社会对管理会计工作的需求,是管理会计产生与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环境、动因才是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刘爱东认为会计环境是导致会计发展变革的根本动因,也是会计应用是否具有实效的前提条件。管理会计的环境、动因属于实践范畴,是动态变化的,因此管理会计的逻辑起点是动态发展的。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能够反映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管理会计系统的联系及内在规律,应当具有沟通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功能。因而动态的环境、动因才是导致管理会计发展的根本,应当作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构建的逻辑起点。

(二)构建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方法的选择

纵观会计理论发展的历史,构建会计理论体系的方法主要为演绎法和归纳法,且多以演绎法为主。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应根据国情开辟一个具有特色的研究途径。

首先,在理论学术界以演绎法为主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发挥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专长,通过对我国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总结,比较和借鉴国外先进的管理会计理论,逐步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与此同时,辅之归纳法。通过对几十年特别是近十几年我国的管理会计实践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将实践中科学的管理会计方法加以提炼,使之上升为管理会计理论,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其次,在实务界,特别是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归纳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广泛开展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研究。调动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经营者的积极性,将其日常摸得着、看得见的管理会计方法、实践案例加以整理、归纳,使其升华成为科学的管理会计理论。与此同时,辅之演绎法,对实践中的管理会计方法、案例进行不断识别、判断,去伪存真,指导单位的经营与管理实践。

四、总结

以上所述,是基于我国目前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的客观情况,与我国目前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巨大压力对管理会计理论体系建设提出的迫切要求而确定的。这能够调动理论和实务界两方面的积极因素,有利于管理会计理论的研究,将理论研究成果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理论研究成果的科学性。缩短我国管理会计理研究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并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

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建设不仅是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界的重大课题,也是管理会计实务工作者的重大实践课题。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理论体系的研究中,应有针对性地解决目前管理会计目标、信息质量特征不够明确;基本概念不够规范等问题,使管理会计研究更贴近实践。理论服务实践、指导实践,实践推动和丰富理论发展。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要求和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的需要,我国的管理会计理论与实践必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参考文献:

[1]费文星.西方管理会计的产生和发展[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2]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M].北京:中国财经出版社,1998.

[3]李守明等.对管理会计在我国会计实践中应用前景的若干思考[J].中国经济评论,2003(5).

[4]刘爱东,蔡建平.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研究综述[J].当代经济管理,2007,(2):117-120.

[5]刘运国等.管理会计前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6]林万祥.中国管理会计的历史演进、现状与未来[J].当代财经,2008,(9):112-117.

[7]孟焰.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研究[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8]毛付根.管理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潘飞.中国管理会计研究如何走向世界[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2008,(9):8-15.

[10]潘飞,王悦,沈红波.管理会计经验研究方法述评:比较与借鉴[J].中国会计与财务研究,2007,(2):112-136.

[11]孙茂竹.管理会计理论思考与架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2]王宏.浅谈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实践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