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师文章

教师文章

时间:2023-05-29 17:59: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教师文章

第1篇

关键词:写作教学;阅读方法;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117-01

1.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为写作蓄势

阅读与写作密不可分。丰富的阅读将为写作提供源泉。"诗圣"杜甫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没有"读书破万卷"的积累又怎么能有写作时笔下的"滔滔不绝"?《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写作要"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述自己的思想","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表达",这里所说的"自己的意思","独特的感受"、"真切的体验"和"自由、创意的表达"即要求学生写作要突出独特的个性,构思要新颖别致,不要人云亦云,要不落于俗套,不流于形式。但对于刚刚跨入高中校门的高一学生来说,其经历过多少人间的风风雨雨?又能有怎样深刻的人生阅历?抒真情、写事实,往往使他们的作文千人一面,材料贫乏,内容雷同、单一,结构程式化。这种写作教学中存在的弊病,想必很多老师都遇到过。究其原因,还是缺乏"源头活水"。在人生阅历尚不丰富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大量阅读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1.1 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优势,积累写作素材。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选入课本让学生作为范文学习,其写景、状物、记人、叙事、议论、抒情都堪称学习的典范,如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等美文。特别是《故都的秋》,作者慧眼独到地谈"秋之韵味",自然状态的秋景秋情,本为人所共有,对谁都是无私的,但唯有把自然之景与"我"所 感所思深化为一体,才真正写出咏秋的绝妙好文,这是郁达夫抒写 性情,是内心的真实表白,情真意切,是对秋有独特之感情使然。

1.2 利用大量的课外阅读,扩充知识视野,积累写作素材。"课外阅读活动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①我校图书馆藏书报刊种类繁多,并设有多个阅览室供学生阅读,借阅的图书采用信息化管理,借还方便,有大型LED显示屏介绍推荐好的图书,由于住宿生较多,学校安排图书管理员在星期日开放图书馆,供师生借阅图书。教师平时根据教学的实际可为学生推介一些适合的图书供学生借阅,并要求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心得,交流阅读体会,这样就不会让学生唯阅读而阅读,流于形式,达不到阅读的真正目的。

1.3 充分利用电子读物,进一步积累写作素材。我校有具备供师生上网阅读的电子阅览室,教师可以事先为学生提供浏览的网址、网页,为学生阅读、记录或下载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根据写作需要搜集素材,可以采用走访、考察、座谈、问卷等方式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图书、报刊、文件、网络、音象等途径获得有用信息。"②我所担任的班的语文作文写作,有几个学生在得到老师的作文指导后,通过上互联网查阅相关的写作素材,了解到诸如"小悦悦"事件、"托举哥"周冲、割肝救子的"暴 走妈"陈玉蓉、最美司机吴斌等等,丰富了写作素材,作文的思想性、艺术性得到较大提升,因贴近生活而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2.为学生的阅读写作提供好的实践环境,为写作铺路

我市某县的重点中学高考语文成绩多年站稳市内同类中学霸主地位,究其原因,应该是得益于重视学生的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长流水"。"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 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③上海建平中学一位姓皋的女副校长,早在2004年上海二期"课改"时,她虽然担负着繁重的行政工作,但仍然奋斗在教育一线,担任高中毕业班语文科教学,为上好语文写作课,经常带学生上街头、进社区、入工厂,甚至入监狱,让学生亲身感受时代生活气息,觉得内心有很多话要说,自然学生的作文就有真情流露,贴近生活,而写出高于生活的好文章。当然我们是比较 难做到这一点,但可以作浅近的尝试,可带学生到校园边小山岗上的县气象台测报基地参观学习,到附近的德通公司参观生产车间,到新圩镇敬老院慰 问老人们,上街参加义务清洁劳动,到革命烈士纪念碑拜祭英灵等,通过这些有益活动的开展,打开学生的心窍,使他们接触生活,认识生活,领悟生活,珍惜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学生就不难写出情真意切的好文章。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拓宽阅读视野,选择切近生活的阅读材料,易于产生心灵共鸣,为写作聚能

"高中学生应该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 "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④丰富而厚实的阅读基础,将为写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2篇

一、针对教师以自我为中心,教学时要张扬学生的个性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尤其是在小学课堂上,教师一般都认为学生没有足够的理解能力。只要能够听明白教师的意思,理解文章的主旨就行,不太需要学生有很好的反应。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把自己看做是课堂的权威,学生处于被灌输知识的地位,只能被动地对教师提问进行应答与附和,而对于学生最重要的独立思考和自主阅读没有进行任何培养,这种教学方式极大地阻碍了课堂教学的发展。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学习的不同要求进行不同的培养,有的学生阅读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有的是为了提高阅读能力,有的是为了增加课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真正能够让学生的不同要求得到满足。

二、针对教师忽略文章深入解读,教学时要深入文章

教师所教授的文章一般都有相应的参考书,教师有的时候在教学时不能很认真地阅读文章,对文章进行深入解读,而是参照参考书里的条条框框对文章进行讲解,这样就导致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文章意思,也就更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文章进行深入研究,对文章的作者进行了解,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等进行了解,只有这样深入剖析文章,进入文章中的角色,才能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同时,教师也要多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心态,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对文章进行理解,才能得出适合小学生理解的结论,学生对阅读课才会更有兴趣。

三、针对教师形式大于内容,教学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随着新课标的实行,教师在上课时往往会希望标新立异,运用各种方法来让学生注意。但是有很多方法已经脱离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与正常的教学内容没有任何关系,只是课堂上无意义的一场活动。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上课之初要通过各种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只有兴趣才是学生的不竭动力,也才是学生学习成功的秘诀。教师针对小学生的特点,针对他们的思维活动,设计各种真实、新奇和有趣的教学情境,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情感。

第3篇

【关键词】农村初中 语文 阅读 兴趣 能力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09.074

当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主要有以下问题:学生提不起阅读的兴趣、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足够的阅读量积累、语文教师的引导不充分、检查阅读质量的方法不具针对性等,上述问题导致难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所以,针对这样的阅读教学情况,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

想让学生更好的进行语文阅读,让他们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先决条件。

1.常用阅读法。

该方法分三个步骤进行文章的阅读以及理解。首先,开始阅读文章以前,先弄清文章的体裁,接下来按照具体的体裁分析文章里面的人物设定与情节进展,以便找出文章的阅读重心。比如进行《故乡》的阅读教学时,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由闰土与杨二嫂命运的走向来对文章的故事进行分析,进而把握文章的主线;其次,分析与研究文章中的核心字、词、句、段落,让学生由文章的细节入手,理清其主题思想和情感线,像是关注文章里描写动作、语言、情景的细节。例如:进行《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时,教师应提示学生关注菲利普夫妻的语言、表情、肢体动作细节,并从这些细节拆解他们的为人处世原则,摸清资本主义社会里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人情冷暖;最后,以作家的写作背景以及心理变化为切入点,分析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深意。例如《藤野先生》一文中,语文教师应让学生充分了解鲁迅先生写作的社会背景,这样可以帮助他们了解鲁迅先生想要表达的深刻思想内涵。

2.精读法。

该方法是教师让学生认真、细致的阅读指定文章,以便让他们深刻理解文章表达的思想内涵。另外,语文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掌握进行精读的具体做法,像是:带着某些问题进行文章的阅读、通过参考资料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过程、进行阅读时的具体步骤等;还应让学生在阅读时,对重点的语句进行标记,以便找出文章的结构脉络。

二、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想要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教师应联系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与思考方式,通过融景、融情、融理于教学之中的方法,激发学生进行阅读的兴趣。

1.融景于教学之中。

农村初中生对于文字信息的阅读以及理解能力非常有限,所以教师应该尽量用一些图片、画面等直观的形象来加深他们对文字的分析与理解。由于学生会用非常主观的视角来看待教师展现的图片、画面等,因此如果教师可以把实际存在的自然景观带入阅读教学里来,会比直接阅读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推动他们进行自发阅读。例如进行《观潮》的教学时,由于地处农村,所以学生没有真正见识过钱塘江的潮水,只能通过文字来对那种景象进行联想,根本无法感受到潮水那种水天一线的壮观景象。如果语文教师能向学生展示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者播放相关的影像,就能帮学生建立起潮水的直观形象,再阅读的时候,就可以轻松理解文章中的很多细节。

2.融情于教学之中。

语文阅读本质上是人和人交流的手段,阅读古代的文学作品时,就是和先人的交流;阅读现代的文学作品时,就是和现代作家的交流。尽管这种交流是以文章为载体进行的,而且还是完全单方面的,可是却是有效的吸收过程。像是学生通过阅读《扁鹊见蔡桓公》,大致了解了文章的大概意思,学生会将蔡桓公的经历作为警戒,对每件事都认真严肃,绝不大意拖拉,更不会拒绝面对自己的失误,这样才不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

3.融理于教学之中。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所以,教师应该向阅读教学中有目的性的渗透道理教育。因为农村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相对差一下,教师应该为他们选择合适的文章来阅读,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融理于教学之中。学生会在教师的指点下,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材料,之后教师将这些阅读资料以书签的形式插入课堂教学之中,提升学生对其中道理的认识,这样可以有效激发他们进行阅读的兴趣。

三、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阅读综合能力

1.营造学生为主体的阅读环境。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语文教师在进行初中阅读教学的时候,同样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依靠自己的阅读和分析,体会文章的深意,从而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价值观。阅读从根本上来说,就是学生、文章、语文教师之间的交流过程,当然该过程里有非常复杂的交流关系,像是:学生和文章、语文教师和文章、语文教师和学生、学生之间等。不过,上述交流的核心仍然是学生,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在阅读时的自主性。语文教师要营造将学生作为主体的阅读环境,就需要在教学时给学生适当的自由,像是选择阅读资料的自由、和教师的思想存在区别的自由、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等,保护他们阅读的主体性,让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同时语文教师还需要给学生进行思考的时间,让他们探讨阅读资料的内容,从而提升阅读理解的能力。

2.以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基础进行阅读教学。

学习其实就是在已经拥有的知识上添加全新的知识。对于语文的阅读教学来说,它是一个十分慢热的过程,这里涉及的文字、词语、句子、思想等只能靠意会,像是有些颇具深意的散文诗,要进行很多次的重复阅读才可以解读出其中的深意。所以,语文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联系他们的学习、心理、个性特点进行阅读教学。

3.拓展阅读的空间。

第4篇

关键词:英语阅读;教学策略;教学模式

策略是“一种目标导向的、为能促进心理及行为表现而进行的认知操作”。而阅读理解是“读者同时提取信息和建构文章意思的过程”,是阅读中较高水平层次的认知加工过程。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是指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类型的英文阅读材料时,为准确、有效地提取文章信息和理解文章意思,相应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法、步骤,是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表现的总和。英语阅读能力是儿童进行英语学习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也是奠定儿童未来学习、成长发展的基石。“如何教”以帮助儿童掌握有效的阅读理解策略,成为小学英语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几种主要的儿童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

(一)交互式教学模式

交互式教学是指以师生间的交互对话为背景,在真实的阅读任务中培养儿童灵活运用阅读理解策略,并有效提高儿童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佩林卡萨(A.S.Palincsar)于1982年提出的。交互式教学充分吸收了专家支架、预期教学和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现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英语阅读理解策略教学模式之一。

交互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着眼于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作用,重点培养儿童掌握“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下文内容)”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主张在儿童需要时给予提示和支架。交互式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两个重要的步骤。

第一,教师解释阅读理解策略并进行示范。教师先呈现要阅读的文章,并提供一定的线索激发儿童的背景知识。然后,在儿童默读完一段文章后,教师具体示范“总结”“提问”“阐释(疑难)”以及“预测”等四种阅读理解策略是什么,如何将它们应用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教师鼓励儿童根据自己的水平积极参与其中,并给儿童个性化的指导和反馈。师生间进行“交互”对话是重要环节。“交互”对话特点如下:师生都应明确教学目标;对话应有主题、方向;灵活地利用儿童的理解,把它与新知识联系起来;教师应帮助儿童就对课文的理解来展开讨论,而不是只作字句的重复;教师对儿童的发言所作的评价能引导学生更积极地作出建构性的反应。

第二,儿童进行讨论与练习。教师要安排儿童轮流做小组(4~6人)的“老师”。在组员都默读完一段文章后,“老师”要像教师那样带着大家进行“总结文章内容、提问、阐释疑难、预测下文内容”等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师生的自由对话和讨论中进行的。学生参与讨论的形式主要有:详细阐述和评价他人的总结;提出其他问题;评价他人对下文内容的预测;请教别人,要求澄清疑问;帮助他人消除对文章的误解。

最终,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儿童能够内化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认识,独立应用策略进行阅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会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减小。

(二)直接解释教学模式

直接解释教学指教师以直接外显的方式教授儿童一种或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教学模式。这一模式最先是由罗勒(L.R.Roehler)和达菲(G.G.Duffy)等研究者提出的。它的研究与发展也受到了支架式教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直接解释教学模式具有两个显著特点:强调教师的直接示范作用,以使儿童能“模仿”教师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认知加工过程;将对阅读理解策略的解释与运用密切结合,以便使策略性的心智活动能在阅读文章中得到立即应用。这种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相互联系的教学程序或步骤。

第一,教师直接解释与示范要儿童学习的阅读理解策略。教师选取并向儿童介绍要阅读的文章或文章段落,一般应用出声思考的方法向儿童示范怎样应用一种阅读理解策略,使儿童能比较直观地观察到成功的阅读者利用这种阅读理解策略进行理解文章的心智加工过程。

第二,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支架式练习。儿童按照要求就教师选定的其他文章进行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练习。教师要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其中,教师的指导作用会随着儿童对策略应用的逐渐掌握而相应减少。

第三,教师说明阅读理解策略的应用迁移性。教师也还要对所教授的阅读理解策略在其他类型文章中的应用进行解释说明,以促进儿童在各种阅读语境中对所学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

(三)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是普雷思雷(M.Pressley)等人提出的一种以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为“媒介”,实现师生、生生间对文章意思的共同建构理解的教学模式,强调读者与文本及师生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各自反应会影响他们的理解。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聚焦于对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具有如下特点:实施周期较长,它要融入到整个学年甚至数年的课堂教学中进行;强调阅读者与文本之间的交互建构作用,并认为教师和儿童对文章的反应会影响到他们各自对文章的理解;关注理解策略的学习过程,以此协调儿童之间的“对话”和对文章意思的建构理解;要求教师具体示范怎样在不同的语境下灵活组合应用“预测下文内容”“心理意象”“与先前知识建立联系”“自我提问”“阐释疑难”和“总结”等多种阅读理解策略。

交互建构策略教学模式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重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教师的解释与示范。在教学开始,教师首先解释并示范上述几种阅读理解策略的灵活运用,包括对各种阅读理解策略的不同应用语境的说明。

第二,儿童的练习。儿童练习使用阅读理解策略,教师对怎样有效使用阅读理解策略给予指导,并在儿童需要时给予必要的暗示。

第三,讨论、交流。在小组中,儿童轮流通过出声思考方法来使他们理解监控文章的过程外显化,向其他儿童呈现并解释他们是怎样利用相应策略去理解文章的。具体来说,儿童要向他人说明他们是怎样将文章内容与先前知识进行联系的、说说自己对文章内容的总结过程、描述一下自己头脑中出现的故事景象以及预测的下文内容等。在此过程中,教师、儿童会各自建构对文章意思的理解,大家可以“头脑风暴”,并就各自的理解进行交流和讨论。

第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强调阅读理解策略的作用,并根据需要不时地向学生明示各种策略怎样以及应何时何处使用。

第5篇

语文教师最辛苦的就是改作文。

我曾经做过一次实践调查,一学期以来对学生的每次作文都认真批改,有眉批,有总批;篇中的字、词、句、标点也是精心删改,真可谓“精批细改”,可是全班53位学生,对教师这样的批改,并未引起重视,调查统计,发下作文本后,只看分数不看批改的学生是33人,占全班的62.3%;看了分数又看批语的是11人,占全班的20.7%;能比较仔细、全面看教师批改的学生只有9人,占全班的17%。这虽不能说“劳而无功”,但至多也是“劳而少功”呀!

因此,我认为精批细改要不得,学生不明白教师为什么改,你改了也没有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掌握自己修改文章的本领。

首先,要使学生认识到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古今中外,凡是写得一手好文章的人,都是在修改上用过功夫的。宋代欧阳修非常重视修改文章,他“作文既毕,贴之墙壁,坐卧观之,改正尽善,方出以示人”。他写的《醉翁亭记》第一句初说“滁州四面有山”,后来改过数十次,最后改为“环滁皆山也”,这一改,真是言简意赅,改到妙处,欧公直到晚年,“尝日窜平生所为文,用思甚苦。”鲁迅先生谆谆教导我们:“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学生作文虽然不能与大家名师相比,但我认为从中可以得到启示,受到教益的。

其次,教师要作自改的具体指导,学生开始改自己的文章,会感到无从下手,教师就要教给自改的步骤和方法。一开始教师可以挑一两篇文章,打印出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和学生共同修改。这种修改是带有一定的示范性、指导性的,修改大致可分为三步走:第一步,看文章的审题立意是否正确,如果在这方面有较大的问题,那就要重写;第二步,看结构是否合适,详略是否得当,然后或作调整,或作增删;第三步,修改语言文字,一字一句,乃至一个标点都不能轻易放过。有时稍改动几个字,文章的思想性就会得到加强。使用标点符号时,也要分清句逗,合乎规范。

通过师生数次共同修改,学生就在实践中逐步懂得怎样修改,然后就可以让学生自己改,但教师要经常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平时还要教育学生“多改”,古人有“一字穷岁月,十年成一赋”之说。有的文章一时改不出就可以过段时间再改。清朝唐彪认为:“文章初脱稿时,弊病多不自觉,过数月后,始能改窜。其何故也?凡人为文,心思一时不能遍到,过数月后,遗留之义始能见及,故易改也。”因此文章写成,经过修改一番后,可以暂且收起来,过段时间重新修改。学生的旧作可以过段时间,甚至一学期后再拿来修改。

对于学生修改有困难的文章,可由教师帮助修改,也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同桌互改。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有时修改自己的文章往往不易发现问题,自己认为是“精彩”之笔,也很可能是累赘之处,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就容易发现自己文章中的不足之处。

为了更快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还应多看别人修改的文章,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宋时朱弁讲道:“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到宋子京唐史手稿一册,归而熟视之,自是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字句与初造意不同而识其用意所起故也。”因此,平时如能看看别人修改的文章,特别是名家的手稿,这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修改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教会学生修改文章,教师要花的时间和精力确实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因此,教师必须明白:培养学生自己修改文章的能力,并不是为了减轻教师负担,而是教会学生修改文章的本领。当然,通过努力,一旦学生学会了修改,教师的负担也一定会减轻,到那时,我们的教育目的也就达到了。

第6篇

初中语文自主阅读的教学模式是把学生作为主体,自主阅读和传统阅读相比具有显著的阅读效果,自主阅读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已有的阅读基础上让学生探索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教师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树立信心。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达到引导学生思维的目的。要改变语文的教学思路,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方式成以学为主,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二、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方法

1.了解课文题目,锻炼学生看到文章题目后,结合题目提出要知道的内容,一般文章题目是整篇文章内容的概括,从文章题目可以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文章题目是学生理解文章的纲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根据文章题目提出问题。

2.文章内容要预习,好奇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的时候,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引导学生思维,让学生确立一个学习目标,从而解决学生盲目阅读的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学习目标,学习效率和质量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3.让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后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时候,提出的问题经常没有办法抓住要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给学生一些鼓励,教师设置的问题要从简单到困难,给学生一个缓慢适应的过程,让学生学会自己提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敢于提问,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课文、感知课文。

4.给学生一些提示,让学生模仿着提问。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示范。提出的问题要有实际意义,而不是漫无目的地提问。

三、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方式探析

1.注重先学后教的教育方式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自主阅读的教学方式,学生就要有主体意识。改变学生的惰性,在学习中不依赖教师,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先学后教。教师在课程开始前不要对教学内容做过多介绍,让学生自己阅读,在阅读过程体会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独特的感受,如果教师在课程开始前就对课文内容进行介绍,学生就会有先入为主的心理,在教师的介绍下理解课文,缺少学生自己的理解,会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依赖性。

2.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在初中语文自主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活力,在课堂上自主探究阅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率,不要过于追求答案的一致性,阅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阅读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亲身体验阅读的过程,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阅读方式。

3.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阅读时间在自主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学生充分理解阅读内容。不能只是大致阅读一遍就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复的阅读。如果对文章内容没有深刻了解,就没有办法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给学生。但是如果对文章内容有深刻的了解,就可以带动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就会对文章内容有独特的理解。

四、结语

第7篇

关键词:小学阅读;教学;思考

小学阅读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为主,注重对课文结构的全方位把握,培养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增强对情感的领悟,领会文章的整体思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

一、熟读文章,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新文章之前,一定要熟读文章,在诵读过程中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如一些生字、生词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对课文的结构有一个整体把握;了解文章的段落,对一些不理解的语句进行标注,掌握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介绍。学生对课文熟悉之后,才能在课堂上与教师形成互动,跟上教师的讲解步伐,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做到文章朗朗上口,不丢字、不添字,情感把握到位,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中的优美词段,小学生正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段,让小学生在读书中积累精美语句,体会语言的魅力,感悟写作技巧,在朗诵中实现语文知识的突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熟读课文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立意境。

二、精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

小学阅读教学的目标,就是要使学生在精读课文中,明确文章结构。培养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概括文章大意的能力,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在熟读课文之后,要进一步精读课文,揣摩课文段与段之间,段与章之间的关系,培养语文的分析思维能力。教师要改变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独立分段,分析各段所表达的意思。学生难免会有分歧,这时教师也不要急于揭晓答案,让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对课文进行深入分析,最后达成共识,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语文分析能力。小学高年级课文的体裁更加多样性,内容、段落更加复杂,如果只注重段落意思,而不进行联系的话,就不能很好地理解整个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弄清楚各个段落与整篇文章的关系。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划分,理解文章各个层次之间的关系,从文章的开头、发展、结束等部分弄清文章的内部逻辑结构。学生只有明白了文章的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才能很好地把握段与章的关系,才能总结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提出问题,理解文章内容

在阅读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课本知识,向学生提出有意义的问题,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作者的感情变化。如《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所知道的古人信息传递的方式有哪些,现代社会又有哪些传递形式”,通过这样的提问引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调动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兴趣。教师的问题还要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如,在《假如没有灰尘》一课中,教师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在课文阅读之前让学生进行思考,“假如没有灰尘世界将是怎样的”,并让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假如……”自己补充内容,进行表达,不仅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点。

四、科学评价,提高阅读能力

教师要客观地对学生进行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阅读能力有一个客观了解,发现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阅读能力不断提高。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进行讨论,安排学生就文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也可安排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中心思想的总结,分析文章段落大意等,使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发现别人的优点,进行学习,同时,对于别人的不足,也要有所警戒。通过这种评价制度,提高学生自我反省和自我反馈的能力,不断提高阅读能力,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更重要的还是语文阅读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师要不断改进阅读课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阅读素养和能力的提高,为今后学生语文能力和其他学科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赛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

第8篇

关键词:扩展阅读;初中语文;教师

课本在初中教育阶段对教师而言是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因其是初中生时刻都能够接触到的学习材料,但是教师不能因为课本是最好的教学材料而仅仅使用初中教学课本,因为初中语文的教学课本中所涉及的知识面还比较窄,还有很多知识并非能够在课本中学习到,比如,中学生如何有效地解决在生活中所遇的困难或危险。所以为保证初中生可在生活中学习更多的新知识,教师必须学会扩展阅读的教学技巧,从而扩充初中生的见识。

一、拓展阅读训练对中学生而言所起的重要性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训练对初中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学生可在阅读训练中培养自己的独自能力,还能使学生在阅读中体会文章中的情感,丰富初中生的语感。所以,拓展阅读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例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为例,中学教师在讲解《紫藤萝瀑布》这篇文章之时,适当的拓展文章内容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及知识海洋,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创造时机以便于提供学生表现自己、发挥自身所长的机会。

二、阅读拓展训练的有效实施方式方法

教育学家程颐曾说:“学者先要会疑。”因为只有心中有疑问才会重视初中语文所涉及的知识,并且还会因好奇以及求知的态度学习新知识,了解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因此,在初中语文拓展阅读训练中应首先从“疑”下手,其次,教师需从学生的解答技巧方面入手,使初中生可掌握较为简单的阅读技巧。

1.激发学生对文章的疑问,开拓初中生的思维

在初中语文阅读中,教师需使初中生在文章中找到成功的感觉,进而提升学生对自己的自信心,并有效地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某校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由宗璞所创的《紫藤萝瀑布》这篇短篇文章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略读,然后依据自己对文章的记忆而思考,寻找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核心。最后教师还会给予学生10分钟左右的时间,带着自己的问题细读文章。比如说,某位学生在略读后对文章中“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产生了疑问,最后却是在对文章进行细读时明白了作者用这个词句的意义。而除去激发初中生对文章的疑问这一方式方法之外,还有一重要的方式就属教师必须教导学生解答阅读的技巧,使得初中生可掌握较为简单的阅读技巧。

2.巧用阅读技巧,开阔初中生的视野

在初中阅读中最为重要的是解读技巧,因为初中生若能够有效地阅读文章,那么就可对文章愈加的理解,并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自己的成功。所以教师需巧用阅读的技巧而有效地开展拓展阅读训练。例如,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学为例,某校教师为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经常性加入一些相关教学资料,如,这位中学教师在为自己的学生讲解鲁迅先生所写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教师首先引入了一些较为稀奇古怪的花草,适当地对一些较为稀有的花草有一定的了解,如:龙血树,使得初中生的注意被文章而吸引,跟随教师的节奏而前行。因此,为使初中生有较为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逐步扩展阅读训练,扩充学生的见识。

总而言之,教师首先应从初中生的思维着手,以便于强化学生的思维模式,让初中生在拓展阅读训练中找到成功之感,从而更加有助于教师依据现代社会的需求培养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献综述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24-0049-03

当今,新一轮教育改革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推动着教师由知识型向智慧型转变。做一名智慧型教师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生成并发展一种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的实践智慧,因此,教师实践智慧逐渐成为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和深远意义的课题,如何正确地看待和生成教师实践智慧也逐渐受到更多学者的关注。

一、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术界对实践智慧的研究程度稍浅,时间稍晚。虽然早在20世纪末,郭金平、袁祖社就从哲学领域和社会学领域论述了实践智慧,但却并没有从教育领域论述实践智慧,也没有将实践智慧与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随着21世纪的到来,我国才逐渐积累了一些成果。

(一)研究背景

第一,学术期刊。2003年,芳的《论教师的实践智慧》揭开了教师实践智慧的神秘面纱,这也是国内最早论述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学术论文。截至2015年6月,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以教师实践智慧为搜索主题词的文章有92篇,其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学术期刊文章2篇。这92篇文章大部分以一般性理论论述为主,结合具体学科的研究较少。

第二,著作或著作章节。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专门性著作有范国睿的《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引导》、邓友超的《教师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以及舒尔曼著、王艳玲译的《实践智慧:论教学、学习与学会教学》。同时,姜勇等著的《教师自主发展及其内在机制》和王守恒等著的《课程改革与教师专业发展》都提到了教师实践智慧。但是这些著作年份都较早,知识更新不及时,一些新的观点并没有被采纳进长。

第三,学位论文。博士论文有以席梅红《教学实践智慧发展论》为代表的文章,共5篇;硕士论文有以郑苗苗《论教师的实践智慧》为代表的文章,共12篇。在17篇研究教师实践智慧的博士和硕士论文中,专门性论述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数量很少,仅为2篇。

虽然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著作、文章不断增多,也近百余篇,但基本上是重复性的研究,真正有创意的研究寥寥无几。目前,就思想政治课来说,探究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文章只有3篇,分别是东北师范大学王荣华的硕士论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研究》、东北师范大学李宏昌的博士论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智慧问题及对策研究》和苗田的期刊论文《新时期培育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智慧的基本策略》。无论是对教师实践智慧还是对思想政治课教师实践智慧的研究,都主要涉及含义、特点和生成。

(二)关于含义的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知识能力说。李斌、赵瑞情和范国睿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升。第二,认识体验说。张兴峰和王素梅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对教学情境的认识和体验。第三,综合素质说。许占全认为教师的实践智慧是教师综合素质的生成和体现。由此可见,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理解众说纷纭。实践智慧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翻译而来的,被汉译为“实践智慧”“实践理性”或“明智”。因此,这个命题必定会引出不同角度的讨论。但是,笔者更倾向于教师实践智慧是一种综合素质的提升,这很好地体现出了教师实践智慧是知识、能力、德性的统一,是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三)关于特点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三个观点:第一,生成性。教师实践智慧产生于教师的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又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过程,整个过程都伴随着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教师要在应对这些动态的突发事件中使实践智慧得到提升。第二,缄默性。实践智慧往往是一种瞬时间的直觉反应,是以隐蔽的形式存在的,具有明显的不可言传性。但席梅红却对此有着截然相反的观点,她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在教育情境中对个别的、特殊的教学现象的理解与处理,但它并非‘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而是可观察、可转述和可言传的”[1]。第三,个体独特性。教师的实践智慧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不同的教师由于其年龄、成长经历、生活背景等的差异,对教学的感悟也会有种种不同,再与个人的思维方式、行为特征相结合,往往会形成极具个性化特点的实践智慧”[2]。其实,教师实践智慧的特点远不止这些,还有实践性、德育性等。虽然这些特点并未在学术界达成统一认识,但也是确实存在、不可忽视的。所以,纵观现有的相关文章可以发现,一些学者对教师实践智慧特点的研究还是有些片面的。

(四)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内学者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研究,整理后分为以下四个观点:第一,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相互作用。“实践智慧的获得离不开理论与实践的交融和相互影响”[3],实践智慧的生成要以理论知识为基础,并在理论知识的升华中发展实践智慧,积极促使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转化为实践智慧。第二,教师的个体自我反思。王恩惠认为“只有将实践性知识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并在教师头脑中得以重新建构,这样才能在教学情境中发挥其教育学上的意义,完成知识向智慧的提升,而实现这一过程的基本策略就是教师的教学反思”[4]。第三,加强教师合作。 “一个教师的教育理念与行为是这个人所属共同体的教育理念与行为的一种表现,个人的智慧是该共同体文化的实践的产物”[5]。第四,通过课堂实践检验。教师生成和积累的实践智慧究竟是否科学、准确,这需要课堂实践来检验,因为“教学过程可以预设,但教学过程的展开却并非完全依照预定的教案”[6]。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突发事件,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实践智慧来及时感知和处理教学问题,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综上分析,通过对国内教育领域对教师实践智慧文章的研究,笔者发现普遍存在如下四个问题:第一,对教师实践智慧含义的界定未达到统一认识;第二,对教师实践智慧的重复性、无用性研究文章太多;第三,缺乏对教师实践智慧和思想政治课之间的整合研究;第四,对教师实践智慧生成的理论论述较多,但对实践方法的论述较少。笔者认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学者和教师要专注于实践而不是理论,只有回归到教育教学实践才能把握实践智慧的内涵和外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笔者查阅到的国外关于教师实践智慧的资料大多是关于实践智慧的研究,并没有对教师实践智慧方面比较系统和完整的研究。国外的研究主要针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三个方面进行。

(一)关于含义的研究

西方实践哲学传统源自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是一种反思性智慧。同时,其他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也有不同的观点:以奥迪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真实的、伴随着理的能力状态”,强调实践智慧的介理性;以里弗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它就是对情景的感知、辨别与顿悟;以邓恩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是对人类有益的道德品性。综上分析,外国学者对实践智慧研究多倾向于一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概念,虽然后来延伸至人类的实践智慧,但并未延伸至教育学领域,也没有专门地探讨教师的实践智慧,这也成为国外研究领域的一大憾事。

(二)关于内容的研究

对实践智慧内容的研究也为分三个观点:第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智慧考虑的乃是对人的整个生活有益的事;实践智慧不只是对普遍事物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特殊事物的知识,并且经验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7]。所以,他主张生活实际就是实践智慧的内容,而且是生活实际中对人类有意义的事。第二,邓恩认为,实践智慧是使人走向真善美的行动倾向,这种倾向让人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是技术倾向所不具备的道德意识。第三,舒尔曼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化。因为“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复杂性的智慧工作”[8],“教师教育必须转变,从知识论的培养观转向实践智慧的培养观”[9],这种观点更倾向于“慎思”的生成与发展。

(三)关于生成的研究

国外的学者认为实践智慧的生成途径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通过“教育叙事”,这种观点强调教师个体的反思。康内利和柯兰迪宁主张教师通过写日志、传记等方式进行单独的个体反思,或经过教师间会谈、参与观察等方式后再进行反思。第二,通过“合作的自传”,这种观点强调教师间的合作。巴特和雷蒙德主张一组教师先对工作的背景、使用的课程、教育理论等写出自我描述性的文字,然后进行组内批判性的评论,通过教师间的合作来生成实践智慧。可见,国外学者对于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是各执己见的。但他们的共同点在于,都强调语言表达对于教师反思的重要作用,并以某种语言表达方式为媒介来设计教师活动。

综上分析,国外对实践智慧的含义、内容和生成都是未达成一致观点的,这给深入地研究实践智慧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没有矛盾就不会发展,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会不断产生出更多、更新的观点,并最终会剖析出其本质。同时,这也正是我国学者需要深思之处。因为我国学者的观点大都相同,真正有建树的文章较少。教师实践智慧的发展不需要重复性研究,而需要实践性、创新性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席梅红.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可言传性[J].教育发展研究,2008(20):75.

[2] 芳.论教师的实践智慧[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4):34.

[3] 杨燕燕.培养实践智慧的教师职前实践教学――以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2(4):40.

[4] 王恩惠.蔡培菊.试论教师实践智慧的养成[J].教育科学论坛,2009(9):38.

[5] 许占权.提升教育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导刊,2007(8):8-10.

[6] 朱丽.教师实践智慧的生成与提升[J].当代教育科学,2008(12):9.

[7] 转自洪汉鼎.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314.

第10篇

校本作业中的“校本”是指教师针对学校学生而设计的特色课程,校本课堂内容的设计结合了学科特征、地区文化特征以及学习者特征这三个方面。而校本作业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完成校本中设计的教材目标而设计的训练任务。通过校本作业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许多教师由于校本作业设计不恰当,导致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校本作业时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校本课程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合理地设计校本作业。

一、重视课前三分钟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前三分钟的设计是教师教学的难点,大部分教师往往会忽略这课前三分钟。在传统教学中出现的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学生的课堂参与率不高的原因便是教师没有合理地利用这课前三分钟。初中生的注意力发展虽然日渐趋于完善,但仍存在诸多缺陷,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地运用教学策略设计这课前三分钟,通过这一小段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针对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重点关注校本作业的设计。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校本作业可以帮助教师处理好这课前三分钟。教师可以在设计教案时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一些活泼有趣的校本作业,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前三分钟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在课前三分钟利用校本作业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而且可以帮助教师创设一个教学情景导入教学知识点将学生引入课堂。

例如,教师在教《木兰诗》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布置一个校本作业,将班上的学生分为四个小组,每一个小组设计一个人关于花木兰的情景剧,时间限制在三分钟内,在上课时随机挑选一个小组上台表演。通过这一校本作业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课前三分钟便增加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校本作业帮助学生预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对“作业”这两个字的定义有着一些误解,教师认为作业只是在课后布置给学生的任务,作业的主要作用便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点。事实上,教师对作业的这一定义是不全面的,作业不仅仅只能设计于课堂之外,也能设计在课堂中。作业的作用不仅仅只是帮助学生复习巩固知识,也能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预习,帮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点,作业是一种帮助学生提高知识水平的手段。所以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限制,将作业运用于教学的任一环节中。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小作业辅助学生对课文进行预习,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文章,能督促学生认真对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例如,教师在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作业“文章可分为几部分”,然后让学生去阅读文章,这样便可以使学生在阅读文章时注重分析文章的整体结构,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全文。教师还可以通^布置一个作业“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帮助学生深入分析文章。教师通过合理地设计校本作业,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巧妙结合生活实际

俗话说“知识源于生活”,语文这一学科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各位作者所写的文章都是根据对生活中的人、事或物而体会出来的情感。所以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当然设计校本作业时也可以结合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例如教师在教《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时,教师便可以在教完这一课之后布置一个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仔细观察一种生活中的语言,然后根据观察经历,写下自己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校本作业,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所以教师要切记不可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轨,只有让学生感受生活,才能学好知识点。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可以充分地结合课堂教学流程,将校本作业设计于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利用校本课程帮助学生预习课文内容,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特色作业,充分地利用课前三分钟。当然,教师在设计校本作业时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完成校本作业,加强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断地对校本作业形式进行创新,充分利用校本作业创设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第11篇

一、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师在进行小学生阅读指导时,应该积极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阅读技巧,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目标。第一,教师要将阅读生活化。语文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该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状态来教授相关知识,降低他们的阅读技巧学习难度,让他们充分感受到语文阅读知识的魅力,能够通过阅读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拓展自身的视野。比如,教师在讲解《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程时,就可以先让学生去搜集一些与前后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当时中国的社会背景,然后再让他们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分析,提高他们对当时中国社会的认识,使其对圆明园的毁灭有更深入的了解,帮助他们把握好文章的思路,增强他们的民族情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从而达到语文阅读教学目标。第二,丰富阅读课堂教学形式。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游戏、辩论、竞赛等形式来增强语文课堂的吸引力,让小学生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调动他们学习阅读的积极性。比如,教师在讲解《两小儿辩日》这一课文时,就可以为学生设置一堂辩论课,双方就文章中的观点进行辩论,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让他们掌握文章主旨,提升他们的语文阅读兴趣。第三,积极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小学生通常情况下很难把握住文章的主旨,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就要为他们创建相应的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讲解《珍珠鸟》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为他们播放一些与鸟有关的视频,提高他们对鸟类,对自然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从而降低他们对文章的理解难度,最终达到文章阅读的要求。

(二)提升阅读引导的科学性

小学语文教师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时,应该要做好科学的指导,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掌握更加系统的阅读方法,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教学时,首先可以为学生系统讲解阅读技巧,让他们对阅读技巧有大致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课外阅读书籍,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将教师讲解的技巧运用其中,从而增强学生对阅读的认识,提高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提升小学生的朗读水平,让他们在朗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文章阅读技巧,加深他们对这些技巧的印象,降低他们的学习难度。在这样的教学中,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情感,让他们感受到文章中作者的情感,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和阅读效率。比如,学生在学习《秋思》这首诗时,教师就可以先让学生讲解一下自己对秋天的认识,然后再引导学生阅读该首诗,让他们自己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提升他们对该诗的认识。

(三)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

教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应该尊重不同学生的阅读需求,制定出比较科学的教学方案,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参与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比如,一些学生喜欢阅读中国古诗词,教师就可以从他们的兴趣出发,给予他们相应的阅读空间,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学习诗歌。还有一些学生比较喜欢阅读散文,教师就可以为他们推荐一些名家散文作品,让他们掌握散文阅读技巧,提高他们的阅读质量,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散文写作能力,为他们以后语文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总结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要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制定出科学的教学方案,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满足他们的实际阅读需求。同时教师也要积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知识的魅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

作者:苏友拉其其格单位:科尔沁右翼前旗德伯斯小学

第12篇

一、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幽默的情趣

在运用幽默的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智慧去思考,去筛选哪些幽默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哪些幽默仅仅是搞笑。教师要分清幽默和搞笑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正确地运用幽默使学生能对教学环节的参与更积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问题的探讨性会更加高涨。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进行中给学生讲一两个幽默的小笑话,能打消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压力,使他们在情绪上放松下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学习中。通过幽默的运用,教师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教师的畏惧感消失,体会到了教师和学生一样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人,在平等地位的情况下,学生敢于大胆发言,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例如,在进行“病句修改”的专项训练时,我让学生充当医生,把病句当成病人,通过学生对病句的检查来发现病因。学生对这个情境的创设十分感兴趣,都积极主动地对病句进行仔细分析研究,最后得出正确的答案。在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能对教师设定的教学环节充满激情,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讨论活动中,使学生能感觉到课堂教学环节中的轻松氛围。教师在运用幽默进行提高学生的兴趣时要注意在幽默的话语中蕴含使学生反思的内容。这种幽默不同于我们平时生活中的幽默,平时的幽默只是为了进行娱乐,使精神放松,而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幽默,除了要具备娱乐的特性外,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性,使学生在乐的过程中能体会到有用的信息,激发他们对语文知识的探索欲望。

二、语文教师的语言要有澎湃的激情

教材中的课文饱含作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感受,这些感受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教师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解时,要让学生通过感受和作者相同环境下的生活环境来体会当时作者的感受。教师要运用语言来激发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探索,使学生的情感态度能随着文章的深入而受到感染。例如,在讲述《长江巫峡》时,如果教师只是用平实朴素的语言来描述长江巫峡:“长江巫峡真美啊!”既不说出长江巫峡美在哪里,也没有在语气中蕴含对长江巫峡美的感叹,就不能引起学生对长江巫峡究竟美在哪里进行主动探索。如果教师在讲述长江巫峡的美时,能用充满感情的语气来描述,那么学生就会对这种美的境界产生向往,就会对长江巫峡的特点进行主动探索,这就达到了运用语言魅力进行教学的目的。

三、语文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迷人的天真

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通过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都会为文章中描述的内容和情感所感动。在让学生对文章进行分析探索时,教师不必拘泥于自己的身份,神情严肃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而是要充分发挥自己通过体会文章所感受的情感态度,展现出天真的品质。在充满悲伤的文章中用低沉哀痛的语气表达,在充满欢乐的文章中用欢快的语气表达。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教师就不妨拿出点正气,对于刘和珍等人的牺牲表现出自己的深切哀悼,对于她们的勇气表现出自己的十足钦佩;对于当局的行径表现出自己的鄙视愤恨;对于民众的麻木健忘表现出自己的痛心疾首。学生一定能被教师高低起伏、富于变化的语调所吸引,从而学习兴趣大增。再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教师就不妨对澄澈空明的美景表现出憧憬神往;对楼中思妇无望的相思等待表现出缠绵悱恻;对自然的永恒亘远表现出执著思索。学生一定会因教师的投入而更加全神贯注地去听课。一个语文教师不天真,他就难以调动自己的热情,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感动的人,他又怎么会感动别人呢?特别是我们面对的是一群不谙世事、感觉日益迟钝的学生,打动不了自己,如何感化他们?对于《春江花月夜》这样纯美的意境,当今社会的浮躁,社会价值取向的低俗,整个社会审美的扭曲,任何一个因素,都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对于这样的美无动于衷。只有我们用神往的、憧憬的甚至是惝恍迷离的表情和语气,才能把他们拉到我们圣洁的诗的国度之中,才能使学生理解诗意的美,并将这升华为学生的审美需要。古诗里经常讲意境,我认为,语文的课堂,首先就要求教师要具有一颗率性纯朴的心,教师要自己先爱上所教的语文。

四、结语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自己丰富的情感蕴涵到语言表达中,利用语言的魅力来感染学生,让他们能体会到课文中的喜和悲,激发学生把自己的情感积极正确地投入到对文章的理解和阅读中。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高超的语言运用艺术让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探索时,能使学生的情感快速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刻体会到作者所思和所想。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口才,使自己可以熟练运用语言的魅力来打造高效的课堂。

作者:张进 单位:河北省阜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