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评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对于怀孕期妇女来说,长期保持平稳乐观健康的心理,对胎儿的发育和孕妇自身的健康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并可以保证胎儿顺利分娩,对于优生优育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为了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并对不同类型的孕妇所进行的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及体会进行总结,为今后可以对孕妇进行效果更加理想的保健服务,使孕妇的心理在孕期内能够保证平稳健康发展,保证胎儿顺利分娩,提供一些比较有参考价值的资料,我们进行了本次研究。在研究的整个过程中,我们抽取94例在我所就诊的孕妇病例资料,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将孕妇的心理状态分为几个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8年5月至2011年4月这三年时间里,抽取94例在我所就诊的孕妇病例资料,孕妇年龄在19至44岁之间,平均年龄27.6岁;孕周在24至37周之间,平均孕周31.2周;其中包括初产妇62例,经产妇32例;患者的所有自然资料,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抽样中的94例在我所就诊的孕妇,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孕妇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将孕妇的心理状态分为几个类型,并根据各类型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2 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孕妇的心理类型主要可以分为焦虑型、抑郁型、疑心重型。经过我们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所有孕妇的不良心理状况均得到显著缓解,并顺利分娩。
表1 不同类型患者比例
3 心理特征
3.1 抑郁
孕妇家庭不和,经济条件差,病情几度反复,容易出现该症状。常表现为情绪低落,缺乏兴趣,极度自我克制,对自己的心理状态不愿意表达。
3.2 焦虑
孕妇由于对生产的方法和过程不是十分了解,对预后十分担心,因而产生焦虑和恐惧的心理,表现为紧张、焦虑、害怕等,常伴有头晕、心悸、出汗、呼吸困难等症状。该症状在年轻初产妇中比较常见。
3.3 疑心重
孕妇对身体状况的诊断和相关检查结果产生怀疑,对顺利分娩的信心不足,多以文化层次较高的孕妇居多,该类孕妇通常比较敏感,甚至会出现神经质的症状,担心自己不能够顺利分娩,该类孕妇以高龄产妇居多[1]。
4 护理
4.1 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护理人员应尽可能多的对孕妇进行巡查,与孕妇主动热情地谈心,对她们的心理状态与思想负担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其心理调查资料进行认真分析,尽快取得孕妇信任,这样能够获得一些孕妇过去从未透露过的心理资料信息[2]。
4.2 保持患者情绪良好
以诚恳和关切的态度与孕妇进行接触,对精神因素在成产过程中的重要性向其讲解,说明情绪对生产的影响,情绪不好会导致在生产过程中出现障碍,从而影响胎儿和孕妇自身健康,鼓励孕妇自主调整情绪,以便顺利生产。
4.3 给予必要心理支持
应使孕妇知道,无论怀孕期间的一些不良症状是如何产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对目前该症状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进行多方面的评估与综合治疗是十分必要的,并举症状相同或相似的孕妇治愈康复的案例,使有不良症状的患者顺利生产的信心得到增强。
4.4 营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保持病房及周围环境的整洁、安静、舒适,如为孕妇开放专门的娱乐室,准备多种娱乐报刊供患者阅读,并有专人负责更换。鼓励孕妇尽可能多的进行听音乐、聊天、练气功等娱乐活动,使孕妇的注意力转移,以达到最终的调节心理的目的[3]。
5 体会
对孕妇的心理状态特点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对于孕妇克服不良心理,顺利生产,从而保证母婴平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今后的孕妇保健工作中应该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 考 文 献
[1]石智勇.心理健康教育对孕妇生活质量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7(3):1.
【关键词】心理护理 心理评估 儿科护理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健康概念的演变,对专科临床护士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儿科护理是重要的医学护理,其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存在着特殊性,其对象是0-14岁的儿童;当其生病住院时,未能全面有效的表达自己的需要,同时其家人由于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心疼患儿在住院期间进行的各项治疗及检查尤其是使用一些侵入性的医疗用具产生的恐惧感,从而不利于治疗与护理。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需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与评估,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来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1]家长的心理状态和由此而表露出的态度对患儿的心理状况、接受治疗、护理时的态度与反应,包括对疾病痛苦及治疗时疼痛的感觉忍受程度,有着强烈的暗示作用和直接的影响;对家长的不同心理表现以及针对这些心理表现进行护理是儿科优质护理的关键。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将人的需要分为五层:即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2]这五种需要在儿童身上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为满足这些需要,心理护理是非常必要和非常重要的手段和方法。儿童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及理解能力有限,护患关系主要以主动被动模式及指导合作模式为主,进行心理护理非常困难,很难达到预计的效果和目的,甚至会有相反的结果。[3] 因此为了更好的开展护理工作,我们需通过对家长的心理护理与评估,希望家长以其与患儿亲密的关系和熟悉的表达方式来配合,以达到良好的护理效果。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
1 其主要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
1.1 焦虑和紧张
1.1.1 入院时对疾病缺乏认识,对环境及医护人员的陌生感引起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反复询问病情,希望得到肯定答案或不断打听医护人员的情况,希望得到经验丰富的医护人员治疗与操作。
1.1.2 住院期间由于病情变化产生的紧张与焦虑;表现为对病情变化的反复陈述,要求医护人员的操作和观察准确仔细,耽心遗漏病情变化及操作失误。
1.2 恐惧与缺乏安全感
1.2.1 家长对疾病预后产生的恐惧感;
表现为对其他相同疾病患儿的预后敏感,尤其是急、重危患儿的家长,表现急躁、焦虑、惊恐与悲观,避免甚至忌讳说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甚至字眼。
1.2.2 由于心疼孩子而对各种注射和侵袭性的检查产生的恐惧感;表现为患儿在接受检查和治疗时家长表现出不敢看或者躲开的行为。
1.2.3 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操作的担心、恐惧、反感与抗拒,要求护理操作由高年资护士执行且一步到位,不愿接受年轻护士更不愿让护生操作的心理。
1.3 怀疑和不信任
1.3.1 对疾病的不了解引起的对治疗方案的怀疑;表现为拒绝配合医护进行治疗。
1.3.2 对医护人员由于年龄、性别、言语、着装等外在条件和表现引起的不信任;表现为对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的不信任,要求更换主管医护人员,拒绝护理带教时让护生操作。
1.3.3 对教学医院护理带教工作不理解,担心在治疗时拿患儿做教学工具,给护生充当实验品而耽误治疗并增加额外的损伤和痛苦。
2 患儿家长其他心理表现
2.1 容忍:对患儿不正确行为的容忍和支持是许多家长共同的表现。他们认为孩子的生病是自己照顾不周造成的,对孩子有欠疚感,于是对孩子病中的不合理要求尽量满足,甚至许多错误的行为如打骂医护人员也不加管教;对患儿在吃、穿、玩等方面的不合理的索要和故意毁坏物品不加以制止,并对工作人员的制止表示不满。
2.2 依赖感:家长对患儿日常生活上的照顾也依赖于护理人员,而对自己表现得缺乏信心,只信任高年资医护人员而拒绝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操作实践。
2.3 同病相怜感:表现为相同疾病的患儿家长非常容易沟通,有同病相怜感,新入院的患儿家长有时对老病人的经验与传闻的信任程度更甚于医生,往往以同病室的患儿家长局限性看法为依据,人云亦云。
3 心理护理措施
首先要找出患儿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形成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根据不同的原因进行心理护理。
3.1 对家长焦虑心理的护理;
3.1.1 对环境及医护人员陌生引起的焦虑,护士可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病区设施,住院期间需要遵守的各种规定,并对主管护士进行重点介绍,如需要帮助时可以找谁等,帮助家长尽快认识主管医护人员熟悉就医环境。
3.1.2 对由于对疾病不了解而引起的焦虑,可以通过进行病人教育,介绍病情,疾病的发病原因,一般治疗方案,护理措施进行讲解,以让他们了解。
3.1.3 对护理带教工作的不理解而引起的焦虑,应尽可能地向他们介绍教学医院的性质职能与义务,说明护理带教工作的必要性,重要性,解释实际操作时的方法步骤与监督,让他们了解,信任,放心,以取得他们的支持与配合。
3.1.3 对病情变化引起焦虑,护士应耐心解释可能造成病情变化的原因,并向家长说明目前的治疗方案与护理措施是针对患儿病情需要制定的,使家长对医疗方案与护理操作放心;同时护士还要加强巡视,以实际行动使家长安心。
3.2 对家长恐惧心理的护理;
3.2.1 对因对疾病预后的担心引起的恐惧,护士应针对患儿的疾病对可能发生的各种预后进行说明,使家长对孩子在治疗期间可能发生的情况有所了解和准备。对预后良好的疾病,在对家长说明时可多用鼓励的语言,让家长看到治愈的希望。 转贴于
3.2.2 对患儿进行治疗时引起的恐惧,应当主动将治疗步骤和方法、要达到的目的在操作前向家长说明,以诚恳的态度告诉家长,“我们会尽量减少无谓的失误,最大程度的减少患儿所受的痛苦。
3.2.3 对患儿家长对护理带教时护生的操作引起的恐惧,带教操作前认真准备,细致、充分地讲解,以提高操作成功率,如最主要的儿科护理带教—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等,如一次成功,可帮助家长减少恐惧感。
3.3 对家长对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怀疑与不信任心理的护理;
3.3.1 主动与患儿家长进行沟通,注意有技巧的交流,通过树立自己良好的形象来赢得家长的信任。
3.3.2 引导年轻护士、实习护士与患儿及其家人双向交流,一方面熟悉病情,了解患儿特点、性格、喜好;一方面让患儿及其家人认识、了解年轻护士、实习护士,向他们介绍年轻护士、实习护士的学习与实习情况,以缩短距离,加深感情,取得信任。
对患儿及家长的心理评估
1 对患儿的依从性及心理评估
1.1 对外界如医院的环境是否有陌生感。
1.2 对医护人员是否畏惧、回避。
1.3 对来自外界的交流如问候、表扬、鼓励等是否有积极的回应,如主动伸出手、顺从卧床等。
1.4 能否接受‘白大褂’(医护人员)对其身体的触摸、检查、操作。
1.5 对疼痛的反应是否过于强烈如剧烈全身扭动、挣扎反抗致全身肌肉紧张或恐惧、哭吵致面色苍白以及屏气而面色紫绀等。
2 对患儿家长的心理评估
通过与患儿家长的谈话、交流、观察,对他们进行如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人格特征等方面的简单判定与评价,评估他们对带教工作认识和接受程度,推测一旦带教过程中出现困难和失败如静脉穿刺不成功时是否仍能保持相对稳定的思维、认知、和交往方式。
2.1 详细告知护理操作的目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了解他们对此的看法,理解程度,接受程度。
2.2 通过对话、交流及假设性暗示,大致判断其智力状况、思维水平,以粗略了解他们对护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的态度与反应,是否存在潜在的适应性不良等人格特征。[4]
2.3 在与患儿家长的谈话交流中有选择地提出一些问题,评判他们的回答、作出的反应,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是否耐心,好争斗否,是否容易激惹及思想偏执等。
2.4 通过对话、观察,了解其基本家庭生活状况,生活水平,受教育程度,工作、生产环境,有否传统迷信思想,是否重男轻女等。
综上所述,在医疗服务对象对医疗护理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随时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正当权益已成为人们的常识;因而在临床护理过程中为避免护患之间的矛盾、误解与纠纷,在整体护理模式下运用心理护理与评估指导帮助工作就成为必要的手段和重要的方法。既使护理工作得以顺利进行,护理程序处于良性循环,有利于患儿疾病的恢复,也对患儿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同时增强了护患间的关系,对儿科临床护理顺利开展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
参 考 文 献
[1]刘晓虹主编,护理心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冯鸿滔主编,普通心理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6.
[关键词] 心理咨询 评估
1、引言
伴随心理咨询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咨询有效性成为了临床心理学家最关注的问题,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来访者通过与咨询师的互动后会在某些方面发生变化,如何反映并分析这些变化从而判断心理咨询是否达到了预想效果,就关系到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问题。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由单维向多维转变,这是评估多元化的一种进步体现,但是多维评估要求多种测量,需要更多人力物力,因此也更难于获得来访者及其他人员的合作,研究之间的对比分析也越困难。鉴于此,咨询之初就有必要及时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评估模型,对阶段性及整体的咨询成果进行评估与总结。
2、历史研究
早期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多采用基于特定理论的单一技术,在评估方式上,多采用来访者自我报告,心理量表被广泛使用。上世纪70 年代,Strupp和Hadley提出心理健康评估的三维模型,认为评估应由社会、来访者和咨询师三方参与。社会维度强调行为的稳定性、可预测性和规范性,来访者维度强调其自我感觉是否幸福和满意,咨询师维度强调依据专业知识技术判断来访者心理是否健康。这一模型虽考虑了评估的多元性,但对于评估的内容、时间及后续咨询等问题没有进行专门讨论,所以不尽完善。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对理论的依赖性很强,因此,心理咨询的疗效也因咨询师所持的理论观点而有所不同。如精神分析学派将疗效定义为能够在意识领域内体验到原先是潜意识的感受和思想,而行为主义学派的咨询师则要使来访者克服特定情境引起的各种症状,关注来访者行为的改变。
上世纪90年代后,许多模型把“症状减轻、健康状况和功能改善”作为评估依据,多元评估开始占主导,其特点是:咨询师、来访者、亲友、同事等都可作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认为变化是双向的、多维的和不稳定的,评估方法与实际症状有密切联系。
有的研究者将剂量模型引入咨询效果研究,创建咨询效果阶段评估模型,将来访者的改变分为连续的三阶段,首先会体验到更多幸福感,接着是症状缓解,最后是社会生活技能的提高。并运用“来访者剖面图”评判咨询效果,即把来访者实际咨询进展情况曲线和预测曲线进行对比,以此为依据调整治疗策略。
杨宏飞(2005)提出了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的四维模型,认为心理咨询效果评估必须围绕来访者的变化回答四个核心问题:什么在变化?谁报告变化?用什么方法报告变化?什么时间报告变化?依据这些问题构建的评估不应受具体理论、方法和文化背景的影响,能包容实证和现象学方法,既适合心理症状和障碍的预防矫治,也适用于心理辅导和心理健康教育。 转贴于
3、具体建议
基于对咨询效果评估模型的分析,不难看出,模型的立足点不同,关注来访者的侧重点也就有所不同。但是,咨询师完全可以根据不同的模型考虑来访者的实际情况,对每一次会谈或对心理咨询进行总结性评估。具体的评估形式有多种选择:
一是来访者每一次或每一阶段咨询后的即时评估与反馈。
二是根据问题性质、目标要求,让来访者做定期的评估和反馈。如间隔一定时间用作业法、自我报告法等进行评估。
三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定期联系,来访者以便捷方式向咨询师反馈。
形式固然多样,评估咨询效果的主旨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首先,评估既要考虑到负面消极的心理是否减少,也要考虑积极心理反映有无增加。从正面负面、消极积极两个方面评估咨询效果较为合理。
第二,全面考虑评估信息的来源,除了来访者、受过专业训练的咨询师、教师,来访者的家属、亲友、同事等都可以为评估者,评估来访者各方面的具体变化。从理论上说,评估越是多元化,越能反映来访者复杂的变化。
第三,目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估研究中,大量研究采用“事前—事后测验”和“干预组—非干预组”设计,它能提供高效度,但往往把问题数字化和简单化;而现象学方法,如个案报告,因缺乏良好的内外部效度常不被认可。在评估实践中,现象学方法应与实证法结合,达成积极效果。
第四,将时间作为效果的重要参数。有限的评估反映不出咨询效果的动态变化。按照过程变量的远近,效果变量可以分为即时效果、会谈效果和治疗效果。这样的区分更有利于效果评估。咨询师应当在会谈之初,就根据来访者具体情况和咨询目标设立评估计划。
尽管心理咨询的有效性已被证实,但其评估的科学性依然是个问题。建立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是促进该领域科学化的一条途径。不管用什么理论和方法进行心理咨询,都要从多个维度来设计效果评估,使结果尽可能全面准确。
[参考文献]
[1] 郭晓飞. 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和后继干预. 社会科学战线, 2007(1)
[2] 胡姝婧,江光荣. 心理咨询过程-效果研究现状及展望. 心理科学进展 2008,16(4)
[3] 卢飞斌.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的评估探讨. 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许明智,龚耀先. 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4 ,12 (2)
[4] 杨宏飞. 心理咨询效果评估模型初探. 心理科学, 2005(3)
中图分类号:R473.6 文献表识码:A 文章编码:1006-1533(2012)18-0027-02
手术是外科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会给患者造成轻重不同的生理创伤。外科手术可以通过心理上的恐惧和生理上的创伤直接影响患者的正常心理活动,并由此对手术后的康复产生影响。患者精神处于紧张状态下会使机体适应环境的内分泌系统受到损害,当人过度焦虑时会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及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为解除或减轻术前手术患者的不良情绪,配合医生的手术治疗及手术康复。我们于2011年12月对本院普外科接受手术的145名患者进行术前采用住院患者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11年12月对本院普外科接受住院手术的患者305名,采用数字表法抽取145名患者为调查对象。其中男81人,女64人;年龄最大73岁,最小22岁,平均年龄(49.0±6.2)岁;文化程度:文盲12人,小学31人,中学83人,大专及以上19人;职业:农民25人,工人(外来务工者)91人,职员29人;病种:胆囊炎、胆囊结石42人,疝41人,下肢静脉曲张12人,甲状腺肿块24人,乳腺疾病26人。
1.2 方法
采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 HADS),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由Zigmond和Snaith[1]于1983年建立,近年来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夏艳婷[2]、郑磊磊[3]等进行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2,各维度的α系数在0.797~0.800之间,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HADS为自评4评分量表,。本表包括焦虑和抑郁2个亚量表,分别针对焦虑(A)和抑郁(D)问题各7题。焦虑和抑郁亚量表的分值区分为:0~7分属无症状;8~10分属可疑存在;11~21分属肯定存在;在评分时,以8分为起点,即包括可疑及有症状者均为阳性。
住院医生经培训后,在床边评估,核对无缺项后收回。发放表格145份,回收145份,回率为100.00%。采用Excell 2007进行数据录入和分析。
2 结果
2.1 焦虑抑郁症状检出情况
HADS量表分≥8分为62人,占术前患者数的42.8%;单纯焦虑亚量表分≥11为41人,占28.3%;单纯抑郁亚量表分≥11为12人,占8.3%;焦虑和抑郁亚量表分均≥11为9人,占6.2%(表1)。
2.2 抑郁焦虑症状的主要表现
术前患者的焦虑抑郁主要表现为:①对疾病本身的焦虑和抑郁情绪;②手术不确定感;③对家庭经济和生活带来的麻烦而不安(表2)。
3 讨论
3.1 术前常见的心理症状及其产生原因
围手术期老年患者的心理应激变化较为明显,且心理应激与性别、文化程度及家庭等经济状况有关。本组患者具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主要有焦虑、恐惧、抑郁。分析手术前焦虑、抑郁症状产生的原因:①对疾病的病因及病情不甚了解,往往估计过于严重;②对手术安全性缺乏了解,顾虑重重,导致焦虑;②担心手术的效果,害怕术后出现并发症,女性患者失去第二性征,尤其是疑似肿瘤患者对手术成功缺乏信心;③对主刀医生过分挑剔,尤其对医生的年龄、技术和手术经验反复打听,甚至对是否要送红包等所谓行情心中无底,担心导致手术不成功的原因;④高昂的医疗费用,尤其当医生推荐使用进口药品、进口器材时,患者往往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⑤术后面临长期的康复和照护问题,尤其是纯老空巢家庭,担心势必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家庭负担。认知行为理论认为,当个体遭遇某种紧张事件时,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并通过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引起脏器功能改变,造成生理紊乱[4]。术前的焦虑抑郁情绪常常能降低患者的痛阈进而引起疼痛,造成免疫功能的减退,并能在术中及术后增加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和病理反应,这些应激反应常影响预后,因此术前要尽力避免负面心理影响,不要增加患者的心理负担,同时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疏导工作。
3.2 做好术前心理干预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内容之一
心理干预治疗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通过给患者以精神上的安慰、支持、劝解、保证、疏导、暗示和环境调整等,可增强患者对精神应激的防御能力,理顺混乱的思想感情,重建心理平衡,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
患者入院后的心理支持辅导更多的是要注重患者的认知行为、心理和环境因素[5]。认知行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重要方法,其原理是通过改变患者思维、信念及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心理治疗方法。为达到减轻手术患者焦虑、恐惧情绪的目的,医务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手术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支持辅导:①认知疗法 医务人员应有针对性地提供手术信息和医学知识,使患者在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观念和期望,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②构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务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交流沟通,宣传医护人员职业操守,给患者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患者感觉被重视,并能与医务人员建立信任关系,使之对手术产生安全感;③松弛训练 通常使用简单松弛训练法,腹式深呼吸是最简便,最常用的诱导方法。焦虑会导致呼吸急促并以胸式呼吸为主,刺激胸腔迷走神经后,可引起更高的焦虑反应,而腹式呼吸可以阻断这种呼吸方式,降低焦虑程度;④社会和家庭支持 请接受过类似手术并且恢复良好的患者进行现身教育,嘱托家属经常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从而达到稳定情绪、树立信心的目的。有些医疗操作应尽可能允许患者的家庭成员在场,以降低患者的焦虑反应。但是,要注意避免家庭成员的负性示范作用或负性暗示作用;⑤合理检查、合理治疗 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患者经济情况尽可能使用医保报销范围内的药品和国产器材,减轻患者负担。总之,手术患者积极的心理因素可缓解心理应激源的冲击,唤起患者积极的适应应对机制。
总之,及时的术前心理干预可解除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使患者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并对医院和医生产生信任感,是取得良好手术治疗效果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Zigmond AS, Snaith RP. The 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J]. Acta Psychiatr Scand, 1983, 67(6): 361-370.
[2] 夏艳婷.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用于孕妇的信效度检验[J]. 护理学报, 2006, 13(11):62-63.
[3] 郑磊磊, 王也玲, 李惠春. 医院焦虑抑郁量表在综合性医院中的应用[J]. 上海精神医学, 2003, 15(5): 264-266.
[4] 陶芸. 认知行为干预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焦虑抑郁的影响[J]. 护理学杂志 (外科版), 2010, 25(18): 65-67.
论文摘要:评估甲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和治疗方法。方法:运用SCD90、SAS、SDS心理测量表评估甲亢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发现其在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及精神病等方面均高于常模。研究甲亢患者心理治疗的必要性及认知行为疗法对其疾病的影响。结果:甲亢患者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可影响其疾病的变化。结论:甲亢患者的心理治疗是必要的。
论文关键词:甲亢 心理测量 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
众所周知,甲亢患者常伴有心理精神方面异常,如紧张、焦虑、抑郁等。而感染、严重精神刺激、创伤等是诱发甲亢的重要因素。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学会避免诱因,自我心理调节,增强应对能力,近来研究发现影响甲亢病程的心理精神因素主要有人际关系、焦虑、抑郁及恐怖等。笔者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33例甲亢患者进行心理状态的调查,并与常模及支气管炎患者进行比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一2007年9月1日我院内分泌门诊住院患者。甲亢组33例,男15例,女l8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35.3岁,病程6个月~l5年,自述首次发病前有明显精神压力或精神创伤者20例。支气管炎组32例,男16例,女16例,年龄22~68岁,平均34.8岁,病程4个月~20年,平均7.52年,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性别、年龄构成上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采用问卷式表格,无记名式,受试者在规定时间内自填,统一指导语,评定时间为两周以来的情况。
1.2.1 SCL-90:由90个项目组成,分为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共9个基本症状因子。每项症状严重程度按5级评分评定,以1~5分依次表示相应的症状为:无、轻度、中度、偏重、严重。因子分表示相应症状因子的痛苦水平,总分表示个体总的健康状况。
1.2.2患者焦虑、抑郁自评分: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定患者的情绪状况,进行问卷测评和计分。根据中国人的特点,总粗分正常上限计为40分,标准分(总粗分x1.25)上限为5O分。
1.3统计学方法因子分采用表示,应用t检验、x2检验。甲亢患者SCL-90各因子分值及SAS、SDS分值与各组比较见表1和表2。
2结果
2.1心理障碍阳性检出率甲亢症状发作期焦虑78%,抑郁83%;病情缓解期焦虑35%,抑郁33%。支气管炎组未检出阳性患者,正常人均未发现负性情绪。
甲亢焦虑年青者居多,抑郁年老者居多。
2.2 SCI——90各因子分值比较甲亢组在焦虑、抑郁、强迫、人际关系、敌对、恐怖及精神病性等几个方面均高于常模和支气管炎组(P
3讨论
心理紧张可致免疫系统功能改变,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交感神经系统的改变可能是紧张所致免疫抑制效应的中间环节。也有人提出精神创伤使中枢神经系统和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轴功能紊乱,机体的免疫监视能力降低,TSI(刺激性甲状腺免疫球蛋白)产生增多,进而发生甲亢。医学研究表明:长期的精神创伤,强烈的精神刺激、如悲哀、惊恐、患愤、紧张、忧虑等常可促发甲亢。据有关报道发现,在战争年代和自然灾害地区甲亢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有作者统计,365例甲亢患者的发病因素中,80%均有精神刺激。新近国外有专家研究了相关日常生活事件和甲亢发病之间的关系。女性发病为男性的5-10倍,神经精神方面:神经质,易激动,情绪不稳定,焦虑不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失眠;如果病人特别是年轻女性病人眼球突出、甲状腺明显肿大,会影响容貌,造成严重的精神创伤,心理社会资料作为甲亢临床症状的一部分,情绪改变几乎见于所有病人。表现为敏感、急躁易怒、焦虑,处理日常生活事件能力下降,家庭等人际关系紧张。
方法:以我院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78例斜视矫正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围术期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干预组则在对照组的常规临床治疗和护理基础上进行3周的心理护理干预,包括术前心理准备、术中心理护理、术后心理护理等。
结果: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出现较少的术中不良反应,且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术后未出现一例重症情况。
结论:对斜视矫正手术的患者采用围术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利于术后康复,并提高患者围术期的舒适度,降低不良情绪,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斜视矫正 围术期 心理评估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0-0442-02
斜视手术是医院儿科比较常见的一类手术,因为斜视在儿童中发病率挺高,成年人中也有不少。斜视不仅指视力低弱,而且外观上的异常也会给患者带来心理自卑感。斜视矫正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因为斜视手术患者本身就是人际敏感人群,容易产生自卑、强迫、甚至是焦虑的情绪,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加,这种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因此,对斜视矫正手术患者的心理进行充分了解,并作出相应的护理对策,有效缓解斜视矫正手术患者的心理压力,是提高疗效,保证临床护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笔者对2011年7月-2013年7月于本院收治的78例斜视矫正患者进行分析,并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护理做了总结,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于2011年7月-2013年7月收治了78例斜视患者,其中男性45例,女性34例,年龄4―23岁,平均年龄(7.5±1.4)岁。患者斜视类型有共同性斜视23例,麻痹性斜视35例,垂直性斜视11例,先天性斜视4例,部分调节性内斜5例。患者均无精神疾病,且无家族病史,可以配合调查,符合伦理学原则。将患者随机编号后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9例,两组患者在性别,疾病类型等方面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所有患者术前由专人对其进行心理及健康评估,做好记录,另外,干预组在术前进行特殊心理护理。矫正手术在全麻状态下进行,手术内容包括部分切除、斜肌断腱、位移术等。手术后再次对干预组进行特别心理护理,并观察所有患者术后症状,详细记录,便于后面研究分析。
2 结果
78例患者在医生、护理人员及家属的精心护理下已全部治愈出院。比较对照组和干预组的治疗情况,干预组明显比对照组出现较少的术中不良反应,且康复效果优于对照组,干预组术后未出现一例重症情况。
3 讨论
由于斜视患者在视力及外观形象上所处的劣势,一般的斜视矫正患者多多少少都对手术有些心理方面的障碍。因此综合的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斜视手术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综合的心理护理干预包括三个方面:术前护理、术中护理、术后护理。
3.1 术前护理。对于将要进行斜视矫正手术的患者而言,由于环境的变化,患者尤其是儿童患者,普遍对医护人员和护理人员产生陌生和恐惧,甚至是抗拒心理,因此我们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年龄状况,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方式。对于儿童患者,因其理解能力较差,不一定能配合医护人员,所以在与其交流时,可以尽可能满足他们的要求,并用引导、分散儿童注意力的方法来应付他们的不配合情绪。对于年龄稍大一点、能够比较配合、理解医护人员的患者,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的对其讲解手术的目的、大致方法以及预期能够达到的效果。护理人员在讲解过程中应将重点侧重于斜视矫正手术的优点及描述术后健康的状态,让患者对手术后的状态产生憧憬和期待。不论患者是怎样的年龄阶段,护理人员都应该建立一个和蔼可亲的良好的印象,所以在表情、动作、态度方面都要注意,以增进护理人员与患者的感情。
3.2 术中护理。斜视矫正手术会涉及到牵拉眼肌,所以手术过程中可能发生眼心反射,因此护理人员要格外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率,一旦出现心率减慢,立即通知医生减轻肌肉牵拉。另外,若患者为儿童,建议医护人员为患者儿童准备一些缓解紧张情绪或转移注意力的东西,并要注意别让手术器械等令他们害怕的东西进入其眼帘,给患者麻醉前让其做好心理准备。对于过分紧张或焦虑的患者,手术间可播放一些舒缓类或患者喜欢的音乐或歌曲。
3.3 术后护理。不管患者处于什么年龄段,手术后的疼痛及家属的焦灼情绪都会对患者产生术后不良心理反应,且随着术后麻醉效果的消失,疼痛感会越来越强烈,加上术后眼睛还处于包扎状态,患者置身于黑暗之中,缺乏安全感,难免容易胡思乱想,因此更容易苦恼和焦躁不安。这是护理人员应用和蔼的语气和鼓励的言辞激励患者,让其明白这些都只是短暂性的不适,不久的将来,会有非常美好的景色呈现在其眼前,自身也将因眼神的改变而更加美丽。另外,在心理护理之余,身体等各方面的护理也要做到位。如保持患者术后的趟姿,以免因呼吸道阻塞而带动其他症状产生;若眼睛包扎期间患者感觉不适,硬要拆除,可以考虑满足患者这个需求,但一定要注意保持清洁,防治伤口感染;患者住院期间营养要紧跟其上,多吃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水果、蔬菜;护理人员要及时叮嘱患者用药。出院后按时复诊,定期复查。
斜视会导致患者弱势和无立体视觉,在斜视矫正手术期间,只要做到手术治疗和精心的护理,都能达到良好的愈合效果。医护人员应充分理解患者在围术期缺乏安全感、依赖性强、紧张焦虑的原因及特点,对其施以耐心和信心,一般手术成功率还是非常高的。
参考文献
[1] 辛丽娜,李雪梅,杨帆,等.儿童斜视矫正术围手术期的护理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0,18(2):111-112
[2] 刘静凡.60例全麻儿童斜视手术的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9,25(5):715-716
关键词:儿童保健;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生长发育;育儿知识
我国社会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和关注度也在逐渐的增加,人们对待疾病的观念也在由传统的"有病治病"向"无病防病"这一新型理念进行转变和过度[1]。而常规的儿童保健工作内容主要以体检为主,筛查儿童是否有疾病或者是潜在的危险发生,并无法评估儿童的心理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就应该更好的丰富儿童保健工作的内容,提高儿童保健的效果[2]。本文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的儿童200例为研究对象,对儿童保健全程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的效果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我院接受保健的儿童20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儿童有123例,女性儿童有77例,患者的年龄为1~5岁,平均年龄为2.35岁,根据儿童接受保健的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有儿童100例。两组儿童在年性别、年龄等基本情况上没有明显差异,实验样本间数据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将200例参加儿童保健的儿童分为两组,对照组儿童给予传统以体检为主的保健,进行常规的体检,观察组儿童在接受传统以体检为主保健模式的基础上接受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具体的评估和干预方法、内容如下:
对儿童的神经行为进行测定,同时填写婴儿气质量表和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对儿童的家长进行母乳喂养方法、断奶方法等科学喂养方法进行指导和讲解,同时告知家长儿童的日常照顾技巧,对防止意外发生等儿童常识也要进行一定的宣教。对家长进行儿童保健知识问卷调查,主要的内容应该包括睡眠注意、玩具选择、疾病预防以及儿童喂养方法等。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儿童生长发育、行为出现为题以及家长育儿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均进行详细的观察和记录,以供实验统计和分析。
1.4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实现对本次实验研究中数据的录入、统计和分析。其组间构成比较用χ2检验,计数资料用(x±s)进行检验,两组均数比较用t分析,如果P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儿童100例,观察组儿童生长发育情况和行为问题发生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观察组100位儿童家长中,掌握科学喂养方法的有98例,知识知晓率为98.0%,掌握日常照顾技巧的有95例,知识知晓率为95.0%,懂得幼儿卫生知识的有97例,知识知晓率为97.0%;对照组100位儿童家长中,掌握科学喂养方法的有82例,知识知晓率为82.0%,掌握日常照顾技巧的有88例,知识知晓率为88.0%,懂得幼儿卫生知识的有89例,知识知晓率为89.0%,观察组儿童科学喂养方法、日常照顾技巧和幼儿卫生知识等知识知晓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随着传统的以体检为主的保健模式无法满足儿童生长发育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选择和研究出一种科学、理想的方法为儿童实施保健服务,使儿童在生理和心理等方面均得到更好的发展[3-4]。
有关调查和研究显示,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儿童心理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而传统保健工作并没有包含心理行为评估及干预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儿童保健服务中应该增加常见病防御、早期教育、心智发育以及心理行为评估、干预等各方面内容,为儿童提供更加优质、全面的保健护理服务[5]。在实施儿童保健服务的过程中运用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可以为儿童家长了解儿童保健知识提供一定的基础,有效的避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是一项非常好的儿童保健护理内容[6]。在本次试验研究中,观察组儿童生长发育、行为出现为题以及家长育儿知识知晓率等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儿童保健的过程中,在传统以体检为主的保健模式基础上给予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可以提高儿童保健的效果,促进儿童生长发育,避免儿童出现行为问题,提高家长育儿知识的知晓率。
参考文献:
[1]赵琦,张兆明,廉德花.学龄期儿童意外伤害心理行为评估的对比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21):325-326.
[2]岑若珠.儿童保健工作中常规引入心理行为评估和干预的方法及效果[J].医学信息,2013,32(13):2316-2317.
[3]江bb,陈迎建.南通市2387例6~12个月婴儿神经心理行为发育情况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4,29(24):174-175.
[4]孙义秀.儿童保健对婴儿生长发育影响分析[J].中外医疗,2012,31(09):558-559.
(华东交通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摘 要:遇到危机事件时所呈现出的心理失衡状态被称为心理危机,近几年来,高校学生犯罪事件屡见不鲜,所以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因此对大学生展开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迫在眉睫,本文首先对大学生危机以及干预理论进行探讨,然后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危机源进行调查并作出评估,最后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策略进行研究.通过干预后,使大学生能够及时有效快速的度过心理危机期,从而保障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评估;干预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198-03
1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变革的节奏越来越快,每个社会成员都会面临着各种心理压力,高校学生也不能排除在外.由于最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在做扩招大学生的工作,因为大学生的增多,而工作岗位的一定性,所以就面临着经济、就业和感情等诸多的压力.除了社会发展的变化给他们带来压力之外,在大学内部也存着竞争.一旦这些压力太大,超过学生心理负荷,轻者会郁郁寡欢重者就会造成自杀或者伤人,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关系着祖国未来是否繁荣昌盛,所以对大学生心理危机采取干预措施迫在眉睫.在现代的教育中,运用新方式、新内容,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能够增强心理保健意识,来减轻危机给高校学生带来的伤害,从而促进高校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更多优秀的人才.
2 心理危机的含义及其特征
所谓的心理危机是指人们在生活当中遇到无法处理的事情时,而产生的短暂的心理困境后,而导致心理失衡的状态被称之为心理危机.
心理问题指某个个体或者群体出现的消极心态以及不良情绪,比如人格障碍、心理变态等.而心理危机则是指人们在非常紧张状态而造成的迷惑心理短暂的失衡状态.
分析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特征,有助于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主要分为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容易察觉,由于大学生的环境较为单一,所以表现出的异常现象都会被老师和学生发觉;第二突发性,人们不知道下一秒会出现什么问题,这种危机就是指突发性的事件,就如03年的非典型肺炎造成学生的离去以及学校的隔离,这对学生蒙上了巨大的阴影,被称之为心理危机;第三无,危机到来之后,由于打破了大学生原本的规划和生活,所以就感到应对起来相当困难.应对这种危机时就表现出了无助,更甚者会绝望,会有轻生的念头;第四危险性,危机就代表着会产生危险,这种危险不但制约着学生的学习和交流,很有可能会导致生命的陨落.处于身心平衡的正常人,他们的思想、意识、感情均与生理系数相持平,如果是应急事件发生,就会使人陷进思想混乱、丧失意志力等泥潭当中,大学生进行极端的杀人和自杀事件就是包括在内.
3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评估
生活应急事件的发生是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关键因素,因此这些应急事件发生之后,如若变换应对的方法就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因此本小结利用了调查法对大学生产生心理危机可能导致的事件以及应对方法进行了解,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危机进行干预.
3.1 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评估
3.1.1 大学生心理危机源调查评估表
通过调查法进行调查后,得出了数据统计.表1就是调查后,高校学生各心理危机源的测试数据.
从表1中可以看出,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源从弱到强分别是:重大突发事件压力<异性关系压力<社会人际交往的压力<家庭和经济的压力<自主独立的压力<学习压力<前程的压力.当危机事件的评估分数高于零时,就表明这个时间已经发生,所以对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次数前十位事件进行列表分析.
通过表2得知列在心理危机源前列的是学习和就业前途的压力.排在第一位的是前程即就业的压力,这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竞争激烈,高校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逐渐加大,因此找不到工作是心理危机源的来源;第二是学习压力,学生本职就是学习好专业知识,先不说掌握知识有一定的难度,现在出现的问题就是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奖学金、入党、研究生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取得良好的学习成绩是将来就业的措施,不过有的学生在这种竞争中,就感到无所适从,从而产生心理危机.
3.1.2 大学生面对心理危机源的应激强度浅析
下面是关于各年级心理危机的应激强度进行差异性检验,因为p<0.05,所以具有显著性差异.如表3所示:
通过表3可以得知,根据年纪相对照压力最大的大三,而文科生的应激强度高于理科生;城市的学生应激强度低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应激强度低于非独生子女.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大二和大四与大三之间的应激强度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应激强度最高的是大三.
3.2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目标和基本原则
对大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其目标是大学生能够有效的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并且有心理危机的学生,也能够平稳的度过,从而减少因为心理危机而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大学生能够身心体全面发展.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是以生命为最根本的原则,这也表现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如果因为心理危机而造成伤人或者自伤的时间,这对一个家庭来说就是一场毁灭性灾难;在以人为本的同时要做到及时性也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在有些案件当中可以知道,如果大学生出现负面情绪,日积月累就会失去控制能力,到达自身无法承受的时候,就会爆发从而做出一些无法挽回的事情,因此要及时的干预,从源头上来干预心理危机.
4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策略
4.1 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当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心理危机干预的基础是预防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首先要使教育工作者要事先培养大学生防范心理危机的意识,树立学生的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其次对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格进行完善性教育;无论在学业、经济、就业等压力下,会使学生无所适从,但是只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疏导,就能够使学生适应各种压力,即提高适应能力的教育;学生还处在心理和生理都在不稳定时期,所以心理状态不会经常处于平衡状态,有时不受控制的就会发产生不良情绪,这就要教育工作者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指导,使他们能够更好的管理自己的情绪,当出现不良情绪时能够自我反省,掌握调节情绪的技巧.
4.2 加强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源的管理
管理高校学生的危机源,首先要对他们的应急感应能力进行训练,使其能够减少压力;如果在遭遇到不受自身控制危机源时,教育工作者应当对学生进行指导,运用积极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从源头上把危机源所造成的危机有效的遏制;前途和学习是制约着学生的最根本的心理危机源,所以在进行心理危机预防时,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疏导,在交流和探讨中使学生的压力减轻.
4.3 指导学生合理选取应对心理危机的方法
使大学生对周围环境以及自我的认知能力都向好的方向发展.如果在面对失败时,教给他们辨证的看待问题,使他们可以用塞翁失马的谚语来自我鼓励.在行为上,教师应当鼓励学生采取适当、积极的方法来应对危机源.遇到重大事故时采取消极、逃避更严重者会造成自杀或者他杀,在社会上也是屡见不鲜.所以针对应对方法上,教师应当开设相关的课程,能够通过系统的知识让大学生能够详细了解心理危机应对方法,这就在遇到困境时,能够做出积极的反应.
4.4 加强心理危机发生后的干预
从图1中不难看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分为三个阶段:心理危机形成阶段、心理危机干预阶段和心理危机重估阶段.如果在这三个阶段实施后并没有改观就应当实施第二次的干预.
4.4.1 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环节
第一,明确问题,这就要求知晓由于什么人或事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危机,应当询问当事人的感受以及看他的反应,看是否会做出极端行为.站在当事人的立场去剖析心理危机状况,这一环节主要要有技术性的询问和倾听基础.第二使受害者的安全得到保障,在这时就是把当事人以及参与者的在身心上的伤害降到最小;第三给予学生所需的社会支持,外界的支持是学生能够早日摆脱危机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应急情况就需要社会上不同角色的支持,这要因事而异,不可盲目的做出判定;第四确定目标后,实施干预性的计划,危机干预员要供给当事人几种解决问题的办法的同时,使当事人能够承诺实施其中的某一项方案.第六,对干预的效果做出评价和反馈.如果干预的效果不明显就应当调整或者修改此方案,效果满意之后,再进一步安排好干预工作.
4.4.2 进行心理干预的几种形式
个别干预:干预者与产生心理危机的人进行一对一沟通的方式,这种干预方法的施行一般是用在心理危机比较严重的学生,通过倾听、改变应对方法、放松训练等营造出一个好的气氛,以达到干预者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调节的目的;团体危机干预:团体就是多个人对心理危机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观察他的动作和面部表情等,来解除心理危机学生的心理的困扰,这主要适用于发生重大事件而导致心理危机的学生;电话危机干预,是通过热线电话的方式,来对危机进行干预性的服务,这主要是受到训练的志愿者为其提供帮助,由于电话的便捷和自由性,进而被广泛推广.
5 结论
大学生心理危机形成分为内因和外因这两个方面,内因是学生的应对应急事件的方式,而外因则是主要体现在学生面对应急危机源时所表现出的应对方法,性格特点、人生观等各方面.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干预就是从控制和方法反心理危机源、使学生正确认识危机源、培养正确的应对方式这几个方面为切入点,来增强高校学生的预防心理危机的观念,使学生在陷入心理危机时更加及时、迅速富有成效的采取自预.虽然本文已经在研究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做了研究,但是想要让这些措施发挥效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因此只希望能够通过本次的研究能够辅助各大高校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工作.
参考文献:
〔1〕于奎龙,魏俊民.地方高等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与分析——以宝鸡文理学院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1):64.
〔2〕陈伟,牟艳娟,阳胜权,许辉.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122.
【关键词】 剖腹产后人工流产;心理评估;护理
近年来,由于剖宫产逐年上升,疤痕子宫再次妊娠而要求做人工流产手术的妇女也逐渐增加,人工流产是指妊娠10周内用人工的方法终止妊娠,是避孕失败的补救措施,然而对于人工流产患者是一个应激。意外怀孕作为应激事件本身对剖腹产后人工流产患者是一种身心刺激,无可奈何接受具有痛苦的手术,无疑对患者来说又是一刺激,面对应激,剖宫产后人工流产患者术前的心理状况如何,笔者对40例剖腹产后哺乳期人工流产患者术前进行了心理问卷调查,并提出护理对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09年1―10月来我院妇产科门诊剖腹产后哺乳期内行人流术者40例,年龄20-39(24.8±0.59)岁均已婚,文化程度小学―本科,高中以下低学历22例,中专以上为高学历18例。
1.2 评价标准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2份量表均由20条目组成,分为4级评分,让患者在人流术前24―72h自评,根据指导语提示不记名独立完成评定,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流计软件SPSS13.0对资料进行处理,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0例剖腹产哺乳期人工流产患者SAS、SDS分值及常模比较见表1。
表1可见:40例患者的SAS、SDS总分分别与常模[2-3]比较,P
3 讨论
3.1 焦虑状态及相关因素 焦虑是个体在对一个模糊的非特异的危险作出反应时所经受的不适感和自主神经激活状态,是一种与环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表现为心悸、头晕、声音发颤或音调改变、坐立不安、尿急、尿频、易激动、哭泣、思维中断等。表1显示40例患者术前都有焦虑,以低学历组分值较高,因为她们文化水平低,对人流术方面的知识了解得少。
3.2 抑郁状态及相关因素 抑郁的显著特征是心情低落,表现为兴趣减退,甚至丧失,对前途悲观失望,而不能面对与接受现实,或对现实作出歪曲的情感反应、无助感,感到精神疲惫不能振作,经常表现出自责自罚,感到生活或生命本身没有意义。抑郁症还伴有睡眠障碍、食欲差、体质下降等[4]。表1显示40例患者人流术前都有抑郁心理,高学历组较轻,与她们对人流术的知识有关知识了解得比较多,心理素质较高有关。
3.3 护理对策 热情接待患者,态度和蔼,对她们给予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她们剖腹产后(4-12个月)时间短,剖宫产术的恐惧心理还存留着,懂得尊重和体谅她们,使她们感受到亲人般的关怀、增加信任感和安全感。
对患者的提问详细解释,了解其心理动态及人流术各种问题的担忧,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流术知识的宣教,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使其在认识、情绪和心理等方面不断进行调整,以消除或减轻术前焦虑紧张及抑郁心理,保持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以获得最佳的手术效果。
对于初次行人流术者对手术过程缺乏全面了解,在与她们交谈时可以把手术的方式、过程、所需时间、术中的配合方法、术中及术后的注意事项告诉患者,让她们在思想和情感上有一个充分准备的过程。有些患者害怕疼痛,告诉她们现在已开展了无痛流产术,患者躺在手术床上只要睡上十多分钟,手术就做完了,无痛苦。
给予手术安全性的承诺,医护人员改善服务态度,提供人性化的服务,介绍我院的手术医生都是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她们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技术,手术室常规准备了一些常用的急救药品,设备齐全。
在手术过程中护士在配合医生的同时,可耐心主动和她们交谈一些与手术无关的话题,使患者心理上感到亲切,以调整她们的不稳定情绪,指导患者作深呼吸,尽量放松腹肌,配合医生手术。有条件的手术室,可放一些轻音乐,以降低患者的紧张情绪。
要求家属在手术过程及术后在家休息期间给予陪伴,指导家属给术后的患者烹调合理的膳食,使患者从中感受温暖,减轻焦虑抑郁心理,促进身心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吴文源.精神科评定量表专辑[J],上海精神医学,1990.2(增):81-84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635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897-02对于青少年而言,其正处在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近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伤害已经成为青少年死亡的首要原因,心理病理症状不但会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与自伤、意外伤害行为存在密切的关系[1]。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并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随访,对自伤与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现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我省10个城市的初、高中以及大学生,抽取其中的20162名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男生10102例,女生10060例,年龄在13-24岁之间,平均(16.5±7.6)岁。
1.2方法
1.2.1研究方法对以上统计的研究对象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对受检者基线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判断,而后展开为期9个月的随访,统计受检者自伤、意外伤害的发生情况,对比男生与女生的伤害报告率,统计受检者基线心理病理症状个数与自伤、意外伤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
1.2.2评估方法采取“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对受检者展开心理亚健康评估,共包括39个条目,涉及有情绪问题、品行问题、社会适应困难这3个维度,采取6级记分法进行统计,1级:没有或者是持续不到1个星期;2级:持续1个星期以上;3级:持续2个星期以上;4级:持续1个月以上;5级;持续2个月以上;6级:持续3个月以上。症状持续时间不足1个月赋值为0,症状持续时间超过1个月者赋值为1,计算每个学生评估总分以及各个维度的得分,总分不低于1分者视为存在心理病理症状,心理病理症状总数超过8个以上者视为存在心理亚健康状态[2]。
1.3数据处理研究中相关数据资料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受检者年龄等相关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χ±s)形式表示,在对比过程中计量资料的对比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的对比采取Χ2检验,在P
2结果
2.1伤害报告率经统计发现,本次调查中男生自伤报告率为19.4%,意外伤害报告率为62.2%;女生自伤报告率为19.9%,意外伤害报告率为53.0%。显然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男生意外伤害报告率较女生发生显著升高(P
2.2不同心理病理症状数与意外伤害报告率的关系研究中将受检者按照心理病理症状数分成了0个组、1-7个组和≥8个组,并对各组受检者意外伤害发生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0个组中意外伤害发生率为17.0%3427,1-7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32.0%6452,≥8个组意外伤害发生率为51.0%。显然随着症状数的增加,意外伤害报告率随着升高(P
3讨论
目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与青少年伤害已经成为全球性社会公共卫生问题,近期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与伤害发生情况的关系研究不断深入,曾有研究指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可以对伤害行为的发生进行预测[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心理亚健康评估在青少年自伤和意外伤害行为预测作用进行评价分析的目的,对10个城市的20162名初、高中以及大学生展开了心理亚健康评估和伤害发生率统计,结果发现,男生与女生自伤报告率无明显差异,而意外伤害报告率则表现出男生高于女生,经分析可能是由于男生性情好动、活动频率较高范围广、喜欢刺激性游戏和冒险行为,又加之家长与老师对男生的教育方式和保护方式不同,从而导致男生意外伤害发生率较女生高。
关键词:实践教学;评估方法;心理学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82-02
一、国内外实践教学过程及其评估现状
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作为大学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技能、增加实践经验、培养综合素质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可以使学生真正的掌握实操的基础环节。实践教学这一教学理论最初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乔布鲁斯和威尔共同撰写的《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及,它开创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先河。后来经过多个国家各大学的深入探讨剖析,这种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实践教学已经逐步发展成为更加完善的教学体系。下面以教育实习为例,列举国外高校实践教学中的典型做法。
美国高校的教育实习,强调自我反思和相互交流。即在实习过程中,实习生可以完全地参与中小学生活,并且独立负责班级的各项活动,不仅要与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交流思想,还要听取大学教授的指导,使两方面思想有机结合,做到融会贯通。
英国高校的教育实习主要分为非集中实习和集中实习两种形式。政府还要求大学与中小学建立协作管理机制,由实习学校、地方行政机关和大学教育学院代表联合组成一个指导小组,建立起合作伙伴关系,它作为领导机构需要为师资培训制定培训目标及原则。
德国高校的教育实习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引导试教阶段,实习生必须见习满四周后才可以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试教;二是独立承担班级教学阶段。在此阶段,一般要通过多项考试,一年后再次参加国家第二次考试并合格后才能成为正式的教师。
法国高校的教育实习强调自主化培训,具体分为熟悉性实习、陪伴实践实习、责任实习三阶段。整个过程通常持续两年,第一年开始熟悉性实习,实习生进入中小学,了解学校组织如何运作;接下来是陪伴实践实习阶段,两三名实习生组成一组,跟随一个该学校的指导教师进行教学观摩分析,依照学生见习情况也可安排较少的教学辅助工作;第二年才可以进入责任实习阶段,实习生要单独完成教学活动和班级管理工作。
日本高校的教育实习体现在分散与集中两方面,分散是指把实习分散地安排到大一到大四每个时间段,把时间整体前移;集中是指每个时间段的实习要集中实施。主要分为三步:观察、参与和实习。
俄罗斯高校的教育实习强调连续性,他们把教育实习的连续模式贯穿在整个大学学习阶段,从大一到毕业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实习。与日本相似,他们认为连续性教育既包括基本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还要包括能提高教师素养以及精神层面的各方面知识。因此,他们还邀请地方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参与管理,这大大地提高了教育实习管理水平和教育实习的质量,逐渐实现了教育实习的制度化、序列化和系统化。
台湾地区某大学为了能对学生进行更加综合性和针对性的评价,实行“教育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实践模式,为每个学生制作“师范生实践成长档案”。学生在观摩教师教学后再进行实习,每次实习后与指导教师开会交流经验,在整个实习结束后,个人成长档案也随之完成。
关于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评估,代表性的有美国、德国和台湾地区。美国将评估作为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对实习生的评价包括:学生对自己教的学生的评价、实习学校的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大学指导教师对实习生工作的评价和实习生自我评价。德国则将考试作为对实习生的评价考核手段,成为实习教师的前提条件是学业结束时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若成为正式教师就要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这也是实习结束时对整个实习情况的考核。台湾地区的主要评量方法有:(1)观察评量。最常用的方式是以量表的形式界定,将实习生的行为表现以等级的形式予以评定,以四或五等为多。(2)实习生互评、自评表。互评通常是在试教期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生为一组分配到各个教室,让他们彼此评述各自表现状况。自评是要求实习生自己制定工作目标,在完成工作后进行自我评量。(3)反思交流会。它作为一种重要的评量方式,给实习生提供了良好的双向或多项的口头沟通机会。实习生可以讨论关于教学中的教学计划的进行、教材的运用、教学方法的使用、班级管理、教学资源的利用以及学校人际关系处理等诸多问题。(4)实习档案。就是将每个学生的作品系统地做成一个数据库,它能清晰地反映个人实习进展情况。实习生将自己的专业能力用记事本、照片、投影、录像、录音等多种方式记录下来,然后整合为一份档案资料。它可帮助实习生在求职面试环节生动形象地展现自己的专业水平。指导教师可以通过定期评阅这份数据来了解实习生的实习进展情况,也能发现学生需要改进辅导的方面。(5)多元评估。比如由实习学校的班主任、学校辅导员、地方行政人员等提供实习需要改进的意见,通过多方面的教学研究了解实习中的优缺点,作为改善实习的参考意见,等等。
总之,我们认为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习、评估三个阶段,见习阶段应着重于对实习单位的了解和融入,认真学习经验,为以后的实习打基础;实习阶段则重视实操的过程与能力的提升,学生要踏踏实实的完成实习任务,保证实习质量是重中之重;评估阶段则是贯穿始终的,在实习结束后要及时进行汇总并且要对学生的实习成果进行多方面的检验,有据可查,记录在案,供日后入职参考,从而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二、心理学本科生实践教学的具体探索
以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本科生的实践教学改革为例,最初我们的实践教学仅为大四的教育实习,非常单一且收效甚微。后来在大三阶段增加了为期两周的教育见习环节,把整体实践教学的时间提前了一年。在其实施过程中我们又逐步形成了双导师制,即校内实习指导教师与实习单位指导教师的双向指导,同时加大了教育见习的学习和观摩领域,为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见习岗位和选择空间,实践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在近几年的具体实践中我们发现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很多学生在见习实习的时候依然摸不着就业方向,对自身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清晰,对自身应培养的工作技能不明确。随着这些问题的产生,我们提出了全新的实践教学改革体系。第一阶段:大一学年的基础认知实践,着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如从2013年开始的“走进心理学、走进大师、走向心理学实践”系列活动,邀请各专业方向带头人向大一新生进行专业意识教育,传授学科学习经验,开展与专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第二阶段:大二、大三学年的专业能力实践,重视专业课程与分类实践教学的结合,开展长期、分散、有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这一阶段我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专业实践机会,以各中小学为主体,也涉及心理咨询中心、社区、医院、监狱、各中小型企业等多个工作领域,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行实践单位的选择,每学期初进行工作领域的调整。调整教学计划,增设实践教学课,每两周一次,一次为一天,保证充分的见习实习时间。将原有的双导师制进一步深化,学生与校外指导教师会有长时间的接触交流机会,让实习更高效。同时每学期期末进行阶段实践教学评价。第三阶段:大四学年,综合创新实践,制作个人实践成长档案,注重职业价值观教育和效果验收,强化专业技能,达到理论与实践的逐步统一。
总之,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践互相影响、互相深化的过程。它能使大学生将理论所学更好地应用在专业实践中,也能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步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和深入理解。另外,实践教学还有最为突出的一个优势就是非常有利于学生就业,这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现在大学生面临的教育与实际经验脱节的尴尬问题,还可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起理性的就业观,让学生慢慢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盲目跟风,不眼高手低,并且在此过程中培养的专业技能也是对于大学生最为实用的。
参考文献:
[1]郑东辉,施莉.国外教育实习发展概况及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9).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6.142
针对抑郁症的发病机理进行分析发现, 同生物化学、社会因素以及心理因素具有密切的关系。文拉法辛属于一种新型抗抑郁剂, 其在抗抑郁效果方面能够获得显著效果, 于临床获得广泛应用[1]。为了确定最佳疗法对抑郁症患者进行干预, 临床选择心理治疗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治疗方法, 最终获得显著抗抑郁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 2013年 9月 ~2015年 9月收治的
90例抑郁症患者,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5例。观察组男15例, 女 30例;年龄 19~45岁, 平均年龄 (20.3±8.9)岁;
对照组男16例, 女 29例;年龄 20~49岁, 平均年龄(20.5±
9.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临床选择文拉法辛缓释片实施临床治疗:控制初始剂量为 75 mg/d。在治疗 14 d内, 针对患者的疾病情况进行认真观察, 调整用药方法为 150 mg/d。观察组患者, 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选择心理治疗的。2次 /周, 60~90 min/次, 对患者进行8周的观察。①同患者创建友好关系, 获得患者的充分信赖, 针对患者的疾病史进行详细了解, 针对其陈诉认真倾听, 最终保证患者可以积极配合治疗。②在获得患者充分信任以及可以配合的基础上, 针对患者认真讲解认知疗法的具体原理以及具体方法。要求治疗师针对患者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分析, 最终有效设定目标, 创建具体的方案实施[2]。③治疗师在准备治疗前, 指导患者对自动性想法进行准确识别, 并且针对认知性错误进行准确识别, 防止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指导患者对一般规律进行合理归纳, 有效明确共性。之后同患者共同完成真实性检验的设计。要求患者针对自身抑郁水平以及焦虑水平可以有效检验, 将患者抵抗抑郁情绪信心有效提高。指导患者在表现出焦虑以及抑郁情况后, 能够有效应用认知自控法, 认真注意相关细节[3]。④在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 针对患者的特点表现, 选择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以及行为矫正治疗方法等进行干预[4]。⑤对患者完成 8周的心理治疗后, 针对治疗结果实施总结性评价, 针对治疗关系进行准确总结。在对患者实施临床治疗过程中, 不选择其他抗抑郁药物以及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针对表现出严重失眠的患者, 选择药物将患者的睡眠质量进行有效改善[5]。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治疗效果、HAMD评分及 HAMA评分。
1. 4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减分率≥ 75%;显著进步:减分率在 50%~74%;进步:减分率在 25%~49%;无效:减分率≤25%。总有效率 =(痊愈+显著进步+进步)/总例数× 100%。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 χ2 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患者中, 痊愈 20例, 显著进步 7例, 进步 5例, 无效 13例, 治疗总有效率71.11%;观察组患者中, 痊愈33例, 显著进步7例, 进步4例, 无效1例, 治疗总有效率97.78%。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 2 两组HAMD以及 HAMA评分比较 治疗后, 对照组 HAMD评分为 (13.51±3.81)分;HAMA评分为 (12.81±2.91)分;
观察组 HAMD评分为 (9.47±2.81)分;HAMA评分为(9.13±
2.11)分;观察组HAMD评分以及 HAMA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大学生整体文化层次较高, 具有的创新意识较强, 针对新事物具有勇于尝试的想法[6]。但是具有的社会经验较少, 在面对挫折以及打击后,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为此成为了抑郁症疾病的高发人群[7]。
抑郁症作为临床上的一种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 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一般而言, 抑郁症在初期的表现不是特别明显, 但是在严重到一定程度后, 则有可能出现极端行为, 甚至是引发生理上的病变。针对抑郁症实施心理治疗时, 仅仅是针对患者的主观态度和内心思想进行干预, 这对于轻度患者而言, 疗效突出, 并且在很多方面都可以得到理想的效果。但是针对中度或重度抑郁患者, 单纯应用心理治疗很难取得理想的疗效, 需要借助一定的药物作用, 针对患者的敏感神经以及生理机能进行调整。
文拉法辛缓释片在应用的过程中, 其吸收方面主要表现为肝脏的代谢作用, O-去甲基文拉法辛是比较主要的活性代谢产物。患者进行单次口服文拉法辛以后, 至少有92%的药效会被充分吸收, 该药物在临床上的绝对生物利用度达到了45%。相对于其他的精神药物而言, 选择应用文拉法辛缓释片进行治疗, 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在短期内将疾病进行稳定, 减少疾病恶化的可能。文拉法辛缓释片的应用, 基本上不会对患者造成依赖性, 当患者的抑郁症康复到一定程度后, 就可以脱离药物。在心理治疗联合文拉法辛缓释片的治疗支持下, 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治疗水平得到确切的提升, 心理干预和生理干预的契合度趋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