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凉州词古诗

凉州词古诗

时间:2023-05-29 17:5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凉州词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凉州词古诗

第1篇

【教学目标】

1、结合诗后注解,自学古诗,了解大意。

2、抓住重点字词,启发学生联想,读懂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教师的评价,引导学生习得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西域沙漠,人烟稀少,战争频发,这就是唐朝的边塞重镇,凉州。当地歌曲中夹杂有少数民族的曲调,别具一格,人们称之为凉州词,许多诗人以此为曲,以边塞的生活见闻为词,写下了一首首豪迈大气的边塞诗。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著名诗人王翰写的《凉州词》。

2. 齐读课题。

二、分环节教学,确定学习古诗的标准。

1.读古诗,正字音(确定读的标准:节奏分明)

(1).自由读古诗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2). 生试读,师相机进行评价,引导学生更正字音,读准节奏;

(3)教师范读,指导读出节奏。

(4)男女分读,全班齐读;

2.说古诗,明诗意(确立理解古诗的标准:结合注释,适当想象)

(1)请学生分句解释诗句意思,师相机引导;

(2)同桌互说整首诗意思;

(3)请一位学生当堂展示,并总结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借助注释,适当想象)

3.抓诗眼,悟诗情(确定明悟诗情的标准:抓诗眼,品悟诗情)

(1)品味“酒美”

a.同学们,经过刚刚的学习,我们了解到第一行诗写的是庆功宴上热闹欢乐的气氛,那么这种气氛是通过诗中的哪一个词写出来的?

b .从诗中哪些地方看出酒美?

c .酒在我们中国的诗歌文化里,是一种重要的意象,就是助情物,它往往是作者情感宣泄的出口,下面让我们来看看酒在不同的环境里,分别代表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d .对于戍边的战士来说,美酒意味着什么?(大胜之后的庆贺,以酒助兴。越是美酒越是说明将士们的心情非常高兴,越是高兴就更该喝更好的酒)

(2) 品味“催”

a .多好的美酒啊,战士们喝到了吗?那是因为一个字:催。从这个字里,你能联想到什么?(战争开始了,胡人犯边,劫掠百姓)

b .是啊,一个催字,写出了边疆战事的无常。战士们过的是怎么样的一种生活?(朝不保夕,敌人随时来犯,清晨,正午,深夜,琵琶声起,将士出征)

c .如果你是战士,此时你愿意在军营畅饮美酒?还是外出保卫百姓?

(3) 品味“醉”

a .到了第三行诗,它的关键词跟第二行诗有密切的关系,找出第二,三行诗的矛盾之处,我们就找到了关键之字:醉。

b .为何说“醉”字矛盾?“醉”字真正的意思是什么?(将士倒在沙场的样子像喝醉了)

c .死可不可怕?但在将士们眼中,有没有将死亡放在眼里?(视作醉倒,请君莫笑,尽显对生死之淡然,豪迈)

(4) 品味“回”

a .为什么将士们能将生死看淡,原因在最后一行诗中。来,同学们,找一找最后一个关键词:回?

b .能回吗?几人能回?自古以来,从秦到唐,戍边就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胡人是游牧民族,居无定所,行踪成疑,边疆的战士不知道下一次战争是什么时候发生。只知道逢战必失手足,生死之事见多了,便看得淡了。

三.强化主题,总结方法

1.从刚刚的学习当中,我们了解到了边疆苦寒,生死无常,而且还要跟亲人长久分别,如果是你,你愿意成为一名戍守边关的战士吗?

2.那么自古以来,为什么还有无数的将士甘愿留守边关,挥洒热血?因为他们的身后的国家的安危,是百姓的幸福。他们退一步,无数家庭将破碎,孩子们会失去爸爸妈妈,城市会由繁华变得破败,国家会由完整走入衰亡。

3.出示课外资料,加深体会;

4.带着这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诵读全诗。

5.学生通过表格进行自我评价,小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酒美 大胜之喜

催 战事无常

将士 家国天下

第2篇

一年七班

学科

教学内容形式

语文

识字四语文园地一,第一课。古诗《出塞》《凉州词》语文活动:讲雷锋故事

数学

20以内加减法计算新授练习测试

英语

体育

队形队列小游戏

音乐

1、学习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2、拍手打节奏练习

美术

水彩画《船》、折纸小船。教师示范讲解,学生展开想象创造画

信息技术

科学

我们周围的物体 新授演示

研学

安全

远离身边的危险新授情景教学

道法

“我们有精神” 讨论合作交流

手工劳技

剪刀的使用方法及课堂常规训练演示操作

综合

写字

精品书法作品赏析汉字基本笔画指导观摩指导

项目

活动内容

组织形式

体育活动

小型体育竞赛

竞赛

艺术科技 活动

妇女节集会展示

集体展示

班队会

班级常规管理

班会课

班级课程

童眼看世界

绘画

学校社团

学校活动

雷锋故事比赛

竞赛

第3篇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古老的唐诗,优美的宋词。常常在我们回响。

诗歌的海洋里,又不是珍宝。我一回到家,便迫不及待的打开电脑,在“百度”里查找,哇!有《天上的街市》《凉州词》《天净沙。秋思》《太阳的话》《致老鼠》等等,让我看得眼花缭乱,有现代诗,古诗,童诗。就说《天上的街市》吧,这首诗充满了丰富的联想,诗人把夜晚的天空想像成天上的街市,可见,生活中到处有诗的素材。

走进书架前,我又发现诗歌充满着无限的魅力。拿起一本散发着墨香的《唐诗三百首》,什么“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优美的诗句,流传千古,数不胜数,让我不得不佩服古代人民的智慧与才干。

诗歌也让我们明白了不少道理,就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句话的意思是:少年时不知道勤奋读书,等到头发都白了的时候后悔已经来不及了。告诫我们从小就得好好学习。还有“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诉我们要爱惜粮食,因为一粒粒米饭都是农民们用汗水换来的。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只要我们有一颗童心,留心观察,大胆想象,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伴随我们一生!

第4篇

锄禾

唐·李绅(一年级上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二、含数字的古诗

山村

宋·邵雍(一年级上册)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三、含夸张的古诗

1、夜宿山寺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2、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二年级上册)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秋浦歌

唐·李白(五年级上册)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四、描写长江、黄河的古诗

1、凉州词

唐·王之涣(六年级上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浪淘沙

唐·刘禹锡(六年级上册)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惜时

1、汉乐府民歌

《长歌行》(一年级下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明日歌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六、描写除夕的诗

元日

宋·王安石(三年级上册)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户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七、诗中草

敕勒歌

北朝民歌(三年级上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八、诗中山水

1、绝句

唐·杜甫(一年级下册)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二年级下册)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九、诗中海

浪淘沙

唐·白居易(五年级上册)

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暮去朝来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

十、诗中风

赠花卿

唐·杜甫(三年级上册)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唐·李峤(二年级上册)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十一、歌颂母爱

游子吟

唐·孟郊(三年级下册)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十二、以物喻人

石灰吟

明·于谦(三年级下册)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十三、其它写景

江上渔者

宋·范仲淹(三年级下册)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舟夜书所见

第5篇

关健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诗词鉴赏

古人曾说“诗无达诂”,这不仅站在诗歌解释的角度,对诗歌的鉴赏也同样适用。对于中学生的古诗词鉴赏,必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切实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以促进当代对古代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1.初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角度

1.1诗词语言鉴赏。诗歌是有生命的雕刻品,犹如冰灯玉露,看过是赏赞,是慨叹,经历千磨万击,看过是感喟,是敬畏。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的载体,语言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就在于一字的出入,便有高下的悬殊。诗歌的语言在丰富的想象与明晰的概念间跳跃穿行,在直觉的感性与清醒的理性间幻化重生,辨证交织下的语言便有了动态的立体之感。诗歌的音乐美体现在节奏的长短参差,轻重的错落有序,句读的轻重缓急,韵脚的和谐交替之上。

1.2诗词意境鉴赏。在中国古典诗歌里,诗人的思想情感通过对意象的描摹和意境的创造来体现。无意不成诗,无境不生情,诗情与画意,情趣总相通。诗歌是抒情的,诗人用有情的眼光观照自然与生活,当二者相遇,在碰撞下相契相合,意象便产生;当诗人独具匠心,把各种有情意象相互联结创生,一个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便被开启。在诗的形式里,意象是具体的,似可观可感,可从具体的描写中捕捉;意境是空灵的,得自心源,须于笔墨外可得。无论是创造意象还是意境,诗人都追求达到“妙合无垠”的境界,但意境的特征超越了具体的意象,诱使读者展开联想,体悟诗人寄寓意象上的思考和感悟。

1.3诗词风格鉴赏。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通过言语的组织,在文学作品中显示出来并使读者获得审美享受的独创艺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风格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情感基调。但历来探讨风格的角度多样,其中,生活个性与创作个性不可等量齐观,创作个性也不能直接转化为文学风格,只有将两者结合,启发学生从言语的格调与行文的笔性共同去窥视作品的风格。

2.初中语文中古诗词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2.1知人论世,主动了解。一方面,要考察古诗词的写作背景。鉴赏古诗文时,要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把握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优秀的古诗词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深深打上了时代烙印,同时,作品创作和思想感情的表达,与作者的人身经历也具有密切联系,这是古诗词鉴赏中必须把握的内容。例如,杜甫的《三吏》、《三别》都与“安史之乱”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亲身经历密切相关,战乱给人们带来的疾苦以及作者颠沛流离的经历,是杜甫诗歌“沉郁顿挫”风格形成的关键,古诗文鉴赏过程中必须努力把握这一点。另一方面,将作品中的思想感情放入写作的时代背景去作判断。例如,在鉴赏唐代诗人王翰《凉州词》的过程中,作者表达的到底是征战沙场不能生还的悲凉心情,还是战死疆场的悲壮之情?鉴赏中,如果透过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结合盛唐时期昂扬豪迈的时代精神,就很容易把握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2加强阅读,提升兴趣。古诗词鉴赏过程中,诵读是第一步。只有在诵读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把握古诗词的含义,逐步提高鉴赏能力。任课老师要加强指导,强调古诗词背诵的数量和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古诗文功底。古诗词的韵律和节奏之美,诗词中的意境和中心思想的把握,只有通过诵读才能细细体会。课堂教学中,要利用多种形式和方法开展诵读活动,以激发W生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诵读的热情。例如,利用分组诵读法,让学生以小组形式分角色诵读古诗文。将诵读与歌曲演唱有效结合起来,例如,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诵读时,根据该诗词的节奏,采用拍手、踏足、踏歌而吟的方法。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还有利于深入把握诗词意境,有效分析和鉴赏古诗词的内容。

2.3把握格律,切入重点。古诗很讲究音律的和谐圆润,特别是初中语文所选篇目大多为格律诗和词,在这一点表现的尤为突出。为了使诗读起来能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所以古时往往平仄声交错使用。格律诗句数固定,如五言、七言、五律、七律等。此外,在初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中,要合理应用诗眼分析法,纵观古代诗词中的名言佳句,“诗眼”通常是句中的某个动词,优秀的诗人往往非常注重动词的巧妙应用,通过生动有趣的描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而有效表达诗词的中心主题。例如,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中的“就”字,写作过程中经过仔细推敲,通过“就”字的应用,巧妙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渴望与憧憬。总之,整个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善于抓住“诗眼”,离理解全诗的基本内容也就不远了。

古诗词的学习主要就是积累与练习。想要学好古诗词,就需要积累关于古诗词的相关文学知识,立足古诗词的精华,行知人论世之举动,达提升兴趣之目的,最终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参考文献

[1]董杰.高中宋词教学中文学鉴赏力的培养[D].河北师范大学,2014.

第6篇

古诗词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品味语言、感知意象、感受意境、感悟意蕴,在潜移默化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古诗词教学 语言 意象 意境 意蕴 审美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总目标”中明确提出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并要求初中学生在7~9年级背诵优秀古诗文80篇(段)。可见古诗词教学对加强中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培养审美能力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课堂教学中选择和确定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才能达成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呢?

一、品味语言

充满诗意的语言文字是传达思想情感的桥梁,是蕴藏美的物质外壳。它的审美价值主要体现在学生可以用解读语言文字的方式发现古诗词作品中蕴藏的美,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

在学煜的《相见欢》时,有的学生质疑“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是否准确。确实,离愁是人的一种情绪,是无形的,怎么能剪,又如何理呢?学生们也纷纷加入了讨论。我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生活中,只有丝缕之类的东西才能“剪不断,理还乱”。显然,李煜是用“剪不断,理还乱”的千丝万缕来形容纷杂而又难以解开的离愁。后主李煜丧国被囚,故国不堪回首,愁情万千;幽居深院小楼,感伤寂寞;未来性命堪虞,忧虑惆怅。这种种纷杂的感情丝缕,缠绕着他,剪也剪不断,理也理不清。通过这样的咀嚼,学生对李煜的离愁有了深刻形象的认识,品味鉴赏诗词的能力也得以提高。

二、感知意象

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或意象,本质上是作家主观经验客观化的艺术结果。可以通俗地认为,它是作者以主观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改造、熔铸的艺术化了的客观景物、事物、人物。在古诗词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意义。在诗词教学中,选择从这个层面引领学生欣赏诗词,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古诗词作品的思想内涵。

古诗中的“柳”就是一个典型的意象。一方面因为“柳”和“留”谐音,另一方面相传长安有一个地方叫霸桥,人们送亲友远行到此地后,有折柳枝赠别的习俗,所以人们很容易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这个意思上来,写诗作时常常把折柳、吹笛、怨别和思乡等联系起来。中学语文课本中王之涣的《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的“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李白的《塞下曲》中的“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等诗句,都用“杨柳”这一意象来表达离别思乡的深情。在教学这些作品时,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人们对“柳”这个意象的传统审美习惯,准确地理解它所寄寓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从而深刻地体会诗中所寄寓的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和依依不舍之情。感知诗词中的意象,才能从平常中体会出浓情,才能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准确理解诗词的思想内涵。

三、感受意境

诗人白居易就以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早春时节钱塘湖畔的迷人风光:一湖春水,微波粼粼。湖水刚与堤平,像一幅吹皱的轻纱一直飘向天边。几处黄莺的雏儿在枝头叽喳争相歌唱,仿佛在抢先报告春的到来。新来的燕子飞进飞出,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心灵深处投影出诗中所描绘的自然美景。透过“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白沙堤”等客观图景的美丽,领悟作者流露于字里行间的对早春的喜爱之情。学生依据作者饱含深情的文字,于脑海深处充分想象自然界美丽的画面,自然能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获得诵读诗词的体验。

四、感悟意蕴

所谓古诗词作品的意蕴,指的是诗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包括历史内容、审美意蕴、哲学意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亦可据此入手,用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帮助学生洞悉诗人的内心世界,形成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体验诗词的情感美。

第7篇

一、用“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

1.范读诗歌,用优美的语音感染学生。我用优美的语音把诗意表达出来,尽量在语言上给学生以美感。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把诗中“孤”、“独”二字读的深远幽邃,既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又跟“绝”、“灭”的情景形成强烈对比,把学生带入了雪野空旷、寒冷和凄清的环境中,使他们能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创设情景,感受诗美。欣赏是诗歌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在这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如朗读《初春》,要满怀喜悦,读出诗人对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春天的热爱之情。这首诗通过植物生长、动物活动、人的活动来展现春天的美丽,读时要把握这些情景变化和欣喜情怀的不变。朗读要形式多样,如范读、齐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等;要灵活运用录音、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印象,让学生乐于读,善于读。读,不应该是简单的重复,每一次读都应该有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要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达到由读通顺到读懂、读出感情的目的。)多媒体的感性刺激以及情景的创设,使学生感受、并体验诗歌的内涵。

3.古诗很讲究语言文字的推敲。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强对诗的语言文字的探讨,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启发学生对“绿”字进行探讨。因为探讨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寻求最佳最美境界的过程,即用最美的语言文字表达最美好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在品析字词中,潜移默化地感知语言美,这样在教学中,不仅帮助学生发掘了诗句中的语言美,引起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还能培养学生在写作时遣词造句的能力,在语言表达上仔细推敲,选用最恰当的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发展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二、用“美”的画面,帮助学生想象

教学古诗,还应该图文结合,驰骋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本身就是书画结合的艺术品。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短短两句诗中,“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色彩,织成了一幅瑰丽的图景。教学时,我经常运用画简笔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小学生是凭借形象而引发想象的,让学生通过视觉去感受图画中的美,与诗相互印证,以此获得美感的愉悦,进而欣赏画面美。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增浓,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他们对色彩的喜爱。

有时也会根据诗歌的需要做成动画、或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感受诗歌的图画美,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三、用优美的“意境”,唤起学生的美感

意境,是指诗里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引导学生揣摩意境,就是既要把握诗人抒发的感情,又要理解这种感情是通过什么事物来表现的。诗歌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表达感情。形象是诗的本质。而诗歌的形象不同于造型艺术和表演艺术中的形象,直接作用于欣赏者(学生们)的感官,而只能借助于语言作媒介,由学生自己运用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去感受和再现诗歌中所描绘的形象。同时由于它具有间接造型的特点,能从更多的侧面来揭示形象的丰富内涵,给学生提供想象和再创造的广阔天地。如教学王之涣的《凉州词》,就要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体会在悠悠黄河、万仞孤城的广阔背景下戍关将士吹奏思念家乡笛子的画面,领会诗人抒发对朝廷不关心戍关将士生活的无限感慨之情。又如教学《独坐敬亭山》,要通过学生探讨明白:“众鸟高飞尽”说明只留下李白孤独一人;“孤云独去闲”说明云也飘走了,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说明诗人孤寂到只有把山当朋友来倾诉心中的孤独。在这个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避免教师盲目灌输,学生被动接受。有的诗歌学生可能不能完全懂,只能领略大意,教师也不要过于苛求。因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要学生能够“理解主要内容,体会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就行。

第8篇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学习古诗对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智力和语言的发展、陶冶学生情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还能增加生活情趣,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贪玩好动,再加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学习兴趣,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题。在新课改背景下,怎样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做好预习,明确学习要点

古诗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意境深邃、内涵丰富,并且表现手法多样,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正确的古诗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还可以教会学生为人处世之道,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引导学生,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和学习时间,使学生愿意主动思考,并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一堂语文课要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的预习必不可少。如果所有的知识点都需要在课堂上讲述,不仅加重了教师的负担,也不利于学生听课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指出重难点,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自主预习,比如说作者、背景、生涩字词等。例如学白的《赠汪伦》,如果不了解诗的写作背景,学生不禁会迷惘,水真的深千尺吗?写的是友情还是爱情?还有南宋陆游的《示儿》,如果学生不了解当时南宋朝廷屈辱求和、偏安一隅的背景,就难以体会诗人临终前满腔的悲慨。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自主学习,可以自己解决这些疑问,不但加深了印象,还提高了自己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独立学习的能力也会有所增强。

二、激发兴趣,丰富古诗教学

当前的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充盈着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上古诗文特有的含蓄凝练使学生潜心学习古诗变得十分困难。而且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大多是“灌输式”教育,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方法单一,教学质量低下,学生完全感受不到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体会不到作者在寥寥数语背后寄托的深厚情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应付考试,往往注重对字、词的解释,将很多精力和时间放到了古诗翻译上,缺少对全篇的整体把握,学生无法展开想象,于是很难理解古诗的深层内涵,领悟不到词的意境。想要改善这种状况,教师必须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阶段的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比较差,对于学习知识往往是凭借感性认识,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会深入研究,不感兴趣的知识便无法继续。学生无兴趣、无精打采,必然会影响教师的授课,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学生对所学内容饱含兴趣,就不会排斥听课,反而会以学习为乐,勤于研究,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唐代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可以给学生讲述关于“阳关”的历史典故,既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又成功地引起学生兴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了课堂上。多媒体教学存在诸多优势。利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可以突破自身条件的限制,补充设计教材难以涉及的生活内容,输入生活信息,向学生展示丰富的教学资料,使学生全面理解教学内容。同时要保证多媒体课件的内容具有趣味性、新颖性,同时还要具有针对性。还是用王维这首诗举例子,“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在上课伊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阳关的照片,介绍有关的旅游景点,更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古诗意境的理解。

三、强化朗诵,体会古诗情感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现代人的精神生活浮躁、苍白,我们可以从优秀古典诗文中摄取精神的雨露甘泉,洗涤我们的灵魂,从这些美的境界中,感悟古人的智慧才情,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提高我们的国学修养,提升我们的品味。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有利于更好地感知意象,有利于画面在脑海中的展开。例如,学习到《敕勒歌》中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脑海中会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尽头仿佛和天空融为一体,一阵轻风吹过,有牛羊闪现,但瞬间又被淹没在绿色的海洋里,整个草原充满勃勃生机。经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后,教师再加以适当讲解、引导,古诗的神秘面纱便会被揭开。古诗是语言的艺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对古诗的内容有一个初步地理解,还可以体会到古诗和谐的韵律美。“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在对古诗内容有了初步理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表达自己的看法,对于不同的见解,教师要加以尊重。例如,唐代王翰的《凉州词》,有同学认为体现了诗人对战争、对生死的豪放,有同学认为表达了作者极度悲痛的心情。对此,教师可以作进一步的讲解和补充,让学生真正理解古诗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取多种朗读方法,如个人朗读、小组朗读、优秀学生示范朗读等。

四、学以致用,回归日常生活

古诗是先人圣贤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是古代文学家和思想家智慧的结晶,具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历久弥香。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致用”,古诗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增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能够将学习到的知识回归到生活,学以致用。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自控能力还比较差,感性认识比较强烈。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通过仿写、游戏、表演等形式,使古诗生活化。例如,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描写一个稚气未脱的小孩在水边聚精会神的钓鱼,有路人走过来问路,小孩赶忙摆手示意,生怕惊动了鱼儿。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这两个角色,使同学深入理解儿童天真、认真的童趣和童心。还有南宋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描写古时候的人民都很忙碌,孩子们虽然不会劳动却也不肯歇息。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演绎下田除草、搓麻线等动作,以及其他肢体语言。通过表演学生还会懂得劳动的辛苦,珍惜劳动成果。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其语言凝练含蓄、形象生动、意境深邃、内涵丰富,并且表现手法多样,是语文发展不可逾越的工具,古诗教学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古诗的学习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甚至有助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和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教师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并且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最后学以致用,让古诗回归生活。

作者:吴广华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大桥中心小学

第9篇

诗人王维在《山居秋暝》中,淡淡几笔勾画出一幅雨后山村的晚景图,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犹如世外桃源一般,这种写景抒情诗,我们常采用“唐诗素描”法去引导学生赏读。所谓“唐诗素描”就是加以想象,把诗改写成散文的形式,融进改写者自己的感情的方法。

《山居秋暝》赏读课,我们就采用了此法,在学生初读,了解大意之后,出示了这样一组文字:

首联:秋天的傍晚,山雨初晴,山林被冲洗得清清爽爽,万物焕然一新。袅袅娜娜的炊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中缓缓游动。

颔联: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上了树枝。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清亮的细流潺潺地淌过石头,隐隐地流向远方。

颈联: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尾联:时光如水,春芳消歇;宁静与闲适,让人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把这份淡泊,这份淳美,这份幽静而缥缈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深处。

让学生轻声缓慢地朗读,体会画面美。通过对上面文字的朗读,力求让学生领会诗的意境。

接着采用抓关键字的方法继续研读诗歌,体会每句描写的景物特点和蕴涵的感情,小组再商讨诗歌的每一联该用怎样的语气、语调、节奏来读。在首联的合作学习中学生很容易就找到“空”“新”这样的形容词,但不太会分析。我就加以引导:“空”“新”写出了怎样的景物特点?参照首联的“素描”学生认为是空旷、清新的意境。我又引导学生适时想象,“空山”真的就是山里一无所有吗?它侧重写深远、宁静,不是“山空”而是“心空”, 这两个字既写出了环境的寂然、幽邃,也抒发了诗人清悠、静穆的情怀。应该用轻柔的语调、舒缓的节奏,确定清新、幽静的感情基调,读出一种凉爽、清新之感。

以此为例,抓关键词,分析景物特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情感。在此基础上确定朗读基调。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在学生的细致赏析下,动情的朗读中呈现出来。诗歌语言的赏析涵咏、咀嚼品味和诵读融为一体,相辅相成。

整个过程,由朗读切入,从朗读的角度对诗歌语言进行赏析,最后再以朗读的形式反馈呈现出赏析的成果。课堂上既有朗朗的读书声,又有学生心灵的震荡和思维火花的闪现。在读中发现,在读中表达,展现了诗歌的韵律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这是一个完整的读赏过程。

受素描手法的启发,为了更好地理解文意,诵读好古诗,我认为还可采用拓展延伸——联读的方法。

第10篇

【摘 要】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一切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可见,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了解事物的共性和个性,认识事物本质。因此,“比较”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有一定的借鉴性。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比较阅读

古诗词是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灿烂文化深深积淀的体现。学习古诗词是学生加强文学艺术修养,提高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怎么引导学生去学习呢?“比较阅读法”是指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恰当、合理的比较引导学生透视语言现象,发现语言规律。初中阶段的古诗词光课内的就有六十首,且这些古诗词内容涵盖面广,涉及到许多历史知识和典故,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思想来理解。因此,在教学这些诗词时采用比较阅读,既可减少教学时间,又可提高学生的鉴赏水平。

1. 把同一作者相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学清照的词《武陵春》和《醉花阴》,这两首词都抒发了作者对故去丈夫的无限思念与忧愁之情,体现出哀婉动人的风格;但在写法上却略有不同:《武陵春》重在通过描写人的心理活动抒情,尤其是“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一句用奇特的比拟,假设的情景写出了词人的愁绪之深之重,与春天的美好形成鲜明的对照。《醉花阴》重在通过写景抒情,“薄雾浓云”、“玉枕纱橱”、“暗香盈袖”、“帘卷西风”等词句无不烘托出“愁永昼”、“凉初透”的秋季萧瑟氛围,塑造出“莫道不消魂”、“人比黄花瘦”的女主人公形象。

2. 把同一作者不同风格的诗词作比较 如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和《浣溪沙》,这两首词风格迥异,《江》粗犷豪放,《浣》清新祥和。《江》的上阕记叙出猎情况,下阕抒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豪情,尤其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一句比起同为豪放诗派的范仲淹更为奔放洒脱;《浣》的上阕描写乡村之景,下阕记叙寻茶之事,“簌簌衣巾落枣花——牛衣古柳卖黄瓜——敲门试问野人家”无不流露出自然的生活情趣。

又如:诗圣杜甫《春望》一诗集中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诗风。诗人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而见花落泪,闻鸟心惊。诗人的另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人为平复叛军而喜,为收复失地而狂,为结伴返乡而歌),两首诗一忧一喜,一首是忧极而惊,一首是喜极而狂,正反对照,突出诗人与祖国人民共呼吸,共命运的崇高人文情怀。

还有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前生活舒适安定,与丈夫金石考据家赵明诚游于文艺;北宋灭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饱经国破家亡的苦难,生活颠沛流离。因而她前期词作主要反映闺中生活、自然风光和与丈夫的离别相思。后期词作主要写亡夫之痛、故国沦丧之悲及伤时念旧的抑郁情怀。

3. 把不同作家同一主题的诗词作比较 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如学习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同时诵读其他有关“咏柳”的名诗,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塞下曲》)、“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凉州词》)、“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o采薇》)。把这几首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可在对比诵读中提升感悟能力。

在教《石灰吟》和《墨梅》这两首古诗时,可紧紧抓住两首古诗中一个非常传神的“留”字,让学生明白了这两个“留”字都是用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石灰吟》中诗人愿意像石灰那样不怕磨练,洁身自好,敢于粉身碎骨,是为了把清白永留人间。《墨梅》中诗人借墨梅的不畏严寒、清香四溢的特性,表达自己对贞洁自守的高尚品格的向往。这样处理,可激发学生多元化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

也有一些不同的作品描写了同一种事物,却有不同的神韵。如对春草的描写:有“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也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这几句诗都是写草,但草的深浅、情态各不相同,把这几句诗比较来读,学生就会得到作文启示,原来同一事物可以写得这么多彩多样。

同是送别诗,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是一种少年刚肠的离别。王维在《渭城曲》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一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是一种深情体贴的离别。李白的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4. 把同一词牌名的不同作家的诗词作比较 如晏殊的《破阵子 燕子来时新社》和辛弃疾的《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晏殊身处北宋繁华稳定时期,官居高位,内无衣食之忧,外无家国之患,自然在所描写的少女乡邻生活——“疑怪昨宵好,元是今朝斗草嬴,笑从双脸生” 中流露出生活的快乐与轻松;辛弃疾却面临南宋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奸臣排挤,朝廷无能,内忧外患,在所描写的军营战斗生活中,为国戍边的豪情与壮志难酬的愤慨同存——“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第11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因此我们要着重关注这些词,它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动词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形象的传达了诗人感时恨别的痛苦之情。

2.修饰语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刀。(王之涣《凉州词》)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它不但画出了高山环抱中的城堡处境的高寒荒僻,也写出了戍边士卒怀念家乡,孤独寂寞的情怀。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细”,脉脉绵绵,写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贴切。

3.特殊词

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1)像叠词:往往用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

(2)像表颜色的词: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一般用来表现心情。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表明了诗人明快的心境。

二、诗歌修辞手法的运用

1.比喻

比喻是最常用的技巧,要注意体会它的形象生动性。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愁”之源源不断。又如“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因远行而引发的感慨。

2.对偶

由于对偶成对使用两个文句,字数相符,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常被用于各种文体。它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另外,它具有高度概括性,在诗歌中较为鲜明、集中,并且对比性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

例: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王维《过故人庄》)

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3.夸张

夸张常用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用夸张的手法描绘瀑布,突出了瀑布的磅礴气势。“飞”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与“三千尺”连用,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突出了水流之急。

4.互文

互文是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5.双关

双关是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词的多义和同音的条件,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谐音双关和意义上的双关。在古诗词,特别是民歌之中,经常运用谐音双关来贴切地表达男女间的爱情,既生动活泼,又形成一种特殊的风格。如刘禹锡的《竹枝词》中“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睛却有晴”中“晴”即“情”义;李商隐《无题》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丝”即“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意义上的双关在古诗中也经常出现。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蝉》)这句中的“高”既实指蝉所居的梧桐树高,又暗指“饮清露”的品格之高。

第12篇

一、古诗中笛音多与《折杨柳》《关山月》《梅花落》一类的乐曲有关。

《乐府诗集》之民歌“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这是写离别的诗。诗中“长笛”吹“折杨柳”曲,叹惜别情,可谓古诗第一笛。笛与《杨柳》曲、与“折杨柳”文化掌故的结合,决定它从诞生起就具备了其他乐器所无法替代的底蕴。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等,在诗中笛与“折杨柳”合为一体作感情的呼应,是用以烘托感情的媒介,用笛声表现故园之思、亲人之念。

《乐府解题》里载“《关山月》伤离别也”。王昌龄《从军行》“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说亲人之念。陆游《关山月》“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意谓在《关山月》曲调中,寓有壮士报国无路的悲哀。这心情谁能理解!

《乐府诗集》卷二十四《横吹曲辞》曰“《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李清照《永遇乐》词“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春意知几许”,其中“染柳烟浓,吹笛梅怨”是“烟染柳浓,笛吹笛梅怨”的倒文,“梅”指《梅花落》曲调。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胡天北地,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那座戍楼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将“梅花落”拆用,构成虚景,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和色和香洒满关山。写声成象,而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配搭和谐,虚实交错,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感而不伤。

二、笛韵不断演变,开掘创新,蔚观。

唐陈羽“横笛闻声”意象除却陈陈相因,赋予全新内容。《从军行》“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在恶劣的自然环境的背景上,突然传来嘹亮的笛声。笛声来自何人?诗人以“不见人”宕开去,却展现一幅威武雄壮的行军图:一支军队在红旗指引下向山顶进发。未言吹笛人,吹笛人自在。此刻“红旗直上”是“横笛闻声”的壮举,此刻的笛声成了激励将士冲锋陷阵的号角。《风俗通》说:“笛,涤也,所以涤邪秽纳之雅正。”或许正是“笛”中应有之义吧。

赵嘏《长安秋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借深秋景色抒思乡之情。大雁还乡触发诗人乡愁,他在虽高亢却不欢快的长笛旋律里,默然无语独倚楼上顾影自怜。“长笛一声”说景含情,笛声高亢响远,似要牵动倚楼人的乡思远去,笛声一鸣即止,旋律不知失落何处,倚楼人怅然若失。《唐诗纪事》载杜牧读了这首诗,对于“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吟味不已,“因目嘏为‘赵倚楼’”。

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一个秋风瑟瑟、秋雨潇潇的夜晚,客游湘江的诗人面对沉沉暮雨、滔滔江水……不禁浮想联翩,报国的雄心、怀才不遇的忧闷、飘零他乡的凄苦、知音难觅的惆怅,一时汇集心底,于是写下这首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名篇。诗的最后两句“渔人相见不相问,长笛一声归鸟门”,运用《楚辞・渔父》的典故,屈原放逐尚有渔父对话,而此时的诗人虽不及屈原境遇恶劣,但却孤独得连一个对话的人都没有。伴随诗人度过这寂寞夜晚的,唯有一腔难酬的壮志、一天秋风秋雨,一江滔滔流水。至此,我们在慷慨悲凉的笛声中又听到一声怅惆的叹息。

宋释仲殊《润州》“北固楼前一笛风,断云飞出建康宫”,诗人伫立在北固楼前远眺大江,不知哪里随风送来阵阵笛声,看晴空里片片白云悠悠,不禁令人怀念起已逝的南京建康宫故址来。“一笛风”脱胎于杜牧“深秋帘幕千家里,落日楼台一笛风”诗句,由笛声断云而想起六朝遗址,寄寓了国家兴亡的感慨。

朱淑真《秋日晚望》尾联“倚楼堪听处,玉笛在渔舟”,诉诸听觉,抒情主人公不忍听秋声,忽闻渔舟笛声渐渐又奏,激起新的感情涟漪:如水月色洒满西楼,孤独少女凭栏凝眸,寥廓江天澄江横流,波光粼粼渔火跳荡,悠扬玉笛夜空缭绕……好一幅晚秋雨霁图,动人遐思之境如在眼前。一笛尽显功力才情,难怪文学史上说朱淑真与李清照齐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