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5-29 17:59: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初二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初二数学教学反思

第1篇

订计划必须胸有全局,妥善安排,哪些先干,哪些后干,应合理安排。而在实施当中,又有轻重缓急之分,哪是重点,哪是一般,也应该明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初二数学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

教研组工作计划(一)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数学教研组以学校的工作计划为指导思想,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以集体备课研究为重点,深入开展教法和学法的研究,用创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通过落实教学常规,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探索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学、教研水平的提高,总结新课程改革中形成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努力提高我校的数学教学质量,为把本教研组建设成为一支强有力的队伍,根据学校的有关规定,结合本组的实际,特制定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计划。

二、工作任务和目标

1.按时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和总结。

2.写够教案节数,数学组每人要写54节。

3.认真上好一节公开课。

5.积极参加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要听课12节以上,组长要听15节以上。

全教研组要集中评课三次以上(每个年级集中评一次),各备课组上完公开课后自行评课,要求每位教师踊跃发言,并做好记录。

6.积极参加校内优质课比赛,争取在县获得名次,推荐王英红老师代表本组参赛。

7.严格落实数学教学常规,力争今年本组中考成绩进入六校联赛期考成绩再上新台阶。

8.力争本学期评上“优秀教研组”。

三、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抓好教学常规的实施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研究新课标、新教材。

要求每位教师了解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特别要了解所教阶段的全部知识、重点、难点及处理措施。

2.优化课堂教学,强化质量意识。

杜绝无教案上课,杜绝准备不充分,仓

促上阵。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

3.注重课后反思,及时的将一节课的得失记录下来,不断积累教学经验。

4.批改好每一次作业,按时检验学习成果,做到单元测验的有效、及时,对典型错误利用学生想马上知道答案的心理立即点评。

5.加强培优补差工作,全面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6.在期末前两周举行一次全校性的七、八年级数学期考模拟考,七年级由覃拥华老师命题,八年级由刘薇薇老师命题。

7.每位教师要积极观看教学录像,借鉴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研组工作计划(二)一、情况分析

我校中学部共有7位数学教师,分别是邵艳老师任教七年级一班二班、吕泽锋老师七年级三班五班、周琳娜老师七年级四班、胡良进老师七年级六班、欧阳光辉老师八年级一班四班、潘明老师八年级二班三班、冯学刚老师八年级五班六班。七年级共有学生323人其中七三班为实验班。八年级共有学生369人其中八三、八五为实验班。对于农村学校,生源质量不是很好,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七年级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兴趣还没养成,八年级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基本养成,但少数学生存在厌学的情绪,年级整体显露出两极化的趋势,一些同学已经在学习上缺失了兴趣,对自己更是没有了信心。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目标

综合我们数学组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今年我们在工作上可能会存在一些问题,我们整个教研组年轻教师居多,在教学经验和方法上肯定存在着一些不足,故制定以下工作目标。

1、加强教研组的合作精神,增强教研组的凝聚力。

让本组教师成为一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过硬,能适应新课标要求的数学教师队伍。

2、严把教学质量关,以教研主题活动来促进教学研究,以学生学习成绩评价来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使教学为学生在成绩、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等方面有较大提高为具体目标。

3、加强集体备课力度,落实课时抽测的考核,扎扎实实地把教

学工作落到实每一个学生身上,为学生的发展负责。

4、开展教研组主题教研的业务学习活动,在全组形成教研之风,互帮互学之风。

共同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

三、主要措施

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如果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水”“无源之水”。

教研组落实校本教研,狠抓理论学习。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了解教育教改信息。使“善学才能善研,善研才能善教”成为全组教师的共识,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

2、聚焦教学,关注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3、加强集体备课。

集体备课活动时间,以确定的时间和不确定的时间相互结合为主,每周确定的时间(B2课外活动时间)集体备课。平时利用不确定的时间交流教学心得和教学方法来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

4、教师要加强相互之间随堂听课,评课。

听课前认真备课,设计教案相互切磋。听课后认真评议,就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使用,教学思想的渗透与反思进行认真讨论。

5、真正实现”先学后教,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摒弃三个形式和两个未能:活动流于形式,教案流于形式,评价流于形式。

未能准确把握新课,未能面向全体学生。

教研组工作计划(三)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八年级数学备课组将以“四环五步”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为根本,加大教学研讨力度,坚持科学育人,扎实有序地开展数学教科研工作。现依据学校教学教研工作重点,现就本学期我组的数学教研工作安排如下。

二、配合教导处工作,督促常规教学

1、经常组织学习教导处的各项常规制度,杜绝上课迟到,私自调课、挪课、占课等行为,保持良好的状态,不体罚几变相体罚学生,教学公正公平。

2、课前一定做到有计划、有备课、课后有反思、作业布置合理、批改及时、更正到位、认真细致完成好各项常规工作。

组内不定期进行相互检查和学习。

3、做好课堂知识提升工作,要不断发现有潜力的学生,提高优秀率。

同时要抓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补缺补差重在平时的点点滴滴,有针对性的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力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继续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及时反馈总结各种情况并正确做出改进,保证良好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质量。

2、从作业、练习的合理安排和批改反馈等各方面着手,认真落实班级补差情况。

2、组内组织教师全面开展各项教学研讨活动,讲究活动实效性,为提升“质量”服务。

3、进行有效的单元检测并及时帮助学生巩固各项知识内容,以求每单元都有小结。

4、组织各类有针对性的学生活动,充分体现数学的趣味性的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四、教学研讨安排

(一)定时开展教研活动,提高活动质量和教学效益。

1、积极组织教师参加教研室安排的每次大型教研活动,参加的教师做到有记载,有点评,会后在组内分享活动过程,交流想法,总结经验。

2、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最终目的,组织开展一系列有实效性的研讨活动。

做到定时、定人、定内容,开展有新意,有意义的各种学习探讨活动,转变教研理念,改进教研方法,优化教研模式,力争形成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积极探索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教研工作新体系。

3、协助教导处不定时深入课堂检查“教学常规”执行情况,定期进行检查,尤其是备课质量、作业批改的情况检查。

(二)坚持传统特色,师徒、同伴同研究、互学习,提升工作质量。

继续组织开展师徒结队工作,平时的教学工作中,同年级,同办公室的教师多交流、沟通。利用课余时间及时的与同伴研究教学方案,探讨重难点的突破,课后沟通学生掌握情况,交流教学心得、体会,及时的总结经验与开拓创新。

教研组工作计划(四)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我校数学教学、教研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组风建设,狠抓教学常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2、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力。

4、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努力解决厌学问题。

5、继续抓好培养青年教师工作。

三、重点及主要措施。

1、加强组风建设,把数学组建设成师徳形象好,教研风气浓,协作意识和团体凝聚力强,特别是对学生、对学校发展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研组。

主要通过组内讨论,与领导交流,师生沟通及自修师德,听专家讲座等形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研组长配合教导处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课堂常规"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导处的各项计划。

2、更新教学观念,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⑴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武装自己,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⑵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废除"注入式"、"满堂灌",挣脱阻碍学生主动发展的束缚,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动发展型”新模式,还学生主体参与的权力,实现学生主体、主动,创新可持续发展。

⑶、继续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思想观念,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⑷、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本学期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试验学年重点放在七年级、八年级。

⑸、继续协助班主任搞好学习方法讲座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并建立以班级单位的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和“手拉手”活动。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学习,不断提升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数学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强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数学是学生学业成绩分化最严重的学科之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教师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记录,分析,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数学学习。针对数学学习困难生比例大的现状,可加强对他们的日常测试分析、改错和分类辅导分类测试,允许部分学生进行补测,让学生及时体验成功,增强学习信心,自我激励,改进学习现状。

4、抓好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教导处的各项常规要求。

认真落实教导处的各项常规要求,平时利用不确定的时间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方法,教师积极相互之间随堂听课、评课。提倡教师深入班级作业面批和个别辅导。

5、认真,负责的准备数学会考、中考工作。

6、加强与上级教研部门及同类兄弟学校的联系。

要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县镇公开课教学和经验交流活动,并积极参与研讨。

四、工作具体安排:

第一,二周学习学校的工作计划,讨论制订教研组计划。

第三,四周组内研讨如何开展本学期集体备课,制订个人的教学工作计划,检查作业及教案的开展情况。

第五,六周组织观摩课优秀课件,讨论、小结。

第五,六周学习、讨论新课标的有关教育理念,学习教改经验,教改课堂试行。

第七,八周组织开展七年级数学竞赛。

第九,十周学期中期教师备课检查与交流。九年级中考备考交流,提出下一阶段的中考备考计划。

第十一,十二周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教学反思,学期中期教师备课检查与交流。

第十三,十四周高爱萍老师初二数学教学。

第十五,十六周汪艳红老鼠初三数学教学。

第十七,十八周教学常规检查,各项指标验收量化计分统计。

第十九,二十周期末考试及试卷分析,总结本学期工作,进行学期教学工作分析,找准薄弱环节,提整改意见,学期结束。

教研组工作计划(五)一、工作的重点和特色

1、努力建设一支勤奋好学的优秀备课组。

2、建立初二数学备课组的资源库。

3、努力探索初二数学探究式教学模式,开展反思性教学活动。

4、加强“讲学稿”教学,力争每一节都成为集体智慧结晶。

5、积极推进教育技术运用,探索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如尽量尝试几何画板的运用)。

6、积极开展备课组内听课评课活动。

二、工作目标

1.加强学习《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积极投身于新课程改革之中。

以学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良好学习方式的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为核心,着力提升课堂效能,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和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2.积极开展新课程教材实验,努力构建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倡导自主学习为主,主张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

3.构建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元化地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向教师、向教材挑战,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

4.做好教学常规工作,力争数学学科合格率、优秀率在各级调研抽测中有好的成绩。

重视“培优补差”工作,充分发挥优生的特长,激发潜能生的学习兴趣。

5.努力使备课组活动有序性、系列化,认真落实“集体备课、磨课、听课、评课、反思”常态化,争取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课题、定内容、定主讲;

加强对平时教学工作的交流、研讨,提高全组数学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具体的工作措施

1.在教师方面:

(1)积极开展备课制度

①时间:每周三下午第一节课的时间。

②地点:八年级备课室。

③要求:每位主审核人要认真钻研新材,阐述教材分析和教学理念,努力提出有份量的见解,从不同角度全方位的研究各种情况,全体组员要认真参与。

④“随时集体备课战略”:要多到办公室钻研教材,发挥集体优势、集体的智慧。加强对教材、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中考的研究,开展组内“说课、上课、评课”。

(2)教学基本功和艺术

①从教学常规入手,精益求精,努力提高教学基本功,采用帮助的互助式,让全备课组的所有老师都能立足课堂,进而成一方名师。

②“内强外引”措施,努力提高初三的课堂教学效益,了解难度要求等有什么不同,从而指导我们设计课堂教学(难度、类型、思想渗透、课堂模式等),努力用好我校的先进的教学设备这一宝贵的资源。同时通过多种手段借鉴外地名师资源,努力提升本校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③大兴学习之风,增强集体实力,整个备课组要多学习校其它各组有特色的课堂教学艺术,同时尽量多互相听课,特别是本校名师、骨干教师示范课,要达到人均听课节数十五节以上。

(3)抓科研,走教学探究模式的研究和反思性教学。

科研是最重要的,备课组本学期努力开展教学科研和反思性教学活动。

(4)加强"讲学稿”教学,仔细研究习题课、复习课的教学。备课组本学期每人都要进行专题公开课。

(5)认真学习新理论,全面提升教师基本功。

2.在学生方面

(1)狠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①“上课专心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课下抓紧订正,课余适量练习”,任课老师在本学期要反复习这四点。要做到落实到位不放松。

②课堂做笔记,课外做错题集。鼓励学生巩固发扬这一良好的习惯。

③“量变到质变”:训练量的积累以求实现质的飞跃。小题训练,分层作业要常抓不懈。

(2)认真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利用午休时间,大力开展薄弱生辅导。老师要多关心薄弱生,通过分层作业,让薄弱生激发兴趣,多投入时间到学习中。

3.加强信息的搜集,使中考复习少走弯路。

第2篇

反思性学习这一正是目前数学教学中最薄弱的环节,而它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最重要的环节。由于数学对象的抽象性、数学活动的探索性、数学推理的严谨性和数学语言的特殊性,决定了正处于思维发展阶段的初中生不可能一次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必须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思考、深入研究、自我调整,即坚持反思性数学学习,才可能洞察数学活动的本质特征。反思学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例行公事的行为中解放出来,帮助他们学会数学学习;可以使学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成为有目标、有策略的主动行为,可以使学习成为探究性、研究性的活动,增强学生的能力,提高个人的创造力;可以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得个人体验,使他们变得更加成熟,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从而大大提高我们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经验:

一、 新课情景中的反思,提高学习的效果

在我们初中数学中,有些新知识、新方法的教学教师不一定需要直接的传授,可以通过给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实践,教师再适当的引领学生去反思学习,这样的教学会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掌握新知识、新方法,教学效果非常的好。如在七年级的“完全平方公式”的教学中,公式(a+b)2=a2+2ab+b2 不要直接给出,可以把(a+b)2 化成(a+b)(a+b),让学生来利用前面学习的多项式乘多项式推导整理出来,学生经历了思考、实践的过程,公式会掌握的很牢固。让学生反思前面的学习过程,再让学生去探索公式(a+b+c)2= a2+b2+c2+2ab+2ac+2bc就会非常轻松,学习效率自然也就高了。

二、 解题后的反思,学习效率事半功倍

一些学生埋头做了大量的习题,但做题时仍错误百出。其主要问题是:只注意做题数量,不重视解题的质量。只注重做题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及解题后的反思。因此要提高解题效果应在“反思”上下功夫。

1、反思解题方法。许多数学试题重在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灵活性,因此,一题可能有多种解法。在解题时,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一种解法,要行成解题后反思解题方法的习惯。

2、反思所涉及的知识点。?数学的基本内容是有限的,考纲规定的基础知识是有限的,但题目却是灵活多变的。所以反思知识点很有用。

3、反思解题规律 。解完一道试题后,反思所用解题方法中有无规律可寻?通过几道题的求解,引出一类题的解法,可更有效地强化解题能力,提高解题效率。

4、反思解题中的失误 。学生在解题时可能会出现种种失误既有知识上的缺陷和能力上的不足,也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这些非智力因素主要表现在答题方法、书写规范、应试的心理调控,时间的合理安排等,反思这些失误会对学生以后的解题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三、课后利用数学周记反思,师生交流的桥梁

反思是一种习惯和意识,不断的反思,才会不断地进步。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培养反思习惯的措施,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课堂上教师示范解题反思的过程中学生自己想到,但未与教师交流的问题;作业中对某些习题不同解法的探讨或对错误解法的整理;学习情感、体验的感受;都可以通过数学周记的形式宣泄出来,记录下来,使师生之间有一个互相了解、交流的固定桥梁。

四、积极反思,系统小结

不少同学平时学习,易犯就事论事,就题论题的毛病,掌握的知识支离破碎,脑海一片空白。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一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反思,对一个章节的内容进行反思,对一阶段的学习进行反思,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再整理、再加工,搞清楚各知识间的联系,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框架,更好地把握知识点。例如在初二 “平行四边形” 的那一章,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判定的依据和性质定理很多,学生很难记住,但如果我们从边、角、对角线这三方面来学习这些判定的依据和性质定理,会非常的清晰、简单。

五、提高反思热情,使学生乐于反思

在经常引导学生反思时,如每次只是这样简单地做一做,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就需要我们在引导学生反思的时候,给予其大量的鼓励和评价,让学生得到激励。如,表扬思考认真的同学,奖励能在反思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或得出更好方法的同学,并号召大家都向他学习等。再者,让学生明白获得问题的一个解答结果与对问题解答过程进行反思、优化、推广的差别,就如同一个人偶然钓到几条鱼和通过这样的偶然机会去研究鱼的生活习性,并概括出什么时候可以在什么地方更容易钓到鱼的差别一样,让学生受到启示,体会到反思的好处,知道反思能使我们的学习效率得到大的提高。

第3篇

认真贯彻校教务处工作计划。以组风建设为主线,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法探索为重点,以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主题,以提高队伍素质,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使我校数学教学、教研质量进一步提高。

二、工作目标

1、加强组风建设,狠抓教学常规,更新教学观念,提高教师实践能力。

2、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努力改善教与学的方式。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力。

4、抓好培优补差工作,努力解决厌学问题。

5、继续抓好培养青年教师工作。

三、重点及主要措施。

1、加强组风建设,把数学组建设成师徳形象好,教研风气浓,协作意识和团体凝聚力强,特别是对学生、对学校发展有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教研组。主要通过组内讨论,与领导交流,师生沟通及自修师德,听专家讲座等形式,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教研组长配合教导处承担对数学教学的指导和管理,以抓"课堂常规"为突破口,抓好各项常规管理。严格执行教导处的各项计划。

2、更新教学观念,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⑴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来转变和更新教学观念,武装自己,指导平常的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⑵调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废除"注入式"、"满堂灌",挣脱阻碍学生主动发展的束缚,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主动发展型”新模式,还学生主体参与的权力,实现学生主体、主动,创新可持续发展。

⑶、继续树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思想观念,以平等、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在沟通和“对话”中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努力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⑷、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在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重基本能力和基本态度的培养,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本学期构建“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试验学年重点放在七年级、八年级。

⑸、继续协助班主任搞好学习方法讲座和养成良好习惯的活动,并建立以班级单位的数学学习兴趣小组和“手拉手”活动。

3、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能力。

加强信息技术学习,不断提升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与能力。组织教师开展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制作。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数学教师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强化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的意识和资源共享意识。数学是学生学业成绩分化最严重的学科之一,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教师助学生建立自己的数学学习记录,分析,通过反思促进自己的数学学习。针对数学学习困难生比例大的现状,可加强对他们的日常测试分析、改错和分类辅导分类测试,允许部分学生进行补测,让学生及时体验成功,增强学习信心,自我激励,改进学习现状。

4、抓好常规管理,认真落实教导处的各项常规要求。

认真落实教导处的各项常规要求,平时利用不确定的时间交流教学心得、教学方法,教师积极相互之间随堂听课、评课。提倡教师深入班级作业面批和个别辅导。

5、认真,负责的准备数学会考、中考工作。

6、加强与上级教研部门及同类兄弟学校的联系。

要积极开展校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参加县镇公开课教学和经验交流活动,并积极参与研讨。

四、工作具体安排:

第一,二周学习学校的工作计划,讨论制订教研组计划。

第三,四周组内研讨如何开展本学期集体备课,制订个人的教学工作计划,检查作业及教案的开展情况。

第五,六周组织观摩课优秀课件,讨论、小结。

第五,六周学习、讨论新课标的有关教育理念,学习教改经验,教改课堂试行。

第七,八周组织开展七年级数学竞赛。

第九,十周学期中期教师备课检查与交流。九年级中考备考交流,提出下一阶段的中考备考计划。

第十一,十二周期中考试质量分析,教学反思,学期中期教师备课检查与交流。

第十三,十四周高爱萍老师初二数学教学。

第十五,十六周汪艳红老鼠初三数学教学。

第4篇

[关键词] 教学反思;立足本职;共享智慧

关注成长教学反思的过程是一个知识总结、方法提炼、思维升华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教训、逐步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更是一个减少挫折、获得成功、奠基未来的过程,教学反思还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所以数学教师应特别注重教学反思.

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是各种问题的出现与问题不断解决的过程,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和认知特点,必须针对学生的成长需要有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教学活动过程的有关行为作出判断、反思、总结和改良.

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营造学好数学的愉悦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吸引学生参与课堂活动. 数学课本是数学基础知识的载体;课堂是学生开展数学活动、获取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的主阵地;教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教师适时、恰当地引导和点拨便是引领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开启数学智慧、拓宽数学视野、把握数学本质、遨游数学殿堂的助推剂.

注重过程设计,给力教后反思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者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者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方能有效提升教学实践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激励性,提高教学过程的创造性、严谨性和有效性.

由于不同学生的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情感体验与活动经验各不相同,新知学习的表达方式往往不尽准确和规范,这就难免在学习的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和疏漏. 数学教学活动应从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与表达入手,进行课前指导、课中训练和解后反思,适时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矫正. 若能长期、反复地坚持,并能辅以适当的激励和鼓舞,学生的成绩也会持续提升,学习的热情也会不断高涨,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不断养成.

设计教学方案时,本人常想:学生已有哪些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可供借鉴?怎样依据有关理论和学生实际设计易为学生理解的教学方案?学生在接受新知识时常会出现哪些情况?出现这些情况又该如何处理等. 备课时,尽管教师进行了充分预设,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会出现偶发事件和棘手的问题. 诸如,学生不能按照预定事件解决问题,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思维迥异. 此时,教师应依据课堂的反馈信息进行相应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该如何调整教学计划?如何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措施?从而沿袭学生的思路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确保教学过程沿着最佳的轨道运行. 课后及时自问:我的教学有效吗?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哪些方面尚需进一步改进和优化?我能从中学到什么?我该受到怎样的启示?

一节课结束或一天的教学任务完成后,我们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这节课的总体设计是否恰当,教学环节是否合理,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的良好习惯是否得到了培养,思维是否得到了提升.

此外,日常数学教学中,我们常有这样的困惑:有些问题、思路和方法已让学生进行较为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反复训练,可是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维水平始终不见长进,数学成绩也难以得到提高. 诚然,制约学生成长和进步的因素是多维的,也是多元的,但最为核心的影响要素是例题教学的功能和价值是否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应有的彰显. 我们必须反思我们的例题教学是否出现了问题,必须关注例题的导向作用和示范功能.

强化变式训练,注重思想渗透

如何通过解题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思维水平,这是我们需长期思考和努力践行的问题. 教师应当善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做好解题反思、方法归类、规律小结和技巧揣摩,继而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解,挖掘例题的深度和广度,扩大例题的辐射面,这样无疑会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思维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例如:

原例题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4,底长为6,求周长.

我们可以将此例题进行一题多变.

变式1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4,周长为14,求底边长. (考查逆向思维能力)

变式2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4,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与前两题相比,需要改变思维策略,进行分类讨论)

变式3 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边的长为3,另一边的长为6,求周长. (显然3只能为底,否则与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相矛盾,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狠抓计算训练,重视能力提升

计算题教学是七年级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如何把握这一重点,突破这一难点?这是值得关注的话题. 例如在上完“有关幂的性质”,而进入下一阶段“单项式、多项式的乘除法”时,笔者就设计了如下两个例题:

1. 请分别指出(-2)2,-22,22,2-2,-2-2,(-2)-2的意义.

2. 请辨析下列各式:

(1)a2+a2=a4

(2)a4÷a2=a4÷2=a2

(3)-a3・(-a)2 =(-a)3+2=(-a)5

(4)(-a)0÷a3=0

(5)(a-2)3・a=a-2+3+1=a2

解题后教师便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小结:

(1)计算常常可能出现哪些方面的错误?

(2)出现这些错误的原因有哪些?

(3)怎样克服这些错误?

同学们各抒己见,针对各种“病因”开出了有效的“方子”. 实践证明,这样的例题教学是成功的,学生在计算的准确率、计算的速度两方面都能得到极大提高. 在今年全县期末统考中,本人所任两班学生并无一人出现计算错误.

注重情感互动,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过程并非仅是一个知识运用、技能训练的过程,还是一个伴随交往、创造、追求和喜、怒、哀、乐的动态过程,是学生整个内心世界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回应. 其间,学生既品尝了失败的苦涩,又收获了成功的喜悦,既展示了思维的火花,又彰显了智慧的光芒. 在此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学习动机;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变被动学习为自主探究学习;有利于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和意志品格. 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均能得到很好的激活与优化.

此外,由于目前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根本标准仍以考试作为主要依据, 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课标研究和试题研究. 以考引教,以考促教,以考促学. 试题命制应当低起点,低难度,要考出学生的自信,考出家长的希望,考出教师的自豪,考出学校的形象. 评卷时,该送分的应送到位,该扣分的要扣足,要充分体现考试的选拔功能,真正实现以考试促进教学. 同时,要加强考试研究,及时收集各地中考试题,准确把握中考动向,注重对大题、难题的研究,以及对评分标准的研究. 重视研究中考说明,以便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善向同仁学习,共享教育智慧

我们数学备课组几位同仁知识渊博,教学技艺精湛,他们爱岗敬业,平易近人,乐于助人,这些都是最宝贵的学习资源. 同事之间长期相处,彼此之间已形成可以讨论教学问题的共同语言、沟通方式和宽松氛围,便于展开各种有意义的讨论和交流. 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因此容易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展开对彼此都有成效的交流. 交流的方式多样,比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一同课后分析,遇到疑难共同探讨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和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绝不会原谅教师的不学无术. 教师是什么样的人,比他教授什么更重要. 因此,要做一位优秀的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加强研讨,努力向课标学习,向教材学习,向学生学习,特别需要向同事学习. 同事之间由于所处的教学环境相似、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相近,且氛围宽松,沟通便利,因此极易彼此产生共鸣、找到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进而展开富有成效的对话与交流.

同事交流的方式不一,形式多样,如共同设计教学活动、相互听课、做课后分析等. 交流的话题包括:我觉得这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是……我觉得这堂课比较糟糕的地方是……这样的交流方便、快捷,相得益彰. 何乐而不为?

注重提优补差,关注学生成长

1. 分层作业. 对于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作业一般不做统一要求,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少做、选做或不做. 但每次作业上交时必须附纸说明此次除了本次作业外还看了哪些资料,或做了哪些课外难题. 这样既能确保全体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学有所获,还能保证尖子生能有足够的时间实现课外学习和自我提升.

2. 优差生结对. 我所任教的初二(7)班和初二(8)班均有学生66人. 在实际教学中,本人将优差生按全班一定比例分别分为11个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人,每位优生帮扶1~2名学困生,每次作业,当学困生确有困难时则先由优生帮助、指导并检查,再上交小组长. 每次周练、月考以及期末考试都要制定帮扶目标,期中、期末依据目标完成情况评出帮扶先进小组和先进个人,并给予表彰奖励.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还让学生在各自的小组中相互帮助,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从事小组中不同的工作,并最终完成一个共同的目标. 通过小组学习,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团队观念,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还会乐于接受他人的正确见解.

3. 偏爱差生. 差生主要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高能的差生,偏科的差生和弱智的差生,可根据他们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补差方法. 其中,对于高能的差生,主要渗透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思想疏导让他们明确学习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并给予学习方法指导,加大单元过关和检查力度. 同时给他们施压,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学习与检查的任务,稍有成就便及时表扬和鼓励,为他们重树自信,使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

对于偏科的差生,主要采用正面引导的方法,使他们充分认识偏科的危害及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并帮助他们分析偏科的原因和对策.

对于弱智的差生,主要发扬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坚持每天帮助他们及时辅导、查漏补缺、不留死角;每当他们有了一点点的进步,便及时表扬、鼓励. 同时,要和他们的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争取家长的支持和帮助. 通过长时间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些学生的数学成绩均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位昔日的差生在日记中写到:我喜欢数学,喜欢它的严谨、清晰,喜欢它的创意、巧思,喜欢它每一个不同领域都开启了一扇观看世界的窗口;我喜欢苦苦思索后找到解题方法的喜悦;喜欢被美妙的定理震慑的感觉. 我视学习为不断的再创造、再发现. 作为工具,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石,它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大大小小的事物,从买卖中的找零,到地球的半径;从土地的面积,到水波的动量. 许多人认为学数学离现实太远,其实数学史可以告诉我们数学与人类文明演进的关系. 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和数学有关. 数学,我热爱你!老师,我赞美你!

第5篇

【关键词】 数学教学 存在问题 应对办法

初中数学教学是学校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育学生,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数学教学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数学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汲取了很多优秀的教学理念,诸如教学民主的理念,教学公平的理念,主体性教育的理念以及个性发展理念等。但目前初中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却又在某种意义上阻碍了初中数学教学的平稳发展,因此我们只有认识这些问题并探寻这些问题的解决对策,才能使初中数学课程改革深入进行并达到预期目的。

一、数学教学中常见的问题

1、起始年级中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欠重视

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初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挺吃力,原因是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初一年级时就对数学学习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的关键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时,小错误不断,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2、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存在的另一弊端是,有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沦落为所谓数学教学中的差生,并从此一蹶不振,很难在数学学习中再有所作为。

3、数学学习实践中没有养成细致的学习品质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学习马虎,不该丢分而丢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说到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特别是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这些看似的小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或学生自己的有效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习以为常,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4、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和谐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双方对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漠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师生之间的真诚友善、互相尊重仍有可挖的空间。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有着不同的目标,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为己任,学生学为接受,不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心灵对话和人格的交流,所以也就无法共同体验生命的成长,共同享受数学教学的快乐。

二、应对问题的各种方法

1、培养兴趣,打牢基础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在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后,我们教师就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夯实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数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教学入手,要求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就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的后续学习才有可靠的保证。

2、注重过程,形成技巧

为了确保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认知内容,我们教师上课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地说,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课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会学习是学生思考的基础关键,思考是听课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只有会思维了,才会学习,才会形成合理的学习技巧。

3、讲究细节,体现习惯

从初一代数学教学开始,我们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讲究学习细节,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学得更细心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实实在在的解决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任何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要加强上课过程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记录的关系。听课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的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教师要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形成了合理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营造气氛,分享成果

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数学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第6篇

1、起始年级中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欠重视

数学教学中,我们发现现在的初二学生中,有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挺吃力,原因是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同学在初一年级时就对数学学习不够重视,在进入初二后,发现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这里我们不妨列举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对知识点的理解停留在一知半解上;解题始终不能把握其中的关键技巧,孤立的看待每一道题,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解题时,小错误不断,始终不能完整的解决问题;解题效率低,在规定的时间内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题目,不适应考试节奏;未养成总结归纳的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2、学习过程中没有能形成稳定的认知结构

初中数学学习过程存在的另一弊端是,有些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相比小学数学教学而言,初中数学教材结构的逻辑性、系统性更强,首先表现在教材知识的衔接上,前面所学的知识往往是后边学习的基础;其次还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的技能技巧上,新的技能技巧形成都必须借助于已有的技能技巧,因此,如果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内容达不到规定的要求,不能及时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就造成了连续数学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跟不上集体学习的进程,导致学习分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便会沦落为所谓数学教学中的差生,并从此一蹶不振,很难在数学学习中再有所作为。

3、数学学习实践中没有养成细致的学习品质

数学学习过程中,有些学生学习马虎,不该丢分而丢分的现象比较普遍,说到底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可以概括为,对概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对概念的特殊情况重视不够。例如,在代数式的概念中,特别是用字母或数字表示的式子是代数式,很多同学忽略了单个字母或数字也是代数式;对概念和公式一味的死记硬背,缺乏与实际题目的联系,这样就不能很好的将学到的知识点与解题联系起来;一部分同学不重视对数学公式的记忆。记忆是理解的基础,如果学生不能将公式烂熟于心,又怎能够在题目中熟练应用呢,这些看似的小问题,由于长期得不到教师或学生自己的有效关注,久而久之学生就习以为常,数学学习中的各种问题也就层出不穷了。

4、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缺少应有的和谐关系

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教学双方对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漠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体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公平公正;师生之间的真诚友善、互相尊重仍有可挖的空间。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有着不同的目标,就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教为己任,学生学为接受,不能体现师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师生之间缺乏应有的心灵对话和人格的交流,所以也就无法共同体验生命的成长,共同享受数学教学的快乐。

二、应对问题的各种方法

1、培养兴趣,打牢基础

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如果能在学习数学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途径很多,如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让其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创设一个适度的学习竞赛环境;发挥趣味数学的作用;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艺术等等。在学生形成比较稳定的数学学习兴趣后,我们教师就要注重夯实学生的数学学习基础。夯实学生数学学习基础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可以从数学学习的基础概念教学入手,要求学生在初中起始阶段就注重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只有有了坚实的数学基础知识,数学的后续学习才有可靠的保证。

2、注重过程,形成技巧

为了确保学生通过数学学习获得必要的认知内容,我们教师上课应注重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具体地说,教师讲课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要注意防止注入式、满堂灌,一定掌握最佳讲授时间,使学生听之有效。上课时要求学生瞻前顾后,将以前所学知识与新授知识进行对比,激励学生不断思考,数学教学中的思考就是指学生的思维,没有思维,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维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注意多思、勤思,随听随思;深思,即追根溯源地思考,善于大胆提出问题;善思,由听课和观察去联想、猜想、归纳;树立批判意识,学会反思,可以说会学习是学生思考的基础关键,思考是听课的深化,是学习方法的核心和本质的内容,只有会思维了,才会学习,才会形成合理的学习技巧。

3、讲究细节,体现习惯

从初一代数学教学开始,我们教师就应该要求学生讲究学习细节,提高学习效率。教学中,我们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学得更细心一点,更深入一点,更熟练一点,实实在在的解决数学学习中存在的任何似是而非的问题。教师要加强上课过程的指导,在听课方法的指导方面要学生处理好听课、思考、记录的关系。听课是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应指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听每节课的学习要求;听知识的形成过程;听懂重点、难点剖析;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教师要始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求知识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方法,形成了合理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奠定较好的基础。

4、营造气氛,分享成果

数学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教师应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建立完全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数学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数学问题,寻找当前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联系,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数学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教师要鼓励学生表达,并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展开讨论。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想法,不断引导学生关注问题的重要方面,及时揭示那些出现在学生中的新颖的、有意义的交流实例。

总之,初中数学教学是一个整体,对于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及时发现并科学加以解决,如果解决不及时,很多小问题则会成为大问题,我们只有防患于未然,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才能保证学生数学学习的各个环节达到较完美的境界。

第7篇

教师要重视运用情感和成功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扩大学生学习和运用数学的渠道;扩大学生视野,发展他们应用数学知识跨学科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备课中,教师要有教学探究的目的性,讲解的适度性,材料准备的群体性,课堂教学的延伸性,以及教材处理的科学性。

2.教师要紧盯学生错题不放。

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时不求甚解,粗心大意,满足于一知半解,忽视对结论的周密思考,往往出现不切实际、数据出错、答非所问、前言不搭后语等现象,特别是一些“隐性错误”发生频率较高。因此,教师应紧盯学生错误,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剖析错误原因,给学生重新理解的机会,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理解、运用。学生应将错误进行收集,摘录入纠错本,建一个属于自己的数学错题库,从中获得反思的对象信息,并在反思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和思维上的缺陷。帮助学生分析根源,是旧知识干扰还是新知识没掌握;是知识本身难度大还是自身粗心大意;是理解不深刻还是思考不周密;是经验发生错误还是动手运算出现错误;是普遍性错误还是特殊性错误……对症下药,适时改进,杜绝此类情况重复发生,让学生思维品质得到优化。

3.设计长期性作业,培养学生的规律性和意志力。

学生作业的过程,不应是一个被动汲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以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建构新知识的主动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知识创新、方法创新的过程。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布置一些长期作业,培养学生规律性作业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意志力。如:

(1)写数学周记。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身边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有关的事件、学习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题中的新方法、某些运算法则、公式的新的推导方法、对某个知识产生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定期(一周)互相作一次交流,互相评价。如学生在学习完《勾股定理》后,让学生搜集有关勾股定理的实例、历史事件等,以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不但使学生熟悉掌握了勾股定理的知识,还锻炼了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和写作能力,也从材料搜集中培养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怀。

(2)写数学小论文。例如在学习了《图形的平移与旋转》知识后,可结合学校校园建设的实际,提供给学生一些材料:学校自由活动区的占地面积为1000平方米。其中可以有四个周长为31.4米的绿色花圃,以及其他一些活动设施。让学生利用几天时间,设计一项实际应用的小论文。有的学习小组通过调查,写了一份调查报告:关于1000平方米新活动区域的设计构想。其中仅地面的测量、图案、所用材料、价格等就用了许多设想,调查了许多信息。

4.巧设提问,消除障碍。

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实施启发式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考虑学生生活的环境,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问题要具有一定的难度,有难度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才能够体现问题的价值,同时问题的难度要适中,尽量把问题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即在学生的现实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的区域,这样的问题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认知,使学生在课堂上处于思维活跃的状态,激发探究欲望,拓展探究空间。一个好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启迪思维、开发智力,同时化解学生在解决问题的障碍。

5.训练学生进行有效的解题反思。

解数学题决不能解一题丢一题,这样做无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解题后的反思是提高解题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一道数学题经过一番艰辛,苦思冥想解出答案之后,必须认真进行解题反思:命题的意图是什么?考核我们哪些方面的概念、知识和能力?验证解题结论是否正确合理,命题所提供的条件的应用是否完备?求解论证过程是否判断有据,严密完善?本题有无其他解法――一题多解?众多解法中哪种最简捷?把本题的解法和结论进一步推广,能否得到更有益的普遍性结论――举一反三,多题一解?但许多同学在完成作业方面,因为学习态度和心理状态的不同,或者老师缺少必要的指导和训练,大部分都缺少这一重要环节,未能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解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未能在更深和更高层次得到有效提高和升华。

6.加强小组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

进入初中以后,尤其是初二开始,老师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学生的两极分化现象日趋严重,而仅凭老师的力量改变这一现状非常困难。这时,老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该问题。我们不妨将班级的学生分成若干个四人小组,每组组长由班级数学成绩较好且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担任,由他们帮助本组成员(主要是中等偏下的同学)解决作业或考试中产生的疑问,而老师只负责解决组长或个别同学的问题,这样教学效果会大大增强。通过多次有意识的小组合作,同学们会渐渐习惯并喜欢上这种无拘无束的合作方式,而实践发现这样不仅能大大避免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且能迅速提高中等生的成绩。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合作意识增强了,对教师的依赖性降低了,更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第8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但是由于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束缚,在课堂上仍然占据“一言堂”的主体地位,没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习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理想。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树立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水平,谈几点浅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学;反思

笔者大学毕业后在农村某中学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十年,学校是一所寄宿制中学,学生的课程每天安排得很满,早晨7:15分早自习开始,晚上要到9:30分才结束。我们都是白天讲新课,晚自习讲作业,有时老师甚至会利用学生的午休时间去教室讲题,感觉学生一天都是学习、学习,总是这堂课结束了又被赶着去赴另一堂课,没多少能自己安排的时间。可这样的辛苦并没有换来好的学习成绩,每次期末考试成绩都落后很多学校,更严重的是很多学生到初一下学期就有了厌学情绪,甚至有的逃课、逃学,然后发展为老师眼中的“双差生”。我也总是困惑:“都说勤能补拙,都花了那么多时间,大家也都那么辛苦,为什么效果并不好呢?”老师们讨论的结果是:生源太差了。可我一直觉得不应该是这么简单的答案:学生也许太累了,留给学生的时间太少,学生只是每节课被动地接受,没时间去“消化”。也许当时在课堂上听懂了,课后由于没时间去巩固所以不久就忘了。

三年前,我公招到现在这所学校任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年级组长规定:任何老师不能占用学生的午休时间,全体学生必须睡午觉。学校初一和初二的学生都不上晚自习,只是下午有节自习课,老师可以讲解习题,这样看来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似乎少了些,但学生每节课都精神饱满,没有厌学情绪,而且学习效果也比以前我所在的学校好很多。在学校浓厚的教研氛围影响下,我开始探索最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法。

初一时,我每节自习课都会去给学生讲题,总怕如果不讲学生就学不会,初二下学期我就放开了,自习课一进教室就让学生自己安排学习内容,可以做题,也可以去找能够帮助自己的同学问题或者问老师,同时我也鼓励学生主动给别人讲题。我常对他们说:会做题的不一定讲得清楚,但讲得清楚的一定会做题。结果我发现学生很喜欢这种方式,在自习课上个个都很活跃。做题、问题、讲题,没有一个同学闲着,即便是成绩很差的同学也会去问题,有些同学自己认为会做但又讲不出来,就会马上继续钻研,直到给同学把题目讲清楚。这样一段时间后,在课后与学生的聊天中得知:学生很喜欢这种自习课方式。他们觉得向同学请教问题不紧张,再简单都可以,而不用担心老师发现他没学会而被批评,同时他们在问题的过程中弄清了很多课堂上还不清楚的问题,在给别人讲题的过程中再次熟悉和巩固了相关知识。可喜的是我发现学生都很喜欢上数学自习课了。在期末考试中,我教的两个班的数学成绩都提高了很多,特别是及格的同学在年级十个班中是最多的。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讲授,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感官接受知识。随着教学的发展,多媒体、语音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代替了传统的黑板教学。学生可以通过感官获取更加丰富的知识。但是,学生仍然很少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具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被动地接受。这就使得教学质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学效果也随之下降。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学生的情况,采取一定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使他们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具备会学习的能力,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自习课的教学改革成功增加了我的信心,这学期学生上初三了,我在课堂教学上也做了改革。不仅每节课会留十分钟给学生自己安排,而且课堂上的很多例题、习题,我都鼓励学生上讲台给大家讲解,学生经过初二时给别人讲题的训练,现在已经有了一定讲解知识的能力,所以,大家在讲例题时往往都能讲得清楚,而且有些解题方法很巧妙。我还会挑选出部分比较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讲授,讲完之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再由教师做总结。这样学生为了讲好一道题,一节课就会很认真的预习、准备,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课堂上,当同学或者老师讲了一道题目后,同学们还会思考有没有另外的解法,如果有就主动举手讲解。现在,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都很浓厚,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学生每天都盼着上数学课,在数学课上他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能成为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次半学期考试,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在年级前茅,班上没有一个同学放弃数学。

在教学中我还会继续探索好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要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要加强基本学法的指导,多留些时间给学生,转变“以教为中心”为“以学为中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优化知识结构,形成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本领,为终身学习、自主发展、自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与生存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作者单位 重庆市长寿中学)

第9篇

关键词:初中数学;新人教版数学;个体发展

初中数学教学课程规定的理念就是面向全部学生,体现其基础性和普及性以及发展性,在尊重学生差异的情况下,让学生获得有价值和必需的数学知识,实现新人教版数学教学要求的全面发展目标。

一、活用初中数学教材的发展性

在新人教版数学推出之前,数学教程基本上是呈现规范严谨和有序的姿态,一如传统数学教师给学生的教学印象――严谨古板。传统数学课堂上的知识只是在教师的诉说下简单合并,以没有灵魂的符号的形式输进学生的脑袋,激不起学生知识海洋里理应活跃的波浪。如此一来,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的只是知识技能的平板而没有生命的挤入。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淡忘了所应该掌握的东西。这不得不引起教师的重视,这一切不应该只是人生中一笔带过的灰白一撇。

新人教版数学不再只是关注知识技能的单纯掌握,而是开始关注起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对其发展重视起来。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全面的,由知识、技能和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合起来而促进其发展。如果说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是静态的,那么基于新人教版基础上的初中数学教学则是动态的,它充满了灵活性。教学大纲或教科书这两样东西充当了辅助的功能,以学生对数学的体验和感悟为主,引导他们在数学海洋里面找准自己的前进方向和前进速度。

学生具有很大的潜能,他们可以共同合作、共同探讨以及共同研究,并在这个过程中展现自己独有的见解和智慧。这是一种自我体现和自我吸收的过程,学生表达了自己,也吸收到了知识。这样的方式将知识、技能和数学过程、方法以及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最完美的结合,促进他们真正地全面发展。

数学是充满奥秘的学科,需要学生加强实践操作,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探索、发现、总结、领悟数学真谛,从而真正从中受益,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初二学生会从课本上学量直观图,那种直冲学生感官的图案可以激发学生课余生活的求知兴趣,让他们在学习和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并加深记忆。数学概念本身就是一门判断和推理的学科,要求思维性比较强,而操作实践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以便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这就是新人教版带给学生数学课的新变化,值得教师探索并应用于课堂上。

二、活用初中数学教材的开放性

新人教版的转变,突破了大纲与教材、教材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卡。灵活性强的课堂不应该只固定于限定的目标与内容,那样只能导致同样被限定的结果,实现不了超越。必须执行的规定只能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压抑和束缚师生的创造性。而新课标的要求则改变了这种压抑和束缚,释放了师生的思维,强调不仅教师要创造性地教学,学生也要创造性地学习,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学习需要也跟着多样化。在新人教版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书本知识,而是如海绵般从各个方面吸收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海洋里,没有再向外自动消退的道理。新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给予学生足够大的空间,运用思维灵活性,创造不一样的模式,打破传统教材一味认定书本所有知识为真理的定势,鼓励学生走出思维定势,能够灵活变通以及发散性思考问题,探索未知的相关结论,得到不一样的收获。

三、活用初中数学教材的创造性

传统数学教材讲求各种统一,不管是教学大纲和教材,还是教参和考试,都在应试教育下让数学教学失去了很多空间。学生应该拥有各自的知识、创新的思维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当思维被局限于狭小空间里不能灵活发散时,学生自然地被禁锢于机械状态。

因材施教自古以来就被提倡,而现在重新被提出,理应得到重视。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被教师灵活激发,而不是强硬激发不属于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东西。物极必反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但是在传统教学上我们忽略了这种力量。新人教版在努力改变这种状态。大胆创新与实践、主动操作与创造性灵活应用等都是新教材想要让学生努力培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海洋应该是波涛汹涌、灵动无比的,而不是风平浪静、雁过留痕。

尊重学生差异,贯彻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合适教导而获得充分发展,是教师在新课标要求下必须要做到的事情。那样,教师才能发挥主动性以及创造性,带动学生走向同样宽阔的空间,突破陈规旧习,激发生命活力,实现全面发展。

总之,课堂是教师展现技能的空间,就如厨师站在厨房里或者画家站在画室里一样,他们要应用自己最得意的技能烹调或者绘画,思维灵活地创造独有的作品。在一堂课里面,教师充当着组织者和领导者甚至合作者的角色,而主体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各种学生。教师开放课堂、灵活设置课堂悬念、创设各类问题情境以及点燃激情学习火焰都是教师应该做的。

参考文献:

[1]辛小榕.初中数学新课程的三个转变――新人教版数学教学反思[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7(9).

第10篇

教师作为数学教学主导,在设计数学活动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组织教学。

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1、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1、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2、鼓励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四、教师对教学目标,难点,重点把握要恰当、具体。

数的计算非常重要,计算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只有在具体的情境中才能让学生真正认识计算的作用。首先应当让学生理解的是面对具体的情境,确定是否需要计算,然后再确定需要什么样的计算方法。口算、笔算、估算、计算器和计算机都是供学生选择的方式,都可以达到算出结果的目的。

一、设计思想:初中数学说课稿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教学应走进生活,生活也应走进数学,数学与生活的结合,会使问题变得具体、生动,学生就会产生亲近感、探究欲,从而诱发内在学习潜能,主动动手、动口、动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自觉地把生活作为课堂,让数学回归生活,服务生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数学活动经历,并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数学之趣、数学之用、数学之美。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既要做到精讲精练,又要敢于放手引导学生参与尝试和讨论,展开思维活动 。

根据新教材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参与探索,让学生有发表意见的机会,绝对不能包办代替,使学生不仅能学会,而且能会学。充分发挥网络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力争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被动听讲式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发现式学习。数学问题生活化,主导主体相结合,发挥媒体技术优势,探究练习相结合,符合《课标》精神。

网络环境下代数课的教学模式:设置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反思评价-巩固练习-总结提高

二、背景分析:

(一)学情分析:

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八年级下册第十六章:《分式》

学生是本校初二实验班的学生,参加北师大“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课题实验一年半,学生基础知识较扎实,具有一定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电脑使用水平较熟练,对于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已适应。

本节课实施网络环境下教学,采用自学导读式教学模式。学生喜欢上网络数学课,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

(二)内容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和分式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后面学习可化为一元二次方程的分式方程打下基础。

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

识,渗透类比转化思想。

(三)教学方式:自学导读—同伴互助—精讲精练

(四)教学媒体:Midea---Class纯软多媒体教学网 几何画板

三、教学目标:初中数学说课稿

知识技能:了解分式方程定义,理解解分式方程的一般解法和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掌握解分式方程验根的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探究解分式方程的过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渗透转化思想。

情感态度:强化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同学之间的配合,体验在数学活动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路和解法。

教学难点:理解分式方程可能产生增根的原因。

设计说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不应该是一节课或一学期的教学目标,它应该贯穿于初中数学教学的每一堂课,它应该与具体的数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才能让教师好把握,学生好掌握,否则就是空中楼阁,雾里看花,水中望月。

四、板书设计:

a不是分式方程的解

(二)学习方法:类比与转化

教学思考:伴随教学过程的进行,不失时机的,恰到好处的书写板书,要比用多媒体呈现出来效果好,绝不能用媒体技术替代应有的板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育技术完美的结合才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

五、教学过程:

活动1:创设情境,列出方程

设计说明:教师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激励学生,寓德于教。体现了教学评价之美-激励启迪。

设计说明:通过经历实际问题列分式方程,体会分式方程是一种有效描述现实世界的模型,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与学习热情,为探索分式方程的解法做准备。

活动2:总结定义,探究解法初中数学说课稿

使学生能从整体上把握数、式、方程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合作探究分式方程的解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增强利用类比转化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合作的意识。

教学思考:再一次体现了对全章进行整体设计的好处,在学习16.1分式和16.2分式的运算时,几乎每一节课都运用类比的思想-分式与分数类比和进行算法多样化训练,所以才出现了这样好的效果。在利用媒体技术拓展学习内容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拓展内容要与所学内容有有机联系。二、拓展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认知水平,不要任意拔高。三、拓展内容要适量,不要信息过载。

第11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素质教育;合作交流;教育评价;数学模型

埃德加·富尔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社会生存》一书中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第40届国际教育会议把学生“学会如何学习”作为基础教育发展趋势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入讨论,并且指出:“科学技术发展的持续挑战迫使所有国家的基础教育走上这条路。”

当前教育改革的潮流不断冲击着我们的教学思想和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过程,“封闭式”的传统教学思想,“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把教师和学生的双边的活动僵化成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的学向流程,殊不知培养出或高分低能,或厌学情绪,灌满脑袋知识的学生却永远只能模仿和复制,根本不会创造和发挥,高分低能根本无益于现代建设,厌学情绪产生恶性循环而学不好知识,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展的需要,特别是针对基础教育底子薄弱的我县贫困地区学校,学生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强,课堂教学常常出现“管而不发”的窘况,再不进行“课改”和“研究性学习”,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便会成为一句空话。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就是对课改精神的具体落实与体现,它用系统和科学的方法,围绕“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生如何学会学习”这个问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学会”转变为“会学”、“会用”;从整体上规划教师、学生、教材、教法诸多因素的优化组合,并在系统进行过程中不断反馈,调控,实现教学职能由重教转向重学,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现就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研究性学习一般可分为四个阶段:创设情境、展示讨论题、师生共同研究、总结反思

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题词:“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创设问题情境是研究性学习的第一个环节,是创新的起点。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在于通过问题刺激学生自觉学习,引发学生的研究精神。其基本原则是教师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知识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指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的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的现象,引发学生生疑,在他们的意识中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进而导出本节课的研究问题,使学生在明确研究方向中激励创新动机。

展示讨论题就是根据知识的重难点,教师预先准备好的课件或其他形式的问题。

师生共同研究,就是学生按教师的要求,自学探究,依据教材提供的基本思路,观察分析数学图形,消化数学概念、法则、公式、定理等,得出规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同学们合作、交流、解释和各种协调一致的尝试。学生一方面可以学习如何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使他人采纳自己的主张;另一方面,他们可以学习如何倾听他人的见解,借鉴他人的观点,提高自己的认识。同时,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学生的朋友、伙伴。

总结反思就是通过检验研究性学习效果,对答案及时反馈,教师把所学知识系统化,指出思维方法的毛病所在,提出正确研究知识的途径和方法,有层次地布置课后的练习题。

二、教师“知识的传授者”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

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教师讲授获得间接知识,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则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课堂上师生间面对面的“对话”,不仅是语意层面上的交流,更是双方自我意义上的建构。

例如:在教学对称轴时,可先让学生把一张纸对折,在其中一面纸上画一个三角形ABC,再在另一面纸上把这个三角形临摹下来,得三角形A’B’C’,指导学生观察,比较这两个三角形有什么关系。能够顺其自然地得到定义和两个图形全等的性质。接着可让学生连接AA’,BB’,CC’,通过研究,会立即得出MN垂直平分对应点连线的性质。再提出问题:如果断各对应边,猜想有什么结论?不难得出对应线段或断线的交点在对称轴上的性质。这样,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一个比较抽象、难理解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三、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研究性学习提纲

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把握教材的难易度,重难点和关键,明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从而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给他们研究的方法,及时解决在研究中遇到的各种障碍,确保学生在研究中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学懂、学会,尝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及信心和决心,再逐渐加深拓宽研究学习的内容。

四、研究性学习的调控、把关、定向工作要做好

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讨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而发生的一种课堂学习行为,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者、调节者、合作者的功能。

研究性学习不意味着教师不再讲授,一些程序性或陈述性的知识宜使用讲授的方法,对于有些探究价值不大的问题也宜使用讲授的方法。但教师的讲授要特别讲究时机,只有学生需要时才讲授,教师的讲授只是提供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某种策略找出答案。

研究性学习绝不是让学生“自由地学”,放任自流。教师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适时地帮助,根据信息反馈,适时调控,确定学生每一节课要掌握的知识范围和要达到的目标要求和程度。

五、在具体实践中,教师的联合越来越显得重要

第12篇

一、教师备课现状分析

(1)重视不足。不少教师把主要的工作精力、时间花在改作业、补差、辅优,以及课堂教学研究、探索上,真正花在备课上的时间很少,有的甚至是先上课,然后几节备课一齐补上。

(2)备课流于形式。教学目标的制定既不符合《课程标准》,又不切合学生实际;教学重点突破没有好的手段;教学方法设计陈旧,教学程序不流畅,不能很好地展示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总之,备课现状不容乐观。

二、有效备课的方法

(一)吃透课标与教材

首先要通览课标教材,然后结合具体教法基本特点和使用条件,逐知识点分析并确定适合该知识点的教学方法。如“梯形的中位线性质”一节,可组织学生用探究法和验证法了解中位线的性质,可用逻辑推理法来完成性质定理的推证过程,可用比较法来掌握梯形中位线与三角形中位线的联系和区别。备课时,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从深度和广度上对重点全方位的分析,然后确定教学手段,以便使学生全面、深刻而灵活地理解重点内容。如“矩形”一节,矩形的判定是个重点,对这个重点,在学案中可这样设计:①什么样的四边形是矩形?②什么样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通过组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强化了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认识、理解和掌握。一堂课的重点除知识内容外,还有能力的培养,而后者往往被忽视。智力开发和能力培养比知识的传授更为重要,在备课时必须精心研究在各知识点上如何开展能力培养和智力开发,使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开发智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

学生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要素,课堂教学围绕着学生来开展,其目的也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想要提高备课的实效性就不得不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与学习状态,结合新课程标准,我觉得在备课中要有几点值得注意的。首先,从“备学生”到“备具体的学生”。其实也就是“以人为本”。以往教学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这种教学在强化知识的过程中也从根本上失去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有意识与思维的生命主体。这就是在“备学生”中容易出现的第一个误区。其次,从“备学生”到“备每一个学生”。上文提到学生的主动认知、学习行为不应该在备课时被抹杀,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还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即“因人而异”,不能“一刀切”,或者牺牲一部分学生学习的权利。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在备学生时要具体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甚至于每一位学生。承认了个体差异,数学教师才能以积极的态度去研究差异、直面差异、分析差异、解决差异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设计出开放和具有弹性的,有利于全体学生学习和互动的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个体所处的环境、其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态度和情感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把学生的具体形象“印”在脑子中。这样的备课才有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真实的意义。也就是说研究学生的本身目的不在于获取学生的资料,而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所处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环境对其学习产生的影响和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备课和授课。

(三)集体备课

所谓教师集体备课,就是以教研组为单位,组织教师开展集体研读“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制定学科教学计划,分解备课任务,审定备课提纲,反馈教学实践信息等一系列活动。集体备课对提高备课的实效性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首先,集体备课为教师的交流教学经验、备课经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如果是教师单独备课,难免有时会思路不畅影响备课进度,而教师集体备课活动则能取长补短、交流心得,有利于提高备课的实效性。其次,集体备课可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备课时间、提高效率。在数学教学备课中,有些教师存在抄写教案的状况,我们究其根源就是备课任务繁重。集体备课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难题。以初二下学期为例,应该在学期的开始制定好备课计划,将“二次根式”、“一元二次方程”、“频数及其分布”、“命题与证明”、“平行四边形”、“特殊平行四边形与梯形”每章的内容落实到备课小组个人身上,以主备课教师为主,写出教案,再制作配套课件,并集体修改补充。这样一来分工明确,集合集体智慧所编写的教案才是更有实效性的。

(四)精心设计备板书

板书亦称微型教案,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学生的视觉器官来传递信息,比语言更丰富有直观性,能弥补课堂讲述的不足,并能高度概括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板书并不是一挥而就的,需要教师遵循一定的原则精心设计。教师要想在课堂上写出完美的板书,必须在充分备课、写好课时计划的基础上,全盘运筹,订出行之有效的板书提纲。讲课时,教师必须将每堂课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明显地突出出来,这也要相应地体现在板书上,才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可利用简笔画、图解式板书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事物的直接形象,减少他们掌握抽象概念的困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五)总结经验多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