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鸿门宴的故事

鸿门宴的故事

时间:2023-05-29 17:59: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鸿门宴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鸿门宴的故事

第1篇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你有看鸿门宴吗?那有什么感受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鸿门宴读后感600字高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1《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2也许大家都听说过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吧!其中就有一段著名的《鸿门宴》,在鸿门宴中,你喜欢的是项羽还是刘邦呢?

曾经的项羽,可是“力拔山兮力盖世”的人物,他能扛起千斤大鼎,他能以一人之力敌千军万马。他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西楚霸王!但是他那桀骜不驯、犹豫不决的.性格,让他在鸿门宴错过了一你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

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

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入咸阳,非常恼火。军师范增就让项羽设下鸿门宴,一心诛除刘邦。可是刘邦知道后,认为这鸿门宴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条,赴会也许能有一线生机。

宴会上,项庄上前为刘邦敬酒,敬酒完毕,请求舞剑,趁机把刘邦杀死在座位上。这就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由来。这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来护驾。樊哙气冲冲地闯进门来,严厉指责项羽,项羽羞愧万分。此时刘帮以上厕所为由,趁机逃出了项羽的军营。

在此,我们发现项羽在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了刘邦,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就这样拱手让人了。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3《鸿门宴》所叙述的是项羽,刘邦在共同灭亡秦国之后,范增见刘邦有雄视天下之心,因此举办了一个暗藏杀机的宴会,准备除掉刘邦。而刘邦最终在张良,项伯,樊哙等人的帮助下逃离楚营的故事。

项羽,昔日的楚霸王,多么的威风,多么的不可一世!但因为与刘邦争天下,兵败垓下,最终落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归根结底,都是他桀骜不驯,犹豫不绝的性格让他在鸿门之上错过了一次刺杀刘邦的`绝好机会。就这样,一个唾手可得的江山被拱手送人。多么的可悲!多么的残忍!项羽压根儿就没想到他所见的种种,皆是刘邦之计。所以,“古之成大事者,不可拘泥于小节”。

曹操,历史上的奸雄。这是基于人们个人爱憎基础上给予他的名字。让我们正视历史:“曹操,字孟德,诗人,军事家……”这些是什么?——这没有什么,仅仅是因为他当断则断,遇事有魄力,当他诛杀孔氏后人时,正是因为他的铁血,后世才有“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典故。若不是他的能力,他的性格,何以三足鼎立,统江山;又何以有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壮诗篇。

项羽之所以失江山,刘邦,曹操之所以得江山,正是因为个人人格。项羽的桀骜不驯让他孤注一掷,让他呈匹夫之勇,让他兵败垓下;而刘邦,曹操也正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让他们招贤纳士,让他们统帅三军,让他们“该出手时就出手”。当然结局也必然有不同,一个既失江山,又失美人,另一个则建立千秋功业。

就个人观点而论,项羽——我崇拜,但只有一个叹惋——英雄短命;刘邦,曹操——我尊重,但他们也只有一个评价——书写历史。

好的个性——好的人生,让我们书写属于自己的篇章。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4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很多人眼里,项羽是一个忠肝义胆的豪杰。他叱咤风云的伟业,所向披靡的战绩,在秦汉交替之际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几何时,举世共仰,千秋景慕。项羽因之而成为历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着实为后人所景仰。

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古人云:"义者,宜也。"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此二人均有经国之伟,济世之才,然而却不为项羽所用。亚父范增,尽心尽力,鞠躬尽瘁,亦未免被猜忌。最后,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是韩信;七出奇计,困项王于垓下的是陈平;十面埋伏,逼项羽走江东的是张良;乌江渡口取项羽头颅的竟然是项王"故人"王翳。项王的刚愎自用,终于让自己饮下了"四面楚歌"的恶果。可以说,过分借重于武力而忽视智谋,也是造成项羽性格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驹不逝。驹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的悲怆无疑已成为千古绝唱。假如项羽不固守那狭隘的"义",假如项羽……那么,意气风发,衣锦还乡,击筑高歌《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四海兮归故乡,安得猛将兮守四方"的人,可能就不会是刘邦了。

鸿门宴读后感600字5今天,学完了《鸿门宴》这篇课文之后,有一些感触。我用纸和笔把这些感触写下来。

《鸿门宴》的开关是曹无伤告密,项羽立即整理军队,为击破刘邦,而刘邦因为项伯前来,过一日向项羽赔罪,项羽留刘邦下来,与他喝酒,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我认为刘邦之所以可以取代项羽成为天子,与刘邦及项羽的性格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项羽的性格特点是刚愎自用,自大轻乱,在直率了,而刘邦这之所以可以从“鸿门宴”中死里逃生还得谢谢项羽有这样的性格,而正是因为项羽的性格让他失了天下,在乌江自刎,而刘邦是真的心系百姓,此外,项羽又坑杀了二十万秦兵,就算他日后可一统天下,老百姓也一定会抵抗他。

刘邦能屈能伸,知人善用,善于应变,而项羽太过于刚烈,所以说项羽是失败是注定的,而且从性格方面来说,刘邦的确比项羽更适合统一天下!

第2篇

关键词:鸿门宴 遂 于是遂

《鸿门宴》一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主要讲述了项羽进入函谷关与刘邦的一场斗争故事。文中有“……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教师教学用书对此翻译为“于是﹙刘邦﹚决定赶快逃离,让张良留下辞谢”。这也符合《说文解字》对“遂”字的解释,“遂,亡也”,亡乃逃也。

但是,“遂”在古代也多用于副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字。《论语》里有“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左传》里记载“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荆轲刺秦王》里也多次出现,“乃遂私见樊於期”、“遂自刎”、“遂发”等。那么当“于是”加上“遂”在一起的时候,“遂”字是什么意思呢?笔者翻阅《史记》本纪和列传,共有十处涉及“于是遂”的句子,如下:

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史记·夏本纪》)

周武王于是遂率诸侯伐纣(《史记·殷本纪》)

于是遂得脱(《史记·项羽本纪》)

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于是遂闭关绝约于齐,使一将军随张仪(《史记·张仪列传》)

于是遂解蒲而去(《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于是遂使吏尽灭春申君之家(《史记·春申君列传》)

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史记·刺客列传》)

于是遂斩郅都(《史记·酷吏列传》)

可见,在“于是遂”的组合里,“遂”字皆表示“就”的意思。《史记·鸿门宴》中的“于是遂去”当直译为“于是就离开”,并无“逃”意存在。从前后句的连贯顺承角度来看,“于是遂去”肯定说的是刘邦。但是,既然翻译成“于是就离开”了,怎么还有随后的“乃令张良留谢”和刘张的对话呢?我们可以参考《荆轲刺秦王》中的“遂发”来解释,荆轲叱责太子后,“请辞决矣”,于是就出发了,紧接着便是千古传颂的易水诀别描写。可见,“遂发”是“于是就(准备)出发”,言下之意是已经动身,“发”字的意思已经在行动上有所展现,只是程度不深、不远,如果真的出发已久,何来其后的易水送别。《鸿门宴》中的“于是遂去”,说明刘邦采纳了樊哙的建议,于是就(准备)离开,离开的行为已经做出,可以是收好行装、安排好马匹,也可以是吩咐将士做好(他)走后事宜。因此,文中自然而然出现了“乃令张良留谢”及刘张对话的情节。

第3篇

在经历了乏善可陈的9月、10月后,今年的贺岁档格外让人期待。这个云集了大明星、大导演、大制作的档期,犹如每年电影市场的“嘉年华”,在欢呼声中将这一年的表演推向。而十几部贺岁电影一股脑地上映,如烟花密密匝匝地绽放,绚丽却又让人眼晕,所以提前做做功课,提高鉴别力很有必要。

纵观整个贺岁档,原创剧本寥寥无几,改编、拍续剧几乎一统江山,这是我国电影编剧一贯薄弱的表现。《杨门女将》、《鸿门宴》都是对历史经典故事的改编和再现,《金陵十三钗》、《大魔术师》是根据经典小说改编而来,而《东成西就2011》、《龙门飞甲》都是向“经典”致敬。

另外,贺岁系列中,喜剧片仅占了1/3,在冯小刚缺席的2011年,《东成西就2011》和《开心魔法》担当起了找乐、搞笑的职责。今年贺岁大片,看点几何?下面为您一一揭晓。

《一代宗师》

导演:王家卫/主演:梁朝伟、章子怡、宋本文由收集整理慧乔、张震、赵本山

上映日期:12月

期待指数:

简介:故事内容从未正式公布,再加上王家卫天下闻名的“无剧本拍摄”,令影片变得扑朔迷离。

看点:影片从2002年开始筹备,旨在讲述一代咏春宗师叶问因战争来到香港,重新开始新生活的故事。而由于叶伟信、甄子丹抢先拍摄了《叶问》,王家卫的目光已不仅仅是“叶问传奇”,而是锁定更宏大更气魄的格局——“逝去的武林”。另外,众星加盟将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让人浮想联翩。

《金陵十三钗》

导演:张艺谋/主演:克里斯蒂安·贝尔、佟大为、窦骁

上映日期:12月16日

期待指数:

简介:《金陵十三钗》是严歌苓去年出版的小说。讲述的是1937年的南京,13个平日里被视为下贱的女子,在侵略者丧失人性的屠刀前,激发了侠义血性。票房目标,10亿元。

看点:《金陵十三钗》让人想起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两部电影有着共同的时代背景——,也有着一段相同的故事情节——牺牲救人。不知道这两部电影的基调会有何差异?

《大魔术师》

导演:尔冬升/主演:梁朝伟、刘青云、周迅、闫妮

上映日期:12月22日

期待指数:

简介:根据张海帆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北洋时期的传奇故事。看点:众多精彩绝伦、心惊肉跳的魔术表演是本片的一大看点,还上演了中西魔术交锋的精彩时刻。另,《大魔术师》的五款人物海报个性张扬,每个人物均对应一种珍禽异兽,玄

转贴于

机密布,引人遐想,可谓独具匠心。

《鸿门宴》

导演:李仁港/主演:黄秋生、张涵予、黎明、刘亦菲、冯绍峰

上映日期:11月24日

期待指数:

简介:以鸿门宴为故事矛盾中心,集中再现了楚汉战争一系列跌宕起伏、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

看点:黄秋生是众口一词的实力派影星,此次加盟《鸿门宴》饰演被项羽尊称为“亚父”的范增,是众多影迷的一大期待。从照片来看,黄秋生造型沧桑,须发皆白,脸上表情深不可测。张涵予饰演刘邦的谋士张良,以军谋家著称。张涵予版张良和黄秋生版范增在“鸿门宴”上将上演怎样的巅峰对决?

《龙门飞甲》

导演:徐克/主演:李连杰、周迅、陈坤、桂纶镁、范晓萱、李宇春

上映日期:12月18日

期待指数:

简介:《新龙门客栈》的改版。看点:虽然《狄仁杰之通天帝国》的口碑有好有坏,但不得不说徐克的状态是越来越勇。这次《龙门飞甲》的故事,和当年他的得意之作《新龙门客栈》有很多相似之处,不过有了一个新的包装一一3d。功夫3d+李连杰,是此片的最大看点。

《东成西就2011》

导演:刘镇伟/主演:陈奕迅、莫文蔚、郑伊健、李宗盛、黄奕、杨幂、房祖名

上映时间:11月下旬

期待指数:

简介:这是一部时尚搞笑的现代喜剧,沿用旧名只为发扬“东成西就”的精神内在,表达对经典的敬意。

看点:延续了刘镇伟一贯的喜剧风格,生活中形形的“时尚达人”逐一登场,既有大人物的失落,也有小人物的幸福瞬间。刘镇伟说,“拍这部电影就为让观众再开心笑一次。”另外,老版“草木皆星”的特色也得到继承,无论是主角配角,还是打酱油跑龙套的都是明星。

《杨门女将之军令如山》

导演:陈勋奇/主演:张柏芝、郑佩佩、刘晓庆、任贤齐

上映日期:11月18日

期待指数:

简介:改编自《杨家将》中“十二寡妇征西”的故事

看点:张柏芝此番演穆桂英。不仅需要演绎痛失爱侣的悲伤,还得诠释送子上战场、兵变救国、当众解除亲子帅职的纠结母性,陈勋奇肯定张柏芝:“选择张柏芝就是因为她的性格与穆桂英非常像,同样的坚强。”

《亲密敌人》

导演:徐静蕾/主演:徐静蕾、黄立行

上映日期:12月

期待指数:

简介:讲述了一对“金领”恋人之间的商战爱情对手戏。

第4篇

《史记》中写鸿门宴,最最让人记住的就是这一句话,“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项庄是西楚霸王项羽的堂弟,鸿门宴上,范增指使项庄舞剑助兴,意欲击毙心腹大患刘邦。项庄拔剑起舞,无奈项伯以身佑护刘邦,而项羽也不下死令。错过了这一时机,刘邦日后建立霸业,项羽自刎于乌江边,项庄也战死于此。

陆川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王的盛宴》里,有一句刘邦的点睛之笔:“人们说,我的一生是从鸿门宴开始的。其实,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

既然如此,鸿门宴这场戏便成了重中之重,“项庄舞剑”也就成了核心片段。

可是项庄这个人,司马迁没有再多着笔墨。此人是高矮胖瘦?性格如何?为何听范增言,拔剑起舞?他如何舞剑才能又像助兴,又谋杀人?未能杀成,他心中怎么想?他最后追随堂兄到乌江边,兵败战死,他又怎么想?

一个亟待填充的人物出现在剧本中,陆川找到了聂远。

一个莽汉

项庄最重要的戏,就是舞剑。聂远是学舞蹈出身,这并非难事。但是在密度极高的一场戏里,要做到精妙准确并非易事。细说来,是要眼角眉梢都是戏。

仅仅是排练这场戏的舞蹈动作,就花了20多天的时间。一个趣事是,编导老师在没有盾牌的时候,去找后勤拿来了大锅盖当道具用。聂远也去找来了一个锅盖,“我手重,可能‘啪’的一打,就折了”,聂远摔坏了三个锅盖,厨房大师傅也急了。

后来的戏中,项庄使的盾牌,是剧组按照史书记载的材质、花纹照样仿制的,光盾牌就20斤,聂远的盔甲里,每拍一次戏,全部是汗。

这场戏的拍摄时间也长达一个月,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要走心。

鸿门宴上,项庄出场,面孔在盾牌的遮挡下始终半明半暗,好似心中的阴晴不定。当剑指向刘邦时,他脸上写满了狂傲不羁,而面对指使自己的范增时,他则是毕恭毕敬;而一旦转向项羽,他的动作则变得收敛拘谨。

整场戏,他没有台词,但他的剑引领了这场戏的节奏,阴谋写在他的脸上。

聂远说,自己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在一个没有台词的角色上,并不后悔。他体会,这是一个莽汉,也是古代的“士”。项庄是贵族,他有极高的傲气。到战死那场戏,“看着你千军万马,你们冲上来都,你们杀了我,但是我眼里没有屈服,你们在我这儿都不是个什么玩意儿”。

观影时,许多观众没认出他来,他演的项庄头发蓬乱、胡子拉碴,有一种极狂妄的力量。白面小生不见了,柔情大侠也不见了,他演了一个有丰富内心的莽汉。

聂远今年35岁,拍戏的时候,陆川对聂远说:“我们演艺生涯的青春期已经过了,开始进入一个成熟期,这个过程开始了。”

一个蛮人

聂远眉目清秀,刚出道时演《上错花轿嫁对郎》里的齐天磊,是个病弱的书生,很快成名。但是他自己说:“那时候我看起来像个白面书生,可是骨子里是个纯爷们儿。”

他是贵州镇远人,两千多年的军事要塞,城里有古城墙、烽火台,聂远说起家乡,“我们有那种少数民族的蛮风”。

聂远从小好动,“怎么淘气怎么玩儿”。15岁,想逃脱父母的管束,开始学跳舞。后来又去当兵,当了半年,觉得还是跳舞好,又逃回来接着学跳舞。

问他想过当演员没有?“太不现实了!我们一个小县城,当演员这件事太遥远了!”

他想当警察,觉得刺激,向往那种紧锣密鼓时的激动。后来哥哥当了警察,他去了上海,考上了上海戏剧学院,走上了演员这条路。

他心里还是有追求刺激的愿望,没有工作的时候,最大的爱好就是赛车。“我们现在的生活其实是越来越平淡,但是你可以找激发自己能量的事来干。赛车有时候需要一个狠劲,但是又得把握好这个度。”

聂远还喜欢喝点酒,“颓废的时候,一醉方休”。平时和朋友在一起,也好喝两口,“我是觉得人跟人交往,有时候一杯酒下去,可以拉近距离”。

8年前,他养了一只小狗,取了名字就叫“酒酒”。现在说起这事儿,聂远哈哈大笑,觉得20多岁的自己太直白了,“哪怕叫他五粮液也好点啊”。

第5篇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大都是逐字逐句翻译分析课文、划重点词句、背实词意项、做练习等等。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对文言文产生隔阂和畏惧,导致文言文教学低效甚至无效。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必须改变文言文教学的模式,采用灵活生动多样化的趣味教学方法,发掘文言文自身魅力,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

一、妙用导语激趣

精彩的导语就是点燃火把的火种。高一开学的第一节语文课,可以是如此导入:“大家说,语文是什么?我认为一个有品位、有情趣的高中生肯定会这样说:‘语文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皎洁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但求一字的数茎须;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执过羊鞭的《兵法》,是受过宫刑的《史记》;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名垂青史的《四库全书》。’从今天起,我们就一起来亲密接触祖国文字、文学的精魂。”教师声情并茂的讲这段话时,学生眼中必定会跳动起光亮,激起他们对悠久文化的憧憬。对于像庄子的《逍遥游》这样比较难懂的文章,可以由庄子的寓言故事人手化深奥的道理为有趣的思考和讨论。对于像《触龙说赵太后》这样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可以借鉴电视预告片的做法――大肆渲染后设置悬念。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获取。

二、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

现实生活中,政治演说、企业文化,甚至日常表达,语言简洁、精练,可收到极好的效果。而文言文中的许多名句,言简意赅,运用得当,尤显典雅,意蕴深厚。后,在《新华日报》上奋笔疾书“相煎何急”。取自曹植《七步诗》,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国共两党的兄弟关系,也表现了戕杀同胞的残忍和制造内讧的愚蠢,悲愤之情力透纸背。作为语文老师,要多读书、多看报,有条件还要上网浏览,搜集资料,激发学生读‘、背古诗文的兴趣。对于教材中的复背课文,不能一味地压任务让学生死背,在激发兴趣的前提下,可采用背诵古诗文竞赛、板书一日一句、顶真格联句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背诵古诗文的积极性。现代生活熏陶下的中学生,有其优势,但也有一些心理问题,这可在文言文中找到激励的良方。有的学生任性,管不住自己;有的学生抗挫折能力差,心胸狭窄。古人说《周易》中六卦最切人事,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损,君子以惩忿窒欲”,“益,君子以见弄则迁,有过则改”,“鼎,君子以正位凝命”。这六卦含有深刻的哲理:一是要奋斗,振作精神,自强不息;二是要心胸宽广,象大地一样容载万物;三是要重视养德养身,社会交际时语言得体,日常饮食根据保健的需要有所节制;四是抑制不健康的情感和要求;五是学习好的,纠正错的;六是正视社会环境,摆正自己的人生位置。老师可针对学生心理,将古人思想浅易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往往乐于接受。结合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心理,阐发古人思想精华,使文言文贴近中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有益的。

三、编演课本剧,再现古人古事,乐中激趣

只要有故事情节的文言文都可以编成课本剧让学生来演。《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鸿门宴》、《屈原列传》等是很好的课本剧题材。课本剧的编演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放手让学生去做。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中心和人物性格。在此基础上可以适当增删情节,一般是增加情节的多,可以适当地删改人物动作和场景以适应演出的需要。为了使人物形象更丰满逼真,使剧本更吸引人,增加故事情节是关键,增加故事情节要始终围绕矛盾冲突与人物性格展开,人物的对话要紧凑。课本剧的编演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加入现代的东西以达到增加趣味性的目的,同时要注意刻画人物性格,突出课文主题,让学生既放得开,又收得拢。

四、新奇激趣法

今日的高中学生,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思维敏捷,掌握信息多,如果老师掌握的信息少,将不会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更调动不起学习的主动性,就要保证教师与学生之间知识的“非对等性”,占较多信息的老师成为一个信息富集点,在授课时,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各种方式向学生扩散,让新奇的知识吸引住学生。在教学《鸿门宴》时,学生已掌握了不少信息,熟知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如果教师还给同样的东西,他们会感到乏味无趣。此时教师可以把学生不知的信息,通过篇子印发给他们。如《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刘邦论成败》、《(鸿门宴)评析》,使学生兴趣倍增,思维活跃,能够从全新的角度,重新认识了项羽和刘邦,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上分析《鸿门宴》中座位显示的问题:接待客人应在堂上;客人应在最尊贵的位置上。项羽违背这些礼仪,暴露出项羽傲慢无礼、自矜功伐的性格弱点。这样,让学生得到不知道的信息,让他们感到新奇,因为新奇的知识本身最能激发学知者的兴趣。

当然,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们的文言文教学一定会成为学生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第6篇

关键词:二元对立;性格形成;动态观察

在《鸿门宴》《项羽之死》等文本教学中,必然涉及到对项羽人物形象的分析。笔者从大量的公开课或教学参考中发现人们对项羽的评析常常各执一端:或者是对于他的凶猛强悍、重情重义、豪爽坦诚极尽溢美之词;或者是对他的刚愎自用、任人唯亲、残暴贪婪等大加挞伐。而这种浅尝辄止的做法,缺乏对项羽人格形成的一个动态观察和理性评价。本文则尝试从“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思路和角度,对项羽性格形成、命运悲剧的内在原因进行解析。

一、项羽的出身

项羽系出名门,为楚国的贵族后裔,名将项燕的孙子。在《项羽本纪》中记载:“陈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我倚名族,亡秦必矣。’于是众从其言。”由此可见,项氏作为望族地位之高、号召力强。

如此显赫的家族,其家学渊源必然在项羽的身上有所继承和体现。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士教楚太子之功课表中,已有“诗”“礼”“乐”“春秋”“故志”等。可以想见,贵族家庭的耳濡目染,决定了项羽的一些行事原则和待人原则。如“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 ,这是许多贵族礼贤下士的表征,是仁者爱人的积极践行。而在《鸿门宴》中,适逢千载难逢的机会,但项羽如泥塑的菩萨一样,迟迟不愿动手,一是被刘邦的言辞打动,顿生羞愧之心,不愿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二是不愿落个恃强凌弱的骂名,想求个光明磊落的口碑。纵观项羽的一生,《鸿门宴》上的表现应该是真实、清晰的,一是《史记》在此笔墨最多,细节最丰富,二是酒席之上,主客之间,间不容发,充分展示了项羽纯粹自我的一面,他对名誉二字看得格外重,这是贵族的自我道德约束和家风熏陶造成的。

对分封制的态度,也是与其出身有着深层次的关系。祖辈的荣光,“世世代代为楚将”,在他的心里是挥之不去的。重建祖上的威名和功勋,与恢复曾经的政治制度和格局,是项羽人生价值观的两个方面。同时,周代的政治制度历史悠久,余韵未消,也成为项羽成长和思维的起点和归宿,这如同孔子要恢复周礼一样,身处天下革灭殆尽之际,无法预见未来,只好重拾过去。

二、项羽的年龄

26岁,破秦军于巨鹿,随后诸侯军皆属项羽。27岁,大摆鸿门宴,尊楚怀王为义帝,分封十八诸侯王,自立为西楚霸王。29岁,以3万兵破汉兵56万于彭城。俘获刘邦父、妻。30岁逐亚父范增。32岁,兵败垓下,自刎乌江。

盘点项羽人生最重要的几个时刻,不觉让人感慨,项羽如同一个时代的幸运儿,在懵懂之间被推上了舞台,成为意外的主角。在大是大非面前,他的社会历练和经验苍白如纸,特别是在与刘邦这位已经年过半百的老江湖对擂中,他完全没有还手之力。例如,在项羽的思维中,楚汉战争可以简化为他和刘邦的一次“单挑”,他的充满了正义感――“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的请求提出后,即使刘邦不回答,我们也会瞠目结舌了,在古今中外所有的政治角斗场上,这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提议,我们再也看不到如此青涩的角斗士了。当然,这次滑稽的闹剧正由他的涉世之\和少不读书共同导演的。

另外,在《项羽本纪》中有人游说项羽道:“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年轻的项王用两个理由否定了这个提案,第一个是“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这当然不是关键原因,完全可以如同历朝历代那样重建,第二个是:“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锦衣夜行”这样的浅层次认知能力,是一个青年人所无法避免的,青年人所能梦想到的一切,财富、女人、权力,项羽都拥有了,他还缺乏安全感的年幼性情,迫切需要寻找到得以皈依的归属地,家乡和父老让他迅速膨胀的自我认知可以得到慰藉和安顿,他需要停一停,缓一缓,至于江山永固,清除余孽,这些需要一个男人至少走过青春的躁动,到了中年时候会思考和面对吧。

对待义帝,项羽年轻人的叛逆心理作祟,刚刚长大成人,不谙世事,又赫赫战功在侧,群雄俯首帖耳,项羽鞭笞天下,唯我独尊,哪里会容得下个皇帝在上面碍手碍脚,于是当初项梁、范增辈立怀王以求“楚将蜂起争附”“收楚族心、鼓楚族民”的良苦用心全抛在脑后,从而造成了在政治上最大的被动局面,而一发不可收拾。

三、项羽的天分

项羽的天分体现在无师自通、所向披靡的战力和一往无前、舍我其谁的魄力。“初,项籍学书、剑,不成” ,但我们惊奇地发现,没有认真系统学习剑术的项羽,一次次手起刀落,从未遇到任何有效的反抗,即使在穷途末路之时,征战一夜半天,他“持短兵接战”,仍“所杀汉军数百人”,这就是跃然纸上的万人敌,项羽的击杀能力只能用出神入化来形容。

项羽一招鲜,吃遍天。两次以少胜多的大战役,一次著名的破釜沉舟,使项羽威震华夏,另一次率3万精兵千里奔袭,犯兵家之大忌,却将56万汉军联盟打得落花流水,成为千百年战争史上奇之又奇的案例。但事情的反面就是,这样的成功,导致了项羽对武力攻伐的迷信。年轻的项羽相信,兵锋所向,必然势如破竹。天时、地利、人和等等因素,与他的虎威相比,顿时黯然失色,于是胜利的天平逐渐倒向了刘邦的一面。

个人能力卓绝的恶果之一就是完全挤占了身边人的施展空间。韩信、陈平、黥布等原来都是项羽的部下,但后来却一个个的离开了他投奔刘邦去了。这些人为刘邦夺天下立了巨大的功劳,尤其是韩信,给了项羽致命的一击。但对于项羽来说,随着战事的进展,敌人愈发不堪一击,在摧枯拉朽的征伐中所获得愈盛,他愈发现,周围人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在几次关键战役中,我们看不到范增等人在其中的无法替代的价值,韩信、陈平等人更是无用武之地。在项羽平定天下的过程中,项羽的个人作用太大,以至于即使像鸿门宴这样关键时刻,项羽不觉得没有听从范增等人的安排,会导致什么严重后果,此前没有,此后也不会有吧。

其次,是对身边人信心斗志的无情碾压。项羽的一骑绝尘,所攻者破,所当者死,让对他忠心耿耿的将领心生敬畏,缩手缩脚。所以我们看到,当楚汉战争后期,项羽面对两线作战的时候,就出现了分身乏术的局面,楚军阵营里,再没有独当一面的人物,甚至在防守端,也会出现致命的错误,即“大司马怒,渡兵汜水。士卒半渡,汉击之,大破楚军,尽得楚国货赂”,这场巨大的挫败,直接导致了垓下之围。

第7篇

现任星光国际传媒集团董事长,兼任财富地产联合集团董事长。从地产业到传媒业的跨越,提出“将地产业的运作理论和操作模式运用到传媒行业”的全新理念,将“星光国际”打造成为中国区乃至华语区的一流时尚传媒集团,让中国的声音在世界传播。

和王约在城东一家会所见面。未见本人前,对他的印象来自微博,风趣、睿智。对于娱乐圈热辣事件都有自己的观点,即便意见不合也能幽默回应,颇有狭路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思。然后,王到来,笑眯眯的,没有商人身上那种特别的疏离感――这似乎与他执掌多个集团总裁身份,创造地产界神话又纵横娱乐圈的传奇不太相称。

一番寒暄后,拍摄正式开始。王打扮整洁得体,从细节可见其不俗的生活品位。或许这样,也令他旗下几个集团同样呈现出精益求精的态度。

“这次拍摄希望尽量展现你商业特质的一面,运筹帷幄之间,眼睛里闪动着智慧的光芒。”我们对他要求道。

“对,霸气外露的感觉。”他的助理打趣着说。

“是霸气侧漏。”王抽了一口雪茄,慢悠悠道。生活中,他就是一个冷幽默的人。

录音笔打开,王进入到另一种状态,收起嬉笑,仔细回答记者的每一个问题。所有人在这一刻感受到的,不光是一位成功人士的经验分享,更多的,是他散发的智慧和给予他人的尊重。并非所有成功人士都威严不可近,态度严谨,做派风趣,办大事仍存顽童之心,王便是如此。

我比观众更挑剔

2011年,斥资一亿的古装大戏《鸿门宴传奇》登台亮相。此次,李仁港执导筒,黄秋生、冯绍峰、张涵予、刘亦菲倾力加盟,向贺岁档发起猛攻。截至12月中旬,《鸿门宴传奇》获得近1.3亿的票房,在“贺岁档”和“古装戏视觉疲劳”双重压力之下,这样的成绩也算说得过。

2009年,《花木兰》同样抢滩贺岁档。在进口大片及众多贺岁影片围追堵截下,突出重围获得了9000万票房的傲人成绩。尽管离众人预估的1.2亿票房相差颇远,但这在星光国际做电影的历史上,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笔。因为《花木兰》实现了公司坚持和落实“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做到了立足国内,放眼海外,并与华语顶尖导演、演员通力合作,打造品质精良又具有中华民族特点的优秀作品。

细心观察不难发现,在近期选择投资的影片上,“星光国际”始终延续古装题材路线,不论《花木兰》抑或《鸿门宴传奇》,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究其原因,或许这源于王对中国历史的某种偏爱。他一直说,中国上下五千年,能说的故事太多,而呈现的少之又少。闲暇之余,即便在飞机上的短短几小时,也都是阅览群书、了解历史的好机会。“中国历史有太多精彩的片段,很多章节也极其相似。对中国历史的熟识,方便与现代更好地沟通。有的东西史书交代得很清楚,但有些却没讲前因后果,那么我们拿来可以戏说,更好更全面地加以呈现,对我们、对观众来讲,都是收获。”王道

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近期投资古装巨制有可能是险棋一着:2011年包括《关云长》、《战国》在内的大部分作品,应声下马,输得凄惨。对于刚接触电影不算太久的“星光国际”来说,更是凶险。既要对得起投资,又要对得起观众,既要做出场面,又不可输于情怀。王深知,目前电影市场的消费主力是年轻人,对于这部分群体的喜好和口味要把握得十分准确才行。“现在有很多年轻人对历史不是那么清楚,并且受教育的方式,新经济、高科技的发达,让相当一部分人对历史没有那么大兴趣。故事要怎么拍才好看,他们才爱看,光弄些神乎其神的大场面远远不够,影片的故事性、整体的情怀十分关键。”或许有了这样的思考,“星光国际”在最初筛选剧本的时候格外严苛,其中一项重要的标准是:故事一定要打动王本人,然后,再进行接下来的程序。

“可以说,一直以来我们做的都是命题作文。一个故事确定了,那么找编剧来写。我会站在一个普通观众的角度,而不是站在投资的角度。如果我是观众,我会更挑剔。因为一个故事从剧本到成像出来,中间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前期要求更高一些,后面的成像才更有发挥的空间、更有保证。就像《鸿门宴传奇》,当初李仁港给我讲的时候,我听得毛骨悚然,非常震撼,我当时就知道,这个方向就是对的。”王认真道。

关乎情怀的一次投资

1987年,王读大学,曾自组摇滚乐队并担任主唱。可见在房产大亨、娱乐大鳄这些身份背后,王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在他的意识里,“情怀”二字显得格外重要。

2005年,正当中国地产开发商冥思苦想如何做出真正有市场影响力的别墅产品之际,王率先提出并实现了“欧式宫殿建筑,单栋别墅1500平米,172栋超大规模――财富公馆”。一时间,消息震惊整个地产圈,“财富公馆”被别墅圈当做中国未来别墅的里程碑看待,王则成为众人心中敢想敢干、有胆有谋的睿智之士。在坐上财富地产联合集团董事长的位置后,王并未就此止步。2008年,他掉转方向,推出个人音乐专辑《王》。带着情怀,王一步步接近年轻时的梦想:带着一票有理想的人,做中国最好的音乐。张亚东工作室、小柯工作室、星光时尚音乐文化皆招至麾下。

“投资的根源还是离不开文化两个字,带点情怀,有些偏爱。”王抽了口雪茄。雪茄,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同样带有某种情感,无法割舍。

在做过房地产、做过音乐后,王把触角伸向中国本土电影。去年,更投资了动漫公司,工作内容包括帮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做后期特效。他看到,中国目前在特效方面缺失严重,大多都要拿到韩国、新西兰、泰国等地去做,而此时适时培育这些产业,待到明日发展成熟,可以良好地为中国的电影服务――两者互相渗透、完美结合,不得不说这是一着好棋。

在形容自己时,王大方承认喜欢新鲜事物,眼前的事务忙完了,总想涉及更多领域丰富自己,并且,自己绝不是头脑一时发热干蠢事的人,前后思索必当平顺了,才能着手去做。

“所以我知道,做电影不能急功近利,想着一年两年就赚钱那不行,要有相当的时间来等机会。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很聪明,做得比别人好。但有了经历就不会也不敢这么想,不断调整自己,达到一个客观、正确的状态才行。”

有了这样的态度,王开始仔细研究起国内电影市场的现状,他发现,虽然目前影院的规模在逐日增加,电影数量高居不下,但观影人群不但没有发生本质变化甚至在衰退,“就如同餐厅做得再多,没有人吃饭也没用”,王给出这样的比喻。并且,他一针见血指出,影片的质量是最主要的问题。一部部号称大投资、大制作的大噱头影片极大透支了观众的热情,而实际作品并没有想象中的好,观众对于这个市场的信任在一点点减少。“我们不能把每年中国电影寄托在几个导演身上。一定是一大批导演起来了,才能算是电影业的繁荣。如果没有经过论证,没有经过反复研究、市场摸底,就仓促上阵,那注定失败。就‘星光国际’来说,我们会根据实际情况,每年对电影项目进行适当调整。成功一定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聪明的人善于自律和总结,总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那一定是傻瓜。”

房地产、音乐、影视皆有涉及并成绩优秀――王完成了从地产“插班”到娱乐的完美跨界。

明年是反思的一年

2011年,好莱坞大片继续轰炸。包括《猩球崛起》、《铁甲钢拳》在内的多部影片继续延续着美式大片的票房神话。都说好莱坞电影产业如火如荼,而其实真正票房只占整个产业总收入的20%-30%,其他如版权买卖、后电影产品同样无比风光。相比之下,国内电影市场票房鲜有大手笔,一些叫好又叫座的电影也只集中在几位“著名中国导演”身上,版权交易、周边产品就更无从谈起。“我想,中国电影之路才刚开始,独立制片也才刚刚起步,真正的电影产业并未形成,仍在摸索期。要达到好莱坞的程度,至少还要几十年。”王知道,这个时候进来,需要勇气,亦要脚步扎实。

在目前中国电影市场,有几类影片备受青睐。如,现实题材、文艺+现实题材等等,而纯文艺片仍然少人问津。2011年,《观音山》、《钢的琴》口碑极好,无论题材甄选、演员发挥都是近年来少有的佳作。然而,如此被追捧,两部影片在票房上却并未走高,大抵在国内,观众对于买票看文艺片还属试探阶段。“星光国际”在这一问题上,同样有思考,王讲,拍文艺片就像餐厅里的菜,“有的菜很少人吃,但为了维持菜的品位还是会做。今后我们也不排除拍一些文艺、调味的东西,商业和文艺说起来不矛盾,其实是矛盾的。拿近些年说,得奖的作品卖得并不好。电影无非口碑和票房,又想票房又想文艺,其实是很难的事。不能认死理儿、一根筋,两方都想兼顾,不如只取其一。”

那么,从目前发展来看,我们暂且认为“星光国际”主攻票房。包括《花木兰》、《鸿门宴传奇》在内,“星光国际”在为作品宣传时,从未花篇幅炒作众演员的花边新闻,更多则将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质量和情怀上。王言,这样的做事手法源于自己在多个领域的经验和态度:“如果说这部戏可能通过负面宣传赚钱了,你高兴了,但其实这是在透支你的预期、你的未来。观众可能对你下一部戏就没兴趣了。人都不是傻子,你骗了我一次,还能让你骗第二次吗?所有商业行为都不是一锤子买卖,我一直坚持做人的道理是:不论做什么,好的品牌和口碑是最重要的。”

于是,王带领众人持着以诚待人、谦逊恭敬的态度行走在电影产业的最前端。从《情人结》、《花木兰》到《鸿门宴传奇》,人们看到“星光国际”华丽跃进的姿态,也读懂了王运作电影产业之根本。

“可以说拍电影、卖电影没有规律。上一个电影成了,套用到下一部不一定还能行。行业了解得越深,视野会更宽,相对于盈利的概率也更大。其实就目前来说,靠电影赚钱的公司不是很多。太多人不了解这个行业,不了解电影市场的规则和规律,耳朵里听到的都是好电影如何如何,那些没有出头的电影永远听不见。我一直认为今年是中国电影的拐点,值得所有电影人反思,或许明年有一批公司会控制自己的规模,重新审视到底怎么做。”

第8篇

我很喜欢读书,我的成长离不开书。我读过许多书,有《三国演义》,《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呼兰河传》……让我读后深有感触的就是那本中华上下五千年。

这本书里讲了许多古代人们的故事,个个都让我看得目不转

睛,有鸿门宴,大禹治水,姜太公钓鱼……我还记得里面有一个故事讲了一个君主要攻打另一个君主,但是时机不够成熟所以一直在等,一直等到时机成熟时才一口气把另一个君主给打败。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有不败的信念和坚强的意志,那个人就不会失败。还有一个故事那故事讲的是有一个君王为自己的民众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在一次帮民众尝药草的时候尝到了毒药不辛身亡。我读完这个故事我知道了人不能只为自己要为他人着想。

我会再一次的去读这本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样我就能有更多感触。

五年级:战王2002

第9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氛围;积极性

伴随着现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教育的关注度逐渐增强。高中语文是高考的重要科目之一,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成为教学工作者应深思的问题。以下简要分析了几种语文高效教学的方法,仅供参考。

一、创建教学氛围,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是课程讲解的主体,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学生机械性地进行记忆,课堂氛围较为枯燥,使学生丧失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与兴趣,严重的甚至讨厌学习语文知识。作为高中语文老师,想要提高教学质量及效率,就需要为学生创建灵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课程《祝福》一文时,就可以先将学生划分成若干小组,分角色进行

朗读,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相关

知识。

二、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伴随着现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多媒体技术被教学工作者广泛应用到教学活动中,发挥了十分显著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凭借其色彩绚丽的图片、优美动听的音乐、灵活形象的动画,使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变得简单、清晰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讲解苏教版《鸿门宴》课程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鸿门宴》的电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再如,教师在讲解《边城》一文时,也可以在课余时间为学生们放映边城的同名电影,让学生了解整体的故事内容,进而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

总而言之,伴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逐步深入,教学工作者应转变自身思想,紧跟时展的步伐,利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三国演义》中,有睿智的诸葛亮,有智勇双全的关羽,有粗中有细的张飞,有常胜将军赵云……其中,我印象最深的人是关羽。

“千里走单骑”表现了关羽的忠。故事中,关羽为保护刘备家小,被迫向曹操投降。尽管曹操给了关羽很多东西,比如:丝绸 、珠宝 、金银 、锦缎 ……还对关羽上马一提金,下马一提银。最后,连吕布的赤兔马都送给他了,关羽仍不动心,只是道了声谢,依然对刘备忠心耿耿。最后,他知道了刘备的下落,连忙离开了曹操。而吕布,收了点董卓的贿赂就认他为义父,帮他打天下。

关羽在华容道又体现了他的义。他不忘曹操对他的旧情,这才使曹操逃过一劫。

“水淹七军”又说明了关羽的智。于禁 、庞德扎营山上,被关羽看上了机会。一晚,关羽打开水库,山上被水冲了,关羽坐着预先准备的小船,生擒了于禁 、庞德。

“单刀赴会”中,关羽又是勇敢的。面对鲁肃的鸿门宴,他毫不惧怕,装成喝醉酒的样子拿鲁肃当“保镖”,离开了东吴。

第11篇

关键词: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的长河中,文言文作为传统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其中不乏众多的传世名篇和经典诗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散文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文言文中的灿烂篇章包含着极其丰富的人文精华。高中语文中加入文言文的学习可以通过古文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文言文中表达的爱国、爱民、热爱自然、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宣扬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随着近代社会的发展,加上教育倾向上对自然知识和理化知识的重视,从教学过程到社会应用过程,人们更关注教育的实际使用意义,教育也更加现实,人们逐渐忽视了文言文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导致许多学校、教师、学生不能正确认识文言文教学,及学习的重要意义。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许多学校开始着手对高中语文课程中的文言文进行教学改革,以求摆脱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文言文学习方式,然而实践证明,改革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仍停留在应付、应试层面,不能真正用心去钻研文言文,体会文言文的魅力,学生更多的是被动地学习文言文,学习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和高考。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为了应付考试,将教学重点放在对古文的理解和词语解释上,因此,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都不甚理想。文言文成了高中语文教学学习中的鸡肋,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感觉。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了教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从教师自身改变,转变教学方式

中国语言文化博大精深,现代的白话文的发展与文言文的语法和词义上都有很大区别,因此,学生往往感到学习文言文的难度很大,学生花费了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记忆和背诵文言文却在考试时提笔忘字,学习效果不理想,使得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产生了恐惧心理和厌烦心理,学习动机不科学、不合理。在此情景下,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客观现实积极改变教学方式,从提高学生的思想教养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认识教学文言文的意义,从方法上教师应当与时俱进,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和“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深入研究教学大纲,结合教材,通过历史、人文典故等引导,采取各种措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让学生从文言文的使用典故中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历史底蕴。例如:教师在教学《鸿门宴》时,可以播放电影《霸王别姬》的片段或电影《鸿门宴》,通过影片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印象,并通过鸿门宴中的历史典故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的鸿门宴的故事情节。在学习教材中的文字叙述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电影或其他历史叙述中自学鸿门宴这篇文言文,在学生自学后,教师分别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理解讲解这段著名的历史典故,并让学生比较古文《鸿门宴》与现代电影改编的区别。通过对史实的探讨,加深学生对教材的学习和对历史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从学习文言文中体会乐趣,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他们课堂参与和主观能动性。

二、拓展文言文阅读视野

中国古代的流传至今的古文数不胜数,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高中教材中文言文的篇章仅仅选取了部分较为经典和有性的作品。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仅仅依靠教材中的数篇文言文是远远不够的。教材中的经典作品仅仅是起到抛砖引玉的引导作用,要想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甚至写作能力,就必须对文言文有广泛的涉猎,通过广泛的阅读,潜移默化中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言文中常用的句式和语义都有了直观的了解,这样即使在考试中遇到较为生僻的文言文也能够通过对文言文的一般句式、语义的理解读懂文言文的意义。例如:高中语文教材中节选了部分司马迁的《史记》中的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通读《史记》中的其他文章,通过阅读古文既能够了解史实又能够掌握常见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提高学生掌握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能力,提高文言文素养,领略文言文中的古文化风采。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词汇教学

由于文言文中的许多词汇与现代汉语中的词汇意义差别较大,许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往往不甚理解,文言文基础词汇的缺乏导致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感到字都认识,但通篇看下来却不知所云。文言文基础词汇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没有基础更谈不上理解文章的深沉含义。因此较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应当重视文言文基础词汇的教学,培养学生理解、熟记文言文基础词汇的能力。笔者本人在教学高中文言文时,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让学生理解和记忆词汇,那就是主要通过教师将高中教材中教学大纲的要求掌握的词汇归纳总结出来,并解释其含义,同时辅助以具有代表性的例句,使学生在理解中记忆、掌握这些常用的文言文基础词汇。学生掌握了这些文言文基础词汇后,在阅读其他从未见过的文言文时,往往能够将常用的词汇举一反三,结合其他句义,就能够大致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题,在考试过程中也能够理解其意义,回答出题目中的提问和问题。

四、通过加强文言文朗诵提高古文语感

文言文具有独特的韵律和朗读技巧,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教师不应忽视文言文朗诵、诵读对学习文言文的作用。学生在诵读文言文的过程中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反复的品读有助于学生提高自己的文言语感。教师在教学文言文课程时应当对学生诵读文言文的技巧与方法进行合理的指导,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文言文诵读方法。在诵读文言文时要注意张弛有度、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尤其是在诵读文言文中语气词时,要注意语气助词的读法,选择恰当的语气诵读,这样才有利于感情的表达和对文言文语言感情表达的体会。文言文中经常存在排比句式,在诵读这些句式时应当体现出气势磅礴、排山倒海的气势。在教学荀子的《劝学》时,在读到“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时,我就很注意其中的轻重缓急和排比句式的感情表达,用短促、连贯肯定的语气烘托作者的鲜明的观点。

总之,文言文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进程中古人思想文化的结晶,是我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我们要想充分利用这知识的宝库,珍惜并传承历史长河中先人们的宝贵经验和心得就必须掌握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同时拓展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视野,加强词汇教学和文言文朗诵等方面的优化,才能真正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J].课外阅读,2011(7).

[2]鲍小军.高中文言文阅读教学方法的探讨[J].文理导航,2011(11).

[3]李明.高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J].文学教育,2012(2).

第12篇

传说中国人喜欢怀古,而不大喜欢前瞻。理由是中国历史悠久,历史资源无比丰饶,更有克己复礼及向往三代之治的心理遗存;证据是面向未来的科幻片乏人问津,而历史故事影片则人人津津乐道。果如是乎?恐怕还有一些问题。

问题之一,是在我国电影史上,历史片并未真的发达繁荣,繁荣发达的其实是古装片。若把古装片全当作历史片,很可能大错,例如《西厢记》,就只是虚构的戏剧传奇,而非真实历史故事;更不用说,神话或武侠剧中的人物也着古装,但其故事和人物与历史并无关联。古装片把历史、传奇、神话和武侠剧一锅煮了,把它们统统当作历史的前尘往事,那只能表明,对历史的理解尚处于原始阶段,只看重“古装”的历史包袱皮,而不看重历史内容的真确性。电影人把古装当作魔术师的幕布,对历史玩李代桃僵,如此消费决定生产,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是电影初级阶段症候。鲁迅先生批评《三国演义》写曹操之奸、刘备之忠、诸葛之智概念化,而读者和观众偏偏对此简单化形象如醉如痴,有什么办法?

问题之二,是当代影坛不断有人挑战观众的消费心理习惯,试图对历史故事及历史人物作出新诠释,试作艺术提升,结果却不很如人意,有些叫座但不叫好,有些则干脆既不叫座又不叫好。从十几年前的的《秦颂》《荆轲刺秦王》到近几年的《孔子》《赤壁》《赵氏孤儿》《鸿门宴传奇》《王的盛宴》,票房口碑俱佳者如凤毛麟角。这有消费方面的原因,如观众受既定的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历史观念和历史片品味,电影作者轻易随性挑战观众的意识形态及其审美习惯,结果是观众不满,于是不买账。更深一层,部分观众或许患有遗传性“历史痴呆症”(有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为证),迫于环境压力及时髦风尚,一些人只活在当下,既不前瞻也不后顾,冷落历史片甚至漠视历史,又有啥办法?

问题之三,历史片不如人意,当然也有生产创作方面的原因,那就是电影生产者对历史、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及历史片缺乏确解、深思、卓识和创意,一些作者恐怕是错会了“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的哲理,当真把历史当作“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而乱抹胭脂。例如《王的盛宴》,作者让刘邦说“我的一生都是鸿门宴”,这句核心台词确实聪明伶俐,用于刘邦的生平概述或许也还合适,问题是作者让影片围绕刘邦内心的深度恐惧即自我观照展开,让刘邦沉浸于梦魇,甚至干脆出声呼喊“梦魇呀,有鬼呀”,把二千二百多年前的草莽枭雄变成了21世纪的文艺青年,其小资情调未免让人难以消化。刘邦作为侥幸获胜的赌徒,杀人害命是家常便饭,对付或明显或潜在或纯属臆想出来的争权劲敌,很难想象他会噩梦连连喋喋不休。“彼可取而代之”一说足以证明,刘邦的理想不过是胜者为王,而其为王之道亦不过是对前人的文化复制。至于刘邦晚年对衰老和死亡的恐惧,那是纯粹个人心理层面的事,把杀韩信这幕历史大戏归因于刘邦心理恐惧的梦魇,难免让人摸不着头脑。为了演绎这场人造梦魇历史剧,把萧何、韩信等著名历史人物弄得面目模糊,更不考虑张良为什么“不再和刘邦玩”,难怪观众对影片的共鸣不那么强烈。

历史片确实存在问题,而且问题多种多样,或历史情境不实,或历史人物不真,或历史故事线索不清,或历史主题不明,有些干脆是诸多原因的集合,一言以蔽之曰,历史片的剧情不够生动感人。个中原因,张艺谋曾有个说法,即某些电影人还没学会如何讲好故事;李安近期有个说法,更显语重心长:某些电影人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素养,某些电影人显得过于自恋。过于自恋的人,习惯于自我中心,不懂得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边界,不能真正进入历史人物所在情境,更不能为真实历史人物的压力和行为设身处地,把历史片搞成作者的精神自述传,这样的历史片如何能够感动观众?缺乏必要的历史文化素养,即对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缺乏了解,对历史人物心理压力或动机缺乏体验,对历史大势及命运力量缺乏深刻洞悉和把握,又如何能拍好历史片?进而,即使为拍片而头悬梁、锥刺股,博览群书韦编三绝,若讲不好历史故事,既不能让历史人物的形象鲜活生成,更不能让历史人物与其命运的搏斗成为故事情节的基本动力和主要线索,以至于剧中人物变成作者或时代精神的传声筒,谁会喜欢这样的所谓历史片?

照理说,历史片市场潜力巨大,历史片创作生产前景广阔。理由很简单,历史是人类经验传承的基本渠道,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重要维度,对历史的好奇心可谓人类第二天性,只要不是所有人都沦为欲望奴隶及纯粹的经济动物,讲述历史故事的类型影片就不会中止,更不会灭绝。精彩的历史故事和优秀的历史片,不仅可以引导观众熟悉历史并热爱历史,且是治疗历史健忘症或历史痴呆症的有效良药。问题的关键是,电影人能够生产出怎样的历史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