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分数乘法计算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第十一册“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分数乘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着从单纯的计算技能教学走出去,运用“再创造”原理对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撷取其中的几个片段,供大家评价。
片断一:
教师在黑板上出示两道乘法算式:12×4、4×12
提问:他们相等吗?(学生回答后教师用等号连接两个算式)12×4=4×12
师:看到这个算式你回忆起了什么知识?
生:乘法交换律。
师:你能用字母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生:a×b=b×a
师:这里的字母可以表示什么数?
生:字母a和b可以表示分数、小数、整数。
师:字母a和b表示分数,你能举例说明吗?
学生思考片刻后——
生1:1/2×1/3=1/6,1/3×1/2=1/6,所以1/2×1/3=1/3×1/2。两个分数交换他们的位置,积不变。
生2:1/4×4/5=1/5,4/5×1/4=1/5,所以1/4×4/5=4/5×1/4。我认为分数乘法也有乘法交换律。
生3:1/2×3/5=3/10,3/5×1/2=3/10,所以1/2×3/5=3/5×1/2。乘法交换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分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
反思:从学生熟悉的字母公式入手,变直接出示题目计算验证为学生自己举例验证,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学生能够有条理较清晰地述说自己的思考过程,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很快完成了其余两个定律的举例验证,能有理有据地说出自己的思考过程。
片段二:
出示题组:(3/4+1/5)×4 (1/3+2/7)×5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道题中每一个数的特点,动笔前先思考怎样比较简便?
生1:第一题运用乘法的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3/4+1/5)×4=3/4×4+1/5×4。
生2:第二题这样计算比较简便。(1/3+2/7)×5=1/3×5+2/7×5。
生3:我认为第二题这样计算不简便。先算括号里的加法比较好,而第一题用分配律做简便。
师:第一题简便的方法大家意见一致,第二题有两种不同意见。老师建议每个人把这两种方法都试一试,自己体验怎么做比较好。
学生完成计算后交流。
生1:我认为两种方法都可以,随便选择那一种。
生2:我认为用乘法分配律做反而麻烦,先算括号里的加法比较好。通分时分母小,好计算。
生3:我认为用分配律做这一题并不简便。
师:第二题的数怎么改用乘法分配律做就比较简便呢?
生1:1/3改成1/5。
生2:2/7改成1/5。
生3:两个数都改,1/3改成1/5,2/7改成2/5。
生4:把乘5改成乘7或乘5改成乘3.
师:如果括号里的分数不变,括号外面的数怎么改可以使计算变得更简便?
生5:我想可以改成21,但不知对不对。
生6:对!对!应该是3和7的公倍数。
生7:应该是3和7的最小公倍数,是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反思:以题组行事出示两道例题,引导学生先观察后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封闭的计算题实施开放式教学,为计算教学注入了活力,学生兴趣高涨,思维活跃。
评析:
【关键词】提高;计算能力;重要性;提高方法
一、帮助学生掌握算理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立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的进行。
1、领悟;在1 0以内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等。在低年级讲授进位加法时,可以让学生在摆、画、数的基础上体会凑十的过程,发现满十进一的现象,已达到领悟。
2、明理;小学教材中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我首先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已达到明理。
二、提高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方法
“数的运算”贯穿了整个小学阶段,包括四则运算的意义及四则运算之间的关系,获得运算结果(估算、口算、笔算、计算器),运算律、运算性质。数的运算模型简单归纳起来就加法、减法、乘法、除法四则运算。在小学低段我们主要对学生进行简单的比较小的数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运算。
这几年我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也深刻的体会到一个孩子如果计算能力不强,对这个孩子的整体数学成绩都有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我认为重点从以下方面进行训练:
1、基础准备;
要熟练的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加减法”、“九九乘法口诀”。低年级作为关键的起始阶段,加、减、乘、除的入门学习对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2、加强口算训练,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
口算是学习笔算、简算和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也是学生计算能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口算训练,不仅能提高计算速度和正确率,也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和思维能力。
随着小学各个阶段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的不同,口算训练要有针对性,低中年级主要是一、两位数的加法,高年级把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作为基础训练效果较好。口算题的难度应当由易到难,要有一个坡度;要求应当由低到高,逐步提高。
在口算训练时,首先要求会算,力求准确,然后再要求方法简便,加快计算速度。训练时要多练一些凑整计算、常用数据的运算,如:45+55、20×5、25×4、125×8;1到20各自然数的平方数;分母是2、4、5、8、10、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3.14与各个一位数的乘积。这些类型题的训练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进行口算训练时,要注意练习形式灵活多样,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便运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是计算教学的重点。
知识和能力是密切联系、相互促进的,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以理解掌握数的概念、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和法则为基础,“理解”要求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应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使学生充分感知、理解算理。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尤其是低年级学生更为突出。所以教学时,要注意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法则的理解。
创设情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要注意及时抽象,不能让学生停留在具体的形象思维上,应帮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及时抽象出计算法则。法则得出后,要引导学生应用法则进行计算。在应用法则的开始阶段,要让学生详细地讲出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经过一定的练习后,可要求学生计算时默想计算的每一步,边想边算。学生基本掌握法则后,可简化中间的环节进行计算。学生学习计算法则都是从单个法则开始的,在教学中应进一步将这些法则联系起来,形成法则系统
4、精选习题,巩固训练。
学生学习计算的能力是通过练习形成的,但并非任何练习都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为了在有效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目的和要求,使练习的数量与效益较好地统一起来,教师在选择习题和设计练习层次时要使练习题具有“四性”:
目的性:目标必须明确恰当。
针对性:针对重点、难点、关键,做到重点内容反复练习,难点内容着重练习,关键内容突出练习。
多样性:变换练习形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掌握计算的算理。
趣味性:形式活泼,新颖有趣,充分调动学生计算的积极性。
为了让学生避免盲目、机械、重复、无效甚至有害的练习,练习层次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般情况下对教学计算的练习设计应有以下几个层次:
(1)准备练习。在新课前完成,目的在于以旧换新,为学生探究新知识迁移做准备。
(2)基本练习。在预习或讲授新课时边讲边练。习题与例题相似,帮助学生领会理解新知识,初步形成技能。
(3)变式练习。采用变化习题的结构形式,清楚定势思维。
5、重视错题的分析。
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反复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出错总是难免的。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刚刚学习的知识比较容易遗忘。例如,退位减,前一位退了1,可计算时忘了减1。同样,做进位加时,又忘了进位。特别是连续进位的加法,连续退位的减法,忘加或漏写的错误较多,这些都与儿童记忆不完整有关系。因此,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中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其计算错误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6、养成反思、验算的习惯。
一、巧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或加减混合运算时,巧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把正数和负数分别相加.
2. 把互为相反数,或相加得零的数先行相加.
3. 把可以凑成整数的数相加.
4. 把同分母,或分母有倍数关系的数结合相加.
5. 把整数、小数、分数分别相加.
6. 把小数化成分数,或把分数化成小数,或把带分数化成整数和分数后相加.
例1 计算-3+9--5-+6+-5--8.
分析:本题是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解答它,应先将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运算,再看看其中是否有互为相反数,或相加得零的数. 若有,应把它们先行相加.
解:原式= -3+9+5-6-5+8
=-3+9-6+5-5+8
=8.
例2 计算 -+2+2--3.
分析:本题的五个分数中,有三个分数的分母成倍数关系,有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 解答它,应将它们分别结合相加.
解:原式= -+2 -+2-3
= 1-1
=.
二、巧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进行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或乘除混合运算时,巧用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把互为倒数的因数结合相乘.
2. 把乘积为整数,或末尾产生零的因数结合相乘.
3. 把便于约分的因数结合相乘.
例3 计算 -3×246× -× -.
分析:本题是四个有理数的乘法运算,其中因数-3与 -是互为倒数,因数 246与-的积为整数. 解答它,应把它们分别结合相乘.
解:原式= -3 × -×246×
= -6.
例4 计算-5÷ -×0.8× -2÷7.
分析:本题是有理数的乘除混合运算. 解答它,应先将乘除混合运算统一成乘法运算,再看其中是否有乘积为整数,或便于约分的因数 .若有,应将它们先结合相乘.
解:原式=(-5)× -×0.8×-2×
=[(-5)×0.8]×-×-2×
= -4×××
=-1.
三、巧用分配律
进行有理数的加减和乘除混合运算时,巧用分配律,应注意如下几点:
1. 把乘积形式a(b+c)化成和的形式ab+ac.
2. 把和的形式ab+ac化成积的形式a(b+c).
例5 计算 -+×(-18).
分析:本题括号中的三个分母都是括号外因数-18的约数. 解答它,应将其化为和的形式计算.
解:原式= ×(-18)-×(-18)+×(-18)
= -14+15-3
=-2.
例6 计算(-35)×-(-35)×-+(-35)×.
分析:本题是三个积的和,其中每个积中有一个相同的因数-35. 解答它,应将其化为积的形式计算.
解:原式= (-35)×--+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
(2分)学校重修实验室,买了82块地砖,付出4000元,找回了一些钱。估计一下,学校买的是哪种价钱的地砖?(
)
A
.
每块41元
B
.
每块49元
C
.
每块56元
2.
(2分)能简算的要简算
4.6×3.7+0.46×63=(
)
A
.
B
.
1000
C
.
D
.
46
3.
(2分)3.75×28=37.5×(
)。
A
.
28
B
.
2.8
C
.
280
D
.
无法确定
4.
(2分)下面各式中,商最大的是(
)。
A
.
2.8÷0.1
B
.
2.8÷0.001
C
.
2.8÷0.01
D
.
2.8÷1
5.
(2分)下面各题中,(
)的运算顺序是先算减法,后算乘法。
A
.
110-20×5
B
.
110×5-20
C
.
(110-20)×5
6.
(2分)计算(+)×21=×21+×21是运用了(
)。
A
.
乘法交换律
B
.
乘法结合律
C
.
乘法分配律
7.
(2分)1(
)
A
.
的倒数是
B
.
的倒数是1
C
.
没有倒数
D
.
的倒数是0
8.
(2分)下面各算式中,(
)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A
.
48×25=6×(8×25)
B
.
48×25=12×(4×25)
C
.
48×25=40×25+8×25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9.
(2分)两个分数相除,商一定小于被除数。(
)
10.
(2分)35×37+65×37=(37+65)×35
11.
(2分)两个乘数同时扩大10倍,积一定不变。
12.
(2分)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13.
(2分)判断对错.
8.4+1.6÷0.4×2.5
=10÷0.4×2.5
=10÷1
=10
三、填空题
(共8题;共21分)
14.
(3分)请从简算的角度去填空:8×23×125=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3分)508.2÷7=_______
16.
(4分)用简便方法计算.
1.01×101-1.01=_______
17.
(2分)如果y>0,那么y×
和y+
比,_______比较大.
18.
(2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20平方千米_______2999公顷
6500÷500_______65÷5
85万_______850001
120×50_______12×500
19.
(1分)推算.
(1)18×50=_______
(2)18×500=_______
(3)180×50=_______
20.
(1分)在横线上填上“>”“<”或“=”。
80×52÷4_______80×(52÷4)。
21.
(5分)在横线上填上数字,在圆圈上填上符号。
56×5×20=
×(
×
)
1800÷45=1800÷
(25+11)×
=
×25+
×4
169-(69+25)=169-69
25
125×88=125
四、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22.
(5分)用递等式计算。
(1)
(2)
(3)
(4)
23.
(5分)我来算一算
780+220=
900-459=
36×40=
425-273-127=
4×13×25=
420÷70=
25×44=
36×99+36=
24.
(5分)连线。
五、解答题
(共6题;共35分)
25.
(10分)用递等式计算:
(1)1042﹣384÷16×13
(2)4.1﹣2.56÷(0.18+0.62)
(3)
(4)3.14×43+7.2×31.4﹣150×0.314.
26.
(5分)按运算顺序读出下列算式.
(5.3+3.9)×4.5-0.9_______
12.48+21.48÷7.6×3.1_______
27.
(5分)根据运算律在
里填运算符号,在
里填数.
8×2.5×12.5×4=(
)
(
)
28.
(5分)妈妈的化妆盒长5cm,宽5cm,高12cm,兰兰想把4个这样大小的化妆品盒包成一包.
(1)兰兰有几种不同的包装方法?
(2)最节省包装纸的是哪种包法?这种包装方法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包装纸?
29.
(5分)张阿姨以每千克0.8元的价格收购回一批苹果,经过挑选把这些苹果分成了甲、乙两个等级,质量比是3:5,乙等只能以0.7元价格出售,张阿姨要想获得25%的利润,甲等苹果每千克至少应卖多少元?
30.
(5分)小红买了5本相册,每本都是32页,每页可以插6张照片。小红家大约有1000张照片,5本相册能装下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共8题;共16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二、判断题
(共5题;共10分)
9-1、
10-1、
11-1、
12-1、
13-1、
三、填空题
(共8题;共21分)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19-2、
19-3、
20-1、
21-1、
四、计算题
(共3题;共15分)
22-1、
22-2、
22-3、
22-4、
23-1、
24-1、
五、解答题
(共6题;共35分)
25-1、
25-2、
25-3、
25-4、
26-1、
27-1、
28-1、
28-2、
一、练好口算基本功
每道计算题都是通过若干个口算逐步、逐级运算形成的,如果在口算中出现了问题,最后的结果肯定不会正确。因此,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非常重要。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呢?对于学生的口算,教师要提出又对又快的明确要求,训练的形式应多样化,如抢答、互相提问、开火车、夺红旗、小竞赛等,这样学生练习口算才会有兴趣。只要我们做到天天练并持之以恒,把口算融于教学的全过程,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注重算理讲解
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主要有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及简单的平方和立方的计算,教师在教学各种运算时,应着重强调每种运算的意义和计算方法。如教学加法时,教师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加法是怎样运算的”“为什么相加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为什么满十要向前一位进一”等问题,并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加法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只有计数单位相同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力求使每一个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知识,记忆持久,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三、掌握巧算方法
熟中生巧,数学中的计算题也不例外。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一些简便算法的技巧。首先,要扎实地掌握五种运算定律,即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与结合律及分配律。其次,掌握减法和除法的运算性质,如a-b-c=a-(b+c)、a÷b÷c=a÷(b×c)等。再次,让学生都能根据计算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简便计算。
另外,熟记有关数据也是巧算的有效方法。因此,我在每节数学课前都让学生记一记有关数据。如熟记乘法口诀,有助于乘、除法的计算;熟记1~20的平方,有助于正方形面积及圆面积的计算;熟记1~10的立方,有助于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熟记1~9π的值,有助于圆的周长和面积及圆柱、圆锥体积的有关计算……此外,教师还应让学生记住一些特殊值,如4×25=100、8×125=1000等。这样先让学生记忆一些常用的数据,再学会灵活运用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计算速度和正确率,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变枯燥的计算为有趣的练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培养验算习惯
学生自觉养成验算的良好习惯是计算能力提高的有力保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讲清算理,而且要让学生学会验算。通过验算,不仅可以及时发现问题、纠正错误,而且能达到一题多练、熟能生巧的效果。
学生做题时除了要认真审题外,还要养成“一步三查”的习惯。三查,就是查数字(看数字有没有写错)、查符号(看运算方法是否正确)、查结果(看计算结果对不对)。“一步三查”的同时,还要边做边查、瞻前顾后,千万不可在忙中出错。当然,除了教材中的验算方法外,教师还应让学生学会用估算、逆推、代入等方法进行验算,使每个学生都能既正确又迅速地算出结果。
在计算题的教学中,笔者注重基础、能力、习惯三个方面培养,从这三个方面入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三者是互相依成的整体,它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缺一不可。有了扎实的基础,才能提高学生驾驭数学知识的能力,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会使基础更加牢固。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能力,为将来的数学奠定更厚实的基础。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习惯。
一、加强计算基本功的训练
计算的基本功要天天练,持之以恒,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这些基本功包括: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乘法,判断积和商的大小,等等,练习基本功,不但为提高计算能力夯实基础,还为提高计算正确率扫清障碍。
二、培养认真分析问题和审题的良好习惯
培养学生整体把握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如稍复杂的四则混合运算题,笔者给他们编了一个顺口溜:一看、二想、三动笔、四检查。一看:集中注意力仔细观察题目中的运算符号,看清题目中的运算级别,应分几步进行;二想:先算什么,后算什么,再算什么,数字有什么特征;三动笔:根据运算顺序及规则进行计算;四检查:在这过程中,每计算一步骤要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在数学教学中,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使学生独立思考,首先,要选好思考的内容。思考内容一般在知识的关键处,通过设计提问的形式出现。例如,教学分数乘以整数的法则时,可引导学生根据一系列问题阅读课本,并进行思考。如:2/9×3的意义是什么?2/9×3转化成2/9+2/9+2/9后怎样计算?根据是什么?当得到2/9×3=(2×3)/9后,将等式左边的算式与右边的结果比较,想一想,分数乘以整数应怎样计算?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地掌握计算法则,培养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为了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提供思考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在一般情况下,当老师提出问题后,智力水平较高的同学能很快举手回答,这时为了照顾到中、下生,应该多留一些时间让大家思考,待已有相当多的同学举手后,再根据情况,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回答。也可让那些没有举手的同学回答,让他们说说怎样想的,有什么困难,以促进他们开动脑筋想问题。不过在提问时,应尽量避免只与个别成绩好的同学对话,而置大多数同学于不顾。并且还要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其次,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如果学生在提问中提出一些离奇的问题,作为教师不应扼杀,而应加强引导、鼓励,并和同学一起分析、讨论。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就可能产生新的见解,有了见解就会有交流的愿望,有了交流又可以产生新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思考,善于思考,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合理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
充分运用所学的运算和定律,运算性质,合理改变运算数据及运算顺序,使得运算可能更简便,快捷,正确。例如:87×3/86和76×2/77解答这两题时,大部分学生就直接乘87×3/86=261/86=3386 ,但也有少数学生把此题变为87×3/86=(86+1) ×3/86成了乘法的分配律为86×3/86+1×3/86这样算比较简便。76×2/77与上题的不同点是(77-1)×2/77括号内变为了减法,都适用乘法的分配律这样计算更为简便。让学生逐步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在计算过程及时改变计算方法,既提高了计算的合理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把握,认真分析的良好习惯,久而久之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就增强了。
四、严格要求,书写规范
学生在做作业时,要强调格式,字迹工整。书写潦草,格式混乱,粗心马虎,都是造成错题的原因。要保证计算的正确性,就要刻服这些不良习惯,培养书写工整、格式规范,自觉检查,随时验算的好习惯。笔者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精神要集中,特别是在家里,个别学生一边做作业,一边看电视,或有吃零食的习惯,错误率就相当高了,教室里的效率与家里相比要高很多。书写时,数学符号要工整,以“提笔即是练字”为宗旨,即使错了,修改要清晰,格式要规范,以教科书上的例题为样板。计算时要做到“三对照”和“纵横检查”,保证做一步对一步。“三对照”是一种防止马虎大意的有效验算方法,特别是解方程,要求等号要对齐,把解得的未知数代入原题中验算,看是否左右两边相等,发现错误即时更改。具体作法:一是从书上或视屏上抄写到作业本上时检查一遍,检查是否抄对了;二是从横式上抄到竖式上对一遍,检查竖式的数和运算符号是否抄对了;三是竖式计算后,把结果抄在横式上对一遍,检查是否抄对了。“纵横检查”指的是:一是横看检查运算顺序;二是竖看检查数字和符号及小数点,这种检查方法,最适用于四则混合运算式题的自我检查,利用这两种自我检查,既能及时发现错误并加以改正,还可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负责的好品质。在计算过程中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帮助同学们记忆:“画线写序,逐步计算;纵横检查;步步验算;能简则简;合理方便。”
五、激发兴趣,乐在其中
一、学会运用基本定律简化计算
基本运算定律的掌握也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我们因引导学生在计算时一定要认真审题,尽量多发现其中蕴含的一些运算定律从而简化计算,提高计算效率。当然,基本定律技巧较多,很多时候学生难于发现计算题中蕴含的定律,总是会按部就班地按照基本运算顺利开展运算。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发现规律的意识,使学生灵活地运算。例如,2122×23这个小题,大部分学生都会拿到题后提笔就算21×23,但是细心的学生就会发现这三个数字21、22、23是有一定规律的,然后就可以从这个规律出发对算式进行一个简单的变形,可以变为2122×(22+1),通过这样的变形后,我们就会发现,后边的数有一个和前面的分母相同了,这样我们在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运算很快就能得到结果了。像这种经过简单变形就可以运用定律的例子,我们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在计算时多思考。当然还有很多简化运算的技巧,我们不仅要传授学生一些基本的技巧,还应鼓励学生在计算的过程中大胆思考,努力去发现规律,简化计算。
二、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计算法则
学生有时计算出现了问题,法则总是不清,是因为它不知法则是怎样来的。如在做两位数加一位数时,学生把一位数放中间,既不与个位对齐,也不与十位对齐,如果讲清个位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是因为个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一,十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是因为十位上的数都表示几个十,如果个位与十位上的数相加那就是几个一加几个十,等于什么呢?无法确定是几个十还是几个一,所以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学生明白法则的由来才能牢记并掌握法则。再比如:计算352×403时,先用3和352相乘,再用4和352相乘,乘得的积对着哪一位写,学生经常对错位,4是百位上的4,表示4个百,它和352相乘末位要对着4,因为是4个百相乘得到的是8个百。当学生明白一些法则的由来,就不用机械地去记忆,自然而然地就能将题做对。
三、引导学生多做一些对错题的分析
学生做题时出错,反映了一些问题,所以不能轻易放过,要分析出错的原因,查出知识的漏洞,才能及时改正。学生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1.小
学生自身的特点导致计算失误,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经常会出现抄错题,加法当减法来做,做题过程中丢三落四,不能细致认真地完成每一道题,这样的学生要培养他们细致、耐心、踏实的良好习惯。2.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以后,对它运用不当。如:学生在学完进位的加法后,再做23+42他也会点上进位1,好像所有的加法都需进位。这就是对为什么进位不太理解。在学完分数乘法后,再计算25+14学生就会将分子和分母分别相加减,与分数乘法的法则相混淆。3.计算的基本功不扎实导致计算出错。所以学生做出错题之后,可以把题目拿出来共同探讨,分析出错的原因,让学生引以为鉴。
四、培养学生的计算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对于数学计算来说,兴趣也是非常重要的。数学本来是一们枯燥无味的学科,如果我们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学生计算起来就没有耐心和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计算能力怎能得到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生计算技巧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计算兴趣的培养。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计算的趣味性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计算题目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把教学内容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可以让学生的思维从已有认知出发,可以极大地提高他们计算的动力和积极性,并且计算的结果又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这样就更能提高他们的计算兴趣。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竞赛,同学之间互相出问题,抢答口算等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小学生都有好胜的心态,这种竞争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计算热情提高计算效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计算能力的培养是我们的教学重点之一。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该对此有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努力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学生的角度入手设置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当然计算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教师与学生共同的长期坚持和努力。因此,计算能力的提高应贯穿与我们数学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长期坚持。
作者:曹会霞单位:河北省沙河市蝉房学区石盆北街小学
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计算能力。一个小学毕业生应能正确地、迅速地进行整数、小数和分数的四则计算,达到这个要求,才能为升入中学进一步学习和参加生产劳动打好基础。如何实现这个教学要求呢?
一、要讲清算理和法则:算理和法则是计算的依据。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小学生遇到的算理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凑十法和破十法,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有关数位的概念,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的意义与性质,分数单位的概念,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以上这些基础知识,都应讲解得很清楚,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便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发挥知识的正迁移作用。如,“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部分知识就很重要。在讲解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小数、百分数互化时,就要用到它。分数单位的概念,在讲解分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时也离不开它。这两部分知识,学生如能掌握得很熟练,学习小数、分数四则计算才能顺利进行
二、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跟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完全相同,因此,讲清这个运算顺序是很重要的
三、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首先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到四、五年级时应要求他们会用字母表示定律。
四、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
在四则混合运算中,加强基本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加强口算教学和练习。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五、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除了要重视算理和法则的教学,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教学,运算定律的教学,有计划地组织练习也是很重要的。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教学工作,除了要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学生的辅导工作。课堂上,通过学生回答问题,口算、板演、或书面作业,要及时地发现学生在计算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使学生的错误消灭在萌芽之中。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分析错误原因,找出错误规律,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做题和验算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关键词:数学;简便计算;策略
简便运算要计算,凑整是关键,下面是我通过近20年教学实践归纳出的常用简便运算的一些教学策略,与同仁共享。
一、多加要扣除,多减要补上;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简便计算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一学段教学中更常用些,例如,456+399,先用456加上400,比399多加了1,就要在最终结果中扣除1。同理,在计算656-403时,先从656中减去400,少减了3,比原题少减了3,为保证结果一致,就要再减去3。
二、用“添、去括号法则”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第二学段较常用。例如,8.74+(4.05-3.74),这道题如果不出现在简算题里,可以按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外面的。但要是出现在简便题中,就要认真观察题型特征。发现8.47与括号内的3.74存在一定的关系,但一个在括号外,一个在括号内,怎么办?我们知道,如果已有的括号前面是“+”号,那么,去掉括号后,括号内数的原运算符号不变,所以,先去掉小括号,3.74再连符号搬家,与4.05交换位置计算更简便;又如,4835-1749+249,发现如果1749与249相减,就得1500,但为使计算结果正确,需添加小括号。我们知道添加的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那么,添上括号后,括号里的符号都要改变,即“+”变为“-”“-”变为“+”。总结以上两点,我采用顺口溜记忆法:即如果添上(去掉)小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号,那么,直接添上(去掉)小括号;但如果添上(去掉)小括号时,括号前面是减号,添上(去掉)小括号,里面变符号。
三、连符号搬家的简便计算策略
这种策略出现在同级运算的简算中的频率最高。如以下四道题:(1)12.5×8÷12.5×8,(2)■×2÷■×2,(3)■+■+■+■,(4)4.82-■+5.18-■,更多展示的就是这一类型。实际上就是加法、乘法交换率、结合律的灵活应用。为防止发生交换位置后首项出现负数的情况,给小学生计算造成困难,我引导他们在交换位置进行简算时,算式中的第一个数字的位置保持不变。我把他形象的称为“老大不变,连符号搬家”。
四、用减法运算性质进行简便计算的策略
即a-b-c=a-(b+c),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我与学生研究发现,连减题的简便运算,实际上就是填括号法则的最好应用。学生还编出了“连减题,加3笔”(括号为两笔,减号变加号为一笔,共三笔)的记忆方法。
五、用乘法分配律做简便计算题的策略
这种策略在小学的简便计算中使用最普遍,有正用、反用之说,涉及整数、小数、分数(包括百分数)。
1.形如a(b+c)=ab+ac的简便计算
例如,60×(■+■-■),(■+■+■)×24等。这类题是典型的乘法分配律的正用例子,只要按律分配,两积求和或差即可。
2.形如77×■或75×■的简便计算
与(一)题涉及的例子不同的是要先将77分解为76与1的和或将75分解为76与1的差,再按分配率计算。
3.形如ab+ac=a(b+c)的简便计算
即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我引导学生见此类题先用圈或线勾画出公因数及乘号,再提取到括号外面,剩余的数连同符号写在括号里面计算即可,不但计算正确率高,而且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4.形如ab+ac+a=a(b+c+1)的简便计算
我采用先补充,后提取的方法,重点讲清楚1乘任何数得原数这个特性,然后提取公因式计算。如■×■+■×■-■×1
5.一扩一缩相同倍数,积不变的简便计算
如47.9×56+4.79×440数学竞赛中偶尔出现,只要用心观察,就会发现47.9缩小10倍,就是4.79,而56扩大10倍,则成为560。此时就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解决此类题的关键是一扩一缩的数的数字顺序不变,且扩、缩倍数相同(0除外)。
六、增加变式,开阔学生在学习中的思路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对简便计算编排的特点是简便计算的因素十分明显。这对学生熟练地运用定律、性质,提高简便计算的能力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这些基本的简便计算练习题,学生还解决不了实际计算中遇到的各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我认为根据班级基础,适当增加一些多变式题,鼓励学生创新,打破常规,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合理地进行等值变形,从而达到简便计算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些题目如果完全按原来的顺序去算,不但费时费力而且准确率也低。
总之,要教好简便计算,使学生达到计算又快又对,不仅正确无误,方法还很合理、样式灵活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熟知有关内容,其次,对教材还要像导演使用剧本一样,都有创造的过程,做探求教法的有心人。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线教育工作者,不仅授之于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在教学中与时俱进、学思结合、积累经验、总结方法,做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分享者。
关键词:提升 小学生 计算能力
计算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小学,计算更是贯穿于数学学科的全过程,由此可见计算能力的重要性。在小升初及各种考试中,每次都会涉及到计算题目且所占分数颇高,而每次计算题目的得分率却低得惊人。这种现象不但存在于小学考试,初中和高中考试都存在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是题目很难,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就其高失分率,高错误率的现实,怎样避免计算失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已迫在眉睫。
针对以上的情况,我深入进行了一次长达一个月的校内调查,经过此次调查,我总结出学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习惯不好,粗心大意,这也是学生普遍存在的弊病
(1)题目抄错。如将“÷”看成“+”;将“0.93”写成“0.98”;将“645”误写成“654”等。
(2)答案抄错。如把验算的结果抄写成计算的结果,或者算对了结果却写错了等。还有的学生书写不规范,导致数字变形,就把变形了的数字看成其他数字,以致出错。
2、口算不强,基础较弱。如20以内加减口算不熟练,造成在完成进位加和退位减时出错较多。有些学生的乘法口诀还不能熟练背诵,导致试商出错。
3、算理模糊,张冠李戴。如:857-298=857-300-2=557-2=555,已经从857中多减2了,应该加上2;再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我们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但学生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常常就把末位对齐变成小数点对齐了。
4、态度不端正,求快出错。部分学生由于懒惰,只求完成任务,不仔细审题,从而造成错误,如单位未统一、用错公式或未挖掘题意中的隐含条件等。另有部分学生一味求快,急于求成,导致运算错误。
我根据以上原因,制定了相应的措施,以对症下药,解决实际问题。
一、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
计算贯穿于整个数学学科的始终,明确计算的重要意义对学生学好数学至关重要。因此教师要告诉学生计算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白做好计算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计算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我以介绍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在计算题的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开展计算比赛活动等形式来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计算,不要怕出错,并适时进行计算比赛,既增强学生学习计算的积极性,又能让更多的同学看到错误答案的产生过程,引以为戒,不犯类似的错误。当计算出现错误时,学生自然会产生自责感,这时教师的正确引导至关重要;当自己找到错误的原因时,他们会有喜悦感,并深刻记忆;当计算正确时,他们会产生成功感。
三、注重训练口算
计算教学中,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口算的速度、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提高。我们可以根据每天的教学内容适时适量地进行一些口算训练,在我们班每天20题的口算训练已成为学生的习惯。我们在练口算时,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口算的算理,坚持做到“节节有口算,天天练口算”,使学生逐步达到熟练的程度。
四、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
1、要弄清算理
计算教学最忌讳重结果轻思维、重法则轻算理的做法。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不仅让学生知道怎样算,而且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算。这样,既使学生明白了算理,又能把所学知识前后融会贯通。其次,要培养学生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科学有效的思考方法不仅可以节省时间,而且能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2、灵活应用简便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简便方法就是计算题的一类,在表明“用简便方法计算”的情况下,大部分学生都能做,但是当同样的式子放在应用题中,学生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如:对于38+75+62这个计算,放在应用题中:植树节,四(1)班种了38棵树,四(2)班种了75棵树,四(4)班种了62棵树,这三个班一共种了多少棵树?学生很快列出了式子:38+75+62,然后按照从左往右的计算顺序把答案计算出来,用简便方法的学生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体会简便方法的价值,做到能简便尽量简便。
五、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1、教师要教育学生作业认真、仔细、书写整洁,对计算的结果自觉检查
必须注意,课堂计算时,教师绝对不要提“看谁算得快”的要求,否则,学生往往是只图快、不求对,久而久之,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教师还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学生的运算思路和计算方法、步骤,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
2、教师要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表率
往往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部分学生会效仿老师上课中的某个细节,好奇或不自然的跟着老师走。因此,教师在平时板书、批改作业时,字迹一定要规范整洁;解题时,审题在前,分析在后,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板书简明,重点突出,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3、教师要提出明确的要求,发动家长做好配合
孩子在学校的一切学习活动,有老师的监督和指导。但是,在课外、放学之后,尤其是假期,家长也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如在家庭作业中,发现孩子有错题,可让家长帮助孩子找到错误的原因,再订正到纠错本上。
通过总复习,把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系统化,使学生对所学的概念、计算法则、规律性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得到进一步地提高,全面达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
二、复习内容
1、方程。
2、长方体和正方体。
3、分数乘法。
4、分数除法。
5、认识比。
6、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7、解决问题的策略。
8、可能性。
9、认识百分数。
三、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方程及其基本性质的理解,能正确理解形如ax±b=c、ax÷b=c、ax±bx=c的方程,能正确分析和理解简单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会列方程解答需要两、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分数乘、除法的运算意义,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分数乘、除法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不超过三步)式题,能应用运算律和运算性质进行有关分数的简便计算;能应用分数乘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能列方程解决“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简单实际问题,能用分数乘法和加、减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不超过两步)。
3、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应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求比值、化简比,能正确解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进行百分数与分数、小数的互化,会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简单实际问题。
5、使学生进一步体会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进一步理解体积(容积)及其常用计量单位的意义;进一步理解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解答有关这方面的简单实际问题。
6、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分数(或百分数)表示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方法,会根据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要求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
7、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能综合应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数感、空间观念和统计观念,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和反思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使学生在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评价和反思自己在本学期的整体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获取知识的乐趣,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四、复习重点
分数的计算(包括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五、复习难点
1、长方体和正方体。
2、解决问题的策略。
六、复习原则
1、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觉地进行整理和复习,提高复习能力。
2、充分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知识的重点和难点要适时讲解点拨,保证复习效果。
3、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类推进的教育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
学方法,查漏补缺,集中答疑,提高复习效果。
七、复习方法
1、带领学生按单元整理复习,巩固基础知识。
教师要按单元抓准知识的重难点,进行相关知识的整合与链接,使之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例如应用题的复习,可由简单的分数应用题链接到稍复杂的复合应用题,将知识整合链接起来,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提高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2、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
平时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较低,特别是六(4)班,所以在复习的时候要特别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学生计算能力的训练不只是机械重复的练习,而是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和策略。让学生记住“一看二想三算”看清题目中的数、符号;想好计算的顺序,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笔算,哪里可以简便计算;最后动笔算。
3、加强与实际的联系
适应新课标的精神加强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讲练结合
有讲有练,在练中发现问题。
5、分层指导
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复习,对于中差生和优生在复习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复习题分层,指导分层。
八、具体安排:
时 间 复 习 内 容 注意事项 1.2-1.3 数的世界 合理、灵活地计算
1.4-1.7 图形王国 侧面展开图
1.8-1.9 统计天地 能简单地进行分析
1.10-1.11 应用广角 解题策略指导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学生 计算能力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6-0132-01
小学低年级学习计算是日后学习更高难度数学知识的基础,学好计算对学生以后的学习非常重要。下面笔者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作简要分析。
一 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
1.计算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小学生20以内的口算水平是进行计算的基础,只有把计算的基础知识掌握牢固,才能不断地提升计算质量。
2.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不少低年级小学生做计算题时,连一张草稿纸都没使用,这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口算能力很强,而是因为他们思想上对计算不够重视,学习态度不端正,他们的草稿大多在课桌上、教科书上或者手心手背上。还有一些小学生眼高手低,缺乏一定的自控能力,计算后从来不检验,非常依赖老师或者父母替他检查,当别人发现错误以后他再来改正。
3.算法多样化引起计算的不合理性
在新课标改革的理念下,倡导算法多样化,然而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老师过于追求多样化的算法,使得学生在选择算法时,不能很好地掌握运算的适用范围,进而感到无所适从,找不到最佳算法,从而严重影响小学生掌握基本的计算技能。在做练习题时,不少学生仍会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计算,但也有学生不知道用哪种算法计算,比如在计算13~8时,到底是吧13拆成10和3,还是把8拆成3和5,有些学生会很犹豫,计算速度很慢,导致最后结果出错。
4.计算题训练形式单一,学生不感兴趣
学过计算的人都知道,反复练习是教师进行计算教学的主要方法,同时教师也会追求计算的准确性和计算速度,很多教师在教小学生计算时,教学形式过于单一,致使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二 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计算能力的对策
1.不断加强口算练习
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材中,计算方式主要包括口算、笔算以及用计算器计算等,其中口算不仅是笔算、用计算器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口算不仅需要保证正确,还要达到非常熟练的程度。必需要求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掌握20以内的口算加减法、乘法表内的乘法、除法以后,其口算准确、娴熟,使小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口算作一些基本的运算,并能牢固记忆转化成一种数学事实进行计算。但是要想提高口算技能、提高口算速度,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训练。进行口算练习也要讲究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过记忆这些简单的基础知识不断地提高计算技能,同时这也是小学生进行正确计算、提高计算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
2.让小学生认识到学习计算的重要性,端正学习态度
计算题在每次小学数学考试中都会出现,这充分说明了学习计算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试卷应用题中的计算部分以及纯粹的计算题分数占80%左右,需要提高学生对计算的重视程度。同时,教师还要适时引导学生要注重培养计算能力,让他们意识到计算对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重要性。此外,有很多小学生计算能力很低,主要原因是平时做计算题时不认真、过于自信,不注重练习,所以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计算时注意打竖式、书写规范,养成良好的计算态度。
3.创设学习情境,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适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教小学生学习两位数减去一位数的计算时,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一些玩具,且每一件玩具都标出相对应的价格,并以为妈妈买生日礼物为情境,要求每位小学生拿出30元钱为妈妈买礼物,然后问他们还剩下多少钱以及还差多少钱?
4.实施算法推理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思维能力
算法推理教学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计算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较抽象的推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过程慢慢探索,让学生亲自体验到从直观表象到抽象运算的具体演变过程,且通过自身探索不断加深理解,提高其抽象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们在交流多种多样的算法时,必须认真分析,充分运用已经掌握的各种算法,清楚计算的本质,教师从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理清计算思路,找出最简捷的计算方法。
三 结束语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教学是一个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从点滴做起。数学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认真地钻研教材,实事求是地分析小学生出现计算错误的原因,然后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通过长期练习,才能有效提高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计算能力。
参考文献
[1]覃春柳.如何培养学生计算能力[J].新课程(小学),2011(1):9
[2]李先喜.小学四年级计算能力培养的研究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0(8):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