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中学生辅导教育

中学生辅导教育

时间:2023-05-29 17:59: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生辅导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中学生辅导教育

第1篇

关键词: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心理健康档案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21-001

一、当今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概况

在1946年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定义:“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职能以及情绪上能保持同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并将个人心境发展成为最佳的状态。”[1]目前职业高中学生患有心理健康疾病的比例在25%左右,情况不容乐观。

职业高中学生面临着比同龄人更早的社会挑战和考验。由于他们学习成绩较差,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另眼冷观,有时还会受到普通高中学生的歧视,这些都会导致他们心理上存在各种障碍和问题。根据研究表明,目前职业高中学生在“总症状”、“强迫”、“焦虑”、“抑郁”和“恐怖”等几个方面都有着显著的问题,而且随着年级的不同,这些症状也会相应的有所转变。[2]

二、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职业高中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因素的影响

职业高中的在校学生年龄普遍在15-19岁之间,这一阶段属于心理学分期阶段中的“青年期”。从生理上讲正处于人体发育生长的第二个高峰期,认知水平发展到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最高阶段,人格发展到了危机最多的关键时期。此时的学生会有很多的叛逆行为,如破坏公共设施、吸烟喝酒、随地吐痰等一系列较为恶劣的行径。

2.心理因素的影响

心理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职业高中学生本身的性格缺陷和自卑心理。在性格缺陷方面,有不少职业高中学生过于孤僻、压抑、急躁、固执、偏激、不善交往等性格缺陷,经常无法抗衡心理的一时冲动而导致严重行为,形成了一种不良的心理反应模式,这最容易导致人格障碍。从自卑心理的角度来看,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往往是因为初中阶段的成绩较差导致的。各种自卑心理最终导致职业高中的学生缺乏归属感,不知道将来会干什么,能干什么,因此使得他们脾气暴躁、情商很低,缺乏耐性,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的现象。

3.学校和社会环境因素

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职业高中片面追求学生的就业率而加强学生知识领域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心理因素的发展。一些学校的管理方式不当,管理制度不完善,并且实习设备落后。学生普遍感觉在这样的学校里学习就是混日子,整日无所事事,从而产生了应付厌倦的情绪。教师只负责学生的学习,根本不去理解学生心里到底想什么,只要学生不好好学习,就会进行严厉的批评,而很少去理解学生。有些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尊重,对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经常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进行批评甚至体罚,导致学生产生了对教师的敌对心理,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4.家庭因素的影响

现在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很多存在不正确的行为。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具体情况而盲目的教育。各种不正确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导致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直接原因之一。

三、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分析

针对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各种因素,我们必须对当前家庭的教育方式、职业高中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方式进行反思,认真寻找解决职高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有效对策。笔者通过分析,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决,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1.明确定位职业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3]

必须重视对职业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清晰定位他们的心理健康目标和任务。狭义上来讲,职业高中心理教育应该包括的目标有:使职业高中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勇于面对挫折,更好的适应社会环境应变的能力;培养职业高中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有心理障碍或者心理疾病的职业高中学生,要能正确对待,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形成健康的心理。每一位教师要树立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提高每一位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使每一位教师真正成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同时呼吁职业高中学生所在家庭也要能够相互协调,让家庭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完善起一个引导作用。

2.职业高中建立完善的心理辅导系统

建立包括身份资料、个人详细情况、学校情况以及心理健康状况的职高生的个人资料档案,同时派专业心理辅导老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设立心理辅导信箱和心理辅导教室,让每一个同学能够找到倾诉的对象;在学生中培养心理信息员,有时因为学生不敢或者不好意思直接找老师,而同学之间的关系更加贴近,通过学生心理信息员,可以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心理辅导教室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一定要注意保密问题。心理辅导系统每隔几个月或者一个学期进行一次统计分析,绘制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轨迹曲线,制作统计报表,然后根据分析结果来完善心理辅导系统的功能和效果。同时,对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心理辅导系统起到了较好的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监控的作用。

3.定期举办特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职业高中学生的素质较低,违纪行为较多,有些甚至连基本的文明礼貌都没有,为此,可以专门制定学生礼仪规范手册供学生们学习,并且进行考核,让职高生具有较好的自我教育能力,真正做到知识和行为的统一,做到知礼节,懂礼貌。另外,通过全校学生在课间做礼仪操、举办礼仪知识竞赛、评选“文明高职生”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4],让学生通过和周围优秀同学的对比,进行自我批评,自我教育,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的心理气氛。

参考文献:

[1]陈.《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7

[2]朱海林.职业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7(Vol.15No.2):95-97

第2篇

关键词: 网络发展 中学生 心理健康发展 影响 对策

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因此其心理发展不是很成熟,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也比较低,而在网络环境下,上网已成为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冲击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 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正面影响。

网络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重要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网络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环境,因此其没有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有利于学生在网络中任意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因此,网络对中学生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影响;第二,网络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中学生来说,其生理和心理都不是很成熟,思想和想法在现实生活条件中容易受到波动,据了解,大多数中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都不能把自己的真实想法和观点表达出来,而网络的出现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如近几年比较流行的信息交流平台,包括论坛、QQ、博客等,学生可以在交流信息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当遇到生活、学习上的问题时,可以发表在论坛和博客上,而论坛、博客中的好友可以向发表者提出意见和观点。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让学生受到启发,树立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负面影响。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若不合理利用网络,则容易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尤其对于中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由于网络是一个虚拟世界,因此人们都是利用不真实姓名和身份进行网络交流的,这就导致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容易丧失诚信品质,大多数中学生因此学会了撒谎,因此,网络阻碍了中学生诚信品质的培养,并且网络交友是一种人机交往形式,不仅容易让学生产生人际障碍,还会妨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另外,当前大量和网站兴起,而中学生正处于性萌动时期,控制和约束能力不强,因此,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具有重要影响。再有大量网络暴力游戏容易使中学生产生暴力心理倾向,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任何事物都可以利用暴力解决,导致近几年网吧斗殴、青少年犯罪活动时常发生。

二、在网络环境下,促使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教学对策

针对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教师应注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对于中学生来说,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学校应注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和班会活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注重人际交往和情绪控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网络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网络的利与弊,树立健康的网络心理,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注重中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不仅要加强技能学习,还应加强素质教育,如要求学生在使用网络的过程中安装防毒软件,这样可以阻止学生访问网上泛滥的垃圾信息,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养成自觉自律的品质,使学生在安全的网络环境中成长。

(三) 建立心理辅导室,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当前,大多数中学生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而心理辅导室可以给予学生心理咨询和辅导。在心理辅导室,学生可以尽情畅谈自己的想法,当学生在生活、学习上遇到问题时,如人际交往等,心理咨询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采用心理治疗方法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消除学生不良心理,从而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高中学生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

为了防范中学生网络成瘾,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样不仅可以防止学生落入网络陷阱,还可以让学生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因此,在中学教学中,学校应加大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力度,如网页设计大赛等,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适应网络发展的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网络校园文化活动,如创办网上电子读物,为学生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在网络环境下,学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利与弊,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中学生心理辅导,规范中学生的网络行为,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宁.网络对中学生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第3篇

关键词:学校社会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模式与方法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被一些社会学家所言的“发展困境”和“类发展困境”。在面对这些发展困境时,中国政府明确提出要关心弱势群体和加强社会保障工作,这就为社会工作的开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作为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学校和学生,成为了当前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可缺少的内容。

一、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协助学校改善校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提高适应学校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解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完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正常成长;帮助少数不良学生克服障碍和挖掘潜能的专业服务活动[1]。“中学生”作为学生群体中较为特殊的群体更需要得到更多的注意和帮助。“中学生”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中学生”所处的年龄段不论是身体还是心理都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也被称为“青春期”。“青春期”是人由儿童到成年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里,人的体格、性征、内分泌及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帮助这个时期的中学生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和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对于中学生今后的人生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另外,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剧变迁、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传统观念被冲击甚至是颠覆,对中学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产生了巨大的压力。中学生心理健康一旦出现问题,就会通过一些不良行为表现出来,具体表现为:逃学、校园暴力、吸烟、厌学等。然而,我国中学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辅导功能已弱化,中学教师说教式的思想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和满足中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需要。而学校社会工作的理论与方法在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能弥补传统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缺陷。

二、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学校社会工作理念符合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社会工作经过长期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理念,即以人为本、助人自助[2]。学校社会工作在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持有的理念更是如此。所谓以人为本、助人自助指的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和具体需要出发,采取服务对象可接受的方法进行辅导。第二,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易被中学接受。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单一,形式枯燥,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而多元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不仅更有趣而且更有效。每一种学校社会工作方法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作用,采取何种方法或是何种方法占主导需要针对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来设计。第三,学校社会工作者易被中学生认同。社工这种非教师的身份能够让中学生能够放下戒备与其交流。同时,学校社工一般是年轻人,相似的兴趣爱好和价值观念为和中学生交流和沟通提供了便利。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亦或是学校社会工作的方法以及学校社会工作者本身,在参与学校社会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方面具有传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学校社会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目标

学校社会工作是以学校生活为背景的以帮助学生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为目的服务。[3]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针对全体学生的发展性和预防性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帮助学生开发潜能,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健康发展。第二部分是针对处于心理困境中的学生,学校社会工作提供补救性和改善性的服务,帮助学生处理遇到的心理问题和排除其成长过程中的障碍,协助这些学生走出心理困境。学校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面临或即将面临的问题,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即协助学生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与未来可能面对的世界准备他们自己。[4]具体来说,学校社会工作心里健康教育的目标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的目标为长远目标,即:使学生获得幸福的人生。幸福感是人类自身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后的一种情绪,幸福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种主观反应,体现了人们的价值取向。所以,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的长远目标就是让学生自身建立起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生活态度,以及为实现幸福生活不懈奋斗的坚强意志。第二层次的目标是中期目标。即:帮助学生提高其情商,协助学生积极准备自己去面对当前和未来的世界。具体包括:(1)不断提升自我的信心。(2)学会与人相处。(3)学会建立自我情绪调节机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第三层次的目标是短期目标,也被称为具体目标。包括:(1)帮助学生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2)帮助学生疏通负面的情绪。(3)帮助学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的状态。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要想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弥补当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心理健康理念、健全的心理品质,协助中学生解决其的心理问题,就必须采取科学适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爱德森学校社会工作模式本土化分析

美国社会工作研究者爱德森曾经提出了学校社会工作的四种模式,分别是传统临床模式(tradi-tionalclinicalmodel)、学校变迁模式(school-changemodel)、社区学校模式(schoolcommunitymodel)和社会互动模式(socialinteractionmodel)。[5]这四种工作模式各具特色,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中国大陆学校社会工作必须借鉴国外和港台地区在学校社会工作开展中的经验和模式,但也必须结合我国内地的具体情况,探索和发展适合我国大陆地区实情的学校社会工作模式,学校社会工作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相对国外和港台地区而言,中国大陆的学校社会工作所处的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工作发展水平还不够高。在我国大陆,社会工作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虽然在深圳、广州等发达地区,社会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逐渐被大众所认识和接受,但是在全国普通城市,或者欠发达地区,人们对于社会工作普遍没有过多的认识,甚至一些地区没有社会工作组织。(2)社区化程度不高。在一般城市或是欠发达地区,社区的建设不够完备,社区很难为居民提供比较完善的支持服务。另外社区居民对于社区的认同也不够高,居民在遇到一些问题时很少会求助于社区解决。(3)中国大陆学校的行政化程度较高。当学校的体系或是教育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发生时,学校社会工作对于学校施加影响,改变学校规范和情境的能力非常有限。当前中国大陆的中小学校主要以公立学校为主,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统一性。这种状况使得学校社会工作还不能肩负起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综上所述,爱德森的学校社会工作四种模式在中国大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完全适用。

(二)“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

我们发现,“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具体来说就是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为主,学校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教育为辅助,同时,积极发挥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操作办法上,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灵活采用多种社会工作方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那么,“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具体的施用中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如何?这种联动模式又该如何运行呢?1.“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在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具体表现为:(1)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心地位。在当前的教育行为中,学校教育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占据着中心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学校教育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无法取代的作用。(2)社会工作者作为专业的社会服务提供者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工作机构建设以及队伍建设近年来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学校社会工作者在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服务中也有着自身强大的优势。(3)家庭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家庭教育是子女成长过程中接受到的最早的教育,其对于子女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家庭成员处于中学教育这个阶段时,其心理会产生一些变化,家庭教育在此时更要与学校教育和学校社工紧密联系起来,构建积极有效的教育模式,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为处于中学阶段的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支持。2.“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机制。具体来看,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入手来推进“学校-社工-家庭”联动模式的实现:(1)建立基于电信和网络技术的即时沟通平台。学校、社工和家庭基于电信和网络手段建立及时沟通平台的意义体现在:首先,三方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信息的沟通和反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等方面形成共识和合力,避免出现各说各话,信息不畅的问题。其次,及时沟通平台能够让三方中的各个成员能够单独沟通和协调,为发现和解决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的问题提供及时的沟通渠道。第三,大大降低了沟通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2)建立三方定期会面制度。作为固定的会面沟通制度,具有的优点主要包括:(1)系统全面。固定的会面沟通可以让家长学校和社工之间能进行系统全面的沟通,对于相关问题可以进行更为深入的讨论和分析,从而找出解决的办法。(2)分享信息。定期会面能够让社工学校和家长在一起分享自身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取得的经验和个人的一些感受。(3)提高意识。定期的会面能够让学校、学校社工和家长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方面的教育的重要性有更为深刻的认识。在具体实施中,三方定期会面制度建立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选取合适的会面时间。在定期会面的时间制定上,首先,要综合考虑学生家长、学校和学校社工的具体情况,选取能够让更多相关人员都方便的时间。其次,确定的时间间隔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如果时间间隔太长,就不能及时解决问题。如果时间间隔太短也会加大相关人员和组织的负担。(2)采用多样有效的会面形式和内容。在定期会面的形式上也需要下一定的工夫,不要拘泥于某一种形式。例如选取一定的主题,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或者采取主题讲座的方式,或者采取游戏的方式,帮助家长体会学生的心理动态,从中学生的视角来看问题,协助家长消除家长和学生之间的隔阂。

五、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合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而社会工作如何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采取哪些方法介入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针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情况,在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采取以下三种方法,分别是: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

(一)抗逆力提升方法的介入

抗逆力是近年来社会工作领域越来越强调的概念,专门从事于中学生抗逆力研究的学者亨德森和米尔斯坦认为:“所谓抗逆力指的是面对逆境时的回弹、回复和成功的适应能力,在面对当前社会各种压力时,能发展出对社会的、学术的和职业的竞争力”。[6]也有人认为,抗逆力是一种能力。指的是“抗逆力的核心在于复原,即在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压力之后重新回到压力之前所具有的适应的、胜任的行为模式的能力”。[7]总的来说,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抗逆力提升方法,主要是通过学校和学校社会工作者运用一系列的专业方法,提升中学生的抗逆力,帮助中学生在遇到危机、困难的时候迸发出巨大的能量,调整自我,积极应对,获得良性发展,避免出现焦虑、扭曲、混乱或者心理瓦解等心理健康问题。在设计提升学生心理抗逆力的操作方法方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增加关系链接,即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积极组织各种学生活动,并吸引家长参与,增加同学之间的联系和增强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和睦关系,形成良好的朋辈关系和家庭关系。在教育和教学中促进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形成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2)教授生活技能。即学校社会工作者帮助学生掌握与人合作、冲突解决方法、沟通和压力管理等技能。(3)提供关怀和支持。即学校社会工作者要及时介入处于困难状态的学生,同时,也必须积极关注和鼓励每位学生。总之,抗逆力的提升有助于中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平稳反应、积极应对。

(二)个案辅导的介入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传统的工作方法。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学校社会工作者通过直接面对面、一对一的方式,利用完整详细的调查资料,采用专业的沟通技巧,为中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中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和问题。个案辅导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其具有针对性。在学校社会工作过程中,中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往往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个人认识的问题、家庭的问题、朋辈之间的问题、学校的问题、学习的问题等等,甚至有的中学生心理的健康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需要社会工作者遵循社会工作中区别对待和人本主义的原则,采取个案辅导的方式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辅导时需要采用的技巧包括:(1)真诚主动的态度。通常在进行个案辅导的初级阶段,学生对于个案辅导和社会工作者是比较陌生甚至是排斥的,这就需要学校社会工作者以一个真诚可信、积极主动的态度与服务对象建立良好的专业关系。(2)同理心的沟通。社会工作者在与中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中必须尊重中学生的价值观念和判断,站在中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进行沟通。(3)维护案主自决,积极鼓励。维护案主自决是对于案主的尊重,不仅是社会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有效引导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技巧。积极鼓励是通过对案主灌注希望来促使案主对于未来抱有积极的态度。维护案主自决和积极鼓励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案主自决不是简单的让什么都由案主自己决定,而是由社会工作通过鼓励的方式积极引导案主向正面的、向上的方向发展。

(三)小组工作的介入

小组工作同样也是学校社会工作方法中一种传统的工作方法和广泛使用的方法。小组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的是社会工作者针对具有共同心理健康问题的中学生群体,组成社会工作小组,通过一系列的小组工作方法的使用满足小组成员的共性需要和发展性需要。因为小组工作形式丰富多样,具有体验性、趣味性、创造性和活动性,所以,小组工作工作方法的相对比较适合青少年和儿童。小组工作方法的基本程序包括选题、招募、甄选、实施、评估和跟踪。正确把握每个环节中的工作技巧对于提升小组工作整体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小组工作的开展特别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1)创新招募技巧。招募小组成员在社会工作还非主流的校园里,是比较困难的,单一依靠学校层面的命令手段让中学生加入心理健康教育小组往往起不到很好的效果。在招募小组组员时必须依据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取各种新颖的形式来宣传小组工作,吸引中学生加入。例如,通过微博、微信、海报等媒介就能起到比较好的效果。(2)准确把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在小组工作的不同环节,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例如在小组工作开展的初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中心地位,是小组工作的引导者,起到带领、组织、鼓励和统筹的作用,而在小组工作的成熟期,社会工作者处于小组工作的边缘位置,起到支持、协助和调解的作用。所以,作为小组工作中的社会工作者来说,必须准确把握自身角色的转换。(3)积极跟踪,巩固效果。在小组工作结束之后,社会工作者积极跟踪小组成员,能够有效巩固小组工作的效果。积极跟踪由于各种原因也是容易被大家所忽视的,如果缺少了跟踪和巩固,之前小组工作的成果很可能就会白费。面对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的现状,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和方法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工作介入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优势。引入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专业工作方法,形成“学校-社工-家庭”联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运用抗逆力提升方法、个案辅导方法和小组工作方法是实现良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行和有效的模式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红庆喜,李全彩.学校社会工作介入中学生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必要性及介入措施的实务研究[J].社会工作,2010(3):49-52.

[2]姜峰,易纲,李传玲.学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探讨[J].河南社会科学,2008(4):195-196.

[3]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1.

[4]许莉娅.学校社会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9.

[5]ALLEN-MearesP,WashingtonRO,WelshBL.SocialWorkServiceinSchool.3rded.NeedhamHeights[M].MA:Allyn&Bacon,2000:41.

[6]NANHenderson,MikeMilstein.ResiliencyinSchools:MakingItHappenforStudentsandEducators[M].CorwinPress,Inc.2003:7.

第4篇

“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理上日趋成熟,但他们的社会阅历浅,心理上比较稚嫩,因而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应对挫折、人际关系、青春期心理适应、休闲与消费等方面的困扰,并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如打架、骂人、吸烟、喝酒、赌博、考试舞弊、厌学、逃学等,严重的甚至会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所以,这几年来的心理辅导工作实践给我许多思考和启示。

一、运用心理辅导开展德育教育是行之有效的途径

世界卫生组织曾对人的健康做了这样的界定:不仅不能有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培养就越发显得不容忽视。但是,长期的传统教育观念中,不仅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而且一些教育工作者在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中,把学生的情绪、态度、气质、性格等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错误地一概斥之为思想品质问题,使师生间的隔阂越来越深,阻滞感情的交流。加上中学生青春期的心理敏感、心理承受力低等弱点,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仅没有使思想品德教育成功,反而在学生心中削弱了教育者的说教权威。其实,如果教育工作者把握了学生的气质性格类型、兴趣爱好、情绪意向等,把从属于心理方面的诸多因素,如自卑心理、逆反心理等同道德品质严格区分开来,对心理不健康的学生给予辅导,可以把心理障碍、心理疾患逆转过来。如逆反心理可转化为求知欲,嫉妒心理可转化为进取心;对骄傲的学生给予挫折教育,增强其心理承受能力;对自卑感较强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其信心。有时辅导者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些赞扬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能在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帮助他们走出阴影,真可谓“暖语似春风催人进”。从这些可以认识到,心理辅导的根本在于优化学生心理品质,健全学生个性。它对德育有着积极的影响,为有效地进行德育提供了良好的心理背景,如心理辅导重视协调学生心理的各个方面,达到心理的和谐与平衡;它指导并帮助学生学会认识自己与了解他人,改善人际关系。相反,学生心理不健康、自卑孤僻、不信任他人、有社交障碍,他就失去了接受德育最重要的条件。因此,心理辅导是帮助学生接受德育要求,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开展教育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辅导者良好的素质是心理辅导成功的关键

心理辅导者的良好素质包括个人的人格力量、自身素质和娴熟的辅导技巧。人格力量是辅导者的爱心,即对学生的满腔热情和关心,用师爱的阳光温暖每一点稚嫩的童真,用师德的雨露滋润每一枝可爱的蓓蕾;自身素质是辅导者的人生经验、社会阅历、基础知识、生活态度、个性品质等;辅导技巧是辅导过程中运用科学理论和经验与辅导对象建立关系、澄清问题、设立目标、促成行动,达到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增进心理健康和提高个人潜能。著名的心理学家艾鲍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员能带进辅导关系中最有意义的资源,就是他自己。”可见,心理辅导者良好的素质是辅导成功的关键。

三、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心理辅导成功又一重要因素

要使辅导工作成功,就必须掌握娴熟的辅导技巧,然而,娴熟的辅导技巧来自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表现:①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但又带有盲目性,自我评价往往是自尊伴随着自负,自卑又总是同固执、孤僻交织在一起。②成熟感产生且日益强化,在独立意识发展的同时,存在幼稚、偏激的一面。③性意识迅速觉醒,情感日益深厚,极个别学生自控能力差。④情绪不稳定,易消沉、暴躁或洋洋自得,常外显为冲动性的过激行为。由此可见,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存在未来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偏激与理智的矛盾、闭锁交往的矛盾。根据这些特点可以把当代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惑或障碍主要集中在下面五个方面:①青春期身心变化带来的困惑及引起的苦恼。②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如什么是心理健康,何为心理疾病。③个性心理品质培养的问题,如怎样培养自尊、自信、自强的个性品质问题。④学习方面的困惑,如怎样用脑、怎样培养兴趣、如何消除精神不集中、考试过分紧张、焦虑等学习中的心理障碍等。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问题,如怎样才能被重视、如何认识他人、怎样才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认识这些常见的心理障碍,在辅导工作中把他们归类,运用比较固定的方法进行辅导,才能达到矫治学生心理的目的。

第5篇

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教育环境

中学生在成长中会遇到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困惑,要帮助他们发展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观念上,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策略上,以课堂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同时将心理教育与德育、社会实践等相结合;最后,从家庭教育环境出发,建立良好的教育网络系统。

一、观念创新

1.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在教育中,实行观念创新,这是保证课程改革成功的重要因素,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时代环境下,中学领导要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上进行更新,使教师对评价学生的方式得到提升,同时关注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各中学组织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以便在认同国家课改的同时,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重要的教育力量与心理源泉,在这个环境中可以形成良好的学生评价机制,改变传统的成绩唯一的观点。同时,教师们要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尤其对学习心理、组织心理与教学心理的思考。只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的发展现状,按照其心理发展规律来进行教学引导,才可以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环境中。可见,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2.注重教师心理观念上的培训,形成专业化教师队伍

加强老师心理观念的培训,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师队伍的心理素养。同时,这对于正确认识学生在心理发展中的问题也很必要。因此,培养教师的心理素养,建立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可以为引导学生获取健康、积极的心理素质。对教师的心理辅导培训,如对教师普及一些必要而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学习有关的辅导尝试,以便树立健康心理的根本观念,让教师充分认识心理健康的作用与效果。

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了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了解,使教师具备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与能力。如此,中学校逐步建立起专业化心理辅导教师队伍。

二、多管齐下

1.课堂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

课堂是教育学生的重要场所,即便是在新课程改革的环境下,也需要在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这需要各个学科的教师遵循循序渐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教育与各学科特点相结合,使学生获得切身的心理体验,锻炼出他们更好的性格、意志、情感等。如在数学与物理的教学中加入思维教育因素、在语文课堂中加入情感教育因素、在政治学科中加入思想道德因素、在体育中加入意志锻炼因素等。

改变传统课堂教学观念,建立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缩短与加强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与沟通,这是开展心理素质教育与培养学生健康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的心理训练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随心所欲;对于外向型学生要给予他们充分展现才华的机会与舞台,使他们的自控能力得到培养与提高;对于内向型学生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主动交流,独立发表意见,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如此这样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良好的心里素养等综合能力的形成。

2.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综合实践相结合,同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

学校的道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是整个学生综合素质的灵魂,同时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的重要组成,它可以更好的反映出人格的形成。可见,学校加强德育工作对于思想政治水平的提高与良好行为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

在现实的工作中,学生的不少行为举止反映出他们在心理方面存在着问题,因此,在对学生的教育中,强调外在的道德教育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引导,以便形成健康人格。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相结合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实践,这些综合实践活动是对中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在活动中,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锻炼的同时,也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健康,形成了劳动习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时存在着个别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要及时认真耐心地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心理问题。

三、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家庭教育环境需要形成良好的网络系统。一方面,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沟通渠道,帮助与引导学生家长们树立良好的教育观,以便更好的教育与影响孩子。在教育观念的宣传上,学校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如对家长进行科学讲座、观念培训,让家长们放弃传统重视成绩而忽略道德、心理健康的观念,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在中学生成长中遇到的问题要妥善处理。另一方面,家庭与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对青少年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要及时发现并解除,同时争取社会的支持,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让中学生获取更佳的心理教育环境。

总之,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家庭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同时,这有助于社会、家庭与学校三位一体教育体系的形成,可见,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成才、教育发展与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蒋应平.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对策初探[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12(7).

[2]孙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三个问题[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

第6篇

关键词:家庭教师 英语中学生 利弊 家长

在现行的升学体制下,中学生的日常学习科目十分繁多,课程分布也相当精密,学生每日学习的知识需要不断的吸收和消化,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免产生疑问,有限的教师资源很难满足学生的各种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往往要请家庭教师为孩子提供专门化的辅导,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疑惑。总而言之,请家庭教师辅导中学生的英语学习已经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

一、家教的含义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高,以及教育辅导产业的飞速发展,“家庭教师”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词汇了,很多有条件的家长都为学生请过家庭教师。传统的家庭教师被定义为:为学生提供有偿性辅导的私人教师。家庭教师的构成成分也十分复杂,以往的家庭教师通常都是由在职教师构成,但是今年来,大学生担当家庭教师的现象日益普遍。家庭教师对学生辅导的形式也是多样的,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一对一的辅导形式。在家庭辅导体制内,学生和家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但是家长和学校教师虽然未直接参与家庭教学,但是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二、家教兴起的原因

有些人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而促使了家庭教师产业的飞速发展。但这并不是家教产业火爆的根本原因,我认为家庭教师的兴起主要是当前学校体系不健全的一种表现,现在的教育体系存在着过多的问题,一考定终生的指挥棒要求学生和家长不得不看中“分数”。同时,学生的升学压力日益加重,竞争程度也越来越激励,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考上好的高中、好的大学,为此他们不惜重金聘请家庭教师辅导孩子学习,尽最大的努力为孩子创设最优惠的学习条件。

三、家庭教师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积极作用

1.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都是刚刚接触到英语或者仅是很肤浅的接触,学生对英语的发音习惯和方法并不熟悉,这种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个人努力是很难解决的,随着知识的不断积累,知识难度的不断加大,学生对英语的语法规则的理解和掌握难免出现各种问题,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会减退。由于学校教学资源十分有效,所以仅靠学校教师是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的。在这种情况下,家庭教师便担负起辅导学生课程、解答学生疑惑、激发学生兴趣的责任和义务。这样,学生通过课堂的学习和自身的努力,加之家庭教师的专业化辅导,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热情,为其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教师在激发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2.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良好习惯。在高中的教学中,由于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学生和教师的高考压力十分大,所以教师不可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需求。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家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点,为学生量身打造一套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问题、发现问题的习惯,同时还可以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针对性的回答。例如,有些学生记忆单词较为困难,这时家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记忆单词,如词根记忆法、发音类比法等。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最为有效的方法。

3.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中学生还处在身心发展阶段,自信心在学生成长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在学校课堂上,教师有着很多教学内容,很难估计到每个人的自信心,所以家庭教师可以在课余时间内帮助学生建立充分的自信心,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同时,学校教育模式很容易忽视学生的个体状况以及学习基础,而家庭教师则能很好的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度符合学生实际的学习计划,并进行有效的激励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

四、家庭教师在中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消极作用

1.选择家庭教师的盲目性。一些家长在选择家庭教师时,往往追求的是高学历、名校的在校生或者毕业生,实际上名校的高学历家庭教师未必是最好的选择,其教学经验也未必丰富。一个有学识渊博、经验丰富的教师,比较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如经验丰富的家庭教师对教材掌握的比较透彻;高校在校生有着丰富的考试实战经验,其年龄与中学生差距也比较小,也更容易和学生进行沟通。

2.过度依赖家庭教师。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于是往往选用一些名校的高学历毕业生,然后将所有的辅导责任都交给家庭教师,认为只要有了家庭教师的辅导,孩子的学习成绩就一定会提高。虽然家庭教师可以帮助家长分担孩子的教育责任,但是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的关心和帮助。家长应该密切配合家庭教师,而不能将责任完全交给家庭教师。一些学生因为有了家庭教师的辅导,上课就不注意听讲,这样不仅影响了自己的学习,而且还破坏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给其他学生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家长应该正确认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关系,避免让孩子养成依赖心理。

3.一些家庭教师缺乏责任心。目前的教辅行业里,集体教师构成成分比较复杂,有一些家庭教师仅仅是将家教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注重自身的经济回报,而缺乏教师应该具备的起码的职业道德。由于家庭教师属于相当自由的职业,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所以一些家庭教师一切以利益为宗旨,其急功近利的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学的质量。一个有效的家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不能因为个人的利益得失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的开展。

4.家庭教师的局限性。家庭教师由于是具有针对性的辅导教学,因此他不能发挥学校集体教学的优势,所以家庭教师并不能取代学校教育。家庭教师的辅导应该建立在学校教育的基础之上,发挥其扬长避短的作用,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对家庭教师的过度依赖性,学生应该培养自主的学习能力,而不能完全依赖学校教师或者家庭教师,否则学生很难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只能等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长此以往,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减弱,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维持。

家庭教师作为家长的合作者、学生的辅导者,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家庭教师对中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家庭的积极作用要远远大于消极作用。为此,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家庭教师在促进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家庭教师也应该不断完善自己,坚持教师的职业道德操守,注重对学生的全面教育。只有这样,家庭教师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雷红,张晓红.幼儿家教经验谈[J].山西教育科研,1994,(4).

[2]杨泽平.家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M].上海:上海出版社,1996.

第7篇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健康教育途径

一、建立班级心理委员制度,开展班级心理主题班会 目前有很多高校都在每个班级里设立了“心理委员”的职位,中学同样可以借鉴这种方法,在班级设立“心理委员”。班级心理委员的设置可以说是一种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探索,是学校构建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新举措。作为班级心理委员首先要接受一些基础的培训,了解基本的心理辅导过程。班级心理委员日常工作主要包括:注意观察班里同学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异常现象,并负责及时向辅导员、班主任和学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反映,使得同学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对班级中可能或者即将发生的危机事件,及时向班主任或辅导员、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反馈,以避免恶性事件的发生;帮助有需要的同学及时前往心理辅导中心室接受心理咨询,负责向心理辅导老师报告同学的表现,以便加强该生的跟踪及反馈;每学期组织若干次心理主体班会;还可以结合本班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调查研究。在这些日常的工作中,班级心理委员尤其应该重视班级心理主体大会。在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等美国一流学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常有三种形式:研讨会、学生自我保健教育和健康图书馆。其中的研讨会类似于班级心理主题班会,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二、开展面向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家讲座

如今学校心理咨询室都面临一个较大的困难局面,即很少有学生主动前来咨询。导致这个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正确的认识,没有主动去想心理咨询师求助的习惯,甚至将做心理咨询看作是个见不得人的事情,觉得去做心理咨询就是证明自己心理有问题。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具有针对性。教师应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逐步学会培养积极地心理品质,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有针对性的优化自己的心理品质。(2)具有发展性。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有两项任务,第一是发展性教育,即是有目标的、有计划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化解学习及生活中的压力,圆满顺利地完成学业;第二是补救性教育,即面对少数学生在心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可以及时展开矫正。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遵循发展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以防御为主,通过教学使学生自觉地优化心理品质,提高心理健康发展水平。(3)具有互动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通过老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共同完成教学目的,及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其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这是一个老师对学生引导的过程,对个体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4)具有活动性。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中可以设置各种活动,如心理训练、情景设置、游戏互动、问题辨析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三、学校开设中学生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咨询的模式主要是个别咨询,以面谈为主。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比,开设心理咨询室等待咨询者的到来,是一个相对被动的方式,但心理咨询室的开设仍是相当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对心理咨询室单独设立,并保证是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值班。鉴于部分学生可能还是不能够正式自己进行心理咨询,而且学生进行心理咨询过程中诉说的事情已经触及其个人隐私,心理咨询室中的工作人员是需要对来访者的资料进行保密的,不到必要时刻不能对外泄露其资料。心理咨询室中通常为来访者与心理咨询师一对一单独进行咨询,心理咨询室里的布置要达到让来访者放松的目地。对于来访者所提出的问题,心理咨询师都应该有所记录,并通过和来访者进一步联系与关注,了解来访者的困扰是否有所缓解或解决,还是变的更为严重,需要心理咨询师作出进一步跟踪调查。

四、学校宣传栏、公告栏上定期做专栏

学校可以通过宣传栏、公告栏、广播等校园媒体公告学校新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方法做不同的专栏。如针对中学低年级学生如无快速适应快节奏的中学学习生活,可以通过广播或者新生手册中对一些低年级同学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并作出积极正面的指导,帮助低年级同学可以更快更好的适应快节奏高效率的中学生活。全国很多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由于对于新环境的不适应;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协调;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对虚拟网络的依赖;情感的冲突问题;升学的压力等因素影响,产生了抑郁和紧张心理、厌学与逃避心理、忧虑与颓废心理、孤僻与自卑心理等一系列的常见心理疾病。人才教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关注中学生心理教育,使其有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以适应竞争的市场经济社会,应该是学校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地方,可谓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第8篇

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任中学一级教师后,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认真履行聘约,年终考核全部合格,并且在1998~2001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95年全国高考,我所任教的班级物理平均分超省平均分,其中往届生物理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应届生除赣中名列全县第三;在95年10月召开的96届高三物理研讨会上我作了《关于高三物理复习方法》专题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98年高考,我任教的两个班级物理单科平均分除赣中外名列全县第一,比第二名高5分,在全市重点中学中排名也仅次于赣中,是全县农村完中应届理科中唯一超县平均的学科,其中高三(3)班物理平均分超省平均分2分;98~9年度第一学期全县统考,我所教的班级物理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第二学期全市统考,我所教的班级物理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

在辅导学生竞赛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93年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李至兵获市三等奖;94年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获市三等奖;96年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董红获市三等奖;97年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闫至浩获市三等奖;陆继通获县二等奖;2000年高中物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徐大建获市三等奖。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其中《关于风筝最大上升力的讨论》发表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上(93、6),98年我撰写的《补偿法与逆向法应用》刊登在《高中物理复习新思路》上,1998年8月我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荣获而等奖。

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95年6月我所带的班被评为县级先进班集体,98年高考,我所带班有9人达本科线,98年6月高三(3)班团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团支部。

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继续教育每年均达到优秀标准,先后获得了中学教师基本功考核、语言修养考核、省英语水平(中级)考试、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考核等合格证书。不但胜任高中物理教学,而且有教高的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我的指导下,吉淑琴老师在县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97年10月与张利平老师签订了帮教合同,在我的指导下,他很快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

作为教研组长,积极配合教务处,抓教学常规管理,带领全组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以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物理组各位教师在各级各类的考试、评比中都有较佳成绩,受到了同行和上级领导的好评。98年秋,全县完中视导检查中,物理组的集体备课受到表扬。

综上所述,我已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了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我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同时更重要的是想借此发现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9篇

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解决方案我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几年来正逐渐加剧,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大中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课题显示,在被调查的2961名学生中,有16.7%的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心理卫生问题,并随年龄增长而大幅度上升,其中初中生为13.76%。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胡胜利通过对500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中发现,有49.6%的高中生存在各种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高中生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上情况说明中学生确实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

一、重点中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国外学者界定的心理健康标准与我国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得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1)心理特征与实际年龄相符合;(2)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3)乐于学习;(4)很好地与人相处;(5)能够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节;(6)有稳定并愉快的心情。正常情况下,心理不存在问题的学生应当能够对已经发生的事情欣然接受,情绪稳定的处于乐观的状态中,对待荣誉和困难都能做到正确的对待,对学习有端正的态度。

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异常一般表现为:(1)高傲心理。由于考入了重点中学,觉得自己学习好,所以他们有一种优越感,认为自己是可以凌驾与别的同学之上的,对于其他同学的正常行为常常会横加干涉,对于自己犯下的错误、做出的错事却不以为然。(2)焦虑心理。重点中学学生在高中之前都学习成绩优异,老师对他们也非常重视,经常会委任各种职位给他们,但是重点高中让学习好的同学都聚集到了一起,想要在这些人中拔尖还是比较困难的,且重点高中课程难度较普通高中来说更大一些,有人能当第一名就肯定有人是最后一名,在产生了这种落差之后,如果学生自身不能很好地调节心态,就会引起自己内心的紧张不安,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引起焦虑等心理疾病。(3)失落心理。重点中学全体学生在过去都是班上老师关注的重点,到高中之后,老师对他们的关注肯定不如之前,所有的学生都很优秀,如果这时候他们不能通过学习引起老师的注意那么就会在另一方面做出能吸引老师视线的举动,如在课堂上故意打断老师的讲话。(4)逆反心理。这种心理在中学生中十分普遍,此时他们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想要摆脱家长对他们的掌控,就不愿意听从家长的意见甚至故意做出完全相反的举动,来表达他们的抗议。(5)嫉妒心理。嫉妒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不自信、心眼小。在同学们进入重点高中后,对于不同的老师及同学,产生的学习成果与以前相比会有所不同,有的同学学习进步有的同学却退步了,若退步的同学不能做到正视成绩退步这件事情,而是陷入了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对进步同学的不满情绪中,就会产生对其他人的嫉妒心理,没事找事、处处跟别的同学作对,做出各种损人不利己的事情。

二、如何开展重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一)转变教学观念

学校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对于心理问题要有科学的认识,不要把心理问题的产生与同学个人品质对等。充分认识到青春期内中学生的具体状况,根据其年龄的发展状况对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给予学生足够的包容与理解,正确认识心理辅导的具体作用,并对其具体实施提供便利。

(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让学生对自身有正确的认识,并能适应各种不同生活、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生活阅历有限,对自己的认识不够全面。尤其是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的学生在从前,老师对他们的态度比对其他同学更好一点,并且老师只会大都注重学习成绩,对其个人品质并没有过多的在意,在升入高中之后,可能会对自己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自己的每一个方面都优秀,但是实际上并不是,同学或老师对其善意的提醒会被认为是对其有意见,长此以往便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教会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各种各样的优秀品质,让同学学会情绪的调节,正视现实。对于学生的评价要中肯,指出其优点的同时也要讲明缺点,并鼓励学生努力改正缺点发扬优点。

(三)指导学习方法减轻学习压力

学习压力是中学生心理压力的最主要来源,高中课程与初中相比,难度增加、数量增加,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高,很多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吃力并且学习效率不高,重点高中尤其如此。所以老师要适时开展对改进学习方法的指导,且新课改后,学校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全面的素质教育上,提倡对学生思维的培养,所以课后作业等可以换一种方式进行,不一定非要采用题海战术,让学生无休止地解题,这会严重影响他们的情绪。

(四)实行多元立体化的心理辅导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只有学校开展工作是很难取得成效的,学生家长以及社会氛围也要得到改变。在校老师辅导,回家之后父母也应当进行辅导。中学生的心理是十分敏感的,重点中学学生更甚。父母此时需要做的就是关注学生但不能只问其成绩,还要问在学校与同学的相处等,对其进行鼓励,并向其说明不仅要努力学习,优秀的品质也是必须具备的。而社会需要改变对差生的偏见,不能一切以成绩为基准,成绩固然重要,但是好的个人品质更是难能可贵的。

三、结束语

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严重威胁了我国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特别是在重点中学,学生面临的压力巨大。但是心理健康问题并不是洪水猛兽,只要教师能够掌握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对同学进行正确的引导,缓解其心理压力,树立自身良好的形象,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做到及时发现,尽早解决。

参考文献:

\[1\]梁烨,吴劲东,柯文英.某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

第10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情绪教育;理情教育

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n the 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education applicationZhang Xuan

【Abstract】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is take RET as the foundation, stressed that the individual academic society self-admission, the goal lies in raises the student stable mood. Looking from the middle-school stud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the implementation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has certain necessity. For these years came domestic also to have many about the principle sentiment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s applied research, the majority research showed the reason sentiment education to suit apply in Our country School psychological counselling practice, also made certain progress. The related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applies in middle school’s effect had the support, moreover as if may deduce indirectly from above findings: The rational mood education may apply our country’s middle-school student.

【Key words】Middle school; Psychologically healthy; Mood education; Manages the sentiment education

1 理情教育的必要性

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认为非理性信念引发了情绪和行为失调,需要以理性信念替换非理性信念来进行治疗。理情教育(Rational Emotive Education ,简称 REE),是艾利斯理性情绪疗法在学校情境中的应用。REE是一种预防性、教育性的辅导课程,它是以RET为基础,强调个体学会自我接纳,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独立的理性思考能力,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信念,培养学生稳定的情绪。

从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实施理性情绪教育有一定的必要性。

传统教育偏重智育的发展,长期忽略了大部分学生的心理需求与情绪层面。尤其是青春期的学生正在成长过程中,正处于从未成熟向成熟的过渡期,也是身心变化最迅速的时期。他们情绪的感受和表现形式逐渐复杂,但是仍然不够稳定,情绪起伏较大。此阶段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容易使他们产生一些偏激的观念和想法。这些非理性的想法不仅会对青春期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甚至会危害他们的身心健康。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焦虑、人格障碍、强迫动作等心理疾病的产生确实与非理性信念有关[1]。

从学校心理辅导看,作为教育的心理辅导主要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目的的发展性心理辅导[2]而理情教育本身就是这样一种促进学生理性发展的体系,切合我国当代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趋势。

这几年来国内也有不少关于理情教育在我国的应用研究,大多数研究都表明理情教育适合应用于我国学校的心理辅导实践,也取得一定的效果。本文将对理情教育的基本问题进行阐述,并综合几项国内实证研究说明其在我国学校心理辅导中的应用价值。

2 理情教育的优势

2.1 理情教育与理性情绪疗法:理情教育是从理情治疗法中发展出来的,二者是一本多源的关系,所以其理论基础是一致的。理情教育的理论基础也是ABCDE理论。

ABC理论是关于情绪障碍原因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 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主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诱发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绪及行为反应的间接原因, 而B人们对诱发性事件所持的信念、 看法、解释,才是引起人的情绪及行为反应的更直接的原因。只有对产生困扰的观念进行驳斥(D)且形成一种新的有效的哲学(E)才能消除情绪困扰。

理性情绪教育是将理性情绪治疗法应用于学校情境中的一个预防性情感教育课程。Ellis认为,不是每个心理治疗方法都适合学校教育,像Freud的精神分析理论就不适宜。而RET作为治疗情绪困扰的一种心理治疗,因其所采用的方式多为具体的、教育的、高度教导取向的,本身就是一个教育模式,因此,它比其他学派更适用于教育情境。

2.2 理情教育的教学特点:理情教育的模式强调经验性学习,批判性的思考,并提供许多问题解决的方法。通过单元的练习,让学生能区分“假设”和事实,质问非理性想法,接受不完美,处理过度的情绪反应,驳斥导致痛苦的错误想法,学习如何与别人相处和了解如何处理偏激的观念等。理情教育模式是综合理情教育基本技巧的学习和问题解决方法的习得的学习体系。

从理情教育课程这方面来看,核心在于教导学生理解思维与情绪的联系,把握理性和非理性信念的特征,学习将不合理的信念转变为合理信念的技巧,最终达到减少情绪困扰的目的。

在实施方面,注重将班级辅导、团体辅导和个案辅导结合,着力点在于应用。班级辅导运用游戏、心理剧等方式交给学生理情的基本概念和处理情绪行为问题的技巧。团体辅导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在面对家中和学校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运用理情技术有效地处理问题。个案辅导主要对象是个别情绪行为困扰较为严重的学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家庭作业训练学生将课堂上的学习迁移至实际生活中。Ellis认为~个人若不能将所学应用出来,他就不算真的改进或痊愈了。可见,应用是理隋教育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理睛教育产生效果的前提。[3]

3 理情教育的实证研究

理性情绪疗法的创始人Ellis也提出过许多将理性情绪教育原则应用于儿童身上的成功案例。经Ellis和其同僚研究发现,理性情绪疗法十分适用于学校中正常的少年。国内不少研究也是从青少年入手,讨论理情教育的应用价值,大部分实证研究结果支持理情教育应用于学校中的青少年的有效性。而许多研究者也在其文章中得出结论,REE能降低非理性观念,减低或消除不良情绪、提升自我概念、增加情绪的稳定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4]。

刘宣文等人[5](2003)选取92名初二学生,进行了干预研究。对实验组的46人进行了一学期十八课时的理情教育。最后,将由通过心理健康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和情绪稳定性测验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理情教育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概念、情绪稳定性和增进学生心理健康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邵晓芸(2004)[6]采用班级授课式的团体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研究理情教育应用于高中生的效果。对高一的一个班级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理情课程,另选一个班级为控制组,另外研究者本人对三名特殊学生进行辅导。所用的教材是有研究者综合考量编写的。经过前后测的学生心理健康测查、SCL.90量表收集得来的数据显示:REE对减低或消除高中生不良情绪、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REE不仅适合团体辅导,同样适合个别辅导。

徐广荣(2005)[7]选取初中两个班级,一为实验组,一为对照组。对实验班级进行为期十周的情绪教育辅导。对比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前后测情绪稳定性得分,结果发现情绪教育对于提高初中生的情绪稳定性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任智(2005)[8]选取了初一和初三的两个班级,仍然是采用自编教材进行理情教育干预,比较前后测的焦虑得分,结果表明理性情绪教育可帮助初中学生有效地调控考试焦虑情绪;理性情绪教育对考试焦虑的调控效果存在年级的差异而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

刘清玲(2007)[9]选取职高一年级被试,用理情教育干预比较前后测得分,同时辅助个别辅导,得出结论:,在职高生中开展理性情绪教育,能有效地提高职高生的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但在抑郁性、强迫症状、自卑感、焦虑、自主性、疑病症、负罪感等方面并无显著性的变化;针对个案辅导,理情疗法也能起到良好效果。

以上的实证研究可以看出,理情教育的研究多属于干预研究,多采用单因素组间前后测,主要的实施对象为初中高中的学生,实施理情教育时多使用研究者自编教材,有些研究将团体授课和个别辅导相结合,多数研究成果都证明理情教育对中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有促进作用,理情教育也适用于个别辅导。但是这些实证研究仍有些不足:大部分的研究都是研究者自编的教材,缺乏统一性,不利于证明全国范围内推广理情教育的合理性;并且多数研究历时最多四个月,还需要长期的观察研究来证明理情教育的适用性;被试的选择单一,多选择初一高一对于毕业班学生的研究较少。

有关理性情绪教育应用于一般青少年的功效已得到支持,而且从以上研究结果似乎可间接推论:理性情绪教育可应用中学生。不过,目前有关“效果”的问题,除了注意有效与否外,男、女的性别差异是否引起理性情绪教育效果的差别?探求理性情绪教育最佳年龄阶段等问题:理性情绪教育的效果是否与被试的某些人格特质有关?这些仍然没有得到充分实证的研究。

4 总结

经过以上理论和实证的讨论,可以看出理情教育在中国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但是在理情教育本文化的同时仍然有许多问题,虽然理情教育基本精神与中国人传统的“讲理”相符合,但是由于文化和社会环境差异,中国人的非理性观念和Ellis描述的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的对中国人非理性观念的研究;在实践中还会遇见“假说服”现象,有些学生屈服于教师的权威和教师的尊严,违心的服从,诸如此类的问题仍需要解决。

现今的大部分研究对象仍限于学生,教师的情绪问题同样需要得到重视,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情绪观也有利于理情教育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方健华.学校心理辅导模式与操作范型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7(5),52-54

[2] 涂春华.理情教育――一种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范式[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8),4-6 [3] 倪风华.关于对医学高职学生实施理性情绪教育的探讨[J]. 教育与职业,2008 (33),104-105

第11篇

一、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组织开展好教育培训活动,结合行为规范教育月,组织好开学典礼。

1、以“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养成教育为切入点,开展“四个一”活动。(即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诗歌朗诵活动,开展板报、手抄报设计大赛活动)

2、开展“衣冠整,谈吐雅,举止端”——“文明校园我先行”、“文明家庭我有责”、“文明使者进社区”,系列教育活动并准备成果展示内容,以此来强化落实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做到人人知晓活动主题,培养目标。

3、进行《德育规程》、《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文明礼仪读本》内容学习,做到“人人知规范”,“人人明礼仪”,把学习内容落实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4、将校级文明岗、年级文明岗、班级文明岗值勤工作落到实处,加强规范三级文明岗值勤制度。

5、根据不同年级,落实不同的养成教育目标。

七年级:迈好中学第一步,做合格中学生,强化落实《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做到全员达标力争优秀。

八年级:迈好青春第一步,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中学生。提高《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守则》、《学生在校一日常规要求》、《四杜绝五做到》等的要求的认知率和形成率,达到优秀水平。

九年级:迈好人生第一步,做合格的有特长的毕业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上,努力成为行为规范示范年级在此基础上狠抓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6、通过“文明班集体,文明学生评选”落实良好行为习惯。

7、规范升旗检查制度,提高学生爱国意识。

8、做好现代化学校评估验收迎检的各项工作。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与各项竞赛活动。

1、9月份第二周,开展“红烛颂”的感恩教育活动。

2、喜迎建国六十周年,开展“祖国万岁”的“班班唱”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各班要选唱统一推荐曲目,开展班级合唱活动,举办班级合唱比赛)9月底举办年级合唱比赛并在校会,升旗时间请优胜队进行展示。

3、开展以喜迎建国六十周年为主题的阅读创新读书交流活动。

4、组织安排七、八年级军训社会实践活动。

三、加强法制安全教育,提高学生安全自护意识。

1、请法制副校长,交通安全辅导员进行相关法制安全教育讲座。

2、每月利用校会、晨讲对全体学生进行法制、安全系列教育。

3、组织实施全校学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4、组织开展法制、安全系列教育活动的黑板报、手抄报、漫画作品的评比、竞赛及成果展示活动。

四、加强班主任、助理班主任、德育干部的队伍建设,提高德育队伍整体素质。

1、通过请专家做专题讲座、培训,提高班主任队伍整体素质。

2、开展班主任、德育干部工作的研讨会。

3、完善建全助理班主任的工作要求,使助理班主任融入到班级教育管理之中。

4、积极组织班主任与助理班主任参加市区级各种班级建设培训活动。

5、规范班主任工作手册的使用,使班级工作计划、总结具有针对性,提高班集体建设水平。

五、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1、建立建全,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2、成立心理辅导教师中心组。

3、建立建全心理咨询室教师值班制度,固定开放时间。

4、开展好全校学生的团体辅导与个别心理辅导。

六、充分利用三结合教育网络,完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积极争取广大学生家长及社会的支持,发挥其教育功效。

1、组织开展家长学校的授课。

2、坚持定期的四方联席会制度。

第12篇

【关键词】中学;心理健康教育;合作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31-02

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已经形成了初步的认知,并且逐渐具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还不够成熟,在此阶段的学生,心理情绪容易波动,在心理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如果受到外界的刺激,容易做出不理智的选择,从而酿成悲剧。所以针对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应该建构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综合学校各方面资源,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与其他系统之间进行紧密的合作,从而促进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发展,提高实践性和时效性,从而确保中学生顺利度过青春期。

一、组织管理模式

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具有完善的组织管理,才能够确保工作的合理运行。所以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下,组织管理模式是核心要素,是确保整个教育系统能够高效运行的关键。所以应该组建以校长为主要领导,以专(兼)职教师为骨干,各中层处室领导为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委员会,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高效运行进行指导。主要任务就是确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方向,明确服务对象,确定指导思想,并且组织策划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形式。在组织管理模式的指导下,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教育中,与其它业务以及教学工作有机结合,从而提高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模式,也是对心理健康知识讲授最为直接和系统的模式。在课程教学模式中,应该注重课程设置与内容的选择,在内容方面应该遵循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教育部相关文件指导下,制定适宜的教学内容。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根据每个年级而针对性的进行设计,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应该以生活、环境以及学习的适应性为主,对于中年级应该以学习辅导为主,同时注意对情绪以及人际关系的辅导,对于高年级学生要主抓升学。总之,一定要注重实践性和实效性,避免走应试教育的老路子。在开展的途径方面,应该将心理学课程教学、学科渗透、专题讲座等各种方法相结合,但是要分清主次。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三、活动训练模式

课外校外活动训练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二课堂,通过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校外活动,可以充分的展现学生的个性,并且通过活动中的表现,能够对心理有所触动,从而进行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课外校外训练活动形式与内容,应该精心设计与规划,能够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具有明确的主题,并且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无论是在什么样的活动中,都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要起到指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正面引导,对学生的心理产生积极的影响。至于活动的形式可以有多样化选择,不要拘泥于以往的形式,可以来源于学生的真实生活与学习经历,主要目的就是对学生形成正面的心理影响,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咨询与辅导模式

心理咨询与辅导中心主要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成员应该以专业的心理教师为主,以有经验的班主任为辅,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聘请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在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中,主要是对其学习、生活、情感以及人格等方面进行辅导,对于有轻度心理障碍和不良习惯的学生,要对其进行合理的辅导,而对于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应该及时发现并且推介到心理门诊去矫正。

五、学术科研模式

学术科研是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的一项支持辅助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水平,增加综合实力,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高效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学术科研就是要增加一线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综合水平,可以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同时还可以提升自己咨询辅导的技巧,更好的为学生提供服务。

六、结束语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在合作模式中的各项模式之间需要不断的融合,彼此渗透,从而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学的基础要求,必须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引导,为学生创造一个健康快乐的环境,帮助学生顺利的度过中学阶段。

参考文献:

[1]韩亚平.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4-15.

[2]张淑娟,吴杨.新时期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