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29 17:59: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新经济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发展趋势
经济管理是实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做好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对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经济是对价值创造行为的统称,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和实现价值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推进,经济行为逐渐变得高效化,新经济时代也因此形成,为了能适应新经济时代变革趋势的要求,做好经济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一、新经济时代带来的市场经济变革
针对新经济时代市场变革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后续发展过程中需要从整体情况入手,考虑到经济管理形式的要求,突出市场经济变革的整体化要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代带来的市场经济变革进行分析:
1.无形产品的量化
在新经济时展背景下,无形产品的量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形产品指的是没有实物但是有价值的产品内容,包括知识、信息和管理能力等,由于服务理念比较特殊,在无形经济的后续发展阶段,需要对量化格局和应用价值进行对比分析。无形产品的出现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需要及时对其进行量化处理,针对价值衡量标准的各项要求,建立有效的沟通发展体系。此外需要对无形产品进行价值的衡量,即使市场已经赋予了无形产品充分的价值,价值的衡量和量化没有确切的标准,因此也增加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限制性因素。
2.生产单元的划分
基于传统经济模式的特殊性,在生产单位的定义划分阶段,需要对生产行为进行有效的分析,考虑到各项定位标准的具体要求,保证生产格局的多元化。加工方也是产品的生产方,要委托相关工作人员及时对产品进行划分,在无形产品缺乏有效的划分的阶段,对生产单元进行量化处理。由于无形产品量化处理内容比较多,在后续处理阶段,需要做好划分工作。
3.经济指标的应用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现代社会的经济行为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在不同情况下,需要对出现的社会经济行为和外部生产环境的划分引起重视,掌握直接社会关系,进而使其适应经济管理的变革趋势。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后工业时代,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进行资本积累的过程中会存在严重的问题。其中工业生产模式会存在资源消耗的现象,也会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程度造成影响。由于个人和生产社会化的弊端,流水线和独立创造之间矛盾激化,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经济定位的定义也会受到比较严重的冲击。
4.投资模式的变化
投资模式的变化对新经济时代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新经济的时展背景下,如何合理应用投资价值实现对资本的有效应用,成为当前事业单位管理的重点所在。和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相比,不同层次的经济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相关工作人员必须对投资形式引起重视,尽量谋求有效的立足发展形势。无形产品的投资逐渐超越了传统的生产产品行为,从客观上来说,也是对原有的工业时展模式的重塑。基于工业时代经济模式的特殊性,需要提前对资本应用价值进行定义,考虑到投资模式的变化形式,突出应用重点。
二、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和反思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不断变化,当前世界的经济形式进入到新经济时代,受到社会大生产和工业生产变化格局的影响,世界经济的变化更为复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和反思进行比较分析。
1.新经济时展的矛盾化
对于新经济时代,在构建知识经济框架的基础上,需要考虑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明的发展,兼顾到发展格局的整体要求。实际上,新经济时代的财富发展存在比较大的差异性,多数财富集中在少数人的手中。对于世界经济和产业格局的变化,需要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提出多方面的质疑和思考。部分地区会存在失业率高或者贫富差异大的现象,必须及时对新经济时代布控形式引起重视,对其进行优化设计。
2.调和矛盾核心
新经济时代和之前相比关注竞争和利益间的关系,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需要对管理学的知识框架和结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经济学的各方面变化,需要及时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考虑到宏观发展形势的整体要求,贯彻落实有效的经济体系。新经济时代对经济管理是长期性的,独特的管理形式必然推动新经济时代的整体进步。在核心调整阶段,只有落实有效的管理特征,才能体现出矛盾整体管理的要求。
3.确定新经济时代的基础
在新经济时展阶段,受到发展规律的影响,市场状态和各个产业结构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由于呈现出不一样的特征,必须对资本主义市场发展形势引起重视,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等进行有效的分析,满足经济时展格局的后续要求。由于经济体的投资呈现出细化的状态,在执行投资阶段,必须考虑到经济体和经济行为的各项变化,合理应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保证经济体的有序性和完善性。投资框架的应用本身比较细化和复杂,也会直接产生比较复杂的影响,经济行为受到决策和后续控制形式的影响,必须贯彻落实有效的经济管理体系。
4.投资模式的重组
对于资本的有效应用和价值的重新估算,对于各种资本的投资要考虑到合理应用的最大化作用。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下,不同层次的经济体对资本的有效应用有明确的要求,从实质上看,需要及时对投资模式进行分析,考虑到结构形式和建构体系的整体要求。在新经济时代,从形式和内容上要对工业结构进行咋比较,重新解构旧有工业化的投资模式,从而在新的时代里面,赋予资本更新的价值和意义。
三、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对策分析
基于新经济时代经济管理的特殊性和复杂性,从当前发展状况来看,企业事业单位为了适应经济时代的发展潮流,必须对自身经济理念进行革新,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的整体化要求。以下将对新经济时代的经济管理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1.积极革新经济理念
从新经济当前发展状态来看,必须从观念上改变和提升对经济及经济管理的认识,强化对新型经济模式的掌控力。在实际工作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通过不断学习的形式,实现自身能力的提升。在现有基本素质和认知水平的影响下,要及时关注世界经济和我过经济的变革趋势,尽量找到自身在新型环境的定位,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进而为自身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为了实现经济发展形势的革新,要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和战略控制体系,以战略控制机制为基础,贯彻落实多元化管理机制。多元化的管理背景要以优先原则为基础,认识到多元价值的潜能,政府在政策上必须给予有效的支撑,进而保证经济理念的有序性。
2.突出经济变革
在新经济时代的发展背景下,要想实现稳步发展,必须对已有的自身管理模式进行分析,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根据经济投资形式的具体化要求,在转型阶段,要对市场经济进行全面的分析,包括生产投资、无形产品及其他项目。在做好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长期有效的投资项目。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减少对投入大、风险大的项目进行投资。当前对于创意和观念主体的投资理念正在逐渐发展,从当前经济发展模式和状态来看,此类投资形式在未来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需要明确风险评估形式,建立长期效益的投资节目。
3.确定知识创新体系
知识作为人类发展比较重要的财富,其经济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在现代经济发展模式下,做好知识的创新管理工作至关重要。需要从传统观念抽离出来,保证知识管理的独立性,对各项内容进行有效的评估和认识。在当前经济发展状态下,知识包括有规律的知识和领会类的知识,两种不同的知识受到企业单位的重视,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可以实现知识间的有效转换,进而为企业的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4.提升人员素质
人才是当前社会的稀缺资源,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其应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在实践过程中需要强化无形人才的培养,不断提升经济管理水平。事业单位作为独立的经济发展体,要发挥出自身的积极作用,做好人才的咨询和管理工作。通过对自身经济理念和经济管理方式进行转换,能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实现人生价值。
四、结束语
经济管理的影响价值比较深远,在对知识管理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理论要求,对各个类型的转化形式引起重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知识经济的发展运作。同时在实践过程中要了解市场经济的变化,适应新经济发展趋势的整体化要求。
参考文献:
[1]宋继华,李.新经济时代管理会计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5,07:192-193.
[2]马杰.试论新经济时代市场营销发展新趋势及其应对策略[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4:28-29.
[3]杨开.浅论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面临的变化及发展趋势[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4:78-80.
这里的“I”是指价值观、产业创意导向;“ICT”为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的总称,是指新型制造业的主体即信息加工;“M”则是物质加工,是产业载体。在这具有划时代意义之大转变中,整个大产业链系统的资源配置是以“I”为主导,以“ICT”为主体,以“M”为载体的。我们的一切战略发展必须建立在这样一个平台上,即从M向I-ICT-M转变与升级换代。
现代工业化的三个“加工”
现代工业化实际上是三个“加工”,即加工物质、加工信息和加工价值观,因此,I-ICT-M是现代工业化的三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ICT)是以物质为载体的以人本价值及其从属之经济价值为导向的新型制造业为中心的工业化,就生成价值量大小、社会意义和作用来说加工信息要高于加工物质,它是生产方式中的主体性资源。这是理解新型工业化和新型经济形态的关键所在。
《21世纪政治经济学――世界将何去何从》一书的作者格泽高滋・W・科勒德克指出,人类的价值观正在经历着巨大的考验。他深信,企业社会责任不仅是可取的而且是必要的价值观,因此政府部门一定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促使企业重视企业社会责任深层次的价值观。现代工业时代,企业更要强调价值观的生产,可以说,不能创造价值的经济如同没有意义的生活一样,是不可能永续发展的。
信息不仅仅只属于哲学认识论范畴的无形存在,它是非主观的客观“实在物”,亦可说它是无形的物质,尽管人们对它看不见摸不着,但信息是可被感知的,因此可以说,ICT它是一种客观存在的非传统物质观的物质,是一种无形的经济资源,它是同物质、人文价值同时存在的三大经济资源(生产要素)中的一种。
通信互联网、能源互联网和物流互联网的融合,造就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实际就是基本要素的升级换代。新的产品和服务将伴随这一变化而产生,从而改变整个人类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因此,I-ICT-M中M的内涵,主要的标志就是物质形态的升级换代。
颠覆传统思维,开创新经济学新理念
运用I-ICT-M这一理论基础来分析新经济、新型工业化之资源配置模式,需要对一些传统思维进行一次彻底颠覆,才能开创信息化工业时代新经济学之新理念。
(一)价值观的彻底颠覆
价值观创新的根本要旨是从片面的经济(效率)价值观向一般人本价值观转变。既往的以西方主流经济学定义之价值观最根本问题之一是:只讲效率不讲价值观;只讲经济价值观不讲一般人文价值观,而今天代表着新的生产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代表着以“生活力”归置整个生产力体系时代的到来,迫切要求我们解决这一根本问题。
(二)资源观的彻底颠覆
目前正在从单一物质资源观向价值观、信息观、物质复合资源观转变。这种资源是无处不有无时不在,又可无限复制、无限再生的资源。从这个角度来看,“资源稀缺论”正在或已经寿终正寝。这说明,科斯产权(资源)理论已经面临严峻挑战,或者可以说他的理论将面临着失败的结局,因为信息资源已登上了主位。
(三)市场主体观的彻底颠覆
技术革命已经引起了一场由客户领导的革命,企业不再是市场的主体,客户成为市场的主体。谁拥有了客户,就意味着谁拥有了市场,从某种程度上说,客户就是市场,这就要求人们要彻底颠覆传统思维,适时地完成从企业主导向顾客(用户)主导的转变。现已进入客户经济时代,最为重要、最为关键的是用户需要决定市场、决定生产。市场诸多主体中必须以用户为中心。
(四)企业中心论的彻底颠覆
基于国际化运作的“跨国公司”正向以全球化产业链为核心的全球公司转型。从根本内涵上说,这种每笔投资、每个项目都涉及到创意、设计问题(I),涉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ICT)问题,以及相关载体物质(M),这也就必然引发了全球经营的思维模式、经营模式、结构模式和文化理念等等的空前变革,这便使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发生了根本变化。
(五)(内部化)中心定位观的彻底颠覆
从以赢利为中心向以责任为中心转变。传统观点认为,赢利而且利益最大化是企业的本能追求,也是企业生存的法宝,一切的一切都以赢利为目标,从而忘记了本身的责任。在I-ICT-M大背景下,全球公司打造全球产业链,使得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只是一个产品的竞争,不再只是基于个别国家范围之产业链,而是整个全球产业链的竞争。
(六)效率观的彻底颠覆
效率的根本要旨就是从资本(投资)主导效率向“活劳动”(尤其是其中以软“活劳动”)主导转变。现在供给侧改革精神的贯彻中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是马克思“活劳动”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应用,重中之重是确立其在TFP中的主导地位,亟待划清三个界限:在基本特性上,必须划清创造价值中的主导要素同辅助要素、能动要素与被动要素的界限;在新产品价值构成上,必须划清原创价值同转移价值的界限;在功能分野上,必须划清原创功能同支持功能的界限。
(七)创新观的彻底颠覆
从传统工业化向I-ICT-M工业化过渡,迫切需要从第一代创新向第三代创新转变。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谢德荪认为,创新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科学创新,另一类是商业创新。前者可称之为“始创新”,包括新科学理论、新产品及新科技;后者又可以分为“流创新”和“源创新”。他认为,“始创新”本身没有价值,它的价值基于我们如何使用它;“流创新”是从改善流程出发,价值链是流创新的关键;而“源创新”关注的是“网”,从打造平台出发,新理念和关系网是源创新的关键。
(八)竞争观的彻底颠覆
传统竞争观被彻底颠覆,要从企企竞争主导向企客竞争主导过渡。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从单一竞争(企企竞争)到双面竞争(同时更加注重企客竞争)。过去只强调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看来是片面的,已经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要求,还需要强调企业和客户之间的竞争。从竞争(零和思维)到竞争(增值思维):从共同发展的角度来看,应该采取双赢竞争,而且在此过程要带来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增值。从蓝海战略到绿海战略:“蓝海战略”是两家竞合,这是传统的商家战略;“绿海战略”就是企客之间的竞争。“绿海战略”强调的是以客户为标准,把全部的经营都建立在客户的基础上,第一次让客户成为主宰。
(九)核心能力观的彻底颠覆
论文摘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已经经历了由物力资本观、人力资本观到人才资本观的演进,在新经济时代,正由人才资本观向智力资本观升华。与之相应,人才争夺战也愈演愈烈,呈国际化趋势。让全社会认诅智力资本积累的重要性,注重人才的创造、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掘,在新经济时代将显得尤其重要。
一、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内涵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人的能力即人力是人类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而人力资本是指人们花费在人力保健、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开支所形成的资本,就其实体形态来说,是活的人体所拥有的体力、健康、经验、知识和技能及其他精神存量的总称,它可以在未来特定经济活动中给有关经济行为主体带来剩余价值或利润收益。简言之,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有两点:它是凝结在人身上的“人力”;它是可以作为获利手段使用的“资本”。
目前,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已经有学者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在人力资本中,广义的“智力资本”,应包括智力、知识和技能;狭义的“智力资本”,应单指人力资本中的智力因素,着重理解为创新、创造发明的能力。不管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理解,都是从社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的角度出发的。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的重要部分,两者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适应了经济形势的变化和时展的要求。智力资本的内涵较人力资本、人才资本先进之处就在于对人才创造性元素的重视和强调。根据新经济时代复杂劳动的要求,创造性人才具有三方面的特点:一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能够解决难度更大、范围更广、涉及许多学科和矛盾的问题。二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具有较高的抽象思维和创造力,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创造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三是创造性人才的劳动能产生更大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能够创造更多的价值。
二、新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与智力资本
第一,它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如果说,农业时代的春耕秋收犹如给大地梳头,工业时代对资源的掠夺性开采,则把地球刨挖凿钻得百孔千疮,无疑于是对地球的敲骨吸髓。人们有理由将这种以耗竭能源和短缺资源为代价的传统型工业经济称为“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而新经济时代则是信息化(以数字化、网络化为特征)、市场全球化和以人(能)为本的多样化这“三化合进”的时代。新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特别依赖于知识资源的经济,是促进人与自然协调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科学、合理、综合、高效魄利用现有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经济。如信息科技术的软件、生命科学技术的基因工程对资源的耗费甚少,传统技术不可同日而语;而知识资源是在使用过程中唯一不被消耗、且能不断增值的、并可以为全社会“共享”的可再生资源。
第二,它是一种以创新为核心的经济,创新是新经济时代的灵魂。在新经济时代,生产力的内涵有了新的扩展与诠释,知识、科技、智力已成为其主要内容。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已不再仅仅依靠技术的运用,知识的积累,而更多地依靠科学的创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知识成为直接的资本和财富后,拥有知识的人才无疑也就成了资本与财富的不竭源泉,也就成了新经济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新经济给全球带来的迅猛而巨大的变化让许多人难以想象。“数字化技术”和“工业化技术”、拥有智力资本和缺乏智力资本,这种区别正在制造新的巨大鸿沟,并将继续对各行各业带来全面的冲击。比尔·盖茨的微软公司没有高大的厂房、堆积如山的原料和产品库房,只有软盘和软件知识、程序、信息,但却在短短的20年间,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使公司资产达到了460亿美元。美国投机家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没有生产设备,没有雇佣工人,仅仅依靠对银行金融工具的认识和操作,在世界金融市场上不断制造危机并积累了大量财富。知识要素的作用不但在经济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军事领域同样如此。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比谁船更坚炮更利,而主要表现为科技实力的竞争,数字战争、信息战争可以在兵不血刃的状态下置对手于灰飞烟灭之中。
三、智力资本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资源
舒尔茨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力资本学说”,在他的视野里。劳动者掌握的具有经济价值的技能和知识是构成技术先进国家生产优势的直接动因。国际经济运行状况也证实,现当代知识生产已成为现实生产力的强大推动力,人力资本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
如果说,舒尔茨的学说标志着人力资本在西方后工业时代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占主导地位的话,那么,比尔·盖茨的崛起,则标志着智力资本已成为新经济时代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的战略资源。也就是说,21世纪国际经济发展中产品的生产、价值的提升都要通过智力因素来实现。这不仅改变了生产的方式,而且改变了生产的内容。过去的制造牝把原材料转化为产品,是资源的凝聚,而现在信息业把智力资源转化为产品,为智力资本的凝聚和不断发展提供了条件,并不断地创造和使用知识。所以美国管理权威彼得·德鲁克指出:现代经济的主要职能是”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和分配”,而不再是”物质的生产和分配”。他还提出了一个后来被媒介反复引述的观点:”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来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唯一的来源。”
美国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年均引进人才过万(引进人才占该国人才比重已由10%提高到25%以上),而且他们引进的均是具有较高智力资本素质的人才,这些人才在美国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显然,美国在利用各种政策工具进行“智力资本”输入方面是非常成功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参与国际经济的全方位角逐一定要摆脱20世纪“人力(人才)资本较丰,智力资本甚弱”的窘境。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由物力资本观、人力资本观、人才资本观的演进并正在由人才资本观向智力资本观升华,在新经济时代,国际经济的竞争归根到底(实质上)正是潜在的智力资本的竞争。高度重视智力资本的积累,对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将十分重要。对人才的渴求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渴求贤才,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将竞争集中体现在对智力资本的竞争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经济的发展像新经济时代这样体现出智力资本的魔力,没有任何一个时代能像新经济时代这样让智力和财富密切相联。从一定意义上讲,新经济就是智力经济,而智力资本的积累则是智力经济发展的基础。
四、智力资本积累的手段
在新经济时代,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将首先依赖于智力资本。智力使用的增值功能会显示智力资本不仅远远优于物力资本、人力资本,而且明显优于一般意义上的“人才资本”。而智力资本的积累在智力资本的形成中具有决定意义。智力资本的积累方式主要表现在培养和引进二方面。
培养离不开教育,而教育则是依赖学校完成的。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对智力资本的需求,学校亟需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改善课程结构,将开发智力真正提高到战略的高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将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这三者作为十分重要的内容,并将他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其中创造能力的培养又是智力资本形成的基础。创造能力是人类高智能活动的集中体现,它既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结合的产物,又是人自身的创造智力和创造能力的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只有通过长期的培养才能获得,这就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高的期望。超级秘书网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 管理 专家型人才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按贡献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1、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
2、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
3、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人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
4、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人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
(二)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要的管理对象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管理对象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企业对全球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体系的管理。
2、企业对员工知识素质的培训、教育,不断的提高和发掘员工的潜能。
3、对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的重视,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
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三)以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为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规律,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千。企业要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确定人才的贡献,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二、专家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
专家型组织是新经济的主导性人力资源战略。新经济是以数字技术、网络为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体并带动其它产业升级的经济体系。新经济中,技术变化快、市场成熟快、竞争水平高,企业趋向同步发展与同步作业最大化。因此,企业大量需要的是高知识、高技能、高自治、高创造力、高责任感的专家型员工,而不是传统经济中从事简单劳动、被监控的工人。专家型组织具有:人力资源向专家转化、组织向专家团队转化、管理以专家为中心、经营以专家为主体。因此,它比传统组织拥有更多先进知识、先进技能的来源,拥有适应变化、加速发展的创新力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一)专家型组织的特点
职务定位专家化;专家职位扩大化。通过内部训练和外部招募组织合格的专家型员工;专家队伍结构合理;使专家型员工得到更多的自治、更多的职责、更多的尊、更多的利益;建立专家之间交流、沟通、学习、合作、整合的组织机制。
(二)专家型员工应具备的条件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的专家型员工应该具备以下备件:较高的智力;较高的情商;较高的逆境商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专业领域内系统、广泛、前沿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应用领域内全面、较高的各项技能;拥有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全面、丰富的经验;具备专业领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与国际规范接轨,向国际水准靠拢;在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中,能够独当一面,具有设计多种选择方案、进行优化分析、达到精细效果、解决问题、完成职责的综合能力;有职业道德与商业道德。如格尽职守、忠于承诺、有责任感、追求完善等。
专家的水平,在各自的领域内可分为企业级、省级、国家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专家型员工水平级别的竞争,谁拥有国家级水平以上的专家团队谁最终才会赢。
(三)如何造就企业专家型员工体系
扩大企业中专家型员工的比例要实现这一目标,内部训练和外部招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有效策略,不过,这两方面都建立在员工走专家化道路的觉悟和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努力上。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是探索与学习阶段,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在赚钱,而在赚取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知识资源;第二步是利用知本资源谋求职务升级发展。第三步是适应形势变化,做到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经验。
关键词:财务会计 信息化 核算流程
当前社会,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主力军,企业只有适应这种全球化、信息化的趋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也才能为国家创造出可观的经济价值。而作为企业重要组成部分的财务会计人员必须在信息化形势下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进一步优化会计的核算流程,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有效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一、会计核算流程的涵义及财务会计的职能
会计核算路程是一种核算的形式,一般的会计核算流程包括多个方面:会计凭证的整理、填制、账簿的登记、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程序。而作为一个企业经营、发展必不可少的财务会计主要的工作就是核算和监督企业已经完成的资金运作,为外部的与企业有关的各个部门提供该企业的财务状况。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发展之初,由于企业内部发展的不成熟,传统的会计核算还有一定的存在价值,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管理、经营越来越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已经不能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它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在传统会计核算中,由于财务会计人员各司其职,职务单一,他们必须严格按照“填制、登记、编制”程序工作,不能跳跃完成,造成各个核算子系统之间彼此分割,无形中成为了一种对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浪费,不利于企业长远战略发展;传统模式下会计核算不支持实时控制,因而,面对市场风险等不确定性因素,实际应对能力差,反应慢,不能及时地与正确的经营决策保持一致;传统的财务会计计算的也不精确,不能全面、正确的反应企业的经营信息。新经济时代也即知识经济时代,是以信息产业为基础的,以知识资本为特征的,以互联网技术连接起来的时代。对于企业来说,新经济时代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传统的会计核算流程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已经变得日益狭隘,甚至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三、优化财务会计核算的措施
网络时代,信息技术正被企业深入的应用于企业的内部,它彻底颠覆了企业原有的商业模式和管理思维方式。因此,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只有不断的增强财务会计功能,不断的优化财务会计的核算路程,不断的提高财务会计的职业素质,促进财务会计人员向综合型、创新型转变,才能更切合地适应新经济的发展,才能提高企业效益、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效果,也才能在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中发挥它特有的作用。基于此种情况,笔者提出了几点在信息化形势下如何实现核算流程优化的几点建议:
(一)简化会计核算的流程环节
由于传统会计核算程序的庞大、迟钝,反而不利于企业提高效率,因此,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可以简化会计的核算流程,重新构造一种是与企业发展的核算机制,如消除记账、编制等不创造经济价值的环节,而是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各个部门的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这样优化的会计核算流程会大大减少企业数据的重复出现,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
(二)建立一套完整数据的统一标准
实现财务会计核算优化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需要企业加强对内部经营的数据标准建设,建立、应用会计数据和信息的统一标准。这样就可以将原始数据加工成标准编码的源数据,实现企业内部数据的资源共享。根据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标准设置凭证、账簿和报表的数据结构,逐步实现会计记录的电子化、无纸化和标准化。
(三)推进企业会计体制的创新
一个良好的跨级机制可以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的会计核算系统是对企业经营中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其它业务流程的集成管理,是整个企业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可以使各部门更加的协调和配合,实现对企业财务业务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实现企业会计、经营价值最大化。
(四)提高财务会计的素质
优化会计核算流程的关键在于会计人员,在信息化的今天,会计人员从传统的簿记工作者向复合型的管理工作者转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趋势。因此,激烈的竞争要求会计人员必须从自身做起,积极参加企业足迹的各种业务培训,努力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不断的更新观念,创新思想。
四、结束语
当今社会是网络经济的时代,信息化、技术化是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掌握主动权的一项重要措施。而财务会计作为企业发展、经营的一个关键元素,财务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有用的决策信息,因此,他们也必须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财务会计技能,实现财务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以减少企业的不必要支出,实现企业的最大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秦嘉龙.中小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6,(11)
[2]刘铂.企业会计核算流程的优化[J].财会研究,2009,(4)
[关键词] 创业投资 创新 创意产业 新经济
一、引言
创业投资(venture capital,亦称“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更是一种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的专门执行企业创新研发阶段投资职能的独立资本活动,其运动是一种集资金融通、科技、思维创新、企业管理等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综合性经济活动。创业投资对于推进创新型经济的发展和增加社会就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
作为一种市场导向很强的商业性活动,创业投资的目的在于创新企业的创新利润,创业投资者绝不会自动去支持创新创业活动,除非这种活动有着很高的预期收益率。而现代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创新活动恰恰具有这种高预期收益率的特性,这些创新型的事物往往具有高度的创造性,这样在知识经济时代,创业投资与创新之间就象是天然的孪生物,在相互作用中而存在和发展。发达国家创业投资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也是以这类企业具有极大的增长机会和市场潜力为前提的。
由此看来,两个看似无关的事物之间有了紧密的联系,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产业、金融创新活动成为创业投资进一步发展的内在基础和推动因素,创业投资带来的金融投资方式创新又引领了经济的再次创新。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论述创业投资与创新之间的关系。
二、创业投资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创新的内在需求――技术、产业基础
1.科技革命带来研发活动的出现和分离成为创业投资活动产生的技术基础
研发活动很早就已经出现,但早先的研发是包含在制造生产过程中的,而且数量也有限,大规模研发活动的出现是在20世纪初以后。纳尔森描述了这一状况:“1897年~1902年的美国产业大兼并浪潮首次催生出了许多拥有全国性市场实力的公司……受此影响,私有部门研究实验室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扩张……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研究传统就会发展起来,经常地会偏离雇主的即时目标,具有很大的自主性。”纳尔森在这里明确地指出了从产业资本中诞生出来的研发部门具有越来越大的独立性。
“二战”以后,不管是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还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技术创新日益活跃,新的产业和企业不断出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加速。技术创新和大量研发活动逐步成为一项专门的社会生产活动,这些带来了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两个相互关联的方面:一是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日益扩大,逐渐成为决定一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二是新生创业企业的快速形成和发展,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大量的研发活动从制造中分离出来,成为普及性而非个别的生产活动,专门的研发活动要求专业的资本投入,这就为创业投资的出现和发展创造了技术基础。
2.新兴行业象创意产业等行业突起,为创业投资的发展和繁荣带来了新的机遇
在当今世界,一些新兴产业(比如创意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并且影响越来越大,下面就以创意产业为例,来分析其对创业投资所带来的影响。
“创意产业”这一概念最早是由英国提出。英国政府把创意产业定义为“那些发源于个人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能够通过应用知识产权创造财富和就业机会的产业。”近年来,这种创意产业理念正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界、经济界蔓延、发酵,并已经从一种理念转化成为巨大的市场经济价值。创意产业在全世界每天创造出220亿美元的价值,并以5%的速度递增,在一些国家,增长的速度更快,美国达14%,英国12%。纵观全球,发达国家的众多创意产品、创意服务、创意营销和创意产业模式,吸引着全世界的眼球,构成了一股巨大的创意经济的发展浪潮,各国的创意产业以其各自独特的产业价值取向、领域和方式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未来发展和竞争市场的制胜法宝,展现出创意产业全球蓬勃发展的热烈景象。
新产业新要求。新的事物面临巨大风险,创意产业很难从正常的、传统的融资渠道获得所需要的资金支持,这就
迫切需要一种特殊资本的出现,来适应这种发展,这就为创业投资的产生和发展带来了创新产业基础。
三、金融创新对技术、产业创新的适应性改变――制度条件
创业投资的产生也是资本分工适应经济裂变的产物,在这过程中,金融创新起着重要作用。金融创新对经济出现新动态的主动适应是创业投资产生的制度条件。关键性的技术、创新思维可能存在,但与传统企业不同,新经济企业的成长是一个充满高度风险的过程,新技术、新思维的产业化能否顺利得到投资则与一个国家的金融体系有着密切关系,然而在现实中创新企业很难从银行得到所需要的大量信贷,同时要想从公开资本市场得到资金也很难,创业投资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分化出来的,专门从事高新技术研发、创新思维产业化投资这一职能的活动。
这样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创业投资就逐渐发展起来,创业投资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就应运而生。所以,“不能仅仅从科技革命对创业资本的需求来解释创业资本的出现,还应从金融制度创新的演变来认识美国的创业资本”。
四、创业投资推动新经济的发展
技术的进步、研发的分离、创意产业等新产业的出现为创业投资的出现与发展奠定了技术和产业基础,金融随之产生的创新也为创业投资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了制度条件,创业投资产生并逐渐发展、繁荣起来。创业投资逐利的投资活动在不自觉中又产生了新的效果:创业投资带来的金融投资方式创新又引领了经济的再次创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业投资推动新经济的发展来看,它们之间在“竞合”中实现着一种“双赢”。
对于新技术产业来说,没有创业投资的支持,科技成果可能会永远停留在设想阶段或老死于实验室里,是创业投资催生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新经济。创业投资是新经济的催化剂。新经济时代的显著特点,是资本追逐知识、技术和创新思维,创业投资加快了知识资本的形成与发展。新经济的各类典型代表,都是在创业投资的支持下发展起来的。从新经济的信息基础设施供应商:Cisco、Dell、Apple、Compaq、Intel、Microsoft,到网络内容提供商:AOL、Yahoo、Hotmail,再到各类电子商务模式典型运用者:eBay、Amazon等,都离不开创业投资的倾心相助。而新经济发展,反过来又为创业投资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从而带动了资本市场的繁荣,反过来又推动了新经济的发展。正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安德森所说:“创业资本就是新经济――没有创业资本,就没有新经济。”
参考文献:
[1]Sahlman,《The structure and governance of venture capital organizations》,《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0(27)
[2]刘志阳:创业资本运动机理:一个视角南开学报:哲社版.2005年3月
[3]孔凡保:美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风险投资的产生.南京社会科学,2003(1)
项目编号:201401A388
摘要: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是区别于传统与常规的文化艺术业态,它是利用现代高新科技手段和数字技术为载体,将图像、文字、影像、语音等内容进行整合,发展出具有跨领域、综合性发展、创新型等特征的艺术文化业态。目前,秦皇岛市新兴文化艺术业态的发展正处于探索、培育阶段。因此,重视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格局的发展,尤其是要重视高新科技支撑下的艺术创意新业态、文化产品新形态,将其打造成文化产业中的“拳头产品”,是助推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核心力量。
关键词:新兴业态;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格局形态
一、文化艺术新兴业态的核心概念与分类
关于文化艺术新兴业态的具体内容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新媒体和新行业的出现;二是新兴数字信息技术对传统文化行业进行改造;三是文化产业化过程中,传统产业加入文化内容后产生新盈利模式,这三个层面的集中,形成了新兴文化业态的核心内容。由此得知,新兴业态是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载体,是网络信息技术与数字技术推动下不断衍生的新兴文化行业。因此,明确区分新兴文化业态和传统文化产业的具体范畴是我们界定概念的第一步,其概念的定义在文化要素集约、区域产业集优等方面,通过科技创新形成核心竞争力,利用市场机制进行整合重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价值链改造、产业链延伸,创造出无尽的文化艺术新业态。如此,在有了明确的产业界定和规划,才能客观反映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的分类体系。
由于新兴文化业态是近几年产生并且依然层出不穷的新兴文化产业,其核心要素是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所以对它们进行分类只能是一种努力和尝试。一些本质上是传统媒体数字化的形态,依据其不同的功能与新技术手段的融合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新兴行业形态,创造了当前很多切合时代特征的新兴艺术文化业态,一系列颇具竞争力的新兴文化业态如:综合类、视听类、文本类及功能类等又可细分出多个产业,形成与原有行业状态既有客观形态上的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新兴行业形态。如下表所示:
新兴文化业态分类及分布领域
■
新兴的文化艺术业态从范畴上应该界定为网络数字化文化产业,由于生产环节或技术手段不同,其文化产品呈现出不同的业态,并且形成了多个不同的产业族群。在文化产业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随着传播技术、传播介质和传播内容形态的不断更新,新的文化艺术业态格局也是层出不穷的,它的内涵和外延都在随着产业实践的不断丰富而逐步展开并不断完善。
二、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背景下秦皇岛新兴文化业态的发展
新文化业态是数字传媒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的产物,是信息服务业与文化产业交叉催生的产业。科技部高新司司长赵玉海在“全国科技与文化融合座谈会”上强调科技部、文化部将按照:“面向需求、系统推进、加强创新、促进融合”的原则,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科技与文化融合,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传播力,进一步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
当前,秦皇岛市的文化艺术产业发展正处在信息经济和文化经济交织的时代,在这一历史时空下,文化艺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和文化艺术产业结构也日趋合理,衍生出的众多新兴文化艺术行业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迅速崛起。其中,以数据服务、3D数字打印、广告营销、影视制作、表演艺术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正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物联网技术中心、数据产业基地、动漫基地、数字出版和商务会展等比较完整的产业链条已初露端倪,极大地带动了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产业结构、布局和发展趋向,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截至目前,秦皇岛市文化企业达到2400多家,从业人员15万人左右,资产规模达到200亿以上,年上缴税收1.5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6%,文化艺术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正逐年增高。
基于秦皇岛的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立足于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基础,着眼于全球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大势,秦皇岛在未来五年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产业体系可按623915的框架建设,即重点发展六大文化产业领域,打造两大文化产业带,深度开发三条龙形产业链条,打造九个产业聚集园区,大力弘扬一个代表性主题文化品牌,着力做强五个特色文化品牌。秦皇岛市政府还十分注重以计算机服务、动漫游戏、数据产业、影视剧制作等为重点的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文化业态发展。2011年中国动漫集团(秦皇岛)动漫游戏产业基地项目在秦皇岛的开发与建设,为动漫产业集群向高技术、高集约化演化,提供了拓展深度与发展空间。并且依托燕山大学出版社,发展动漫图书、教材、动漫视听读物等衍生产品,把本土的《中华小岳云》、《孟姜女》等电视动画片的品牌向图书、玩具、文具、服装、电影等领域延伸;依托劝业场、顶新电子城、秦新数码城等电子和软件流通市场以及一大批专业化的电子信息产品供应商,继续发展专业化的流通与技术服务业;依托秦皇岛广播电视中心和广顺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等一批致力于动漫影视开发制作的单位,进一步发掘本土文化题材,打造动漫市场的秦皇岛板块。目前,IBM、北京大学、惠普、中科院计算所等国际国内知名学府和企业相继落户,以IT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数据的采集、开发、加工、传播、服务等内容,为动漫游戏产品及其衍生品的创意、制作、出版、发行以及动漫主题会展、娱乐体验、商贸等新兴内容产业格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支撑,对秦皇岛乃至河北省的文化和数据产业起到重要的带动作用。
随着传播媒介由模拟向数字的转化、固定传播载体的传播媒介向网络媒体的传播媒介的转化,秦皇岛在“十二五”期间,率先在国内提出建设“中国数谷”的构想,倾力打造中国北方规模最大、竞争力强大的数据产业集群基地。建设以数据服务、呼叫中心、数字技术、数字网络、新媒体、创意动漫等为主要内容的相关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现代新兴数据产业园区,以发展战略性新兴数据产业作为文化艺术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龙头,这其中涉及到电脑动画、网络游戏、数字创作、数字馆藏、数字广告、互联网信息服务咨询、移动内容、远程教育、内容软件等多个领域。使数据采集、传播、服务业成为秦皇岛新兴数字化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引擎,帮助业界厂商、投资者、产业人士更精确地把握文化艺术与科技融合发展规律,更深入的梳理应用价值迁移轨迹。
三、秦皇岛市新兴文化艺术业态产业新价值
从新技术给文化艺术业转型所带来的角度看,新兴文化艺术业态通过专业化分工与互动协作,结成的产业协作、流通和服务网络,是新兴业态更强调的价值链环节,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将产业空间重组,对传统经济产业链进行拆分,推动产业链上下各环节实现有机衔接,产生不同的新经济价值。譬如,以秦皇岛市图书印刷出版产业为例,该产业链核心具有出版、印刷、物流、推广销售四大环节。其中,出版是产业链的龙头环节,由图书、报纸、期刊出版单位构成,目前秦皇岛市有报社1个、期刊杂志16家、较有影响的内部资料编辑单位31家。据调研,一家出版社往下游可以带动数十家印刷、装订企业的业务开展,往上游还可以催生出版工作室、出版公司、文化公司等内容创意提供商的诞生和加盟,同时一批出版印刷物资提供商也会加入这一产业运行过程,横向也会对造纸业构成市场需求。
在印刷环节,出版物印刷厂、资料印刷厂和包装物印刷厂是产业的主体。除书报刊出版印刷外,印刷包装业的另一重要领域是服务于生产资料产品和日常生活消费品包装的塑料和纸质包装印刷品。目前秦皇岛市有各类印刷企业467家。在本着“做强大企业,做精小企业”的发展方向,引导部分印刷包装企业组建企业集团,以提升整体竞争力,鼓励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各自优势。同时,鼓励印刷包装企业瞄准京津几千家出版单位主动出击,争取成为业务合作伙伴,借力发展。
在物流环节,当前主要是为印刷企业提供所需的纸张、装订、印刷耗材、印刷机械及配件、复印机、打印机、编辑排版软件和印刷物资仓储等各种物资的流通企业。首先是要重视资源整合,建立服务于印刷包装企业便于沟通产需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产业链中各行业优势互补和协调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合理调整。
在推广销售环节,建设数字图书零售商业服务信息平台,开发网上阅读、语音导购、电子索引目录等内容的网络信息平台。构建电子图书交流平台,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的集中度,建立集电子监控、网络预订、网上支付、图书、信息查询、宣传促销等为一体的网络文化服务系统,为大众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文化服务,实现互惠共利,有助于秦皇岛图书印刷出版产业的新经济价值成为一个庞大的新型支柱行业。
作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为“核心层”的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近年来在改革中进一步发展壮大,目前已实现经济增加值5.5亿元,占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19%。文化艺术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由2005年的1.8%提高到2010年的3.1%,随着文化艺术产业的新兴业态数量的不断增加,文化企业规模的扩大和产业领域的拓宽,在财政税收和社会经济价值上均显著增加。
四、结语
伴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发展态势,凸显了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一体化的发展格局,文化艺术的发展格局既是新经济价值提升的催化剂,也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推动力。当下,秦皇岛文化艺术产业已成为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尤其是在金融危机情况下,文化艺术产业的异军突起,已成为秦皇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产业融合发展和新兴业态为秦皇岛市文化艺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秦皇岛市文化产业发展实施纲要(2011-2015年)》,2011(11)
[2]杜丽芬.新兴文化业态:核心概念及其初步分类[J].商场现代化,2010(06)
[3]赵志立.文化产业发展要重视新兴文化业态[J].成都大学学报,2007(04)
作者简介:
杨旭光,1969-,男,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 副教授 硕士,研究方向:艺术管理、美术学
关键词:知识经济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型人才
一、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转变
(一)分配模式,从按资分配转向按贡献分配
在知识经济时代,分配关系所赖以存在的资源占有关系和性质发生深刻地变化,其分配模式也将发生深刻变化。
1、资本的概念由内涵和外延上发生了变化资本不仅仅理解为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不仅仅理解为有形物质,而且还理解为知识是资源,是资本的财富,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于是无形的知识资源也成为资本,它是可以生产社会财富的。
2、知识存在人的大脑中,知识本身是通过人的智能活动来创造价值的,掌握了“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因此,知识资本与掌握知识的人是有内在统一性。知识经济时代,劳动创造价值进一步表现为知识化劳动(脑力劳动)创造价值。
3、企业的参与者不再是看你投人了多少资本,而是看你投入了多少知识和技能,你的知识技能创造的大小。
4、由知识生产力创造的物质财富的分配,显然是以投人的知识技能量作为分配的重要依据,而知识技能的量化形式只能以知识技能劳动产品果实的形式,即贡献大小。因此,按贡献大小分配应是知识经济时代分配的主体模式。人力资本管理就应着力于维护这种公平的分配形式。
(二)以无形生产要素为主要的管理对象
传统的管理主要是对劳动力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等有形生产要素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社会财富生产过程和结果科技含量的增大,科技知识等无形生产要素对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越来越重要,从而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逐渐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课题。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价值与作用超过了资本价值的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以无形资产为主的管理对象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企业对全球知识信息的获取与利用体系的管理。
2、企业对员工知识素质的培训、教育,不断的提高和发掘员工的潜能。
3、对领导集体和专家队伍的知识和智慧的重视,特别是战略性决策,关系到事业的成败。领导集团和专家队伍知识信息、能力和胆量的综合运用,是知识的创新。如何发挥集体智慧和专家队伍的作用,是开发知识资源最重要的方面,也是知识要素管理的焦点。
(三)以人力资源价值链管理为核心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就是如何通过价值链的管理,来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实现和增值。价值创造就是在理念上要肯定知识创新者和企业家在企业价值创造中的主导作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心要遵循2:8规律,要关注那些能够为企业创造巨大价值的人。这些人形成了企业的核心层,是企业的骨千。企业要通过价值评价体系及评价机制确定人才的贡献,使真正优秀的、为企业所需的人才脱颖而出,使企业形成凭能力和业绩,选拔任用人才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通过价值分配体系的建立,满足员工的需求,从而有效的激励员工。这就需要提供多元的价值分配体系,包括职权、机会、能力、工资、奖金、福利、股权的分配等。
二、专家型人才是新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
专家型组织是新经济的主导性人力资源战略。新经济是以数字技术、网络为平台,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体并带动其它产业升级的经济体系。新经济中,技术变化快、市场成熟快、竞争水平高,企业趋向同步发展与同步作业最大化。因此,企业大量需要的是高知识。
(二)专家型员工应具备的条件
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与机遇,我们需要的专家型员工应该具备以下备件:较高的智力;较高的情商;较高的逆境商数;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掌握专业领域内系统、广泛、前沿的理论知识与相关应用领域内全面、较高的各项技能;拥有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全面、丰富的经验;具备专业领域及相关应用领域的学习与创造能力,专业领域的知识、技能与国际规范接轨,向国际水准靠拢;在专业领域与相关应用领域中,能够独当一面,具有设计多种选择方案、进行优化分析、达到精细效果、解决问题、完成职责的综合能力;有职业道德与商业道德。如格尽职守、忠于承诺、有责任感、追求完善等。
专家的水平,在各自的领域内可分为企业级、省级、国家级。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专家型员工水平级别的竞争,谁拥有国家级水平以上的专家团队谁最终才会赢。
(三)如何造就企业专家型员工体系
扩大企业中专家型员工的比例要实现这一目标,内部训练和外部招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有效策略,不过,这两方面都建立在员工走专家化道路的觉悟和职业生涯规划及实施努力上。
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要走好三步棋。第一步是探索与学习阶段,这一时期的重点不在赚钱,而在赚取成为某一领域专家的知识资源;第二步是利用知本资源谋求职务升级发展。第三步是适应形势变化,做到终生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经验。
1、扩大专家化范围
在传统经济时代,企业一般只需工程技术、财会等少数领域的专家。在今天,需要专家的领域有了扩大趋势。营销领域需要众多门类的专家,如公关、广告、销售渠道管理、产品经理、市场调研与分析等。管理领域也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管理、知识管理、研究与开发管理等专家。甚至在生产一线,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的大规模定制方式,也需要被授予生产现场控制权、责任扩大、能力更高的技术(专家)型工人。
2、专家队伍必须结构合理
专家型组织集合了众多的专家,这些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形成完整合理的结构。缺乏某一方面的专家,会拉整体工作的后腿。结构完整的专家团队,需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是纵向管理层次。企业需要的专家有三类:集团管理专家,事业单位(如事业部、子公司)管理专家、职能部门管理专家。二是从横向职能分,可分为人事管理、财务、营销、研究与开发等方面的专家。不同层次、不同职能的专家,其知识结构、经验结构、职业道德结构是不同的。
3、如何留住专家
使专家型员工得到更多的自治、更多的职责、更多的尊严、更多的利益这种做法的目的,一是为了留住专家;二是最大地激发专家的能力和潜力;三是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与应变的要求。在技术与市场变化快的产业中,在规模定制的经营方式中,实际起职能性领导作用的是研究开发部门和营销部门及生产部门的管理者、业务人员。因此,给予他们以上条件才能使他们更好地发挥积极主动、快速行动、创新应变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
(1)改变对专家的领导方式,放弃指导、命令、现场与过程的操纵控制、人治等做法,采取目标管理、组织协调建立共同价值观与共同志愿、适当的授权自治、产权制度制衡、平等交流、支持服务等方法。
(2)承认专家型人才的知识资本价值,通过分红、参股、股票、期权股等手段,使他们分享剩余价值,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专家型员工的努力程度,留住人才。
(3)帮助每个专家人才设计和实施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计划,使其专业能力提高、职务提升与企业人力资源战略相吻合。同时,应建立专家之间交流、沟通、学习、合作、整合的组织机制,这是为了提高、发挥团队智商优势,提高团队的整体创新能力。、高技能、高自治、高创造力、高责任感的专家型员工,而不是传统经济中从事简单劳动、被监控的工人。专家型组织具有:人力资源向专家转化、组织向专家团队转化、管理以专家为中心、经营以专家为主体。因此,它比传统组织拥有更多先进知识、先进技能的来源,拥有适应变化、加速发展的创新力量,从而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人力资本 人力资本会计计量 困难策略
在新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征,而竞争胜败的最终决定因素在于各方所具有的人力资本的优势高低。传统会计核算中,是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消耗性资源对待,把发生的人力资源维护成本如工资福利等计入到企业经营成本中,减少企业利润。而在资产负债表中,并没有列示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和资本。使得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打了折扣,无法给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提供更为有用的信息。基于此,我们应加大对人力资源会计的研究,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构建合理的人力资本会计计量体系,提高会计报告的有用性。笔者将分别从:人力资本认识、人力资本会计计量及报告,人力资本会计实施困难及策略三个部分来阐述。
一、人力资本认识
人力资本理论可追溯到20世纪中叶,随着时代的发展,该理论已经成为经济学中经验应用最多的理论之一,并在我国多个学科领域中得到了有效研究。所谓人力资本,实际上是指体现在劳动力身上所具备的经验与技能,是通过对人力资本投资开发而形成的生产力总和。经笔者分析,人力资本投资方式主要包括:培训投资、健康投资、道德投资与教育投资,无论是哪种投资方式都会为企业带来人力资本的增值。人力资本具有一定经济价值,能促进资源配置与转换。
就我国而言,虽然大部分企业都主张“以人为本”,然而在现实人力资本管理中却存在诸多问题,部分企业还未意识到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觉得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就是一种成本费用,不愿意过多投入;另一些企业则将人力资本投资当做“一本万利”的事,不重视人力资本的更新和维护。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影响到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对企业发展十分不利。
人力资本本身是一种无形的资本,具有一定时效性、收益递增性、积累性及能动性,由于人力资本的关键在于人,人作为有机体,具有生命特点,以此人力资本的形成并非与生俱来,而是要靠后期形成,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力资本结构会呈现出新的变化。同时,人力资本可再生产使用,并不断自我积累,从而形成一定经验与知识。
二、人力资本会计计量及报告
人力资本的计量问题是人力资本会计首先要解决的难题,而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货币计量方法是现代会计的基本计量方法,而由于人力资本会计的计量对象是“人”,人本身具有自然和社会属性,又存在非常大的个体差异,这就对采用货币计量人力资本带来了非常大的挑战和困难。基于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我国诸多学者均给予了一定见解,例如:张文贤便认为,人力资本会计计量实际上是资本定价问题,张文贤认为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主要由非货币性计量方式与货币性计量方法构成,而袁春生则指出:物质资本保本收益=所有者权益x无风险收益率等等式。
笔者认为,对人力资本的计量,应综合运用货币计量和非货币计量的方式,对于能进行货币计量的部分,加入到现行会计报表中去反应,对于无法准确货币计量的部分,采用定性和数量的方式,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加以说明。
(一)人力资本会计计量
为了进行人力资本的会计计量,需要引入新的会计科目: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并根据不同目标设置相关下级科目。关于人力资本的会计核算方法,在遵从会计试虻幕础上,做如下构想:
初始计量:在企业取得人力资源时(比如招聘、引进人才),根据设定的每年薪资成本和服务合同年限,确认人力资产,会计科目可以记录为:借 人力资产-XXX 贷 人力资本。
后续计量:每年根据对各个人才的经验积累、工作能力、未来贡献等综合评估,对人力资产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人力资本科目。为了保持同现行会计体系的连贯性,将相关的工资、培训等开支,仍然计入成本类科目。 在企业进行股权激励时,也同时调整人力资本科目。
另外,在相关人才离开企业时,减少相应的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
在对人力资本价值进行计量时,要根据不同情况使用成本法和未来收益法进行人力资本进行评估,以合理保证入账价值的公允性。
(二)人力资本会计报告
目前,企业人力资本会计已经逐渐摆脱了“资本雇佣劳动”束缚,促使非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处于一个平等位置,据此,企业财务报告应对企业人资变动情况加以反映:
在资本负债表中,增加“人力资产”和“人力资本”的列示,并在报告附注中,说明报告期内人力资产变化的原因以及价值确定的依据,同时,针对无法用货币计量的人力资本,用数量或定性描述的方法进行说明。
在利润表中,增加“人力资产摊销”科目,记录人力资本的消耗。设置其中,使企业人力资本会计报告更加清晰直观。
在现金流量表中,增加“人力资产相关的现金流量”科目,反应企业在报告期内对于人力资本的投入和回报情况。
三、人力资本会计计量实施的困难及策略
综上,笔者对人力资本概念进行了研究,并对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实施进行了分析。在实际施行人力资本会计计量的过程中,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
【关键词】人力资本 概念 理论 计量方法
20世纪50年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资本决定论”和“技术进步决定论”增长模型面对“增长余值困惑”无能为力,由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等开创的现代人力资本理论异军突起,刷新了西方经济学的历史。随着该理论的兴起、深入和发展,人力资本这一术语已被经济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广泛使用,以此为视角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本文尝试对其概念、理论和计量方法作简要梳理。
一、人力资本的概念
现代人力资本概念是在对西方经济学占主导地位的物质资本概念的批判中创立的。学界公认的人力资本之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人作为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能力,是体现于劳动者身上,通过投资并由劳动者的知识、技能、体力(健康状况)所构成的资本(舒尔茨,1962)。贝克尔强调了人力资本的获得途径,指出人力的投资主要是教育支出、保障支出、劳动力国内流动的支出或用于移民入境的支出等。他认为人力资本不仅意味着才干、知识和技能,还意味着时间、健康和寿命(贝克尔,1987)。而MM麦塔(1976)的定义较为宽泛:居住于一个国家内人民的知识、技术及能力之总和,更广义地讲,还包括:首创精神、应变能力、持续工作能力、正确的价值观、兴趣、态度以及其它可以提高产出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人的质量因素。定义落脚于人力资本的实质,对人的内在精神的关注让人印象深刻。
我国的人力资本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对人力资本的定义在早期一般借用西方学者的界定。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提出自己的见解。有的以人力资本的作用和功效为核心,如“人力资本为凝结在人体内,能够物化于商品或服务,增加商品或服务的效用,并以此分享收益的价值。”(李忠民,1999)有的以内容为核心,如“存在于人体中、后天获得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术、能力和健康等质量因素之和。”(李建民,1999)王金营(2001)将这两种观点综合为“由通过投资形成凝结在人身体内的知识、能力、健康等所构成,能够物化为商品和服务,增加商品和服务的效应,并以此获得收益的价值。”朱舟(1999)的说法较为详细,“通过劳动力市场工资和薪金决定机制进行间接市场定价的,由后天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职业培训、卫生保健、劳动力迁移和劳动力就业消息收集与扩散等途径获得的,能提高投资未来劳动生产率和相应劳动市场工资的,凝结在投资受体身上的技能、学识、健康、道德水平和组织管理水平的总和”。
近年来,学者们开始对这些界定进行清理。朱必祥(2005)认为,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投资而形成的存在于人体中并能带来未来收益的以知识、技能及健康因素体现的价值。”他突出了人力资本的抽象形态或本质特征――价值。俞荣建(2005)则将各类说法概括为“因素论”、“费用论”、“价值论”和“资本论”,并提出新的定义:对具有能动性人格特征与自然遗传禀赋的人,通过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投资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价值并表现为知识、技能、健康和经验等具体形态的依附于人体的特殊资本。他主张将人的天然遗传禀赋和能动性人格特征纳入其中。付一辉(2007)的归纳是“人力资本人力观”、“人力资本形成观”和“人力资本价值观”,他从人力资本财务理论的角度,认为人力资本体现为劳动者投入到企业生产过程中的知识、技能、能力、经验及情感意志力等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这一说法将人力资本局限于企业生产的劳动者身上,满足了论者的研究兴趣,却难以作为一般的学术概念。但他将情感意志力列入人力资本要素,体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
虽然学界始终难以形成一个普遍为人接受的人力资本概念,但对于人力资本的特征,学者们却逐步形成了共识,如收益递增性、生命周期性、意志性等。因此,对人力资本概念继续进行探讨和寻求共识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国学者对概念的定义多采用属加种差的方法,故而首先要确认的是人力资本所“属”。显然,人力资本属于资本的范畴。其次是“种差”的问题。目前学术界广泛认同的资本类型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物质资本表现为物质形态,社会资本附着在社会网络和社会关系之中。因而,定义需要回答“它与其他两类资本的差别之处何在?”。此外,许多定义中也涉及了人力资本的形成过程。学者们普遍的观点仍是人力资本理论创始人的投资说。具体而言,俞荣建(2005)的“教育、培训、卫生保健、迁移以及‘干中学’等”说法相对全面。
而对人力资本的实体形态的认可则是诸多定义的分歧所在。其中,部分学者仍停留在“知识、技能、健康”这一较为狭窄的研究视野之上。而有学者却将其扩展到了“人的信誉、社会关系、社会知名度及个人魅力”(吴震棚、韩文秀,2004)。但这种倾向同样有失偏颇――论者将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混成一谈了。但是,思想观念和意志力等实体类型是不容忽视的。这类因素与人力资本的本质属性并无违背之处,且在现代劳动市场竞争中显得愈发重要。MM麦塔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指出了人体能动性因素的重要性,国内学者在近年的研究中将这些要素纳入人力资本概念的呼声也日渐增多。(阙祥才,2004;付一辉,2007)因此,界定人力资本的难点最终落在对人力资本实体的类别划分上。在劳动社会学中,对劳动者的讨论包含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的人格和劳动观念三个方面。(林勇,2006)对于劳动者素质,可概括为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劳动者的人格包括外倾性、责任心、经验开放性和自我控制等。劳动者的观念包括效率观念、时间观念、创新观念、民主观念等。
由此可以看出,人力资本的内涵尚需进一步扩充。我们可将思想道德素质、劳动者的现代性和观念统称为劳动者的思想观念。考虑到人力资本投资渠道中劳动迁移的重要性,同时也为了避免人力资本泛化的危险,将劳动者的人格纳入迁移能力来考察。于是,人力资本类型便可以概括为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五个部分。这种类型划分实际上也间接反映了人力资本的形成渠道。综合看来,人力资本便可定义为:存在于人体中并具有经济价值的后天获得的知识、技能、健康、迁移能力、思想观念等质量性因素的总和。
二、人力资本的理论
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于对知识经济为特色的“新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二战后西方工业国家经济增长中总产业增长率大于资本积累与劳动率增长之和的特征,德、日两战败国在战后重新崛起的奇迹超越了原有经济学理论的解释,以及古典经济学家对人在经济活动中作用的重视的思想,共同构成了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背景。
舒尔茨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初发表的系列文章成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之作,其在1960年美国经济学年会上《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一般被认为是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诞生的标志。舒尔茨研究了人力资本形成的方式与途径,并对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和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做了定量的研究。而同在芝加哥大学的加里・S・贝克尔也是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推动者,他注重微观分析,弥补了舒尔茨只重视宏观研究的缺陷,注意将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与收入分配结合起来,其《人力资本》一书被西方学术界认为是“经济思想中人力资本投资革命”的起点。他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框架,把人力资本研究的框架扩展到家庭经济学,使之成为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美国经济学家雅各布・明塞尔也为此做出了贡献,他首先建立了人力投资的收益率模型,最先提出了人力资本挣得函数,将人力资本理论与分析方法应用于劳动力市场行为和家庭决策。另一位美国学者爱德华・丹尼森则运用实证计量的方法证明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其对教育在美国经济中作用的研究为舒尔茨的理论提供了有力证据。
西方人力资本理论产生和发展使人在物质生产中的决定性作用得以复归。这一时期的人力资本理论全面分析了人力资本的含义、形成途径及其“知识效应”,并把人的消费视为一种重要的投资。这一理论也给资本理论、经济增长理论和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知识经济”为背景的“新经济增长理论”在西方国家兴起。该理论采用了数学的方法,建立了以人力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模型,克服了以往理论的一些缺陷。罗伯特・卢卡斯和保罗・罗默尔被公认为“新经济增长理论”的代表,他们构建的模型被称之为知识积累模型,以在生产中累积的资本来代表当时的知识水平,将技术进步内生化。罗默模型将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因素纳入了经济增长模式,并将其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一般知识产生规模效益,专业知识产生要素递增效益。两种效益的结合使人力资本要素收益递增,并促使物质资本、劳动等其他生产要素的收益随之递增,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继而保证着长期的经济增长。卢卡斯模型由“两时期模式”和“两商品模式”组成,以强调人力资本“内部效应”和“外部效应”的差异。他将劳动力分为纯体力的“原始劳动”和表现为“技能”的劳动,并认为只有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才是促进经济增长的真正动力。“两时期模式”是人力资本积累模式,反映内部效应。“两商品模式”是人力资本增长模式,反映外部效应。
新经济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纳入增长模型。之前的人力资本理论中尽管也涉及经济增长问题,但仅仅把人力资本和教育作为外生变量。罗默尔和卢卡斯的模型使人力资本内生化,同时也克服了经济均衡增长取决于劳动力增长率这一外生变量的缺陷。另一方面,该理论从模型中阐发其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生产所需要的“专业化的人力资本”,从而使此项研究更加具体化和数量化,也使人们在实践中正确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20世纪末以来,人力资本的理论得到发展和延伸。研究重心更多地从经济学范畴向管理学范畴倾斜,研究内容越来越强调研究人力资本构成及其具体的作用途径。英国学者布鲁金将组织中的智力资本分为人力资本、市场资本、知识产权资本和基础结构资本。美国学者斯图尔特进一步将后两项资本合并为结构资本。西方管理学家和企业管理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加强组织人力资本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诸如重视职业开发与培训、人力资本成本控制、员工人力资本回报等。这就意味着人力资本理论已经从学术研究逐步走向社会实践,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之一。
我国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历了一个介绍引进―概念推广―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从内容上看大致可分为中国的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价值计量、人力资本收益及参与分配等研究。(郭庆松,2006)由于该理论已经在西方学术界发展成熟,因而国内的研究多属应用性质,基本上是在认可西方理论的前提下做一些解释性工作,基础理论成果较少。而我国处于转型期的经济状况、制度环境和人口特征与西方国家有着较大差异,常规性的照搬照抄使得合乎国情的理论建构相对缺乏,甚至不同领域的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因此,在深入开展应用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构建本土化的人力资本理论是国内研究者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
三、人力资本的计量方法
人力资本是通过投资形成的存在人体中的资本形式。无论是对人力资本理论假说的检验还是进行人力资本理论指导下的应用研究,对其存量进行计量都是上述研究得以开展的关键。归纳起来,人力资本计量可分为基于成本、基于收入、基于教育指标和基于直接能力四种方法。
第一类,基于成本计量法,即根据创造人力资本所需成本对其进行计量,大致有四种。历史成本法。将开发和取得人力资本发生的全部支出作为人力资本价值。该法根据实际支出记录人力资本投资,使得人力资本信息与其他资本信息具有可比性,但很重要的社会投入部分未予以考虑,无法反映人力资本的真实价值。重置成本法。计量企业在现实条件下重新培训和现有职工的技术水平、素质和工作能力相当的职工所发生的全部费用,或者是取得和培训符合特定工作岗位要求的职工所应发生的全部成本。该法注重人力资本价值的变化,试图反映其现实价值,但估价带有较强的主观性。机会成本法。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应该与其机会成本而不是会计成本直接相关。显然,这更是一个难以估算的价值量。内部竞价法。认为只有稀缺的人力资本才有价值,应由各个部门投标竞价来确定,竞价最高者即可获得。最高竞价就是该项人力资本的价值。此法引入了市场机制,可以促进人力资本的最佳配置,但不适用于普遍的价值计量。
第二类,基于收入计量法,即根据人力资本所有者做出的贡献对人力资本进行计量,大致有五种。未来收益折现法。将人力资本所有者在剩余服务期内做出贡献的现值作为人力资本价值。该法考虑了职工预计服务年限,但特定人力资本的贡献和离职概率的确定存在诸多困难。经济价值法。将企业未来收益折现按人力资本投资比例计算人力资本价值。该法注重人力资本在整个企业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但未来净收益是一个估计值,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且人力资本价值并不一定与投资比例呈线性关系。自由现金流量折现法。认为人力资本的价值在于有无特定人力资本情况下按照自由现金流量计量的企业价值之差。该法突出了人力资本在企业中的关键性和不可替代性。但其中诸多参数的测定在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未来超额利润折现法。认为企业获得的超额利润是人力资本带来的,这部分超额利润应资本化为人力资本价值。但超额利润是否代表人力资本价值在理论上尚未得到证实。未来工资折现法。将一个企业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在未来期间支付的工资额进行折现,再乘以反映本企业盈利水平与本行业平均盈利水平差别的效率比率即得出人力资本的价值。同样,仅以人力资本所有者工资额的多少来反映其资本价值难以令人信服。
第三类,基于教育指标计量法,即以教育的成就或国民的受教育程度来间接地描述人力资本的水平。其基本思路在于:教育形成的知识是人力资本的核心内容,教育成就越大,人力资本投入通常也越多,国民受教育程度越高,人力资本存量也越大。具体指标主要有成人识字率和入学率、教育经费、教育总年限和平均教育年数。前两项主要用于宏观层次的计量,后三项宏观和微观计量均可。尽管这类仅仅依靠受教育程度来测量人力资本存量的方法遭受颇多非议,但由于其易于观测和统计的特征仍被广泛采用。
第四类,基于直接能力测算的方法。这类计量方法并非为人力资本研究者首创,而是分布于生物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之中。在内容上可包括生理、心理、知识等能力素质的测评,在测量工具上包含体检报告、技术或职称等级证书、心理健康量表、韦克斯勒成人智力表、吉尔福德创造力测验量表、卡特尔人格问卷等等,在算法上一般是将各层次的测评值按一定权重转换累加。显然,这类方法的权重判定带有主观性,且大范围的实际操作成本巨大。
可见,人力资本的计量难度系数颇高。对其定义理解不同,计量方法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对于思想观念部分,较少有研究者进行精确计量的尝试。近年来,不少学者为构建科学的人力资本计量体系而努力(钱雪亚,2005),但往往成果的出现都伴随着批判和质疑。事实上,不同的度量方法都各有优缺点,研究目的、研究手段、数据的可得性和可靠性等都影响其选择。钱雪亚(2005)提出的几点原则实可作为方法选取的依据:系统性和层次性相结合、静态描述与动态反映相结合、总量反映与结构反映并重、科学性与重点性相结合、可行性和可比性。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类创造财富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存在于人体中可产生经济价值的因素也逐渐增多。劳动者对物质世界和个体本身的掌控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互动能力都影响其经济效益。这就增加了人力资本概念界定的难度,同时也使得人力资本计量的全面性和准确度更难把握。另外,嵌入在我国转型时期独特社会结构之下的市场经济结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将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直接用于我国经济现象研究的方法所受争议较多,结论上的差异较大。但这并不能否定人力资本理论本身的科学性和普适性。相反,这种来自现实的挑战或许正孕育着本土人力资本理论和方法上的革新。
(注:本文为华中农业大学校科技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2204-06100。)
【参考文献】
[1] 王金营: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理论与实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 付一辉:人力资本概念研究[J].财会月刊,2007(3).
[3] 朱必祥:人力资本理论与方法[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4] 吴震棚,韩文秀:人力资本概念的扩展[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5] 李忠民:人力资本――一个理论框架及其对中国一些问题的解释[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6] 林勇:劳动社会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6.
[7] 俞荣建:人力资本的重新界定及其含义[J].人才开发,2005(10).
[8] 郭庆松: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及其现实启示[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6).
论文摘要:20世纪90年代,人类已迈入了“新经济”时代。正如西方经济学家所言,体验经济已成为继产品经济、商品经济和服务经济之后的一种新型的经济形态。本文在论述了体验的性质及基本特征,体验经济与传统经济形态区别后,着重探讨了体验经济时代企业营销战略调整的思路。强调树立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强客户体验的营销理念,应该以满足消费者心理及个性化需求为营销重点,以及在促销战略上创意强化客户体验的品牌形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原现论在“体验”这个中心语词上,取代了原有的话语权。体验的语话潮流为之一转。从艺术(超现实)与生活(现实)对立,变为二者界限模糊化。人们开始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商品消费中,达到过去只有在(与生活保持距离间隔的)艺术中才能得到的体验,如自我实现、高峰体验等。体验经济先是从好莱坞、迪斯尼开始,延到游戏业、休闲业、娱乐业、足球业、最后普及到各行各业,最后甚至进入了IT业,成为农业,工业三足鼎立的真正的“第三产业”。
在服务经济时代,许多企业只是将体验与传统产品包在一起,以促进产品的销售。未来企业要彻底发挥体验的优势,必须用心设计,让消费者愿意为体验而付费。
1、体验的特征
体验是消费者对一定的刺激物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体验在本质上是个人的,体验事实上是当一个人达到情绪、体力、智力、甚至是精神的某一特定水平时,在他意识中所产生的美好感觉。基于对体验的认知,体验的性质主要有:
1.1互动性。如上所述,一种体验是顾客对一定的刺激物所产生的个人心理感受,但我们必须认识到,体验并不是自发的,而是诱发的,如果缺乏体验的筹划者,那么消费者的体验无从产生。所以,要让消费者对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产生美妙的体验,作为体验提供者的企业必须深入分析和把握能激发顾客美妙感受的体验提供物。因为任何一种体验都是消费者个人心智状态与那些有意识的筹划事件之间的互动作用的结果。
1.2差异性。体验作为出自消费者内心的精神和心理感受,这种心理感受当然是因人而异的,因个人所受教育、文化及亲身经历、爱好的不同,所以对同一个事物将产生不同的体验经历,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必须根据消费群体的个性心理特点,仔细研究目标消费者体验需求的差异性。
1.3消费主动性。无论是在体验生产过程中,还是在体验消费阶段,消费者的体验有较大的主动性,是消费者自身的心理感受。因此,作为体验提供者的企业,如何诱导和实施体验传播,以吸引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欲望,是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1.4即时性和延续性。在体验消费过程中,体验的购买者能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良好的心理感受能立即带来心理的愉悦,尽管这种感受具有即时性,但这种体验的价值会在消费者心目中弥留延续。很明显,能提供这种经济价值的企业不仅会在消费者心中赢得一席之地,而且能极大提升其商品或服务的附加价值。
2、体验经济与体验设计
《第三次浪潮》的作者托夫勒曾谈到这样一个现象:有一次,他在东南亚一带旅行,途中他看见人们排着长队进入小木屋体验真“冰”的感受。于是他预言,未来的经济可能转型为体验经济。
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的,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达出来的经济产出类型。是自20世纪90年代继服务性经济之后的又一全新经济发展阶段,它是一种开放式互动经济形式,主要强调商业活动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审美体验,其灵魂和核心是主题体验设计。
那么什么又是体验设计呢,谢佐夫在《体验设计》中对其定义为它是将消费者的参与融入设计中,是企业把服务作为“舞台”,产品作为“道具”,环境作为“布景”,使消费者在商业活动过程中感受到美好的体验过程。诸如“我去过那里,我做过那个”成为时尚的流行语。 3、体验经济时代营销战略的调整
为了迎接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的营销战略应进行相应调整,主要有:
3.1在营销理念上,从满足消费者需要到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转变。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从满足消费者欲望和“增加顾客体验”的角度审视企业经营行为,重视对顾客精神及心理需求的满足,消费需求的这一变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从发展上看,消费需求可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阶段是“量的满足时代”,第二阶段是“质的满足时代”,第三阶段是迄今正在流行的“体验消费时代”。这三个阶段的演进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从“量”到“质”到“体验”的阶段,实际上是社会经济发展经历的“温饱型”到“富裕型”进入“享受型”的阶段。在享受型阶段,消费者更加注重消费的品味、格调及良好的感受。
3.2营销重点以满足消费者心理、精神及情感需求为主。日本电通公司调查发现,在加世纪五六十年代,10位顾客只有一种声音,到七八十年代,10位顾客有几种声音,到九十年代,一位顾客有十种声音。面对个性化和多样化消费倾向。美国通用电气前任总裁韦尔奇说:当质量、品种、价格等与消费者“正式关系”和竞争对手不相上下时,营销活动的重点就在于建立与客户之间的“非正式”关系,即以十倍于追求情人的热情,精确了解客户希望的商品和个性,找准顾客,精确地介入他购买和更新产品的愿望。要达到这一点,企业经营者必须有良好的创意,才能把产品概念通过某种个性的表达方式诉之于目标消费群,由这些目标消费群来检验这些创意中的个性表达方式与诉求,是否真正代表他们的内心感受,假设果真如此,那就是“挡不住的感觉”了。今后,个性就是顾客概念,成功的个性演出,成为产品概念与消费者内心需求的共同交集点,在未来的营销趋势演变下成为生活形态的一部分。
在体验消费时代,过去那种单一的大批量生产已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为了达到产品的差异化、多样化及个性化,现代企业必须以消费者的心理特征、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和行为模式为基础去从事生产经营、产品设计、制造及销售,紧扣人们的精神需求,使产品和服务能引起消费者的遐想和共鸣,才能创造市场业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现代企业如何走出单纯广告战、价格战的怪圈,如何通过产品、服务、消费环境、营销推广等整合营销手段为顾客创造一种良好的心理感受和独特的体验,已成为现代企业商战制胜不得不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随着电子商务与网络经济在现代社会中发展速度的提升,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节奏的加快,以及我国同社会经济改革相关政策的颁布和施行,使得事业企业单位在展开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过程中也需要对自己的各项管理体制和制度进行不断的改革与创新。而财会管理工作作为企业总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内容,其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仅承担着提高企业发展水平和生产经营质量的重担,还肩负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工作使命。因此,在新经济背景出现的今天,企业管理者需要细致的研究财会管理工作存在的质量问题,结合新经济和企业未来发展提出的要求,提出能够提高其管理质量和水平的策略势在必行。
二、现阶段企业财会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
1.管理模式和理念过于陈旧,工作效率低
由于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在进行财会管理的过程中,受从业人员和客观环境等方面因素的限制性相对较大,所以,其财会管理水平同国际发展情况相比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整体的工作水平和效率之间的差距加大。但就财会管理工作网络化的建设水平来讲,相关财会技术的创新、完善与管理等其他方面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使得其无法满足财会管理工作在当前管理信息量较多这一实际情况的需要。这样一来,就使得我国有众多企业单位都缺乏合理调整和综合利用企业内部工作和各项资源的有效措施,导致企业管理者无法通过改进现有财会管理体制的方式来提升整个财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2.财会管理队伍缺乏专业素质
就目前来看,企业中还存在着一些十分负责人的财会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仍旧固守传统管理理念、工作模式和管理手段的工作问题,缺乏创新性的管理理念、探索和研究精神、以及先进性管理方式。与此同时,现阶段众多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起本身的专业技术和水平都无法满足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网络化建设提出的技术要求,缺乏将电子系统同财会管理工作相结合的专业意识、理念和技能,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创新精神。此外,当前企业财会管理队伍中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来看,其中大部分财会管理人员本身掌握的基础知识并不是十分的牢固,对网络化的财会管理理念和模式也是一知半解,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会管理的工作质量。
3.缺乏健全的财会管理体系
从直观角度上来看,企业之所以要展开财会管理,其主要是为了谋求最大化的企业利润。但企业在实际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其管理者却不能够将财务管理的根本目的放在经济利益这一角度,而是要在谋求最大化的企业利润的同时,对新经济背景下传统市场所能够产生的波动情况进行严密的考虑,并做好相关的制度调整,以便确保企业得以平稳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到企业自身管理体系不完善这一因素的影响,使得企业财会工作的效率、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性与合作程度等相对都不是很高,从而导致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革新速度十分缓慢。
三、提升财会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
1.确立科学合理的财会管理机制和管理目标
随着新经济的来临,企业管理者要想更好的应对新经济带来的挑战,首先就需要确立起科学合理的财管管理工作目标,以最优的财会正常与合理的生产经营方式作为当前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指导理念和手段,通过分析企业风险报酬与资金价值间存在的相关性,来保证企业长期稳定发展,从而得到最大化的企业经济利益,提升企业的经济价值。其次,企业管理者需要将其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经济风险维持在自己能够控制的范围之内,提升对研发新产品的重视度,从而使企业生产出的产品能够满足相应客户提出的各类型需求,进而确保企业的销售额可以处于长期、稳定的增长状态。此外,企业在进行财会管理的过程中要想实现对预算的全面管理,就需要不断的完善财会管理工作的控制、管理和预算审批机制,从而保证财会预算管理工作的高效、有序、科学进行。
2.不断创新财会管理的工作意识
受新经济时代到来的影响,使得企业财会管理具体的工作流程也因此变得十分复杂。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想保证财会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首先就需要对客户的利益给予足够的尊重,提升与客户合作的紧密性,坚持以积极、高效、开放性的财会管理思想和理念,以及智能化的专业管理技术来提高提高企业市场分析和财务预测的精密性和准确度。
3.改进和完善现代化的财会信息管理体系
就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本身来看,其不仅是确保企业财务会计信息能够被顺利实施的一个重要前提,还是确保财会信息全面性、准确度与可靠性的主要保障。因此,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财会管理的过程中,应该要先建立起现代化、可靠度高的财会信息管理系统,从而确保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能够高效准确的完成。其次,在建设现代化财会管理系统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会计管理者需要创建出一个完善的电算化系统,以确保企业内部财会信息和数据可以被更加会计准确的处理完成。
4.加强网络技术在财会管理中的应用程度
所谓网络化的财务管理,其指的主要是以Imemet技术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核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过程中事前和事中财会信息的动态会计核算、财务信息数据的在线审核与远程操作等工作纳入到财会管理工作中,从而达到结算电子货币,处理电子单据的财会管理目的。与此同时,财务管理工作的网络化建设,不仅可以使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形势由静态转变成动态,还能够及时的发现和处理财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企业财会管理的工作效率和水平。
5.加强对财会管理队伍综合素质的培养力度
企业管理者在进行财会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定期组织企业内部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参与专业化的教育培训活动中,提升财务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过程中交流沟通的频率,加强财务部门各个管理人员间合作的有效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财会管理工作能够顺利高效的完成。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财会管理人员本身的身体素质较强、思考能力敏捷、道德素质良好、判断能力正确,企业管理者需要树立起合理、科学的现代化财会管理理念,从而提升财会管理的工作水平,进而使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作用可以被真正的发挥出来。