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语文知识大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思路
信息技术是管理和处理信息时候使用的所有技术的一个总称,包括计算机科学技术、传感技术、通讯技术等,在当今社会中,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事业中,信息技术也起到重要的作用,不仅可以起到管理工作的作用,还可以承担提供信息的作用。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工具,这样不仅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果。下面浅谈一下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思路。
一、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方面
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时候,教学内容的选择多是来自教材中,然而教材提供的教学内容是有局限性的,有些内容还比较单调落后,这样就不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信息技术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信息技术的使用,可以让教师找到多种多样的教学素材,丰富教学内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活动顺利开展。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整合,可以给教师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素材,从中选出和生活有关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内容变的多样化,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学到更多知识,提高自身水平,丰富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内容,让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更加有活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方面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显现了他们对事物的好奇性和探知性,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设定一个特定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带入到这一堂课的学习中,这样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说,在进行二年级语文《北京》教学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北京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有一个感官的认知,并带动情商。对于农村的孩子,北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一个美丽的城市,陌生是没有去真正的看看,“美丽”一词是那么的缥缈。信息技术在这一过程中就能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扩展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作用,通过多媒体使学生仿佛亲临其中,能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红墙、黄瓦、庄严、美丽”,学生在整个课堂中变得积极踊跃。此外,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还可以将一些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一些枯燥无味古诗、诗歌、文言文变得生动有趣。如文言文《截竿入城》:“鲁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俄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此篇让小学生理解确有难处,非注释所能解决,即使翻g成白话文,也是生搬硬套。此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成语大全动画片》,通过视频,学生不需教师多讲,自然理解这篇文言文的内容以及所讲的道理。
先进的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形式的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习知识,还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能力。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有了变革,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教学效果,对学生和老师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方面
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着变化,学校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的各种综合素质能力以顺应时代的发展。从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开始,应该充分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也应该随之改变,通过图片、声音、视频等方法生动形象的教学,学生也可以通过计算机主动进行学习,查阅、浏览、欣赏等。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有机整合,既丰富教学内容,又使教学活动可以双向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等。
从以上这些方面将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对小学语文学习有很好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出创造力、操作力等综合素质能力。此外,信息技术的使用还充分合乎当今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学生起到主体作用,教师起到引导作用。总的来说,信息技术可以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提供丰富的素材,打破传统教材的资源限制,使学生的小学语文学习更加方便,信息技术和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应该被广泛应用。
三、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及时的进行有效评价
关键词:小学中年段 拓展阅读 阅读素养 书香童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9-0186-01
拓展阅读具体是指语文教师立足课堂,就语文阅读教材的某一主题,为学生搜寻更多的课外阅读素材,开拓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阅读潜力,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材料、吸收更多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和打造书香童年提供保障。
1 拓展课外阅读时间
1.1开设图书推荐课
语文教师在选择课外读物时应当重视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跟学生的健康成长需求相适应,努力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小学中年段学生开始慢慢喜欢读一些思维性较强的文章。当然,不同的学生,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存在差异性,只有带着兴趣去阅读才能够取得好的成效,所以教师在为学生推荐拓展读物时要兼顾好中年段学生的阅读兴趣。
一般地,教师都会立足课堂,结合学生学习的课文为他们推荐课外读物,实现课堂学习跟课外阅读的无缝对接,这是拓展阅读的重要策略之一[1]。课外拓展阅读将为学生补充一定的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在学生阅读素材得到拓展的同时拓宽他们的知识面、提升阅读素养。例如,在学完第五册的课文《西湖》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查阅跟西湖有关的图片、资料等内容;在学完课文《卧薪尝胆》后可为学生推荐《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成语故事,了解成语中的名人故事、历史故事等……通过拓展阅读将学生有限的课堂知识进行延伸,在增加学生阅读量的同时扩大了他们的知识面,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和打造书香童年奠定基础。
1.2开设成果展示课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在阅读一些图书之后将会产生很多的体验和想法,此时教师就可以开设阅读成果展示课,为学生提供表达自己阅读感受的平台。成果展示课主要是通过交流和评比检查学生拓展阅读的成效,为学生汇报和展示阅读成果提供途径。例如,学生在读完教师推荐的《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后,可以在成果展示课上通过以下四种主要形式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一是书面形式,学生可以在阅读成语故事时做一些小卡片,记录自己的读后感、读书简报、读书笔记等,在课堂上展示给教师和其他同学。二是口头汇报形式,组织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例如成语接龙大赛、故事大王比赛等,促使学生将自己阅读记忆下来的成语故事讲给其他人听。三是表演形式,包括成语故事的小品表演、童话表演等,让学生在表演上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四是评比形式,在展示课上,教师成立评比小组,根据每一位学生的表现评比出阅读大王、优秀读书笔记等,为全班学生培养出几个阅读能力强、阅读素养高的榜样,以带动全班学生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提升阅读素养。
2 拓展阅读的实施策略
2.1围绕主题开展阅读实践活动
在实施拓展阅读时,教师不能受到语文课堂的限制,要敢于跳出课堂,在小学中年段学生的课外活动及其他学科教学中渗透拓展阅读[2]。
例如,在学校举办的语文节活动上,教师可以围绕“迪士尼奇妙之旅” 开展拓展阅读实践活动。由于这是小学生们平时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主题之一,所以在整个活动里,学生们都表现出浓厚的参与兴趣,热情高涨,纷纷加入到看迪士尼动画、表演经典故事、写读后感、举行辩论赛等活动中……这一系列的拓展阅读实践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又如,在小学中年段的音乐学科里,当学生学完《游击队歌》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去阅读一些跟《游击队歌》的诞生历程相关的资料、书籍,促使学生了解作曲家贺绿汀,了解《游击队歌》的起源和历史,在学生学习乐理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爱国热情,并在潜移默化中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他们的阅读素养。
2.2创建书香家庭,打造书香童年
家庭环境的好坏跟学生的成长联系密切。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组织开展家庭读书活动,将亲子阅读作为拓展阅读的形式,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和素养。例如,创建书香家庭的活动,可以使每一个学生都处于民主平等的家庭阅读氛围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他们的读书热情,在加强亲子沟通的同时增加家庭凝聚力,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书香童年。
3 结语
小学中年段语文中有效的课外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积累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同时对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和书香童年的打造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存在问题;实施方法
语文课程体系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内容非常多,尤其是在小学语文教育阶段,阅读教学关乎学生语文学习情感的树立、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成绩的提高。通过阅读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形成对事物独特的看法,启迪智慧和心灵。由于小学生在知识水平和认知经验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对小学生实施个性化阅读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学校和教师都意识到了阅读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经验不足或者观念存在偏差,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过分强调阅读形式的自主性,忽视教师的科学引导
有效的阅读教学应当是贴近小学生阅读学习心理的,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特殊性学习需求,丰富他们的自主阅读体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有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会把“自主性”不当解读,让学生放任自流,即阅读学习的形式和素材完全由学生自己做主,没有进行有效监控。这种过分自主的现象忽视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忽略了阅读的规律,使阅读课堂自由散漫,教师的引导作用也难以发挥出来,直接导致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出现无组织无纪律的现象,个性化阅读也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个性化阅读强调自主性、探究性,如果教师不能正确发挥自身的教学组织与管理职能,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阅读思维和思考方式,一味放手,让学生自由散漫地阅读,就偏离了个性化阅读的初衷。
2.过分强调阅读表达的开放性,学生缺乏正确的思考
有的教师对个性化阅读教学存在认知上的偏差,认为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对阅读内容的认知就是个性化,而不关注教育对象对内容的认知是否正确、合理。这样一来,就造成了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解读随心所欲,无论学生如何解读教师都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一些明显违背基本的道德和行为准则的言论也不予制止和纠正,这就对其他同学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冲击和负面影响。在实施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中,虽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但是并不代表负面的、消极的想法也应该被鼓励。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及时消除和纠正学生消极的想法和观念,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积极的价值观。
3.过分强调阅读理解的多样性,偏离文章的主旨内涵
个性化阅读虽然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认知与理解,但是这些观点应该基于阅读内容的内在涵义与情感,脱离了内容本身所要表达的感情而进行曲解是没有意义的。优秀的作品在创作之时都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包含着作者特殊的情感体验和独特的认知,因此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不能忽略写作背景而随便理解。虽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理解,但是个性化应该是有界限的。如寓言故事、历史故事等都有很强的时代背景和价值取向,有的学生在阅读时忽视这些时代背景和表达的思想主旨,断章取义甚至任意歪曲作者的原意,认为这就是个性化的阅读。这样的个性化阅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切不可因为追求个性化而忽略了文章的本意。
二、让个性化阅读充满智慧与灵性的教学策略
个性化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思维和认知力,所以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特殊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方案,这样才能让小学生的阅读学习充满智慧与灵性。
1.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的阅读思维更加灵动
个性化阅读重视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认知,强调自我思考和探究,以及将知识内化为独立思想和认知,而且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和差异,了解学生的阅读弱项和强项,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方法保持强项、弥补弱项,真正发挥个性化阅读教学的作用。如有的学生只对神话、寓言等故事类型的作品感兴趣,并且有独到的见解和观点,但是对散文、议论文等不感兴趣,他们在个性化阅读中通常只选择故事类型的书籍,对其他类型的作品很少涉及,这不利于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全面构建。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或者组织学生讨论,互相了解不同类型作品的魅力,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全面发展。例如,在阅读《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作品时,学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悲情和冷漠,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尝试改讲故事,如在小女孩五次擦然火柴的某个环节,让故事情节出现反转,这时学生的阅读思维会更加灵动,积极思考应该从哪个环节给这个童话故事一个更好的结局。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将阅读思考与阅读体验相结合。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让学生的阅读情感更加积极
个性化阅读教学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的领域,很多教师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足,需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做“智慧教师”,积极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有爱心,不要一味高高在上,对于学生的想法、观点、见解要发自内心地赞赏和包容。教师要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拥有广博的知识使学生产生崇拜和向往之情。教师要广泛阅读,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文化内涵。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给出相应的阅读建议。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阅读《中国寓言故事大全》,然后向学生推荐阅读其中学生最容易理解和感兴趣的作品,而不是泛泛地向学生推荐阅读素材。教师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素材,可以有效避免学生阅读范围狭窄、阅读内容不适宜、阅读品位较低等问题,让个性化阅读更加有效。同时,教师要在学生阅读过程中进行适度讲解和引导,这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情感的树立都是非常有益的。
3.创设丰富的阅读素材,让学生的阅读感悟更加深入
在选择个性化阅读的内容时,教师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科学准备阅读教学素材。首先,个性化阅读的实施要围绕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需求和特点来选择合适的内容,使阅读既能满足教学要求又能对学生的发展起到引导和促进作用。其次,要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学生的阅读过程是不断运用原有知识来获取新知识的过程,如果选择的阅读内容大大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就会使学习过程充满障碍。再次,要贴近学生的生活。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作品有助于W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个人体验融入到阅读过程中,更好地体会作品的涵义。例如,在引导学生阅读《丑小鸭》时,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自己遭到同学朋友的嘲笑和欺负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让学生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嘲笑和欺负别人是非常不可取的行为,然后让学生再深入体会故事中的情节和情感。这样有助于学生树立积极的情感,逐渐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总之,个性化阅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感受和理解作品的内涵,还能提高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个性化阅读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实施效果也不理想,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科学合理地开展个性化阅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顾佳.让语文课堂开遍“个性”之花[J].基础教育论坛,2016,(25).
[2]丁晶.构建一个神采飞扬的语文课堂[J].新课程(上),2016,(09).
一、提高认识,明确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与类型
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经常发生教师“想不到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现象,这是教师信息化课程资源意识不强,对信息化课程资源的认识不够造成的。因此,对于教师而言,利用一定的时间精力学习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理论知识,对信息化课程资源有一些基本认识与了解,很有必要,这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前提。
1.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内涵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资源[1]。根据其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的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和信息化资源[2]。可见,信息化资源是课程资源的一种类型,它是随着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而发展起来的新型课程资源。具体而言,信息化课程资源是指经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具有课程价值的各类教学资源[3],这里的“具有课程价值”就是指“能够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
2.信息化课程资源的类型
从资源的使用对象和功能看,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两种。前者是为教师的教学活动(备课、课堂演示、编制试题等)服务,实现一定教学功能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后者是支持学生的学习活动(课外练习、复习、自主学习等),具有学习利用价值的各类信息化内容和材料。以语文为例,CSC语文电子备课系统属于信息化教学资源,而小学语文生字辅助学习系统属于信息化学习资源。当然两者的区分不是绝对的,例如,教师课堂演示所用的课件也可用于学生课外复习。
按照表现形式的不同,信息化课程资源通常可以分为数字音像教材、多媒体教学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三大类。
(1)数字音像教材。数字音像教材是指以CD、VCD、DVD光盘等数字存储介质为载体的录音录像教材,通常表现为课文朗读、课堂实录、教学录像、专家讲座等形式。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文朗读1-6年级全12册MP3》、苏教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录像VCD等均属此类资源。该类资源主要为教师备课上课服务。
(2)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学软件泛指各种能为教学目的服务的计算机应用软件[4]。按照与课程教学内容的相关性,多媒体教学软件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课程内容无直接联系但可支持课程活动的,我们称之为工具型教学软件。以语文为例,拼音贝贝等备课辅助软件,汉语大辞典、成语大全等字典词典软件,小学生组词词典、反义词大全等作业辅助软件,汉语分类词汇参考大全、汉字拼音等写作阅读辅助软件,均属此类软件。该类软件主要用来提高课程活动的效率效果以及降低课程活动的难度。
另一类是包含特定教学内容的,我们称之为内容型教学软件。根据内容特性的不同,又有教科书配套软件、课件和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三种类型。教科书配套教学软件是一类以课程标准和现行各种版本教科书为依据,配合学生课堂学习或辅助教师课堂教学的软件,一般由出版社以光盘形式发行、出售。例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学习光盘、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配套光盘等。课件则大多由中小学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利用PowerPoint、Flash等课件开发工具制作而成,其内容范围往往为课程内容中的某一课或某一主题,主要用于辅助教师课堂教学或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能力专项训练软件主要针对学科各项基本技能(例如语文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技能)的学习或练习而制作,大多为网上免费软件或共享软件。例如汉字笔顺精灵软件和金晨动画学音标软件。
(3)学科教学网站。学科教学网站是指基础教育阶段,具有学校、教师和学科鲜明教育教学特色,以某学科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活动为核心,提供资源、参考、辅导和服务的网站[5][6]。根据对教学活动支持方式的不同,学科教学网站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是与学科教学内容无直接联系,却能为学科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或帮助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工具型学科教学网站。另一类是围绕课程内容的各个方面,例如语文课程中的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基础知识、考试等,提供资源、参考和辅导的网站,我们称之为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根据内容范围的不同,内容型学科教学网站又有两种。一种是专题型的,即专门提供课程某一方面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另一种是综合型的,即提供两个方面及以上课程内容资源、参考和辅导的。从搜索的结果看,专题型学科教学网站相对比较缺乏,而综合型学科教学网站非常多,是目前学科教学网站的主要部分。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而新课程推行的时间不是很长,所以从总体上看,目前专门面向学生学习的学科教学网站并不多,一般都是服务于教师教学的网站[7]。
二、重视收集,充分挖掘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不会自动进入教学领域,需要人们去寻找、去收集。已有信息化课程资源的收集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利用的起点,教师必须掌握收集的途径与方法,才能充分挖掘各种可以利用的资源。教师收集信息化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两个。
1.利用网络检索
(1)利用搜索引擎。搜索引擎是目前最常用的Web信息检索工具,它是一类在因特网上执行信息检索的特殊网站。可供教师检索资源的搜索引擎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用搜索引擎,例如谷歌、百度;另一种是专门用于检索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教育搜索引擎,例如EDUGO教育搜索()、EDUSS中小学教育资源搜索()。
(2)利用专业软件下载网站。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索多媒体教学软件。专业软件下载网站是指专门提供软件下载的网站,例如华军软件园、天空软件站、电驴资源网站等,它们一般按照主题以层级结构的方式来组织所有资源,其中的学科课程资源通常可以按照“下载分类教育教学文科/理科工具”或类似路径浏览查找。
(3)利用专业网站的友情链接。这里的专业网站是指某个已经知道其地址的学科教学网站,即首先进入该网站首页,在网站的底部或通过“友情链接”栏目找到同类网站列表,然后一一浏览。
2.平时积累
平时积累是指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积累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化课程资源。平时积累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及时备份。例如拿到教科书配套光盘等数字化音像教材或学校购买的教育软件光盘后,要及时将其副本保存于另一存储介质上。二是勤于记录。平时在阅读报纸杂志、视听讲座、观看节目等过程中,若获知一些有用的信息化资源信息,应及时将其记录下来,以备日后所用。三是善于收藏。平时在网上浏览信息或查找其他资料时,若意外发现对教学有用的资源,一定要将其网址收藏或下载到本地磁盘。
三、学会改创,努力开发新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改是指改造、改进,创是指创造、制作。由于受教科书版本、学习者特性、教学风格、环境条件等的限制,现有的资源不能直接使用或满足需要的、现有资源很难查找到的情况是比较多的,因此,改造与创造是有效利用信息化课程资源所必不可少的。
改造是指根据实际情况,对已有的信息化课程资源进行加工或重新设计,从而使之更好地适应实际需求和特定的教学情境。改造可能是对多媒体教学素材进行裁剪、格式转换等处理,可能是选用已有成品的一部分变成素材,加入自己制作的新资源中,也可能是将自己的思路与理解,通过增删、替换、调整等融入到已有成品中,使之更完善[8]。创造则是指根据教学需要自行设计并制作原来不存在的信息化课程资源,是一个创新的过程。
改造或创造信息化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从当前师范类专业计算机辅助教学相关课程和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应用培训课程的内容体系来看[9][10],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需要学习以下几个方面的现代教育技术知识与技能:计算机基本操作,利用各种工具软件处理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学素材,利用word编写教案、编制试卷,利用PowerPoint制作授课讲稿,利用Flash制作简单动画,利用FrontPage制作个人教学网站。
四、精心设计,合理运用多样的信息化课程资源
信息化课程资源最终能否发挥作用,显现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看其是否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信息化资源可以用于教学的各个方面,应用的形式也多种多样,需要教师不断地研究、实践和总结。
1.用于备课
寻找素材和查阅参考资料是教师备课过程中的常事,丰富多样的信息化资源可以大大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提高备课的效率效果。利用信息化资源备课可以按以下过程进行[11]。
(1)钻研教材,形成教学的初步设想。在查找阅读信息化资源之前,教师必须有自己的初步教学思路,这是参考借鉴他人成果的前提。
(2)全面查阅,注重选择。用于教师备课的语文信息化资源主要来源于发行出售的各类备课光盘(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备课光盘系列等)和学科教学网站的“素材中心”、“教学设计”、“课件下载”等栏目。然而面对众多的音像素材、教案、课件等资源,教师不应该去简单地照搬套用、全盘吸收,而应该是借助它们开阔眼界,启迪思维,拓宽思路,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加合理,教学内容更加丰富。
(3)有效整合,个性设计。在解读、分析他人成果之后,教师应该把他人的先进教学方法、精彩亮点环节、独特教学素材等汲取过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设想进行有效整合,嵌入自己的设计框架之内,为我所用。
2.用于辅助课堂教学
信息化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主要有两种情况:
(1)用于创设情境,引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时,教师播放一个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动画等资料(例如某一电视节目片断),或引发悬念,或提出问题,或让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对象有一个初步认识,从而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欲望。
(2)用于提供形象化支持,促进理解。对于学习者尤其是低年级的学习者,教学中的很多内容是用文字表达的,比较抽象概括,不易于理解;或者所描述的事物离实际生活太远,缺乏亲身体验。在教授这些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形象化的信息化资源辅助讲解。例如,将成语故事Flas引入成语教学中,学生学习起来不但容易,而且有趣,效果又好。
3.用于练习与评价
练习与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两项重要活动。教师可以通过光盘和因特网获取各类复习试题、练习资料和考试竞赛模拟试卷,拓宽作业与命题的取材范围,改变过去习题试题形式单调、内容枯燥的情况,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和兴趣,从而提高练习评价的效果。
4.用于学生课外学习
课程学习光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课外的补充。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多媒体、交互性等特点使得它比其他课程资源更富有吸引力,学生更喜欢使用。
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利用一些与学校课堂学习内容紧密结合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配套学习软件、教师课件、同步讲解与测试等,作为对课本和任课教师的补充或强化,在课外继续学习课堂内容。也可以利用各种专用软件和学科教学网站上的专题资料,作为对学校课堂学习的扩展与延伸,拓宽学习内容的范围,提升综合素养。
5.用于探究式学习
一、作文选使用上的误区
就目前市场上作文选品种及质量,我做过多次实地询查并发现,面对各书店种类繁多的作文选,学生根本无法甄辨出适合自己的最佳刊物,甚至连有些语文老师也会对茫茫如大海般的作文选迷失方向。例如在作文选的使用环节上就值得商榷:
1.误用作文选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习作教学给出了建议:“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我概括了标准中关于写作的两个重点词:语言文字,创造性表述。但平时的习作教学并非如此。我们应该更加慎重地选择与使用作文选,更不能让习作教学缺失了小学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效用,重工具而轻人文的语文习作课堂势必培养不出有思想、敢于担当的新一代新生力量。
2.?E用作文选
目前,我们教师对作文选的使用还是填鸭式的方法,不管是优生还是后进生,都鼓励他们多看作文选,却往往没有想一想学生是否真正需要,是否真心喜欢。试问:一个人如果提起写作就心怀厌恶,怎能写出精彩还富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呢?谁还愿跟恨之入骨的作文交朋友呢?不与文字交朋友,孩子们内心五彩斑斓的世界又如何找到倾诉的途径呢?
二、作文选使用的经验
针对这种情况,我跟我的学生经过多年实践,总结了一些可供操作的个人经验,以飨广大教师借鉴批评:
1.精选作文选
在作文选的选择上,首先,我们应注重内容的时尚性,与时俱进的阅读源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萌生一睹为快的热情。在当下,学生是站在时代变革的肩膀上,给予他们学习的方法之余,我们教师的思想、举止、言行也应与时俱进。
其次,应注重内容的有效性。传统的作文素材如以词、句、段按题材进行分类编排显得枯燥乏味,长篇累牍会消磨学生的积极性。而一本有效的作文选可以弥补诸多不足(如《中小学生实用素材大全》系列),它按流行、经典、哲理、自然、环境、人文等分类,包含创新观点、理论依据和最新材料。学生对新鲜知识的渴望尤为强烈,容易接纳并且易于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文风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最后,传统的概念往往把作文选仅定位于有“作文”二字的书籍上,其实有很多可供学生品鉴的优秀书刊。如我在课堂内外常规使用的《读者》,可以塑造学生醇厚的文化底蕴;再如《格言》杂志,能有效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养成独树一帜又不失理智的写作风格。精选的作文选已经让学生蠢蠢欲动,写作水平的提高指日可待。
2.活用作文选
虽然精选作文选令学生期待,但在我班里最优秀也是学生最想得到的要数来自学生之手、原汁原味的满分作文。平时,我会从学生的随笔记录、课堂作文、考场作文和个性作文中不定期斟选一些极具价值的原稿,并和学生一起修改,使它完善,并向全班宣布它成为满分作文,以此作为奖品奖励给那些有进步的同学。我特别关注语文积累,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如一次单元习作教学,在和学生充分讨论之后,我组织了一次到田边、到小溪秋游的活动。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感受秋风送爽,听百虫啾啾,呼吸新鲜空气,到田野去帮农民伯伯收割稻谷,到果园去摘果子。接着,我又带学生来到草莓基地,和在基地里劳作的农民伯伯一起检查草莓的情况,还参加了草莓施肥的活动,亲身体验家乡的发展变化。有时为了增强效果,我也时常当面批改作文,和学生一起探讨该作文的优点和缺点,让学生明确获奖的原因是什么,今后要扬善避短。这个习惯已成为班级同学们最期待的文化活动。
[关键词] 高职语文 多元化教育 大语文观
随着我国对职业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高职学生的就业率不断提高。语文作为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工具性科目,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学生毕业后职业生涯中,对语文的需求非常多。主要是针对学生工作岗位的需求而开设的。高职语文的课程体系是面向各类专业编写的公共必修课,教材内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早已经转变为以专业实践为主要办学方向的新课程体系。改革高职语文深层次教学模式,改进高职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是新时期高职语文教学面临的重要改革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多元化改进高职语文的教学及评价模式。
一、多元化高职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科目,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就业方向的影响,学生认为毕业后从事技术工作,语文学的好与坏,没有太大的影响。导致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尴尬处境,使得语文教学处在一个被轻视的地位。语文的学习是学生科学文化素养中的主要内容,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分支部分。高职学生多数是高考成绩一般的学生,他们的学习习惯依然沿袭着高中阶段的特点和习惯。所以说高职语文教学内容是中学语文的延伸,是学生进一步掌握语文知识及提高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在文学作品中提升境界,塑造灵魂,在品读中感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文以载道,学习语文不仅仅是掌握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更主要的是通过学习文章,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从而与作者的思想对话,与作者的灵魂交流,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学修养。关于语文教育,特别是高职语文教学,绝不是要求学生背多少词,认识多少字、写几篇文章、做多少练习就完成任务了,而是通过语文学习,引导学生理解祖国语言文化的瑰丽多姿,感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洗礼和熏陶。了解祖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懂得文字的重要性。以此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热爱母语及其产生的文学,同学外国文学了解外国的文化及人文历史,通过文字走出狭隘的视野,拓宽知识领域。
高职语文学习具有强化和巩固语文基础知识的功能,通过语文学习使学生更加广泛地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及伟大的作家,在文本的阅读中使学生增强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在文学的熏陶中提高道德素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高职的语文学习强化学生在“读、听、写、说”等方面的实践能力培养,注重语文在工作岗位中应用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语文写作技巧的掌握和文字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高职语文教学目的突出人文性
上文已经论述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所以高职语文是为提高学生语文知识和写作能力为目标的一门课程,通过高职语文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大学语文》教学的目标首先是以能力训练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关注学生语文素质全面提高的一门课程体系;其次是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特长的一门课程,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应有的文化知识;最后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加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为学生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同时,重视文以载道,重视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功能,通过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文化思想和人格精神等德育教育,进而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情感,形成高尚的人格。
(二)高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也和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一样,第一要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这是基本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凸显人文教育的目标。语文教学应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以专门教育的渠道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学生的自身实践,进一步实现知识的迁移,内化为人格、气质和修养的表现形式;要让学生了解优秀而灿烂的文化精髓,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人格情操,使学生能够在身心两方面实现协调发展。善于发现学生某方面的语文能力优势的显现,并且在教学中自觉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品质。
三、高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
语文是最具多元化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涵盖各种知识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丰富学生传统文化及文学底蕴,同时强化学生现代文化意识,进一步了解世界先进文化科学知识,促进学生具有创造性多元文化的意识。帮助学生真正实现发展、创新、传承民族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的语文学习目的。语文学习的工具性,是传承和发展的重要渠道,提高国家在世界的竞争力,需要语文知识,需要具有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多元化的语文内涵,可以加快延续我国许多超时代而又相对稳定的优秀文化作品及艺术价值,同时还能够不断创造新的更具有生命力和影响力的优秀文学。
高职语文的课程内容编排,注重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具体的教学方式也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开发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可以开设辩论讨论课的教学,由于高职学生具有了成人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养成与生活相结合的语文学习习惯;还有,高职学校可以根据专业设置情况,开设口才、语言艺术等专业,也可以开设影视欣赏课等,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极高的审美能力;最后可以对经典文学作品单独设立赏析课,在与文学大师的交流中,进一步领略其人文风采,感受其高尚的情怀,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对于高职的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一部分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那么工作中签订合同或者是设计文案,都需要语文知识,另一部分学生还可能要继续升学,读本科。所以教学模式要考虑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目标差异。
高职语文教学还要注意知识的拓展,“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适度拓展语文教学的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教材内容是受课时和篇幅的限制,所以高职语文教学不能仅仅限于课堂,那样就会使语文教学变得狭隘。因此教学中,最好是把学生的生活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来,使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感到语文就在身边,可以提高兴趣,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特别是写作教学应追求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心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充分体会人情练达既文章,提升学生的大语文观的形成。这种理念和教学模式可以形成语文教学的开放性和外延性,丰富课堂教学和知识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有效提高高职学生的语文素质,并且激发兴趣提高效率。
四、高职语文教学评价应侧重能力目标
高职语文课的教学评价也是一项重要内容,语文的应用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其评价的能力特点。重点评价基础性、综合性的能力,知识的运用能力。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决定了其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的特征,对学生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评价。高职语文的教学评价应从知识、情感、审美、道德等多方面实施考核,考核语文内容的学习对学生的感染和熏陶。高职学习应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这是新时期各级别学校教育的主要教学目标。教学中对文学欣赏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高职语文的教学目标之一。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抒情能力、思辨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的目标,这种方式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所以对这方面的可和可以评价学生的分析能力、感悟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 养成情况。现阶段的高职语文教学侧重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灯人文目标,致力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形成学生良好的品格。所以高职语文的评价目标应侧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人交际能力,流畅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的考核。对学生判断是非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评价也应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五、高职语文教育侧重人文性
(一)语文人文性的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要注重人文性教学,包括文化及文学两部分内容,教学中要对文学及文化知识进行梳理。大学语文教材内容是在中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对知识的进一步整合。因此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激活”旧知识。整理和归纳出中小学已学过的作家、作品内容的分析,继而对学生进行文学史的梳理,再一次对已经学过的文学知识进行整合和升华,帮助学生对中外文学史发展建立大概的一个框架印象,进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对我国历代文学成就较高的各种文学形式进行具体的剖析和梳理。从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等主要方面整理出主要成就、主要流派、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等详细内容。帮助学生在纵横两个方向把握语文学习的知识点。
(二)树立“大语文教育”观
所谓大语文观就是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够从狭隘的课堂走出去,从文学史出发,对作家和作品等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层面,进行大视野、宽角度的教学,教学中树立开放意识,开放式教学,开放学习,给学生更大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首先应从扩展内容、丰富知识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学目的就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材料库,这个资料库的建立需要教师的引导,帮助学生在更加广阔的空间进行驰骋。教学中既要注重当代优秀文化作品的学习,同时也要注意古今中外的文化遗产的学习和了解。
高职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是不能放弃的,但是又不能忽略 “大全”的特点,也就是多元化的特点。教学时要注意工具性、知识性的结合,这两个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具有不可分割性。高职学校学生中“文化贫血”现象是比较突出的。学生的人文修养差,导致学生的思想道德滑坡。所以高职的语文学习应该朝着大语文、人文性、实践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献红,周龙军. 高职学生语文课程学习状况调查与思考——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语文学刊,2008(9).
[2]方吉斌.对高职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下旬刊),2010(9).
[3]阳前辉.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浅析[J].现代企业教育,2009(22).
[4] 吴秋霞. 高职语文教学阅读训练浅谈[J]. 科技资讯, 2011,(03) .
谈到阅读能力,不同领域会有不同的概念界定。但是,无论怎样描述,它对于人的发展,尤其是对人的终身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大概怎样评价也不为过。一般来说,阅读能力越强,综合素质也就越强。不信你就环顾一下周围,随处可以找到答案。
记得九年以前中央就出台过一个关于人才的决定。这个决定曾经强调过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六年前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里,又再次强调了这三种能力。无论前者是泛指人才的特质,还是后者是专指学生的素质,都把学习能力“排”了前面。究竟学习能力是不是“第一能力”,还真不好论述。反正一个人如果具备了学习能力,便具备了深入实践、积极创新的前提条件。这可能算是理解三种能力内在联系的一个“选项”。如果再进一步追问一下学习能力的构成,毫无疑问阅读能力应该是其中的“主力”。
无论怎样阐释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乃至重要地位,谁也不能忽视它的源头———读书活动。有人打过一个比方,说读书活动就是阅读能力的“主机”,着实生动而鲜活。读的多,肯定就会打开眼界,因为他储存的多;读的透,肯定就受到启发,因为他思考的多。眼界宽了、启发多了,自然就会不断“生成”阅读能力,推动你的学习。咱们不是总在强调厚积薄发吗?没有读书活动的“厚积”,哪来阅读能力的“薄发”?现代社会更加需要这样的厚积薄发。所以,对于小学这个非常基础的学段来说,引导学生掌握这种非常基础的能力,是一项非常基础的任务。可能这也是他们确立这个课题的初衷吧!
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大力提高阅读能力,无论业内、业外,似乎从未有过不同的声音。最近几年开展的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又专门在这方面提出了两条“标志性”的评估指标:一是提高图书生均配置标准———小学30本,初中40本;二是广泛开展学校读书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和科学、人文素养。政府还以一个“图书配送工程”来支撑这个项目,重视程度非常高。书是有了,读得如何,大家虽然嘴上不说,应该心里有数。眼下,有两种现象,似有“倾向性”的影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乃至警觉。
一种现象是读书活动被“迎检”给形式化了。本来开展读书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谁都说缺它不行。按照教育规律,总不能就“教”那几本教科书吧!可是面对现实,还是在“考”那几本教科书。于是,有的人就想法“对付”了:迎接检查时“紧”上一阵,甚至还会摆开架势,“统一”行动(统一借书,统一排课),甚至连展示阅读能力,也要统一成“读后感”。反正只要“统一”,就好“操作”。然而,检查过后往往又被“撂”到一边,也就没人操持了,因为没有人检查了。似乎读书活动本来就是“分外”的事儿,摆摆样子、“形式”一下就可以了。
另一种现象是阅读能力被“应考”给功利化了。不知何时,阅读能力忽然“划归”到语文学科,说白了就是“划归”到语文考试。于是,“你考什么,我读什么”便成了读书的唯一标准。不是你有考的套路吗?咱也有“读”的套路。为了应对考试,从选的篇目到练的项目,都在想方设法摸准“套路”、靠上“套路”。什么纠正别字、填加标点、解释词语、分析句子、判断修辞、概括主题、缩写全文、续写结尾……反正你能出题考,我就能找“文”练。如今,许多人看准了这是一个不小的“市场”。那些以“美文”阅读训练为名的“精选”、“大全”之类,不仅抢占了书店的阵地,也塞进了学生的书包。似乎阅读能力本来就是考试的内容,所以搞搞题海战术,“功利”一下,也不该受到非议。
那么,咱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读书活动和阅读能力?有两个故事,或许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
一个是国内的故事。有位成功家长介绍成功经验:小时候把孩子带入了读书的大门,长大了孩子才会有顺利的发展。据说,起因是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中午在校就餐,就餐以后本该午休,可孩子偏在操场上“疯”。“训”一次管两天,怎么说也不听。这位家长在着急之余,无意发现了一套《儿童台历》,忽然来了“灵感”———尽管过了期,仍然有价值。因为这套台历按月成册,每天1页,而且1页一个故事,“微型”不过百字,内容引人入胜。于是,他和孩子定了一个“协议”,每天中午只读一个故事,晚上就讲这个故事。当然,开始孩子并不情愿,“矫情”时有发生,诸如字不认识啦、词没学过啦。他告诉孩子,你只要看明白就行。没想到,“协议”只执行了一个月,孩子便一发不可收了。有时,孩子一天能读3页、5页,还能把故事讲得头头是道。更让人振奋的是,孩子居然读上了“瘾”。看到什么,就读什么;读了什么,就讲什么,还总嚷嚷着要看新书。借了一本《少儿百科全书》,孩子居然能趴在那儿看上半天儿。后来,作文没发过愁,自己还总想独出心裁。再后来,论文也没犯过“怵”,导师也夸他挺有文采。
另一个是国外的故事。也怪了,似乎发达国家都特别看重课外阅读。所以,那里的图书馆非常完善,管理也非常规范。有位美国小学校长谈及此事时说:课外阅读从学生入学就开始了,人人都要参加,周周都有“任务”。当然,定期检查也必不可少,如复述、表演,研讨、辩论等。在一年级的教室里,你会发现都设有“图书角”。教师告诉我们:学生还小,自己不太会借书,图书馆就根据他们的知识水平,每周准备一些书送到班上,学生可以随便取、随时读。不怕你看得快,下周准换新的。难怪人家接待咱们,总是把图书馆作为“重头戏”,领着你看个没完,拉着你说个没够。这种情况似乎已成国际惯例。
其实,这两个故事说的是同一个道理:开展读书活动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有一定的规律。别说背离了规律,哪怕是偏离了规律,你再能“造势”,读书活动也不会受到欢迎,阅读能力更难以得到提高。
谁的读书活动也离不开三个基本“原则”,那就是阶段、趣味和自主。这三个“原则”没先没后,相辅相成。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趣味和自主好理解,也好把握。阶段则是最有讲究的。听说最近修订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若干处都有修改。好像“阅读总量”达到145万字是被少数保留下来且最无争议的“指标”之一。这个“指标”还按低、中、高三个学段,分解为5万、40万、100万字。如果继续分解,每个学期按20周测算,低、中、高三个学段每周的阅读量应分别为0.125万、1万和2.5万字。当然,这种测算过于“理论”。但有一点非常实际,无论这个“指标”是总是分,要想落到实处,语文本身根本“扛”不住。学校的读书活动无疑应该是主要路径。有人说,这项工作是学校的“平常活儿”,更是“良心活儿”。这话一点儿不假。求知欲望是学生的天性,如果咱们真能把读书活动在切实分好阶段的同时,充分体现趣味、坚持鼓励自主,那咱们的学生真就能在书籍的海洋里遨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