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匠精神的培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创新创业;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142-02
1 前言
当下,在具有五千年辉煌历史的中国大地上,最流行的一句话就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国上下都在刮起一波创新风。到底如何创新?如何创业?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给出这样的解释: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加品种、提升品质、创造品牌。可见,创新固然势在必行,但是在创新创业的同时,不可少的是一种精神,就是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不懈追求,更是要不断掌握最前沿的技术,创造出新成果。在国际形势变幻莫测的今天,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迫切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能工巧匠。如果在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同时,将工匠精神的培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必将对我国的创新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2 工匠精神的阐释
工匠精神按照多数人的理解就是一种敬业精神,它指的是每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一种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对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工匠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工匠们对于自己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更完美的品质和精神。工匠精神最早被提出是起源于德国,德国人的机械部件等都是典型的代表,现在正是由于对工匠精神的不懈追求,才使得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极佳的声誉,正是德国人对于产品孜孜不倦的追求,使得德国制造的标签烙上让人信赖的标志[1]。
在我国社会,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还有一种精神,就是差不多精神。这就精神讲究差不多就行了,如果每个工序都讲究差不多,达到90%,那么10道工序后,只剩下30%,这就是差不多精神。科技创新能力的存在不足,多多少少与该现象相关。
3 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意义
创新创业教育与工匠精神都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类型是多种多样的,职业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重振工匠精神自然也离不开职业教育。在创新创业型社会发展的道路上,职业教育中不可缺少创新创业教育,所以把两者统一结合于职业教育平台中是势在必行的。通过调查发现,现在基本上所有的职业院校都已经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在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基本上重视文化知识教育、传授技能训练,而缺乏对工匠精神的培养以及职业素养的培育。在职业教育中要尽快补上“短板”,走出以往的误区,让知识与素养同成长、共扎根,为祖国的快速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
培育工匠精神是高职学生职业发展的迫切需要 经过社会与企业用人单位调查,相当数量的毕业学生尤其是高职学生,往往被用人单位评价为“眼高手低”。高职学生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就是基层的生产管理者,往往开始实习时会被派往生产一线进行锻炼,学生在个人技能方面还没有具备管理者的素质,但是一些人存在“我为什么和工人做一样的事情”的心理。这时候,学生往往不能很好地调试自己的心理,频繁跳槽。
为什么高职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与目前物质欲望横流的当今社会形势有关。社会的浮躁情绪和极端的拜金主义会影响学生的意志,这时候就更加迫切需要在学生教育的同时引入思想及精神教育。工匠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理念乃至价值观,恰恰教给毕业生的是坚持、专注。只有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毕业生,才能成为行业里面的专家、技术能手,才能在未来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在职业教育考核的时候,政府往往把就业作为重要指标,而且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定位的时候,就把高的就业率作为高职生的重要优势。在高度重视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多年来,高职教育已经形成优先保证就业和满足糊口营生的办学导向,改变职业院校对“技能”和“育人”关系把握中出现的偏差,把培养学生的技能与培养学生的素质与意志力,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摆到同样重要的位置,这就显得尤为重要[2]。
培育工匠精神是实现中国发明制造的迫切需要 我国具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不难发现,其实人们熟悉的工匠精神并不是舶来品。在悠悠中华的历史长河中,良工巧匠如数家珍,从作为四大发明的指南针、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到雄伟的长城,唯美的故宫、颐和园,耸立千年的赵州桥,等等,无不是我国的能工巧匠的杰作。但是雄狮也有打盹的时候,在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我国不再领先,并且远远地落在发达国家的后面。我国要发展、要进步,不是“人口红利”可以带动的,需要“中国制造”,更需要“中国发明制造”。在科技高速发展的今天,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实力,中国社会转型升级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作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不能丢弃老祖宗留下的光荣文化与历史传承,在当下“中国制造”的新时代,要用创新创业教育、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托起中华文化。在高职学生教育中,不仅要关注信息化及网络化精神,也要真心大胆地培育去热爱发明、崇尚技艺、献身工程的工匠精神,新时代的互联网+工匠精神,才是推动我国更加有效地实现创新创业发展的驱动力[3]。
4 在高职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培育工匠精神的途径
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重要举措,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
抓好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思政课、创业课中融入工匠精神 在高职院校,通常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和就业创业指导作为职业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课程教育中,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融入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的教育内容,根据高职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选用合适的方法途径,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确工匠精神的实质与内涵,认识其价值和意义,从而形成更为正确的职业态度,提升其职业素养,使其在学习职业技能时理解并实践工匠精神,促进自身的成长、成才[4]。
凝练专业精神,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 国家在创新发展,教育事业也在不断摸索新的途径。全国的职业教育都在思索:怎么上课才能引起学生的关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工匠精神的培养怎么进行?怎么融合?怎么渗透到学生的每个细胞、每个毛孔、每滴血液中去呢?
以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分子材料工程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在教学环节设置时,加大实践类课程的设置比例,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环境下,切身实践体会工匠精神。而且还要强调,大量的专业教学和实训绝对不只是简单进行产品的生产、技能的操作,还必须结合行业特点和院校的专业性质,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应具备的职业精神,并将其融入专业教学的目标、内容及考核之中。该专业就创新性地把“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精神融入学生教育培养的全过程,通过专业教学,使学生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专业岗位的基本职业素质[5]。
学校夯实文化基础,摆正价值观,引领工匠精神文化 除了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在学校层面也要进行具有本校特色的创业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宣传活动,在思想上引领全校师生转变观念。同时,要对工匠精神和创新创业有客观的认识。开展工匠精神的培育,并不是把所有学生都塑造成机器人,按照标准执行每一道工序,要在标准的前提下进行改造、提升,把创新创业的思想传播至每个学生,通过工匠文化的传播,使学生能够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积极向上的心理和人格倾向,使学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能孜孜不倦地吸收工匠精神文化,并助力今后能走上创业成功之路。
通过微成功的案例鼓励积极向上的工匠精神的传播 微成功是引领学生通向成功制高点的奠基石。在成长道路上,成功的鼓励是高职院校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通过学生的成功案例,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不断创新。在实际运行时,可以采用如采访、参观、暑期社会实践和专家讲座、专业讲座、微信群与QQ流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价值。抓好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引导学生多参观、多体验、多采访,直接了解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的要求,认识工匠精神对于个人及未来事业的重要性。另外,优秀毕业生的成功案例、积极向上的攀登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可以通过报告会、亲密接触等方式进行传播,由于他们与在校生有着相似的学习经历和知识结构,其切身经历最能引起学生的模仿,也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能起到极大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苏楠.万钢:培育工匠精神 促进创新创业[J].中国科技产业,2016(4):12-13.
[2]韩英丽,马超群.论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工匠精神培育[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6(6):91-94.
[3]陈劲.创新创业亟待工匠精神回归[N].中国交通报,2016-03-28(4).
【关键词】工匠精神 促进优质就业
工匠精神要求具备的特质是:执着地坚持、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所从事的事业充满敬畏感。这种特质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全然没有,高职学生的生源大多是来自各中学学习成绩最末等的部分,这批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就是应付,没有良好的日常学习习惯。针对这批学生表现出来的致命弱点就是自由、散漫,对任何事情马马虎虎。学校要把他们打造为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谈何容易。
1“工匠精神”释义
“工匠精神”,在百科词条查询词义中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咋听“工匠”一词,给人感觉它专指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精神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种对工作执着、忠诚、精益求精的精神。网微平台中华国学文化中谈及“工作是一种修行”是日本韬盛和夫在他的著作《活法》中的主要观点,体现了在日本备受推崇的“工匠精神”。其实这种精神我们不是学习日本。翻翻我国的史书,我们会看到屠夫庖丁怎样游刃有余地杀牛,驼背老人怎样用那些竹竿告诉孔子粘知了的诀窍,也会看到买油翁怎样让油从钱眼里穿过而不溅出一滴……我国早在日本之前就已发源了“工匠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就是尊重自己手中的工作,并把它做到极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教授丁建臣表示,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如同一个工匠一样,琢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工匠精神”应用在各个职场中就是它表现了一种严谨、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体现了一种耐心、执着、认真、踏实、专注、严谨、钻研、坚持和注重细节、要求极致完美、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
2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刘延东在天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讲话中强调“十三五”时期,职业教育要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紧扣“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两大主题,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和供给侧改革的需求,着力深化改革,加快发展,不断提升发展质量、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水平。要教育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崇尚劳动、敬业守信、精益求精、敢于创新、报国成才,掌握中高端技术技能,成长为支撑“中国制造”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的生力军。时代已对职业教育提出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要求他们具有过硬的本领,不但技术技能过硬,思想道德品质也要过硬,这就需要严谨、钻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3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工匠精神的培养策略
3.1实践岗位上传承。职业学校要重视在实践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在实践环节中是非常重要的,通^学生的岗位认知见习、岗位实习和顶岗实习直接和行业企业零距离接触,直接感染和学到企业行业的精神,对职业学校“工匠精神”的培养是最重要的一环。
3.2开展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职业教育活动。职业学校的“文明风采”活动就是与学校日常德育工作相结合,以竞赛的形式开展的德育活动。职业学校要重视这项工作,为职业学生搭建德育活动平台,以竞赛形式推进活动育人,在组织活动中要注重班班活动和学生人人参与,让全校都动起来
3.3完善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学生品德评价标准,把“工匠精神”特质内容纳入学生考核合格的评定内容之中。在学校德育教育管理工作中,要贯彻职业学校的学生行为规范,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从“工匠精神”的特质内容入手,训练学生做事要坚持、耐心、细致、认真、钻研等,把教育管理和考核评价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实训的各个角落。《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强化以育人为目的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职业学校学生有近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实习实训,这期间的德育教育和考核不容忽视。
3.4通过家长学校开展传承家风家训教育活动,通过家庭成员不同的职业,学习和传承“工匠精神”。父母、家庭在学生成长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有时甚至是老师和学校不能取代的,职业学校要重视家长学校的建设,为学生养成“工匠精神”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提高职业学校“工匠精神”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实习实训的教学中,通过学生直接的操作训练,让学生在具体的实际磨炼中锻炼学生的耐力,培养精雕细刻、钻研、认真等工作态度,这种实践的环节对职业学校学生克服职业困惑,坚定职业的“工匠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3.6为学生提供技能技术比武平台,让学生通过技术比武,促进“工匠精神”的提升。职业学校的学生经过平常练功,技能技术有了一定的提高,精神境界也在不断的提升,职业学校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根据不同年级学生技能水平标准组织学生进行技能展演、技能汇报和技能比赛,通过这种真刀真枪的实际演练,学生的“工匠精神”的提升会更快。
4结束语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国家的强盛需要思想进步、本领过硬、精神振奋、具有“工匠精神”的职业后备军。职业学校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创新工作,为实现职业学校学生美好的人生目标和我们共同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基础。总之,不论是对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平时的学习工匠精神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的钻研、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精雕细琢。此外,工匠精神的培养也可以说是永无止境的,它是一个不断追求卓越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庄西真.了不起的“工匠精神”[J].职教论坛,2016(10).
[关键词]职业教育;工匠精神;职业素质
[DOI]10.13939/ki.zgsc.2016.32.212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以就业为导向,为一线生产、管理和服务培养具有较高职业素质的专门技术人才,职业素质包括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两个方面,而职业精神涵盖职业态度和职业理想等方面。目前国内的高职院校大都重视对学生职业技术技能的训练,常常忽略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当前我国进行经济转型升级,开展供给侧改革,尤其需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核
工匠精神不是指具体的技能或方法,而是指一种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价值观,其核心是对产品精益求精的信仰和良好的敬业精神。互动百科认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会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追求极致和完美,在专业上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专注、敬业、专业、坚持等都是工匠精神的特质。因此,真正的“工匠精神”应该是专业精神、职业态度的统一。而这是当前我国所缺乏的东西。
2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对人的技能和素质的全面培养,只有树立立德树人的标准,才能真正将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职业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也具有独特的内涵和灵魂,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培育,以工匠精神为本,就是将职业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到实处的途径,也才能培养出德艺双馨的技能人才,并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内容。
我们提工匠精神,就会自然地想到瑞士的手表、德国的机械,正是由于这些国家对工匠精神的坚守,才创造了众多名牌和名企。在德国,除了众所周知的宝马、奔驰、奥迪和西门子等品牌外,尚有众多“术业有专攻”的中小企业,他们立足本职,在细分市场的产品上通过不断积累和创新,从而成为市场上的领头羊。
尽管我国古代有鲁班等类似的工匠,并创造出一些历史奇迹。但在当前,我国大多数企业为了追求速度和规模,重视产品生产的数量和成本,而对质量重视不足,工匠精神的衰落就在所难免。工匠精神的衰落,也影响到职业院校的办学理念,甚至对学生的就业观和价值观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企业必须明确在当前产能过剩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依靠过去产能不足时的生产方式,单纯依靠速度和规模取胜,应该像德国、日本等企业一样,致力于打造百年老店,营造培育工匠精神的环境,主动担负起育人的责任。一些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提出了“有才有德提拔重用,有才无德慎重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的原则,这也充分说明了德在企业招聘和使用员工中的重要性。因此,在企业和员工都只有短期目标的前提下,企业短命的现象就成为了必然。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大型企业平均寿命只有7到8年,而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而日本企业寿命超过200年以上的企业有3000多家,德国有800多家,而我国有150年历史的企业仅有6家。职业院校要正确把握传技和育人的关系,重视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教育培育,尤其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教育和培养,从而使学生的技术和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成为德艺双馨的人才。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应当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指导思想,也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
3 职业教育培养工匠精神的必要性
指出: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育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科技部部长万钢认为,工匠精神的培育要从职业教育抓起。
国际上德国和日本能在高端制造业中长期领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十分重视学生的工匠精神。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可以说,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既顺应了国际制造业发展的趋势,也有利于适应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同时也有利于保障学生未来职业长远发展的要求。
首先,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工匠精神。目前,“中国制造”成为国外粗制滥造的标签,其根本原因就是制造企业缺乏工匠精神,进而导致不少消费者到日本抢购马桶盖、水壶,到香港等地争抢奶粉。事实上,120多年前的德国产品进入英国,同样被贴上了德国制造的标签,作为假冒伪劣产品区别于英国产品。日本数十年前的制造业同样是假冒伪劣成风,导致消费者维权组织在报纸上进行曝光相关企业。尔后,德国和日本企业开始重视产品质量,重视工匠精神,打造企业品牌,从而确立了在国际制造业的地位。我国制造业占GDP的三分之一,占据出口总额的90%,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必须弘扬工匠精神,这也是世界工业4.0的必然要求。
其次,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德国和日本企业重视工匠精神,对产品精益求精,重视品牌质量,因而使得企业在国际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说,工匠精神是企业在竞争中立于潮头的利器,也是企业获得基业长青的法宝。需要说明的是,工匠精神作为企业的价值观无可厚非,但是如果我国企业过度追求99.99%的质量会导致成本上升而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那么工匠精神就会被放弃。因此,要把工匠精神与企业经营战略协调运作,才能使企业质量、品牌和效益得到较好的协调发展。
最后,职业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职业院校领导把学校看作技术工人的流水生产线,重视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忽视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目前职业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无法满足市场需要,但工匠精神的缺乏至关重要。因此,重视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新导向,以工匠精神培育学生,也成为学生成才的市场需要。
4 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和途径
爱尔兰诗人叶芝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燃起一把火。高职院校领导应在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基础上,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从多方面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点燃敬业精神的火种。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培育:
(1)从职业教育培育目标看,将工匠精神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之中。职业院校要着眼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要求,完善职业精神的职业道德教育,正确认识工匠精神对于职业道德的内涵,充分理解工匠精神对于学生职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积极改革职业教育的内容,为加强职业教育的改革提供指导,加强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职业态度,提高职业技能。国务院从2015年起设立了“职业教育活动周”,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更需要大批工匠人才。职业院校应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培养体制,建立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体系,以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岗位需求为目标,培养既具有较强职业技能又具备良好职业精神的高素质学生,提升培养质量,让教育回归到教育本身。事实上,工匠精神的培养,是全新教学理念的挑战。
(2)将工匠精神纳入专业教育教学中。专业教育是培养工匠精神的主阵地,职业院校将工匠精神渗透到具体的专业教育中,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的作用,在潜移默化中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工匠精神在专业教育中,可以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专业特点,分析本专业所需要的职业精神,并纳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考核中,从而使学生在专业教育中逐渐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职业素质。
(3)在实践教学中通过“心传身授”教学涵养工匠精神。在理论教学中教师讲授职业精神的重要性,难以让学生形成亲身体会。而在实践教学中,学生通过具体实践能体会到工匠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逐渐作为自身的职业追求。在实践教学中“心传”是内在精神的熏陶,对于受教育者来说,需要不断学习领悟和体会。而“身授”则是师生共同参与实践,躬身力行有利于营造工匠精神的体悟氛围,从而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西方的学徒制度就是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提高技术能力和水平,逐渐形成严谨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通过打造校园文化熏陶工匠精神。通过开展演讲比赛、展览等活动营造校园文化,从而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拓展其知识面,有助于职业精神的养成。并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传播工匠精神,学生通过参观和实习等走出去和请企业专家进校园上课的方式,发挥本校优秀毕业生的榜样力量,通过优秀毕业生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爱岗敬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职业素质在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从而使工匠精神得以更好的弘扬和传播。
5 结 论
美国作家亚力克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信仰,是一个国家生生不息的源泉。我国要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需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优秀职业技能的工匠。要重塑工匠精神,职业院校要走出忽视职业素质教育的误区,从职业教育目标、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入手,营造校园文化,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联动,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为本,积极传播和弘扬工匠精神,让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的土地上开花结果,才能真正使我国的制造业在工业4.0的世界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吴寒.做产品需要工匠精神[J].创业家,2015(5):108-111.
[2]杨佩昌.德国的竞争力来自何处[J].领导文萃,2013(8):95-97.
[3]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应用措施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其思政教育质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诸多高职院校的教育侧重点有所不同,导致工匠精神培育没能在高职院校受到充分重视。因此,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将其更好地融入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对于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是大有裨益的。
一、当前阻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因素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目的是创新思政教学体系,培养具有新时代风貌的优秀职业人才。在思政课程中注重工匠精神的传播和培育,可以坚定高职院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风貌,使学生爱岗敬业、勤奋钻研,为建设更美好的社会努力奋斗。然而,由于当前高职院校各方对工匠精神认识不足及外界舆论影响等因素的存在,使得工匠精神的培育没能落到实处。具体来说,限制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自身原因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人才培养机制和普通高等学校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具有基础专业能力的人才,其学生的接收标准更低,因此和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普遍较弱、学习积极性也不高,在闲暇时间很少有人投入到学科的钻研当中。生源质量的限制导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匠精神的培育时遇到了较大的阻力。同时,高职院校在开展教学时将重点放在了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上,力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率,但是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学生的思想素质水平不高,缺乏坚定的信念和意志力。基于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必须加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力度,并且将工匠精神贯彻其中。
2.外界社会的影响因素如今的社会是一个现代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时代,现代企业在进行人员招聘时更加注重人才的综合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工匠精神的毕业生,应该在企业人才应聘中占据更大的优势。但是,当前我国很多企业对于工匠精神的认识存在偏差。举例来说,近年来被炒得特别火的“996”工作制,就是企业对工匠精神认识不全面的一种体现。很多企业认为,工匠精神就是指员工加长工作时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奉献给企业。基于这种观念,很多企业强制性地延长员工的工时,增加了员工的工作负担和压力。长此以往,员工就会对工作产生厌烦情绪,也会严重降低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工作自豪感。而社会上这种观念的大肆横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对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造成了负面影响,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工匠精神培育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意义
1.转变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理念工匠精神十分注重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因此,在人才培养中,既要注重人才工作态度的端正,也要注重人才创新思想的激发。当前时代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自觉主动地基于工匠精神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时,将工匠精神纳入其中,优化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理念,也促进了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职能的转变。
2.加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深度通过思政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素质和良好职业素养。但是我国很多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能力不足,教学内容和培养形式较为单一,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不能充分理解学校开展思政教育的意义。在我国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应该是思政教育的重点内容,通过将工匠精神和思政教育有效融合,能够在丰富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加大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深度。
三、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措施
1.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对于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保障学生的成长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在开展思政教育时,除了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也要注重良好学习氛围的营造。高职院校可以从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节、建设丰富的社团文化、烘托积极向上的课堂教学氛围等方面入手,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习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对于促进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的有效融合,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在一个氛围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提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把工匠精神作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延伸工匠精神十分注重人的敬业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它是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思政教育思想的升华和具体表现形式,因此二者在一定程度上是互通的。高职院校在进行思政教育改革时融入工匠精神,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这对学生未来工作和生活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因此可以说,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内容的延伸。
近期,“工匠精神”的提出将技工院校德育的重要性推到了新的高度,工匠精神离不开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道德基础。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样化、信息多元化,对技工院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然而,很多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一是增加了师生的负担,二是缺乏系列的思考和统筹安排,三是活动受到限制,四是缺少理解与支持。以部分优秀班主任为例,他们努力地将各种德育内容融入到日常管理中,却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信心备受打击。笔者认为,以培育工匠精神为突破口,将给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带来转机。以下笔者从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即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融入学生管理体系,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同时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通过工匠之道做好技工院校的德育工作。
一、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
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著,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其内涵就是精益求精、严谨细致、耐心专注、专业敬业,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育目标契合。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技能人才培养,有利于把握德育方向并推动职业教育改革跨越式发展。在具体实施方面:一是努力培育合格的工匠,千方百计提升学生素质。有人认为工匠是机械重复的工作者,其实工匠有着更深远的意思,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是一种职业道德的升华。工匠不一定都能成为企业家,但大多数成功企业家身上都有这种工匠精神。二是要强化对工匠的奖励机制,以优质的校企合作为动力,带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不能让工匠精神变成空谈,要脚踏实地地做好校企合作,让优秀的人才可以充实到更具吸引力的岗位。在校企共同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企业优势,特别是利用优秀的企业文化,争取学生对行业、企业及岗位的认同,进而实现学生与岗位零对接,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德育效率
培育工匠精神不能局限在少数学生身上,仅仅培养少数具备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要充分发挥技工院校学生管理体系的优势,通过其自上而下的职能培育工匠精神,提高德育效率。大部分技工院校的学生管理组织结构。例如,学生社团活动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同时,达到了部分德育的目的。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社团,更容易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影响。以志愿者协会为例,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进行社区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感、意志力和心理相容等等,这些素质会逐渐沉淀为学生的敬业精神。在学生管理体系的基础上,只有实现培育工匠精神的规范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规范化就是能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资源,同时不断提升师资水平;集约化就是能够条理分明地归纳要素,做到聚散为整、整体研究、统一管理、章法分明;精细化就是能够通过系列载体有计划、有步骤、有实效地推动基础内容的实施。另外,还可以通过校园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工匠精神特色化、形象化的人文校园环境标识建设,辅以办学理念、校训、校规、校风、校徽、校旗、校歌等,彰显学校开放特色,批量高效地培育工匠精神。
三、将工匠精神作为德育衡量标准,有利于确保德育的比重
短期内投入大量的人财物到德育工作上,往往无法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德育比重较难衡量。例如,在技工院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是班主任,德育教育效果与班主任的个人能力水平息息相关,直观的体现就是班级之间存在明显差异,这对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一位合格的班主任要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做工作计划和总结,教育转化后进生,做心理健康辅导和职业指导,开展德育研究,而短期内是没有办法培养出大量优秀班主任的。如何解决类似问题,特别是从哪些方面确保德育比重?笔者认为,可以将培育工匠精神作为衡量标准。一是要确保专业心理健康教育力度。通过确保时间、经费等投入及确保相关教育师资力量、活动形式等,实现在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覆盖。二是要提升班主任地位。班主任的个人能力直接影响培育效率,可以评选出一些优秀的老班主任作为德育教师,同时提升德育教师的地位,增强德育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外还要有计划地通过以老带新、师资培训等方式,大力提升班主任队伍的德育水平。三是培育工匠精神不仅仅局限于课内,社团活动是有力的补充。要确保社团投入和管理力度,让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注意把握科学性、职业性等原则。四是培育工匠精神需要有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本身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正视道德冲突,解决思想困惑,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校道德体系,调动广大教职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四、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保障工作,有利于创造德育的良好条件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培育工匠精神在运转过程中的相关指标必须明确,格局必须有先导性和先进性。因此,培育工匠精神要做好保障工作。一是要建立健全领导机制,从“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战略高度出发,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完善工作机制,抓好德育队伍的培训及使用,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将培育工匠精神的思路清晰化;二是要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具有示范、榜样作用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热爱教育、忠诚教育、献身教育,做好培育工匠精神的师资保障;三是要重视工匠精神的宣传,形成良好风气,为开展培育工匠精神工作建立一个窗口,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形成良好互动,为培育工匠精神创造良好氛围。当然,站在技工院校的角度,上级政策对工匠精神的培育也会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此不作赘述。总之,培育工匠精神要从思想认识方面、管理方面、教学方面、保障方面花大力气,最终实现规范化、科学化、系统化,更好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服务。
作者:王琳 单位:广东省高级技工学校
关键词 马克思 人学视域 工匠精神
中图分类号:A161 文献标识码:A
马克思人学理论有着强烈的实践性特征,它对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把工匠精神放在它的视域下,有利于我们正确的看待新形势下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有利于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工匠精神,推动“为了人、解放人、实现人”而进行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1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确证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是一种人对自我本质力量展示、确定的内在要求和需要,也是人在对象化活动中寻求超越,把意义赋予对象的精神活动。
首先,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和确证。工匠精神是一种人的精神,工匠的活动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活动,而不是一种被迫的异化活动。工匠精神不是在异化劳动下的一种活动,这区别于在科学管理与技术控制的现代管理与生产系统。在技术理性主导的生产世界,人变成了被精心人为设计的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被弱化为技术操控系统中被动的生产活动片段。工匠精神体现的应该是人的本质力量,而不是工具理性、技术理性指导下的被动操作活动。
其次,工匠精神是对人和他的世界的一种超越。工匠精神表达是人的个性感性活动的创造性,而不是一种类本质活动,是一种情怀,是对人自身的创造和超越。工匠精神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也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价值的确定,工匠精神不应该仅仅体现在商品交换活动中,不应该以功利主义为核心的工具理性,而更应该表现为一种对现存状态的创造和超越,产品不仅仅是为了交换,更是一种表达工匠价值观和创造能力的活动。
2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人的自由与解放
马克思人学视域下,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人的发展的目的。在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有了为他人创造和超越,实现人的自由和解放的意义,就不单单是个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解放活动,而是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意义上实现自由和解放。
3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与民族振兴
(1)为谁培养人与工匠精神。我们要区分作为手工作坊中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的区别,也要把西方现代管理和技术科学背景下的工匠精神与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分开。工匠精神也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它表现为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就需要我们把它放在人的自由和解放的视角下去看待和发扬,这样工匠精神就有了“为谁培养人”的意义和内涵,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也就有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工匠精神在视域下就成立为人民、为人的自由和解放服务的精神。
(2)培养什么样的人与工匠精神。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大趋势,竞争市场的全球化要求我们在看待工匠精神的时候,要把工匠精神放到全球化的现实中去。在全球化的竞争中需要用艺术家的情怀和精益求精的技术精神去培养适合时展要求的复合型、高精尖人才。从马克思人学视域来看,现代工匠精神即要求我们牢牢把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要求我们放眼世界,立足全球竞争去培养具有世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
(3)怎样培养人与工匠精神。首先,要在思想意识上去培养人,培养具有全球事业和竞争能力的新型红专人才,要让人明白马克思人学视域下工匠精神不同于西方建立在个人主义基础之上的精致利己主义,它有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特征和为了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崇高目标。其次,要有进益求精的精神去培养人,在培养的过程中要突出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既要强调价值培育,也要重视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放眼全球,立足现实,着力打造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
总之,马克思人学是关于人的本质、人的价值、人的需要和人的发展理论,科学和价值相统一、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体系,从马克思人学的视域去解读工匠精神是理论结合实践的需要,也是如何看待工匠精神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之间张力的必然要求,更是立足于人的实践,为了人、发展人、解放人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人学视域下的工匠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可以为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问题等问题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寿斌.正确认识“工匠精神”的内涵和外延[J].江苏教育,2016.(5):28 29 .
[2]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06-10
一、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现代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石
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传承的重要精神,也是指引我国工业发展方向的精神指标。在中华民族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后,工匠精神开始成为现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并在当代职业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职业教育的主体方向是以职业岗位为主,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未来的职场道路中具有足够的实力满足社会需求,真正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的作用。在职业教育中,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存在许多异曲同工之妙,工匠精神所推崇的创新精神与实践精神恰好与职业教育的需求相符,而在职业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必将使人才培养方式发生转变,使其更符合当下我国各行各业的发展理念。据对各个国家的企业统计调查发现,发展历程在100~200年的企业大多分布于荷兰、澳大利亚、德国等国家。这些企业在当地都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变革仍然延续着。这些企业之所以成为长青企业,在市场变革中未被淘汰的主要因素是它们虽历经了百年发展,但其最初的工匠精神仍然延续着,仍然在不断地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发展,并引领企业朝着更长远的目标走去。在企业运营中,如果每位管理者和员工都具备工匠精神,对企业的运营和产品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就会使企业的持续发展具备更强的实力来应对外界市场的变化。在我国的行业企业发展中,市场以往的低成本时代退去之后,企业在此发展过程中必然会面临许多诱惑,而只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保留自己的发展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工匠精神在历史长河中仍然得到有效传承的重要原因。
2.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职业教育的主体目标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掌握技能知识,为未来的职业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方面,大部分企业都希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毕业后能够立即上岗工作,能够适应企业的运营模式,并在各项技能操作方面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快速熟悉企业文化,与企业生产实现良好的衔接,同时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在企业工作过程中能够保持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将工匠精神贯穿于各个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这意味着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技能,还要加强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尊重自己的职业,对自身职业的未来发展与付出有着明确的认识,使学生将来不管在何种岗位任职,都能将工匠精神置于职业中心,将其作为努力的目标。而这也是让职业院校获得社会认可的重要指标,是吸引更多技能型人才投入至职业院校的重要保障,也使职业院校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工匠精神对职业教育教学带来的启发
1.对院校文化精神的启发
职业院校的教育理念是以技能培养为主,而技能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对专业的实践操作,还需具备一定的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我国工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职业院校需将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在校园中突出工匠精神的信仰理念、职业态度和对职业精神的坚持,使学生在校园氛围中感受到职业院校的教学理念,从而对职业教学有更深的认识。职业院校可以通过校园媒体、校园广告或校园杂志、报刊等途径报道鲁班、方文墨、小野二郎等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物事迹,介绍每位传奇人物背后的故事,对他们的工匠精神以及对自身事业坚持不懈的精神大力宣传,使之融入职业院校的每个角落,将其作为校园文化大力弘扬,使校园文化在人物事迹的渲染下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工匠精神。
2.对职业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启发
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的教育过程。在此过程中,职业教育所肩负的是每位学生未来的前途,同时也关系着各行各业的未来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我国提升就业率的重要保障。在职业教育的创业教育中,创业的教学多数是建立在学生掌握职业技能和具备承担职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所开展的教学,是围绕创业能力、创业思维、创业意识等方向进行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虽然能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业能力,但其创业精神仍然十分缺乏,对未来的创业道路未形成基本的认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过于注重技能的提升,而忽略了精神领域的发展。对此,职业教育要结合创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将工匠精神融入创业教育中,围绕工匠精神开展职业能力教学、培养职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业活动中,从而为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带来更多的动力。
3.对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教学的启发
职业教育所涵盖的专业课程十分广泛,涉及多个行业,是一个具有综合体系的教学系统。在任何一个专业的教学领域中,完善的教学方案都是促使职业教学顺利进行的依据。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带头作用,发挥工匠精神,做到先育人再教人,以身作则,为学生做好榜样。并将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学和职业考核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爱岗精神和奉献精神,并提高自身的职业服务意识,与其他学生互帮互助,形成团队合作,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工匠精神渗透于专业课程教学当中,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和课程内容强化细节培养,摆脱传统教学过于笼统的问题,将教学内容进行更精细的划分,并逐步培养学生形成专注、一丝不苟的专业习惯。工匠精神是当前每个行业都需要的精神,其对岗位工作的细节和求精必然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职业教育要将工匠精神融入每个专业的教育教学中,融入校园文化中,以工匠精神为基础开展各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形成工匠意识,在工匠意识的驱动下改变职业行椋更认真地对待自身职业,使人才的培养更适合当下企业的发展需求。
4.对职业教育实训教学的启发
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具备的共同特征是实践性,因此,在开展职业教育教学时,要对学生的实训课程加以关注和重视。不可低估职业教育中任何一个教学领域,要将教学重点覆盖于职业课程的任何一个分科,并在实训教学过程中,结合工匠精神,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工匠精神的影响下对自身实践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例如,定期举办实践展示、实践竞赛等,合理划分实践教学领域,强化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使学生对工匠精神有更深刻的认识,并切身体会到工匠精神的核心与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小结
摘 要:央视新闻推出8集专题片《大国工匠》,讲述了8位不同岗位的工匠,用他们灵巧的双手,诠释一个现代工匠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他们默默坚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挑战自己追求技能的极致和完美,最终脱颖而出,跻身国家级技工行业,成为一个领域不可或缺的高端人才。“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其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在培养良好的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职业精神职业道德的培养。
关键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1 “工匠精神”的内涵及来源
1.1 什么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个新兴的词汇,没有标准权威的定义,一般是指工匠对自己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李克*总理提到,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并且解读了敬业守信、精益求精这一职业精神的含义。今年总理又在政府工作报*中提到“工匠精神”,从职业精神到“工匠精神”,就是要求企业回归根本,加强中国“制造”。工匠精神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匠人做人做事的原则。“工匠精神”具有以下四点内涵: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敬业。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不仅仅把工作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1.2 “工匠精神”的传承发展
无论在中国还是西方,工匠精神由来己久。在我国古代,工匠精神指的“学徒制”或者说“传统学徒制”。是在近代学校教育出现之前,手工作坊或店铺中师徒共同劳动,徒弟在师傅指导下习得知识或技能的传艺活动。学徒并没有接受到正式的教育,只是机械的模仿师傅的动作,对师傅来说,也没有正式的教学内容,教授的就是自己从上一任师傅身上学到的以及自己从事这件工作以来的经验。古代孔子收了七十二弟子,被认为是我国正式教育的先锋。从这一点上来说,职业教育的起源比普通教育早,只要有学徒制和手工作坊就有了职业教育的雏形,所以职业教育的历史更加源远流长。中国古代职业教育中师傅带徒弟制度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传承,作为师傅,就是学徒的名义上的父亲,不仅可以打骂、管教他的生活,也可以决定他的技能的学习程度。师傅不仅教授了技术技能,也有?任告诉这些离家很早的少年一些做人、成家、立业的道理,教给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
2 “工匠精神”给职业教育注入活力
2.1 为什么职业教育需要“工匠精神
现代的中国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蓝领工人们,竞争力都不大,很多时候,都无法成为生产一线的技师和人才。根本原因就是职业教育出现了偏离轨道的现象。职业教育只是为了传授技能,并没有关注学生对于技能和岗位的热爱,以及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这也就阻碍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进一步钻研技能创新,对于技能掌握的精度也不高。于是,“中国制造”只是一味的抄袭模仿,质量差,产量多,没有竞争力。我们需要更多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拥有一颗“匠心”,能在岗位上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简单的流水线工人。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息息相关,而经济要发展,职业教育也要发展。职业教育只有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注重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创新钻研,精益求精的传授,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才能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艰苦朴素,勇于改革和创新,才能让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有更多行业尖端、世界领先的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2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
如何在职业教育中渗透“工匠精神”?换言之,培养“工匠精神”就是在职业教育中培养学生发现实际生产生活问题的能力和通过技术技能手段解决问题的能力呢。在教育过程中着力培养育中贯彻质量管理的理念、标准与策略,这样,培养出的工匠精神可能更加完整。职业教育过分侧重技能而忽视人的价值偏向,当前,职业教育偏向于技能教育,以对“人”的忽视和“人”的失落为特征的职业教育实践,只是单纯的传授知识和技能。职业学校学生对于技术和机能没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刻苦钻研,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技能,成为具有“工匠精神”的工匠了。
因此,我们职业教育应当将向学生渗透“工匠精神”不仅作为口号,更应该实际行动起来。首先,职业教育在培养工匠和培育“工匠精神”上要把培养职业精神放在突出的位置,扎实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行业准入制度,加大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力度,使得教师有更强的技术技能水平,引导学生安心扎实的学习技术技能。学生首先要成为工匠,才能谈得上有匠心,才能形成“工匠精神”。其次,要培养学生成为工匠的形态,形成钻研技术的习惯与恒心,培养职业道德,培养对职业岗位的兴趣和信心,在培养学生乐于工作、善于生活中提高把控情绪的能力,在钻研技术中获得快乐。这是“工匠精神”除了技能外最重要的一点。最后,职业教育特别要提高教学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质量,加大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要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介入职业教育,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办学,使得办学主体多元化;另外在企业建立真实的实习实训车间,学生顶岗工作,充分锻炼技能和技术以及在具体岗位上让学生理解工作和工作过程,掌握技术和工作流程。
参考文献:
[1]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94-96.
[2]王丽媛.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66-69.
[3]邓成.当代职业教育如何塑造“工匠精神”[J].当代职业教育,2014,10:91-93.
[4]王新宇.“中国制造”视域下培养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6,02:14-17.
[5]刘晓.技皮?术骨?匠心――漫谈“工匠精神”与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20-22.
[6]马永祥.在职业教育的坐标中审视“工匠精神”的价值[J].江苏教育,2015,44:39-40.
[7]王云珠.“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本真的职业教育[J].江苏教育,2015,44:40.
[8]彭文彰.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J].财会学习,2016,08:245-246.
[9]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03:53-56.
[10]胡冰,李小鲁.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使命――对理性缺失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反思[J].高教探索,2016,05:85-89.
[11]]陈昌辉,刘蜀.工匠精神――中国制造在呼唤,职业教育应担当[J].职业,2015,20:14-15.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一、对工匠精神的认识
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能够运用新的技术力量来改变具体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加快自身发展。这种具体的研究成果还受制于自身的努力程度,当人们处于被动局面时,就应该从具体的研究成果上下功夫,这样才可以有效地促进工匠精神的落实。例如,2015年央视新闻推出了《大国工匠》专题片,这种工匠精神才是值得人们学习的。同时,人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做好各方面的研究,加快实践研究成果的进度,为进一步做好调整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科院校培养工匠精神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概述
人们可以深入到本科院校来进行科学化调查,将具体的设计转化为对产品的深入美化。这种行为可以算是工匠性的职业培养,为推动整个本科院校的教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欠缺一些实践经验,人们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这容易产生挫败感。为此,要加快对这方面的深入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这是人们进一步搞好实践研究的重要内容。
人们根据实际的研究成果,根据具体的产品进行科学化的设计,从而迅速提升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依靠一些不成熟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就像是一种产品,人们要学会利用和设计的办法,从而让学生产生兴趣。人们一定要坚持做好实践的调查工作,认真地领悟工匠精神。扮演好设计工匠的角色,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二)O计具体的调查思路
1.传统落后观念的束缚
我国是一个传统观念很强的国家,一些从古到今的名言都体现出这一点。生活中,人们没有及时地进行科学化设计,具体的做法也不符合发展的需要,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不科学化的发展势头,所以一定要重视教育。
2.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
人们根据社会发展的复杂程度,进行实践操作训练,从而真正体会出工匠精神。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人们没有积极性,将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这对于诸多精神体验将会起到启蒙性和教育性的作用。
三、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设计研究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需要进行科学化设计,达到一种既可以教育人才,又可以美化人才的目的。商洛学院按照围绕“一个中心”、促进“两个结合”、坚持“三项原则”、实施“四大工程”、着力“五个环节”的“12345”培养模式,推进自身教育创新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
就目前的发展状况而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还需要不断进行研究,围绕“一个中心”进行设计,从而完美地达到工匠精神的实践效果。
(二)促进“两个结合”设计的完成
形成科学化的观念后,人们就应该从严进行教学,将一些最关键的精神给予讲解,设计好一些典型的工匠案例进行示范,从而有效地推进工匠精神的实施。很多人不能理解如何进行实践分析,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一定要保证研究的全方位性,从而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在实际过程中,一定要坚守岗位,积极落实工匠精神。
(三)坚持“三项原则”进行设计
往往一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是需要进一步设计的,设计好了,容易被人们所喜爱。这是因为人们顺应实际的发展需要,做好工匠设计的深入分析,理解清楚如何做好这些工作,并紧紧依靠实践经验指导实际工作。
(1)具体的培养路径设计很重要,人们只有不断设计新形式,才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达到锻炼的目的,只有通过实践磨炼,才可以有效地促进职业发展的顺利完成。所以,做好思想性教育设计,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实际的管理队伍建设,也是一种设计的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人们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念。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学校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需要进行设计,每一位教师应该发扬工匠精神,设计好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这样才可以加快实践操作,为进一步推动工匠精神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本科院校培育工匠精神需要精心设计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都可以进行设计。精心设计不仅可以有效地提升教学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的相互促进、同步提升。例如,机械系一名学生,在华泰汽车集团欧意德发动机有限公司顶岗实习期间,发现送料小车上的两对塑料小轮大小不一,对曲轴的正常旋转起到了阻碍作用。他经过反复试验研究,发现把小轮用车床车掉2毫米,气动装置就完全能够达到预期效果。他的改进建议帮助企业解决了一项技术难题,得到集团领导的重视和采纳,并给予了奖励。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因知识、技能、素养并重,赢得了用人单位的认可和社会的好评。学院毕业生就业率及用人企业满意度连续5年保持在90%以上,全日制高职招生连续三年持续上升,新生录取率、报到率位居省同类院校前列,推动办学进入了良性循环。
五、结语
本文结合实际,主要研究和分析了工匠精神培养的产品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改革,希望能够给予读者一些借鉴。
关键词 工匠精神 顺德制造 制造业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traditional connotation and contemporary significance of the spirit of craftsmen, combined with the "Shunde made" and Shunde future craftsman plan to analyze,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Keywords spirit of craftsmen; Shunde mad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为进一步擦亮中国制造,总理在今年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令人耳目一新。“工匠”通常是指从事器物设计与制作的特定的群体。狭义上的工匠精神仅强调的是凝结于工匠本身的一种品格,其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体现的尤为明显。而广义上则指凝结于所有人身上所具有的一种工作态度和精神特质,这既是基于当下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背景下对狭义工匠精神的内涵延伸与价值彰显,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敬业”理念的应有之义。
1 我国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我们的始祖炎帝就是伟大工匠的典范,他织麻为布、削木为弓,为人类的进步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始祖黄帝也曾发明过医药、音乐、文字、水井等,此等创造型的能工巧匠亦被百姓尊称为济世的圣人。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发展、繁荣,诸多能工巧匠的精思便孕育传承了下来。其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1 创造精神之“崇尚巧”
不断崇尚技艺的巧,既是优良器物形成的必要条件,也是激发传统工匠创造精神的必经之路。“巧”乃工匠的职业要求,且“巧”绝大多数为工匠的代名词,人们通常称工匠是心灵手巧的人,可胜任器械制造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巧。“巧”亦是工匠不断追求的美德,人们常采用巧夺天工、能工巧匠等词来称赞工匠。具体而言,巧不仅是简单模仿的手工操作技巧,更重要的是其真正体现了创造性思维特质,要求人们打破常规,且别出心裁,能被称为能工巧匠的人均具备熟练的技艺,他们的身上均具备创造性品质。比如鲁班,他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等,其因此被后人称为土木建筑的祖师爷,亦或者是奚仲造车,且因此而闻名于世。这些创造发明均充分改善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亦获得了人们的崇敬。
1.2 工作态度之“追求精”
精湛的技艺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分不开的。精湛技艺的养成,不但能促进工匠自身的修为,对其自身为学、修身、做事均有积极作用,从而让“精”获得道德意义,而且此类精神均体现于我国古人制造的器物上,这些器物均以精致细腻的工艺造型而流传于世。比如苏州园林,其意境深远,且构筑精致,被人们称为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而我国的丝绸与陶瓷等工艺品均以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我国亦因此被称为丝绸之国与陶器之都。我国宋代的冶炼与建筑、制造等工艺技术水平极高,且民间诸多传统手工艺制作均是非常精巧,其均凝聚着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1.3 人生境界之“道技一体”
“崇尚巧”与“追求精”并不是工匠精神的终极体现,也不是高明工匠的终极追求,“巧”与“精”是实现“道”的重要途径,由手中的技艺体会到“道”的意蕴,而这可实现人生意义的超越。比如庖丁解牛、佝偻承蜩、运斤成风等,他们这些人的技艺可谓是炉火纯青、登峰造极,将技艺融于生活世界,从而使其处于艺中云游的状态,这时便可达到心合于道、道技一体的人生境界。
2 工匠精神的当代重要性
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已替代了传统手工业,使得传统工匠群体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工匠精神的价值非但没有过时,其重要性在当代越发凸显。
2.1 工匠精神是现代工业的“精髓”
众所周知,传统小作坊均已被现代工业制造替代,而人类历史的沉淀,衍生了工匠精神与文化传统,但其仍融于现代工业制造中,亦可说其为现代制造业的“精髓”。诸多研究表明,现代世界工业制造强国与工匠精神息息相关。德国为世界重要的工业强国之一,德国的诸多产品均是精密且优良的,比如保时捷、奔驰、阿迪达斯等,而这些均是世界知名品牌,但追根究底,德国制造业的飞速发展与其工匠精神息息相关。通常德国企业家会将自己定位于以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程师,之后才是商人,他们认为技术与工作的意义本高于经济利益,亦会因追求精品而产生不计成本的问题,德国人认为优秀的工匠极为荣耀。德国现代化道路可谓是技术兴国、制造强国的重要途径,而工匠精神强调对技术工艺宗教的狂热追求,名牌产品创立与工业强国均强调精益求精,并不断追求完美与极致。其坚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务必将产品各个细节极致发挥,持续追求完美的理想状态,而这亦是优良制造形成的重要内容。
2.2 工匠精神是实现人的全面l展的“助推器”
首先,工匠精神可助力工作人员实现自我价值。具体而言,产品是工作人员自由意志的充分表达,其可有效控制整个工作过程,而产品亦是以自己的意志构造的,并将自己的想法融进作品,从而反映自我对世界的不同理解,使得自我通过工作精神而获得客观表达。于工匠态度下的工作并不是痛苦的,其早已达到了忘我的境地,而工作过程本就是生命活动的自主展开,通俗地讲,就是不是为了生存去工作,而是把工作当成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如此,自我价值均融于自己的作品中,其可不靠外力于工作中获得满足感与成就感。其次,工匠精神还有助于亲密情感建立,可促进人与人的情感交流,尤为体现在传统师徒间的“口传心授”上,不仅包括技艺的传授,还包括如何做人的培养。这是现代组织模式难以取代的,也是当代社会需要传承的。再者,工匠精神亦确保了人与物的亲密关系,现代工业生产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产品,而其均强调标准化、单一化形式,从而缺乏商品独特性、人情味,似冰冷且缺乏个性的石头,更感受不到制造物的亲和感。而消费者均是以触摸产品感受手工痕迹,并观察产品机巧体会匠人的专注和坚守,确保产品均是独一无二的,从而充分体现匠人的人性温暖。
2.3 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被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广泛应用,世界工业格局正在重组,西方国家也在不断加强移动互联网、3D打印、大数据等高端产业领域的研究。德国更是提出了工业4.0计划,以期于未来社会中保持领先地位。而我国顺应了世界发展的大势,已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计划,希望于未来10年步入工业强国行列,此战略目标的关键就是进一步促进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推动制造向创造转变、速度向质量转变、产品向品牌转变。无疑,工匠精神是激活中国制造的“钥匙”,必将使中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开智慧的大门。
3 “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
顺德,作为改革开放的探路者,从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到20世纪90年代的产权制度改革,顺德人敢为天下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顺德制造”蜚声中外,“顺德模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与工业化进程的成功模式。深入探究“顺德制造”的工匠精神,既可以进一步升华顺德工匠精神的内涵,也可以为顺德其他市场主体精神的培育提供理论借鉴。
3.1 工匠精神孕育在顺德优秀企业文化之中
顺德制造企业的成功经验诸多,但无一不体现了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企业文化。比如美的集团着眼于精益求精,通过各媒体途径传递自身的经营文化导向;亦或者是广东天乐通信有限公司,其将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公司开展的各种文化活动均具备文化塑造的作用,引导员工们树立“我自豪,我是天乐人!我自愿全身心投入天乐事业,投入金桥天乐企业文化塑造工程”的决心,从而务实拼搏、合作创新、锐意进取、敬业爱岗。以此激励着员工们积极完成各项任务,使其关注世界通信发展,从而促进中国科技进步,并充分弘扬自强不息的精神,而这才能更好地振兴中华民族经济,这亦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再是广东德冠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强调企业创造匠心文化,匠心文化服务企业的重要性,为企业创行业一流品牌,树立企业典范提供精神支柱。
3.2 工匠精神助力顺德企业社会价值的彰显
优秀企业文化不但能够促进企业实现经济目标,而且能够助力企业彰显社会价值。顺德企业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均将报效社会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比如美的集团和碧桂园集团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校园的美的大道、碧桂园湖等,均反映校企合作模式下工匠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发展,即高职院校的发展培养工匠人才输送到企业,企业的发展进一步支持学校的发展。又比如格兰仕集团,以匠心产品为依托,持续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使具有精良产品遍布全球,奢侈而高档的家电消费品均纷纷走入普通家庭中,并时时刻刻担起社会责任。再比如碧桂园集团,不断提升房屋质量,优化居住环境,其创始人杨国强的人生信条之一却是施恩不图报,其捐了多达3亿的资金资助慈善事业,并引导集团中的员工们捐助1亿多资金给慈善机构。
3.3 工匠精神为顺德企业品牌的塑造提供有力保障
文化为品牌的精髓,而形象为文化的外衣。顺德制造,中国骄傲已是人们所熟知的顺德企业品牌形象推广语,而这其间蕴含着顺德企业工匠精神的丰富内涵。顺德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与企业以匠心为本理念的落实息息相关,顺德企业的人才观、质量观、经营理念均将匠心置于首位。比如广东的甘竹罐头有限公司,以积极热情的匠心去改善人类生活质量,把为人们制造健康、美味且安全的食品作为企业发展的使命。比如美的企业文化手册中,其间以大篇幅讲述了关于具有匠心的人才的各个方面。美的集团中的匠心人才是其发展的第一资源,美的企业逐渐将地缘、血缘、亲缘彻底打破,以吸引全国乃至世界的匠心人才。再是顺德信用社更强调以匠心换真情,此人本服务理念十分关键,使得客户们都感受到无微不至的服务,而这也是顺德文化与国际视野品牌经营文化最为显著的特色。文化是无形的,品牌也是无价的,以匠心为本的理念是顺德制造企业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文化导向,亦是顺德企业品牌塑造的有力保障。
4 顺德未来工匠计划
未来的顺德地区将围绕新兴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顺德区新兴产业人才引进和培养方案(未来工匠计划)》公布之后,表明顺德区至此将围绕机器人、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等产业培养、引进专业技能人才。“未来工匠计划”中指出,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及区人才发展重点转为培养、引进掌握专门技能并符合专业条件要求的实用性人才。顺德区的电商行业对美工、策划、前台、客服人员的需求大,而机器人行业亦对销售、设备维护人员需求大。根据顺德区的实际情况,深层挖掘区内存在的专业技能人才,并积极引进省内外专业技能人才,这亦是《未来工匠计划》的重要任务。R导寄苋瞬磐诰蚓应基于实际劳动就业服务中心,并结合顺德(下转第160页)(上接第153页)区教育部及其区内职业院校,提出适当的人才培养专业与课程,从而为企业牵线搭桥,构建适当的订单式技能人才培养合作模式,为学生们组织专场招聘会,确保专人专用,给专业人才提供适当的职位。再是积极引进专业技能人才,要根据实际情况构建适应于顺德区新兴产业和省内外职业院校技能人才培养平台,确保其合作关系积极平等。而顺德区劳动就业服务中心要双方提前对接,从而有效缩短人才培训和企业具体需求的差距。而此结合的效果显著,但后期需要进行专业课程调整与设置,此合作探究亦十分重要。
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83-02
工匠精神在我国有深厚的传统,历史上“丝绸之路”辉煌的贸易成就也指引我们传承和延续工匠精神。2016年度政府报告中提出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中国梦”,就必须重塑工匠精神。数控技术和装备是制造工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我国已进入经济从中低端向高端转型升级的关键期,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职业院校肩负着培养具有创新意识、良好职业操守的高质量劳动者的任务,更应将“工匠精神” 教育理念纳入数控专业课程中,塑造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质量技能人才。
一、工匠精神对数控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数控编程与技能训练将机械专业相关基础课理论知识和数控操作融于一体,是数控专业最重要的实习课,普车加工是机械加工专业金工实习的基础工种,更是数控技能实践最重要的基础。但很多职业学校,为了追求办学规模,贪多求快,大量压缩甚至取消普车实习。学生虽然获得数控专业资格证书,但由于没有经过普通机械加工的实践锤炼,没有获得扎实的专业基础、实践技能和相应的职业素养,在数控学习中对数控操作、编程所涉及的知识一知半解,专业知识薄弱。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端制造业转型升级,这些毕业生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主要表现为:发展潜力不够、技能不足,实践能力与社会脱轨、职业素养不强,质量意识较差。由于工匠精神形成基础的缺失,职业能力犹如空中楼阁,个人职业发展空间与就业范围狭窄,职场生存状态堪忧。因此,在车工实训基础上实施数控编程与操作训练,将工匠精神所包含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和职业追求先行融入数控专业基础实训中,有利于提高数控技能学习质量,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多元化发展。
二、在数控技术引领普车实训中,重塑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专业素质培养的最终目标,普车实习训练的知识技能需要逐步递进,循序渐进,更需要用心揣摩。以数控技术引领普车实训,进行课程优化整合是培养严谨细致、专注认真的职业素养并形成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径。普车虽然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业,但随着现代制造技术特别是数控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单一的普车实训教学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要求,普车的教学重点必须从传统的学习工艺知识、提高技术能力转向增强实践能力并为数控技术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在培养与强化本专业基础技能中逐步养成强烈的工匠意识,拥有卓越的工匠品质,养成良好的工匠习惯。
1. 将掌握普车技能并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创新精神,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作为主要课程目标
工匠精神是职业活动中对技艺或技能精益求精、极致完美的追求,是高度职业素养的体现。普车实训可以有效培养爱岗敬业、踏实努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勇于创新等素养,以及对职业的认同感、责任感、荣誉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
在实习教学中,教师可采用任务化教学目标,在学好技能任务基础上鼓励和支持学生进行发明和创新,根据知识点,采用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自己设计和完成小产品。教师对学生的设计可行性和实用性加以指导,并引导学生深入钻研、精益求精,通过实训中创新课题的实践训练积累培养工匠精神。这一过程有利于学生增强协调与合作能力,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培养创新精神。
2. 改革教学手段,让现代教育融合传统方法,将直观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
采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教育资源学习专业知识技能。普车教学中,除了讲解、示范、参观设备之外,网络上有着丰富的教学视频、课件、动画等资源,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智能手机采集实训操作视频并播放、讲评、归纳、纠正不当操作来强化学生技能;一些比较复杂的实训技术也可通过预先播放操作视频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还可通过一些教学软件模拟教学情境,让学生先通过视频、模拟操作软件等加强对实习知识技能的认识,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便学生形象、直观、生动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授课中,采用启发式、小组讨论式的互动授课模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开拓学生的创新型思维。
工匠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引领、熏陶和培育。教师在教学中要用现代社会中具备工匠精神的优秀人才来激励学生,让他们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如CCTV的《大国工匠》等,大国工匠技艺超群的背后依靠的是敬业守信、持之以恒的工匠精神。
3. 构建普车数车一体化教学模式
提升教育质量,培养优质的数控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改变实训课程中粗放简单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构建普车数车一体化教学模式,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开始:
(1)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双师型教师。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教育者精雕细琢。教师既需要口传身教,又需要“心传身授”。教师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技能,还有从事这门职业的道德准则和职业规范。因此,要建设“工匠型”的双师型教师团队,一是要对教师进行教学理念培训和交流,支持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参与行业企业创新创业实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二是可以安排教师参加操作实践培训,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数控实训教学和各类技能表演,以赛促练,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操作水平;三是建立工匠型教师工作室,聘请专家教授、企业家、校友等校外专家兼职。双师型教师可以方便灵活地实施一体化教学,能有效避免技能知识点衔接脱节,并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达到学以致用的教学效果。
(2)做好一体化模块设置,将工匠精神融入一体化教学模块。数控实训一体化模块分为普车、数车两大主模块,普车作为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操纵技能,正确选择切削用量,掌握编制一般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和机床保养知识等;数控加工模块偏向于加工程序的编制,学生经过普车模块实训后,在第二阶段的数车实训教学中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编程、仿真学习上,对数控实习中新的知识点更易于理解和接受。每一模块都要渗透工匠精神的培养。普车实训模块可以分为4个子模块:
一是6S管理与安全教育模块。实训室是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关键场所,也是培养学生的安全生产意识、职业道德、团结协作能力等职业素养的重要场所。在实训室实施“6S”管理和教育,可以让学生在与企业类似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以及行为习惯。
6S管理步骤包含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在实习中,整理即区分物品的用途,摆放好工量器具;整顿则包含规范工具量具等物品放置,明确标识,方便取用;清扫是指正确规范清除铁屑和其他垃圾防止污染;清洁是指正确清洁保养工具、量具,保持环境洁净等;素养即养成良好实习习惯,提升人格修养;安全教育是学生进入普车实训的第一课,让学生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有利于强化安全文明生产意识。安全生产包含人身安全与机器安全,人身安全在于严格遵守《安全文明实习生产条例》,维护机器安全重在正确使用、维护与保养机床。其中,安全教育是这一模块的重点。
二是机床的工作原理、基本操纵技能模块。数控车床是从普通车床上发展起来的,普通车床开放性较大、加工直观,零件的尺寸精度主要靠手动控制,灵活性大,学生在切削过程中通过观察铁屑的形态、颜色等来体会不同切削用量对加工的影响,并通过切削时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体会到如何合理选择切削用量。让学生了解机床系统的传动图、车床的运动结构,有利于学生对机床工作的基本原理以及构造能有更加透彻的了解,对于正确保养数控车床有借鉴作用。基本操纵技能包含车外圆、内孔、台阶零件、内外沟槽、三角螺纹、圆弧等的加工,这些加工方法的学习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切削过程和选择刀具,这些知识也为今后深入学习数控技术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刀具刃磨模块。数控加工中通常采用涂层刀具,基本只需更换刀片而无须刃磨刀具,普车实习中一般使用焊接刀,价格低廉。通过反复的刀具刃磨——试切,使学生能很快了解车刀中每一个角度的名称、作用,这些知识都是数车实习中正确选择刀具的基础。当数控加工中有特殊情况时,也需要刃磨特殊刀具。刀具刃磨更需要耐心细致,必须一丝不苟,这一过程能更好地磨炼学生,提高素养。
四是加工工艺分析模块。编程人员必须具备加工工艺能力才能正确编写程序。在普车实习中,教师在每一课题中根据教学目标让学生完成相关零件,将加工工艺分析作为重要内容来讲解和指导,这样随着教学内容的深入,由简到繁,循序渐进,融入新技能、新工艺,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编制工艺能力。
以上普车模块的实训教学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要求为依据,教学中教师要在现场适时讲解、指导、示范,并根据不同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3)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协调各课程进度。编制教学课程时,在上普车实训课之前应优先安排学习相关的专业基础课,如“机械制图”可以使学生对轴、孔、盘、轮类零件图具备相应的基础知识,能够读图、识图,从而按图加工;“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课程能让学生掌握零件的互换性、标准化、测量技术以及加工过程中质量控制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学”能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性能等;“车工工艺学”与“车工技能训练”课应该互为依托与促进,两门课同步协调进行。
(4)要营造倡导工匠精神的校园环境。工匠精神不但是数控专业学生的追求,也要成为整个校园的价值追求。学校要将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校园文化,感染和潜移默化职业群体,要让那些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技能优秀者成为学习榜样,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形成崇尚工匠精神的良好氛围。
以数控技术引领普车实训课程优化整合,重塑工匠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经过调查,这些学生工作的企业评价良好,学生的适应性良好,在工作中体现了工匠精神。数控专业的实践训练培育了学生的工匠精神,这是适应当前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曾祥菹.理实一体教学法在零件普通车床加工课程中的运用[J].职业,2015,(6):77-78.
[2] 刘洋.普通车床一体化教学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12,(10):125-126.
[3] 李军斌.谈普车和数控车实习教学的紧密联系[J]科技视界,2012,(13):117-118.
[4] 张娟娟.工匠精神在职业教育中的回归与重塑[J].职教论坛,2016,(35):3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