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环境污染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环境也已经承受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现阶段的环境污染已经影响到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以2006年全年的部分领域指标数据为例:2006年,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1428.2万吨,比上年增长1.0%;二氧化硫排放量2588.8万吨,比上年增长1.5%。2006年,全国环境污染治理投资为2402.8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15%。
二、环境污染问题产生的来源以及产生原因分析
环境污染在我国国内到处可以看到,无数的江河水资源被污染,土地被破坏、沙漠化,空气质量差,气候恶劣。论文百事通引起这些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即使从经济的角度而言也是种类繁多,故笔者对这些纷繁的原因进行简要的归类,总结出以下两个主要的方面:
1、国内经济主体保护环境意识淡薄。
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之间在进行交易,通过多次的交易,逐渐形成了多个市场的均衡价格。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但是现实情况却往往无法与理论保持一致,任何经济主体的个体行为,都会对第三方产生外部性影响,以钢铁、有色金属、造纸等行业为例,他们要生产产品,就必然会产生对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虽然这些有害物的产生的无法避免的,但是我国国内经济主体由于他们单纯追求个体企业账面成本的低廉以及对环境保护意识的淡漠,而随意排放这些污染物进入自然环境,对经济产生了极大的危害。
2、发达国家的部分产业输出,转嫁本国环境危机。
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公害与污染、转嫁本国的环境危机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直接投资进行转移;二是通过垃圾废物的出口。
(1)、由FDI引发的环境污染。
西方一些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由于其国内严格的环境标准和高昂的环保费而无法立足,往往以国际经济合作、国际投资的名义或直接通过跨国公司将某些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我国相对宽松的环境管制导致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从而加重了我国环境污染的程度。我国在引资过程中,之所以会产生很严重的环境污染负效果,除了发达国家和国外企业的原因之外,也是由于我国目前存在的不足而导致的。一方面,我国的外资政策显得过度优惠。为了吸引更多的外资,往往忽视环境污染。一些境外投资商以此为契机,在我国兴建污染防治费高、处理难度大、易给东道国带来严重污染的企业以获取高额利润和逃避严格的污染治理。另一方面,环境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很早就开始运用法律手段来调整外商投资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但关于外商投资环境保护问题法律、法规不完善,而且执法不严,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提供了相对宽松的法制环境。
(2)、用做原材料的进口废物对环境造成的破坏。
我国进口废物用作原料加工利用已有十几年历史,进口废物数量一直保持高速增长趋势,对于增加再生资源供给、缓解原材料供给不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中国废钢铁协会统计,我国近些年废钢铁进口量每年都维持在1000万吨左右,2004年我国钢产量达到2.7亿吨以上,全年共消耗废钢4707万吨,其中进口废钢铁1023万吨,占全国废钢铁消耗量的20%。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背景下,进口废物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还会不断提高。目前我国进口废物加工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问题非常突出,非法进口垃圾的事件时有发生,大量危险废弃物通过夹带或走私等途径进入到国内,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三、协调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对策
1、完善产权制度
单个经济企业的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我国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通过改进产权制度以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其实质是将外部性内部化,将公共物品“改变为”私人物品。实际上,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重要区别,即可否排他地占有或消费,可以转换为是否可以单个地向消费者收费。论文百事通
2、政府的税收
建立健全环境税征收机制。自20世纪70年代起,不少发达国家将税收作为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政策措施,把环境税引入其税收制度。纵观这些国家的环境税收,都是依据“谁污染,谁缴税”的原则,涉及大气、水资源、生活环境、城市环境等诸多方面,其课征范围极为广泛,并都把环境税收取得的收入专项用于环境保护,使环境税在环保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新晨
3、调整产业结构。
应对我国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必要的产业指导,限制严重污染项目,对能源、原材料工业等,通过产业政策进行干预。我国目前还是农业大国,绝大部分的劳动者还是农民,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我们逐渐认识到,仅仅发展第二产业是完全不够的,第二产业的过渡发展使得一些城市发展进入了瓶颈阶段,而与此相比,我国的第三产业发展却特别不足,我们需要做的必须是加大力度发展第三产业,均衡各个产业的发展,使得我国的经济能够和谐发展。这么做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节制我国目前第二产业对环境破坏的程度和第三产业一些行业对环境保护的力度。
4、完善法律法规。
制定进口废物管理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的规划,逐步完善进口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疏堵结合,避免社会争端激化。在加强进口废物管理时,应注意使用疏堵结合的方式,谨慎使用“一刀切”,以“堵”为主的管理模式。对地方政府和环保部门而言,“堵”是一个短期行为,而“疏”才是管理的侧重点,在加强环境监管的同时,要积极寻求解决思路,建设加工园区,实施圈区管理,在提高环境“门槛”的同时要给与企业发展的空间,使“堵”与“疏”充分结合,才能引导进口废物加工产业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避免因管理不适引发的社会争端。开展征收进口废物环境治理费的研究和论证.
【参考文献】
[1]《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全晓书新华网2006年06月06日
关键词:锦州农村; 对策及建议; 环境污染问题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1803
1引言
近年来,锦州市各县区、各部门按照国家、辽宁省农村环保工作的有关精神,不断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开展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农村生态示范区建设、土壤调查及农业污染源普查等工作,使得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污染问题依然严重,环境问题亟待解决。
2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
2.1农村生活污染不断加剧
全市农村每年生活垃圾排放量约60万t,生活污水约0.5亿t。由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污水缺乏有效收集治理措施,生活污水排放分散,水量小,污水收集难度大且建设成本高,致使管网覆盖率低,少数村镇污水处理厂运行效率低,处理效果差;农村生活垃圾不能得到有效处理,生活垃圾在沟渠、村头路边,随意乱倒堆积,成为新的污染源。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的生活垃圾的组成日趋复杂,有毒、有害物质增多,农民的垃圾还田积极性不高,土地消解比例下降。垃圾处理率低、处理设施建设不完善和管理落后,导致大部分污水随意排放,垃圾排放多为填沟、填坑、沿河排放和露天堆放,严重影响村容村貌,雨季被冲入河流造成水体污染。城市生活垃圾向农村转移的现象仍然存在,清运车将垃圾倾倒在农村,成为农村环境的“潜在污染源”。综上,由于对农村生活污染缺少行之有效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导致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2畜禽粪便污染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村养殖专业户越来越多,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大多数养殖专业户对畜禽场排放废弃物的处理和贮运能力不足,畜禽产生的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放,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无害化处理,造成臭气四溢,粪水横流;畜禽场产生的废液污水,多数就近直接排入沟渠,导致农民生产和生活环境污染加剧。未经过无害化处理的畜禽粪便含有多种致病病菌和寄生虫卵,直接作为肥料,或一遇大雨,粪便污水随地表径流入水体,必然会导致疾病传播,威胁到人体健康。
2.3新能源利用率低
多数村屯对太阳能、秸秆生物能等新能源利用率低。大量秸秆在农田直接燃烧在浪费能源的同时,还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4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农药、化肥及农膜的大量使用,使农产品的污染居高不下,“白色污染”有增无减。农民盲目追求农产品单产,超量或不科学使用化肥,使农产品质量降低的同时过量的农药化肥随地表径流造成对地表及地下水潜在污染威胁;此外过量或滥用农药,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同时还影响到有益生物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致使生态失去平衡;大量使用地膜或塑料大棚,可以使农作物早结果、早上市,但不容忽视的是,大量使用地膜,又不进行清理或科学处理,长期使用,对土壤十分有害,造成了农用地膜污染严重。这些都使农村及农业污染日益加重,农业面源污染比重逐步上升。
3环境污染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3.1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锦州市目前各县政府所在地均拥有一座县级污水处理厂,并投入运营,但各乡镇和村民居住集中村屯的污水处理厂(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根据锦州市农村现有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结合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的现状,全面启动乡镇(中心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基本实现各乡镇都有污水处理设施的目标,同时对于规模较小的村屯修建排水沟及出户排污水管道,修建氧化塘接收污水,种植水生植物,实现污水自然氧化并有效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农村人口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问题,实现可收集污水基本得到治理、配套管(渠)网初步形成、治理设施正常运转。
3.2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对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力争在现有县城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基础上建设规模较大乡镇生活垃圾集中处理处置设施,大力推进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推动人居环境的全面改善。在重要水源地、交通干线沿线、主要河流域沿岸和城市近郊等重点区域的村庄,充分依托现有的城镇垃圾处理设施,对生活垃圾进行集中收运处理,采用“户分类、村收集、镇(乡)中转、区(县)处置”模式。在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的地区,实行垃圾不出村,除沤肥、回收利用外,自行将不可利用垃圾填埋在合适的地方,采用“统一收集、就地分类、综合处理”模式。
农村垃圾收集转运体系由县区政府统一负责,或乡镇政府直接负责,或乡镇委托公司市场化运营。积极推进农户或村庄实行源头分类,就地减量收集,分拣回收可利用垃圾。鼓励收集废家电、废电池、农药瓶、废灯管(泡)等有害垃圾,并定期交送有相应处理资质的单位集中处理。各镇建立专业环卫保洁管理队伍,负责镇区内(包括自然集镇区域)及交通干道两侧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的卫生保洁;各村建立保洁队伍,负责本村范围内农户、企事业单位的垃圾清运和公共区域保洁。全面推进农村垃圾“组保洁、村收集、镇中转、县(区)处理” 的生活垃圾集中收集与运转的四级集中处理模式体系,以及“市、镇(街道)、村(居委会)、组”四级联动、分级负责、城乡一体的长效保洁机制。到2015年,所有行政村设置垃圾箱,聘用保洁员,配备垃圾转运车,保障垃圾的统一集中焚烧处理或填埋。各乡镇根据实际需要分别设置垃圾中转站,中心村及其他大型农村居民点设置垃圾收运点。各村(居委会)负责选点建设垃圾池,组织落实保洁人员和设备,将属地范围内的生活垃圾统一清运至镇(街道)垃圾中转站,并负责对本村(居委会)保洁人员进行管理考核。各镇(街道)中转站压缩处理后的垃圾由^环卫办统一转运至县(区)垃圾填埋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建立专业环卫保洁队伍,环卫保洁员按大村4人,小村2人配备。
3.3农村畜禽粪便治理
目前,各县区养殖业发展迅速,养殖种类涉及肉牛、奶牛、肉鸡、蛋鸡及猪等5类,且饲养量不断提高,为县域农畜业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及保证城乡居民菜篮子供给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由于没有普及规模化养殖场,畜禽散养户居多,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对畜禽粪便治理应按照规模化养殖场、分散式畜禽养殖小区及庭院养殖户分类治理原则。
(1)对规模化养殖场,按照雨污分流、干湿分离、种养结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指导养殖业主进行综合配套治理。采用节水措施,减少污水排放;铺设污水管道、实施雨污分流、完善沼气池等粪污处理设施;建造与养殖量相匹配的防雨水冲刷(流失)的干粪堆仓和污水处理池,保持养殖场整洁卫生等措施,强化养殖面源污染的“源头控制”。鼓励建设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有机肥生产利用工程,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2)鼓励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进行适度集中,对污染物集中收集和治理。
(3)对分散的小规模庭院养殖,主要依靠加强宣传,推进人畜分居,实行畜禽圈养,鼓励建设沼气处理设施,配套“一池三改(沼气池、改厨、改厕、改圈)”等技术措施,引导粪污还田利用。针对养殖专业户和散养户积极推广诸如发酵床养殖等新的生态养殖技术,做好粪污处理技术筛选及推广。
到2015年末,全市100%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已配套完善固体废物和污水贮存处理设施,但要保证设施正常运行,同时畜禽粪便处理率达到80%以上。
3.4农村新能源利用
新能源主要包括太阳能、秸秆综合利用、沼气利用、氢能、核能、风能等,结合目前锦州市农村地区实际情况,重点推广生物质能转化、太阳能综合利用和沼气发电等农村新能源。
3.4.1太阳能开发利用与推广
太阳能目前在农村正在普遍采用,太阳能热水器主要用于取暖、洗澡、日常生活用热水、冬季养猪拌饲料等。至2015年农村30%住户采用太阳能供热。
3.4.2沼气技术综合利用
随着北方冬季沼气应用技术的成熟,以及农技部门的大力推广,沼气应用的优点在广大农村被普遍认识,被采用的越来越多。主要技术以“一池三改”、“四位一体”为主要内容,农户改厨、改厕、改圈,发展沼气生态农业,也包括乡村级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和县级服务站。
3.4.3秸秆综合利用
建立以企业为龙头,农户参与,县、乡(镇)人民政府监管,市场化推进的秸秆收集和物流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建设必要的秸秆储存基地。鼓励发展农作物联合收获、粉碎还田、捡拾打捆、贮存运输全程机械化,建立和完善秸秆田间处理体系。大力推广秸秆快速腐熟还田、过腹还田和机械化直接还田。鼓励养殖场(户)和饲料企业利用秸秆生产优质饲料。积极发展以秸秆为基料的食用菌生产。结合农村环境整治,积极利用秸秆生物气化(沼气)、热解气化、固化成型及炭化等发展生物质能,逐步改善农村能源结构。推进利用秸秆生产燃料乙醇,逐步实现产业化。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鼓励采用清洁生产工艺,生产以秸秆为原料的非木纸浆。引导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人造板材、包装材料、餐具等产品生产,减少木材使用。积极发展秸秆饲料加工业和秸秆编制业。到201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0%。
3.5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对于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应采取多方位多渠道进行,具体措施如下。
3.5.1逐步建立农村土壤监测体系
开展粮食主产区、瓜果和蔬菜产地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影响区等重点地区土壤污染加密调查。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地区和“以奖促治”政策实施村镇开展土壤环境监测试点,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加强土壤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建立土壤突发环境事件预防预警工作协调机制。加强土壤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专门人才。
3.5.2加大农用地土壤环境保护力度
以基本农田、重要农产品产地特别是“菜篮子”基地为重点,开展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风险评估与安全性划分,建立农用地土壤环境质量档案。严格控制主要粮食产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按照《食用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畜禽养殖产地环境评价规范》等环保标准的要求,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价,推进保障食品安全工作。按照《化肥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药使用环境安全技术导则》、《农业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技术导则》等环保标准要求,强化对农药、化肥及其废弃包装物,以及农膜使用的环境管理。
3.5.3启动农用地土壤修复试点工作
开展农村地区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建立农村地区污染场地清单,严格控制污染场地再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以环境纠纷多发区等环境热点地区,以及以地下水为水源地的地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为重点,查明全省土壤污染状况、污染程度和污染成因,针对不同土壤污染类型(重金属、农药残留、有机污染、复合污染等),选取有代表性的区域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示范工作。组织筛选农用土壤、农村地区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治理修复技术,通过“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加快农村地区历史遗留工业污染场地治理修复。
3.5.4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力度
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络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土壤污染的危害以及保护土壤环境的相关科学知识和法规政策。把土壤污染防治融入学校、工厂、农村、社区等的环境教育和干部培训当中,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4结语
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在现有基础上加大治理力度,至2015年末农村环境已得以初步改善,同时随着中央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到2020年末农村污水、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治理率可实现100%,同时土地流转政策的实行,便于机械化种植和科学、合理施肥,也便于土地涵养,秸秆综合利用率可实现100%。
2017年4月绿色科技第8期
参考文献:
[1]
刘青松.农村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
[2]张雪绸.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现状及其保护对策[J].农村经济,2004(12).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生态农业和农业环境污染是农业环境主要内容。其中对农业生产中的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的良性循环模式进行研究属于生态农业工作范畴;而农业环境污染除了与农业环境安全保障有着密切的关联外,也以高标准、高要求对人类保护环境提出了挑战。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污染问题;保护措施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逐渐成为了现代人们期待高品质生活时重点担忧的问题,因为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主要以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较为突出。由于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和常规农业所施用的化肥和农药导致了农村的环境污染严重,这两个问题日益加剧危害着农村的环境质量,因此,及时地采取有效措施对这两方面的环境污染因素进行改善已是当下环境保护所刻不容缓的重点工作内容,也与我国环境保护目标的顺利实现息息相关。
1农业资源与环境之间的矛盾
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然而,依照目前的形式来看,农业发展与资源和环境之间发生了较为突出的矛盾,具体存在问题如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但我国领土面积相对于我国人口数量则处境是岌岌可危。据有关资料表明,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将近1.3亿公顷,实际总量为19.2亿亩,但人均耕地仅0.1公顷,占世界平均水平约4.5%,不由分说,我国耕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性。虽然我国目前的耕地面的也存在严重的短缺,但相比于水资源短缺问题还相对良好。我国人均拥有水资源仅占世界水平的1/4左右,约2000立方米。但目前我国已存在水资源严重短缺,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均由于水资源量不足500立方米,大大地制约着我国的农业发展。
2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农村算是生态资源的原始部门,因此,抓好农村的环境保护工作、促进农村的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是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基础。可再生能源由于其的可再生特点在可持续发展社会建设中占据着重要位置,科学、合理地对可再生能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目的。
2.1合理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
生产意味着人们对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开发、利用,是人们在对自然界进行着无期的索取,而自然资源并非无限的,它和人的生命一样是有限的;除此之外,自然环境的承受能力与人的承受能力是一致的,并非无限度的。而且自然资源还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但如果将可再生资源利用不当,也会使其沉入不可再生资源行列,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注重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2.2合理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
可再生资源往往通过合理化利用可以将其恢复到再生资源行列,是促进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清洁能源是通过对其的开发利用后,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对污染程度较小的一种能源。目前,我国的能源短缺问题在各个领域存在现象此起彼伏,对于农村贫困地区的能源问题而言,需采用因地制宜的方法进行开发和利用,即根据本地实际情况,一方面对传统的能源进行开发利用,另一方面要对水能、沼气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急性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例如,发展小型水电站,一方面对电力方面的相关问题可以进行合理化处置,另一方面可以对发电造成的环境污染进行有效减弱;而且沼气不仅可以用来做燃料,还可以将有机质添加进农田,同时可大大减低农村的环境污染程度。
2.3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生产需要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其进行全面、细致地规划和进行科学合理地组织,从而实现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目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力争将生态、社会、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目标充分实现,以农业生产、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发展融合为一体,使其相互之间形成协调发展的关系,实现构建新型农业体系目标。在我国的农业生产发展中,生态农业是主要的发展方向,我国的“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已将生态农业列入其中。这一重大举措使得农业发展中面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得到了解决,充分地表现了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拥有的良好前景。
2.4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对保护环境逐渐高度重视了起来。保护环境就是要确保现有的资源在不被受到破坏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一步进行改善,促进环境的优化发展。由于人类发展对于农业具有特殊依赖性,目前,农业占据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首要位置,而环境是促进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精神食粮,因此改善生态环境已是刻不容缓。
3结语
总之,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资源的利用、最大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业生态平衡发展等是农业环境保护的主要工作内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资源和环境定居在了其发展的核心和基础位置上。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防治生态退化和环境污染,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参考文献:
[1]肖君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和拓展农业功能》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
原文
[1]在整个生态平衡系统中,各种存在与发展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例如,植物为动物提供所需要的氧气和食物,同时吸取动物的排泄物为养料,使二者得以蓬勃发展。在动物之中,固然是弱肉强食,但其生存模式也抵消了弱者过分繁殖的危险,而弱者的相对迅速增长,又化解了被灭种的危险。在植物之中,从树木到灌木,也都被有效地自然调节着――雷电击下的森林大火,防止了树木的过分茂盛,以至于剥夺小灌木的生机。
[2]自从地球上出现了人类,就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的思维最发达,有独特的语言功能,可制造工具,这使他们处于食物链的最顶端。他们以前所未有的威力改变了地球,也破坏着它的平衡。以能源而言,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石化能源已成主导,而石化能源不可再生,若大规模地开发利用,必迅速消耗地球亿万年来积存下的宝贵资源,同时破坏生态、污染环境、毒化水质,威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的能源利用,目前仍以煤炭为主,而煤炭的燃烧对大气污染尤其严重,加之我国眼下在煤炭开发利用中具有效率低下、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等特点,便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更有甚者,过分强调经济增长、强调GDP,便难免要以牺牲生活的其他方面为代价。最近,一项由美国、以色列及中国科学家共同进行了二十余年的研究表明,居住在中国淮河以北的五亿人,因其冬天以燃煤取暖,故其平均寿命比南方人缩短5,5年。当然,对此准确性不免存有争议,但就我的亲身体会,又并非“空穴来风”。
[3]中国每年的总产值,约占世界百分之十,却消耗着世界上百分之四十以上的能源。中国这样一个庞大体,其一呼一吸,地球是有感觉的。所以,特别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资源切不可浪费,因为1乘以13亿,无论对资源的消耗还是对环境的破坏,都是一个巨大的数目。相反地,若每个中国人对环境做出一点贡献,其正能量也是巨大的。
[4]然而,人类毕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我们应真正体现出“天人合一”整体观的传统智慧。须知,规律是不可违反的,否则就要受惩罚。正如恩格斯所说,人类向大自然的每一次索取,都得到了应有的报复。中国谚语也说,“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我们现在面对的污染,正是对我们长此以往索取的报应,而其严重与持续程度,亦与索取成正比。
[5]生产不是为了使生活更美好吗?如果不是,又是为了什么?诚如《圣经》所讲,赚得了全世界,而毁掉了自己,又有什么意义?所以,对于“发展是硬道理”要有更全面、科学的理解。简言之,只有良性、平衡、有益于人们生活的发展才是硬道理。
译文
关键词:农村发展;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创新
改革开放3O年以来,制度创新与技术进步共同带动了农村的快速发展。其主要特征是在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的基础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不断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07年的11.7%;农村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2006年的22.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加5.0%以上,2007年达到了4140元。农村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十五”期间农村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2%。
但农村发展的巨大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与生态资源为代价取得的,产生了一系列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对农村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客观上迫切需要解决农村发展、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本文首先分析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进行创新。
1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辨析
1.1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特征:城乡环境二元结构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寻求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近年来正逐步成为人们思考和行动的指南,我国生态环境状况出现了新的特征:大中城市的环境逐步改善,而广大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呈现逐步恶化的趋势。可见,与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相对应,我国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环境二元结构,即不断改善的城市环境质量与逐步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这也是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特征。在城市环境方面,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深入开展,城市环境质量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普遍呈现恢复转好的态势,一些大中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例如,在水污染控制方面,有些城市近十年来COD降低了近一半。截止2006年已经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51个、国家生态示范区116个,园林城市、卫生城市、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等日益增多,可见,城市环境保护事业呈现崭新面貌。而在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农业面源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农村工业污染、城市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农村生态资源退化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经威胁到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2农村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特征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是: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相互交织,农村生态资源退化由局部向更广阔的区域扩展,概括起来主要是农村生态环境复合污染和农村生态资源退化。
我国现阶段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不仅类型多样,而且来源广泛,表现为日趋严重的复合型污染特征。从污染类型来看,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空气污染同时存在。水污染方面,2005年我国七大水系的411个地表水监测断面中,I~Ⅲ类、Ⅳ~V类和劣V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41%、32%和27%;28个国控重点湖(库)中,V类和劣V类水质的湖(库)分别占l8%和43%,其中太湖、滇池和巢湖等我国重要水体处于中度富营养状态;土壤污染方面,酸雨污染面积已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重金属污染面积至少2000万公顷,农药污染面积约1300~1600万公顷,据第二次全国1403个县土壤普查来看,84.7%的土地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问题;空气污染方面,伴随着城市工业向农村转移以及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气污染也更加普遍和严重。从污染来源来看,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三个方面:①农村工业污染。农村工业生产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烟尘、废水中COD和固体废弃物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村生态环境,2003年农村工业企业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世界银行已经将我国农村工业污染列为三大严重环境污染问题之一。②农业面源污染。据调查,我国集约化农区农药、化肥等过量使用现象非常严重,而利用率低下,仅在30%~35%之间,同时每年近20亿吨的畜禽粪便和100多亿吨的养殖污水有9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或简单处理后直接排人河流、湖泊,成为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在农业集约化程度较高的东部和中部的重要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危害已经远远超过工业点源污染。③农村生活污染。近年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和堆积量均在逐年增加,污染加剧,仅2000年的垃圾产量就达1.4亿吨,并继续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预计到2010年垃圾产量约达2亿吨。另外,据陈敏鹏、陈吉宁等(2006)测算,农村生活产生COD、TiN、TP等污染的年排放量分别达到了5.29、1.36和1.02万吨。生态环境严重退化,主要表现为生态资源尤其是关键资源存量减少和质量.下降,并逐步由局部向更大的范围扩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数量大量减少,1996~2003年间共减少耕地826.7万公顷,年均减少1l8万公顷,其中86.7万公顷是灌溉条件良好的优质耕地;森林资源总体质量呈下降趋势,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草原生态目前仍呈“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全国已有退化草原面积1.3亿公顷,并且每年还以2万平方千米的速度蔓延;水土流失严重,主要分布在陡坡山区和黄土高原。据统计,西部12个省(市、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93.7万平方千米,占全国的比例达到82.5%?。
2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分析
2.1农村发展模式粗放及产业结构不合理
当前农村经济增长的特征是生产要素的产出率和利用率低下,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小,产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2.1.1农业生产当前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较低,对农药、化肥等物质投入的依赖性还很大?,农业产量至少有四分之一是靠化肥等化学物品取得的。我国农业增长伴随着化肥、农药和地膜使用量的急剧增加。以化肥为例,2005年我国化肥施用量达到了4766.2万吨,占全世界消费量的四分之一,化肥施用强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设置的安全上限。过量的农药、化肥投入造成了严重的农业面源污染,并已经成为水污染的主要来源。粗放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对致污性农药、化肥等过度依赖增大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①种植结构的变动。不同种植业结构表现为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通过“源”、“汇”土地利用类型的相互作用,控制或导致养分流失。我国种植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动,1961~2005年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连续下降了1717万公顷,而经济作物,特别是蔬菜、果树和花卉等种植面积增长显著,最近l0年中中国菜果花种植面积增长了近3倍,常年播种面积已超过3×10公顷。种植结构变动导致了施肥总量和施肥结构的变动,传统的粮食作物施肥量稳步增长的同时,很多新兴的经济作物(如菜果花等新型产业)已经成为化肥消费的主体和化肥消费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化肥施用水平和化肥流失率具有正相关性,可见,种植结构演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业面源污染产生的潜在危险。②近年来我国畜禽养殖业发展迅猛,畜禽养殖在农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同时也带来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并且具有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由于设备落后,不能及时、合理地对畜禽养殖固体废弃物和废水进行处理,造成大量养分流失,带来严重的环境压力。③盲目的调整行为造成外部不经济。受比较利益的驱动,态脆弱地区的大量林地、草地向耕地转化,但这些土地并不完全适合耕作,可能引起土地退化,造成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附在其中的营养元素也可能随之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另外,林地、草地大量减少也会致使农村生态系统遭受破坏,其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大大降低,土壤中的营养元素和污染物通过地表径流扩散形成面源污染。
可见,我国农业发展及其结构调整已逐步形成了“高投入,高产出,高排放”的农业发展格局,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大。
2.1.2农村工业我国农村工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目前已经进入生态环境与经济的敏感时期。农村工业增长是一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具有“高能耗、高污染”的特点,单位产值的资源消耗水平和污染水平均明显高于城市工业,例如,单位产值的废水排放量为城市的2.55倍。
因此,一定的技术和制度条件下,农村工业经济总量越大,自然资源的消耗越快,环境污染排放越多,施加于环境的压力越大。另外,农村工业结构的不合理也增强了整体污染水平。在工业结构演进过程中,存量污染产业和新增污染工业大都在广大农村地区“安家落户”,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压力日益严重。从农村工业结构来看,即使在农村工业比较发达的地区,呈现出明显产业结构偏重的格局,重工业增长相对于轻工业呈现加速趋势。重工业是大耗能、耗材、耗水、大污染型产业,同样的工业规模中,重工业比轻工业对资源环境的影响更大,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农村工业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农村工业大都是以浪费资源、破坏资源、污染环境为特点的企业。农村工业重型化与低端化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2.2生态环境管理和政策设计的二元化
与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相对应,生态环境管理政策设计也呈现二元化,主要表现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制度设计和政策工具供给严重滞后于城市,污染防治投资绝大部分投放在城市,农村环保设施非常少且利用率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长期处于“没法(律)管”、“没人管”、“没人能管”的局面,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态环境相关的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缺乏明确、权威的机构,地方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农户之间的权利与义务模糊不清,并最终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率不佳。另外,农村生态环境政策也表现出一定的不适应性,农业面源污染是最主要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具有不同于城市污染、工业污染的特点,而我国的环境管理中体系主要是针对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防治而建立的,主要是“重末端治理、轻源头防治”的污染控制模式,不适应农村生态环境的特点,无法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中发挥作用。
生态环境管理和保护的法制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环境立法很少涉及农村生态环境。目前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生态环境法律体系。但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却很少涉及,基本上被排除在立法之外。②环保执法力度不够。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细则比较滞后,执法主体不明确,环境执法部门没有执行权,执行力度远远不够,影响了法律效力。
环境法律的有关规定操作性差,对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不强,禁则多,罚则少。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环境执法工作的进行,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严重不足。John和Pecchenino的计量结果表明只有当需要用于环境改善的投资充足时,环境质量恶化才会停止。环境保护投资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真正用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的却是非常有限,每年占GNP的比例还不足0.1%,造成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环保基础设施的供给不足。另外由于疏于管理、投资结构不合理等原因,非常有限的污染防治设施利用效率非常低下,大部处于闲置、停运、报废等状态,共同造成环境污染防治速度远远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
可见,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系的不适应性、法律体系不完善、资金不到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缺乏等导致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效率低下,并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2.3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同时存在
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中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农村发展过程中,如果相应的经济体制有利于调动各经济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有利于农民、农村工业企业等经济主体高效利用资源,这样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问题也相对容易解决。市场机制将在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防治、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但必须看到,市场机制在环境资源配置上出现无效率,其主要原因是外部性的存在和市场机制不健全。
农村生产过程中也存在着外部性,过量使用的农药化肥造成水体污染构成的面源污染,农村工业生产中污染物的排放破坏生态环境等是典型的负外部性。使用农家肥或者环境友好型的生产技术生产出无公害的有机食品,保护了环境,但可能减少产量;另外农村工业生产中使用先进的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典型的正外部性。在外部性存在的条件下,经济活动的价值没有通过市场得到体现,并可能导致市场失灵。当一个经济主体仅从自身利益出发而完全忽略外部性对其他经济主体带来的效益影响时,这可能使生态资源配置不当,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或者行为,生产者并没有将其视为生产成本,造成生产者的社会成本和私人成本之间的差异,而生产者按照自己对成本的预算和对收益的预期来安排生产,这就使得负外部性的生产过剩,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和污染的过度产生,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较为负面影响。对于具有正外部性的产品或者行为,可能带来收入和产量的减少,造成社会收益与个人收益之间的差异以及投入与收益的不对等,如果生产者按照自己对成本的预算和对收益的预期来安排生产,可能导致良性产品的供给不足,不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市场机制不健全,主要表现为环境资源使用成本扭曲,不能真正反映其成本。当生态资源低价或免费进入生产领域,根据生产资料相互替论,就会用低价的生态资源替代其他生产资料,造成对生态资源的过度消耗。综上,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私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可能会使环境资源处于一种无效或低效运作状态,导致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负的外部性的存在,可能导致资源的过度利用、污染物过度排放。正外部性很强的农村生态保护环境行为,使生态环境保护这种有利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严重不足,甚至出现零供给的局面。当市场机制不健全,生态资源的价值不能得到应有反应时,可能出现生态资源对其他生产资料替代,造成生态资源的过量消耗。
生态环境因素具有很强的公共物品属性,具有外部性,为了维护和扩大它的正外部性,减少和消除它的负外部性,需要实行适当的政府干预,这也是传统的、效果最为直接和明显的生态环境保护途径。但如果干预不当,也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影响。现行的农村生态环境干预体系难以应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激励错位等方面的缺陷,存在较为严重的政府失灵,主要表现在农村生态资源管理体制不健全且不具有可执行性、农村环保机构数量有限,农村环境保护投入严重不足等方面,对农村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2.4社会机制不健全
社会机制作为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机制补充,主要是通过公众参与、信息公开、宣传教育等方面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发挥着极其重要作用。但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社会机制还处于萌芽阶段,主要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社会机制有效运行的生态环境保护非政府组织的建立和发展培育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其次,农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淡薄,不能自觉地参与到环境保护行动中;第三,公众参与程度有限、形式单一,目前我国的公众参与大部分限于宣传教育层面,难以影响政府决策,再加上公众的力量有限、层次不高,没有形成整合的集团力量,参与效果不明显;第四,政府对于公众参与的重视程度不够,营造的氛围不够,公众参与的激励和保障机制不健全。这些限制了社会机制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作用的发挥,不能遏制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对农村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3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创新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创新的基本思路是:构建农村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模式,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到农村发展中;建立符合我国实际的、激励和约束相容的区域农村生态环境决策与管理体系。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以期通过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政策、规制的调整和改革缓解农村发展中生态环境的恶化,为改变城乡环境二元结构、实现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提供有益参考和理论依据。
3.1适时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进行战略定位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区域和农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显得非常必要。发达国家成功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其共同点是:非常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视为环境管理的重要部分,非常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估。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实践中必须结合我国实际,借鉴国外相关经验,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重新进行战略定位,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管理,将之作为生态环境管理的重要和核心部分,并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加强对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和重点区域农村工业污染状况的科学评估,逐步建立完善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监测监控体系,将环境检测结果作为制定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前提和基础,保证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可执行和有效性。
3.2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当前粗放的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程度,因此,关键问题是通过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来实现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也就是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农业和农村工业生产过程的差异性决定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内容和形式有所差异。
目前我国农业正面I临着农业资源紧缺与农产品需求急剧增长的矛盾,同时农业发展对生态环境压力日趋明显。在这双重压力之下,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转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经验和大量研究表明,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农业污染的主要来源。Blackburn认为,种养结合和种养平衡可以通过土壤原始的循环,更好地利用各种畜禽废物和作物残留,在促进农业发展的同时保持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持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健康。可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的关键是建立和恢复中断的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流动的链条,减少农业生产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失。以循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循环型农业发展思路正好与之相吻合,能够形成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系统,为解决农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很好的思路。应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按照循环农业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利用”的要求,从投入端、中间过程、输出端三个有机的过程构建农业发展模式。并通过新的组织安排和政策、适当的产业链、产业结构的调整、技术创新把专业化的种植活动和养殖活动结合起来,实现种植和养殖两部门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循环利用,实现种植业和养殖业区域性的种养平衡,减少环境污染。
对于农村工业来说,应将减少农村工业污染做为农村工业增长方式转变考虑的重要因素,纳入到经济决策过程中,在农村工业发展的过程中解决环境污染问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是优化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以及提高科技进步水平。在农村工业污染对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重的背景下,应转变经济发展理念,通过机制和制度创新走新型的农村工业经济增长道路。未来农村工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是逐步建立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结构,并实现农村工业的适度集中,实现集聚经济和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产生量和污染治理成本。
3.3构建完善的农村生态环境公共政策体系,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
由于农村环境污染复杂,来源广泛、分散,种类繁多,表现为复合型污染,因此,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政策必须影响众多行为者,以减少相对小的、不能观察到的污染量。这就需要构建完整的政策体系,并通过“连锁”
机制来激励相关行为主体减少污染排放。结合我国实际,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公共政策体系重点包括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的产权制度、价格政策、税费政策、财政政策,对政府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环境准入门槛制度、生态补偿机制。环境管理的政策工具是多样的,包括市场交易机制、补贴、教育、激励和行为标准等,经验研究表明,不能简单地判断哪种政策工具对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最有效,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政策的选择取决于环境质量问题的性质、管理机构获得有关农村生产活动与环境质量之间关联关系的信息可得性以及关于由谁承担治理成本的社会决策。因此,在农村生态环境管理中,不能仅仅依靠一种政策工具,需因地制宜地综合利用税收一补贴政策工具、命令一控制政策工具(主要是法规/标准)、教育与技术推广工具等,才能建立起有效的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机制。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防治措施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现代的建筑工程施工的过程中,一些建筑单位一味的追求工程的进度,往往会忽视对周边的环境保护。而如今公众对于建筑施工中造成的一些环境问题也比较关注,在这过程中,很容易在施工单位和公众之间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所以政府的有利协调和管理,就在处理施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上尤为重要。
目前在建筑施工中的污染主要包括噪声,建筑粉尘,固体的废物,废水等问题。下面就一一进行分析和给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一、噪声污染
噪声污染是居民们一个比较常见反应的污染问题。噪声污染的形成主要是施工过程中土建一类施工机械发出的噪音。另外还包括脚手架和模板在装卸、安装以及拆除、切割过程中产生的噪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建筑施工的过程中一般都需要多种的设备一同作业,这也就加剧了噪音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在一些比较特殊的情况下,受到工程的工期以及一些其他问题的影响,必须要进行昼夜施工,这也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到居民们的日常生活。
二、建筑垃圾及废料的污染
建筑垃圾主要是指:废弃建筑的拆除,施工产生的废弃建材,渣土,废旧包装,生活垃圾,废渣等。建筑垃圾的排放量大,而且不易处理,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会让土壤污染,从而降低了土壤质量。
三、废水、废气污染
在整个建筑施工的过程中,桩基施工所产生的泥浆、自井点降水、建筑材料、清洗混凝土管道的废水以及混凝土的保护排水、机械设备的水压试验水、施工人员的生活废水等等都是废水问题形成的主要因素。废气的产生主要是由扬尘引起的,这些扬尘对城市的空气质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而在施工中扬尘的产生主要是由以下的几个环节引起的:对施工场地的平整,土方的挖掘及建筑产生的垃圾,地表被风吹起的灰尘,施工场地内车辆的进出都会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还有就是施工单位食堂的炉灶,施工所用的车辆以及机械,都会造成废气的污染,还有一些化学材料、油漆稀释的用品也都会产生一定的废气。
四、其他的一些环境污染问题
施工的过程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施工污染问题,主要有:电焊作业施工以及施工场地的强光源等。另外,在一些建筑施工中,还会出现植被破坏,地标的长期而造成的生态破坏以及水土流失情况,还有因施工操作不当,造成了景观的破坏。
建筑行业有一定的特殊属性,污染物的排放种类也和其他的行业有很大的区别,有污染面比较广,以及危害的群体比较广的特点。所以我们对于建筑行业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现状,建议采取行政手段管理为主技术的革新为辅的策略。
一、环境保护的具体对策
在建筑工程的进行中,应当找到有效的途径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强化对于施工方的监督和管理。有以下几点:
(一)依照相关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标准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制定程序文件以及具体施工时的环境保护的指导书,按照要求进行施工。
(二)施工的单位应当重视对环境的保护,定期的组织相关管理和施工人员来进行这方面的法规学习,进一步提高对于环境保护的素质。
(三)施工的单位应当加强管理,施工的相关项目部门应该建立一个以项目经理作为领导的环境保护小组,把具体的责任落实到一线人员身上,建立考核的制度,把环境的保护工作和施工绩效进行挂钩。
二、具体的防治污染措施
(一)有关噪音污染的一些防治措施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比较多,相应的噪音也就越多,所以,在不同的施工阶段,应当按照相关的标准进行控制,有以下几点措施:
1.在施工之前完成对围墙的修筑,而对于相邻的噪音保护目标这一边要提前安装好降低噪音的设备。
2.对人为噪音的控制要加强,尽量杜绝人员的敲打、喧哗,使施工人员提高防噪音扰民的认识,同时也要对一些不可避免产生的噪音的控制。
3.依照不同的施工阶段的特点,对施工的现场进行合理的布置,把产生较高噪音的机械设备布置在远离环境保护的地方。
4.尽可能的选择一些低噪音或备有消声降噪的施工机械。施工现场的强噪声机械(如搅拌机、电锯、电刨、砂轮机等)要设置封闭的机械棚,以减少强噪声的扩散。施工场地的施工车辆出入地点应尽量远离敏感点,车辆出入现场时应低速、禁鸣。
5.在城市中所进行的施工建设必须事先向有关的环保部门申报,一些特殊的需要昼夜施工的情况,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允许之后并且告知居民,做好相关的协调工作。
6.加强对于施工现场的噪音监测。而且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有效的措施予以控制,达到不扰民的目的。
(二)防治空气污染的措施
针对施工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空气的污染物可以进行以下的防治措施:
1.事实证明,充分有效的施工组织对于施工单位现场的施工有着很大的帮助,而施工环境的保护也同样是这样。在进行施工之前,对于挖土方的阶段、顺序数量等方面做到科学的分析,精心的组织,把开挖的土方做好回填,以减少土方外运以及回运的数量和次数,这样就可以减少对于空气环境的污染。安排人员设备进行定期的洒水和压尘。对在施工现场区域内的土方进行覆盖或者放在固定的设施内。
2.在运输车辆的管理上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尾气检测达到标准的车辆才能够使用,不能超载,运输的建筑材料必须进行必要的遮掩措施,出场前还应该对车辆进行冲刷,以防材料的遗洒。
3.对于高层的建筑施工垃圾,要设立专门的垃圾运输通道,禁止高空的抛洒。
4.施工的建筑物立面应该采用密目安全网,以减低楼层里的风速,不让灰尘进入周边的环境。
5.采用最新的工艺和技术尽量缩短工期,这样来达到对环境的保护目的。
6.施工现场使用的炉灶等设施要安装除尘消烟的装置,或者是采用一些清洁能源。
(三)对废水的污染防治
1.生活的污水应当和施工的废水一起排进市政的污水管网,再由污水处理场处理,严禁直接排进周边的管网或者河流。施工的废水应当导入预先准备好的沉淀池,再沉淀之后排进市政的污水管网,不允许将废水直接排进城市的下水道以及河流。
2. 对施工的各种车辆以及设备使用的油料,要加强管理,对已经废弃的油脂要集中进行处理,不能随便的倾倒或排入雨水管网和河流。
(四)固体废料的污染防治
施工单位要规范运输,不要随便洒落或是随便倾倒建筑的垃圾。建筑施工结束之后,应当及时的清走多余或是废弃的建筑垃圾或是建筑材料。施工垃圾也要集中的清运,各工种施工所产生的固体废物要集中处理,不能随意丢弃。
4总结:
在建筑施工中的污染问题,已经严重的影响到了居民们的生活质量,产生这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带来的影响和程度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施工的单位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严格的遵守国家的相关环保方面的法律以及法规。要以人为本,真正的做到环境保护和工程施工建设和谐的进行。另外,行政管理措施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公众对于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这些都是搞好环境保护的基础,只有做到这些,才有可能对建筑施工中的污染问题这个顽疾进行有效的根治。
参考文献:
[1] 王跃进.建筑施工中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措施[J].山西建筑,2010(07).
[2] 林涛.建筑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J].福建建设科技,2007(04).
[3] 邵明波.关于建筑工程施工中环境污染问题和防治措施研究[J].现代装饰理论(理论),2012(12).
【关键词】 毕节地区 城市环境 污染问题 对策
一、前言
城镇发展是一定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及教育的中心,它不仅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农村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已经很明确地指出: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那么,对于毕节实验区来说,经过多年的经济发展,全地区的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整体的生活水平迈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可是,我们在注重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忽视了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比如:废水污染、废气及大气污染、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等。本文在深入分析毕节地区城镇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注重长远发现,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科学性及前瞻性的对策措施。
二、毕节地区城市环境问题
1、废水排放数量
城市污水排放量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水平,严重污染城市水体。毕节地区在“八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5885.00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1940万吨;“九五”期间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3623.42万吨,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13121万吨,达标排放率为14.55%。然而在2008年,毕节地区的工业废水排放量为1221.54万吨,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3819.8万吨;2009年,毕节地区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为2012.97,城镇生活污水排放总量为4425.39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是造成城市污水排放总量加重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毕节地区的污水排放量还会不断的增加。
2、废气及大气污染
在城市化建设的步伐不断加快的同时,城市的污染尤其是大气污染日益严重,不断影响了城市的整体质量,也对人体的健康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毕节地区在“九五”期间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为1289.44亿标立方米,工业排放SO2总量为23.66万吨,烟粉尘排放为41.03万吨,比“八五”期间增加986.97亿标立方米、5.73万吨和30.94万吨。在2008年,烟尘的排放总量为2.31万吨,粉尘的为2.356万吨,S02的为17.99万吨;2009年,烟尘的排放总量为24.6万吨,粉尘为0.43万吨,S02为16.47万吨。就毕节地区而言,多数以烧煤为主,煤的主要含量是硫和灰分,多数都采用直接燃烧,没有经过脱硫处理,以及锅炉、燃气、炉灶、燃煤的厨房排放的油烟,都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都直接排放到低空,这样将加重空气的污染程度。
3、道路交通噪声污染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加快,城市人口增多、家庭轿车的普及、大规模建筑设施、餐饮、菜场、商店、文化娱乐场等产生的噪声已成为城市一大公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2000年,毕节地区的城区的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7.7dB(A),属于轻度污染;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74.8dB(A),超标4.8dB(A),属于中度污染。而在2008年,道路交通噪声为71.9分贝,超标1.9分贝;2009年,道路交通噪声污染夜间的平均噪声值为69.80分贝,范围在61.60―87.60分贝之间,重度污染的路段占两层左右。同时,毕节地区在建设高架桥改善交通状况的同时,却没有很好地处理高架桥附近的噪声污染,导致高架桥附近的居民生活受不同程度的影响。
4、固体废弃物污染
固体废弃物没有得到妥善处置,严重影响地表水、地下水的环境质量,同时,这些城市固体废弃物不仅占用大量耕地,而且是大气和水体的主要污染来源,对城市环境质量的冲击越来越大。毕节地区在“八五”期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为312.20万吨,“九五”期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为692.77万吨。2008年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为675.54万吨,2009年的为993.16万吨,这些固体废弃物主要有:粉煤灰、冶炼废渣、炉渣等。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量甚小,露天堆放垃圾占用大量土地,更为严重的是各种废物露天堆放,日晒雨淋,可溶成分分解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5、水土流失
“九五”期间,毕节地区全区的水土流失面积约15814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58.89%,年度流失泥沙总量为5309.82万吨。2008年毕节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6126平方公里,占全区总面积的60.07%;2009年水土流失的面积为16830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62.67%。
三、毕节地区城市环境污染的治理措施
1、科学规划,准确布局,合理定位
对于毕节地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强基础设施为着力点,以健全市场体系为切入点,以生态环境为平衡点。毕节地区目前及今后的发展,应该走“绿色经济+特色产业”之路,即重点发展环保型轻工业产业及旅游业,尤其是乡村生态旅游;重点打造地区的特色产业,为毕节地区亮一块环保经济牌。其次,应将毕节地区的城市发展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城市规划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遵循生态规律,采用和实施生态学的思想方法,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与资源承载力,从城市环境容量和资源保证能力出发,制定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发展方向。
2、建立项目管理,控制污染源
地区行署在招商的时候,应贯彻生态环保的理念,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项目建设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设立相应的监督机构,把好每一关的建设与发展。对于建成的项目,应制定减少污染的措施与方案,修建必要的排污系统,把污染的程度控制在最低的状态。同时,应加强城市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从最大化地发挥城市整体功能出发,协调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运用综合的对策、措施来整治、保护和塑造城市环境,促进城市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3、注重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要发展生态型城市,政府应加大对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现有设施,修建更加人性化、生态化、科学化的防污设施,如给排污水、绿化带、排污池、防洪沟等,加强小城镇的管理和环境治理,实现城市化清洁、文明、安全、有序,从而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同时,应倡导全民参与城市环境的保护,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是分不开,只要公民的环保意识逐渐形成,大家都行动起来,建设绿色毕节、生态毕节,将不再是梦想。
4、加强环境保护,走科研治污之路
对于毕节地区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在社会上引起很大的反响,都在积极地效仿“毕节模式”。但是在城市化发展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使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处于同样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城市整体形象的提升。就毕节地区的现实情况而言,应积极开展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技术的研究,推广国外新技术,依靠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解决城市环境问题,在工业企业中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在工业生产全过程中控制污染的产生,达到节能、降耗、减污的目标。而环境污染治理走科学研究之路,是为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为工业污染、城市综合污染与经济的发展找到一条很科学、合理、生态的成长之路,确保毕节地区环境治理有雄厚的技术走坚强的后盾。
5、加强软环境建设,实施人才引进发展战略
偏远地区要想长远发展,而且发展的轨迹符合社会前进的趋势,那么引进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是必须的。因此,毕节地区应为高水平的人才引进做好后备工作,能引进来、留得下、出成绩,这是一种思路。另外,我们可以通过其他路径去培养、发掘属于我们自己本土的专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并做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把各项人才引进发掘措施、政策落到实处,为他们搭建科研平台、提供科研资金。有这些高水平的人才聚集毕节地区,用他们的知识才华与社会实践经验,为毕节地区的发展大计出谋划策,为毕节地区建设生态城市、绿色城市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胡蝶、闫海英:湖北小城镇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
[2] 罗文忠:我国当前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及改进策略[J].民营科技,2005(5).
[3] 徐睿: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研究[J].青春岁月,2010(9).
[4] 王婧益:治理城市环境污染问题的建议[J].青春岁月,2010(12).
[5] 孙逊、杨玮:对我国城市环境污染与防治对策的思考[J].生态环境,2007(7).
[6] 曹俊萍、孔凡华:城市环境污染及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22).
[7] 毕节地区环境保护局:2008年毕节地区环境公报[R].2009-06-08.
[关键词]市政道路 环境污染问题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1-0177-01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功能的日益齐全,市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基础上,越来越关注的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生态环保问题。目前,我国各地正在快速推进城镇化,城市开发建设强度较大,由于忽视市政建设和管理过程污染防治工作,由此带来的沙尘、灰霾等环境问题已成为市民环保投诉的热点之一。市政道路的建设地点往往处于建成小区周边,并且道路贯穿的区域较大,因此市政道路在各项市政工程中环境污染问题尤为突出。由于市政道路目前实施的的污染防治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升市政道路建设和营运过程的污染防治效果已经引起了管理部门和有关学者的关注。
一、市政道路工程的环境问题
市政道路工程的环境污染主要来自施工期,包括占有土地产生的水土流失、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和工程产生的扬尘、废气、废水、噪声、固体废弃物等污染。市政道路工程在运营期的环境污染相对较少,但是对车辆事故、汽车尾气带来污染也应进行关注和有效防治。
1.施工扬尘问题。扬尘污染主要是指由于空气中流动的风力或者施工作业的车辆带动,将施工现场的粉尘扬起,导致空气中弥漫着各类灰尘。灰尘对人体的危害极大,特别是粒径小于10微米的粉尘,极易被人吸收,或沉附于支气管中,或吸入肺泡,长期吸入将严重影响人体健康。这些小颗粒的灰尘尘是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也是造成灰霾天气的元凶之一。市政道路工程的路堑开挖、路基填筑、土石搬运、物料装卸、建材运输等过程均将产生扬尘污染。根据对道路施工现场的调查,施工前期路基填筑过程是扬尘产生的主要环节,而这当中又以汽车行驶引起的路面扬尘和堆场引起的扬尘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最为突出。
2.施工车辆尾气及沥青烟气问题。在施工中由于使用压路车辆、柴油机等设备,将有少量燃油废气产生,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沥青路面由于具有消声减振的作用,多被新建市政道路采用。沥青路面的摊铺过程会产生少量的THC 、TSP和BaP等污染物。
3.施工废水问题。在市政道路施工过程中,场地、混凝土转筒、料罐等冲洗会产生冲洗废水,废水中悬浮物约为5000mg/L。市政道路如穿越河道,在桥梁工程的钻孔灌注作业过程中会产生钻渣和泥浆,其泥沙悬浮物高达10000-20000mg/L。这些废水如排入周边水体,将使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油性物质等污染物大大增加,引起施工现场周围的水体污染。此外,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如果妥善收集处理而随意排放,也将影响周边水体环境。
4.施工噪声问题。施工现场的机械设备种类繁多,不同施工阶段使用的设备不同,并且道路施工影响范围较大,不同时间其影响区域不同,导致施工产生的噪声污染具有极大的无规律性和随意性,另外,不同的设备产生的噪声类型不同,使得噪声污染具有突发性和脉冲性,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严重的影响,会使人产生烦躁感。
5.施工固废问题。在市政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包括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包括路基开挖土方、表土以及桥梁施工中灌注桩产生的钻渣以及石料、砂、石灰、沥青等建筑废料,生活垃圾主要是建筑施工人员产生的垃圾。施工固体废物往往临时堆置于露天场地、秩序混杂。石灰、水泥等经雨水冲刷会渗入土壤或进入水体,造成水体污染,使土壤理化性状破坏,造成土地资源损失。生活垃圾会孳生细菌造成臭气,产生各类健康问题,会对城市环境和施工人员健康带来一定危害。
二、道路施工中的污染防治措施
市政道路施工应倡导职业、安全、环境、健康管理,树立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配备有助于控制污染的施工设备,采用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努力减少施工建设的污染。通过市政道路的污染源的总结可以得出,污染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扬尘污染防治。车辆行驶产生的扬尘在完全干燥的情况下,在同样路面清洁程度下,车速越快,扬尘量越大;在同样车速情况下,路面越脏,扬尘量越大。因此,限制车速和保持路面清洁是减少车辆行驶动力起尘的有效方法。
2. 施工车辆尾气及沥青烟气污染防治。这部分废气产生量较小,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小,但是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对施工人员会造成一定影响。沥青 烟气有较浓异味,尤其在敏感的居民小区周边进行沥青浇筑施工时,要对其进行有效防治。目前,这部分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常常被忽视。为减少这部分污染,保障施工人员健康,应加强施工管理,一方面要加强车辆及施工机械的维护,加强施工人员的劳动保障,配备口罩等劳动防护用品。另一方面要禁止在现场进行沥青拌和,采用密闭式罐车运输沥青,即摊铺即碾压,对多余废弃的沥青及时清除。
3. 噪声污染防治。施工期间的噪声一部分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针对市政道路工程项目自身的施工特点,施工单位必须选用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施工机具和运输车辆,及时淘汰落后设备,并且尽量选用低噪声的施工机械和工艺。其次,在原有设备的基础对旧设备进行改良来降低噪音,普及吸音、消音、隔声的降噪技术,及时对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
三、道路运营后的污染防治措施
1.路面初雨径流污水的防治。一方面市政管理部门通过加强对路面的日常维护与管理,保持路面清洁,及时清理路面上累积的尘土、碎屑、油污和吸附物等,减少随初期雨水冲刷而进入到路面径流污水中的SS 和石油类等污染物量,最大程度地保护道路沿线的水质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建设初雨径流污水的收集系统,将径流污水通过排水沟引入溢流井。一开始初雨污水排入污水管道去污水处理厂处理,随着降雨的持续,雨水量增大,径流污水将通过溢流井溢流到雨水管网排入环境,而此时径流污水污染物含量较低,对水体环境影响较小。
2. 汽车尾气污染的防治。加强市政道路两侧及隔离带的绿化,多种植梓树、黄杨、栾树、女贞、油松、法桐等汽车尾气吸附能力较强的乔木、灌木,即可净化吸收机动车尾气中的污染物、道路粉尘,又可以美化环境,改善路容。
3.交通噪声污染的防治。道路建成运行后,应完善道路警示标志;加强道路的维修保养,保持路面平整,尽可能减少路面下沉、裂缝、凹凸不平现象,减少汽车刹车、启动过程中产生的高声级,减少交通噪声扰民事件的发生,同时限制车辆行驶速度;设置电子警察,对超速的车辆自动拍照后进行罚款。市政道路紧靠居民区等敏感点的一侧应加强绿化,必要时设置隔声挡板。
四、结语
只有对市政道路建设和运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发现、解决,才能有效的保障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作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才能对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作出真正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兰天龙.浅议市政道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与防治措施[J].经营管理者,2013,11:292.
孔佳琦,女,本科,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专业:制药工程。
摘要:近几年来,由于人们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废电池对于环境污染方面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本文就废电池环境污染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废电池处理的有效的方式,更好的改善人们生活的环境,进而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废电池;环境污染;问题与对策
1.前言
通常情况下,废电池中主要包含大量碱、重金属与酸,这些物质对环境都有着严重的破坏性,如果深入环境中,很容易污染环境,因此,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废电池的回收管理。但是废电池的回收管理比较复杂,整个过程需要充分考虑技术、环境、经济与工业化发展等各种问题,并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综合管理废电池,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
2.目前废电池对于环境的污染
2.1在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其中铅蓄电池中含的铅能够回收并进行提炼,其外壳主要是可再生的塑料,这一系列的电池回收逐渐成了许多厂家的目标,这样也就不会存在因为废电池而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可见铅蓄电池回收在环境改善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就目前而言,虽然我国进行铅蓄电池回收利用厂家比较多,但是较为专业的工厂却比较缺乏,很大一部分都是土法的冶炼厂与小型的生产厂,这类企业通常只会生产一些具备较高经济价值的铅,对于铅泥与废酸等没有较高利用价值的铅则不进行再生产。此外,铅再生产的过程中,因为国内的技术比较落后,容易出现二次污染的情况,例如:铅蒸汽与二氧化氯会排入大气层,进而污染了空气。
2.2在处置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
就目前而言,许多居民使用的废电池已经融入到城市生活的垃圾中,在填埋、焚烧与堆肥这些垃圾过程中,特别是焚烧时,不少废电池中的重金属因为高温环境会挥发,并进入大气中,例如:锌、汞、镉与砷等,温度下降以后还会凝结成颗粒较小的污染物,不仅如此,一些金属物质高温下会发生反应,并生成氧化物、氯化物与硫化物等,这种物质与金属元素比起来更容易挥发,当进入大气中以后冷却凝结成颗粒较小的物体。其中大多数金属还会变成底灰的残留物,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焚烧垃圾以后的灰渣会含有较多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处理起来难度较大,很容易导致水体与土壤污染。
此外,垃圾堆肥的过程中,由于废电池自身特性,因此比较容易与垃圾中的成分发生化学作用,使得重金属加速溶出,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堆肥产品中重金属的含量。而堆肥时废电池导致的环境污染程度主要取决于垃圾中废电池所占比例,因为当下我国在废电池的处置方面水平不高,大部分垃圾都是简单的堆放,所以,废电池中重金属在渗滤作用下就会对土壤或者是水体造成污染。
3.废电池环境污染处理的对策
3.1使用有效的经济管理手段
也就是要选择有效的经济方式,尽可能便于废电池环境管理,例如在电池进出口与生产部门,需要征收适量的处置费与环境税,最大限度的引导电池向着对环境无害的方向进行生产,这样在筹措资金方面比较有利,在某方面可以补足废电池处理、收集与运输等过程的管理经费,确保整个过程的管理可以长期、稳定的进行下去。此外,可以建立专项废电池的基金,且由环境保护部门来负责管理专项基金,这些基金通常用来废电池管理的宣传、收集处理与研究开发等。
3.2构建完善废电池的环境无害管理的运行机制
构建废电池管理的系统,还要建立相关废电池的监督与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确保废电池的管理可以有效的进行。
3.3尽可能开发环境的无害处理技术
收集废电池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减少环境的污染,废电池的处理技术先进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关系到管理工作结果,可见,废电池的开发先进技术与处理技术技术尤为重要。
3.4进行示范工程与示范点的研究
管理废电池的工程比较复杂,其涉及面比较广,相关影响的因素也比较复杂,为了方便今后国内实行有效的废电池管理,需要在大范围内展开资源示范的管理系统、分类的收集、集中进行处理、存储与运输的研究,进而获取经验进行后续管理的工作指导。
3.5构建完善的废电池回收管理体系
整个废电池的管理系统主要包含废电池的生产一直到最后处置的环节。因此废电池的主要管理系统,需要实行全方面的管理,尽可能降低废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其中废电池整个循环的过程从图一中可以看出。
3.5.1关于废电池存储与运输的管理
运输废电池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出现酸泄漏的问题,导致运输器具腐蚀。而储存的过程中,不少重金属的渗透会导致水体与土壤受到污染,因此,需要构建废电池的运输管理的制度,同时还要建立存储管理的制度,严格控制好废电池的存储与运输。
3.5.2关于废电池环境的无害化与资源化的管理
废电池管理需要分类的进行处理,例如一些含有铅、汞与镉的废电池需要重点进行回收。就目前废电池发展趋势与现状看来,重金属含量较高的废电池需要实行合理的使用和生产,以及对这些废电池实施环境的无害处理与再生产利用。构建相关回收系统以后,一些再生产技术比较落后或者是耗资与能耗过大的工厂,一般建议使用集中填埋方式来处理废电池。
4.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人们比较重视的一个问题就是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毁坏程度较大的废电池逐渐受到政府与居民的高度重视。近几年我国的相关规定中也明确指出,要尽可能使电池中不含有重金属,一些污染程度较高的电磁,要及时进行回收,同时使用各种各样的宣传方式,让居民有自觉的环保意识,进而全社会人民投入到废电池的回收、处理过程中,最大限度的保护环境。(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关键词:装修;室内环境;污染;检验
0 引言
国内外大量调查资料都证实了这样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往往比室外还高。现代人平均有90%的时间生活和工作在室内,而现代城市中室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则比室外高出许多倍!尤其是那些儿童、孕妇、老人和慢性病人。特别指出的是,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室内空气污染的危害,而儿童生活在室内的时间在80%以上。
1 室内空气污染对社会产生的危害
室内空气污染对社会产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 室内空气污染会危害人身体健康。国外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室内空气污染会引起“致病建筑综合症”(SBS),症状包括头痛、眼、鼻和喉部不适,干咳,皮肤干燥发痒,注意力难以集中和对气味敏感等。这些症状的具体原因不详,但大多数患者在离开建筑物不久症状即自行缓解。
目前由装饰材料所造成的污染成为室内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市场上80%的装修材料都含有大量的有机有害物质。这些建材一旦进入室内,在通风环境不好的环境中浓度会很高,从而危害人的健康。例如,用做室内装饰的胶合板、细木工板、中密度纤维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中都含有甲醛,即使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也会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高浓度的甲醛对神经系统、肝脏等都有毒害,长期接触较高浓度的甲醛会出现急性精神抑郁症,国际癌症研究所已建议将其作为可致癌物对待。其它如苯、甲苯、二甲苯等都是已证明是毒性极强的物质。
1.2 室内空气污染会影响人们的工作效率。室内空气质量与劳动效率和出勤有着密切关系,由此造成了缺勤和医疗费用的巨大损失。国际经验表明,加强室内空气质量的控制,通常情况下所增加的费用并不多,就可以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因此,控制和减少室内空气污染可以保护人的身体健康,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 建筑装修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01)实施两年多来,对建筑物室内环境污染的防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该标准仍未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部分经济水平比较落后的地区受诸多因素限制,尚未在工程建设环节中开展相应工作。部分已经开展这项工作的地区,在污染物判定方面易受某些不确定的因素影响,使该标准难以灵活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设计前准备工作不足。在开始设计前,还要熟悉将要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建筑物的现有状况,特别是对已使用过的建筑物。它的通风情况如何?现有的室内环境污染状况如何(哪怕是直观感觉)?有无必要对现有情况进行测试?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考虑如何着手工作,以便在新装修中去除原有污染,并避免新的污染。通风是消除室内环境污染的有效方法,因此,装修设计中,一定要按照建筑设计通风的规范要求进行。特别是在大开间改为小开间的装修设计中,对小开间的通风状况要进行重新计算,凡达不到建筑设计通风要求的,应采取必要措施,保证小开间的通风需要。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 环境保护 污染防治
一、前言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显著提高,房地产行业已成为近年来最为热点的行业之一,同时也是增幅最大的行业,房地产市场的蓬勃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不仅改变了旧城区面貌,统筹合理地安排功能区,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就业机会,刺激了建材行业及其他行业的发展。然而,因其快速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项目建设期产生的环境影响所引发的环境污染纠纷日益增多。因此,对于待开发建设的房地产项目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在建设中各类资源的利用必须具有合理性、经济性和高效性,充分选用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处处以人为本,使房地产开发建设与城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保障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二、房地产开发施工期的环境污染与防治
无论一个工程项目是新建,扩建,还是改建,在施工过程中,都会对周边环境甚至全国范围带来一定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灰尘污染等一系列环境污染,甚至会对整个区域的气候和生态系统的改变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一)施工期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施工现场废弃物料,渣土和建筑垃圾要及时处理、清运,以减少占地,防止扬尘污染,保持施工环境清洁卫生;施工土方及土层应用密目网或篷布覆盖,以避免扬尘的产生;水泥、石灰等可能产生扬尘污染的建材应在库房存放或严密覆盖;工程施工须合理划分施工段,尽量减少土方开挖面积和存留时间;在施工场地应设有专人负责环保工作,并配备相应的洒水措施,易飞扬的细颗粒散体材料堆放场地应避开居民区的上风向,必要时加盖篷布或洒水,防止二次扬尘;装卸易遗洒物品的车辆进出场,要做好防护,防止造成遗洒事故。
对于施工机械尾气防治,须适当提高柴油品质,对柴油适当掺水,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排放后处理技术,以此来减少尾气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二)施工期噪声污染防治对策
(1)从声源上控制:尽量采用低噪声机械设备,例如选液压机械取代燃油机械。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应设专人对施工机械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保养,并负责对现场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严格按操作规程使用各类机械。
(2)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单位应合理安排好施工时间,除工程必须,并取得环保部门批准外,严禁在12:00 ~14:00,22:00~6:00 期间施工,防止噪音扰民。
(3)采用距离防护措施:在不影响施工情况下噪声设备尽量不集中安排,并将其移至距离居民住宅等敏感点较远处,为保障居民区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强噪声设备至敏感点距离至少在100m以外,同时对固定的机械设备尽量入棚操作。
(4)采用声屏障措施:在施工场地周围有敏感点的地方设立临时声屏障;在施工的结构阶段和装修阶段,对建筑物的外部也应采用围挡,以减轻设备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三)施工期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对策
为避免施工过程中固体废弃物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对施工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必须及时处理,砂、石类等建筑垃圾可用作混凝土骨料,碎砖头可作回填料用于筑路、填坑;弃土在工程建设中可用做填埋土,不仅减少了污染,也达到了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的目的;生活垃圾不得随意丢弃,必须集中收集,及时清运。
(四)施工期废水污染的防治对策
1.泥浆水、搅拌站废水等施工废水应导入事先设置的沉淀池,未经处理严禁直接排入城市污水管网或河流中去。
2.生活污水应与施工废水一起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由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严禁直接排入周围雨水管网或直接排入河流。
3.对各类车辆、设备使用的燃油、机油和油等应加强管理,所有废弃油脂类均要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倒、排入市政雨水管网和附近河流。
三、总结
目前,我国房地产开发的热潮仍未退却,而房地产开发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已日益凸显,就目前的城市开发建设而言,在对环境权益与经济权益的利益进行衡量时,还处于环境权益服务于经济权益阶段。许多房地产企业为追求经济收益,在执行环评制度、三同时制度和环境标准制度时,可能会出现走过场、讲形式、打折扣,甚至宁愿为污染付费的情况,这是房地产业环境问题不断的重要根源所在。
为打造安全文明标化工地,项目部主要采取以下相应措施:1.小区在规划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严格控制容积率,预留出足够的空地用以绿化和环保设施的建设,保证较高的绿化率,充分发挥绿地的减尘降噪功能。2.注重文明施工,重视对施工人员的管理与教育,提高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着力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与工作环境,施工现场配备基本的环保设施,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3.重视减尘降噪的工作。施工现场主要运输道路均进行了硬化处理,土方、渣土运输过程中加盖密目网或篷布,有效地防止了扬尘的产生,同时,施工现场设有专职或兼职环保人员,并配备相应的洒水设备,定期洒水,减少扬尘污染;科学合理地安排施工进度,避免在夜间等居民休息的时间进行大噪音的施工项目。
参考文献:
[1]杨卫国.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环境污染和防治措施.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2003.12.
[2]徐丽媛.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法律制度―以房地产开发项目为例.城市问题.2010.4.
关键词: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原因;防治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建设发展过程中,建筑行业起着不可替代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它的建设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以及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然而,在实际的建筑施工过程中,会不可避免的造成一些环境方面的污染问题,尤其是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社会大众对建筑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因此,国家和各建设单位必须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和解决。本文就我国目前建筑施工过程中存在的相关环境污染问题进行简单的分析,并分析和讨论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和其防治措施,从而减轻建筑污染问题,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和谐、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建筑施工中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当前,我国的建筑施工过程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包括:
1、 粉尘污染
粉尘污染问题也是当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一项十分常见,也是污染最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它能够导致PM2.5指数的超标,对当地的空气质量状况的危害严重,甚至造成严重的雾霾天气,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健康以及工作、生活都带来极大的影响和困扰。建筑施工所造成的粉尘污染,其主要的来源就是建筑工程的施工材料,例如石灰、水泥、沙土等等。当施工人员在对这些材料进行搅拌、搬运或者其他的施工作业时,会导致产生大量的粉尘,当这些粉尘进入到空气中就会不断的扩散蔓延到周围的环境当中去,从而造成当地空气质量的降低。
2、 噪音污染
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最为突出的污染问题之一就是噪音污染。它主要指的是在进行建筑工程的施工作业过程中,所产生的较大的建筑噪音对周围居民和环境造成的声音侵扰问题。噪音污染基本上是贯彻于整个的建筑施工全过程的,高分贝的噪音给周围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和困扰,严重危害到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质量。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噪音污染主要是由施工使用的机械设备引起的,随着建筑工程结构的日渐复杂以及科技水平的进步发展,其建筑项目在施工当中所使用的相关机械设备也越来越多,因此,由它们所造成的噪音污染问题也在进一步的加剧。
3、 “三废”污染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三废”污染问题主要包括废气污染、废水污染以及固体建筑废弃物污染。废气污染主要是由一些化学性的建筑添加材料造成的。这些添加剂大多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当这些刺激性气体散发到空气中,就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从而导致了废气污染。废水污染主要指的是由于施工作业所产生的废水特别是施工材料废水和清洗废水等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固体建筑废弃物污染则主要指的是在建筑施工当中的办公废料、包装废料、装修废料等体积较大的固体建筑材料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危害。
二、导致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
当前,造成我国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出现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具体体现在:
1、 施工单位的法纪观念及环境意识薄弱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由于其管理的不够规范,造成其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大多是来自各地的农民工。他们大部分人的文化教育程度偏低,其环境保护的意识不足,缺乏较强的法纪观念,职业素质较低。这些都导致其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往往只是着眼于眼前的短期经济效益,一味的降低建筑成本,忽视了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从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 缺乏先进的、环保的建筑机械设备
当前,我国很多建设施工单位在其工程建设过程中所使用的建筑机械设备(例如钢筋切割机、搅拌机、打桩机等等)仍然是过去七八十年代的落后淘汰产品,其机械设备的科技化、现代化的水平较低,在应用过程中,常常出现跑、冒、滴、漏现象,工作效率低、噪音大,这些都导致其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3、 环保部门监督管理不到位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环保部门在对建筑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控制上存在盲区。尤其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大量的建筑工程被建设起来,由于环保部门的经费、车辆少,人员编制不足,导致其面对数量庞大的工程项目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的全方位的施工管理和监督,从而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屡禁不止。
三、加强建筑施工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在今后的建设管理过程中,各级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建筑施工企业要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通过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来提高建筑施工的环保水平,减少污染问题,从而确保环境生态的平衡。具体包括:
1、提高施工人员的法律观念和环保意识
建设施工单位要不断提高施工人员的法律观念和环保意识,通过认真学习国家颁布的有关建筑环保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是他们能够全面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当前环境保护工作在建筑施工行业中的重要性和积极作用,积极提高自身的环保素质,开展文明建设,努力创建文明建筑工地,从而不断的提高建设施工企业的精神风貌和文化素质。
2、 建立健全相应的建筑环保制度体系
建设施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环保制度,努力加强施工现场的环保质量管理。由于大部分的环境污染源同施工现场管理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各个建设施工企业要不断的加强和提高施工现场的质量管理,减少施工中产生的污染源,加强对一些污染排泄物、废弃物等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施工现场的正常秩序,从而提高建筑环保管理的效率和成果。
3、 提高施工设备设施的科技含量
建筑施工单位要积极的引进和应用当前先进的、科技含量高的环保型建筑施工机械设备,不断提高建筑设备的现代化程度。同时,还要对当前使用中的落后的、淘汰的机械设备进行废弃更换,淘汰那些污染严重的机械设备,从而在建筑设备上减少对周围环境的污染。
4、 加强建筑环保的监督检查
国家相关环境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的环保监督和管理。通过加大投入支持、扩大人员配置等措施,解决当前部门人员匮乏、经费不足等问题。同时,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建筑环保监督管理制度,对发现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的项目要及时的监督其改正,消除污染问题,从而确保建筑行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结语:
国家及各地方政府和相关建设单位在进行建筑施工环境问题的防治时,必须要坚持预防和治理两手抓,通过积极的采取不同的方式和方法,加强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有效的减轻建筑施工对周围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质量,促进建筑行业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行业向着高效、环保、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迈进。
参考文献:
[1] 张旭东.城市建筑施工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控制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0(08)
[2] 陈惠芬、珠美珍.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污染防治与环境管理措施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02)
[3] 姜治欣,张斌.建筑施工中的施工污染环境问题与防治措施[J].企业文化,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