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中生法制教育

初中生法制教育

时间:2023-05-29 17:58: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生法制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中生法制教育

第1篇

关键词:中学生;法制教育;学校;家庭;社会

中学生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由于他们开始进入或者正处于青春期,生理上的迅速变化,心理上的烦恼使得这个时期的个体集众多矛盾于一身,因此,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又被人们称为“危险期”。在他们人生的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往往就会走上歧途,甚至走向违法犯罪的道路。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一些中学生违法犯罪案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目前部分中学生的法制观念不强,折射出我们对中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方面的缺失。从这个层面上说,在当前形势下,加强对中学生的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一、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所谓中学生法制教育,是指通过向教育对象(中学生)进行法律知识、法律理论的教育,培养其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提高法律素质的活动。具体的说,法制教育的含义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法制教育是宣传法律知识、培养法制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基本途径。其次,法制教育是为国家造就大量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必要途径。第三,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中学生法制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具有现代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合格公民。

二、中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不断强调在青少年中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法制教育建设也取得了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初中生法制教育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学生法律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努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但在对我校123名学生的调研中,约8.5%的学生仍然认为法律与自己无关,约23.0%的学生认为和自己关系不大,在平时生活中运用较少。因此,总体来说,在现有教育模式下,学生的法律素养还需进一步提高。

(二)法制教育形式有所突破,但有效性不高

相较于过去传统理论灌输教育,现在法制教育形式明显增多,课堂的教学、法制辅导员的专题讲座、法制宣传片的播放、以及各种各样的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都较过去有所增加,但是,有效性还有待提高。在对我校学生调研中,约4.4%的学生对所列的法律非常了解。形式虽然增多,但是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法制教育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程。目前,由于我国初中法制教育主要依托思想品德课,因此没有一个独立的课程标准,也没有专门的教材,开展还是主要依托于思想品德课、历史、地理等学科。虽然教育部门年年在强调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实际进展过程中,形式化的现象依然存在。教条主义、功利主义还继续抹杀教育的实际功能,直接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三)法制教育常态化,但缺乏规范性

虽然思想品德课中涉及到了一些法律知识的内容,思想品德课也在中考范围之列,随着时代的发展,法制教育也逐渐进入常态化,但是还不够规范。比如评价方式。既然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常规教育,却缺少一套合理的、独立的评价机制,怎样去评估学生的法律素养,怎样对学生的法律观念进行摸底了解,经过一定学时的教育,学生的法律知识有怎样的进步,很多学校领导、教师还是无法做出科学的界定,甚至直接忽视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这不仅仅是学校领导、教师的责任,也是全社会要思考的问题。

(四)城乡法制教育存在不平衡性

城乡教育的不平衡性一直是困扰教育公平的一个难题。这是由区位因素、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因素所造成的。不得不承认,通过实地调研,笔者对这种不平衡性得到了更深刻的体会。最为典型的是父母对法制教育的态度上,调研中农村学校有70.2%的学生家长没有与孩子谈起过法律方面的问题,城市却有61.3%的家长会给孩子讨论法律知识。

此外,不平衡性还表现在教育条件与教学效果的不平衡上,城市中学法制教育条件优于农村中学,无论是学校的硬件或软件设施,城市中学都具有优势,法制教育资源相对来说也比农村中学丰富,这直接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平衡。

三、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体作用

学校教育是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阵地,是加强初中生法制教育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其主体作用发挥的程度直接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

(二)重视家庭法制教育的基础作用

家长的法律意识情况影响着法制教育的成效,家庭在学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努力,动员家庭的参与,才能巩固法制教育的实效。

(三)大力发挥社会力量,拓宽法制教育渠道

社会因素的影响对学生的教育有着能动的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因素的积极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教育的发展。因此,学校教育要有效利用社会力量,积极拓展法制教育的渠道,形成合力,提高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第2篇

【关键词】学校教育;法制教育;班级管理;作用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思想道德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人好与坏的主要价值标准。当今社会,“有能无得”已成为社会所淘汰的“低级”人才。所以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不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尊重学生的情感,制定相应的纪律规章,以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为途径,来不断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进而约束学生的行为,让他们养成遵规守纪的良好习惯。下文笔者就针对班级管理在法制教育中的作用进行探讨:

二、当前法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实施的现状

1.看重学习成绩,忽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很多学生依然以学习成绩为终极目的,各学科的教师都以学科成绩论英雄,谁的班级在年级组成绩排上名次,才算是最好的班级。而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的比较少。在班会上谈的最多的是学习成绩,对学生很少渗透和贯彻如何对安全、法制知识的学习。学生法制观念、生命意识比较淡薄。

2.学校法制教育活动开展甚少

作为教育未来人才的专门机构——学校,关注的更多的是学校的发展前景,学校的升学率,以及生源的多与少,而很少用心思组织一些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相关的活动,明显的对学生法律法规知识的传授和教育,让学生意识不到法律、安全、生命、道德等方面的学习和注重,遇到问题,却后悔莫及。

3.教师法律意识淡薄

当代教师,不但能够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要有一定的法律意识,掌握基本法律知识,树立法制观念,积极引导学生要做一个守法知法的社会公民和建设祖国的未来花朵。但是,很多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都孤陋寡闻或者不感兴趣,觉得“教好书”就是履行教师职责的全部,缺乏时代感,缺少对当前学生所思所想的真正了解,又如何能够面对他们。

三、如何发挥班级管理对法制教育的作用

1.利用班会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俗话说得好“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初中学习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和定型的重要阶段。因此,每位班主任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时,都要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准则,然后借助学习德育工作思路,利用每周的班会,要求学生从严律己,强化法制意识,有效防止事故、事件的发生,激发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增强民主法制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他们做守法的公民。

2.凭借思想品德课增加学生的法律知识

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单单只靠班主任的教育和影响,还要依靠其他各科的任课教师通过德育教育的途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比如,法制教育可以与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普及基本法律常识的内容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教材与光盘,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学校可以规定每个班级的第几周为法制教育周,组织学生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治安管理处罚法》、《道路交通法》等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强初中生地法律知识的学习和了解,培养他们养成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行为习惯。

3.通过教师来引导学生认识法律

立法律意识是班级法制教育的根本保证。因此作为班级的直接管理者——教师,首先要有明确的法律意识,能够知道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法规,比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 ,将学到的基本法律知识通过班会和其他方式,渗透到学生的思想教育当中,不断丰富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4.开展班级活动来丰富法制教育的手段

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教师可以依据《中小学生守则》、《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八荣八耻”等为法制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活动,比如利用主体班会、唱爱国主义歌曲、观看爱国主义电影、“做一次交警”、 “法制知识竞赛”、“法制演讲”、“学雷锋,树新风”读书演讲等班级活动,在活动中,展现学生的个性,充分激发学生自主教育的积极性,很大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法律知识,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意识,把一些枯燥的法制教育通过具体的班级活动达到寓于感化的目的。

四、小结

班级管理在初中生法制教育中的作用至关重要,同时也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班主任及其各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鼓励他们珍惜今天,把握好明天,做一个让家长放心,让学校放心,力争做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且通过班级法制教育,启发学生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也使得班级管理工作在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第3篇

一、强化学生法律意识。纠正其偏颇的思想观念

(1)强化班级阵地的法制教育。班级是学生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在教室内的法制宣传。而在这方面,最为重要的当属板报的作用,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板报设计时多加入一些法律知识和法律故事,刊载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老师或者学生运用法律知识解决事情的体会和认识,使学生能够时刻处在一种受法律观念影响的氛围中。

(2)班会教育作用的集中指导。每周一次班会,教师要将法制教育进行到底。让学生们踊跃发言,讲述一些发生在身边的运用法律知识的事,教师加以指点。同时讲解一些与未成年人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强化其对法律的认识。

(3)及时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话教育。学生的变化教师最为清楚,发现其有不良行为或者思想时教师要及时与其对话谈心,把握其心理变化状态和行为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法制教育,纠正其偏颇的思想、行为。使其不至于违反法律,做个具备法制观念的优秀中学生。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充分理解法律知识规范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运用到教学中去,尤其是以多媒体为代表的教学设备,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先进化、科学化、有效化。

(1)对基本法律知识进行视觉化的解读。法律知识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于初中生来说理解起来较具难度,如果教师单单讲解学生会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不能很好地把握法律的内涵,而法律知识的掌握必须精准、精确,而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画面性正可以弥补口述讲解的不足。如教师在讲解“交通规则”时,可以通过形象的图表和动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内容和含义,以及应该遵守的基本条例的内容和要求,比起单纯的讲解具有了非常有效的视觉性。

而在教材上知识不全面时,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连接强大的网络功能,提供丰富的相关知识,延伸其涉及面,使学生能够更为全面地理解法律知识的条款和内涵,使其脑中能够形成一个清晰的法律知识的轮廓。

(2)以形象的案例分析法解读法律知识规范。法律知识要根据切实的例子进行讲解和分析,才能够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起到良好的警示作用。多媒体工具运用中。教师可以在讲解完法律条规之后。附上典型案例进行分析理解,以提高学生对条规的理解和把握。如,在比较常用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教学中,在讲解完之后,可以附上案例进行串联解析。“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关于消费者权利的九条规定,消费者具有:保障安全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依法求偿权,依法结社权,获取知识权,获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在我们作为消费者的时候。这九条规定都是我们的保护权益,而当我们的权益受到威胁时,我们就可以依法求偿。通过一则违法侵权的视频短片。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我们处在这个实例当中的角色。以及如何解决应对所发生的事情。这样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法律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更明确的法律维权观念。

三、以生活化教学为手段。加深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认识

法律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对法律知识进行讲解和学习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法律的内涵和定义。

首先,选取热点事件,进行联系解析。如闹得沸沸扬扬的添加剂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我们就可以更为尊重法律的约束力,对其为广大群众带来的生活、生命安全有一个更为明确认识。其次,选取青少年犯罪案例进行直接教育。如今青少年犯罪率大幅升高,教师要大力强化中学生的法制观念,杜绝青少年的犯罪行为产生。教师可以播放一些青少年犯罪悔过视频,以警示初中生,不要盲目涉及暴力、黄色事件,做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再次,开展青少年杜绝犯罪主题活动。教师在课堂讲述法律知识之后,可以在班级或者校内组织定期的法律宣传活动,如游戏类、角色扮演类、辩论类等活动,以加深青少年对法律内容的理解,形成清晰的法制观念。杜绝犯罪行为出现。

第4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 必要性 途径

有一句名言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却只有几步。可见,搞好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它不仅是提高青少年自身素质,确保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同时也是振兴中华民族的需要,因此开展对青少年法制教育任重而道远。现本人就结合工作经历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新形势下开展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不良的网络环境危及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网络是把双刃剑,鲜花与毒草并存。初中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尤其容易受到网络的不良影响。

1、中学生难以抵制不良网络信息的诱惑

一是网络游戏。虚拟的网络游戏会让中学生体验到学习中不容易体验到的成功感。中学生一旦陷入虚拟的网络游戏,他们就很难摆脱网络的束缚。二是黄色网络。有这么一个事例:林某同学在上网时无意中接触了黄色网络,情窦初开的少年曾试图挣脱这种黄色的诱惑,但最终滑向深渊。先是荒废学业,后是谎言、欺诈、乱纪违法,接踵而来,最后锒铛入狱。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学生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在网络游戏中缺乏法律意识的中学生最容易受到伤害,这些铁一般的事实向我们敲响警钟,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容忽视。

2、“黑网吧”屡禁不止,严重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黑网吧”不仅干扰了网络文化市场经营秩序,而且成为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毒瘤。调查发现,“黑网吧”大部开设于中小学校园附近,由于经营隐蔽,不受经营时间限制,大肆接纳未成人上网,容留未成年人过夜。上学期我曾对学生的上网问题作过调查,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上过“黑网吧”。很明显他们精神状态差,学习松懈,有些还经常旷课逃学,有的甚至向其他同学借钱或要钱,导致心理变态,心灵扭曲,游离于犯罪的边缘。

(二)不正当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

1、过分溺爱子女。这种家庭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赖、袒护包庇,由此造成孩子性格脆弱、任性、自私。如某中学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在全班40多名同学中调查了一个问题:“如果有同学欺负你,你将怎么办?”半数以上的学生回答说:“打他!”或“跟他拼了!”老师问为什么,学生们回答是父母教的,并且振振有辞地转述父母的意思:人在社会上要厉害些,绝不能受一点窝囊气。这种与学校教育背道而驰的家庭教育,大概就是时下不少中小学生在被同学“欺负”以后以牙还牙,甚至酿出恶性事件的一个注脚吧。

2、对子女放任不管。由于父母忙于自身的工作、应酬等,无暇顾及子女,放任自流。这种教育环境下长大的孩子任性孤僻,存在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由于他们自控能力不足,很容易步入歧途。我曾接触过这么一位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她跟爷爷奶奶生活,她总羡慕别人拥有的东西,开始先把手伸向同学的书包,偷本子、笔等。老师发现后,经过多次教育并告知家长,她却无动于衷,最终还是把手伸向别人的腰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单亲家庭。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上的单亲家庭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的学生,由于家庭的残缺,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的情绪与性格,如孤僻、冷漠、自卑、偏激、放纵自己。如李某的父亲不幸病故,母亲独力抚养其兄弟姐妹,困难可想而知。然而这位学生并不理解和体谅家庭的困难,课堂上不专心听课,经常逃课光顾网吧,并在网吧结交了一些“狐朋狗友“,最终葬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三)鱼龙混杂的社会环境诱使学生步入误区

青少年意志力薄弱,很容易受周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卡拉OK厅没有限制未成年人的进入,一些思想不太成熟的青少年经不起诱惑,容易坠入其中,不能自拔。另外,社会上一些无业闲杂青少年经常光顾学校,对在校学生拉拢、教唆、腐蚀,导致一些在校学生上当受骗、误入歧途。

(四)学校法制教育尚不健全

一是学校重视不够,目前缺乏材,除了初中开设的《思想品德》(内含少量的法律知识)外,小学和高中均无法制教育正式教材。二是教学质量不高,教师队伍缺乏专业化。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由思想品德教师或班主任兼任,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教学质量大打折扣。三是学校法制教育流于形式。由于学校的法制课没有硬指标、硬任务,对法制教育课程不做考核要求,因而也就形成了法制课上不上一个样,上好上坏一个样的状况。

二、开展法制教育的途径

要从依法治国方略的高度出发,充分认识中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法制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一)建立和创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1、坚持综合防控,建立学校为龙头、社区为平台、家庭为基础的“三结合”预警信息监测系统。

第一,学校为龙头。首先,将“法制教育进课堂”作为一项硬任务,建立一套严密有效的法制教育评估体系,形成有效系统的教学机制。其次,以课堂教育为主,积极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了解《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提高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抵御社会不良诱惑的能力以及预防违法犯罪的能力。再次、开展“与法相伴,呵护未来”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主题活动,增强学生法律意识。最后,对“问题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班主任要时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及时进行法律、道德、心理等多方面的辅导,多让他们参加法制实践活动,如到当地的人民法院旁听,帮助他们克服缺点、改正错误、健康成长。

第二,社区为平台。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集中整治,对台球室、游戏机室、录像室和歌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清理整顿,对有问题的娱乐场所要坚决取缔,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健康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要动员社会的一切力量,积极举报和坚决打击“黑网吧”,减少不良网络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

第三,家庭为基础。应发挥家庭的第一课堂作用。学校可以成立家长学校,借助开办家长法制课、组织家庭法制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婚姻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通过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营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氛围。同时,通过举办“学会感恩”互动型法制宣传活动,为父母与孩子提供沟通平台,让学生和家长在互动中学习法律知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2、创新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警机制

第一,建立信息员通报制度,及时了解后进生的思想动态,制止打架、群殴、赌博等违法乱纪行为的发生,发现一例,教育一例。

第二,班主任通过家校联系卡与学生家长建立经常性的对话互动,把科学教育孩子的基本知识介绍给家长,使家长对于子女出现的问题能以循循善诱的教育方式加以引导和解决,让子女在和谐温暖的家庭教育中端正思想,矫正行为,树立起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的“防火墙”。

第三,要注重发挥“五老”人士、志愿者、社工等群体的作用,实现对问题学生的“一对一”、“多对一”的结对监测和教育引导。

第四,要建好、用好青少年法律服务平台。如12355青少年服务平台、少年维权岗、12348法律服务热线等,实现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二)学科渗透,编制教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法制教育因素,让法制教育在各个学科得以体现。如历史与社会学科可渗透文物保护法、矿产资源法、土地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同时,学校可根据当地的实际,编写比较实用的法制教材,以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如我校针对学生行规差、法律意识淡薄、家长素质低、周边环境复杂等现状编制了适合本校实际的法律法规读本,将法制教育落到实处。

(三)引导学生观看网络、电视等媒体的法制宣传节目。通过媒体,比如CCTV-12法制新闻频道、CCTV-1《今日说法》或《道德观察》等栏目,让学生知晓各地最新法制新闻,并在遇到法律难题的时候懂得咨询、求助,既达到了学法的要求,又可以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青少年法制教育是一项长期、庞大、系统的社会工程,我们既要立足学校,不断将学校法制教育推向深入,又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类社会资源,不断探索新时期下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浙江法律援助》2009年第一期

第5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 渗透 法制教育

体育教学是整个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指出: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水平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融入法制教育,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积极进取等心理品质。

一、体育课要渗透法制教育

(一)结合课堂常规进行法制教育

课堂常规是保证教学顺利进行,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师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和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等结合起来,通过队列练习和团体操学习,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使学生逐步形成遵守规章制度和热爱集体的思想品质。同时,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适时对学生灌输违法乱纪行为的不良后果,进行法制教育。

(二)结合课堂游戏进行法制教育

体育游戏是学生们最喜爱的一项综合性的体育活动,如做“迎面接力比赛”游戏,不仅能发展学生速度和奔跑能力,更能培养他们集体主义精神;如“果园拔草”游戏,能使学生养成热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良好习惯,从而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结合这些活动,设想违纪行为的进一步后果,从“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俗话说起,结合生活中少年儿童逐步堕落的事实和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三)结合偶发事件进行法制教育

教学过程中,偶发事件时有发生,这是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思想和行动的真实流露与表现。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行动和表现,及时处理有代表性的事件,因势利导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提高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达到有效的法制教育的目的。

(四)进行法制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向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关键在于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都有深刻的影响。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教师应举止大方谈吐文明,教学中,讲解清楚,示范规范,言行一致。更要时时做到遵规守纪,模范守法,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教师形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达到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体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具体做法

(一)体态暗示法

用体态暗示法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是运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在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过程中,可保护学生的自尊心,避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使广大学生心悦诚服。例如,当教师在教学中有做得不够的地方,则进一步分析后果,并真诚地表示歉意,从而达到法制教育的目的。

(二)实践体验法

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主,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体育项目本身又具有较深的思想内涵,学生可以在耐久跑的实践中磨炼意志品质,在艺术体操的练习中得到美的享受,这是体育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教师应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使学生在体育实践过程中陶治情操,磨炼意志,体会人的价值,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而这些更是学生良好地遵守法制的基础。

(三)激励竞争法

体育教学中采用激励竞争的方法,一般多用语言刺激、体态暗示、榜样示范、分组竞赛等,激励先进,鞭策后进,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并在竞争中对学生讲明规则的重要,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中长跑教学中,激励学生克服困难、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发扬顽强拼搏的精神。教师运用激励竞争法时,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暂时的胜负,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既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更能经得起失败的考验,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其次要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因为任何竞争都是有条件的,都必须在规则的范围内进行,否则将受到惩罚,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四)时机捕捉法

不良个性心理的发展,应引起教育者的关注,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心灵深处的闪光点,适时地加以启发诱导,以促进其转化。例如:通过篮球、足球的学习,可以培养后进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的品质,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品尝失败和挫折的滋味,培养他们向困难和障碍挑战,永不言败的进取精神,认识到不能靠暴力,而是要通过对话解决问题,改变平时争强好斗惹是生非的不良习惯。

(五)情感感染法

教师的言行直接影响和感染学生,作为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一种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教师良好的言谈举止,会给学生树立起一个好的形象,良好的教学环境。在体育活动中悟出应该如何做人、如何生活、如何学习、如何处事的道理,净化心灵,使他们自身得以完善,保持和集体同步,促进后进生向好的方向和谐发展。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厌恶、鄙视,也正是一种良好的法制教育思想。

体育教学中贯彻法制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要把法制教育内容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科学的法制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法制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薄弱 法律 教学观念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模仿能力强,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同时也是法律意识培养的重要时期,自身缺乏自制力也很容易受到不法行为的诱惑,走上违法的道路。所以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良好的法律基础,对他们自身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振兴。

这个阶段错误或者产生误导,将会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造成很大的隐患。另一个角度来看,普法、用法是法治社会的必须条件,学生懂法,社会的法律氛围和法律的威慑力都会逐渐提高。

但是中学生的优点也是他们的薄弱之处,初中生认识水平、能力都比较低,各种问题层出不穷。其实问题的发生都是有长期隐患的,等待问题造成重大负面影响后就为时已晚了。这与中学生法律意的培养没有受到学校、家庭、社会的重视有着直接关系。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必须加强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使中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意识,得到全面的发展

一、当前在课程中出现的法治意识问题

第一,时代性不强。我国中学教育中关于法律方面的知识都是穿插在《道德与法治》的课本当中的,由于升学压力没有专门的法治教育课,专职的法律老师也没有,学生、学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就决定着法律知识的传授效果。一系列因素导致中学生法治意识薄弱,学法氛围不够浓厚等现状,还好目前新更改的教材已经在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改进,许多法律知识不仅明确而且实用。只是教师的教授方式还有待改进,目前来看许多教师并没有真正让学生感受对法律的需求,更没有了解什么样的形式才是当前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这久要求教师要跟上时代的变化,跟进教材的变化,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才能让法治意识培育有明显的效果。

第二,过于单一的培育途径。传统的教育方式导致对于法律知识的传授还是停留在理论灌输为主,形式化的东西过多,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只是简单的普法教育,不能停留在单纯的告诉学生有哪些法、哪种法,没有办法让学生参与或模拟参与到某种法的运用。真正的了解到法律的作用,法律的知识。学校的应试考试使得《道德与法治》中法律知识的传授比较零碎,缺乏实践的检验途径,学生单纯的背会某个法律条例,并不会在乎他有没有深入理解并且知道在哪可以运用的到。内心有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第三,应试化教育影响严重。新课程改革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在教c学的关系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一切的理论知识要让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感受到。教学应当回归学生活,从学生身心发展出发,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然而当今学校教育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消极影响,一味地关注升学率,忽略了学生这个主体,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法律常识,忽略了学生是否需要掌握法律运用能力,忽略了中学生的法律修养。法治教育本身在应试教育中的地位不高,有些法律常识不是必考点就被忽略。许多学校不管这些内容是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多么的重要,完全毫无道理的放松了对学生法治观念方面的培养,认为学生当前在学校学习,法律的应用、法律意识的培养都是大学之后的事情,目前还顾不上这些知识的学习。

另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就是《道德与法治》的教师大部分不是法学专业出身。入职之前的专业把控不严格,没有特殊专业要求,许多初中教师从没有接受过专业的法学教育,只是凭借自己对法律的理解进行授课所以对中学生进行法律概念、原则、制度等基本知识的解读就会略显浅薄。这样有着很大的风险,如果教师本人法律知识丰富,那还可以弥补,如果教师自身就对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没有重视起来,教学效果一定会很差。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发现虽然有些教师意识到了法治教育不容小觑,但自身水平有限,在进行法律案例分析教学时,品德课教师描述案件本身浪费太多时间,反而将违法者所承担的法律惩罚以及对社会造成的损害一带而过,教师自己对法律知识却是一知半解,更无法对学生引起深刻的自我反省。

二、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建议

首先,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全面建设法治社会的浪潮下,教师的责任也越来越重要,学校在招聘教师时应适当选择法学专业,一方面弥补法律人才的确实,另一方面可以培训之前不是法学专业的教师,一举两得。对于法律意识的培养,教师是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承担者,是第一责任人和直接推动者。只有紧跟时代要求,对于在职教师进行法律教学进修,从教师内心重视法律的作用,让教师认识到法律意识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提升师生共同的法治文化意识努力创造为校园中每位教职员工学习法律规章制度的机会并贯穿教师学习培训始终,帮助教师知法、懂法,树立高尚的师德与法治意识相结合。每年的新晋教师中一定要有法学专业方面的毕业生,使学校教师队伍更专业化。

再次,建设高素质的法治教师队伍。法治意识培育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以及必要的政治、法律学知识于一体的涵盖范围广且具有一定综合性的工程。所以从教学承担者上下功夫是关键。第一,实行严格准入制度。在教师招聘入职环节就应当从源头上做好把关,适当加入一些有关法治意识考核的内容;第二,加强培训。不同学校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拥有一支规模相匹配的以法学为主体的教师队伍,在能够教学的同时还可以了解外界相应的法律规定变化和案例情况,对于其他教师和学生学习都有促进作用。第三,强化持续学习。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不断学习法律知识,研究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育的有效策略,加强自身法学素养,从而更好地将已有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学生法治意识培育的实际中去。

参考文献:

[1]左勇.浅谈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J].新西部(理论版),2014,(08).

[2]何丽丽.思想品德教科书的法制教育内容研究[D].西南大学,2013.

第7篇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法治素养;法律知识;教学策略

素养是指通过自学和接受教育后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其中最关键、最必要、居于核心地位的素养被称为“核心素养”,它是知识、能力、态度或价值观等方面的融合。法治素养,顾名思义,是指一个人形成用法律解决问题的素质与能力,具体包含有三方面因素:一是法律知识;二是法律意识;三是法律信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为适应初中学生的成长需要,思想品德课程要融合法律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初中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016年9月,人教版七年级教材《思想品德》教材更改为《道德与法治》,从中可见,培养学生的法治素养是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法治素养根植于法律知识,没有了法律知识,所谓的法治素养将荡然无存。而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主阵地在课堂,关键靠教师,主体是学生。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掌握了法律知识,知道哪些行为可以做,哪些行为不可以做,才能引导学生自身的行为,并经过理解、认同、内化成为自身法律素养。基于上述的认识,笔者认为,基于法治素养的初中法律知识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习得,梳理知识脉络

初中学生处于从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而初中《思想品德》教科书中涉及到的法律知识比较零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习得,注意结合学情对教材内容加以整合和优化。内容的选择要与初中生这一阶段的成长认知规律相适应,坚持规则教育、习惯养成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充分注意学生的兴趣、情感、需要和能力,不仅使他们“好学”,而且使他们“乐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为了让学生牢固地掌握法律的相关知识,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细致地对每一册的法律知识进行归纳整理,清晰法律知识的脉络。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习得,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有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

二、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精选教学策略

思想品德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是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教师应该积极倡导和践行“为学而教”的教学策略。因此,关注学生法律知识的理解,需要在课堂中积极探索“为学而教”的路径与方法。

例如学习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法不可违》的内容,教学时可采用案例教学法和对比研究法,通过呈现不同的教学案例,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和对比中,分析犯罪行为的三个基本特征,犯罪和一般违法的区别,加深学生理解犯罪的特征,进而更好地理解法律关于犯罪和一般违法方面的知识。展示的案例如下:

材料一:2014年3月歌手李代沫因容留他人吸食,被法院一审被判处有期徒刑9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

材料二:2016年5月,广州警方抓获一名男子吸食,被处罚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

问:为什么同样是吸食,处罚却不一样?两者有什么区别?

三、关注学生对法律知识的运用,巧设课堂习题

法律知识的运用是对法律知识掌握的深化和延续。《课标(2011年版)》在教学建议第一条明确指出,教学应准确把握课程的综合性,以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处理的主要关系为线索,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因此,在课堂巩固环节,设计的练习题组要有针对性、有高价值,并具备生活化的特点。

例如在巩固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的法律知识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材料题:丁某中学时无心学习,沉迷于上网,经常旷课逃学,屡教不改。为了去网吧上网,花完了零用钱就偷家里的钱,后来发展到偷别人的手机和学校的电脑零部件去卖。他结识了一些网上损友,在他们的影响下抽烟喝酒,还染上了毒瘾。后因缺钱持刀抢劫,造成受害人重伤,丁某被判刑入狱。问:丁某的哪些行为属于犯罪行为?判断依据是什么?

这样设计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在分析材料过程中,运用法律知识解答问题,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犯罪的概念,^分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而且还可以通过案例告诫学生要珍惜学习,遵守法纪,较好地起到知识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作用。

综上所述,以法治素养为价值追求的初中法律知识的教学,需要遵循教与学的规律,方能事半功倍,富有成效。一方面要遵循教育教学的一般性原则,围绕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以“三维目标”导向高效课堂,引领学生在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中,知识、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均得到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遵循学生知识习得的规律,围绕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从知识的理解、知识的巩固和知识的运用三个层面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法律知识、生成法律知识,并不断内化成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义务教育 厌学生 学困生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197-01

目前,学生普遍厌学。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恶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导致经常旷课、逃学、辍学。近年来农村学校辍学率呈上升趋势,学生厌学已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一个棘手问题。当今,我们的生活富裕了,学习条件改善了。可是学生的学习兴趣却大大降低了,究竟为什么?对此,本人以问卷调研等形式对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在校生进行调查,以期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对策,寻求转变厌学的新途径、好方法。

一、主观原因及对策

(一)大部分学生没有树立远大理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学习主动性自觉性,不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学习;

(二)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习方法欠科学;

(三)心理调适能力差,由于在考试中屡遭失败而自卑,挫折面前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己,意志薄弱,缺乏学习成功的体验,导致厌学。

因此,教师要及时鼓励他们,相信他们有潜能,善于发现他们长处。比如:你现在成绩虽然差,但我相信你努力后一定会赶上来的!因为你很聪明动手能力特强,其他方面并不比别人差。从而让他找到自信“支点”,重树学习自信心,热爱学习,积极进取。

二、客观原因及对策

(一)学校和教师因素的影响

某些教师为了晋级升职片面追求教学成绩,对学困生持有偏见,缺乏教学民主,缺失人文关怀,有时不公平不尊重学生,从而伤害学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学生成绩下滑,丧失学习信心。有些教师习惯按成绩给学生排队、排座位,批评过多,吝啬表扬激励;训斥过多,谈话甚少。都会严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导致他们厌学情绪滋生。

因此我呼吁: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教师要进一步转变教师角色观念,树立全新的学生观。我们应蹲下身子跟学生说话;弯下腰来与学生探讨;竖起拇指给学生奖励。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积极性,更要不断改革教学方法,运用先进高效地教育手段,激发学习热情,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合作学习,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下功夫。

(二)家庭因素的影响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是与老师一起共同教育孩子的同事。家庭教育对孩子学习动机培养和孩子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氛围,家庭成员关系,家庭对各种事物的评价,家庭生活习惯等,每时每刻都在塑造着孩子心灵。调查中发现,生活在民主平等和谐家庭中孩子,学习进步快。相反父母关系紧张、特别父母有不良嗜好的,他们平时对孩子学习不管不问,看到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就打骂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

有些农村家长认为,供孩子上学花那么多钱,孩子不一定考上大学,即使考上四年大学学费又是一笔很重负担,更何况考上大学也不等于就有了“铁饭碗”。反过来,如果让孩子早点经商打工挣钱,然后买房子,成家立业,反而能把日子过得安稳殷实。如此一来,家长这种“近视眼”而导致“读书无用论”,是农村初中生厌学辍学率上升的又一重要原因。

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心理学上称“心理断乳期”或“青春叛逆期”。此时的他们心理不成熟,情绪异常多变。为人父母,应当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多与孩子平等的沟通交流,少一些唠叨,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训斥,多一些信任鼓励,创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应当成为学校的重要补充,学校应当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综合利用,如定期举办家长学校或召开专题家长会,家校配合,共同携手,关注关爱孩子健康成长。

(三)日益严重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小学高年级和初中学生的心理不稳定,比较复杂,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学习方面心理问题。面对升学难就业难,不同层次学生都存在心理问题:优秀生,父母老师期望过高,使得他们压力越来越大;中等生,焦虑心理表现特别明显,稍有不顺便自责不已,甚至有负罪感,从而忧心忡忡;学困生,因学习能力低反应慢受人歧视而不愿上课,因理解能力差成绩难以提高而对自己失去信心。加之有些教师无视他们而加重他们厌学情绪。其实他们更渴望老师关注更需要师爱呀!老师给他们哪怕一个微笑、一个期待眼神、一句鼓励。他们都会受宠若惊!因此我们教师更应关注中等和学困生,要学会用爱心和智慧等待不要盲目拔掉一棵草,不要草率否定一个人,给每一棵草以开花时间,给每一个人以证明自己的机会。其次是情感方面产生的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学习。他们正处在12-16岁,性意识已慢慢成熟,对异性充满好奇,当然会伴随着生理变化出现情感困惑。首先要告诉他们这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其次我们学校、班主任、老师要加强青春期性教育,观摩《青春期生理心理篇》教育录像,正确引导,小心呵护,共同疏导学生心理困惑。

(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

1.网络网吧对学生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学生玩电脑和到网吧主要是玩游戏聊天,笔者对我校及村镇周围十几个网吧做了调查,白天门可罗雀的网吧深夜却是人满为患,他们中大多数是在校生,如此沉迷网络,第二天哪有精力学习呢?我校有个学生为了上网连续卖掉自己两辆自行车,回家却说丢失了。对这类“网虫”班主任应及时发现,及时家访,及时下狠心采取果断措施,让他们迷途知返!

2.不健康音像制品及书刊对学生的影响

在问卷中32.6%同学看过黄色录像,这些“黄毒”对学生心理是极大地侵害。因为他们正处于身体和心理关键过渡期,如果看了这些“精神鸦片”,会想入非非,精神萎靡,不思进取,极大地削弱学习,甚至诱发违法犯罪。

第9篇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我校以市第二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区教委1231德育工作思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入落实德育领域工作。在区教委的领导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和紧迫感开展德育工作,努力实现全员德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强化班年级管理,提高德育实效性,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文明素养。

   一、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实现全员德育,全过程德育。

   加强师德建设,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良好师德风尚的高素质的德育队伍,落实岗位育人职责,努力实现全员育人。进一步认真学习和落实XX市第二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思考和分析当前的德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新任务,研究制定新措施,拓宽视野,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一思想贯彻到学校教育的全部工作中,不断提高广大干部教师“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能力和水平。

   以落实《南梨园中学岗位育人职责》为标准,注重发挥各类人员在本职岗位上的育人功能。《南中青年教师培养方案》的实施,从教师抓起,从青年教师抓起,提高素质,突出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体现了教职工以身作则的教育性,有效地促进了我校德育工作。

   二、学科实施德育。

   学校号召全体教师人人作德育工作者,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尤其是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增强育人效应。以备课组为单位,开展教材教法研讨,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融德育智育为一体,形成教学特色,提高学生素质。结合新课程的实施,利用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注研究中华传统美德等问题,取得了较好效果。在各科具体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都制定相应的德育目标,加大实施学科德育的力度,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悄然提升人文素养。

   三、加强班年级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强化管理,组织培训,提高德育队伍工作水平。

   加强年级组长、班主任队伍建设,致力打造一支理念先进、专业过硬、责任感强、年富力强的班主任队伍。选拔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上,注意充分发挥年级组长及班主任的作用,网络分明、层次清楚。为进一步充分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发挥班主任的职能作用,强化班级管理和教育,激发班主任的竞争意识,将班级综合考核纳入到班级日常工作管理中,以考核促进班集体建设,促进班主任发展。对班级管理一日常规坚持天天检查、公布,采取月评价制,形成激励机制,有力地保证了班级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通过对班主任的量化考核,促进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通过量化评价,充分调动了班主任的主观能动性,各个班级比学赶超,涌现了很多优秀班集体,也涌现出一批管理水平高,有创新意识、教育能力强、工作积极性高的优秀班主任。同时考评也为班主任评优、评选先进等提供了依据。班主任素质的提高促使校德育工作更加深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以学校《青年教师培养方案》为载体,加强培训,促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培训的积极作用,多学习,多交流,多反馈,多总结,多反思,广大教师写出班务经验总结和典型个案上百篇,体现了良好效果。在07年11月成功组织开展第一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的基础上,本学期4至6月开展了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国教育报主办的“班主任话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为学校第二届班主任工作研讨会的召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系列的工作,使班主任的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我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环境育人的重要工作。教学区内,“飞向明天”雕塑两侧建喷泉两座,雕塑东侧建多层立体花坛两座,绿色花园桃李园和烛韵园寓意深刻。运动区内,标准400米运动场、漂亮的主席台、300平方米乒乓球活动区、两个篮球场、塑胶跑道及相关体育设施。完善了绿美化建设,建成高标准的校务公开栏。各班教室悬挂国旗,定期更换板报,室内、楼道布置名人画像和格言警句等。自备路布置安全、文明类警语牌64块,校园通道内一侧17块专栏成为一道靓丽的育人风景。校园绿草成荫,鲜花绽放,做到“美化、绿化、净化”,让每一面墙、每一条路、每一棵树都会说话,提高了育人效果。

   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准。

   遵循学生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把握整体,分层推进。实施全员德育,齐抓共管,建立了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建设为主途径、教学为主渠道、自我教育为主的教育机制。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寓德育于活动之中。

   坚持升降国旗制度,全体师生唱响国歌。进一步完善升旗模式及程序,本学期以班为单位成立国旗班,从出旗、班级事迹介绍、主持、升旗及国旗下讲话等方面,进行严格规范的训练,全部由学生自主进行,调动了学生、班主任、年级教师的积极能动性,培养了爱班、爱校、爱国情感。三月开展“尊师爱生活动月”主题教育活动,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以五四青年节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奥运德育,组织开展了“感受新农村,激情迎奥运”远足活动。让学生走出校园,了解家乡,了解社会,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弘扬了奥林匹克精神,使师生感受到了阎村镇新农村建设成果,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良好的意志品质,增强团体的凝聚力。以汶川大地震为契机,在全校开展“爱心、责任、爱国”主题系列教育活动。全体师生积极行动起来,伸出援助之手,奉献一片爱心。学生捐款3692.2元,老师捐款9500元。这充分体现了无比强大的集体力量,无比强烈的责任心、爱心。每一位南中人都深深明白:祖国遇到大灾大难,我们的老师会更加关爱每一位学生,无私奉献,勤奋工作;我们每一位同学会更加管好自己,刻苦学习。让我们尽职尽责,团结一心,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来展现南中风采,圆满完成我们的任务和目标,这就是我们对灾区人民的最好支援,对面临灾难祖国的最好表现,这是我们南中人的精神,这是真正的爱国精神。大力开展“明荣辱,迎奥运,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教育活动,了解奥运知识,深入开展文明礼仪风采展示活动,落实“十个文明习惯”,增强学生礼仪素养和社会交往能力。树立学生榜样,评选文明礼仪标兵,不断增强荣辱观教育的具体性、形象性和实效性,起到了良好的榜样示范作用。利用每月30日的中小学生的'“环境教育日”,以环保实践活动为载体,落实环保行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阳光体育锻炼、尊师主题班会、感恩母亲征文、校园广播等等活动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开拓了视野,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了良好的文明习惯,提高了素质,增强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建立健全班级管理机制,促进学生的养成教育。

   在以班级建设为主要途径的养成教育机制中,把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目标的“班级综合考核细则”纳入到日常的班级管理中去,让“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我们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实行班级值周制度,让学生参与部分管理,对学校日常工作检查评比、组织主题教育等活动。注重发挥学生自律组织的作用,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监督检查,诸如:胸卡佩戴、自行车管理、卫生包干区、广播操、眼保健操等检查,成立了校园文明监督岗、校园文明礼仪岗等。以《XX区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为载体,以学生的实际表现为依据,采取多元化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状况和个性特长。这些措施的有效实施无疑为学生走入社会,走向成功奠定了基础。学校通过学生自主管理,规范了学生校园文明行为,养成了良好卫生习惯,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锻炼了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养成教育。

   (三)、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坚持不懈地做好法制教育、心理教育和品德偏差生的帮教。

   1、踏踏实实抓好安全教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我们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首要位置。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把学校制定的《安全管理细则》作为校本课程,把师生的安全纳入到教育教学的管理工作中,纳入到日常的具体工作之中,时时、处处讲安全。在校园装修施工的不利环境下,加强学生安全工作,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责任到人,教学秩序稳定。学校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在校园布置了八块文明安全警示大展板和添置了54块安全教育小展板。采用多种活动形式增强了全体师生的安全意识,班年级稳定,学校稳定,保证了学校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

   2、创建心理咨询室。为了让学生能形成健全稳定的人格,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及时排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心理困惑。我校成立了学生心理咨询室,设有专门办公室,配有一名专职教师,开展心理辅导工作。

   3、加强法制教育,抓好品德偏差生转化工作。以法制教育基地校为契机,努力探索初中生法制观念形成的规律。五月请区检察院检察官到校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法制教育课,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法律知识,采用多种活动方式,使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学会正确处理同学间的矛盾。学校始终把转化品德偏差生工作放在德育工作的重要位置,首先在教师范围内强化“没有差生”的观念。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的作用,行政干部带头帮教后进生,教师实行一帮一结对子,建立品德偏差生登记卡,进行跟踪教育。方法上强调有爱心、信心和恒心,具体工作上从细微处入手,尊重学生个性及人格,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坚持正面激励和“赏识教育”,树立后进生转化的典型,并给予表彰。一年来没有出现违法犯罪现象,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赢得了较好的社会声誉。

   六、加强家校联合,增强育人效果。

   家长接待工作是班主任接待家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继续延伸,是学校开放工作的窗口。一年来,家长接待室接待家长几百人次,每次接待都有详细记录,不仅加强了班主任与家长的联系,为学校积累了详实的教育资料,树立了良好的学校形象。

   三个年级在学期初和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召开了共计六次家长会,对家长做了家庭教育知识培训,共同探讨学生的成长情况,家长教师协会初见雏形。

   积极鼓励教师家访,通过面对面家访,获得了家长的大力支持,家校互动,密切合作,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更加高涨,学校的学习风气更加浓厚,教师的责任感更强,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学秩序稳定,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也在社会上树立了南中良好形象。

   (三)、不断延伸“三结合”教育委员会工作广度和深度,不断创新教育方法和内容,积极地营造全社会都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使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促进校风建设,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本学期伊始,学校就将德育工作放在了重要的地位,在学校领导和大队部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实施学校工作,并在我们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现将本学期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活动落到实处。

   本学期,学校继续加强班级管理,坚持贯彻班队各类活动检查评分细则,将班级管理纳入规范化责任目标管理,使工作做到有目的、有内容、有实效、有记载。学校各班级按照期初制定的计划认真开展活动,并做到有活动,有总结。

   二、加强学生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形成良好的班风。

   对学生的日常的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常抓不懈。新学期一开始,我班充分利用升旗仪式、班会等活动和形式,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加快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形成的速度,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为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日常的行为的监督和教育,对同学们的行为习惯进行监督,班级的氛围和谐而有序。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加强学生品德教育。

   本学期,在学校行政的领导下,为加强学生品德教育,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教育活动,促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日常的行为规范,树立远大的理想,热爱祖国、热爱学校、热爱家园、做一个身残志坚的人。

   1、本学期,我们按照计划保质保量的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掀起了“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树新风”的,使同学们革除陋习,争做健康、文明的现代小公民。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本学期,我们一直将安全工作作为重点来抓。少先队大队部安排各班每月开展一次安全教育主题队会,并利用。会、安全角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到天天讲、时时抓。

   3、开展心理教育活动。针对现在的学生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大队部与健康教育老师一道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珍惜生命”、“防震”等主题队会,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学习态度。这些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4、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本学期,还请了我校的法制副校长周所长到校为队员们进行法制讲座。周所长为孩子们讲了交通安全法规,并给大家讲了许多现实生活的中许多青少年犯罪的例子,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大家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同时也利用班会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

   本学期的各项工作已圆满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德育工作也就到此结束,因为这是一项长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将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使我校的德育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学校德育工作总结    20xx—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 谢东燕

   班主任工作是平凡的,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花很大的精力和努力。我把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常抓常规管理,初步养成良好习惯

   学生从早晨上学到放学,一日的常规是否规范、文明,影响到良好集体的形成及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如:红领巾佩带检查员、两操检查员、班级卫生检查员,明确小学生应做到哪些,不能做哪些。

   二、选好班干部,发挥小干部作用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必须车头带。同样的道理,要带好一个班级,班干部的作用是老师也无法取代的,所以,我在班级管理别重视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既为班干部进行了指导,又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安全教育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应将防溺水教育作为重要的安全教育内容,并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通过报纸、宣传栏、黑板报、班会课等多种渠道,对学生进行防溺水安全教育。

   (二)加强检查,及时整改。

   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1、通过课堂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2、联系家庭,引导学生家长关心子女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其他的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3、我班还努力建设好校园文化阵地,做好宣传广播,办好宣传栏、黑板报等,使学生时时处处受教育的鞭策。

   五、开展各种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第10篇

(西昌学院,四川西昌615000

【摘要】我国是一个法制社会国家,凡事都是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原则下实施的。我国现阶段人口中,农民占了大多数,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与条件的限制,导致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较淡薄。在此基础上对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农民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农民;法律意

0前言

为了更有效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涉及到农民,就不得不谈到法律,法律法规是一个国家之根本,都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虽然我国农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在法律法规这方面的意识还是较差的,在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懂得通过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所以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是重要的环节。

1民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农民的素质,法律意识也有了相对的提高,但总体上还不够强,很多人知法但也犯法,也有很多人是知法却不懂得用法。当发生矛盾冲突时,还是用一些老旧的观念来解决。比如这两年我国农村被征用土地的问题,有些农民朋友不配合来征收土地的工作人员的工作,拒绝搬走或拆迁。甚至更严重的以跳楼、开煤气引爆等自杀方式来威胁工作人员,也有一个或几个村屯的人聚众起来动用农用工具来阻碍工作人员进行征地工作。以这种古板暴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无法获得明显的效果。也许还会适得其反,严重的还会触犯到法律法规。农民朋友总以为法律会离他们很遥远,所以从不去学习和了解。一些农民工进城务工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法,所以被莫名辞工,被拖欠工资,发生了工伤也得不到商家的索赔,自身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相应的维护。另外,在一些村屯里,存在着偷盗行为,这里面都是初中生或是在外晃荡的社会青年居多,小到偷鸡鸭等家禽,大至电视机,电冰箱等家电,他们在实施这些行为时,也没有相关的人员用法律去警醒他们,都是采用非法律手段来处置,导致他们在法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还有吸食白粉,打架斗殴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对法律的认知程度偏低,蔑视法律的现象。有这么一句话,有钱能使鬼推磨,所以他们就不相信法律,认为有钱就可以将法律置之不理,肆意妄为,而不知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终有一天,还是会败在自己手上。

2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发达,和法律法规的健全,我们国家的公民的素质和法律意识都有了明显的提升,可为什么农民的法律意思还那么薄弱,一直没有很大的突破和改变呢。在以前的封建时代,儒家思想就根深蒂固在人们心里,儒家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就是其所指出的等级伦理观念,“三纲五常”就是维护这种等级观念的尺度与标准。在这种特定的尺度中,最多的就是绝对的服从。而这种服从意识的影响,让他们的自我意识丧失,只是听从于上级的的命令,所以人们行为选择时,最先考虑的不是法律,而是上级。儒家历来倡导人与人和谐相处,但是这种和为贵的思想在农村就转化为忍为上。低头不见抬头见,远亲不如近邻,等这些俗语就是村里人之间相处的态度。他们坚持一切以和为贵,就算是自身的合法权益已经受到了侵害,也宁愿持着大事化了,小事化无这种息事宁人的心态去解决。他们宁可这样委曲求全,也不愿请求法律的援助,心里保留的观念就是反证就算打了官司也未必能赢,就算是赢了也会破坏彼此之间的关系,而且还会花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因此就有部分农民对法律缺少了解,觉得只要在不犯法的情况下就不会出现意外情况,不愿意去了解并且运用法律知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就是人们思想相对落后,文化教育程度低,传统的矛盾冲突解决方式已经根深蒂固在他们脑海里了,另外,他们没有意识到法律具有公正性,能够保护到他们的合法权益,仅仅看到法律强制性的一面,所以这样就对法律产生了偏见,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由于有些地区较偏远,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就算农民有法律上的需求但考虑到资金问题,也就望而却步了。当地相关的政府部门资金来源有局限性,所以就没有充足的条件来支持法律援助工作,所以专业的法律援助工作人员很少,造成了稀缺的状况,还有资金短缺问题。另外一方面,就是宣传力度不够,一些村镇,虽然成立了立法机构,也进行了法制宣传,但方式很单一,比如发宣传单,贴标语,挂横幅等这些形式上的宣传,并没有深入到根本,并没有带领村民探索法律的核心,并且村干部中,其自身的法律意识都相对薄弱,更别说起到带头作用。

3如何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

要提升农民的法律意识,得从根本抓起,文化素质低是影响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原因,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水平是增强农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首先加大对当地的教育投资力度,只有加强教育工作,提升农民精神境界,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农民法律知识的接受水平。同时,应当大力发展经济,因为有力的物质保障才能让村民的视野更广阔,才有更多机会去学习和接触到法律。在各个镇上成立法制协会,然后派代表去各乡镇中小学去进行深入的法律宣传,交流学生法制教育的经验,都说计算机从娃娃抓起,那么现在我们的普法知识就从学生抓起。大力推行有声有色的法制宣传,可以通过广播宣传还有看电影方式让农民渐渐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在乡下实行“一对一”的法律顾问,每个村派选出一名代表,村民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免费咨询和给出方案。创建普法教育“微信群”。把村里的青年们集中起来,作为重点普法教育对象,利用微信交流,非常的便捷,也是现在年轻人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可以正确的去引导他们遵法守法,懂得利用法律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搭建“手机飞信”宣传平台。把各村的干部,村委会,人民调解员的手机号集合为一个飞信网,不定期发送普法宣传教育短信,让这些干部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打造为法制宣传骨干。创建“农家书屋”宣传阵营。建立起法律读书角,通过政府支持、社会捐赠的途径,向各村“农家书屋”提供法律书刊,丰富群众法律知识的来源。如条件允许,还可以举办一些以法律知识为主题的小型娱知识问答竞赛,表现优秀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这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4结束语

为了创建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更美好的新农村,我们就应该有针对性进行普法教育,不断提升农民法律意识,采用多种方式,让法制宣传更持久,渐渐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王魏,赵桂燕.新农村建设背景下黑龙江农民法律意识问题研究[J].商业经济,2014(11).12-15.

[2]兰昕.农民法律意识发展的路径选择初探[J].法制与社会,2014(07).241-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